区域一体化保障

2024-10-13

区域一体化保障(精选4篇)

区域一体化保障 篇1

区域教育, 就是研究发生在特定教育区域里面的教育活动及其与区域环境之间的关系, 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区域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内部环境是指区域教育自身所构成的环境因素。外部环境是区域教育所存在的客观环境。区域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有机系统, 其存在与发展必然受到其内部诸要素所构成的内部环境和所依赖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 保障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着眼于这一重要前提。

一、影响区域教育发展的内部因素

1、优化观念性因素, 建立支撑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系统。

观念性因素是区域教育发展的灵魂, 对区域教育的政策制定、发展模式、发展水平都会有深刻的影响。同时, 在特定的区域里, 常常形成带有区域特点的教育传统观念, 而且由于相对独立的区域所具有的封闭性, 这种观念一旦形成, 又常常成为教条式的观念, 不易改变、不易吸收外部的新思想、新观念。因此, 要保障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建构形成有利于区域教育发展的观念体系。首先, 要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观念。选择适合于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 逐步取代陈旧的思想观念, 是建立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念体系的重要步骤。其次, 要结合区域的特点, 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形成新的教育思想观念。

2、充分发挥区域政府的作用, 改革区域教育管理体制。

影响区域教育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行为。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中, 区域政府对待教育的态度, 会直接成为推动或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 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争取区域政府的支持, 也是发展区域教育的重要保障机制。首先, 要下放管理权限, 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全社会共同支持教育发展的局面, 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 通过教育立法, 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教育职责和义务, 协调区域政府和区域教育之间的关系,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总量, 保证区域教育政策能有效的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

3、建立合理的区域教育结构, 保障区域教育功能的发挥。

结构性因素和功能性因素对区域教育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因此, 在优化教育结构时, 首先要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的发展对不同教育层次人才的总需求, 根据对区域社会人才需求的预测来确定区域教育的规模和层次。其次要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类型、结构及其对人才类型、专业的要求, 使区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最后要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的办学条件和区域教育系统的客观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最佳的考虑是既不要出现教育资源的浪费, 也不要出现办学条件紧张, 危害教育发展的现象。

二、影响区域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

任何区域教育存在发展的外部环境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因而, 它对区域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是独特的、个性化的, 这决定了区域教育的发展道路只能是适应区域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1、优化区域教育系统的发展环境, 建立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区域教育存在的外部环境, 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外部系统,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要素。这些要素既单独与教育发生相互关系, 也作为一个整体与教育发生关系, 而且它们之间也发生相互关系,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发展。因此, 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协调, 促使其为区域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首先, 要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方式, 建立区域教育系统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信息、人员的输入机制。其次, 要协调好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要素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为区域教育发展服务的协调机制。最后, 要充分考虑区域教育系统发展的超前性规律, 提高环境系统对区域教育的支撑力度。

2、实施教育区域化战略, 密切区域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上来看, 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就是要求一个国家在管理教育的过程中, 把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把教育的管理权利逐渐下放给地方, 由地方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来发展教育事业, 实现教育的地方化、区域化发展。首先, 要合理地分配教育管理权利, 使区域社会获得管理本区域教育事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区域教育的权利。其次, 各区域必须根据本区域的特点来制定区域教育的发展战略, 实现区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范教育, 保障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是教育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 因此, 必须逐步提高教师待遇,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要规范教师队伍, 推进教师的职业化建设。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及其培养高水平教师的“母机”, 因此, 加强师范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 是提高教师水平的根本所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日益加大, 教育也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区域差异, 因此, 充分协调好教育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促进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 是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

关键词:区域教育,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德山, 教育的区域性陈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7)

[2]封尊琪, 可持续发展下区域教育模式建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9, (4)

社会保障:为区域发展增添动力 篇2

筑牢民生之基,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切实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各类劳动者和创业者都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生的依托。本世纪初,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淮阴区初步建立。在此基础上,淮阴区高度重视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通过宣传发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着力解决游离于社会保障范围之外的部分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参保问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现场咨询、深入企业讲解等活动,广泛宣传《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用人单位和职工群众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律意识,为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作为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好。2013年,以目标责任状形式将养老、医疗、失业三大社会保险扩面任务分解到全区21个乡镇、10个部门,区督查室跟踪督查、按月通报、严格考核,三大社会保险扩面突击月、百日会战活动成效显著,全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净增16665人,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净增9611人,失业保险扩面净增8002人。

同时,加大社会保险扩面执法力度,确保社会保险各项政策刚性实施。按照“重点对象一户不漏、重点事项一个不少”要求,人社、地税、财政、审计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一、二级网格作用,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劳动保障年检等方式,运用现场查询、资料收集、数据比对等手段,掌握各类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参保情况,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参保、依法缴费,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2011年,《淮阴区城乡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出台实施,将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统一纳入城居保参保范围;2012年,区政府又相继出台文件,将居住在乡镇的城镇居民及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并规定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均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制度的顺利实施,填补了社会保险参保空白,全区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对社会各类群体的全覆盖。

健全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改革红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发展,才是真正有含金量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红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经济发展有效推进社会保障水平同步提高或者更快增长,才能得到人民群众高度认同。淮阴区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及时足额兑现政策,确保社会保险待遇逐年提高。连续十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从2004的691元/月提高到2014年的1720元/月,增长了148.9%,养老金支出由2004年的4278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2.89亿元,增长了575.5%。积极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四年连续增长,由2011年的60元/月提高到2015年的105元/月。失业保险金最低发放标准由2011年的442元/月提高到目前的585元/月。进一步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保障机制,开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购买商业保险工作;调整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自付比例等政策,全年医保基金增加支出3000万元;进一步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建立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补偿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二次补偿机制,2013-2014年,支付城镇居民大病补偿资金512万元、城镇职工二次补偿资金390万元,惠及1845人;将治疗重特大疾病需要使用的一些费用较高、疗效确切且无其他治疗方案可替代的特殊治疗药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为享受特药报销待遇的59人支付统筹基金105.9万元;调整门诊特定病种范围,将结核、帕金森、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术后、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5个病种列入门诊特定病种。

在持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标准的同时,结合实际,研究政策,以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实施“特困群体助保工程”,以政府贴息的方式加强困难群体帮扶,帮助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特殊困难群体解决养老保险关系续接问题,使他们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能够正常办理退休手续,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享受退休待遇,2009年以来,已累计为358人次助保人员发放助保资金496万元,目前已有164名助保人员顺利退休。2011年,区政府印发《淮阴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各级政府根据文件执行,至2014年12月,城镇低保和重残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720人,其中低保3103人,重残617人。惠民政策的出台实施为特殊困难群体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开辟了“绿色通道”,真正实现了全社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创新公共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淮阴区积极创新服务举措,打造服务品牌,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2013年,建立了社会保险费“五险合一”征缴机制,实现了社会保险费征缴由分散申报到集中办理的模式转变。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开发应用社会保险费网络申报平台,参保单位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工作,同时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经办流程再造,真正实现就业登记、劳动合同备案和社会保险申报等业务的全程“线上”不见面服务。为了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保证城乡居民足不出村领取养老金,以村、社区为平台打造便民服务网络,在全区249个行政村建成484个社会保险金融服务网点,实现了城乡居民参保登记、个人缴费、待遇领取、权益查询“四个不出村”,城乡居民可就近就地办理消费、转账、取现、存款等业务。

积极探索建立企事业一体化的退管服务体系,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王营镇双河社区、小营社区、区人力资源市场建立退管服务中心,就近服务群众,丰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文化生活。与社会机构合作,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一表”、“一册”、“一卡”形式建立5752名离退休人员信息档案,开通公益性服务热线“80988098”,提供信息套餐,有针对性地为离退休职工开展养老保健知识、天气变化提醒、生日节日祝福等信息服务。

积极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精简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间,最大限度方便职工群众。

区域一体化保障 篇3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区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但是, 区域经济不协调的矛盾也日渐突出。与高速增长的呼包鄂地区相比, 东部盟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滞后, 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呼包鄂一骑绝尘, 东部区亮点乏陈, 鲜明的对比引起理论界的争议。因之, “锡赤通区域一体化”呼之欲出。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赵云平博士领导的课题组就锡 (锡林郭勒) 赤 (赤峰) 通 (通辽) 区域一体化课题进行了广泛调查, 深入研究, 得出了锡赤通区域一体化的三个有利条件:互补的资源特点奠定了区域合作的资源基础;同源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区域合作的人文环境;良好的区位条件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地缘优势。同时提出了四个制约因素:一体化发展的总量基础仍显薄弱;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龙头尚不具备;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不够强大;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仍然滞后。课题组根据对锡赤通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评价和推进锡赤通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认识, 提出:锡赤通地区要实现协调发展, 尽快成为自治区东部区域增长极, 必须按照“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培育、抓重点领域、求关键突破”的原则, 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方针、战略定位等, 作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纲领。

区域一体化保障 篇4

1.1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保障我国及新疆地区粮食安全既是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核心, 也是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全球局势、保持我国及新疆地区综合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战略。实现新疆全区粮食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做好新疆粮食安全工作, 事关全局、意义深远[1]。

1.2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人要把粮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若对国内的粮食生产放松警惕、置之不理, 任由市场调配, 就会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依靠, 此举必将使自己的温饱任由他人主导, 在政治层面的战略上非常容易受人节制,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从而影响国家的正常生产发展。

1.3 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粮食有保障, 人们才会谋求安居乐业。故此, 粮食又是长治久安的基础。并且, 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口粮供给, 这部分人群口粮供给的不确定性, 不但会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而且会逐步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问题。因此,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全面推行低收入人群粮食救济制度, 用于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

1.4 确保粮食安全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我国近14亿人口,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至关重要的就是粮食安全问题。建国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素来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2015年1月《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出台,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 又进一步明确了粮食安全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 地方各级政府需要认真加以落实, 并制定相关考核办法[2]。

2“十二五”期间新疆粮食工作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期间, 新疆粮食安全工作整体规划进展有效, 规划的主要目标基本已经实现, 重点任务也大体完成效果较好。

2.1 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粮食购销量稳步增加, 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新增25万t, 重点向南疆喀什等地倾斜, 储备粮布局更加合理, 管理更加规范, 区内各级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全区共建立粮食应急网点933个, 形成了较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有序推进, 已进行改制75家, 占企业总规模的66%。

2.2 粮食仓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据统计, 近5 a全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建设仓容160万t, 完成“十二五”规划130万t的123%;维修仓容80万t, 完成“十二五”规划50万t的160%。预计到2020年,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总仓容560万t, 其中完好仓容500万t。推广农户科学储粮器具效果明显。

2.3 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乌鲁木齐北站国家粮食储备库和阿克苏地区金谷粮油购销公司2个项目基本完成规划的建设任务。

2.4 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平稳起步

各地结合农副产品贸易积极推进区域性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建设, 粮食收购、零售市场运行平稳。

2.5 粮食产业化体系建设取得新成绩

全区通过投资近70亿元实施200余个项目, 有效地推进新疆粮油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超出“十二五”规划投资40亿元的65%。省区级以上的粮食产业化重点粮油企业由2010年的66个, 增加到87个。全区“合格优质粮油”生产企业达到136个, 示范销售店1 032个, 配送中心14个。示范企业指导种植基地27.47万hm2。粮油企业研发机构已达到14个, 超过了“十二五”规划机构数量。

2.6 粮食流通执法监督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截至2015年底, 已有815家各类涉及粮食销售加工企业取得粮食收购经营许可证, 新疆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实现了升级改造, 全区14个地州市已挂牌8个地州级质监站, 全区粮油检测质量监督体系大体完成。

3 粮食区域安全存在问题

3.1 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从国际看,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粮食消费需求不足, 价格持续下跌。同时, 国际能源价格、金融投机行为、资源环境、极端气候等因素始终影响着粮食市场, 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 粮价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3.2 流通环节不协调问题突出

从国内看, 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三高”矛盾突出, 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一些低端品种销路不畅, 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潜力还远未充分挖掘[3]。我国国内粮食价格近几年一直处于高位, 远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 并且粮食进口数量逐年递增。同时, 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采取粮食最低收购价机制, 造成了粮食库存的数量巨大, 当前各级粮食企业去库存任务艰巨, 粮食市场流通各环节问题仍然较多, 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

3.3 市场体系建设依然滞后

粮食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 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含量不高, 绿色储粮数量偏少, 与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基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不全、队伍不强、监管手段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依然滞后。今后一段时期, 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健康发展, 保障全区粮食安全, 面临形势复杂, 任务艰巨。

4 提高新疆区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4.1 调优粮食播种面积

一是加大粮食种植面积的保护力度, 发挥粮食种植的比较优势;二是做好农业“三个千万亩”, 对适宜生产品质较好的粮食, 发挥优质优价作用;三是对土地较为紧张、自然条件及粮食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应适度调减耕地面积, 相应地增加经济效益好、适宜销售的蔬菜、林果业种植面积[4]。

4.2 积极争取和加大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一是把扶持粮食生产的有限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二是将耕地集中到条件较好、技术较高的种粮大户;三是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 将粮食销区的收入提出一部分补贴到粮食主产区, 实现种粮与种其他经济作物的利益均衡;四是鼓励国有农林牧场等其他经济组织发展粮食生产, 使其享受国家粮食补贴等政策;五是简化粮食收购程序, 方便农民售粮[5]。

4.3 完善粮食保护制度

现行0.30元/kg的小麦直补标准偏低, 加之受农资涨价等因素的影响, 基本抵消了直补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因此, 建议小麦直补提高到0.40元/kg, 除自治区拨付的0.30元/kg外, 地、县财政各配套0.05元/kg。

4.4 认真做好粮食购销工作

争取在“十三五”末期, 全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收购总量达到600万t, 其中小麦收购量400万t;粮食销售数量达到570万t, 其中小麦销售量370万t。同时, 要重点做好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顺价销售工作。级政府要认真分析和预测本地粮食供求情况, 针对可能出现的粮食缺口问题, 从现在起应及早动手, 积极组织外出寻购粮源。

4.5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2015年, 国家接连出台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及《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 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粮食工作实际, 建立当地的粮食安全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把粮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按照“政府推动, 部门指导, 企业运作和总量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 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5 结语

保障小麦安全是保障新疆粮食安全的中心任务。当前, 各级政府及粮食部门应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 发展粮食产业, 促进当地加工产业升级改造, 进一步提升粮食流通能力和仓储物流建设水平。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 迎来了新疆难得的发展历史机遇, 理应抓紧项目规划,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粮食“十三五”规划重点投资项目, 对新疆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通过打造跨区域的粮食物流通道, 提高全区粮食物流能力, 来保障新疆的粮食安全。

摘要:区域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生活的温饱息息相关, 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十二五”以来, 新疆粮食安全和流通体制改革总体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继续坚持粮食“区内平衡, 略有结余”原则不动摇, 积极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政策措施, 坚持精准调控。

关键词:粮食安全,基础战略,社会稳定,流通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崔亚平.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安全[J].农业经济, 2011 (3) :20-21.

[2]傅泽强, 蔡运龙.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1 (4) :313-319.

[3]尹成杰.关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1) :6-8.

[4]陈百明, 周小萍.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J].经济地理, 2005 (2) :145-148.

上一篇:高中生阅读提高策略下一篇:安全模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