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综合平台

2024-05-26

区域卫生综合平台(精选10篇)

区域卫生综合平台 篇1

公共卫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作为国家安全基本战略予以重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作为保证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实现手段,其体系建设得到国家及各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它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以及降低医疗风险。然而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起步较晚,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其体系架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完善与优化。因此,如何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成为我国现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

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适宜的软件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可见,它是对数字化区域协同服务共同体的建设。是一项在一定区域内,为卫生管理机构、医疗服务者、患者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主体提供以数字化形式搜集、传递、存储、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从技术角度出发,目前我国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软件存在种类多、复杂等特点,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软件。如何在复杂的众多软件中,选择符合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适宜软件,并使其标准化与规范化,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1.2 信息资源不够标准与规范

信息标准化与规范化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需要优先的考虑的问题。统一区域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既是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工作,也是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条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就会形成信息孤岛,导致系统信息不能实现互通,产生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

1.3 缺少动态的健康信息

当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居民每一次体格检查、门诊或住院信息不能及时地输入到电子健康信息库中,以致于缺少动态的居民健康信息。

2 如何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重要性及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该明确它的特点、建设目标以及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体系架构进行有效地构建。

2.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特点

2.1.1 建立健康档案,实现全科医生工作站的信息互通

健康档案,是记录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自身所从事过的与健康相关的一切行为与事件的档案。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等。它的建立,使得卫生信息平台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能够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进而实现全科医生工作站的信息互通。全科医生工作站通过健康档案,能够快速地了解居民个人的健康信息,便于对患者做出准确而快速的诊断。所以,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成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核心内容。

2.1.2 建立多功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库,形成动态的健康信息

卫生信息平台系统的构建与完善,能够建立多功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库。它能够在居民每一次体格检查、门诊或住院中得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形成动态的健康信息。有效避免了因居民健康信息陈旧而导致诊治不快速,浪费时间的弊端。

2.1.3 建立居民疾病监测、预警系统,达到预知疾病的效果

通过居民健康档案以及多功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库,全科医生工作站能够对区域居民的健康情况进行综合性、连续性的跟踪与监测,针对重点人群或重点疾病等设置不同的症状或体征预警线,从而建立居民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利用疾病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提早预知到居民的健康情况,发现病症,进而达到预知疾病的效果。

2.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1)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及其与临床信息一体化的联动更新,将居民个人健康信息形成动态、智能化的信息,建立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库。2)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电子双向转诊。所谓的双向诊断就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双向诊断,不仅充分发挥了大中型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社区,也充分利用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将社区群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转到大中型医院。3)实现区域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等)的跟踪、监测以及连续性治疗。4)实现区域内妇幼保健的跟踪服务。5)实现区域卫生业务数据统计分析与决策。6)实现区域内、外卫生信息的共享和协同。7)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8)实现医疗、医保、新农合系统“三位一体”的运营平台。

2.3 区域卫生信息的设计原则

1)可靠性:充分保证大规模并发、长期运行条件下的系统可靠;2)安全性:引入多层次的安全机制,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3)易操作:统一合理的人机接口和环境仿真,操作简便;4)标准化:支持业内各类成熟工业标准,如XML标准、HL7等;5)先进性:业界先进系统架构理念和技术,为方案升级和迁移打下扎实基础;6)兼容性:遵循技术无关性的原则,实现广泛的技术兼容;7)易管理:实现技术与业务的隔离,方便最终用户管理;8)简单性:设计力求方案架构简单,通用多种系统环境下使用;9)开放性:基于工业标准,提供多种开放接口;10)高效性:建立在方法、模式应用的灵活性上的高效架构。

3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

3.1 平台总体框架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框架应结合中间件技术的多层构架,以此为服务门户层、业务应用层、服务支撑层、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层,如图1。

3.2 平台分层结构

利用基于分层的系统分析方法,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解为四个层次结构:部门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统一应用平台以及贯穿整个系统的系统管理维护平台。

3.3 平台数据交换模型

数据交换平台是提供接入端软件部署在每个应用系统的前置机上,实现数据交换平台和各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在客户接入端实现数据的自动提取与转换,同时支持手工录入与审核数据。它是一个为不同数据库、不同数据格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而提供服务的平台。通过它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各级卫生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最终实现数据统一存储,为决策支持以及协同服务提供应用基础。有效地解决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用户在不同信息库间信息数据无法自由转换的问题,实现区域与不同区域间数据交互与共享。

4 总结

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区域、不同区域间的卫生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以及降低医疗风险。要想真正地到达这些效果,国家及各地政府部门必须积极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在明确信息平台特点、建设目标以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将平台总架构分为服务门户层、业务应用层、服务支撑层、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层。同时,尤其注重平台数据交换模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摘要: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以及降低医疗风险。它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证明,并被公认是未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发挥的巨大作用,我国各地区正在逐步构建其体系。因此本文详细论述了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探究如何创建其体系架构。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健康档案,建设目标,特点,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祝丽玲,邱洪斌,关宝生.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9(18).

[2]龚怀宇,范戎,郭剑锋,冯东雷.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探讨[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0(4).

[3]用友医疗力助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10(6).

[4]王春容.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卫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和征.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10).

[6]高昭昇,刘延芳,李泉.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7).

区域卫生综合平台 篇2

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长沙市,信息技术8 2.1.1.我国卫生体系概况.8 2.1.2.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9 2.1.3.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机遇.9 2.1.4.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原则.10 2.2.对长沙市发展策略的理解.10 2.3.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必要性.10 2.4.长沙市卫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11 2.4.1.优势和基础.11 2.4.2.长沙市卫生应用系统分析.11 2.4.3.长沙市卫生信息技术治理分析.12 2.4.4.下一步建设重点分析.12第三章区域卫生信息化需求分析.14 3.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用户分析.14 3.1.1.居民.14 3.1.2.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用户.14 3.1.3.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用户.16 3.1.4.卫生行政部门用户.17 3.1.5.其他卫生相关单位与部门用户.17 3.2.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业务需求分析.18 3.2.1.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8 3.2.2.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20 3.2.3.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21 3.2.4.综合卫生管理的需求.21 3.2.5.各医疗机构间协同.23第四章区域卫生信息化总体设计.24 4.1.建设目标.24 4.1.1.宏观层面.24 4.1.2.业务层面.24 4.1.3.技术层面.25 4.2.规划原则.25 4.3.总体规划.26 4.3.1.规划架构图.26 4.3.2.规划与“智慧长沙”的关系.27 4.4.区域标准卫生信息资源库(一个中心).28 4.5.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个平台).31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3 4.5.1.平台应用架构模式.34 4.5.2.纵向扩展布署模式.36 4.6.区域标准卫生信息机构端接入系统.38 4.6.1.信息标准管理和同步.38 4.6.2.数据采集和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接入功能.39 4.6.3.机构内(医院)信息共享.39 4.6.4.标准信息下载.40 4.7.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区域类业务系统.40 4.7.1.业务服务中心.40 4.7.1.1.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患者/公众).40 4.7.1.2.区域临床支持服务中心(临床医护人员).41 4.7.1.3.区域医疗科教研究服务中心(科研、教学).41 4.7.1.4.区域公共卫生管理中心.42 4.7.1.5.卫生行政管理中心(区域卫生业务管理).42 4.7.1.6.区域卫生数据共享中心(业务相关方).43 4.7.2.平台应用.43 4.7.2.1.医疗一卡通管理系统.43 4.7.2.2.区域居民广义健康档案系统.43 4.7.2.3.医疗卫生综合服务系统.44 4.7.2.4.转诊、转检系统.44 4.7.2.5.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系统.45 4.7.2.6.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46 4.7.2.7.区域慢病专病防治信息系统.46 4.7.2.8.医学科研教育系统.47 4.7.2.9.基本药物统一配送管理系统.47 4.7.2.10.区域医疗质量管理系统.48 4.7.2.11.公共卫生绩效管理系统.48 4.7.2.12.卫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48第五章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pOS系统建设方案.50 5.1.医院信息系统统一集成平台.50 5.2.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52 5.3.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53 5.3.1.疾病监测系统.53 5.3.2.学生健康监测系统.54 5.3.3.危害因素监测系统.54 5.3.4.食品安全监测系统.54 5.3.5.数字化实验室检验系统.54 5.3.6.免疫监测管理系统.54 5.3.7.消毒杀虫监测系统.55 5.3.8.预防性健康体检系统.55 5.4.区域卫生监督管理系统.55 5.4.1.卫生行政许可信息系统.55 5.4.2.卫生监督信息系统.55 5.4.3.行政处罚信息系统.56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4 5.4.4.重大活动卫生保障系统.56 5.4.5.投诉举报管理系统.56 5.4.6.移动监督执法信息系统.56 5.4.7.卫生监督地理信息系统.56 5.4.8.卫生监督信息标准化管理系统.57 5.4.9.管理相对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57 5.4.10.综合统计分析系统.57 5.5.区域农村卫生信息系统.57 5.5.1.市级农村卫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58 5.5.2.区级农村卫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58 5.6.区域采供血管理信息系统.58 5.7.120信息系统.59 5.8.区域食品药品监督系统升级改造.59 5.9.区域妇幼保健管理系统.60 5.10.区域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信息系统.61第六章安全保障体系方案.62 6.1.安全等级.64 6.2.物理安全.65 6.3.系统安全.66 6.4.数据安全.66 6.5.应用安全.67 6.6.安全管理.67第七章网络及硬件规划方案.69 7.1.网络建设规划.69 7.1.1.网络建设需求.69 7.1.2.带宽设计.69 7.1.3.网络架构.70 7.1.3.1.电子政务网为主干网.70 7.1.3.2.租用电信专网.70 7.2.数据中心部署.73 7.2.1.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拓扑图.73 7.2.2.试点区信息平台部署.74 7.2.3.试点区所属单位部署.75 7.3.备份系统设计.75 7.3.1.日常备份.75 7.3.2.灾难备份.76第八章总体实施计划.77 8.1.建设规划.77 8.1.1.第一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77 8.1.2.第二期:平台推广及基于平台上应用系统建设.77 8.1.3.第三期:深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78 8.2.重点建设内容.78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5第九章项目管理.80 9.1.实施原则.80 9.1.1.统一规划、统一标准.80 9.1.2.联合共建、保护投资.80 9.1.3.分步实施、注重效益.81 9.1.4.实用先进、安全可靠.81 9.2.建设策略.81 9.3.项目管理方法.82 9.4.理解“三角制约”关系.83 9.5.项目管理的5个阶段.83 9.5.1.可行性.84 9.5.2.初始.84 9.5.3.计划.85 9.5.4.执行.85 9.5.5.收尾.86第十章效益预估.87 10.1.政府.87 10.2.卫生行政主管部门.87 10.3.医疗卫生机构.88 10.4.相关部门.88 10.5.城乡居民.89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6第一章前言医疗改革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规划方案《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2009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医改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与药品供应“四大体系”,作为对四大体系进行支撑的工作方法与内容,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了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科技与人才保障、信息系统和法律制度建设等“八项支撑”。作为支撑手段之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被提高到了新的历史水平。卫生部从2009年开始,先后颁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方案》、《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的标准与指导意见。国内以福建厦门、广州番禺、上海闵行等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也已取得经验与成效。各地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迅速开展起来。根据卫生部对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要求,长沙市已经明确了2010年长沙市城镇居民建档率达到40%、农村居民建档率20%。为广泛地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长沙市大多通过手工方式进行,部分地区利用早期的社区卫生系统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建档工作,但手工建档工作存在资料不全、保存不完整等问题,前期建立的各类健康档案记录,因为没有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支持,缺乏信息的更新,使得已建立的档案无法与医疗信息关联起来,变成了无用的“死档”。本方案主要是在对长沙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和需求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对系统的总体框架,建设的内容,采用的技术体系,硬件网络平台,分步建设的计划,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等进行规划。本方案只对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对业务细节、技术细节和数据标准等内容不在本方案中做详细描述。本方案可供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方案制定、工程招投标和系统实施过程中参考使用。本方案的使用范围为市领导,市卫生主管部门、市信息主管部门、各系统承建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单位等。本方案中的架构不仅包括平台架构,还包括各种不同的方面及领域,比如: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7业务架构(功能和服务)、基础架构(数据中心、硬件、网络)、数据和信息架构、应用系统架构(如何构建应用程序)、系统和交互架构(各种相关方如何共同工作)等。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8第二章现状及项目背景分析2.1.对卫生业务现状的宏观分析2.1.1.我国卫生体系概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众矢之的时,医疗改革无疑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四大体系”和“八项支撑”,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如下表所示:体系子体系主要社会服务机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卫生行政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120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城乡合作医疗保险机构、商业保险机构等药品供应体系药品供应体系药品监督、药品集中采购、药店、药房等“八项支撑”是: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科技与人才保障、信息系统和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医药卫生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9 2.1.2.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卫生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均衡,卫生信息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亟待建立以居民诊疗档案和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市级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体系,实现跨业务条线、跨地域层面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将成为拓展业务模式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如下问题与挑战:卫生资源战略规划数据缺失,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业务条块分割,亟待资源共享缺乏完善的信息标准项目建设模式多样不同系统独立运行业务系统垂直建设的局限缺乏资金和人才保障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pdf(2.54MB)请问下目前全国还有哪个省会城市区域医疗做的比较成功比较成熟的啊?目标决定成就!长沙的哇。谢谢楼主呵呵湖南信息化要走在前面了!男人就该往外闯靠,我们还想去长沙游说局长呢:(青岛朗讯医疗项目启动新人入行请多多关照学习学习方案踏实工作学习谢了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研究 篇3

[关键词]目标需求;信息系统架构模式;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20—01

1信息平台建设

1.1目标

1.1.1整合旧时的信息系统

整合区域医疗机构已有的信息系统,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具备区域集成的条件。目前,国内初级医疗机构都建立了私有的医疗信息系统,但私有的医疗信息系统沿用老式的繁杂而多元化的信息集成技术和管理模式,需要遵循标准和原则来改造现存的多元化医疗信息系统,以便建设规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1.1.2确定集成数据的交换方式

标准各级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确定区域集成数据的交换方式,整理独立的信息中心逻辑性不强的数据,优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结构,方便建设的信息平台为各个医院独立的数据中心服务,促成区域卫生信息被各级医院共享和利用。各数据中心的资源是以格式多样的描述性数据集成存在,可以元数据集成交换建立管理信息平台。元数据以XML为载体,根据共享平台的标准,保留数据中心,统一管理模式,减小平台架构建设的成本,方便各个卫生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或者操作数据。

1.1.3建立数据中心

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使信息数据集中于同一构架。以共享平台作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各数据中心的数据,便于宏观管理和决策。传统关系型的数据库专攻于捕获数据,难以分析多种数据中心的冗余复杂数据;而数据仓库存储的是历史数据,具有维表和事实表,以分析数据为主。

1.1.4引进NHIN

为便于用户之间共享医疗信息,依据国内外研究,创建了专门的国家卫生信息网,简称NHIN,规范医疗技术和政策、标准的法律、实施项目等整套的医疗信息。NHIN共同框架具有一套相互加强的技术文件及规格,引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可以达到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1.2信息系统架构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涉及居民健康的所有信息,业务数据类型多、容量大,由此,根据数据存储的相同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构架来管理区域卫生信息[3]。现如今,国内外常用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式有几种,即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从国内外信息平台的发展经验看,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三种模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缺陷。

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式整体成本低,方法简单,安全性高,易于管理全局数据和挖掘分析,但不适应区域医疗管理政策及资垒数据投资规模的差异性,系统扩展、性能维护性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不适用于区域医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混合武(式)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兼备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因而技术相对复杂,系统开发初期成本比较高。

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多个不同的部分,集成一个功能更强大的复杂系统,但各个部分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数据核心通讯接口,即共享交换平台。共享交换平台帮助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和程序实现交互和共享信息,便于建设安全可靠的通讯服务。共享交换平台提供通信标准和接收标准,数据应答自动化,协调所有的应用关系,为客户端提供一系列使用对象,维护建立起来的数据路由,提供管理和安全总线以保障分布式信息服务体系架构的稳定。分布式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实施陕捷、灵活,分摊业务压力,但系统维护成本高,难以提供用户全面的信息等。

1.3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随着RHIO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内运转的数据量趋向于大、多和高效传输的发展形势,总线在数据库中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同时,系统间共享数据和模块间数据的缠绕等问题,总线系统都能良好地协调处理好。

1.3.1数据库建模设计

数据模型构架必须结合数据仓库模型虚拟数据库两者的优点来建设。区域医疗数据中心主要为政府卫生机关提供决策支持、疾病监控、疫情预警、数字化的日常监管报表等,要求数据更新的实时性并不高。给予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影像共享、电子病历等服务,则宜采用虚拟集中模型,用虚拟数据库整合各级医疗机构数据,数据的实时更新和交换周期短、速度快。数据层集成提供了信息共享,并以某种方式将共享数据提供给医疗信息系统,为医疗眼务层提供保障性的渠道。

1.3.2建立企业消息总线集成技术

基于交换平台整合庞大的医疗信息数据群,必须使用一种功能强大的模式统一数据库。Web Services是一种独立软件和服务程序,在应用程序(即应用层)和异构数据源(即数据层)之间集成数据,并协调各种数据库系统以及访问集成数据的应用系统,程序接口和协议高度标准化,提供统一的全局数据模式,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硬件平台数据库系统达成资源共享的目标。Web Service整合异构数据源,必须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全局模式数据视图,使数据层的数据通过一个特定的数据模型被统一格式化,同时能够在特定的数据模型上实现定义的基本运算,形成查询、存取等多功能操作。

1.4数据交换的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模式有智能卡、信息分发RHIO运行数据中心等,都针对单个病人数据存储、记忆和处理,运行简捷,方便医疗机构管理。

智能卡是用于存储病人数据的医疗卡,不需要中心数据库的支持和运作,授权用户直接通过使用专门的读卡器获取病人就诊记录,病人自身也能直接通过智能卡访问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咨询病情,医疗政策等信息。信息分发RHIO运行数据中心记录病人实际医疗信息和主文档索引,标明病人数据,以便参与系统询问数据中心,确定数据的储存点,然后从源系统或信息中心获取病人的数据。

2应用和展望

规范化、多元化、多功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涉及到科学技术方面、信息技术方面、管理方面等广泛的范畴,花费大,耗费时间长,为了提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资源的利用率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空间和可移植性。要建立适合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必须使其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运行的流程与规范性模式:优先考虑集成需求量大、范围广的业务,如双向转诊、电子病历等。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此外,培育网上信息服务、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医疗产品配送(如药品配送、器械配送、检验标本送检等)第三方服务运营商,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3结束语

为了建设多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构建数据库和信息中心时也会采用许多其他技术,如RFID技术、PKI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服务器技术、规则引擎、业务过程引擎、工作流程引擎等。建设多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引进的先进技术填补体系架构下的漏洞,解决异构系统之间操作方面存在的瓶颈,建立企业消息总线集成技术,与时俱进、量体裁衣,完善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促成各级医疗卫生业务部门数据和资源的相互连接以及各种客户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高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泰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案研究.医学信息,2010,23(6)

[2]邱洪斌.李殿奎.祝丽玲.王树山.王佐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

区域卫生综合平台 篇4

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涉及特定区域内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卫生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的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调与管理,一个良好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形成必然促进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最大程度地促进卫生事业的进步[2]。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换机制。但是分析上述各主体的行为可以发现,他们具有建立统一卫生信息平台的内在动力。

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动因分析

从简单的供求关系来说,卫生服务市场存在这样几个主体:(1)供方。包括医生和医疗服务机构;(2)需方。包括患者以及药品的生产及流通商;(3)政府和医疗保险部门。主要职责是兼顾公平和效率。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中心,各主体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3]。众所周知,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是相冲突的,因为委托人的成本构成了代理人的收益。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重要约束就是合约,合约的签订是建立在信息对称基础上的,信息与合约关系中可证实的变量集合有关。在卫生服务市场中信息是不对称的,相对于医疗服务机构其他各方处于信息劣势。因此患者、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存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的动因。

1.1 医疗服务机构行为分析

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受患者和医疗保险机构委托,提供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机构的收入主要包含四部分,挂号费、医疗服务费用、药品收入和政府补贴。医疗服务机构成本包括医疗服务的变动成本、固定资产投资等。医疗服务机构的目标函数为[4]:

i=1,…,n。其中为医疗服务机构在提供第i次诊疗服务时所获得的挂号费,分别代表单位药品价格、检查价格和诊疗价格(此处价格为患者实际支付的价格)。分别代表药品数量、检查数量和诊疗数量。同样包含了三个向量,分别表示第i次服务中药品、检查和诊疗的边际成本。为上述成本外的其他成本,A代表政府的财政补贴。在现实卫生服务市场中,不管是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还是非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即追求此目标函数的最大解。

医生在诊疗服务中既是患者的代理人,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医生有其特有的目标函数:。其中FS代表固定收入,和医生的诊疗次数n无关,是和诊疗次数相关的总净收入,是医生从总净收入中获得的比例。诊疗次数的增加,增加了医生的成本。为医生的基本工作量,低于基本工作量将得不到固定收入FS。

在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的目标函数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信息的价值。但是信息的价值却是蕴含在边际成本中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单一患者难以衡量自身接受诊疗服务给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增加的边际成本。换而言之,虽然患者可以得到预期的诊疗效果,但是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的努力程度是不可证实的变量,这就有可能产生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利用信息优势损害患者利益。要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有两种途径,一是加强信息传递,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二是加强监管,加大违规惩罚力度。目前,患者监管、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监管都是低效的。原因是患者监管成本过高,而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缺乏监管的内在动力。这一点将在患者行为分析,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行为分析中得到验证。

1.2 患者行为分析

在卫生服务市场中人们的医疗需求是由健康需求派生出来的,所以可以用健康需求来代表患者的医疗需求[5]。其健康状况目标函数为[4]:。其中θ为患病的严重程度,θ的值是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的私人信息。l(θ)为患者选择不治疗造成的健康损失,为患者接受t数量的医疗服务后健康恢复水平。

在诊疗过程中,患者根据自己对健康恢复状况的期望、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生努力程度,以及所达到的H值来付给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生相应的费用。由于医疗行业高技术壁垒的存在,患者难以得到θ的准确值,在整个诊疗过程中缺少对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的实际约束力。患者虽然可以通过努力得到θ值,并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的监管力度,但是所要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在卫生服务市场中,患者作为委托人并未形成强有力的联盟。作为代理人的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面对患者的时候以组织联盟的形式出现,加大了信息向患者流动的难度。

患者可以选择保险组织(本文不考虑商业保险组织),委托保险组织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同医疗服务机构以及与医生建立合约关系,通过保险组织对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进行监管,即所谓的第三方监管。然而在现实中,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及政府缺乏维护患者利益的激励机制。

1.3 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行为分析

卫生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政府在其中发挥明确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在卫生事业中的主要作用和目标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举办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宏观调控等手段保证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促进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和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6]。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管办”混淆,政府的目标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从目的上分析,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但是现实中,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受财政承受能力的影响,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比例逐年下降,在财政压力面前,政府并不能作为患者利益的代言人。

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因其事业经费不能从医疗保险基金中提取,且保险基金结余不能挪作他用,其事业经费由各级财政预算解决。那么作为患者的代理人,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为患者争取利益。但是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并非完全没有监管医疗服务机构的动力,下面分析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的目标函数[4]:。其中代表患者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所缴纳的保费,η为患者承担的共付率,pi,qi同医疗服务机构目标函数中的定义相同。从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的目标函数中可以看出,一定时期患者缴纳保费的数额是固定的,共付率也是稳定的。作为患者的代理人,医疗保险经办部门不能通过提高保费和患者共付率来获得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因此,只能从约束医疗服务机构方面入手。要形成对医疗服务提供方实际有效的约束,就必须掌握大量真实有效的信息,以此来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实际约束力,这就间接的实现了患者的利益。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虽然缺乏维护患者利益的内在激励机制,但是在实现其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医疗服务机构增加信息公开力度,获得更多卫生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具备了主动获取卫生信息的动因,与患者利益达到了间接一致。因此,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主体,与患者站在了一起。

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设计

2.1 构建主体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最重要的主体必然是政府,首先因为政府有卫生信息的利益需要,其次是由政府在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和责任决定的。同时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量占全社会的80%以上,由政府牵头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利于卫生信息的获得。

各级医疗服务机构也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重要主体,这是由其在卫生服务服务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各级医疗服务机构掌握着最专业、最具价值的信息。其掌握的信息价值体现在,政府可根据其提供的信息调整宏观卫生政策、患者可根据其提供的信息维护自身利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可根据其提供的信息对供需双方进行有效监管。

患者也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主体,患者的个人健康信息是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依据,是政府进行区域卫生规划、疾病预防等宏观政策制定的依据,是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制定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基准。

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同样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重要主体,其掌握着供需双方的信息,是协调供需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

2.2 构建方式及框架设计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应该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政府投资为手段,多方参与为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有利于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新定位,发挥其在卫生服务市场中的作用,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优势。政府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有投资的义务,并肩负着信息平台的维护、升级、拓展等义务。只有患者、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多方参与才能保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成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具体构建框架见图1。

2.3 各信息系统间信息交换设计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要实现信息在患者、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和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顺畅流通。卫生信息在患者、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和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传递过程见图2。

在图2中,1,2,3代表了信息的流入方向,4,5代表了信息流出方向。首先建立空档,录入区域内居民相关信息,存入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库。分别由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和医疗服务机构按需提取各自感兴趣的信息,对信息的使用和更新记录以日志文件的形式被保存在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库中。其中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医疗保险经办部门间的信息交换见图3。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医疗服务机构信息交换见图4。

2.4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安全机制设计

采用访问控制机制来确保系统信息安全,访问控制是允许被授权的主体对某些客体的访问,同时拒绝向未被授权主体提供服务的策略。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主体包括:患者、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客体包括:被定义被某类主体可以访问的模块功能和数据资源。通过对患者、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经办部门授予不同的权限,来限制他们可访问的信息内容。

目前访问控制机制有三种模式: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鉴于三种访问机制的特别,在此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RBAC)。系统管理员根据各类主体的需求策略来建立角色,给角色分配权限和给用户分配角色等。例如通过为患者分配角色,并设置其角色权限,使某一患者只能从系统中得到与其相关的信息资源,而不会对其他信息资源构成威胁。同样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经办部门也不能随意浏览其权限以外的信息资源。RBAC模型将权限和角色关联起来,在用户的主体或其权限发生变化时,可以很容易的将主体从一个角色转移到另一个角色,从而实现其权限的转换,实践证明RBAC模型具有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和易操作性。

3 总结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卫生服务市场中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是实现卫生服务市场主体之间信息顺畅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新型卫生信息公开机制的技术基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涵盖了卫生服务市场中众多核心信息,降低了单个患者搜集信息的成本,增强了患者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督能力。医疗服务机构诊疗信息的共享,某种程度上对医疗服务机构形成了约束力。同时降低了医疗保险经办部门获取监管信息的成本,变滞后监管为实时监管。卫生信息的高度共享,间接实现了医疗服务机构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教育功能,同时促进了同级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流、上级医疗服务机构对下级医疗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总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实现卫生服务市场各主体多赢的有效途径。

摘要:分析了医疗服务机构、患者、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目标函数,说明上述各主体具有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内在需求。在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进行动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构建主体、构建方式及框架设计、各信息系统间信息交换设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安全机制设计等方面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信息不对称,卫生服务市场

参考文献

[1]周绿林.卫生经济及政策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樊小玲.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8,(4):10-13.

[3]Smith,Peter C.,Stepan.Adolf,Valdmanis.Vivian,et al.Principal-agent problems in health care system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Health Policy,1997,(41):37-46.

[4]张录法.我国医疗服务机构良性运作的制度构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Grossman,M.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72,(80):223-255.

区域卫生综合平台 篇5

3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介绍(区县级版)

一、区域卫生基础平台

1、基于EHR卫生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各类数据资源、网络资源和设备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平台,是业务处理、数据存储和信息交换的节点。

2、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

实现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不同部分之间的核心通讯接口,根据既定的规则将各级卫生信息资源获取并传输到区域卫生数据中心。

3、居民健康唯一标识(MPI)管理系统

居民健康唯一标识是指用于临床实际业务并且能够辅助进行居民信息唯一性识别,在该区域各涉众均可见的居民唯一编码。居民健康卡、农合卡、诊疗卡、银行卡合一。

4、医务人员一卡通管理系统

系统实现医务人员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建立起权威的、动态的医生资源信息数据库,是实现区域卫生资源综合管理与区域健康档案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共卫生应用系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要求: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

1、双向转诊系统

双向转诊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医院与基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病人、病历信息的“双向转诊”和信息共享的信息化系统。

2、健康记录共享系统

通过市民身份识别主索引(医疗卫生一卡通)的方式,来保证各个业务主线的应用系统识别出同一个自然人,综合查询形成个人健康记录史。

3、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中间件、网络计算等手段将区域内医疗卫生数据大集中,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查询统计功能,提供决策支持。

4、医学知识库系统(合理用药)

医学知识库,是权威的药物、疾病、手术等知识库,通过共享,供医护人员参考与学习。

三、新农合管理系统

新农合管理系统是实时聚合寿光市所有医疗机构的新农合病人医疗数据的数据平台。利用实时获取的HIS数据,平台提供在院病人实时监控和智能化审核功能,也能对审核后的农合病人进行实时结算垫付,对定点医疗机构和乡镇合管办结算给农合病人的费用实现统计和管理并能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完成与区合管办结算。同时,平台能将实时HIS数据和任何预处理了的数据(例如智能化审核后的数据)实时传输到农合系统,实现与农合系统的无缝联接。

1、系统维护

系统管理员可通过远程对数据库即时备份、定时备份,对各单位业务数据备份。

2、编码维护

通过齐全的编码,建立全市统一的管理术语、业务术语,有利于进行综合分析、统计。

3、补偿方案

公式设定;方案测算

4、参合管理

参合登记;参合变更;医疗证;缴费

5、补偿管理

门诊补偿;门诊结算;住院登记;住院补偿;补偿审核;住院结算。

6、基金管理

基金帐户;基金存入;基金支出;基金调拔;风险基金计提;基金监控。

7、查询统计

业务查询;年报表;月报表

8、决策分析

住院总费用图表;次均门诊费用图表;次均住院费用图表;门诊看病人数、病种实时走势图;住院看病人数、病种实时走势图;农民参合情况分析;基金分析。

9、电子通告

通过此模块上级部门可以快捷简便的把工作动态、政策文件、简报、补偿公示等公告内容通报给下级部门。

四、医院信息系统(HIS)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根据中小医院的特点及需求实现的统一、安全、功能完善的业务系统,满足中小医院在经济管理、药品管理、临床诊疗管理、综合管理和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并通过与新农合系统的交互实现实时费用结算和管理。

1、门诊挂号系统

挂号系统是完成病人的挂号、收费业务,以及医院内部及与院外单位结算。

2、门诊划价收费

根据病人性质结算其各类门诊费用;提供退费、发票作废重打、报表统计等功能。

3、住院收费系统

病人入院处理,分配科室房间和床位,收取入院预交金并打单;住院病人收费情况的统计、查询、打印;实时监控在院患者费用,支持多种结算及付费方式。

4、门诊药房系统

窗口发药、病区发药、退药等,按照库房的管理模式对药房进行管理,如药品的入出库、盘存等,对药品消耗信息、药房库存及收支信息进行综合的统计查询。

5、住院药房系统

管理药品的入、出库,实时监控库存,对临缺或失效药品提示报警,自动编制进药计划。

6、门诊医生系统

门诊电子处方、医生工作量统计

7、医生工作站

病人医嘱处理、电子病历录入。

8、护士工作站

医嘱的录入、确认、停止、撤销,打印执行项目、领药单、单病人/多病人服药卡片、单病人/多病人输液卡。录入体症数据和转病房处理、床位调整等。

9、医疗统计系统

按科室查询项目的发生情况,并汇总统计、输出报表。

10、院长查询系统

临床医疗信息统计分析、财务分析、科室核算分配信息、药品进出库额管理等信息查询与分析。

五、社区(村)卫生服务系统

本系统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所为单位、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多位一体的各项业务集成的一站式管理系统。通过进一步规范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做到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时的了解、掌握。实现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市行政机构、预防保健机构二、三级医疗机构为目标对象,完成在服务、多项业务运行中动态更新档案及信息共享和流动处理。本系统面向基层用户,构建专业实时工作站。对社区健康档案进行精细、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业务统一集成到以家庭为核心的网格上。

1、全科医生工作站

简易的全科医生工作站系统,记录门诊就诊病人主诉、现病史、诊断记录、检查项目及检查结果、处方用药等信息。

2、社区健康网格化管理

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建立居民家庭档案和社区基本档案。用于管理、维护社区、家庭、个人的基本健康、卫生环境资料和各类动态健康问题记录。

3、妇幼保健信息系统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应用系统,通过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构建的“区域业务管理平台”和共享的“区域业务数据中心”,实现妇幼保健领域信息的收集、整合和综合利用。

4、老人保健管理

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管理、维护老人基本资料,提供老年人体检、健康评估、老年人访视、转诊管理等功能。

5、疾病控制管理系统

以健康档案为基础,提供慢性病种病人的随访、监测、健康教育处方、治疗方案管理、基本资料查询、业务提醒等功能。

6、规划免疫

主要对0~7岁儿童计划免疫、学校集体免疫及其他接种进行管理。

7、计划生育指导

对计划生育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管理,提供相关计划生育指导。

8、残疾人康复

为残疾人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记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社区提供的康复服务情况以及定期的康复评估。

9、健康教育

通过该系统,社区医生可以方便的查询各种健康教育,营养膳食资料,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健康教育资料库进行维护。

10、社区健康统计分析

提供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和数据查询功能,包含丰富的报表内容。以健康档案为核心,通过科学、客观的方法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各子系统收集的资料,确定社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1、系统管理

实现对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数据交换目录体系、公用代码、全局技术参数的设置、审核、发布功能,提供卫生信息数据标准自动更新服务。

六、公众健康服务门户

系统为卫生机构提供一套基于Internet集内容生成、内容审批、内容发布、内容浏览等于一体的软件系统,以提供灵活高效的政府信息发布门户服务,彻底改进信息发布服务和提升公众满意度,保障人民群众获知卫生政务信息,方便群众办事。系统能够在前端对这些显示终端进行统一发布管理,在后端对各类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方便信息的发布、管理和交流,提高日常业务处理效率。

1、公众健康服务门户网站

系统为卫生机构提供一套基于Internet集内容生成、内容审批、内容发布、内容浏览等于一体的软件系统,以提供灵活高效的政府信息发布门户服务。

2、居民健康记录自助查询系统

系统是面向居民提供个人健康专业咨询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凡拥有正式认证医疗卫生服务卡的市民无论何时、身处何地,均可查到个人健康记录(包括历史就诊记录、历史处方记录、检验检查结果等),均可享受健康服务,均可获得健康教育。

七、卫生协同办公系统

对组织中“人、事件、资源”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管理的软件,它是团队组织的协同工作平台和工具。政务办公,医疗机构之间协同办公,卫生行政等,实现团队协作、沟通,强大的知识中心和应用运行支持。

1、电子政务系统

实现各部门之间公文传递、工作计划、电子邮件、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等。

八、其它系统

1、断网应急系统

离线情况下应急处理主要业务

2、系统维护工具

区域卫生综合平台 篇6

1 背景

扬中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之前, 区域内只有扬中市人民医院等极少医疗机构实施HIS管理, 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信息“孤岛”现象十分严重, 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基本没有;卫生信息技术人员极度短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的信息化意识不强。

2 思路与做法

2009年确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坚持“规划自上而下, 保证整体性;实施自下而上, 保证可行性”的指导思想, 按照“统一规划, 统一管理, 统一标准, 全面集成, 分步实施”的原则, 通过构建实用共享“健康扬中”的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逐步实现以居民健康档案和医院管理及电子病历为重点的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为全市卫生管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医疗协同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扬中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三统一标准。

2.1 统一身份识别

采用身份证号作为区域内健康信息通用的唯一身份识别码, 通过身份证号自动关联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同时将身份证号作为区域内病人唯一的主索引, 以解决同一个病人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识别问题。

2.2 统一数据存储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 扬中市在建设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时, 采用了集中式存储模式, 在信息技术人员集中的扬中市人民医院建设扬中市卫生区域数据中心, 采用Oracle 11g数据库和两台IBM P550小机做RAC数据库冗余、负载均衡;在网络上, 专门组建了卫生VPN专网, 采用电信主网络, 主干网络1 000兆光纤, 与全市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0兆光纤连接, 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 10兆光纤接入。

2.3 统一权限管理

扬中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行三级权限管理, 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查阅所有下属机构的业务信息;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只能查看本单位及下属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 的业务信息;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 只能查看站点的业务信息。

3 设计与成效

目前, 扬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使用的全科医生工作站, 病人就诊形成的就诊记录、LIS检验检查数据等诊疗信息, 能自动关联到个人健康档案, 将居民健康档案由“死档”变“活档”;在全科医生工作站, 医生可方便地查阅病人的健康档案, 也能在这里完成健康档案的新增与维护工作。这样, 既能完成普通医疗的职能, 又能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 打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的界限, 真正做到医卫一体, 信息互通。

3.1 设计一体化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数据库、表结构统一设计、完全打通。全市共用一个数据库, 部署一套业务系统;统一基础数据 (诊疗项目、基本药物等) 、服务活动及服务规则;实现各个机构相对独立的业务管理;实现各个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

3.2 流程一体化

从建档到医疗服务再到公共卫生服务整个业务流程完全打通。目前, 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 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已实现共享, 病人挂号时就可以快速建档, 医生可以在医生工作站直接选择已建档人员开展医疗服务, 病人的诊疗数据自动归集, 形成“活”档案;此外, EHR也直接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诊断、有效治疗;病人就诊时快速创建的临时档案, 能及时推送给公共卫生人员完善相关健康档案和健康服务。在医疗活动中, 通过首诊测血压等一站式的公卫、医疗服务, 将医疗中发现的慢性病人直接纳入健康管理, 实现“医卫”之间的无缝对接。

3.3 信息一体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借助信息系统开展业务应用, 卫生行政部门基于同一业务数据开展业务监管、辅助决策与绩效考核, 一方面数据真实, 绩效考核更准确、有效;另一方面, 数据集中, 无须再上报与采集, 减少中间层次;三是数据完整, 可层层追溯。

4 资源优化

扬中市在区域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后, 根据“整岛一体化”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2011年开始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整合全市影像、检验资源, 依托扬中市人民医院的技术实力和资源优势, 成立扬中市医学影像中心和扬中市临床检验中心, 建设区域影像系统 (PACS) 和区域检验系统 (LIS) 。

2012年5月, 扬中市区域临检系统实行网络化运行, 做到了申请填写电子化、标本转运物流化、标本检验自动化、报告发送网络化。同时, 扬中市区域影像系统也实现了远程质控和远程会诊功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天将影像资料和初步报告实时传送到市影像中心, 市影像中心安排专人对基层摄片质量和报告质量进行审核, 对疑难病例及时组织读片会诊。截止2014年底, 扬中市临检中心累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标本8万余份;扬中市影像中心为基层医疗机构远程审核拍片质量、诊断报告3.6万人次, 其中纠正诊断1 167人次。

5 监管服务

5.1 基本药物监管

扬中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实现全市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村卫生室药品的集中采购、集中配送或集中查询监督等, 同时通过数据中心监控各机构使用相关药品的价格及用量, 功能有药品的采购情况、入库情况, 申领、出库管理, 配送管理, 调价管理, 盘点管理等。通过药品集中监控, 可查询药品目录、药品消耗、药品供应商、药品价格等, 进一步规范各医疗卫生单位药品、疫苗进货渠道, 保证药品疫苗质量;确定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 的基本医疗用药目录, 对目录内药品定价管理, 对目录外的药品严格限制, 限定用药范围, 规范用药行为。同时, 也可根据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 设定其诊疗目录和诊疗价格, 记录药品流通去向, 跟踪药品疗效, 追回被查封药品等。

5.2 医疗行为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单位医疗管理部门根据医疗日常监管的要求, 利用区域信息平台对下属医疗机构的门急诊工作量、住院人次、均次费用、处方用药、检查医嘱等进行实时监管和统计分析, 对监管中部分医生不合理处方、不合理检查或医疗费用过高等现象, 通过信息平台聊天工具及时向医生发出提醒或警告, 对有关医疗指标分析结果及时通报相关单位或部门。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 市卫生局利用区域信息平台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 有效管理药物使用权限, 及时监控抗菌药物使用排名, 及时限量供应、暂停使用等措施, 有效保证抗菌药物合理、规范使用。

5.3 公卫服务监控

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实现预防、干预、和管理三位一体, 紧密结合, 建立了完整的“一户一档”解决方案。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载体, 通过医疗、疾控、妇幼保健之间的信息共享, 进一步完善了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农村待孕妇女增补叶酸、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等工作的管理、监控, 准确掌握市、镇、村三级妇幼保健工作情况, 规范技术服务, 提高孕产妇、儿童系统化管理水平, 减少孕产妇死亡和婴幼儿死亡, 控制敏感性指标漏报, 准确进行妇幼保健工作量统计和绩效考核。

6 拓展应用

扬中市将立足现有的区域平台, 一方面拓展平台的应用范围, 充分发挥平台的集合卫生资源的功能, 丰富扬中“整岛一体化”的医改特色, 另一方面加大现有平台数据的挖掘, 强化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和医疗行为的监督。具体来说, 拓展应用到三个方面。

6.1 进一步完善数据中心建设

建立必要的数据审核与安全机制, 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 建立数据中心的灾备系统, 包括数据的备份以及灾备数据中心。开展应急指挥及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灾备数据中心统筹建设, 整合共享资源, 建设市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6.2 完善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协同应用

扬中市将重点建设区域心电项目, 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中心, 依托市人民医院, 建立覆盖扬中市各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区域远程心电网络信息平台, 实现心电数据在区域内各医疗机构间双向通讯、信息共享: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配备心电图检查设备, 心电图检查完成后, 直接将心电图数据通过卫生专网发送到市人民医院数据转存服务器;市人民医院通过专网, 将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传的心电数据接收, 心电图诊断中心自动下载数据进行心电图分析, 实时给出诊断建议, 将报告回传给相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6.3 建设居民健康服务网站

以居民健康卡发放为契机, 建设面向居民的健康服务信息门户网站, 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的健康档案调阅、健康教育与咨询、网上预约诊疗等服务, 支持居民开展健康自我管理。

摘要:近年来, 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 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为着力点, 整合资源, 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区域信息平台建设, 逐步实现高效统一、互联互通是卫生信息建设的发展方向。2009年以来, 扬中市结合地区卫生发展现状, 积极构建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按照一体化的要求, 建立覆盖市镇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卫生服务能力、医疗服务的信息共享、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程度、医疗服务效率、医疗监管的手段均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建设实践上总体有几点体会:一是集中部署, 标准得到统一;二是医卫一体, 信息得到互通;三是业务协同, 资源得到共享;四是强化监管, 服务得到优化。

区域卫生综合平台 篇7

1 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健康档案, 就是所谓的病案, 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符号、文字、图表等资料的总和, 其中包括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等。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运而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指对居民健康相关活动过程的电子信息化记录, 不仅有居民接受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所有记录, 还有居民接受保健服务, 计划免疫接种、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所有记录等。但是对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具体涵义界定,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工具, 二是电子病案的高级形式。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将居民的个人健康相关信息采集录入后, 将之传输、存贮于互联网服务器中, 以便能够随时随地地查看、检索、维护和统计个人健康信息, 从而为居民的疾病诊疗、健康风险评估, 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保健指导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 最大程度地为居民个人健康提供帮助。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所包含的内容远远大于传统的健康档案, 这不仅包括医疗活动过程中患者的保健史和个人生活史, 还包括一个公民从出生之后, 终其一生所有的卫生保健信息记录。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势在必行, 迫在眉睫。

2 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009年4月26日, 我国新出台了新医改方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意见》提出, 要在今后3年加快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健全居民基础医疗服务体系, 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这些要求为我国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我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还处于一种各自建设、各自开发的状态, 这对我国的医疗改革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可能由此导致医疗卫生信息成为一座座孤岛的状态, 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化必须实现急救、计生和妇幼等系统在内的相互联系、数据共享的良好局面。再加之我国现行的医疗资源分配十分不合理, 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 由此导致农村医疗资源匮乏, 所以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 所谓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就是连接规划区域内各机构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 是让规划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信息整合的载体和前提。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相关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 对于促进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是极为有益的。

3 如何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从目前来看, 我国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比如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软件实施费用、系统维护费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目前很多地方都开始着手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但利用率却很低, 投入的资金在短期内难以回收, 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这些都使得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很难有效推广, 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予以解决。

在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面, 需要注意一系列问题, 方可见到明显成效。

首先,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具有不可分割性。一个区域内信息平台有且只能有一个HER系统, 如以市为最小单位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时, 全市居民的健康档案由市级信息平台统一采集、管理, 不能下设区或县级健康档案平台。省级平台负责省内各区域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 以及跨平台的业务协同, 综合分析、决策, 不负责省级健康档案的存储。

其次,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在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时, 要遵循卫生部发布的相关健康档案数据集及标准, 这样能够有效解决不同业务系统厂商间相互兼容性问题, 同时便于后续的平台扩展及平台间互联互通。

再次, 要弄清楚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性质, 不可与传统健康档案混为一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不是简单的病历数据的上收、存储和使用, 而是要发挥它的综合作用, 为居民的健康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 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归属方面, 要由市或区卫生局主导建设, 同时健康档案的所属权归卫生局所有。卫生局要负责健康档案的安全管理, 隐私保护。这样才能保证权责明确, 条理清晰。

总之, 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入手, 才可以见到明显的成效。另外,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还要强调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样才能在危急及重要关头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参考文献

[1]姚志洪.健康档案[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

[2]吕晓华, 陈志远.国内外居民健康档案研究与实践[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 [C].2009.

[3]杜兆辉, 彭慧珍, 沈佳妮, 等.社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集的遴选实践与体会[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 [C].2009.

[4]俞华.家庭电子健康档案——公民健康权利的重要载体,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2) [C].2009.

[5]成福春, 尹岭.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二) [C].2007.

区域卫生综合平台 篇8

我国的医疗机构资源有限,但却必须应付大量的求诊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不到两万家医院,全年共接待病患高达24亿人次,平均每1000人拥有1.7名医生,而很多发达国家则每千人拥有3名以上医生。根据赛迪顾问公司(CCID)的调查,患者对医院的不满主要表现在挂号时间长、缺乏导医、候诊时间长几个方面。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则更为突显,何谦[1]等人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患者挂号等待的时间均值为35.50分钟,收费等待的时间均值为12.70分钟,而人均就诊时间均值仅为18.89分钟。这种“三长一短[2]”的门诊就医现状极易造成紧张的医患关系,激发医患纠纷。权威市场研究行业AC Nilesen的调查也指出,医院是消费者碰到排队问题最为严重的场所之一,有接近50%的受访者都希望医院安装自助服务设备[3],以改善医院服务水平,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提升就医环境。

2 应用自助医疗服务系统的现实可行性

我院作为江苏省规模最大的胸部专科医院,日平均门诊量达368人次,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优化门诊服务流程,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医院,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成为我院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大量细致的前期筹备工作,我院于2012年1月全面完成了整个自助医疗服务系统的设计、论证、设备招标和测试等工作,2012年2月在门诊部推行了自助发卡、挂号、取单和缴费。一方面,患者就医时不用再扎堆排很长的队伍,同时又可清晰地查询所有消费账目,在实现医院窗口人员分流的同时,也可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另一方面,对于医院来说,自助医疗服务系统作为人工窗口服务的有效补充手段,为患者就医提供了便捷的智能医疗服务,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也提升了医院形象[4]。

3 自助医疗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3.1 系统物理结构

自助服务系统需与院内业务系统,如HIS、LIS及外部的医保、银联、市民卡系统进行实时数据交互[5]。图1是自助服务系统的物理结构图,图2展示了自助服务系统与院内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关联及交互流程。通过与相关临床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自助服务系统获取到医院的相关医疗服务资源,实现了医疗服务资源的无缝集成。

3.2 自助服务终端的功能结构分析

本自助服务系统与中国工商银行进行了战略合作,在患者整个自助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便利、安全的金融服务。系统包含多个前端自助医疗服务智能终端设备、中心数据交换控制模块、业务异常处理模块及后台监控管理模块。

系统的硬件设备主要由计算机主机、触摸显示器、各种读卡刷卡器(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激光打印机、热敏打印机、密码键盘、自动发卡器等构成[6]。

软件模块涵盖了人机界面操作、中心数据交换控制模块、业务异常处理模块和后台监控管理模块。中心数据交换控制模块包含我院HIS接口、LIS接口、医保结算接口、银联结算接口及市民卡系统接口。系统借助视图、存储过程及专有的接口方式与院内各临床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互[6],对当日挂号、缴费完成的结账单与院内HIS数据进行校验与交互,杜绝两套系统数据不一致的现象。业务异常处理[7]是针对患者在使用医疗自助服务终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非正常情况,一旦遇此状况,为确保患者的资金安全及就医能够顺利进行,系统会自动进入异常处理模块,处理这些异常情况。后台监控管理模块可实现前端无人值守的全方位监控管理,对终端设备的发卡器、读卡器、收钞设备、打印机运行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向医院管理维护人员报告前端设备的运行状态、业务执行状况等信息,以保障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主机控制部门的控制下,各模块相互协调,执行各个流程中的每一个动作,进而实现患者自助挂号、自助缴费、自助分诊、自助导医和自助查询及自助打印医检报告的综合性自助服务。我院的自助医疗服务终端的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3 自助医疗服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

根据自助医疗服务系统功能要求,自助终端可完成自助发卡、挂号、缴费及取单功能,分别设计如下。

3.3.1 医疗就诊卡的开卡流程。

南京市市民卡是由市政府授权发放,通过整合广大市民目前在用的社保卡、金陵通卡及银行卡等相关卡证,以便民惠民为宗旨,实现个人身份识别、个人相关社会事务办理、享受公共服务及进行电子支付等功能[6]。市民卡分三种类型:A卡、B卡及C卡。A、B卡的发放是南京市政府行为,卡内信息是真实可靠的;C卡由各医院向市卫生局申请购买,并作为患者就诊时惟一的身份标识凭证。为能达到患者信息在各地医院共享使用的原则,南京市卫生局架设中心端卡服务,供医院调用,实现患者数据共享的目的[6]。

患者就诊时若已持有A或B卡,开卡时则将其卡内的身份证号写入就诊卡——C卡中,当在中心端找到匹配信息时,则更新患者信息,并将数据写入HIS中。若患者未办市民卡,则需持本人有效身份证在自助机端建卡,患者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可从身份证号中获取,其余信息如血型、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过敏史、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各医院可在中心端查取,并将相匹配的信息写入C卡,同时上传C卡信息与写入HIS。若患者就诊时未携带身份证但迫切需要看诊,此时需在人工窗口办理建卡。系统按规则生成主索引号并写入C卡芯片内,同时上传患者信息。

对于市民卡挂失情况的处理,医院定时从卫生局数据中心下载挂失黑名单,并将黑名单信息进行本地存储,在市民卡使用过程中进行比对。我院就诊卡建卡流程如图4所示。

3.3.2 自助挂号。

对于持C卡的患者,可通过在自助终端上刷卡登录系统后,提取患者主索引及其基本信息,依据屏幕显示内容,查看当前各科坐诊医生,患者借助系统引导信息自助完成选择挂号科室、看诊医生、确认付费等操作。完成挂号后,系统自动打印出挂号凭据,同时显示挂号信息,并将信息传送至护士分诊台的电脑及门诊医生电脑内。自助挂号流程如图5所示。

3.3.3 自助缴费。

患者在自助服务终端上刷卡完成自助挂号后,系统会以银行卡转账方式进入缴费程序。对于持C卡的患者,可选择银行卡转账方支付医疗费用。医保用户则直接通过医保账户转账即可,自助缴费流程如图6所示。通过系统提示,引导患者自助完成金额支付。3.3.4自助取单。患者检验、化验结束后,可在自助机终端刷就诊卡,屏幕上显示个人姓名及报告单打印张数,确认打印,设备开始打印化验单。若患者未随身携带就诊卡,也可在屏幕上输入病历号来打印化验单,对于检验结果还未出或已被打印过的报告单,系统将在显示屏上进行提示,以增强人机界面的对话功能。自助取单流程如图7所示。

4 应用效果

4.1 优化就诊流程

我院的自助医疗服务系统操作界面的设计,主要以简单易用为原则。为了让初次就诊人员熟悉操作过程,在屏幕上列出了操作说明。以自助挂号为例,整个挂号过程只需三步即可完成:(1)读就诊卡,按屏幕上向导提示,进入下一步;(2)界面上选择挂号的科室、专家;(3)确认挂号后,插入银行卡缴费,在出票口领取候诊单。

4.2 转变就诊模式

我院门诊部实行自助模式后,将门诊患者的各类诊疗活动——开卡、挂号、分诊、缴费、取单及排队合为一体,使原先的集中挂号模式转变为现在的自助业务,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候时间。除此以外,自助系统与HIS、LIS的无缝联接,使患者信息高度共享,避免了患者数据的重复录入,缩短了记录时间,减少了医护人员的“非业务性”工作量,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上。

5 讨论

我院自助医疗系统的推广使用,是根据“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模式,适应不同需求”[8]的原则,基于信息技术优化现有门诊流程[9],在不增加人力的情况下增设对外服务窗口。实践应用表明,实施自助医疗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部分“三长一短”、“看病难”的问题,缓解患者排长队挂号的实际问题,使患者挂号—就诊—划价—取单的流程更加流畅与连贯。同时,也减少了人工交易过程,降低了医院的管理成本,对推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自助医疗系统的投入使用中,也需要医院形成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制度,尤其是系统初期的运行阶段,需要由门诊导医人员作相应介绍,以减少患者在使用自助医疗系统时因陌生而发生挂错科的情况。

目前,尽管自助服务系统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自助医疗服务系统还可扩展到更多形式[10]。随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完善,自助医疗服务系统可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共享利用,提供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自助预约挂号、自助医检结果查询打印、自助健康档案查询等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切实方便患者就医,改善医疗环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特别是对建设中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区域电子病历系统、区域PACS乃至整个南京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势必为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有效的途径。

摘要:针对传统门诊流程中凸显的“三长一短”、“看病难”的问题,基于某院现有的医疗信息系统平台,以“一体化”的设计思路,提出了适合医院业务流的自助医疗服务系统模型及架构,并开发实施。该系统构建了建卡、挂号、取单、缴费等多项自助功能,实现了与医院HIS、LIS、银联、医保及市民卡接口的无缝数据互通,形成患者医疗信息的集成,为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提供了基础前提。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自助挂号,自助缴费,自助取单

参考文献

[1]鞠金涛,钟海忠,连斌,等.医疗服务是医院质量建设的关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3):147-148.

[2]黄正东,郭雪清,肖飞,等.门急诊自助服务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1):45-46.

[3]DeMonaco HJ,von Hippel E.Reducing medical costs and improvingquality via self-management tools[J].PlosMedicine,2007,4(4):609-611.

[4]李健宏,陈学军.新一代门诊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8):31-32.

[5]杨燕,陈功,沈宫建.自助医疗服务系统的应用设计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7):42-44.

[6]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南京市医疗一卡通接口方案[Z].2012-05-16.

[7]马宗庆,唐朝斌.自助式挂号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36):190-191.

[8]王玉珍,王行高.门诊“一卡通”重点解决的问题[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5):73-74.

[9]朱丰根,黄淑琼,陈寿权.论信息技术优化医院门诊管理流程[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6):8-9.

区域卫生综合平台 篇9

要真正解决好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区域医院与城市大医院必须整合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区域医疗档案共享信息。

一、区域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需求分析

将区域医疗档案进行充分整合,使之兼容通用,是提高区域医疗服务质量、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及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有效方式。

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

由于医疗水平存在差异,居民就医往往选择到城市大医院,造成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太多医生忙不过来,医务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疑难重症进行研究和诊治,存在着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差等问题,也造成百姓不满。而区域医院由于百姓不信任,造成服务量小,长期循环造成医务人员水平低下,设备闲置。实行城市大医院与区域医院的医疗档案共享,实现大小医院的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相互转诊,城市大医院指导区域医院医务人员,实现“小病在区域医院,大病到城市大医院”的服务格局,大大提高我国医疗服务质量。

2. 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

进行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就可实现一方采集多方享用的效果,既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百姓的经济支出。同时,城市大医院与区域医院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检查化验结果网上传送,避免异地百姓到城市大医院就诊、等待检查化验结果的时间,减轻了百姓的重复检查、交通往返、吃住等多项经济负担,真正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 有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需要。

在大小医院之间实行医疗档案信息共享,促进大小型医院间形成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这种城市大医院与区域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双向转诊,大大促进我国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协同发展。

二、区域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对比

卫生部数字化示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下称“医大盛京医院”)与省内近百家区域医院建立医疗联盟,即区域医护人员到医大盛京医院进修、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搭建了大小医院间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化验设备试剂相同、标准相同,实现了医疗信息指标的互信、共认一体化。

1. 双向转诊对比。

无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百姓在区域医院看病检查后,区域医院不能确诊或无法医治的情况下,建议到医大盛京医院确诊并治疗。医大盛京医院医生为百姓重新全面检查。经过多番检查最后确诊并为其实施手术治疗。待病情基本稳定后由于医大盛京医院病床紧张,为其办理出院。而有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联盟医院医生在无法确诊或手术情况下,帮百姓办理转诊申请。医大盛京医院医生从信息平台上接收百姓转入,并通过档案共享平台查阅其既往病史和检验结果等作出明确诊断后实施手术,术后将其转回到联盟医院,通过远程会诊方式指导联盟医院医生进行后期治疗与康复。

2. 检验结果共享对比。

无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区域医院医生建议百姓到医大盛京医院治疗,并将在区域医院检验结果带去。由于不是信息共享医院,区域医院检查化验结果难以达到医大盛京医院高质量指标要求,医大盛京医院医生只好重新检查。而有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联盟医院医生帮百姓网上传给医大盛京医院医生,医大盛京医院医生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获得检查结果及既往病史,作出明确的诊断,开出治疗处方,不需要百姓重复检查。

3. 远程会诊对比。

无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区域医院医生建议到医大盛京医院治疗,百姓提前赶路抵达医大盛京医院,由于医大盛京医院看病人多、挂号难,有时需要在周边旅店住下,挂上号后还需要做一系列检查化验,有的检查结果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等待,百姓或者继续住旅店,或者选择回家等候结果。而有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联盟医院医生帮百姓网上传给医大盛京医院医生,医大盛京医院医生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获得检查结果及既往病史,作出诊断,不需要百姓往返,就可开出治疗处方。

总之,通过区域卫生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需求分析与对比,不难看出实现城市大医院与区域医院实现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实现异地间的会诊、转诊,大大减少百姓就医费用和就医时间,对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的健康观: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人民网.

[2]关于卫生部探索全民医疗档案整合建立电子数据平台方便百姓异地就医的建议.2011年7月20日.

[3]企业网www.d1net.com.远程医疗点亮未来医疗信息化前景.2011-08-29.

区域卫生综合平台 篇10

数据抽取(Data Extraction)技术是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数据抽取是ETL(Extract、Transform、Load),即抽取、转换、装载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ETL过程是从各种分散的、不同类型的源数据库中,将标准不统一的数据按照某种策略经过抽取、转换之后加载到目标数据库的过程。其中,“抽取”指的是将数据从各种不同类型的源数据库中读取出来;“转换”是指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策略将抽取的数据进行转换,使本来异构的数据格式能统一起来;“装载”是将转换完的数据按计划导入到目标数据库中。

在ETL的三个环节中,数据抽取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它直接面对各种分散、异构的数据源,如何保证及时高效地从这些数据源中提取所需的数据,是ETL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数据全量抽取和数据增量抽取两种方法。数据全量抽取类似于数据迁移或数据复制,它是将数据源中的全部数据从数据库中抽取出来,再进行后续的转换和装载操作。数据增量抽取是在数据全量抽取完成后,将某一时段内新增或被修改的数据查找并抽取出来,这是数据抽取的主要任务。数据

增量抽取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数据增量实时抽取,其抽取方式有如下2种:1)通过数据库触发器抽取,这种方式是根据抽取要求,在要被抽取的源数据库上建立插入、修改、删除3个触发器,每当源数据库中的数据发生变化,就被相应的触发器将变化的数据写入一个增量日志表,ETL的增量抽取则是从增量日志表中而不是直接在源表中抽取数据,同时增量日志表中抽取过的数据要及时被标记或删除。2)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保存的日志文件抽取。日志文件的格式是依据数据库系统的要求而确定的,它包含的数据在进行抽取时可能有许多冗余。比如,对一个记录的多次更新,日志文件将全部变化过程都记录下来,而对于数据抽取,只需要最终的结果。这种方式要注意的是必须保证在日志文件刷新之前已将增量数据全部抽取完,因为在磁盘中存储的日志文件会装满,里面的内容会备份到其他介质中,日志文件被重新使用。二是数据增量延缓抽取,其抽取方式有如下2种:1)期和时间标记抽取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增量抽取时,抽取进程通过比较系统时间与源数据库的时间标志字段的值来决定抽取哪些数据。2)全表比对方式,是指每次从数据库中读取所有记录,然后逐条比较源表和目标表的记录,将新增和修改的记录过滤读取出来。

2 基于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基于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以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HER)为基础数据而建立的一个医疗资源共享信息系统。该系统与其辖区内各医院的各种医疗系统、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免疫接种管理系统、妇幼保健管理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内部管理系统等各种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居民个人健康信息网上交换、集中存储和资源共享。

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技术架构按功能分为:应用业务层、共享数据层和信息服务层。如图1所示。

其中,应用业务层由医疗卫生系统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组成,在这一层面上各类应用为了完成业务处理建立了为本部门工作所需的业务资源数据库,沉淀了大量的居民个人健康信息,形成各种可供全局共享的源数据。共享数据层建立在应用业务层之上,其核心是居民个人健康信息数据中心,它的数据来源于各种医疗应用系统。信息服务层对各类信息门户实现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提供各项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一站式的服务,从而实现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各种不同功能信息系统之间的居民个人健康信息资源共享,医生在为居民诊断疾病时,可快速查询到居民个人的各种疾病诊断记录,准确确定诊断结论。居民自身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健康信息,做好自身的保健。医院可以通过此平台完成双向转诊、协同与远程医疗,提高整个医疗卫生效率。

3 数据抽取技术在区域卫生信息中的应用

基于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核心是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所有数据除了居民的基本信息由管理人员录入以外,其他各项健康数据都是按照新数据交换标准从各种基本医疗应用系统和各类医疗管理信息系统中定时挖掘抽取到的。由于这些系统是由不同的开发商设计开发,并且都已运行多年,所以居民个人健康数据是一种分散、零乱的数据,并且标准不统一,不能进行完整拷贝。从而在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库时必须对医疗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抽取、综合、归类和统计。考虑到目前各级卫生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各种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运行情况良好,为了不影响业务部门各种医疗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充分地利用和发现现有资源,我们在开发设计基于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时,采用数据抽取技术,从各种医疗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中挖掘抽取与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项目相匹配的数据,将其转换成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库所要求的数据标准和形式,并对错误、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清洗和加工,最后装载到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库中。其数据抽取、转换和装载的流程如图2所示。

对于不同医疗应用系统,数据抽取的处理方式不一样,有的是采用全量复制处理方式,有的采用增量复制处理方式。在设计采用哪一种方法时,主要考虑下几点。首先,是以时间为单位,也就是说数据抽取处理应当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数据抽取用的时间越小对数据中心系统就越好,这样在更新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库时,只需加载源数据库较小的数据量;其次,如果源数据具有时间标记或者流水号,则可以在数据转换中通过简单的过滤器过滤出增量数据,实现增量数据加载。如果源数据无法提供时间标记或者流水号,才考虑使用其他增量数据的抽取方法,更新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

4 结束语

数据抽取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数据挖掘技术,它在企业决策、电子商务、医疗卫生、公安信息处理、高校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医学领域,应用于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实现资源共享等正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在开发湖南省岳阳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实践中,运用数据抽取技术从现有医疗应用系统中抽取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所需的健康信息,达到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病历系统已日益普及。如何利用电子病历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捕获抽取到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所需的健康信息已经成为当前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研究与实现的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巧华.数据仓库的数据抽取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4(12):62-63,117.

[2]张瑞.ETL数据抽取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2010(10):164-165.

[3]戴浩,杨波.ETL中的数据增量抽取机制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23):5552-5555.

[4]赵岩梅.论工商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中数据抽取的技术实现方式[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8):93-96.

[5]石炎生,刘利强,严权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2011(12):41-42.

上一篇:水污染监测下一篇:财经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