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2024-12-02

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共5篇)

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奋斗目标, 为我国区域发展和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广东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也指出,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广东省要继续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 进一步做好粤港澳合作发展这篇大文章。2008年6月, 广东省委提出加强粤港澳三地从合作向融合转变的最新思路, 即构建粤港澳紧密合作区, 将港澳与广东的优势相结合,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这一战略构想受到各方的积极响应, 不少专家、学者聚首研讨紧密合作区的发展对策, 许多企业也纷纷看好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前景。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疑虑, 如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矛盾、生产要素如何跨行政区域流动等。针对目前粤港澳区域合作面临的转型压力以及行政区划造成的制约作用, 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的建设, 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整合不同行政区域的生产资源, 实现经济与科技发展从行政区域向跨行政区域转变。因此, 构建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建设创新型的粤港澳跨行政区域, 使自主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是克服狭隘视野, 树立世界眼光, 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也是破解制约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科学发展的难题、推动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目标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是我国区域合作实践中的一个特殊区域, 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单个行政区域, 也不同于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区域或内地各省 (市) 、自治区之间的合作区域, 而是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 由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 (广东省) 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三者之间通过某种联系建立起来的跨越行政区划的整体区域。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则是由粤港澳三个行政区域内有着密切联系的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在具有统一创新环境下不断创新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跨越行政区划的多层次结构的区域创新系统。

改革开放30年来, 处于南中国地区的广东省, 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 在粤港澳跨行政区域经贸交流与技术合作等方面,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充分体现了由粤港澳三地联手形成的“大珠三角”的“龙头”效应。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 导致生产要素无法在三个行政区域之间自由流动, 造成资源浪费和创新效率低下, 制约了该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和经济协调发展。因此,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总体目标就在于:在“一国两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CEPA和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有关要求,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以广东省为主体, 联合和利用港澳地区的科技力量, 通过协调三地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整合三地创新资源, 加快粤港澳跨行政区域科技创新与合作, 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多元、动态的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实现“1+1+1>3”的总体战略目标。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具体目标是: (1) 进一步确立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在华南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经济、科技主导地位,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鼓励新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 未来10年内使该区域从全球性的制造业加工基地发展成为制造业的加工与知识产权的拥有、先进技术的提供基地, 进入全球核心创新区域行列; (2) 通过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与合作, 主动承接国际产业新转移, 增强跨行政区域的科技创新活力, 提升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逐步推动粤港澳跨行政区域成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和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国内外创新市场的接轨区、具有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重要经济区域, 实现由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向自主参与国际分工转变, 全面提升该区域在国际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竞争力; (3) 以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互动为契机, 在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内部相互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公共仪器设备、技术标准检测评价机构, 共同建设科技成果交易、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逐步培育一批世界级优秀的研发团队, 产生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 使该区域成为我国有重要地位的产业改造、科技研发和创新基地, 并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充分利用香港和澳门两个国际“窗口”及与东盟地区密切联系的优势, 有重点地抢占世界科技前沿阵地, 开拓国际市场, 在主导产业领域形成若干科技创新集群和产业联盟, 形成一批有优势、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基地, 使主导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明显增强。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

按照技术创新的难易程度和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 可以将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分为技术引进、技术学习、技术集成、渐进自主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5个层次依次递进 (见图1) 。其中, 技术引进坚持的是拿来主义方针, 它不仅要引进国外成熟的先进技术, 更要重视发达国家新兴或在研先进技术的引进, 提升引进技术的层次。技术学习以提高技术能力为目的, 是粤港澳跨行政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活动, 成功的技术学习需要企业持续地吸收和消化外部知识, 同时还需要企业适当程度地模仿创新和自主开发, 不断积累知识存量。技术集成是提升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是在知识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技术创新摆脱单一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渐进自主技术创新是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模式的追求目标, 也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源泉, 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尤其是新兴技术的基础上, 经过技术学习和技术集成, 可逐步形成渐进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突破性技术创新是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模式的根本动力, 也是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 需要创新资源的高度聚集, 从而产生先导性技术、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重大基础性技术的突破性创新。

注:广东省北部地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肇庆、云浮6市, 东西两翼地区包括东翼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和西翼的湛江、茂名、阳江3市。

在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中, 各个层次的创新模式, 遵循着渐进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同城市或区域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 可采用和实施不同层次的创新模式, 其创新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 (见表1) 。

(1) 第一层次, 充分利用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四地的对外开放、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 坚持高水平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学习, 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技术集成, 逐步形成较高的渐进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在区域内有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 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纽带, 开展跨行政区域创新合作、联合攻关, 力争获取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 抢占前沿制高点, 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通过跨行政区域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积极培育和提升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 以国际眼光和全球化视野把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四地建设成为粤港澳跨行政区域的知识创新中心 (科学研究中心) 、知识发源基地和创新成果交易中心, 吸引更多的管理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和物流中心等形式的企业总部, 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穗深港澳”国际总部经济带, 推进四地在金融、贸易、航运、中介等服务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该层次产业发展以原创性的“高、精、尖”为主, 在珠三角地区率先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广州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计算机及零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新型光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等) 、石化及精细化工业、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信息服务和创意产业、数控装备制造业, 并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作为重要内容, 突出强调加快科技园区特别是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建设, 努力成为广东省建立完善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建成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 力争成为亚洲先进城市乃至世界重要城市。深圳要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软件业等前瞻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优势,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新能源等新兴高技术制造业。广州、深圳均要坚定确立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主攻方向, 积极与香港、澳门的物流业、金融业、会展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相结合, 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 (包括会计、广告、法律、设计等) 、科技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休闲服务业等新兴和高端服务业, 构建“港澳接单——广深服务”或“广深接单——港澳服务”的服务业合作发展新模式, 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

(2) 第二层次, 积极发挥以珠海、佛山、江门、惠州、东莞和中山等6个地级市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二梯队城市的腹地作用, 以第一层次为知识创新源头, 加强技术学习和技术集成, 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实施“腾笼换鸟”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生产要素, 现已形成的制造业基地, 以及当地巨大的消费市场等优势, 实现与第一层次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 从而进一步促使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向这些城市群转移;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点发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加强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 建成具有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和优势的相互开放与共享共用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

该层次产业发展以“中上游”为主, 加快对第一层次的新知识和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 在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中筛选一批具有本地优势和地方特色的重大项目, 引导推动区域内大中型企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组成区域产业协作联盟, 形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使其成为粤港澳跨行政区域的技术研发中心、工艺开发中心和创新扩散基地。

(3) 第三层次, 广东省北部地区和东西两翼地区要主动接轨创新能力较强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 有效把握好这些城市或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转移机会, 充分利用其知识创新与技术辐射作用, 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学习, 积极吸引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和高科技人才向本区域扩散, 发挥北部地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在生产制造环节上的优势, 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的步伐,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以壮大制造业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 以各具特色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 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利用外资为手段, 以发展具有优势的临海型、资源型、特色型工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临海产业和外向型渔业, 实现跨越式发展。

该层次产业发展以“双转移”为重点 (见图2) , 即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北山区、东西两翼转移;而粤北山区、东西两翼的劳动力, 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 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 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在做强做大工艺玩具、音像制品、纺织服装、食品、陶瓷等现有基础较好、轻工类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 (北部地区、东翼地区) , 以及轻纺、家电、五金和以高岭土为主的资源深加工、皮革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北部地区、西翼地区) 的同时, 要积极培育石化、钢铁、造纸、化工、电子、医药、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 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发挥大型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 延长创新产业链, 依靠技术集成和渐进自主技术创新推动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 成为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技术服务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综上所述, 作为跨越行政区划的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具有有效整合各种生产资源、强化跨行政区域竞争优势、协调跨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等功能, 无疑为研究如何开展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与合作开辟了一个独特视角, 也为构建粤港澳紧密合作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在构建该系统的过程中, 不同城市或区域依据各自的经济技术条件, 可采用和实施不同层次的创新模式, 其创新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不仅强调各行政区域自身“面”上的创新能力建设, 而且还强调各行政区域之间“面与面”的互动, 即跨行政区域的横向联系和信息交流;并通过建立协调跨行政区域创新活动的指导组织机构, 以中介组织为纽带 (“线”) , 不断致力于从微观层面上提高各行政区域技术创新主体——企业这个“点”的技术创新能力, 使这些“点”、“线”、“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联动效应和聚集效应, 促进粤港澳三地经济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也促进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的逐步形成与不断完善。

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篇2

一、建立中原经济区创新协调体系

1、建立政府层面的协调机制。

由各地区科技行政部门牵头, 筹建中原经济区创新协调委员会,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组织机构。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中原经济区科技合作与发展整体规划, 协调中原经济区各地区利益关系, 推动各地区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每年定期在中原经济区各地市轮流举行供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 坚持平等、互信、沟通、合作的基本原则, 就科研、技术和人才的合作与交流的相关问题进行磋商, 及时解决协作中的各种障碍, 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建立科技项目合作机制, 坚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 鼓励和支持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 针对影响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

2、建立民间层次的协调机制。

民间层次的协调机制是对政府层次协调机制的有益补充。民间组织促进地区之间的创新协作, 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借鉴长三角等地区民间协调机制的经验, 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实际情况, 建立民间层次的协调机制。组建中原经济区咨询参谋机构, 该机构由中原经济区以及中原经济区以外的各类专家、学者组成, 为中原经济区协作创新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组建中原经济区行业协会、商会, 突破行政区划障碍, 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行业技术标准, 推进区域市场秩序的建立, 探索各类资源的联结和整合, 协调企业之间的矛盾纠纷。

二、建立中原经济区知识创新体系

1、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

中原经济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一流高校和国家级实验室较少。截至2009年, 河南省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高校,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 没有985高校。建立中原经济区知识创新系统, 必须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增加财政投入, 进行政策倾斜, 有重点、有步骤地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 在本科教育基础上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 发展基础理论和探索高新科技前沿, 为中原经济区知识创新做贡献。增加基本建设投资、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经费, 改善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 注重人才培养、发掘人才潜力, 建立健全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 营造开放的、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科研环境,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2、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分工与协作。

中原经济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许多领域存在着争夺资源、过度竞争的情况, 双方之间的合作不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改变高校与科研院所争夺资源的状况, 鼓励科教合作, 加强资源共享, 形成合力。促进科研机构与高校多种形式的合作, 包括共建科研基地、共同承担科研任务、与多种形式的人员交流, 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人才等。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逐步将一部分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并入名牌大学或委托名牌大学管理, 以发挥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 大力发展交叉学科, 占领国际科学前沿。推进行业共性技术体系的建设, 整合和集成现有资源, 促进公共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形成一个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

三、建立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

1、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中原经济区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少, 研发经费少, 研发成果少, 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长期以来,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 企业长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 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必须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具有创新的自主决策权。应建立新型的、贴近产业的“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企业研发中心”的技术创新机制, 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确立创新战略, 努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 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提高核心竞争力。

2、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中原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较快。截至2009年底, 河南省共建设了2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1个高新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660亿元, 工业增加值830亿元。根据中原经济区实际情况, 坚持用新技术开发新领域和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提高原创性技术比重和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做大做强电子元器件、硅半导体材料、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器、超硬材料等产业, 重点发展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鹤壁等产业开发区, 努力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辐射拉动中原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3、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河南省已经建立了多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且初见成效。目前, 中原经济区内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成员主要是河南省境内的创新主体, 在未来的发展中, 应吸引其他地区的创新主体加入。因而, 政府应为各地区创新主体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 组织技术交流见面会、技术创新联盟论坛等。在不影响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 对其他地区创新主体加入技术创新联盟进行引导、鼓励及撮合, 降低搜索成本和谈判成本。

四、建立中原经济区创新服务体系

1、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

中原经济区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初具规模, 截至2010年, 河南省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3300多家, 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110家, 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2家, 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 技术咨询机构2000多家。虽然中介机构规模庞大,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为数量众多、良莠不齐, 真正能够为区域创新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还很缺乏。针对目前的情况, 要重视和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的政策法规研究, 明确不同类型科技中介机构的性质、类型、地位、作用、制度、运行机制、从业资格、服务标准、行业规范、法律责任等, 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 把一部分原本属于政府的行业管理、项目评估、市场监管等职能委托给科技中介机构承担。设立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公共信息平台和技术平台建设, 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和资质认证, 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 扶持骨干科技中介机构的能力和条件建设等, 支持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对现存的中介机构进行清理整顿, 制定中介服务业行业自律服务标准和规范, 借助行业协会的专业性定位与成员自发性参与, 引导中介服务走向人才优秀、硬件完善、专业分工、规模适度的良性发展道路。

2、加强中介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

由于行政体制和历史发展的局限, 中原经济区各地区的科技中介机构都各成体系, 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互动, 中介机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给整个科技中介服务业带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极大浪费, 不利于科技中介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建立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 应加强区域内中介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 推动区域内中介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 改变各地区中介机构“单打独斗”的做法。为此, 各地方政府要尽快解决公共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 打破信息封锁, 建立区域性公共信息网络, 使各地区科技中介机构充分掌握信息, 为区域内技术创新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各中介机构还应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科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可以组织大范围和大规模的学习交流会或进行科技中介从业人员培训, 从而提高科技中介服务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

五、建立中原经济区创新环境体系

1、培育坚实的基础设施环境。

中原经济区拥有以铁路、公路为主的庞大交通运输网络。目前, 河南省铁路运营里程为4000公里, 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为5016公里。截至2011年2月, 河南省移动电话用户、固定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4632.8万户、1430.2万户和3391.6万户, 分别排名全国第5位、第6位和第6位。中原经济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 为创新要素流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构建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 当前迫切需要建立起以城市为连接点, 涉及交通、电网及信息化网络等方面的跨区域复合网络体系。同时, 地方政府还要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强化吸纳科技人才的载体,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公共图书馆、科技情报网等区域科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培育良好的制度环境。

构建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 必须培育良好的制度环境。目前, 尚未建立针对中原经济区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制度。中原经济区应从整个区域的利益出发,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制定激励和规范创新的市场、产业、财政、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加紧市场制度建设, 规范市场的行为准则, 消除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各种限制和壁垒。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 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政府部门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 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速专利审批速度, 简化审批程序, 提高审批效率, 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完善财政投入制度, 保证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建立跨行政区政府采购制度, 通过政府对高技术产品的巨大需求对技术创新起到“牵引”作用。

参考文献

[1]龙开元: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 2004 (11) .

[2]王鹏: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与动力支持研究[J].发展研究, 2009 (1) .

[3]王鹏:论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J].广东社会科学, 2009 (2) .

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篇3

目前的电力企业中,配电SCADA系统、配电GIS系统、营销系统、负控系统、公用配变监测系统、变电站抄表系统、电压监测系统、基层班组管理系统大多自成体系,没有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模型分别单独建设,重复工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上述各系统分属不同的部门来维护,不同的部门对同一个电力设备的描述不尽相同,这使得各系统的实际功效大打折扣。除了部分营销系统和负控系统之间完成了自动接口外,其它系统还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另外,系统数据的重要性要求其备份完善,但也是各自建设,未成共享体系,很多属于重复建设。因此,为了保证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需要建立一套安全、健康的网络备份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不同网络之间数据的交互传输功能,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将来电力商业化运营的要求奠定基础。

1 建设设计思路

1.1 建设目标

通过成熟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高速安全的多系统平台,并且要求该平台能全年24h不间断提供稳定可靠的存储服务;能为服务器和重要基础数据提供详细的备份方案,以应付突发的灾难事件;同时要求系统平台能够保持较高的性能,以保证用户能顺畅地使用系统;根据系统的保密和安全程度制定相应有效的网络安全方案。

1.2 建设设计原则

1.2.1 先进原则

平台应能够满足各种应用的高速读取需求和保证数据应用安全,并与电力的未来发展趋势保持一致;采用国际先进并能代表发展方向的技术和设备,以满足目前及可预见将来的业务需求。

1.2.2 集中原则

平台集中部署到高性能的主机和数据库上,确保重要数据和应用可以统一管理、统一备份和安全设置,实现管理和存储的高度集中,更有利于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可用。

1.2.3 可发展原则

对于服务器性能、数据备份和网络安全,应考虑多系统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保证硬件可以支持系统长期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而且随着新应用的出现和应用数据的不断增长,现有设备有可能需要进行升级改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先进的热插拔和在线扩容技术,保证升级扩展的平滑性。当建设规模需要加大、容量需要增加时,可以添加硬件设备来满足。

1.2.4 安全原则

现有平台由于涉及与多个系统的交互和数据转换集中,因此需要重点全面考虑安全问题,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软件系统安全等,以及存储硬件设备的高可用性和系统数据在传输转换过程中的安全性。硬件安全上要做到冗余热备,以消除硬件设备的单点故障,保证使用最经济的投资在服务器上实现高可用性和可靠性。数据上要做到安全检查,系统间要做到隔离和防火墙保护。

1.2.5 稳定可靠性

应从系统配置、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选型等方面着手充分考虑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开发程序过程中遵循相关软件开发标准,从而保证开发出的软件稳定可靠。

1.2.6 实用原则

以应用需求为向导,平台硬件设计必须考虑现有的应用软件的需求,并随着业务发展对未来新的业务需求提供良好支持。同时,硬件设备的配置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以保证系统可以充分支持现有应用软件且投资合理。

2 平台建设

2.1 平台涉及系统的区域分布情况及网络拓扑图

该平台跨越生产Ⅰ区、Ⅱ区、Ⅲ区和营销专网4个不同网络,其中数据的传输主要是从Ⅰ/Ⅱ区和营销专网往Ⅲ区的单向流动。平台在充分考虑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下,使原有生产数据的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实现系统数据的备份,完成不同网络之间数据的交互传输。

该平台同时要考虑集中来自配电SCADA系统、营销系统数据库、负控系统数据库、电压监测系统数据库、配电GPMS系统数据库、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基层班组管理系统的数据。配电SCADA系统位于Ⅰ区,其数据通过正向物理隔离装置在Ⅲ区Web服务器上发布;负控系统部署在独立的营销负控专网,从外部可通过NAT防火墙进行访问;配变监控系统位于Ⅱ区,其数据通过正向物理隔离装置在Ⅲ区Web服务器上发布;配电GPMS系统及基层班组管理系统数据存在于管理区,可直接进行访问;平台汇总了所有相关的数据。平台涉及系统的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其中的备份服务器、磁带机和防火墙为新增设备。

2.2 平台建设设计构造

综合考虑原有配电硬件投资,并保持系统的可升级性,以满足未来3年内的系统要求,设计平台如下。

(1)提供接口服务器1台,作为接口应用服务器。

(2)提供备份服务器2台、磁带机1台、工作站2台和专业备份软件1套,组建数据备份平台。

(3)在新服务器上安全、可靠地完成数据库(配电GPMS、配网SCADA系统等)的接口转换、存储工作。

(4)提供网络防火墙1台,实现平台的网络安全保护。

(5)在对系统数据结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供完善的数据备份方案,并详细进行备份策略的设置和分配。

2.3 服务器方案

根据国网要求系统数据访问集中统一部署的原则,并考虑到服务器统一升级后,性能上可以支持更多的服务和应用,中间数据库应部署在电网的管理区,便于系统的管理和访问。

数据接口主机系统选择高端的PC服务器,并满足以下条件。

(1)该系统作为关键业务,其服务器对可靠性要求非常高,要求服务器必须具备7×24h的连续运转能力。

(2)为了保证服务器投资价值最大化,主机系统必须具有灵活、充分扩展能力,以使今后系统扩容过程较为平稳。

(3)主机系统应具有较高的产品设备测试指标,并能代表该领域内技术发展的趋势。

(4)具有良好高效的售后技术服务。

2.4 平台备份方案

2.4.1 备份对象

相比营销负控系统,目前配电GPMS、配网SCADA系统、班组管理系统等都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数据备份方案,现有的备份主要还是依靠手工,备份不及时也不安全,且备份的有效性也无法验证,一旦出现问题就存在数据丢失的隐患。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设计时考虑了详细的备份方案,备份对象包括以上各系统数据。数据的存在形式主要以数据库为主,另外可能还有部分数据以文件形式存在,如系统附件。

2.4.2 数据备份目的

系统数据备份有以下目的。

(1)使重要数据的失效次数减到最少,从而使相关系统保持最大的可用性。

(2)数据库失效或出现其它问题后,可使恢复时间减到最少,从而使恢复的效益达到最高。

(3)当系统数据库失效后,可确保尽量少的数据丢失或根本不丢失,从而使数据具有最大的可恢复性。

(4)当系统重要文件出现误删除或损坏时,丢失和损坏的数据可最大程度地恢复。

2.4.3 数据备份方式

基于线损平台各数据库的特点,数据备份主要考虑定期的逻辑备份、定期热备和不定期的冷备份3种方式结合进行。备份全部采用异地备份,其中以逻辑备份为主。

数据库的逻辑备份主要使用Oracle自带的备份工具Exp来实现,备份周期为1周,备份存放介质为备份服务器的硬盘。当数据库出现故障时,Exp的备份只能恢复到备份点,这有可能造成故障点和备份点之间录入数据的丢失,因此还需采用热备的方式对数据库启用归档日志备份,再配以工具备份,以确保恢复数据可以和故障前一致,尽量减少用户数据的损失。而对于该平台系统重要文件的备份操作,为了保证数据备份的完全和高效,文件的备份通过FTP定期拷贝到远程主机的方式来实现,且备份可结合完全备份和累加备份2种方式。至此,本局的备份方式如下。

(1)配置2台备份服务器和防火墙,配置最大容量的磁盘空间,用于备份系统数据。

(2)配置1台磁带机,通过4GB光纤接入到备份服务器,实现数据到磁带的备份。

(3)数据库启用归档方式,对数据量比较大的归档日志使用磁带定期进行备份。

(4)备份将采用专业的备份软件,引入累加备份机制。对重要文件使用累加方式进行增量备份。

(5)数据库导出文件每天分别备份到备份服务器上的本地磁盘,导出文件只在磁盘上保留一段时间,然后定期拷贝到磁带机。

(6)定期手动对数据库进行冷备份,备份文件分别保存到本地磁盘和磁带机中,并进行异地保存,实现数据的远程容灾。

(7)在备份的周期上由日备份、月备份、年备份3级备份组成。日备份为增量,月备份和年备份为完全备份。

(8)为了防止机房突发性事故导致所用服务器崩溃而使数据无法恢复,采用数据异地备份,异地备份就是数据远方备份。

①采用移动硬盘:从备份服务器上将最新的备份数据拷到移动硬盘,然后再将其拷到异地的备份服务器。由于该方式比较耗时耗力,因此可考虑采取每个月备份1次的方式。需注意的是,移动硬盘在插入备份服务器前应先杀毒。

②采用FTP/SerU:在备份服务器上安装SerU,在异地备份机上装FTP,通过网络互联FTP方式实现异动备份,由于该方式可以实现自动备份,因此可考虑采取实时备份。

3 结束语

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篇4

世界金融危机后, 科技与产业发展在面临困难的同时出现新的革命锲机, 为抓住机遇, 集群企业开始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然而, 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和单一性使得企业很难单独完成创新活动的全过程, 为了寻求互补资源, 企业间开始以各自独有的异质性资源为杠杆集聚成创新网络, 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使集群内企业比非集群企业更具创新性[1]。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日益加强, 知识要素开始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创新网络中共享, 为集群企业在规模、范围和共享上带来经济优势[2]。如何实现集群企业间知识共享行为,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 促进集群在创新中转型升级是企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知识共享行为的实质是企业双方对“共享”、“不共享”进行选择的博弈过程, 将博弈引入讨论过程可使问题数量化, 从而使研究过程更加清晰。Kogut等[3]利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跨国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问题。Chua[4]提出了一种“斗鸡博弈”, 验证了企业在抉择时总会采取与对方不同的策略。张庭发等[5]利用博弈理论探讨了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均衡解。黄利萍等[6]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协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阮国祥等[7]将“回敬”策略加入传统知识共享策略中, 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创新网络中企业在不同得益下知识共享博弈达到均衡的条件。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产业集群逐渐发展到坐落于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地理空间中, 创新网络被不同行政区域分割, 学者们开始将知识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8], 并认为显性知识只是知识浮出海面的一个小岛[9], 企业的技能、技术诀窍、核心能力、经验等在短期内难以转移的隐性知识要素的共享才是企业获取核心能力、减少创新成本的关键。为此, 李宪印等[10]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分析组织内知识型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进化稳定策略;王晓科[11]考虑互惠、声誉、利他主义等因素, 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企业隐性知识共享决策问题;于娱等[12]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的进化稳定策略。虽然这些文献研究都以有限理性为条件, 但总体而言, 只考虑了企业间知识源、知识特性、技术手段等自身影响因素, 关于外部激励政策对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选择产生怎样的影响却缺乏探讨。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并明确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后, 地方政府既参与创新活动, 又通过其特殊的角色推动着创新活动。目前, 政府强力主导的产业布局和民间自发涌现并存, 再加上地方保护所产生的产业空间布局的高度重合性, 使得我国产业集群内创新网络具有强行政边界性、强同质性、强当地锁定性等特征[13]。行政边界的形成, 使得地方政府在集群创新网络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企业间隐性知识共享受地方政府影响较大。为研究地方政府如何影响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 本文将政府驱动创新政策划分为激励、惩罚和公共投入,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和比较各政策对集群不同行政区域内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稳定性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2 地方政府介入下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演化博弈模型

2.1 模型变量与假设

跨行政边界的集群创新网络中, 企业显性知识共享一般是在完全理性条件下进行, 并且共享效果立竿见影, 企业可根据各自的目标收益在短时间内进行相应调整;而隐性知识共享则是在有限理性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长期相互博弈的过程, 共享效果和调整时间都很难在短期内体现。此外, 企业之间是属于竞合关系, 博弈过程通常是非零和博弈, 通过不断重复的模仿和学习、修正和调整策略, 形成共享策略的动态均衡[14]。这种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选择和动态调整过程表现出集群企业隐性知识共享演化过程的规律性, 有演化博弈的特征。因此, 本文可借鉴演化博弈理论, 根据跨行政边界集群创新网络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实际情况,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集群创新网络由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企业跨行政边界形成, 具有强同质性、强行政边界性, 地方政府在子集群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二者的隐性知识共享策略集均为{共享, 不共享}。

假设2:两企业为企业1和企业2, 创新产品的逆需求函数为p=a-b (q1+q2) , 其中p为产品的价格, q1和q2为企业1和企业2的创新产出, a和b均为大于0的常数。企业单位生产成本分别M1和M2, 且a>Mi (i=1, 2) 。

假设3:H1、H2为企业1和企业2拥有的隐性知识水平, α1、α2为共享度, D1、D2为所在地方政府的公共投入水平, 公共投入水平的贴现值为T1、T2, 且Ti=t1Di (i=1, 2t为贴现率, 且0

假设4:C1和C2为企业1和企业2的共享成本。知识的转移和接收能力受地方政府的公共投入水平影响, 并且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令风险系数分别为e1和e2, 可得企业1的实际共享成本为C1 (1-D1+e1) , 企业2的实际共享成本为C2 (1-D2+e2) 。

假设5:企业共享时, 地方政府对其溢出隐性知识量进行激励;企业不共享时, 地方政府根据企业因机会主义行为而获取另一企业的隐性知识溢出量进行惩罚。设λ1、λ2为企业1和企业2所在地方政府的激励系数, γ1、γ2为惩罚系数, 则:企业1共享时可获得地方政府的溢出补偿为λ1α1H1, 不共享时受到地方政府的惩罚为γ2α2H2;企业2共享时获得地方政府的补偿为λ2α2H2, 不共享时受到地方政府的惩罚为γ2α1H1。

2.2 演化博弈的得益矩阵

根据以上前提假设, 可得两企业选择不同共享行为时的得益矩阵, 如表1所示。

其中:

2.3 复制动态及演化均衡策略

根据演化理论, 如果某策略的适应度比其它所有策略的平均适应度都高, 那么该策略就会被选择, 即该策略的增长率应大于0, 由此可得复制动态方程的微分方程形式如公式 (9) 所示:

其中xk为一个群体中采用策略k的比例, u (k, s) 表示采用策略k时的适应度, u (s, s) 表示平均适应度, k代表不同的策略[15]。

令企业1选择知识共享的概率为θ, 则选择不共享的比例为1-θ;企业2选择知识共享的概率为δ, 则选择不共享的比例为1-δ。借此, 根据表1中企业1和2的博弈得益, 结合两企业参与共享的概率, 可求得两类企业共享和不共享时的适应度μ1、μ2和平均适应度珔μ。则企业1选择知识共享的适应度为:

企业1选择知识不共享的适应度为:

企业1的平均适应度为:

因此, 企业1选择知识共享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同理, 企业2选择知识共享的适应度为:

企业2选择知识不共享的适应度为:

企业2的平均适应度为:

因此, 企业2选择知识共享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方程 (13) 和 (17) 描述了该演化系统的全体动态, 两式联合得到一个二维动力系统:

3 地方政府介入下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博弈动态演化过程

3.1 演化博弈动态均衡点稳定性分析

由于企业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任务的复杂多样性, 要精确获取各企业的知识共享量是十分困难的, 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 由于很难用语言表达、价值不易衡量等原因, 使得可观测到的企业隐性知识共享量的大小远低于实际大小, 因此, 地方政府激励及公共投入水平给企业带来的共享损失补偿并不能完全弥补企业共享成本, 即C1 (1-D1+e1) -λ1α1H1>0。

根据Friedman[16]提出的理论, 演化系统均衡点的稳定性由该系统的雅克比矩阵局部稳定分析得到, 其系统的雅克比矩阵为:

依据演化博弈理论, 满足det J>0, tr J<0的均衡点为系统的演化稳定点。

情形1:当C1 (1-D1+e1) -λ1α1H1>γ1α2H2且C2 (1-D2+e2) -λ2α2H2>γ2α1H1时, 即企业1和企业2的净共享成本大于政府惩罚。根据式 (19) , 可得出相对应的雅可比矩阵行列式和迹符号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点 (0, 0) 为演化稳定点, 说明当企业的共享成本与政府激励之差大于政府惩罚的时候, 两企业都会选择知识不共享。系统的演化动态路径如图1所示。

情形2:当C1 (1-D1+e1) -λ1α1H1<γ1α2H2且C2 (1-D2+e2) -λ2α2H2>γ2α1H1时, 即企业1的净共享成本小于政府惩罚, 而企业2的净共享成本大于政府惩罚。此时, 根据式 (19) , 可得出相对应的雅可比矩阵行列式和迹符号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点 (0, 0) 为演化稳定点, 说明当企业1的共享成本与政府激励之差小于政府惩罚时, 而企业2的共享成本与政府激励之差大于政府惩罚时, 企业1和企业2都会选择知识不共享。系统的演化动态路径如图2所示。

情形3:当C1 (1-D1+e1) -λ1α1H1>γ1α2H2且C2 (1-D2+e2) -λ2α2H2<γ2α1H1时, 即企业1的净共享成本大于政府惩罚, 而企业2的净共享成本小于政府惩罚。此时, 根据式 (19) , 可得出相对应的雅可比矩阵行列式和迹符号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 点 (0, 0) 为演化稳定点, 说明当企业1的共享成本与政府激励之差大于政府惩罚, 而企业2的共享成本与政府激励之差小于政府惩罚时, 两企业都会选择知识不共享。系统的演化动态路径如图3所示。

情形4:当C1 (1-D1+e1) -λ1α1H1<γ1α2H2且C2 (1-D2+e2) -λ2α2H2<γ2α1H1时, 即企业1和企业2的净共享成本都小于地方政府的惩罚。此时, 根据式 (19) , 可得出相对应的雅可比矩阵行列式和迹符号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 点 (0, 0) 和点 (1, 1) 为演化稳定点, 说明当企业1和企业2的共享成本与政府激励之差都小于地方政府的惩罚时, 两企业可能同时选择知识共享或同时选择知识不共享, 具体选择哪种演化稳定策略与两企业的初始状态相关。系统的演化动态路径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 由两个不稳定点B和C及鞍点E连成的折线构成了系统收敛状态的分界线, 鞍点是系统演化改变的阈值。当系统的初始状态在这两个值附近时, 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将影响到系统演化的最终结果;当初始状态落在M区域内时, 演化系统将向A (0, 0) 点收敛, 也就是两企业都会选择知识不共享;当初始状态落在N区域内时, 系统将向D (1, 1) 点收敛, 即两企业都会选择知识共享。

3.2 演化稳定策略影响因素分析

从以上均衡点稳定性分析和动态演化相位图可知, 系统演化的最终结果可能都是知识共享, 也可能都是知识不共享, 它主要受到博弈发生的初始状态的影响, 参数初始值的不同将会促使演化系统向不同均衡点收敛。

(1) 地方政府激励对演化的影响。图4中M和N的面积决定了系统演化到不同结果的概率, 而临界线的位置由鞍点E (θ*, δ*) 决定, 分别对θ*和δ*求关于λ2和λ1的一阶导数, 得。由此可知, θ的变化与λ2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 即当λ2增大时, θ随之减小, 此时N的面积增大, 系统演化到D (1, 1) 的概率变大, 即企业2会选择知识共享。同理分析可知, 当λ1增大时, 企业1会选择知识共享。

(2) 地方政府惩罚对演化的影响。分别对θ*和δ*求关于γ2和γ1的一阶导数, 得。因此, 当γ2增大时, θ随之减小, 此时N的面积增大, 系统演化到D (1, 1) 的概率变大, 即企业2会选择知识共享。同理分析可知, 当γ1增大时, 企业1会选择知识共享。

(3) 地方政府公共投入水平对演化的影响。分别对θ*和δ*求关于D2和D1的一阶导数, 得, 。即D2增大时, θ的随之减小, 此时N的面积增大, 系统演化到D (1, 1) 的概率变大, 即企业2会选择知识共享。同理分析可知, 当D1增大时, 企业1会选择知识共享。

4 进一步分析

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利益的代表, 它通过财政政策间接引导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行为,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区域福利最大化。对地方政府而言, 区域社会福利表示为当地消费者剩余和企业的利润之和, 并减去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共享激励和公共投入, 以及加上对不共享企业的惩罚[17]。则企业1共享时, 所在地方的区域社会福利函数为:

企业1不共享时, 所在地方的区域社会福利函数为:

因此, 企业1所在地方政府的区域社会福利函数的期望值为: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 对在地方政府影响下跨行政边界集群创新网络中企业间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路径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 两企业任何一方的知识共享成本与地方政府激励之差大于地方政府惩罚时, 不管企业双方知识共享的初始共享策略如何, 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博弈的重复进行, 跨行政边界集群创新网络中企业隐性知识共享博弈的最终结果都是不进行知识共享。

(2) 两企业的知识共享成本与地方政府激励之差都小于地方政府惩罚时, 集群企业间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选择受初始状态影响, 此时, 地方政府激励、惩罚与公共投入水平都对集群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行为起促进作用。

(3) 地方政府惩罚与公共投入水平对于政府政策目标和企业目标的作用具有一致性, 政府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区域社会福利, 而且可以促进企业选择知识共享, 实现政企双赢的局面。

因此, 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促进集群企业隐性知识共享, 在对企业进行政策引导的同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深入完善奖惩制度。企业在隐性知识共享中很易出现保守、搭便车、单方依赖等机会主义行为, 使得集群在不同行政边界之间有摩擦和分隔, 整体竞争优势很难形成和发展, 地方政府应对这类行为严惩。此外, 奖惩同时还应着重考虑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约束,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控制, 在政策引导和债务约束之间寻求均衡点, 实现企业和政府的双赢。

(2) 完善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打破以往唯GDP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不同集群子单元的地方政府应实现跨边界协同, 把地方经济的协同效益加入政绩衡量指标体系, 考虑集群整体收益与整体社会福利的关系, 实现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 转变地方政府在集群成长中的主导作用。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弱化地方政府直接干预集群企业发展的职能, 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转变,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强化对市场活动监管和宏观调控, 加强公共服务, 建立吸引更多民间企业进入集群共同发展的体制, 让集群发展更多元化、更具竞争力。总之要建立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集群发展空间, 使政府真正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 篇5

1 文献梳理和研究假设提出

1.1 概念界定

1.1.1 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

高绩效工作系统作为一整套人力资源系统, 包含较广泛的内容和多项彼此相关而又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对其概念尚未形成共识, 代表性观点有:Nadler等认为高绩效工作系统以实现组织高绩效为目标, 能充分配置组织各种资源、有效满足顾客和市场潜在需求的人力资源系统;Huselid等[6]将其界定为企业内部高度一致的、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Datta等[2]认为高绩效工作系统是一系列人力资源实践, 有助于提升员工工作技能和组织诺承, 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体生产率和持续竞争优势。目前尚无针对特殊行业的高绩效工作系统的界定, 而本研究结合KIBS高知识度、高互动度和高创新度等特征, 将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界定为具有内部一致性、外部战略契合性、服务导向和知识驱动等特征, 有利于实现KIBS企业优秀绩效与持续竞争优势并有积极影响的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1.1.2 创新绩效

目前对于员工个体创新绩效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创新过程绩效和创新产出绩效的结合。创新过程绩效一般采用企业员工创新行为予以衡量。员工创新行为既是个体创造力的具体体现, 也是组织创新能力的基础, 其频率和水平决定了组织创新活力和创新绩效可能性程度。Ari[7]、Vinceni[8]等认为, 创新绩效是指过程创新活动或产品创新带来的组织绩效的提高;Janssen认为员工创新行为是指员工在工作角色、群体或者组织内有目的地创造、引入和实施新思想, 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组织绩效的目的。可见, 企业员工创新行为是一种员工自由裁量的积极角色外行为, 有利于组织、群体甚至自己顺利有效地完成任务。

1.1.3 服务氛围

服务氛围作为组织氛围的一个侧面和其中一种类型, 反映了一个组织对顾客提高服务水平的支持和重视程度。目前对服务氛围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主要从感知主体和概念所属层面两个视角进行了研究。感知主体的视角包括员工感知的服务氛围和顾客感知的氛围, 其中, 员工感知的服务氛围是指员工对组织奖励、要求、支持服务工作、服务行为等方面的政策、管理措施和程序的共同认知[9], 如Chester等[10]认为顾客感知的服务氛围是指顾客在与企业和员工接触的过程中, 对组织的服务导向、管理措施和程序方面的支持以及员工的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概念所属层面角度对服务氛围界定包括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 个体心理层面的服务氛围是个体对于组织在多大程度上重视优质服务的感知和评价, 组织层面的服务氛围是经过组织活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组织情景或内部环境, 独立于个体的主观感知而存在。

1.1.4 知识共享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共享概念尚未形成共识, 但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员工之间如何处理信息的角度进行知识共享概念的界定:组织的员工或者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者跨组织之间, 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探讨, 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交流, 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知识的效应。如Soule将其界定为参与者通过接触和交换信息并且针对某项具体任务采取有效行动的过程;Kang等[11]、Bartol等[12]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组织成员之间交流和相互分享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想法、建议、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的过程。

1.2 研究假设

1.2.1 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影响员工创新绩效

知识型员工是KIBS企业创新的主体, 因此, KIBS企业管理者做好激发与鼓励员工创新行为工作, 激发和支持内部员工或团队表现出较强的创造力, 以及创造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良好条件和管理环境就成了KIBS企业创新问题的关键, 其中KIBS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是影响员工创新行为或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Michie和Sheehan提出并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随后Gloet和Li也分别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论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创新绩效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Lado和Wilson、Wright和Snell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加速创新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对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从而达到激励和引导员工个体向创新行为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等;刘善仕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对于提升组织创新绩效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 KIBS企业可以通过采取系统化的人员配置、员工培训、员工参与、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提高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意识以及创新的能力, 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表现出积极的创新行为来提升个体创新绩效和组织的整体创新绩效。基于上述逻辑推理,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各维度对员工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2: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1.2.2 服务氛围在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知识共享间的中介效应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和多环节的过程, 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Collins和Smith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建立组织良好的社会氛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能够培养企业内部相互信任和合作的社会氛围, 这种氛围又促进了企业知识交换和整合能力的提高, 利于促进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服务氛围作为组织氛围的一个侧面, 强调了组织对于服务支持和重视的程度, 有利于促进员工在服务知识方面的共享;且高互动度和高知识度的特征决定了KIBS企业应符合知识的情景嵌入性规律, 内部员工的工作行为交互过程中, 在知识沟通交流时须考虑服务氛围的情景因素, 当服务氛围不同时, 从员工个体到组织层面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服务氛围情景的差异会造成KIBS企业员工知识获取、交换和整合上的差异。因此, 服务氛围作为一种知识在不同员工之间转移的情景, 能够促进KIBS企业内部员工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从意会理论来看, 员工根据现有的制度、程序以及实践来形成并修正自己对服务的判断[13];在积极的服务氛围影响下, 身处同一服务氛围下的员工由于对待服务重要性有着共同感受和认知, 彼此的主观规范较为一致, 愿意去共享个人所拥有的知识[14];积极的服务氛围能激励和促使员工更容易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 也有利于员工之间知识共享的紧密联系和深化。据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正向显著影响知识共享。

假设4:服务氛围在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知识共享间起中介效应。

1.2.3 知识共享在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效应

目前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创新之间作用机制关系的探索还较少, 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仍然没有被证实。Collins和Clark、Bowen和Ostroff指出承诺型人力资源实践并不会直接影响创新绩效, 而是通过信息的交换和整合来增强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培育能够增强员工能力的组织社会氛围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Cohen和Levinthal指出拥有不同知识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能激发远高于个体所能达到的组织创新能力;Moorman和Mine认为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可以增加决策制定的效率和效益, 有利于促进组织创新;Hertog进一步研究指出, 专家咨询、经验分享等一系列知识共享的方法可以支持组织创新;Ehi和Holsple也指出, 知识共享的重要功能就是保持组织持续创新;Smith等则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知识共享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以上文献梳理, 可见在KIBS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通过员工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行为来激发和提升创新绩效。据此,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知识共享在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和创新绩效间起中介效应。

基于以上分析和研究假设, 提出本文的理论模型, 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

本次调研抽样方式为简单随机抽样, 调研对象为金融服务企业管理者或员工, 通过现场发放、网络发放、快递邮寄等方式共回收了1 034份问卷, 有效问卷912份, 共92家企业, 问卷有效率达到88.2%。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

2.2 变量测量

2.2.1 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

采用张传庆等[15]针对KIBS企业人力资源特殊性而编制的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量表, 问卷包括严格规范招聘、系统化培训、工作结果和行为双导向的绩效考核、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流动、长远人力资源规划、双向循环的沟通交流、自觉自愿的团队合作等8个维度, 共35个题项。

2.2.2 服务氛围

采用Schneider等包含员工感知的整体服务氛围、顾客导向、管理实践和顾客反馈等4维度量表, 考虑到顾客反馈和顾客导向的相似性, 本研究将顾客反馈和顾客导向合并成顾客导向1个维度, 共包括20个题项。

2.2.3 知识共享变量

采用杨玉浩和龙君伟编制的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员工知识分享行为问卷, 包含分享质量、协调精神和躬行表现等3个维度, 共15个题项。

2.2.4 创新绩效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根据量表选取原则, 采用吴治国单维的包括6个题项的员工个体创新绩效量表。

2.3 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

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 各个变量及其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均高于0.8, 表明该问卷的每个量表都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 具体如表2所示。问卷内容基本上能够反映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服务氛围、角色内行为、角色外行为等变量的应有内涵, 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除服务氛围外, 各变量的方差解释率均达到65%以上, 因此该问卷的结构效度是良好的。

2.4 测量模型检验

运用LISREL8.80软件检验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服务氛围和知识共享测量模型的拟合度, 结果如表3所示。按照拟合度参数标准[16], 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和服务氛围两个模型整体拟合度均较好, 知识共享模型的χ2/df为7.14 (>5) , 效果不好, AGFI拟合度略低于0.8, 但考虑到其他指标拟合度均良好, 从整体上仍可以判定知识共享测量模型拟合度可以接受, 因此, 所有测量指标都能很好地反映所测量的变量。

2.5 数据聚合检验

在本研究中, 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服务氛围这两个组织层面的变量的数据由个体层次同一调查对象回答提供, 在由个体层次的数据聚合到组织层面之前, 必须检验这些跨层次变量的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变异性的存在。

2.5.1 组内同质性检验

本研究用组内一致性系数rwgj评价组内同质性。经计算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和服务氛围变量的rwgj平均值分别为0.87和0.82, 大于0.7的标准值, 组间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 表明同一组织内的员工对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与服务氛围的评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 个体员工感知和评价可以聚合到组织层次。

2.5.2 组间变异性检验

本研究以组内相关系数ICC (1) 和ICC (2) 测量组间差异, 运用SPSS17.0软件, 分析结果显示: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和服务氛围ICC (1) 分别为0.387 (F=2.08) 和0.418 (F=2.296) , 均达到了符合高于0.12的标准;ICC (2) 分别为0.723和0.781, 也符合高于0.47的标准值。可见, KBI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和服务氛围这两个变量的数据在组间是存在差异的, 由个体数据聚合组织层面是合适的, 说明具备进行跨层次分析的合理性。

3 研究结果

3.1 直接效应检验

如表4所示可见, 在员工创新行为零模型中, 加入组织层次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各维度变量后, 8个维度均对个体层次的员工创新行为有着显著正向影响, 员工创新行为的组间方差降低, 统计水平上也显著, 但组间解释率均在12%以下, 说明组间解释度不高, 假设1得到验证。

3.2 中介效应跨层次检验

3.2.1 服务氛围在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知识共享间的跨层中介效应检验

知识共享零模型加入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后, 知识共享的组间方差由0.168降低至0.054, 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γ00=0.636) , 解释了组间方差的13%, 假设3得以验证 (如表5的模型1) ;第2步分析在第1步的基础上引入服务氛围这一中介变量, 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回归系数由第1步分析结果的0.636 (p<0.001) 降为0.081 (p>0.01) , 由显著变成了不显著, 服务氛围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系数为0.579 (p<0.01) , 同时组间方差由0.054 (p<0.001) 减小至0.011 (p<0.005) , 解释了组间方差的3.2%, 表明服务氛围在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知识共享间起完全中介效应, 假设4得到验证 (如表5的模型2) 。

注, 1) *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双尾) ;2) 表中系数为标准化系数

3.2.2 知识共享在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创新行为间的跨层中介效应检验

员工创新行为零模型加入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后, 员工创新行为的组间方差由0.143降低至0.037, 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γ00=0.602) , 解释了组间方差的5.5%, 假设2得到支持 (如表6的模型1) ;第2步分析在第1步的基础上引入知识共享这一中介变量, 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回归系数由第1步分析结果的0.602 (p<0.005) 降为0.147 (p>0.01) , 由显著变成了不显著, 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系数为0.721 (p<0.001) , 同时组间方差由0.037 (p<0.005) 减小至0.018 (p>0.01) , 变得不再显著, 解释了组内方差的3.8%, 表明知识共享在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创新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假设5得到验证 (如表6的模型2) 。

4 讨论

4.1 研究结论

(1) 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各维度正向显著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组织层次的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及8个维度均对个体层次的员工创新行为有着显著正向影响, 表明KIBS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影响和改变员工个体对组织的态度和反应, 提高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意识以及创新的能力, 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鼓励和激励员工表现出大量积极的创新行为, 将组织员工个体创造力集合为组织创新能力, 从而最终提升个体创新绩效和组织的整体创新绩效。

(2) 知识共享完全中介了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KIBS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会受到员工之间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有效的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行为能增强员工的个体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实现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换、共享和整合, 促使员工表现出较强的创新行为。

(3) 服务氛围对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和知识共享的关系起到完全中介效应。服务氛围能够促进组织内部不同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 因为在积极服务氛围的影响下, 身处同一服务氛围下的不同员工个体能共同感受和认知对待服务的重要性, 有着较为一致的主观规范, 彼此之间都愿意去共享个人所拥有的知识, 且积极的服务氛围也能激励和促使员工更容易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 有利于员工之间知识共享的紧密联系和深化。

4.2 研究意义

(1) 高绩效工作系统影响员工工作行为的作用机制已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但尚未形成共识, 本文认为结合特定行业进行研究有利于确定影响作用过程。基于KIBS企业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将服务氛围与知识共享融合到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作用机制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关于服务氛围与知识共享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却一直比较少, 对两者关系的内在作用机制仍然缺乏深入的探讨, 本文的研究结论也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 以往学者较多的探讨了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但对于KIBS企业内部服务氛围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中间变量探讨的却较少, 本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共享是服务氛围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中介变量, 这有助于深化服务氛围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内在机理研究。

(3) 以往对于不同层次上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忽略不同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性, 假定不同样本单位之间是无差异的, 这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合, 就会导致研究结果与现实情况出现较大差异性。本研究应用阶层线性模型, 考虑了不同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性, 并运用不同单位编号将组织层次和个体层次之间的变量关系有效衔接起来, 整合了KIBS高绩效工作系统与服务氛围等宏观层次变量和知识共享、服务绩效及创新绩效等微观层次变量之间的关系, 可为KIBS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向员工个体绩效转换提供微观解释基础, 相比单一层面的研究能更准确、更全面地揭示KIBS企业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个体层面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

摘要:以服务氛围和知识共享为中介变量, 运用HLM软件, 以92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912名员工为研究对象, 探讨宏观层面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影响微观员工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跨层次分析表明,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有助于服务氛围的营造, 而服务氛围会提升员工的知识共享和创新绩效水平, 且服务氛围在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知识共享间起跨层次中介效应。这些结论有助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向员工个体绩效转换提供微观解释基础。

上一篇:跨站脚本下一篇:SOA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