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验教学

2024-09-11

有效实验教学(精选12篇)

有效实验教学 篇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化学实验, 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通过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高的不仅仅是化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一、设计有效实验, 使化学实验具有发现知识、培养兴趣、激发思维、培养品德等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 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 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化学知识, 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课程的三维目标上看, 化学实验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实现程度的多少, 就体现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高低。而判断实验教学有效的程度, 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后, 了解学生在上述诸多方面获得的发展程度来衡量。

二、有效实验的设计

1. 改进演示实验。

一些学生不容易做成功的、有一定危险的、污染相对较大不宜大面积进行的实验, 教师在设计时, 就要从演示的时间、实验现象是否明显、是否能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能观察清楚、是否存在污染等方面来设计,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不受到任何伤害。因此, 教师在设计和实验演示时, 就要想到在教室的什么地方, 怎样操作实验才能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实物投影仪将实验的整个过程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 这样就能将演示实验展示给学生。

2. 引导分析、探究实验。

在教师与学生边研讨边实验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就要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钻研教材。在设计思考问题之前, 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设计问题循序渐进, 保证在实施过程中, 使学生全员参与思考探究。在学生具体操作时, 教师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操作问题并予以规范;在观察实验现象时, 引导学生观察对象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如果发现异常现象, 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协调小组成员在实验时的分工协作, 提高实验效率。

3. 设计探究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发现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采用多种方法手段, 如观察法、调查法、讨论法、辩论法等, 并将最后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进行, 先提出问题, 再设想一些符合逻辑的假设, 如何去验证这些假设, 证明结论, 解释现象等, 最后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与评价, 通过这些活动, 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4.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 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 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5. 分析理论实验与实际实验在操作时出现的偏差。

从失败的实验去发掘一些看起来很容易成功, 但实际操作时, 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的实验。这时就要及时抓捕这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 通过再认识、再研究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这些实验包括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钠在空气中燃烧、镁与水的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备、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等。

6. 学会对他人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和改进。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对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在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过程中, 学生也将体会到自己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到什么注意事项。对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择上, 不应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 运用生活中的物质设计实验, 使化学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身边的物质, 身边的现象,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索新知、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

7. 对实验课后的总结, 包括规范操作、注意事项、分析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 在实验结束后,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和实验数据等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思考如何改进, 才能得到科学的实验结论。

三、有效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明确实验目的。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有它的主要目的, 以主要目的为前提, 来进行教学设计, 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 充分利用好实验资源, 发挥实验的最大效益。为了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教师在设计教学中, 要认真思考如何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始终围绕实验主要目的进行教学。

2. 挖掘本地实验资源。

自然界的物质, 千姿百态, 丰富多彩, 化学教师要教学生把身边的物质、相关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 并加以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比如, 新磨的刀更容易生锈;白醋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丰富多彩, 在不经意之中, 把学生培养成经常关注身边事物、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潜移默化地缩短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3. 创设真实实验情景。

通过生活实际,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分析原因, 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些说法, 使学生对这些说法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4. 追求高效实验课堂。

高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实验可为分为观察实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 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主要功能是不同的, 其层次也不相同。实验是否有效, 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才有效, 而是取决于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否达到?是要突出方法、技能, 还是观察实验现象、揭示反应本质。对于不同类型实验, 教学设计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方能取得最大的实验效益。

总之, 在化学课程实施中不但要重视实验教学, 还要始终树立“有效实验”的理念。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 时刻树立有效实验理念, 并将此理念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责编金东】

有效实验教学 篇2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可以说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是关乎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幼儿园教师的提问存在数量多、质量低、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匀、教师回应方式机械等诸多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幼儿园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提问,注意提问的适宜性以及教师的回应方式。

教师的提问对于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师提问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的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不合理的提问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关注并精心设计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质量。

一、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发现教师在提问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数量多,质量低。

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平时的听课观察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在活动中提问次数非常高。高密度的提问严重干扰幼儿的有效学习。而且这些提问的质量低,往往是幼儿都懂的要问,幼儿不懂的教师不问;一看就明白的多问,无需解释的还问。例如,有位小班教师在语言活 动《我知道的动物》中是这样提问的:教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幼儿:去过。教师:动物园好不好玩呀?幼儿:好玩。教师: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呀?幼儿1:长颈鹿。教师:还有吗?幼儿2:老虎。教师:还有什么?幼儿3:孔雀。教师:还有没有?幼儿4:猴子。教师:有一种动物鼻子很长,它是什么?幼儿5:是大象。教师迅速捕捉:对,就是大象。然后呈现挂图,接着问:请小朋友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头上有什么?身体上面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身体后面有什么?它喜欢吃什么?它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如此高的提问频率与程式化的提问方式不仅显得冗长累赘,而且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他们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另外,在活动中,教师习惯以“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发问,幼儿无需任何思考,就可以机械地说“对”、“好”、“是”等来对付。这样的提问无法对幼儿的思维构成挑战,容易流于形式。

(二)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存在不公平。

在观察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发展水平较好的幼儿被要求答问的机会最多,中等水平的幼儿次之,发展较缓慢的幼儿最少,即教师提问后喜欢请“能干”的幼儿回答,一个活动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一小半幼儿一次机会也没有。由此可见,教师普遍较多地关注发展较好的幼儿。

如在大班的谈话活动《我喜爱的运动》中,小朋友们讲到运动都很兴奋,老师提了一系列问题,小朋友回答得也很积极。但有些小朋友自始至终都没有举手,等到活动结束后,问他们为什么不举手,有个小朋友说:“不想说。”另外一个小朋友说:“老师喜欢叫某某某回答问题。”还有一个小朋友说:“我每次举手,老师都不会叫我。”由于答问机会的不平等,致使一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或宁愿游离在教学活动之外,成为“边缘人”。

(三)封闭式问题居多,开放式问题少。

封闭式问题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而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能够给提问对象以更多的思维空间。在观察中看到的情况是,教师偏向于提封闭式问题,而较少提开放式问题。如:在中班语言诗歌创编活动《云彩和风儿》中,老师问:“为什么云会动?”一个幼儿说:“因为我在动”。教师说:“还有不同的回答吗?”有一个幼儿说:“因为这是动画。”教师说:“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幼儿说:“我动,云也动。”很多幼儿开始加入讨论,究竟是风在动还是“我”在动。教师只好叫幼儿坐好,终于有个幼儿说:“是风吹动的。”教师欣喜地说:“我同意这个小朋友的说法,是风吹得云在动。”

既然幼儿对“云为什么动”这么感兴趣,为何不让幼儿探索下去呢?教师的回答是:“我也想这样做,但是如果原计划不能完成,活 3 动就不完善了,只好放弃。我的目标不是讨论云为什么会动,讨论时间太长的话就跑题了。”

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即使提问这么多,幼儿依旧是灌输的对象。他们的兴趣得不到发展,需要得不到尊重;他们的感受不被教师关照,观点也不被教师接纳。教师的启发和诱导都是在封闭的控制系统内进行的,塑造的是幼儿标准化的行为和反应。

(四)教师给予的待答时间太短,不利于幼儿思考。

有的教师提问之后,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很短,回答问题的幼儿要么茫然不知所措,要么答非所问。这不仅没有发挥提问激发思考的作用,而且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大班音乐活动《小老鼠爬楼梯》中,教师和小朋友戴着小老鼠的头饰来到已经创设好的环境。教师:“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什么呀?”幼儿:“楼梯。”教师:“对了。我们一起来走楼梯,好吗?”幼儿:“好。”音乐起,教师和小朋友一起爬楼梯。音乐停,教师和小朋友都停下来。教师问:“为什么现在楼梯不唱歌了呢?”间隔不到1秒,教师就请了几个小朋友回答问题,小朋友都很茫然,不知如何作答,教师只好自答。

(五)幼儿回答问题的方式简单,教师的回应方式机械。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的提问情况是,幼儿“齐答”和“个别回答”的频次较多,“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的方式非常少。“齐答”只适合于有惟一正确答案的简单问题,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 幼儿思维的肤浅化与表面化。“个别回答”则无法照顾每一个幼儿,一部分幼儿可能得不到关注。教师应当多使用“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的方式,但有的教师认为这两种方式比较浪费时间,而且不易管理,因此不愿意多使用,从中可见教师对提问的高控制倾向。再次,在教师的应答方式中,“简单肯定”、“表扬赞赏”、“习惯性重述”是教师应答的三种主要方式,“评价”“简单否定”和“自己代答”三种方式较少,“诱导追问”“鼓励质疑”则更少,这可能是由于教师缺乏提问的技巧和策略,以及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不鼓励幼儿质疑的结果。

教师的回应方式单一,给予的肯定评价不仅简单,而且十分单调,不是“很好”“不错”,就是“真好”。这种大而空泛的评价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不可能引导幼儿拓展和加深讨论,致使师幼互动的质量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精心设计提问,努力提高提问的质量。

我觉得,要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所提问题的性质与作用

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难易适度的问题。所谓难易适度,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积极思维;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次,好问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所谓启发性,即能引起幼儿认识中的矛盾,使问题处在幼儿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处,在其低级思维活动与高级思维活动的联系处,能激发幼儿去积极探索与学习。实践表明,能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问题,大多数是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从提问的内容来看,所提问题应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太空泛,设计提问时要抓住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变化,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从提问的形式来看,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给予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式、多方法进行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再次,教师应考虑认知水平问题与非认知水平问题的结合。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一方面认知水平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认知水平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频繁地提低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而要多提一些高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让幼儿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发展其分析、综合、评价、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幼儿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发展也不能忽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二)提问的适时性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把握好最佳时机尤为重要,什么时候才是最佳发问时机呢?那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 6 能”的“愤悱”之时,也就是问在幼儿有疑之时。只有幼儿产生疑惑时,才会对教师的发问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就会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可见,最佳发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能够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有机不发或无机而发,都会给教学带来损失。

(三)如何提问

1.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及应答反应,设计并恰当地搭配、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2.突出重点,并给予适宜的回答时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核心问题,有的不是。重点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并能解决问题,使幼儿的认识过程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思考并努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的发展最具价值的内容,设计好重点问题,并保证给予幼儿应答的时间,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增强提问效果。因此,教师适当延长回答时间,有利于幼儿思考和组织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尤其是认知水平较高的问题,更是如此。

三、教师应注重发展幼儿应答技巧。

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应答和不回应。应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处理。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情况的评价之一。我们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幼儿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经验?我认为:第一,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引起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思考过程。第二,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没有完善的答案。如: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第三,教师还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并可用其作为教学资源,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其次,发问要由浅入深,注意整体性。提问者在内容的难度上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帮助幼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认知结构。

再次,提问要灵活多变,注意多样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问也是如此。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类型、数量、思维水平等应注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提问可以从导入入手,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奇峰突起;可以相对集中,也可分散;可让幼儿自由回答、集体回答,也可让幼儿讨论作答。教师可以采取直问、曲问、反问、追问、评论、强化、延伸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从而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与此同时,教师的提问应当面向全体幼儿,不要只问“能干”的幼儿、忽略中等幼儿、冷落发展相对较慢的幼儿,以免造成“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的现象。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差异,对不同的幼儿,教师要考虑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问题。

(四)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并丰富教师的回应方式

教师“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开拓幼儿的智慧。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问”的目的。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以达到用“问”激发思维的目的。

在回应方式上,教师首先应加强有指导地评价。有的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一律用程度相等的肯定给予回应,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这是教师对幼儿园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是教师驾驶教学活动能力弱的表现。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不应该是简单的评价,而应是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如肯定正确的观点,并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或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其次,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防止追求惟一答案。为此,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注意生成,切忌要幼儿步步就范,把幼儿生拉硬拽到教师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再次教师应鼓励幼儿提问,与幼儿平等对话。这意味着不仅要有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鼓励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幼儿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此外,教师要注意丰富语言,能够随机应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艺术性的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如“你认为如何?”“你可以告诉我吗”“必要时可以将提问延伸一次,以引入“缓冲区”,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你如何想起那种方法的?”如果再加上一点鼓励和期待,幼儿的回答可能会更精彩:“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谁还有更合理的想法?”提问还要从实际出发,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巧用点拨”等方法。

如何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还有待我们大家继续研究、探索。为了孩子,为了他们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努力!

“有效教学”呼唤“有效教师” 篇3

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如何提高质量?首先要有能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有效教师”。能否提高教育质量,教师的干系最重大。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陷入了众多的“角色”之中不能自拔,迷失了自我,这严重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发展。那么,教师如何适应角色的变化?又将如何为自己的角色定位呢?

在角色变化中提升自己

教师这种职业从诞生那天起,对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强调的十分清楚,即“师道尊严”,“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自古以来视为金科玉律。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必须绝对服从于教师,教师成为圣人。进入中国现代社会,人们把教师视为“蜡烛”、“一桶水”“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等角色……这些美好的称呼背后,隐藏着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对教师的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也意味着教师要承担起人们期望中的不断变化着的各种角色。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

1.“蜡烛”变“火炬”

“蜡炬成灰泪始干”强调的是奉献精神,但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为教师蒙上了悲壮的色彩。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还能够生存吗?因而有人提出教师应该是熊熊燃烧的火炬。这种角色的变化体现了对教师生命的关怀——讲奉献,但不以牺牲自己做代价,教师要以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神投入教育教学之中。

那么“熊熊燃烧”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来自对教育工作的激情。为师者的激情,就是在课堂上能和学生一起如痴如醉地朗诵诗词美文,就是课间能和学生一起尽情地游戏欢笑,就是看到学生进步时的喜悦,就是和学生在一起时的不知疲倦……有了这样的激情,你才能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

2.“一桶水”变“涓涓小河”

知识经济、网络信息时代,知识衰竭速度加快,学生的视野广阔,教师仅有“一桶水”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成为“涓涓流淌的小河”。这种角色的变化,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采用许多有效的方式促进教师学习提高,似乎教师已经成了“涓涓小河”,然而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什么还维持在“一桶水”的水平呢?

《学记》中明确指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这就是说,只记忆、储存了一大堆知识、信息、理论的教师,不可能成为有效教师,只有能采用灵活有效、启人心智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才能成为有效教师。可见,“一桶水”变“涓涓流淌的小河”,变化不仅体现在知识储备“量”的增多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能利用所储存的知识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强调的是教师的能力。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坐下去读书、静下来思考,更需要沉下去研究与实践,把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要成为“一个行动的思想者”,在实践中磨练、研究、发展,才能让自己这条“小河”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源泉。

3.“园丁”变“对话者”

“园丁”的角色强调的是教师的“辛勤劳动”。市场经济最显著特点是激烈的竞争,残酷无情的优胜劣汰,教师的园丁角色仅甘当勤劳的老黄牛怎么行呢?教师与园丁的工作对象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人”,一个是“物”,人与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有物质需要之上的精神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心与心沟通、情与情交流、思想与思想碰撞的对话过程。教师变为“对话者”的角色,体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变,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如何当好“对话者”?

教师要尊重学生。“要蹲下来和学生交流”,“蹲下来”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实质——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信心;尊重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动力;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智慧。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自己对话的对象,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生活经验,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做到了从学生出发,才能真正实现师生间有效的对话。教师要有亲和力。一个具有亲和感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可爱可敬,愿意与之交谈、游戏,成为共同成长的伙伴、朋友。教师要有思想。师生间的对话是心灵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孩子的发展,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

教师要睿智,要深刻,要博爱……教师做为“对话者”的角色,就需要这么多的要求,还有“引导者”“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等众多角色需要教师担当,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全面地提高自己,才能适应众多角色的要求。

在角色冲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教师除了承担其他人共同的角色以外,还承担着社会给教师赋予的特殊角色。面对着众多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角色,教师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这会让教师迷失发展的方向与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角色的冲突中找到自我!

1.“管理者”与“朋友”的角色冲突

教师的角色冲突是多方面的,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角色在师生关系方面最大的冲突在于“管理者”与“朋友”角色的冲突。教师做为管理者,要管理领导学生,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要评价学生的得失,促进学生成长,这就需教师要有权威,要有师道尊严。做为“朋友”的角色,就要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角色的冲突中,教师如何把握呢?

当前人们对“权威”似乎有些敌视,认为权威是制约学生发展的罪魁祸首。事实上,教师的权威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只不过是如何树立权威?构建什么样的权威?是需要我们认真考量的。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教育权威问题。他认为权威有两种形式:一是内在权威,二是外在权威,指出:“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随之逝去。”

2.“促进者”与“应试者”的冲突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淡化考试功能。然而现实中学生择校择师的最重要的标准是“高分”,好教师就是人们所期望的高分培养者,这就让教师叫苦不迭了:“又要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又要应试……”他们在“促进者”与“应试者”的冲突中迷失了自我,最后经过权衡还是应试吧,因为“高分”是人们心目中好教师的标准。

事实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分数”,但绝对是不惟分数。只惟“分数”的教育是功利性的教育,是狭隘的教育。用金陵中学丁强校长的话说,“教育应该培养拥有人生智慧和美好生活的大写的人,而绝不是只会生产分数的机器!在一个崇尚分数的教育环境下,怎么可能产生智慧的交流?怎么可能创造充满人性的美好生活?当学校生产出一个分数的追随者,也就注定多了一个精神的流浪者,这样的校园生活,学生怎么会不迷失人生的方向?……”素质教育也不是不要考试,考试是检验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好方法,能给学习好的学生以激励,给有差距的学生以警示。可见,教师的“应试者”的角色并不是要全抛弃的,教师做为“促进者”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就包括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这恰恰也是“应试者”要做的,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而是一个统一体。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角色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有效目标+有效策略=有效教学 篇4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策略

只有目标有效, 才能谈策略的有效。目标无效, 策略越有效, 课堂效果离目标就越远。教学目标是统率, 要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学习方向, 让他们潜心思考、认真研习、学有所获、课有所得, 而不要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无谓的问题上白白消耗, 这就需要教者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的统领价值与导航作用。

事实上, 很多时候, 教师们缺乏目标意识和战略意识, 总爱把目光与思维定位在策略与具体的战术上。导入时, 考虑采用一段录像或一个故事吸引学生, 引发兴趣;教学中, 采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方式, 体现新理念;结束时, 请同学表演, 活跃气氛、掀起高潮、留下回味……诸如此类。笔者有时与一些青年教师研讨设计公开课时感受尤深, 教师们大多谈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 对教学目标的思考与研讨很不够, 仿佛教参上早已写好, 照着那几项执行就可以, 根本没有研究、确定目标的必要, 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教学方式方法翻新出彩上, 以及怎样把课上得生动、热闹、吸引人上。

策略游离目标、策略与目标分离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 不加选择地运用多媒体。很多语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把课文描述的情境制作成一幅幅画面, 搞得很“唯美”, 以为这样的教学很生动、很有效。可惜的是;他们却忘记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感, 发展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想象力。再如, 笔者日前听了两位教师分别上的《三打白骨精》。两节课上, 两位教师都大量引用原著中的文字, 一位教师用所有时间带领学生结合原文分析白骨精分别用的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苦肉计”、“反间计”和“连环计”;另一位教师更是带领学生专读引进的原文资料, 让学生谈白骨精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心目中分别是什么形象。这样就把课文丢掉了, 目标也丢掉了。“体会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的关系, 感受古典名著非凡的想象力、故事情节的经典及复述课文、内化语言”的教学目标被遗忘与丢弃了。

目标决定一切, 使用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备课设计首要的不是选择策略, 而是研读教材, 思考与确定合宜、有效的教学目标。布卢姆认为,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加涅也说:“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 是根据所期望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 其原因是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目标与选择策略

从教材特点、学生发展与课标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与设定教学目标。在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之后, 还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 就是以为教参上有“教学要求与目标”之类的表述, 教师可以不用考虑教学目标, 照着执行就行了。其实不然, 写在教参上的“目标要求”, 只是编者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价值的把握。作为一线教师, “拿来主义”是要不得的, 一是要有一种“审慎、参考”的态度, 因为毕竟不是自己的思考。二是必须花一番理解与内化的工夫, 因为即使你完全赞同教参上关于目标要求的表述, 离真正的理解也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真正理解与内化, 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贯彻与落实。

《三打白骨精》关于“教学要求 (目标) ”, 教参上的表述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 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基于教材特点考虑, 我们知道本文, 根据名著《西游记》有关内容改写, 所以教参上有了教学要求目标中第3句的表述。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很多, 教材为何选择这一个?这一个故事有何独特价值?

基于学生现有水平考虑, 现在的学生对《西游记》太过了解与熟悉, 电视电影一版再版, 新版旧版反复播放, 再加上“儿童版”、“青少版”、“绘本版”、“课标版”等不同版本的图书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 “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 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这一目标要求又该如何把握?了解什么?体会什么?

再看课标关于第三学段 (五一六年级) 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9页) 相关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进一步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 我们得出一个符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体现教材个性特点及课标相应要求的、合宜的、发展性的目标理解:

理解3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三变”与“三打”的关系, 初步领悟这种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感受故事的经典与名著的魅力, 并通过复述课文内化丈本语言、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用角度考虑教学策略的具体选择与确定。既然“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策略选定的指针与标尺。因此, 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才可选用。

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作出一些判断:第一, 用不用多媒体, 无关紧要, 关键要看目标需要不需要。如果是为了创设一个必须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投入其中、更好地学习, 则可选用;如果多媒体取代了学生头脑对语言文字描述画面的美好想象与美妙体验, 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则断然不用。第二, 引用原文或资料, 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而不是远离文本。因此, 教师在辛辛苦苦找来课外资料时, 请先思考一下:用这些资料是为了什么?是突出了课文、丰富了课文、走近了课文, 还是干扰了课文、冲淡了课文、掩盖了课文、游离了课文?

此外, 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还是让学生探究的策略, 也不难选择, 要看谁更易更好实现既定目标。

有效实验教学 篇5

摘要:有效教学设计是基于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的相关理念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的概念,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实施有效地研读文本,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学习活动,有效地选择教辅用具,有效地设计练习六个方面论证了实施有效教学设计,可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设计;有效教学设计的构成。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乎新课程实施的成败。本文之所以不提“备课”而言“教学设计”,是想区别于平时抄抄写写的“备课”,突出教学设计的思维含量、技术含量,个性化和针对性。笔者通过探索、实践认为研究、实施有效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途。

一、有效教学设计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学设计是基于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的相关理念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的概念。

1、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相识。

有效教学的相关理念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走进我们视线的。在学习中我们知道:有效教学是一套完整的策略。受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加上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的扎实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不仅是艺术,更是科学,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的概念被提出来。在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教师们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我们苦苦寻觅而不能解决的课堂教学低效、欠效问题似乎找到了解决的理论支撑。有效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学校业务部门适时地引导教师围绕两个话题展开讨论“我的教学有效吗?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一时间,“有效教学”成了学校最热门的话题。

2、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中相知。

经过理论学习、教学反思、讨论、思想碰撞,教师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课堂教学低效、欠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是教学设计的低效和无效造成的,如果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或技术,相信课堂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这种认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丰富越来越清晰。研究并积极实施有效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在老师们中达成共识。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构成

有效教学设计包括有效地研读文本,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学习活动,有效地选择教辅用具,有效地设计练习六个方面。下以本人教学设计《函数的图象》为例说明之。

1、有效地研读文本

之所以不提“教材”而说“文本”,是因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被狭隘地理解为是一本本全国统一发放的教科书。在教学中这些教科书被尊崇于“神圣”的地位,教学中脱离了它被视为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重大错误。“教教科书”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教书”也就成了教师职业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是“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更不能等同于课程本身。”笔者认为,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介质、工具和媒体,从功能上讲更应该称为“学材”。教材和其他一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应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我们要树立“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均可以当作教材”的大教材观。

研读文本,应是开展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和基础工作。它的扎实与否决定着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研读文本包括两个层面:个人研读和集体研读。其中个人研读是集体研读的基础,集体研读又是对个人研读的补充和扩展。

研读文本包括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学要求,研读考试说明,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当前,随着考试方案、招录方案、考试说明的出台,的确掀起了学习研讨的高潮,但是深入不下去,不能把握其思想的问题还是存在。例如新的数学考试说明中ABC的要求等级与原来的要求的阐述有区别,而且原来针对知识点,现在针对的是章节要求。C级要求是否就是出大题的内容与A级要求是否就不出大题这些问题仍在束缚一些老师的手脚。

2、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

一切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核心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

基于以上原则,教学设计时对学生学情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环节。研究学生学情现状包括关注学生当前知识体系建构现状,为学习找准最近发展区和切入点;研究学生学习品质现状,以拟定学习情感基调(鼓励、表扬、提醒;严肃、喜悦、自然平和);研究学习能力现状,以决定教学进度,选择教学角度。

《函数的图象》学情分析设计:

(1)高一(10)班是我校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分析能力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定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2)班内学生十分喜爱信息技术,许多同学都参加了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对网上学习技术已经掌握,已经对《几何画板》软件作了介绍,学生能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出有关曲线图形,上一课已能作图进行单一的相位变换、周期变换、振幅变换.

(3)学生对五点法及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已经掌握,并已了解相位变换、周期变换、振幅变换及A、、三参数分别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3、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三维教学目标,从知识、方法、思维、兴趣,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兴趣的激发达到了最高的价值。知识价值、方法价值、被动思维价值是技术性课堂实现的,而主动思维价值、兴趣价值是人文化课堂实现的。

以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因为好的问题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创造潜能。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从这点上说,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做到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以下就某教师《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课问题设置有效性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进而谈谈对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赏析作品)

(一)教师教学目标⑴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句;

⑵把握文中“乐”的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⑶理解“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二)课堂提问及分析

1、导入环节之提问

⑴从题目看,这篇文章写的基本内容可能是什么?

⑵序文在古文里有哪几类?本文属于哪一类?这样的序文我们还学过哪些文章?

(问题设置以文题为切入点,紧扣文本,通过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序文相关知识,重视知识的积累。)

2、“朗诵”环节之提问

给学生2分钟时间自读文章,学生读后教师提问:

⑴整个夜宴的气氛是怎样的?

分析:让学生读后谈感受,问题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紧扣文题“夜宴”,抓一个“乐”字,为后面问题“有哪些乐事”做准备。

⑵刚才在读的过程中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美的体现呢?

分析:此问题意在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目的明确,但就教学的连贯性来说,在前一问题得到“乐”字后不必再在语言美上纠结,顺势提出“有哪些乐事”过渡更自然,衔接更紧凑些。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是否紧扣教学目标,细观教师的教学目标,语言并未涉及,且教学的主线应该是“何乐事”与乐中反映出的文人情怀探究,此问题游离于主线之外。另外,就一节课45分钟来说,不可能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必须有所取舍、侧重。所以,个人认为语言美可大胆舍去。

3、“研读”环节之提问

⑴这里所含的乐事是什么事?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来完成。

分析:此问题的设置紧扣教学目标,且承前(由“乐”的气氛而来)启后(为后面探究文人情怀打基础)。

教师接着提问:

⑵此宴饮不同于我们今天的宴饮,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分析:教师此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古人月下独酌、饮酒赋诗的那份雅兴及情怀,进而去探讨为何夜宴及文章所流露的情感。但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抛出后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为何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一问题本身指向性不明,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该怎么干。

4、“探究”环节之提问

⑴为何要夜宴?

分析:紧扣教学目标,但个人认为应微调问题顺序,将此问题放到“猜写何内容”之后,即:夜宴——为何夜宴——夜宴气氛——哪些乐事,这样的顺序更连贯些,课堂更紧凑些。因为每节课每个环节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顺序,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这一顺序(学生的认识规律)。

⑵“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有没有显得过于消极?

分析:问题设置结合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5、“拓展”环节之提问

本文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

分析:作为拓展延伸,此问题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与前问题相比,梯度明显。遗憾的是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原因未能很好展开。

当然,以上只是教学中的一个小案例以及个人片面的见解。在实际教学中,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人去教,方法不同,提问也就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那么,课堂有效提问有没有一些共性的需大家遵循的规律呢?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认为有效的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三、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提问直接或间接指向教学目标。即提问时应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二)提问要适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提问时机的重要性。提问过早,学生会因对教材缺乏认识准备、相关的积淀,只会导致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经解决,提问则成了马后炮,顿显无效,学生也体会不到收获的喜悦。

(三)提问要适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为了达成目标必须设置一些问题,但一节课问题不宜太多,不能都有问题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问题过多过琐碎,只会使师生疲惫不堪。

(四)提问要准确。课堂提问用语要求精炼、准确,不能模糊不清。只有教师“问得清楚”学生才能“答得明白”,也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五)提问要“双边”。不能只有教师的问,还要有学生的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教师的提问,还要有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才能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进而形成一种互动且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课堂也因此更有效。

(六)提问要有“梯度”。一节课的提问应有一定的层递性,要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生由有苹果吃到站着摘苹果,到跳起来摘苹果。

有效实验教学 篇7

一、中职语文应以专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结合生活实际,结合专业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定位也要从岗位分析出发,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目标的确定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就业人员语文能力水平的需求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满足实际生产岗位的层级、种类需要;在结构上满足劳动力市场所需人才的素质结构要求。例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听的能力训练,除了提高听问、听辩、听测能力外,我还补充了在职业活动中所需的仔细聆听的技巧,听话的礼仪,接打电话的礼仪,结合到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安排模拟训练。只有把教学的课程贴近专业需求,符合专业学生需要,才能学以致用,达到以专业为本的目的。

2. 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模块式课程结构。

根据不同类别的专业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知识模块,或组合本专业的新的模块群,使语文课程更适应专业需要。建立语文教学核心模块,构建语文基本知识的平台。这个平台包括各专业必学的知识,通过对这一平台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语文知识核心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以商贸物流专业为主的中专学校,我根据商贸物流类专业的需要设置语文专门知识模块体系,教学内容分三方面: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每块教学内容又分为基础课程和职业课程两类。

基础课程的内容衔接初中,对应《大纲》规定的能力标准,所有专业的学生必修。职业课程的内容是就专业的需要、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设计的教学模块,教学时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弹性处理。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可以灵活拆卸组装每个模块,通过多重目标体系的设计,确保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实实在在的提高。语文教学在结构上采取开放式的模块组合,专业不同模块组合也不同,模块可以在课时上进行定量化,给予一定的“学分”相配合,保障模块有效运用,也有利于“学分制”教育的推行。

二、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 改革中职语文的考试方式。

中职语文考试不应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更不应把学生培养成为“考试机器”、“高分低能者”。我们不能用分数来打击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中职语文考试要体现专业特点和灵活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教有所学,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建立中职语文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力求让评价更富人性魅力;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力求让评价更具个性色彩;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力求让评价充满生活情趣。要贯彻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学生成长自我记录为主,实现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定评相结合。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施,促使师生双向互动的学习、双向互动的评价。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制造条件。

2. 改革中职语文教学效果考评。

有效实验教学 篇8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话题新颖、时代感强的语言材料, 通过教材, 学生能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获得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注意三个有效性:

一、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教材中所选用的语言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编排方式, 往往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是以模块为单位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的。每个模块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 教材内容选取以及教学任务的设置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 从而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学习单元。这些话题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而且内容新颖有趣。但相对来说, 北师大版的英语所选用的教学材料词汇量大、篇幅长、教学任务设置较多。

对于教材的处理, 教师多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有的教师认为教材是绝对权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教学, 讲授教材中所提供的所有内容, 认真讲授每个重点语言点, 并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也有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应付高考, 只详细讲解与高考内容有直接关联的教材内容, 而与升学考试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或联系不大的教材内容则快速过一遍, 或者留给学生作为课后练习进行自学。

对于第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法, 老师似乎是绝对负责任的, 但这种方式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 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忙于记笔记。如果实际授课时间不能满足教学时间的需要, 为了完成模块教学任务, 老师必须赶进度, 这样学生对所教知识不能足够消化, 不利于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二种处理教材的方法, 使学生对所教内容不能足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和延伸。这两种处理教材的方法都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教学效果打折扣。

所以教师要调整对新教材的认识, 要意识到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 明确教师所教的内容多少, 并不能决定教学有效性的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整合;同时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对教材难度进行调整, 使教材能够得到合理、有效使用, 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教学任务设计的有效性

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必须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全面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到:

1. 目标性。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 不同主题下的模块在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上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而且这些教学目标会体现在不同的课型或不同的课时中。所以教学任务的设计就必须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展开, 使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具有实际效果。否则教学任务就体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 从而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效果。

2. 可操作性。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任务设置的多少要适量, 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当, 并且任务的要求要具体,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有效的完成任务。

3. 完整性。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各个任务在整个教学任务中的作用, 以及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 让所有的任务形成一个具有相互关联并具备梯度的任务链, 使教学环节连贯有序。

4. 探究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适当增加探究性的学习内容, 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 差异性。

在教学任务设置时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水平都有差异。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法, 但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天赋、知识掌握的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学习效果会有差异。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时, 教师要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考虑在内,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知识起点上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 尝试去解决问题, 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教学任务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有效率的观念, 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不仅能满足对知识的需求, 同时也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使自己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学活动的张弛节奏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的节奏。在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和预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各个教学任务完成的时间;同时也要掌握不同教学任务之间过渡的技巧, 因为合理、有序、自然的过渡, 能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再有就是每节课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以便让他们对所讲内容进行独立理解、思考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保持一种有效的互动, 使教学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流畅自然, 让整个教学节奏能够与学生能力相适应。

有效:谈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篇9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 过去的“复习型”、“开门见山型”……等导入课题的方法大多被“创设情境”导入法所代替。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 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意识。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拥有学习主动权”, 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所以, 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境设计, 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 常用“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 “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 而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将“问题”传递给学生。因此,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 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 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 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 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形, 纯熟之功弥深”。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 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 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 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 因而,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学生分组围坐在一起, 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 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 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 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 学生不知所措, 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一些信息技术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 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 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 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 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 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 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 但有些教师却是在课堂教学中走形式和走过场的。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 我们要思考:提出的问题, 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 才是有价值的合作, 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明确: (1) 分工明确。 (2) 建立机制。 (3) 适时引导。

四、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有效的评价,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但是, 在现行的一些课堂教学中, 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的还是有难度的, 是对的还是不全面的, 都能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掌声鼓励。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过多、无度的鼓励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 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 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 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 在指出不足的同时, 再给予鼓励,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总之,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 只有树立“有效教学”理念,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教学规律, 在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实践和探索, 才能实现从有效教学向优质教学迈进, 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曹青松.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

有效实验教学 篇10

一、紧扣时代脉搏,联系职业学校课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及时而敏锐的发现并跟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也是关系德育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近年国家就颁布了《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习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习德育课教学大纲》,教师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积极对《意见》和《新大纲》进行学习。及时摒弃自己已经过时的教学理念,汲取新的教学策略和观念。必要时,学校还可以组织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使相关任课教师正确而充分的了解课程改革的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从而提高学校德育教师的整体水平。除了要及时关注、了解、学习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相应内容外,学校还应根据新要求,组织教师编写与新要求相对应的教学参考书,以保证新要求颁布以后,课堂教学顺利而有效的进行。

二、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新课改突出强调要强化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是倡导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也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活动中感受有关道德问题。在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懂得自己的道德行为。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变为“做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坚持二个结合,首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庭中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新课改实施以来,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用心解读史事,注重学以致用

政治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反应了时代的变迁和现实社会的风起云涌,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绝佳的例证,对于国家政策和条例的部分更是如此。然而正是这些与时俱进的特性给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必须以鲜活的生活细节来让书本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在讲授经济学的“宏观调控”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它的重要作用,我将其与国家出台的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相联系,就提出问题:1.什么是宏观调控?2.物价上涨后,政府采用了什么政策进行调控?3.联系你的生活,说说国家宏观调控对物价的深刻影响。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中,为什么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必须的?5.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为何我国经济仍能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这说明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的优势在哪里?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理论到现实,在深入解读国家调控物价政策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调动了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透彻的理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设疑引思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但它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在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中处提出。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飞跃。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不找市长找市场”中,人们就能体会到“市长”与“市场”关系的微妙变化,如今看不见的“手”逼得市长也要“过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一定要非过不可,市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市场也充满了竞争与挑战,把握好市场的脉搏,经济才能快速的发展,过市场关需要强化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竞争意识。思考:1.为什么“看不见的手”能逼市长“过关”?2.过市场关需要强化这几种意识,这反映了市场经济具有怎样的特征?我们为什么要强化这几种意识?把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后,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对各种结论进行点拨、评价,以达成共识,最后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进行小结,当大家看到课本中表述的内容与我们的见解基本一致、并且还有新的见解时,都由衷的体会了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 .

有效实验教学 篇11

一、课堂提问要紧扣目标,具有针对性、梯度性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目标不明确、不合理,教学重点就自然偏离了教学方向,教师要传授什么,学生该学习什么,就会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再精妙,也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们的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学三维目标;问题的提出具有针对性还表现为对象的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实际,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是有差异性的,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问题可以因人而设,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问内容要增加一点难度,让其自感不足,有一定的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简单些,必要时还给予引导和补充,以增强其信心。

在考虑到针对性的同时,还要顾及问题的梯度性,要根据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课堂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听”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张口就能回答出来,要让他们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二、课堂提问要把握时度,具有适时性、适度性

所谓适时,就是教师在选择提问时机要合适,即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之时就是最佳提问时机,这时提问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上下求索,从而调动了学生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保证了思维质量、提高了教学效益。一般说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既强化了旧的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达到顺利迁移的目的;知识过渡或转折时提问,能将教材结构和知识框架联系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思维受阻时提问,因为这往往是教学重、难点所在之处,教师可以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剖析难点;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的时侯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重新点燃他们探求知识的智慧火花;小结归纳时提问,能将记忆和理解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理解得更到位、更深入;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不是问题要一直问下去?这就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也就是恰到好处地把握提问的频率。教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与本质,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题的就不绕弯子,过多过频的“满堂问”不利于问题意识的滋长,只能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由于提问的量太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因而不能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教师所提问题的探究中,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这样也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三、课堂提问要激活思维,具有启发性、创造性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喻”就是启发诱导,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也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启发性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采用提问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并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犹如盲人手中的引路棍,能顺利地将学生引向知识海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题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更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学生学习的动力也会取之不尽,思维也得到了充足发展。其实问题设计更要具有创造性。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发展的灵魂,民族自立之本。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造力,它就不可能发展,最终将落得被世界淘汰的命运,根本意义上来说,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有创造性的问题,如情境式问题、发散式问题、探究式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能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冒险,能启发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大胆探索,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精神。

四、课堂提问要反馈意见,具有诊断性、激励性

有效的提问需要有效的意见反馈,即有效的评价。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有效评价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肯定性的、激励性的评价,对回答问题正确的或者不够全面的同学,首先要充分肯定、表扬,从而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次要指出回答正确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一种是否定性的评价,对回答错误的同学,教师既要指出其错误之所在,还要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学生有所启发,并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的思维,给予他们希望,让他们有再一次站起来回答的勇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要记住肯定答错学生的“闪光点”,可从答问学生的积极态度、洪亮的声音、正确的思路或所答答案中正确的某一点来肯定鼓励学生,切不可讽刺、挖苦学生。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

有效情境推进初中英语有效教学 篇12

一、情境的构建与使用

1. 教室里的五十州和一特区

我执教的班级有48位同学,我首先将教室里的柜式空调代表阿拉斯加州,小储藏间代表夏威夷州,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或者随机的让他们每人各代表一个州,讲台代表哥伦比亚华盛顿特区,而我自然就是“总统”了。

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小卡片,上面用英文打印出他们所代表的州的名称,州府名称、与他们的州所接壤的州及国家的名称,以及各自州内的著名的城市、历史人物、著名景点、特有物产、大学、各种球队等等。要求学生们课后查阅资料,准备一段关于各州的简介资料,每节课前五分钟让一位同学用英语讲述出来并进行翻译同时就里面的单词到黑板上进行拼读与解释。

2.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选择一些具有时效性的事件,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写一段对话或一段文字然后表演出来。例如,目前世博会正在上海举行,假如我的一个朋友来参观世博会,我去机场接机,请同学们写一段对话,然后表演出来。

Xiaoming:Hello Jack.

Jack:Hello,Xiaoming.

Xiaoming:lt's nice to see you again in Shanghai.

Jack:Well,I'm so glad to be able to come to thisWorld Expo.

Xiaorming:How was your flight?

Jack:Just wonderful!Good food and good service.

Xiaoming:Now,Jack,if all is ready,we'd better startfor the hotel.

Jack:I'd like to.Let's go.OK…But Xiaoming,the air-port looks different from what I saw last time.

Xiaoming:(laughing) Your last time was two years ago,right?In the past two years,Shanghai has speeded up the expansion project of the Pudong Airport.You'll see more changes elsewhere.

Jack:That%why I like Shanghai immensely.

又例如,2014年青奥会将在中国南京举办,届时,将是全世界青年人之间的一次盛大的聚会,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在与其他国家运动员交流的时候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诸如词类的可以开发运用的情境有很多,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处于一个特定的角色,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在表演的时候,要求学生脱稿,又培养了说和听的能力。

3. 你我都是小老师

记忆与背诵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我让学生之间互相背诵批改默写,这样每个学生既是考生又是考官,在背诵与批改的过程当中相当于自己又背诵和默写了一遍。情境地位的转化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学习的效果也显著提高,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二、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1. 多鼓励

教学要尽量给学生以成就感,学生学习的最大乐趣,莫过于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当学生每取得一点儿成绩、每取得一点儿进步时,教师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一声Great!一个惊喜的表情,一句Listen carefully,he is showing us his great idea.都能使他们在努力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进而鼓起自信和进取的风帆。

2. 放轻松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时安安静静也许未必就是好事,因为它很可能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压抑的标志。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一点儿轻松感,其手段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都是营造轻松氛围的好办法。

3. 倡互助

在一些互动交流的教学中要强调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积极向上、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

上一篇:流域污染下一篇:呼吸机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