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呼吸机

2024-12-18

高频呼吸机(精选7篇)

高频呼吸机 篇1

新生儿呼吸衰竭为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患儿静息下无法正常呼吸, 出现缺氧、二氧化碳潴留, 并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代谢紊乱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未成熟, 容易发生呼吸衰竭, 需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新生儿预后[1,2,3]。本研究对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83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常规通气组 (41例) 和高频通气组 (42例) 。所有新生儿均符合2型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除外合并其他新生儿疾病。所有患儿家长均对该研究知情同意。高频通气组患儿男20例, 女22例;胎龄32~40周, 平均胎龄 (36.34±1.29) 周;新生儿Apgar评分 (7.27±0.32) 分;体质量1523~3646 g, 平均体质量 (2632.17±231.38) g。常规通气组患儿中男20例, 女21例;胎龄32~40周, 平均胎龄 (36.31±1.32) 周;新生儿Apgar评分 (7.28±0.31) 分;体质量1525~3641 g, 平均体质量 (2632.63±231.11) g。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包括性别、胎龄、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体质量等进行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通气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抗生素、营养支持、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维持等, 并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 在患儿症状好转, 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考虑下机;高频通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设置平均气道压 (MAP) 为10.00 cm H2O, 若出现气漏, 可调节为7~10.00 cmmH2O, 设置振幅频率为10~15 Hz, 吸氧浓度 (Fi O) 为0.8, 若出现低氧血症, 应调高Fi O, 若出现高碳酸血症, 应降低振幅。在患儿症状好转, 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考虑下机[4]。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 (1) 成功救治率; (2) 肺损伤率、气胸发生率、感染率; (3) 治疗前和治疗后患儿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 H和Fi O的差异; (4) 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软件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成功救治率比较

高频通气组、常规通气组成功救治率均为100.00%, 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前和治疗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 H和Fi O相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 H和Fi O均改善显著 (P<0.05) , 如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 #P<0.05

2.3 两组患儿肺损伤率、气胸发生率、感染率相比较

高频通气组患儿相比于常规通气组肺损伤率、气胸发生率、感染率更低 (P<0.05) , 见表2。

2.4 两组患儿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

高频通气组患儿相比于常规通气组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更低 (P<0.05) , 见表3。

3 讨论

目前, 部分新生儿因早产、剖宫产等因素导致某些器官发育不健全, 若新生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 可导致肺泡功能障碍, 患儿可出现发绀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宫内感染也可诱发新生儿呼吸衰竭[5]。

高频振荡呼吸机是采取一种与肺共振接近的高频率、低通气压力以及小于生理死腔低潮气量进行通气的新型机械通气方式, 其通过高速流动气体, 增加弥散和对流, 可促使肺组织气体交换更有效更迅速, 有利于加速肺血氧合, 促进患儿低氧血症的迅速改善, 从而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提高患儿抢救成功率[6]。

高频振荡呼吸机可以以较低的气道压力和吸入氧浓度实现有效气体交换, 有助于避免肺气压损伤以及高浓度吸氧所带来的慢性肺部疾病等后遗症。有研究显示[7], 通过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 患儿肺容量明显高于常频机械通气, 可减轻右心负荷, 促进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状况的改善, 降低肺组织急慢性损伤的发生率。另外, 在低气道压力条件下进行气体交换, 高频率胸廓振动以及主动呼气还有助于胸膜腔内气体排出, 从而有利于预防肺气肿的发生[8,9]。

在治疗上, 高频振荡呼吸机有效弥补了常频机械通气潮气量过高和气体交换效率不高, 容易引发感染和炎症等缺陷。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原理跟常频机械通气不同, 其降低了潮气量,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另外, 高频振荡呼吸机气漏风险降低, 可预防感染和炎症发生, 因可在低压条件下进行治疗, 可减少肺部损伤可能, 可加速新生儿临床症状的缓解, 缩短上机时间, 节约治疗费用[10,11]。

本研究中, 常规通气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抗生素、营养支持、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维持等, 并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高频通气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结果显示, 高频通气组、常规通气组成功救治率均为100.00%, 治疗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 H和Fi O均显著改善, 但高频通气组相比于常规通气组肺损伤率、气胸发生率、感染率更低, 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更低, 与姬静璐, 李少华[12]的研究结果相似, 说明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 可有效促进患儿血气指数和肺通气的改善,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且有利于节省治疗时间和费用, 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高频振荡呼吸机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83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和高频通气组。常规通气组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抗生素、营养支持、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维持等, 并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高频通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 比较两组间治疗结果。结果 高频通气组、常规通气组成功救治率均为100.00% (P>0.05) ;高频通气组患儿与常规通气组相比较, 肺损伤率、气胸发生率、感染率更低 (P<0.05) ;治疗后高频通气组、常规通气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 H和吸氧浓度 (Fi O) 均比治疗前显改善著 (P<0.05) 。高频通气组与常规通气组相比较, 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更低 (P<0.05) 。结论 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 可有效促进患儿血气指数和改善肺通气,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且有利于节省治疗时间和费用, 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频振荡呼吸机,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国盛, 毕雷, 闭雪兰, 等.高频振荡通气叠加常频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气胸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21) :36-38.

[2]杜微, 刘大为, 石岩等.高频振荡通气的机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 (7) :443-446.

[3]刘谦, 苏绍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z1) :180-181.

[4]徐瑞峰, 易彬, 高红霞, 等.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严重低氧性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1, 18 (5) :446-448.

[5]郭梅.高频振荡通气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比较[D].重庆医科大学, 2014.

[6]陈正, 罗芳, 吴秀静, 等.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时呼出气潮气量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的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9) :829-832.

[7]First intention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and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out antenatal glucocorticoid prophylaxis[J].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a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nd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Pediatric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Societies, 2012, 13 (1) :72-79.

[8]戴玉腾, 孔少云, 李晓春, 等.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16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13, 34 (6) :777-778

[9]Dellacà, R L, Zannin E, Ventura, M L, et al.Assessment of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during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J].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3, 41 (11) :2502-2511.

[10]吴州丽, 谭宁, 朱文军, 等.HFOV治疗新生儿严重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2, 40 (4) :376-380.

[11]王华, 杜立中, 唐军, 等.首选使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5, 14 (3) :213-216.

[12]姬静璐, 李少华.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 2015, 24 (18) :12-13, 16.

高频呼吸机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高频振荡通气支持治疗的患者100例, 依据监测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非肺力学监测组和肺力学监测组两组, 每组50例。非肺力学监测 (NPM) 组男39例, 女11例, 胎龄28~36周, 平均 (32.6±2.1) 周;体重1 400~2 200 g, 平均体重 (1 760±340) g;入院日龄1.5~36 h, 平均入院日龄 (18.8±10.4) h。出生1 min Apgar评分<7分21例, <3分18例。肺力学监测 (PM) 组男36例, 女14例, 胎龄27~34周, 平均 (30.8±2.5) 周;体重1 500~2 100 g, 平均体重 (1800±330) g;入院日龄2~35 h, 平均入院日龄 (19.3±10.6) h。两组患儿各基线资料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NPM组运用高频振荡呼吸机辅助通气, 运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 对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进行持续的监测并将其维持在85%~95%, 定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每2 h 1次;同时定时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 每8 h 1次, 将血气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Pa O2和Pa CO2分别在50~70 mm Hg和35~45 mm Hg, 依据患者的实际血气对呼吸机参数进行适时的调整[1]。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脑室内出血 (IVH) 、高频振荡通气 (HFO) 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将其详细记录下来。PM组:运用Bicore CP100肺力学监护仪对机械通气时的肺力学参数进行定期监测, 每8~12 h 1次, 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接口之间连接肺力学监护仪的传感器, 操作的过程中严格依据操作规程, 监测的过程中运用药物对患者的呼吸进行抑制, 使患儿处于无自主呼吸状态, 或保证患儿和呼吸机完全同步, 气管插管气漏率<20%, 监测时每次持续0.5~1 h直到数据稳定, 对机械通气下呼出气潮气量 (VE) 、容积在吸气潮气量最后20%时的动态顺应性C20/C的比值、时间常数 (TC) 进行监测, 同时对振幅 (Pose) 进行有效的调整, 使VE和C20/C分别低于10~20 m L/kg、5, 最佳吸气时间 (Ti) 0.33~0.4 s[2]。

统计学处理:首先将各组资料的 (±s) 计算出来, 然后对其进行正态性检验, 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组间比较, 用χ2检验样本率的组间比较,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1.0分析处理所有数据, 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两组患儿的血气监测结果比较, 见表1。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讨论

随着机械通气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的广泛应用, 其严重的并发症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明显增多, 它不仅增加治疗难度、住院费用, 也降低了抢救成功率, 对患儿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成为医疗纠纷的导火索, 也成为新生儿科医疗工作者关注的重点[3]。

本研究结果表明, NPM患儿的Fi O2、VR (60±19) %、 (11±5) Hz和PM组患儿的Fi O2、VR (62±18) %、 (12±6) Hz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NPM患儿的Pose、MAP、Ti (30.5±3.4) cm H2O、 (14.9±3.4) cm H2O、 (0.75±0.1) s均明显比PM组 (26.7±1.7) cm H2O、 (11.9±2.0) cm H2O、 (0.45±0.1) s高 (P<0.05) ;NPM组患儿的p H值、Pa O2、HR、BP (7.31±0.10) 、 (57±17) mm Hg、 (144±8) 次/min、 (60.0±4.6) mm Hg和PM组患儿的p H值、Pa O2、HR、BP (7.30±0.04) 、 (59±16) mm Hg、 (145±6) 次/min、 (39.0±3.6) mm Hg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NPM组患者的Pa CO2 (40±10) mm Hg明显比PM组 (48±6) mm Hg低, OI (19±13) 明显对PM组 (14±8) 高 (P<0.05) ;NPM组患儿发生VALI 16例, PM组患儿发生VALI 6例, NPM组和PM组患儿的VALI发生率分别为32%和12%, NPM组患儿的VALI发生率明显比PM组高 (P<0.05) , 但两组患儿的PDA、IVH发生率、病死率、HFO、用氧时间、住院天数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充分说明了高频振荡通气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总之, 高频振荡通气在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中的作用良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 [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7, 28 (2) :21-27.

[2]张明霞.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医药, 2010, 5 (11) :1095.

高频呼吸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 共20例, 并以其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10例。研究组中男6例, 女4例, 入院时程1~360 h, 平均入院时程 (105±86) h;对照组男4例, 女6例, 入院时程1~361 h, 平均入院时程 (106±87) h。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高频通气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机械通气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具体的治疗方式如下。1.2.1

1.2.1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性机械通气, 并将仪器设备值调为常规性指标之间, 即吸气峰压调为0.225 k Pa左右, 呼气末压调为0.045 k Pa左右, 呼吸频率调为50次/min左右即可[1]。

1.2.2 研究组对患儿的机械通气中的仪器值调为高频率, 即提高净气末压至10次/min, 并增加仪器振幅, 以看到患儿的胸廓有了明显的振动为度。调节机械通气设备, 使血氧分压 (Pa O2) 维持在6.67 k Pa左右, 但呼吸频率不予以改变。在患儿的病情稍有稳定之后, 可逐渐将其设备值降低, 直至撤机。在患儿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期间, 应密切关注患儿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 若发生异常状况, 应及时向临床医生报告[2,3]。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将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儿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且在胸片检查中显示为正常;有效:患儿的生命体征大致稳定, 且在胸片检查中显示为好转;无效:不属于显效或有效的患儿, 均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研究组未有患儿发生不良反应, 即发生率为0, 对照组中有2例患儿发生了胃胀气状况, 即发生率为20.00%,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据相关的临床医学调查显示, 近年来, 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重症呼吸衰竭症, 因此, 重症呼吸衰竭症已然成为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 在临床治疗中, 对于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主要治疗方式是以机械通气的方式为主, 该种治疗方式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 有其巨大的潜在价值。而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高频通气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范围越发广泛。高频通气是一种开放式结构的呼吸器, 通气时可插小管, 呼气时呼出气从气道两侧口溢出, 进而减少了呼气阻力, 以此吻合了小儿呼吸道狭长、生理死腔大的特点。它采用时间循环压力调节制式设计而成, 由于该类呼吸机的特定设计要求其喷射针及空氧混合针座均设计在气道口端, 故呼吸机在给患儿送气时具有较高的流速且流量易调, 是一种具有压力支持的理想的恒流式的呼吸设备, 适用于肺无动力学改变的婴幼儿及儿童的呼吸生理要求。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 研究组为90.00%, 对照组为70.00%。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 其中, 研究组为0, 对照组为20.00%。由此证明, 与常规性机械通气相比, 采用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 有其更为显著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 采用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 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 提高患儿的治疗效率, 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高频通气在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10例。研究组采用高频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机械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儿, 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 提高患儿的治疗效率, 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高频通气,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1]郭少青, 单若冰.高频机械通气治疗晚期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的效果.齐鲁医学杂志, 2012, 27 (4) :368-370.

[2]龚兆荣, 沙国强, 文运衡, 等.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所致呼吸衰竭价值探讨.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19) :45-47.

高频呼吸机 篇4

1 HFOV的定义

HFOV是一种以高频活塞或震荡隔膜片前后移动产生气流, 将小量气体 (20%~80%解剖无效腔量) 送入和抽出气道的通气。HFOV是一种不同于常规通气的通气方式, 它能以极高的频率至少在正常呼吸频率4倍上, 极小的潮气量 (接近或低于解剖死腔量) 的喷射气流通过开放气道送入肺内, 借助气体分子的振荡和弥散, 迅速地改善氧合和通气效率。HFOV它采用小潮气量, 高频率, 达到有效气体交换。

2 HFOV的机制

高频通气是目前所有高频通气频率最高的一种。HFOV能加温湿化气体, 吸气和呼气均为主动过程, 潮气量很小, 通气频率很高, 范围在每分钟600次~1 800次 (10 Hz~30 Hz) 。由于呼气是主动的, 呼气的时间可设置较短而不至于引起气道内气体储留。高频通气具有“迪斯科肺”及气体团块效用, 在改善肺泡氧合作用方面具有明显作用。HFOV应用低潮气量通气即能维持气体交换, 同时亦可阻止传统机械通气引起的肺损伤, 与传统的常频通气相比, 高频通气具有工作频率较高, 在潮气量很小的情况下, 也能达到满意的每分通气量, 由于有较高的呼吸频率做每分通气量的保证, 每次通气的潮气量可以调整到很小, 对于新生儿的低氧血症, 传统式呼吸机的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改用HFOV可能奏效。HFOV时二氧化碳 (CO2) 的清除受震荡幅度的影响, 振幅越大, CO2的清除越多, 其次亦受频率影响, 降低频率可增加CO2的清除。振幅需根据疾病性质、肺顺应性及无效二氧化碳分压 (PCO2) 等决定, 一般需调至可见合适的胸壁振动。频率一般设于8 Hz~12 Hz, 胎龄小的频率可略高, 胎龄大的频率可略低。

3 HFOV的优点

由于其频率高, 每次潮气量接近或小于解剖无效腔, 可以避免肺泡过度充气导致的容量伤;肺泡处于压力一容积曲线的“安全窗”内, 肺泡内的压力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从而减少压力伤;由于HFOV的基本特征是在整个肺开放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持续气道压, 避免了肺泡群反复的开放和闭合, 有可能减少剪切伤的发生。使用HFOV时由潮气量造成的气道压的增加可以降到非常小, 加上其工作频率非常高, 气道压的变化微乎其微, 这个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患儿的肺脏, 避免气压伤的危险[9]。再者, 在实施HFOV复张的过程中自主呼吸并未受到限制, 在高持续正压通气 (CPAP) 上产生的自主呼吸使胸膜腔或胸腔产生的压力下降, 增加跨肺压有利于肺泡复张, 增加功能残气量, 改善氧合。特别是使肺基底部的跨肺压增大更明显, 有利于肺顺应性最差的基底部肺组织克服静水压而复张。自主呼吸的存在也减少了气道压增加对胸腔内心脏及大血管的压力, 便于静脉回流, 增加心排出量, 从而提高氧输送。早期使用HFOV可以减少肺部的炎症反应[10]。HFOV可使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 呼吸道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减少, 从而得出了HFOV在减少“生物伤”[11]应用HFOV通气时和稍后一段时间, 病人呼出气中的一氧化氮 (NO) 浓度显著升高, 随之通气和氧合改善正HFOV有可能是通过复张了曾经不张的部位, 使细支气管的黏膜上皮细胞得以伸展而释放NO, 并加速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释放[12], 从而改善了通气—血流比例。

4 HFOV的临床应用策略

应用HFOV常根据临床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策略:①高容量策略适合于RDS或其他一些以弥漫性肺不张为主要矛盾的疾病。用HFOV治疗RDS, 采用高容量方法、即维持高于肺泡闭合压力的容量, 有助于减少肺不张, 使肺扩张趋于均匀。加之HFOV在呼气周围中肺容量维持相对恒定。避免巨细胞病毒 (CMV) 在呼吸周期中肺的扩张 (吸气) 和回缩 (呼气) 、使肺顺应性好的肺泡在吸气相时不致过度扩张, 亦阻止了顺应性差的肺泡在呼气相时的萎陷, 从而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减少无效腔通气, 维持气体交换并减少漏气的发生。②低容量策略, 又叫最小压力策略, 主要用于限制性肺部疾患, 尤其是气漏综合征、肺发育不良, 也可用于梗阻性肺部疾患。如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 。两种通气策略均提倡用于阻塞性肺疾病, 如胎粪吸入综合征、混合型疾病 (如感染性肺炎以及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等[6]) 初始通气参数设置和患儿开始接受通气后必须对其进行呼吸力学监测, 并动态观察其变化, 正确评估通气策略的有效性[13]。

5 HFOV的监护和护理

5.1 一般护理

保持中性温度环境, 置于辐射抢救台, 体温维持于36.5 ℃~37 ℃, 保持安静, 一切护理病情许可集中进行, 操作动作宜轻、稳、准, 快, 烦躁者报告医生给予适量镇静剂。

5.2 气道管理

5.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取平卧头侧位, 肩部垫高1 cm~2 cm, 适当约束患儿双上肢.注意观察气道插管有无脱落、扭曲、受压, 呼吸机管道回路是否密闭, 衔接良好。不能频繁脱机脱管。

5.2.2 适当的气道湿化

检查湿化器的液体水平, 湿化温度32 ℃~35 ℃, 及时倾倒回路中积留的液体。管道积水可使阻力增加, 影响通气, 需及时排除。要特别注意湿化要恰当, 如湿化不恰当可引起坏死性气管炎[14]。

5.2.3 合理吸痰

采用密闭式吸痰, 视病情需要时吸痰, 若活动减弱, 提示有阻塞, 应予吸痰。听诊双肺有无痰鸣音, 呼吸机振幅情况, 振幅波形等情况决定吸痰, 吸痰前后高浓度吸氧, 待血氧饱和度 (SaO2) 90%以上再予吸痰。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选择大小适宜的吸痰管, 吸痰管插入深度以患儿出现咳嗽反射即可或不超过气管插管末端0.5 cm。吸痰动作要轻、快。吸引器负压8 kPa~13 kPa。吸痰过程密切观察SaO2、心率、肤色的变化, 并详细记录痰的量、性质、颜色。

5.2.4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新生儿监护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吸痰操作严格无菌操作, 先吸气管内后吸口鼻腔。防止呼吸机管道回路积水反流, 保持呼吸机管道通畅, 48 h更换消毒。

5.3 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皮肤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四肢肌张力、前囟紧张度、意识、尿量、患儿胸廓振幅等情况, 应振动至腹股沟为宜。持续心率、SaO2、血压监测:将监护仪同时置于接受置管前、后2个相应部位, 观察SaO2差值。SaO2差异10%以上, 即存在动脉导管右向左分流。观察心跳频率、节律变化、血压的变化, 每小时记录1次。观察呼吸机参数变化, 每小时记录1次, 动态观察患儿血气分析变化,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每次调整参数后1 h~2 h需要重复进行血气分析。须待氧合12 h后逐渐降低呼吸机参数, 每降1次参数需观察半小时。无创脉搏氧饱和度 (SpO2) 及经皮二氧化碳 (TCPCO) 测定HFOV时应持续监测SpO2, 早产儿应维持于88%~95%, 超过此值时应降FO2, SpO2下降应立即观察胸壁震荡情况, 并立即摄胸部X线片注意肺野有否过度充气或低充气现象, 有条件时同时作TCPO2监测。HFOV后l h必须摄胸部X线片, 注意肺容量应维持右肺于第8后肋, 当右肺至第9后肋时应降低MAP, 使其恢复至第8后肋, 以后6 h重复胸部X线片检查, 次日起每天摄片1次, 防止肺过度扩张。

5.4 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多采用两路以上静脉通路, 根据输液量、药物成分, 血精测试结果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保持体液平衡。

6 HFOV的并发症

6.1 空气陷闭

空气陷闭造成内源性呼吸末正压 (PEEP) 是HFOV常见的并发症, 空气陷闭使肺过度扩张并影响静脉回流和降低心输出量, 需有严密的监护措施, 包括系列胸片部X线和血气分析, 及时诊断, 降低气道压力, 往往可改善。

6.2 气道阻塞

HFOV的特别气管插管较硬, 其斜面可能紧贴气管壁而造成阻塞, 临床表现为胸壁运动减弱, 并出现气道高压报警, 调节插管位置, 使斜面面对气管前壁可获改善。痰液或黏液栓亦可引起气道阻塞, 应充分湿化并及时吸引。

6.3 坏死性气管支气管炎

应用气管插管做CMV或HFOV均可致气管损伤。早期研究指出, 用HFOV 时坏死性气管支气管炎发生率高。近年报道其发生与通气湿化不恰当、Paw过高、感染或气管黏膜缺血有关, 但与CMV类型关系不大。HFOV和常频通气在此并发症发生概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坏死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为:①气道分泌物增加;②气道阻塞 (包括空气陷闭) ;③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症状、体征可突然发生, 早期识别、及时吸引排除阻塞, 必要时用支气管镜取出黏液栓, 可挽救生命。

6.4 肺过度膨胀

在阻塞性肺部疾病中 (如MAS) , 肺过度膨胀是HFOV的主要并发症及失败的原因。尤其在HFOV频率设置过高, 吸呼比不合适时, 大量的空气潴留会发生, 从而导致气胸, 所以有研究认为气胸是HFOV的并发症之一。但另外一些研究[9]认为, HFOV会减少气压伤和气胸的发生。

6.5 颅内出血

目前为止, 各种报道中对颅内出血发生危险性的问题意见仍不一致, 争论仍较多。因此, HFOV作为一种救治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不推荐作为常规应用。

6.6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

Henderson等[15]认为, 虽然HFOV具有自然独特的通气和氧合机制, 但对所有RDS患儿生后不久即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时未能显著降低BPD的发生率, 对远期肺功能及神经发育影响的好坏亦无定论, 仍须谨慎应用。

7 HFOV的发展前景

通气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应用。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也对呼吸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要求呼吸机向着综合性治疗仪器的方向发展, 这就使得通气技术要与其他学科和技术进行结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NO、液体通气 (partial liquid ventilation, PLV) 都是相对较新的通气技术, 高频通气与它们的结合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16]。

HFOV联合Ps治疗MAS, 肺的氧合功能明显改善, 治疗后患儿FiO下降迅速, 提示HFOV和Ps在治疗MAS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其机制是:PS的生理作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减少肺内液体渗出, 促进萎陷肺泡重新开放;HFOV能维持肺泡处于良好生物力学、氧合功能状态;HFOV的通气特点, 有利于经气管注入的外源性Ps在肺内均匀分布, 有效进入肺部病变区, 提高Ps治疗作用;高频振荡的气流可使呼吸道黏液层附着力降低, 高频振荡与纤毛运动的频率相近, 可加速纤毛的运动, 有利于呼吸道内胎粪、痰液的排出。因此PS和HFOV联合应用, 可使气道保持通畅, 有利于减轻气道梗阻及肺过度充气, 使萎陷肺泡重新张开, 有效改善肺部氧合, 保证肺通气[17]。

吸入一氧化氮具有改善危重呼吸衰竭患儿的通气血流比值, 降低其肺内血液分流和提高血氧等作用。吸入浓度1×106~20×106 的NO可使肺动脉平滑肌松弛。该方法已被用于重度呼吸衰竭的呼吸支持, 并证明有效。被吸入的NO入血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失去活性, 故对全身动脉压无影响。

高频振荡通气可以与其他治疗措施联合应用以改善氧合, 如PLV等[18]。近年来, PLV特别是部分PLV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及吸入性肺损伤已取得重大进展[19]。高频部分液体通气与单纯高频喷射通气相比, 更有利于动脉血氧合, 通气对心率、平均动脉压、肺动脉压以及心排血量等均无不良影响[19], 同时要注意动脉血CO2蓄积现象, 随着高频部分液体通气时间延长, PaCO2也逐渐上升, 有可能发生肺泡通气不足,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呼吸机驱动压较低, 潮气量小, 液气没有充分混合, 从而影响了CO2排出。因此, 在进一步行高频部分液体通气的研究。

综上所述, HFOV的成功应用拓深了对人体呼吸生理的应用, 高频震荡通气是一种特殊的通气方式, 其具有平均气道压高、肺泡压力低等优点, 可有效提高PaO2, 同时又是肺保护策略的有效形式, 高频通气可避免大压力差变化引起的肺损伤。因此, 在常规机械通气无效及那些易出现气压伤者, 可选择HFOV通气支持。一些研究表明, 高频通气对年幼儿的呼吸支持效果优于常频通气, 尤其是ARDS患儿[20]。高频震荡通气应用的时机和指征仍需深入探讨, 而根据原发病的不同, 选择最佳的通气方式及合适的呼吸机参数仍是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

高频呼吸机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56例, 诊断标准均符合相关文献[2]的报道。按照数字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常规机械通气 (对照组) 和高频震荡通气 (观察组) 各28例, 其中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2例;出生时胎龄28~35周, 平均 (32.4±3.6) 周;体重950~2200 g, 平均 (1505±495) g;观察组中男15例, 女13例;出生时胎龄27~36周, 平均 (31.9±4.1) 周;体重980~2250 g, 平均 (1550±515) g在性别、胎龄、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常规机械通气组参数:吸入氧浓度:0.5~0.8, 吸气峰压:18~25 cmH20, 呼气末压:4~6 cmH20, 吸气呼气比:1:1.0~1.5, 呼吸频率:40~50次/min。②高频震荡通气组参数:频率:10~15Hz, 吸气时间百分率:33%, 平均气道压:10~15 cmH20, 压力振幅:35~45 cmH20。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愈25例, 治愈率为89.3%,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26例, 治愈率为92.9%,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发生气胸、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8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8.6%, 观察组患者发生气胸、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2例、并发症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平均上机时间为 (7.2±1.5) d, 观察组患者平均上机时间为 (3.5±0.7) d,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早产儿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机械通气的使用是该病的死亡率得到了明显的下降, 但是相应的并发症有增高的趋势。文献报道[3], 高频震荡通气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接近人体平均气道压的呼气末压将高频的、小潮气量的气体送入肺内, 复张萎陷的肺泡, 有利于人体的气体交换, 而容量和压力的变化较小, 产生的心血管系统影响极低。本组研究中, 两种不同的通气方式均能够达到良好的治愈率, 并且两组的治愈率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治疗效果相同。但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上机时间明显的少于对照组, 存在统计学的差异, 表明观察组在治疗效率和安全性优于对照组, 与陈宏香[4]等的研究结论相符合。

综上所述,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肺氧合功能、缩短患儿上机时间、减轻患儿痛苦、降低并发症发生、挽救患儿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刘志军, 李思涛, 郝虎, 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安全性分析.临床儿科杂志, 2008, 26 (3) :191-194.

[2]宁岑, 杨杰.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6, 21 (4) :227-229.

[3]王成虎, 翟颖如, 曹移民.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 (9) :1200-1202.

高频呼吸机 篇6

1氩气刀技术在老年人呼吸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 1 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特点

氩气刀实际上是氩等离子体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or,APC)的一种俗称,最初应用于消化内镜,1996年开始应用于呼吸领域。氩气是一种性能稳定、无毒无味、对人体无害的惰性气体,在高频电压下被电离成具有较好导电性且可连续传递电流的氩气离子,氩气离子具有电凝深度均匀、能自动搜索病灶组织等特性[2]。它类似CO2激光,采用非接触式工作模式,对病变区域表面凝固。主要是当输出电极输出电流时,自电极根部喷出的氩气在电极和创面之间会形成氩气流柱,高频电压下,产生大量氩气离子,氩气离子则将电极输出的电流以电弧的方式持续传递到出血创面,达到止血、消融等治疗目的。

该治疗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凝固深度的自限性,对组织穿透深度一般≤3 mm,不易穿孔。氩气刀作为非接触性的治疗方式,氩气电弧均匀致密,在探头周边角落区域产生治疗效应,故可快速在较大区域内获得均匀一致的表浅止血,操作相对安全。同时也正因为其对组织的碳化程度相对较轻,组织穿透较浅,故组织消融速度较慢,难以快速缓解患者症状。该技术容易掌握,正确操作时并发症较少,对于气管内植入的金属支架或硅酮支架无明显损伤。

氩气刀对支气管内病变如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部位病变,较其他介入手段更具优势。最终疗效与探头和组织之间的电压、接触治疗面积、治疗时间等密切相关。

1.2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包括不适宜手术且伴有大气道狭窄的气管腔内良性肿瘤治疗;阻塞大气道恶性肿瘤组织的消融处理;气道内肿瘤创面出血和渗血的止血处理;支架植入后增生肿瘤组织处理等。

对于管外型病变所致外压性气道狭窄、血供十分丰富的增生性病变以及携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被列为禁忌证。对于良性肉芽组织增生性病变所致气道狭窄,也被认为属于相对禁忌证。

1.3常见并发症

据报道氩气刀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3.7%,死亡率为0.4%。常见并发症如下:(1)气道内着火:氩气刀烧灼时吸入氧浓度>40%时有气道内着火危险,因此,氩气刀临床应用过程中,注意控制氧流量,以防气道内着火。(2)窒息:由于术中出血、分泌物涌出或者较大新生物的脱落未能迅速清理,可以导致窒息。术中需要注意及时清理脱落坏死物质,维持气管通畅。(3)氩气栓塞:如探头进入血管丰富的组织时可能会有此并发症。应用过程中尽量采取非接触式模式治疗有助于避免该并发症。(4)气胸和穿孔:应尽可能避免持久灼烧同一部位,以免发生气胸或者气管穿孔,尤其在处理气管后壁或者隆突部位等支气管壁薄弱处病变时。

1.4氩气刀应用注意事项

治疗过程中,应确保负极板和人体皮肤全面积接触,治疗功率一般控制在<50 W,每次治疗时间<5 s,氩气软管前端伸出气管镜远端>1 cm,以避免高温气流灼伤支气管镜。同时由于氩气刀是非接触式工作模式,导管喷口宜距离病灶5 mm左右,电极要指向活组织烧灼,不要烧灼干燥凝结的坏死组织,保持操作视野清晰。避免坏死组织堵塞导管喷口,影响氩气流量和治疗效果。为避免气道内燃烧,宜控制氧流量<40%。烧灼气管支架附近肿物时,不宜在同一部位灼烧时间太长,以免支架过热,引起燃烧。另外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烧灼深度<3mm,以避免损伤或穿透气管壁,对于术后、化疗后肿瘤患者,肺部正常解剖结构可能发生了变化,处理中央气道内尤其毗邻大血管的病变,更需要严格控制治疗深度。治疗过程中因有少量烟雾产生,故建议烧灼过程中持续负压吸引,以减少烟雾对患者呼吸道刺激,尤其是局麻下治疗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对采用其他介入性操作改善恶性大气道狭窄前,尤其当病变表面伴有出血或渗血时,首先采用氩气刀进行表浅止血处理,将有助于最大限度降低大出血等并发症风险。

1.5在老年人群体中应用注意事项

老年人常常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多种合并症,心肺功能相对较差,因此,进行氩气刀等呼吸介入干预时,需要做好充分术前评估和沟通,气管镜检查前注意复测相关生命征,操作时间不宜过长,以减少操作刺激导致突发的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此外,老年人肺功能多较差,一旦发生气胸或穿孔等并发症,症状常较重,如发现或处理不及时,可出现致命性危害,故更需要术中严密监护,术后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2高频电刀技术在老年人呼吸内镜介入治疗中应用

2.1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特点

高频电刀(electrocautery)自1920年应用于气管支气管腔内病变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由于当时Nd-YAG激光应用更为广泛,故高频电刀起初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应用。直至1985年,Hooper和Jackson等[3]第1次报道了可弯曲支气管镜下高频电刀的临床应用及其潜在经济价值。但与激光相比,高频电刀更为经济,具有更优秀的费用效益比,且该技术操作简单、安全方便[4,5,6],不但可以迅速止血且切割速度快,可与其他基础性呼吸介入技术联合使用,能够实现快速消瘤目的,具有其他介入性治疗手段诸如冷冻、短程放疗、激光等不可替代之优势[7],因此,该技术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大家认可并流行起来[8,9]。

它是由主机、电刀、负极板和脚踏开关等附件组成,主机一般具有电切、电凝和混合3种模式。高频电刀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通过高阻抗组织时,会在组织中产生热,导致组织汽化或凝固。随着组织凝固,细胞中的水发生汽化,组织干燥,导致电阻不断增加,最后电流完全停止。电切主要是应用低电压高电流,对局部靶组织产生汽化,破坏组织细胞;电凝是通过高电压低电流缓慢加热靶组织,使组织蛋白变性,形成凝固性坏死,具有止血作用;混合模式则是在2种模式之间设定中间参数,实现2种模式的联合,在切割同时兼具凝固止血作用。

不同的电切仪器均可通过可弯曲支气管镜,采用电能热消融气管腔内病变,可最大程度的减少肿瘤切除过程中出血,对进展期肺癌所致恶性大气道狭窄,气管内高频电刀电切技术具有较大的治疗潜能。临床上,高频电刀常常与其他不同介入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姑息性处理大气道肿瘤。对于一些良性带蒂息肉或者低度恶性肿瘤性病变,可以达到根治目的[10,11]。

2.2适应证和禁忌证

随着微创治疗技术不断发展,高频电刀技术在多种气道内良、恶性病变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适应证包括不适宜手术且伴有大气道狭窄或阻塞的气管内恶性肿瘤切除;气管支气管内肉芽肿、瘢痕性狭窄、良性肿瘤等良性病变的治疗,往往同时联合冷冻、球囊扩张等其他治疗方式。气道外病变所致气道狭窄被认为是其绝对禁忌证;对于安装心脏起搏器、血管瘤及不能耐受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也同样被列为禁忌证。

2.3常见并发症和应用注意问题[12,13]

高频电刀的并发症包括大出血、气道内着火、心律失常、气管穿孔、气胸等,术中注意预防并发症尤其重要。一方面要做好充分术前评估,另一方面做好术中监测,制定好完备的急性并发症应急预案。一旦术中发现并发症,应立即终止操作,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相关治疗。

采用电圈套器械去除大气道内肿物过程中,需要警惕术中大出血,密切注意维持气道通畅,尤其在切除的肿物脱落后,以免发生较大肿物脱落入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发生窒息。对于中央气道内较大肿物,必要时可分次切除,以避免窒息并发症。

操作过程中,确保电解板和患者皮肤充分接触,对不同诊疗情况选择合适操作模式和操作功率。无论哪种模式,均易出现碳化的坏死组织覆盖电极,影响进一步操作,术中需及时清理探头处碳化组织。因电刀切割速度较快,故需精确控制操作区域,轻柔操作,尽可能让患者保持安静状态,以避免发生气管损伤、穿孔或破裂。

为减少或避免严重致命性大出血并发症,准备行电切治疗的患者,术前均要求进行肺部强化CT检查,对于气道病变增强CT扫描后CT值较平扫>100,避免尝试任何气道内介入操作,否则出血是难以控制的。

此外,必须加强术者理论和技能培训,强化模拟训练,确保操作准确;平日做好高频电刀的常规检测和维护,交由专职人员管理,使用前检测其工作性能;将有助于减少操作相关并发症。

2.4在老年人群体中应用注意问题

老年人因其心肺功能相对较差,进行高频电刀治疗宜更加谨慎,尤其对于高龄患者,必须做好充分术前谈话沟通、术前准备(包括心肺功能全面评估)和术中并发症预测以及应急处理预案。和氩气刀等其他呼吸介入操作相似,进行气管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时,同样需要加强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管理,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制定规范的术前准备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诊疗,对于预防包括高频电刀在内的各种呼吸介入操作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3 小结和展望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日益增多以及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肺部疾病微创性诊疗已经发展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氩气刀和高频电刀安全性相对较高,创伤小,在老年人呼吸疾病介入诊疗方面有其独特优越性,临床上2 种治疗手段常常联合使用,或者和其他介入手段联合使用,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呼吸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目前仍较多应用于肺癌的姑息性治疗; 对于一些不愿意或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肺部肿瘤患者,积极探讨呼吸内镜下根治性介入治疗,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严格掌握各种介入技术临床应用指征和不同设备性能特点,实现姑息性介入治疗和根治性介入治疗技术并行发展,将有望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让更多患者获益。

高频呼吸机 篇7

固尔苏是一种从猪肺中提取得到的表面活性物质,以磷脂酰胆碱为主要成分,当它分散于肺表面时,大大降低肺表面张力,阻止肺泡进行性塌陷,以保证肺通气与肺换气功能正常[2]。高频震荡通气是通过增加肺内气体弥散、气流的对流与摆动而达到有效通气的效果,大量研究发现高频震荡通气对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有显著改善作用,且对新生儿应用安全[3]。本次研究我们采用固尔苏结合高频震荡通气方式,探讨其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此治疗方案大大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减轻患儿痛苦,安全有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产科分娩并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者70例,胎龄为28~40周,平均(37.4±3.4)周,男性42例,女性28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的性别、胎龄、体质量等基本条件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给药方法:一经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者,对照组立即应用固尔苏,剂量为200 mg/kg,给药方式为经气管内插管以无菌注射器直接滴注于下部气管,1 min内快速完成。12 h后,以同样剂量和同样方式再次给药。观察组患儿固尔苏的使用方式同对照组,同时联合使用高频震荡通气,参数设定为频率10~15 Hz、压力振幅35~45 cm H2O,吸气时间百分比33%,平均气道压10~15 cm H2O,所有患儿必要时结合吸氧治疗,值得强调的是在治疗过程中要利用血气分析仪对所有患儿进行严密监测,防止发生意外。

1.2.2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的治愈病例数,并计算治愈率(治愈率=治愈病例数/该组总病例数),除此之外,评价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病例数/该组总病例数)。

2结果

每组35例患儿中,对照组治愈27例,治愈率77.1%;观察组治愈31例,治愈率8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仅有2例患儿接受高频震荡通气后发生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仅5.7%,发生率很低。由此可见,相比于单纯应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固尔苏联合高频震荡通气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安全性高。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虽然目前临床治疗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常由于疗程长或治疗方案的不恰当而并发严重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肺气漏、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等,造成新生儿病死率增加,因此临床治疗方案还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4]。

固尔苏是一种以磷脂酰胆碱为主要成分,从猪肺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生物制剂,当固尔苏滴注于气管下段后能迅速分散于肺表面,弥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显著降低了肺表面张力,防止了肺泡塌陷,保证呼吸正常进行,研究发现它使用越早,临床疗效就越好。固尔苏临床推荐剂量为100~200 mg/kg,但有研究发现采用200 mg/kg的剂量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因此本次研究我们采用的剂量为200 mg/kg。

高频震荡通气是采用比死腔量小或是相同的潮气量和10~15 Hz的高频率工作,通过增加肺内气体弥散、气流的对流与摆动而使塌陷的肺泡复张,达到有效通气的效果。此外,高频震荡通气受肺各个部分顺应性的影响小,能够使已发生肺泡部分塌陷的肺获得均匀通气,大量研究发现高频震荡通气对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有显著改善作用,且对新生儿应用安全,相比于机械通气,安全有效[5]。

综上所述,固尔苏作为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阻止肺泡进行性塌陷,而高频震荡通气又能帮助已经塌陷的肺泡的复张,此次研究中我们将二者结合,观察其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二者结合不仅能协同改善肺通气与肺换气功能,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能为日后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固尔苏结合高频震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产科分娩并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者70例,将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均给予固尔苏治疗,而观察组患儿按同法同剂量给予固尔苏的同时联合高频震荡通气,观察两组患儿治愈病例数,计算治愈率,同时评价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每组35例患儿中,对照组治愈27例,治愈率77.1%,观察组治愈31例,治愈率8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仅有2例接受高频震荡通气后发生了不良反应。结论 固尔苏联合高频震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能够大大提高患儿生存率。

关键词:固尔苏,高频震荡通气,临床疗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参考文献

[1]黄胜奇,李哲,梁荣伟.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9(5):12-13.

[2]汪昌玉,谢桂月.固尔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中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3):58-60.

[3]田宝丽,刘翠青.高频震荡通气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8,30(11):1777-1778.

[4]陈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0,6(16):32-33.

【高频呼吸机】推荐阅读:

高频价格01-17

高频保护08-02

高频重复08-12

高频滤波08-15

高频模式09-09

高频信号09-18

高频实验11-14

高频通道11-30

高频振荡12-14

高频考点12-26

上一篇:发挥教师作用下一篇:施工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