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支持

2024-05-31

无创呼吸支持(精选8篇)

无创呼吸支持 篇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是一种继发于多种疾病,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呼吸窘迫, 死亡率较高[1]。2002年的世界无创通气大会对无创正压通气 (NIPPV) 实施的合理性、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 使之成为NIPPV临床应用的指南[2]。NIPPV在治疗COPD之高碳酸血症中的成就有目共睹, 然而NIPPV在Ⅰ型呼吸衰竭特别是ARDS中应用仍有争议。有研究发现, 对早期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LI/ARDS病人进行NIV治疗能避免气管插管, 成功率达66%, 存活率达70%[3]。近期的另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表明, 对出现呼吸窘迫的急诊病人 (包括心源性肺水肿、肺炎、COPD、间质性肺病、脓毒症) 实行NIPPV可延误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 NIV组病人病死率高于未进行NIPPV治疗组[4]。现将我科2002年1月—2004年12月ARDS 病人应用无创性通气 (NIPPV) 治疗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病人的临床护理和观察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30例, 男21例, 女9例;平均年龄55.8岁;全部确诊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之诊断标准[5]。治疗时应用美国BiPAP和Bennet呼吸机。设置参数:通气模式S/T、 CPAP, 呼吸频率12/min~20/min, PSV为15 cmH2O~20 cmH2O, 呼气末正压 (PEEP) 为5 cmH2O~15 cmH2O, 氧流量5 L/min~8 L/min。

2 结果

本组30例病人中, 21例治疗后好转, 9例病人病情恶化接受有创机械通气, 最终死亡3例。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如表1。

表1可见血氧饱和度、PaO2/FiO2在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pH以及PaCO2在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人经无创通气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明显。

3 监测及护理

3.1 心理护理

ARDS病人存在严重呼吸困难, 治疗效果不满意, 在接受NIPPV治疗时均有恐惧、焦虑的心理, 认为经面罩吸氧会妨碍呼吸, 加重呼吸困难及濒死感, 所以产生抗拒行为。应向病人及家属谈清使用呼吸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3.2 监测

3.2.1 床旁监测

在开始治疗4 h~8 h的过程中要有专人在床边护理, 及时发现有无漏气并作调整, 并针对病人的主诉及监测参数的变化调节呼吸机的参数, 采取相应的处理, 这样才能保证无创通气的疗效。及时调节参数和压力, 在ARDS早期, 病人很少支气管痉挛, 分泌物少, 气道阻力低, 平台压接近吸气峰压, 故需要PSV较低。同时因缺氧和刺激J感受器作大潮气量快频率的过度通气, 容易出现低PaCO2和高pH。而对于无CO2潴留的病人在合理的PSV和PEEP调节下, 不致产生过度通气造成CO2过低。加用PEEP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PEEP相当于肺泡的支架, 可以防止肺泡塌陷和减少肺内分流, 治疗中要注意尽量连续使用, 避免肺泡一张一合产生“剪切力”, 加重肺泡的损伤。

3.2.2 人机协调性的判断

医护人员可通过观察病人胸廓的起伏、听呼吸机运转的声音、询问病人与呼吸机是否协调、蹲下身体用手放于胸廓起伏最明显的地方平视病人呼吸时胸廓运动等方法来判断[6,7]。

3.2.3 通气效果的观察

应观察病人呼吸困难症状是否缓解、人机是否协调、辅助呼吸肌的动用是否减少或消失。通气效果好则可见较明显的胸廓起伏、听诊呼吸音清晰、呼吸频率及心率减慢、血氧饱和度的改善, PaCO2下降>16%, pH>7.30, PaO2>5.3 kPa。

3.2.4 血气分析

最为准确的定量监测方式。但经鼻面罩NIPPV起效远不如有创通气迅速可靠, PaO2的改善一般较快, 而PaCO2往往需要经过2 h或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改善。若改善不明显, 除积极寻找原因外, 医护人员切不可急躁, 而应密切观察。

3.3 护理

3.3.1 注意氧流量

应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是ARDS最主要的特征, 应根据病人的血气来直接判断无创通气的效果。另外可根据脉搏血氧饱和度来间接估计病人缺氧的改善情况。一般此类病人的给氧流量为5 L/min~8 L/min。

3.3.2 基础护理

ARDS病人需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 易合并真菌感染。需认真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睛护理, 预防尿路感染。应定期更换体位, 协助叩背, 预防压疮的形成, 促进痰液的排出。

3.4 并发症的护理

NIPPV常常合并湿化温化不足、面部压伤、胃肠胀气、误吸等并发症。应选择合适的鼻面罩并正确佩戴;应注意水的摄入和出入量的把握, 鼓励排痰, 并以人工辅助排痰;嘱病人闭口呼吸, 必要时胃肠减压;进食后30 min~60 min后使用呼吸机, 头高位和半坐位能减少误吸。

4 小结

本研究发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 有条件者应尽早使用NIPPV, 以减少缺氧对其他脏器的影响, 再及时治疗原发病, 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减少插管率和死亡率。使用NIPPV必须认真做好氧合状态监测和呼吸道管理, 并预防随时出现的并发症。

总之, 积极有效的护理是确保无创通气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摘要:[目的]总结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病人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 (NIPPV) 治疗前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04年30例使用无创通气病人的护理并追踪治疗结果。[结果]对病人实施良好的护理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关键。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呼吸道准备是使用NIPPV的前提;各项生命体征、血气指标及通气参数是治疗时的监测重点。[结论]血气分析结果是判断NIPPV疗效的决定性指标。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正压通气

参考文献

[1]朱元珏, 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96.

[2]张波.无创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发展[J].医师进修杂志, 2001, 24 (10) :50-51.

[3]Rocker GM, Mackenzie MG, Williams B, et al.What can NPPV do for patients who have acute lung injury/ARDS[J].Chest, 1999, 115:173-177.

[4]黄会英, 李晓民.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9C) :2449-2451.

[5]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346.

[6]黄会英, 李晓民.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9C) :2449-2451.

[7]涂霞, 王湘, 伟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氧化亚氮吸入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11C) :3054-3055.

无创呼吸支持 篇2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COPD;呼吸衰竭;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88-01

COPD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临床上容易出现并发呼吸衰竭,而无创呼吸机可以有效的改善疲劳的呼吸肌,让通气和换气得到充分的运作,该方式采用鼻罩或者面罩的方式进行呼吸支持,不需要做气管切开或者插管等处理,创伤小,适应人群广,治疗痛苦较小,相关并发症也较少。可以保证患者组织完整性,不阻碍患者正常的语言和进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来自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接诊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80例患者,其中男为48例,女为32例;年龄范围从56岁至87岁,平均年龄为(65.2±5.4)岁;所有患者治疗之前其血气指标上,PaCO2均在50mmHg以上,PaO2指标均在60 mmHg以下,临床表现为呼吸功能障碍,咳痰、气喘、气促等,排除了患有其他疾病所引发的呼吸障碍。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其中综合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 呼吸机护理

1.2.1 呼吸机使用前护理

在呼吸机上机之前要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监察,做血气检测,从而进行呼吸机参数的对应设置。让呼吸道保持通畅,对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做彻底清除,同时辅助患者排痰,可以协助其叩背或者雾化治疗、饮水等,如果无力排痰可以进行吸痰器抽吸。同时排便完来避免装机后的排便次数。让患者取半卧位或者坐位等舒适姿势。将呼吸机做连接后做参数设置,保证面罩固定稳定且松紧适度,避免对面部组织的强力压迫,保证患者舒适度。做好应急处理物品,为急救做准备。

1.2.1.2 呼吸机使用中護理

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要做好清洁维护,定时做消毒和导管畅通维护,避免导管有折叠,流量传感器的检测部分需要向上,禁止其与水碰触,,储水瓶应该在鼻罩之下,避免导管内的水逆流。储水瓶和导管要做及时有效的清理。湿化器必须采用蒸馏水,同时温控在32-34摄氏度,同时可以根据室内的湿度与温度做调控。通气阶段要做患者的监测,查看生命体征、意识、呼吸状态,情况需要还可能要做血气的分析,如果情况异常则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让患者的呼吸频率与节奏要与呼吸机操作一致并进行相关指导。如果导管内有液体阻塞,需要做及时的清理,保证通气量正常。在治疗的间歇时候,通过鼻导管来供氧,同时依据其血气分析情况来指导患者采用鼻式呼吸,可以有效的降低胃肠部所接收的气体,减少腹胀的可能和幅度【1-2】。

1.2.3 呼吸机使用后护理

如果患者血气分析情况显著改善,各指标有明显好转,可以进行呼吸机撤离。在停机方式上要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同时仍然需要观察患者血气分析、神志和生命体征情况,可以进行鼻导管的供氧,让患者进行呼吸能力的训练,可以进行深呼吸辅导,频次为每分钟16-18次,同时掌握正确的咳痰方式,做好基本的营养支持,稳定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

1.2.4 心理护理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因为不适感等造成心理压力,因此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配合治疗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安抚,避免其焦虑等情绪对治疗造成的阻碍,避免对呼吸机的抵抗情况,提升呼吸机治疗耐受力,并进行呼吸方式的良好保持。解释呼吸机使用的注意事项和作用,让患者有较好的思想准备,减少上机和使用过程中患者产生的不适感。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两组患者在血气分析、脱机时间、并发症、治疗依从性上的情况。血气分析主要为PaCO2和PaO2的指标,同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气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数据经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量采用t来检验,计数采用卡方做检验,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

2 结果

在PaCO2和PaO2的指标上,观察组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在治疗配合度上,观察组为90%,对照组为62.5%;在脱机时间和焦虑率上,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做好事先的预防与处理。呼吸机使用会出现腹胀、吸入性肺炎等。要避免胃肠吸入过多气体,可以采用鼻式呼吸,减少张口动作的频次,减少吞咽和说话来降低气体进入。同时可以进行适度的腹部热敷或者按摩来有助于排气。同时采用半卧状态来减少误吸,从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饮食方面要给予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热量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蔬菜瓜果、鱼肉、瘦肉或蛋类等,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从而降低其二氧化碳潴留。同时面罩尺度和松紧要合适,避免大量漏气,而已进行额垫来进行压力降低,从而减少皮肤受面罩的压力损伤。

参考文献:

[1]雷艳玲.舒适护理对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护理效果影响的 研究[J].河北医学,2012,18(7):997—999.

无创呼吸支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2年1月至2 01 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尘肺并呼吸衰竭患者8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9例, 女39例;年龄21~73岁, 平均 (43.1±2.5) 岁。所有病例均符合GBZ 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 符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标准[2,3], 伴有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动脉血气分析:Pa O2<60mm Hg和/或Pa CO2>50mm Hg, p H<7.35, 氧合指数 (Pa O2/Fi O2) <300。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祛痰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 根据病情制定相应方案, 每日热量保持在36kcal/kg以下, 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限制在40%左右, 每日摄入脂肪为30%, 蛋白质摄入量为20%, 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4], 无法口服者采用鼻饲推注。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命指征 (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等) 和呼吸功能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 (p H、P a O2、P a C O2、S a O2和改良呼吸困难指数 (m MRC) ]。m MRC分为0~4级, 得分越高, 表明呼吸越困难。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命指征和呼吸功能各指标差别不大,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舒张压、Pa CO2、m MR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尘肺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随着病程的延长, 患者肺内矽性病变加重, 并发症增多, 营养不良及呼吸衰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无创正压通气是指通过鼻面罩将呼吸机与患者相连, 由呼吸机提供正压支持而完成通气辅助的人工通气方式。营养支持一般采用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的方式来补充热量, 是患者营养的基础, 能有效维持机体需要[5,6]。根据患者病情行营养支持, 营养液中的营养成分能加快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有利于减少电解质紊乱发生率, 缓解临床症状, 改善生命指征和呼吸功能指标。在实施营养支持时, 应保证营养液及输注用具清洁无菌, 输注管道和营养液容器每日更换一次, 浓度由低到高, 速度由慢到快, 温度保持在40℃左右, 能使患者肠道较好的适应, 从而缓解病情。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命指征和呼吸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舒张压、Pa CO2、m MR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营养支持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尘肺并呼吸衰竭效果良好, 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指征和呼吸功能, 阻止肺功能进行性减退,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摘要: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肺尘埃沉着病 (尘肺) 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88例尘肺并呼吸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无创正压通气,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指征和呼吸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命指征和呼吸功能各指标差别不大,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舒张压、Pa CO2、改良呼吸困难指数 (m MRC)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营养支持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尘肺并呼吸衰竭效果良好, 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指征和呼吸功能, 阻止肺功能进行性减退,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营养支持,无创正压通气,肺尘埃沉着病,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陈建, 葛凯杰, 王化强, 等.ω-3鱼油脂肪乳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8) :1251.

[2]张勇胜, 舒晓亮, 钟静霞, 等.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1, 18 (4) :211.

[3]李琦, 曾金洁, 杜建民, 等.营养支持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尘肺并呼吸衰竭120例[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4, 32 (4) :293.

[4]杨永红, 梁先万.无创正压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 2005, 26 (6) :650.

[5]张银凤.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7) :36.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80例,均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2],均无呼吸机相关禁忌症;排除上呼吸道梗阻、上气道损伤、肺大泡、气胸、胸壁疾病、肺出血、纵隔气肿及入院24小时内死亡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4~75岁,平均56.5±12.5岁,慢阻肺病史5~25年,平均10.5±3.5年;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2~75岁,平均55.8±13.2岁,慢阻肺病史4~23年,平均9.8±3.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低流量吸氧2~4L/min,尽力维持氧饱和度>90%、平喘、补液、兴奋呼吸剂(β-2受体激动剂、沙丁氨醇)、营养支持等;口服茶碱缓释片0.1g,每天2次;沙丁胺醇雾化吸入2.5mg,每天2次,以解痉祛痰;口服胸腺肽5mg,每天2次。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机型号:凯迪泰ST-30),经鼻罩或面罩建立正压通气,S/T模式,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呼吸参数[2]。呼吸机参数设置为EPAP:4~6cmH2O,IPAP:10~16cmH2O,呼吸频率10~16次/min;氧浓度30%~50%,逐渐调整至适宜水平,尽力维持氧饱和度>90%。通气时间内除咳嗽、进食水外,要求患者尽量不间断地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呼吸衰竭得以纠正时停止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3]

显效:症状及体征显著缓解或消失,治疗过程中神态安静、呼吸平稳,pH值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70~90mmHg,氧饱和度(SaO2)为90%~95%,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5~45mmHg;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呼吸浅促,治疗过程中神态安静,pH正常,PaO2为5 0~70mmHg或较前提高>20mmHg,SaO2为85%~90%,PaCO2<50mmHg;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甚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血气分析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PaO2、aCCO2、SaO2、pH值的变化情况。

1.3.3 住院时间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血气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O2、PaCO2、SaO2、p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O2、SaO2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aCO2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aO2、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住院时间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4.6±3.5天,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6.2±3.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无创正压通气是指使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在呼气相时保持呼吸道正压的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气道阻力,缓解患者缺氧状态,促进二氧化碳排出以提高血氧饱和度[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创正压通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已逐步被证实和公认。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能提高治疗效果,并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缩短住院时间。无创正压通气可作为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模式,为患者提供低阻力的通气支持,维持呼吸末正压并能随时调节,有利于气体交换,增加了肺泡通气量,减轻呼吸肌负荷,降低耗氧,患者可在正压下进行自主呼吸,并得到湿度可调、浓度可控、温润适宜的安全混合气体,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和肺换气;且无创正压通气避免了有创通气对患者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减少了人机对抗、肺损伤和感染,具有体积小、维护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5],在呼吸内科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在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时应注意禁忌症,如对意识障碍、自主呼吸微弱、呼吸心跳停止、气道保护能力差、面部创伤、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不宜使用。

综上所述,无创呼吸机能够提高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小时后,观察组PaO2、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能有效提高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缺氧状态。

关键词: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疗效,血气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平凡.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系统评价[J].医学信息,2013,27(13):93.

[2]蔡柏蔷.呼吸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6-57.

[3]刘玉梅.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8):4281-4282.

[4]叶菊贞,莫文梅,詹忆波,等.BiPAP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6):742-743.

无创呼吸支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需进行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呼吸衰竭病人80例, 其中男49例, 女31例;年龄27岁~75岁 (58.6岁±3.3岁)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病人在年龄、基本病情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采用BiPAP呼吸机, 应用面罩或鼻罩, 通气方式为双水平正压, 调整参数:IPAP12 cmH2O~20 cmH2O (1 cmH2O=0.098 kPa) , EPAP4 cmH2O~6 cmH2O, 吸气上升时间0.1 s~0.2 s, 吸入氧浓度30%~60%, 对明显低氧血症者先吸入纯氧后待SPO2上升后再调低[2]。根据病情监测血气,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参数以达脱机标准。

1.2.2 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pH、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值的变化及无创呼吸机治疗依从性的差别, 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例数进行观察并记录, 统计两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分析,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法判断组间差异,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

2.1 观察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护理方法如上机前准备、呼吸机使用中的护理基本相同。

2.2 对照组

2.2.1 心理护理

医务人员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情, 让其认识到目前是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最佳时期以及使用的必要性, 同时向病人及家属讲述无创通气的原理和作用, 并说明上机初期会感到憋气更严重, 指导其配合方法[3], 消除病人对无创呼吸机的陌生感和恐惧感。需耐心解释, 安慰病人, 尤其对老年人应有更多的关心, 对固执、违拗、逆反心理者, 应多加解释说明, 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2.2.2 鼻、面罩护理

鼻、面罩与面部吻合良好, 四头带或固定带松紧适宜, 以鼻、面罩不漏气为准。可根据病人面部大小和自主呼吸方式来选用鼻、面罩[4]。不可让病人有过强的压迫感, 在易摩擦部位用凡士林薄涂保护皮肤, 避免压伤和擦伤面部皮肤。

2.2.3 排痰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无创呼吸机前应鼓励病人主动咳痰, 尽量采取有效排痰措施, 如:让病人用力咳嗽、咳痰, 或给予叩背、雾化吸入等, 促进排痰[5]。对于痰液黏稠者, 指导其多饮水, 加以氧启动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 有利于痰液咳出。也可予以药物治疗, 帮助痰液排出, 保持呼吸道通畅。

2.2.3 呼吸机护理

护理人员在上机前进行无创呼吸机检测, 必须严格测试呼吸机的功能是否完好, 检查各管道是否消毒好, 有无漏气, 是否通畅;过滤膜、细菌过滤网是否已经更换;湿化器水位是否正常, 湿化器中的水是否需要加温, 有无备用蒸馏水;电源是否稳定。

2.2.4 呼吸道护理

应给予病人适当的体位, 可取半卧位、坐位等, 要点在于使头、颈、肩在同一水平, 头稍向后仰, 以有效开放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防止枕头过高, 影响气流通过而降低疗效。对痰多者可停机20 min~30 min, 让病人休息片刻, 将痰咳出, 并及时漱口。若病人在使用时出现鼻塞症状, 可用0.1%呋麻滴鼻液滴鼻以收缩鼻黏膜血管, 等症状缓解后再使用呼吸机。

2.2.4 呼吸道护理

饮食护理机械通气病人对营养的需求更高, 加上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排痰, 损耗体内较多蛋白质及水分, 故应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及对饮食的喜好, 合理安排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但需避免糖分的过多摄入, 因为过多摄入糖使二氧化碳产量增加, 加重呼吸衰竭。每日补充2 500 mL~3 000 mL水分, 可使痰液稀释, 易于排出。如出现腹胀, 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3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在pH、PaCO2、PaO2、依从性、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例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病人依从26例, 依从率0.65%;对照组依从15例, 依从率0.375%。两组病人治疗时, 观察组出现焦虑1例, 焦虑发生率0.025%;对照组出现焦虑13例, 焦虑发生率0.325%。观察组未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有5例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0.125%。

4 讨论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既方便又安全, 并为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能有效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增加通气, 避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创治疗, 减少并发症发生, 降低死亡率, 使病人及家属更容易接受。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求护理人员有冷静的头脑、精湛的技术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这样才能在治疗中突显其价值。

利用无创通气来实施呼吸支持, 这是呼吸机的技术体现, 使用无创呼吸机来辅助呼吸, 从而来改善肺部通气。通过本文研究发现, 使用无创呼吸机可以提高肺泡氧分压, 可以更好地为其他方面的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 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避免了呼吸性酸中毒, 且恰当地维持了肺泡通气。本文观察组中的pH、PaCO2、PaO2明显要优于对照组, pH值已经维持在了正常的范围内, 且PaCO2、PaO2都恢复正常水平或者接近正常水平, 纠正了低氧血症, 同时也缓解了组织缺氧。

同时观察本文两组的依从性, 观察组也要优于对照组, 通过心理护理等使得病人对呼吸机有所了解, 从而提高了依从性。但无创呼吸机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①面罩紧扣, 病人常感憋气更严重而不能耐受;②由于病人呼吸急促, 烦躁不安, 人机协调不好;③胃肠胀气增加了胃内容物吸入的危险, 因此必须通过调节呼吸参数来控制潮气量, 减少气压伤、低血压和低心输出量等并发症。本文观察组由于DHI控制得好, 因此无气胸、低血压和休克等并发症发生。总之, 良好的护理对提高呼吸机的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泽芬, 陈绍会.无创呼吸机治疗中的护理问题分析与干预对策[J].重庆医学, 2010, 39 (6) :758-759.

[2]何美花.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护理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 (12) :102-103.

[3]段素花.无创呼吸机临床应用影响因素分析和护理对策[J].医药论坛杂志, 2005, 26 (7) :76-79.

[4]钱林美.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与护理[J].中外医疗, 2009, 27:147-149.

无创呼吸支持 篇6

1 无创呼吸机的特点

无创呼吸机是经由面罩机械通气的辅助呼吸机, 无需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建立人工气道。能有效治疗和缓解患者的缺氧和C O2潴留症状, 并发症少且无创伤, 易于临床使用和操作, 使NIPPV成为了1种长期通气和治疗呼吸衰竭的支持手段。

2 无创呼吸机禁忌证

禁忌证:心跳呼吸停止、自主呼吸微弱、昏迷、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应绝对避免使用NIPPV。相对禁忌证包括气道分泌物多、排痰困难、严重感染、误吸风险高 (患者不能处理分泌物) , 鼻咽部分的固定解剖异常 (例如, 鼻后孔闭锁、严重喉软骨软化) 患者极度紧张心跳呼吸不稳定 (严重心律不齐) 、不合作、近期接受过卢面部、上腹部手术者、严重肥胖者。

3 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对比

3.1 病例

40例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龄50~76岁, 平均63岁, 均为COPD伴II型早中期呼吸衰竭。

3.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NIPPV组 (20例) 和对照组 (20例) , 2组同时给予常规治疗:持续低流量吸氧纠正低氧血症, 静脉滴注氨茶碱、糖皮质激素, 并给予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药吸入剂, 同时注意适量补液, 并纠正酸碱失衡, 合并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NIPPV组应用Bi PAP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呼吸机及一次性管道正确连接, 患者取卧位或半卧位, 选择适合病人脸型的鼻 (面) 罩, 以减少气雾的产生。在吸氧状态下用头带固定, 再连接呼吸机, 按照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调节通气模式和参数。通气频率低于25次/min, 吸气正压力从6~8cm H2O, 逐渐增至20~25cm H2O, 以使患者耐受的压力为宜;呼气末压力从2~3cm H2O开始, 逐渐调至4~6cm H2O, 以达到最少CO2重吸入和目标氧合水平, 潮气量6~10m L/kg。观察5~20min。通气过程中患者可短暂停歇, 以便吸痰或进食, 无创通气时间根据病情3~15d, 每天4~15h。对于意识障碍、排痰困难者或痰液无力咳出者积极吸痰, 在意识清醒之前由专人看护, 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防止痰堵窒息。

(3) 结论:大部分患者能够接受NIPPV, 成功率达80%以上。仅极少部分患者应用面罩后感到轻度不适。其中NIPPV组在治疗2h内有2例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接受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 其余18例患者在治疗2h后动脉血气和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HR和RR显著下降, 呼吸困难评分也明显降低。对照组在治疗2h后有6例患者需插管, 第48小时达10例;治疗2h后仅Pa O2有改善, 部分动脉血气结果和临床症状在48h后才有好转。2组的肺功能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依据实际统计数据两者的平均住院日 (12±8) d和 (20±23) d (P≈0.04) , NIPPV组的住院日明显短于对比组, 插管率为3.3%和16.6% (P≈0.037) 病死率为6.7%和11.7% (P≈0.041) 都显示出前者对呼吸衰竭的疗效要好于后者。2组中NIPPV治疗后2h、48h的p H值、Pa O2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能作为预测早期疗效的较好指标。同时, 由于NIPPV不会引发与呼吸机相关肺炎或气压伤等不良反应, 且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呼吸衰竭在短时间内得以缓解, 因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瑞明, 乐辉, 朱绍英, 等.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在COPD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 .

[2]黎子杰, 孔祥伟.平台呼气阀在无创正压通气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7 (8) .

无创呼吸支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6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性患者36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 (65.3±11.2) 岁;病程4~20年。56例患者中, 严重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12例, 间质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21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呼吸衰竭23例。排除有呕吐倾向的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需要大量镇静剂的患者;咳嗽和窒息反射较弱的患者;有严重肺部病变的患者。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28例。治疗组19例, 男9例, 平均年龄 (64.3±11.2) 岁;对照组28例, 男17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65.1±10.2)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 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参照第6版《内科学》诊断标准, Ⅰ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氧分压 (PaO2) <60mmHg (1mmHg=0.133kPa) , 缺氧无CO2潴留;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氧分压 (PaO2) <60mmHg, 同时伴有高碳酸血症, PaCO2>50mmHg, 缺O2伴CO2潴留。

1.3 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抗感染、吸氧、祛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治疗, 设定参数:呼吸模式 (S/T) , 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 氧流量为2~8L/min;起始呼气压力 (EPAP) 为4cmH2O开始, 并逐渐调节至4~8cmH2O;起始吸气压力 (IPAP) 为12cmH2O, 并逐渐调节至16~20cmH2O。通气初始阶段, 辅助通气压力应从低水平开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受性逐渐增加到合适的水平, 每治疗4~8h暂停1h。

1.4 观察指标

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血氧分压、p H值。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意识均好转, 治疗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明显减慢, 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增高,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 pH值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差异不大。具体见表1。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一种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呼吸衰竭是一种功能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3,4], 其可为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亦可又肺部疾病引起, 本研究中56例呼吸衰竭患者均由肺部疾病引起。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有很多, 如:呼吸道病变、肺组织病变、胸廓病变、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病等。呼吸衰竭按动脉血气分析可分为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一旦发生呼吸衰竭应积极进行治疗。呼吸衰竭的治疗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 去除原发诱因的同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5], 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6]。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中笔者对2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与仅给予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 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功能, 有效的升高了PaO2, 降低了PaCO2。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PaO2为 (72±3) mmHg,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55±5) mmHg, 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的PaCO2为 (57±17) mmHg,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75±13) mm Hg, 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可有效升高PaO2, 降低PaCO2,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本院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6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抗感染、吸氧、祛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血氧分压、pH值。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意识均好转, 治疗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减慢为 (28±5) 次/min、心率减慢为 (98±16) 次/min, 动脉血氧分压增高为 (72±3) mm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为 (57±17) mmHg, pH值增高为 (7.42±0.03) ,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差异不大。结论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可有效升高PaO2, 降低PaCO2,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呼吸功能

参考文献

[1]王辰, 商鸣宇, 黄克武, 等.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23 (4) :21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临床呼吸生理及ICU学组.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中的几点建议[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3) :6-8.

[3]钮善福, 朱蕾, 蔡映云, 等.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疗效的影响[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98, 25 (2) :127.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23 (4) :203.

[5]翁伟建, 司建荣, 贾保全, 等.32例严重胸腹部复合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 (9) :791.

无创呼吸支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2], 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4月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46例。其中, 男28例, 女18例, 平均 (70.3土6.2) 岁。排除昏迷、自主呼吸微弱、低血压休克、未能控制的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 上消化道出血, 气道分泌物多以及与鼻面罩无法相配者。

1.2 方法

46例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 (氧疗、抗感染、祛痰、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 基础上, 给予无创呼吸机 (美国伟康公司生产Bi PAP Synchrony) 经口鼻面罩辅助呼吸。固定面罩的头带, 防止漏气。采用S/T模式, 设定通气参数:呼吸频率12~16次/min。初始吸气压8~10cm H20, 呼气压0~4cm H2O, 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增加到吸气压18~20cm H20, 呼气压4~6cm H2O, 使外周血氧饱和度90%以上, 然后根据血气情况, 再进一步调整。每次间隙5~15 min, 每次通气时间2~3h, 3~4次/d。

1.3 观察指标

46例患者治疗24h后分别监测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进行统计学资料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 数据以 (x±s) 表示。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各参数及生理指标变化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治疗后呼吸困难、紫绀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患者治疗后p H值、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改善效果显著优于治疗前 (P<0.05) 。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结果见表l。呼吸频率和心率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

注:与治疗前比, #P<0.05

3 讨论

COPD患者常因肺部感染导致急性加重, 极易出现Ⅱ型呼吸衰竭。COPD急性加重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气道阻力升高、呼吸驱动增强, 肺动态过度充气形成, 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呼吸肌疲劳、高碳酸血症等。治疗此类患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改善通气功能, 增加通气量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BIPAP呼吸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压力支持通气, 基本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呼气末正压 (PEEP) , 即当患者吸气时, 呼吸机同步地送出较高的吸气相正压, 帮助病人克服阻力, 增大吸气量, 减少病人呼吸做功而感觉舒适;当患者呼气时, 呼吸机同步地将压力降到较低的呼气相 (EPAP) 正压, 使病人较易呼吸, 其优点是平均气压低, 可防止气压伤的发生及肺的过度通气, 通过一定水平的EPAP, 可以部分抵消内源性PEEP, 改善过度充气, 有利于CO2的排出[3]。鼻罩通气可增加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肺泡通气量, 防止肺萎陷, 使呼吸肌得以休息而消除呼吸机疲劳, 且通气方法安全、舒适、方便。本研究46例患者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行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 治疗24h后,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缺氧显著改善, 动脉血Pa O2上升, Pa CO2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痛苦小、易操作、依从性好等优点, 可显著改善患者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无创呼吸机是呼吸衰竭治疗的必要手段, 为呼吸衰竭患者的及时抢救、预防和康复创造条件。因此, 无创呼吸机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给予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24h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变化。结果 经无创呼吸机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结论 无创呼吸机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Ⅱ型呼吸衰竭,疗效

参考文献

[1]Yarkin T, Karakurt Z, Bolukbasi Y, et a1.Evaluation of the weaning process inCOPD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Tuberk Toraks, 2008, 56 (1) :64~7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8) :453~460.

上一篇:再生水资源下一篇:腹水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