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通气(共10篇)
无创呼吸机通气 篇1
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是急诊常见危重症, 具有发病急, 发展快等特点, 病死率较高, 是由于心脏病变引发心排血量急骤变化, 造成急性肺淤血和肺水肿, 使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造成严重低氧血症, 应及时进行抢救。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已是国内外同行达成共识抢救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常见手段之一, 但在进行抢救时, 何时或何种方式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 是我们临床医师一直探讨问题。本文对我院采用序贯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64例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所有患者均经诊断为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1], 其中, 男29例, 女35例, 最大年龄81岁, 最小年龄39岁, 平均年龄52.4岁。原发性扩张性心脏病6例, 先天性心脏病3例, 风湿性心脏病12例, 冠心病20例, 高血压23例。诱发原因包括情绪激动、疲劳、自行停药以及呼吸道感染等。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方面无明显差距,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 给予扩血管、利尿、强心、及多功能心电监护及无创血液动力学检测。以内科综合治疗为基础, 观察组患者清醒, 能够咳痰首先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 呼吸机机型为Bi PAP-3D, 模式和备用呼吸频率分别为:S/T、15~20次/分, 吸气压力、呼气末压力、鼻罩供氧流量分别为:8~15 cm H2O、4~8 cm H2O、5~10 L/min。在治疗过程中, 如患者发生HR及RR加快, 症状加重, 意识模糊, 血压明显下降, 则为无创治疗失败, 改为气管插管, 呼吸机模式为SIMV+PEEP方法, 将频率、潮气量、呼吸时间比分别设置为:10~18次/分、6~10 m L/kg、1∶1.5~2, 氧浓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节 (60%~40%) , PEEP一般为5 cm H2O, 最大不超过15 cm H2O[2]。不清醒, 不能够咳痰患者直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部分患者烦躁, 不合作应用安定静脉推注帮助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患者当SIMV频率为8~10次/分, PEEP水平下调为3 cm H2O后, 拔出气管导管, 改为Bi PAP+呼气末正压通气, 参照患者呼吸状况进行调节, 直至Pa CO245~55 mm Hg, Pa O285~90 mm Hg, 呼吸频率<25次/分, 然后根据患者好转情况调低吸气压力水平, 直至撤机。对照组按有创通气方式进行治疗, 采用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 模式为SIMV+PEEP, 病情好转降低SIMV频率, 降低至8~10次/分, 病情稳定撤机。随后将气管拔除。同时检测两组入院时, 上机后2和12及24 h血气分析。
注:P<0.05
注:P<0.0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难易度和风险、上机后2和12及24 h动脉氧分压改善情况、呼吸机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采用两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观察组患者中, 有11例患者仅采用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 通气时间为 (2.89±1.03) d, 住院时间为 (6.06±1.15) d, 无VAP和死亡现象发生。5例患者因采用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而改为有创呼吸机通气辅助治疗, 17例直接行有创呼吸机通气辅助治疗, 通气时间为 (4.28±1.21) d, 住院时间为 (7.86±2.43) d, 发生VAP 2例, 死亡3例, 其中4例撤机后改无创通气, 插管用药率3例, 插管意外率1例;对照组的通气时间为 (5.12±1.28) d, 住院时间为 (8.71±1.68) d, 发生VAP6例, 死亡5例, 其中9例撤机后改无创通气, 插管用药率12例, 插管意外率3例。观察组34.38%患者被免有创痛苦, 通气时间, 住院时间均低, 且改为有创呼吸机通气患者中18.18%撤机后无创通气辅助, 对照组28.13%撤机后无创通气辅助。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插管意外率、用药插管用药率低, 被免部分患者气管插管难易度和风险。观察组患者的插管意外率、插管用药率、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VAP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有差异 (t=12.2154, P<0.05) 。见表1、表2。
从表2中发现观察组动脉氧分压早期改善缓慢, 远期无差别。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发病时, 患者体内肺血管静水压骤升, 超过胶体渗透压后, 易引起肺间质液体渗漏, 造成间质性肺水肿, 从而导致氧弥散和肺通气功能障碍, 引发低氧血症[3]。呼吸代偿作用加快了呼吸频率, 增加了呼吸功能, 造成呼吸肌疲劳, 导致氧耗量大大增加等现象[4]。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引发低氧血症还会导致器官不可逆损害及组织损伤, 呼吸机辅助通气, 适度PEEP可增加肺泡内压, 降低肺间质液体外渗, 从而改善氧弥散, 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5]。纠正缺氧在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治疗中十分重要, 传统的氧疗无法迅速增加血氧气压, 需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的VAP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25%、9.38%, 对照组的VAP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8.75%、15.63%。本研究表明, 两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方法治疗, 均能达到迅速增加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氧分压的作用, 可以达到有效降治疗效果[6]。采用呼吸机正压通气可有效降低回心血量, 减少左心负荷率, 减少肺淤血, 提高肺活量, 进一步改善组织器官和心脏的供氧。研究发现, 序贯 (无创-有创-无创) 呼吸机治疗及有创呼吸机治疗的效果明显, 能有效减少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降低VAP发生率[7]。序贯 (无创-有创-无创) 呼吸机治疗被免了34.38%有创痛苦, 也被免部分患者清醒气管插管困难和风险, 同时早期采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具有上机简便、无创伤性、并发生发生率低等优点, 但由于其无法维持稳定的通气, 难以保障呼吸道引流, 早期动脉氧分压改善缓慢。因此, 不能完全取代有创通气治疗[8]。对于不清醒, 不能自行咳痰或无创无效患者应该立即进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综上所述, 序贯 (无创-有创-无创) 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值得我们临床医师关注。但何情况、何时或何种方式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特点, 结合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由于无创通气无需建立人工通道, 因此被最早应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抢救治疗中。有创通气治疗切入点十分重要, 仍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9141-149, 179-181.
[2] 宋续茂, 胡春华.难治性心衰患者呼气末正压与中心静脉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0 (3) :328-329.
[3] 谭钰珍, 童伟林.机械通气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12 (5) :134-135.
[4] 张敬, 丁宁, 张蕴.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 2009, 6 (2) :256-257.
[5] Caples SM, Gay PC.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 concise review[J].Crit Care Med, 2008, 33 (11) :2651-2653.
[6] Winck JC, Azevedo LF, Costa-Pereira A,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rit Care, 2006, 10 (2) :69.
[7] Kosowsky JM, Storrow AB, Carleton SC, et al.Continuous and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n the trearment of acute cardio genic pulmonary edema[J].Am J Emerg Med, 2006, 18 (1) :91.
[8] Moenig SP, Luebke T, Baldus SE, et al.Feasibility of sentinel node concept in gastric carcinoma: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gastric cancer with solitary lymph node metastases[J].Anticancer Res, 2005, 25 (2) :1349-1351.
呼吸道疾病无创通气的护理体会 篇2
无创呼吸机是一种无需气管插管即可进行机械通气的呼吸机。2008年6月~2011年6月對88例肺心病呼吸衰竭及COPD患者进行了无创机械通气,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的缓解呼吸肌疲劳,纠正缺氧状况,降低气管插管率。
资料与方法
8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85岁,其中肺心病并呼吸衰竭9例;COPD 79例。所有进行S/T模式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均符合以上两项诊断的住院患者,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
方法:治疗前监测、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神志、发绀程度、肺部体征、动脉血气分析等。本组病例全部采用鼻罩通气,通气模式为S/T模式,呼吸频率16~18次/分,氧流量5~6L/分,吸气末正压与呼气末正压,两者相差4~8cmH2O。每天通气1次,每次4~8小时,7~14天1个疗程。
结果
88例患者治疗期间,其中80例治疗有效,经2~4周治疗后康复出院;5例无效,其中有3例因病情突发加重转ICU行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等有创通气治疗,另2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护理
⑴通气前准备工作:①心理疏导:通气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该项治疗的重要性;指导其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有效配合,并告知患者护士会在其床旁给予有效监测,消除其恐惧心理;应用呼吸机后患者不便交谈,可用简单的手势或用文字来交流,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②保持呼吸道通畅:上机前及时清除患者口鼻腔、咽喉部痰液和分泌物,是防止窒息的关键。③呼吸机的准备:检查呼吸机各参数,管道连接和通畅情况,氧气管连接和氧流量,湿化槽内的水温、水量。选择合适的鼻罩,将呼吸机鼻罩与头带连接,让患者试戴,松紧以鼻罩不漏气为准。暂不连接呼吸机,让其适应一下。
⑵通气时护理要点:①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巡视,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是否出现人机对抗,若患者突然出现烦躁、发绀加重、呼吸浅快、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骤降等,提示无效通气,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采取抢救措施。②保持呼吸道通畅:通气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口鼻腔、咽喉部痰液和分泌物,定期翻身拍背,以助排痰,对痰液黏稠者,嘱患者多饮水,或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对分泌物明显增多,密切观察通气效果。③饮食护理:机械通气患者对营养的需求较高,故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对饮食的喜好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糖分的过多摄入。每天补充2500~3000ml的水分。如出现腹胀,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
⑶撤机后的护理:①指导正确的呼吸:做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初次锻炼时做到循序渐进,以不觉疲劳为度,并可在卧位、坐位、站立位,随时随地地进行锻炼,最终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呼吸方式。②卫生宣教: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和排痰,指导患者进行上肢抬举运动增加肺顺应性;吸烟应劝其立即戒烟,避免或减少有害粉尘、烟雾或气体吸入,预防呼吸道感染;加强营养,改善生活习惯,耐寒锻练等,对COPD的防治都有重要的意义。
⑷并发症预防:①面部皮肤压疮:患者由于持续使用呼吸机或系带牵拉过紧时间较长,且大多数患者年老体弱,皮肤免疫力相对较低,故容易造成鼻粱部、鼻翼两侧的面颊部、下颌部皮肤压伤。对持续使用无创呼吸机>4小时的患者在使用前认真检查鼻罩边缘的完好性、柔软度,在易摩擦部位涂擦凡士林薄保护皮肤,避免压伤和擦伤皮肤;在治疗间歇时协助患者轻轻按摩局部皮肤,有效地预防了局部皮肤压疮的发生;出现破溃时,用金霉素眼膏或百多邦软膏外涂,防止继发感染。②胃肠道胀气:在使用呼吸机前,对患者提前进行正确呼吸方法指导,嘱其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间尽可能长,慢慢调节自己的呼吸,可以减少气体进入胃肠道。对于出现胃肠道胀气的患者,则协助顺时针按摩腹部,指导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必要时留置胃管,行胃肠道减压。
⑸呼吸机消毒:呼吸机在使用中需维持一定的温湿度,这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故应定期消毒呼吸机的细菌过滤器、过滤膜、管道及鼻面罩。每天用75%酒精擦拭机器表面;鼻面罩每天用75%酒精擦拭后再用生理盐水纱布擦拭1次。螺纹管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钟,后用流水冲洗干净,晾干。撤机后,除上述步骤外,呼吸机内部还应给予清洁、洗尘、调试和保养。
讨论
机械通气能迅速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同时也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是提高COPD患者临床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十分有效的措施。在使用过程中护士应熟练掌握呼吸机性能,操作流程,各种参数的意义,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对患者给予恰当的宣教,有效的指导,能提高患者对呼吸机的适应性和依从性,减少或消除不良心理反应,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以保证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周舸,陶敏,沈小清.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4(21):39—40.
2施毅,陈正堂.现代呼吸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745—754.
3姚丽英,陈飞兵,吴玉叶.COPD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3):1631—1632.
4冯芸,李娟.BiPAP Vison无创呼吸机临床应用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9):1733—1734.
无创呼吸机通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 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呼吸衰竭疾病诊断标准[3], 其中心衰所致呼吸衰竭20例, 心源性肺水肿导致呼吸衰竭22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18例。6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38例, 女性22例, 年龄49~76岁, 平均年龄为 (63.5±4.3) 岁, 病程为3个月至15年, 平均病程为 (7.1±1.2) 年, 所选患者均为单纯用药治疗后呼吸衰竭无改善的患者, 排除具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肿瘤疾病患者, 所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在治疗前, 首先对患者的动脉血气情况以及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进行监测, 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然后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辅助呼吸, 并设置相应的初始参数, 吸气压以9~15 cm H2O为宜, 呼气压以4~6 cm H2O为宜, 将氧流量设置为5 L/min为宜, 呼吸频率8~12次/min。然后再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做进一步调整, 对患者进行不低于20 h的正压通气辅助呼吸, 结束后, 对患者的血气状况以及HR、RR等进行严密的观测, 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状况及心率、呼吸频率等, 血气分析指标主要包括Pa CO2、Pa O2及Sp O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 血气指标及HR、RR结果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的Pa CO2、Pa O2及Sp O2指标如表1, 治疗后的Pa O2及Sp O2指标明显升高, Pa CO2指标明显降低。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60例患者在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HR及RR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P<0.05, 表2) 。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对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传统对呼吸衰竭采用药物治疗, 能有效抑制病情的恶化, 然而大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无创呼吸机具有无需建立人工气道、易于患者接受且不易引发肺部损伤和感染的优势, 但是存在潮气量不稳定、人机同步性较差及不利于气道分泌物引流的不足。呼吸衰竭病情加重的患者若经无创机械通气后短期仍无法改善, 应果断采用有创呼吸机, 利用其密闭性好、精确通气、便于清理患者气道及人机配合较好的优势改善呼吸衰竭困境。本次研究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 患者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及HR、RR都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紊乱状况, 且对患者的气道无明显损害。
综上, 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科收治的60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选患者均接受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PaCO2、PaO2及SpO2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PaCO2、PaO2及SpO2改善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 (P<0.05) ,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明显改善PaCO2、PaO2及SpO2指标, 缩短治疗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疗效,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何莲.Bi PAP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2) :273-274.
[2]毛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呼吸衰竭35例临床观察[J].数理医药学志, 2015, 11 (9) :1313-1314.
[3]蔡元培.无创呼吸机联合药物对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6 (29) :47-48.
无创呼吸机通气 篇4
[关键词] 无创性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49-02
无创机械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是指通过鼻罩或口鼻面罩等方法连接呼吸机,无需建立人工气道。自1989年Meduri等[1]报道了经面罩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呼吸衰竭后它能降低PaCO2,减轻呼吸困难,从而降低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缩短住院天数甚至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等特点[2-3]。近2年来,笔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扩张患者使用无创机械性通气治疗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120例均为2008~2010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2次以上的患者,男82例,女38例,平均年龄(68±11)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98例,平均年龄(72±10)岁;支气管扩张22例,平均年龄(64±8)岁。
1.2 诊断
1.2.1 慢性呼吸衰竭 患者因肺内外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在呼吸空气时,产生严重缺氧伴高碳酸血症(PaO2<60 mm Hg,PaCO2>50 mm Hg),
1.2.2 慢性阻塞性肺病 98例患者慢性反复咳嗽,咳痰伴或不伴喘息15~20年,平均每年累计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多次住院治疗,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
1.2.3 支气管扩张 22例患者有反复咳嗽、咳痰伴咯血病史10年以上,有肺部增强CT及实验室检查证实。
1.3 方法
患者在两次住院过程中给予相似的治疗。第1次住院时没有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第2次住院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检测他们的肺功能、动脉血气及计算住院天数等。
1.3.1 肺功能测试 用肺功仪检测FEV1、FVC、FEV1/FVC。每例患者肺功能测试3~5次,取平均值为其结果。
1.3.2 动脉血气分析 用血气分析仪在患者两次住院时多次检测动脉血气,并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来表示,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例患者两次住院的肺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两次住院的动脉血气比较显示,在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后CO2潴留所致的高碳酸血症较未用无创正压通气时有明显改善(P<0.01),PaO2也有显著上升(P<0.001)。见表2。所有患者每天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的平均时间为(8.2±2.6)h。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10.8±3.6)h,支气管扩张为(7.5±3.2)h。
表1 患者两次住院的肺功能情况比较()
项目
慢性阻塞性肺病 (n=98)支气管扩张(n=22)
第1次住院第2次住院第1次住院第2次住院
FEV1(%) 28±1224±1632±1230±12
FVC(%)54±2054±1538±1438±14
FEV1/FVC(%)50±1644±1582±1378±12
表2 患者两次住院的动脉血气情况比较()
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病(n=98)支气管扩张(n=22)
第1次住院第2次住院第1次住院第2次住院
PaO2(mm Hg) 62±1270±1657±1074±18
PaCO2 (mm Hg) 60±1455±6 58±942±10
pH 7.36±0.03 7.35±0.05 7.50±0.04 7.45±0.06
3 讨论
NIPPV的通气模式为双正压同步支持通气,利用吸气压提高潮气量,改善通气,呼吸正压可以抵消慢性阻塞性肺病内源性PEEP,阻止呼吸末肺泡萎缩,功能残气量增加,从而改善呼吸衰竭。NIPPV在治疗各类呼吸衰竭的应用中,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病最有代表性[4]。不完全可逆的气道阻塞是产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基础,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呼吸衰竭的主要生理改变为气道阻力增高,肺过度充气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肌疲劳等。它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呼吸肌疲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氧疗、激素等,严重者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患者带来痛苦,且并发症多。近年来国内外无创通气技术发展较快,它可以通过NIPPV可以替代有创通气,且容易操作,随时上机,随时撤机,从而降低此类患者的插管率和病死率,降低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降低对呼吸机的依赖,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并发症少。
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不可逆的异常扩张伴有慢性炎症。主要致病因素为支气管的感染阻塞和牵拉,部分有先天遗传因素。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可以避免小气道和肺泡的塌陷,可使痰液松动,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和控制感染,并且可以改善通气,缓解呼吸衰竭。虽然NIPPV在治疗支气管扩张中的疗效目前尚存在争议,但本次研究提示依从性良好占92%,同时它能纠正高碳酸血症和减少住院天数。
近年来无创性机械通气在慢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研究证实无创性机械通气可减少患者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避免和减少有创通气的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或者作为药物治疗和氧疗无效时首选的机械通气方式。但是它也有其不良反应如严重胃肠胀气、误吸、口鼻咽干燥、排痰障碍、气压伤等。另外笔者也发现患者的配合是通气治疗成功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特别是第一次接受通气治疗的患者,只要医护人员耐心详细地为患者讲解如何配合与机器同步呼吸,鼓励和指导,佩戴面罩的舒适性,正确的操作以及参数的调整,无创通气大多会达到明显的疗效。总之,NIPPV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扩张的一种有效方法,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创伤小,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Amrosino N.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a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Eur Respir J,1996,9:795-807.
[2] 中華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临床呼吸生理及ICU学组.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中的几点建议[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5:130-134.
[3] 朱蕾,钮善福.机械通气[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6-76.
[4] 曹志新,王辰.无创机械通气的应用范围及指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5:136-137.
(收稿日期:2012-01-12)
无创呼吸机通气 篇5
2009年1月-2014年2月收治呼吸衰竭患者30例, 并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54~80岁, 平均 (72.2±7.2) 岁。所有病例血气资料p H<7.5, 呼吸频率>25次/分, 二氧化碳分压Pa CO2>45mm Hg。患者符合以下的基本条件: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气管插管保护;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没有会影响到面罩使用的面部创伤。所有患者签署了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给予抗感染、祛痰、平喘、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营养支持等常规性的治疗。并进一步用鼻面罩式无创机械通气法来治疗呼吸衰竭。调整呼吸机参数, 采用S/T模式, 其参数初始设定为吸气压 (IPAP) 8cm H2O (注:0.098k Pa=1cm H2O) , 呼吸压 (EPAP) 4cm H2O;在5~20分钟时间内根据患者的潮气量、血气指标情况以及呼吸改善情况等来调整。一般认为氧气浓度30%~85%, 呼吸频率12~15次分, IPAP 14~25 cm H2O, EPAP 4~8 cm H2O, CPAP 5~10 cm H2O。
观察指标:观察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p H值、循环指标心率 (HR) 、氧分压 (Pa O2) 、收缩压 (SNP) 、舒张压 (DBP) 以及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等指标的改善情况。
统计学方法: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 代表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 代表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对比: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PH、Pa O2和Pa CO2等血气指标对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患者的p H、Pa O2显著增高, Pa CO2明显降低, 见表1。
注:*表示治疗前后对比, P<0.05。
注:*表示治疗前后对比, P<0.05;#表示治疗前后对比, P>0.05。
两组心率、血压变化: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HR对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SNP、DBP等对比,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 有1例出现胃肠胀气, 并没有出现气压伤、皮肤压疮以及相关肺炎等反应。
讨论
呼吸衰竭是内科临床的常见病, 患者出现功能障碍状态,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急剧上升的二氧化碳含量以及低氧血症, 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该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及改善通气量[3]。常规的药物治疗在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及纠正酸碱紊乱方面起效较慢且效果不甚理想。机械通气是近年来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能有效维持合适的通气量, 有效改善气体交换功能, 正确纠正高碳酸血症, 有效纠正低氧血症, 给予足够呼吸支持以及降低呼吸肌力的消耗量等[4]。
机械通气的通气方式有两种:有创式和无创式。但有创性机械通气需要对患者的气管实行插管或者切开处理, 具有创伤性大、风险性高等缺点, 容易引起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有创性机械通气逐渐被其他方法所取代[5]。无创机械通气并不需要对气管实行插管或者切开处理, 具有创伤性小、风险性较低等特点, 减轻患者的痛苦, 并且该法更能减轻患者对手术的顾虑, 确保在治疗早期即能接受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效果[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与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相比, 患者经过治疗后, 显著增高p H、Pa O2, 并有效降低Pa CO2, 提示无创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 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低, 提示无创机械通气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综上所述,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4年2月收治呼吸衰竭患者30例, 所有病例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通过观察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pH值、心率、氧分压、呼吸频率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的改善情况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pH、PaO2和PaCO2等血气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患者的pH、PaO2显著增高, PaCO2明显降低。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HR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SNP、DBP指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 有1例出现胃肠胀气, 并没有出现气压伤、皮肤压疮以及相关肺炎等反应。结论:无创通气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 周建辉, 刘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8) :36-38.
[2] 顾晓洪.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10) :1887-1888.
[3] 刘以群.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1) :38-39.
[4] 刘占丰, 刘明艳, 刘宏海.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9) :39-40.
[5] 周亮, 吴宗劲.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3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11) :1324-1327.
无创呼吸机通气 篇6
随着无创正压通气的广泛开展, 其已成为呼吸衰竭的临床常用治疗手段, 由于其使用方便, 具有痛苦少, 舒适乐于接受, 院内感染少等特点, 其成为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我科于2006年以来对20例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 依据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采用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采用BiPAP模式,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6年12月—2008年3月应用无创压力支持通气20例。其中男9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65岁, 全部确诊为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
1.2 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用无创正压呼吸支持, 呼吸压力从6cmH2O, 逐渐调节至适合水平, 最高可调节至14cmH2O, 达到最大血氧饱和度, 保证SpO2, 在90%~95%以上, 应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护心电、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 病情好转后, 逐渐下调参数, 间断延长停机时间, 并转鼻面罩吸氧, 直到完全撤机。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 15例治疗好转, 1例昏迷伴呕吐, 2h后采用气管内插管, 3例因经济费用问题1d后拒接接受治疗, 1例因多功能衰竭死亡。患者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3~8d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患者经常规治疗病情无缓解, 需要行面罩辅助机械通气, 认为病情危急, 而产生悲观情绪;面罩罩住口、鼻腔, 部分患者主观感觉加重了胸闷、气急而拒绝治疗。对此, 上呼吸机前向患者详细介绍面罩辅助机械通气的目的及优越性、安全性和必要性, 教会人机配合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解除患者的恐慌心理, 指导患者如何放松, 按自主呼吸节律平静呼吸。上机后专人守护, 协助取得舒适卧位, 指导患者在使用无创面罩下机械通气时以腹式呼吸为主, 尽量保持闭口, 保证人机协调。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采取相应有效处理。
3.2 一般护理
3.2.1 通气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鼻面罩, 一般危重患者呼吸较弱, 多用嘴呼吸, 故选用面罩;面部小、颧骨凸出较瘦的患者可用鼻罩。在使用前使用合适的鼻面罩让患者试戴。可依据患者面部大小和自主呼吸方式来选用鼻面罩, 不可让患者有过强的压迫感, 在易摩擦部位用纱布保护皮肤, 避免压伤和擦伤面部皮肤。
3.2.2 无创呼吸机检测
护理人员在上机前必须严格测试呼吸机功能是否完好, 检查各管道是否消毒完毕, 有无漏气, 是否通畅, 电源是否稳定。另外, 应准备好急救设备, 创造紧急插管的条件, 当患者病情有进一步加重时, 应积极改为有创通气。
3.3 使用中的护理
3.3.1 生活护理
应用机械通气后, 患者自理能力下降, 要求护士严密观察, 建立有效沟通方式, 正确判断患者意识。
3.3.2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畅通对于机械通气是至关重要的。无创呼吸机是经患者自己的呼吸道进行通气, 虽然不建立人工气道, 但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导致呼吸不畅, 仍可影响通气功能。故应给予患者适当的体位, 可取半卧位、坐位等。气道的湿化和雾化。 (1) 加强气道湿化送气:将呼吸及管道同湿化器连接, 湿化器内加入并维持适量的灭菌蒸馏水。设置湿化器的温度, 使呼吸机近端气道的温度达到32~35℃, 从而使吸入的气体湿度达到60%~70%, 以维持纤毛活动的需要。 (2) 雾化加湿:将一次性氧气驱动的雾化吸入器用螺纹管同呼吸机远端的管道连接, 雾化液分别采用0.9%氯化钠溶液5ml﹢α﹣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4万U或根据医嘱调整用药。利用射流原理使用雾化液形成2~5μm中位直径的雾滴随呼吸道进入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起到稀释、消炎、解痉等作用 (3)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 , 协助翻身、拍背,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多饮水。若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剧烈, 可停机20~30min, 让患者休息片刻, 将痰咳出。待症状缓解后再使用呼吸机, 如患者无力咳嗽或出现意识障碍不能自行排痰, 应卸除面罩吸痰,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3.3.3 病情观察
应密切观察患者自主呼吸的频率、节律, 呼吸机是否同步, 通气量是否适当, 患者的安静情况, 自主呼吸与机器的同步情况。如患者出现烦躁不安, 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 多由于通气不足或痰液堵塞有关, 应及时清除痰液, 增加通气量。同时, 监测患者的意识、体温、心律、呼吸、血压、出入量SpO2以及血气分析。护士应加强监护, 因为患者的不自主活动或睡梦中的行为, 易造成氧气管脱落或摘除面罩。
3.4 并发症的护理
3.4.1 腹胀
腹胀是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在21%~46%, 同时易产生误吸, 护士应指导患者嘴闭紧, 用鼻呼吸, 并减少吞咽动作, 避免把气吸到胃内, 造成微胀气。对腹胀明显的患者可尽早采取胃肠减压。
3.4.2 压迫性损伤
压迫性损伤的发生率在7%~27%。由于患者持续使用鼻面罩, 鼻梁、鼻翼两侧长期受压, 出现循环障碍, 造成皮肤红肿、疼痛, 甚至破溃。所以, 可对连续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每隔4h放松1次, 15~30min/次, 并局部垫纱布保护皮肤, 减少摩擦和损伤。
4呼吸机消毒
呼吸机在使用中需维持一定的温湿度, 这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故应定期消毒呼吸机的细菌过滤器、过滤膜、管道及鼻面罩。鼻面罩每日用75%的酒精擦拭后再用0.9%氯化钠溶液纱布擦拭1次。每周用2%戊二醛浸泡螺纹管两次。30min/次, 用流动水冲洗干净, 晾干备用。撤机后, 除上述步骤外, 呼吸及内部还需给予清洁吸尘、调试和保养。呼吸机放置于清洁干燥的固定地方, 如出现故障应及时维修。
5小结
无创呼吸机通气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2 例, 均符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2) 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 排除有无创通气禁忌证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82 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 例。观察组男21 例, 女20 例, 年龄63~79 岁, 平均 (65.7±10.1) 岁, 病程5~22 年, 平均 (15.9±3.3) 年。对照组男22 例, 女19 例, 年龄62~79 岁, 平均 (65.3 ± 9.8) 岁, 病程4~22 年, 平均 (16.1±3.1) 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之间有可比性。
方法:对所有患者采取感染控制措施, 并进行解痉平喘、激素、化痰、纠正电解质、强心利尿、纠正酸碱失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 在患者的静滴液体中追加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3.75 g。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 采用瑞斯迈双水平无创呼吸机以及硅胶面膜口鼻面罩。通过面罩对患者进行双相正压无创通气。将无创呼吸机调整为触发/通气模式并维持。调整吸气压以及呼气压, 令吸气压高于呼气压。一般状态下, 吸气压调整为8~10cm H2O, 呼气压调整为2~4 cm H2O。另外, 对压力进行调节, 采用从小到大延时升压的办法, 升压时间控制在5~10min, 以患者的情况为准, 当患者出现舒适感时即可停止升压。将氧气浓度控制在30%~50%, 并维持Pa O2>70 mm Hg。在通气过程中, 为了方便患者进食或者咳痰, 可依据情况进行短暂的停歇。一般通气时间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通常3~7 d。规定每天上机时间5~9 h。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率以及呼吸状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记录, 对患者的血气变化状况进行测定。同时需要实时观察患者的缺氧体征以及呼吸困难。
观察指标:分析患者的血象, 检测评价两组患者以下指标: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血氧分压 (Pa O2) 、心率、血氧饱和度 (Sa O2) 。
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 并较少出现病情反复现象;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病情反复次数较少, 时间间隔较长;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 甚至进一步加剧[1]。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 α=0.05。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各项指标皆有明显的改善,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 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急性发作期表现较为明显, 待急性发作期一过, 临床症状会有所缓解。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 肺功能会进一步恶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身防御以及免疫功能下降, 病情会出现反复, 同时伴随发生心肺并发症。预防急性发作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根本目标。用相关治疗办法使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心肺功能得到改善。
在目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正在逐渐得到提倡及推广[2,3,4]。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采用经鼻面罩加压给氧, 较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并发症少, 患者主观感觉相对舒适, 费用低, 易被接受, 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皆有明显的改善,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92.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显著, 对患者术后的各项指标的改善以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延玲.用无创呼吸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辅助通气治疗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7 (30) :196-197.
[2]耿东言, 于思凡.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评估[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4 (30) :528-529.
[3]热西汗·依不拉音, 夏迪亚·夏木西丁.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33 (34) :105-106.
无创呼吸机通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46例急性左心衰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左心衰诊断标准。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22例,冠心病患者9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0.24±6.78)岁。所有患者神志清楚,能够实施通气治疗,上呼吸道通畅,血流动力学稳定,排除恶性肿瘤、器官功能性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法:入院后立即让病人半卧位,双鼻腔导管吸氧,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根据患者的脸型选择适合的面罩,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逐步调整呼吸机参数,呼吸模式选择S/T项,设置吸气相气道正压(IPAP)、呼气相气道正压(EPAP)和压力辅助项。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动脉氧分压(PaO2)的变化。
1.3 疗效判定
呼吸困难和肺部湿罗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血气指标HR、SBP、RR、PaO2、SaO2等恢复正常,则判定为显效;症状明显缓解,血气指标HR、SBP、RR、PaO2、SaO2等有所改善,接近正常,则判定为有效;呼吸困难,咳嗽症状无好转甚至病情加重,则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各组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AP、HR、RR和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两组MAP、HR和RR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而PaO2比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RR明显降低,PaO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表示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b表示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是内科常见疾病,是指患者左心功能的急剧减退,病情恶化后可以导致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死亡率很高[3]。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严重心律失常或甲亢等[4]。大多数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是由高血压和冠心病导致的,左心功能的下降使得心室在收缩期不能完全排出腔内的血液,造成舒张期内心室腔内残留血液过多,最终会引起组织充血。肺静脉压的升高会导致血液进入到肺间质或肺泡腔,形成间质性肺水肿或肺泡性肺水肿。
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是目前常用的辅助方法,它可以减少气管插管或有创通气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痛苦。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无创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临床症状,降低急性左心衰死亡率。该研究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动脉氧分压(PaO2)的检测,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MAP、HR、RR和PaO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两组MAP、HR和RR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而PaO2比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RR明显降低,PaO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分析,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2%,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结论
无创呼吸机通气辅助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缺氧状态,缓解呼吸困难,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旭涛,张新超.急性心力衰竭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5):113-115.
[2]何静,唐碧波.无创呼吸机在治疗重度急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24(6):665-666.
[3]张威.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竭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106-107.
无创呼吸机通气 篇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15-03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加重期(acuteexacerbatio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合并呼吸急竭的临床疗效价值。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行常规治疗给予抗感染、袪痰、平喘和呼吸兴奋剂,纠正酸碱平衡辅以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等,观察组5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h患者呼吸频率(RR)、心率(HR)、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Ph、PaCO2、PaO2、心率和呼吸频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在降低PaCO2呼吸频率和提高PaO2方面比对照组效果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NIPPV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PaCO2、呼吸频率,提高PaO2,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COPD急性加重期;Ⅱ型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至2020年COPD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在我国,COPD同样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患病率之高十分惊人,它既是重大疾病,也是卫生科研的重大课题。鉴于COPD发病和病情的复杂性,患病率与病死率高,我国政府已引起极大关注[1]。是由于有害颗粒或气体(主要是吸烟)的长期影响。肺部反复的慢性炎症,从而造成肺组织结构的变异,产生气流受限,病情常呈进行性加重。COPD急性加重主要由于支气管,肺部感染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原已处于疲劳状态的呼吸肌负荷加重,最终导致Ⅱ型呼吸衰竭。传统的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及呼吸兴奋剂的应用中,常难以达到满意效果[2]。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我们在临床中对51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NIPPV治疗,另外51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抗感染、平喘、祛痰和呼吸兴奋剂,持续低流量吸氧),比较并观察NIPPV在治疗两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08年1月~200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02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所有病例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2007年修订版)[3]。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男性33例,女性18例,年龄59~88岁,平均(71±7.8)岁,平均病程(19±5.1)年;对照组51例,男性34例,女性17例,年龄61~85岁,平均(2±7.1),平均病程(20±6.1)年。剔除意识不清、休克、咳大量黏液稠痰或咳嗽无力易窒息患者,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51例患者在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的运用NIPPV治疗,而对照组51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抗感染、平喘、祛痰和呼吸兴奋剂,特续低流量吸氧)。
1.2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抗感染、平喘、祛痰)的基础上使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Vision呼吸机,选用国产硅胶膜口鼻罩,其工作模式为压力支持,参数设定如下:状态S/T;备用呼吸频率12次/min;吸气压力(IPAP)从6cmH2O、呼气压力(EPAP)从4cmH2O开始,经过5~20min逐渐调至IPAP12~20cmH2O、EPAP4~6cmH2O。控制吸入氧流量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略高于90%。BiPAP通气时间每天2~3次,每次4~6h,允许患者在进食、饮水、咳痰时除去面罩。病情好转后逐渐下调参数,延长停机时间,直至完全撤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抗感染、平喘、祛痰和呼吸兴奋剂,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时血气分析、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
1.3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h动脉血气分析(pH、PaO2、PaCO2)、呼吸频率(RR)、心率(HR)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结果
2.1治疗前后气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pH、PaO2、PaC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观察组在降低PaCO2、提高PaO2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更明显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呼吸频率、血压、心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呼吸频率、血压、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结束时心率、呼吸频率与治療前比较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收缩压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治疗结束时呼吸频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天数的比较治疗组抗生素使用天数和住院时间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0.05),见表3。
2.4不良反应:使用NIPPV治疗的患者中有3例出现胃肠胀气,主要是因为治疗时说话或中风后遗症患者张口呼吸,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式后症状消失。
3讨论
3.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反复发作,肺功能呈进行性下降,直至呼吸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支气管肺部感染为AECOPD最为常见的诱因,常导致Ⅱ型呼吸衰竭。COPD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的目的在于改善氧合,减轻CO2潴留,同时缓解呼吸肌疲劳为患者的恢复创造条件[4]。COPD的主要特征是慢性气流受限,并呈进行性发展。由于肺泡弹性纤维破坏,肺泡壁毁损,肺组织弹性减退,肺过度充气,肺内气体和血流分布不均匀,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小气道动态陷闭。急性加重期这些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气道的阻力进一步增加,致呼吸做功增加,呼吸肌负担加重。当呼吸肌过度疲劳,就会出现呼吸肌功能衰竭而加重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是COPD急性加重的最常见诱发因素,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多合并有肺部感染,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加重,呼吸肌疲劳,痰量增多,痰液引流不畅,呼吸道阻塞加重,导致缺氧、二氧化碳(CO2)潴留加重,后者刺激呼吸加深加快,又加重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竭,形成恶性循环[5]。
3.2目前认为,NIPPV是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在于辅助通气泵功能,缓解呼吸肌疲劳[6,7]。NIPPV的合理应用可以成功救治相当一部分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之免于气管内插管并可降低气道损伤和肺炎危险性[8,9]。NIPPV吸气时提供较高吸气压,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气量,同时改善气体在肺内分布不均状况促使肺泡中氧向血液弥散,减少无效死腔量;呼气时的呼气压相对于PEEP,可对抗PEEPi,防止小气道陷闭,改善通气,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陷,改善弥散功能,使肺泡内CO2排出,间断使用呼吸机,可在保持呼吸肌休息的基础上,防止呼吸机依赖和呼吸肌的废用性萎缩,帮助呼吸肌消除疲劳和恢复功能。
无创呼吸机通气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92例ARF患者,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知情同意后,按照其发病原因,将病因为心源性肺水肿(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CPE)者纳入CPE组,将病因为重症肺炎(Severe pneumonia,SP)者纳入SP组,各96例。CPE及SP诊断方法参考文献[3]。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其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性别、慢性基础疾病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临床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感染、解痉、祛痰、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营养支持等治疗,针对其ARF病因行对症治疗,并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接受NIPPV治疗:使用PB840呼吸机(美国泰科公司),选择无创压力支持+呼气末正压(PSV+PEEP)模式,PSV初始压力设定为8 cm H2O(1 cm H2O=0.098 kPa),若患者临床顺应性良好,可适当增加2~3 cm H2O,保持患者呼吸频率<30次/min、潮气量7~10 mL/kg;PEEP均设定为5 cm H2O。NIPPV应用1 h内应及时调整FiO2,使患者PaO2>70 mmHg,血氧饱和度(SaO2)>95%[4]。疗程一般为3~15 d。
NIPPV停用指征:PaO2/FiO2>200 mmHg、呼吸频率<30次/min即可停用NIPPV,若患者再次出现NIPPV使用指征可重复给予NIPPV治疗。气管插管指征[5]:若患者出现严重精神症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神志不清、心源性休克、呼吸道分泌物蓄积且排痰能力弱、充分氧疗后PaO2仍然<60 mmHg等体征变化,则立即行气管插管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抽取其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变化,并运用呼吸动力监测,对其自主呼吸潮气量、每分通气量、浅速呼吸指数进行检测[6]。显效为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气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血气指标有所好转;无效为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无明显改善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发生率,分析NIPPV治疗AR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7]。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气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H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后PaO2、SaO2均显著上升,PaCO2均显著下降,CPE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CPE组比较,#P<0.05
2.2 症状改善情况及呼吸动力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每分通气量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后自主呼吸潮气量均显著上升,心率、呼吸频率、浅速呼吸指数均显著下降,CPE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CPE组比较,#P<0.05
2.3 疗效评价及患者转归
CPE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6%,显著高于SP组的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E组与SP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为(6.79±2.14)h VS(38.35±12.57)h、气管插管率7.3%VS20.8%、病死率4.2%VS12.5%,CPE组指标均显著低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ARF特点为起病急、症状严重[8]。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是过往治疗ARF的常用手段,但其成本高、操作技术繁杂、并发症发生风险高[9]。作为一种无创呼吸支持手段,NIPPV早期多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治疗[10]。近年来,NIPPV已在AECOPD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亦有学者开始关注NIPPV在ARF中的治疗价值,如胡先全等[11]发现,NIPPV可有效降低ARF患者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但Barjaktarevic等[12]指出,NIPPV的应用可能干扰ARF患者气管插管时机的判断,影响治疗的及时性及有效性。因此,目前临床对NIPPV能否用于ARF的治疗及治疗效果、安全性尚存在争议。
本研究两组患者均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IPPV,持续气道正压的提供使患者肺泡萎陷得到了有效控制,其血气指标、临床症状及呼吸动力得到了更为有效的改善,NIPPV在增加肺顺应性、改善氧合、提高肺顺应性方面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故能够帮助患者安全度过ARF肺损伤急性期,对其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13]。Ornico等[14]发现,NIPPV还具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作用,故对心力衰竭、CPE引发的ARF亦有着确切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CPE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气管插管率、病死率、VAP发生率均显著低于SP组,说明NIPPV可通过减少呼吸功、降低机体氧耗,有效改善CPE患者因各种原因引发的肺静脉血回流障碍,从而使其缺氧状态迅速改善,但SP患者由于肺组织水肿、炎性渗出、肺泡部分闭陷和实变较为明显,而NIPPV对肺泡闭陷病因的纠正作用有限,故SP患者症状改善时间稍长。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治疗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考虑与NIPPV所应用的面罩封闭性不确切、易漏气有关,NIPPV并不具有气道保护作用,故对于合并气道强烈痉挛或分泌物大量潴留的患者,NIPPV无法有效对抗气道阻力增加,可能导致呼吸肌疲劳加剧[15,16]。因此,在使用NIPPV治疗ARF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与禁忌证[17]:针对有自主呼吸、神志清醒、治疗配合度佳且有自主排痰能力、面罩耐受度尚可的患者,可及时应用NIPPV;若患者意识不清、上呼吸道不完整或合并上呼吸道和消化道急性失血、严重肺大泡和肺气肿、气胸、败血症等病变,则应避免使用NIPPV,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NIPPV对不同病因引发的ARF患者临床症状、呼吸功能的改善均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缩短其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气管插管率。
摘要:目的 :分析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不同原因导致急性呼吸衰竭(AR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92例ARF患者,按照其发病原因,病因为心源性肺水肿(CPE)者纳入CPE组,将病因为重症肺炎(SP)者纳入SP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症状改善情况、呼吸动力变化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分析NIPPV治疗AR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H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治疗后PaO2、SaO2均显著上升,PaCO2均显著下降,CPE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每分通气量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治疗后自主呼吸潮气量均显著上升,心率、呼吸频率、浅速呼吸指数均显著下降,CPE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E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6%,显著高于SP组的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E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IPPV治疗CPE与SP引发的ARF均可取得肯定疗效,且具有良好安全性,对于常规给氧无效的ARF患者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
【无创呼吸机通气】推荐阅读:
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08-12
无创呼吸机治疗08-11
睡眠无创呼吸机08-28
家庭无创呼吸机10-06
使用无创呼吸机护理07-14
无创伤呼吸机肺功能07-07
呼吸机辅助通气论文05-23
无创呼吸机项目申报材料12-16
无创呼吸机新技术申报12-31
无创呼吸支持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