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动物

2024-05-17

水产品动物(通用12篇)

水产品动物 篇1

1 检疫概念

动物、动物产品检疫,是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各种动物、动物产品进行的疫病检查。通过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动物产品及相关物品进行隔离、查封、扣押和处理,其目的是有效防止动物传染病的传播、扩散和流行,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动物防疫法》、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委托的派出机构,负责实施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其他单位和任何个人无权实施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2 检疫实施

2.1 指定地点检疫

指定地点检疫,指散养户畜主在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前,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检疫申报后,官方兽医按照规定,要求业(货)主将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运到检疫申报点或者便于检疫的指定地点,对动物实施现场检疫的行为。目的在于对动物饲养环节的动物防疫及健康状况实施全程监控,通过产地检疫能够及时发现病原,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防止患病动物进入流通环节,把动物疫情控制和消灭在原发生地,最大限度减小因动物疫病所造成的危害。

江津从2015年7月1日起,根据重庆市农委实施“三项制度”的要求,官方兽医在实施检疫后、填发《动物产地检疫证明》之前,应先查验该片区(镇、街)是否附有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的动物免疫抗体《检(监)测报告》文号,有《检(监)测报告》文号并符合条件的方可出具《动物产地检疫证明》,否则,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2 规模场检疫

规模养殖场检疫,是指规模养殖场业主在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前,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检疫申报后,官方兽医按照规定到规模养殖场对动物实施临栏检疫的行为。

根据相关规定和江津区畜牧兽医局历年来的作法,在江津境内,凡是生猪存栏达到200头以上、牛存栏50头以上、羊存栏100只以上、禽存栏2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各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在镇街的派出机构)都应申报者的请求和《检疫申报单》中填写的信息,立即派官方兽医到场实施检疫(又称“临栏检疫”),做到“有报必检、随报随检”。官方兽医在实施检疫时,首先查验该场《养殖档案》中记录的相关信息内容与实际申报检疫的动物信息内容是否相符,验证申报检疫的动物是否在免疫保护期限内、是否执行兽药休药期制度、临床检查动物是否健康、免疫标识是否对应齐全等。符合产地检疫条件的出具《动物产地检疫证明》,不符合的按照规定进行隔离观察。隔离观察期满,符合产地检疫条件的出具《动物产地检疫证明》;不符合产地检疫条件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从2015年7月1日起,官方兽医在实施检疫后、填发《动物产地检疫证明》之前,应先查验该养殖场是否附有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的动物免疫抗体《检(监)测报告》文号,有《检(监)测报告》文号并符合条件的方可出具《动物产地检疫证明》,否则,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3 屠宰检疫

2.3.1 驻场检疫。

是指对经政府批准允许屠宰市外生猪的屠宰厂(场)。由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指派官方兽医长驻生猪屠宰厂(场),并实行24h值班制度,依法行使以下职责:一是对进入厂(场)待宰的生猪实施查证验物(查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畜禽标识、生猪健康状况,市外生猪备案手续等);二是对进入厂(场)待宰的生猪按时实施巡查;三是对屠宰的生猪实施屠宰检疫;四是对动物屠宰场所经营者回收的畜禽标识进行处置;五是指导、监督生猪屠宰厂(场)业主对生猪圈舍、屠宰场所、屠宰用具及时进行清洗、消毒,并按照规定处置屠宰污物和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六是依法纠正或处理违法经营行为。为便于驻场监督管理,江津在8个机械化生猪屠宰厂均安装了全程监控设备,对检疫人员实施的生猪进场查证验物、待宰巡查观察、屠宰同步检疫等行为实行全程监管。

2.3.2 进场检疫。

即运输生猪的车辆在经过屠宰场入口消毒后,由官方兽医向业(货)主索取查验该批生猪是否持有有效期内的《动物产地检疫证明》、实际数量与检疫证明中填写的数量是否相符、是否来自非疫区、生猪免疫标识是否齐全、生猪有无异常、备案情况等内容。符合待宰条件的,准许卸载进入待宰圈进行观察,并对运载工具实施冲洗消毒;不具待宰条件或猪群有异常的,赶入隔离圈进行隔离观察,隔离观察期满无异常的允许进入待宰车间。否则,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2.3.3待宰隔离观察巡查检疫。生猪进入待宰圈后,由驻场官方兽医每两小时进行1次巡查观察,并作好记录记载。观察期间,出现不明原因死亡的,对死亡生猪进行无害化处理;未出现传染病疑似临床症状的,允许进入急宰环节;出现动物重大传染病疑似临床症状的,在报告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同时,按照《动物重大疫病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先期处置。

2.3.4 同步检疫。

生猪在进行屠宰时,由驻场官方兽医实施同步检疫。同步检疫时进行以下操作:摘除回收免疫耳标、检查皮肤有无病变、内脏各器官组织是否正常、摘除三腺(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结)和不能食用的压伤、挤伤、挫伤组织部分;检疫合格的(由屠宰企业和肉品品检验员负责),回收免疫耳标,经头、胴体、内脏、复检合格后,并监督品质检验员完成品质检验后,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产品A证或产品B证),并在胴体背中线由上至下加盖验讫印章,对分割包装的肉品加施检疫标志;允许产品出场;监督屠宰场业主对屠宰车间进行冲洗消毒后,准备下一次屠宰。不合格的(如胴体皮肤、内脏器官、淋巴组织有异常病变,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和不能食用的等),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处理通知单》,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2.3.5 随时检疫。

是指对未经政府批准允许屠宰市外生猪的其他屠宰场,对屠宰的生猪产品只能在本场镇销售,由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指派官方兽医负责该屠宰场生猪的屠宰检疫。检疫时履行以下职责:一是对进入场待宰的生猪实施查证验物(查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畜禽标识、生猪健康状况等);二是对屠宰的生猪实施屠宰检疫;三是对动物屠宰场所经营者回收的畜禽标识进行处置;四是指导、监督生猪屠宰场业主对生猪圈舍、屠宰场所、屠宰用具及时进行清洗、消毒,按照规定处置屠宰污物和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五是依法纠正或处理违法经营行为。

3 检疫信息录入传输

官方兽医在实施各个环节的检疫时都要建立检疫“台账”,如实记录相关情况和数据等信息,并将记录情况和数据信息录入电子档案,并在发送“重庆市动物卫生监督指挥调度平台”的同时,还须将每日的记录记载信息资料打印后装订成册备查。检疫记录信息需保存1年以上。

水产品动物 篇2

1、动物在进入公司屠宰厂时,应持有有效的检疫合格证明并须经驻场检疫人员查证验物,证物相符的方准入场,工作人员同时做好进场记录。

2、证物不符或无有效检疫合格证明的或未经检疫的动物,关入隔离观察圈,隔离观察30天后进行重新检疫,合格动物方可屠宰,不合格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3、卸车时工作人员逐头检查动物状况,对健康动物进行编号、分圈;对发现体况不佳的及时向主管人员报告并通知驻厂检疫人员进行检查。

4、动物屠宰后经驻厂检疫人员宰后检疫、本厂检验人员检验合格,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加盖验讫印章和检验合格印章后方可出场,同时作好产品流向登记。

浅谈如何有效控制水产动物疾病 篇3

[关键词] 水产动物;疾病;现状;措施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养殖业的发展和管理不当,致使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复杂化,进而给疫病防治造成了很大困难,这不仅造成水产动物死亡和水产品品质的下降,影响到广大水产养殖者的经济收入,而且某些水产动物传染病给人民健康带来了威胁。针对水产动物疾病的流行规律与特点,制定相应的防疫防治体系,做到目的明确、快速准确的控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为水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我国水产动物疾病现状

我国水产养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1993年我国对虾养殖因虾病毒性疾病的传播,全国养虾业遭到致命的打击,经济损失达近100亿元。2004年4~10月,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对73种水产养殖品种(其中鱼类36种、甲壳类12种、两栖和爬行类3种、贝类8种、藻类3种、棘皮动物1种)的126种病害(其中病毒性疾病18种、细菌性疾病62种、真菌性疾病3种、寄生虫疾病27种、藻类性疾病3种、其它病害3种、不明病因9种)进行了监测。2004年4~10月,水产养殖业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1.33亿元。比2003年的105.83亿元增加35.60亿元[1]。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养殖品种的不断扩大,地区间苗种、亲鱼运输日益频繁,并不时自国外引进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给区域性鱼病甚至国外的鱼病向各地传播、蔓延制造了条件,水生动物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从2002—2003年国家病害测报情况看,我国2002年7月份,30个省、市、自治区,测报38个养殖品种,共发生185种病害,造成经济损失额达20亿元,其中鱼类损失8.8亿元,占总损失的33.0%,虾类损失7.06亿元,占35.3%,其它类共计3.1亿元,占20.7%[2]。病害对我国渔业生产、人类健康等方面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是发展、制约渔业的一个瓶颈:一方面,长期危害渔业生产的疫病未得到根除;另一方面,新的水生动物疫病还不断传入我国。

二、水产动物疾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1.养殖技术跟不上,管理不当

从水产发展过程看,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养殖方式、良种选育、病害防治、养殖用药以及饲料生产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性、基础性因素,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3]。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比较严重,改善养殖方式是推广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当前水产养殖农村散养户比重过大,养殖户养殖思想陈旧, 养殖技术跟不上,水体不加以充分利用,饵料配置营养不全面,再加上日常管理混乱,没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可行的管理办法,使得水产疾病的防控,饲养技术的提高,环境的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

2.药物的不正确使用

我国水产动物的病虫害防治大多是借用人药、兽药,在水产品养殖方面,药物的种类也较多,用药的范围也较广。除了消毒剂外,还有杀虫驱虫类、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和喹诺酮类等,个别情况下使用某些激素。这些药物是导致水产品出现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4]。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有些养殖生产者仅仅认同于使用抗生素及其它化合物具有防治鱼病的效果,而忽视了抗生素及其它化合物超剂量使用,造成水产动物机体出现耐药性和中毒现象,导致水产品中大量药物残留的后果和水产动物的死亡。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产养殖中超量使用和不规范使用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一些已被命令禁止的药物仍在使用。

3.饲料监管不到位

饲料原料是饲料安全生产的源头,由于化肥使用、农药残留以及工业污染和加工过程人为使用非法添加剂等,造成饲料原料中农药和有害物质的残留蓄积,往往是在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下进入养殖产品,受到污染的饲料有时含有对生物有害的过量的无机污染物如铅、镉、铬、砷、汞等重金属元素及氟、硒等非金属元素,也可能污染一些有机物,这些污染物都具有在环境、饲料和食物链中富集、难分解、毒性强等特点,对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使水产动物和人类发生“三致”及致畸、致癌、致突变。其次饲料的不合理存放,产生饲料发霉变质,导致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发生改变,更为严重的是能产生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将通过饲料的投喂被水产养殖动物吸收,造成疾病流行和水产品质量下降。有些饲料厂对饲料配方设计及饲料加工方式存在问题,存在滥加抗生素或促生长药物现象。近年来,我国相继设立了国家级、部级以及省市地县级饲料监察、质检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饲料质量监督体系。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对饲料的检测大都停留在常规成分检测上,而对饲料中违禁药物和抗生素残留等缺乏严密的监测手段[5]。

4.缺乏有效的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员和仪器

水产动物的防疫、检疫管理方面,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于水产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管理应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但在许多地方这一块的工作大都由畜牧所代管,无法行使其应尽职能,而渔业行业组织和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有人、有技术,但有劲使不上,造成水产动物疾病传播的有机可乘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量下降。其次,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管理大都依赖一定的科学手段,如疫病检疫、药残检测、病情测报、病原分离都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可目前,对水生动物防疫、检测仪器设备陈旧,不能在科学、公正的检测结果基础上进行防疫、检疫和安全生产[6]。

三、有效控制水产动物疾病措施

1.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1)做好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坚持以养殖户为主体,普及健康养殖相关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意识,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规划设计、苗种供应、鱼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规范农户养殖行为,建立生产有记录(养殖品种、种苗产地、购进时间、放养时间、水源、投喂饲料、鱼病鱼药使用情况、起捕时间等),产品流向可追踪、出现问题能追溯的管理体系。

(2)科学选择养殖地点和改善池塘环境:①选择水源充足、水体清新、无污染的水源;②在养殖过程中彻底清塘;③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进行水质处理。④根据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放养模式与密度,科学放养,同时对池塘适时“轮休”或“休养”,或直接采取“休养”的方法,以改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控制病原体。

2.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养殖品种

优良品种是开展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要根据市场需要、生产条件和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选择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抗疫病能力的养殖品种。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引进、培育、开发抗病抗逆强的养殖品种。鱼种应保证优质、健壮、无病害。水产苗种引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法》,水产苗种生产要依据农业部《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水产原良种生产管理规定》进行生产经营。

3.保证饲料安全

饲料作为水产动物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安全。因此饲料选择贯彻饲料安全即是水产品安全的指导思想 。饲料供给必须与水产动物的生理需求一致。不得使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饲料要求质优、营养均衡,粒径适口。鲜活饵料如冰冻鱼等要求新鲜并且不带病原体,不应对水体造成污染,并且根据不同的鱼类生长要求注意合理搭配。高度重视饲料生产和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从源头抓起,确保饲料安全,所有生产经营的厂家和营销户,要建立台帐,实行质量承诺制,大力促进无公害饲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

4.切断疫病传播途径

为了保证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饲养过程中必须提供清新水源、天然光线和适宜温度。池底淤泥应及时清理并对池塘进行晾晒和消毒,使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环境中,避免使用剧毒农药等违禁药物消毒、灭虫,不得使用有潜在毒性的建筑材料,不得使用有毒的防腐剂,减少细菌、病毒的感染机会,严格控制疫病的发生。

5.严格按照标准使用渔药

渔药使用是安全养殖中的主要技术环节。对养殖场实用的药物要进行严格筛选,剔除高毒残留的药物。渔药应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在养殖过程中要从药物、病源、环境、水产动物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出发,科学、合理用药,达到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效果与水产品的品质。用药过程严格遵守药物实用种类、剂量、配伍、期限及停药期的规定,严禁使用违禁药物或未经批准使用的药物,选用的药物应是兽药药典中所列的品种,尽可能选用中药,或选用已经临床试验、安全性好、品质保证、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的药物,要遵循《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量》、《养殖生产禁止使用药物》、《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果的使用药物。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严禁使用对水域环境有严重破坏而又难以修复的渔药,严禁直接向养殖水域泼洒抗菌素,在使用添加剂时,不得将原料直接拌喂,应先制成预混剂再添加到饲料中。

6.建立有效的水生动物防疫、检疫

在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中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水产技术人员开展水生动物疫情测报、预报,负责对疫情的普查、收集、上报,强化对突发疫病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现疫情,迅速组织人员现场进行诊断、分析、快速处理,达到预防和控制重大鱼病的发生。其次,应理顺管理权限,由渔业部门负责管理,明确执法主体和执法程序。从中央到地方应同畜牧一样建立起水生动物防、检疫监督机构,负责对水生动物的防疫、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先进仪器,建立水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负责对水生动物、渔业生态环境、药物残留以及产品的质量进行安全检测

参考文献

[1] 陈爱平.2004年中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报告[J].科学养鱼,2005(9):48~49

[2] 冯玉贵 霍同银 李仁斋.浅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和质量安全[J].河北渔业,2003,(3):4

[3] 王宪章.如何构筑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防线[J].渔业致富指南.2008,(11):21

[4] 郑义,陆辉.浅谈水产品药物残留的控制对策及水产药物的科学使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2008(3):105~106

[5] 谢一荣 吴锐全 谢骏等.水产饲料安全的隐患与对策[J].广东饲料,2007(1):17~19

水产品动物 篇4

1 抓好动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安全工程的必要性

安全高效的动物饲料和添加剂是畜禽健康、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快畜牧业发展, 提高动物产品质量, 必须抓好畜禽的繁育体系、防检体系和动物饲料添加剂安全体系建设。优质的动物饲料、添加剂除能满足畜禽生长的营养需要外, 还能提高动物产品的安全质量, 而劣质、不合格的动物饲料或添加剂会给畜禽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降低产品质量, 给畜牧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如果滥用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等, 给人类带来危害。

2 导致动物产品不安全的因素

2.1 植物性饲料存在的问题

如饲料中作为蛋白原料的菜籽枯, 其本身就含有芥子碱、皂角甙和单宁, 尤其是所含葡萄糖硫苷经芥子酶水解后产生异硫氰酸盐、恶唑烷硫酮等多种毒物。再如豆科中所含抗胰蛋白酶, 或霉变饲料等都会对畜禽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直接饲喂这些饲料会使畜禽的肝、肾肿大或水肿, 慢性蓄积中毒, 从而影响畜禽生长发育, 使其产品的质量下降。

2.2 动物性饲料存在的问题

除鱼粉外, 动物性饲料主要来源于畜禽屠宰后的副产物经加工处理后成为蛋白原料。这对开发蛋白饲料资源, 变废为宝, 综合利用来降低养殖成本, 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动物性饲料本身就是疫病交叉感染源, 易腐败变质, 也易滋生病原微生物。有的重复利用废弃饲料饲喂, 如“泔水”、鸡粪, 变为“泔水猪”、“鸡粪猪”、“污水猪”, 不但影响了动物产品的风味, 也降低了产品质量, 甚至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

2.3 人为因素对动物产品质量的影响

动物产品中的药残90%是人为使用化肥、农药和兽药的残留。一是饲料原料中化肥、农药的残留, 因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可在包谷、豆饼、菜枯等饲料原料中残留;二是在饲料中滥用抗菌素、药物、激素, 又不注重休药期, 如滥用药物添加剂、磺胺类、呋喃类、抗生素、咳喘素、高铜、高锌, 更有甚者使用如三聚氰胺、瘦肉精、激素 (如睾酮、孕酮、雌二醇) 等。这些药残, 不但影响动物产品的质量, 更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对人类的发展带来威胁。

3 确保动物产品安全的措施

动物及其产品安全是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饲料和添加剂作为人类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原料, 其安全问题与畜产品的食用安全密切关系。饲料和添加剂中存在的不安全或具有安全隐患的因素很多, 某些方面的问题还十分突出, 解决其安全问题刻不容缓。然而, 解决安全问题并非易事, 涉及政治、经济、技术和人们心绪诸多方面的因素, 因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除了制定和完善法规外, 饲料技术的进步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核心。加速饲料新技术产品的研制是当前动物科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3.1 依法管理, 加强监管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饲料安全问题, 已根据我国饲料安全问题的特点, 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和管理办法, 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动植物检疫法》、《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等。尽快建立饲料安全评价基地和饲料安全监控信息网, 完善饲料标准化体系, 改善检测条件, 加强监控和执法。对违禁药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实行重点监控, 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2 加快科研攻关, 推广新型养殖综合配套技术

水产动物病害学 篇5

2.发病的原因:A,病原的侵害;B,非正常的环境因素,C营养不良D动物本身先天的或遗传的缺陷,E机械损伤

3.水产病害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

2)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 及水色 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安度 4)饵料应质优量适 5)改善生态环境

6)操作细心

7)经常进行检查

8)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防止病原传播 9)订立和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10)药物预防 11)人工免疫 12)德育抗病力强的苗种

4.病毒的增殖复制步骤:吸附、穿入和脱壳;增殖;装配与释放 5.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6.病毒的致病机制:顿挫感染、溶细胞感染和非溶细胞感染 病毒感染类型: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7.细菌的生长繁殖:基本条件:充足的营养物质、合适的酸碱度、适宜的温度、必要的气体环境 8.细菌的感染途径:接触感染、创作感染、消化道感染

9.细菌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潜伏感染、带菌状态、显性感染 10.四类型: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毒毒血症 11.什么是真菌:真菌的生长繁殖:

真菌的致病性:致病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真菌性中毒

12.寄生:有的在某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于另一生物之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之营养而生存,或以该生物之体液及组织为食物来维持其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作用,此种生活方式 13.寄生生活的起源:由共生方式到寄生,由自由生活经过专性寄生到真正寄生。14.寄主种类:终末寄主,中间寄主,保虫寄主。15.寄生虫的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经皮感染:(主动经皮感染、被动经皮感染)

16.外界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水分化学因子的影响,季节变化的影响,人为因子的影响,密度因子的影响,散布因子的影响

17.免疫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18.免疫细胞的种类: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其他免疫细胞。这5种的功能了解

19.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如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的物质

20.构成抗原的条件:异物性、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物理性状 21.抗原决定簇(AD):是存在于抗原物质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也称表位 22.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3.抗体Ab:是指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刺激后,由分化成熟的浆细胞 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24.免疫球蛋白 的生物学活性: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激活补休、调理作用、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原性

25.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都是细胞防御和体液免疫 26.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本特点是如何?

27.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28.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本特点如何?

29.包括以促进动物生长、系列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促进畜牧业、水产业及生产的一类物质,研究药物全部知识的科学称为药物学

30.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内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蓄积过多导致药理作用的延伸和加重而产生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

31.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

吸收:指用药部位运转到血液的过程 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向全身分布

代谢:多数药物在体内会经过氧化,还原、分解或结合等不同方式进行转化,使药理作用减弱或消失

排泄:排泄是药物的最终消失方式

32.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称为消除半衰期 33.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引起的坏死 水肿:等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

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变性 :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细胞肿胀: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脂肪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34.代偿种类: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结构性代偿 35.创伤愈合的一期、二期特点:

一期:创缘整齐,组织缺损少,没有感染伤口。伤口炎症反应轻,血凝块少,愈合时间短,形成疤痕小

二期:创伤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口多开,坏死组织多,出血较严重,伴有感染和明显炎症。愈合时间长,疤痕较大

36.炎症: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操作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37.炎症原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子、异常免疫反应、炎症的结局:痊愈、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炎症、蔓延扩散 脓毒败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菌血症

38.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易感细胞 发生异常的反应性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39.第 112页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40.鳜鱼虹彩病毒:病原体: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41.对虾白斑症病毒:病原:白斑症病毒

42.打印病:又名腐皮病,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症状:鱼种和成鱼患病的部位通常在肛门附近的两侧,或尾鳍基部,极少数在身体前部,亲鱼患病没有固定部位,全身各自都可出现病灶。初期下层肌肉出现红斑,后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病灶的直径逐渐扩大和浓度加深,形成溃疡,严重时甚至露出骨骼或内脏。43.草鱼出血病,病毒为呼肠孤病毒。

有以下三种情况: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

流行季节在6月下旬到9月底,水温20-33度,最适水温为27-30度,流行地区广。

诊断方法: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1)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用浓度200PPM生石灰,或20PPM漂白粉,或10PPM漂白粉精消毒……

2)使用含氯消毒剂 3)加强馒头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定期回流清水,泼洒生石灰

4)人工免疫预防:用草鱼出血病疫苗进行人工免疫预防本病具有较好的效果(浸泡法和注射法)43.车轮虫病特点

症状:主要寄生在大大鲵幼体的皮肤和鳃上,以吸取其皮肤和鳃的组织细胞为营养,从而扣件皮肤和鳃组织。幼体鳃丝肿胀充血,黏液分泌过多时,影响呼吸和生长。大量感染时身体消瘦,生长减慢,流动迟缓,摄食不良,体表充血,重症者可造成死亡

预防:用浓度30毫克/升福尔马林全池泼洒,8小时后换注新水 治疗方法:用浓度30毫克/升的冰醋酸全池泼洒

用浓度0.7毫克/升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用100平方米的楝树新鲜枝叶5千克,煎煮后全池泼洒

水产品动物 篇6

关键词:水产动物;饲料学;课程

一、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名称

对于这门课,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课程名称。从名称上看,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即营养部分和饲料部分。饲料包括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微生物性饲料(每一类都包括新鲜品和干燥品两种形式)及配合饲料等。对于配合饲料以及原料,所有的学校都讲;对于鲜活性饲料,除了水产动物育苗中用到的单胞藻、轮虫、卤虫等单独划为另一门课讲解之外,其他的饲料形式一般学校不讲。

配合饲料的内容有很多优点是教学的主流,可鲜活饲料在养殖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降低养殖成本等。可是关于这些饲料培养的内容只有少数教材才涉及,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当然,在课堂上讲是可以的,但是没有相应的教材,也没有相应的时间,给学生的学习带了来一定的难度。

有的学校将浮游生物的培养与浮游生物学合并在一起,取名“浮游生物与活饵培养”,这两部分的联系很密切,放在同一门课里讲,顺理成章。可有关大型鲜活性动植物饲料的内容应划给哪门课程,植物学、动物学或其他,未见先例。现在一般不开设综合水产养殖这门课,如果有这门课程,可以将这类内容划给该课程,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既然该课程仅仅讲解饲料配合的内容,那么该课程就应该修改一下名字,叫做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

二、课程的分化与课时问题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新的科研成果也不断出现,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所以有的学校将该课程分化为两门课程,即水产动物营养学和水产动物饲料学,总课时量增加了,这倒是顺应了形式的发展。

有的学校不开设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学这门课,而是开设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或者动物营养学课程和动物饲料学课程,既讲解陆生动物的内容,也讲解水产动物的内容,只是偏重于水产动物,这也不是不可,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更宽广一些,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类似的情况也有,比如有的学校开设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有的学校开设动物生理学课程,陆地动物、水生动物的内容都讲,只是偏重于水生动物而已。

三、关于教学脱节问题

该课程与一些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密切,基础打不好,后续课程就难以进行。从理论上讲,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哪些内容在专业基础课中讲,哪些内容在专业课中讲,各部分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可是有些学校的这种衔接很不好,甚至脱节,这是很遗憾的。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与该课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之间,在其他的专业课与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出现在该专业,在其他专业也有。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某一个学校,可以说很多学校都有。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说,“这部分内容我们不讲了,以后有关课程还要详细讲”。而到了专业课教学时教师会说,“这部分内容在过去的课程中已经讲过了,在这里不讲了”,于是就出现了知识衔接的裂隙。还有一些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在前期课程中讲过的内容,到后期课程中教师又滔滔不绝长篇大论;或本来应该在后期课程中讲的内容而“提前预支”,导致该讲的没讲,或者一处讲就可以的内容而在多处重复讲。

四、关于实践教学问题

该课程属于应用性学科,仅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可是目前各学校的情况不同,所能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也不同。对于饲料中营养素和能量含量的测定、消化率、消化速率、营养素和能量的需求等内容的试验,可以在实验室中完成,但是由于场地、时间、经费、仪器设备等原因的影响,大多不做。如有可能的话,在做毕业论文时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做,或者在读研阶段根据所做毕业论文的情况也可能做。

至于对配合饲料的加工设备的认识学习,一般在实验室做不到。有的学校实验室可能有小型的颗粒饲料机,但是这种机器与实际生产中的成套设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有学校带领着学生去饲料厂参观饲料加工设备,这仅仅是对于设备的外形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却知之甚少,依然达不到目的。大多数学校是采用在PPT中贴图的形式来讲解配合加工饲料的设备的。如果在饲料厂实地拍摄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放映倒是很好,可是现在的设备都是大型设备,一套设备分布于不同的楼层,在一个镜头中只能出现成套设备的一部分,无论如何剪辑和讲解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水产品动物 篇7

1 我市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的基本现状

温州市人口密度高, 动物产品消费量大。据初步统计, 全市每天需要消费约1万头生猪、20万羽家禽和300其他各类动物产品。目前, 我市流通的动物产品有70%以上需从外省、外市调入, 且有继续增长的势头, 在满足消费的同时, 频繁的流通也带来了疫病传入与传播的隐患, 对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 为切实强化流通领域监督管理, 加固动物疫病防疫屏障, 控制动物、动物产品流通频繁所带来的疫病传播风险, 确保动物产品安全, 我们根据针对实际, 与时俱进, 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 在做好认真扎实地抓好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监管工作, 提高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1.1 落实风险评估制度, 完善产销联防协作机制。

积极开展与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动物、动物产品产销联防工作, 确定省外产销联防县市, 作为我市动物和动物产品调运备案范围。同时, 视动物及其产品防疫风险评估情况, 对省外联防县市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对出现问题的区域实施暂停调入措施。

1.2 实施调运备案报验, 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全面开展从省外调入动物及其产品备案报验工作, 实行调入前备案和调入时报验, 督促动物和动物产品调运、经营单位和个人认真自觉地执行登记备案、凭证调运和报验等相关制度, 指导调运主体到动物防疫风险小的地区调运。

1.3 运用网络信息平台, 加强流通领域检疫监管。

充分运用浙江省畜牧兽医局开发启用的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系统, 实现备案报验信息网络化, 流通监管平台信息化。同时, 严格调运、经营单位和个人管理, 将具备资格调运主体有关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并录入系统。

1.4 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严把执法关, 加强监管力量, 增强稽查力度, 对终端市场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违法违规调运、经营的, 严格按《浙江省实施〈动物防疫法〉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立案查处, 决不姑息, 确保我市从省外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安全。

2 目前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调入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工作总体上比较到位, 但是对于上市流通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在分销 (分运、分宰、分储、分加工、分批次批发和零售) 环节的出证和监管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成为制约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工作水平的瓶颈。

目前, 已经检疫合格、具有大额检疫证明的很多动物、动物产品成批次上市, 需要通过市场或冷库等经销环节进行多次分销。分销渠道形式主要有动物经屠宰上市进入交易市场分销的、动物成批次进入交易市场 (点) 分销的、食用动物产品进入冷库贮藏后分销的等三种类型。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动物、动物产品批发商在取得大额检疫证明后, 需要多次分销, 分销的动物、动物产品没有任何可证明检疫的凭证就上市销售。消费者购买此类畜产品时, 往往持有怀疑态度, 并且一旦发生动物产品安全事件就难以实施有效的追溯。究其原因, 从《动物防疫法》的规定看,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完成产地检疫、屠宰检疫, 给上市流通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相应的检疫合格证明, 其使命即已完成, 如果对不断分销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 存在以下问题:

2.1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有这么多的官方兽医力量来出证。

2.2 检疫机构已经检疫了, 从动物产品的检疫来看应当是“静态”的, 再次对县境内分销动物产品出证, 不能算作是检疫行为, 而是监管行为, 所以不能收费, 成本太大。

2.3 动物、动物产品分销检疫监管的操作标准没有有效的依据。

2.4 动物产品多次分销, 有的可能因保存不当, 卫生指标不合格, 很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件,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了证, 责任就会转嫁过来, 压力太大。

3 强化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的对策建议

因此, 为解决好上述问题, 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查找解决动物及动物产品分销的检疫监管难题, 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通监管工作, 确保动物产品经过严格检疫后持证上市销售。针对已经检疫合格, 具有大额检疫证明的动物、动物产品的分销的检疫监管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以供参考。

3.1 县境内分销的, 由经营主体根据原始的大额检疫证明出具信息凭证来证明, 并做好分销信息记录, 动物、动物产品凭信息证明在县境内上市分销。

3.2 分销出县境的, 动物、动物产品, 经营主体应按规定时限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并做好分销信息记录, 动物、动物产品凭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分销到县境。

3.3强化监督检查,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采取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强化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分销的检疫监管, 督促经营主体规范建立管理台帐, 如实填写分销信息, 做到动物、动物产品进出相符, 即原始大额检疫证明出具的动物产品数量换发同等数量的分销信息证明和小额检疫合格证明。

总之, 上述建议措施如能得到实施, 将进一步完善我市动物及动物产品凭证交易和质量追溯管理体系, 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的信息可延续、责任可追溯, 确保上市动物产品安全, 方便动物产品流通, 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秩序的规范, 严格做到县境内畜禽养殖场养殖的活畜禽在本县直接销售的, 持《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从县境外调入的活畜禽到本县直接销售的, 应持有《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县境内屠宰加工企业屠宰的畜禽产品在本县销售的, 持《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从县境外调入的畜禽产品在本县销售的, 应持有《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已具有有效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及其产品, 数量较大, 需要通过批发、交易市场等经销环节在县境内分销的, 持《分销信息凭证》, 分销出县境的畜禽及其产品, 须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驻的检疫监督人员查验合格后, 换取《出县境动物 (动物产品) 检疫合格证明》。

相关报道

各地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今年上半年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

水产品动物 篇8

一、要选购尽可能新鲜的产品购买生食动物性水产品时,应尽可能购买新鲜产品。可通过观察产品色泽是否正常,初步判断产品是否新鲜和安全。其次还可以通过按压产品,看其是否有弹性,进一步判断产品是否新鲜。

二、低温贮存是必须的动物性水产品营养丰富,比常见的畜禽肉类更易滋生微生物,自身内源酶的作用更加突出,不当条件贮藏会迅速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产生不良气味。因此,消费者选购新鲜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后,若不能立即食用,务必将其置于冰箱中贮存,以延缓微生物生长和不良气味的滋生。贮藏了一段时间的动物性水产品若闻到有不良气味,不可继续食用。强烈建议消费者购买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后,立即食用,以保证产品的新鲜和安全。

三、食用前也勿粗心动物性水产品可能携带寄生虫或其囊蚴,因此食用前应仔细观察产品中是否有不明异物。由于生食动物性水产品通常在冰温条件下食用,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消费者来说应谨慎食用,以免造成肠胃不适。

饲料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 篇9

畜产品的品质受动物遗传特性、营养和饲料、饲养环境以及加工贮存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的问题, 其中营养和饲料是影响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

1 饲料对牛奶气味的影响

青贮饲料、豆科干草、啤酒糟、青草四类饲料易引起牛奶产生异味。奶牛采食上述饲料后, 通常30 min内就产生该饲料气味, 1 h更明显。其原因是奶牛挤奶前1~2 h采食这种饲料, 饲料气味进入牛奶引起。甜菜类饲料、发霉的秸秆饲料会使牛乳产生苦味;给奶牛饲喂大量韭菜、芹菜、洋葱、大蒜、萝卜缨等带有特殊气味的饲料时, 牛乳会带有草腥味, 饲喂大量过分发酵的青贮饲料和根茎类饲料, 都会使牛奶气味加强;用生豆类、豆科植物饲喂奶牛时, 使牛乳具有豆腥味;大量饲喂酒糟、淀粉渣、油粕、酱油糟等气味大的糟粕类饲料, 牛乳会有糟粕气味;大量饲喂鱼粉, 牛乳有鱼腥味;另外, 奶牛食入过多辛辣杂草, 可引起牛奶辛辣味 (葱姜味) 。

2 饲料对牛奶乳脂率的影响

乳脂肪是甘油三酯的混合物, 是由短链脂肪酸 (C4-C14) 和长链脂肪酸 (C16-C20) 组成。日粮中的脂肪酸直接提供母牛乳脂肪酸的一半左右, 这些脂肪酸几乎全属于长链脂肪酸。乳脂肪中的短链脂肪酸并非直接来源于日粮, 而是在乳腺分泌细胞中由乙酸盐和β-羟基丁酸盐所合成。乙酸盐和β-羟基丁酸盐都来源于瘤胃中植物性碳水化合物发酵而形成的乙酸和丁酸。

2.1 日粮结构对乳脂率的影响

乳脂率的高低受日粮结构的影响。奶牛日粮精粗比是影响乳脂率的重要因素。一般讲精料比例大, 有利于丙酸发酵, 因而影响乳脂的形成, 但会增加体脂;当日粮中粗饲料浓度高时, 牛瘤胃倾向于乙酸发酵, 牛瘤胃中的乙酸和丁酸浓度升高, 则乳脂率高。实践证明:乳牛日粮以精料占40%~60%、粗纤维占15%~17%, 可提高泌乳量和乳脂率。

2.2 日粮中粗蛋白质对乳脂率的影响

奶牛饲料的粗蛋白质提高时, 即可提高奶牛的采食量, 增强其消化率。能量呈负平衡时, 产奶量增多。乳脂则因产奶量的增加而有所稀释, 浓度减少, 乳蛋白质和乳糖含量无变化。

试验证明:饲喂不同的蛋白饲料对乳脂率的影响也不同。棉籽饼粕可以增加乳脂率, 用棉籽饼粕补充粗蛋白, 随着日粮蛋白质的增加, 日产奶量和乳脂率增加。全部用棉籽饼粕饲喂, 有利于长链脂肪酸合成, 减少乳蛋白含量。试验还发现, 饲喂未脱壳棉籽饼粕的产奶量高, 而脱壳棉籽饼粕的乳脂率高。此外, 添加压碎的大豆也可提高乳脂率。

2.3 日粮中脂肪对乳脂率的影响

乳中的脂肪除由牛饲料中的脂肪形成外, 还由碳水化合物或间接地由蛋白质形成, 所以饲料中的脂肪含量少, 也不会影响乳脂量。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 此外还可促进脂溶性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降低饲料粉尘。如果饲喂某些含脂肪多的饲料, 例如大豆饼、花生饼等, 能使乳脂量暂时增加, 但不会长期持续下去。

饲料中脂肪量对乳脂率虽然没有大的影响, 但对乳脂的品质和牛乳中黄油的硬度有显著影响。黄油是由数种油脂构成的, 硬脂酸甘油脂和棕桐酸甘油脂在常温下是固体, 油酸甘油脂和酪酸是液体。乳牛吃了含油酸甘油脂多的植物性油脂饲料, 就会生产油酸甘油脂多的黄油, 这样的黄油是软的。如果喂某种特殊饲料, 会使脂肪发生变化, 生产出的黄油也就有不同的特性, 例如喂棉籽饼, 会使黄油中油酸甘油脂含量多, 但由于提高了黄油的熔点, 所以黄油是硬的。这可能是由于挥发性脂肪酸的量减少了, 因而油酸甘油脂多了, 但黄油仍然是硬的。所以许多地方为使黄油变硬, 就给乳牛大量饲喂棉籽饼。此外, 椰子饼和大麦也可使黄油变硬, 而玉米和燕麦则有使黄油变软的倾向。米糠、豆饼等可使黄油变软。放牧饲养和饲喂鲜草等也会使黄油变软。

2.4 日粮中碳水化合物对乳脂率的影响

日粮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粗纤维、淀粉, 它们是影响乳脂率的重要因素。牧草、秸秆、农作物残渣等饲料含纤维丰富。随日粮纤维比例的增加, 乙酸盐相对提高。含牧草多的日粮产生较多的乳脂, 而含精料多的日粮产生较少乳脂。

增加日粮精粗比, 特别是增加淀粉比例, 可以提高日粮能量浓度, 但淀粉在瘤胃中易发酵, 使瘤胃环境p H值降低, 渗透压升高, 进而影响日粮采食和纤维类物质的消化。Thomas等增加泌乳母牛日粮中的淀粉使瘤胃的丙酸与乙酸比值提高, 瘤胃发酵类型呈“高丙酸型”, 乳脂率下降。

不同品种的精饲料, 其纤维含量对乳脂含量的影响也不同。棉籽饼和玉米影响较大, 甜菜浆和食品渣影响较小, 小麦和大麦发酵速度大于玉米, 所以易于降低奶中的脂肪量。干物质中使用浓缩饲料超过55%, 每天饲喂2次或2次以上, 或作为完全饲料使用, 即可有效降低乳脂量。此外, 由低纤维饲料造成的低乳脂, 可通过增加饲料蛋白质得到改善, 其改善效果反而比用高纤维饲料显著。

2.5 日粮中无机盐对乳脂率的影响

当奶牛瘤胃的酸碱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时, 乙酸的形成较丙酸更容易些, 由于乙酸增多, 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和乳脂率都将得到提高。高水分谷物和青贮玉米等易发酵饲料加碱化剂, 也可取得理想效果, 但干草和青贮鲜草等含酸性洗涤纤维占20%以上的饲料, 加碱化剂就无效果。常用的碱化剂多为碳酸氢钠或碳酸钠, 因为阴离子对碱化剂的效果有冲淡作用, 所以使用氯化物和硫酸盐类碱化剂时, 用量要限制到最低。碳酸氢钾的碱化效果和碳酸氢钠一样, 只是售价较高。氧化镁和碳酸氢钠以2∶1的比例制成混合剂, 其碱化效果尤佳。用碳酸钙和膨润土做碱化剂不起作用。乳清虽非无机物, 但可作为无机盐和乳糖的物质来源, 起到增加乳脂的作用。乳糖在瘤胃内能促进丁酸的生成, 丁酸可以转化成乳脂的前体物质3-羟基丁酸。

2.6 其他饲料添加物对乳脂率的影响

据研究报道, 饲粮中添加烟酸可提高奶牛泌乳早期的产奶量和乳脂率, 而对泌乳中、后期奶牛的生产性能无影响。奶牛饲粮中补充维生素A可提高小母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长期对奶牛使用生长激素, 奶牛乳脂产量可增加22.5%, 但牛奶成分没有改变。泌乳牛皮下注射牛生长激素, 牛奶中重新合成的脂肪酸 (短链和中链) 的分泌量增加, 每日剂量在50~100 IU的反应达到稳定, 而长链脂肪酸的含量只在激素达到最高剂量时提高。

沙拉里菌素和莫能菌素类等对乳脂率有削减作用, 这类抗生素物质在奶牛瘤胃内能促进丙酸的生成

3 饲料的品质对动物体脂肪品质的影响

不同的畜禽其体脂构成不同, 反刍动物的体脂硬度受饲料的影响较小, 但猪饲料中脂肪的性质直接影响着体脂的硬度, 如育肥后期的猪过量饲喂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饲料, 则会导致猪体脂变软, 易发生腐败, 不耐贮藏, 且不适用于制作腌肉和火腿之用, 降低了猪肉的品质。因此, 育肥后期猪的日粮中不宜过多地搭配玉米、燕麦、米糠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饲料, 应适当搭配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饲料, 如大麦、高粱等。

畜禽胴体瘦肉率的高低, 除因畜禽的品种和经济类型不同而胴体瘦肉表现高低不一样外, 一般认为, 同一品种和同一经济类型的畜禽, 在饲料能值相同的情况下, 饲料蛋白质相对较高的, 胴体瘦肉率就高, 脂肪相对较少。因此, 要提高畜禽胴体瘦肉率, 必须相对地提高饲料的蛋白质水平, 同时, 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氨基酸添加剂来调整饲料中氨基酸平衡, 限制脂肪的沉积, 提高畜禽的瘦肉率。

4 饲料对畜产品色泽的影响

畜禽肉品色泽也是决定畜禽肉质的重要因素。饲喂黄色玉米的鸡, 鸡皮肤就呈黄色, 其品质高于白色鸡。因此在配合日粮时应适当添加含有较高胡萝卜素或叶黄素的天然着色剂类饲料, 如苜蓿粉、松针粉、槐叶粉等。

5 饲料对禽蛋品质的影响

禽蛋的品质包括其营养成分、蛋黄色泽、蛋重等。除蛋白质外, 饲料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以及含量的多少, 将直接影响禽蛋的营养成分, 饲料中铁、锰、碘、铜的含量高, 则蛋内这些元素的含量就高;家禽补饲青绿多汁饲料或维生素A, 可提高蛋中维生素A的含量;勤晒太阳或补充维生素D的家禽, 可提高蛋中维生素D的含量;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2、B6, 可相应增加蛋中维生素B2、B6的含量, 从而提高禽蛋品质。

蛋黄色泽受饲料的影响较大, 饲料中色素含量较高, 蛋黄色泽就较深。品质就较好, 因此, 在日粮中适量搭配黄色玉米和青饲料, 或加入青干草粉等, 均可加深蛋黄的色泽。

禽蛋的蛋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高低的影响, 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偏低, 则蛋重低, 提高饲料中蛋白质水平, 蛋重则增加。

6 饲料对畜禽肉品的口感风味影响

影响畜禽肉品的口感风味的因素很多, 据资料表明, 化合物方面就不下40余种, 如肉用仔鸡饲喂配有鱼粉成分的饲料, 其肉质就有鱼腥味, 人们一般觉得肉用仔鸡的肉口感味道不如当地土鸡肉口感味道纯正可口, 而在鸡的饲料中添加2%的大蒜, 则可使肉用仔鸡的肉品增香, 明显改善肉用仔鸡的肉品质量。

7 饲料安全对畜产品的安全性影响

饲料安全直接影响畜产品的安全性。饲料是人类的间接食品, 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在畜产品中的残留, 不仅给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 还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人类常见的癌症、抗药性以及某些中毒现象均与畜产品中的抗生素、激素、重金属和其他合成物质的残留有关, 如饲料中抗生素等药物的大量使用, 会使人体对化学药物发生耐药性, 给人的疾病治疗带来困难。有毒有害物质铅、砷、氟等的大量残留, 以及高铜、高锌、有机砷的大量使用, 也将通过畜禽的粪、尿排出体外, 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 对人类的生活环境构成威胁。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人们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由过去的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 追求无污染、无残留和无公害的安全畜产品已逐渐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 饲料行业也由关注产品产量的增加, 转变为关注饲料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饲料产品对畜禽乃至对人类安全性的影响。我国政府已把饲料安全质量问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无论在饲料立法和饲料市场整治力度上都是空前的, 其主要措施包括: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 增加了保障饲料安全的内容;加大了饲料安全检查力度;启动了饲料安全工程。作为畜禽养殖者, 应加强饲料安全卫生的控制、检测和监督管理, 正确掌握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同时, 避免使用抗生素、激素、重金属和其他非法违禁药物, 以确保饲料的安全, 从而确保畜产品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力, 杨孝列.动物营养与饲料.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加强兽药监管确保动物产品安全 篇10

1 存在问题

1.1 兽药生产环节

1.1.1 兽药标签不规范

兽药的标签是兽医工作者或养殖户了解兽药成分、含量, 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的重要标识。在养殖生产指导的工作中, 我们发现许多兽药厂家的兽药产品标签记录不全或者记录不规范;有的适应症扩大化, 极易误导消费者;有的使用方法规定只注明每头猪 (鸡) 每千克体重用量, 但配料或饮水用量却没有标注清楚, 不方便养殖户操作使用。

1.1.2 未按照农业部兽药批准文号生产兽药

存在套用、冒用批准文号的现象, 比如农业部就某厂某种产品的批准文号通用名为“氟苯尼考”, 但实际产品通用名却为:“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替米考星等成分”。有的还有一些保密成分, 造成专业人员指导养殖用药的过程中重复给药、药量不准确的现象。有的甚至加入了违禁药品, 给养殖产品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1.1.3 无兽药商品识别码

作为消费者甚至兽药执法人员也很难辨别某兽药产品是否出自标签上的生产厂家。近年, 在兽药抽检过程中, 常常出现一种怪现象, 有的厂家为了规避处罚, 往往不承认销售该产品, 兽药执法部门只好对兽药经营企业进行处罚, 这对兽药经营企业是不公平的。另外, 在违规兽药溯源查处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1.2 兽药销售环节

1.2.1 兽药经营者认识不到位

兽药经营者往往注重产品的使用效果, 产品的销售量, 但不注重产品的主要成分、是否符合农业部正规批准的产品等内容。《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8月1日经农业部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但许多地方未执行处方药凭兽医处方购买的规定。兽用处方药的标签和说明书也没有标注“兽用处方药”字样。

1.2.2 兽药经营管理不到位

2013年, 各地都开展兽药GSP认证, 规定兽药经营企业需要配备兽药质量管理人员、采购员、销售员等。但是对于销售量小的县级兽药经营企业, 因销量小, 无法承担人员工资和店面仓库租金, 为节约成本, 采取检查时或换证时临时聘请专业人员, 检查过后, 又将相应人员辞退。而乡镇无法开展GSP认证, 以调查的某县为例, 全县13个乡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四五十家兽药店, 有的一个乡镇有6~7家兽药店,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 散养在不断萎缩, 大部分乡镇养殖量少, 目前只剩下1家兽药店, 如果按照兽药GSP管理, 则一家无法通过。但如果不开一家便民兽药店, 有些群众有需求, 又不方便。

1.3 养殖生产环节

养殖者缺乏兽药相关知识, 养殖的门槛太低。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存在中小规模为主, 企业主既是饲养员, 又是技术员, 很大比例的养殖者是中小学文化, 没有相关的兽药知识, 法律意识淡薄, 加上养殖条件差, 投入不足, 养殖设施落后, 在生产中存在滥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没有科学配伍、不遵守休药期规定等诸多问题。

据笔者调查, 某县专业场年出栏商品猪8.6万头, 共有中小规模养殖场89个, 其中存栏200头以上养殖场22个, 年出栏1 000头以上养殖场8个, 而拥有畜牧兽医中专以上学历技术员的养殖场仅3个。大部分养殖场, 甚至是年出栏千头以上的养殖场没有兽医及其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只能边养边学, 凭经验用药。某养殖户存栏商品猪800头, 养猪10余年, 业主兼职技术员, 却不知道青霉素的抗菌谱。

1.4 兽药监管环节

1.4.1 县级体制不健全

省、市级有兽药饲料办, 但县一级没有专门的兽药饲料管理机构, 有些县挂靠在动物卫生监督所, 有些县挂靠在农业执法大队。由于该两个机构事务繁忙, 人员编制有限, 没有大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兽药的监管工作。

1.4.2 兽药监管缺乏必需的设备条件

目前仅有省一级有兽药检验所, 而作为基层的市县均无兽药检验设备。在兽药执法过程中, 大部分仅以肉眼观察为主, 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检验结果。又如检查养殖企业兽药残留的问题, 由于县级没有检测设备, 只有按照省市的要求, 一年开展1~2次将产品送到省里检测。笔者认为这种检测比例是远远不够的, 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兽药残留检测率应达到100%, 并且有些养殖场一年需要做不仅一次的抽检。

1.5 兽药培训环节

近年基层兽药知识培训工作滞后, 存在注重兽药监管、轻视兽药知识培训的现象。目前基层大部分是以兽药厂家组织对养殖户培训为主, 兽药厂家目的是推销兽药, 以盈利为目的, 致使兽药使用过程中存在品种增加、使用时间延长等过度用药的情况, 既造成养殖成本增加, 又影响养殖产品的品质, 同时也给环境造成污染。笔者曾参加某兽药厂家的培训会, 会上, 厂家技术人员没有很好指导养殖户改善养殖条件, 加强防疫和消毒, 却注重药物的预防和治疗。往往指导养殖户全场同时使用四五种兽药 (抗生素至少3种) 预防保健, 连用7~10 d, 每月1~2次。可以理解为每头动物几乎天天吃“药”。

2 建议

2.1 从兽药生产环节入手, 规范兽药生产企业的行为

兽药生产环节是兽药管理最初的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做好兽药企业的监管工作,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1 要建立兽药产品二维码标识认证制度

规定每一个企业生产的每一种产品要有一个唯一的标识, 方便销售经销商、养殖户和兽药执法者识别产品真伪。

2.1.2 规范兽药企业生产行为

督促企业遵守兽药生产的有关规定, 按照兽药批复生产兽药, 禁止套用、冒用批准文号生产兽药, 更不得生产禁用兽药和原粉类兽药产品, 在源头上堵住违规兽药流入市场。

2.2 从兽药经营企业入手, 规范经营企业销售行为

强化兽药经营企业的管理, 完善经营企业的基本条件, 提高从业者的素质。规范兽药经营企业的有关管理制度。特别是督促兽药经营企业禁止销售禁用兽药。

2.3 从养殖户环节入手, 规范投入品使用行为

提高养殖准入门槛, 先从规模养殖企业入手, 规定每个养殖场要一名具有兽医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负责养殖场的用药等技术工作。享受国家补贴年出栏3 000头以上的养猪场应有1名以上的职业兽医师。

由于中小规模养殖场业主投入相对不足, 养殖设施落后, 基础条件差, 用药也相应增加, 给动物产品安全构成威胁。为此, 国家应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的中小养殖户, 鼓励和扶持发展中大规模的养殖户, 引导规模养殖企业朝着健康、标准化、良种化方向发展。

2.4 从兽药监管环节入手, 规范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行为

兽药的规范生产、经营、使用, 关键要有严格的兽药监管才能落到实处。2014年5月1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修订草案) 》时强调, “要让违法犯罪分子承受付不起的代价”, “让失职、渎职人员受到躲不掉的惩处”, 这表明了本届政府对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1) 完善兽药监管机构, 县级要配备专门的兽药监管机构, 做到职责明确, 责任到人。要加强兽药执法能力建设, 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和检测设备, 提高执法水平。

2) 加强兽药执法人员的管理, 强化人员培训, 提高兽药执法人员的素质, 兽药执法人员要确保执法的公平、公正。

3) 加大对兽药执法的投入, 改善执法装备, 提高执法能力。

4) 加大执法力度, 对发现的兽药违规行为做到“零容忍”。加大打击力度, 让违法者受到的处罚有“切肤之痛”, “承受付不起的代价”。

2.5 强化兽药知识的培训

水产品动物 篇11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 案例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110-02

《水产动物疾病》是中职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应用基础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诊断和防治水生动物疾病,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培养学生健康养殖和生产无公害产品的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探索出既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贴近生产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和钻研能力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此阐述案例教学法在《水产动物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水产动物疾病》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设想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推广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郑金洲教授认为,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真实事件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也可以是通过具体事件模拟生产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水产动物疾病》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两种类型,一是思考讨论型,收集生产中真实案例,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案例,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获得贴近生产实践的知识。二是探索实践型。利用真实发生的水生动物疾病案例,模拟生产场景,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观察了解病原体的特征和疾病的症状等,并进行治疗试验,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找出防治方案,然后总结归纳。通过探索实践,获得应该掌握的知识和生产技能。

二、在《水产动物疾病》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践

在中职《水产动物疾病》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侧重应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水生动物疾病诊断、防治知识和技能。

(一)思考讨论型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

从资料或生产中收集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案例,设计思考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和总结。以“草鱼烂鳃病防治”为例。

1.案例

2011年8月中旬,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镇一鱼塘饲养的草鱼发病。该塘面积 1 hm2,水深 2-2.5 m,淤泥厚 24 cm,池塘周围可见生活垃圾,水质较差。病鱼由于呼吸困难而浮至水面,行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食欲减退,离群独游,不吃食,已出现少量死亡。捞取 10 条病鱼进行观察,其中 4 条鱼体色发黑,尤其以头部为甚。打开鳃盖,可见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斑点,鳃片表面、鳃丝末端黏液增多,并附有淤泥,鳃丝充血肿胀,鳃组织腐烂,出现蜡黄色溃疡灶。

2.讨论题目

(1)草鱼发生了什么病?

(2)病原体是什么?有何病症?

(3)如何进行防治?用药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分成6个小组,组长组织各小组针对设计的问题,查找资料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病名、病原体、病症和防治方法,及规范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4.教师总结点评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试验,并与对照班比较教学效果

1.试验方法

选择2个淡水养殖专业的平行班进行对比试验,1班41人用案例教学法教学,2班42人用常规讲述法教学,以“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为例。

(1)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案例:近日,学校实训基地养殖的台湾泥鳅大批死亡,病鱼常聚集成团,部分静伏于池底,鱼体分泌很多黏液。体表有很多小白点,鱼体发黑。

〖课前准备〗

分组:把1班分成6个小组,在实训基地各管理一池感染小瓜虫病的台湾泥鳅。

设计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生产实践,设计如下问题:

①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和环境条件是什么?

②小瓜虫病的病原体是什么?有何病症?如何诊断?

③如何防治小瓜虫病?及用药注意事项?

预习课前,学生根据设计的问题,预习和查阅鱼类小瓜虫病的有关资料,对小瓜虫病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设计的问题,分组进行观察和探索。

①观察记录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测定记录水温、溶氧、氨氮、酸碱度、盐度、透明度等。

②观察病鱼症状:观察记录病鱼的体表、鳃、鳍的症状。

③观察病原体:分别取病鱼的体表粘液、鳃、鳍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小瓜虫的形态和活动情况。

④治疗试验:分别用次氯酸钠、甲醛、食盐、冰醋酸、青蒿末等进行治疗试验。

⑤注意禁用药物:学生熟记农业部规定水产禁止使用的药品。

⑥讨论总结:各小组根据观察记录,讨论设计的问题,小结出小瓜虫病的发病环境特点,病症、病原体的形态特点、有效的治疗方法。把小结交给教师。教师对各小组的小结进行总结点评。

(2)讲述法的教学过程

对比班用常规讲述法进行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教师进述小瓜虫病的流行特点、病原体的形态特征、病症和防治方法。学生实验观察病原体和病症。

2.试验结果

本教学内容结束后,对这两个班进行测验。结果如下表:

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

三、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与讲述教学法分别应用于《水产动物疾病》教学的比较

案例教学法与讲述教学法应用于《水产动物疾病》课程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法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说明它是一种适合中职淡水养殖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能真正接触到生产案例,并参与生产实践,看到了所学内容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兴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驱使学生主动学习。主要由学生通过自主地查资料、思考分析、探索实践和总结归纳来完成教学过程,使学生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

学生有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治好水生动物疾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主动去查找资料,积极探索和实践,逐渐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和本行业的情怀,养成了积极探索、不怕辛苦的良好职业习惯。

在教学中,学生在反复查找资料、讨论、分析、实践、归纳、总结中,既逐步掌握了水产养殖生产应具备的疾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以及讨论发言的方法和技巧。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需要到生产一线或查阅资料收集水产动物疾病案例,经常了解行业动态和养殖业的发展,与养殖生产紧密联系,所教的知识和技能贴近生产,积累丰富的生产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地观察和研究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法准备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搜集真实的生产案例,并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成教学案例,设计问题。

实践探索型的案例常受到条件限制,需要适合的疾病流行季节和恰好发生疾病,在教学中可以调整教学顺序,根据生产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适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需要对学生进行训练。长期以来,学生比较适应讲述教学法,老师讲,学生听,很少主动学习和探索。特别是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差,需要逐步培养学习能力,加强技能训练,才能实施案例教学法。训练方法可以从讨论思考型开始,让学生逐渐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主动发言,再放手让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法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三级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4]32号)

强化监管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篇12

1 加强畜禽养殖环节投入品管理

1.1 从严整顿兽药、饲料市场

实行兽药、饲料产品准入制度和备案制度, 建立健全购销记录, 对兽药销售单位制定《兽药进货记录》、《兽药销售记录》, 大型饲养场制定《兽药使用记录》, 使不合格兽药做到追根溯源,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提高依法经营意识。

1.2 积极推行兽药GSP认证

严格《兽药经营许可证》管理, 对新从事兽药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到期需换证的企业, 按照GSP要求进行验收。

1.3 开展兽药、饲料产品监督抽检工作

组织执法人员对兽药和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环节进行监督检测, 检查原料来源、保存、使用情况, 是否存在违禁药品, 并做好登记, 彻底杜绝使用、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兽药、饲料添加剂, 查处非法制售兽用生物制品、违禁饲料、伪劣假冒兽药、饲料的违法行为, 进一步净化兽药、饲料市场。

2 加强屠宰检疫工作

2.1 强化宰前检疫

对进厂动物进行临床健康检查, 严禁一切病害动物入厂屠宰。严格实行宰前查证验物制度, 做好检疫证明的回收、保存和免疫耳标的回收、销毁工作。

2.2 严格宰后检疫

对动物宰后应检部位进行认真的检查, 检疫合格的动物产品加盖 (或钳封) 检疫标识, 出具填写规范的检疫证明, 大、中家畜做到一畜一证, 随货同行。

2.3 狠抓无害化处理

对检出的各类病害动物及其产品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和防疫消毒, 保证肉品安全。

2.4 规范检疫工作记录

对《动物宰前检疫工作记录》、《动物宰后检疫工作记录》、《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记录》、《工作日志》、《屠宰厂动物防疫消毒记录》以及票证的填写等, 做到规范及时、准确, 字迹清晰、日清月结。

2.5 加强准入报验管理

对准入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查证验物, 对报检 (验) 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登记, 杜绝报验中的违纪、违规行为。

3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3.1 做好群众举报和投诉工作

对于群众举报、投诉的案件, 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 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明查暗访, 做到“举必究、究必果”。

3.2 抓好日常监管工作

对市场 (超市) , 肉类加工厂、冷藏企业等畜产品经营企业开展常规检查, 实现市场 (超市) 、冷库、肉类制品加工企业经营的动物产品附证率100%。

3.3 开展动物防疫条件审核

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 开展屠宰场、牲畜交易市场、畜禽集中饲养区等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工作, 严格按照《动物防疫合格证》审核标准办理。对达不到动物防疫要求的企业不予以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

3.4 开展私杀滥宰专项整治活动

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对农贸市场进行排查, 坚决取缔不法经营行为。

4 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

4.1 对生鲜乳收购站的监管

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要求, 在开办主体是否合法、设施配备、卫生管理、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加强监管, 围绕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三个关键环节, 强力推行标准化管理制度, 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 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检查生鲜乳收购站“两证一单”是否齐全, 生鲜乳收购站的卫生及设施是否达标, 生鲜乳收购站的收购、销售、检测记录是否完备, 相关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4.2 对奶牛养殖场监管

检查奶牛养殖场养殖档案建立及记录情况, 休药期执行情况, 泌乳期弃乳制度执行情况。

5 加强畜产品抽样监测工作

认真执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样计划, 严格监测的数量、品种、频次、项目和区域, 及时掌握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动向, 有效防范安全风险隐患, 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样品追根溯源。

6 加强部门联合执法

上一篇:中学英语教学的艺术性下一篇:GPS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