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副产品加工(精选12篇)
水产副产品加工 篇1
水产品加工技术实验是水产品加工技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完成独立操作的基本训练。如何上好水产品加工技术实验课, 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 提高实验课的地位, 编写合适的实验指导书
水产品加工技术实验课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后, 能独立完成水产品常见加工品种的加工操作。因此, 教师要结合生产实际来讲解实验课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 引导其做好实验。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实验与授课学时比为1∶1, 我们根据中专学生的特点及大连海洋大学 (以下简称“我校”) 实验室的具体条件, 充分考虑到实验所需时间, 操作难易程度, 水产品加工技术实验本身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加工操作的顺序编写了合适的实验指导书, 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2. 重视实验前的预习
预习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内容、步骤、主要仪器设备的使用等, 并写出预习报告。因为每次实验的时间有限, 教师不能在讲解实验目的、原理等方面花太多的时间。同时教师在实验前对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向学生提问, 并把提问的成绩记入平时成绩。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要领, 又督促了学生预习, 避免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走弯路, 影响实验效果。
3. 加强演示实验, 改革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 不仅要观察到实验结果, 还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演示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力求边讲边演, 对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要反复演示。对一些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的实验, 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实验项目, 学生自己拟定方案和步骤。这样能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培养独立操作能力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独立完成实验, 一般实验我们都分组进行。实验时, 教师在学生中巡回指导, 发现操作技能上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对个别操作能力差的学生, 耐心讲解, 直到他们学会为止。对实验失败的学生, 指导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并要求他们重新进行实验。这样不但学生掌握到基本操作技能, 同时也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5. 严格评比实验报告, 改革考核办法
教师掌握学生实验完成的好坏, 主要靠对实验报告的批阅是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不仅与正确的操作技术有关, 而且与实验数据的处理、正确的计算和实验报告的规范化有关。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们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立即把原始数据交上来, 然后根据原始数据对照报告中数据进行评判, 避免学生之间相互对照和抄改数据。同时改革考核办法, 克服原来考核办法单一, 只凭一纸实验报告来判定成绩的弊端。考核办法现改为分项评分法, 如下表:
通过采用上述的评分方法, 即加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每一环节的重视程度, 培养了学生认真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工作作风。同时, 使实验成绩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6.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为了确保实验课教学质量, 每次实验结束后, 教师都应该认真进行总结, 对那些结果不准确的实验, 师生可以一起分析原因, 找出改正的办法, 该重做的重做, 决不草草了事。这样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特别是有利于教师今后对实验课的改进。
以上是我在多年在水产品加工技术实验课教学中的体会,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还要不断地总结, 以便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水产副产品加工 篇2
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的意义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它随着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渔业内部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的发展对促进捕捞和水产养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的附加值,而且还安置了渔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且带动了加工机械、包装材料和调味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产品加工副产物中除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外,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其他生物活性成分。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些加工副产物,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带来环境污染。如何深度开发利用水产品加工副产物,对于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而且也能支持和促进水产捕捞和养殖生产的发展。水产品加工副产物高值化综合开发利用,不仅可提高资源利用的附加值,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水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将加工副产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变废为宝”、“零排放”,是本世纪科技兴渔的重点和目前渔业生产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水产品加工利用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迅速,在水产品加工能力、加工企业发展、加工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加工技术及装备建设发展等成效显著,一个包括渔业制冷、冷冻制品、鱼糜、罐头、熟食品、干制品、腌熏品、鱼粉、藻类食品、海洋保健品、调味休闲食品和海洋药物等加工产品体系己经形成,其中一些水产加工品的质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推动我国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我国水产品加工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FAO统计,世界水产品产量的75%左右是经过加工后销售的,鲜销比例占总产量不到25%,而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比例仅占总产量的30%左右,其中淡水水产品的加工比例更低,加工比例不足5%,鲜销比例超过95%,严重制约了我国渔业的生产发展。除部分大中型加工企业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加工设备简单、自动化程度低、精深加工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综合利用率低。在水产品加工过程产生许多副产物,主要用以生产饲料鱼粉,对其中很有价值成分尚未充分利用。水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高,粗加工水产品出口量大,水产品深加工出口量少
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竞争力 篇3
关键词:质量竞争力;水产品加工;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竞争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473-03
收稿日期:2013-10-21
基金项目:辽宁省大连市社会科学项目(编号:2012dlskyb227)。
作者简介:慕光宇(1982—),女,辽宁朝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E-mail:muguangyu@dlou.edu.cn。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不仅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和产量,更取决于企业能否生产出适应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提供用户所需要的高质量的服务。为了使企业进一步发展,质量竞争力的理论和模型被提出并得到了应用。Black等运用要素分析方法找到对质量管理成功起决定作用的10个因素[1];唐晓芬提出了WTO环境下我国企业质量竞争力的评价模型[2];蒋家东讨论了质量竞争力的评价方法——质量竞争力指数(QCI)[3];温德成等将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为根源要素、支持要素和表现要素[4-5]。这些都为各行业质量竞争力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大连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基地之一,水产品加工业规模、档次、管理水平在全国均居前列。2010年,全市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700余家[6],但与国际水平的大规模水产加工企业相比,多数企业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食品安全和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产品标准化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因此,如何有效提升该市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实力并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之中,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1大连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大连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主要考虑了加工原料来源、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技术创新与生产能力、企业经营管理和质量管理水平等。
1.1.1加工原料来源与采购加工水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原料的品质。大连拥有丰富、高品质的水产品养殖和培育基地,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取新鲜货源,是水产加工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黄海地区的刺参是最著名的海参之一,同时也是众多大连海参加工企业发展生产的基础。
1.1.2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指产品符合市场要求的程度,具体体现在消费者对产品各种竞争力要素的考虑和要求上,如品牌效应就是其中的一种。近年来,大连水产品加工业愈来愈重视品牌、明星企业的建设,出現了如“獐子岛”“棒棰岛”“晓芹”等一系列品牌产品企业。通过品牌企业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1.3企业技术创新与生产能力随着时代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已经从原来的粗加工逐渐向深加工、精细加工发展,对于水产品加工工序、时间的控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获得更好、更具营养价值的产品,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以更短的时间、更少的原料获得更好的产品,是衡量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1.4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比如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速度越来越快,如何保障企业员工的数量与质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作、发展的基础。同时企业对风险的认识、控制及防范,以及内外部信息能否及时有效的沟通成为水产品加工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增强其质量竞争力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
1.1.5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大连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在国内相对发达,但是同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与世界水产品加工市场的接轨,对其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努力贯彻国际质量标准,通过国际体系认证,有效提高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国际地位,使产品在国际水产品市场上占有更广的空间。
1.2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当前,多数大连水产品加工企业仍然无法与国际接轨,在质量、市场竞争力方面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因此,建立大连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企业的质量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提高质量竞争力的有价值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立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时,最重要的就是确定评价要素。在分析影响大连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竞争力因素的基础之上,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共设置一级指标 5个、二级指标 13 个、三级指标34个,具体见表1。
4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大连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因素,结合行业现状,构建出三级34个指标的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应用AHP-Fuzzy综合评判方法,实现了大连某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竞争力状况的综合评价,提出提升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建议。本研究建立的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对我国沿海城市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竞争力分析研究以及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均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Black S A,Porter L J.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of TQM[J]. Decision Sciences,1996,27(1):1-21.
[2]唐晓芬. 质量竞争力研究[J]. 上海质量,2002(10):12-16.
[3]蒋家东. 质量竞争力指数(QCI)研究分析[J].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4(1):13-17.
[4]温德成. 产品质量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研究[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6):4-8.
[5]许前,王雪梅,万薇. 企业质量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 统计与决策,2006(7):145-146.
[6]张新民,秦秀芳,徐鑫. “十二五”大连市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渔业经济,2012,30(4):24-31.
[7]齐宝库,刘霞,王欢.AHP-FUZZY综合评判方法在绿色供应链评价中的应用[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955-960.
[8]Liu C F,Hu B M,Li Z. Evaluatio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FAHP[J]. Progress in Measurement and Testing,2010,108(1):421-425.
[9]齐二石,王玲,李钢,等. 企业管理竞争力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33-36.
水产品加工的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4
1我国水产品加工安全现状
水产品质量安全是居民健康消费的基础,当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上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水产品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的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对水产养殖环境的严重污染;2养殖过程中滥用鱼药、鱼饲料等,不仅破坏了养殖的生态环境,还影响了水产品的质量;3水产品本身携带的病原菌和寄生虫, 在人类食用和加工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控制;4水产品的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环节中,卫生条件不合格,生产流程操作不规范,超出产品货架期等。
2水产品加工中的危害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的危害因素主要有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
2.1生物性危害
水产品的生物性危害主要有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由生物性危害导致的疾病占水产品全部危害的80% 左右。生物性危害的不确定因素多,不容易控制,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水产品安全需要管控的主要因素,其中致病菌是生物性危害最主要的来源,致病菌包括自身原有致病菌和非自身原有致病菌,自身原有致病菌包括肉毒梭菌、弧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等;非自身原有致病菌几乎全部是由原料被污染或加工者带菌不规范操作造成的,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2化学性危害
假如水产品养殖环境遭到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污染破坏, 或是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磷酸盐或清洗剂的滥用,都会造成严重的化学性危害。
2.3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是指在水产食品中存在的不属于该食品正常存在的外来有害物,或是消费者食用后会对其产生不利健康的物质。最常见的是金属,可能来源于捕捞时残留的鱼钩或作业船只上及捕捞工具混入的金属物质,也可能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因设备或机器损坏而混入的。再就是可能来源于照明灯、消毒灯、玻璃温度计等的玻璃碎片。
3提高水产品加工质量的安全对策
3.1严格控制水产品来源
为了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我们应当源头抓起,努力实现从“水体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在养殖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较为安全的化学渔药、 饲料添加剂等,完善养殖过程中的各项记录,水产品的加工、 加工人员、运输、销售人员、的卫生管理等都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进行控制。
3.2水产品生产加工中建立HACCP体系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HACCP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食品行业并得到普遍认可,于90年代应用于水产品加工行业。 2003年,卫生部颁发《食品卫生行动计划》,要求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力推行食品卫生良好卫生规范(GHP)和HACCP体系。
3.3建立良好的检验程序,严把质量关
生产企业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操作规范及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监督管理,保证生产工序和产品质量。国外对水产品的检验相当重视,配备精良的营养实验室,检测水产品的各种元素含量和药物残留,定期对水产品各项指标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1]宋亮,罗永康,沈慧星.水产品安全生产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
×县水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5
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
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
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
冷藏能力(吨/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计
冷藏库数(座)
219
比例(%)
13.9
33.352.8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
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上18名,占51.4%;文化程度(见表三):大专及以上的3名,占8.6%,中专及高中的11名,占31.4%,初中的18名,占51.4%,小学3名,占8.6%;职称:有各类技术职称的有15名(中级以下),占42.8%。
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中专及高中的占18.4%,初中的占57.6%,小学的占19.8%,小学以下的占2.4%,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表二企业厂长、经理年龄结构表
分类
项目
30-40岁
41-50岁
51岁以上
合计
人数(个)
710
5比例(%)
28.6
51.4100
表三企业厂长、经理文化程度表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
中专(高中)
初中
小学
合计
人数(个)
118
5比例(%)
8.6
31.451.4
8.6
(三)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
在嵊泗县水产加工的35家企业中(见表四),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有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获得HACCp认证的2家,占企业总数的5.7%。取得国内卫生认证的企业20家,占企业总数的57.2%,取得其他认证的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有5家企业未取得任何卫生规范认证,占企业总数的14.3%。35家企业中完成各国官方注册的企业7家,占企业总数的20%,(4家企业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册,2家完成韩国官方注册,1家完成欧盟注册,其中1家企业完成3个官方注册。)
表四水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表
项目
ISO9000
HACCp
国内
卫生认证
其他认证
未取得认证
合计
企业数(个)
4220
453
5比例(%)
11.4
5.7
57.211.4
14.3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
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
表五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
项目
盈利5万元以上
微利企业
亏损企业
合计
企业数(个)
5比例(%)
28.6
45.7
25.7
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
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多鱼少”的矛盾。
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支持捕捞渔民的作业结构调整。
上述原因直接影响嵊泗县的渔业产量,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经济类水产品大幅度下降,经济鱼类收购价格的上升,高昂的收购价加上全县水产加工业多数以粗加工为主,缺少精深加工的产品,使简单的水产品加工几乎没有利润,有的企业采用代收购、代加工来维持企业的生存,给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市场竞争能力薄弱
从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看,嵊泗县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无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加工设备简单,产品单一,加工量比例较低,加工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很少或没有开发废弃物综合加工和利用,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水产食品仍然沿用几千年来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市场需求逐渐萎缩,明显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一直主营以冻小黄鱼、冻鲳鱼、冻虾仁、冻蟹等各种经济水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加工,直到近几年才发展有星鳗片、贻贝等加工。企业缺少配套产品及特色产品的生产,产品升级换代缓慢。截止2002年底,水产加工产品中获各级名牌产品的企业有8家(见表六),占企业总数的22.8%,在获名牌产品企业中,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6家获省级名牌产品,1家获市级名牌产品。
表六水产加工业获名牌产品的企业统计表
项目
总数
获国家级
获省级
获市级
小计
企业(个)
516
18比例(%)
2.9
2.9
22.8
(三)企业负债严重,抵御风险能力弱
到2003年7月为止,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共计负债总额22386万元,其中长期负债4328万元,短期负债17967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9.1%,比标准值超出19.1个百分点。从企业现有流动资金来源构成看(见表七),银行贷款占63.6%,自有资金占27.6%,外来资金占2.6%,民间借款占6.2%。因此,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在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负债经营程度高,贷款比例高达75.6%,偿贷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无力支撑的困境。同时,企业负债率过高,产生企业融资信用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融资渠道不畅。
表七水产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表
资金构成银行贷款
自有资金
外来资金
民间借款
合计
比例(%)
63.6
27.6
2.6
6.2100
(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
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
表八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固定商家
做订单
批发商
零售
企业直销
合计
比例(%)
6.7
33.36.7
43.3
表九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上海
本省
山东
其它省市及国外
合计
比例(%)
50.7
28.114.9
6.3
(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仅占占20.%。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仅有3名,占8.6%,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0%。在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初中以下学历的占79.1%。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己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和企业经营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同时也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偏低。
(六)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制约
嵊泗渔民久居海岛,世代以打渔为生,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捕捞渔民家庭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渔民长期出海作业,加之海岛的相对封闭,较少与其他方面人员接触,对外面的产业的信息也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掌握新的信息。加之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嵊泗仍有部分渔民喜爱捕捞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喜爱与大海生活,也比较爱渔村这种闲暇的生活方式。在企业发展中,缺乏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缺乏发展与创新意识,要求他们放弃原来喜欢的工作方式,去寻找新工作,去搞科技创新,将会承受一种非经济的和经济的压力,因此,造成了企业的停步不前的局面。
三、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点:
嵊泗县水产品生产和加工重点是: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导几家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加工产品的开发,要开发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既有营养又食用方便的加工食品,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
1、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
2、产品开发以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为主;
3、扶植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快餐水产食品及开发保健品和功能食品;
4、开发新捕捞对象加工成食用及制成优质鱼粉、鱼片、鱼糜、模拟食品和调味品,重点研究蟹类加工,枸杞的贻贝加工,黄龙的虾米、鱼粉加工等。
5、尝试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进而以鲜鱼浆为原料生产风味的方便食品、微波食品及色香味俱佳的合成水产食品,提高低值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6、加强水产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严格保证水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消灭无标生产,培植水产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
四、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思路和目标,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水产品加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水产品加工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二)深化改革,培育龙头企业
水产副产品加工 篇6
据调查显示,10月份威海水产品市场主要品种价格呈下跌态势,其中跌幅较大的主要有:鲅鱼价格每公斤在25元左右,比上月下降5元,跌幅16%;大带鱼每公斤90元,比上月下降10元,跌幅10%;小带鱼价格每公斤28元,与上月基本持平;梭子蟹价格每公斤90元,比上月下降10元,跌幅10%。平时因价格较高而难以登上市民餐桌的鸟贝,自10月份以来因捕捞量大增而出口受阻,大量鸟贝不得已转向本地市场,造成了市面上的鸟贝价格大跳水,引起市民的普遍关注,市场价格也由9月份的每公斤10元,下降至每公斤2.4元,跌幅达74%。
海参价格随着秋海参的大量上市到来,因没有像春季海参价格受到南方海参冲击,因此价格不跌反涨,达到每公斤200元,比9月份上涨15元左右,涨幅达8%;比春季上涨50元左右,涨幅达到30%。
水产副产品加工 篇7
1 青岛市水产品加工出口的现状
1.1 青岛市水产品加工发展优势
青岛是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基地, 也是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近年来, 青岛市充分利用深水大港的区位、港口优势和加工基础设施好、加工能力强、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等优势, 扩大以鳕鱼片、鲽鱼片、鱿鱼片、鲭鱼籽、金枪鱼等为主导产品的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规模, 巩固我市水产品加工贸易优势, 同时加大本地产品的加工率, 不断扩大一般贸易, 重点把我市的贝类、鱼类、虾类、蟹类、藻类等优势水产品销到国际市场, 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
1.2 青岛市水产品加工发展程度
“十五”期间, 青岛市水产品出口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水产品出口创汇逐年递增, 年均增长26%。资料显示, 青岛市水产品出口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要市场, 在出口市场格局中, 欧盟、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为青岛市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和地区, 共出口34.7万t, 创汇9.8亿美元, 分别占全市的89.7%和92.5%;其中, 欧盟仍为青岛市水产品的最大出口地区, 全年共出口水产品14.55万t, 创汇3.8亿美元, 分别占全市的37.6%和35.8%;向美国出口8.81万t, 创汇2.58亿美元, 分别占全市的22.8%和24.3%;向日本出口7.63万t, 创汇2.37亿美元, 分别占全市的19.7%和22.4%。
通过加大内引外联和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设备, 嫁接改造老企业, 青岛市涌现出了海丰、恩利、正进、佳元、亿露发等以鳕鱼加工为主的大型外向型水产加工企业, 年加工鳕鱼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 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 使青岛成为世界重要的鳕鱼加工基地。胶南明月、崂山王哥庄化工厂等以海带为主要原料的制碘企业, 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海藻酸钠年产量均在3000t以上, 跨入了亚洲最大、世界前茅海藻化工企业的行列。全市海藻酸钠产量占全国总加工量的一半以上。
海尔药业公司和华海制药公司成为全国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品行业的排头兵。目前,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加入, 青岛市海洋药物家族新丁频添。同时, 青岛市水产加工业加大了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力度, 其中海丰集团开发的超低温金枪鱼加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产品远销日本、欧美。贝类产品净化项目也填补了国内空白。
2 青岛市水产品加工出口面临的问题
2.1 竞争激烈, 企业加工成本越来越高
首先, 由于国外检测项目的不断增多, 企业检测成本也随之增高, 资金周转受到影响, 因此延缓了通关速度。其次, 水产品加工企业用工问题日益突出。水产品加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传统的劳动力优势随着人民币升值、工人工资水平上涨等因素逐渐消失殆尽, 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用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品出口加工业扩大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国加入WTO之后, 青岛海洋与水产业面临一定的挑战, 由于关税税率下降, 非关税壁垒减少或取消, 进口贸易会大幅上升。因此, 青岛水产品将随中国一起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2 不仅生产质量标准、包装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有差距, 而且国外技术壁垒不断强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各经济体利用技术手段加强贸易保护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技术壁垒已经发展成制度化、体系化和全面化, 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频频利用技术壁垒措施遏制我国产品的出口。具体到水产品方面, 制定的技术标准越来越高, 涉及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 控制体系越来越完善, 水产品的疫病、农兽药残留量、生物毒素残留量、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情况等安全卫生项目的限量指标越来越苛刻。如:美国FDA1993颁布HACCP国家标准, 2003年进一步实施《食品企业注册管理条例》和《进出口食品预先通报条例》;欧盟于2006年1月起执行新的食品安全法规, 对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从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做出卫生规定;尤其是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实施的《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毫无疑问将会给青岛市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带来致命的打击。另外, 水产品包装技术标准不过关, 给出口带来损害。一是材质不过硬, 经不住长途运输和多次搬运, 造成包装体的破碎, 损坏了产品的内在质量。尤其是水产品一经污染, 便成了次品、废品。二是不符合“绿色包装”的要求, 材料中含有污染环境和影响健康的有毒成分, 最终影响了水产品自身的质量。三是包装标识图案及文字说明不符合进口国的要求和规定, 最终导致产品退货。
2.3 一些国家对水产品加工贸易进行进口限制和贸易管制
由于青岛市水产品加工出口主要都集中于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五大市场, 且青岛市在中国水产品生产和出口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国际贸易的大国效应理论, 水产品加工出口量的多少会对国际市场的价格以及进口国水产品的市场价格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如果出口国过于集中或对其出口量激增, 就会影响进口国产品的价格以及生产者的利益, 根据保障条款和过渡期特殊保障机制以及反倾销反补贴协议, 一些国家已经对我国的水产品采取一些贸易限制措施。
3 针对面临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3.1 进一步优化调整出口水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
积极适应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 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增加产品出口数量的贸易增长模式, 全面优化品种结构, 尽快在品种优质化和多样化上取得突破,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做大做强具有自己特色及比较优势的产品,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科技含量, 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力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深加工和精细加工产品的出口推广, 减少高能耗、低附加值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 加快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 推动原料基地建设, 实现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产品质量标准化,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创汇竞争力。同时, 要避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企业恶性竞争的现象, 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为手段,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逐步改变两市当前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的局面, 在发展具有国际市场潜力和资源优势的地方名特优品种、形成出口创汇主导产品的同时, 积极改良、引进、推广新品种, 形成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引进先进海洋水产加工设备, 学习先进技术, 不断提高质量标准
如引进海洋水产深加工仪器机械设备:水产食品加工厂装备、检测仪器、净水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冷冻冷藏加工设备:水产品冷冻加工、制冷技术与设备;海洋水产养殖技术及产品, 各类养殖饲料;保鲜技术与设备。在保持原来以冷冻、冷藏、腌干、调味、熟制及海藻化工为主的基础上,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 继续研究开发仿生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药物和高附加值产品, 如模拟蟹肉、人造虾等仿生食品, 华海排铅奶粉、降糖乐等海洋保健品, 藻酸双酯钠、海力特和藻维微胶囊等海洋药物。在包装方面, 尤其是出口型企业, 要针对已出现的“包装壁垒”, 不断了解国内外包装新动态, 研究和探索国内外包装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既要注意搜集国际市场上对包装的新要求, 特别是技术检验规定、出口商品包装要求及标准, 更要研究了解进口国对包装的环保要求, 以及进口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对包装的图案、文字及其禁忌要求等加快检测技术研究和检测人才培养。实践证明加强检测技术、检测标准的研发尤其是多残留检测方法和快速筛选方法的研究是有效的破“壁”之道。要重视实验室人才培养, 积极选派技术人员到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培训, 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 同时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购先进检测设备, 满足国外检测要求。另外, 要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实验室并帮助其通过认证, 使之能够开展检测工作。
3.3 企业、出口行业商会、政府分别采取有效措施
加工出口企业要向生产商、采购商介绍青岛水产品加工出口的相关政策、生产和贸易情况, 以及相关质量认证。要提高水产品出口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各种出口产品行业商会、协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加强合作、行业自律共同对外方面的积极作用, 规范产品出口秩序,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纠纷。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贸易重要性的认识, 政府要加强对水产业的扶持力度, 为水产进出口企业搞好服务, 落实中央关于扩大优势农产品, 进一步完善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政策措施的要求, 建立健全促进水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提供信贷支持, 搞好出口退税, 健全水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 建立反倾销预警反馈系统。在主要目标市场收集可能的反倾销信息、保障措施情况, 并定期进行分析发布通过加大绿箱政策支持力度, 努力推进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 强化水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建设, 扶持中介组织发展, 重视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 推进青岛水产品加工贸易更好更快地发展。
青岛市水产品的加工出口具有鲜明的海洋人文优势, 已经形成了特色突出的海洋城市文明, 尽管处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仍然面临严峻的问题与挑战, 但相信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与政府等各部门的支持, 青岛水产品加工出口经济将会更进一步地健康发展, 最终打造出青岛自己的水产品牌。
参考文献
[1]农业部渔业局市场与加工处.2004年全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J].中国水产, 2005, (2) :4-6
[2]费文.我国水产品出口面临哪些壁垒.2006, 3:49-52
[3]李大海等.加入WTO后中国的水产贸易[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25-30
[4]王洛斋.我国水产品出口企业必须重点关注的六大问题.中国渔业经济2005, 04-22
[5]邵桂兰等.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几点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8) :31-34
水产副产品加工 篇8
食品消费总体来说是受食品安全、国与国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水产品供应变动情况, 从1960年到2012年的生产、进出口和消费量的统计数据来看, 出口量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由于本国生产规模减少, 价格也比较高, 本国捕捞加工以本国需求为主。日本本国的生产总量指捕捞和养殖, 1976年为高值, 随后近40年中一直是下降趋势, 本国渔业规模也处于萎缩的现实, 许多大公司30年前就开始经济转型, 水产捕捞加工转向加工贸易和服务行业。进口量到2003年达到高峰值, 后十年进口量逐年减少。个别品种会有的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见图1。
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 我们高速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我们的加工不能再以低价、低质、大量取胜的战略来发展, 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变化来调整生产方式。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业面临几大挑战:一是近海资源过度捕捞;二是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供济不足;三是生产自动化程度低;四是高能耗高污染现象严重;五是家庭消费方式变化很大, 外食比例加大。
二、冷冻调理食品会成为我国水产食品加工的主要方向
(一) 日本冷冻食品的消费量——人均18.5公斤/年
根据日本冷冻食品统计从1958年开始, 半个世纪中, 从战后的零到2006年的269.2万吨金额达到9282亿日元。
冷冻食品消费量相当于日本人主食用大米消费量784.1吨的1/3, 成为日本餐桌的重要支撑。折算国民人均21公斤/年, 但是到了2008年因中国毒饺子事件影响, 消费者对冷冻食品消费信心受到了很大影响, 加上美国雷曼兄弟金融冲击, 日本国内消费不足, 从2006年的高峰开始大幅下降, 冷冻食品2009年的数据看都有大的下降, 见表1。消费量=国内生产量+冷冻蔬菜进口量+调理冷冻食品进口量, 各项目的情况见图2。
(二) 国内生产量
2006年, 大约消费量60%是日本国内生产, 冷冻食品数量约154.5万吨。主要是海外冷冻调理食品进口增加, 特别是从中国进口急剧增加, 从原料到附加值高的经过加热的加工品、例如从肉用鸡 (原料) 到油炸鸡 (制品) 的替换等、经过调理的冷冻食品迎合国内低价需求而低价进口、国内生产量随着减少。2009年国内工厂的生产量为139.6万吨, 占64.7% (前一年为88.5%) 。
如图3所示, 冷冻食品的生产从1965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到1973年的八年间, 实现从三万吨到三十万吨的市场急剧扩张。当时正值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 超级市场蓬勃发展期, 冷冻柜被设置到新的店中, 与加速向家庭普及的时期正好重合。
与此同时, 以旧雪印乳液公司 (1971年) 、味之素公司 (1972年) 为代表的日本大型食品公司开始加入冷冻食品, 冷冻食品被作为食品的新兴领域所认知。据此, 许多食品相关的公司开始生产冷冻食品, 生产量急增。1969年设立的日本冷冻食品协会的会员数也急剧增加。冷冻食品的成长率与日本经济的成长率的关系在表2中表述。
如图3所示, 日本的冷冻食品的特征是, 调理冷冻食品占全部冷冻食品的生产量的80%以上。当时从副食品、菜肴到米饭、乌冬、中华面、意面, 生产量都实现飞跃式扩大。
冷冻食品先进国的美国则与此相反, 根据2007年的冷冻食品统计, 美国的比例为原料70%、调理加工品30%。原料的构成要素有蔬菜、水果、果汁、畜肉、鸡肉。销售量为2174.5万吨。人均消费量69.1千克 (为日本的3.7倍) , 完全超越日本。
(三) 国内生产量的按用途分类的生产数量
第一次石油危机的1975年后, 家庭用冷冻食品停滞不前。一方面是因为冷冻食品被认为是耗能商品, 一方面可能是是缺乏人气商品。
正在此时, 家庭餐馆、外带便当等外食产业随着国民购买力的提高, 迎来了发展期。到1996年为止业务用冷冻食品在市场上顺利发展。1997年调理冷冻食品的进口增加, 被供给外食产业与菜肴部门, 因此国内业务生产进入停滞期。
同时、家庭用“炸鸡”等鸡制品、“米饭、饭团类”“乌冬及其他面类”“微波炉对应商品”等新领域, 开拓主食领域的大型商品的开发取得成效, 1987年前后开始顺利扩大生产。业务用和家庭用的生产数量的推移在图4中表示, 按用途分类的推移在表3中表示。家庭用和业务用都受中国冷冻饺子事件的影响, 数字变化显著。
(四) 冷冻食品——哪类食品数量多
冷冻食品按大类分, 可分为“水产品”“农产品”“畜产品”“调理食品”“点心类”5种。其中, “农产品”又可以分为“蔬菜类”和“水果类”;“畜产品”可以分为“食用禽类”“肉类”;“调理食品”可以分为“油炸食品、天妇罗、炸鸡”和“非油炸食品的调理食品”。
2009年的5大分类构成比例中, 调理食品最多, 为84.0%;油炸食品为23.5%, 非油炸食品以外的调理食品为60.5%。
调理品以外的构成为, 农产品为7.3%, 水产品为4.7%, 点心类3.6%, 畜产品0.4%。调理食品的小分类中前20位的生产数量在2009的表4中表示。
1965年前后, 烧麦、饺子、汉堡、炸牛肉薯饼、炸虾为重要的五种类, 其中炸牛肉薯饼为首位。另外, 按前三位来说, 都有出厂价低的特点。其中乌冬面最低, 为140日元/公斤, 第二位是炸牛肉薯饼, 302日元/公斤, 但在销量上超过了价格最低的乌冬面。第三位是杂烩饭、炒饭类, 每千克单价是356日元。前三位都比调理冷冻食品的平均价格444日元要低。量贩商品、长期人气商品的关键也许就在此。
(五) 新商品的动态
2010年春天发表的新商品 (新包装除外) 中家庭用157种, 业务用325种, 饺子中毒事件后有减少的倾向。为扭转局势, 挑战创造新市场, 开发新客户, 备受期待的新商品群被研发出来。
1.味素冷冻食品公司的“单烧面包”, 作为地域限定商品 (首都圈、长野、新泻) 发售。既不解冻也不发酵, 只需在烤箱中烧烤既成的面包, 成为可以在家庭中轻松享受的商品。
2.味素冷冻食品公司的“特色三元猪炸猪排”在原料上创新。三元猪是杂种优势效果, 繁殖性、产肉性、肉质达到平衡的三种类纯血种的交配。单独选出三种猪做交配, 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肉质。
3.NICHIREIFOODS公司在泰国建立了鸡从屠杀到采肉、加工、包装的连贯生产线。从饵料、饲养的管理到屠杀、去骨、采肉, 按连续加工工程提供供给, 该制法极大保障了新鲜安全, 是非常合理的制造工程。不但是品质、价格、数量都稳定的供给体制, 还是“从农场到餐桌”最短距离的生产体制。
4.日本水产公司提出了以南美的智利鲑鱼为主的白肉炸鱼。这也是考虑了自己公司的原料优势的商品。
5.NICHIREIFOODS公司贩卖小包装的米饭团 (250g) 。以此开拓面向单身、独居高龄老人的新客户。原来的450g或者500g的包装过多。现在采用了微波炉可以分袋加热的独立包装。
6.味素冷冻食品公司在2010年秋推出了高温蒸汽油炸的新加工法商品“非油炸白身鱼排”。制造出不用油炸的油炸食品。
像这样通过特定的原材料, 新领域、新技术驱使市场充满活力, 挑战开发震惊消费者的商品, 正是为了使冷冻食品领域回到以前势头的努力。为了吸引其他客户, 而存在相应的新商品, 笔者期待新商品的产生。概括这些商品的关键词, 不正是简便、好原料、卫生、安全、健康、面向单身、高龄老人的开发倾向吗?
三、我们公司水产加工业重新定位的思考
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公司是一个有52年发展历史的老国有企业, 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根据中农发集团的总体战略, 未来的新舟渔建设三大基地:远洋渔业生产服务基地、港口冷藏物流服务基地、水产食品精深加工基地。水产加工业是我们的未来发展战略中的支柱产业, 结合舟山群岛新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 公司将整体搬迁, 在本岛的水产工业园区内建设一个新的精深加工基地。我们是简单的复制还是重新超前规划设计, 答案是肯定的, 要通过这次搬迁的机遇, 要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水产副产品加工 篇9
1日本食鱼文化的历史和形成
日本的食鱼文化有很长的历史。19世纪日本明治时代,考古学家在大约3 000年前的古遗迹中就发现了日本人的先祖开始利用水产品诸如贝类等的证据,当时也有了比较原始的捕鱼工具[3]。在日本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人们更多地食用淡水鱼类诸如鲤鱼、香鱼和鲑鱼,但那时鱼贝类并不是主菜。进入古墳时代(公元3世纪后半期—5世纪后半期)以后,渔业逐渐繁盛,人们开始较多地食用生的贝类,也开始制作将生鱼肉放在米饭和盐里发酵作为最早的寿司,称为熟寿司[4]。这也是当时一种保存动物蛋白质的手段。此外,还开始将鱼放在盐里盐渍后再干燥成为盐干品,另外也开始将海产品用来进贡朝廷。由于干鱼、干鲍鱼等具有很好的保存性,也用来作为祭祀用[5]。
从6世纪初,佛教传入日本,人们开始忌畜肉,而更多地食用鱼肉。在奈良时代(8世纪前后),逐渐有了酒、醋的制作,同时使水产加工品种多样化。进入平安时代(10—11世纪),人们已经制作盐渍水产品、干制品、酱制品,也有吃海藻和裙带菜的记录。在镰仓时代(12世纪前后),在京都出现了专门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从室町时代(15世纪)到江户时代(1705—1867年),日本渔业繁盛,基本形成了日本食鱼文化的雏形[5]。从江户时代开始,经过发酵的熟寿司开始转变为使用醋的寿司,其他日本料理诸如天妇罗、烤鳗鱼、鲣鱼节、佃煮料理(长时间加糖加酱油的一种煮食)也相继出现。这时的水产资源主要为鲱鱼和沙丁鱼。真鲷作为高级海水鱼为供奉朝廷珍品。在江户末期,当时的上流阶层并不喜欢生食鱼片,而只有普通平民生食一些特定鱼种,那时也不能吃到金枪鱼。从江户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在沿岸海域以鱼贝类为食材,加工成寿司、天妇罗、烤鳗鱼、生鱼片的食鱼文化,另外捕鲸也在一些地方出现,鲸鱼肉也作为庆祝用食物开始进入一般民众饮食[6]。从明治时代(1868—1911年)以后,北洋渔业昌盛,鲑鱼、虹鳟鱼、蟹在渔获后就直接在船上制造成罐头,作为重要的出口品而获得外汇。一般平民吃鱼贝类的机会并不多,只有在宴请的时候才能吃到。人们日常的蛋白质来源还是大豆制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渔业迅速复兴,从沿岸到近海再扩大到远洋,渔业制品的发展丰富了日本人的食生活。当时远洋冷冻鱼的品质还非常低,1955年日本成立冷冻水产品检查协会,鱼肉火腿肠协会也相继设立。另外,为了避免吃生鱼片导致食物中毒,1950年设定了冷藏库的温度规格在10~-2 ℃,这在当时是最低温的冷藏库[7],这个规格一直延续到现在。1961年,北海道水产试验场狭鳕冷冻鱼糜技术的开发成功,给整个水产品加工行业带来了快速发展,尤其是1973年蟹肉棒的开发成功,引发了全球鱼糜制品的制造加工消费热潮[8]。在1970年后到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好转,国际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冷藏链的完善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鱼贝类的消费量有了飞速增加。而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世界上各种食品都可以进口到日本,人们开始只关心自己喜欢的食品,日常工作、育儿等繁忙的现代人更倾向于制作简单的料理,对于鱼贝类需要花时间的料理也慢慢减少,这也成为人们渐渐吃鱼少的原因[9]。
2日本水产品消费变化和食鱼文化最新动向
2.1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变化
从1960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变化(图1)[10]可以看到,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也逐年增加,在1989年是高峰期,曾经达到72.6 kg,而此后由于经济发展减速和停滞,到2008年下降到56.0 kg。图1显示,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出现下降,而欧盟、美国、印度和我国都出现消费量增加,尤其是我国近30年水产品的年人均消费量增加了5倍。尽管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减少,其数量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依然没有动摇日本是第一水产品消费大国的地位。日本渔获量总量曾在1988年达到1 278.5万t,为世界首位,此后逐年下降,2000年为638.4万t,2008年下降到559.2万t[11]。由于日本国内生产量的下降,只能依靠进口水产品来满足国内水产品消费的需求。但是,由于国际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提高以及供求关系和外汇的变动,真鳕和大西洋鲑鱼的价格升高。日本经济下滑带来的购买力下降,导致日本的进口能力减弱[12]。自2005年以来中国水产品的进口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位的水产品进口大国[13]。这些国际形势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水产品价格形成和水产品消费动向。
2.2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减少的原因分析
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调查结果[14]表明,1980年日本年人均鱼肉的消费量为35.0 kg(去除鱼废弃物的鱼肉纯消费部分),2000年为37.2 kg,2010年为31.5 kg,而年人均食肉的粗消费量1980年为30.0 kg,2000年增加到42.0 kg,2010年为44.2 kg,纯肉类消费量为28.6 kg。由此可以看出,食肉的消费量明显增加,相对来说鱼肉的消费量却在减少。与此同时,韩国和我国的鱼肉消费量也明显增加,其中韩国的年人均鱼肉消费量已经超过50 kg[15]。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减少现象,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广泛讨论。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2.1 日本家庭食物消费模式和食物消费支出内容的变化
从日本家庭饮食生活消费模式的变化(图2)[16]来看,在过去的30年里外食餐饮的比重明显增加,由7%上升到18%,同时购买调理食品(熟制加工成品,诸如冷冻食品、蒸煮袋加工食品)的比例也在明显增加,由3%上升到11%。而家庭内烹饪的消费模式比例减少,由1970年的46.0%减少到2010年的28.9%(家庭内烹饪以大米、肉类、水产类、蔬菜类为统计对象,不包括奶制品、水果等)。这些变化表明,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社会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进一步分析日本家庭食物消费支出内容可以看到,在各项消费支出中,猪肉和鸡肉的消费比例在增加,而牛肉、水产品和大米的消费比例在减少(图3)[17]。这主要是由于猪肉和鸡肉价格比较便宜,而相对来说水产品和牛肉比较贵。全世界的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也是明显增加,由1960年的6 kg上升到2010年的15 kg。近年来日本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购买力下降,人们往往会减少相对比较高价格产品的支出。由图4[17]可以看出,尽管用于食肉消费和水产品消费的支出都有所减少(1万日元约合800元人民币),但是水产品的减少幅度更大,下降了34.0%,而食肉消费仅下降了16.8%。
2.2.2 日本家庭水产品购买形态和购买场所的变化
在日本人食物消费模式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日本家庭水产品购买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主要是以购买切片鱼段(89.8%)、生鱼片(69.7%)和干制品(59.3%)为多,其次为调味半处理品(腌渍加工水产品)(28.1%)和未调味半处理品(去除内脏处理)(24%),以减少在家里处理鱼的繁杂事项[13]。另外,从消费者购买水产品场所的变化(图5)[18]也可以看到,在大型超市购买的消费者明显增加,60%以上的消费者选择在大型超市购买,而在一般商店(便利店、量贩店等个人商店)的购买者则逐年减少,下降到1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从2004年增加了消费者从量贩店(专门折扣店)和网络购买的统计,发现通过量贩店和网络购买、邮购的消费明显增加,由2004年的2.4%上升到2009年的3.6%。消费者购买鲑鱼和金枪鱼数量增加的原因也可以从这些购买形态和购买场所的变化反映出来。这些变化也都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冷藏链的发展、流通模式的改变密不可分的。
生协:全称日本生活协同组合,是以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为目的,消费者共同出资运营的组织,类似于消费合作社组织。
2.2.3 日本水产品消费地域性差别的淡化
日本周边海域由于有暖流和寒流的交汇,是一个非常好的天然渔场,全国共发现有3 300多种鱼类。因为日本有很长的海岸线,孕育了不同地域丰富的食鱼文化。日本渔获量的90%里包含了28种不同鱼种,而同样是渔业大国的挪威,其90%的渔获量中只有8种不同鱼种[13]。正是由于日本鱼贝类的多样性,在地区的鱼种消费特点上也可以反映出来。东北地区主要购买金枪鱼、牙鲆鱼和秋刀鱼,而九州则以鲷鱼、鲹鱼和沙丁鱼较多。近年来,由于冷冻技术的发达、流通途径的多样化、进口量的增加,以及家庭饮食生活的变化,原来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也慢慢表现不明显,尤其是主要依靠进口的三文鱼和金枪鱼,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购买到,消费地域性的差别也几乎淡化[13]。
日本渔获量最多的前5位为鲭鱼(11.8%),秋刀鱼(8.1%),片口沙丁鱼(8%),扇贝(7.1%),金枪鱼(6.6%)(2008年日本水产统计)。从日本家庭购买鲜鱼鱼种的变化来看,1965年购买数量最多的鱼种依次为鲹鱼、鱿鱼、鲭鱼、牙鲆鱼和金枪鱼,1982年则依次变化为鱿鱼、金枪鱼、牙鲆鱼、鲹鱼和沙丁鱼,而在2010年依次为鲑鱼、鱿鱼、金枪鱼、鰤鱼和秋刀鱼[13]。这些变化不仅反映水产资源的变化和消费者喜好的变化,同时也与水产品贸易国际化、经济发展变化密切相关[12]。
2.2.4 日本鱼糜制品消费状况
在日本,水产加工品的消费喜好也在发生变化。传统鱼糜制品的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冷冻调理食品、冷冻生鱼片的消费量呈现增加趋势。在此以日本水产加工制品的代表产品——鱼糜制品为例加以详细说明。鱼糜制品在水产加工品中占的比重最大(30%),从1992年到2004年,日本人均购买鱼糜制品的支出从5 000日元下降到3 150日元(1万日元约合800元人民币)。因此,日本生产鱼糜制品经营体的数量由1992年2 868个下降到2004年只有约2 000个;日本鱼糜制品总的生产量由高峰期的103万t下降到只有65万t。鱼糜制品品种主要以鱼竹轮、油炸鱼糕和蒸煮鱼糕为主,三者占了总的鱼糜制品的90%左右,蒸煮鱼糕的生产量也从15万t下降到10万t[19]。
根据日本总务省家计调查统计结果,进一步对鱼糜制品的购买群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购买鱼糜制品多的人群大多为50岁以上,年轻人购买量明显少,而购买季节主要集中在新年前后。这主要与鱼糕是日本一种典型的年货有关[17]。据调查,日本人食鱼最多的年龄层为50岁以上男性,其消费量约是7~14岁男子的2倍。男女之间消费量的差别主要从20岁以后开始拉开,50岁的时候差别最大。男性消费较多可以考虑为在居酒屋下酒菜肴多为水产类的缘故。
2.3当前日本发展食鱼文化的最新动向
在世界渔业生产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水产资源的有限性。为确保水产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推进日本食鱼文化发展和提高水产品自给率,日本政府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阶段实施了多项政策保障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项措施:(1)发展互联网,推进水产品等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网站建设,建立电子杂志的发行机制;(2)水产生态标志(生态系统、资源、安全性为基础的渔业活动所收获的水产物的证明标志)的推广;(3)日本农业标准(JAS)的制定及推广;(4)农林水产省及地方农政局,通过接受消费者的咨询,加强消费者对农林行政的理解。通过推进“食育”,促进地产地销,促进具有营养平衡的“日本型食生活”的普及[20]。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模式和喜好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我国水产品的进、出口量都在增加的同时,水产品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商品,其供需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消费喜好也会随着西洋文化的渗透,受国际饮食文化潮流和趋势(天然,生鲜)的影响。日本的回转寿司、生鱼片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作为一种时尚健康饮食。“日本型食生活”已经在渗透并影响亚洲乃至世界饮食文化。本文希望以日本先进水产国家的事例介绍,分析食鱼文化发展变化的原因,给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和流通业相应的启示。根据我国国情和消费者喜好发展我国的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我国的食鱼文化,拓宽我国水产品加工的发展空间,引导健康时尚的食鱼文化。
摘要:日本的食鱼文化内涵受历史、经济、政治、地理、气候等多方面的影响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近年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畜禽肉和奶制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相对来说水产品的消费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动物性蛋白的一半仍然来源于水产品。介绍了日本食鱼文化的历史和发展演变,以及从最新的水产品家庭消费统计数据和具体的水产加工制品的消费变化来介绍日本最近的水产品消费动向。
水产副产品加工 篇10
1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及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所体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
大力开发海洋资源, 发展海洋经济, 科技创新是关键。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从陆地走向浅海, 继而逐步走向深海和南北极。从人类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渔业和盐业, 到海洋油气、深海矿产的勘探与开采、极地考察和深海探索等方面, 都是伴随着海洋科技创新而产生的。以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方面为例, 与陆地相比, 海洋油气的勘探与开采, 尤其是深海海洋油气的勘探与开采, 其技术难度更高、操作要求也更为严格, 可以说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方面的突破与进展都是以相应的海洋科技创新所取得的突破密不可分。而海洋油气的成功勘探与开采, 又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能源自给供应, 为国家的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陆地油气矿产日趋枯竭的状况下, 随着深海勘探与开采技术的日趋成熟, 海洋将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能源供应。
1.2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海洋科技创新一方面导致了新兴海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并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所谓海洋新兴产业, 是以海洋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和由此带动且服务于其开发利用需要为背景的、产业演化形成期进入成长期的海洋产业[1]。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新兴产业的产生的基础, 尤其是海洋科学研究的积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海洋新兴产业相对传统海洋产业而言, 是科学技术进步积累和技术集成开拓了海洋资源利用的内容所形成的参与。根据国内外海洋开发的实践和海洋高新技术储备的领域和强度, 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在海洋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海洋化工及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环保、海洋石油、海洋能利用以及海洋服务业等领域均出现较大的进步, 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在这一过程中, 尽管海洋捕捞、海洋运输和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 但在海洋科技创新对其改造、提升中, 仍保持自身较大的发展。而海洋新兴产业依托于丰富的资源和海洋科技不断的创新, 其发展迅猛, 具有更大的真正潜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3海洋科技创新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现代的海洋产业是融多行业、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包括复杂的结构和众多的分支, 它的再生产过程同样包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过程。有些海洋产业可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 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有些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可以联动陆地经济。海洋产业的纵向发展既为上游产业提供市场, 拉动其发展, 又为下游产业提供产品, 推动其发展, 并促进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如发展海洋造船、航运业, 可以带动港口建设、以港兴市, 带动沿海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这就是说, 海洋产业具有增长快、效益高、涵盖面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特点。一个海洋产业就可以带动几个产业的发展, 一个大的工程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因此, 由海洋科技创新催生的海洋新兴产业不仅具有很高的科技内涵, 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是科技、经济、社会三重价值的载体。这种可以迅速放大的价值优势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带动是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
1.4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开发与保护并重,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处于中心地位, 经济效益毫无疑问成为关注的重点。但是在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中, 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衰退问题也是必须关注的焦点, 海洋环境问题, 不仅是经济问题, 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由自然界的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问题, 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这两种海洋环境问题的解决, 都离不开海洋科技创新。如海洋生态环境应用基础性演进领域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预防和控制技术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的创新、入海污染物处置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对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1.5海洋科创新对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战略利益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旺大计。海洋国土完整与拓展, 以及国家安全, 都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产与发展空间的维护与扩展。这是涉及维护国家现有生存空间的完整, 以及未来生产空间的拓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而在这其中, 海洋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巨大。例如, 在海洋调查、极地考察与国际海洋法研究方面的海洋科技创新, 可以为国家解决与邻国领海、岛屿归属权争端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为国家开发利用公海大洋、南北极资源提供关键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支持。
2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也不断推动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向前发展。作为新兴海洋产业, 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如下。
2.1海水增养殖技术
优质种苗培育技术, 选择适宜养殖的优势品种。种苗培育必须大力引进适合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国内外优良品种, 用生物工程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多倍体技术开展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 培育优质高效、抗病害的养殖品种, 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主要养殖品种原种保存、提纯复壮和良种选育研究。建立原种种质库和原种自然繁殖保护区;养殖方式多样化研究, 完善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底播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的技术和设备研究。间养、混养、轮养等对养殖空间进行生态科学利用技术和理论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生态技术研究, 包括海水养殖容量的研究和养殖区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技术和设备开发研究等;海水养殖病害防治, 要加快引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加强预防研究, 从养殖容量、水质控制、药物饲料、苗种繁育等环节入手, 控制鱼、虾、贝、藻病原体的发展, 建立以防为主的病害防治体系;海水养殖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和高效无公害无残留防治技术;加强养殖病害防治药物研究, 以研制无公害高效新药物为主。
适合放流苗种选择研究, 在稳定并逐步扩大中国对虾、金乌贼、海蜇等现有品种的放流规模, 积极探索日本对虾、魁蚶、梭鱼、梭子蟹等放流品种开发试验;苗种放流、底播海区选择研究;苗种移植技术的研究;投放人工鱼礁, 建设人工渔场技术研究。
2.2水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海洋生物制品开发利用技术
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技术开发研究;建立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 开发研制水产品深加工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设施、设备, 配套完善技工生产线, 提高水产品加工利用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和手段, 建立水产品产业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开发研究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特点的产品;对加工机械、包装材料以及调味品等相关配套的研究开发;高档鱼、虾、贝、蟹及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保鲜保活技术研究;冷冻调理食品开发技术、鱼糜以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即食海参、海参口服液等海珍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
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开发技术, 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技术、海洋药物研发技术、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物酶技术、海洋生物材料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技术、海洋农用生物制剂开发技术;海洋抗肿瘤化合物研究, 海洋活性物质研究, 鲨鱼软骨素、胶囊制剂研究, 海洋多糖、寡糖的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海洋生物酶应用于医疗方面的研究等。
2.3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加大海水增养殖良种推广工作力度;海洋药物开发产业化;海洋寡糖生物农药推广及产业化;海洋微生物农药研制推广及产业化;新型海洋寡糖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利用海参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出的多种海参制品, 进行扩大产业链条, 完善推广、流通、贸易等服务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行;拓展新型海带高附加值产品应用领域, 完善流通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营;应用和开发先进的水产品加工技术, 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和渔民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 创造名牌产品。重点推广应用超低温制冷技术、烘烤和软包装技术等, 通过保鲜加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提高海产品的质量。
3科技创新有效影响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结构
大力开发海洋资源, 发展海洋经济, 科技创新是关键。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从陆地走向浅海, 继而逐步走向深海和南北极。从人类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渔业和盐业, 到海洋油气、深海矿产的勘探与开采、极地考察和深海探索等方面, 都是伴随着海洋科技创新而产生的。可以说, 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突破与进展都是以相应的海洋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密不可分。而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 又大大增加了国家的食品自给供应, 改善了人们生活水平与营养水平, 为国家的食品供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海洋渔业资源日趋枯竭的状况下, 随着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日趋成熟, 海洋将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食品供应。
3.1科技创新对海水增养殖需求结构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海水增养殖需求结构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海水增养殖业发展具有引领支撑作用,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新突破不断支撑海水增养殖健康稳定发展。如, 中草药、疫苗、免疫增强剂等养殖新药代替抗生素预防防治鱼病、虾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无公害系列养殖用药进入了产业化开发;开发研制了新的微波增氧消毒设备, 提高了工厂化养殖循环水的利用效率;为建立生态养殖模式提供理论基础等。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海水增养殖业强有力的推动。二是随着“科技入户工程”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实施, 海水增养殖业整体科技水平得到提升, 整个行业的开发利用率得到提高。例如,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开展了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和新型渔民培训等活动, 在2009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30余期, 培训3.3万余人 (次) , 统一编印健康养殖技术资料8 000余份, 有效推动渔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普及, 提升了海水增养殖行业的科技应用水平, 同时随着科技成果的应用, 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三是通过科技创新, 加强了养殖病害预测与防治工作力度。通过技术突破和革新, 提升测报精准度, 为海水增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例如, 山东省2009年组织200多个测报点开展了病害监测报告工作, 测报品种涵盖了大菱鲆、对虾、刺参等26个优势养殖品种, 测报面积接近1万hm2。设立了50多个省级直报点, 对海参、凡纳滨对虾、大菱鲆、日本对虾、梭子蟹和乌鳢等六大养殖品种的病害的发生、传播情况进行了监测快报, 监测直报面积2 700 hm2[3]。
3.2科技创新对水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结构的影响
水产品精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加工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基础上的, 因此科技创新对水产品加工需求结构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直接催生了水产品精深加工这一新兴产业的诞生。水产品加工行业是自古伴随着渔获物而产生的, 包括最早的去除杂物、烹饪、保存, 到简单的处理、冷藏、保鲜, 直到水产品的粗制加工、包装和流通各个环节。然而水产品精深加工则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以高营养物质精细加工、保健功能性物质的提纯、医用生物制品的研发为主要内容, 以高附加值、流通广泛和延伸的产业链条为特征的海洋新兴产业。二是提高了对水产品安全的要求, 促进了水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以及无公害水产品的认证。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健康的需求, 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贵斌.海洋新兴产业:演进趋势、机理与政策[J].山东社会科学, 2004 (6) :77-81.
[2]郑贵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J].东岳论丛, 2002 (5) :18-21.
水产副产品加工 篇11
关键词:水产类食品 加工 食品质量与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5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48-01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水产类食品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需求的增长开始在水产类食品制作中另辟蹊径,使用特殊的化学手段对水产类食品进行处理,表面上达到了人们的要求,实际上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段不仅能够提升农产品的产量,还能使水产类食品的外边看起来更加诱人。另外在水产类食品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人员薄弱的质量意识导致水产类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基于此必须控制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
1 我国水产类食品加工现状
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水产类食品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呈现多样性,对水产类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针对日益增长的需求,一些不法企业为了提高产量及表面品质,在饲养时向饲料中添加一些药物饲料,不仅导致当地水域被污染,还造成水产类食品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另外一些水产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甚至使用一些违禁药物,导致水产类食品流向市场后仍旧残留大量危害人们的有害物质、调查表明,我国的水产类食品加工环境十分简陋,大部分水产类食品加工厂条件都无法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工厂缺少现代化设备设施的支持,产品加工难以达到人们的实际需求,尤其是质量检测设备的缺乏导致水产类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无法被有效检测,食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相关部门对于水产类食品的加工监督力度不够,社会上甚至出现一些小作坊生产的情况,这些情况直接造成水产类市场出现大量品质不合格的水产类食品。由此可见,加强对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影响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的因素
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品质变化的本质上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物理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主要是指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出现新的物质,但水产类食品在形态上发生变化。化学变化主要指水产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新的物质,例如水产类食品的变质。当水产类食品发生以上两种变化是可能影响到其质量品质。
2.1 微生物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一定情况下微生物可以和食品发生反应并逐渐分解,即日常所说的事物的腐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够有效清理自然界的垃圾,但在一定情况下也会造成食品变质。水产类食品的加工条件十分适合微生物的成长,加工过程中条件控制不当将会导致微生物在水产类食品中快速生长导致食品变质。影响水产类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品质问题的微生物主要有酵母菌、霉菌、细菌等。
2.2 酶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催化剂,酶具有更强的催化作用,尤其是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受到酶的影响可能造成水产类食品快速变质、因此在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必须有效控制酶的活性,降低水产类食品加工中的变质速度,保证其流入市场后的品质。
2.3 化学污染
水产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受到化学污染导致其食品中一些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危害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水产类食品化学污染多种多样。首先是工业污染造成水质变差导致水产类食品吸入大量毒素并残留在身体中,被制作为可食用产品后仍旧含有大量化学污染物质。养殖人员使用含有大量化学污染的饲料也会造成水产类食品的污染。水产类食品制作过程中过量添加食品防腐剂等也会造成水产类食品的化学污染。
2.4 冷冻
冷冻是保证水产类食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冷冻能够降低微生物的活性,有效延长水产类食品的保质期。通过冷冻也能降低酶的活性,温度越低,其活性就越低,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微生物或酶就将彻底失去活性,有效促进食品保质工作的展开。
3 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
3.1 使用先进的灭菌技术
水产类食品的腐败主要由有害微生物造成,灭菌技术就是降低水产类食品中的微生物含量,提高成品中的质量。目前常用的灭菌方法主要有微波灭菌、臭氧灭菌、高压灭菌、辐射灭菌等。微波灭菌主要利用微生物在高温作用下发生死亡,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微生物会吸收大量的能量后自身产生大量热量达到自亡的目的。在进行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通常利用915MHz和2450MHz的微波进行灭菌处理。臭氧灭菌主要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臭氧本身无毒性,其強氧化性会使得微生物发生变形,且发生氧化反应后臭氧分解成氧气,该种灭菌方法环保安全,对人体无害。高压灭菌主要指在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对其强加压力,一般为400-600atm的静压力。高压环境中微生物会发生蛋白变性死亡。
3.2 提高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
3.2.1 改善水产类食品加工环境
水产类食品加工环境对其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其生产环境。实际生产中应该时刻保证清洁,做好5S管理,对生产车间进行分类规划,让成品原理原材,降低非人员主观因素导致水产类食品质量下降的可能性,定期对加工环境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生产过程中禁止有害物质的添加,真正做到无色无污染生产。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测政策,定期对各水产类食品加工环境进行抽查。
3.2.2 提高水产类食品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水产类食品加工主要由加工人员完成,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水产类食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水产类食品加工企业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让员工在加工过程中充满责任心,提高质量意识。员工的需要了解加工过程,懂得从根本上控制水产类食品的加工质量,自觉做到质量管理。在招工过程中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持证上岗。
4 结语
水产类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其质量安全日益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必须控制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做到有效改进、有效杀菌、有效管理、有效监督,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洪扬.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J].渔业现代化,2012(6):55-57.
[2]宋余凤.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J].中国水产,2011(4):77-79.
水产副产品加工 篇12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 紧邻缅甸第二特区邦康市。隶属南亚热带气候, 全年日照时间较长, 年平均气温较高, 全年降水丰沛, 优越的自然环境, 十分适合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
1.1 市场监管
地处西南边陲, 孟连县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相关市场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对于水产品进入市场的检验检疫存在管理漏洞, 养殖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制约当地水产品养殖业的现代化长远发展。当地政府应积极引进高素质和相关管理人才, 丰富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 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引进先进产品检验检疫设备, 严格把控防止质量不合格的水产品进入市场[1]。
1.2 水产品病害问题
孟连县地处南亚热带气候区, 高温高湿环境下, 水产品养殖过程中较易出现大面积病害状况。针对可能出现的常见病情, 养殖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做好应急准备预案, 定期进行养殖区域清洁工作, 加强日常养殖监管工作, 严格遵守日常养殖标准, 包括计时检测水体含氧量、水体的水温水质、饵料喂养数量等, 降低水产品因病害问题带来的损失。
1.3 养殖饵料
对于养殖饵料的日常投放工作, 饵料自身质量安全就存在极大隐患, 市场流通大量生产不合格、添加剂严重超标的饵料, 市场监管不力的同时, 部分养殖人员一味追求水产品生长速度, 喂养大量激素物质, 导致水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存在安全风险。建立健全市场监管制度, 从源头遏制非法违规饲料进入市场, 将样本抽检常规化, 大力推广健康绿色养殖技术, 进行传统养殖模式的变革, 进行养殖方式现代化改革。
2 有机水产养殖技术及基本原则
2.1 有机水产养殖技术的认识
对于有机水产养殖技术的认识, 简单来说坚持养殖方式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养殖过程中去污染化, 始终保持优质水质, 通过科学化养殖, 生产出绿色健康的水产品, 并与其他产业形成链状上下供应关系, 如鱼塘底部淤泥肥料, 可为孟连县种植业提高绿色肥料, 加强孟连县农林渔牧各产业的协调发展联系。基于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 (IFOAM) 相关标准, 具体发展有机水产养殖。
2.2 有机水产养殖技术的基本原则
一是有机水产养殖作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为了保护孟连县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环境, 应严格监控养殖生产活动, 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 通过实地勘测, 对孟连县水文水体特征进行记录整理, 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二是水产品品种应不包括转基因品种, 对于外来品种的引进, 应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 有关转基因相关争论较大, 学术界定不明, 存在隐藏风险, 防止造成外来物种引发生态危机的情况, 保护孟连县原生态和原有特色物种。
三是有机水产养殖应保证养殖密度适宜, 不仅为水产动物生长提高自有空间, 避免疾病的大规模爆发, 有利于病害防治, 还可以降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 促进生态平衡发展。
四是饲养饵料应由有机物制成, 有机水产养殖技术的实行, 很大程度上由养殖饵料决定, 来自相关认证或原生态饵料, 是有机化养殖活动的重要环节, 保证最终上市的水产品绿色健康有机性的完整。
五是养殖用药应以纯天然中草药为主, 使用自然药材应对水产病害, 降低由抗生素和激素对水产品带来的风险损失, 保持水产品无污染和有机性。
六是依照孟连县气候特征, 制定适合水产品生长活动的最佳养殖方案, 根据年气温、降水、日照变化, 确定育苗及最终捕捞时间。
3 结语
加强水产养殖监管制度的建设, 发展有机水产养殖产业, 打造区域经济特色, 增加经济新增长点, 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 促进孟连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