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技术

2024-10-03

农产品加工技术(精选12篇)

农产品加工技术 篇1

在食品工业中, 布勒挤压技术作为传统挤压技术的升级工艺, 适合加工以碳水化合物 (淀粉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和蛋白质为基质的原料。挤压时, 原料在螺杆的驱动下通过模具挤压成型, 为保证成型孔 (模具孔) 不堵塞, 必须使原料在压力和加热作用下完全或部分呈流体状态;挤压结束后, 刀具将产品切割成目标尺寸和形状;最终产品的质构、容积密度、颜色、味道等特性由原料和挤压参数决定。挤压过程中原料经过淀粉糊化或蛋白质组织化等可发生化学或物理改性。挤压机还具有输送、融化、搅拌 (分散和均质) 和配比等多种功能。本文拟对布勒挤压工艺所带来的产品增值和收益进行介绍。

副产品增值

谷类食物是人们的主要食品, 全球的食品厂每天要加工数百万吨谷物。在谷物 (特别是小麦) 加工过程中, 除了获得高品质面粉, 还会产生低等级面粉和麦麸等副产品。利用布勒挤压技术可以对副产品进行深加工, 将其以较低成本应用于饲料工业, 或以改良形式添加于其他食品中, 也可将其转变为高级食品。挤压后, 麸片的价格比原始麦麸提高一倍, 而且麦麸的高膳食纤维含量还为其树立了“健康”形象。谷物类挤压产品主要包括谷物早餐、营养多谷片、挤压面包 (面包屑) 、变性面粉等, 可以用作汤料和沙司的增稠剂或用于焙烤食品加工。

改良面粉用途更广

采用布勒挤压工艺进行挤压时无需添加任何化学物质, 因此特别适用于面粉改良。进行面粉改良时, 可以根据客户需要或特殊用途要求, 选择适当的挤压参数, 调节面粉-水悬浮液的粘性, 然后向挤压机输入一定热能和机械能, 即可产出溶于冷水或热水并具有一定粘度范围的最终产品。经改良后的面粉叫变性面粉, 亦称高持水面粉, 具有高吸水性和溶解性, 可作为粘结剂、填充剂或保鲜剂用于各类焙烤制品中。即使有“绿色标签”的产品 (未使用E编码成分) , 也可放心使用 (只需在成分表中进行声明即可) 。

替代传统工艺降低面包屑生产成本

挤压机还可用于面包屑的生产。与传统挤压工艺要求使用小麦或黑麦的高蛋白面粉相比, 布勒挤压技术大大丰富了原料种类, 几乎可以采用所有含淀粉类的原料 (如低等级的面粉、玉米粉、米粉或土豆粉等) , 而且可以轻松解决原料品质波动对产品的影响。同时, 在挤压过程中, 面团的发酵作用既可以通过挤压机模具内外的膨胀作用实现, 也可采用化学或物理膨松剂来实现。

此外, 应用布勒挤压工艺, 无需改动生产线即可生产出不同种类的面包屑 (如美式面包屑、日式面包屑、饼干粉等) , 并且可以精确调整产品的质构、颜色和粒度;同时, 由于产品配方的含水量较低 (明显降低了干燥阶段所需的能量) , 在挤压设备中的停留时间较短, 因此整个生产工艺能耗较低, 一条每小时产能为2吨的挤压生产线, 每吨产品的能量消耗仅为传统工艺的一半。

低价原料价值最大化

加工上述产品时, 传统工艺与布勒挤压工艺的原料均为谷物粉, 其根本区别在于面团质构。传统工艺下产品的面团结构以蛋白质 (面筋和戊聚糖) 为基础;而挤压工艺下产品的质构以淀粉为基础, 并且为确保最终产品的质构稳定, 淀粉含量至少为5-10%, 对蛋白质含量要求则较低, 一般低于10%。通常, 面粉价格主要由蛋白质含量决定, 蛋白质含量越低价格越便宜, 因此布勒挤压工艺可以使低价原料价值最大化。

农产品加工技术 篇2

中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多数属于低级、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几种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油料、水果及蔬菜等的加工增值比重很低,造成农产品原料的大量损耗和浪费。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粮食储藏和果蔬产后损耗率分别高达9%和25%,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之比仅为0.38∶1,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而且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各种高新加工技术的应用很不普遍。尽管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产品的深加工越来越重视,逐渐加大了投入,但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中国的农产品深加工业距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几种主要的先进农产品深加工技术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先进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计算机视觉识别与分级技术

计算机视觉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遥感图片和生物医学图片分析技术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是利用一个代替人眼的图像传感器获取物体的图像,然后将图像转化成一个数据阵,再利用一台代替人脑的计算机来分析图像,最后完成一个与视觉有关的任务。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计算机速率的提高及硬件成本的下降,一些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该技术在农产品收获和深加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国内外对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中应用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品质自动识别和分级方面,如种蛋、谷粒表面裂纹检测;梨、苹果等农产品表面缺陷和损伤的检测;根据大小、形状和颜色对黄瓜、土豆、苹果、玉米和辣椒等果蔬进行自动分级等。

1.2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是利用一张特殊制造的、具有选择透过性能的薄膜,在外力推动下对液相或气相混合物内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离、提纯、浓缩的先进加工技术。膜分离过程为冷过程,在常温下进行,营养成分损失极少,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如果汁、酶等的分离、分级、浓缩与富集;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所以挥发性成分如芳香物质损失极少,可保持原有的芳香;膜分离过程在密闭的系统中进行,被分离原料无色素分解和褐变反应;膜分离技术不用化学试剂和添加剂,产品不受污染,选择性好,可在分子级内进行物质分离,具有普通滤材无法取代的卓越性能,其处理规模可大可小,可连续也可间歇进行,膜组件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容易实现自动化操作,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工业化生产以来,获得了迅猛发展,现已广泛用于乳制品工业、果蔬加工业、饮料工业、油脂工业、制糖业、淀粉加工业、酶制剂及肉制品工业等领域中。如乳品深加工或运输前乳和乳清的浓缩(RO)、乳清蛋白的分离和浓缩(UF)、水果汁和蔬菜汁的浓缩、糖的浓缩、无醇啤酒生产、高度酒中除去部分酒精(RO)、马铃薯加工业废水中回收蛋白质、天然色素和食品添加剂的分离和浓缩(UF)等。根据国外的统计,目前膜分离技术已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占到各工业应用总数的68%,其中乳品加工业占37%,果汁加工业占18%。膜分离技术已成为目前纯净水生产的主要加工技术。此外,啤酒和白酒生产亦利用膜分离技术作为提高产品品质的一种手段。

1.3 超临界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利用高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的流体对许多物质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的性能,对物质进行提取和分离的一项新型分离技术。由于超临界流体既具有与液体溶剂相当的萃取能力,又具有优良的传质效果,因此具有使用安全、操作方便、节省能源、分离效率高、可防止萃取物热劣化及抗氧化和净菌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医药等工业领域。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非常适用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受到了各国食品和农产品深加工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上最早的应用是从咖啡中去除咖啡因和高品质的啤酒花,其后有人研究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从植物油料中提取油脂并控制粕中蛋白质不变性;目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已普遍应用于从植物中萃取天然色素、食品添加剂和香料;从除虫菊中分离除虫菊酯;从烟草中除去焦油和尼古丁以及高纯生育酚的提取、黄油的改质、大豆磷脂的浓缩等等方面。

1.4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真空冷冻干燥是一种在真空和低温条件下对物料进行脱水加工的先进干燥技术,它首先将物料冻结到共晶点温度以下,使物料中的水分变成固态的冰,然后在较高的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再利用真空系统中的水气凝结器将水蒸气冷凝,从而获得干燥制品。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物料不易氧化,产品干燥后的形状基本不发生变化,有较高的速溶性和复水性,而且干燥产品无表面硬化现象,脱水彻底,易于长时间保存。利用此项技术对蔬菜、水果、花卉、肉类等农产品进行干燥加工,物料中的营养成分可以充分保留,而且经复水后,物料几乎可以完全恢复原有的色泽和新鲜程度,因此产品的附加值较高。在国际市场上,冻干食品的价格通常是热风干燥食品的4~6倍,是冷冻食品的7~8倍,因此,尽管此项技术只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却已在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目前,日本和美国食品市场上,冻干食品的比重已达40%以上。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开发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与设备,目前中国自行开发制造的真空冷冻干燥设备整体性能已达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在蜂乳、蒜片、小葱、花卉及猪、牛肉干的干燥加工中获得实际应用。

1.5 微波加热与杀菌技术

微波是一种频率在300~300000MHz的电磁波,具有极强的穿透性,可使物料内外同时受热,从而使物料内外温度迅速上升,而且干燥后的物料能基本保持原有形状。因此,利用微波对农产品和食品进行加热加工,在世界许多国家已普遍采用。采用微波对蔬菜、粮食等农产品进行干燥加工是目前微波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中的主要应用。

另外,由于微生物蛋白是一种极性分子,极易被微波所极化,随着微波场的极性而发生热变性。因此,国外有许多关于用微波进行粮食虫害、牛奶、果汁杀菌的研究报道。利用微波技术对肉制品进行杀菌加工,国内已在中式肉制品加工中推广使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6 超高压加工技术

超高压是指压力在300MPa以上,最高可达700MPa的一种加工技术。超高压加工技术源于陶瓷加工业,1990年,日本科学家首先把它引用于食品的杀菌研究中,已对各种农产品如大豆、萝卜、苹果、牛肉、米及果汁、果酱、酱油等进行了实验研究。由于超高压杀菌避免了加热杀菌的缺点,可以保持食品固有的风味、色泽、质构和新鲜程度,提高了成品的品质,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发展速率很快。目前此项技术已应用于鳄梨、肉类、牡蛎的低温消毒,果酱、果汁等的杀菌,淀粉的糊化,肉类品质的改善,动物蛋白的变性处理等,并有商业化的加工设备在市场上销售。采用超高压技术加工的食品如果汁、果酱、奶制品、茶叶、咖啡、香料等原有的颜色、口味、风味、营养成分等均无损失,对于肉类制品加工可使其嫩度、风味、色泽及成熟度均得到改善,还可加快某些在常压下不能进行的反应,如生物大分子的酶水解、酶反应及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等。

1.7 低温粉碎技术

低温粉碎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粉碎技术。利用冷冻的方式,改变物料的机械特性,不仅可以提高物料的细度,而且可以使原来不易被机械粉碎的物料得以粉碎,其粉碎的细度能达350目以上。另外,由于物料在极低温度下加工,物料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得以充分保留,因此这种先进的加工技术被广泛用于香辛料,如可可、杏仁、咖啡豆;调味品如芥子、胡椒;以及中草药、人参、龟鳖丸等高档热敏性农产品的粉碎加工。

1.8 辐射加工技术

辐射技术就是用钴60、铯137所产生的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能量在10meV以下的电子射线对物料进行加工处理。主要用于灭菌和杀虫,如可用于防止马铃薯、洋葱等的发芽,经照射可储存1年以上;可杀灭稻米和小麦等谷类及水果害虫、畜禽肉中的沙门氏菌、香辛料及干燥蔬菜中的细菌,可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可延缓香蕉、木瓜、芒果等热带果实的成熟度。辐射还可用于已包装好的状态下的照射,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照射过程中,食品只微量升温(2~3℃),所以生鲜果蔬及冷藏冷冻食品也可使用。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37个国家批准一种或几种辐射技术用于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业中,其中商业化生产的有25种。

1.9 微胶囊技术

苦荞产品特点及加工技术探讨 篇3

【摘要】东川红土地镇具有规模化种植苦荞的传统历史,但一直以来都处于粗放种植的状态。苦荞产品口感佳,营养价值高,市场表现好,是苦荞增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给出苦荞茶、苦荞米、苦荞粉、苦荞面的特点及加工工艺要点,抛砖引玉,供广大同仁作参考。

【关键词】苦荞产品;特点;加工技术

苦荞为我国独有品种,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是少有的药食两用作物。苦荞系列产品目前备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市场表现好。市场对苦荞产品质量、数量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了苦荞加工工艺的提升和产品开发。

东川红土地镇具有规模化种植苦荞的传统历史,但由于其亩产量相对较低、口感苦等原因,其特有的营养价值未被发掘,一直以来都处于粗放种植的状态。受地理条件等多方面影响,当地农民仍然欠富裕。探讨苦荞加工技术,提供高品质苦荞产品对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苦荞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人民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造血线”。

苦荞茶:苦荞茶是苦荞经熟化、脱壳后,再经严格控制烘炒加工的一种健康茶饮。苦荞加工为苦荞茶后口感好,麦香味清香醇厚,生物类黄酮、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营养保健的良品。

加工工藝:苦荞麦筛选→清理→浸泡→蒸熟→干燥→脱壳→烘炒→冷却→包装→成品。

苦荞米:苦荞米是将苦荞经熟化、脱壳后烘干,产品呈黄褐色。

加工工艺:苦荞麦筛选→清理→浸泡→蒸熟→干燥→脱壳→烘干→包装→成品。

苦荞粉:苦荞粉以苦荞为原料,经浸洗、脱壳、磨粉等工艺精制而成。苦荞粉粉质细腻,生粉不能直接食用,可与小麦粉等混合制作日常生活的面条、馒头、饺子、糕点等食品,苦荞粉特别适合“三高”人士主食。

加工工艺:苦荞麦筛选→清理→干燥→脱壳→磨粉→包装→成品。

苦荞面条:面条是传统的主导面食制品。苦荞面条选用苦荞麦为主料,加入一定量的小麦粉经过特殊磨制成超细面粉,把荞麦、苦荞麦所特有的营养成份完全包容到面条内,形成全营养面条。苦荞面条熟煮不断,口感好。

加工工艺:原料、辅料预处理→调粉(和面)→压延→切条、切断→烘干→计量包装→检验→成品面条

需合理掌控苦荞浸泡时间、与水比例,气温较高时,谨防酸败。蒸煮、烘炒和烘干温度及操作时间对苦荞产品品质特别是黄酮含量有直接影响。温度越高,黄酮含量减少越快,损失越多,操作时间越长,黄酮含量损失越多。找出最佳操作温度和时间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韩淑英,吕华,朱丽莎,等.荞麦种子总黄酮降血脂、血糖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17(6):694—696.

[2]赵钢.唐宇,王安虎,苦荞的成分功能研究与开发应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19.

[3]林汝法 主编,中国荞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4]李丹,丁霄霖.荞麦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西部粮油科技,2000,25(5):30—33.

[5]李秀莲,史兴海,朱慧珺.苦荞产品开发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1,8.

作者简介

张丽媛,女,汉,云南昆明,助理农艺师,科技管理.

农产品加工技术 篇4

本文就射频技术具备的特点及其在农产品加工, 食品安全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提出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射频技术的优缺点

(一) 优点

相较于传统加热方式, 射频技术具备很多自身优点。

首先, 使用传统加热方式加热物体时, 能量由物体表面向内传到, 整个加热过程所需时间较长, 且受热物体表面温度高于内部温度, 加热不均匀, 而射频能量能够直接穿透物体内部, 由此带来的加热效果整体性强, 且加热均匀。

其次, 传统加热模式容易导致受热物体含水率降低, 而具备含水率自平衡效应的射频技术则能够确保整个加热过程中受热物体含水率具备均匀性。

再次, 与传统技术相比, 使用射频技术进行杀菌处理时, 对物体自身的温度要求较低, 且杀菌时间较短。

最后, 与微博加热技术相比, 射频技术具备更大的穿透深度, 尤其是面对大块物体时, 射频技术加热效果明显优于微波加热技术, 避免因边角效应产生的受热不均匀现象。

此外, 而采用射频发射器的设备往往具备更高的功率, 这就从根本上减少了设备所需发生器的数量, 降低设备成本。据统计, 工业射频设备的投资只相当于微波设备投资的一半。

(二) 缺点

射频技术加热物体时容易出现热偏移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伴随温度升高, 无聊内部介电损耗因子体积逐渐增大, 若此时物体内部温度不均匀, 则射频能量会向温度较高的部分集中, 造成局部过热。由此可见, 使用射频技术加热物体时, 若物体自身磁场分布或初始温度不均匀, 则会影响加热均匀性。但是, 采用射频技术的加热系统自身磁场分布复杂性不高, 其电磁场模式可以利用计算机加以模拟, 以此避免热偏移现象的出现。

二、射频技术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目前, 射频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主要以干燥技术, 杀虫杀菌技术, 保鲜技术, 烹制技术为主。其中, 应用最为成功的就是在饼干类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干燥环节。已经出现了能够用于商业化生产, 数量众多, 技术先进的射频干燥设备。研究表明, 相较于传统杀菌模式, 采用射频技术作为杀菌技术, 对面包, 火腿, 通心粉都食物进行处理, 能够有效杀灭其中的微生物, 从而使得物品保质期更长。射频技术杀菌处理时间仅为传统热风处理时间的三十分之一。而射频技术对物体的初始化温度要求更低。射频技术还可以用于鸡肉, 牛肉等肉类的烹制。利用射频加热结合循环水加热的方式处理牛肉, 其所需加热时间仅为传统蒸汽加热时间的百分之二十五且加热后的牛肉制品不存在明显差异。利用质构仪对样品进行测量, 采用射频加热处理的牛肉韧性较蒸汽加热牛肉低。而射频处理鸡肉样品则比蒸汽加热鸡肉制品表现出更低的脂肪氧化率。射频技术还能够作为保险技术使用。以苹果为例, 射频处理, 脉冲处理, 热水处理等方式都能够杀灭苹果小卷蛾, 而采用热水, 射频联合处理后, 苹果保鲜能力明显提升。

三、射频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限于研究早期测量技术的落后, 测量方法的欠缺, 导致围绕射频技术展开的研究工作具备较强的模糊性。

首先, 研究射频技术离不开物料介电性的研究。由于没有全面的数据记载和标准化的理论, 导致对射频加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缺乏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 与基于传统杀菌方式产生的数据相比, 利用射频进行灭菌处理能够对产品保质期和产品品质产生影响的统计资料很少, 无法做出鲜明对比。

第三, 目前, 对于射频加热过程中的数值实施的测量, 统计, 计算, 模拟等工作深入程度不够, 导致对于加热过程中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等情况无法进行更准确的把握, 直接影响到生产工艺的优化及产品品质的提升。

最后, 射频加热过程中, 由于受到尖角效应的影响, 物体边角处容易出现过热现象, 需要结合循环水处理, 机械搅拌等方式予以解决。

此外, 当前已经商业化应用的射频加热设备大多用于饼干等焙烤制品的干燥, 设备存在射频场均匀性差等缺点, 需要进一步提高电感布局。

四、结语

作为全新的热处理技术, 射频技术在农产品加工, 食品生产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尤其表现在食品干燥, 杀虫杀菌处理, 肉制品烹制等方面。射频技术能够对食品加工中使用的传统工艺做出有效改进。伴随社会发展, 人类所具备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渐提升, 对食品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射频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泛。但应当明确的是, 当前射频技术理论体系缺乏完善性, 射频技术加工工艺还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科研人员继续努力研究。

摘要:射频的本质是一种频率介于3k Hz到300MHz之间的电磁波。射频穿透物体内部时, 通过激发物体内部电离子迁移完成电能向热能的转换, 最终产生加热物体的效果。本文介绍了射频技术的概念, 技术优缺点以及其在农产品加工, 食品安全加工等领域的应用现状, 并根据射频技术所具备的穿透深度大, 加热可选择性, 含水率平衡等热点, 提出该技术在进行农产品干燥处理, 杀菌灭虫处理, 热处理时展现出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农产品,食品,射频,干燥,杀虫,灭菌

参考文献

[1]孙峰.射频技术在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 2014, (12) :214-215.

[2]施火结, 张绍英, 郑文鑫, 等.国外射频波农产品产后虫害控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19 (5) :197-202.

农产品加工教案 篇5

教案

培训层次:农民工

课程名称:农产品储藏与加工 培训课时:6课时 授课教师:黎辉斌 职称:农艺师

2011年10月

一、教学目标:使学员懂得一些农副产品储藏加工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加工原理及操作要点。

2、难点:农民工层次不同。

三、教学过程

(一)玉米挂面加工技术

挂面因食用方便、耐贮藏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玉米挂面是在制作小麦粉挂面的基础上,加入部分玉米粉而制成。由于玉米粉的加入,使玉米和小麦的营养互补,提高了挂面的营养价值。这里介绍两种制作方法:一种是使用全玉米粉,保留了极有营养价值的玉米皮和玉米胚,简化了玉米制粉的工艺和设备;另一种是使用经蒸煮糊化的玉米泥,使制作出的玉米挂面耐煮、筋道。

(—)方法一

1.配方举例

玉米粒30千克,小麦粉70千克,精盐1~2千克,食碱0.1~0.2千克。

2.工艺流程

玉米→洗涤→精磨→和面→熟化→压片→切条→干燥→截断→称重→包装→成品

3.操作要点

(1)原料清选、洗涤

先将玉米中的杂质、发霉粒等挑出,然后用清水漂洗2~3次,除尽泥沙、瘪粒。沥干水分后用钢磨磨粉,过80目筛,得到全玉米粉。因玉米经过漂洗,玉米粉的含水量高,容易发霉变质,所以玉米粉应随用随磨。

(2)和面

预先将精盐、食碱用温水化开,再加水至和面所需的水量,—般用水量为面粉总重量的30%~32%。春、夏、秋季用常温水和面即可,冬季用25~30℃的温水。食盐的用量为面粉重量的1%~2%,冬季少加,夏季多加。

在挂面生产中加入食盐(氯化钠),可以增强湿面筋的弹性和延展性,改善面团的工艺性能,减少挂面的湿断条,提高正品率:由于盐水有较强的渗透作用,所以在和面时可使面粉吸水快而均匀,容易使面头成熟;食盐有一定的保湿作用,在烘干时,湿面条不会过快干燥,容易控制干燥条件;食盐还有抑制杂菌生长和抑制酶活性的作用,能防止面团在热天酸败,而且食盐还有一定调味作用。

加入食碱(碳酸钠)和加入食盐对面筋质有相似的作用,还可以使挂面产生一种特有的碱性风味,吃起来比较爽口。将玉米粉和小麦粉一起投入和面机,加入水,开动和面机,和面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在开机过程中,控制好每次进料量,保证均匀一致地掌握适宜的加水量。干面头和半干面头必须经过浸泡才能加入和面机内,而且要把加入量和用水量与总用水量统一起来,以免和出的面团过软或过硬。

使用和面机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机器运行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发动机的发热情况、皮带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清理打扫和面机时,一定先切断电源再进行:如发现意外停车,必须将机内的物料卸放干净后再启动电动机,以免损坏电动机或传动件。

(3)熟化

由于面粉吸水速度比较慢,和面时间又短,和面过程中加入的水,大部分尚未渗透到面粉的内部组织被蛋白质和淀粉所充分吸收,仍然呈游离状态;同时由于在和面过程中,面团受和面机搅拌齿杆的打击和面团之间及与机壳的相互碰撞,使面团中初步形成的面筋质受到挤压和拉伸作用而产生内应力,因此刚从和面机中卸出的面团.其内部结构尚未稳定,需要经过熟化过程,才能进入下—道压片工序。

熟化应在熟化缸或熟化机内进行。在熟化缸内进行熟化时,应在熟化缸上苫—层湿布,以免面团表面结块;用熟化机进行熟化时,机器主轴的转速应控制在5~10转/分。熟化时的温度最好控制在25℃左右,时间不少于15分钟。

(4)压片

熟化好的面团送到压面机进行复合压片,压片的道数不少于5道。画片的厚度由第—道的4毫米至最后一道的l毫米。注意面团的喂入情况,保持喂料均匀不断。

(5)切条

面刀的槽宽有1、1.5、2、3、6毫米,根据需要使用不同槽宽的面刀。湿面条的长度截成1.4米长。(6)干燥

将湿面条挂到小竹竿上,把竹竿架移到温度为25~30℃的烘干室内,烘干10~15小时,直至面条的水分降至13%以下。

(7)截断

把干燥后的面条人工或用切面机切成长200毫米或240毫米的挂面。

(8)称重、包装

将截断后的面条用纸或塑料袋装成250克或500克包装。截断后剩下的于面头用水浸泡后仍可以掺进下一批面粉内,作为挂面的部分原料,但加入的量必须在15%以内。

为了进—步提高挂面的营养价值和改善口味,可以在原料中加入植物油如香油(一般添加量为面粉重量的1.5%左右),制成香油挂面:添加凋味品味精(一般添加量为面粉重量的0.03%),制成鲜味可口的味精挂面;添加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较多的鸡蛋,不仅强化挂面的营养价值,而且改善挂面质量,煮时不易断条,吃时润滑爽口(一般添加量为面粉重量的4%左右);添加菠菜汁、番茄汁制成菠菜挂面、番茄挂面,不仅增加了维生素和色素,而且使挂面具有各种风味。此外,还可以加入海带、虾类、牛奶、奶粉、大豆粉、鸡汁、蛋清、蛋黄和茯苓等添加剂。

4.质量标准

(1)感官指标

色泽为淡黄色(花色挂面应具有添加辅料的颜色和气味),无霉味、酸味及其他异味,无外来杂质,不整齐度不高于15%,其中自然断条率不超过10%。

(2)理化指标

水分含量为12.5%~14.5%,脂肪酸值(湿基)≤80,盐分(以氯化钠计)≤2%。铅(以Pb计)≤0.5毫克/千克,砷(以As计)≤0.5毫克/千克。

(3)卫生指标

细菌总数≤1 000个/克,大肠杆菌群≤30个/100克,致病菌不得检出。

(二)方法二

1.配方举例

玉米泥43千克,小麦面粉70千克,精盐1~2千克,食碱0.1~0.2千克,水18~19千克。

2.工艺流程

玉米→清选→烧碱浸泡→搓洗去皮→漂洗→蒸煮→绞碎→和面→熟化→压片→切条→干燥→截断→称重→包装

3.操作要点

(1)玉米泥的制备

选用优质玉米.经清洗后用氢氧化钠(烧碱)溶液浸泡。玉米与溶液的比例约为1:2,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1.5%,温度为85℃,搅拌8~10分钟后取出,充分搅拌、搓动,用清水漂洗去玉米皮,至少漂洗3次,以除去玉米粒上的氢氧化钠。

去皮的玉米粒在加压罐内蒸煮1.5~2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用绞碎机将玉米粒绞碎成玉米泥。此时玉米泥的含水量为 38%~40%。

(2)和面

预先将精盐、食碱用温水化开,再加水至和面所需的水量,用水量为小麦面粉重量的20%~22%。春、夏、秋季用常温水和面,冬季用25~30℃的温水。食盐的用量为面粉重量的1%~2%,冬季少加,夏季多加。

将玉米泥和小麦粉一起投入和面机,加入盐水和碱水,开动和面机,和面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在开机过程中,控制好每次进料量,保证均匀—致地掌握适宜的加水量。干面头和半干面头必须经过浸泡才能加入和面机内,而且要把加入量和用水量与总用水量统—起来,以免和出的面团过软或过硬。

(3)熟化

由于面粉吸水速度比较慢,和面时间又短,和面过程中加入的水,大部分尚未渗透到面粉的内部组织被蛋白质和淀粉所充分吸收,仍然呈游离状态;同时由于在和面过程中,面团受和面机搅拌齿杆的打击和面团之间及与机壳的相互碰撞,使面团中初步形成的面筋质受到挤压和拉伸作用而产生内应力,因此刚从和面机中卸出的面团,其内部结构尚未稳定,需要经过熟化过程,才能进入下一道压片工序。

熟化应在熟化缸或熟化机内进行。在熟化缸内进行熟化时,应在熟化缸上苫一层湿布,以免面团表面结块:用熟化机进行熟化时,机器主轴的转速应控制在5~10转/分。熟化时的温度最好控制在25℃左右,时间不少于15分钟。

(4)压片

熟化好的面团送到压面机进行复合压片,压片的道数不少于5道。面片的厚度由第一道的4毫米至最后一道的1毫米。注意面团的喂入情况,保持喂料均匀不断。

(5)切条

面刀的槽宽有l、1.5、2、3、6毫米,根据需要使用不同槽宽的面刀。湿面条的长度截成1.4米长。

(6)干燥

将湿面条挂到小竹竿上,把竹竿架移到温度为25~30℃的烘干室内,烘干10~15小时,直至面条的水分降至13%以下。

(7)截断

把干燥后的面条人工或用切面机切成长200毫米或240毫米的挂面。

(8)称重、包装

将截断后的面条用纸或塑料袋装成250克或500克包装。截断后剩下的干面头用水泡软后仍可以掺进下一批面粉内,作为挂面的部分原料,但加入的量必须在15%以内。

4.质量标准

(1)感官指标

色泽为淡黄色,无霉味、酸味及其他异味,无外来杂质,不整齐度不高于15%,其中自然断条率不超过10%。

(2)理化指标

水分含量为12.5%~14.5%,脂肪酸值(湿基)≤80,盐分(以氯化钠汁)≤2%。铅(以Pb汁)≤0.5毫克/千克,砷(以As计)≤0.5毫克/千克。

(3)卫生指标

细菌总数≤1 000个/克,大肠杆菌群≤30个/100克,致病菌不得检出。

(二)荞麦挂面加工技术

(一)配方

荞麦面粉30%~50%,小麦粉50%~70%,复合添加剂(魔芋微细精粉:瓜尔豆胶:黄原胶=3:3:2)0.5%~1.5%。(二)操作要点

1.原料选择:小麦粉要求品质为:硬质冬小麦粉达到特一级标准,湿面筋含量达到35%以上,蛋白质含量12.5%以上。荞麦粉要求品质为:粗蛋白≥12.5%、灰分≤1.5%,水分≤14%,粗细度为CB30全部能过。另外,与小麦粉“伏仓”2~4周的要求相反,荞麦粉要随用随加工,存放时间以不超过两周为宜。这样生产的荞麦挂面味浓。

2.预糊化:将称好的荞麦粉放入蒸拌机中边搅拌边通蒸汽,控制蒸汽量,蒸汽的温度及通汽时间,使荞麦粉充分糊化。一般糊化润水量为50%左右,糊化时间10分钟左右为宜。

3.和面:将小麦粉与复合添加剂充分预混后加入预糊化的荞麦粉中,加入30℃左右的自来水充分拌和,调水至28%~30%,和面时间约25分钟。同时在确定加水量之前,还要考虑原料中蛋白质、水分含量高低,小麦为硬质麦时,原料吸水率高,加水量要相应高一些,反之亦然。

4.熟化:面团和好后放入熟化器熟化20分钟左右,在熟化时,面团不要全部放入熟化器中,应在封闭的传送带上静置待用,随用随往熟化器中输送,以免面团表面风干形成硬壳。

5.烘干:首先低温定条,控制烘干室温度为18~26℃,相对温度为80%~86%,接着升温至37~39℃,控制相对温度60%左右进行低温冷却。(三)产品特点 1.感观指标

色泽:暗黄绿色;气味:无霉、酸、碱味及其他异味,具有荞麦特有的清香味。

熟调性:煮熟后不糊,不浑汤,口感不粘不牙碜、柔软爽口,熟断条率<10%,不整齐度<15%,其中自然断条率<8%。2.理化指标

水分:12.5%~14.5%。脂肪酸值(湿基)≤80。盐分:2%~3%。弯曲断条率≤40% 3.卫生指标 无杂质,无霉变,无异味,无虫害,无污染,原辅料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

4.保质期:6个月。

(三)草莓贮藏保鲜技术

一、品种和贮藏特性

草莓在我国南北方都可栽培,比较耐贮藏运输的品种有鸡心、狮子头、戈雷拉、保交早生、绿色种子、布兰登保、硕丰、硕蜜等。草莓是一种非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没有后熟,充分成熟后采收风味品质才好。草莓果实娇嫩,多汁,营养价值高,色泽鲜丽,芳香宜人,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果。但是鲜草莓是一种浆果,皮薄,外皮无保护作用,采后常因贮运中的机械损伤和病原物浸染而导致腐烂,灰葡萄孢霉是草莓腐烂的主要致病菌。草莓在常温下放置1-2天就变色、变味和腐烂,商品率很快下降。

二、采收和采后管理

用于贮藏和运输的草莓应该在果实表面3/4变红时采收,因为此时草莓的硬度较高,风味品质已佳。草莓贮藏保鲜技术尽在河南水果批发,服务电话:。采摘最好在晴天进行,早上采收应在露水干后再采,气温高时避免在中午采收。采收时应剔除次果、病果,并将草莓轻轻放入特制的浅果盘中,果盘大小一般为90厘米X60厘米X15厘米,也可放入20厘米X15厘米X10厘米带孔的小箱内。草莓应及时预冷,目前采用真空预冷的效果最好,也可用强制通风冷却,但不适于用水冷却。

三、贮藏和运输方法

草莓在0℃和90-95%的相对湿度下能贮藏一周,冷藏虽然能推迟果实的不良变化,但是草莓从冷库中取出后,败坏速度比未经冷藏的还要快。草莓是一种耐高二氧化碳的果实,用气调方法贮藏和运输可延长草莓的采后寿命。减轻灰霉病引起的腐烂。但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能超过40%,否则草莓会产生异味。草莓较适合的氧气浓度为5-10%,二氧化碳浓度为10-20%,当二氧化碳浓度到达30%,草莓会有些异味,但却不令人讨厌,而且放到,空气中异味可消失。气调贮藏期为2-3周。

农产品加工技术 篇6

沉香是“百香之首,国之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沉香产业发展迅速,逐步成为地方支柱性特色产业,其中,高州市荷花镇种植面积超过6 666.66 hm2,成为当地“一镇一品”项目典范。但多年来,中国沉香加工科研投入不足,符合市场方向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非常缺乏,产业价值潜力挖掘不足。“十二五”以来,为推动我国沉香产业发展,在海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下,加工所不断突破沉香精深加工科技难题,先后研发沉香露生产与保存技术、沉香高品质特色面膜生产技术、沉香香气缓释与高品质车载香薰生产技术、沉香叶功能速溶茶生产技术。

目前,在合作双方共同努力下,沉香纯露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沉香面膜正在企业规模化生产,高品质车载香薰和沉香叶速溶茶生产技术正在积极筹备产业化生产。下一步,双方将围绕沉香深加工和沉香品质检测与鉴定两大方向,加大科研和经费投入力度,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的沉香加工科技中心。

农产品加工技术 篇7

常见的膜分离技术

超滤 (UF) 膜技术

超滤分离技术目前是膜分离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离手段。在国外, 超滤膜分离技术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已成功地应用在植物蛋白的分离、果汁的澄清、蔬菜汁的浓缩、酶精制、发酵液和菌体的浓缩及乳制品等方面。

微滤 (MF) 膜技术

微滤膜通常用于过滤和除菌。当前我国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已广泛应用该过滤技术。在实际加工中常会残留废弃物, 且生产环境十分恶劣, 为彻底除菌, 一般还要再进行一道工序。在充分利用微滤膜的优点的基础上, 实现自动化的大规模生产, 同时, 有助于有效提升产品质量, 进一步降低成本。

反渗透 (RO) 膜技术

充分利用反渗透膜的优点, 能保证水的分离效果, 这在农产品种应用十分广泛, 往往适用于高浓度浓缩液的相应处理过程中。美国的FMC公司和杜邦公司共同发明一种能够分离果汁的机器, 该机器能分离相应的膜, 主要应用于水果的分离和浓缩, 并将水果浓缩到极限, 同时不会失去或稀释水果原有的味道。此外, 将分离薄膜技术和冷藏联合的压缩技术, 反浸透和真空挥发相联合的压缩技术, 也使反浸透在扩大原液的浓缩范围中获得更多运用。

膜分离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有效应用

牛初乳加工中的膜分离技术应用

1.在牛奶初加工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应用于牛奶初加工中, 可大大提高分离效率。牛乳脂肪以乳浊液的形式存于牛奶中, 其直径在0.1~15μm, 脂肪球的平均直径仅有3.4μm。脂肪球受温度影响, 聚集程度也有所不同, 低温更易聚集, 同时当温度在60℃以下时, 其表面张力达到最小, 因此破裂为更小的脂肪球。因此想要获得最佳分离效果, 温度以50℃最佳。在微滤全脂牛奶的过程中, 也有专家选择使用2μm陶瓷膜, 对所含的脂肪进行离心分离, 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离心分离, 经截留液分离后的稀奶油效果更佳。所以将这一技术手段牛乳加工及其他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运用, 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且生产出的相关产品的品质也更加优良。

2.在牛奶浓缩中的应用

牛奶浓缩的一般方法是加热, 过去的方法中运用三种效果浓缩罐, 如今采用较科学的技术的运用六种效果浓缩罐。六种效果浓缩罐具有热能利用率高的优点, 但它和传统热处理系统具有相同的缺点, 即对蛋白质破坏大, 特别是破坏免疫球蛋白等活性物质, 用该设备加工牛初乳, 牛初乳的保健功效将大大降低。此时需引入膜分离技术。有记载显示, 我国甘肃省膜技术科学院曾将管式反渗透膜技术应用到提升牛奶浓度方面, 结果显示固形物可由最初的12%提升一倍, 鉴于实验效果显著, 可将该技术运用在牛初乳加工方面。

果汁加工中的膜分离技术应用

1.果汁饮料

果胶的存在是果汁整体粘度提高的原因, 如果压榨将影响出汁率, 有很多种方法可在加工过程中消除这些果胶, 常用的有酶处理法澄清、加热凝聚澄清、自然沉降澄清。酶处理法是添加果胶酶, 将果肉里的果胶逐步分解成半乳糖醛酸, 进而实现分离纯化这一效果, 很大程度地地保留各类果汁里的氨基酸、各种维生素与矿物质。由于新鲜果粒榨汁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胶粒直径大小不同, 按照截取一定数量的超级细致的薄膜帮助酶的处理的方法澄清新鲜果汁。前期借助一小部分的果胶酶先消除表层的果胶, 随后使用超滤膜将剩余的部分实施过滤, 该方法以节省资源, 降低发生堵塞的概率, 并在无高温处理的条件下杀死细菌。

2.果汁浓缩

通常情况下会借助膜分离技术正常进行, 不但可节省能源还可极大地避免挥发, 确保质量, 并具有反渗透、纳滤和膜蒸馏的特点。通常配合反渗透与纳滤的方式压缩在现实案例中, 首先提取一部分果汁利用反渗透预压缩, 然后运用纳滤膜 (孔径很小) 当料液的张力到特定情况时, 过滤其他物质, 如溶液和配料。

3.果汁脱气

采用的有效脱除方式是水相脱气法, 依据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与其表面分压成正比的原理, 逐渐降低氧气分压, 从而使溶氧逸出。操作时将微孔膜一侧与果汁接触, 另一侧抽真空, 调节孔径可实现氧气的选择性脱除。

结语

肉羊副产品的加工技术(之三) 篇8

羊肠衣可用于灌制各种香肠、制作外科手术缝合线、网球、羽毛球的拍弦、琴弦等, 是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 每年为国家换取大量外汇。

4 羔羊小胃的收集与加工

小胃的用途:宰杀羔皮羊的1~3日龄羔羊所得到的第四胃, 是干酪、酪素及制药工业的必需原料。据估算, 制造1吨优质干酪, 需要250 g凝乳酶, 而制造1 g凝乳酶则需要100~110只羔羊的皱胃, 干酪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羔羊第四胃的加工。用第四胃还可以制作胃蛋白酶。

5 瘤胃内容物的利用

5.1 瘤胃内容物的特点

通常羊瘤胃的内容物被用作肥料和生产沼气, 但这可能是一种浪费。据报道, 羊瘤胃内容物中含18%以上的蛋白质和2%~3%的脂肪, 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和B族维生素, 经过加工后可以作为反刍家畜的饲料。

5.2 用作饲料的加工方法

用于反刍动物日粮。在较大的屠宰场, 可将瘤胃内容物压去液体, 然后将压过的物质烘干。这种方法可杀灭任何在瘤胃内容物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其产品可直接用于反刍动物的日粮。

5.3 用于猪和鸡的饲料

晒干或烘干的瘤胃内容物, 可筛成较细的和较粗的两个部分。其中粗的部分可用于反刍动物, 而细的部分因蛋白质含量较高 (约为瘤胃内容物1.5倍, 为较粗部分的3倍) , 可用于猪和鸡的饲料。连同糖蜜 (约占5%) 一起青贮的瘤胃内容物 (经过部分晒干) 可用于猪的日粮, 每天每头用量可达0.6 kg。

6 羊脏器制剂

羊脏器制剂是将羊脏器、腺体、体液和分泌物等加工制成生物药品和工业用制品的总称。脏器生化药品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容易为人体吸收等特点。目前已成为三大类药品 (即化学药品、中草药、生化药品) 中重要的一类, 在医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6.1 保藏

脏器制品原料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肪、水分和无机盐, 此外还含有各种酶类。因此, 空气中的微生物、氧气都容易使原料各种成分分解, 以致腐败变质。为了保证有效成分不受破坏, 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出, 并采取有效的保藏方法。

1) 冷冻升华干燥法。这种方法可使脏器中的有效成分不致被破坏。

2) 冷冻法。将脏器组织送入速冻库中, 在这样的温度下可贮藏较长时间而不会导致原料变质。

3) 有机溶剂脱水法。一般采用有机溶剂浸泡脱水, 且对原料有效成分无影响, 也可保存较长时间。

4) 化学防腐法。常用盐或硫酸铵腌后阴干保存即可。此法对原料的一部分有效成分有所破坏。但由于简单易行, 故对于价值低廉的工业原料, 如胰腺等可采用此法。

5) 真空灭菌干燥法。将附着于脏器上的脂肪、结缔组织彻底除去, 经绞碎后, 用真空干燥器进行干燥, 最后磨成粉末保存。

联系人:金绍黑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金鹰翔生物技术研究所

地址:成都二环路南一段20号

邮编:610021

电话: (028) 85214675 88830262

农产品加工技术 篇9

1 硬车削的优点

通过一些车桥公司对硬车削技术的使用情况和传统磨削工艺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第一, 提高了企业加工产品的工作效能, 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例如某一车桥公司在使用硬车削加工工艺生产相关的轴承产品时就可以看出, 在使用传统工艺加工轴承时加工余量非常难控制, 而且加工效率非常低, 并且会直接影响轴承产品的质量。而使用硬车削工艺后, 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能力和原来相比, 缩减了1/5, 而对硬金属切除率却提高了3~4倍, 并且在一个装夹内可以完成对多个金属表面的加工, 并且大大提高了轴承产品的质量, 总地来说, 使用硬车削加工工艺后, 提高了功效, 缩短了打磨时间。第二, 就是硬车削工艺相对传统磨削工艺, 其投入的设备、人力相对较少, 同时还满足了柔韧性的生产需要。本文经过详细分析得出, 硬车削技术在和传统工艺生产效率一样的情况下, 对车床投资是对磨床投资的1/2, 而且还不需要对特殊设备的辅助, 所以采用硬车削工艺所投入的成本应该是传统打磨工艺的1/2~2/3, 所以, 这就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给予了优势。第三个明显优势就是加工工艺相对传统工艺相比比较干净。其传统磨削工艺需要大量的冷却液, 这样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对产品产生一定的破坏, 缩短了所生产道具的使用寿命、耐久性。而硬车削工艺却不需要冷却液来冷却产品, 使生产出的产品干净、耐久。第四, 提高了产品的加工精度, 在无形中提高了所要生产产品的质量。在使用硬车削加工工艺后, 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都被切削过程给带走了, 与传统的磨削工艺相比, 不会给产品的表面带来高温度所产生的破坏, 保证了产品的表面光泽、质量, 而产品的精度也保持在高水平状态下, 即保证了产品的整体性完好。

2 硬车削的加工条件

2.1 对刀具材料的要求

硬车削对刀具的要求是高比切削率, 高比切削率对应高的切削温度, 但伴随着会出现刀具塑形变形甚至断裂, 所以说, 刀具材料是硬车削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般常用的硬车削工具有立方晶体氮化硼 (PCBN) 、金刚石、新型硬质合金及涂层硬质合金等。要使得产品质量高并且产品成本低, 则要根据不同的削切材料选择不同的刀具。

第一, 陶瓷刀具。因为陶瓷刀具有高强度、耐磨性好、抗黏结性好、化学稳定性好、高硬度等特性, 所以它特别适合精加工、硬度高于HRC62的各种硬化铸铁及淬硬铁、高速加工和高硬度的材料加工。第二, 立方氮化硼刀具。立方氮化硼的耐磨性和硬度仅仅次于金刚石之下, 它有极好的高温硬度, 和陶瓷刀具相比, 它的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虽然稍差, 但抗破坏性能和冲击强度却是比较好的。它被广泛适用于珠光体灰铸铁、冷硬铸铁和高温合金、硬度高于HRC5O的淬硬钢等产品的切削加工。

2.2 硬车削技术使用过程中对工艺系统方面的要求

首先, 对车削中心以及车床的刚度要求非常高, 同时对工件、刀具、装置结构的刚度要相同, 其次, 对车床、工件、刀具、工件等的结构要求也很高, 即紧凑性要强, 若在加工一般的工件时候能够取得要求的表面粗糙度和精度, 则就可直接用至淬硬钢的加工中。

3 硬车削工艺方法成为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的必然趋势

硬车削技术在避免了以下几个弊端后, 将会极大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这些弊端包括:第一, 无论是企业的技术员工还是高层管理者对硬车削工艺技术的认识不够, 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对其掌握的也不够深入。第二, 企业的技术人员素质能力较差, 对硬车削所需的必要工具, 再创新和更新方面赶不上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三, 对硬车削的购买成本陷入一个误区, 认为硬车削成本较磨削技术高。他们只看到了必要支出的一部分, 在辅助工具及消耗能量成本上没有真正地算明谁更具有优势。第四, 一些表面粗糙度要求特别高的工件不适用硬车削, 它并不是万能的。

4 结语

硬车削加工技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所发展起来的, 确实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技术, 加工企业通过对该技术的使用, 降低了生产产品过程中所使用的时间、人力、资金投入等, 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完善了传统磨削工作中的不足。所以,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 硬车削技术与工艺会更加完善, 会更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竞争力。

摘要:本研究针对采用淬硬钢及高强度钢加工模具及工件的迅速增加、而传统的加工方法工效低、成本高这一问题, 通过对加工技术要求和加工条件的分析比较, 从硬车削加工的特点、加工方法、刀具的选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并通过在生产加工中局部应用对工艺方法进行验证, 发现硬车削加工的方法完全能取代传统的加工方法, 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

关键词:硬车削,加工技术,产品,质量,成本,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守安.精车代替磨削[J].工具技术, 2012. (11) :44-45.

农产品加工技术 篇10

1.1 宏观背景

茶属双子叶植物, 约30属, 500种, 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有14属, 397种, 主产长江以南各地。我们一般所说的茶叶就是指用茶树的叶子加工而成, 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的一种饮品。茶叶加工又称“制茶”, 是将茶树鲜叶经过各道加工工序, 制成各种半成品茶或成品茶的过程。按加工过程不同, 可分为初制 (初加工) 、精制 (精加工) 、再加工和深加工。加工工艺不同便形成不同的茶类, 各茶类茶叶品质的形成取决于加工工序的协调配合;优质的鲜叶原料只有在精湛的加工条件下, 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各种茶叶。

1.2 案例背景

常德地处湖南湘西北, 所辖9个区县 (市) 均处于北纬28°24′至30°8′之间, 是全球茶叶生产“黄金纬度带”。武陵山脉和新安江上游是我国绿茶生产“金三角”产区, 常德地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洞庭湖湿地, 所产茶叶香高味醇, 品质优良, 尤其是本地良种桃源大叶茶、石门有机茶、澧县太青有机茶发芽早、长势旺, 持嫩性强, 内含物丰富, 更是茶中精品。

目前常德地区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石门、桃源和澧县太青山, 2010年常德市茶园栽培面积达到25万亩, 其中采摘面积17.68万亩, 良种茶园面积10.12万亩, 产量2.1万吨, 产值5亿元以上。

我们以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为例。桃源县是有40个乡镇, 近10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 有33个乡镇产茶。特别是地处湘西雪峰山尾的洞庭湖过渡地带的茶庵铺、太平铺、小洋溪、澄溪、水溪等五条溪流贯穿首尾, 环境优良。茶园面积8.5万亩。

目前有雁群、湘北、古洞春、武陵、紫艺、腾琼、乌云界等17家规模茶叶加工企业。拥有加工场地面积4.2万平方米, 茶叶加工规模25万担。其中古洞春、紫艺省级龙头企业2家;腾琼市级龙头企业1家;通过QS认证企业13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推广实施有机茶标准论证企业有古洞春、腾琼、紫艺3家;精制黑茶厂1家;精制红茶厂1家。

2 理论要求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他认为技术创新包括五种形式: (1) 新产品的开发 (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新产品或对原有产品有了本质上的改进。即产品创新) ; (2) 新工艺的采用 (新的生产方法或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即工艺创新) ; (3) 新资源的利用 (新材料或半成品的采用, 或是原有材料或半成品找到了新用途。即资源开发利用创新) ; (4) 新市场的开辟 (从未进入过的新市场或在原来市场中找到了新市场。即市场创新) ; (5) 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建立 (即组织创新)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 ,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 迈尔斯 (S.myers) 和马奎斯 (D.G.Marquis) 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 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 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 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NSF在70年代的技术创新的限定还比较窄, 但到70年代下半期, NSF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改变了“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缪尔塞 (R.Mueser) 认为:当一件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后, 发展到实际和应用程序, 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 他做了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将技术发明所阐明的技术新思想转变成可以投入市场的产品和工艺, 在此基础上, 通过功能、结构、市场三方面的分析, 将技术原理上的可行性转变成为具有一定能够市场占有的可行性, 完成这个过程就是技术创新。

199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综上所述, 技术创新可以概括为, 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 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 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 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

3 推动作用

3.1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和动因

各国的工业化进程表明,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新技术的产业化, 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投入比例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 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和动因, 因为每当有技术创新出现和创新不断扩散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时, 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结果都会发生质的变化, 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都要重新组合, 其结果会进一步形成积聚效应, 必然造就、培育出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或者取代某些传统产业部门, 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使一个国家 (或区域) 的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

3.2 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指依靠技术创新成果, 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 相对减少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推行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 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能以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

3.3 技术创新是区域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资源的稀缺性, 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无例外。这是因为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要而言, 资源的供给是受到限制的, 主要包括资源数量的限制、质量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结构的限制、资金的限制和环境容量的限制等。但是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的稀缺性, 重视这一点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尤为重要。

4 实践意义

以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茶叶加工业为例。桃源大叶茶系桃源大叶经过独特工艺精制加工而成的茶制品的统称, 按加工工艺和产品品质分为:桃源大叶芽茶、桃源大叶毛尖、桃源大叶绿茶。

1969年, 桃源茶业工作者卢万俊在该县太平铺乡陆家冲村发现一棵野生大叶茶树。经权威部门多次检测, 桃源大叶茶的茶多酚含量高达31.69%, 氨基酸含量8.56%以上, 远高于其他茶品种, 是极为难得的优良野生茶叶品种。大叶茶采摘期比一般茶叶长5个月, 鲜叶产量比其他品种的茶叶高3倍, 经选育、繁殖和试验示范, 于1989年通过湖南省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1992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为“桃源大叶”。

以桃源大叶茶为原料制作的各种茶叶, 茶质翠绿鲜浓, 饮后口齿留香, 清香持久。特别是以芽头制作而成的“野茶王”, 其外形壮实挺秀, 银毫披露, 色泽嫩绿, 嫩香悠长, 汤色绿艳明亮, 泡制后三起三落, 如雨后春笋迎宾之状, 滋味鲜醇, 叶底嫩绿明亮。“桃花源”、“灵芽”、“古洞春”牌桃源大叶茶多次在各种博览会和湖南省名优茶评比中获奖, “古洞春”、“灵芽”牌大叶茶分别于2003年、2004年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 2005年10月, 桃源大叶茶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依托这一独特资源, 桃源县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 用于良种繁育、茶园建设、产品开发和品牌奖励;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将茶叶产业打造成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6.3万亩, 种植品种10多个, 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出口绿茶优势区域县、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茶叶规模精制加工厂10家,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拥有知名茶叶品牌10多个, 年加工本县及湖北、贵州、四川、浙江等地的茶叶18万担。

总之, 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 技术创新作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对区域内各要素的渗透, 不断改进着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方式, 提高了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生产力, 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源。

参考文献

[1]侯成君, 赵嵩正.中国国情国力.2007 (8) .

[2] (美) 熊彼得, 杜贞旭, 郑丽萍, 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8-1.

[3]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4]罗伟, 连燕华, 方新, 等[著].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5]余志良, 谢洪明.技术创新政策理论的研究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 2003 (6) .

[6]http://www.taoyuan.gov.cn/col/7.htm[EB/OL].湖南省桃源县政府网站.

[7]http://njs.ndrc.gov.cn/njxx/t20100715_360899.htm[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

[8]http://www.hncounty.com/news/Show.asp?id=94[EB/OL].湖南县域经济网.

农产品加工技术 篇11

《方案》指出,本次评比的范围是:在吉林省境内依法设立的以粮食、畜产品和林特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

《方案》指出,参加评比的企业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企业加工主营业务收入和经济效益在本省同行业处于较高水平。企业具有较强的投融资能力,资产优良,资产负债率较低,具有较高的银行信用等级。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工作业绩突出。在同行业中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居领先水平,品牌建设发展成效显著,企业产品竞争力强。企业产品质量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完备,3年内未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企业纳税意识强,纳税额在同行业处于前列,没有偷逃税款现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有所回报。企业诚信经营,市场知名度较高,没有消费者投诉。企业吸纳农民工数量增长速度较快,对转移农村劳动力贡献大,安置社会劳动就业率在同类企业中居前列。企业3年内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无重大环保事故。

《方案》指出,评比标准为:企业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或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为10分,各项数额每增加10%增加1分;企业净利润三年内均以10%递增10分。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增加1分;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60%,银行信用等级A级5分,AA级15分,AAA级25分。企业产品获省级名牌产品5分,国家级名牌产品10分,中国驰名商标20分;企业每获得一项ISO系列、HACCP等有关质量认证的加10分。企业3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达500人为20分,每增加100人加10分。企业设立独立研发机构的为10分,国家级研发机构加20分,省级以下研发机构加5分,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加10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国家科技进步奖加20分。企业纳税总额达500万为10分,每增加10%、增加10分;企业基本建设投资连续3年以30%速度递增为10分,每融资1000万,增加5分。企业3年内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10分,企业3年内未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加10分,企业3年内未发生重大环保事故的加10分。

《方案》指出,本次评比的程序为:申报。参加评比的企业将申报材料于7月30日前报至所属县(市、区)农产品加工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县(市、区)农产品加工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企业进行调查和考评,于8月20日前将申报材料报至所属市(州)农产品加工行政主管部门。各市(州)农产品加工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申报条件进行初审,汇总筛选后于8月30日前报至省农业委员会;评比。省农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按照各项评比标准对申报企业进行综合评审,根据评审与考核结果依次确定全省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名单;公示。省农业委员会将评审结果在吉林农网和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网等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接受社会监督,如发现企业申报材料不属实,则取消评选资格。

农产品加工技术 篇12

各项目县以当地主要特色农产品开展了机械加工技术示范。韩城市、凤县主要实施了花椒采摘机械、花椒清选烘干分级机械、花椒中耕, 除草, 防霜冻, 病虫害防治等机械化技术;镇坪县主要实施示范了玄参的切段、片环节和绞股蓝的杀青、揉捻理条以及打包捆等环节机械化技术;旬阳县主要实施了黄姜生产中开挖收获和机械化切片等技术;佛坪县主要实施了山茱萸的机械化采摘和机械化脱核项目;岚皋县主要实施了魔芋清洗去皮、切片、烘干加工机械化技术。留坝县主要实施了食用菌 (香菇) 烘干机械化技术, 宜君县和商洛市农机推广站主要实施了核桃青皮脱壳、病虫防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技术;子洲县主要实施大明绿豆的地膜种植和加工机械化技术。

实施县围绕项目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考察, 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 建立技术示范点, 开展机械化加工作业, 保证和提高了药 (果、食品) 的品质, 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 增加了药农、果农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促进了山区机械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据统计, 实施县共建立技术示范点22个, 示范面积7000多亩;引进示范推广机械1300多台, 新创造经济价值过亿元,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6000多万元。

上一篇:设备零故障下一篇:搜索引擎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