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精选7篇)
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1
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在甘肃省泾川县创建獭兔饲养生产加工企业,初步建成年饲养獭兔20万只,生产獭兔皮20万张,加工[生加工]獭兔肉200吨,加工花肥1000吨的经营方案最优,后续建成企业+养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集饲养业、饲料业、花肥加工业、兔肉加工业、兔皮生产业、储运、销售等完备的产业群。
此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土地面积100亩。
此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3.5年,投资利润率为35%。
关于在泾川县创建獭兔饲养生产加工企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部分内容)
第一章 项目综述
一、项目及负责人
1、项 目
项目名称:在泾川县创建獭兔饲养生产加工企业
2、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 巨孝明
二、可行性研究概况
1、可行性研究负责人
负责人:巨孝明
2、可行性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领导并扶持养兔户,以发展兔业经济为中心,坚持农业特色化方向,坚持企业产业化方向,依靠农村,依靠农民,艰苦创业,努力拼搏,为把企业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现代化企业而奋斗,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奉献积极的力量。
(2)原 则
坚持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原则,立足泾川,面向国内外,以饲养、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开发为企业发展方向;促进农民受益、企业发展、国家增收。
3、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范围
(1)主要依据
①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文件精神;
② 国家有关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政策;
③ 国家和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生加工的政策;
④ 全国食品工业发展规划要求;
⑤ 国家关于发展绿色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政策;
⑥ 泾川县丰富的植被资源优势以及现有的养兔规模;
⑦ 泾川县关于发展农牧产业的优惠政策;
⑧ 有关兔业发展的建设规范、标准、技术要求等。
(2)主要范围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獭兔市场前景分析、泾川县植被资源分布及可持续发展扶持养兔户的数量,饲养、生产基地的建设、建设规模、技术方案、工艺技术要求、组织管理、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评价等。
三、可行性研究结论
1、建设依据充分
(1)符合国家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2)符合泾川县农业发展的产业规划;
(3)獭兔皮是制造裘皮服饰的上等原料,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广阔;
(4)獭兔肉属于高蛋白、低脂肪、少胆固醇、容易消化吸收的保健食品,经过生加工后,安全、卫生、方便、营养、健康,是理想的绿色食品,市场潜力巨大。
(5)獭兔粪经过非添加元素性加工成花肥,是植物园林、花卉养殖基地等理想的绿色环保肥料;
(6)企业经过初创阶段稳步过度到发展阶段后,通过扶持发展养兔户,既保证了企业的原料供应与壮大,又为农村、农民增加了致富点;
(7)企业采取公司+养兔户的运营模式,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繁荣了泾川经济;
(8)企业与养兔户同呼吸、共命运,具有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2、建设方案
经研究分析:① 初步建设年饲养獭兔20万只、生产獭兔皮20万张、加工獭兔肉200吨、生产花肥1000吨的生产经营方案最优;② 后续建设成公司+养兔户的经营模式方案最优。
3、建设面积与投资
经研究分析:
1、项目建设总面积为66667㎡,即100亩。
2、项目总投资为2000万元人民币。
具体如下:
① 饲养区60亩,投资600万元;
② 饲料加工区5亩,投资85万元;
③ 花肥加工区5亩,投资60万元;
④ 生产加工区30亩,投资600万元;
⑤ 流动资金655万元。
4、企业用地申请
企业向泾川县人民政府申请企业用地,位置为泾川县辖区内,312国道附近。
5、资金筹措与还款期限
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企业申请2000万农业项目贷款。经过分析,可在4年内连本带息全部还清。
6、企业模式
初创阶段-发展阶段企业采用自身运营模式。
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企业采用公司+养兔户的运营模式。
7、企业管理
企业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合理开发产品种类,采用适应的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品牌、塑造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知名度,加强管理,扩大市场,使企业朝着稳定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8、企业组织
企业组织形态必须体现由小到大、逐步健全、完善的建设理念。
企业共设16个职能部门,包括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后勤部、财务部、审计部、饲养部、饲料采购加工部、发展收购部(适时设立)、兔皮生产部、兔肉加工部、花肥生产部、储运部、质量管理部、兔皮销售部、兔肉销售部和肥料销售部。
9、企业定员
企业员工总数初步计划为500人。
管理人员50人,饲养人员200人,饲料加工人员10人,花肥加工人员20人,生产加工人员80人,市场销售人员100人,其他40人。
10、产业开发
企业以饲料业、饲养业、肥料业、兔皮生产业、兔肉加工业、销售、储运等一体化开发,形成完备的产业群。
11、产品开发
企业以生产整理獭兔皮为第一主干产品,生产加工獭兔肉为第二主干产品,生产加工花肥为第三主干产品。
12、饲养、生产、加工技术
企业采用先进的饲养、生产、加工技术,配套先进的设备,科学饲养、合理生产、有效加工。
13、养兔户发展
以市场需求导向为原则,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合理扶持发展养兔户,逐步发展成公司+养兔户的运营模式,增强企业的生产经营实力,实现带领农民致富的愿望。
14、企业经济效益
1、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期为1年。
2、项目建成投产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1)利润、创税
第一年利润为705万元,创税234万元;
第二年利润为1310万元,创税468万元;
第三年利润为2493万元,创税936万元;
第四年利润为4190万元,创税1612万元;
第五年利润为6855万元,创税2574万元。
(2)投资利润率为37.5%。
(3)静态投资回收期为2.99年;动态投资回收期为3.28年。
(4)内部收益率为43.7%。
(5)项目寿命期初步测定为20年。
15、养兔户经济效益
养兔户从第二年每户的收入为7000元,利润为1000元,1000家养兔户总收入为700万元,利润为100万元。到第五年10000家养兔户总收入为7000万元,利润为1000万元。
16、环境效益
生产动力主要为轻型电力,不会危害人身健康,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17、社会效益
该项目为农产品综合项目,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深化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企业通过扶持发展养兔户不仅保证了自身的原料供应,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企业与养兔户同呼吸、共命运,具有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章 项目建设依据
一、獭兔业经济分析
1、獭兔概况
獭兔,又名力克斯兔(Rex rabbit),是一种典型的皮肉兼用型兔,因被毛极似水獭皮且色泽美观鲜艳,色彩丰富,故人们以獭兔称之。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兔形目、兔科、穴兔属、家兔变种。1919年,法国一个名叫卡隆的牧场主发现其家中的有窝灰色兔中出现一只短毛多绒的后代兔,绒毛褪换后出现一身漂亮的红棕色短毛;同时,另一窝中又出现一只同样的异性变异个体。一位名叫吉利的神父买下了突变兔,经几代选育,扩群繁殖,逐渐自
成一系,因这种兔子绒毛短而整齐,枪毛不露出绒面,故命名“Rex rabbit”,即“兔中之王”的意思。1924年,獭兔首次在法国巴黎国际家兔博览会上展出,得到了养兔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新品种之一,从而迅速流传到世界各地,20世纪30年代后,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等相继引入饲养,并培育出许多其他色型的獭兔。目前,在英国得到认可的獭兔色型有28种,在美国有14种。
2、獭兔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
獭兔为皮肉兼用兔种,有双重的经济效益,贵在皮毛。
以兔皮而言,其被毛短、密、平、牢,毛皮轻柔美观,符合当今人们衣着崇尚天然、讲求色型与轻薄的趋势,故制裘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据多方估测,目前世界獭兔皮市场需求量原皮达5千万张,缺口相当大。以兔肉而言,獭兔肉比肉兔更有营养,是高蛋白、低脂肪、少胆固醇、容易消化吸收的保健食品,为肉中之上品,更符合当今人们追求营养、健康的趋势。兔肉营养价值丰富,纤维细嫩,味道鲜美,适合现代生活对肉质的要求。正因为兔肉营养价值高,发达国家的居民对兔肉的消费量很大。如:西欧和东欧国家人均年兔肉消费水平为2.0kg,其中:马耳他人均9.5kg、意大利6.0kg、西班牙4.0kg、法国3.0kg,而我国人均年消费不足150g,大部分为四川和沿海居民所消费。
3、獭兔肉的市场前景分析
近年来,世界消费圈内形成一种肉食新时尚,肉食消费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追求新鲜、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是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心声,肉食消费正在面临一场革命。獭兔肉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少胆固醇、容易消化吸收的绿色保健食品,且经过生加工后安全、卫生、方便,符合厨房革命的需要,必将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选择。
二、泾川县具有发展兔业的最佳潜力
1、地理、生态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部,东经 107°15′-107°45′,北纬35°11′-35°31′,东接宁县、陕西长武,南连灵台,西邻平凉,北靠镇原、西峰,属于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境内海拔最高为1406米,最低为950米,地势西高东低。
泾川县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县,近年来,在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该县有森林面积48.84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2.2%。
2、气候、气象
泾川县属于陇东温带半湿润性大陆气候,降雨适中,植被生长茂盛,年平均气温10℃,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4℃,年平均降雨量596㎜,年平均蒸发量1339.6㎜。盛行风向为东北风,频率11%,平均日照时间2274小时。
3、水文状况
泾川县城区有泾河、汭河两大河流经过,汭河为泾河的支流,在城西王母宫处汇入泾河。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的六盘山,据泾川水文站近十年的资料统计,丰水年平均径流量为8.16立方米/秒,枯水年平均径流量为2.01立方米/秒,平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98立方米/秒。汭河发源于华亭县内的关山,为泾河的一级支流,据统计,丰水年径流量为3.311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为0.763亿立方米,平水年径流量为1.848亿立方米。
4、交通状况
泾川县是312国道干线县,交通方便。目前,正在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
5、社会简况
泾川县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豆类等。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草畜业和林果业已形成优势格局。适宜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泾川成为甘肃东部重要的养殖基地和果品蔬菜基地,从而为该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泾川县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习惯,全县共有各类学校378所,这
些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为该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6、总 结
泾川县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气候湿润、降水量多、植被物产丰富,具有发展兔业的最佳潜力。
三、泾川县现有的养兔规模及其现状
1、规 模
经考察,泾川县大部分乡镇都有养兔户存在,已经形成饲养规模。
2、现 状
由于养兔户对当前的市场趋势缺乏科学的认识,大多数养兔户都在饲养传统的肉兔,经济效益低下。而且养兔户没有企业的扶持,存在“卖不了”的大难题。
四、泾川县可扶持发展的养兔户规模
经过分析,泾川县可扶持发展的养兔户数量可达5万户以上。
五、在泾川县创建獭兔生产加工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泾川县创建一座现代化的獭兔生产加工企业,意义重大:
(1)积极响应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三农”发展政策;
(2)发展并繁荣了泾川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3)加快了泾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4)推动了泾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5)为泾川现有的养兔户提供了致富的平台;
(6)带动了全县养兔业的发展与壮大;
(7)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8)带动了泾川其他产业的发展。
六、结 论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依据充分,符合天时、地理、人和,是一个上应国家、下应民意的好项目。
……
其余章节(涉及到生产布局和相关技术等方面)暂不公布!
融资金额: 500-2000万元人民币
项目投资总额: 2000.00万元人民币
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2
近年来, 西吉县立足资源禀赋, 发挥优势, 科学定位, 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 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 通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 已累计建设马铃薯高标准贮藏窖677座, 其中:贮量60 t的339座, 贮量20 t的24座, 贮量10 t的314座, 新增贮藏能力2万t。累计建设蔬菜冷藏保鲜库34座。通过马铃薯贮藏窖和蔬菜冷藏保鲜库建设, 有效化解了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矛盾, 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1 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1.1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 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真正惠及民生
在农产品初加工项目的实施中, 西吉县紧紧围绕马铃薯、蔬菜两大产业, 把马铃薯贮藏窖和蔬菜冷藏保鲜库建设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一是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实施农产品初加工项目, 建成了槽式窖、半地下窖、地下窖等标准化马铃薯贮藏窖, 通风条件好、保温效果好、出芽率低, 马铃薯在贮藏过程中的损失由15%~30%降低到8%~9%。同时, 延长了销售时间, 使马铃薯销售时间达到了8个月以上, 通过反季节销售, 实现增值400~600元/t。在蔬菜生产中相当一部分蔬菜在收获后不能及时销售, 失去商品性, 造成大量蔬菜在收获后白白损失, 既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 又减少了有效供给、形成了质量安全隐患, 农民还得不到应有的收入。通过蔬菜冷藏保鲜库建设, 有效减少了损失, 增加了农民收入[1]。二是扩大了产业规模。通过马铃薯标准化贮藏窖和蔬菜冷藏保鲜库建设, 当年销售不完的鲜薯第2年可以销售, 当天不能销售的蔬菜, 放几天可以销售, 有效缓解了集中上市造成的销售压力, 为农户种植吃了一颗“定心丸”, 为扩大基地规模创造了条件。2016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7.33万hm2, 预计马铃薯总产量达到170万t以上;蔬菜面积达到了1万hm2, 预计总产量65万t。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增加了市场份额。通过马铃薯标准化贮藏窖建设, 不仅延长了销售时间, 并且商品性能保持8个月以上, 由于优越的品质, 使西吉马铃薯远销全国10多个省 (市、区) , 并打入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 年外销达60万t以上。蔬菜通过预冷、加冰销往浙江、江西等地仍新鲜如初, 深受外地客商青睐。2016年已累计销售蔬菜62万t, 销往国内20个省 (市) 的50个市场, 使西吉马铃薯、蔬菜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
1.2 围绕创新管理方式, 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有效发挥作用
在西吉县马铃薯标准化贮藏窖建设中, 坚持将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补助对象的原则, 10 t和20 t贮藏窖主要由农户建设, 60 t的贮藏窖由合作社建设, 蔬菜冷藏保鲜库全部由合作社建设。但在管理方面, 注重建、管、用并举, 结合实际, 创新经营管理,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由合作社为农户统一建设。为解决农户筹资难、农户自行建设标准低、建窖技术落后等问题, 通过农户和马铃薯销售合作社协商, 由合作社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格, 集中建设, 将补助资金补给合作社, 建成后将贮藏窖交给农户, 短缺资金待马铃薯收获后, 由农户兑付给合作社[2,3]。二是由农户以贮藏窖入股, 合作社经营。部分农户贮藏窖建设后, 由合作社牵头, 动员农户加入合作社, 成为社员, 以贮藏窖入股,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三是农户和合作社以贮藏窖入股, 企业经营。近年来,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外销企业、马铃薯批发市场对贮藏窖需求不断增加。部分企业为了减少对贮藏窖建设的投资, 吸收农户和合作社以贮藏窖入股, 由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统一经营, 形成利益共同体。如田坪马铃薯批发市场、西吉县马铃薯种薯交易市场等, 吸纳建有贮藏窖的农户和合作社入股, 形成了企业联结农户、联结专业合作社的模式。
1.3 围绕项目规范管理, 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落到实处
一是制定方案, 加强领导。根据自治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意见, 制定了《西吉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成立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由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 农牧、财政、审计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负责项目建设、管理、协调等工作, 有效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强化宣传, 注重培训。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 加大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政策宣传, 使广大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明晰了项目政策、程序和建设要求。同时, 请自治区专家指导组对建设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了培训, 使所有建设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掌握了技术, 确保了质量。三是规范管理, 严格操作。在项目建设中, 严格按照将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补助对象、农民自主建设、集中连片建设、先审批后建设的“四个原则”, 坚持2次公示和2次信息录入“两项制度”, 严格按程序操作。项目完成后, 由农牧局、财政局成立自查验收小组, 制定相关验收标准, 到项目实施点逐户进行验收登记, 经自验合格后申请区级验收, 确保项目按要求实施[4,5,6]。
2 存在的问题
2.1 马铃薯贮藏设施标准不高
全县建成的标准化马铃薯贮藏窖只有1.31万座, 仍有17.5万座贮藏窖是传统土窖, 这类贮藏窖没有调温、湿度设施, 致使薯块腐烂比较严重。
2.2 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滞后
西吉县蔬菜物流以加冰运输为主, 缺乏贮运预冷库、冷藏周转库、可移动真空预冷库、冷藏保鲜车、分级包装机械设备, 在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比较薄弱, 造成经济效益损失较大。
2.3 精深加工链条不长
西吉县大多数马铃薯加工企业规模较小, 设备档次较低, 设备更新改造滞后, 生产工艺落后, 主要加工生产精淀粉、粗淀粉和“三粉”, 加工深度不够, 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较低。芹菜汁加工才投入生产, 加工量不大。还没有胡萝卜汁、番茄酱等蔬菜加工企业, 精深加工滞后。针对这些问题, 下一步要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把农产品加工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 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
3 发展对策
3.1 继续加大马铃薯标准化贮藏窖建设
按照种薯、原料薯、商品薯分级、分类贮藏的要求, 改进和创新贮藏技术, 加强大中小型贮藏窖建设。重点扶持农户、合作社、企业分别建设10、60、1 000 t的贮藏窖, 到2020年, 全县马铃薯总贮藏能力达到90万t以上。
3.2 加大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重点加强蔬菜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 提高蔬菜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完善蔬菜冷链配送设施建设, 发展保温、冷藏运输, 稳定商品质量, 减少损耗。力争在全县新建2个以上储藏能力在3 000 t的大型冷藏保鲜库, 增强市场调剂能力。
3.3 建立马铃薯精深加工体系
紧抓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机遇, 加强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 开发马铃薯面粉、面包、馒头、饼干等新型主食产品和富硒马铃薯、马铃薯饮料、马铃薯酒等营养保健食品, 力争把西吉建成全国具有影响的马铃薯精深加工集群中心、物流集散中心, 形成集制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马铃薯产业大县。
3.4 大力发展蔬菜精深加工
在做好芹菜汁加工的同时, 通过招商引资, 积极引进胡萝卜汁、番茄酱等蔬菜深加工企业, 提高产品附加值, 延长蔬菜产业链。
摘要:就干旱地区西吉县通过项目带动、完善马铃薯储藏窖及冷藏库体系建设, 有效缓解了集中上市造成的销售压力, 提高蔬菜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通过加大宣传和培训等措施, 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阐述了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发展对策, 以期为推进马铃薯及冷凉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马铃薯及蔬菜产业,发展成效,问题,对策,宁夏西吉
参考文献
[1]李璐伊.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的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6 (18) :247-248.
[2]杨帅, 闵凡祥, 高云飞, 等.新世纪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马铃薯, 2014 (5) :311-316.
[3]孙东升, 刘合光.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 2009 (3) :25-28.
[4]吴正强, 岳云, 赵小文, 等.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6) :67-72.
[5]陈华宁.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世界农业, 2008 (8) :13-15.
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3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建后补”;加强管理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六安市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业主投入为主体,简化项目管理程序,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管运营机制,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实行“先建后补”管理,有力促进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
一、六安市实行“先建后补”管理的主要做法
“先建后补”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现行立项条件、立项程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由项目单位先行完成项目建设任务,通过项目竣工验收后报账拨付财政资金的一项管理制度,目的是实现项目早建早补,建好就补,不建不补,其实质是对现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2011年以来,六安市先后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先建后补”项目86个。项目总投资10901.6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5102万元、省级财政投资1632.4万元、市县级配套资金508.16万元、实施单位自筹资金3658.88万元,项目覆盖全市五县三区64个乡镇2个开发区的84个行政村,扶持27 家龙头企业、59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围绕主导特色产业,把好选项关。实行“先建后补”的项目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仍然要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规定和程序管理。“先建后补”项目由于自筹资金投入较大,目前主要是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选项,所选项目必须符合当地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规划。
(二)推行县级竞争建库,把好立项关。县级农发管理部门通过竞争选项,选择符合当地的主导产业、业主开发积极性高、项目建设有基础、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项目进入项目库。入库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年度计划拟申报的项目必须在项目库中选项,人情项目、临时动议的项目不得上报。
(三)认真编制初步设计,把好审批关。“先建后补”项目财政资金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在项目管理上又是以补助的性质发放。这就要求准确编制、审批项目初步设计,核准总投资及建设内容。为此,六安市在编制初步设计过程中,坚持做到现场勘察,广泛纳谏,严格政策,专家评审,明确时限,强化责任,通过县级农发管理部门审核后,由市级组织现场审批并批复后执行。
(四)强化工程建设监管,把好质量关。项目初步设计批复后,由县级农发管理部门督促建设单位抓紧时间招标,选定专业监理机构负责工程质量监督。虽然“先建后补”项目工程招投标和监理由业主根据需要自主确定,但六安市坚持做到施工前审查规划设计,施工中加强跟踪督查,完工后进行质量验收,全程跟踪项目实施,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五)严格项目竣工督查,把好验收关。“先建后补”项目竣工后,项目建设单位聘请中介机构进行项目资金的竣工审计,向县级农发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并按规定准备各项验收资料。市级农发部门验收合格后,拨付全部补助资金。在验收时,坚持做到“四查一评一单”。“四查”:查建设内容与项目计划符不符,查工程位置与规划图纸符不符,查建设标准与设计方案符不符,查资料收集是否齐全和规范;“一评”:验收组全体人员到现场评价,符合要求且达到设计标准的就在单项工程验收表上签字,否则就不签字,待整改措施到位后再复验。“一单”:根据项目建管运营机制要求,凡发现违规违纪的,进入“黑名单”,三年内不得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六)规范资金财务管理,把好报账关。严格按照“先建后补”有关政策要求,项目单位根据批复的年度计划,全部用自有资金先建。所有项目建成后,项目建设单位及时完善财务资料,申请审计部门对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市县级农发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按照报账程序和要求进行县级报账,加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付讫专用章,严格做到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确保财政资金全部用到项目上。
二、六安市实行“先建后补”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大大激发了业主开发热情。实行“先建后补”投入机制后,业主投资的积极性较高,责任心较强。项目区建什么、为什么建、怎么建,业主心知肚明,从而扩大了业主的自主权,体现了“民办公助”的原则,破解了“争项目积极,干项目消极”的难题,实现了“要我开发”向“我要开发”的根本性转变。由于是业主开发,项目工程是自己建、自己用、自己管,因此,业主比较重视工程质量,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做好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确保项目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二)适当简化了项目管理程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立项建库、编制建议书、工程概算、申报计划、下达批复、项目公示、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决算、竣工验收、工程管护等多个环节,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实行“先建后补”后,由过去全面抓转变为抓“两头”、促“中间”,即项目管理部门集中精力抓好选项立项和竣工验收两个关键环节,项目建设则由项目单位自主实施,管理部门只对其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在财政资金报拨环节,项目通过县、市竣工验收后即集中报账拨付财政资金,与以往按进度报拨资金相比,既减少了工作量,又加快了财政资金报账进度;在项目建设环节,具体由业主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管理部门一般不作过多干预。简化程序却不是放松管理,通过强化对项目实施督察,对存在问题的项目及时采取措施,从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项目管理。
(三)明显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先建后补”明确告知,项目单位要先期垫付项目建设资金。项目单位为及早获得财政补助资金,必然会主动加快项目工程建设进度,积极配合项目管理部门做好竣工验收。实施“先建后补”项目,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运行成本,项目业主不等不靠财政资金下拨,利用自筹资金提前启动项目建设,工程建设开工较早,进展较快。项目年度计划批复下达最迟的9、10月份,到当年12月底多数项目建设就按计划实施到位,最快的比往年提前半年完成年度项目计划任务。
nlc202309091125
(四)有力保障了财政资金安全。2010年之前,实行的是边建边补,项目单位获得财政资金后往往会出现拖延工期,擅自改变实施计划和资金用途等问题,甚至产生“半拉子项目”、“失败项目”,管理部门要收回资金很困难,监管处于被动局面。“先建后补”是先建设、再验收、后报账,较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有效保证了项目效益发挥和财政资金安全。实行“先建后补”以来,六安市所有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均如期建成并发挥效益。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对无法继续实施、进展严重滞后的项目履行了调整、变更甚至终止手续。
三、“先建后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选项上难以实现政策初衷。尽管上级强调要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进行选项,但在实际操作规程中,各地为确保项目顺利建成,必然存在“搭便车”找项目,尽量选那些给不给钱均要建或在项目申报时已着手筹建、甚至已开工建设的项目,而不是主动引导扶持新建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未能起到导向作用,选项失去了一定主动性。
(二)部分政策不够科学、申报文本繁琐。安徽省规定,申报对象的龙头企业必须是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自筹资金比例不低于财政资金总额,合作社不低于财政资金的50%等,政策门槛较高。因市场和经营等因素以及项目申报、获批的时间差等影响,导致申报单位投资决策发生调整和变化,但调整或变更的审批手续繁琐,甚至比较苛刻。同时,在产业化项目可研报告和申报书的编制上,文本繁琐。
(三)成长性项目压力大、得不到扶持。由于是补助性质,且先建后补所选项目以“锦上添花”为主,真正需要“雪中送炭”的项目反而不易得以立项扶持。特别是自筹资金不足的县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急需政府资金支持,却被挡在门外。
(四)项目建设质量不高、管理欠缺。“先建后补”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自行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对其日常建设质量难以控制,工程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有的是程序不到位,如有些土建项目没有向社会公开进行招投标,采取邀标、询价形式;设备购置政府采购时间较长,影响工期。有的是施工不专业,低价承包施工,偷工减料,为赶进度忽视工程质量。有的是项目建设的后续管理未跟上,项目完工对形成的资产也未办理移交手续。
(五)财务监管缺失、报账不规范。一方面,部分财政农发部门管理人员受专业技能的限制,在项目建设方面对项目进度、工程质量、项目操作规范等方面难以准确把握,资金一拨了之,账一报了之,造成监管脱节;另一方面,实行报账制的原始发票在财政农发部门记账,项目建设单位失去了核算基础,只用复印件作为会计核算依据,真假难辨,会计基础资料失去了真实性、完整性。此外,没有建立起与“先建后补”报账制相互配套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办法,核算比较混乱,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成立时间短,财务不健全,账务处理不规范,家庭作坊式、包包账现象时有出现。
四、加强“先建后补”管理的建议
(一)认识上再提高。“先建后补”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机制的又一创新,对推进项目管理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但“先建后补”只是项目管理某些环节上的创新,而不是对原有管理办法的全盘否定,因此仍应继续坚持原有项目的概念,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基本办法和基本程序,加大政策宣传,走出“多建多补,少建少补,建了就补,遍地开花”的误区。
(二)政策上再科学。要因地制宜,降低立项准入门槛,实行更灵活的政策。要合理界定扶持范围和扶持重点,对筹资能力强的,可以适当提高扶持额度;对处于成长性有前景的农民合作组织,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范围内确定扶持的财政资金额度。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自筹资金投入比例也应适当降低,特别是对刚刚起步发展、实力较弱的可适当放宽条件。要进一步拓宽财政资金扶持范围,项目初步设计表格内容编制宜粗不宜细;允许适当调整并将调整审批权限适当下放,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要简化项目申报文本,可根据项目申报指南编制实用性的可研报告或申报书。
(三)财务上再规范。要强化业务培训,对申报立项后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农发管理部门要定期培训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农发内部要强化职责分工,实行AB岗,搞项目的要参与资金管理,管资金的更要深入项目实地,掌握工程项目建设的第一手资料,防止失真失实。特别是在报账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好票据的审核关,做到“七不”,即对用途不合理的不报、程序不规范的不报、发票不合规的不报、附件不齐全的不报、无经手人签字的不报、工程进度未达到要求的不报、资金支出不到位的不报,确保报账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四)管理上再严格。“先建后补”不是放松管理,而是更加注重关键环节。该管的要加强,该放开的适当放开。具体说来,要把好四关:一是把好选项立项关,这是确定项目的关键。对申报农业综合开发“先建后补”项目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申报资质与材料,要认真进行实地考察和筛选,对资金规模太小和财务不健全、不规范的申报单位,一律不予申报立项。二是把好初步设计关,这是核定项目投资多少的关键。要委托有专业资质单位编制,健全现场考察制、专家评审制,使初步设计更全面、更详实、更合理。三是把好竣工验收关,这是认定项目是否建成的关键。要完善、细化、配套验收办法,强化责任追究,用健全的制度来规范项目的验收。四是把好管护关。项目完工验收后,要将已完工项目的会计资料、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移交到管理单位,并签订项目管护协议,明确管护事项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切实解决重建轻管的现象。
(五)作风上再求实。近年来,部分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当地群众产生的矛盾较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项目的实施。因此,财政农发部门要督促项目区乡镇、项目建设单位与当地群众之间加强感情沟通,增强矛盾协调的主动性;要及时会商相关部门,通过办公会、协调会等方式,切实解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道路、灌排、电力、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农业综合开发局)
责任编辑:洪峰
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4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娄底市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
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53亩,比全省低37%,比全国低64%,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空间相对狭窄。但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市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拓宽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空间。
(一)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2009年达到888家,实现销售收入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近三年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是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4倍。此外农村第三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调查,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到218家,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6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全市休闲农业2009年完成营业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顺鑫山庄、龙山山庄等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龙山山庄被评为“湖南省首届农业产业化十大最受欢迎休闲农庄”。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延长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牲猪和草食动物、粮油、中药材、楠竹、果蔬五大产业的链条。目前,五大产业链均形成了自己的龙头。如粮油有同星米业、卓越粮油、灯塔米业、鸿冠食品、前进食品等;牲猪和草食动物有庆阳牧业、天华科技、天源高科等;竹木材有五星板业、顺兴胶合板等;中药材有回春堂药业、福泰制药、德仁科技(金银花)等;果蔬(食品)有百雄堂高科、景龙公司、万宝饮料、永丰辣酱等。
(二)加工企业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3家,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的9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7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38.18亿元,户均3319.8万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庆阳牧业、同星米业、卓越粮油等8家。市级龙头企业户均固定资产2475.39万元,户均营业收入3319.80万元;省级龙头企业户均固定资产5807.62万元,户均营业收入11862.62万元,过了亿元大关。
(三)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培育了一批畅销产品。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市企业和农民质量意识提高,加强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的开发。2009年,全市有60个种类农产品获无公害认证,17个种类获“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104.87万亩,生猪“瘦肉精”检出率控制在省定标准1%以下。通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在1000多个品牌中,我市有9个产品获湖南省名牌产品或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如同星米业的“餐餐香”大米、百雄堂的“味博士”腐乳、新化东岭田鱼加工厂的“东岭”田鱼、响莲实业的“响莲”葛参茶、万宝饮料的“亲情果”饮料、天华科技的“碧波尔”肉牛系列产品等;同时有165个产品在省、部举办的各种博览会或展示会获得过金奖或一等奖,“永丰辣酱”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和品牌的开发,提高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占有率,2009年,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65%。
(四)经营机制不断创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确保企业原材料的供应,降低市场风险,达到企业与农民双赢目标,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实现向“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经营模式转变。如庆阳牧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已建成30万头生猪基地,涟源、双峰、新化
等县市的大型养猪基地都与该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星米业与双峰、涟源等地的乡镇签订了4万亩的优质稻订单合同;涟源市德仁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种植水果、中药材、蔬菜等20多万亩;新化紫秾特色农林公司开发“紫鹊界贡米”,已经成功将以紫鹊界为中心的周边9个乡镇18万亩水田申报了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许可证,该公司今年与农户签订了5000亩的订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建立农产品基地192万亩,联系农户23.5万户。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我市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工资性收入。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27423人,其中90%以上为农民,年发放工资2.97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93元。二是围绕产业化经营从事第三产业的收入。目前全市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的农民约10万人,按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计算,为农民增收5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创收185元。三是农民增加了农产品出售量、提升了销售价格,从而增加了出售产品的现金收入。
(五)企业发展欲望强烈,具有加快发展的潜力。据调查,省、市级龙头企业在资本扩张、项目建设、品牌创建、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等方面均有强烈的要求,发展壮大、做大做强的愿望高、决心大。如娄底经济开发区同星米业的年产25万吨大米精深加工生产与副产品开发线、鸿冠食品的4000吨葛系列产品深加工,娄星区庆阳牧业绿色肉食品工业园、“湖南黑猪”大规模扩建、万宝饮料2万吨“亲情果”饮料生产线扩建、乐开口年产10000吨米粉生产线和机械产品建设、九龙公司3个4000多平米的现代化大棚、和盛公司工厂化的1800吨杏鲍菇生产线,涟源“湘中黑牛”扩大规模、景龙公司的1000吨玉竹液生产线、德仁科技金银花基地建设(目前种植规模达到3000多亩)及加工生产线,冷水江瑞生源公司的2000吨杨梅酒加工与生产基地建设,双峰卓越粮油1万吨粮油生产线、年发样样红果业的35万斤突尼斯软籽石榴,新化前进食品年产1.5万吨的“黄金薯”生产线、博泰农业“湘中梅山猪”生产基地建设、紫秾农林8000亩黑香米基地建设、广益农业1400平方米沼气发电项目等,有的已动工建设、即将建成投产,有的已征好地、准备建设,有的已纳入计划。
(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广大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纷纷组建自己的合作组织,抗击市场风浪。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2个,会员达7.26万户,带动农民19.6万户,入会农户比未入会农户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消除瓶颈障碍,拓宽发展空间
尽管我市农业资源先天不足,但从全省来看,我市也具有其他市州所没有的独特的丘陵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水资源充足、空气质量好、环境污染小等有利因素。因此,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现有农业资源仍然有十分宽阔的发展空间,但必须突破以下障碍:
(一)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乏力。各地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重视程度比往年要高,但因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来得慢,提供的税收也不及工业企业,一些地方在工作上仍然停留于一般的号召中,落到实处的不多,措施力度也远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抓乡镇企业和现在抓新型工业化的劲头,存在重工轻农现象。
(二)产业规模小,加工比率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较弱。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4.7%,远远低于全省的19.9%;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仅为0.32:1,也远远低于全省的1:1。因此,我市农产品加工空间十分广阔,据测算,稻谷有31%的加工空间,生猪有77.4%的加工空间,红薯有84%的加工空间,蔬菜有82.6%的加工空间。由于现有加工比率低,导致产业链条短,农业综合效益低,现代农业推进难。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弱,龙头作用难发挥,对农村经济牵引力不强。一是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作用难以发挥。全市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加工企业仅115家,占13%。13家省级龙头企业2009年户均销售收入仅为全省220家省级龙头企业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市没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企业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低。我市农产品加工绝大多数是粗加工,高质量、高档次、精加工产品少,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极少。三是主业不突出,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包括部分省级龙头企业的主业并不是农产品加工,而是房地产等;使原本不足的资金过度分散,主业难以做大做强。四是资金、人才缺乏,扩张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据调查,企业因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费用大,难以从银信部门贷到款,导致运转艰难。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企业老总和员工基本上是由农民脱胎而来,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管理能力、驾驭市场能力脆弱。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娄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们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来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就是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去谋划和发展农业,其中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效益,以此推动现代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和安全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化”并举,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工业化开展如火如荼、城镇化日新月异,唯有农业产业化没有大的起色。因此,必须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举全市之力,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作为加速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各级在检查、考核农村经济工作时,要把农产品加工列入考核指标,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及时协调、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带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建立联系企业的制度,及时帮助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突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要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但又是基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产品仍然是粗级加工产品,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特别要在项目审批、企业用地、交通运输、税收信贷等方面出台过硬的政策措施,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和倾斜,以帮助其做大做强。二是要建立健全银企对接制度,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入。要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市场运作机制,疏通融资渠道,鼓励它们更多地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惠条件,更多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基金,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银行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降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财务成本,加速企业的自身积累,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实行示范带动。各级均要选择一批成长性好,有发展前景的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实
现领导、部门和专家挂点帮扶,促其做大做强,真正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以此来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加强对扶持企业的监测和管理,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竞争机制,每年进行一次检查验收,对项目实施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验收不合格的,第一年黄牌警告,第二年,取消重点扶持资格。
(三)落实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目前,省、市都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各级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职能部门要把一般性工作检查、指导,转移到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厂长经理的培训上来,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县乡党委、政府要敦促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树立正确的盈利观,舍得培训员工(农民),以求长远效益。同时,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对企业合法经营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杜绝“三乱”行为。
(四)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融资机制。市县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规模。特别是要注意调动部门的积极性,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原则,配制农村经济发展大餐菜谱,整合部门政策性、项目类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的扶持;要寻求探索新形势的有效信贷途径,完善农业企业担保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吸收外地和社会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五)重视人才、技术,完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培养、引进、启用一批有胆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广交际的各种经济、技术能人,特别是要鼓励支持行政、事业单位技术专家和乡镇干部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领域以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增强生产水平。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向区域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批集约度高、规模大、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集群。
(六)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市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抓。各级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农村工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主要职责,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具体指导。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要实行部门负责制,列入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形成工作合力。
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5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食品安全备受关注、农产品工业用途不断拓宽的现实背景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关键要在认识上深化,措施上加力,方法上创新,落实上用功。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把农产品加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加速推进。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用园区聚集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培植重点企业,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工程”,培育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形成每个重点特色产业都由一批国家及省级龙头企业领军、市级龙头企业支撑、县市龙头企业为基础的龙头企业体系。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贷款融资、技术创新、品牌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倾斜,促进龙头企业加快成长,做大做强。要着力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新机
制,建立完善领导和部门联系服务龙头企业制度,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目标考核机制,创新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机制,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搭建企业服务平台,用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以特招商,以商招商,引进知名企业来投资建厂,开发特色产业,提高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外向度。
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6
申 报 指 南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是财政部门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由县(市)、地(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负责推荐,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负责评估、审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政策指导和抽查。为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项,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单位积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的有关规定,现发布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逐步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二、扶持范围和重点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项目安排原则上限于农业综合开发县。
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的产业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双低”油菜、“双高”糖料、棉花、名优经济林、蔬菜、茶叶、名优花卉、蚕桑、畜牧、淡水水产等。
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严格限制的项目包括:中成药加工、粮食酿酒工业、木材深加工、纺织工业,深海养殖及捕捞项目,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公约附录的加工流通项目。
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不予扶持的项目包括:原料主要来源自营基地、不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的项目。
三、扶持对象
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省级农发办事机构审定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立项条件
(一)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1.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辐射带动能力强,项目直接带动农户300户以上;--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竞争能力强;--规范生产,品质优良,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产加销各环节联系紧密,产品80%以上有销售合同;--项目用地手续合法、符合规划、合理节约;--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2.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项目应具备的条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辐射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带动农户500户以上,加工项目向农户采购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流通设施项目涉及的农产品,80%以上来自当地农户;
--资源优势突出,原材料供应有保障,有利于培育当地优势主导产业;
--开发产品科技含量高,达到相关标准,竞争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销售方案切实可行;
--技术方案先进可行,技术依托可靠,工艺路线合理;--设备方案先进,与技术方案、工艺路线匹配;--项目用地手续齐备、符合规划、合理节约;
3--低耗节能,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预期效益好,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项目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龙头企业
--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经营期两年以上;
--经营业绩良好,连续两年盈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2008年固定资产净值500万元以上,净资产300万元以上、且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3倍;
--近两年资产负债率低于65%,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财务规范、管理严格,资产优良,不欠税、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
--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
--与农民以多种形式,形成联结紧密、科学合理的利益共同体。
2.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7年底前登记注册,并于2009年底前转为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4--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社员以货币出资、非货币出资等形式入股,成为经济实体;
--2008、2009年至少1年不亏损,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
--产权明晰,运行机制合理,章程规范,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独立核算,盈余返还;
--以产品和服务为纽带,农民自发组织;--农民社员80户以上且至少占社员总数的90%。
(三)项目单位法人代表应具备的条件 1.法人代表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
2.法人代表的知识结构、能力等满足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五、扶持方式
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扶持方式:
(一)财政补助方式
1.投资规模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确定,其中,重点项目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200万元、不低于100万元(含),一般项目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100万元、不低于5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低于30万元)。地方财政按政策规定相应落实配套资金。
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比例为6:4。2.龙头企业申报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总额不高于项目建设总投资的30%,企业自筹资金不低于70%;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总额可达到项目建设总投资的50%。
3.财政补助扶持方式主要适用于示范带动作用强、以产品为纽带、在工商部门注册、有一定联结农户和生产基地规模、组织结构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强、开展技术改造创新、产品结构升级、污染物治理等成长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同等条件下,对合作社申报的项目优先予以扶持。4.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1)种植基地项目: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所需的灌排设施、土地平整、农用道路、输变电设备及温室大棚,品种改良、种苗繁育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2)养殖基地项目:基础设施,疫病防疫设施,废弃物处理及隔离环保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3)农产品加工项目:生产车间、加工设备及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设施,质量检验设施,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设施,卫生防疫及动植物检疫设施,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 6 等。
(4)流通设施项目: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设施,交易场所、仓储、保鲜冷藏设施,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卫生防疫与动植物检疫设施,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等。
原则上按不超过财政补助资金的3%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环境评估费等项目前期费用。
(二)贷款贴息方式
1.贷款贴息扶持对象重点为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加工龙头企业。
2.2010年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原则上60%用于固定资产贷款贴息,40%用于粮棉油糖肉大宗农产品加工流动资金贷款贴息。
3.2010年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范围为2008年1月1日以后立项,在2009会计发生并支付的利息;中央财政原则上对落实单笔固定资产贷款500万元以上、6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4.2010年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范围为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并支付的利息;中央财政原则上对落实单笔流动资金贷款100万元以上、且累计达到500万元以上、6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期限为实际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5.对于同时申请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项目,中央 7 财政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合计为6000万元。
6.贴息率根据同期人民银行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和项目对贴息资金需求等情况确定。
同一项目单位只能申报一种扶持方式。
六、申报程序及相关要求
(一)项目单位须于2009年12月底前向所在地农发办事机构申报项目;越级申报、逾期申报,概不受理。
(二)项目单位向所在地农发办事机构申报财政补助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电子版),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近两年企业财务审计报告,银行信用等级证明,土地使用批准文件,环保部门审批意见等;项目单位申报贷款贴息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银行贷款合同、贷款到位凭证、贷款银行出具的利息结算清单、银行贷款项目评估报告或调查报告等。
(三)同一项目单位上一已得到农发资金扶持、拟在2010年申请连续扶持的,在申报材料中,须详细说明项目单位现状、实施项目能力、上一年项目与拟申报项目的关系等;同一项目上一已得到农发资金扶持、拟在2010年申请连续扶持的,在申报材料中,须全面总结上期项目建设、运行、效益情况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分析上期项目与拟申报项目的关系等。同一项目单位或同一项目,需同时说明2009年和2010年申请农发资金之外的财政专项资金的情况。
(四)项目单位和地方各级农发办事机构要确保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全面、可靠,确保财政补助项目评审和贷款贴息项目审核的客观、公正、规范;如发现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按《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财发[2005]68号)等规定严肃处理。
(五)省级农发办事机构对经过规定程序拟立项扶持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必须在省级报刊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
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篇7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开放的产物,随着农产品市场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观念、创新经营模式、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路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的良好契机,坚持从农牧业生产的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在种植养殖基地、加工、流通、仓储、保鲜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为推进当地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成效
达拉特旗从1995年开始争取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2004年前称多种经营)项目,到2008年累计完成投资199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5901万元(其中有偿4792万元),自治区财政匹配资金1837万元(全部有偿使用),市财政匹配资金475万元(全部有偿使用),旗财政匹配资金349万元(其中有偿334万元),自筹资金10745万元,银行贷款628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共涉及12个企业和1个镇服务中心,完成31个项目。其中:种植项目7个,养殖项目19个,加工项目4个,服务项目1个。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示范带动,全旗已形成规模的涉农企业达到17个,其中有8个企业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全旗牲畜总数由2001年的105.5万头(只)增加到2007年的370.5万头(只),其中养畜5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3.4万户。全旗产业化经营项目年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利润1.59亿元,带动农户3.5万户,全旗农牧民来自产业化收益人均达到2200元。
2007年,鄂尔多斯四季青肉联加工厂年屠宰肉羊40万只,加工羊肉(蒙祥牌)6000t,在达拉特旗建设基地18处,发展重点户50户,完成繁育肉羊任务10.8万只,其中育肥9万只,繁殖1.8万只。东达蒙古王集团乳业公司建成奶站57处,拥有奶牛2万多头,达拉特旗北疆三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饲养优质奶牛3000头,与农户订单青贮玉米1000hm2。鄂尔多斯华森集团年收购农作物秸秆2000万kg,年加工饲料200万kg,收购青贮玉米600万kg。鄂尔多斯如酥生态沙漠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在梁外地区试验示范了山地虫草鸡的养殖,效益很好,户养150只鸡纯收入可以达3000~4000元。
总之,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种、养、加项目,一是加快了种养基地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一些高科技项目得到推广应用,对于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扩大了周边地区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了农区舍饲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主要做法和体会
2.1 领导重视,思想统一,坚持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富民强旗的根本大计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没有产业化的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农牧业的增产增收,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为此,达拉特旗委、政府把推进全旗农牧业产业进程作为富民强旗的根本大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作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在项目建设中,旗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和推进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经常深入产业化经营项目企业,现场办公,及时处理解决突出问题和困难。由于思想统一,领导重视,使得产业化经营项目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进展顺利。
2.2 制定政策,完善措施,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根本保证
达拉特旗顺应自治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把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放在肉、乳、绒产业上,提出了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建设自治区现代化畜牧业强旗的奋斗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动员各部门为产业化经营项目企业开绿灯,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在投入上,坚持群众投资投劳为主体,财政资金做向导,各有关部门齐扶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增加投入的政策,旗财政足额匹配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应匹配资金;在项目建设上,一个部门包一个示范小区建设,并将此项工作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扶持建设了一批标准化养殖小区,继而将良种及配套技术向广大农牧户辐射,带动全旗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以饲草料种植业为基础、以科学饲养技术为支撑、以生态畜牧业为主导模式、以肉羊生产为主体的畜牧业经济示范区,进而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2.3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在推进种植养殖基地、市场流通、农民经济组织、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建设方面下功夫
建设好、经营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够带动多个产业化经营企业,就能带动农牧民增收。因此,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选项上,达拉特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优先扶持和农牧民直接相关联的、见效快的项目,优先扶持有明显资源优势和特色、有龙头带动作用、有一定经营基础和规模的项目,做大做强全旗的肉、乳、绒产业。在项目建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扶持。
2.3.1 重点扶持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联结为纽带,以沿河地区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周边区域,建设农畜产品基地。如蔬菜基地、玉米制种基地、马铃薯基地、饲用玉米基地、紫花苜蓿基地和肉羊养殖等基地。企业采取定单的办法,为建设基地的农户提供种子、化肥、技术服务等。旗人民政府对建设饲草料基地的农牧户无偿提供籽种,而且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建设种植养殖基地联系起来,优先把土地治理项目放在搞基地建设的村子。全旗每年种植饲用玉米2万hm2,紫花苜蓿保存面积达到2万hm2,为发展奶牛、肉羊、绒山羊舍饲养殖提供了饲草料保障,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资源优势。
2.3.2 加强市场流通环节建设。
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市场与农户有机地联结起来,各涉农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建立了紧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带动农牧户建设基地(如蔬菜基地、饲草料基地等)。农牧民通过向企业按定单价格出售蔬菜、饲料、肉、绒、皮、毛、奶等农畜产品,实现了增收。如鄂尔多斯四季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每公斤高出社会价0.4元的价格收购养殖示范基地农牧民的肉羊,东达蒙古王集团乳业公司为农户提供奶牛2万多头,并为养殖户建奶站和养殖基础设施。公司以保护价收购牛奶,充分体现了公司让利于农牧民,引导农牧民发展养殖业。通过建设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拓宽了农畜产品的销售、流通渠道,如通过旗人民政府引导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持建成的鄂尔多斯市四季青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有效地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了农牧民增收的效果。
2.3.3 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牧业产业化提供服务。
旗、乡两级政府积极帮助引导农牧民组建各种专业协会,使协会成为连接企业与农牧户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全旗已建成专业合作社和协会98个。协会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农牧户安排生产、协调各种关系、监督质量、稳定价格、组织销售。协会的健康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化经营,丰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
2.3.4 重点扶持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把良种引进、先进栽培和标准化饲养模式示范作为重点,特别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旗人民政府对每个标准养殖示范户补贴2500元,苏木镇政府根据财力也给每个示范户补贴1500~2500元,此举,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促进了舍饲养殖业的发展。现在,全旗已建起标准化养殖小区361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3处,四季青保护地名优果蔬种植示范园1处,东达蒙古王集团良种绒山羊养殖基地2处。等等。
2.4 以技术、管理、品牌等要素促进全旗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达拉特旗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以项目为中心,以品牌为纽带,以科技开发为动力,大范围整合生产要素,着力打造“骨干企业”,促进各涉农企业由农畜产品初加工向精细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转变,进一步提高达拉特旗肉、乳、绒产业的优势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开发高档次产品,打造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草原品牌,维护达拉特旗农畜产品市场信誉和质量安全。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各种类型的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发布产品信息,打响品牌,不断提高市场份额。200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鄂尔多斯四季青肉联厂生产的“蒙祥”牌精选卷羊肉、羊肉片、羊排、羊肉串、羊肉馅等羊肉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南京等地区,2008年“蒙祥”牌羊肉被列为北京奥运会供应产品。
2.5 强化项目监督管理,确保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按期建成投产
根据上级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有关文件精神,旗农业开发办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管理。除经常组织有关专家深入项目建设单位对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外,还在项目建设单位派驻产业化经营项目监管员,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的落实、投向、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对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建档、建制和帐务进行检查和指导,防止侵占、挪用和铺张浪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了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使项目按期建成投产。
2.6 强化资金管理,严肃资金预算,确保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推荐阅读:
关于2016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05-18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10-07
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18·合肥)筹备工作方案05-21
国农办[2015]52号关于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07-14
农业产业科技项目07-12
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05-15
企业经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