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

2024-10-07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共12篇)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 篇1

一、概述

自2003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已经全面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究竟该怎样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是我国农业工作当中的一件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大事情。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领头羊,一直致力于推进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推进其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而且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巨大的成效。从化市要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保持农业的长足高效的发展,就必须紧跟广东省、广州市的发展节拍,着力解决其根本问题,即选择合理的、创新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产业化模式的重要性

(一)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主要带动力量

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及质量、农业区域布局、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农业要想获得战略性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有加工业的发展,没有加工业的发展作后盾,势必影响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只有通过有效的市场开拓,农业的扩大才有动力。除此之外,农产品加工方式的发展必然会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特别是产业化的经营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以及"公司+中间组织+农户"等方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可以进行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从而避免农户自发调节的盲目性。所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的战略结构。

(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从化市在广州市、广东省的大力扶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农村经济不断改革和发展,不断地在缩小该区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影响广东省整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针对当前从化市农村普遍存在的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低品质和高成本的农产品生产及小规模生产、农业效益低等问题,要想获得解决的话,就必须要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来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进而使得从化市农村经济获得全面高效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交通运输及通讯条件的改善以及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性逐步加强,并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的农业竞争格局。尤其是设施栽培和工业化人工种植的高速发展,使得农产品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了市场上。从化市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农业发展地区,要想成为农业市场化的领头羊,就必须依靠科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三、发展农业新科技产业化模式策略研究

(一)科技兴农型产业化模式

制定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型农业科技战略,促进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近些年来,广东省致力于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研究,有效的提高了该区农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建立现代农业的综合示范基地,这也是推动科技和农业相结合的重要方法。例如:从化市的农艺菜场、从玉菜场等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种植园,具有观光、休闲以及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一系列功能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有效的促进了该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模式

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指的是以生态农村和农业为主体,利用该地区内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及自然环境来吸引游客,并集娱乐、科普教育、观赏和体验为一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符合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同时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调整农业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促进地方优势的转变。例如,从化宝趣玫瑰世界是珠三角有名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区,位于广州市半小时经济圈内的从化市城郊街西和村内。21世纪以前,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以及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农业生产主要以分散的自给自足形式为主,导致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从化市政府部门抓住了发展机遇,利用西和村的天然资源和地理优势,积极建设生态环境乡村,把西和村打造成了花卉生产、旅游、观光基地,着力发展从化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农业,有效推动从化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该区域内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整体提高。

(三)对外发展型农业产业化模式

对外发展型产业化模式是对外发展型主要企业为载体,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合企业、农户、中间组织及其他合作组织,建立对外发展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从而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对外发展是推动地区经济整体效益提高的有效策略。一方面,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拓宽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它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外发展型农业有益于出口农村品基地的建设,提高农场品的质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从化市位于我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东北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具有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所以从化市首先就应该全面发挥其地理位置优势,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政策来建立良好地市场投资环境,开拓新的合作方式及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指的是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经营流通,同时通过各种机制和农户联系,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的有效结合,从而进行一体化的经营的企业。一般这样的企业都是以"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当中,龙头企业具有资金雄厚、技术比较先进、规模较大、信息渠道范围广等特点,所以可以较好地抵御市场风险,从而具有竞争优势。目前,对于从化市来说,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例如,位于从化市内的广州市清香农产有限公司、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等以果蔬加工为主业的科技型农产品加工旗舰企业大力发挥了"公司+中间组织+农户"模式、"公司十加工专业户+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优势,建立了有效的科学质量监控体系,带动周边农户奔康致富。这种模式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从化市农业产值的提高和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该种方式在我市实施的时间较短,底子较薄,所以在实施该种方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首先扶持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以促进其辐射带动能力的提高。其次要进一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再次要不断的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只有这样,该种模式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五)特色型农业产业化模式

特色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指的是结合农业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实施产业化的经营,从而形成产业规模,进而提高市场化水平。由于农产品都具有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气候影响大等特点。所以广东省一直对农业采取保护措施。以从化市吕田镇为例:由于该区具有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生态景观多样以及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该地区着重进行特色农业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现在该区域内建立的枇杷、鹰嘴桃、葡萄、杨梅等特色水果产业基地、淮山、芥菜等蔬菜产业基地已逐步完善、成熟,并成功的迈向市场之路,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结语

进入21世纪,面对我国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从化市通过有效的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从而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但是整体上要想成为我省甚至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头羊还需要对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以便更好的提高从化市经济水平。

摘要:农业新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是农业走向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必经之路, 所以选择合理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是提高从化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和促进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新形势下从化市发展产业化的重要性, 再根据从化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了从化市应该着力构建和发展科技兴农型产业化模式、生态旅游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对外发展型农业产业化模式、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模式以及特色农业产业化模式。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新形势,产业化模式,从化市

参考文献

[1]辛逢春.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 (4) .

[2]杨江峰, 罗红彬.农业产业化模式探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 3 (2) .

[3]熊志平.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 2010, 2 (1) .

[4]徐捷.农业产业化模式探索与比较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 39 (3) .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 篇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张红宇

日期:2015-09-05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化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任务,明确工作推进思路和重点,对于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任务

新形势下,面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成长的需求,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放眼国民经济和全球农业,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向传统功能注入新的活力。

(一)更好促进农民对接市场。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开始推行、市场经济逐渐发育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产品产量激增与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商品经济意识不高与市场日益开放活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运而生。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带领千千万万的农户闯市场,成为解决农业分户经营与市场衔接的破题之策。近年来,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比普通农户经营规模更大、商品化程度更高,与市场有效对接以降低风险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农产品消费呈多样化、品质化趋势,准确把握市场变化的愿望比以往也更为强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客户营销等方式,研究市场、挖掘市场、开拓市场,把有效的消费需求转化为农产品生产订单,把瞬息的市场变化转化为农产品加工、销售、储存决策,充分消除供给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更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这一直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践,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形成了雇工经营、委托种养、保底价收购等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民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为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同比实际增长9.2%,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首次进入3:1以内。同时也要看到,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依然很大,迫切需要全方位释放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因素。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引导集群集聚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服务的深度融合、有机衔接,完善各主体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实现二三产业价值向一产“回流”,让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

(三)更好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步伐非常快,但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尽管已经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2014年,我国农业增加值总量5.8万亿元,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增加值仅为两万多元,约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创造增加值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则更低。这与农业分散经营、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有直接关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成集约资源要素,构建组织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农村,引导科学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管理模式进入农业,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推进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四)更好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在政策指导和企业自身努力之下,龙头企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目前,全国各类龙头企业12.6万家,实现年销售收入8.6万亿元。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近2万家,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70家,在境内外上市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有113家,涌现出了新希望、双汇、蒙牛、伊利等大型龙头企业。然而,与国际农业ABCD四大公司相比,龙头企业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同时从我国内部来看,区域之间发展仍不平衡,西部以及老少边穷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龙头不强,作为龙身和龙尾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民也很难强大起来。新常态下,龙头企业运行压力较大,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解决好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打造一批引领国内农业发展、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的大型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要有新作为

目前,现代农业发展正面临结构深刻调整、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握方向,精准发力,有所作为。

(一)更新发展理念。坚守什么样的发展理念,秉持什么样的发展原则,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大致走向。要坚持遵循市场规律,让市场“说话”,鼓励龙头企业有序竞争、优胜劣汰,尊重市场主体自主选择适宜的对接模式。要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发挥农业产业化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的创新作用,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要坚持融合发展,妥善处理好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注重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推进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二)转变发展方式。这些年我国农业成绩斐然,但生态环境受损严重,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龙头企业集成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要引导科技创新,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进行企业间协同创新,突破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应用示范,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要鼓励业态创新,顺应“互联网+”大潮,支持龙头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平台技术,发展生鲜电商、定制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要加强人才培训,老板是龙头企业转型升级的“总开关”,加大对老板们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开阔视野、增强能力,成为龙头企业转型升级的“领头雁”。要推进绿色发展,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优质、生态农产品基地,加大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利用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创新联结机制。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互助共赢,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和动力。要引导龙头企业坚持为民服务方向,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任程序、开展诚信教育等方式,提高订单履约率。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农资购销、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物流配送等社会化服务。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应对自然、疫病和市场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将生产环节的购销交易关系,转变为全产业链的产权合作关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支持发展哪一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遵循自愿、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企业经营能力和农民认识程度等因素。

(四)为全面小康做贡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一直以来,农业产业化在这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要紧密结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增加农业效益上,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在当地培育形成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六次产业”,实现农产品就近收购储藏、就地加工转化,把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留给本地、留给农民。在增加农民就业创业上,支持龙头企业优先雇佣本地农民,将其纳入现代生产经营体系中,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让其获得人力资本溢出的收入效应。鼓励龙头企业拓展服务网络,为农民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特色种养殖等进行创业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普通农户、规模经营户共同发展,加强产销对接,以保底价收购、加价收购、二次利润返还的形式,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入。要充分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过程,小康水平越高,越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强化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措施

市场引导、政府服务、政策扶持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要主动入位、主动担当,立足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让千千万万的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活跃起来,汇聚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动能。

(一)提高对形势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来看,每个阶段农业产业化的任务是不一样的,探索起步阶段重点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问题,快速成长阶段重点是应对入世挑战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繁荣发展阶段重点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贯穿这三个阶段的线索是促进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要适应阶段性变化,提高趋势性认识,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

(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产业发展上,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什么有优势就发展什么,鼓励地方走出特色各异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在龙头企业培育上,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着力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要坚持原则,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初衷是带动产业和带动农民,不能为了扶优扶强,无原则地给予诸多政策优惠和便利,扭曲龙头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经营行为上,龙头企业和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采用什么方法生产和加工、流通到哪里、价格是多少等等,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都不得进行干预。在带动模式上,充分尊重经营主体的意愿,不能搞拉郎配,强制推进产销对接,向龙头企业摊派扶贫、增加就业、流转土地、收购农产品等任务,增加企业负担。在纠纷处理上,要尊重当事各方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龙头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做好政策扶持。在补贴政策上,重点是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密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和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支持龙头企业对合作农户进行二次返利,鼓励龙头企业吸收农户入股进行股份分红。在税收政策上,重点是营造公平可持续的税收环境。在金融政策上,重点是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在外贸政策上,重点是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做好龙头企业走出去的指导服务,深入研究龙头企业海外生产农产品的进口配额问题,利用政府外交,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助推龙头企业走出去实现新的发展。

另一方面做好监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借发展农业产业化之名违规搞非农建设;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督促龙头企业严格履行订单合同,不压级压价、少收拒收,及时兑付原料款、股份分红、工资福利、土地流转租金等;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农产品供应;落实质量主体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鼓励行业协会组织发布自律规范或公约,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把那些出现重大质量安全问题、违规使用耕地甚至坑农害农的企业,坚决淘汰出龙头企业的队伍,树立龙头企业的良好形象。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产业集群 篇3

一、循环经济是农业产业集群绩效提升的有效路径

农业产业集群组织结构,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基石。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很好的经济效益(内部)而环境生态社会效益较低,循环经济弥补了这一不足,而其自身经济效益的消弱又由农业产业集群来增强,如循环经济要求集群内部单位生产过程、企业相互之间交流过程及企业与其它机构及社会之间物质能量循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产业的集聚有利于循环经济效益的实现与提高,如有利于建立企业之间生态联系,减少交易成本等。因此,以农业产业集群为载体,发展循环经济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以下几点:(1)循环经济可优化农业产业集群组织结构。传统集群甚至农业产业集群实质上都是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强调集群经济而往往忽视集群生态网络作用及单个企业内部清洁生产的生态效益。循环经济模式变线性模式为循环利用模式,同时要求相关主体尽可能的聚集,这不但减少了运输等交易过程环境污染,同时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可以充分享受当地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有利于集群根植性的培育;(2)循环经济有利于集群知识、技术等的扩散与增值。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集群在地理区域上更加聚集及相互之间交往更频繁、分工更明确、专业化更强,这样就促进信息、知识等交流与传播,这些信息包括促进废料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及原材料减量化技术信息,这样可以使企业家或科技研究人员及时了解相关技术动态和市场变化。同时巨大的技术需求迫使科研人员加大投入力度及企业研发能力,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传播等;(3)有利于环境、资源等问题的解决。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它不但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来提高其利用效率,而且不断强调资源的投入减少及生产过程废弃物的降低的全过程综合评价。同时循环经济有益于集群规模效应的发挥及企业之间信任,相互认可的竞争与协作关系的建立。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演化

1. 农业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分类。由于产业集群区位条件、发展阶段、发展政策及组成要素等不同,其循环经济模式化也应有所不同。我国目前已产生和正在发展的农业产业集群多以农民企业家、市场、政府及外资等为驱动主体,其组织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依托于现有的或具有集群发展前景的企业群落,有的是占据产业链优势环节而形成的,有的是市场强大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集群,也有通过“种子功能”的主导产业培育进而吸收相关或配置企业形成的集群。但不管怎样其组织结构大体可以分为水平型产业群结构、垂直型产业群结构和混合型产业群结构三类组织形式。为引导集群循环经济改造,在集群的组织结构的不同特点及对现有集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推进其循环化,提高其效率与绩效。

①水平型产业群结构。水平型结构是根据产业关联度与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同一层次的企业而形成水平状的产业链接关系,其形成根源应追溯到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情况及创造优势的生产要素上来,特别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关键要素是资源的供应稀缺是否、当地气候或自然状况等,如雨水、光照、自然资源在某地的富集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直接来源。这些基本要素是农业产业集群水平结构的核心要素,当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进程,资源禀赋的决定性作用逐渐消弱,集群的竞争趋向于知识等的动态要素。当然,这只是一个发展趋向,对弱势产业农业特别是像我国一样低水平的产业集群,其自然资源等仍然是决定集聚的关键要素之一。这类集群是基于区位优势而形成的,群内企业大都属于同一产业,生产工艺、产品结构、原料来源相似,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区域性与特色性,如海产品主要集聚于弓京港、三仓沿海;而双低油、甜叶菊、薄荷油特经产品,主要集聚于曹丿、新曹的东蹲一线;畜禽产品主要集聚于唐洋、三仓、许河一线;林果蔬菜主要集聚于郊区、新街、南沈灶、林场一线。因此,水平型农业产业群组织结构主要有以下3个特征:产业链方面。由于是同类产业,它们横向链较少且纵向联系缺乏,产业链重叠严重,农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受到限制,但它们利用共同的区位及市场需求优势,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科研机构等,不能延长农业产业化链,农产品增值及深加工受到限制;诚信方面。缺乏分工与协作,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同时缺乏主导企业,开拓市场及科研能力受阻,链接不紧密,体系不稳定,缺乏诚信,同时金融等中介机构不健全,不利于循环经济开展;技术要求不高,创新能力薄弱,专业化层次较低等。

②垂直型产业群结构。垂直型结构是指大量分工明确,相互紧密链接的上下流企业,通过协作在一定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逐渐形成垂直结构状态。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一方面使分工更深入,关系日趋紧密,体系逐渐完善,集群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摆脱了以前争夺有限资源恶性竞争的局面,协作的加强不但有利于知识、技术等的传播,而且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内部生产率提高,同时分工的深化使交易更加频繁,成本上升。此类集群基于市场优势而聚集大量不同但纵向相互关联的产业,群内企业产业属性不同,其分布具有明确的主辅关系,主导企业产业专业化水平较高,波及效果较大,由其前向与后向的链接关系,形成细长但并不粗大的产业链,这样上流企业的废物有利吸收,同时带动多个以该副产品或废弃物为目标的辅助企业的发展。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 篇4

不同国家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各具特色, 各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决定选择不同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我国是农业大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动农民致富至关重要, 农村可以利用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有“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种主要组织形式。

二、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产业化主要组织形式

(一) 龙头企业带动型

1. 龙头企业+农户

该模式以企业凭借先进技术、雄厚资金作为当地的特色龙头企业, 签订合同契约来联结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1983年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创立, 到目前已有5.28万户合作家庭农场, 以“公司+农户”为经营模式, 落实企业经营理念, 保护好农民利益。企业以养鸡、养猪为主, 农户与温氏合作, 企业负责种苗、饲料、兽药、技术、销售环节, 养户负责养殖环节, 形成封闭的利益循环体系, 加强了农户与公司的联结程度。

2.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该模式是公司对基地提供资金、技术、政策及市场信息服务, 基地向公司提供农产品, 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监督和约束。龙头企业通过共建、自建基地引导分散的小农户进入社会化大市场, 形式可以是公司直接买断土地使用权, 或从产权上联结, 建立股份制生产基地。

被称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湖北省柑橘产业示范基地的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 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的契约联结形式, 通过企业和农户协商签订规范合同, 确定双方履行的权利和义务, 企业建立联结订单农户的柑橘生产基地, 为基地的农户提供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 农户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柑橘原料, 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 中介组织协调型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该模式以合作社为纽带组织分散的农户, 企业联结合作社为众多专业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销售的产加销等多方位服务, 三者密切联系起来共享产业化经营组织效应。内蒙古奶联科技公司建立“奶联社”模式招募奶农入社, 据统计2015年创建30万头牧场。生产期间, 奶联社建立技术、管理和资金投入平台, 支持企业对奶牛疫病研究并减少奶农养殖成本;承担奶牛疫病和死亡风险;在奶联社内部实行股份分红, 实现双赢。

三、新农村建设下我国产业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 融资难, 创新能力弱

新农村建设需要充足资金投入作为财力保障。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合作社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创新和对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及监管, 打造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龙头企业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 农业企业自有资金缺乏, 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较困难。农村信合与农商银行信用担保要求高, 寻求民间借贷又要面临资金管理不善, 监管不严的高风险, 各种原因都会使企业融资难。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国家科研机构研究的农业科技成果相对较少, 且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率较低;没有国家支持和足够资金建立独立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 企业很难发展壮大。

(二) 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

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主要包括合作社和专业协会, 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会存在规模小、带动实力弱、运作不规范问题。一方面由于农业人员接受教育机会少, 文化水平低, 传统的生产观念使农户难以接受组织化的经营方式, 种种因素都是降低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农合组织刚刚起步, 发展还不成熟组织带头人经验不足很难靠自身组织农民生产, 维护其合法利益, 带动农民致富。

(三) 利益联结机制不强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润分配机制难实现。第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 各自寻求利润最大化, 当供大于求, 农产品外销困难, 收购价格压低, 农户增产不增收;供小于求, 产品抬价抢购, 企业成本增加。第二, 政策宣传不到位。国家制定了许多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 但对政策宣传不到位, 使相对处于弱势广大农户难享受到政策的优惠。第三, 法律法规尚不成熟。现今相当大部分龙头企业人员和农户不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交易中签订合同不规范, 两者都会面临双方违约、毁约风险, 造成损失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四) 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部分基层便民服务大厅不便民, 管理薄弱, 制度缺失, 纪律松弛, 造成部分县乡政务服务机构存在窗口人员脱岗、离岗现象, 给群众办事带来不便。

农合组织刚起步, 缺乏合法地位, 组织带头人很难靠自身给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农产品交易市场少、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弱。大多数农产品市场摊点被中间商租用, 出租费用又高造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少, 专业市场少;多数地方没有建设规范的农贸市场, 加之市场监管机构不够, 监管和服务能力又弱, 损害农民利益。

四、农业经营组织优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法律机制

1. 筹资机制多元化

建立一个以农村投资为主体、国家政策性投资、国内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外资及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结合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加快培育农业资本市场, 鼓励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 协调经营权与使用权进入证券市场, 评估宅基地, 可以进入市场典当, 使之证券化。

2. 信用担保机制市场化

为解决企业贷款难、抵押难、担保难问题, 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资金补偿机制、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机制, 运用各种政策调控手段积极引导并推进信用担保体系走向市场化。

3. 农村金融机构法律制度完整化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 农商银行及非正规性金融机构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环境支持。一是修改《商业银行法》, 给民间借贷创造一个合法的贷款平台, 多条筹资渠道, 对贷款机构的财务、业务范围风险防范, 加强监管力度、风险防控;二是修改《担保法》, 放开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等财产抵押限制。

(二) 壮大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引导农合组织建设

龙头企业具有资本、技术、人才、土地等优势带动农户走农业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道路;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 保障公司和农户之间的沟通及利益联结;合作社是农民利益维护者, 更是进入大市场的最好的中介机构, 为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和主导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

(三)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1. 利益均沾, 农民转移成企业员工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可使企业与农户、基地协商签订商品契约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中介组织协调型, 在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鼓励企业与农户利润合理分配、与农户签订劳动合同, 增加部分剩余劳动人的就业机会, 在加工, 销售环节聘用农户共享农业产业化利益, 让农民充分享受股份增值红利。

2. 签订价格保护收购合同, 建立风险储备基金

企业在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时, 协商合理的收购价格, 确定最低收购价格, 保护农户利益, 由双方共同出资建立农产品购销风险储备基金, 补偿市场及自然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 企业要及时向农户反馈市场供求信息。

(四) 壮大外部支持

1. 转变政府职能和服务方式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权力下放, 税赋改革, 对有明显效应的企业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税收减免或优惠政策, 维护市场秩序;政府及农业部门能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产品市场信息, 保障农产品社会供应, 并引导企业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环境。

2.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一方面培育新型农民, 政府与企业联合积极开展农民技术、知识培训和专业农业活动技能竞赛, 培育一批专业指导农户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农村经纪人”和农机技术推广人员。

另一方面, 壮大农合组织。鼓励农民自愿组建、加入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向享受组织服务的社员收取服务费用, 避免个别农户“搭便车”现象。

3. 建全适应新农村的土地流转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人均耕地面积1.8亩, 家庭农户耕地最多8亩, 这种小规模的生产经营难以应用先进管理方法扩展土地使用效益。并且国家在鼓励农民集体迁进新农村时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可以享有之前所承包的部分土地。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并为解决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合法用地应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 健全土地网络流转平台, 完善土地承包法律法规, 使农民继续享受家庭承包的土地, 使农民集体迁进新农村仍然获得一半的农地。

4. 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政府及企业有义务为基地农户积极提供金融支持、农机技术推广、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销售、供求信息等全方位服务。改造农产品流通市场, 发展批发市场、专业市场;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新农村便民农业服务中心管理, 积极开展农合论坛经济活动, 便于高层管理人员了解广大农民心声, 努力为其提供更好的需求服务, 最终提高农乡幸福指数。

五、总结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农业发展模式, 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促进农经组织发展、完善运行机制、营造发展环境, 推进农业产业化。

摘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就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农业主导产业, 培育一大批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 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 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文章通过研究三个企业不同组织形式, 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模式。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农合组织

参考文献

[1]刘渝.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03) .

[2]孙运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和发展对策研究[J].农村经营管理, 2009 (01) .

[3]孟一江.关于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与建议[J].经营管理, 2011 (01) .

[4]齐成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民经济问题, 2005 (03) .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 篇5

(农财发[2002]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乡镇企业)厅(委、局)、农业产业化行政主管部门: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央财政安排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根据《农业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我们制定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二年七月十日

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农业产业化项目管理,根据《农业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对龙头企业等相关环节的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总体效益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第三条 农业产业化项目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引导和示范作用。

第四条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和财务司共同负责农业产业化项目组织管理工作。财务司负责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管理;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编制项目指南,提出预算建议,并组织项目实施。

第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农业(产业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向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申报农业产业化项目,并承担本地区项目管理工作。中央直属企业按属地原则申报农业产业化项目。

第六条 农业产业化项目经当地农业(产业化)行政主管部门申报。龙头企业和所申报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强,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在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大、示范性强,与农民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通过订立合同、入股及其他合作方式收购基地农户产品。

(三)龙头企业所报项目技术含量高,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对优化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相连接,并且有一定工作基础。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农业(产业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审核后上报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抄报农业部财务司。

第八条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和财务司组织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通过后批复立项,并与省级农业(产业化)行政主管部门签订项目执行合同。

第九条 项目完成后三个月内省级农业(产业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向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提出验收申请,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会同财务司(或委托省级有关部门)组织验收。

第十条 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活动以及农业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二)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创立优质品牌;

(三)组织和开展优质农产品展示,促进农业合作与交流;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设施和培训。

第十一条 项目经费由农业部按规定程序拨付,专款专用。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经财政部同意,可提取项目管理费。由农业部统一用于项目的前期准备和有关组织管理工作。第十二条 省级农业(产业化)行政主管部门应按要求向农业部上报项目执行情况和资金决算。农业部财务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和各级农业(产业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农业产业化项目要在项目合同约定期限内完成。未按项目合同约定期限完成任务或未通过验收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不能申报新的项目。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农业(产业化)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农业产业化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 篇6

关键词:门达镇;农业产业结构;人地关系;水稻;旱作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88-02

一、基本概况

门达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区的东部,与吉林省双辽市的西部接壤,南部与科左后旗相邻,隶属于科左中旗管辖,本区位于西辽河冲积平原南岸,是科尔沁沙地的东部边缘区。南部地区以沙土为主,北部地区有黑钙土分布。该地区被称为“小江南”,因门达镇政府所在地门达村位于科尔沁区的吐尔基水库下游的“哈达江”之南而得名,属辽河水系的支流。门达镇所属17个村,全镇农业耕地面积14.2万亩,林地面积4.5万亩,全镇共有农业户4 679户,农业人口19 690人。门达镇是一个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导产业的农业镇,是通辽地区的重点粮食作物产区。

通过对门达镇典型地区门达村的实地考察、农户调查以及多年对其相关资料分析,结合该区人地关系系统主要特征,总结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体现在,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旱化作物增多。门达村是农业与城镇居民混居地区,土地面积22 120.5亩,全村耕地面积6 720.5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 300亩(1990年),20世纪80年代,这里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天然养息之地,地表水资源丰盛,植被覆盖率较高,1990年在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开始开垦盐碱地种植水稻田,水稻大多沿河两岸种植,以河流地下水和大气降水作为水源补给。农业生产的水源补给旺盛,水稻的长势也是非常喜人。

最早开发水稻田的农民最初几年在经济收入上几乎是处在赤字的状态中,盐碱地的开发使种植成本过高,而收入过少,经过了2~3年的改良,土质发生了大的改观,土地盐碱性向偏中性转变,经济收入也逐渐改变了收入小于支出的状态,在这些农民的带动下,更多的农民加入到种植水稻田的队伍之中。水稻已成为了当地主要的种植类型。

1999年以后,气候干旱,全年降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位也是逐年下降,经济成本的逐年增加,水稻成熟时期的需水量由最初的4~5天灌溉1次到2~3天灌溉1次。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投入。农民在经济核算方面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种植结构的改变,逐步由水稻田转变为玉米、大豆等旱作粮食作物的种植。2002年后,受国家农业税收的影响,水稻种植面积出现了短期的增加。2005年达到了2 640亩,随后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水源补给变化使水稻种植面积再一次递减,2011年全村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到1 710亩,而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大到5 010.5亩。农业的产业结构与人地关系的互动变化,使得人地关系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逐步的调节平衡,生态环境问题逐年凸显,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严重、春季沙尘天气频发。进而新的人地关系矛盾出现,旱作农业的种植对肥料、土壤、管理也有了新的要求,人地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二、形式分析

1.使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20世纪末的水稻种植时期,农业用水多是抽取河流水、地下水和大气降水补给浇灌田地,耕作以人工育秧、插栽为主,利用手扶拖拉机在水中把土壤翻匀,以起到保水的作用,但由于夏季地表的水蒸发强烈,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扩散到大气中去,同时大气降水也随之频繁,农业生产用水较为充足。1999年后,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大的转变,旱作农业特别是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一些有经验的种植玉米农户,收割完庄稼之后,第二年的春季,农民利用自制的爬犁把秸秆聚集起来点燃,燃尽一部分干燥秸秆以后,再用耕地的翻地犁杖把灰烬和根部的杂质以及少量未燃尽的秸秆一起翻压在地下,以待的地下腐烂,用做庄稼的潜在肥料。这样既节省了运输秸秆的费用,也使土地有了一部分灰质的养分供应。政府在农业经营上重视了增强农民的科技思想意识,人地关系就是在人文机制的主导下的协调变化中得以平衡。

2.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门达镇是传统的农业地区,能源的利用思想比较传统化,生活方式还是以农业的生产与自我耗用为主,农村里的老人们习惯住着火炕,水稻、玉米秸秆和玉米脱掉籽粒后的芯就成为了农村生活的主要燃料。因秸秆与玉米芯容易获得,成本较低,加之煤炭的价格昂贵,秸秆依然是农民生活的必需品。20世纪末全村水稻田大面积种植,农户的薪材、取暖主要以水稻秸秆为主,但水稻秸秆产生的灰烬较多,水稻秸秆就成了副业原材料,一些农户到了冬季农闲时期,利用自家的水稻秸秆编制席子,可用做床垫,也可以用于水果、蔬菜的保暖保鲜等,进行出售,也有一些秸秆用于牲畜的粉碎饲料。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生活的取暖和烧材材料被大量的玉米秸秆和玉米芯所取代,这些潜在的资源被这种低等的生活方式燃烧耗尽,其有机质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循环利用。

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是由水资源的利用为主导方向。就水资源的利用而言,在降水较少的条件下,玉米地每年要灌溉3至4次。而且还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形式浇地,既使得生产成本增加,也浪费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地表土壤保护层退化,逐渐地丧失了肥力,地表盐渍化加剧,大片的耕地变成了荒漠化土地。沙地逐年扩大,适耕土地逐年减少,更加使农业的土地逐年的板结,加剧了当地土壤的盐碱化,对农业的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更加不利。

3.经济、政策措施发生变化

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是农业户最先考虑的问题,十年前对于一片适宜种植水稻的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无形中就要增加耕作的成本,特别是对打机井的经济投入和电能或柴油的资金投入,原本十几、二十几米深的机井就能浇灌大片的农田,但现在需要四五十米深的机井才能满足作物对水的需求,人地关系矛盾凸显,农业产业结构势必发生变化。旱作作物的种植节省了经济支出,虽然收入较以前少了,劳作的时间也少了,就劳动报酬的经济学原理,折算下来的经济资本也相差不多。受土壤、肥料、水分供应的影响,地表作物养分得不到供应,影响了作物的产量。环境问题逐年突出,地下水位的降低和肥料投入增加,这样给农业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生态、社会影响。

自1990年开垦荒地种植以来,农业税收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长,农户的经济负担较重。2002年后,国家出台了减免农业税政策,每年通过种植类型的耕作面积还给予农业补贴,包括有种子补贴、燃油补贴等,大大的缓解了农业经济收入的亏损,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也有了大的改善,春耕与秋收也不再用牲畜牛马等耕作,而是有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农村剩余人员逐渐向副产业方向发展,这也同时减轻了一定的社会负担,增加了农业经济收入。

4.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原本的碧绿青草已被满山的庄稼取代,农田由耗水作物转化为了节水作物,牲畜的青草饲料被秸秆所取代,地表也由较湿润变为了干旱,使地表水分的年蒸发量减少,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受到破坏,沙粒松散更增加了太阳光的反射强度。沙土堆积严重,土地逐步出现了风蚀荒漠化,沙尘天气发生的次数逐年增多。

三、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模式探讨

1.种植业也要向畜牧业方向逐渐渗透,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种植业一直以来是门达镇第一产业致富的首选模式,从水稻种植到旱作生产,都是以土地作为农业产出的基础,在水资源逐年减少的前提下,土地已不能满足于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转变产业模式,向畜牧业方向发展可以成为地区生产发展的又一产业模式。农户可以用自家的秸秆与养牲畜的农户换取一定的牲畜粪便。来给自家的农田施加粪肥。既保证了牲畜供养户的冬季存储饲料供应,也使农田户土地有了一定的绿色肥料,这样能使农田户在以后的3~5年内农田的施肥量减少近往年的一半左右,避免了土地的板结、盐碱化和土壤有机质的流失。据估算,如果农户不采用粪便施肥的办法,单纯采用施有机肥料的方式,后一年要比前一年施肥量增加10%左右,加重了农业的经济支出。这一举措成为促进可持续农业的一种方式,也积极的倡导了清洁能源循环利用、秸秆还田政策的实施。以牲畜育肥、繁殖销售为产业经济,带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实现种植与畜牧生产双丰收。在农闲时节加强畜牧业发展,增加农业经济纯收入,达到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

2.政策引导,转变科学思想,走科技兴农之路

逐年发展的农业科技,春耕采用播种机种植,实现了微电脑的操控,保证了种子的成活,除草则实行机械空中施药,夏季的取水则实行节水灌溉技术,秋收也是推行了大型收割机操控,使得农业生产不再走牲畜耕作、搬运的历史,科学的思想带动了农户对科学技术的向往。

农户在科技的带动下,已对科技产生了依赖心理,政府要组织一定的科技人员,指导农业的种植、销售,以政策来约束农户的生产方向,对前沿科技及时地掌握与推行,来保证农业收入,才是地方政府的惠农道路。

3.能源要寻找循环模式,倡导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体制,促进人地关系和谐

对农业产出进行合理的分配,达到能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增收又减轻农业负担。使边缘产品得到合理支配,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效率,走可循环经济模式。

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种植格局,保证土地的最大产出,也同时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为社会减轻一定负担,生态环境也能在和谐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下有序的自我平衡,人地关系才能协调发展。

四、结语

门达镇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农业耕作方式、经济、政策措施发生变化、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人地关系需要在产业结构转化中逐步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模式,提高科技兴农,倡导循环经济,促进人地关系和谐,有利于农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山.内蒙古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2]刘艳红.基于水资源减少背景下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 篇7

在目前, 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主要组织结构模式是“公司+农户”模式, 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业中“小农户, 大市场难”之间的矛盾, 但总体效果并不甚理想。在“公司+农户”模式中的绝大多数农户只能获取微薄利益, 而与之合作的公司攫取了几乎所有的平均利润。所以若要真正提高农户收益, 必须提高其地位, 使其在与公司的博弈中处于势力均等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合作社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出现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基于风险配置视角, 建立公司与农户的委托-代理模型, 探讨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演化中引致农户收益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基本模型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存在不对称信息。二是知情者的私人信息 (行动或知识) 影响不知情者的利益。在“公司+农户“组织模式下, 公司以契约的形式将农产品的生产计划分解到农户, 面对的是大量分散的农户, 公司不可能确切掌握每个农户类型。在这种情况下, 农户利用自身的在生产过程所获得的信息优势, 在市场价高于合同价时, 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将农产品转售市场, 农户的行为影响了公司的收益。因为公司 (信息劣势) 无法事先确定农户是否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所以公司承担了由农户行为影响公司利益的风险。这样, 便构成了公司 (信息劣势) 与农户 (信息优势) 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

假设1:农户 (代理人) 投入的可观测货币成本 (主要是资金和土地的货币折算) 为C1, 付出的努力 (主要是劳动力, 不可观测) 为t1, 相应的劳动力成本为C1 (t1) 且C1′ (t1) >0, C1″ (t1) >0, 即是说农户所付出的劳动力成本随劳动力的增加而增加, 且增速加快。

假设2:公司 (委托人) 投入的可观测成本为c2, 付出的努力 (不可观测) 为t2, 相应的努力成本为c2 (t2) , 且C2′ (t2) >0, C2″ (t2) >0, 公司所付出的努力成本也随努力的增加而不断地增加, 且增速加快。

假设3:公司与农户联盟的总收益为R=f1 (t1) +f2 (t2) +ε, 其中f1 (t1) 是农户为联盟所做的贡献, f2 (t2) 是企业为联盟所做的贡献, ε是外部不可控因素。且f1′ (t1) >0, f1″ (t1) <0;f2′ (t2) >0, f2″ (t2) <0。分别表示农户和公司为联盟所做的贡献随努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增速变慢。而εN (0, σ2) 。

假定4:设公司与农户所签合同为线性形式:S=S0+βR, 其中S为农户的总收益, S0为公司给与农户的固定报酬, 可理解为市场保护价下农户所得, β为农户的收益提成系数, 且 (0≤β≤1) 。于是公司所获收益为π=R-S-C2 (t2) -C2, 相应效用函数为v (π) 。农户所获收益为w=S-C1 (t1) -C1, 相应效用函数为u (w) 。由于外部不可控因素ε的原因, 计算可知:

(一) 农户确定性等价收益

当农户是风险规避型时, 在此采用Arrow-Pratt绝对风险规避度来描述农户 (代理人) 风险规避程度:

ρ1=0时表示农户是风险中性型, 一般而言, 农户的收入越高或拥有资金越多, 风险抵御能力越强, 风险规避度越小。

假定农户的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绝对风险规避特征, 即结合 (1) 式, 则农户的效用函数期望值为:

根据 (4) 式可得:, 所以农户最大化期望效用函数Eu (w) 等价于最大化确定性等价收入式 (5) 。

(二) 公司确定性等价收益

当公司是风险规避型时, 在此采用Arrow-Pratt绝对风险规避度来描述企业 (委托人) 风险规避程度:

ρ2=0时表示公司是风险中性型, 一般而言, 公司的收入越高或拥有资金越多, 风险抵御能力越强, 风险规避度越小。同时也假定企业的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绝对风险规避特征, 即结合 (2) 式, 则企业的效用函数期望值为:

根据 (7) 式可得:, 所以企业最大化期望效用函数Ev (π) 等价于最大化确定性等价收入式 (8) 。

根据以上假设, 建立公司和农户问题的委托-代理模型。

其中w是保留效用, 表示农户不和公司合作, 在相同投入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最低收益。

三、模型分析

将 (11) 带入 (9) 式, 得到农户与企业的联合收益目标函数式:

为求得在公司与农户定量投入情况下的最优收益分配比例, 在 (12) 中对β求一阶导, 并令其等于0得:

在 (11) 中对t1求导, 得到农户最优劳动力投入条件等式:βf1′ (t1) =C1′ (t1) (14)

将 (14) 式代入 (13) 式中整理求得:

从 (15) 式可以看出, 在农户努力水平t1, 边际贡献f1′ (t1) 和市场风险δ2不变的情况下, 农户的收益提成β主要由公司和农户的风险规避度大小决定。农户的风险抵御能力越强, 风险规避度越小, 农户可能获得的收益提成就越大, 公司的风险抵御能力越强, 风险规避度越小, 农户可能所获得收益提成就越小。特别是当市场风险极其大时:δ2→∞, 由 (15) 式可求得:

由 (16) 式可以明显地看出, 在巨大的市场风险面前, 农户可能获得收益提成的大小, 几乎完全由农户与公司的风险规避度大小决定。农户的风险抵御能力越强, 承担的风险越大, 则可能获得收益提成越大。

再由 (1) 式可知, 农户所承担的收益风险成本ΔRC=β2δ2是收益提成系数β的增函。β越大, 农户承担的风险就越大, 所以应该再次强调的是:农户要获得更大的可能收益提成的先决条件是农户必须具有相应的风险抵御能力, 如果没有, 即是农户通过谈判获得了较大的收益提成, 当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时, 农户承担不起, 那么结果只有是农户毁约, 联盟破裂, 公司与农户都遭受巨大的损失。

而其中的特例是在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时, 公司和农户的规避度都非ρ1=ρ2→∞时, 由 (16) 式得农户的收益提成, 即是说公司愿意均分收益, 但农户必须同公司承担等同的风险:

在农户收益提成提高的同时, 农户的风险成本也相应地增加。所以, 农户的总收益是否会随着农户的收益提成的提高而增加, 就要看收益提成增加比例与风险成本增加比例的大小了。将 (15) 式代入 (10) 式得到农户的总收益:

从 (17) 式可以看出, 农户的总收益由三部分构成:公司给予的合同收益、付出的可见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风险成本。

假设农户A的风险规避度为ρ3, 农户B的风险规避度为ρ4, 且ρ3<ρ4, 他们相应的总收益表达式如下:

农户A总收益:

农户B总收益:

用 (18) - (19) 得:

其中

由 (20) 式可知农户总收益函数w是风险规避度ρ的减函数, 即是说ρ越小, w越大。虽然随着风险规避度的减小, 农户的收益提成在增大, 农户的合同收益在增多, 但是农户所承担的风险成本也在增大, 但其增大的幅度, 比收益提成增大幅度小, 所以总收益是随着风险规避度的减小而增大的。

综上所述, 农户要最终获得更高的收益前提是农户要具有相应的风险抵御能力, 同时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 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就我国农村现实情况来看, 农户要短时间内提高组织化程度和风险抵御能力, 最好而且最可行的方式还是通过自由联合形成合作社经济组织。这种结构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 都是可行的。

四、结论

我国大多数农户属于传统类型, 其资产规模较小、风险承受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农户要显著增加收益, 不仅要提高组织化程度, 同时还要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和对产业链风险进行合理配置, 而“公司+合作社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可以满足这两个条件, 虽然目前在全国的广泛推广还有诸多困难, 但这却是一种客观的趋势, 其最终将取代“公司+农户”模式, 成为新的主流农业产业化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J].经济研究, 2003 (4) .

[2]、孙耀吾, 刘朝.“公司+农户”组织运行困境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双月刊) , 2007 (25) .

[3]、王郁.公司+农户模式的缺憾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4) .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 篇8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以及农业产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综合提高。

1 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1.1 土地流转是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 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导模式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极大地促进了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

进入新世纪, 随着农业从业人口的不断减少、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以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需求, 传统土地承包经营模式已束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我们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 也需要通过农业产业化来推动劳动力资源、资本等重新配置, 通过农业产业化来进一步解放劳动力, 推动社会资金向农业转移。因此, 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 例如2005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2014年11月20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 适时提出加快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步伐, 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1.2 土地流转是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失的结果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 以及传统农业经营成本高、整体效益偏低, 且从业环境差, 许多农村从业人员进城务工, 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村人口纷纷选择到城市发展;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持续提升, 国有、合资、私有企业大量涌现, 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厂打工, 从而导致农业从业人口迅速减少, 且呈现老龄化、女性化现象, 以至于许多农田撂荒、闲置。

通过土地流转可实现农业由小农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转变, 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集中零散的耕地为成片连方的大块农田, 开发利用撂荒、闲置的农田。

1.3 土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传统联产承包经营模式, 土地分散, 农民自主经营, 产品由各农户自由安排, 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在农产品销售市场还不规范的情况下, “姜你军”、“蒜你狠”现象时而出现, 而产业化后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可以弥补小农经济的不足, 投入一定人力和财力进行市场调研、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来开展产品营销, 走农超对接, 避免价格战对农业造成冲击;一家一户经营模式下, 农民的经营能力有限, 小农意识强, 农业投入不足, 尤其当前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农民呈现出老龄化、妇女化的现象, 接受新事物慢, 限制了大量农业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传统农业的分散经营也制约着农业的机械化的进一步推广, 例如大型播种机、联合收割机、飞机防治技术等都需要土地成片连方才便于开展, 大方土地其使用效率才高。因此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农业呼唤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1.4 土地流转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下, 经营者受小农意识影响, 急功近利, 过多关注产量和眼前利益, 环保意识差, 农业增产增收过分依赖化学肥料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 土壤次生盐渍化、农药残留等问题普遍存在,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不断出现, 也使土壤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严重, 造成了部分土壤生产力逐步下降,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受影响;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新成果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困难。

农业标准化需要农业走产业化和规模化道路。规模化的农业企业才有能力引进新成果、新技术, 引进抗病、高产、优质的良种, 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能够根据土质、品种、气象条件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 以及根据国家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 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 记录和监督生产过程, 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产业化的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才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自身品牌建设, 从而推动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农业企业才有能力关注生态安全, 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

1.5 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土地流转, 成立农业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 实现一地一特色产品的发展模式,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各地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生产传统、技术水平等, 来确定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并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来带动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 加大农业资金投入, 完善农业产业结构, 做好加工储藏, 延长产业链条, 规避市场风险,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如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堂邑镇被誉为“葫芦之乡”, 培育产生了许多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葫芦生产龙头企业, 产品远销海内外;山东冠县是果品生产大县, 是“鸭梨之乡”、“樱桃之乡”, 诞生了不少果树种植大户, 如兰沃韩露村通过流转土地建立了千亩梨园, 年年举办“梨花节”和“采摘节”, 吸引了大量赏花游客, 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和餐饮行业, 增加了农民非农业收入;同时也促生了该县的一些果品加工企业, 如百果庄园、奈仑果汁等, 延长了产业链条, 农业整体效益得到提高。山东东阿县通过流转土地和公司化运作, 建成了长达百里的黄河牡丹园, 推广核桃-油用牡丹立体化种植模式, 取得了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6 土地流转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

加快土地流转能够推动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通过流转土地, 解放一部分农业从业人员, 传统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 农业机械大型化和现代化, 农民已不需要自己拥有和储备拖拉机、三马车、犁锄耙等常用农具, 新农村建设的思想阻力减少, 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农业产业化会促进农村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 推动节水灌溉、秸秆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推进种养一体化等生态农业建设步伐, 既能增强农业抵抗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也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例如农业产业化能够推广种养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 温室蔬菜和牛、猪、羊的养殖配套, 通过建设大型沼气池, 促进人畜粪便及植物废弃物再利用, 沼液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施入菜田, 提高蔬菜品质, 沼气用于取暖和做饭, 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更好的推进城乡一体化。

2 加快土地流转的保障措施

2.1 加强政策宣传, 完善政府管理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和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的认识, 营造良好的土地流转发展环境。完善政府对土地流转信息的规范化管理, 完善土地流转纠纷的仲裁和调节机制, 打消农民流转土地的顾虑。

2.2 规范土地流转, 促进农民增收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规范农民与基层干部的土地流转行为。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地方政府在实施相关政策之前, 要充分考虑土地流转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制定科学的土地流转政策。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 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关键是做好确权登记, 保障农民的权利和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土地流转双方当事人必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并有镇政府进行登记备案, 防止私人为了获益, 对土地进行非法流转和无限制流转, 规定经营范围, 保障农民权利, 保证农民在获得土地承包费的基础上, 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非农业经济收入。坚持土地流转的三条底线, 即坚持土地所有制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和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推动土地有序流转。

2.3 保障农民生活,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将农村土地流转之前, 必须考虑农民的就业、子女教育、养老相关问题, 为此地方政府要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投入, 解决城乡二元化户籍问题, 逐步实现进城农村劳动力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解决农民子女城市上学的问题,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消除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才能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2.4 建立土地长效使用机制, 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模式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统一规划, 建设好农田排灌设施, 开展节水灌溉, 以利于农田规模化经营;并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 加强政府监督生产经营过程, 减少化肥使用量, 控制高毒农药使用, 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料, 防止土壤因过度使用而退化, 防止土壤生态恶化;合理保护土地, 避免变更土地用途, 保证流转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而不能用来建厂和进行城镇建设等其它用途。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农民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各级政府可通过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 建立公司加农户模式、成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农场等, 培植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5 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 充分尊重市场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地位,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流转平台;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 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开展信息咨询、价格评估等服务;形成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指导机制, 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引导、规范、监管和服务, 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公开、公平、公正有序运行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为其运作提供法律保障, 减少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 鼓励农民自发组织成立新型的内生中介组织。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主要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针对各地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保险支持制度。放宽农业企业信贷准入条件, 延长农业信贷期限, 开启流转土地担保信贷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尽量让农业企业规避因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或市场波动带来的投资风险, 提高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总之, 加快土地流转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确保国家粮油安全以及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等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加快制度建设、改善服务体系、完善管理和创新流转模式等来多种措施来有序推进, 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凌斌.土地流转的中国模式:组织基础与运行机制[J].法学研究, 2014 (6) :80~98.

[2]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J].当代农村财经, 2015, (1) :23~27.

[3]王丽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 2015, 35 (18) :214~215.

[4]张滢.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制度特性、生发机制和效益分析[J].农村经济, 2015 (6) :3~7.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 篇9

1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1.1农田水利设施的种类及状况

在所调查的村庄中主要的农田水利设施有:电排、灌溉水井、堰塘、河流、水库和硬化的灌溉沟渠。其中超过60%的村庄有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42.18%的村庄有电排,35.60%的村庄有硬化的灌溉沟渠,30%左右的村庄有水库。即同一村庄存在多种农田水利设施,其中,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较为普遍, 而水库相对较少。从使用状况看,大约有一到二成左右不能正常使用,其中病险水库比重较高,达到了22.56%,随着新修或新建水库数量的增加,将会有效地改善水库的现有状况;同时, 沟渠类水利设施的建设增长较快。

1.2东、中、西部水利设施的分布状况

由于村庄样本数量在我国东、中、西部并不完全相同,故可以通过对比各地区不同水利设施的比重与村庄样本的比重来分析我国现阶段农田水利设施的分布状况,若两者的比重越接近则分布就越均匀,反之则越不均匀。

从表1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水利数据还是百村数据,中部地区的水利设施占比均高于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的占比,如在水利数据中,中部电排占比51.19%,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占比48.65%,水库占比45.10%,均高于水利数据的中部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44.97%的占比;而在百村数据中,中部电排占比46.08%,灌溉水井、堰塘或河 流占比44.15%,水库占比48.15%,也均高于 百村数据 的中部村 庄样本在 总样本中40.87%的占比。同时还可以发现,西部地区水利设 施的占比 在电排和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上均低于西部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的占比。而东部水利设施的占比则与东部地区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的比重相似,故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分布并不均匀,中部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好于东部和西部,西部除水库外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注:1第一排为百村数据,样本数:252,村庄样本占比:东部29.76%, 中部40.87%,西 29.37%;2 第 排 号 为 利 据,样 数: 189,村庄样本占比:东部22.22%,中部44.97%,西部32.80%;3第三,总样本数为:441,村庄样本占比:东部26.53%,中42.63%,西部30.84%。

1.3不同地形、地貌水利设施的分布状况

在不同地形、地貌中,水利设施分布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水利设施在不同地形地貌中的比重与不同地形地貌的村庄数量在总样本中的比重来反映水利设施在不同地形地貌中的分布。两者越接近,则说明水利设施在不同地形、地貌中的分布越均匀,反之则越不均匀。

表2中,平原的农田水利设施除水库外,占比均高于平原样本在总样本的占比35.32%,说明电排、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是平原地区的主要水利设施,水库则分布较少。而丘陵地区则正好相反,水库的占比为50.62%,不仅高于丘陵村庄样本在总样本的占比32.94%,而且在被调查的水库中,有一半分布在丘陵,同时,其余水利设施的占比则接近于丘陵村庄样本在总样本的占比,说明丘陵地区以水库为主要水利设施,其他的水利设施也较多。同样,水库在山地的占比为32.10%,高于山地村庄样本在总样本的占比24.60%,其余水利设施的占比则低于山地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的占比,说明水库在山地村庄中分布较多,但其他水利设施较少。高原除水库占比较低外,其余基本和高原村庄样本的占比接近,说明高原水库分布不多,其余设施则与不同地形、地貌水利设施分布的平均水平持平。总体而言,我国水利设施在不同地形、地貌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相对来说,平原、丘陵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较好。

注:采用百村数据,样本数252,村庄样本数及占比:高原(15)5.95%, 湖区(1)0.40%,平 (89)35.32%,丘 (83)32.94%,山 (62) 24.60%,其他(2)0.79%。

总体上,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呈现出多样化和分布不均匀的状态。多样化的农田水利设施提供了较多可供选择的灌溉方式,不同的灌溉方式其灌溉成本是不同的,企业多会倾向于选择灌溉成本较低的方式和区域,如靠近河流、水库等水源地的区域和利用沟渠进行灌溉的方式。分布不均匀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地形的不均匀,如东部、中部的农田水利设施多于、好于西部,平原的农田水利设施好于山地, 即我国农田水利条件呈现出不均匀的状态,部分区域水利条件相对较好,部分区域水利条件相对较差。企业在选择合作区域时会基于种植作物对水利条件的要求进行选择,相对来说,水利条件较好的区域较易满足作物的用水要求,而条件较差的区域则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即使是对水利条件要求偏低的作物也需要一定的水利条件。也就是说,基于经济的考虑和作物对水利条件的要求,农田由于具备不同的水利设施和水利条件形成了对企业不同的吸引力。条件好的区域较易吸引外部企业, 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条件差的区域则较难吸引企业进入,即农田水利设施的多样化和不均匀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农业产业化的不均衡[3]。

2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状况

2.1灌溉、供给方式和协作程度

农业灌溉方式一方面反映了对水资源和水利设施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户之间的协作程度和水利设施的供给方式。从表3中,可以看到37.28% 的村庄为 单户抽水 方式, 27.22%的村庄为水渠(水塘、水库)放水方式,说明我国大部分农村采用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除此而外,还可以看到村庄采用集体统一灌溉、几户联合灌溉、用水协会灌溉的占比分别为11.24%、15.39%和1.18%,占比都较低。说明农业灌溉存在一定程度的协作,但程度不高,大部分还停留在单家独户的阶段。同时,37.28%的单户抽水方式和11.24%的集体统一灌溉方式,反映了相当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的“最后一公里”需农户自建,只有少量是一种公共供给方式。

注:村庄样本189,缺失20,其中东部村庄占比23.08%,中部村庄占比44.38%,西部村庄占比29.10%。

2.2灌溉用水困难程度

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资源,缺水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轻者减产,重者甚至会出现绝收。从表4中可以看到, 存在用水困难和没有用水困难的农户占比相同,都为24.04%, 说明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困难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而地区分组数据显示西部地区用水困难占比最高为31.67%,其次为中部,东部情况稍好,但偶尔出现种地用水困难的东部占比最高为64.58%。

注:样本188,缺失5。

2.3农田防汛抗旱状态

防汛抗旱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其从一个侧面反映水利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情况。在170个被调查的农户中,有98个认为其农田能进行有效的防汛抗旱,占比57.65%,有72个认为不能,主要原因有:自然原因,如土地的地势低、山地或丘陵, 河水或井水干枯等;设施的原因,如无防汛工程,几乎没有灌溉设备或灌溉设备落后,技术落后等;管理的原因,如防汛措施不到位等,达到总样本的42.35%。由此可见,防汛抗旱及与之相关的水利设施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相当的差距需要弥补。同时,在地区交叉分组中,东部农田的防汛抗旱能力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而西部农田的防汛抗旱能力最差,有将近一半被调查的农户其农田不能有效进行防汛抗旱。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设施的总体使用状况是协作程度低、 粗放和需自建“最后一公里”,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用水困难和有一定程度的防汛抗旱能力。由于我国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的“最后一公里”总体使用状况差不多,故企业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然而,农业现代化必 然是以灌 溉方式现 代化为基 础的,农业产业化也必然 需要改变 现有农田 水利设施 的使用状 况,这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的过程。从农户的角度来说,土地面积有限,无需对灌溉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有建设状况来看,也很难由政府统一建设现代化的灌溉系统[2],故要发展农业产业化,改变协作程度低、粗放的农田水利设施必须依赖于相关企业。鉴于企业的逐利性, 一是应尽可能为企业建设好相应公共服务的农田水利设施,二是给予一定的政策或资金扶持。而用水困难与否和防汛抗旱能力的高低则是企业选择合作区域时考虑的因素,相对来说,防汛抗旱能力是企业需要重点考察的内容,因为对现有灌溉设施的现代化改造,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一定程度缓解用水困难;而对于不具备防汛抗旱能力和防汛抗旱能力较差的农田,一旦发生灾害,则损失非常巨大,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3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和作用发挥状况

3.1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状况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使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快和一 定程度的 改善。在被调查 的185个农户中 有38.38%认为农田灌溉和防汛设施有所改善,52.43%认为没有变化,9.19%认为出现了恶化。说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所有加快,但还有相当长的路需要走,当然,这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效果的显现有一定滞后性有关。从地区分组数据看,不同地区农田灌溉和防汛设施的改善程度是不同的,东部地区的改善程度明显好于西部,高出近14%。结合表1进行分析,会发现西部地区本身农田水利设施的基础较差,如果这一轮建设不能跟上,就会进一步拉大和全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的差距。

在认为农田灌溉和 防汛设施 有所改善 的70个农户样 本中,有68个农户认为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有助于农业增产,其中50%认为增产效果明 显,50% 认为增产 效果一般。也就是说,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总体上有利于农业增产。

在地区分组数据中,因水利设施改善带来增产收效明显的占比中,东部高出西部22%,即东部水利设施投资建设的效益好于西部。如果从经济的角度,应加大对东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减少对西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取得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得较高的收益,然而,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仅要考虑效率,更要考虑公平和均衡问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3.2农田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

农田水利设施能否发挥作用,是衡量其建设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被调查的184个农户中,51.63% 认为村庄 水利设施发挥了较大作用;17.39%认为作用较小。说明我国农田 水利设施基本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还不尽如人意。在地区分组数据中,东部地区的村庄水利设施发挥作用大的占比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村庄的占比居于东、西部地区的中间,说明东部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相对于中部、西部能较好的发挥作用,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差一些。

从全国抽样的样本情况来看,村庄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投入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管理和水利设施质量问题,即资金、管理和质量问题,其占比分别为30.32%、 28.39%和23.22%[4],除此而外,与实际需求不符也是导致村庄农田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其占比相对较低为12.26%。而选择其他选项的农户绝大部分是因为缺乏水利设施。从不同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排序与全国基本一致,依次为资金、管理和质量问题; 而中部地区的排序则为管理、资金和质量问题;西部农田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首要原因有两个:资金和质量问题, 两者占比相同为28.57%,其次才是管理问题。这说明不同地区水利设施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总体上是相同的,但主次上略有差别,在加强和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时可以适当有所偏重。同时,还可以发现由于质量问题导致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占比中,西部要高出东部和中部近8%,这使得底子本来就薄的西部地区水利设施建设更加令人担忧。

总体来说,近几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不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且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但也需要注意到,农田水利设施在改善的同时,也有一些地区出现了恶化,两相抵消,改善幅度有限,在农业产业化不断加速的今天,改善幅度有限的农田水利设施有可能会“拖”农业产业化的后腿。除此而外,新一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改善程度和改善效果上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东部明显好于西部,这意味着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在与东、中部吸引企业的竞争中,进一步处于劣势,农业产业化面临挑战[5]。

4结语

从以上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尽管我国村庄存在多样化的农田水利设施,能为企业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灌溉水源和灌溉方式,然而其在不同地 区、不同地形、地貌中的 分布是不 均匀的;而且,在用水困难程度和防汛抗旱能力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即我国农田水利设施总体上是一种不均衡状态。虽然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在使用上存在协作程度低,粗放和“最后一公里” 公共供给水平低的状 况,需要企业 投入资金 进行农田 水利的 “最后一公里”改造,然而,农田水利条件仍然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选择合作区域的一个必然会考虑的基础性因素,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先决条件。企业基于逐利性会选择农田水利设施条件相比较而言较好的区域,由此推动该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农田水利设施较差的区域则较少企业选择,或者说吸引企业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机会较少,即农田水利设施的不均衡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农业产业化的不均衡。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不均衡状态不仅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的原有建设基础上,而且表现在自2011年以来新一轮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上,不均衡的改善程度和改善效果,与原有农田水利设施的不均衡状态叠加,将会进一步拉大不同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将会成为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如在诸多数据中,西部的数据均差于东部和中部,不仅表现在水利设施的基础建设上,而且表现在水利设施的改善上,这意味着以农业为主的西部,不仅现在而且将来都存在吸引企业上的弱势,农业产业化面临一定的挑战。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 篇10

(一) 资本全球化的内涵。资本, 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 或者说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资财富, 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都叫做资本。广义的资本包括生产性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 而狭义上的资本是指金融资本。由于资本的逐利性, 为了谋求更高的资本回报率, 资本需要在更广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 需要跨出国界, 在全球范围进行配置, 也就是资本的全球化。

(二) 资本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当今各国经济活动的深度、广度不断延伸, 经济活动已经跨越了传统的国界界限, 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联系越来越紧密, 并且不断相互交织, 因而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活动全球化, 生产组织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企业运营全球化, 消费全球化等等, 而其中资本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 带来了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支撑的资本的跨国流动和跨国配置, 也就是资本的全球化, 同时, 资本的频繁、低成本流动, 促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资本的全球化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

(三) 资本全球化的表现。

1.跨国流动的资本规模不断加大。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 世界经济打破国别壁垒, 逐步走向全面的区域一体化, 而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首先实现了大范围的跨国流动和配置, 国际资本市场则经历了由分割到融合, 进而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整体上说, 国际资本市场始终保持规模扩张的发展态势, 资本跨国流动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

2.资本流动性提高, 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在资本流动规模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 随着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 各类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以及多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应用, 大大提升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外汇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表明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在不断加速。

3.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张。近年来, 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张,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同时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也越来越有利。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了资本流动的重要目的地, 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各类营销资本市场流动的障碍被不断消除, 参与到国际资本市场中进入资金融通的国家数量明显增加。

4.资本跨国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上升。资本跨国流动不仅在规模总量上大幅度增加, 而且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以证券市场为例, 西方各国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额相对于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自2002年, 我国引入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制度以来, 实现了资本项目的跨越性发展, QFII准入的范围不断扩大, 截至2006年末, 52家QFII持有A股的总市值已经达到971亿元, 占沪深两市2006年末流通总市值的比例达到3.88%, 一跃成为A股市场仅次于基金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本瓶颈

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长期处于金融抑制的环境之中, 投入农业产业中的资本短缺, 融资渠道窄, 农业资本形成长期不足, 这些问题都长期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影响着我国农业化进程的推进。要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必须打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资本短缺这一瓶颈, 只有打破瓶颈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迎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春天。

(一) 农业产业化处于金融抑制的环境。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看, 我国农业产业化长期处于金融抑制的环境中。依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情况, 金融抑制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 资金流失现象严重, 正规金融供给总量不足;第二个方面, 民间小额金融活动活跃, 但可用于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大额资本缺失;第三个方面, 金融服务落后, 缺乏较为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 不能够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二) 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匮乏。从整体上看, 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财政资金、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由于我国农业长期收入水平比较低, 广大农户收入低, 农户自身积累不足, 对农业的投入数额小、次数多、比较分散, 不便统计, 所以暂时没有把农户自身积累考虑在内) 。近几年来, 虽然农业投资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无论是政府财政资金、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方面都十分不足, 远远不能够改善我国农业投入不足的现状。

(三) 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狭窄。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其他行业的有效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比较差, 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领域的融资渠道单一、投资环境差、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体现在银行贷款成本高, 农业银行退出农村;农信社农业贷款期限结构不能够体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 期限不合理;农业发展银行目前只是在农产品收购力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 而没有起到对整个农业, 农民的政策性金融作用。

(四) 农业产业资本的形成不足。农业资本形成是农业投资资本的重要来源, 对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与农村经济的增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比重一直偏低, 农业资本形成受到政府预算的约束, 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 农业经济的开放领域还十分有限, 主要表现为农业外资引进的数量和规模过小, 致使农业资本形成长期不足, 不能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资本形成。

三、利用资本全球化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正是由于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产业资本严重不足的金融环境中, 资本短缺的约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资本全球化给我们有效地解决农业产业资本短缺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如何利用好资本全球化的进程, 解决我国农业产业资本不足的问题,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成为一个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议题。

(一) 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的开放领域。资本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资本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众多好处, 但是也应该清楚认识到资本全球化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不利之处。由于农业是我们的基础产业, 对于农业经济的开放领域应该特别慎重, 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 所以必须充分认识资本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农业经济带来的各种危害, 并防范危害的发生, 在做好充分准备的状态下, 逐步稳妥地开放农业经济领域, 充分改善农业经济领域长期资本不足的现象,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 加大农业外资引进的规模。除了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的开放领域之外, 还可以进一步地加大农业外资引进的规模, 在可开发的领域, 吸引国外资本入境兴办涉农企业或者建立合资企业 (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资金需求大, 可以引入国外资本) , 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充足的产业资本以及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 构建大型的跨国农业公司, 打造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并延伸农业产业链, 使得农业产业在细加工方面向更深的深度和更广的广度推进, 增加农业的附加值, 增加农业产业的经验效益, 实现农业产业的大规模资本积累, 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三) 鼓励龙头农业企业上市。农业企业的健康蓬勃发展不仅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对农业产业化的施行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由于所处行业的局限性, 农业企业在发展中, 资本积累却长期不足。近年来, 随着资本全球化的推进, 我国证券市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证券市场的募集资金的能力有目共睹, 成为了企业发展筹资的重要平台。农业企业要想得到资金以促进自己的壮大和发展, 可以依托证券市场这一平台进行资金的募集, 广大农业企业需要重视并了解证券市场, 努力进入证券市场以提升自身实力。另外, 伴随着资本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 农业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在境外上市融资也成为可能。农业企业要想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 只有先实施企业改制, 变成股份公司, 然后上市。农业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和自身发展规模等方面的限制, 使得广大农业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实力成功上市还十分困难。因此, 成立专门培育农业企业上市的机构变得十分必要。近年来, 资本全球化的发展, 为农业企业通过国内上市乃至在国外上市筹集发展资金, 谋求企业蓬勃发展、规模壮大提供了机遇。农业企业要想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 只有先实施企业改制, 变成股份公司, 然后上市。农业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和自身发展规模等方面的限制, 使得广大农业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实力成功上市还十分困难。因此, 成立专门培育农业企业上市的机构变得十分必要。

(四) 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的发行。资本全球化背景下, 除了境外的证券市场外, 债券市场也是十分重要的国际融资渠道之一。在债券市场上, 除了农业上市公司外, 农业企业也可以进行融资。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调控的市场经济, 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对经济运行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企业、农业公司在境外的债券市场上融资, 首先要从政府入手, 从政策措施入手,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债券市场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 大力鼓励农业企业、农业上市公司走出去, 在境外的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 为农业企业、农业上市公司融资提供政策支持。

四、结语

在当今资本全球化趋势逐渐明显的背景下, 我国农业产业化要想获得大的发展, 必须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趋利避害, 在可开放的领域和可承受的范围内, 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 合理利用境外资本, 打破我国农业产业化资本不足的瓶颈, 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军.金融资本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J].商业现代化, 2013

[2]胡传明, 陈标平.金融资本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J].企业经济, 2005

[3]吴念鲁, 鄂志寰.金融资本全球化是否历史发展的必然[J].金融研究, 2000

[4]银锋.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13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 篇11

一、扩大辣椒加工产能,推动辣椒产业发展

晨光集团的辣椒红产销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企业并未就此止步,确立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开足马力、快马加鞭促发展。在08-09生产年度,集团共收购辣椒干达8万吨,相当于前两个年度收购数量的总和;辣椒加工效率之高、产出颗粒数量之多以及加工所耗用的时间和生产成本之少,均创造了历年最佳记录。

同时,晨光集团又在曲周县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了年加工能力6万吨的辣椒加工生产线。第一期年加工3万吨辣椒干项目于2008年10月建成投产,使辣椒加工能力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两番,年销售收入达15000万元,实现利润1500万元,上交税金500万元。今年下半年晨光公司的辣椒加工生产线已整体搬迁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这样,无论在加工生产能力上,还是在设备条件、工作环境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二期工程建设完工后,辣椒加工能力可在一期基础上再翻一番,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按每年6万吨辣椒每亩产1000公斤计算,可带动农户种植辣椒60万亩,按每公斤10元计算,可使农民年增收6个亿;同时还带动交通运输、油料精加工和饲料加工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将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

二、建设果脯项目,提高果品产业效益

晨光集团所属的可口食品有限公司,是河北省专业从事食品研发、生产的骨干企业。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集团于08年4月,投资5900万元动工扩建了年产4000吨低糖果脯项目。该项目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项目,一期工程已于今年5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草莓、樱桃、杏、桃、梨、苹果等十多种蜜饯果脯,生产能力比原来提高几十倍,产品质量也大大提升。现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出口俄罗斯、欧盟、日本以及北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其中出口创汇达600万美元。年需农产品原料17000吨,公司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果蔬种植基地,实行统一管理,保证果源绿色、环保、无农残。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可直接带动当地1000户农民,间接带动农户500户,农民可直接增收1000万元,可带动其他相关服务行业增收200万元。目前正在积极筹建第二期项目工程,预计2010年建成投产,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果脯生产企业,可为冀南地区果品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三、提升水溶生产能力,激发种植户积极性

2007年,晨光在国家农业产业化部门的有力支持下,建成了年产300吨水溶色素生产线,主要以甜菜、紫甘蓝、紫甘薯、黑米等为原料生产甜菜红、甘蓝红、甘薯红、红米红等水溶色素,对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发挥了较大作用。为了进一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今年公司又进行了水溶色素工艺设备扩能改造,使水溶色素生产能力增加一倍多。这样,既可带动本地甜菜、紫甘蓝、紫甘薯等色素原料种植4000亩,为农民增加近百万元收入;同时,也可促使外地种植黑米的农民增收。而且,随着技术改造的进步,生产效率还将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将逐年增加,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四、开发棉籽蛋白项目,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今年,晨光集团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北京中棉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该公司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技术,在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年加工8万吨棉籽的生产饲用脱酚蛋白项目。目前,已征地300亩,完成规划设计,即将动工兴建,年内可完工投入生产。该项目总投资7020万元,年可实现利润2611万元;可带动当地10万余户棉农、80万亩棉花生产;加工棉籽增值5000余万元,并给饲料、养殖行业带来7000万元增值效益。对于邯郸东部棉花主产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今年,县委、县政府将晨光集团天然提取物园区建设五年规划确定为全县重点项目建设的"一号工程",即在县工业园区建设天然色素精加工及研发生产区、天然调味品及天然精油类研发生产区和天然营养及保健品研发生产区等三个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区,以及相配套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天然提取物检测中心和人才专家交流中心。在县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全国最大的脱毒棉籽蛋白及棉籽提取物综合开发区、全省最大的无公害脱水蔬菜及果蔬保鲜加工区为基础的三个专业农产品加工区;力争实现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2014年达到40亿元的宏伟目标,为把集团建成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及天然提取物生产、研发、检测、销售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晨光集团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项目管理下农业产业化 篇12

一、农业发展融合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意农业

俗话说, 一句话使人笑, 一句话也能使人跳, 这就说明说话的艺术性很重要。一个人不能没有知识, 一个产业不能没有文化, 人没有知识, 就无法感知外界, 就无法取得发展, 一个产业没有文化、没有历史, 就没有底蕴、就没有艺术, 也就没有前途、没有效益。因此, 在新的历史机遇期, 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 要抓住我国加快实现文化复兴, 建设文化大国强国的机遇, 实现文化艺术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 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农业。

文化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以创意为核心, 以知识产权为基础, 充分应用文化学、美学、艺术学、生态学、农学、养生学、景观学、休闲学、环境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园艺学、市场营销学以及现代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休闲旅游结合, 使其成为具有“四高”即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赢利性、高附加值, “四化”即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 “五型”即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的新型农产品;通过“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 创造“三农”即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培养创意农民, 达到“六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境的目的, 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产生更高附加值,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村繁荣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二、文化创意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活力

文化创意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更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因其有机融合文化及艺术元素, 所以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发展文化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农民提供农业剩余的制度化使农业经营产生明显的比较劣势, 农产品价格震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 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明显加大, 这迫切需要我们更新发展观念, 转变增长方式, 促进农村向城市的要素单向流动向城乡要素投入的双向互动转变。发展文化创意农业, 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的引擎。科技、文化、社会、人的创造力等各项资源通过文化创意的手法变成一种生产要素, 投入到农业, 落实到农村, 惠及到农民, 使得城乡联系更加紧密, 农业产业更加发展, 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发展文化创意农业是消费需求的内在动力。随着都市生活压力与日俱增,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灵追求趋于流行。农业、农村拥有很多的自然资源, 是生态系统最完整而完善的户外自然教室, 是自然生态教育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而且农业资源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生长性、活动性、景观性、实用性、知识性、生态性、文化性等特性, 这些都是营造特色、酝酿创意的有利资源, 足以创造产品与服务的差异性, 吸引和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

发展文化创意农业是农业创新发展的新活力。文化创意农业作为提升一产、接二连三的第六产业、无边界产业, 传递着一种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交融的新型文化观, 把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并举, 使科技和文化成为驱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两大引擎, 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耕活动, 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联结起来, 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价值体系, 同时, 突出以优美的自然农业生态为依托, 以高效的农业生产为基础, 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归依, 从而构建出经济生态、自然生态、文化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

三、充分挖掘文化创意农业发展中的文化资源

在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产业中, 可供挖掘、利用和展现的文化资源深邃厚重、纷繁复杂、气象万千, 但能与现代农业、文化创意融合、协调并易于表达、体现和营造主题及特色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民族民俗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明古国, 产生了如书法、绘画、戏剧、武术等许多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 也形成了独特的风土民情和奇风异俗, 仅传统节日就有汉族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藏族浴佛节、雪顿节, 苗族“赶秋”, 彝族火把节, 壮族歌墟, 傣族泼水节等, 更有大理白族的三月街、贵阳苗族的四月八、内蒙古的“那达慕”等许多深受欢迎的乡村民俗, 流行于我国农村的踏青游春、龙舟竞渡、赛马、射箭、赶歌等多种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 异域文化

世界历史悠久, 民族众多, 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旅游者在徜徉山水、流连古迹之余, 总是喜欢欣赏异域风光、感受异域文化。我国风景名胜众多, 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形成了具有区域差异的典型主题及特色文化景区, 如三大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东北林海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西南奇山异水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和西北草原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

(三) 乡土文化

我国各地有多种多样的充满情趣、脍炙人口的乡土文化艺术, 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打腰鼓、陕北大秧歌、东北二人转、西南芦苇盛会、广西“唱哈”会、青海“花儿”、江苏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以及浙江金华的“斗牛”等;各地的民间工艺品, 更如繁星满天、争奇斗艳, 如天津杨柳青年画、潍坊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常熟花边、东阳黄杨木雕、青田石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竹编、泥人泥兽、面人面花等, 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倍受国内外游客青睐。

(四) 农耕文化

由于地理、气候环境等条件的影响, 农业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衣食之源, 创造了纷繁多姿、丰富内涵相应的农耕文化, 形成了“男耕女织”“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的以农为本文化体系特征。如北麦南稻、旱地水田、红壤绿洲、牧场果园、梯田平川的地域形态差异, 多样的农牧方式、作业周期、除病防灾等农事过程, 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祭祀、崇拜、禁忌仪式, 以及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设备与技术。

(五) 农事节庆文化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国, 天文历法都与农业有关, 岁时节令丰富, 农事节庆活动就是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古代祭神、祈雨、庆丰收等活动成为最早约定俗成的农事节日, 并与日月天象变化相结合形成了春节、三月三、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俗节日。其他农事节庆文化活动如农业采摘游、民间艺术游、烹饪王国游等以及桃花节、山花节、西瓜节、苹果节、赛牛会等节庆活动, 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也已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六) 饮食文化

我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流派、各具特色的饮食类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菜体系中包括了地方菜、宫廷菜、少数民族菜和有宗教意味的清真菜、素菜以及保健食品药膳;其中地方菜又可分为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沪菜、川菜、湘菜、鄂菜、豫菜、鲁菜、辽菜、京菜等, 其主要区别是:南甜、北咸、东酸、西辣。而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则更具特色, 如回族涮羊肉、维吾尔族手抓饭、傣族竹烧鱼、蒙古族全羊席、朝鲜族打糕、藏族酥油茶、白族生皮等。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品资源。

(七) 耕种作物文化

我国广阔的领土、悠久的自然历史、复杂的生态环境,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作物资源和各具特色的作物文化, 为休闲农业的开发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竹子象征着“虚心谦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操行以及柔韧、孝义的人格精神, 梅花、菊花象征“高洁情怀、傲骨精神”, 莲荷象征“洁身自好、品性清廉”的君子品格。桃、李被视为繁荣、美好、幸福、安乐的象征。茶文化从形式到内涵都丰富多彩, 在休闲农业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加快文化创意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连续15个“涉农”一号文件的启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紧紧把握农业产业大发展、文化产业大繁荣的机遇, 促进农业和文化的有机融合, 全力推进文化创意农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文化创意农产品品牌建设, 建立文化创意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推动创意、文化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发挥地方特色, 巩固提高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创意产品开发, 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意品牌, 完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文化创意农业品牌建设中的作用;鼓励有关企业申报地理标志和商标, 规范使用和管理, 提升文化创意农产品品质, 拓宽销售渠道。

加大对文化创意农业的投入力度, 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整合, 有目的地集中向文化创意农业倾斜, 重点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农业项目, 确保做大规模, 做出效益。拓宽文化创意农业投资领域, 不断创新文化创意农业投入机制, 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三资”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文化创意农业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创意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努力拓宽文化创意农业投入渠道, 积极推进文化创意农业上市融资, 增强创意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文化创意农业需要人才智力支撑, 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 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人才, 把该方面的人才培训纳入新农民的培训计划, 把品牌知识、资本经营、文化创意农业作为企业家培训的重要内容, 对获得文化创意农产品认评的单位与个人, 给予专项奖励。

强化文化创意农业开发平台建设。注重支持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完善产业、质量、消费者协会和其他专业协会及质量认证、创新服务平台、检验检测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积极为企业提供品牌推介、法律服务、信息咨询、商标代理, 以及融资担保、技术服务、资产评估、打假维权、产权交易、会计审计等各方面服务。搭建创意产品品牌网站、创意专家团、文化创意农业品牌协会、研究会、促进中心等文化创意农业建设的信息交流平台, 强力推进文化创意农业建设与发展。

上一篇:疾病预防中心下一篇:胞磷胆碱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