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方式

2024-08-24

对话方式(精选11篇)

对话方式 篇1

长期以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甚至厌弃阅读, 究其本质, 是教师没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其实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和核心, 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文本和作者则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因此, 要让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发挥和保证, 必须从具有能动性的学生入手。

一、阅读教学的主体和核心———学生

一般地, 从认知先后和深浅的逻辑上讲,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可分为四部分: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1. 认知性阅读

学生要获取丰硕的知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必须通过阅读的积累。在阅读的时候, 无论是长篇的文学作品还是短小的记叙文, 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经由形象思维跃然纸上, 让读者不仅会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形象图像, 而且这种形象图像会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使头脑中的形象活起来, 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形象, 为下次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储备了逼真的原型形象的信息。

2. 理解性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触器官, 感受到了赏心悦目的景物、悦耳动听的声音、沁人心脾的芬芳、香脆可口的佳肴和益智感人的思想, 读出了文中之文、景中之景、象中之象和境中之境, 领悟到了文字中蕴含的鲜明感情和深刻思想, 这时候, 抽象的文字里融入了读者的生活经历、情感意志和审美倾向, 含蓄的文字变得通俗了, 简练的文字变得充实了。这样, 文本的内容变得清晰、具体而真切, 学生和作者在物象、情感及意念上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亲切交流, 也许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也许是一种情感的抚慰。无论怎样, 对读者来说, 是一次阅历丰富的过程, 经验积淀的过程。如同样写《咏梅》, 陆游和毛泽东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

3. 评价性阅读

阅读和写作一样, 是学生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和体验观察的思维活动。青年评论家南帆说过:“作家的意义在于率领读者对置身的日常环境进行美实突围。”阅读不是学生个性的锁链, 也不是对学生个性的禁锢, 更不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 还需要继续深入地进行评价, 鉴赏形象, 体味风情, 表达情感, 流露思想, 洞察世相。这样, 学生将客观的文字变成了主观的思想或情感, 在形式上外化成了一些可见可感的符号, 学会了使用知识和欣赏知识, 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如读《我们爱你啊, 中国》, 学生通过“清奇俊秀, 浓妆淡抹, 云雾飘渺, 波澜壮阔”, 可以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

4. 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 一般情况下, 学生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 我怎样想问题, 而是教师怎样看问题, 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 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的答案, 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提出挑战。而文本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威特海默认为:“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 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 并获得新的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他强调了对事物内在关系的顿悟, 对创造主体本身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考虑。而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思维与人的智商是单向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尝试、运作和实施过程中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自由地发散, 情感快乐地释放, 个性尽兴地张扬, 体现了课堂阅读教学的独创性。

二、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

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想象的产生、情感的波动、知识的积累等往往与亲历教学的教师息息相关。为此, 教师要注意创设阅读环境、优化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能。

1. 朗读是阅读的根基

以读为用, 以读为本, 这种自古以来众口皆碑的读书方法,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精美的文章, 只有反复诵读, 涵咏其中, 才能心领神会, 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 领会文章靠读, 鉴赏文章也靠读。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 这仅仅体现了教法, 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 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 如何通过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 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 则是学法的指导。

2. 想象是阅读的翅膀

课堂阅读教学的“对话”包括三个方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人书对话。而文章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学生的思维能够不受限制地发散和扩展, 增强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又体现出了思维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注意有针对性地收敛总结, 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

3. 质疑是创造的灵魂

教师除了适时的引导之外, 还要注意开发、保护和发展问题意识, 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的设计由宏观至微观, 由整体到局部, 由具体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 由现象到本质……教师要指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 探讨真善美的内容, 从而提高阅读的品质。

总之,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去训练、培养和发展, 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这将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话方式 篇2

锦山中心校

刘晓波

古诗文教学属于阅读教学。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理解所谓“对话”呢?拿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来说,这里的所谓对话,即可以理解为文本向读者说话,或冷静细述,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而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则以自己的理解或困惑去回应作者和作品。这样的一种对话,可以说是无声胜有声。

那么,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多维的对话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认为,猜读、诵读、比较阅读,是古诗文教学中三种较为有效的对话方式。

一、猜读——鼓励和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猜读,是指在初读古诗时直接从诗歌整体上揣摩、猜测诗文的大意、诗人的情感的阅读方式。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少,阅历浅,但是对浅近的古诗还是有蒙眬的感受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读诗的感受,哪怕他们说得支离破碎,甚至偏颇错误也无大碍。因为只要在老师指导下反复诵读、多加揣摩,就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学生的学习生活少不了“猜”字:猜老师的意图,猜考试的题目„„与其让学生“猜”得没了自我,不如让学生猜得主动一些,猜出自己的知识基础、文化背景、情感体验和认识水平等,以便老师能更好地协助他们。

二、诵读——促进和调控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诵读这种语文学习方法。笔者以为:诵读实际上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从古诗教学来说,这种对话有以下一些丰富的内涵。

1.与古诗中生动的形象对话。

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的雄浑形象„„在诵读中,学生对诗意的揣摩感悟,就是在与这些美好生动的形象对话。

2.与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对话。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要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品尝诗歌形象的“味道”,悟出形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学生能够能体味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之情,体味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一腔爱国热情。

3.与古诗中的语言技巧对话。

古诗文中的语言技巧,也是学生在诵读中与之对话的重要内容。如学生通过诵读,谈出了他们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理解:“从这个‘闹’字中,我感到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大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从这个‘闹’字中,我仿佛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但如果把‘闹’换成‘浓’,就不一定有这种感受了。”

三、比较阅读——升华与拓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在对话中发展概括能力。

教材中的古诗多是两三首、三四首一起出现,几首诗之间有内在联系。如《山行》和《江雪》同是借景抒怀之作,在经历了“猜读”、“诵读”之后,让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并给它们拟一个共同的题目。有的学生说:“《山行》描写的是红彤彤的情景,《江雪》描写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以我给它们拟的题目是《红与白》。”有的学生说:“《山行》描写的是秋季,《江雪》描写的是冬季,所以我给它们拟的题目是《秋与冬》。”这两种回答分别从意象、情感两方面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2.在对话中陶冶美的情趣。

相同或不同作者的风格不同的诗,也可以进行对比联系。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美是西湖瞬变的美,由“白雨跳珠乱人船”的“乱”瞬变到“水如天”的静,这种变化充满着动感美;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美是一种色彩的美,色彩浓重,充满着早晨的静谧。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感受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之美,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

用对话的方式触摸新课程理念 篇3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师生都未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里去,还处在隔靴搔痒的尴尬状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大部分尚未真正启动。怎样才能作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呢?

生活中的艺术恐怕是语文最完美的表达,半夜的鼠叫,清寂;清晨的鸟鸣,鲜活;日中的喧嚣,繁华;傍晚的夕阳,凄美,正是这些点滴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使生活富有美感,韵律。如果你热爱生活,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拥抱生活,留意脚下的诗意,你就会变得无比的富有。正如著名作家王小波所说:“我们不仅要拥有今生今世,还要拥有诗意的生活。”

诚恳地向大山祈祷吧,它会令你胸怀宽广,使你能接纳更多的事物;尽情地向小河倾诉吧,它能化解你胸中的郁闷;愉快地在草地上打滚吧,它能使你知道什么是自然的怀抱;柔情地对蓝天微笑吧,它会给你一颗感恩的心。

因此,要学会与大自然对话,体会“天人合一”的妙处,丰盈自己的性灵。

在与大自然对话的同时,还要会和书交流。人的思想是文化艺术中绚烂多彩的花朵,而它的美在书本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会读书,并不是要你一个一个的识记书上的铅字,更重要的是要能体会作者的思想,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个性中最本质的东西。“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当你拿到一本书后,你要能认识文中的字。然后,你要学会对情节对文字的欣赏。当你咀嚼完它的皮肉之后,就可以开始品骨髓了。你要明白作者写这样一段文字是为了告诉你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想,然后对他这样的思想进行品评,你同意他吗?你反对他吗?或者你需要在上面作一个小小的修改?——和高贵的灵魂对话是幸福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加强社会实践,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语言更具有冲击力,让它自由的游弋于心灵、自然和知识交汇的大海,从而优化对话的质量。

一个不会思考的人只能碌碌无为,而碌碌无为的人生是可悲的。思,能使你从真实、表面的现象体会到整个事物的特点,从而提出一个个假想,使它们都符合这些特点;想,能使你推翻不合实际的假想,使你更近的接触真理,只有将思和想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任何学习的最高境界。

而在思和想的结合中,头脑中能不断的提出问题,就达到了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学习的程度。提出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你在知道一部分知识后向未知的那一部分进军的号角。提问题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高度。当你提出的问题无人能解答时,你可能已进入“高处不胜寒”的新境界。或许你会因此感到寂寞,但这经常是暴风雨前的闷热。当暴风雨骤降时,巨大的能量突然倾泄,周围的人都为你震惊,平时孤独的他居然如此天才!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中谈到了“孤独是一个人爱的能力的前提”,很多人不解,其实,此中的真意,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诠释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这样认为,爱上语文就等于爱上了寂寞,思想的花朵只能在寂寞中绽放,寂寞会使人变得美丽。学会与自己对话,不断拷问自己的灵魂,才能开创语文学习的新局面,才能玩味“古来圣贤皆寂寞”的道理。

教师率先垂范,是做好对话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要有“核动力”,做到有“智慧”—— 我指的是进行理性思维时的快乐。我坚持写教学反思,坚持写读书笔记,乐此不疲。当我把发表了的《生活的一切空间都是我学习的课堂》念给学生听时,希望学生也能“提笔偷着乐”,感受“我心飞翔,何其快乐”。作为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去说服学生,胜于一百句空话,以至于有学生评价“沈老师是一条深藏在海底的大智若‘鱼”。

激活梦想,才能和学生进行深度的对话。青春期是多梦的岁月,我鼓励学生怀揣梦想。上课时,我把“梦想使人接近伟大”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并引导他们为梦想而奋斗。没想到,一个学生居然把这样的话语抄在了笔记本上,并且进行了个性化的注释:梦想使人接近伟大,宁静使人接近梦想,学习使人接近宁静——走进1502=走进图书馆。好风凭借力,我顺势把这句话特写大写在班级黑板报上,对学生的震撼力极大。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对话,尤其是用“心”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书本对话,与师友对话,与自己对话,在对话中怡养情性,完善自我,塑造人格。

转变教学方式实施有效对话 篇4

一、深入研读文本, 实施有效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 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 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 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 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1. 准确把握文本。 首先要“钻进去”。教师应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 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其次是“跳出来”。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 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 正确解读文本是进行深度对话的基础。教师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表达, 并不是让学生随意解读文本, 反而在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解读。

2. 尊重文本的多维度解读。教师阅读书籍和理论文献, 这种对文本的阐释过程就是一种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教师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的接触。阅读也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 而不应以教学参考资料的分析来代替教师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同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必须多元地理解文本, 必须理解文本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掌握理解文本多元化的主要方法。

3. 鼓励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提升文本的人文价值能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如, 《井底之蛙》一文的教学, 如果把文本的人文价值仅仅定位在“讽刺了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这样则不能涵盖文本的全部内涵, 也不能体现编者的真正意图。所以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创造性地理解课文。

二、灵活选择方法, 实施有效对话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 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1. 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 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 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 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 能够为实现有效对话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 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间思想的碰撞,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 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笔者认为, 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可以这样操作:请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一一讨论。首先, 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讲解, 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其次,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 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全班同学及老师一起讨论。这样, 在课堂上建立起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 无疑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对话方式 篇5

《淑媛》:你最喜欢哪些单品的设计?在设计男装和女装时,你分别持有怎样的理念?

邹游:我不会简单地喜欢某种单品而不喜欢另一种,如同偏食,会营养不良。如果设计师只是喜欢某一品类的设计,必然造成自身知识系统的不完善。无论男装还是女装设计都是审美判断力的综合反应,我个人设计的男装或是女装必然在理念上有某种内在一致性,比如对现代性的探索。

《淑媛》:你认为一名成功设计师身上必备的特质是什么?

邹游:基于踏实肯干这一特质的专业度吧。在踏实肯干和专业度这两个方面,踏实肯干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所导致的就是如同海市蜃楼般的专业度。

《淑媛》:你认为服装设计的关键是什么,你怎么看待国内的设计?

邹游:理解服装设计关键有两个方面,一是时尚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二是个人设计与整个社会的互动性。个人设计也是对社会的责任,需要与社会进行互动。国内的服装设计仍然需要就前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做更多的思考。

《淑媛》:你认为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如何能更好地走向国际?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在哪儿?

邹游: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对现代性做出有独创性的阐述是进入国际舞台做精彩演出必须思考的问题。设计师应该寻找一种新的以服装为载体的阐述语言。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在于对上述问题能否做更多样的、更充分的言说。服装设计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创造,它必须上升到精神层面,要有自己的理念。

《淑媛》:对于生活,您怀有怎样的态度,谈一谈您目前正在构思的作品。

邹游:对于生活,我一直保持一种积极的感恩的态度。我的作品就是自己目前在经营的品牌“悠之”,这可能是个人经验最集中和完整的表达吧。

邹游

对话方式 篇6

首先学生必须阅读文本, 听教师讲解, 看编者注释、提示与练习, 疏通文字, 充分理解文本内容, 在此基础上, 对文本提出的问题不断思考。由于历史语境的缺失, 当事人的缺席, 此时只能听文本的言说, 不能随心所欲的对文本进行猜测与想象。任何的“自说自话”都会遭到文本的拒绝, 但是由于阅读经验的不足, 文字功底的浅薄, 学生很容易断章取义, 自以为是, 与文本的对话产生困难, 此时正需要教师运用其高明的教学智慧以及丰富的阅读经验, 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 深入文本, 在其所提供的语境中对其蕴含的话语意图进行推论, 让对话畅通无阻, 这种推论正是其阅读能力的展现。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着眼于对事件的概括式的陈述, 而不是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事件的成因, 发掘文本中话语背后的蕴含。如要求学生用四个字的短语概括鸿门宴上的斗争, 然后学生回答:刘邦谢罪,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这样就事件而论事件, 只停留于表面, 充其量只是一种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无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伽达默尔指出:“谁想寻求理解, 谁就必须反过来追问说话背后的东西。” (1) 要回答文本提出的问题:项羽为何不杀刘邦?我们就要思考项羽攻打刘邦的内在原因。面对着历史叙述者司马迁所描绘的这幕历史场景, 我们要回到曹无伤的告密。曹无伤的告密是:“沛公欲王关中, 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言外之意是刘邦将自封为王, 同时珍宝尽为其占有。灭秦的功劳、灭秦的战果都被刘邦占有, 这深深地触动了项羽新破章邯的自高自大、虚荣傲慢的心态以及对灭秦之后珍宝的支配权欲。正是这一切才使他下了击破沛公的命令。而范增, 作为一位谋臣, 显然比项羽理智多了, 他看出刘邦是项羽将来争夺天下的对手, 原因其一是“妇女无所幸”, 其二是有“天子气”。因此当刘邦到鸿门谢罪时, 项羽的自大、虚荣得到了满足, 宽恕了刘邦, 但范增杀心始终不曾改变。在宴会上, 我们看到一幕有趣的现象:刘邦的谢罪, 使本来怒气冲冲的项羽放弃了置他于死地的决心;而谋臣范增先是举玦, 次是命项庄舞剑, 始终如一地要置刘邦于死地。作为教师, 一个比学生更富有阅读经验的对话者, 是有必要通过问题的探讨, 开拓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潜下心, 咀嚼文本的内涵, 思考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更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 扩大与深化他们的阅读视界。

其次师生还要对文本继续追问下去, 让对话更深刻, 更贴近文本的本真。伽达默尔说:“提问的艺术就是继续提问的艺术。” (1) 刘邦对项伯的解释哪些是实的, 哪些是虚的?他对项伯所说的“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是否真实?樊哙同样的这句话有何用意?当我们对文本进一步追问, 文本会作出回应, 这时要倾听文本的言说。观照文本, 只要听听刘邦对张良所说的“鲰生说我曰:‘距关, 毋纳诸侯, 秦地尽可王。’故听之。”可见, 沛公不是没有占据秦地称关中王之心, 他“遣将守关”的目的并不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而恰恰是“毋纳诸侯”, 但在这迫在眉睫的危险面前, 他清醒地估量自己与项羽之间实力悬殊, 不得不请项伯为他做一回说客, 借项伯之口向项羽表白自己没有欲王关中的野心, 同时俯首称臣, 并且表示自己是为项羽做这一切, 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而同样的这句“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自樊哙之口, 虽然同样地在为刘邦开脱, 但它更是强调刘邦“劳苦而功高”, 斥责项羽听信小人谗言, 走亡秦的道路, 置项羽于非正义的地位, 为刘邦叫屈, 唤起项羽对刘邦的同情。这种话语, 出自于太史公之手, 作为读者万万不可轻易放过,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顺着文本的主题追问与想象, 仿佛置身于历史当时的场景, 设身处地地体验历史人物的心境, 逼近文本的历史视界。《教师教学用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1) ) 教学建议要求:所有的分析都要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 切忌脱离课文进行架空分析。它正是强调与文本对话对形成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

最后, 需要在文本的高度上, 超越感性的阅读, 形成理性的阅读。对文本的问题与价值作出自己的判断, 无论这判断是幼稚的还是卓越的, 它终是阅读能力形成必然经过的一个过程。项羽放走刘邦, 是错误的吗?司马迁对项羽的看法是怎样的?从历史的角度上看, 显然项羽是失败者, 放走刘邦无疑是错误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 就是当时的情境是否允许项羽杀害刘邦, 吴汝煜先生认为当时诸侯在场, 刘邦又来谢罪, 杀他无理, 不杀刘邦才是项羽做的一件明智的事。但我们回头想想, 诸侯在场, 项羽真的顾忌吗?他连义帝都敢杀, 况且如果当时的情境不合适, 作为谋臣的范增, 真的会因看不出而一意孤行吗?对于项羽, 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已作出评价, 并在他人的传记中, 也间接地做了评价, 如刘邦所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句话不就是鸿门宴的注脚吗?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 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 与学生展开对话, 在对话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探寻文本深处的意蕴, 超越文本, 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批判精神, 这应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吧。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课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程。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深挖文本的意蕴, 然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本文谈的是我在《鸿门宴》的阅读教学中, 是如何实现这种教学对话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文本意蕴

参考文献

[1]于漪.走出阅读教学误区[Z].

[2]刘家龙.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方法教学的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17) .

对话方式 篇7

一、两种教育方式的内涵

灌输其义为:通过强制方法, 使某些人接受特定的信仰 (或信念) , 而不允许他们考虑其他的信仰 (或信念) 。灌输的三个最根本特征:单向性、强制性、封闭性。目前国内外教育理论界认为, 灌输在所有思想流派中都具有一种消极意义, 都把它当作贬义词使用。

对话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之一。教育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基础上, 以言语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 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的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在对话中, 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 也从学生处获得教益, 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学生也不再是温顺的听众, 在与教师对话中不断地进行批判性反思与创造, 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二、两种教育方式的人性假设

灌输式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恶”假设之上的, 即教育者在本能上更倾向于把受教育者设想得比较“恶”一些, 认为学生总是不懂事、不自觉、不值得信任和尊重, 必须对他们严加管教和约束。它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特别注重教师的权威。

对话式教育是建立在“人性善”假设之上的, 即教育者在本能上更倾向于把受教育者设想得比较“善”一些, 即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天真无邪和美好善良的, 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

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大大多于怀疑、表扬大大多于批评、宽容大大多于苛求、鼓励大大多于压制、自由大大多于约束。教师对学生比较友善, 信任感较强, 与学生的对立和紧张较少。由于学生所得到的信任和自由比较多, 他们的自觉性、自控力和责任感也就比较强。对话式教育并不是教师把自认为或预先设定的不可置疑的东西由外向内灌注到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中去, 而是把学生头脑和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着的真善美的天赋由内向外引发出来。西方教育鼻祖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式的教育方法, 最能说明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和底蕴。在苏格拉底看来, 教育活动就像产婆接生, 教师如同接生婆, 学生如同产妇, 胎儿如同上帝所赋予的真善美的“种子”, 教育就如同“产妇”在“接生婆”的协助和引导下生产“胎儿”的过程。相对而言, 西方学校的教育就是一种对话式教育, 其教育氛围显得自然、灵活和随机得多, 较少拘束, 较少条条框框, 较少形式主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比较自由、轻松、活跃, 灵活性和应变性比较强, 也不乏幽默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没有太多必须遵循的强制规范和统一要求, 更不遵从什么一元化的真理观和价值观, 在教与学的设计、教与学的内容和教与学的方式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虽然学生在课堂上不必双手背后坐得笔直, 虽然课堂秩序看似有些闹哄哄、乱糟糟, 但学生在这种外在的轻松氛围下却会内在地感到轻松与自由, 尤其是思想上的轻松与自由, 比较主动, 比较敢想、敢说、敢问、敢做, 不必畏惧什么, 这种教学氛围往往使得教学“形散而神聚”。

三、两种教育方式的目的观

灌输式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向学生灌输既定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这是一种社会本位论, 体现为一种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和管制, 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手段或工具, 从而有意或无意地遏制个人的主体性, 强调教育对人的驯化, 使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社会既定规则行事。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内在追求, 抹杀了学生的生命自由与自主选择, 使其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奴隶。这种教育把学生的创造力降到最低甚至抹杀其创造力, 绝不会建议学生批判性考虑现实。教师的职责在于规范世界“进入”学生大脑的方法, 任务是对已自发出现的过程进行组织, 把学生认为能构成真正知识的信息存储物灌输给学生。

对话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从教育过程的奴役和顺从状态下解放出来, 成为学习自由的人。教育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温顺的听众, 而是在与教师对话过程中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的主体, 与教师一起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主体。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 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 以世界作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教育反对人们对其存在境况作宿命论式的认识, 要求人们通过不断改造与探究现存世界获得人性解放。

四、两种教育方式的知识观

灌输式教育的知识观以反映论为其理论基础。反映论是以研究和讨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作为主要任务。它力求在人的思维、语言中对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做出正确反映和再现, 力求运用演绎推理和经验归纳寻求普遍真理和事物的客观规律。出于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的把握和控制的愿望, 反映论追寻认识结果———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普适性和公共性。在这种认识论看来, 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拥有了征服世界的武器, 知识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原本来源于人的知识, 却作为已经形成的认识结果而外在于人, 作为人所创造出来的符号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化物, 统治、压迫着人自己。

对话式教育的知识观抛弃了反映论的理论基础, 而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明确指出, 所有的知识作为认识的结果, 在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知识, 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所提出的暂时回答, 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反驳。因此, 没有一种知识可以一劳永逸地取得完全正确的地位, 所谓“终极的解释”是根本不存在的。知识应被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 它是流动的, 而不是静止的。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 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它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需要不断地检验, 不断地发展。知识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 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话是人与知识联系的纽带。在学生与知识的对话中, 学生与知识逐渐融合, 并生成一个新的视阈、新的意义世界。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存在的, 相反是内在于知识, 与知识融为一体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掌握知识, 而是通过与知识的对话, 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生的意义。所以, 重要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 如何在知识中发展自我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在与知识的对话中, 感受着知识所蕴涵的精神力量, 与知识进行着精神交流。

五、两种教育方式的师生观

灌输式教育主张师生关系是单向的主客体关系, 是二元对立的“我与它”关系。这种关系的突出特征就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灌输的“知识容器”, 接受教师的驯服。

对话式教育的师生关系是“我与你”平等主体关系, 不是人与物的关系, 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与你”关系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操纵与被操纵的矛盾冲突, 不掺杂任何私自目的, 不把对方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 而是真诚地赏识对方, 欢迎对方, 肯定对方, 同时受到对方的赏识、欢迎和肯定。“我与你”关系意味着“教师上面讲, 学生下面听”的师生关系结束, 师生之间变成了一种真实的平等对话关系。

摘要: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和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今天, 作为师生教育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灌输与对话, 一直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从两种教育交往方式的内涵、人性假设、目的观、知识观、师生观等五个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它们的差异, 提出教师应尽量抛弃灌输式教育, 积极实施对话式教育,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

关键词:灌输,对话,教育,教育交往方式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Z].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507.

对话方式 篇8

一、对话:儿童独特的待物方式

儿童天然呈现出一种不同于成人的待物方式。只须随意观察儿童的自由活动,就能发现这一点。譬如椅子,成人往往以椅子为休息的工具,而不太关注其他可能的功能或意义。但儿童眼中的物品却往往脱离了这种限定。幼儿园的孩子喜欢推着馒头在椅子上滚来滚去;或者故意从椅子上滑下去,然后“哎哟,哎哟”地爬到椅子上,如此反复,以此逗得同伴哈哈大笑;或者把椅子排成一排,然后换不同的方向把椅子推过来推过去,模拟“开火车”;或者把椅子排在一起,在椅子上跑来跑去,假装在“过桥”;或者兴高采烈地边唱歌边前后摇晃椅子,仿佛椅子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怡然自得……丰子恺在其作品中亦多处描绘类似的情形:如孩子给椅子穿鞋子;把洋钱凿个洞,用线穿起来挂在头颈上作为装饰品;把一粒花生米掰成两瓣,把附连着胚粒的一瓣的下端咬去一点,将其视作“老头子”并立在桌上,然后邀人观看“花生米老头子”吃酒……

由上面这样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儿童似乎总是能超越于成人的文化限定。儿童被包裹在成人文化之中,儿童周遭的物品几乎都由成人设计、摆放并限定其功能,这些物品被“绑定”在成人文化所赋予的意义范围之内,有着确定的意义。但儿童以他们的方式超越了这种限定,并给世界上的物品赋予了另一些意义。

儿童为何有不同于成人的待物方式呢?丰子恺认为,这是因为儿童有“绝缘”的眼。“所谓绝缘,就是对一种事物的时候,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零地观看。使其事物之对于外物,像不良导体的玻璃的对于电流,断绝关系,所以名为绝缘。”[1]是“绝缘”的眼,使得孩子眼中的洋钱“是洋钱自己的独立的存在,不是作为事物的代价、贫富的标准的洋钱;是无用的洋钱,不是可以换物的洋钱”。[2]“对于食物、用品,小孩子的看法也都是用这‘绝缘’的眼的。”[3]

丰子恺的比喻道出了儿童行为背后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儿童涉世不深、不谙世故,所以可以不受成人规则约束。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原因。更为根本的原因来自儿童本身的认知特性:他们具有整体的感知方式。儿童“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动用所有的感官来知觉,属于一种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的方式”。[4]儿童不是单独用眼或手在与物相遇,而是以自己的生命整体来观照世界:当儿童用手接触物时,其实“双手在梦想”;[5]当儿童在看时,儿童也很可能在听、在触摸……实际上,通过双手,通过梦想,儿童的身心,作为一个整体,在对物的奥秘进行探索。

整体性的感知方式更像是儿童与世界建立感性、直接、真切的对话关系的方式。马丁·布伯曾经提出“我—你”关系这一概念,其特性就是,“我”和物都是作为整体而相遇的。比如“我”凝神观照树的时候,“与我相遇的绝非树之灵魂或精神,而正是不可分割的树本身”。[6]

儿童与物建立的关系本质上正是一种“我—你”关系。凭着上文所述观察印象,我们已经可以断定,儿童是以整体的感知方式来关照物;而物本身也作为整体与儿童相遇。无论是人造物还是天然生成之物,都不再被限制于有限的文化意义中,而是纯物理层面的物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物在儿童面前展现了自身的本真性。儿童没有带任何狭义的文化限定(也就是所谓的“涉世未深”),而是带着开放性来看待物;而这种遇见,也往往会使物本身向儿童显露出来,日常生活中被遮蔽在成人文化意义中的物理特性,如大小、颜色、形状等,都被释放出来了。在这种直接的、整体的相遇中,物与儿童都是开放的,因而儿童会从物中获得更多,同时也给予物以更丰富的意义。比如前文所讲的椅子、花生米,就在儿童的想象和游戏中生发出了新的文化意义。在“我—你”关系中,看起来好像是儿童在赋予意义,但我们却又不能否认物同时也在给予。儿童与物的相互性是如此自然而然,以至于我们很难说清那些意义究竟是儿童自己生发出来的,还是这些物给予儿童的。

二、“我—你”关系:儿童与世界的精神融合

儿童把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折腾那些椅子、花生米、洋钱之上,这种所谓的“我—你”关系是不是毫无价值的、徒劳的呢?恰恰相反。正如蒙塔古所说:“儿童仰看天上的浮云和地上的蚂蚁,都是学习。”[7]布伯亦明确指出,“我—你”关系是一种原初性关系,初民和孩童与世界之间都是这种关系。儿童在母体之内时,与宇宙是相容的,但出了母体之后,儿童就脱离了与自然的融合状态,要一步步通过创造之路,逐步建立与世界的精神融合(关系)。那么这种“精神融合”又包含怎样的意涵呢?

首先,显而易见的是,籍着“绝缘”的眼,儿童以整个身心来把握周遭物理世界的各种物理特性。儿童对于世界的感受是整体性的,尽管更多地依赖着某种直观性,但是这种直观性也可能会直达某种本质。对具体物理特性的把握,成为儿童建构关于世界的物理经验、建构自我的重要基础。就人类发展的历程而言,对物的客观性的追求,始终是人建构世界观念的基础之一。儿童对物的自然、客观属性的偏好和追求,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同样也是儿童建构世界观念的基础。杜威就曾经指出:“无论小孩或成人,通过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就可以学会评判自然之美及其秩序,并且尊重真正的成就;与此同时,他也在为自己控制环境打下基础。”[8]儿童自身对世界所赋予的意义,并不是支离破碎的,它会逐渐构成儿童自己关于世界的种种理论。维果茨基曾指出:“学前儿童……自己会创立理论,创立完整的关于世界和物体起源的理论。他自己试图解释一系列事物的依从性和相互关系。”[9]皮亚杰的理论亦指出,儿童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自身的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

其次,儿童与物建构的“我—你”关系还包含了审美的文化价值。儿童天然的感知方式与艺术家的感受方式是相似的。有研究表明,“5~7岁的幼儿有着自然的速度感、平衡感和和谐感,有着自由、灵活与非自我意识的情感,他们与许多创造性的艺术家一样,带着一种自由的情感去观察与感知周围的世界”。[10]在丰子恺看来,“绝缘的眼,可以看出事物的本身的美,可以发见奇妙的比拟”,[11]其实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最高贵的心”。[12]因此丰子恺认为,只有这种“绝缘”的眼睛使人通往美丽的艺术世界。儿童那“绝缘”的眼,使得他们可以跟艺术家一样,“都具有一种浓厚的对话意识,他们不仅像普通人一样进行着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特别擅长于人与物的对话,甚至还可以在内心展开丰富的物与物的对话”。[13]

透过法国艺术家萨贺芬的艺术创作生活,或许我们更能理解与自然物的直接对话能力与艺术创作的关联。白天,萨贺芬不过是一个乡下的钟点工,整天做着洗衣、做饭等杂事维持生计。但一到夜晚,她的世界就全然不同了,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中。萨贺芬的作品,呈现的几乎都是自然的元素,树叶、花朵、果实……任何观看萨贺芬作品的人,应该都能够感受到萨贺芬在绘画过程中所渗透的情感,每一片叶片都是流动的,仿佛有无尽的力量在向你涌来,然而它们又不只是向你涌来,它们四处涌动,让你的心灵无法不受到震撼。这样强烈而自然的流动感,可以使任何已经坠入日常的麻木和狭隘之中的心灵,再次体验到生命以及无生命的宇宙万物的能量流动是何其伟大和自然而然。一个邋遢、没有受过教育的妇人为何能够创作出这样的艺术?她异于常人之处,或许正是在于她怀着真正的“绝缘”的眼,促使她敬畏自然和神,与自然万物亲近、对话。在自然之中,她可以感受到宽慰和快乐,或许,正是因为她有“绝缘”的眼,她的精神才同自然建立起强烈的情感,她才能以更为超越的形式展现宇宙生命中的那种能量和生命的流动性。

个体在儿童时期凭借“绝缘”的眼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许多卓有成就的人在回忆童年时,都意识到幼时与自然的这种交融状态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林语堂就说:“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在这条件之下生长起来的,没有人是走错的。”[14]“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智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15]“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16]事实上,儿童与物之间的对话和交融状态,就好比是苏东坡所说的“游于物之外”,“就是不把对象化局限于具体的某物,更不要把对象化的要求变成对某物的占有欲”。[17]

透过儿童与物的对话,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儿童凭着与生俱来的感知方式和创造方式,在积极地与外部世界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和互动既使得这个世界多了一层又一层新奇有趣的意义,同时也使得儿童能够获得关于世界、关于自我、关于美的经验和知识。儿童与物的对话过程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2][3][11][12]丰陈宝,丰一吟,丰元草编.丰子恺文集2·艺术卷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50,251,251,250,250.

[4]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5][法]加斯东·巴什拉著.刘自强译.梦想的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6:91-92.

[6][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23.

[7][美]厄内斯特·波伊尔著.王晓平等译校.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

[8][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5.

[9][苏]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72.

[10][13]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17,141.

[14][15][16]薛原.童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64,65,65.

对话方式 篇9

屠立平好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是我们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来, 我县教育事业飞速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确实也遇到了一些瓶颈, 例如, 转换育人模式, 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就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问题, 我认为推进教育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 最多维持原有水平;只有改革才可能寻找到新的突破口。经过调研, 我们把课堂转型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突破口, 并全力推进和实施。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 让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尝到了甜头, 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 各校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或者说范式) 。为了能更好地引领、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 形成具有嘉善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升嘉善教育的竞争力, 促进嘉善教育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 我们认为构建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基于以上的认识, 2012年, 县教育局下发了《嘉善县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课堂转型”的实施意见》, 鼓励各校根据学校实际、学科特点全面探索课堂转型。2013年底, 我们对全县各校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提炼和总结, 寻找到了各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共性特征———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即教师以引导、指导、辅导等方式组织教学,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活动中习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学习目标。就此我们提出了“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思路:各校在“导学”方式总的框架内, 可以根据校情实际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式, 但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是以教师行为变革促成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总的要求。

方龙云这一思路的提出除了基于上述现实基础外, 是否还有其他深层次的考虑?

屠立平这一思路的提出还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 教育改革的要求。2011年6月,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启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全面启动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是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一部分, 而课堂转型是其重点。

第二, 教学观念变革的要求。教学观念从“教为中心”变革为“学为中心”, 其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即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变革是关键。

方龙云在具体的实施中, 县教育局或者县研训中心采取了怎样的步骤或策略?

屠立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经过了三个阶段, 主要采用了三大策略。

第一阶段采取的是目标引领、个体成长的策略。2011年12月, 我们通过调研和论证确定了“以标导学, 以学定教, 以学验教”的课堂转型目标, 通过2012年的推行、探索和实践, 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几颗明亮的“珍珠”,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部分领军人物。

第二阶段采取的是重点培养、以点带面的策略。具体是以重大课题、项目研究为课堂转型工作的切入点, 重点培育部分学校与学科, 并以此来影响和带动面上的工作。2013年初, 我们通过竞标确定了4所学校组成县域研究共同体, 重点攻克县级重点课题“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通过申报和推荐, 全县又确定了6所课堂转型实验项目试点学校和14个试点学科, 进行重点培育。同时, 通过专家指导、名师工作室引领、校本研训、举办课堂展示周和展示日以及“课博会”等活动全力推进课堂“导学”方式的变革, 改变教师观念,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变革逐渐成为自觉的行动。此外, 充分发挥教科教研片联动机制, 以片组内课堂转型试点学校为龙头, 以“一校带一校”“一校带多校”的形式, 以点带面,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从而把“珍珠”串成发亮的“手链”。

第三阶段采取全面推进、深化研究策略。2013年底, 我们召集部分校长、教师和学科教研员座谈, 对两年多来推进课堂转型的工作进行全面反思与总结, 深层次研究各“手链”中已经形成的“课堂转型”范式, 分析这些范式中“学生”与“教师”、“学习”与“教授”的哲学关系, 寻找它们的实质和内涵, 提炼总结出“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县域课堂转型的总要求, 形成“‘导学’方式的区域变革与实践”实验项目, 申请加入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 由此形成了具有嘉善县域特色的课堂转型的“项链”。

方龙云课堂转型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但真正实施起来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屠立平是的, 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一是教师观念的转变问题。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部分教师还无法彻底摆脱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主的桎梏, 无法实现“学为中心”的蜕变和升华。

二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课堂教学的改革, 教师不仅要有智慧, 还要有勇气和毅力。受教师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素养等影响, 部分教师安于现状, 怕承担改革失败的风险。

三是行为定势的影响。久会而成习, 久合而成惯, 习惯性思维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定势。从县、片、校各种公开课来看, 教师的展示课总体上是非常精彩的,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能通过引导、指导和辅导的方式, 组织教学, 而回到常态课时, 个别教师又捡起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

方龙云虽然遇到了各种困难, 但经过几年的实践, “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实践还是取得了众多成果。

屠立平“导学”方式区域推进实践的一个重要成果, 就是形成了具有嘉善县域特色的“导学”课堂的基本模式, 即以“导”引学—以“导”促学—以“导”助学—以“导”成学。基于这样的基本目标, 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自己的变式, 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又围绕总体转型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一单五环生本导学课堂”“导—学—做三段式导学课堂”“学、做、问导学课堂”等。

方龙云最后, 请您谈谈“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成效和今后的打算。

屠立平两年多来, 在县域范围内, 我们在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推进“导学”方式根本性变革的研究, 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县域课堂教学的层面上讲, 目前, 我县近四十所中小学、幼儿园在“导学”方式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形成了一些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导学”模式, 感性的认识得到了积淀, 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理性思考。

从教师教学的层面上讲, 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由“教”变“导”的本质转变,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以引导、指导、辅导的方式浸润学生的学, 实现了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华丽转身。通过课堂转型的实践与研究, 教师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13年在嘉兴市第四批名师评比中我县有23位教师被评为嘉兴市名师, 与上届相比增加了12人, 增幅在全市位列第一。

从学生学习的层面上讲, 通过教师以引导、指导和辅导的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学生的自学、助学、群学意识不断加强, 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走在全县课改前列的嘉善四中、干窑中学、陶庄中学、丁栅中心学校、大云中心学校等几所学校, 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提高, “导学”方式区域推进的成效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对话方式 篇10

一、 转变增长方式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

《出版参考》:对于金融危机对出版业的影响有多大,出版业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讨论已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总的来说大家普遍认为出版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太大,出版业应该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压缩图书品种,出版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图书,出版抚慰人的心灵的图书,出版有特色的精品图书。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觉得出版业该如何应对变化莫测的金融危机?

陈昕:对于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但我认为应对金融危机最根本的举措是,整个行业要痛下决心,真正从行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我们的增长方式,转变我们的业务形态,创造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由此来赢得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出版参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由数量消耗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您觉得出版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含义是什么?

陈昕:我认为出版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走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三位一体的道路,转变增长方式应该以企业化改制为前提,以集团化和规模化为基础,以成为内容提供者、进行文化创新为方向,以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为关键,以重造产业链与价值链为保证,以培育企业家精神为动力。

《出版参考》:从您讲的情况看,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个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布局。您为什么认为转变增长方式是出版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呢?

陈昕:长期以来,出版业一直以一种粗放的方式增长,主要依赖图书品种的增长和图书价格的增长来带动总码洋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的弊端一直被出版业的繁荣景象所掩盖。新闻出版总署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阶段性转移的要求,但由于当时那种粗放式增长方式还处于上升期,阶段型转移的任务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到了2006年,我在《中国出版业发展的阶段》一文中提出中国出版业进入了一个以低增长为特征的新阶段,面临新一轮调整的观点,可当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更没有引起深入的讨论。

金融危机使出版人更清醒地认识到了粗放式增长已经走到了尽头,过去那种粗放的、依靠工作室的、盲目铺货的、导致大量库存和大量退货的发展方式,是一种浪费型的发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金融危机之所以会对出版业产生较大影响,是因为出版业本身的发展方式存在严重问题,如果出版业能真正地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来转变增长方式,解决出版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就有可能使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最小化。

二、 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遵循的两个原则

1. 转变增长方式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出版参考》:转变增长方式确实是当务之急,那您觉得出版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陈昕:转变增长方式首先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是我在集团化战略发展方面一贯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出版集团的发展也不例外。从国际上出版集团发展的历史看多元化的出版集团基本上都转型为专业化的出版集团了,比如汤姆森出版集团原来做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已经够专的了,但该集团现在把教育出版的业务卖掉了,专做专业出版,然后买了路透集团,强化其专业数字出版的优势。由此可见其关注的领域是越来越专,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市场,必须集中最优势的资源才能成为这个行业全球市场领导者。面向全球市场的出版集团必然是专业化的,这是一条铁的规律。

《出版参考》:国际上大的出版集团都走向了专业化发展,但从我国的国情看地方出版集团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否比较难?

陈昕:中国的出版单位按地域布局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受苏联模式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地域发展模式在出版集团组建后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每一个地方出版集团面对的都是一个小市场,在做大做强的压力下经营房地产、搞酒店餐饮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发展方式面临的风险比较大,规模可能很快就搞上去了,但效益有多大很难说。所以说无相关的多元化经营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出版参考》:有人认为出版集团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反哺出版主业,如果有足够的能力从事多元经营的话是无可厚非的。对此您有何看法?

陈昕:我只是在谈出版集团发展的基本规律,谈发展方式转变要走专业化的道路,谈我们自己的选择。对于其他人的看法和做法我表示理解和尊重。去年纸张涨价时有位领导劝我囤积一些纸张,我说我们是靠卖内容赚钱的,不是靠卖纸张赚钱的,如果靠卖纸张赚钱我就不做了。领导说,也对。现在纸张的价格下跌了,有些集团囤积的纸卖不出去,造成亏损是必然的。中信泰富投资澳元造成巨额亏损,它提醒我们,冒然进入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就有可能要付出代价,进入房地产等不相关领域需要谨慎而行。

2.转变增长方式要以我为主

《出版参考》:民营工作室是一直是出版业内的一支活跃的力量,各种畅销书排行榜上的畅销书三分之一以上都出自民营工作室。目前民营工作室已经由地下走到地上,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力,各个出版单位正在以各种方式同工作室合作。这种借助工作室的力量发展自我的方式是否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方面?

陈昕:对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图书工作室的差异性较大,有的工作室存在误导读者的问题,对市场有负面的作用,也有不少工作室依法组织了不少好书,拥有一些优秀的作者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图书运作模式,这些好的工作室是我们可以合作的对象,当然与这些工作室合作也要讲究合作方式。

《出版参考》:您认为当前出版社与工作室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陈昕:从整体上看,民营工作室的发展对整个出版市场是有拉动的,但对于出版社利润的增长起的作用不大。不少出版社与工作室合作如果赚钱的话是工作室得大头,出版社得小头。如果不赚钱的话,出版社承担主要的风险。这种合作方式对出版社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另外出版社与工作室的合作也有可能导致出版社内容增值能力与内容提升能力缺失,这对出版社的危害更大。

《出版参考》:出版社与工作室的合作已经由简单的买卖书号发展到了资本合作的阶段,不少出版单位以投资控股的方式和工作室合作,既扩大了出版单位的品牌影响,也增加了出版单位的利润收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默许了这种合作模式,而且有可能出台支持这种合作的政策。您觉得投资控股的合作模式是否会有很好的前景?

陈昕:我对国有出版单位与民营工作室在资本层面的合作是持基本肯定态度的,关键在于该与谁合作,怎么合作,以谁为主合作。国有出版单位注资工作室成立合资公司,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防范风险。目前国有出版单位与工作室合资成立公司,有一种合作方式是国有出版单位出资金,工作室出资源,以资源入股,国有资本占51%股权,这种合作模式表面上看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如果合资公司能赢利,那可以按投资比例分成,这没什么问题。可如果公司亏损问题就来了,国有公司损失的是资金,工作室输掉的只是所谓的资源,即使你最后把他的股份扣完,他可以一拍屁股走人,可出版社投进去的钱是拿不回来了。

《出版参考》:从目前的情况看,出版单位与工作室合资的公司运作情况都比较良好,您是否有些多虑?

陈昕:我只是提醒大家要注意防范合作的风险。因为有些工作室是靠高稿酬吸引作者资源的,有些工作室给作者的稿酬可以说是天价,写一篇文章都要到黄金海岸去写,可见有些工作室为拿到好稿子是不惜代价的。这种高成本的运作可能会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但能赢得多少利润就不一定。畅销书运作在国内国外都是高风险的,畅销书不一定都赚钱。

三、转变增长方式的三大途径

1.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把出版图书转变为出版品牌

《出版参考》:转变增长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其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具体地说,中国出版业该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变增长方式的目的?

陈昕:中国出版业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我说不好,但我们世纪出版集团调整结构的主要思路是明晰的。

世纪出版集团要求各出版单位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以进入相应细分市场的前三名作为发展目标,立足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优势领域内集中优质出版资源,挖掘传统出版业务领域的潜力,着力加强品牌建设,力争在某些领域形成明显的领先地位,实现各产品线的突破,提高图书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巩固并争取提高市场地位,确立集团在全国出版业的新优势。

集团要求各出版单位按照建设六条图书产品线和三条期刊产品线的战略构思,进一步调整出书结构,明确重点发展的门类,加强出版资源建设,以此形成各自的出书传统和出书风格,不因人员、机构等因素的变化而轻易变动。同时总结原创文学、外国文学、音乐教育等已经成立的品牌出版机构的运作经验,在这些机构成熟运作的基础上,再对各社业务领域进行梳理,发掘成熟的和有必要大力拓展的出书板块,规划新一批品牌出版机构,通过品牌运作,提高集团版图书在全国图书市场中的份额。

2.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积极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出版参考》:调整图书出版的结构打造图书细分市场品牌可以集中最优势的资源,形成特色品牌,无疑是符合质量效益型发展思路的,这是您说的转变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吗?

陈昕:当然不是,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才是最根本的,才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才是转变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中国所有出版企业都要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都要充分利用数字出版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来提高自己资源整合的能力,来提升自己的内容增值能力。当然数字出版是依赖于海量信息的,能够做好的没有几家,不同的出版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参与数字出版的方式。

《出版参考》:数字出版具有出版周期短、价格低廉、检索方便、绿色环保等特点,向数字出版转型是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点大家都能认识到,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开始做的也还都未赢利,您能介绍一下世纪出版集团的做法吗?

陈昕:对数字出版我们也在探索的过程中,推进数字出版重大项目,探索新商业模式,努力拓展新的市场和盈利空间,使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经过前几年的努力,集团三大数字出版领域发展项目初步成型。2008年成立的世纪创荣数字出版公司将全力构建、巩固各项针对未来数字学习产品的软服务基础与上教社等品牌的塑造推广,推出两款针对上海基础教育的数字学习产品,开展网上学习业务;集团将在人文社科领域自主开发大型数据库——跨文本金字塔知识库,以《辞海》、《汉语大词典》、《中国通史》、《中华文化通志》、《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申报》等为代表的图书出版成果为资源,建设一个跨文本的、具有内在知识链接性的、动态的、交互的、拥有上百亿中文字数的、百科性质的、大众阅读与专业查检相结合的大型数据库,创建全新的能大规模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收费阅读模式;我们已经启动中文工具书和英汉双语工具书数字编纂平台建设,这些编辑软件和数据库将大大提高大型工具书修订和中小型工具书编纂、衍生产品开发的速度,并为拓展手机出版等工具书数字化应用产品创造条件。

下一步我们世纪集团推进数字出版工作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要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出版效率;二是要培育新的商业模式,形成新的产业。

《出版参考》:世纪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项目能实现赢利吗?

陈昕:世纪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项目正在培育的过程中,大概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就会形成可赢利的甚至大赢利的商业模式。

3.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围绕出版产业链延伸,加快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出版参考》: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出版业的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主要还包括那些方面?

陈昕:围绕出版产业链延伸,加快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我们世纪集团在做好出版主业的同时,一直十分重视产业链的延伸。近年来,集团在动漫领域积极拓展,积累了海外授权的“奥特曼”系列和《金甲战士》等原创动漫形象资源,并利用这些形象资源授权开发了近3000种衍生产品。今年,我们要寻求更多品牌授权合作契机,进一步在服装鞋帽、文具、玩具、食品饮料、生活用品等领域开发一系列品牌形象授权衍生产品,形成数十亿元的授权产品市场价值规模,打造中国原创“现代英雄”形象的衍生产品的价值链。在财经报刊方面,集团将努力扩大和培育在细分市场内已具备领先优势的《理财周刊》的运作规模和影响力,通过稳步前进的步伐,扩大周刊在全国省会级城市的发行量;通过理财博览会品牌输出,以合办理财博览会的形式,在全国20个城市拓展会展业务;做大做强理财网站和理财培训两块延伸业务,扩大运作规模,发掘新的赢利增长点。

《出版参考》:延伸出版产业链是对已有出版资源的深度开发,既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出版资源又可以延伸其品牌影响,可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种发展方式当然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对话方式 篇11

一、灵活安排批改形式

1. 学生自批。

即课堂上在老师的组织下, 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用铅笔批改、自我认定作业情况, 然后老师进行有目的地讲评, 确定习题的对错, 学生进行纠错, 老师再对学生自批作业中各个等级的作业进行复批, 使整个自批过程宽松而不放纵, 活跃而不零乱, 既培养学生自我判断的能力, 也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学习态度。

2. 学生互批。

这里又可以分为“小老师”批改和同桌批改或小组互批。培养小助手是教育教学中实现双赢的策略之一,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口算、笔算、判断、选择这些题型, 老师先组织“小老师”对习题的解法进行交流, 明确答案, 确保作业批改的正确性。

学生的作业形式很多, 有书面练习、动手操作、课前预习等, 在学生自批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上, 课堂作业还可以采取同桌批改和小组互批的形式。同桌批改, 省时省事, 既增进同学间的信任, 又能及时“暴露”学生的疑难困惑所在, 便于教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预设方案,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组互批是对同桌批改方式的完善, 可以弥补个别同桌间出现“心有灵犀”的作弊情况。不过, 在小组互批时, 老师要注意各个层次学生的搭配, 例如:优秀生与后进生互批, 中等生互批等。这样, 后进生就有机会汲取优秀生作业的优点, 优秀生既能帮助同学, 又能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3. 教师独批。

纵观常见的作业批改方式, 最常见的情况是:学生交作业, 老师独自批。为了便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缩短作业反馈评价的时间, 绝大部分时候的课堂作业, 我都会安排学生课内完成并及时巡视, 早做完的早批改。没能当堂批改完的则利用中午时间让学生把做好的作业翻开放在桌子角上, 学生自行阅读, 老师巡回批改, 及时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实践证明, 在教室里批改作业,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可以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

二、巧妙设置批改符号

1. 启发性符号。

我们批改数学作业时习惯用“√”“×”判断正误这无可厚非, “√”还算悦目, 而那个刺眼的“×”总让学生的热情由“沸点”瞬间降到“冰点”。如果我们在慎用“×”的同时, 对学生的解题方法、思路予以重视与指导, 用“?”、“———”、“○”等简单符号标出错误之处, 提醒学生重新进行思考, 这种简明、委婉的方式学生则乐意接受。对于学困生的作业尽量进行多次评价, 即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 老师不要急于打等第, 根据其正确程度与书写情况作出标记, 将作业发下去让学生修改, 然后对修改以后的作业进行二次批改、三次批改……直至全部订正完毕再给予合适的等第。这样延缓作业评价, 既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 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2. 趣味性符号。

形象符号的设计要符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学生喜欢的图案激发兴趣。比如:用“☆”的个数表示不同的等第, 三颗“☆”表示优秀、两颗“☆”表示良好、一颗“☆”表示及格, 三颗“☆”再加一颗大“☆”表示不仅准确率高而且书写端正、页面整洁美观;用笑脸表示对学生取得进步的肯定;用大拇指表示对学生解法的欣赏。事实上有一部分学生很难将作业做得令人满意, 而且也不习惯主动改错, 但是,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和鼓励, 都希望获得成功。

三、精心构思评价方式

1. 指导答题技能

学生在作业中难免会出现审题、计算、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 所以老师在作出“√”“×”判断的同时应该仔细揣磨学生为什么做错、错在什么地方、第几步、怎么改正等等问题, 并写下指导方法评语。如“想想谁多?”、“看清和谁比?”、“还和借是同样的意思吗?”等, 这些评语是为学生指引思考方向,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在哪里, 使自己纠正解法, 提高答题技能。

2. 引导解题思维

在批改的过程中, 一些有点难度的题目即使学生做对了, 老师也不能仅以画上“√”来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 应从学生的答题方法来思考学生的解题思路, 写下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来培养有序思考或解题思维的评语。如需要多步解答而学生只列出了最后一步, 可以圈出题目中没有直接已知的数, 写下“这个数哪里来的?应先列式计算!”。从多个数字中选取部分数字组成新的数, 学生只能写出一部分, 老师可以写下提醒学生有序思考的提示语。这样的评语会激发学生开启心灵, 拓宽解题思维。

3. 鼓励树立信心

学生把已做完的作业交给老师不只是为了让老师对他们的作业是对是错作出评价, 同时也是为了得到老师对他们本次作业的态度等做出一定的评价。因此在批改作业中还要舍得花时间观察学生的作业整体情况, 结合实际写下如“看到你这阵的作业做得这样整洁, 真是为你高兴!”、“知道认真分析题意了, 表扬!如果一直这样认真思考, 你会不断进步!”等等, 以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表扬式的评语去鼓励学生, 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心理学实验表明:通过激励, 人的积极性可能会增加3-4倍。

总之,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我们应尽力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 享受作业成功的快乐。

摘要:教师批改作业时不仅要表现出渊博的知识, 更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力求让这个过程成为师生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教学相长的工具。

上一篇:加工保鲜下一篇:水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