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对话

2024-05-30

教学反思对话(共11篇)

教学反思对话 篇1

新教师初体会

伴随着2014-2015学第一学期新学期的到来,我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踏入了学苑小学的校门。我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开始我第二个年头的教学生涯,这里不仅环境干净温馨而且学校里的每一位领导以及我所接触到的每一位普通老师都非常亲切和蔼,正好衬托出了这所学校的教风中的仁爱、儒雅。

这些都带给了我很正面的感染,我由衷的喜欢上了这里,迫不及待地想成为这里的一员,加入这个集体,融入这个集体,为这个集体发光发热。当得知我要带的班级是四个六年级班级英语课的一刹那,我不仅感到欣喜骄傲,更感到了自己身上将要背负的责任的重大与艰巨。前者更多的是因为六年级刚好是去年我所带过的五年级的衔接,后者更多的是因为六年级是这所学校明年将迎来的首届毕业班,而且我所带的学生的人数及班级让我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尽管这是我代课的第二年,但是我所面临的是四个班的130多名新同学,这让我又遇到了新的了解与认识这么多学生的困难。第一个周我自己也有点懵常常是从一个班出来后,赶紧低头看看课程表再进入下一个班,回去之后对上过课的班级学生几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不知在哪个班上过课哪个班没有,哪个班的这个问题说过,哪个班没有。经过几个周的时间及向各班班主任及其他代课教师以及先前带过他们张老师打听询问情况,我基本了解了半数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人数的增加也导致了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需要改变,这又是我遇到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比如一堂课的重点单词的教学怎么让全班学生认真听了之后都会读,怎么才能让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保持安静等等。这不仅需要老师严厉一些,而且更需要方法恰当。在出现课堂纪律混乱时老师应及时严厉地制止扭转课堂局面。在教授完新单词读音之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读纠正,然后叫学生集体读个别读,并及时给予纠正。

除了以上两点困难,我知道自己还有许多困难要面对,许多地方要提高。不过我会努力克服困难,一点一滴提升自己。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学苑领导的嘱托信任,学苑同事的热心帮助,学苑学生的期盼,我会很快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苑,适应学生,尽快成为一名成熟的英语老师,让领导放心,让学生满意。

对话课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对话变得更长了,不仅每句话的单词数增加了,而且对话内容也增多了、丰富了。这叫我这个新老师有点不知道该如何教。记得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推门课就是上的对话课,当时我按照课本上的安排在没上单词课就讲了那节对话课,导致学生在课上对话读得一点也不流畅,更不用说背诵和表演了。我以为这个对话里的新单词在单词表里有,而且早自习时领读过学生读得还可以,课上我再领读几遍他们应该会读了,没想到到了第三节课他们一在句子中遇到这些新单词就不会读了。现在我才知道我确实应该先上单词、再上对话,这既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发展顺序和过程,又体现了知识从易到难的过渡。然后,我应该先创设一个情境,放入对话中涉及到的大多数句子和学生一起来表演出来,让他们理解了情节进而理解了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回到课本上,阅读课文中的故事,学习朗读课文中的这些对话,再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改编课文对话或创编新对话进行表演。而且要想让学生在课上像样地把这个情景表演出来,必须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画住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时着重专心听这些地方。掌握了这些新知识,最后他们表演起来自然就不成问题。英语单词教学学习笔记

怎么让枯燥乏味,同时又有些难的单词学习让学生觉得有意思又容易掌握呢? 1.声音呈现,感知新词

利用学生的听觉感官呈现新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感知印象,使之尽快地进入长时记忆,同时利用在呈现环节中获得的丰富的语音信息完善该词在学生脑海中的存储形式,以便随时被激活提取。如动物词汇教学中,以听声音的形式呈现单词dog/duck/cat,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可以为单词记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改变声音节奏,强化语感

孤立读单词,不仅使学生感到词汇学习的枯燥无味,失去兴趣,而且还不能让学生理解该词的真正含义与用法。因此,可以改变音的长短操练单词。如:Postcard, postcard, I have a postcard.教师边说边有节奏地拍4次手,同一句话说3-4遍,第一遍比正常说话速度慢,然后逐渐加快,比一比谁说得又准有快。这样训练能强化学生对单词发音的记忆,并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还可以改变音的高低。3.掌握读音规则,增强记忆

虽然英语单词的书写与读音之间存在一些差距,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把同音的词进行分类记忆,就能使学生达到听音知形、见形会读的境界,从而减少记忆单词的困难,提高记忆效果。例如:book, cook, look三个词中都有字母“oo”,并且都发 [ u ] 的音,剩下的辅音字母与读音也差别不大,通过分析许多类似的单词就会很容易地被记住。再如,night, light, right, fight, might, sight, tight等其规则和规律也是很明显的。在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单词的发音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读音规则去记单词、拼读新词。

《练习的力量》读书笔记

王娟

练习是一种简单到极易被人忽略,却又无比强大的成功模式!练习为你带来通往成功的强劲力量!一旦你开始练习,就意味着对世界宣布:我可以变得更好!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热衷于竞争,喜欢大获全胜的感觉,我们在人生的赛场上欢呼呐喊的同时,更应该记住成功背后被汗水浸透的日子,把握好练习的每分每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成功永远是由一个又一个极细小的练习组成的。

练习是一种简单到极易被人忽略,却又无比强大的成功模式!练习极简单,又极复杂,每个渴望进步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希望掌握练习的方法,抓住练习的规律,以把事情做到更好。那些持续奋斗、成长和发展的人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一直在不断地练习。

《练习的力量》作者通过大量发生在顶级运动员、专职教师、资深律师和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身上的实例,有理有据地告诉我们生 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在精心策划的练习方案指引下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

通过阅读《练习的力量》,每个人都会悟出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通往成功的道路必然是由持之以恒的练习铺就而成。在本书中,作者立足42条具体、实际的法则,教会每个人利用那些经过仔细筛选且相对简单的方法,以帮助人们称为更好的自己。

这些练习法则包括:将练习变成一种习惯、优势练习、纠正错误而不是批评错误、准确无误地模仿、专注细节、行动为先、抓住重点、高效沟通、统筹兼顾等等。《练习的力量》一书中涉及的方法,一直被大多数教师、经理、企业管理者实践,所有遵循这些方法的人,都成功掌控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并从中获得了无限快乐和幸福。

读完《练习的力量》,每个人都能悟出这样一条真理:只有通过不断地接近真实环境的练习,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无意识地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才能将所学运用于实践,才会有上佳的实战表现。

教学反思对话 篇2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 学习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因为只有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知识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从建构主义观点看对话教学, 可将对话教学理解为体现现代对话精神、以对话为原则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学将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 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构建自己的知识与认识。

二、语文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偏差

后现代对话教学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风, 但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 教师培训未及时跟上等原因, 产生了对对话教学的误读, 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

1. 独白式“对话”

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 但是对话之初, 教师就预设好了提问的模式和答案, 抛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 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教师不是“主导”, 而是“主宰”。虽然课堂有问有答, 但是在话语霸权之下, 不过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一步一步地接近预先设计好的答案, 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 成为掩人耳目的“对话圈套”。属于语文教学本性的心灵对话严重缺失, 学生在这样严密控制的对话中, 失去主体的个性、情感和思想, 陷于精神上的单一与苍白。这样的课堂对话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学生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 是语文课堂的虚假饰物和华丽包装, 是装腔作势的“假对话”。

2. 浅层问答式“对话”

教师预设的问题缺乏梯度和深度, 教师仅仅是将一些常识或者文本的内容转换成问题提出, 徒具对话的形式, 学生的思维却未能有效激活, 实际上未能达成教学目标。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 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

师:“这篇文章是写谁的?”

生答:“是写刘和珍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答:“题目就是。”

师问:“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答:“1926年3月18日。”

师问:“你怎么知道的?”

生答:“课文第一句就介绍了。”

教师最后作总结:“反正鲁迅是作为死者的微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与教学的目标不甚相关, 问题缺乏探索性, 过于浅显、偏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根本谈不上学会对话。

3. 表演式“对话”

对话中, 教师和学生都在忙于“演”, 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掩盖起来。缺乏真实作基础的对话是不能达到“立人”效果的。“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 但是, 这是满足教师所布置的特殊要求的问题。他的问题变成了发现教师喜欢什么, 在课堂问答和考试以及外表行为方面什么东西可以使教师感到满意的问题。”像这种讨好教师的提问和回答是导致对话歪曲的重要原因。另一种情况则是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教师有时也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 特别是在某些公开课上。学生和教师真实意图的缺席, 从教学传播的角度看, 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三、实现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

1. 与文本对话———探究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阅读实际上就是一个读者和作者“会面”的过程。读者通过朗读思考, 沿着语言文字的“桥梁”披文入境, 走进文本世界, 和作者亲切地“会面”、对话, 与文本亲密地接触和交融, 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积累课文规范的语言材料。

其二, 想象性对话, 领悟“言外之意”。所谓“言外之意”, 就是作品的“弦外之音”, 是寻找生成意义的有效切入点。因为作品的意义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包含着许多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 它们构成了作品的结构, 召唤着读者去发挥想象力, 具体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要进一步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 就必须“驱遗我们的想象, 才能接触到作品的意境”。

2. 与他人对话———合作性学习

(1) 生生对话, 互动中唤醒。

生生对话的最有效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始终处于互动交流的状态之中, 他们同是对话的主体, 又是对话的主人, 在伙伴群体中, 畅所欲言, 尽情表达,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相互借鉴, 相互完善, 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光芒, 观点在争论中流动生成, 精神在相遇中唤醒激活。

(2) 师生对话, 唤醒中升华。

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淡出, 而要巧妙地介入, 热情地参与, 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在倦怠时给予激励, 在困惑时给予点拨, 在偏差处给予纠正, 在精彩处给予赞赏, 使学生感到顺利地表达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是一件让自己的内心多么舒展的事。教师应是一个高明的“导游”, 引导“游客”不断发现精彩;教师又是一个睿智的“首席”, 把对话一步步地引入佳境, 推向高潮。教师视学生为真诚的朋友, 亲密的学习伙伴, 学生则把教师看作心中的亲人, 心扉敞开, 言如泉涌, 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时候, 对话便在相互唤醒中走向深刻和厚重, 在意境升华中变得精彩和富有灵性。

3. 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学习

语文学习是不断地思考、反省、探索、寻觅着的过程, 而这一切的进行, 都离不开自我对话。自我对话的实质是自我反思。反思性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 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自我反馈等活动, 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进行反思, 以便及时了解学习效果, 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采取补救措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多感悟, 多思考, 这在对话理论的观照下, 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去开展自我对话。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经常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前预测:我想怎样学?我应该怎样学?我能怎样学?课中反思:我学得怎么样?我需要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后总结:我收获了多少?掌握了什么?我又有哪些新的发现?有哪些好的学习经验值得借鉴?还有哪些失误和教训值得总结?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 和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能力,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 完善“自我”, 提升人文品格。

4. 与生活对话———实践性学习

《“番茄太阳”》对话教学反思 篇3

一、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做作者、编者的知音

对话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其中,文本既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内容,也能以主体的身份与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因为文本被作者赋予了生命,体现了作者的认知、情感与生活背景。因此,教师要先去做一位读者,通过反复地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渐渐走入文本,或陶醉于作者的优美文字,或赞叹作者精妙的构思、奇特的遐想,或为某处词句冥思苦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理解教材。做文本的知音,意味着教师要具有个性化的理解,意味着教师要解读教参但不依赖教参,也意味着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更多、更广泛的阅读积累,以丰厚我们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在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提倡教师间的合作学习。

初读《“番茄太阳”》这篇课文时,我一下子就被课题吸引住了。“番茄太阳”,多令人期待的故事呀。读完之后,我回味着课文的字字句句,想象着明明那张纯美的笑脸,感觉自己心底也温暖起来。这样的课,到底该如何上呢?于是,我一遍遍仔细地读,一句句耐心地想,一次次反复地揣摩,慢慢地,我和文中的作者一起快乐起来,感受着“番茄太阳”带来的那份温暖。读着读着,恍然间,眼前出现了一条近乎完美的“爱之链”,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盲童明明在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中快乐地成长,从心底发出动听的幸福的笑声,在美丽的笑声中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番茄太阳”。这美好的笑声打动了我,我深深地喜欢上了明明,觉得她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份爱就这样传递着,这条“爱之链”就这样闪烁着它温暖的光芒。如何让这温暖的光芒照耀到学生的身上,让他们也去做个爱的使者呢?在思考、交流后,我有了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紧扣文中三次出现的“番茄太阳”,以疑促读,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让学生在读中分别体会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在对话、品读中理解“番茄太阳”深刻的内涵。

二、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做学生的知音

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始终要做到“心中有人”,有“在语文课堂上成长的人”。而我们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他们喜欢学什么?他们喜欢怎样学?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思考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兴趣学;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他们爱学;设计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唤起他们思维的灵动性;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个性化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望;预设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① 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帮助,为学生思维的发展留下空间,为学生的互动对话搭建平台;② 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段,特别是书后要求的对最后四个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句的研读品味,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加深对“番茄太阳”深层含义的感悟;③ 利用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中的问题意识,并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感受和体验,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将不再被牵制,我们将会听到他们成长的声音。

三、 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互为知音

在师生对话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将课堂变成一种精英学生的课堂,师生间的交往常常被个别好学生所专享,而其他学生只有沉没在自卑和淡漠中。如今的课堂,我们倡导面对全体学生来组织教学,而且不再是简单地抛一些封闭性的问题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在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段的研读品味时,要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间展开对话,相互启发,利用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中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感受和体验,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我把最后出现的“番茄太阳”的真正含义抛给学生,创造学生间相互对话的机会,让他们相互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小组交流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同学间思想碰撞、灵感涌现的魅力。原来在课堂上被冷落的学生在同学间的平等对话中,从课堂的“失语者”变为充满活力的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可以期望,这样的课堂一定能成为更多学生智慧成长的沃土。

四、 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重返作者、编者的知音

师生对话的目的何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在对话的方向和目的方面要起引导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努力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要以自己的学识对文本的有关背景和学生的疑难作必要的介绍和讲解,将自己与文本对话中获得的感悟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我们要循着学生的思路,及时捕捉、迅速判断、有效利用有价值的资源,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

因此,我教学最后一段时,在课题“番茄太阳”前适时地补上了“温暖”二字,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回归文本,同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感受别人给予的温暖的同时,也学会把温暖给予需要帮助的人,让这种爱撒满人间。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篇4

1、梳理出季羡林和苗苗谈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2、对不同问题,两人的见解是什么;

3、同学间探讨读后感受。

不足之处:

1、根据教学重点,我由题目开始,提问:“这难道是一篇童话吗?”引起学生对题目中小苗和大树对应人物的思考。

但是,孩子对于苗苗是小苗可以理解到,但是为什么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就只停留在岁数的差距上,忽略了象征含义:“小苗”暗指苗苗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求学路上需要汲取营养;“大树”暗指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好似根深叶茂的大树。

2、在寻找、勾画不同话题的见解时,没有直观的表格或者带箭头的板书,容易造成少部分学生虽然找得到每一次季羡林提出的见解,但是不能区分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的。(在同步练习时填空)

做得好的地方:因为班级拼音普遍不好,特别是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所以我把学生向上网录音中错误率高的字整理出来,课前单独板书纠正读音,并举例强调字音。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篇5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教学反思对话 篇6

《山爷爷和孩子的对话》这首儿童诗通过孩子与大山的对话,说明人离不开环境,环境也离不开人的保护。有两小节,每节都是孩子与大山的一组对话:第一节:孩子羡慕的高,大山希望孩子比他高。第二节:孩子夸赞大山的美,大山鼓励孩子把美创造。每节都是先描述孩子的话,然后,在描述大山回答,使得这首小诗结构很严整。浅显的形式揭示了不变的自然规律和深刻的生活哲理。

课前,我结合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从分利用电视、电脑等媒体,搜集一些山的图片和资料,(高山、山的美、改造荒山等)。课堂上,我利用资料,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第一部分时,我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搜集的高山图片及简介。丰富学生对“高”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你怎么体会出山的高。教学第二部分时,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山的美景图片,丰富学生对“美”的感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从哪看出了山美。对讲述不完整的地方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在理解“创造最美的世界”时,从分利用学生搜集的`“改造荒山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深入理解本课的主题。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用双手和智慧才能创造美丽的世界。设计科学合理,我觉得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最后,我组织全班同学针对刚才的体会,深入讨论,说一说自己可以为“创造最美的世界”做了什么,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本节课另一亮点所在。

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反思 篇7

关键词:对话型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文本性质,对话层次,影响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 对话的本质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关系, 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创作主体、文本与阅读主体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文本尤其是文学性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文本与阅读主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不是隐藏在文本中的微言大义。因此,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文本的质量和深度, 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 “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 (英国《英语课程大纲》) 。然而, 在目前中学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对话策略运用失范、对话程序操作不当的情况, 因此, 有必要从文本性质、对话层次等方面对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作必要的梳理与反思。

一、文本性质对对话型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的影响

当前, 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哄而上乱弹琴、叽里咕噜瞎讨论的伪对话现象。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 往往无视作品的性质差异, 一味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提出种种质疑, 而教师则不分青红皂白, 一律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似是而非的肯定和表扬, 丧失了起码的是非标准与评判立场。一个常见而典型的现象是, 不少课堂上经常会响起鼓励学生“圆满”回答的廉价空洞的掌声。事实上, 有效地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策略, 首先要区别文本的不同性质。

用科学语言写成的说明文, 议论文, 新闻类、实用类文章, 其目的在于说明一个事实或阐明一种道理。这类文本意在求“真”, 其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基本上是一致的。学生阅读这一类文本, 重要的是不被已有经验所遮蔽, 不被既成认知图式所羁绊, 而要尽可能地通过理解分析、提要钩玄、综合概括等理性思维方法, 去追索文本的原意, 以确保理解的客观性。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 它所展现的则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 重在抒写个性化的主观性情。这类文本意在求“善”并表现“美”。因此, 文学作品的表层含义与深层意蕴有很大差距, 需要欣赏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 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想象和生发, 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阅读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 都需要与文本对话, 但这两种对话的目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则截然不同。

从另一个角度看, 文选制历来是我国语文教科书的传统制度, 文章进入教科书之后, 就成了教学文本, 就深深打上了教材编选者编选意图的烙印。而教科书出版以后, 编选者也缄口不言了, 他们不可能回答教师和学生的质疑和提问。这样, 教师就必须充分考虑教学文本的特殊性, 注意领会编选意图。语文教科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目属于世界和民族的经典文化作品, 编选者将这些作品原汁原味地放入教科书,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经典, 领略经典, 并且按照权威的解说, 诵读、理解和内化这些经典之作。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 学生仅凭自己的理解, 远远不能领悟课文的意思, 甚至连基本的意思都搞不懂。这时, 教师的讲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当然, 这种讲解不同于标准答案告知式的灌输, 应当是具有指导性与启发性的。中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前人的文化遗产, 为今后的创新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阅读一篇文章, 首先要把文章的意思读懂, 而能够读懂文章的意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对于经典作品而言。在学生对于文本还没有初窥门径的情况下, 就让他们信口开河, 胡乱质疑, 提出所谓的创新见解, 这种教学行为无疑是本末倒置的。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就是发现作者的意图, 文本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和唯一的;我们不断对文本进行解释, 就是不断趋近作者的意图。很多人认为这一理论已经过时了, 其实对于科学文本和大量教学文本的学习、理解, 该理论的适用价值不言而喻。伽达默尔、姚斯等提出的接受美学观点和对话理论, 则充分强调了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文本是一种吁请、召唤, 它渴求被理解, 读者应积极地应答, 领会文本提出的问题, 这就构成了“对话”。这种观点比较适用于对文学文本的解读。

总之, 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策略, 必须充分考虑文本性质, 充分考虑教科书的编选意图, 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否则, 所谓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只能是伪装的对话, 对话的结果只能是产生对话的泡沫。

二、对话层次对对话型阅读教学实施策略的影响

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 师生各自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在前, 师生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阅读教学对话在后。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延伸。没有成功的阅读对话, 也就失去了有效的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

当前常见的教学行为是重阅读教学对话, 轻阅读对话。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方面缺少必要的、可行的对话策略, 教师往往只笼统地要求学生看一看课文, 学生则视课文为唯一的、孤立的文本;在教师与教科书对话方面, 教师更多的是依赖“教参”, 迷信“教参”, 自甘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 自愿屈从于“教参”的定论。很难设想, 建立在如此苍白贫血的“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对话是有效的。

师生与文本对话, 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 以便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而准确地理解并建构文本的意义。这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 就是恰当而灵活的对话策略。对话策略往往以读者的询问、联想、想象、比较、反思等心理过程为形态, 以生成现实的、个性化的意义为目的。作为一种阅读经验, 对话策略是不可穷尽的。但是, 在阅读教学中, 还是应该有最基本的标准的。试列举主要的对话策略如下:

1. 形成期待。

“期待视野”是接受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意即接受主体在阅读一个新文本前, 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阅读期待实际上是读者面对新文本时问题意识的觉醒。让学生对新课文提出问题, 形成自己的阅读期待是十分重要的。

2. 还原与填补。

“还原”指利用上下文微观语境, 探察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 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状况等宏观语境;“填补”指补足有形和无形省略的意义, 填补文学作品的艺术空框, 以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

3. 探源与汇聚。

“探源”即追本溯源, 探讨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和基本母题, 探讨文本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汇聚”即汇聚相关文本, 横向开拓文本的阅读领域, 从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入手进行比较阅读。

4. 颠覆与重建。

颠覆与重建就是读者以颠覆表达意义的方式, 重建自己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

5. 借鉴与反拨。

“借鉴”就是广泛地参读和借鉴他人的阅读经验, 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和思路;“反拨”就是匡正他人明显的误读, 因为文本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导致的误读现象是在所难免的。

6. 读以致用。

抱着读以致用的态度, 读者就会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观照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与社会状况, 不断联系自己所面临的实际任务, 不断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而产生新颖的创意。

以上六种对话策略有助于师生找到与文本对话的入口, 并产生源源不断的话题。师生在阅读中会经常自我发问, 即倾听作者的言说, 也倾听自己内心的言说。这样,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达成了。然而, 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实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策略, 更轻易地放弃了自己与文本对话的机会, 使得建立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之上的阅读教学对话成了空中楼阁, 成了看似喧嚣热闹实则空洞无物的话语虚空。

教学反思对话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 “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121-02

“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要以师生的“对话”组织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则不断地回答问题,师生就在一问一答的“对话式”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适用条件、操作指导以及实际意义。

一、课堂教学实例片段展示

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

所用课时:一节课。

教学过程展示: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的内容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

学生:发展生产,满足消费。(齐答)

教师:很好,那么谁能帮我们复习一下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呢?

学生1:我们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消费,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其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其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师:很棒哦!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启示我们:要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增加国家的物质财富。因此,国家必须从宏观上为生产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吗?

学生:基本经济制度(齐答)

教师:完全正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1至P35的内容,时间约为6分钟,之后要回答老师设置的很多问题哦!

教师:好了,时间到,相信同学们都看完了吧。大家都知道,虽然这两年我国的GDP总量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仍未脱离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问题1:请问与这个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呢?

学生2: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此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教师:非常棒!问题2:那么,这个制度在我国有着怎样的地位呢?

学生3:它就像一座高楼大厦的根基和大柱子,支撑着整座大厦,所以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此处根据课本表述板书)

教师:这个比喻很形象啊,也很准确!问题3:既然公有制是目前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那么它在我国的地位又如何呢?它又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呢?

学生4:……

二、“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适用条件、操作指导及实际意义

(一)适用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矛盾是具有其特殊性的,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即便是一种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可能成为时时处处都通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标准。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必须在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下,才可能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否则,就很可能适得其反。

下面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框题的内容为例,概括总结“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适用条件。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讲,这一框题的内容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核心,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问题。

其次,从微观层面来讲,上述3个主要问题又分别包括了一些子问题。例如,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所涉及的子问题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及它在我国的地位如何?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的地位是怎样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三种经济成分以及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公有制作为主体,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以及如何增强其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由哪三种经济构成、如何辨别和区分这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以及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非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的总的作用是什么?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它们的法律地位、国民经济地位以及市场经济地位有何区别?

通过剖析上述课例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三个特点:一是课堂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细。二是偏重记忆,理解难度系数较小,需要教师解释的知识较少。三是课堂内容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开展其他教学活动。由此可见,具备上述特点的教学内容就比较适合采用“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

(二)操作指导。一般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具有上述特点的课堂内容,选择使用“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来有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如前所述,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进行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活动,就属于“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就在于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因此,作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层层设问。

第二,在“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设置的问题一般都直接来自课本,因此,教师应布置学生对课教材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或在课堂上预留学生的阅读时间,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调动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由于适合“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内容又多又细,因此,教师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在黑板上合理设计板书思路,然后根据师生“对话”节奏不断完善板书,并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否则,学生即便能回答出众多问题,也很难构建起本课的知识体系。

第四,“模式”并不代表呆板、一成不变。因此,即使根据一定的条件,某些课堂内容适合使用“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也要注意结合实际,灵活应用。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就可以经常变换,有些问题适合集体回答,有些问题则只适合个人回答;有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有时又可以把全班分成男对和女队进行PK等。

(三)实际意义。我国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自2004年就拉开了序幕,到2012年9月,已经覆盖了所有省份。为了响应新课改,全国各地中学的教师们进行了各种改革。可是,两三年下来,部分学校却以“轰轰烈烈的课堂,凄凄惨惨的分数”之结果而收场。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对新课改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有轰轰烈烈的课堂活动就是新课改,应该提倡;没有轰轰烈烈的课堂活动就是传统的灌输课堂,应该否定。

其实,新课改的理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潜能,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实现顺利地解决问题。因此,只要能够贯彻这一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都应该提倡,即“贯彻课改理念,提倡多样模式”。

笔者认为,作为既实用又容易操作的“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改精神并能真正贯彻新课改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之一。

第一,在“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课堂活动”,但师生至始至终的“对话”其实就是课堂的主要活动。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起到“抛砖”的作用,学生经过预习和思考的回答则是“引出的玉”。若是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便能激发学生共同探讨的热情与激情。在这一问一答的课堂中,一方面加强了师生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第二,如前所述,适合“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又多又细、理论性较强且枯燥乏味的,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等其他的教学模式,则很可能会出现探究流于形式、思路不清晰以及课堂效率低下的局面。相反,如果教师适时采用“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来处理此类教学内容,则可以顺利地与学生一起,在多而细、繁而杂的知识点中开辟一条主道,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简介】郑志娇(1977— ),女,法学硕士,钦州市第二中学政治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在反思和对话中用心成长 篇9

——学生考试后总结

ChengH说:我应该是幸运的,至少在这次考试中我暴露出了自己的不足,我还可以去改,我还来得及,至少这不是高考,这次的警钟应该是我前进的动力而不是负担,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是最重要的!

杨老师说:这一次成绩回升是对你良好心态的最好回报!

ZhangYQ说:请您相信我,虽然这一次考试很重要,而我考得相当砸,但我只会把它当成一个起点。我完全有信心爬起来。我觉得让您一次次失望是我最大的痛苦。我会用全部的努力去冲刺的!

杨老师说:我相信你,我们为感恩拼此一战!

WuX说: 我认为我能够和别人缩小差距的主要原因并非多掌握了知识点,而是减少了硬伤和调整了心态。心态严重影响状态,今后仍要努力克服紧张与硬伤,拿本来可以拿的分数。

杨老师说:可贵的恰恰是这种遇挫不乱,遇喜不骄的沉着!

ZhaoX说:古诗鉴赏是这次考试中最满意的,收获是认真读题真的很重要!

杨老师说:即使整体成绩不满意,也要找到信心的立足点。教训的另一个名称就叫经验!

QinL说:不管考得怎么样,不管信心是否还充足,但信念还在,不会这样退缩的。总是在失误中进步!

老师说:正是这种韧劲儿让你的成绩一次次提升,正是这种韧劲儿让你的未来不可限量!

MaYJ说:心态上的问题是失误的主要原因,定位太高,眼高手低总会使自己出现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剩下的几十天,注定应扎实做事,不盲目,不自大。

杨老师说:外练能力,内强心态!合理定位,内外兼修!

MaXL说: 从整体上看,这次考试还有进步的,但越是这样,就越应该冷静和客观地看待自己,分析自身还有哪些不足,因为这毕竟只是一次模拟考试。所有的训练都是为高考准备的。

杨老师说: 这才是此时该有的智慧!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LiHC说:人活着是有思想的,有记忆的,有目标的。不慌不乱,顺其自然,才能体会其真价值!

杨老师说:你一直走在进步的路上!

ZhangYL说:每一次考试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检阅,检阅成绩,检阅方法,更检阅心态 ! 把握每一次机会,磨练自己,高考看谁能笑到最后,看谁是黑马!杀出重围!

杨老师说:坚持到底,你会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ZhangT说:我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巩固基础!保持清醒,

如果题是海,我宁愿在海中冲浪,而不是被海浪掩埋。基础,是实力的后盾!

老师说:分得清主次,放得下困扰,经得起起伏。相信自己吧!

LiJY说:理综的问题不是出在知识点上,而是自己的审题上,太赶时间导致有些题目上出现思维跳跃。英语二卷作文差是自己太贪心,希望用一些复杂的结构,但是没用好,导致错误百出!

杨老师说:找到问题是进步的开始,不急不躁,愈挫愈勇!

LiuC说:考试很失败,心情很不好,完全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但是我很感激它!

它让我在还有40天的时候清醒,不至于在糊里糊涂中再次死掉!

杨老师说:青春的`心态就是深刻地认识自己——包括无情地否定自己和坚定地相信自己!

MuHP说:面对不理想的成绩,郁闷是没有价值的! 不是你能想到方法、理清思路就可以,这些都不够,你必须完整整齐地反映到纸上才可以。我的做题习惯必须纠正。

杨老师说:不在郁闷上荒废机会,明白这一点就不会被昨天的失败牵绊脚步,就能为明天的成功创造可能!

JiaFX说:总体来说,我的心情并不低沉。既然看到了问题,有做好了具体的计划。我的明天将是充实而快乐的,我的后天将是光明美好的!

杨老师说:良好的心态是你最大的优势,我期待着你突出重围!

WangSY说:有些题其实可以分析出思路并做出来,关键是在十分紧张的氛围下,在十分紧迫的考场上很难心平气和地分析,经常会出现慌乱。应该在平时增加限时训练,模拟考场状态!

杨老师说:你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握紧了成功的钥匙,用智慧的努力去打开成功之门把!

LiuXB说:工作最细化的往往是最后的赢家,失误越少越会成功。要了解自己的水平,难题要放弃,但会的要做对,这样就能在130以上了!

杨老师说:越到最后,考验的越是一个人的胸怀和智慧!一定要好好体会这“舍”与“得”的关系!

FengF说:告别松散的生活,让生活井井有条,平稳地前进,相信我会有突破!

杨老师说:也许这次成绩下滑只是为了让你更清醒、从而也更强大!相信你!

对话古诗吟唱教学 篇10

对话古诗“吟唱教学法”

XXX 电话:XXXXXXX

XXXXXXXX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XXXX 学科:XXXX

摘要: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古诗文教学不仅限于读、唱、吟、舞的外在表象,还应当品韵味、悟情理、知方法,从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学生学习的规律上入手,让学生学习语言、使用语言、传承语言。从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从会读,读准、读顺,读好;读懂,不误解诗意;感悟,领悟古诗表达的情感,从而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其间的情趣;延伸,让学生学会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延伸,形成新的阅读期待方面入手,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古诗教学 品读感悟 有效性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是一份宝贵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一时代最完美确切之解释须向其时之诗中求之,因诗之为物,乃人类心力之精华所构成也。”(英·安诺德语)

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1] 古诗教学方法不胜枚举,创新颇多,笔者就颇具新意、令人刷新耳目的“吟唱教学法”略谈浅见。

一、镜头回放

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中心小学的青年教师戴建荣,从当代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借鉴中国传统诗文学习的优秀经验,古为今用,摸索出别具一格的小学古诗“吟唱”教学法,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破。前不久举办的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上,他执教 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课,让各地前来观摩的专家、老师眼前一亮,心头一振,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二、专家之言

关于戴老师的此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中说得很明白。它的古诗教学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这四个部分有机结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的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喜悦。在古诗教学倍感焦虑的当今,戴氏“吟唱教学法”点亮了老师们一度迷蒙的眼睛。

安徽省芜湖市新芜区教委的沈章柱老师对五年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如果一篇课文,老师不讲解。全部由你自己学,你能学懂多少(包括字同、句子、主要内容、写作方法)? A.80%B.50%C.30%D.10% E.5%。通过统计,认为能学懂80%的学生占27.4%,可以学懂50%的学生达到49.2%,学懂30%的学生有18.8%。如果将能学懂50%以上的学生加起来,共占72.4%。[2]以上的数据,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小学生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当然,以上的数据只是大致情况。具体到某个确定的班级、年级、学校,情况千差万别。要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最准确的数字和比例,要靠教师和校长自己调查分析。笔者在这里要说明的,仅仅是小学生自己己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我们的教师不要把小学生当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老师教的儿童。

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古诗教学就可以安枕无忧,在“读、唱、吟、舞”间乐享传统文化带来的惬意呢?

三、笔者拙见

谈到古诗吟唱教学法,我不很赞同戴老师的方法和观点。如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广泛的积累和很深的理解,不妨可以像他那样让学生来一个茶余饭后的品评欣赏。

拙见一:

就目前现状而言,问题在于,我们的大部分小学生对中国古诗文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达到小康水平!戴老师此法比较适合于学前班小朋友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更加适合大学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群,或者精工于中国古诗文研究的教授、学者们业内交流时的附庸风雅!

据说,戴老师的此方法所上的课,就像他执教的《静夜思》一课样,是在这样反复 吟、唱、舞中,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学着他的样子,舞起来,甚至台下的听课老师也跟着舞起来。教学古诗的感染力若此,古诗文富蕴着的文化魅力便流泻于此,笔者是不大相信的。

拙见二:

语文,是学习语言、传承语言的学科。这样的课堂,学生倒是“承”接下来了,但如何去“传”呢?难道离开了戴老师这样的课堂,他们就可以独自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享受其他的古诗文吗?

古诗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品韵味、悟情理、知方法才行的!激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方法很多,如作曲家谷建芬古诗词20首——《新学堂歌》,脍炙人口的旋律与琅琅上口的诗词巧妙结合,不是一样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吗?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有如下阐述:(一二年级)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五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3]。

如果语文教师把宝贵的课堂变成了脱离诗人文本的美,而靠个人的感悟去代替和影响学生个体的感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髓的。要10岁左右的孩子站在86岁高龄的贺知章的角度去很伤感的读、唱、吟、舞,感觉真的很牵强。而且,既然是舞蹈,为什么要用手语去展示呢?难道古人就是用手语展示自己的思想?难道诗歌的意境深远得只可以用手语展示?

小学生这样教,那中学生呢?高中生呢?谁来完成这个过渡呢? 拙见三:

语文,还是尽量姓“语”名“文”吧!什么是语文?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很清楚: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干什么?叶老也说得很明白: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

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古诗文的教学。

一是会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读准、读顺学生应当学生的基本能力。在读的基础上,巧妙渗透律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会读,读好。

二是读懂。读懂的方法有很多,教师重点落实在读的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学生的自主读为基础,渗透古诗的语言特点。通过抓关键词,借助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诗人的性格特点与人生故事,借助课后注视、资料袋,想象诗歌展示的画面去理解诗的大意,不误解诗意。

三是感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4]。古诗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中不明白的部分质疑、探究。诗歌的教学,力求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全诗的诗眼,在体会诗句内涵的基础上,领悟古诗表达的情感,从而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其间的情趣。

四是吟诵延伸。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满怀深情地吟唱诵读,再次体味情趣。走进生活,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在生活情境中运用。

古诗文教学的实质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从课本为中心转到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每节课不是看教师教如何扎实如何环环相扣,不是看课堂的热闹程度,而是看学生需要掌握和能够掌握的地方是不是掌握了,学得是不是有趣有效。

参考文献:

浅谈对话教学之师生对话 篇11

关键词:对话教学;师生对话

中国分类号:G45

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当代乃至未来的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可以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文本的对话······本文着重从师生对话的角度,结合课堂实例,探索师生积极对话的过程与意义,提出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所需要的平等性、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等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师生对话的平等性

民主与平等是教学的首要条件,离开了民主与平等,对话教学容易变成“灌输式”教学,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对话环境,要让学生有想说,想表达的欲望。老师和学生如果能够心理相容,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对话意识就会占领人的思想的制高点,人的活动会在无形中由它来支配。这样学生就能尽情发挥他们自主探索的热情,享受学习自由带来的快乐,这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的过程,而是师生双向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师生对话的针对性

教师要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进行对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撒网式”的教学方式是脱离对话教学目标的,老师讲得过于全面和细致,不利于学生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积极思考和探索。

一位老师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在课堂上给学生详细介绍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图谱、大观园内的房屋布局、以及象征不同人物身份和地位的服饰搭配,讲得面面俱到,过于琐碎,整堂课基本都是老师在说,学生只是听众。而另一位老师在讲这课时,围绕教学设计中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通过具体分析不同人物的语言来探析人物的地位与性格,从而品味小说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写作功底的深厚。

三、师生对话的灵活性

师生对话要有灵活性,这就要求老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关注,注重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共同构建目标。

一位老师在讲《祝福》这一课时,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谁夺走了祥林嫂的幸福?”这个问题直指小说主题,当时一位学生说:“由于山里的狼吃了她唯一的孩子阿毛,使得祥林嫂从此一蹶不振,生活陷入彻底的绝望之中。”那位老师当时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而是转向别的学生,希望得到一个更满意的答案。

如果这位老师能抓住这个契机,继续启发诱导学生,这是一个直接的客观原因,而在祥林嫂失去孩子,又做了寡妇之后,周围不同阶层的人对她的看法与态度如何,进而联系当时社会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类似于”苛政猛于虎”的结论,相比于老师原先预设的答案“夫权、族权、神权三座大山压垮了祥林嫂”,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内容是“无法预约的精彩”。

四、师生对话的多样性

师生对话中如果老师无视学生的生命存在,那么所教的教学内容也是单一的,老师不仅要参考教参中的结论,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的体验与经历,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以《项链》一文为例,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更多的给学生传达的是,小说讽刺了以玛蒂尔德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揭示资本主义的罪恶与劣根性。现在的语文课堂更加提倡师生对话的多样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不应拘泥于某些约定俗成的答案,应从不同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一位老师引导学生从玛蒂尔德在十年中前后的变化,探析她的精神轨迹:她从一个不安于现状,追求浮华,有虚荣心的人逐渐转变为一个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人,这是玛蒂尔德转变的一个过程。除了看到她先前的虚荣心之外,还应看到面对突然的打击,她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投机取巧逃避责任,而是努力赚钱设法去还债,这又体现了她恪守道义的美好品質。因此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老师要让学生养成多角度的思考习惯,这样学生对人物以及主题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

对于《项链》主题,有的学生认为“它揭示了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当时中下层人物的真实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反映了莫泊桑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有的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或经历,从中获得积极的启迪“人生道路不是一路平坦的,而是充满未知的挫折,我们要敢于面对困难,承担起自己责任。”实现对话的多样性,这需要语文老师在不背离文本所体现的基本思想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形成“百花齐放”的状态。

五、师生对话的创新性

在对话中老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一位老师在讲授《师说》时,联系社会上热门节目“东方时空”,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设韩愈从古代穿越到节目现场,这一角色由语文老师客串,学生作为小记者将对其进行现场采访,结合对文本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作为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会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文章?”,“《师说》提倡的一些关于择师的观点在现代有哪些意义?”老师联系古时的社会风气,说写作缘由的同时,也阐明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将文本的研读和学生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创新性的对话,从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的高度,将“人”的意识植入学生的生命深处。

语文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为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着生命意义的不同诠释,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将给语文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祥.语文老师的八堂必修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吴新根.语文对话教学实践的反思[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08.

上一篇:八年级上学期古诗赏析下一篇:古渡,渡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