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程师

2024-06-19

新型工程师(精选12篇)

新型工程师 篇1

在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理念的鼓舞下, 我县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蓬勃发展, 日新月异;在党的富民、强民政策感召下, 调动了农民学习技术、应用先进农机技术的积极性。农业发展创新, 农村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 离不开一支有素质, 富有活力、有创新能力的生产经营型农民和种植类、服务类专业型的合作社。

我县农机推广部门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求结合我县农机化的特点, 在传统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基础上, 分成五个培训阶段, 各个阶段有声有色, 交叉进行, 内容相互关联, 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1 结合专项、理论培训

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是县农机推广站的2014年推广专项, 为了打破全县免耕播种薄弱的被动局面, 结合项目资金, 培训教师根据不同季节、确定培训内容, 在农闲季节举办家庭课堂, 一个班在三个季节完成, 分散和集中, 辐射周边农民参与, 集中到机具多的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里讲解理论知识, 分别学习免耕播种技术要求, 增产增收、节约生产成本的优点。

1) 不用清理秸秆;

2) 一次性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

3) 适时播种, 抢农时;

4) 少动土、保墒、蓄水;

5) 减少作业次数, 省工、省时, 节约作业成本。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参与培训的学员真正认识到传统的播种方法和保护性耕作存在很大的差距, 同时感受到自身的压力和紧迫意思。让家庭课堂找准了切入点, 在几个乡镇的培训现场, 农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农忙季节组织学员实际操作, 免耕播种机和深松机试验示范, 通过现场实践、观摩, 促进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购机的热情和使用先进农机具的积极性。

2 结合典型、走出考察

典型经验具有说服力,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 结合本地特点, 去外地合作社学习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虽然我县成立了很多合作社, 但是, 经营管理和发展规模还不够, 为了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我们带领学员参观省内知名的农业 (农机) 合作社;参观玉米节, 向设立展位的合作社学习;去农机生产企业参观农机具生产过程。学员学到了社员资金互助样板经验, 学到了土地托管和半托管的经营模式, 购买了保护性耕作机具。通过学员辐射, 带动了新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3个, 新增入社员125户, 耕地4 466.67hm2, 我县合作社有了飞跃发展, 为我县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结合先进、聘请专家

在理论授课时, 学有内容、看有榜样、操作有机具、先进有实际例子。聘请典型合作社负责人讲解经营管理理念;聘请先进适用农机具生产厂家的工程师讲解农机具使用、保养、维护技术, 确保新型先进农机具发挥更大优势。有的合作社组成了农业联合社, 有的合作社加入到省内知名合作联社, 壮大了合作社的实力。合作社进入了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 合作社直接与种子、农药、化肥厂家合作, 降低了农业成本。维护、使用、保养农机具的能力增强。种植方式也越来越先进, 在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基础上, 采用了二比空、四比空、复式套种模式。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提高了全程农业机械化程度。

4 实用技术、现场示范

提高农业合作社的实力和降低生产成本, 必须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 针对几个关键环节的理论讲解外, 教会全部学员使用全程机械化涉及的农机具: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玉米收获机、植保机械和等离子种子处理机。方法是召开现场演示会, 演示会还邀请政府领导、各乡镇农民参加, 扩大了学习范围, 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这样的活动不仅学员欢迎, 还受到农民的青睐。通过试验示范、现场讲解、事半功倍;通过实验推广, 农民实实在在感受新技术带来的效益:太空机处理的种子出苗好、根系发达;免耕播种出苗整齐, 保墒、抗倒伏能力增强;深松地块不脱肥、抗旱、防涝、抗倒伏优势明显、枯叶少、籽粒饱满;玉米收获机故障率降低;通过实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增产20%以上, 为我县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

5 提供信息, 培育组织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都是基础好、有素质、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业主体, 是现代农业转型的生力军, 但是达到真正转型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既要立足于当前, 又要着眼未来, 以市场控制为基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调动农业、农机部门技术优势, 扶持发展新型农业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成为农村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逐步实现“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当前, 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 蓬勃发展, 遍及各乡村, 但是基础差距很大, 原因很多:地理原因、经济实力、经验信息等因素, 特别是改变农民的思想意识尤其重要。在培训学习时, 我们收集很多外地成型的经验和做法, 向学员介绍, 复制和创新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在合作社之间建立通讯录和QQ群, 互相介绍先进经验和信息共享, 包括种植技术、经营信息、管理方法, 不同程度地提高学员学习和沟通能力, 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法规、实用技术通过QQ群发布, 在群内共享。每个合作组织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为三农服务, 提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转型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 解决了传统的培育方式可能导致学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培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即端正了学员的学习态度, 又激发了学员的热忱, 充分利用培育、考察、讨论、实训等手段, 达到促使学员更新知识, 更新观念的目的, 开拓视野, 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布局中, 农业机械化至关重要,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创新方式和方法, 是解决农村“谁来种地, 怎样种地”的问题, 我们利用先进的农机技术、农机装备, 来为农民朋友提高服务和支持。我们要以先进的授课理念和推广部门的优势, 有先进农机技术和先进农机具的优势, 一方面提升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让他们能够随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 带动身边的人, 全面开花。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创新上, 要体现出农机技术的特点。吸收有理想、年轻化的学员;吸收机具多, 爱学习的科技示范户;吸收有规模的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吸收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知识型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来学习, 成功地培养出农业生产中的新生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助推农机技术推广最好的理论课和实训基地, 助推农机化事业迅猛发展。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农业专项对接, 走出去、请进来, 进入田间地头, 以实际应用、试验示范为主, 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农业、农机新型主体健康发展, 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护性耕作,培训方法,试验示范

新型工程师 篇2

消防工程,与其他行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大多数人对此却很陌生。该专业的社会价值在哪里?就业方向有哪些?消防工程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就业前景又如何?笔者日前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消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消防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远平教授。

据公安部消防局发布的火灾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共发生火灾约16万起,死亡1418人,直接财产损失高达9.9亿元。火灾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火灾,防患于未然呢?答案是加强消防工程的教育。

然而提到消防工程,好多人不自觉地就想到了电视画面里的抱着灭火器去灭火的消防队员,并认为这个就是消防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这其实是社会上对消防工程专业的误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的生源质量。实际上消防工程专业是学习建筑火灾防护方面的知识,培养消防工程师,主要学习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及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怎样来避免和减少火灾的损失。

早年我国的消防工程专业主要设在公安类,当时培养消防工程人才的学校主要是公安部管辖的廊坊武警技术学院,它主要是为各地的消防部队提供人才,所有学生从本科入学开始,就是属于部队编制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消防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光是消防部队有需求,地方上很多单位也需要这样的人才。

消防工程人才需融合多学科知识背景

到现在为止,我国大约有20所高校开设了消防工程专业,消防工程的学习要融合很多学科,比如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像钢构件的耐火性能以及在建筑物发生火灾以后火灾的`漫燃和烟气的毒性,还有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对材料的抗火性能的研究。

此外,消防工程的学习还要涉及火灾动力学、水灭火工程、火灾烟气控制和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等课程方向。比如说,灾动力学主要是学习火灾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发展的、如何漫燃的,烟气的特性以及着火以后对人员安全疏散影响。

再比如,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在建筑物中常见的主要是在建筑物顶棚中安装的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自动喷水的喷头。消防工程专业不是学习怎么来制造这个自动报警系统,而是学习这种自动报警系统的原理,学习怎样进行设计、怎样进行安装、怎样进行检测和在使用过程中怎样进行维护。

消防工程人才需求量大就业竞争压力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安全的要求以及对财产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消防工程就业的范围越来越大。消防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消防工程师,从事建筑火灾的防护方面的工作,而不是直接去灭火的,因此这个专业是没有危险的。另外,由于这个专业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型专业,开设的学校比较少,需求量比较大,竞争比较小一些。

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探讨 篇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行业规模日益壮大,土木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整个施工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土木工程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重视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但是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壮大与发展,也逐渐发现了很多不足与问题,因此,必须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本文主要是对几种新型的土木工程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和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及土工工程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其在土工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土木工程;土工工程材料;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材料是指在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及其制品的总称。它是一切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是组成建筑结构物的最基本构成元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土木工程的新型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表现出节能、高效、环保等特点,并呈现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用途不同的特性。下文将对新型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详述。

一、高性能混凝土材料

在冬天气温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HPC能够保证快速凝结且强度增长较快,不会在低温环境下凝结冰冻。而在高温环境下HPC也能够保证其塌落度符合建筑要求,对水化热程度也能较好的控制。HPC 要求具有高耐久性和高强度、优良的工作性,首先体现在较高的早期强度、高验收强度、高弹性模量;其次是高耐久性。即便是使用条件较为恶劣,也可以保证内部钢筋不被腐蚀,维持混凝土材料应有的坚固和耐久性;最后则体现在HPC的高可泵性以及和易性上,且使用HPC筑造的结构更加容易修整。

1.自密实混凝土

该种混凝土材料无需进行机械振捣,混凝土自身重量即可以完成其密实度的提高。虽然其材料的流动性较强,但是不易出现离析现象。而该种混凝土的排至方式较为特殊:首先该种混凝土中固体体积的50%为粗骨料;其次砂浆体积中40%为细骨料;再者,水灰配比在0.9至1.0之间;最后需要通过流动性实验最终确定材料中的水灰比以及塑化剂量。只有通过上述步骤,才能使材料性能达到最佳。

2.轻质混凝土

通过利用凝灰岩以及浮石等天然轻质骨料以及炉渣、煤矸石、煤粉灰陶粒等工业废料和人造轻质骨料制备成密度较小的轻质混凝土虽然在密度上较小,但是抗冻以及保温性能相对于其他材料具有很大的优势。且轻质混凝土的原材料是煤矸石、废弃的工业渣滓以及粉煤灰,成本较低,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制备的成本,同时也能够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对于厂区以及城市的环保有促进作用,有效减少废料堆积占用空间。

3.低强混凝土

这种材料可用于基础、桩基的填、垫、隔离及作路基或填充孔洞之用,也可用于地下构造。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用低强混凝土调整混凝土的相对密度、工作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性能指标,而且不易产生收缩裂缝。

二、新型节能墙体材料

2.新型砌体材料

墙体欲达到保温、降低传热量的目的需要采用保温性能以及隔热性能良好的低导热系数砌体材料,并采用先进的砌筑结构。近年来土工建设大多使用一种新型的节能墙体材料是由新型的保温材料结合传统材料符合而成。常用的建筑保温材料主要有加气混凝土、泡沫塑料、矿物棉以及玻璃棉和膨胀岩,而复合材料中的另外物质则是空心砖、粘土实心砖以及空心砌块等材料砌体。复合墙体中的保温材料具有较好的绝热性,导热系数较低,这种墙体的保温性较之于单一材料墙体更强,因此能够有效降低能耗。但是相对于一般的墙体,其建筑成本较高,且在建筑结构上有着一定的要求,一般采用墙体不承重或者是框架式结构。

2.智能材料

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期都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其使用过程中,由于环境载荷作用、疲劳效应、腐蚀效应和材料老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结构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损伤积累、抗力衰减,甚至导致突发事故.为了有效地避免突发事件故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对此类结构和设施的健康监测。一种称为碳纤维机敏混凝土材料的智能材料,在大型土木工程健康监测中已得到应用。

3.新型复合墙板

复合墙板是一种新型的节能保温墙体材料,主要由高效绝热内外墙板、保温材料复合而成,在工厂按照要求的模数以及尺寸标准进行工业化生产,包括门、窗等构件均可和墙板一体化制造,运送到施工现场安装在结构框架上,即形成房屋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这是近年来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建筑形式。但是该种复合墙板不需要承受外力,因此大多厚度采用了130mm左右,质量轻,且具有较高的保温性能,施工操作便捷。

三、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势

研究发现,当前土木工程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且随着现代陶瓷与玻璃的性能改进,其应用范围也有明显的变化。例如水泥和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及其他功能均有所改善;随着现代陶瓷与玻璃的性能改进,其应用范围与使用功能已经大大拓宽。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应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代施工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也使得材料在工程中的性能表现比以往好为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尽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种与性能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人们对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

从土木工程材料的来源来看,由于土木工程材料的用量巨大,尤其在应用方面,经过长期使用的不断累积,单一品种或数个品种的原材料来源已不能满足其持续不断的发展的需求。尤其当前以往大量采用的粘土砖瓦和木材等已经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土木工程对材料技术性能要求的方面来看,技术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各种物理性能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表现为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具有多功能和高性能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材料向着轻质高强、多功能、良好的工艺性和优良耐久性的方向发展。

今后土木工程材料必将需要在原材料方面最大限度的节约有限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技工农业废料;在生产工艺上要大力引进现代技术,改造或淘汰陈旧设备,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性能方面要力求轻质高强耐久多功能及结构功能智能一体化;在产品形式方面积极发展预制技术,逐步提高构件化、单元化的水平;加紧具有自感知、自调节、自修复功能的土木材料的开发研制;展开各种机敏或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正好应用的研究。总而言之,我们测绘工作者用测绘仪器丈量世界,我们选材料时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对后来人的影响来决定土木工程材料的好坏,在未来,基于材料原有的性质的基础上,必须实现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中的使用材料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技术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我们作为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学会使用这些新兴材料,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科技的发展是所有行业发展的基础,在技术的支持下效率质量提高都会得到一定的推进,使用的工程材料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技成分越来越高,而作为土建工程的操作人员,应当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材料变化,掌握新型材料的使用技术,使得土建工程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粟彬,李松,丁世宁.浅谈土木工程材料的發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0(23).

[2] 张晓明.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门窗.2015(3).

[3] 和广水.探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材料选择及质量控制对策[J].门窗.2015(4).

新型工程师 篇4

如今无线研发和制造工程师通常需要分析多制式/多载波设备信号,或同时查看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因此如果测试工具每次仅能分析一种信号则会导致测试效率低下。此外,测试软件还需要能够提供被测设备内不同信号间的相关信息。

现在增强的89600 VSA软件能够同时执行多项测量任务,经过优化的用户界面可帮助工程师轻松实现多种信号分析功能。软件的先进体系结构允许工程师同时配置多个测量,并将测量都保存在存储器中,因此用户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执行任一或全部测量。当单次采集无法捕获间隔太远的信号时,工程师还可以不间断地执行测量,测量结果会在屏幕上显示,工程师借助轨迹重叠功能和用户定义的方程式能够进行深入比较。

89600 VSA现在支持多类无线研发测量,专为多标准无线技术等测试情景而设计。通过结合最近推出的用于X系列信号分析仪的MSR测量应用软件,安捷伦现可提供一系列测试解决方案,支持MSR基站从研发到生产制造的整个生命周期。

2010年新型农民工程工作总结 篇5

农广校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机构,2010年承担三里镇5个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按照市农业局和区农业局新型农民培训办公室的要求,我们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培训方案,及时同培训村联系,进村入户调查当地的种植情况和农民的实际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培训教师,编写培训教材,认真安排好新型农民培训各个阶段的工作,精心讲好每一堂课,扎实做好每一次现场指导,普及了农业科学技术,增强了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农民素质,为产业调整做好了服务,解决了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一、认真制订培训方案,精心实施科技培训

农广校在确定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机构后,农广校成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专班,按照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办公室的要求,组织培训教师学习省市有关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文件精神,提高培训教师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明确培训原则和培训目标。及时同培训村取得联系,进村入户宣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意义、内容,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了解各培训村的农业生产情况、种植水平、产业规模;了解农民对科技培训的要求、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各个教师的特点,确定各村的培训教师。根据各村的生产特点,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结合农时确定培训时间。建立班主任管理制度、学员学习制度,完善项目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报告制度,及时总结培训中的经验教训,及时同培训学员交流培训效果,精心组织

培训,确保培训的成效。

二、依靠村党支部,搞好培训组织工作

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我们紧紧依靠村党支部、村委会,把他们请进来,虚心倾听他们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把我们的工作安排向他们汇报。村干部认真向我们介绍各村的生产情况、农户的种植水平、文化程度,农民对科技培训的要等基本情况。村党支部书记任班主任,同培训教师一起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的要求,一起制订培训课程,安排培训时间。村党支部和培训教师一起确定培训学员,制定班主任管理制度和学员学习制度,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供制度保证。按照培训计划,精心组织每一次培训。村委会领导带头参加培训,把学到的知识、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行中,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促进了产业化发展。邓畈村党支部书记梅金平种植西瓜20亩,积极参加培训,认真听培训教师讲课,结合生产实际同培训教师交流种植技术,培训教师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对西瓜地的选择、品种的选择、病虫害的防治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措施,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换茬,轮换使用杀菌剂,西瓜苗生长健壮,全村产业规模扩大了25%。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留下务农的“3860”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培训困难大。我们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培训要求,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开门编写教材和讲座,请有经验的种植大户、农民代表,以及植保、土肥方面的专家一起,主动征求农户意见,了解农户需求,并根据各示范村的主导产业,通过广泛调查,围绕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培训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有效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培训教材通俗易懂,系统实用。法律课对与农民有关的多写多讲;发展产业的专业内容、关键点反复讲,讲懂讲透,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有收获、有提高。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在传统的授课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一是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辅导相结合,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三是采取互动交流和跟踪回访相结合。培训时让学员把自己的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集中授课结束后,让学员自由提问,对能现场解决的,由授课老师现场解答,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则留下学员电话,以后进行跟踪回访,使学员做到“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回去”,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农时,发放各种技术资料4500份。请科研院校教授、市区有关专家讲课5次。课堂上,同农民就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互相讨论,结合典型户、典型田对培训内容进行讲解,让农民听得懂、看得见,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老师从事农业推广工作三十多年,有丰富的农业技术知识和农技推广经验,同三里镇培训农民非常熟悉。为了搞好培训工作,寻找各种资料,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编写教材和讲义,法律知识结合实际

案例讲透,专业知识结合农时讲懂。

四、培训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提高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农民在培训中得到实惠,主动求教、主动咨询人次越来越多,要求参加培训的人越来越多,热情高涨。培训培养了新一代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氛围。

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配方施肥的培训力度,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思维有了转变,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人越来越多。

三是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培训思路,推动了主导产业水平的快速提高,扩大了新优技术的幅射面,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支柱。

四是培养了农民技术员队伍和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教师在搞好学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同时,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重点户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让他们汲取新的知识,增强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培养了新一代农民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学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成为新一代的主力军,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梅书礼学员,通过培训学习,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种植西瓜25亩,长势喜人,每亩比去年降低成本50元。还帮助村里的其他农户采购种子、农药、肥料,进行田间管理,带动了培训村产业的发展。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工程师 篇6

于强副主任指出,2014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启动之年,全省53个项目县、172家培训机构紧扣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有力措施,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6652人,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培训任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了开好头、起好步,切实抓好这项工作,省阳光办在多年的培训管理实践中,注重基础性工作,逐渐使培训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确保了项目的实施质量,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进一步探索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模式和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培育工作积累经验。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是政府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把这一关系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战略性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2015年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部署,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依托“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2015年任务目标是: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2.5万人,其中生产经营型不少于1.2万人,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不少于1.3万人。重点培育、孵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继续开展整市和示范县推进,今年我省确定长春市整市推进,示范县由2014年的15个增加到29个。

2015年,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建设“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育环节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类协同”的培育对象即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级贯通”的证书等级即新型职业农民初、中、高级证书。

要规范管理与有效实施。项目的规范管理决定实施效果,在今年的培训实施过程中要抓住“三个管理”即抓住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不放松、抓住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不放松、抓住补助资金使用与管理不放松。要从严格遴选培育对象、科学安排培训内容、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引导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定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逐步探索适合我省实际的农民职业教育之路。各地对认定的职业农民要创新扶持办法,重点提供信贷、储藏、农机、保险、农业生产辅助设施用地等服务,以服务促认定,以认定促培养;要在教育培训、产业补贴、土地流转、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和奖励激励等政策方面优先扶持。

新型工程师 篇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研究和制订是实现“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 是培养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1]。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都制定培养方案,参与“卓越计划”的培养工作中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更应该加强本科工程类人才的培养,而电子信息专业中的传感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属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进行专业领域的选择和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否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行业要求,是否符合本校特色,怎样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推动产学研的发展等关键性的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和多方面进行考虑和探索。

1 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应用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卓越计划”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工程师培养目标,应用教学型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工程师为主,培养符合本地特色和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工程师人才。在总体思路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并重,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养成[2]。为了与卓越培养目标相适应,需要根据电子信息专业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本科应用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构成,专业课依据电子信息专业的特色和学生的兴趣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课程布局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本校特色和本地人才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设置和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社会认可,教学质量高,稳定的知识体系,代表技术发展的趋势,重视实践和工程类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

2 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应用工程师人才培养途径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既强调培养“就业竞争能力”,也强调“发展后劲”, 更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但是因为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资源的匮乏,加之教学改革的深度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创新和实践不足,跟不上技术的发展,没有更新专业相关的新知识,缺乏竞争力,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无法有效的衔接成为创新型应用工程师人才。因此需要从以下途径改革和深化创新型应用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2.1 专业教育向应用工程师教育渐进

专业教育模式和课程中心模式共同的问题是毕业生不能适应现代工程技术的需要[4]。专业教育侧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对工程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不能依靠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来完成,学生掌握工程知识的局限性非常大,不能很好的与社会接轨,需要从专业教育向应用工程师教育渐进,在专业基础知识打牢的同时,扩大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领域,以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综合创新应用能力,另外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专业为基础,以实践为中心,改革现有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

2.2 建立工程实践中心

工程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 服务、 过程和系统。工程实践需要不断扩张其知识基础, 这就要求创造新的工程实践范式以更好地联系科学发现和工程创新[5]。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需要建立工程实践中心,以原有的实验室为基础,利用一切条件,建立学生实践动手环境,提供相应设备给学生动手制作电子产品,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创新实验的设计,利用先进设备,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生实践科研项目,承担课题式教学,项目化实训,学术性研究,工程类开发。进一步增加创新实验室,不断完善和更新设备,也可以以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团队开发新设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独立的科研创新实验室,集中优势实验室,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应用工程师的工程实践中心。

2.3 完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专业都建立了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只是简单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很难培养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人才,因此完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是从更高端的技术层面进行工程训练和生产,结合学校产学研带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从基础到综合,从低端到高端,从理论到实践,分级和分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工程训练目标,并且调动所有年级的学生积极性,有经验的教师负责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校外工程实践和生产,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完成校内项目开发和基础工程训练,采取校内校外同步走的模式,分层培养不同阶段的学生,形成特色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2.4 加强“双师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中青年教师理论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实践水平相对欠缺,很多院校都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不过都停留在考相应的资格证书,仍然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需要从多途径采取多种办法,通过校企合作和高级职业资格考试,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让教师具有企业大型项目的开发的经验,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极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另外需加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不断进行继续教育,进行项目开发,跨学科合作,从校级项目到省级项目,乃至国家级项目,从校内到校外,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组建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打破原有课程或者学科界限,进行优势整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从整体实力上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2.5 建立工程师学习兴趣小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建立不同层次的学习研究小组采取因材施教原则,促使学生组成兴趣学习研究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和发展方向确定目标,利用现有设备进行研究学习,找相关研究技术的老师进行指导,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深学习难度更高的知识,进行项目化课题的研究。电子信息专业具有多个技术方向,采取工程师学习兴趣小组可以让学生选择未来发展的方向,追踪技术热点,从泛到精,从广到专。不同的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可以采取联合或者合作的模式,扩大知识面,并且可以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教师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引导,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工程师的人才。

2.6 引入电子信息专业资格认证考试

电子信息专业具有很多技术方向,因此相关的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种类也比较多,专业资格工程师认证考试一般都是针对社会上参加工作的人员,在校学生主要以测试水平为主,不受工作年限限制可以参加,比如: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水平考试中的嵌入式设计工程师等,学生参加初级和中级考试,教师参加高级考试。引入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技能型资格认证考试、职业从业认证考试,相关考试纳入到理论和实践教学当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符合市场人才标准要求,大力发展“双证”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竞争学习环境。教师在进行高职称资格考试的同时,统一培养和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相关的资格考试,“以考促学,以学促教,以教促研”,形成一种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研”。

2.7 学术科技竞赛为辅,工程训练实践为主

通过建立专业性强、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协会、兴趣小组、科研团队,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参加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活动,建立课外创新科技活动平台,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和创新项目,整体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 “电子设计”大赛、“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嵌入式设计”大赛,“广告设计”大赛等综合应用技术档次高的省级和国家级竞赛,形成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体系。

各种竞赛绝非工程训练的本质,决不能本末倒置, 仅仅着眼于这种少数学生受益“亮点工程”、“面子工程”。工程训练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 使大多数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6]。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种类非常多,可以有效的起到促进大学生学习和实践作用,以竞赛培养优秀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但是必须作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工程师人才的辅助作用,工程训练实践才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培养以能力为导向的重要的模式。

2.8 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需要对学生培养工程师的责任感,学习好仅代表学习能力高,而高素质的工程师需要具备责任感和工作态度,在进行工程训练实践中还有在项目开发实践中,需要有专业踏实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这样才可以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进行项目开发和综合性工程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是面对的项目自己并不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团队协作,团队协作需要大家互相沟通,因此沟通能力比较重要,团队之间的成员要共同努力解决难题,大家合作过之后不仅技术有很大的提升,在团队协作能力上也有更深的认识,而创新、沟通、协作,是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养。

2.9 培养工程师具有的探索性终身学习能力

电子信息专业涉及面广,知识和技术更新快,需要积累实践经验,特别是创新型应用工程师要有终身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校内学习期间要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在项目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领悟能力,通过探索技术和方法,找到解决工程问题的手段,形成自己的工程实践一套具体的方法。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质疑,要多钻研,多思考,学习后不断进行实践验证,在探索的道路上会碰到很多挫折,敢于接受挑战,通过全面学习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具备工程师的探索性终身学习能力。

2.10 带队生产实习,建立产学研基地

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建立产学研基地,探讨更广泛和深层次的合作,形成有特色的校外导师团和校内导师团,相互结合推动毕业生产实习的发展,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实时关注最新技术动态,明确培养应用工程师的方向。全程跟踪学生生产实习,了解学生实习的困难,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根据学校的学生特点广泛联系和考察企业和公司,寻求最佳合作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电子信息专业生产实习基地,探索多层次和多方向的校企合作模式。

2.11 构建校内校外实践能力创新型应用工程师培养平台

在以上方式初步形成之后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校内以工程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分层次进行安排和整合,分为工程应用、技术综合、项目开发、应用创新等分级模块,由教师与实验管理员协作完成。校外以校企结合的模式,对学生工程认知和技能应用能力进行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度紧密联系加强合作,如图2所示。

3 结束语

以实践教学培养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工程师,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接轨,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引入新技术的应用教学,逐步形成具有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结构。组建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承接校内和校外工程任务和项目研发,进行重难点课题研究和自主开发,为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储备人才,形成强有力的核心队伍,通过不断积累和传承逐步壮大,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同时提高社会竞争力。

主要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强调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作为创新型应用工程师的培养,以集合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更具有市场价值和现实培养目标,避免重复无意义的研究,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为校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和确定方向,具有核心竞争力。探索产学研外联机制和内生机制相结合的新模式,促进学校和企业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与市场形成接口,共同完成项目开发课题研究应用工程师具备应用创新能力,为企业输出高级技术人才,形成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3]鲍吉龙,傅越千,楼建明.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100-103.

[4]王刚.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8-32.

[5]余晓,孔寒冰.能力导向的工程实践模式比较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28-34.

新型工程师 篇8

近年来, 我国的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 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此同时, 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需要学术型人才, 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技师等应用型人才[1]。因此, 确立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改进固有的学术型人才教育思想观念, 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这也成为高等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应用型工程师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 社会各界反应出的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如下[2]-[5]:

1、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技能无法达到企业招聘岗位的要求, 就业率下降, 而企业却又无法招到满意的人才, 面临用人荒的窘境。

2、高等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达不到产业界发展的标准;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尚可, 但项目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3、目前, 尚无完整详细的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标准, 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

毋庸置疑, 以上问题已客观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其对目前的工程教育发展影响之深远, 已到急需改善的情况。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金陵科技学院以培养“应用创新型工程师”———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生产一线的工作中不仅能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还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应用型工程师”, 为己任, 围绕如何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应用创新型工程师等问题进行有益研究。

3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应用创新型工程师方法研讨

3.1 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 制订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政策

高校是一个国家完整的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严格遵守国家教育纲要, 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运作, 不断从社会上获得技术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需求有关的各类不同信息。因此, 高校与国家和各产业界是密不可分的, 其职能必须满足国家需求、产业需求、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客观需要。

为此, 高校应理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形成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 坚持将学术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理念。打造理论、实践、综合素质拓展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培养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产学研合作和校际合作, 推进多元化、多样化合作教育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6,7]。与此同时, 高校还应制订强有力的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重视教学工作, 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

3.2 善于求解多方利益趋向的共同点, 校企合作共同论证, 构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加强对现代工程教育体系的研究, 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当代社会对工程师职业素养的要求, 现代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以工程技术科学为主, 注重通过实践教学和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较强的综合能力, 工程技术教育内容占主要比重, 但同时应该有适当的多元化的等非技术教育内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8,9]。可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际合作教育”计划, 强化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及国际大学的合作, 实现学校与产业界的资源共享、全面参与、互惠互利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创业创新”教育计划把创业创新教育理念全面贯穿于高校的各项教育活动, 尤其是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专业教育实施创业创新教育。

2、采用2+1+1模式, 在产业基地办学, 校企合作共同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型“产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成立校企联合培养领导小组, 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

采取“2+1+1”模式 (如图1所示) , 构建人才培养三阶段, 即“专业基础教育+面向产业的专业教育+面向企业的职业教育”。“2+1+1”模式是指前两年侧重基本理论和技术原理的学习, 后两年侧重工程实践教育, 侧重点是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2+1+1”的后两年中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完全根据产业需要, 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工程实践项目中, 采取“做-问-学”往复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环境为产业园中的大学, 工程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程。通过对在产学研合作的背景中影响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平台、教师队伍等诸方面因素的研究, 实践和优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方案, 探索一种有效的新型的“产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 另一方面保证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其共同目的都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3、构建三大课程体系, 设计一体化课程计划, 教学内容源于企业实际案例

为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术水平提必须和产业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校可根据企业的研发工作内容, 改革教学内容的学科综合性和先进性, 整合理论课程结构, 构建系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10], 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 开设全面而广泛的选修课, 增加实践实习课程, 从而形成理论、实践、综合素质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制定系统能力培养体系可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充分整合, 完成多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4、将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教育有机结合, 注重个性化培养, 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为满足企业对高质量的毕业生需求, 高校可将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和考证考级课程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力求通过专业化的本科教育培养职业化的能力。同时, 兼顾学生个人发展柔性需求有机结合, 鼓励学生选修多门课程, 加强综合素质拓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校级开放实验室项目等实践活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 又给予专业的指导。

3.3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1、方案应突出实践教学, 体现“能力为本”的思想

强调“能力为本”, 即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的同时, 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数占该专业课内总学分的20%-35%。

2、改革实践教学,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为保证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能落到实处, 高校应改革实践教学, 坚持将不同形式的实践环节相结合, 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可以国际合作项目为依托, 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与企业联手打造学生高水平的计算机项目开发、设计能力。从而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贴合社会实际, 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3、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完善实习实训监控和考核评价体系

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 高校可以企业为依托, 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 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支持, 开展深度政产学研合作, 建设了一批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群。将部分成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集“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师资队伍培养”以及“毕业生就业”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用合作发展与教育基地。同时应重视校外实习实训过程监控, 对各个工作环节做出明确要求。在实习开始前, 制定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实习手册和实习管理方法, 专人负责联系和安排;在实习过程中, 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员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实习结束之后, 提交完整的实习材料, 含实习报告, 实习成绩评定表, 实习单位鉴定等。此外, 高校定期与校外实习基地联系, 注意加强对实习教学质量的监控, 不断改进组织和管理, 做到实习时间保证, 实习内容丰富, 实习经费充足, 实习效果良好。

3.4 深化产学研合作,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强化学院“自我造血”功能,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 要想培养满足产业界对人才需求, 各大高校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和素养, 使他们达到企业工程师的标准, 成为学生面前当代工程师的榜样。因此, 高校可充分挖掘现有的科技与人力资源, 推动与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积极出台各项政策与措施, 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学习, 使教师可以直接参与到生产第一线的项目管理实施中;鼓励教师参与海外交流项目, 积极引进先进的师资培养方法。同时, 为促进教师积极开展应用科技研发, 对教师在实验室中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提供便利条件。将已开展的企业横线课题内容, 根据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教学目标要求裁剪成为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进行实际操练。提高其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 凝聚和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 推动行业发展。

3.5 明确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计划, 建立评估标准。

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应培养现代创新型工程师, 可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 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 配备专职创业教育指导教师,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打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遍的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面向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 提升学生创业实战技能。与此同时, 建立监督机制,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立有效地评估标准和工程师的资格认定制度, 从体制和法规上来可保证应用创新型工程师教育的办学方向。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系统建设, 金陵科技学院始终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厚基础, 重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始终将教学工作摆在重中之重,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多年来, 我校为社会输送了数万名应用型人才, 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在学校各大专业中名列前茅, 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核心骨干, 受到用人单位户“适用, 实用, 好用”的好评。

高校与产业界联合的新模式, 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提供了新的有益补充。事实证明, 夯实学科理论基础, 拓宽专业知识面, 接受企业工程技术训练, 充分参与科研项目开发的产学研用结合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其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水平明显提高, 达到业界的各项用人标准, 满足社会对高层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为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 提出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师方案。该方案首先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 制订产学研联合培养政策;同时, 善于求解多方利益趋向的共同点, 构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 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计划, 建立评估标准。该方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毕业后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思路,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芳.发挥特色优势培养创新型行业领军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1.02:12-14

[2]翁史烈, 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5:7-9

[3]戴玉纯, 地方工科高校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探讨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9:86-88

[4]陈宝明, 我国当前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 理论研究, 2009.11:42-45

[5]周小理, 姜超, 马忠才等, “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8:71-73

[6]韩立强, 张鸣放, 黄金林, 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定位初探[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0:34-35

[7]王世斌, 郄海霞, 余建星, 王杰, 潘海生, 孙克俐,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01:18-23

[8]柳海民, 史宁中, 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可行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02:15-16

[9]孔建益, 陈奎生, 创新产学合作机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3:45-46

岩石工程中的新型数值方法 篇9

在自然界中,由于地壳中岩体的成岩作用和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天然岩体中往往存在不连续面的发育,即存在着大量的裂隙、节理、断层等的不连续面结构。小的不连续面决定着岩体的强度、变形特征,影响着岩石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断层等几何尺度比较大的不连续面则支配着工程区域的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分布,给地下工程设计及其稳定性分析带来极大的障碍。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使得以固体力学、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理论为基础的数值方法为手段,解决复杂的边值问题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扩大了岩石力学中数值方法的应用范围。

最初被引入岩石工程领域的数值方法是有限元法,该方法在应用初期将岩体处理成连续介质,进行单元离散化处理,使许多由解析法无法解决的地下工程稳定性问题的分析成为可能。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岩体的非连续性,建立弱面单元,从而实现非连续岩体的数值分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性能的不断优化,许多复杂的大型工程问题、物理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成为可能。

由于实际岩石工程问题是半无限区域问题,用有限元分析时,边界的选定及边界条件的确定非常困难。全域剖分单元在计算机容量、计算时间等方面是无法实现的。而且在复杂随机分布多不连续面存在的情况下,节理单元的处理也极不方便。为弥补有限元方法的不足之处,许多学者致力于开发边界元法及其在非连续岩体地下工程分析中的应用。

边界元法采用Green公式将基本求解方程变换成边界上的积分方程,进而直接对边界进行离散化求解问题。因此,与有限元法相比,边界元法具有降低维数、减少计算单元、缩短计算时间的优点。尤其适用于无限、半无限域问题的边界处理与求解,避免有限元方法的边界处理的麻烦。

位移不连续方法(Displacement Discontinuity Method,简称DDM),作为一种间接边界元方法,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比较适合用于研究含不连续面的弹性体问题。它在分析岩土工程中无限大体内含有裂纹问题时十分方便。自1976年由Crouch[1]创立该方法以来,由于其直接以裂隙面上的相对位移为未知量,在处理不连续体问题时更简单、更方便,因而在岩体工程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 有限单元法

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简称FEM)系根据变分原理以及加权余量法,通过局部插值方法进行空间离散,即将连续场函数转化为求解有限个离散点场函数,以间接求解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值方法[2]。

有限元法的思路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冯康[3]在分析刘家峡水电站大坝的应力场时,将传统的差分法和能量原理结合起来提出以变分原理为基础的剖分近似法,为偏微分方程求得了数值解,且在数学基础上证明了其收敛性和稳定性及其误差估计。

根据未知变量的类型,有限元法可分为3种:1)位移型有限元方法;2)平衡型有限元方法;3)混合型有限元方法。

有限元法对非均质、各向异性和非线性的介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通用性和灵活性,可以解决各种复杂的边界问题,在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值模拟中有限元法占有主导地位。

针对节理岩体的自适应有限元法的应用研究,开发了模拟节理岩体多步开挖过程的非线性自适应多重网格有限元法,实现了随开挖工作面不断移动而自适应加密有限元网格,提出了变化网格中的已知边界荷载及开挖边界释放荷载的移置方法;为适应增量荷载作用下自适应有限元分析的需要,还研究了不同网格间有限元计算结果的传递及网格退化处理。

2 边界单元法

边界单元法(Boundary Element Method,简称BEM)[4]是继有限元法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求解力学问题的数值方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而后于20世纪70年代所完善,并将其运用到断裂力学中。在力学问题的求解上,边界单元法应用Betti互易定理和Galerkin数值方法,通过Green公式将域内微分方程变成边界上的积分方程,然后在边界上运用有限单元方法进行离散后数值求解。其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5个:

1)得到积分方程后在边界以及域内进行离散;2)在每个单元上运用形函数近似表示;3)估计积分方程核中的Green函数;4)边界条件的使用和方程求解;5)域内各点位移和应力的计算。

边界元法的优点是应用Guass定理使问题降阶,将三维问题化为二维问题,将二维问题化为一维问题,与有限元法相比较,边界型解法需要处理的空间维数少,使得输入数据大为简化,网格的划分和重新调整更为方便,最后形成的代数方程组的规模也小很多,因此能够大大缩短计算时间。边界元法中作为权函数的基本解能严格满足问题的微分方程,基本解的奇异性使最后形成的代数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中对角线和近对角线元素的值远大于其他元素的值,此特点使边界元法的计算精度大大提高,并能较好地处理应力集中问题、无限域和半无限域问题,特别适用于处理场量变化梯度很大的问题,在解决三维空间和无界域中含裂纹的问题时具有特殊的优点,并保持了较高的精度[5]。

3 位移不连续方法

在边界元方法中,最主要的间接边界元方法是虚应力法和位移不连续法。位移不连续法(DDM)是一种基于边界积分方程、用于求解结构体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数值方法[6]。1976年由Crouch在解决二维含裂纹弹性体问题时提出来的,后广泛应用于含有裂隙、节理或断层等不连续面的无限大体的问题。在DDM中,把问题域分为真实裂隙和虚拟裂隙两种,其中的虚拟裂隙为求解域与非求解域之间的假想不连续面。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问题域裂隙边界将产生相对运动,反过来说,由于问题域裂隙边界的相对运动,将会在问题域任意点引起位移场、应力场响应,且这种位移不连续量线性表示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在已知边界上满足给定的边界条件值,所得到的解就是真实问题解。

近年来,为了探明岩体的断裂破坏机理,损伤力学理论被引入到岩石力学研究领域。基于损伤力学理论的非连续岩体的力学特征的评价正在逐步成为岩石力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损伤力学着眼于微裂纹的损伤演化特征及其与宏观断裂破坏的相关关系。岩体和结构体中大量裂隙和节理等不连续面的存在是岩石工程计算中的关键性因素,运用DDM来进行岩石力学分析显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因而受到越来越广泛关注[7]。

位移不连续方法被应用于岩石力学领域,取得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研究结果。但是,工程岩体中随机分布的不连续面的断裂扩展(会有闭合不连续面)的数值分析还有许多理论及求解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Crouch S L.Solution of plane elasticity problems by the dis-placement discontinuity method[J].Int.J.Numer.MethodsEngng.,1976,10(2):301-343.

[2]孙钧.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结构分析计算的若干进展[J].力学季刊,2005,26(3):329-338.

[3]冯康.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J].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1965,2(4):237-261.

[4]郑建军,刘兴业,周欣竹.边界元法及其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崔海涛,温卫东.随机有限元及其工程应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32(1):91-98.

[6]Crouch S L,Starfield A M.Boundary element methods in solidmechanics[M].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83.

新型工程师 篇10

1 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内涵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提到过, 是“创立”和“创造”的意思。在国际上,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创新的涵义也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创新是具有层次性的。创新能力是由基础性能力 (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类比能力、判断能力、归纳能力和相关的思维能力等) 和专业业务能力 (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交合能力、可行性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社会适应和把握机遇能力、合作和协调能力、系统分析和综合能力、决策管理能力等) 组合而成的一个能力结构体系。当前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重点。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除有知识、有能力, 又能实践外, 还必须具备积极的心态、好奇心、自信心、进取心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创造性人格, 以此作为创造行为和活动的掌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创新”, 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 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适应素质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 其内容涵盖了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学科。它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体, 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 为成为创新性人才打基础。高等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内涵, 决定了它的基本特征。除了具有专业性的特征以外还有:全面性、基础性、批判性、实践性和层次性。

工程能力是从事工程活动, 解决工程问题, 完成工程任务必须具备的能力, 包括工程应用、工程创新和工程管理能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三个方面的人才, 工程科学型 (主要从事工程理论研究的科学研究人员) 、工程应用型 (主要从事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和研制、设计, 以及生产第一线的设计、制造、运行、施工、检测和现场技术指导的工程技术人员) 和具有工程背景的工程管理型人才 (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和经营) 。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是我国石油工程领域的主力军, 该领域由于面临的复杂未知问题多, 风险和投资较大, 设备和技术更新较快, 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应用和工程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因此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必须是创新型工程人才。

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必须通过培养来实现。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只装盛知识的“空杯子”, 教师为“应试”而教, 学生为“应试”而学。培养的学生以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呈现出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较强, 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特点。因此, 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和创新能力的启发和培养;同时加强实践环节, 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工程应用和工程创新活动, 提高工程能力。此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2 教学模式探讨

2.1 教师队伍建设

名师出高徒,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懂得创新教育方法、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参与教学的教师要有科研经验, 从事科研的教师要参与教学。从事科研有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 也有利于教师本身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加强;从事教学, 有利于对科研成果的经常系统总结, 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的再结合。教学与科研双重身份的结合, 有利于把科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思维, 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供思考的科研和工程问题。石油工程业有一批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知名教授, 其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本科教学中让教授站上讲台, 可以起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作用。同时石油工程专业也拥有一批高学历、长期从事科研工作优秀教师, 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课程建设

根据石油工程专业的特色, 结合生产与实践, 推出了一批精品专业课程, 其中包括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和1门校级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实践, 授课教师均是该学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采取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石油工程专业还实施“大平台+小模块”的模块班教学模式, 在石油工程专业内部又划分了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藏工程、海洋石油工程等不同的专业模块, 不同模块的课程设置和授课侧重点有差别, 学生可以按照专业特长和将要从事的技术工作性质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

2.3 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改革也是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探索。本科学习进入二、三年级, 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课, 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此阶段选出一部分专业课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专业特长选择相应的专业导师, 提前介入科研工作, 在研究中通过导师的指导逐步掌握解决科研和工程问题的方法, 培养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石油工程学院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3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3.1 设立本科生创新基金

仅有课堂教学不能够满足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通过教师指导, 让本科生在课外单独或组成科研小组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解决某些实际的科研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掌握科研方法, 还可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为此, 石油工程学院首期划拨了10万元专项经费设立“本科生创新基金”, 由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申报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所申报的研究课题由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小组协作完成, 课题执行过程中可以极大的锻炼参与者的创性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

3.2 鼓励教师课题组资助课题

除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科研课题外, 也鼓励教师科研课题组从其科研课题中划拨一部分研究任务和研究经费设立本科生研究子课题, 组织本科生科研小组申报完成。由于所设立的课题紧密结合生产实践, 在课题研究内容和组织管理上也可以极大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3.3 向本科生提前开放科研实验室

从功能划分角度, 学校实验室可以划分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教学实验室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需要, 让学生完成某一单项的基础实验, 学生可以借此更好的掌握所学课堂知识。科研实验室是为完成系统的科研任务而设立的实验室, 实验仪器、装置和设备较为系统和先进。一般本科生仅在毕业设计阶段才进入科研实验室。由于毕业设计阶段时间短, 本科生很难利用科研实验室条件系统完成某项具体研究任务, 不利于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为此, 对二、三年级的本科学生提前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

3.4 加强工程实践环节

参与现场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 但如不经过现场实践, 很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本科学生在毕业后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现场工程实践的需要。因此, 石油工程专业尤其注重本科生的现场工程实践环节。在专业知识学习阶段,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工程实习, 在实习期间完成基本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工程实习中所遇到的工程问题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后期专业知识学习中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4 建立良性互动的长效培养机制

建立良性互动的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首先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本科学生是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主体, 学生素质的高低反映了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改进培养方法、获得良好培养效果的关键。在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定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同时要成为反馈信息的受众, 鼓励学生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内容, 注重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在培养过程中, 鼓励高年级本科生与低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研究小组, 加强团队协作和内部沟通, 形成高低年级之间在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传承关系, 在整个石油工程本科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培养氛围。

5 结语

为满足石油工程领域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应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石油工程本科创新性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取得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突破, 确保培养出高素质的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能尽快融入石油工程领域和发挥自身潜力。该机制应是一种良性互动的长效培养机制。

摘要:石油工程领域属于高新技术密集型领域, 技术更新快, 面临复杂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多。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 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是石油工程领域的主要技术力量。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石油工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石油工程专业的技术需求和行业特色, 以及本校在石油工程专业的科研、实验和教学条件, 探讨了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工程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沈传缘, 陈世瑛, 章锦林.本科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内涵与模式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00 (5) :45-47

[2]郑锋.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Vol.5, No.2:41-45

[3]刘国荣, 秦祖泽, 黄俊伟等.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性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2) :39-41

[4]张学松, 白恩远.工程本科创新教育模式探讨[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4) :54-56

[5]张宝文.法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Vol.25, No.4:130-132

[6]黄忠东.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结构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 (2) :43-45

浅谈新型节能门窗工程的质量控制 篇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82-01

摘要:

从材料选择、下料以及门窗安装、调整及成品保护等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等角度论述了现代新型节能门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词:新型;节能;门窗;质量

引言

随着人们对建筑能耗要求越来越高,门窗节能工程被大步伐向前推进,其塑料门窗以其色泽鲜艳,无需油漆、易保养清洁及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性等优点被广泛利用,且其耐腐蚀以及保温隔热性能均较好,但其在施工安装过程中往往出现系列质量问题而导致其使用功能受到影响,因此加强对其施工质量控制对增强建筑节能效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 节能门窗质量控制要点

1.1 制作过程的控制。

事前控制:材料控制。应对异形材、密封条等进行批量抽样检测,并保证其每批连续生产不超过一个月,产量不超过20t的为一批,检验结果全部合格方为合格,否则不可购进,对于紧固件、五金件、金属衬板及增强型钢等必须符合相关国家规定;人员。应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使相关人员具备驾驭知识和应用开发的潜能和独立操作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设备。保证制作中所用设备的完好率、精度和可操作性;

事中控制:下料。下料过程中双锯操作人员应根据作业单上具体尺寸精确下料并予以自检,并应在焊接前对下料尺寸进行复核,并应注意同样门窗间存在的色泽差问题,下料合格后应按照不同规格、品种和数量给予分组堆放;焊接。在下料后应及时进行焊接以免由于时间过长焊接表面附着污物而影响焊接质量,在施焊前应将所用工具的工艺参数调制最佳状态,并在核对构件方向和配件孔位置准确无误后方可施焊,焊接人员应对其首件焊件自检合格后方可批量生产,焊接过程中对相同尺寸的构件每五件进行一次自检,检查以构件尺寸和焊口质量为主;组装。组装主要是对各附件进行联接的过程,过程中应主要控制胶条装配中的伸缩余量,压条对接间隙均匀一致以及各附件联接牢固程度和门窗表面有无划伤等质量缺陷等[1];

事后控制:对安装完成的塑料门窗应进行严格的成品保护,应防止下道工序施工对上道工序成品造成损坏和变形,并在施工方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根据门窗品种、类型的樘数以5%的比例进行抽检,并保证每次抽检数量不少于3樘,待其检验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交付使用后仍应对其进行一定时期的质量维护。

1.2 安装中质量控制要点。

弹中线。在安装前应先将各楼层门窗洞口中线弹出并保证其上下中线对正,弹好后立即做出标记;

固定片安装。首先应将固定片做好防腐处理,并先用钻头钻孔,之后用十字盘头的自攻钉将其固定在框外测安装线点而禁止采用锤击打入,以免杆件出现凹陷、断裂以及螺丝松动等现象;

窗框安装与固定。先将门窗移至洞口旁竖放,若发现保护膜脱落应及时补贴;将上下框中线与孔口中线对其后采用木楔临时固定,下框長度大于0.9m时在固定四角的同时也应将中央固定;按照图纸方向即位置进行调整,主要调整其垂直度、水平度及直角度,确认位置准确无误后方可先固定门窗上框之后固定边框,混凝土墙一般采用射钉或塑料膨胀螺栓固定,砖墙则应采用塑料膨胀螺栓或水泥钉固定而严禁用射钉固定,并保证钉子不在砖缝部位;在组合窗安装时若设有预埋件则应采用焊接的方法固定,也可采取在预埋件上预先按照紧固件的规格打基孔,之后用紧固件紧固,拼樘料与砖墙联接时应先将拼樘料两端插入预留洞内之后用细石混凝土浇筑固定;在进行两窗框与拼樘料卡接后应用紧固件双向拧紧,并保证其间距不大于600mm,其紧固件端头与拼樘料与窗框间缝隙采用嵌缝膏进行密封处理;在窗台板安装时应按设计要求将其插入窗下框,并保证窗台板与窗下框紧密结合以及窗台板的水平度[2];

窗框与洞口的填充处理。普通单玻窗的洞口内外侧与窗框间应采用水泥砂浆或麻刀白灰进行填充密实,有保温隔声要求的窗体则应在洞口内外侧与窗框间抹灰时采用片材将抹灰层与窗框临时隔开,期间留5mm的缝隙,待抹灰层硬化后方可将片材撤掉,之后在抹灰层与窗框四周间隙内挤入嵌缝密封膏来防止塑料门窗由于膨胀作用而影响其密封性能;对伸缩缝的密封一般采取闭孔泡沫塑料、发泡聚苯乙烯等弹性材料进行分层填塞,待门窗洞口干净干燥后涂刷发泡剂,并保证其连续施打并一次成型,对溢出的部分应在其结膜前将其塞入缝隙内以防止其外膜被破损,窗框与洞口间窗框外测预留打胶槽口,当外墙装饰面为粉砂层时应贴上型塑料槽口,并将打胶面清理干净后方可进行打胶,并严禁将密封胶施打在涂料面层上;安装完毕后应检查排水孔是否被杂物堵塞,否则应清理干净以保证其畅通等;

窗扇及玻璃安装。窗扇安装应在内外抹灰等湿作业结束后进行以减少对门窗的损伤及污染,安装时应避免玻璃与玻璃槽直接接触,并应在玻璃四周垫上不同厚度的玻璃垫块后方可将玻璃装入框内之后用压条将其固定。

1.3 门窗保护。

门窗保护是指防止门窗受到污染和损坏,对保护模损坏的应给予补贴,在抹灰施工时应保证砂浆不沾染门窗,已经安装完毕的洞口不应被作为材料运输通道并严禁在已安装完成的门窗框及扇上悬挂重物,外部施工时外脚手架不应顶压在门窗框、扇及窗撑上,施工期间严禁对安装完成的部分踩踏并防止利器将其划伤或电气焊火花将其表面烫伤现象[3]。

2 结语

随着人们对建筑和节能要求越来越高,新型的塑料门窗因其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而被广泛采用,但在其施工中若不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操作则可能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室内节能效果且会对建筑施工功能和寿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应从安装工艺中进行严格控制才能确保其最终施工质量,实现其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 —2007).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 378—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新型工程师 篇1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照运输能力大致可划分为地铁、轻轨、有轨电车三大类。不同类型的城轨交通工程由于运营模式、业务需求不同, 通信系统的设置和标准也有区别。

以城市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为例, 研究探讨主要通信系统的建设标准。假定线路全长16 km, 全线共设16座车站, 其中地下站5座, 地面站4座, 高架站7座, 设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1处, 全线封闭运行。根据客流和运营需要, 划分为轴心站 (4座) 和卫星站 (12座) , 主要的运营管理设备和人员均设于轴心站。车辆采用低地板新型有轨电车系统, 直流750 V接触网授流。本线最高运行速度80 km/h, 站台有效长度40 m。

由上述情况可知, 该工程建设标准介于普通有轨电车和轻轨工程之间, 线路和车站按照轻轨标准建设, 运营标准高于有轨电车但低于轻轨。根据该线设置轴心站和卫星站, 主要的运营管理设备和人员设于轴心站的特点, 需要对通信系统的方案和结构进行针对性优化设计, 以实现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基础上, 降低工程投资, 便于运营维护管理的系统目标。

2 通信系统建设标准

通信系统应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运营提供语音、文字、数据、图像及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通道, 满足多功能、多用途、高可靠性的要求。通信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列车安全运营;在灾害情况下, 应能迅速转为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通信系统。

2.1 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是通信网中最重要的子系统, 可为其他通信子系统和信号、电力监控 (SCADA) 、防灾报警 (FAS) 、机电设备监控 (BAS) 、自动售检票 (AFC) 等专业提供安全、可靠的传输通道, 为运营管理提供有效的通信手段。传输系统方案的合理性, 直接影响整个通信系统建设方案合理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为适应轴心站和卫星站的运营需求, 本线FAS、BAS、AFC系统按照控制中心、轴心站、卫星站三级设置, 在轴心站设车站级管理设备, 卫星站的数据通过传输系统提供的数据通道汇聚到轴心站, 再上传控制中心。传输系统业务需求见表1。

根据传输业务统计, 本线传输系统采用基于SDH的MSTP技术。在系统构成上可采用两种方案。

方案一:在控制中心设10G MSTP传输设备, 各车站设2.5G MSTP传输设备, 构成两个以控制中心为切点的2.5G两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 (见图1) 。

方案二:本工程通信传输系统初期业务容量较小, 考虑到满足公共交通线网建成后信息系统传输的需求, 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 在控制中心设10G MSTP设备, 在本条线路轴心站设2.5G MSTP设备, 采用两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结构, 构成本线骨干传输网络。在标准车站设622M MSTP设备, 轴心站2.5G设备与管辖范围内标准车站622M设备采用两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结构, 构成接入层网络 (见图2) 。

以上两个方案均能够满足本工程信息传输需求。考虑到目前2.5G设备较622M设备投资增加不大, 为简化网络结构, 传输系统推荐采用方案一。

2.2 公务通信系统

公务通信系统为轨道交通行车管理、运营及维修等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内部联系及外部公务联系提供必要的通信手段。该系统采用软交换技术组网, 对于简化通信网络结构, 减少运营维护成本具有较大的优势, 逐渐成为目前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首选技术方案。

公务通信系统在控制中心设核心交换机、呼叫服务器、网关等设备, 在各轴心站设接入网关 (AG) 。考虑到卫星站无人值守, 电话用户较少的特点, 卫星站不设车站交换设备, 其电话用户通过传输设备接入所属轴心站车站设备, 以降低投资, 减少运营维护工作量。

2.3 专用电话系统

专用电话系统是为控制中心调度员、车站、车辆段的值班员组织指挥行车、运营管理及确保行车安全而设置的。主要包括调度电话, 站间行车电话, 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内直通电话以及区间电话。该系统采用数字专用通信系统, 在控制中心设数字专用通信主系统, 在各轴心站设数字专用通信分系统, 通过传输系统提供的2M传输通道, 构成全线调度电话系统。

在控制中心调度大厅设调度台;在车辆段信号楼、各轴心站车控室设车站值班台和环控 (防灾) 调度分机, 在变电所设电力调度电话分机。站 (段) 内设置专用直通电话, 接入本站数字专用通信分系统设备。

考虑卫星站无人值守, 站内可不设置专用直通电话, 但考虑到运营管理可能存在的需求, 可预留设置车站临时值班台直通电话, 并在站台上设紧急电话, 车站变电所内设电力调度电话分机, 通过传输设备接入所属轴心站数字专用通信分系统设备。

站间行车电话功能通过数字专用通信分系统实现, 仅在轴心站之间设站间行车电话。

沿线不设区间电话, 区间电话的功能由无线通信系统实现。

通过优化设计, 减少了卫星站的数字专用通信分系统设备, 同时通过取消区间电话, 节省了区间电缆的敷设, 实现降低投资及设备维护工作量的目的。

2.4 无线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为轨道交通系统固定用户 (控制中心、车辆段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等) 和移动用户 (列车司机、防灾人员、维修人员) 之间的语音和数据信息交换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

无线通信系统对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同时, 在轨道交通运营出现异常情况和有线通信系统出现故障时, 能迅速提供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等紧急通信手段。

无线通信系统采用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为了降低工程投资, 本线采用多基站中区制 (基站+直放站) 覆盖方案。

在控制中心设无线集群交换机, 满足本工程全线使用需求, 并预留后续线路接入条件;在车辆段、轴心站设置基站, 在卫星站和区间设光纤直放站, 满足车站、车辆段、区间场强覆盖要求。

2.5 电视监视系统

电视监视系统作为轨道交通运营的重要工具, 主要用于车站值班员、控制中心调度员监视站台站厅, 辅助指挥机车安全进站出站, 及当发生灾情或突发事件时监视疏导客流。

电视监视系统视频图像采用全IP传输方案。各摄像机摄取的图像信号经数字视频编码后接入本地网络交换机, 全线控制中心、各车站的网络交换机通过传输系统提供的传输通道构成IP网络, 完成本线视频监控图像的传输、控制功能。

由于本线卫星站均采用无人值守方式运营, 电视监视系统在控制中心设中心电视监视系统, 在轴心站设车站电视监视系统, 在轴心站和卫星站站台、客流汇集区域、主要通道出入口、重要设备用房设摄像头;在轴心站设视频存储设备, 满足全线图像存储、调用需求;在控制中心设监控管理终端和监控设备;在轴心站设监控设备, 负责本站及所管辖卫星站的视频监控。

2.6 广播系统

车站广播系统供控制中心各调度员和车站值班员使用, 为乘客播放列车信息, 对上、下车乘客提供安全提示、向导及紧急状态的安全服务, 为工作人员播放作业命令及管理等信息。

广播系统采用数字语音广播技术, 可以避免模拟处理传输过程中带来的音质变化。

广播系统在控制中心设中心广播系统, 在控制中心值班员坐席设广播控制台;在车辆段、轴心站设车站级广播系统, 车站 (车辆段) 值班员处设广播控制台;在卫星站仅设置扬声器和功放设备, 通过传输系统提供的传输通道, 接入归属管辖的轴心站广播主机。

2.7 时钟系统

时钟系统为全线运营组织、客运管理各部门、车站及其他系统提供统一的时间信息。

时钟系统采用控制中心/车站两级组网方式, 在控制中心设GPS接收机、一级母钟;在车辆段、轴心站设二级母钟;在控制中心、车辆段、轴心站主要管理用房设子钟。

各车站公共区不设置子钟, 利用PIS系统显示屏显示标准时间信息。

2.8 乘客信息系统 (PIS)

PIS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 以LCD、背投、等离子电视、LED条屏、大屏等为显示终端, 在满足新型公共交通服务功能信息化、多元化需求的同时, 满足乘客对多信息的需求。为旅客及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的、实时性的信息显示, 如时刻表及票价信息, 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 为工作人员和旅客提供全方面的信息服务。

PIS系统采用控制中心和车站两级组网方案, 通过传输通道连接控制中心局域网和车站局域网。

PIS系统采用实时播控模式, 在控制中心设中央级播控设备, 实现PIS系统所有设备的运行、监控和管理功能;在轴心站设车站级设备, 实现本站及所管辖的卫星站PIS系统设备的监控、管理功能;在轴心站和卫星站设现场播控设备。

鉴于本线介于有轨电车和轻轨的建设标准, 而且主要为地面、高架线路, 因此本线不设车载PIS系统的地车无线传输设备。车载PIS可采用DVB-T技术接入城市移动电视台的视频节目;控制中心调度员对列车发布的文字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业务功能解决。

3 结束语

根据本线卫星站无人值守的运营特点, 在常规通信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主要对公务通信系统、专用通信系统、电视监视系统、广播系统、时钟系统及乘客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 在满足运营需求的前提下取消了卫星站部分车站级设备, 达到了降低工程投资和减少运营维护工作量的效果。

上一篇:无线数据监控终端下一篇:水产健康养殖主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