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发展政策

2024-12-02

家庭发展政策(精选12篇)

家庭发展政策 篇1

所谓家庭服务业, 从统计的角度讲, 是居民服务业的一种, 指为居民家庭提供各种家庭服务的活动, 特别是对家庭运转和家庭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的各类服务活动的总称, 主要包括保姆、家庭护理、厨师、洗衣工、等和病床临时护理和陪诊服务。近年来, 鉴于家庭服务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加上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快速到来, 发展家庭服务业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国家层面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出台了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从长远看, 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是我国改善民生、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解决家庭服务产业规模小、中小企业多、服务从业人员供给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已有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等矛盾和问题, 推动家庭服务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结合近年来的相关调研成果, 我们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 以供借鉴和参考。

加强统筹协调管理, 重视和支持家庭服务业发展

首先, 应加强舆论宣传, 不断提升行业社会地位, 让更多的居民和企业了解家庭服务, 参与家庭服务, 选择家庭服务, 使家庭服务业的社会地位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是要完善运行机制。已有的国务院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平台, 要健全其工作规则, 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形成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工作合力。依托全国和地方家庭服务业协会这个平台, 推动建立全国性的服务规范、行业标准, 研究建立行业的监督制约机制。

三是要加强统筹规划。在国务院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领导下, 推动制定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在家庭服务业总体规划指导下, 根据实际需要研究制定各种专项规划, 如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家庭服务人才教育培训规划等。加大规划实施力度, 以规划为依据新建家庭服务机构和设施, 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

此外, 还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议政府授权行业协会承担某些专业资格培训及认证的功能, 承担行业统计、标准拟订、培训等有关工作, 发挥在行业自律、信息交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方面的作用。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降低行业风险

从家庭服务活动的利益关系看, 目前家庭服务业主要存在三大风险:一是雇佣双方身份核查难的风险;二是家庭服务员健康的风险;三是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的风险。保险公司虽可以承担一些风险, 但要从根本上化解诸种风险, 还需要对家庭服务活动进行统一立法。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一部针对家庭服务业的法律或法规, 甚至地方规章都非常少, 成为阻碍家庭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建议在现行《劳动法》的基础上增加相关内容, 对部分内容作技术性调整, 将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纳入《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以员工制的主导地位来推动家庭服务职业化进程。

同时, 建议通过减免税收, 就业专项资金扶持等手段扶持家庭服务企业建立健全员工社会保障, 设立政府资助的商业保险和专门的家庭服务业意外风险救助资金, 为家庭服务企业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服务。

推进家庭服务业职业化、规范化发展

从目前看, 家庭服务市场无序竞争问题较为突出,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行业管理滞后, 标准规范不健全。因此应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家庭服务业管理办法, 对不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调整范围内的用工形态, 研究制定相应的工时制度、工资指导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劳动标准制度、参加社会保险办法等具体管理办法, 为规范行业管理和权益维护奠定基础。

还要进一步规范与健全家庭服务行业准入标准、用工制度及服务质量要求, 拟订、实施有关从业人员管理费收取、劳动报酬的指导价格标准。修订已有的《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 研究制订育婴师、月嫂、病患陪护、保姆、钟点工等新兴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逐步建立起统一协调、科学适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引导家庭服务业规范化发展。

还应该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对财政支持的家庭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 并由该部门每年组织外部机构评估, 对不达标企业吊销资质。支持已经成立或拟成立的全国省、市两级地方性家庭服务业协会, 承担绝大部分对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的监管、培训机构的监管和职业资格管理。通过对服务质量的权威公正的第三方担保, 来培育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信任, 扩大家庭服务消费规模。

加强职业培训, 增强家庭服务业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加强对家庭服务人员的培训, 是壮大从业队伍、提高家庭服务质量、缓解高端需求供不应求矛盾的重要途径。家庭服务职业培训包括企业家、创业人才培训和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培训两方面。首先要充分利用各有关部门现有的培训条件, 多渠道开展培训。全国统一组织编写和修订家庭服务业培训教材, 开展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

其次是启动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落实各项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以规模经营企业和技工院校为主, 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 建立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从初、中、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发展通道。建立全国统一、权威性的技能鉴定机构, 颁发全国统一的培训证书, 改变多头发证、多头鉴定使得培训市场混乱、雇主无所适从的状况。

三是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以提高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核心, 鼓励运用讲座、电化、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 开展针对性强的家庭职业培训, 促进家庭服务业从传统体力型向现代智力型转变。

还要支持高职院校设置家庭服务专业, 结合行业发展的国内外趋势, 以职业性原则为基础, 科学规划专业目录中专业方向,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互补、互促。

完善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

目前, 有关家庭服务业的优惠政策主要倾向城镇下岗职工, 针对农民工和大学生的优惠政策较少, 建议今后政策要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城镇下岗人员从事个体家庭服务业给予同等的财税政策支持。

一是切实加大中央财政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投入。在目前商务部“家政服务工程”基础上, 扩大资金投入规模, 增加每年受益人员数量, 在注重一线从业人员培训的基础上, 也要注重家庭职业经理以及家庭服务培训师资的培训。

二是扶持家庭服务机构发展。对于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著名品牌的家庭服务企业, 按照所缴纳的所有税收的一定比例给予先征后退的税收优惠。对于员工制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对于因实行员工制而造成的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的增加, 给予全额先征后退。家庭服务机构为员工制从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 中央财政按照实际缴纳情况给予50%的补贴。

三是鼓励开发、购买商业保险的财税政策。对商业保险机构销售针对家庭服务业的保险品种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以调动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针对家庭服务业保险品种的积极性。家庭服务机构为从业人员购买商业保险的费用, 允许在计算所得税时全额扣除。

还应设立家庭服务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鼓励以减税形式予以间接补贴支持等。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由政府向有实力、信誉好的家庭服务公司定向购买服务, 通过这些公司向政府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推进典型示范, 探索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 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仍是一个新兴行业, 因此有必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强典型示范, 由点到面引导家庭服务业发展。首先, 建议在部分城市试点, 将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适用范围从城镇下岗职工, 拓展到城镇大学毕业生, 再拓展到外来农民工。

其次, 鼓励各地家庭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发展新业态。对按照公司化运作的服务机构典范要大力宣传, 给予奖励。对从清洁保洁、搬家搬场、病人陪护等传统型家庭服务, 向涉外保姆、家庭顾问、家庭助理、家庭管家、精神陪伴 (陪读、陪聊) 等现代专家型家庭服务转变的企业给予试点引导。在大中城市推广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院”服务模式, 等等, 带动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

家庭发展政策 篇2

中共乔善乡委员会乔善乡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的实施办法

各村(居)民委、乡直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等14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人口发„2007‟104号)精神,乡党委、乡人民政府根据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行业特点和涉农项目,进一步制定了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新机制,以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切实稳定我县低生育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充分认识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的重要意义

农村人口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体现各项惠农政策对计划生育群众的公正公平,是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方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各乡直相关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正确认识在惠农政策上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利益导向作用,促进群众转变婚育观念,增强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二、明确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要求,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目标。由政府统揽,各相关部门履职,制定和落实针对农村计生家庭的奖励、优待、减免、帮扶、保障、救助政策与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困难,探索建立全面的、长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激励机制,以此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转变;增强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约束力,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口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人口环境。

三、建立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惠民政策体系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为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应当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困难家庭理应得到重点扶助。各级各部门应当整合资源,在制定或执行相关惠民政策时,主动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会商,逐步探索建立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惠民政策体系。凡是惠民政策,计划生育家庭要优先享受,各项惠民政策按人均或按户落实资金时,对计划生育家庭要在平均基础上提高一定的补助标准。相关单位职责如下:

乡扶贫办: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将计划生育贫困家庭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对象。

乡民政办:把农村中的独生子女贫困户特别是子女夭折、病残后又无生育能力的家庭优先纳入困难救济、慈善助学、安身工程建房,优先解决他们的生活、入学和住房困难,在安身工程建房工作中对计生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在发展社会福利、农村社区服务事业中,优先照顾和扶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年满60 岁后,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可享受农村五保待遇;及时将符合享受农村低保、农村医疗救助的“三结合”户纳入低保和医疗救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和治病困难。

乡卫生院: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独生子女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区属卫生医疗单位减免门诊挂号费。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对农村未满16周岁的独生子女因病住院治疗的,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比例的基础上提高5%进行补偿。

乡林业站:在造林工作和发展经济林工作中,优先向农村计划生育户提供林业科技服务,优先安排林木采伐计划和植树造林、林下地综合利用、科技示范等林业工程项目。乡妇联:要在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巾帼扶贫” 活动时,优先照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在春蕾计划、大龄女童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优先安排农村计划生育家庭。

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村居民在户籍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施行计划生育手术免费;把应当享受惠农政策的计划生育群众,及时提供给各相关部门,并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四、确保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落实的工作举措各村民委、乡直有关单位要对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认真落实好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各项惠民政策。对于今后安排的涉农惠农项目,有关部门要全力配合,逐年制定实施细则,认真落实好优惠政策。要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列入对各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内容,每半年和年终考核1次,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工作考评、兑现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没有完成工作任务、落实优惠政策不力的相关部门及其责任人。

中共乔善乡委员会

乔善乡人民政府

“二孩”政策后家庭教育如何升级 篇3

三个双子女家庭的教育故事

第一个故事:

小松6岁回到父母身边上小学时,发现家里还有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妹妹。

小松是在农村奶奶家长大的,爸爸妈妈对他就是一个概念,没有在一起生活,感情不是很深。

重新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小松像个刺猬,戒备地看着这个新家和自己并不熟悉的父母。他思量着父母的一举一动,父母爱不爱他,他没有把握。他在日常生活的蛛丝马迹中,努力寻找爱或者不爱的证据。

小松伤心地发现,父母其实并不爱自己,他们爱的是他的小妹妹。他们同妹妹在一起的时间多,总是抱着妹妹,而不抱自己;他们逗妹妹笑,从来没逗过自己;他们对妹妹笑脸相迎,对自己却总是指责批评,这不对那不对……自己怎么就这么不受欢迎呢?

小松对学校也不适应。他一直在乡下长大,不习惯受学校和老师的约束,调皮的他经常被老师告状。恨铁不成钢的爸爸不明白儿子为什么会这样,他不是已经长大了吗?为什么一点也不懂事?看来,自己要好好管教管教这孩子了。

从此,家里充满了爸爸对小松的责骂。小松跟父母的关系更加紧张,他恨所有的人,包括爸爸妈妈和妹妹,他跟所有的人作对。爸爸妈妈对这个唯一的儿子更加失望。

小松就这样磕磕绊绊地上着学,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在社会上打零工。有时候,他也会觉得不甘心,觉得自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他跟妈妈商量,想上技校,学个一技之长。但是妈妈对这个儿子根本没信心,她担心儿子骗自己的钱,便说:“你去上吧,你要真能考上并顺利毕业,我就给你报销学费。要不然,我可没钱。”小松见妈妈这样的态度,想了想:算了,这么麻烦,我的学习基础不好,而且我也没钱。于是,小松放弃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从此小松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对他来说艰辛无比,一个又一个的烦恼,让他无力面对。小松开始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只有在游戏中,他才可以让自己成为强者、英雄、能掌握命运的人。

爸爸妈妈看到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儿子,彻底失望了:儿子太不懂事了,整天只知道打游戏,正经事都不做,完了,他这辈子是不可能再有出息了!

小松的妹妹从小见惯了爸妈对哥哥的失望和责骂,她心惊胆战。她本能地知道要改善自己的处境,就一定要乖,要听话,要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父母的爱。

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妹妹一直很努力,从小学习就名列前茅,直到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但是妹妹觉得自己很累很累,有一天她突然泄气了:这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一直以来,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可是她自己高兴吗?在生活中,她习惯性地先满足别人的愿望,而忘了自己也是有需求有愿望的。她发现,自己总是退让,面对别人的要求,不管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她都不敢拒绝或者抗争。虽然有时候这让她很痛苦,但是她觉得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第二个故事:

王艺的妈妈是知识分子,对家中两个女儿的教育很重视。可是不知为什么,王艺看着挺机灵,学习却不开窍,在班里只是个中等生,这让妈妈非常着急。妈妈经常给王艺辅导功课,但是讲着讲着就烦了,对王艺经常打骂。

王艺的妹妹上学后成绩出色。她和小松的妹妹一样,见多了父母对姐姐的责骂,知道要想保护自己,就不能犯姐姐犯的错误。

妹妹的出色更衬托出王艺的无能,从此父母对两个孩子的态度就是“冰火两重天”——妹妹家里家外受尽赞扬,姐姐则越发自卑。

王艺不自信,但是优秀的妹妹其实也不自信,她没有安全感,她什么都拼命想做到最好,什么都要争第一,因为只有这样,她觉得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护。

其实,从遗传学的角度讲,一母同胞的姐妹智力上能有多大的差别?如果妈妈能多关心大女儿,让小女儿也多帮助姐姐,姐姐不一定会逊色于妹妹多少,而妹妹也会拥有更多的安全感。

第三个故事:

雪山的童年非常快乐。他在奶奶家长大,是村里的孩子王,每天领着一群孩子上山下河。有时候,他太淘气,爷爷抡起棍子要打他,他噌噌几下就爬上了树,气得爷爷吹胡子瞪眼睛,却拿他没辙儿。

但是快乐的时光在他小学毕业时结束了。小学毕业后,雪山回到城里父母身边。城市生活让他不适应,父母也很陌生,他感觉很孤独。雪山在学校学习不好,城里学校跟乡下学校不一样,他在乡下的本领无用武之地,而城里需要的他都不会。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他都是边缘人,无人理会。

他读到初中毕业再也读不下去了,爸爸给他找了个工作,他成了工人。一天,一个更好的单位招工,而这个单位的领导是爸爸的老朋友,雪山求爸爸帮忙给他求个情。爸爸拒绝了:“你有本事就自己考,没本事就算了,不要打我的主意,一切都要靠你自己。”

爸爸的理由冠冕堂皇、无懈可击,但是雪山从话语中听出了父母的冷酷无情。他转身离开家,发誓永远不再回来。雪山没去参加招工考试,他依然四处打工,艰辛可想而知。有一年,快过春节时,他失业了,没有了经济来源。他不知道那个年自己是怎么过的,但是他不求任何人,过得再好再坏,都是自己的日子。他冷眼看着父母为弟弟打点前途,再也不曾对父母兄弟开过口。

现在,他最大的期望就是多挣钱,以后若有儿子,好好培养儿子,不让儿子过自己这样的生活。

要“二孩”是教育之幸,还是教育之累

国内研究表明: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承认教育失败,认为独生子女存在蛮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孤僻冷漠等问题。“二孩”的到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一些弊端。因为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唯一孩子,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过度供给,溺爱孩子。“二孩”的到来,改变了家庭的环境,分散了家长的关注和关爱,可以使家庭教育回归理性。

nlc202309030648

“二孩”的出现,还可以避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过高期望,结果孩子难以承受,不仅扭曲了天性,还影响了身心健康。在双子女家庭中,家长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教育子女,对孩子合理要求,更好地享受与子女共同成长的幸福,使孩子身心自然、和谐地发展。

但是“二孩”的出现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处理不好“二孩”就会成为家庭教育之累。

在“二孩”出生前,“头胎”孩子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随着家中“二孩”的出生,家长会在一定时间内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二孩”身上,“头胎”会感到自己被冷落、被抛弃,从而产生被边缘化的不安全感。这时,“头胎”孩子会把这种失衡怪罪于弟弟或者妹妹,从而对弟弟或妹妹产生怨恨。特别是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家长,由于“头胎”是女孩才生育“二孩”的,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因此,解决好“头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双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生“二孩”后,家长对孩子的经济、情感投入压力更大。调查发现,不想生育“二孩”的父母近八成是因为“经济不允许”,其次是由于“没精力照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生活成本、教育成本不断攀高,“精养”孩子已成为趋势和潮流。“二孩”的出生势必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家庭负担过重,容易使一些家长心态失衡,觉得自己那么辛苦地为孩子赚钱,对孩子严厉点、要求高点是应该的。

此外,“二孩”的出现需要父母更加努力地工作,多赚点钱,陪伴、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减少,甚至出现隔代教育和留守儿童现象,影响儿童的智力和个性发展。

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不会产生孩子间的攀比现象,父母也不会对孩子偏心。而在双子女家庭中,父母由于孩子发展水平、性别、长相、性格以及个人喜好等,极易对某个孩子产生偏爱。被偏爱者容易骄横任性,被冷落者容易冷漠孤僻,更有甚者会仇恨社会。同时,双子女家庭中,孩子们之间容易相互比较和攀比,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不良竞争,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从以上三个家庭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失误,会影响一个或者更多的孩子,还有孩子成人后的家庭以及孩子的孩子。父母需要注意的是:

1.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最重要。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亲子关系是从孩子小的时候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同孩子接触越多,越亲密,越了解孩子,同孩子的习惯越相似,默契程度越高,就越喜欢孩子,越能接纳孩子,亲子关系就越好。否则,一个陌生的孩子突然闯入你的生活,即便孩子是你亲生的,血管里流淌着你的血,你也不了解他,不喜欢他的行为和处世方式,越看他不顺眼,亲子关系就越差。

2. 孩子是需要鼓励的,被鼓励才能让孩子有自信,而信心是支撑一切的基础。恨铁不成钢,从来都不是好的教育模式。孩子不是超人,在成长过程中,他一定会遇到很多障碍,如果对孩子没有帮助,只有要求,孩子就会退缩,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他离你的要求就越来越远。帮助孩子,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3.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性格都不同,不能对所有的孩子用同样的标准,不是这个孩子能做到,那个孩子也能做到。但是耐心和鼓励、和风细雨的爱和关注,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需要的。

双子女家庭,家庭教育要更花心思,对待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很多时候,大孩子教育好了,能影响和带动下面的孩子;同样,大孩子教育不好,也会影响其他的孩子。

父母要“二孩”应该注意的问题

父母要做好“头胎”孩子的教育。在“二胎”来临前,要让“头胎”孩子有个心理准备,使他明白有了弟弟或妹妹就有了玩伴,就多了一个爱他的人,使其对弟弟或妹妹的出生产生期待。并为他提供机会,体验帮助和关心他人的快乐,体会到做哥哥或做姐姐的自豪感,使他知道有了弟弟或妹妹,父母仍会爱他。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坚持正面教育,及时表扬“头胎”关爱弟弟或者妹妹的行为。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经常给他讲什么样的话;你不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不要给他讲什么样的话,即使是批评也不可以。

父母要为第二个孩子的到来做好充分的思想、经济准备。对于生育第二个孩子,父母要协商好,取得家庭成员的支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要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而手足无措,更不能因为生孩子对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而迁怒于孩子。同时,父母要明白经济不是关键问题,而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关键。因为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养护他们的心灵。

父母要充分发挥孩子之间的互动作用,这是双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双子女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有两个孩子,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其成长具有比成人教育更大的价值。

第二个孩子出生后,父母要不断提供孩子与孩子间交流的机会,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合作分享、相互竞争等,培养孩子间深厚的感情,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父母精力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

父母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防止偏爱和盲目攀比。教育学家认为:“儿童比黄金更为珍贵,但比玻璃还脆弱。”父母应该细心呵护儿童稚嫩的心灵,尊重孩子的天性,科学施教,像园丁那样做好培植“根”的教育。“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之爱。”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身后欣赏孩子的进步,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理想的寄托者和事业的继承人,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让孩子成为生活的主宰。

由于遗传、成长环境、性别、个性等因素,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唯一。教育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优秀的孩子可以是不一样的优秀。因此,没有必要对两个孩子进行横向对比,更不能偏爱某个孩子,否则会害了孩子。

父母要懂得欣赏孩子之间的差异,学会公平、民主地对待孩子,做到科学育儿,让双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健康、更幸福地成长。

【编辑:杨子】

家庭发展政策 篇4

一、江苏省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现状

(一) 养老机构、残疾人、员工制家庭服务业的税收优惠较多

江苏省将家庭服务业作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支持重点, 充分利用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 进一步加大对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从现行的财税政策来看, 对于养老机构、残疾人及员工制家庭服务业的税收优惠较多。在扶持养老机构发展方面, 对养老院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经省有关部门审批确定, 功能设施达到省级示范性标准的社会力量新办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 由省财政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助;在发展残疾人家庭服务业方面, 对于从事家庭服务个体经营的残疾人, 自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在扶持员工制企业方面, 江苏省对于员工制企业的政策与国务院的政策一致, 对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按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 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员工支付工资的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 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 取得的家政服务收入免征3年营业税。

(二) 加大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投入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缺乏、服务质量低下问题, 江苏省政府将加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列为工作重点, 落实培训计划和农民工培训补贴等各项政策, 按照同一地区、同一工种给予同一补贴的原则, 统一培训补贴基本标准, 统一培训机构资质规范, 统一培训考核标准、考核程序和考核办法, 在2012年1月1日实施的《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也规定了, 每年年初省财政厅将根据年度专项资金预算安排规模, 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当年获证奖补资金分配方案, 对当年参加职业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本省农村劳动者发放奖励。对实施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和病患陪护员等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 对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机构招聘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的, 按规定给予补贴。

(三) 鼓励企业打造品牌商标, 做大做强

为了改变小作坊式的家庭服务企业现状, 促进中小型家庭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苏政办发[2011]49号) 中将国家和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家庭服务企业, 政策包括提供便捷服务, 将符合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纳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给予积极扶持。对于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 打造知名品牌, 新获得驰名商标的家庭服务企业, 由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一次性100万元的奖励。另外, 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2012年开展家政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办建[2012]14号) 的规定, 在部分城市开展家庭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并支持家政服务人员培训。江苏省以南通市作为试点, 支持标准原则上每个家政服务网络中心不超过300万元, 每个大型龙头家政服务企业不超过150万元, 每个中小专业型家政服务企业不超过30万元, 且不超过总投资额的50%。江苏省鼓励家庭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打造品牌商标的一系列政策, 不仅吸引了广大家庭服务企业, 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各界人才从事家庭服务业。

二、财税政策促进江苏省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效果

(一) 现行税收优惠针对面窄, 对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作用甚微

现行税收优惠主要是针对养老服务企业和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 而根据我们对50个家庭服务企业调研的结果显示, 只有一家企业是采用员工制运营, 其他的企业均是中介制运营。唯一的这家企业实行的还并非全部员工制, 只是部分员工制。该企业仅与表现良好、就业稳定的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并为其购买社会保险。因而政府大力推行的税收优惠覆盖面实际很小, 没有惠及绝大多数家庭服务业, 也没有为中介制转为员工制企业创造有利条件。现行政策虽然免除了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三年的营业税, 但并没解决企业无力承担员工巨额社会保险费的难题。实行员工制后,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 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这部分费用平均占从业人员工资的30%左右, 这对家庭服务企业来说, 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在我们访谈的50家企业中, 负责人反映他们也都希望采用员工制来运行, 这样可以更好地管理从业人员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但实在是难以承受巨额的社会保险费用, 其中有一家企业在2008年前实行的是员工制管理, 后期由于无法承担员工的社会保险费而被迫改为中介制运营。

(二) 财政扶持的从业人员培训并没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江苏省对于从业人员的政策支持中, 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为重点, 也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政策。然而,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500名受访从业人员中, 有52%从没参加过家庭服务相关的培训, 一部分受访者甚至不知道有免费培训, 另一部分则是认为培训并没有多大作用因而不参加。在安德门劳务市场的调查中, 只有一个受访者表示参加过培训, 且表示培训获得的证书用处不大, 其他人则认为培训是浪费时间。培训需求最旺盛的是目前工资最高的月嫂和育婴等高端服务, 其他如保姆、照顾老人、钟点工等对专业要求不高, 因而从事这些服务项目的人员一般没有参加过培训。从业人员培训主要是依靠家政机构自主培训, 员工等级鉴定为家政公司自主鉴定, 没有参加权威机构的鉴定并发放统一证书。从调研结果来看, 参加培训的从业人员基本来自于家庭服务企业, 而来自劳务市场的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的比例很少。可见, 家庭服务企业在引导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

(三) 家庭服务企业难以获得一次性奖励, 资金缺乏导致发展困难

目前家庭服务业大多数是规模较小的中介制机构, 要扭转这种局面, 发展规范化、规模化的家庭服务企业, 促进其健康发展, 应该是未来家庭服务企业的发展方向。江苏省对于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 打造知名品牌, 对新获得驰名商标的家庭服务企业, 由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一次性100万元的奖励。从调研结果来看, 被调查的50家家庭服务企业均未获得该项奖励。另外, 目前家庭服务企业发展壮大普遍面临融资困难。在被调查对象中有70%以上的家庭服务企业有融资需求, 但由于它们规模较小、缺乏抵押物等因素, 难以获得资金来源。而从目前江苏省扶持家庭服务业的财税政策来看, 并没有涉及融资问题。

(四) 财税政策缺乏对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保障

根据我们对从业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61%的从业人员没有购买社会保险。家庭服务业的这种局面, 导致一些层次较高的家政人才宁愿从事其他行业, 也不愿从事家庭服务业, 即使该行业给出的工资更高。由于该行业基本采用中介制, 没有机构承担社会保险费用, 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而江苏省政府目前的财税优惠恰恰对这部分没有相应的举措, 因而员工制在家庭服务业中的推广依然存在很大的阻碍。

(五) 缺乏对家庭服务需求方的财政扶持

从调研数据来看, 目前家庭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年龄段, 即小孩和老人。月嫂和育儿嫂的价格在南京已经涨得很高, 月嫂月工资已经超出8 000元, 很多家庭已经难以承受这个价格。而反过来价格低洼区是老年家庭服务, 由于老年人收入普遍偏低, 所以一般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不愿意从事老年服务, 只有60岁以上的, 甚至不识字的老人才会去从事老年服务。目前江苏省财税政策也没涉及到这块, 没有对家庭服务需求给予财税支持。

三、完善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的建议与对策

(一) 减轻家庭服务企业社会保险负担, 发展员工制企业

从调研结果来看, 目前阻碍家庭服务企业发展壮大、走向员工制企业的主要障碍是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负担。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强财税政策的扶持, 解决企业的这一难题。江苏目前仅仅鼓励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 非员工制的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可以自愿参加社会保险, 这样的政策显然是不够的。在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方面, 政府应承担从业人员的全部和部分的社会保险费用, 如北京市, 对于员工制家庭服务的企业采取了“保姆上三险、政府补一半”的政策, 即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 在与家政服务员签订劳动合同期限内, 享受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补贴, 补贴标准为企业实际缴纳社保费的50%, 补贴期限不超过5年。这样的措施减轻了员工制企业所承担的大量社保成本, 从而促进家庭服务企业从中介制向员工制的转变。

(二) 政府对于从业人员的培训补贴应与行业准入制相结合

目前, 江苏省虽然加大了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补贴, 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政府应该把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行业准入制相结合, 从业人员取得从业资格证方能上岗, 政府对于组织培训的家庭服务企业和参加培训的从业人员给予一定的补贴。如香港, 家佣是由中国香港雇员再培训局统筹培训, 具体的培训业务由该局通过严格评估认可的社会培训机构提供训练及就业介绍, 由政府向每个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支付一定的培训费。培训课程由雇员再培训局制定, 达到一定培训时限和考核标准, 通过考核后对合格者发放技能卡, 相当于上岗证。从香港经验可以看出, 其家庭服务从业人员需培训取得上岗证后才可就业, 在此基础上政府对于培训进行补贴才能达到提高员工职业技能的效果。

(三) 政府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增加对家庭服务购买的扶持

通过对300户家庭的调查结果分析, 目前已经有45%的家庭雇佣了家政人员, 还有46%的家庭有潜在的需求, 尤其是家庭中有婴儿、学龄前儿童和老人的, 集中了家庭服务一半左右的需求。有些家庭由于难以承担较高的家庭服务费用, 只好请老人来照看小孩, 或者自己辞职在家做全职家庭主妇。目前江苏省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侧重于家庭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 没有兼顾到家庭服务需求方。鉴于此, 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和补贴来资助某些家庭服务的需求方, 来满足一部分迫切的家庭服务需求。如英国政府1988年提出的国家儿童看护战略计划, 提出保证每一位0-14岁适龄儿童都能享受高质量看护的计划, 通过现金补贴方式支持家庭享受儿童看护服务。

(四) 利用财政资助、贴息等方式解决家庭服务业融资难的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 目前家庭服务企业大多数都是小规模运营, 盈利能力较差, 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 导致融资难, 阻碍其发展壮大。要提升家庭服务业的整体层次, 使家庭服务业做大做强, 首先必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发展家庭服务业所面临的难题, 在这方面一些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第一种做法是政府直接给予家庭服务业财政资助。法国政府曾规定中小企业每年扩大招工一名, 可以从政府得到4千法郎的津贴, 每增聘一名科技人员, 发给5万法郎的支助。德国政府规定, 对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给予2万马克的资助, 对创业者的资助, 不只限于某一特定行业, 所有行业包括服务业和娱乐业, 都能得到国家的资助。第二种做法是对家庭服务业贷款进行贴息, 如法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进行财政补贴, 使中小企业能够按市场平均利率获得贷款, 提高中小企业在自由信贷市场中的借贷能力, 以较少的财政资金带动大量的社会资金参与对中小企业的援助。江苏省可以效仿第二种做法,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给予适当的倾斜, 提供担保贷款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贴息。

参考文献

[1] .胡大武.美国家政工人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分析[J].财经科学, 2010, (7) :8-16.

[2] .姜长云.关于家庭服务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讨论[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60) :4-9.

[3] .姜长云.家庭服务业的产业特性[J].产业经济, 2010, (12) :42-48.

[4] .姜长云.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56) :40-45.

[5] .姜长云.我国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展望和战略重点[J].宏观经济管理, 2011, (1) :44-45.

[6] .李艳梅.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与规范性建设[J].社会科学家, 2008, (7) :107-110.

[7] .栗小溪等.扩大家政服务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界, 2006, (4) :131-132.

[8] .苏明等.我国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52) :1-14.

[9] .童意等.国内外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及对北京的启示[J].当代经济, 2001, (11) :84-85.

家庭发展政策 篇5

为贯彻落实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电白县人口计生局按照新的奖扶标准,通过“三加强一创新一延伸”,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近年来,该县为3100多名奖励扶持对象发放资金108.8万元,有效地推动了全县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调查摸底力度。对2012计生家庭奖励扶持人员进行认真调查摸底,对符合条件的对象主动做到上门宣传,鼓励积极申报,逐村逐户摸排调查,切实做到不漏报、不虚报,确保准确率和及时率。在资格确认环节中,严把政策关,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该县还以开展计划生育涉农乱收费治理工作为契机,对涉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金落实情况开展清查,确保计划生育惠农资金惠及计生家庭。

加强部门配合力度。该县迅速召集人口计生、财政、扶贫、邮政储蓄金融代发机构安排部署会议进行协调,县财政局按照标准将计生奖励金划拨到县邮政储蓄代发账户,由邮政储蓄代发到奖励对象个人账户,确保了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奖励对象手中。据了解,该县城镇或者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农村部分奖励家庭,每人每月发放80元计划生育奖励金。对于计生住房困难家庭,除申请省级财政资金1万元外,县财政还给予每户1万元建房补助资金。

创新利益导向项目。该县在建立了“政府奖励,部门优惠,社会支持,群众互助”的计生奖励帮扶机制,制订了实施方案和奖励办法,对计生家庭实行“二奖励,三扶持,八优惠”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幸福家庭促进工程”的创新,大力推行农村纯二女结扎家庭免费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县委、县政府还印发了《电白县农村纯二女结扎户新农保奖励办法》,明确规定由县政府出资按夫妇每人每年500元的参保标准,连续为符合条件的农村纯二女结扎夫妇购买15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该县已为239名纯生二女结扎户对象办理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资金119500元。

家庭发展政策 篇6

【关键词】福利多元化主义;失独家庭;社会政策

失独家庭由于家庭构成的特殊性,仅凭借政府养老、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福利多元化作为一种比较优越的理论,其对于我国失独家庭养老制度的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福利多元化主张政府不再是社会福利的唯一提供者,而号召社会福利由公共部门、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家庭和社区共同承担。福利多元化背景下的失独家庭养老,不仅能极大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物质和经济需求,还能够从社会、家庭、政府等多角度给予老年人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关怀,为老年人营造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失独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

1.经济供养不足。

我国当今政府养老政策日益完善,老年人的养老金和退休金也逐年提高。可是,失独老人由于失去家庭子女的经济支撑,其经济来源主要依托于政府的养老政策,一旦他们因患病或年龄的增长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养老金根本不足以支持其生活和护理雇工开销。虽然社区养老服务能够弥补这部分的缺陷,但购买护理服务需要大量资金,但由于失独老人家庭经济供养的缺失,使其根本无法负担这部分费用。

2.生活照料缺失。

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步下降,即便未罹患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其生活自理能力也较差。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子女的照料和看护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失独老人没有子女照料,其生活照料主要依靠社会服务或亲属。由于缺乏法律法规上的要求和保护,这种照顾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随着年龄增大或者罹患疾病,失独老人很容易陷入无人照料的境地。尤其是对于一些偏瘫、视力障碍、行动障碍的老人,其生活状态更是十分艰难。失独老人生活照料的缺失,是失独老人面临最严酷的现实问题。

3.精神慰藉缺乏。

精神生活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健康,失独家庭老人由于失去了子女,导致其后继无人。相比于非失独家庭的老人,根本享受不到膝下儿孙成群的快乐。由于长时间独居,缺乏社会活动基础,很容易面临着情感缺失的问题。虽然国家在经济上能够给予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经济保障,但精神上慰籍却需要家庭、社会来发挥作用。如果家庭、社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老年人将会陷入异常苦闷、孤独的老年生活中,极大的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二、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失独家庭养老模式分析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失独家庭养老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针对当前社会养老模式进行分析,福利多元视角下的失独老人养老模式主要有机构养老、政府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四种。

机构养老就是指由社会福利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的养老模式,典型的机构包括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好,不仅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的照料和服务,还能给予老年人比较丰富的精神生活。但入住养老院需要老年人子女或直接亲属签字,很多失独老人因为无担保签字人,无法获得入住养老院的资格。政府养老是指由国家养老社会保障所维持的养老模式,政府养老仅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金上的支持,而无法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也无法在情感上给予失独老人慰藉。家庭养老则主要是以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维系的养老模式,失独老人由于失去子女,必然无法获得家庭养老的机会。虽然失独家庭的旁系亲属也会给予一定的养老支持,但却不在法律和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失独老人的家庭养老由于丧失子女,仅能够依靠其他家庭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是十分脆弱的,很难确保发挥作用。民间社会养老则是指由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的养老模式,主要模式包括家庭特护、病房陪护等。社会养老大多以盈利为目的,更多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的优质养老服务。作为多元治理主体之一,民间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推动全社会积极关注社会养老服务问题。

三、福利多元主义下失独家庭养老社会政策

1.政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与服务。

为了确保失独家庭老年人能够拥有幸福的晚年,首先要求政府为失独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和完善的服务。首先,要不断完善失独群体养老保障的相关法律。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失独老人养老保障的法律出台,这导致失独老人养老面临着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困境。只有制定针对失独老人的完善法规,才能制定失独家庭老人养老的责任主体,才能使失独家庭老人在遇到进养老院、住院等需求时,能够有可靠的责任主体,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担保。其次,要为失独群体建立家庭社会保险。由于失独老人没有人提供生活照料,其养老生活中想要购买社会养老服务,就必须支付更多的资金。因此,失独老人养老保险应该与普通养老和职工保险相区分,通过家庭保险金的方式,提高帮助失独老人解决养老资金不足的问题,让失独老人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换取养老服务,提高生活水平。最后,要为失独群体建立亲情关怀机制。一是鼓励和扶持重建完整家庭;二是为失独群体搭建再就业平台。缓解失独父母的丧子之痛,并使其重新融入社会。

2.社会给予失独群体应有的关爱与支持。

失独群体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和生存压力,为了使失独老人生活的更幸福,社会也要给予失独群体应有的关爱与支持。首先,要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失独群体,通过教育和宣传,倡导社会各界主动关心和帮助失独老人,让失独老人重新感受到温暖,重树生活的信心。其次,要充分发挥社区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这就要求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确保社会养老政策能够得到落实,使社区成为失独老人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支持者,为失独老年人打造幸福的晚年生活。最后,要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的作用,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福利与服务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弥补政府福利缺陷方面具有贴近社会弱势群体、专业性强、便于沟通、善于创新、成本较低以及高效配置资源等巨大优势。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的作用,不但能够有效地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而且能够填补政府福利资源的不足,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3.失独群体学会加强心理适应。

为了降低失独老人丧失子女的痛苦,政府要加强对失独群体的教育与帮助。首先,要让失独老人逐渐转变思想,转变以子女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兴趣爱好,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其次,可以倡导失独老人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来互相帮助和勉励,在政府、社会和福利组织的帮助下,通过建立失独社区、失独团体等方式,让失独老人能够聚到一起开展社交生活,从而丰富失独老人的精神生活。最后,要督促失独老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区活动,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和积极开展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转移消极情绪的影响,养成健康乐观的晚年生活态度,重新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养老成为影响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正因如此,十八大报告重点提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是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重点内容。为了提高失独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晚年幸福指数,就必须调动政府、家庭、社区、社会所有的力量,以福利多元化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失独老人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失独老人营造幸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陈盼盼.失独老人的社区照顾模式探究——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4(4):65-71.

[2]谢勇才.福利多元视域下的失独群体养老困境与出路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 2015(2):34-41.

作者简介:

家庭发展政策 篇7

2010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举措。会议指出, 发展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家庭服务业, 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随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0]43号) 。各省在在该文件的指导下, 结合自身状况, 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本课题组选取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广东和河北六省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实施的财税政策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为完善我省财税政策提供相关建议和意见。

二、各地扶持家庭服务业财税政策倾向

(一) 大力扶持员工制家庭服务业

从对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广东和河北六省扶持家庭服务业现行财税政策分析, 主要从税收政策、社会保险补贴等两个方面大力扶持员工制家庭服务业。首先, 在税收政策上, 六省均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免征3年的营业税。江苏省把免征对象企业界定为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按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 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员工支付工资, 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的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此外, 六省对家庭服务机构新增加的就业岗位, 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 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每人每年4800元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其次, 在社会保险补贴方面, 六省均对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给予一定的补贴。浙江明确规定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在与家政服务员签订劳动合同期限内, 其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经当地人力社保部门认定符合条件的, 可按照“先缴后补、一年一补”的原则, 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 补贴标准为企业实际缴纳上述社会保险费的50%, 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

(二) 鼓励各行各业人员投身家庭服务业

为鼓励就业困难人群 (如城镇失业人员, 农村剩余劳动力等) 和素质较高的大中专毕业学生投身家庭服务业, 六省在社会保险补贴、行政事业收费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第一, 在社会保险补贴方面, 山东与河北均规定就业困难人员在家庭服务业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 从当地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广东省在此基础上把保险补贴对象扩展到投身于家政服务业的应届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第二, 在行政事业收费方面, 六省均对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普通高校毕业生, 从事家庭服务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 自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登记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 加大培训力度,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六省均实施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和病患陪护员等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 对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机构招聘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的, 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浙江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选择一批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示范性强的家庭服务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引导其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对新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家庭服务企业, 给予一次性奖励;江苏省对新获得驰名商标的家庭服务企业, 由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一次性100万元的奖励;安徽省打造“皖嫂”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家庭服务品牌;山东支持家庭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 选择一批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示范性强的服务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引导其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广东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 扶持培育员工制百强龙头企业, 其中, 广州、深圳市各10家以上, 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地级市各5家以上, 东西北地区每个地级市各3家以上。

三、各地扶持家庭服务业财税政策差异

(一) 扶持政策的出发点不同

由于各地经济发达程度不一样, 实施的财税政策出发点明显不同。经济发达省份, 财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本地家庭服务业满足本地需求。江苏、浙江、广东省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基本目标均是形成覆盖全省、惠及全民、较为健全的家庭服务体系, 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而相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除了满足本地需求之外, 还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家庭服务业进行劳务输出。如河北省充分利用现有劳务基地资源, 对有组织介绍到县外省内家庭服务业就业的基层服务平台、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企业, 按照每人100元的标准给予劳务输出补贴;安徽省提出打造“皖嫂”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家庭服务品牌, 不仅满足本省的需求, 还要覆盖全国。

(二) 员工制企业员工社会保险补贴规定不一

从实施意见来看, 六省对于员工制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补贴程度不一。具体来看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明确规定政府对员工制企业社会保险补贴比例, 如浙江省明确规定, 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在与家政服务员签订劳动合同期限内, 其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经当地人力社保部门认定符合条件的, 可按照“先缴后补、一年一补”的原则, 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 补贴标准为企业实际缴纳上述社会保险费的50%, 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第二类用政府奖励来代替直接补贴社会保险, 如广东省实施意见中没有给予直接的社会保险补贴, 而是对年营业额达到300万元以上的、吸纳就业较多的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 按照企业当年实际缴纳的养老社会保险费的人数给予一定标准的奖励, 主要用于企业品牌形象宣传推广、改造和更新企业实施设备等方面。第三类则没有明确规定补贴社会保险的比例, 如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省仅规定对各类家庭服务机构招用就业困难人员, 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并未明确给与补贴的比例。

(三) 培训补贴力度不明确

在实施意见中可以清晰的看出, 对家庭服务业培训师资、创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是六省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的重中之重, 加大对职业院校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训基地的投入, 并落实培训补贴政策, 统一培训补贴基本标准, 统一培训机构资质规范, 统一培训考核标准、程序和办法。但至于补贴多少, 具体补贴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仅河北在实施意见中规定凡尚未就业的城乡劳动力每年可享受一次家庭服务培训, 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所需资金从当地就业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创业培训补贴标准每人不超过1000元;技能储备培训、订单定向培训每人每课时补贴4元, 最高不超过1600元。各省对初次培训的必要性和后续培训的要求没有硬性规定, 只是鼓励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 除了少数高薪的月嫂、育儿嫂等服务外, 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的比例并不高,

四、各地扶持家庭服务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扶持政策的覆盖面较小, 效力较弱

六省对家庭服务企业在税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扶持主要集中在员工制家庭企业、品牌家庭服务企业、个体经营服务企业等三类。首先, 扶持家庭服务企业采取员工制, 规范化经营是各省发展家庭服务业的重中之重。据我们调研结果来看, 员工制企业少之又少, 50个家庭服务企业, 其中仅一家采用部分员工制, 另一家则由员工制转为中介制, 主要是企业难以承受高额的社会保险等费用。其次, 扶持家庭服务企业脱离小规模现状, 做大做强是政策的另一个倾向。浙江省对新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家庭服务企业, 给予一次性奖励。安徽省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的, 所在地政府要予以重点扶持。江苏省对新获得驰名商标的家庭服务企业, 由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一次性100万元的奖励。广东省预计“十二五”期间, 扶持培育员工制百强龙头企业。但根据调研结果显示, 目前家庭服务企业主要以小规模为主, 能享受政府奖励的品牌企业甚少。最后, 各省对符合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从事个体经营开展家庭服务业的, 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从调研结果来讲, 目前从事家庭服务企业主要以中介个体运营为主, 本来政策的覆盖面应该很广, 但中介公司无一家反应目前税收负担重的。大多数中介公司一直都是零申报, 他们的收入只开收据, 顾客并不要求其开发票。

(二) 社会保险补贴不足

从六省的实施意见中均对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员工社会保险费用给予了补贴或者奖励, 或对就业困难人员从事社会保险进行相应补贴, 只有浙江省明确规定给予企业所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用的50%的补贴, 其他5省并没有明确规定。从调研结果来看, 目前阻碍家庭服务企业发展壮大, 走向员工制企业的主要障碍是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负担。实行员工制后,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 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认为, 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 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 这一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社保缴费负担非常重。世行2012年4月12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认为, 对于低工资劳动者而言, 由于社保缴费的基数很高 (占所在城市平均工资的60%) , 其边际税负是极为沉重的, 这是很多人不愿意参与正式部门的社保项目的原因。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强财税政策的扶持, 减轻了员工制企业所承担的大量社保成本, 从而促进家庭服务企业从中介制向员工制的转变。

(三) 培训补贴政策未与持证上岗制度相结合

从六省实施意见中均提倡家庭服务机构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 完善技能水平和薪酬挂钩机制, 引导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和鉴定考核, 鼓励家庭选择持有家庭服务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提供服务。江苏和山东省实施意见中规定, 到2015年, 从业人员数量显著增加, 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家庭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广东省则规定, “十二五”期间, 扶持培育100个家庭服务龙头企业, 从业人员技能素质明显提升, 持证上岗率达到60%以上。但各省仅仅是鼓励从业人员自愿参加培训, 持证上岗, 并没有硬性的规定无证不能上岗。因此, 由于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缺乏灵活性, 较多从业人员不愿参加培训, 自然持证上岗也就不可能实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500名受访从业人员中, 有52%人从没参加过家庭服务相关的培训。参加培训的从业人员主要以育婴师、月子护理的培训人数较多, 因为该行业雇主要求高, 工资高, 需求大。

(四) 缺少对家庭服务业需求方的扶持

在六省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 对于家庭服务企业和各类从业人员, 在税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行政事业管理费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但对于家庭服务需求方, 仅仅发现广东省在实施意见中提出, 鼓励开发家庭服务业公益性岗位, 适宜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应当纳入, 并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政府面向困难群众提供家庭服务类公共产品, 按照市场机制向社会购买。据我们调研情况来看, 目前老年人口, 尤其是不能自理的老人对家庭服务需求非常的旺盛, 但由于这类人群收入较低, 无法负担日益增长的家庭服务价格, 因此他们只能接受低质量低价格的家庭服务, 经常是六七十的不识字、没文化的老人为八九十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服务。缺乏对家庭困难的需求方提供财税扶持, 会导致家庭服务发展的不平衡, 从业人员只愿意从事价格高如月嫂、育儿嫂等服务, 家庭养老服务市场会进一步的萎缩和低迷。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浙政办发[2011]132号.

[2]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鲁政办发[2011]3号.

[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皖政办发[2011]49号.

[4]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冀政办发[2011]10号.

[5]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粤府办发[2012]54号.

[6]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苏政办发[2011]49号.

[7]苏明等.我国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52) :1-14

央行出台家庭农场贷款优惠政策 篇8

2月21日, 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银发[2014]42号) 。文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利率水平、额度、贷款期限、抵质押物范围、新型融资工具等多方面作出要求。

贷款利率方面, 央行规定, 对于地方政府出台了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以及通过抵质押或引入保险、担保机制等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 利率原则上应低于本机构同类同档次贷款利率平均水平。此外, 各机构在贷款利率之外不应附加收费, 贷款额度方面, 央行规定, 原则上, 从事种植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贷款金额最高可以为借款人农业生产经营所需投入资金的70%, 其他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贷款金额最高可以为借款人农业生产经营所需投入资金的60%。家庭农场单户贷款原则上最高可达1 000万元。

央行还表示, 对于从事林木、果业、茶叶及林下经济等生长周期较长作物种植的, 贷款期限最长可为10年。此外, 对经工商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达到企业化经营标准、满足规范化信息披露要求且符合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发行条件的新型家庭农场, 央行允许其在银行间市场建立绿色通道, 探索公开或私募发债融资。

家庭发展政策 篇9

一、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教育救助政策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 我国对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近年来, 国家针对家庭困难子女的教育救助出台了一系列明确的政策, 其中包括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该政策的内容包括对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学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该项政策在全国得到了全面实施。在高校教育救助政策中, 已经开启了多项教育救助措施, 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助学岗位、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此外, 许多社会上的慈善机构也专门设立了救助项目, 如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未来工程”、邵逸夫基金会、日本住友商事奖学金、“赢创奖学金”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社会和政府对贫困子女受教育问题的重视, 为其能够更顺利地完成学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教育救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 制度化水平低

我国目前仍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对于大学教育这种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大都不是长期性的, 没有专门设立针对此阶段的教育救助政策, 该阶段的制度化建设尚需改进和完善。国家虽然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但是对教育救助的实际实施只是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所提出的大部分救助政策都较为笼统, 不够细化, 也没有规范教育救助工作, 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此外, 教育投资的效益是长远的, 需要一个较长的等待过程, 而且取得的效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上而不是经济效益上。所以, 政府可能更乐意将资金投入到见效更快的项目上。在这种情况下, 势必使得我国当前教育救助水平不高, 制度化水平持续低下。

(二) 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及教育费用的不断增加

经济基础决定着教育救助的规模, 对于农村低保边缘化的家庭来说, 不堪一击的经济基础和越来越严峻的教育环境决定了其无法应对和满足当前孩子的教育要求。农村低保边缘化的家庭经济承受力非常有限, 国家在有限的教育投入和教育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教育费用的连年增加, 这一方面也加剧了家庭贫困。调查显示, 农民储蓄的首要目的就是“攒学费”, 远远高于养老、买房等。2012年,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还不及同期GDP的4%。过少的教育救助经费投入使得国家家庭教育救助体系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救助程度不高。另外, 奖学金往往与成绩挂钩, 并非是专门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而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在教育救助方面投入的基金较少, 即使实施了救助, 往往也是一次性的救助, 金额大多在3000—5000元左右。显然, 这些资金不足以帮助贫困家庭应对上万元的教育费用, 很多家庭仍然无法支付巨额的教育开支。

(三) 社会慈善事业较少

从理论上来说, 实施教育救助的主题是多元化的, 不能仅仅局限在政府部门。在当前政府财政能力有限而低保边缘家庭贫困现象日益严重的实际情况下, 只依靠政府是难以实现对低保边缘家庭及低保家庭的社会救助, 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救助, 这将直接影响到贫困家庭是否真正脱贫及家庭将来的生存发展。因此, 应当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及相应机构的作用。而我国的社会教育救助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 如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和帮助困难学生等。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较少, 并且社会各界的投资大都具有目的性。

三、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教育救助政策实施的相关建议

(一) 政府应积极承担救助责任

高校是直接培养学生的教育机构, 而政府则是承担安排制度、提供资金、组织实施和救助的第一责任主体, 高校应该在积极配合国家的救助政策的基础上, 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教育救助, 而政府则要承担主要的救助责任。政府承担救助责任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 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组织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发展慈善事业。比如, 利用明星效应, 用明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去带动社会大众奉献爱心。第二, 政府要协调好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工作, 让三者各自发挥其功能。民政部门可以在调查的基础上向高校提供救助数据和档案, 财政部门负责民政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调工作, 教育部门应及时向高校提供学生的基本情况并组织高校实施救助。

(二) 拓宽筹资渠道, 确保资金支持

拓宽筹资渠道, 确保资金支持对于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教育救助政策是最强有力的保障。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支持, 鼓励社会组织设立救助基金, 鼓励学校辅助救助, 加大扶持力度, 从而减少公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成本。政府机关应协调配合, 建立教育专项基金, 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 保障资金的稳定性。此外,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贫困子女的教育救助宣传工作, 尽可能多地为贫困学生提供优惠政策, 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有能力、有爱心的群体尽其所能地帮助贫困学生解决教育问题。另外, 在学校、街道办事处或企业等地方建立教育捐助站, 政府对其匹配相应的事业编制, 形成一个全社会教育救助的网络平台, 使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有更广阔的渠道奉献爱心。同时, 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 保证爱心资金的支持落到实处, 避免非法分子趁机得利。从长远角度来看, 社会捐助应当从政府部门转到非盈利的社会工艺组织。而政府则应当有意识地为其创造条件, 推动其快速发展。

(三) 加快教育救助制度化建设

保证教育制度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是实现教育救助制度化的必然要求, 政府在积极承担教育救助责任的同时还要保证教育制度的有效运行。为加快教育救助制度化建设, 高校应该适当地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助学岗位、助学金、学费减免等救助方案, 使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或工作帮助家庭缓解经济负担。同时, 要想加快教育救助制度化建设, 地方政府应该规范好教育救助实施的救助条件、救助内容、救助标准和救助程序等, 使救助工作能够客观、公正地实施。为加快教育救助制度化建设, 社会组织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 尽可能多地设立教育救助项目, 拓宽救助资金的来源, 保持救助稳定发展, 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救助效益, 使尽可能多的农村低保边缘化家庭获得教育救助。

参考文献

[1]肖云, 赵品强.农村低保家庭子女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救助研究[J].农村经济, 2010 (05) .

家庭发展政策 篇10

伴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 在校学生的数目逐年增长, 从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数量也相应地增多, 因此所需资助金额也越来越大。当前, 我国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已逐步进行完善, 但在整个资助过程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政策性问题。

1、政府对各个高校的资助分配缺乏针对性

国家投入已经基本满足困难生的需求, 但在对各高校进行分配资助金的时候, 因高校数量庞大而无法进行充分调研, 所以无法了解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出现吃大锅饭的情形, 这就导致这些资助金不能完全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认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方式有待改善

资助原则、资助对象、资助项目等都涉及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资金的分配。我国资助金的资助原则还是比较完善清晰的, 但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形式却还是有所保留。据数据分析, 我国各大高校大多采取生源地认定及观察学生生活状况这两种方式。生源地认定是由生源地的民政部门进行盖章证明。不过有些基层单位要求不严谨, 一切都照盖不误。观察学生生活状况的方式偶尔也存在错误判断。因为有些贫困生碍于自卑、自尊的心理, 从而故意隐瞒本身真正的经济情况。

3、现今我国缺乏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国家的助学贷款是高校学生用其个人信用进行申请的, 需要出台具体的信用制度进行管理和制约。况且在我国, 信用制度处在初级阶段, 短期内很难成为管理的规模。高校学生毕业后, 因为具有强流动性不容易追踪, 银行往往没办法解决还贷问题。除此之外, 信用制度仅仅是以个人信用及感念来维持, 如学生毕业后不想偿还贷款, 其可以不使用融资消费, 银行就很难追讨。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

1、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完善资助分配制度和认定困难生的方式, 确保资助政策正常运行

高校在确保教育经费的前提下, 才会有充足的资金能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以, 中央与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至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教育部门可主动吸收社会的力量, 组织人力加强调查, 务必清楚了解高校经济困难生的真实情况, 尽可能做到按需分配, 采用多种方式认定困难生, 把这些资金用回教育领域。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已形成其特有的主导地位。不过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不能全靠助学贷款来解决, 必要时仍要完善资助体系, 这也离不开政府的经费投入。

2、学习国外优秀成果, 完善我国国家贷款的相关制度

在国外助学贷款都是连带担保责任, 甚至政府提供最终的担保。我国助学贷款却是信用贷款, 不出现任何的担保, 导致了助学贷款偿还困难的情况出现。目前我国的信用系统还没有得到完善, 贸贸然取消担保这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国的助学贷款可考虑担保贷款的方法, 从而降低贷款者故意拖欠的情况出现, 也加强了贷款者的社会责任, 起到了未雨绸缪的积极作用。

3、集合社会的力量, 让更多资金雄厚的企业、个人参与到资助高校困难学生的行列中

社会身为高等教育受益者的一份子, 同时也要肩负起投资高等教育的责任。高等学校要积极和社会各界联系, 争取与社会各界合作, 尤其校企合作以及发动校友等对于这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企业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吸纳贤才, 提高企业形象。这样不仅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难的问题, 也解决了企业人才忠诚度的问题。

4、在资助政策中提升对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环节的地位, 进一步明确其重要意义

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 除了经济资助之外, 还需要在资助的过程中加强其感恩教育, 让他们学会感恩, 并将来回馈社会。在资助政策中, 要进一步明确对受助困难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不断完善其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突出其作用。有效的感恩教育, 能够增强资助实效, 能够是受助者最终转变为新的资助者, 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我国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政策无论从资助途径或方法等都是较为全面的, 但在某些环节上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对经济体制及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 高校不仅要对困难学生无偿资助, 还可以拓展资助渠道, 如尽可能在校内或联系校外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 让学生能够靠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 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除此之外, 高校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尽力完善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文华.加拿大、美国学生资助考察报告[J].教育财会研究, 2008 (02) .

[2]王会.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模式的探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2) .

[3]庞艳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有效方法分析——基于资助政策体系及大学生受助意愿的视角[J].理论月刊, 2010 (07) .

家庭发展政策 篇11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区域性;特色模式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区域,这次针对家庭农场则在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多个方面给出空前的力度,这也是保障家庭农场顺利推行的根本。从笔者走访调查和结合以往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来看,家庭农场发展的速度与趋势呈快速增长,在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家和农户的重视下,发展迅速,发展的潜力巨大。并结合武陵山片区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其他生产资源丰富,分析该区域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地提出发展旅游农业,现代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经济的特色之路,为武陵山片区农民的脱贫致富提供科学的途径建议。

一、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分析

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典型模式和地方特色模式两大类。典型模式是借鉴其他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有传统的规模种植型模式、大户经营型模式、市场导向型模式。地方特色模式分为生态旅游型模式、农家乐型模式、纯养殖型模式等。同时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发展的规模和经营的品种也比较单调。

(一)典型模式

1、传统的规模种植型模式

传统的种植型模式是以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林木为主要发展方式的家庭农场的发展形势,该模式的特点是高度的专业化,这种模式的发展前提是土地和资源的高度集约化,规模较大,需要雇请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其主要是靠高质量的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取得规模化效益,从而盈利,这种模式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较为受欢迎,而在武陵山片区的运用较为少见,其最大的条件就是大面积的可耕作土地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2、大户经营型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通过种植与生产大户通过承包、入股等方式集中土地经营,经营的方向混合多样,土地面积大小不等。

3、市场导向型模式

市场导向型,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市场需求为导向,农场经营方向,产品品种多样,主要是以最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农场面积一般为50-100亩,主要种植蔬菜瓜果,以及牲畜养殖等。

(二)地方特色模式

1、生态旅游型模式

生态旅游型模式主要是依托武陵山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结合生态农业发展,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型家庭农场,该类农场集农业生产,休闲旅游,观光游览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型的家庭农场,这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如贵州铜仁的正大茶场。

2、农家乐型模式

农家乐型的家庭农场相比生态旅游型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在武陵山片区更为普遍,这种模式主要依托当下片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发展乡村休闲度假,特色农家菜,吸引城市和外来游客消费者体验自然,感受民俗,和购买特产等,该模式主要以农户家庭成员为主,发展规模较小,分布较为广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模式也是较为普遍的发展模式,目前是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普遍的形式。

3、纯养殖模式

纯养殖模式是指发展单一的养殖业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发展区域性的特色养殖业,如湘西的黄牛养殖,湘西山猪养殖,高山养殖等,这些以纯养殖的家庭农场远离都市区,对养殖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大。

(三)规模差异较大,经营的品种较为单一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武陵山片区中低山地占全区的70%以上,其中区域内家庭农场的发展主要以经济林木种植和茶叶种植为主,其中有湘西的保靖县以黄金茶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古丈的毛尖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以及凤凰的蜜柚种植和潭溪椪柑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形式较为单一,经营规模差异大,其中有贵州铜仁的万亩茶场农庄正大茶场,也有一户10几20亩土地经营的小型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不仅规模差异大,而且经营的品种单一。

二、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分析

目前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发展仍然是传统的经营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据统计2013年农业部确定的33个土地流转试点区就已有家庭农场近7000个,而作为武陵山片区核心地域的湖南湘西州和湖北恩施州2015年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数也不过1500家而已,其中还有很多是外来的公司企业,而作为地方本土的家庭农场经营者更是少之又少,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具体有:

(一)资金短缺

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的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短缺,对于资金短缺可以理解为原始性资金缺乏和过程性资金缺乏,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业上每年都会加大投入,但是仍然不能解决家庭农场资金短缺的问题,2012年国家中央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共计5995.98亿元,仅占财政支出的9.35%,不仅如此,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家庭农场的投入大,而资金的周转成为最大的问题,调查中大部分的中小型家庭农场贷款额度都有限,尽管现在金融机构对农业方面的贷款力度在逐年加大,但是比重仍然微乎其微,地方各级政府的资金奖励与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致使片区家庭农场的发展缓慢。

(二)经营权属不明确、新三农问题突出

过去30多年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武陵山片区土地经营规模小、分散不集中、细碎化严重。据农业部统计,2011年我国土地每户经营规模约为0.5公顷,而作为武陵山片区的户均可利用土地经营面积仅为0.3公顷。片区农村土地经营分散且土地的流转难度大,农民传统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造成了片区土地流转的难度加大,不利于农田的充分利用,浪费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阻碍了农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经营权属不明确也是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发展的一大诟病,当前武陵山片区乃至全国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对土地的使用权,归属权和经营权的认知不清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从而衍生出新的三农问题。

nlc202309040830

(三)基础设施落后、主体培育与服务化政策体系缺失

武陵山片区区位落后,片区的核心发展地带湘西州远离交通主干道,地处山区,交通基础建设严重落后,同时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不仅交通闭塞,信息的流通也非常迟缓,经营主体绝大部分为50、60后农民,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青年军在大量的流失,从而使得家庭农场的发展受到了人才的限制。人才的培养机制缺失,导致家庭农场的发展缺乏新的创新点,主体的培育没有很好的政策引导,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理念。再者对于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没有形成较好的服务化体系,现阶段,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的发展处于一个探索化阶段,影响了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发展观念传统、缺乏创新与品牌建设意识

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的发展绝大部分还是墨守成规,采用小农经营的观念发展家庭农场,只是在经营规模上有所扩大,缺乏真正的创新,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方面很多是照搬外来模式,也有许多只发展单一的种植或养殖模式,没有结合地方特色,创新发展的理念,利用地方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和建设自己品牌的意识。

三、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性建议

通过对武陵山片区的走访调研,针对对以上相关问题的分析,结合片区区域实际情况,对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的发展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关制度、提供相应扶持,自主培育主体、建立家庭农场发展服务机构,创新发展理念、加强自身建设等可行性的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

发展现代化农业,首先必须完善农业基础建设,武陵山片区作为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化农业是落实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最有效的途径,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同渠道的吸纳社会资金建设三农,引导和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二)完善相关制度、提供相应扶持

家庭农场的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是土地,由于我国在土地方面独特的政策,注定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在土地流转方面的难度。

从当前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来看,主要是土地流转补贴性政策扶持和生产性补贴政策,缺乏多元化的政策扶持方式和奖励方式,其实,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政府可以做到:1、从金融上,税收上进行政策扶持,鼓励中小型的家庭农场发展,给与其中小额无息贷款,鼓励其自主发展,对规模比较大的家庭农场给与部分性免税和一定周期的大额贷款等税收和金融政策。2、对新创办的和自主经营的比较好的及发展特色经营的家庭农场给与相关的奖励,推动区域性的家庭农场评选活动,对发展好的农场予以奖励和宣传,推行以基础建设指标优先以上家庭农场的鼓励发展性政策来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3、加强政策引导,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家庭农场,对区域性家庭农场的发展进行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的发展多形式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引导区域生产互补性的家庭农场发展,促进家庭农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自主培育主体、建立家庭农场发展服务机构

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化发展理念,保证家庭农场的可持续性发展。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许多的家庭农场经营者没有自主培育经营主体的行为,缺乏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培育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可以多种方式培养,一种是“子承父业型”,家庭农场经营者可以培育自己的后代来接班家庭农场主,这种方式也是国外应用最为普遍的方式之一,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有多个家庭农场经营主共同成立家庭农场股份有限公司或组件更高级别的合伙性经营主体,由专业性的职业经理人来负责经营。

(四)创新发展理念、加强自身建设

发展家庭农场要立足于地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农场,打破传统的单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模式,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农场,旅游资源丰富的要结合好旅游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型的家庭农场经济,自然环境好的可以发展原生态种植、养殖,打造独具特色的家庭农场发展之路。创新发展模式,家庭农场经营者之间应加强信息共享,摒弃传统的经验技术内传的观念,建立共同利益组织,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形成抱团效应,增强家庭农场对外竞争力。武陵山片区家庭农场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农场经营者自身的强化努力,发展特色的家庭农场,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黄莉敏,王树婷,张敏,熊晚珍.武陵山片区农业资源优势及区域产业化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3,02:37-39.

[2][3]贾宇杨,丁聪,姚明,李甫.湘西州家庭农场发展条件、可行模式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04.

[4]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家庭发展政策 篇12

儿童贫困在形成原因以及影响方面都与成人贫困有很大的不同,并且童年时期经历贫困对儿童有长久性影响,一般认为,贫困对儿童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学业成就、认知能力等都有消极影响。鉴于此,在贫困中长大的儿童在长大后很可能依然贫困,并有可能违法犯罪。解决儿童贫困对于打破贫困循环、为社会培育合格公民以及保障公民权利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虽是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但是其儿童贫困问题远远比其他发达国家要严重的多,虽然美国早在19世纪初期就采取了一些解决儿童贫困的政策,但是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要了解美国贫困儿童的现状及政策,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美国政府如何界定儿童贫困。

一、美国贫困儿童的定义

传统的单一维度的界定和衡量儿童贫困的方法以家庭收入为标准,这种方法将儿童贫困视为“家庭收入低于贫困线”。贫困线的确定有两种方法: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衡量生活在一定收入水平(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或是不能获得足够的生活所需的商品及服务(如食物、住房、水、环境卫生、健康等)的家庭的数量。绝对贫困衡量的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水平,被许多国际组织使用的绝对贫困的国际标准是每天1美元。

与绝对贫困标准不同,相对贫困是指而是对于特定社会的其他成员而言,一个家庭不能达到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或大多数的家庭的生活水平。相对贫困并不意味着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种方法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美国采用的就是反映了不同家庭大小及组成的绝对贫困标准,这种贫困的衡量方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计算方法是:总的来说,一个家庭一般将收入的1/3用于购买食物,政府将平均食物支出的3倍作为贫困线,一个家庭的税前收入(包括挣得的收入及从政府项目获得的现金补助)低于贫困线就属于贫困家庭。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政府规定的贫困线每年随着通货膨胀而不断变化,但在其他方面却没有改变。

以收入作为衡量贫困的标准的方法没有考虑到家庭物质的匮乏(如住房条件非常差),也没有考虑家庭资产状况(如家庭储蓄或财产),而且随着住房、儿童保育、卫生健康以及交通等不成比例的增长,目前食物支出仅占一个普通家庭收入的1/7,因此,许多专家认为,目前美国的贫困线太低了。虽然目前关于维持一种体面的生活的最低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然而不断有研究表明,总的来说,美国一个家庭满足基本需求的收入应当是联邦政府规定的贫困线的2倍。因此,现在一般将贫困家庭分为两类:一是100%贫困家庭,这部分家庭生活在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以下;二是200%贫困的家庭,这部分家庭收入在官方贫困线以上,却低于贫困线的2倍。

正是考虑到官方在贫困统计中的缺陷,美国国家贫困儿童中心(NCCP)使用将这两部分统称为“低收入家庭”(low-income family)作为衡量贫困的标准,即贫困儿童指家庭收入在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儿童;而低收入家庭儿童指家庭收入在官方贫困线2倍以下的家庭中的儿童。

二、美国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基本情况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是低于美国官方贫困线2倍的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基本情况,因此,首先必须知道美国官方确定的贫困标准。根据美国贫困指南,2008年美国官方贫困标准为:21 200美元/四口之家,17 600美元/三口之家(见下表)。

(一)美国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数量

2007年,全美大约有7 300万儿童,其中大约有1 300万儿童———儿童总数的18%———生活在贫困家庭中,而有39%的儿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而到了2008年,19%的儿童生活在贫困标准以下,41%的儿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见图1)尽管这部分儿童并没有被官方认为是贫困儿童,但是这些儿童的家庭和贫困家庭一样面临着物质匮乏、经济压力等问题,然而这些家庭却没有政府提供的诸如住房补助等针对贫困家庭的各项服务。

(二)美国低收入家庭儿童数量的变化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低收入家庭儿童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低收入家庭儿童占全部儿童的比重却几经变化。经过十几年的降低,美国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比重从2000—2003年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2006年又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几乎与2002年的儿童贫困率相差无几,但从2006年以后又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3)(见图2)。

(三)美国儿童贫困的特征

首先,黑人及西班牙儿童的贫困率较高。美国低收入家庭儿童与其种族有着密切关系,相对于白人和亚洲小孩,黑人和西班牙儿童更容易陷入贫困。这表明,在美国,有些贫困因素似乎并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

其次,年龄段越低的儿童的贫困率越高。不同年龄层的儿童贫困率有很大的不同,根据2008年的数据现实,年龄层次越小的儿童的贫困率越高。这些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的儿童中,44%的3岁以下的儿童(560万)生活在低收入家庭;44%的3~5岁的儿童(540万)生活在低收入家庭;41%的6~11岁的儿童(980万);36%的12~17岁儿童(910万)生活在低收入家庭(见图4)。

在6岁以下的儿童中,虽然生活在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的绝对数量没有16岁以上的大,但是在同龄儿童中所占的比重却很大。

最后,儿童与其他年龄组贫困水平有很大的差异。18岁以下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的比例远远超过成年人,生活在贫困标准以下的儿童比例几乎是65岁以上老年人的2倍,详见图5。

三、美国儿童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原因分析

许多研究都指出,美国儿童贫困越来越严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口变化,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增多;二是经济因素,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改变的情况下,低教育程度父母的收入不足;三是公共政策,尤其是社会福利的缩水。

(一)人口变化

国外的一些研究显示,经济安全是单亲家庭的最大隐患。单亲家庭因为只有一位家长赚钱,或因原来的总收入要支持两个家庭,从而有捉襟见肘之感。美国在1992年统计的单亲家庭中,几乎有一半左右的家庭低于贫困线的收入标准,而双亲家庭中仅有8%是贫困的。(1)因此,与双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更容易陷入低收入标准。2007年,美国54%的低收入家庭的儿童(1 550万)与单身父母住在一起,已婚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为46%(1 330万)。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低收入家庭中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的比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03年开始,低收入家庭中,单亲家庭的儿童数量开始超过双亲家庭中的儿童数量,也就是说在低收入家庭中,单亲家庭的数量在逐渐的增多。(2)这种情况在2008年又发生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单亲家庭的数量在减少(见图6)。

单位家庭的增多、尤其是女性户主单亲家庭的增加,对儿童贫困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Zimmer-man,1992)。就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单亲家庭只有一个人挣钱养家,缺乏配偶支持;其次,在相同条件下,女性的工资水平更低、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妇女更是如此;获得的儿童支持比较少,社会资本也比较贫乏,尤其那些从没有结过婚的单亲母亲更是如此;未婚母亲的增加导致儿童贫困增加,这些十几岁的从未结过婚的母亲非常贫穷,比同龄人的教育水平低,缺乏产前照顾,而且生下的孩子会面临更大的风险(Ambert,1998)。

这里值得讨论的问题是:2008年贫困儿童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比例上都比2007年有明显的上升(见图6),但是对其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婚姻状况却在往有利的方向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婚姻状况对儿童贫困有重要的影响,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唯一的因素。

(二)经济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也对美国儿童贫困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根据2008年的统计信息,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有全职工作的儿童只有28%(1 530万)会陷入贫困;而至少父母一方拥有兼职工作的儿童中就有71%(870万)陷入贫困;父母双方都没有工作的儿童最容易陷入贫困,比例大概为89%(870万)。因此,父母的就业情况对儿童贫困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以前,许多教育水平低的人可以在制造业找到工作,而且薪水足以支撑一个家庭(Devine&Wright,1993)。然而,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收入及财富越来越往两极化发展,由于学历水平、技术水平很低,促使这些父母更倾向于从事一些低收入工作,比如服务行业,这些工作业不仅工资水平低,而且也几乎享受不到任何福利,比如:健康保险、带薪休假以及假期等;而那些找不到工作的父母,要么是残疾人要么是得照顾家庭。

提高低收入家庭父母的教育水平是增加家庭收入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高学历水平有高收入是密切相关的。根据2008年的数据,父母只有不到高中教育水平的儿童中有85%,即720万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父母只有高中教育水平的儿童中有60%,即1 070万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父母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儿童中只有25%,即1 190万生活在低收入家庭。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父母只有高中学历的儿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的比例非常高,从1997—2008年从没有低于过80%;父母是高中学历的儿童中也有超过一半人生活在低收入家庭;而父母是大学及学历以上的儿童中只有不超过25%的人生活低收入家庭。因此,提高低收入家庭父母和儿童的受教育水平,也就为这些家庭提供了潜在的经济安全保证(1)(见图7)。

除此之外,目前美国的最低工资不足以支撑整个家庭的费用,由于经济的影响,家庭支出在增加,如健康保险,儿童照料等,但是目前的最低工资水平不能保证家庭支出;再有就是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的中心从城市向郊区转移,这对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人群造成很大的影响,也导致了贫民窟的形成;再有就是美国工会的职能在减弱,参加工会的工人数越来越少;最后,低收入人群的与工作相关的边缘收益较少,如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在下降。

(三)社会安全网的减弱

其实绝大多数美国人都同意贫穷及富裕的儿童都拥有平等的机会这样一个基本目标,也同意贫穷的儿童不应当经受饥饿、无家可归或缺乏医疗照顾等这些困苦。但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达不成一致的意见。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在如何对待他们中最穷的公民方面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都相信,通过发明新的或改良过的政策可以解决贫困儿童问题,但是所有这些政策都没有消灭贫穷或者缩小贫穷与富裕儿童获得成功机会的差距。实际上,美国的政策一直是循环进行的,正如格雷斯·艾博特在1930年写到的“在寻求治愈贫困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都是跌跌撞撞的前进,在尝试了一种又一种方法后经常是从坏走向更坏,然后再走回来。”(Abbott,1941)

美国的儿童贫困政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贫困家庭的直接经济救济,比如19世纪早期的户外救济以及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救助政策;一是认为单纯的经济救济并不足以解决儿童贫困,还需要对贫困的父母进行监督或引导,如母亲津贴制度。

美国最早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5年创办的,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受益面最广、最受欢迎、最成功的政府公共工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传统的福利政策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批评。很多评论者认为,福利政策在帮助儿童、年轻人和父母方面收效甚微;而且造成了非婚生子女及单亲家庭增多;而且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医疗手段的现代化,养老基金和医疗保险费用不断激增,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保障财政赤字,社会福利政策改革迫在眉睫。

1996年,克林顿政府颁布了《个人义务和工作机会协调法案》,这项改革的目的是“结束人们所熟悉的社会福利”,这次改革是美国福利政策的一个转折点。新的福利制度就多数贫困家庭享受福利救济的时间、有劳动能力的成人接受福利补助的期限、“食品券”领取期限以及新移民的福利待遇等许多方面进行了限制。同时在鼓励人们参加工作方面加大刺激力度。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恢复美国福利制度原来的宗旨:提供第二次就业机会,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由此开始的福利改革的主要方式是把人们从“吃福利”变成“去工作”。

根据Lee(2009)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的的研究表明,1996年福利改革后,很多单亲母亲脱离福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单亲母亲的市场参与率大大提高,而接受福利的人数在减少,而且那些符合条件的受助者接受的福利数量也比以前少。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改善福利家庭的经济情况,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她们的低教育程度以及低技术水平,导致这些人只能从事比较简单的工作,因而工资水平或与工作相关的福利很少(Ozawa&Yoon,2005)。还有一方面是低收入家庭领取的福利包减少,如改革后对那些没有孩子的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领取实物券的时间限制,除非这些人正在从事兼职工作或参加一项工作培训;这项改革设置了强制性的儿童支持政策,作为接受福利的一个条件,要求单亲母亲们建立父亲身份,这样他们就可以像孩子的父亲寻求经济及医疗支持;也使得那些酗酒者或吸毒者丧失了补充保障收入(SSI),只有那些有“明显的且严重的”残疾才符合联邦政府针对低收入残疾者的项目,而且这些残疾儿童被要求每三年重新做一次体检以证明他们的残疾。因此,无论是TANF,还是实物券、补充收入保障在改革后的数量都变得更少。

除此之外,大量的母亲参与到劳动中来,而且劳动时间自1996年越来越长,基于工作时间的强制性要求,这些母亲只能缩短与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这对儿童发展可能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因为母亲不仅承担收入提供者的责任,同时还担任着儿童照顾者的角色。

四、对美国儿童贫困的一些政策建议

儿童贫困并不是无法解决的,有效的公共政策尤其是社会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美国国家贫困儿童中心(NCCP)提出两个主要政策策略以改善美国儿童及家庭的福利。

1.工作酬薪。

已有研究已经表明,贫困是对儿童福利最大的威胁。那些帮助父母在劳动力市场获得成功的政策可以有效的帮助儿童,如,工作所得税减免和提高最低工资是增加低收入工作者工资的两项核心政策。这些低收入工作者也需要获得那些高收入者认为理所当然的工作福利,如健康保险以及带薪病假。

2.支持父母及他们的儿童。

为了发展,儿童需要良好的家庭照料及高质量的早期学习经历,那些针对有婴幼儿家庭的政策,如早期启蒙教育,已经表明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行为,以及作为父母的技巧都有改进。投资于三至四岁的儿童是最为关键的,高质量的早期儿童经历对缩小贫困儿童及富足儿童的差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自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实施以来,儿童尤其是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儿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虽是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但其儿童贫困问题却远远比其他发达国家严重的多。美国对儿童贫困的官方界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已经严重不符合美国现实情况。基于此美国采用200%的贫困,即低收入来统计美国实际贫困儿童数量。研究表明,美国低收入家庭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美国国家贫困儿童中心(NCCP)提出了解决当前儿童贫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儿童贫困,低收入家庭儿童,美国

参考文献

[1]Abbott,G.,From relief to social security: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ublic welfare services and their administr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1.

[2]Ambert,A.M.,The web of poverty:Psychoso-cial perspectives,New York:Hawthorne Press,1998.

[3]Bennett G.Neil and Lu Hsien-Hen,Low-Income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nd State Trend Data,1997-2008http://www.nccp.org/publications/pub_385.html,2008.

[4]Chau Michelle and Ayana Douglas-Hall,Low-Income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nd State Trend Data,1997-2008,http://www.nccp.org/publications/pub_851.html,2008.

[5]Devine,J.A.,&Wright,J.D.,The greatest of all evils,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6]Hofferth,S.&Collins,N.2000,Child care and employment turn-over.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19(4),1993,pp.357-395.

[7]Lee Kyunghee,Impact of the1996welfare reform on child and family well-being,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37(5),2009,pp.602-617.

[8]Lewit M.Eugene,Why Is Poverty Increasing among Children?The Future of Children3(2),1993,pp.198-207.

[9]Ozawa,M.N.,&Yoon,H.,Leavers”from TANF and AFDC:How do they fare economically?Social Work50(3),2005,pp.239-249.

[10]Seccombe Karen,Families in Poverty in the1990s:Trends,Causes,Consequences,and Lessons Learned,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62(4),2000,pp.1094-1113.

上一篇:珍稀濒危动植物论文下一篇:高等院校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