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的成功教育(精选12篇)
对中学生的成功教育 篇1
一、对成功教育的探索
1. 家校是成功教育的前提
家庭与学校的成功合作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生长酝酿的地方。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对学生的成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和家庭既各有职责范围又互相联系, 互相影响。教育离不开家庭, 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也离不开家庭的有力支持。
2. 兴趣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兴趣”是人的一种情绪, “兴趣”能产生人们的一种需要,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增长来说, “兴趣”的作用更是巨大的。著名的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乔布斯的传奇人生正在于他跟着兴趣走, 不由外界控制自己的感受。兴趣的魔力可见一斑。
3. 学生是成功教育的主体
教师应该确立一个理念:所有的孩子都可成才, 没有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好的教师。在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前提下, 通过帮助学生, 逐步使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4. 教师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成功教育的引领者。教师要走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悲观情绪, 冷静客观地看待学生, 分析学生, 对学生尽量实施鼓励性评价, 让教师树立每个学生都可以成功的意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自信,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对成功教育实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1. 教师要率先垂范
作为一名教师, 要注意为人师表。教师自身对于学生的成功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自身良好的师德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 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 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 成功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做起。成功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 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 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 也就在点滴小事中, 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功会有很大的帮助。
3. 为学生的成功教育创造发展空间
要想让学生取得成功, 教师应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受教育的空间, 留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 让学生去发展和发挥自己的特长,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与支持。教师应尽量在班级上营造大家都要进步的气氛, 在学生遇挫折的时候, 积极帮助学生, 让学生相信自己很可能成功。
4. 不要对成功的标准定得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所望, 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正在成长中孩子来说, 一味地灌输“高人一等”的思想, 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名列前茅, 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 给学生带来严重的思想包袱, 考试失利就会给学生自信心造成极大的打击。因此在进行学生的成功教育时, 教师不要给学生订立过高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自身, 只要学生尽了力, 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可以直面人生, 直面未来, 才能培养学生平凡中超越智慧的人生境界。
5.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通过对成功人士的成功道路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凡是取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勇于冒险, 敢于尝试, 善抓机遇, 勇于创新。教师在成功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勇于冒险, 敢于尝试, 增强把握机会的能力, 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果敢、机敏的健康心理和性格。但需要注意的是鼓励教育的方式和程度要因人而异。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时, 就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的不同区分对待:对于积极性高、善于创新、勇于尝试的动力强的学生, 就不必进行过多的鼓励教育, 而是应着重对其行为进行适时地调整和纠正, 使其少走弯路;对学习积极性差、思想消极、得过且过的学生则首先要使其认识到学生时期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虚度光阴对个人成长的危害, 使之树立起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意识, 才能使其找准努力方向, 然后再进行鼓励教育。
总之, 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发展潜能的教育, 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 是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 它是以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途径, 以表扬、鼓励为手段,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许东, 敬瑞霞.再探社会新阶层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路径[J].黑河学刊, 2011, 172 (11) :69—70.
[2]郑曙村, 郭永奎.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需求及其引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 32 (01) :111—115.
对中学生的成功教育 篇2
12级2、3班 张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常言道:“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就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有要做的事情充满自信。
我们的学生现在存在的许多问题均与缺乏自信有关,比如学习困难、自卑、厌学等等。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有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学生时代就建立起自信,将是他们走上社会,创业打拼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帮助那些业已失去自信和即将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拾自信,更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我坚信教育的巨大力量。但是我们有的老师、家长会在无意中给孩子贴上“懒惰”、“愚蠢”、“笨蛋”等等的标签,而消磨掉他们的自信。换句话说:孩子们都是被大人们骂笨的。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就不能单纯以好、坏来作为衡量、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活泼,有的内敛;有的好动,有的好静。但要坚信: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他们的特点不同而已。一定要尊重、信任学生,不能随意给学生坏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老师应看到学生人性的美好,看到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一面。我们要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每一点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我们必须学会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从而去肯定他们、欣赏他们,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对一些很特别的学生,就如魏书生所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肯定,缺少的是被发现的长处。
我们班级有一个女生小杰(化名),因为家里有个各方面都很成功的姐姐,因此父母总是让她向姐姐学习,凡事向姐姐看齐,要求她将来也像她姐姐一样成功地考上“教师”。但小杰恰恰和姐姐不一样,中考成绩不理想,从此在父母心里,小杰就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坏孩子,无奈之中来到了我们的学校。正因为父母和周围亲戚朋友的不认可,而让小杰从此也就没有了太多的话语和朋友,终日和手机为伴,成了“拇指一族”,还留了一个一边长一边短且刘海遮挡着眼睛的怪异发型。从发型作为引子,我多次找她谈话,也聊家常、聊学习、聊人生、聊未来,费尽了口舌,但还是无果而终,非常遗憾,甚至也让我丧失了信心。既然这样,我只能将她先冷落一边。但偶然的一次,让我感觉到了她的潜力。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天交一张毛笔字给我,发现她的字很认真,而且进步都很大。私下问了她周围的同学,都反映小杰最近的变化,在教室学习的时间多了,和舍友的交流也多了。了解到这些后,我趁热打铁,特意让她到我的办公室,充分认可了她的毛笔字,而且用这种“罚”的方式来“奖励”她。她开始不乐意,我说:你知道吗?你今天的字让我看到了你端正的态度和无限的潜力,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你能够坚持下去,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亲自交给我三张,直到我认为你的字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了,就可以和其他的同学一样每天一张。小杰听到这里很兴奋,很满足,也很期待。于是以后的每天下午都是按时到我办公室交作业,我每次在表扬和鼓励之余,稍微指出点学习和其他方面的不足。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小杰的书法进步很大,我也找了她的书法老师,提前和他们打招呼,让书法老师多表扬,然后让小杰带着她的书法作业去找各位书法老师,一次次小杰找回了自信,也帮她找到了兴奋点,使她从此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更高的要求。恰巧学校要组织书法大赛,我第一个就让小杰报了名,她每天练得更认真了,而且每天交给我的书法作业由三张主动增加到了五张,结果令大家很满意,取得了年级一等奖的好成绩,从此小杰脸上多了笑容,身边也多了朋友,每次到办公室交书法作业的空都和我聊上几句,甚至掏心窝子的话都敢和我讲了。有次和我说:老师,你知道吗?你每次都夸我,我都不敢相信。我说为什么?她说:在家里我只有挨训的份,尤其是我的父母,从来就没有给过我好脸看,甚至连我的亲戚也没夸过我。为此我找过小杰的亲戚,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我私下把小杰的毛笔字交给他,让他做个评价,这个老师竟然说:这个是她的字?不可能啊!我肯定地说是!并且我也要求他带话给家长:一定要好好鼓励鼓励孩子啦!这个老师也道出了一句实话:在我的眼里,小杰从来就没有一个让我可以表扬的优点!听到这话,我心里很是难受,也为小杰伤心!毕竟是孩子啊!有句话说得好: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啊!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杰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发型也变了,性格也外向了,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在年级20多个名次,上个学期开始让她做了学习委员,在我的鼓励下,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歌手大赛,尽管没有拿到名次,但小杰的进步却让我欣慰,也让我感触很多。
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未完全形成,思想上有些偏差,行动上超出常规都是正常的。作为老师和家长,在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上都要有足够的信心,一定不要抱怨,要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看过这样一句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也就是这句话,让我体验到了辅导员工作的辛苦和幸福,也感觉到了辅导员工作的神圣和伟大。这句话是这样的:要想让你的班级成为一个优秀向上的班集体,你要让你的每个学生都受到过你的感动。基于这点,我在工作过程中,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过我的感动。“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应该允许犯错误的学生“讲价钱”,给学生留有改正缺点的机会。再者要给他们改过的空间和时间,不要急于立竿见影。事物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要抓住犯错误学生的闪光点,即使他们取得很小的进步,也应该积极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错误的认识和成长中重拾自信。这样,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学困生实施成功教育 篇3
[关键词]:学困生 成功教育 学生
一、什么是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是针对学困生实施的一种教育,是以帮助学生获得诸方面成功为价值导向的教育过程和活动。以往教师大都认为教育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这自然主要依据学生的成绩。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人们大都认为对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是一个成功的人才;而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人们就会认为对他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他是个失败者。然而,教育在《西方教育辞典》中,却被定义为“成功地学习知识、能力、技能的过程。”教育必须成功,这是因为教育活动是在教师有意识地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而人为创设的情境下进行的,这情境自然也包括充分估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采取的对策。所以,在此情境下的教育活动,理应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成功教育以承认学困生存在潜能为前提,它的宗旨是让学困生也能够获得诸方面成功。
二、实施成功教育的原因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学困生同样具有各方面成功的愿望,只是由于反复失败以及他人消极的评价,这种愿望暂时被压抑或通过其他途径流露出来。
学困生不是不想获得成功,而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复失败,成功的愿望连续得不到满足,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低于一般学生。所以,他们虽然有学业成功的愿望,却在主观上不愿采取积极行动去争取,甚至采取一些不良行为引起老师、家长和同学的注意,或者另辟渠道体验成功的乐趣。各方面调查显示,在网络成瘾的中学生中,大多是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作为教师,有责任激发学生成功的愿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学困生的发展尤其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三、如何实施成功教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1.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平等、友好、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乐于接受教育的前提。
有些教师习惯于将学习落后的学生概括为一个字——“笨”,认为他们天生笨,毫无发展的可能,视其“异常”,甚至于“歧视”。班集体中也会有同学不喜欢他们,甚至会歧视他们。其实,绝大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仅与其他同学毫无差异,甚至还可能具备更多尚未被发掘的潜能。“学困生”和其他同学一样,其潜能有着多层面的内涵,不能仅以其暂时的一方面的缺陷而否定全部,况且,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大量的潜能正有待于积极地去挖掘。
潜能的优势面各有侧重。比如,有人以语言见长,显现出语言方面的天赋;有的动作技术超凡;有的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有的抽象思维占优势。即使是同一方面的能力,各人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不同阶段发展速度不等,因人而异。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即使各尽其能,每个人在这方面发展所能达到的层次也有所不同。如果一味地从某一方面要求学生,就会扼杀他其他方面的潜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活动,但是绝不能将其看成是学校教育的唯一活动。使学生获得学业上的成功,绝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爱因斯坦曾说:“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业余时间之所以具有如此魔力,是因为在业余时间选择参与的活动,有可能使人获得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对于“学困生”尤应如此。一味以分数衡量,只会使其对学习丧失信心。此时,发现他们的优势面,帮助他们扬长避短,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获得自信心,才有可能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最终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掌握一种乐观的学生观。教师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学生心理平和、积极、乐观上面,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教师需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气氛:不管同学成绩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这个班集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歧视同学都是不对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应该善于发现同学们的优点……那么,这些孩子就不会陷于一种不良环境之中,孩子的心理问题会消除在萌芽状态。
2.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目前的中学生,随着知识的更加丰富、视野的不断拓宽、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使他们显得更“成熟”,自我意識、独立意识更强。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尊重。
学困生学业成功的愿望虽然被压抑,但成功的愿望并没有消失,往往会转移到其他方面。然而在多数的情况下,成功的愿望并不都能顺利实现。这时,他们往往以违反课堂纪律或做出各种极端的举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以满足被尊重的需要。或者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寻找“成功”的机会,满足自己成功的愿望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
关心和帮助困难学生,特别是在其失败时多加鼓励,既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同时又是激发其成功愿望的一种手段。青少年正处在自我意识的觉醒时期,在这个时期,别人对他的评价,会使其格外敏感。如有的老师说:“你真笨!”开始他可能会反驳。以后再说他笨,他就不反驳了,甚至也相信自己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是决定性的,这种态度往往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甚至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不要说故意的讽刺挖苦,哪怕是一句无意的话,也会使学生的自我概念发生变化,自然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给学困生搭建成功的平台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但是“学习”成功与否决不能仅仅依靠分数来衡量。我们既要看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又要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也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在其他领域中获得成功的感受。
总之,学生的成功应是多方面的,教师不能只关注“好学生”,对学困生也要实施成功教育。
参考文献:
[1]胡继渊,沈正元,张建华.浅谈成功智力理论及其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4).
[2]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6,(3):53.
对中学生的成功教育 篇4
解放战争时期, 国统区内的各高校青年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人民群众的民主运动密切结合, 形成了一条配合人民解放军主战场的第二条战线,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这是从抗日战争向国内革命战争的过渡时期;第二阶段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到1947年6月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这个阶段学生运动以要求美军退出中国和反饥饿、反内战为中心, 并在国统区内形成了第二条战线与解放军的军事斗争相呼应, 全面孤立了国民党政府;第三阶段从1947年6月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到1948年8月国民党统治区实施大逮捕, 这个阶段的学生运动以反饥饿、反迫害为重心, 进一步揭示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使其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第四阶段从1948年8月国民党统治区实行大逮捕到各地解放, 这个阶段国民党政府对学生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学生运动则执行了疏散隐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 从各个方面做好迎接解放准备。[1]
解放战争时期各高校的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以先进青年群众组织为核心, 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和疯狂破坏, 他们以壁报、宣传单、标语为武器, 向反动政府宣战, 进行回击。他们深入到农村、工厂、中小学校和敌人的军队中开展助农、助工和助学活动, 宣传发动广大民众, 分化瓦解敌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 战胜了种种困难, 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斗争的热情。以青年学生运动为主体的第二条战线, 和第一条战线遥相呼应, 紧密配合, 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共同打击敌人, 在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解放战争时期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的成功对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主旋律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也是我国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旋律。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 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的根本性措施。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中, “一方面, 是外国侵略者和卖国贼站在一起, 原形毕露, 既凶恶而又孤立;另一方面, 是全中国一切有爱国心的人民站在一起, 义愤填膺, 受着迫害, 但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胜利。”[2]广大青年学生之所以紧跟党的领导走上革命的道路, 大多是从爱国主义思想出发的, 他们不能容忍美蒋反动派的专制独裁的统治, 渴望真正的民主与自由, 从而进行反抗和斗争的, 所以中国共产党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领导是高校学生运动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对青年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主旋律教育,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胡锦涛同志指出:爱国主义是团结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 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把爱国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是激励我们实现共同理想的强大动力。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要以革命前辈为榜样,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在我们手中把祖国建设好的雄心壮志。[3]
(二) 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 针对学生特点, 开展针对性教育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中, 地下党坚持群众运动要以坚实的日常群众工作做基础的原则, 做好群众工作, 团结好一批群众, 关心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 团结带动广大青年学生, 扩大学生运动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的主要力量是青年学生, 要想把广大青年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 接受党的政治主张, 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就必须代表和维护青年学生的根本利益, 关心、代表他们的切身特殊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发动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到学生运动中来, 击败反动派的暴力镇压和政治欺骗、分化阴谋, 使学生运动具有雄厚坚实的群众基础。
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在高校来说首先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坚持群众路线。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倾听学生呼声, 反映学生意愿, 代表学生利益, 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 还需将教育规律与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紧密结合起来,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 积极引导, 循序渐进。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纯、空洞地说教, 必须既讲道理, 又办实事。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结合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就业的实际, 关心他们的合理需求和实际困惑, 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 真正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深入人心, 落到实处。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为了充分动员和发挥青年学生的力量, 把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和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确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 对调动广大青年的积极性, 使他们充分参与到爱国学生运动中, 充分参与到人民解放的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马克思曾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如果脱离大学生的利益关切和发展需求, 就思想问题谈思想问题, 仅仅停留在一些抽象的理论、原则和概念上, 就很难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只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把抽象而深奥的理论还原为具体的实践、丰富的生活, 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多为大学生办实事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思想问题, 在学习和生活上也会遇到某些实际问题, 而这些实际问题往往是思想问题的根源和诱因。对于大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 既要通过说服教育和心理疏导来解决, 也要通过帮助解决其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来解决。
(四)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增强实践环节的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非常重视青年学生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这一方面是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去动员群众, 获得更广泛的革命基础, 另一方面就是要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加强青年学生的实践锻炼, 深入社会实际生活, 真正使理论灌输运用到实处, 并在实践中使理论得到检验和发展, 也使思想教育真正达到效果, 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当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推进,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 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往往注重理论的灌输, 却忽视了实践教育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务虚”“务实”并重, 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根本路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要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学校教学实际, 合理设置和安排促进大学生实践教育的课程。在发挥理论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基础上, 要努力探索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大力加强社会实践条件和平台建设。要引导大学生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归属感, 从根本上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领导, 使国统区的广大青年学生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 进行了广泛的学生爱国运动, 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对当时青年学生教育和领导的成功经验, 为现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青年学生爱国运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沙健孙: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新华社评论:爱国运动的新高涨, 1948年6月18日, 新华日报。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篇5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它是著名的教育家爱默森的名言。在近段的潜能生转化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它的正确性。
本期我承包的潜能生是中一〈2〉班的两名男生,名叫陈富强和王闯,都是崔家庄学生。同学们反映这两名学生在小学经常迟到、旷课,作业不交,并且还和同学们打架干坏事,其中陈富强还偷过东西。各自家长曾对这两名学生的学习满怀希望,后来由于他们的不争气,家长们都很失望和无奈。后来我又了解到陈富强是单亲家庭,母亲为了生计又重新组建了家庭。陈富强非常害怕他的后爸,因为当陈富强犯了错误后,后爸总是打他。王闯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而母亲又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只是一味地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现在王闯的母亲为了王闯而丢掉了家中的田地,专门在庙头租地方做饭供王闯上学。
随着和这两名学生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并没有像同学们认为的那样糟糕,而过多的是同学们对他们的歧视、讥笑和挖苦,过多的是大人们对他们的误解、冷眼和斥责,他们渴望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信任,急需要周围人的关心和帮助。
面对这种情况,我心中有了底。于是我经常找他们谈话。每次谈话我都坚持让他们与我平起平坐,用朋友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并尽可能地用肯定、信任和鼓励的语气和他们交谈。谈话中,我注重与他们拉家常,谈理想,讲学习的重要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行为上与他们讲哪些是好的,应该做的,哪些是错的,不应该做的。充分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对照自己现在的行为加以比较,让他们来评判是非。在一次谈话中,陈富强竟然高兴地说出了一句话:“没想到我还有这么多的优点。”
课堂上,对于简单的问题我尽量让他们听懂,并鼓励他们回答及时加以表扬,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布置作业时对他们适当减小难度,让他们能轻松完成,从而感受胜利的喜悦。生活中,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先认真地听他们解释,再耐心地帮助他们。一次作业中,我特别强调要认真检查,王闯却因粗心导致错题多道,明显的是没有检查。本来我很生气,但经他解释后方才知道他是因为怕同桌抄他的作业而过早地交了。此时我又感到他是如此地可爱。面对他们生活中的困难,我尽可能地帮他们解决。如班上一位同学借了陈富强五元钱长时间没有还,我知道后通过班主任得以解决;面对陈富强害怕父亲打他一事,我积极寻找陈富强的父亲加以解决;我还帮助王闯解决被同学欺负一事,为他们化解中间的矛盾。
逐渐地,陈富强和王闯在我面前的话是越来越多了。王闯能够按时上交作业,迟到现象已基本杜绝,陈富强每天都能主动地到老师处领取自己的作业任务,并及时上交。家长反映,他们星期天已能够主动做作业,更重要的是,经过二人的努力,在本次月考中,陈富强总分在级段进了8名,王闯进了20名。这些成绩足以证明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足以证明尊重学生的重要性。
当然,潜能生转化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两名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我坚信,只要自己能真心地尊重他们,真正地关爱他们,他们就一定能踏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轨道。
浅论中职学生的成功教育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 矛盾心态 成功教育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中职新生以“失利者”的心态走进中等职业学校大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自卑甚至自弃,对人生前途失去了自信。这不仅是中等职业教育内部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密切相关。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发展的教育,是主张人人都能成功、强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教育,是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是以表扬、鼓励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成功教育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潜能,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做一个成功的人。这种教育思想符合生活在失利阴影中的中职生的内心需求。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的事物,意味着获得赞美,获得尊敬,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实现。教育实践证明,反复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好,反复失利的孩子会越来越差。当体验较多的是成功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感就比较强,他的自信力也比较强,并由此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而自信心强,又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中职教师要注重成功教育理念的渗透和成功教育方法的使用。
一、成功教育的特点
成功教育的特点主要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智育第一”的局限,打破应试教育“以分取人”的思维定式。成功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三相信”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教育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受教育者,成功的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应有不同的标准。许多中职生认为“我不行”,不敢展示自己,怕别人笑话。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他们遭遇了太多的失败。长期的应试教育,磨去了学生那份应有的自信。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通过知觉、情感、能力、合作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找到自信,体验到“我能行”,产生能成功的感觉和自信。
成功教育分三个阶段实施,即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第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核心是从教育逐步走向自我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成功教育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期望、机会、鼓励。一是提出积极的期望;二是创造成功的机会;三是鼓励性评价。在“帮助成功”的第一个台阶上,三个要素都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反复成功的过程中,即进入“尝试成功”的阶段后,三个要素逐步地转向学生。进入“自主成功”阶段,学生对自己有了积极的期望,自己主动寻找成功的机会。无论成功、失败,都能自我激励。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他律走向自律。
教师在实施成功教育时,要善于理解学生。了解与尊重学生,是成功教育的要旨。被人理解意味着受到他人的关注,与他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善于理解学生的教师,能获取学生的信任,有利于成功教育的推进。教师在实施成功教育时,要多运用“赏识”的方法。“赏识”中既有“期望”,又有“鼓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都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卑,产生一种安全感。这种让心灵有安全感的过程,就是找到“我能行”的感觉的过程。赏识能开启学生的心扉,震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田,敲开学生的心门。赏识的结果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生需要自信,赏识能帮助中职生找到感觉、尝到甜头、感受成功。
教师在实施成功教育时,要使用鼓励性评价,其主要方式是:①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分为几等,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发现自己,发展自己;②评价的出发点是找优点,找出“我能行”的依据;③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鼓励、表扬,让学生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让学生受到激励;④评价针对性要强,评价标准从学生个体出发确定,自己和自己比,宜粗不宜细,抓方向、抓主流;⑤使用多元评价,扩大评价范围和内容,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⑥多让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评价;⑦帮助学生在失败时正确评价自己,教师要敢于承担责任,帮助学生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坚信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评价方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方式的人性化,把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以通过评价激励进取。
二、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的特殊矛盾心态
一般来讲,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处于几种特殊的矛盾心态之中。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实施成功教育,应掌握中职生特有的矛盾心态,理解教育对象,并从他们内心深处找准成功教育的切入点。在这一对对的矛盾心态中,我们必须看到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不应该只看到中职生的消极面。虽然在当前特定条件下,一些中职新生的消极心态比较重,但教育工作者如果只看到消极面,就难以提高德育实效。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机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把积极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中职生特有的矛盾心态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失落感和得胜感。这一对矛盾心理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个学生身上,不过有的学生失落感强,有的学生得胜感强,有的学生自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并由此引发“破罐破摔”、“松一口气”、“得过且过”的想法。一般来讲,初中阶段学习比较好,以普通高中作为首选目标的学生往往失落感较强,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他们不甘心自己现在的境遇而陷入无可奈何的苦恼之中;反之,初中阶段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则得胜感较强。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还没有普及的地区,得胜感比较强的学生仍有一定数量。由于在当前阶段,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总体看,“失利者”的心态往往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
第二,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自卑感。这一对矛盾的情感,不但一年级新生有,而且往往贯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具有文饰、内隐、曲折等特点,不明显外露。从总的情况看,自卑甚至自弃是严重影响中职生积极向上的最大阻力。他人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的评价令学生十分敏感,例如,当别人说:“当商店售货员也不错。”学生对这句话中的“也”字会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而在外部表情上却极少显露。低年级学生往往自卑感较强,随着学校系列化德育工作的推进以及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的深入了解,职业荣誉感、职业幸福感、职业自尊感、职业责任感、职业美感等职业情感逐渐形成,职业自豪感逐渐成为学生内心的主体情感,成为自豪感、自卑感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三,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思迁心理。在学生拿到中等职业学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会产生许许多多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想象。这种想象往往十分实际:职业环境、职业收入……甚至会联想到今后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家庭组建、生活水平等众多方面。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推进,学生职业理想逐渐建立和巩固,职业情感逐渐形成并加深,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向往越来越强烈。这对矛盾的另一方面是思迁心理,即学生不甘心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或者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因此而产生的改学专业或转普通高中的想法。思遷心理与职业自卑感密切相关,这种心理状态在入学初期往往比较突出。教育者要注意这对矛盾心态的特点: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思迁心理往往同时存在,即使是那些思迁心理十分强烈的学生,内心深处也有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对于教育者来说,关键在于把握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强化正确的一面,淡化错误的一面。
第四,事业感和拜金思想。通过小学、初中的德育,教育中等职业一年级新生具有一定的事业感,只是具有这种高尚情感的程度不同而已。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思想也无时不在侵袭着他们。社会上实际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使中职生处于困惑之中。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由于距职业生涯的开始更近,與社会接触更多,拜金主义以及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更大。
上述几对矛盾心态,不仅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众多个体的反映,也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之中,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明显的特有心态。除了以上四对矛盾心态,德育工作者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从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出发,研究和掌握中职生的其他矛盾心态,把握他们的心态实际。实际上,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些以及其他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创造条件,抓住机遇,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成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将矛盾心态中的积极方面提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自信、自强,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以“成功者”的心态走上社会。
三、职业教育具有实施成功教育的天然优势
职业教育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选拔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不同于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源自于职业实践,强调源自于职业活动需要的实践能力训练,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直接的联系。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明确了职业学校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重点与基础教育的本质区别。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相继引进了发达国家的职教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群式模块课程(推广用名:“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都强调以人类的基本活动——职业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注重便于选课的模块化课程结构,重视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是此类综合化的方式之一)和任务驱动,要求冲破学科体系的约束,重视以职业能力形成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开放以来,职教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推进,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强调“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要求“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不但在专业课设置上明确了“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而且在文化课中采取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的组合方式。新一轮教学改革,从理念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为实施成功教育创造了条件。
职业教育有几百个专业、上千个专门化方向。面对着几千种职业,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都有不同要求,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的广阔空间。中职生能在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中扬长避短,发现自己的潜能。职业学校应建立以鼓励为主的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发展优势和提升弱势的信心。
参考文献:
对中学生的成功教育 篇7
玛丽·居里 (Marie Sk?odowska Curie, 1867-1934年) 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的原名是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卡, 法国著名波兰裔物理学家、化学家。1867年11月7日玛丽出生在波兰华沙市。1903年, 玛丽·居里、比埃尔·居里和亨利·柏克勒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 玛丽·居里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玛丽·居里的成就是她首创了放射性理论、创造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了新元素钋和镭。玛丽·居里成功的一生与她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不可分。运用教育学理论, 深入分析玛丽·居里的成功经历, 有助于学习和改进三种形态的教育, 为更好地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青少年提供借鉴。
一、家庭教育对玛丽·居里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
(一) 早期健康引导
玛丽出生在波兰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家庭中, 她的父亲是中学教师, 教授数学和物理, 母亲是女子寄宿学校校长。玛丽自幼聪慧, 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的非凡好奇心。她四岁时就能学会姐姐学习的简单文字和乘法表, 对父亲的物理教学仪器也感到非常好奇。每个周末, 玛丽的父亲都和他的孩子们在一起朗读欣赏文学名篇和诗歌。她的家庭给她提供了一个健康、自由、愉快和增长才智的生活氛围。
(二) 培养克服困难和关爱他人的品格
玛丽受到父母和姐姐的影响, 拥有勇于面对困难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玛丽十一岁时, 母亲因患肺病去世, 她的姐姐布罗妮雅像妈妈一样关爱和照顾她。他的父亲为了养家, 工作非常辛劳, 但为了四个孩子他克服阻碍, 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最终把四个孩子都培养成为优秀的人物。玛丽天生的性格就是先人后己。她中学毕业后为了能让自己最爱的姐姐先到巴黎读大学, 她主动选择留在波兰挣钱供姐姐上学, 自己却等到二十四岁才有机会去法国巴黎继续求学。
二、学校教育在其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一) 中小学阶段教育
玛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波兰正处于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他很小就懂得生活的残酷。在学校里, 玛丽和她的同学们不能学波兰语, 不准看波兰书籍, 还要在俄国沙皇监察员的监视下学习。“压迫会产生反抗”“知识就是力量”, 玛丽父亲的话让玛丽有了追求知识和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玛丽热爱祖国, 她决心为祖国解放而刻苦学习。
玛丽学习非常用功, 她经常全神贯注地阅读学校课本、诗歌还有他父亲的藏书。学习成绩各科都是第一名。中学毕业时玛丽精通英、德、俄、法和波兰几国文字, 并且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金奖。
(二) 大学阶段的教育
1891年11月, 玛丽终于实现她的梦想, 进入科学发祥地法国巴黎索尔本大学 (巴黎大学) 理学院物理系。玛丽的大学生活非常艰苦, 她穿着破旧衣服, 住着简陋小屋, 用面包和茶水充饥。但是, 坚定和勇敢的玛丽很快就投入到她的新生活中, 她兴奋地如饥似渴地学习。她被教授们的思想和他们能灵活运用知识的魅力深深地震撼, 同时这些也激发她要向无穷的知识前进。
起初玛丽发现自己在数学和物理学知识上有极大的缺陷, 于是她加倍努力学习。每天晚上离开图书馆后, 她还会在自己的小屋煤油灯下继续学习到后半夜两点钟。艰苦的生活, 刻苦的学习, 玛丽拥有铁石般的意志和狂热的求知欲。1893年, 在索尔本学院的学位考试中, 玛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物理学学士第一名。1894年她又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
三、社会教育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意识方面对玛丽·居里的影响
(一) 接受新思想, 建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是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的教育。”十九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宾塞的学说给欧洲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同时, 巴斯德、达尔文、克劳德·贝尔纳也影响年轻人的进步主义思想更加倾向于崇拜科学。
玛丽中学毕业后当了家庭教师。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华沙的流动大学。在那里, 她结交了一些实证论者。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波兰, 他们都拥有共同的民族梦想, 他们的信念是为祖国效力、发展波兰人民的教育。于是, 玛丽一边刻苦自学, 一边到工厂女工中传播波兰文化。她还不辞辛苦地给波兰农村孩子讲授科学知识, 就在那时玛丽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玛丽·居里在四十年后写道:“我对于文学, 也和对于社会学和科学一样地感兴趣。不过在这些年的工作中, 我试着慢慢地找出我真正兴趣所在, 而我终于转向了数学和物理学。”玛丽在她青年求学时也有过痛苦和失望, 她不断地调整和修改自己的想法, 她不断激励自己, 忍耐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玛丽曾经对她的哥哥约瑟夫说, “我们应该有恒心, 尤其要有自信!我们必须相信, 我们既然有做某种事情的天赋, 那么无论如何都必须把这种事情做成。”
(二) 培养科学探索意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1896 年玛丽·居里通过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职称考试, 她考取了第一名。同年, 她开始在理化学校工作, 并且与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共事。玛丽为了继续考取博士学位, 开始寻找研究的新方向。
在阅读最新的物理实验报告时, 玛丽像是一个探险家, 拥有非凡的好奇心。法国物理学家亨利·柏克勒尔的著作吸引了她, 也就在那时她的科学探索之路开始了。起初玛丽对铀和钍放射性现象非常着迷, 她肯定了放射性是原子的性质。当她发现不含铀和钍的矿物有更强度的放射性时, 她反复经过了二十次测量后确定还有比铀和钍放射性更强的物质。玛丽相信一定有一种未知的物质存在, 她和丈夫把沥青铀矿的各种物质分开后发现, 放射性隐藏在矿石的两个化学部分中, 他们认为这是两种新的物质, 并给它们命名为钋和镭。
玛丽·居里要自费购买研究所用的原料, 实验室工作条件非常艰苦, 但她却感觉非常知足与幸福。为了证实钋和镭的存在, 他们在破旧的棚屋里辛苦工作了四年。玛丽每天同时从事工人、技师和学者的工作。在此期间, 她不停地工作和学习, 不怕疲倦, 不怕困难, 四年里她提炼了几十吨铀沥青矿的残渣, 获得纯镭盐, 并测定镭的原子量。1903年玛丽·居里获得索尔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并在1910年提炼出纯金属镭。由此, 不难发现, 社会教育不仅增进了玛丽·居里的知识、技能, 同时, 随着她社会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 她所接触的各方面人士均对她的意志品质和事业方向的选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 玛丽·居里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离不开社会教育这一重要教育环节。
(三) 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培育
社会教育对玛丽·居里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培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 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玛丽·居里一生淡泊名利。在大学期间, 她获得“亚历山大奖学金”, 因此她得以在法国继续深造。毕业后, 玛丽在全国工业促进协会进行一项技术研究时, 她节省出六百卢布归还给亚历山大奖学金委员会。玛丽·居里发现新元素钋和镭后, 拒绝为她的发明申请专利, 她认为那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她在写给美国工程师的信中说:“比埃尔·居里和我的意见一致, 决定不由我们的发现取得物质利益, 因此, 我们不领取专利执照, 并且毫无保留地发表了我们的研究结果, 包括制镭方法在内。”1903年亨利·柏克勒尔和居里夫妇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妇获得奖金7万法郎, 玛丽将其中的一部分赠与学生和实验室的工人们。玛丽·居里把这伟大的发现交给工业界和医学界广泛利用, 不谋求任何的个人私利, 她的信念是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 不是为了私人利益, 而是为人类追求更大的幸福。
四、结论
作为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 玛丽·居里一生所做的贡献赢得人们的敬佩和赞美, 她的一生是成功的。纵观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生, 我们会从中受到启迪。 我们在学习玛丽·居里, 追求成功教育的时候, 不仅应该学习她在事业上努力学习和百折不回的成功品质, 同时更要努力学习她的奉献精神, 从家庭、 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广泛汲取养分, 培育自己完美的高尚人格。教育对玛丽·居里成功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告诉我们, 只有做人成功, 才是真正的成功。
对中学生的成功教育 篇8
关键词:美国高校,捐赠,启示
近些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提高, 世界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经费的增长率逐渐下降, 教育经费不足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成为了限制各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继续扩大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因而, 多来源多方式的教育资金筹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校关注的焦点。为解决高校资金不足问题, 争取社会捐赠成为了一些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的许多高等大学普遍采用的渠道之一。显而易见, 社会捐赠在美国高校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将对美国高校的教育捐赠制度的现状及成功因素进行研究, 以期能为我国高校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教育捐赠的历史及现状
美国高等教育捐赠历史悠久, 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哈佛大学建校的时候。约翰·哈佛, 马萨诸塞州查尔斯城的一名牧师, 1638年因病去世, 死前他将自己的图书、300卷文书资料及一半房地产约合780英镑, 捐给剑桥学院。为了纪念他, 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 即后来的哈佛大学。在这件事情的影响下, 一批院校随后相继建立。1701年, 耶鲁捐赠建立教会学校, 后改名为耶鲁学院;1865年, 康乃尔捐助创办了康乃尔大学;1892年, 洛克菲勒捐赠建立了芝加哥大学。这些都成为了美国社会各界人士开创捐赠美国高等教育的先河, 并极大促进了美国捐赠事业的发展。从此, 高等教育的社会捐赠逐渐成为了美国社会一种保持多年的优良传统。
美国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政府拨款、学生交纳的学费和杂费, 以及来自各个组织及个人的捐赠。在这其中, 来自企业、基金会、校友、慈善机构的捐赠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来源。其他捐赠的主体也有来自宗教、学生父母、普通群众等。近些年, 美国高校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即捐赠收入在高校资金来源中的份额逐步提升。
二、美国高校捐赠事业成功的外部、内部因素
(一) 外部因素
美国是一个由清教徒建立起来的移民国家, 基督教义的宗旨深深扎根于美国人民的心里。基督教所提倡的关于慈善事业的观念对鼓励公益捐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并且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在这种教义的影响下, 人民大众, 无论富人还是穷人, 普遍都形成了热衷于社会捐赠的良好传统。正如此, 美国形成了一种对高校进行捐赠的氛围与传统。据统计, 每年的捐赠数额约有85%来自美国民众, 10%来自公司企业, 5%来自大型基金会。作为一种优良传统, 社会捐赠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鉴于此, 美国捐赠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美国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 每次重要的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障。在关于美国教育捐赠方面, 为了鼓励激发大众捐赠及顺利开展捐赠活动, 一系列法律法规已经建立, 《统一普通信托基金法》《美国非营利法人示范法》《美国慈善捐赠法》等。社会捐赠行为有了法律依据后, 捐赠者的权利和义务都得到了详尽的规定。不仅如此, 美国还对捐赠人进行了税收减免政策, 从客观上鼓励了捐赠人的捐赠热情。自1909年起, 美国对在宗教、文化、教育、社会救济方面有过慈善捐赠经历的企业公司减免所得税。1917年, 美国政府出台了免税措施来鼓励捐赠。它一方面鼓励富人捐赠, 另一方面也鼓励普通人捐赠, 以减免自己的所得税。这个鼓励性政策最终渗入到美国社会中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二) 内部因素
美国高等教育捐赠事业发展如此之好, 除了社会文化、政府政策法规等外部因素外, 高校自身的一些积极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要想争取到更多的捐赠, 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办学质量和提高学校声誉名气。在美国, 教学质量越好, 声誉越大, 就越是能吸引到捐赠人的垂青。捐赠人也倾向于选择名气较大的高校作为捐赠对象, 以此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高校吸引外部各项捐款也是靠自身的办学质量、工作业绩、声誉名望等因素。学校不仅重视对外宣传工作, 同时也重视大学的经营, 善待已经在校的学生, 把在校学生当成未来的捐赠者对待。
在美国, 高校的校长不仅在学术方面能力突出, 是某一学术领域的权威, 同时也应具备卓越的管理才能、社交能力及人格魅力。但是, 除了上述素质外, 美国高校校长还需要具备另一种能力——争取社会捐赠的能力。美国高校校长任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亲自出去宣传学校, 争取大量的社会捐赠来发展本校。这项工作做得好坏也成为了衡量校长任期内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成功的募捐人之一, 因此, 他拥有一个“募捐大王”的称号。他采用的主要方式为大规模、长时间的筹资运动, 他所筹集到的巨额资金最终促进了哈佛在学术方面长久的繁荣。康奈尔大学前校长罗兹, 又被称为“募捐大师”, 也是一位在募捐方面成就卓越的校长。他退休后出版了《为高等教育成功地集资》一书。在书中, 将自己多年的募捐经验总结出来, 将筹款的方式和技巧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高校校长,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 他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是无穷的。
美国的高等教育捐赠历史悠久, 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筹款机构与组织, 如基金会, 并由专职人员管理组织学校的筹资活动, 以使学校的筹集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依次开展。美国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学校发展部, 该机构通常由副校长负责领导, 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筹措资金。以纽约大学为例, 该校设立学校发展部, 由一名副校长领导, 学校发展部下设集资处、基金会集资处和个人集资处, 确保了该校募集资金工作的有效开展。很多学校下设金融管理公司对募集到的资金进行投资, 从而最大化了捐赠资金的保值、增值, 保障了学校的收益, 同时也使大学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美国非常重视校友文化, 所谓校友文化, 简单地说是校友以各种方式回馈回报母校。但是这种回馈是双向的, 作为校方, 一定会有固定常设的校友机构在平时与校友保持密切联系, 包括信函、电子邮件、电话询问、当面访问、邀请来校参加活动等。校友捐赠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也是高校资金的重要来源。美国高校常会邀请校友返校参加校内一些访问活动。例如毕业典礼, 学校会邀请优秀的毕业生校友发表演讲, 努力将这种校友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界毕业生之中。耶鲁大学专门设了校友日, 定期出版校友周刊, 来搭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桥梁, 达到紧密联系校友的作用。
三、我国高校捐赠事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些都为社会捐赠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社会条件。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对社会捐赠予以重视, 一些高校成立了向社会筹措办学资金的专门机构, 如董事会、发展委员会、教育基金会或校友会。在市场经济这样的大环境下, 一些公司企业也认识到了向高校捐赠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企业形象的正面宣传, 纷纷向高校捐款或在高校设立奖学金、进行学校固定资产投资等。例如:许多高校都有冠以个人或企业名字命名的建筑。如清华大学的宏盟楼、郑裕彤医学楼、伟伦楼、逸夫技术科技楼等。北大的李兆基楼、陈明楼、廖凯原楼、阿里巴巴报告厅等。
在捐赠法规方面, 我国已于1999年9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其中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公司和其他企业依照本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这条规定对捐赠者的责任和权利进行了详尽的定义, 赋予了社会捐赠的法规性。在捐赠数额上, 就全国高校社会捐赠收入而言, 高校捐赠收入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低, 还不到3%。
综上可以看到, 我国高校捐赠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仍有诸多问题及因素制约其发展。
首先, 有关教育捐赠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中国, 对于企业及个人对非营利性组织捐赠的免税问题, 法律上还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 只是见于一些零散的税法、社团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财政部颁布的规章中。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 我国捐赠事业无法得到保障, 其发展也必然被制约。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捐赠的难度, 某种程度上挫伤了社会公众捐赠的积极主动性, 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捐赠事业的发展。
其次, 相对于美国高校的捐赠特点来说, 中国高校在该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捐赠规模较小, 而且募捐物类别比较单一, 多为现金、有价证券和实物, 捐赠活动的方式主要为校庆或校友聚会, 捐赠主体构成单一, 多为港澳台地区的华人和华侨。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教育捐赠活动的有效性。
再者, 高校对捐赠重视程度低。我国高校长期依赖国家政府的财政拨款, 然而, 政府拨款往往很难满足高校的实际需求。因此, 这就需要高校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摆脱传统模式, 高度重视捐赠事业的发展, 制定具体可行的捐赠事业发展方针政策, 积极主动寻找资金来源。
慈善事业需要强有力的社会监督,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府监督、独立的评估机构监督、媒体监督以及来自捐赠者本人的监督。然而我国高校捐赠事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捐款流程以及具体细节未能如实向社会公布, 缺乏透明度, 因此导致普通民众对其了解甚少和信任缺失。
四、对我国高校捐赠发展的启示
美国高校捐赠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我们在直接借鉴的同时, 还应深入思考, 以便形成有我国特色的捐赠事业。
(一) 营造良好的捐资助学氛围
虽然我国高校捐赠收入和比例与美国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我们也应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美德传承已久, 有很大的资源可以挖掘。我们对学生应从孩提时代就渗透捐赠文化、人文主义、志愿精神。从文化层面上,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营造社会捐赠氛围及全民捐赠意识, 大力鼓励颂扬社会上的捐赠行为, 向广大民众普及宣传教育捐赠在高校发展的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转变并摒弃旧的观念, 不仅只有富人和企业才捐款, 普通公民也可以参与到慈善捐赠事业中来, 尝试建立以普通人为捐赠主体的慈善捐助模式。
(二) 校长的作用
在美国, 衡量高校校长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筹措资金的数额。美国教学促进会主席博耶博士曾谈到:“管理一所大学, 不再只是张罗内部事务而已, 它已经变成无穷无尽灵活周转财政的努力。今日大学校长的成功是根据他们能否使收支平衡来决定的。”当今, 高校选择校长的标准具有双重性, 既要具有胜任学术职位的能力, 同时也要有开发或商业背景, 即要求校长必须具备在社会上筹集资金的能力。我国高校也可尝试把捐赠数额作为考核校长工作业绩的一项标准。
(三) 重视校友资源
我国高校应该重视校友的联络工作, 增强与其的感情联系。我国大学也可以设立相应的校友会办公室或校友会等组织, 通过校庆活动、校友毕业返校、座谈会、定期发送校刊等形式, 加强对校友的了解、联系和沟通, 同时也使校友了解熟悉学校的发展状况, 激发校友对母校的热爱。也可以通过一系列合作协议, 吸引校友捐赠, 鼓励校友为母校的发展作出努力。
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 同时也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爱校意识、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在校期间, 通过关心、爱护、引导, 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搭建一条桥梁——母校情结。
(四) 建立专门的教育捐赠组织和机构
我国高校要想募集到大量的教育资金, 使社会各界积极踊跃对大学捐赠, 学校内部应建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 如设立“募款办公室”或“发展基金会”等, 由其直接负责高校的资金筹措活动。与上述机构相对应, 所选聘的工作人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从事资金筹措的人员, 他的职能应专业化, 对教育事业和高校有深入的了解, 具备广博的知识及较好的社交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与沟通能力, 专心从事学校的募捐、管理、投资等工作。通过这样的举措可以使学校的筹措资金活动更有组织性、计划性及可行性。筹措而来的资金是高校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也应该建立相应专门的组织和机构对所筹资金进行管理及使用, 设立中长期目标及严密的制度, 保障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五) 健全税收法规政策
在法律法规方面, 我国已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捐赠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以此来鼓励社会公众进行捐赠。但实践表明, 税收优惠政策在我国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捐赠事业是一项巨大而长久的事业, 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努力和完善。为了建立一个更有效的捐赠体系, 我们应着手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 适当放宽免税制度, 给予捐赠者合理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 我国也应简化捐赠程序和繁琐的税收手续。这些都会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 美国高校现在形成的成熟完善的社会捐赠制度历经多年, 它的成功得益于各个方面, 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也有税收法律法规的保障, 校长亲自募捐和校友的贡献也是其成功的基础。我国应积极学习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 当然也不能生搬硬套, 而应有选择性地借鉴其长处, 扬长避短, 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特色的高校捐赠制度。
参考文献
[l]乔海曙, 许国新.校友捐赠和高校发展——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教育科学, 2006, (5) .
[2]孟东军等.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管理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2) .
[3]杨公利, 杨选良等.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中美大学社会捐赠的对比分析[EB/OL].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 .
[4]代蕊华.美国高校的资金筹措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10) .
[5]杨青.美国大学基金会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1) .
[6]周保利, 刘国学.美国大学教育捐赠制度的特点[J].教育与经济, 2009, (1) .
[7]邹晓东, 吕旭峰.校友情结:美国高校捐赠的主要动因[J].比较教育研究, 2010, (7) .
对中学生的成功教育 篇9
美国在线软件服务先锋Salesforce.com喊出惊世骇俗的“终结软件”的口号,引领了软件即服务(SaaS)和平台即服务(PaaS)的潮流。探究其如何利用“云计算”服务大获成功,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有着借鉴和启迪作用。
一、“云计算”的简介
所谓“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就是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在云计算的模式中,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数据存储并不运行和保存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和保存在互联网上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中。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些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可供用户使用。而用户只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访问这些服务即可。
云计算具有四个重要特点:数据存储于云上;软件和服务置于云中;构筑于各种标准和协议之上;可以通过各种设备获得。
云计算的主要商业形式有7种:软件即服务(SaaS)、实用计算、网络服务、平台即服务(PaaS)、管理服务提供商、商业服务平台、互联网整合。其中,软件即服务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租赁应用的模式。网络服务,是指网络服务商提供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接口(API),采用互联网通用标准,使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访问网络上的数据。平台即服务是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开发者可以使用中间商的软硬件设备开发自己的程序并通过互联网供用户使用。
目前云计算的实践者主要有Google、IBM、Yahoo、Amazon和Micros oft。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在线软件服务中最成功的莫过于Sale s force公司。
二、案例分析:云服务先锋Salesforce公司运营成功的因素
(一)Salesforce.com的简介(以下简称为Salesforce)
Sale s force创建于1999年。创始人马克·本利奥佛坚信通过在线方式提供服务是未来最大的一个行业。他开创了在线租赁软件的模式。Sale s force在不断发展中,不但逐渐占领了软件即服务的世界主导地位,又迅速成为平台即服务的先行者。目前,Salesforce已拥有51800多家客户、800多个应用软件、12种语言的网站。2008年1月《财富》杂志将其誉为“增长第二快的技术公司”。
(二)Salesforce的“云服务”
分析Salesforce所提供的服务后发现,其成功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用户为中心、全方位的整合、共享应用程序的市场以及开发即服务,Salesforce的云服务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1.按需定制:用户为中心
每个企业对商业应用软件都有不同的需求,而这种“需求自定义”是昂贵、资源密集、并且难以升级的。[]Salesforce不但使用户可租赁现有的软件,而且为用户提供了一系列的开发工具,使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开发出适合自己的应用软件。
相比起传统的“预置”模式,Salesforce的按需定制具有以下优点:1)容易定制、降低成本、拥有无与伦比的时间价值。据信息行业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按需部署比安装软件要快50%至90%,而所有的成本只是安装软件的1/10到1/5。2)轻松升级和更好的扩展性。Sale s force独特的关键技术使Force.com成为唯一可根据企业变化不断调整以适应业务需求的平台。3)培育真正的价值和创新。消除了很多与传统应用程序开发相关的问题,开发人员可将重点放在开发能够提供真正商业价值的解决方案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软件的未来从按需定制开始。
2. Force.com Conne ct:全方位的整合
由于不断出现新技术,整合企业多年来使用的ERP、HR等系统是非常棘手的。据Gartner公司估测,目前在一个典型的企业项目中整合几乎要消耗设计、开发和维护总成本的35%。
Force.com Conne ct利用新技术以及可扩展的整合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提供了五条成功整合之路,大大降低了与整合相关的工作量。用户既可使用Force.com Connect提供的接口程序与企业现有的SAP、O-racle、Micros oft等应用程序或系统整合,也可使用Sale s force提供的开发工具进行自定义的整合。对于合作伙伴,Force.com Connect意味着他们能够为世界范围内的Salesforce用户部署单个的预先集成的应用程序。
3. AppExchange目录:共享应用程序的市场
AppExchange目录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享自定义应用程序的服务。其目录中有上百个预先建立的、集成的应用程序。允许用户浏览和测试这些应用程序,只需点击一下就可以把它们安装到自己的Salesforce帐户中,并且可以改造这些应用程序以适合企业独特的业务需求,同时可与其现有的自定义应用程序一起在Force.com平台运行。
4. De ve lope rForce:开发即服务(DaaS)
Sale s force推出开发即服务,主要是为了帮助独立软件开发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围绕其生态系统创建自己的应用程序。马克·本利奥佛表示:“云计算架构为全球的软件开发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正如平台即服务为企业带来崭新的平台服务一样,开发即服务将提供一套全新的开发工具,让他们在云计算架构下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应用程序。我相信Force.com平台新增的开发即服务将加快软件的设计过程,并更新换代,为用户带来崭新的应用服务。”
三、Salesforce成功的云服务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分析Salesforce公司推出的特色服务,我们得到使其成功的三大因素:以用户为中心,“分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按需服务;考虑企业现存系统与Salesforce平台的异构,为其提供“云-地”相连的整合接口程序;更重要的是用户之间自由连通的安全平台,不但使用户共享资源、自由合作,并将用户变成了研发力量,Salesforce得以不断生长壮大。Salesforce云服务的模式和特色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打开了一个窗口。下面以其三个因素为例,对我国教育技术的课程设置、资源建设、以及教师等在云服务时代如何调整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以用户为中心,“分众”提供按需的服务
Sale s force利用周到细致的“分众”模式——针对企业不同的规模和需求提供相应的软件版本,对于有能力自主开发应用软件的用户提供其开发环境最流行的工具包,使其定制所需服务。由此,变革了数字时代的网络销售,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其“分众”提供按需服务的模式对我国教育技术的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趋势,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如近年来,欧、美、澳等地以网络为主要媒介的在线学习发展迅速,此领域需要大量的教学设计师。我国对在线课程教学设计师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因此我国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世界接轨,课程设置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培养能满足“云服务”时代各方面需求的人才。课程设置合理化对于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乃至整个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云时代”的教师既拥有更多的机会使用社会化的应用软件和服务丰富教学策略,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对于21世纪的学生“互联网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教育经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据2008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中国网民中学生的比例占到30%,规模达到7600万。
面对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师需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技能和教学方法:了解“云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重视网络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学生不同风格和水平进行“分众”,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媒介,按需提供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掌握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利用云技术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将社会化的学习融汇到教学中。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已经使用了Moodle、QQ空间、博客、wiki、Google Docs、Google Earth等社会化的应用软件和服务改进教学,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社区中共享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建构学习。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样可借鉴Salesforce的分众“按需”模式和应用软件交换目录的灵活性。各个地区可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随需而变”。对不同地区、学科、教龄的教师,分别提供菜单式可选的或按需定制的内容、工具,解决教师急需改善的教学、科研等问题;培训方式也可根据培训内容与该地区教师的具体情况可利用体验式培训、同伴指导的培训、项目学习的培训或远程培训等。
(二)“云-地”相连,实现充分的整合和共享
Sale s force人性化的服务中,提供企业现有系统与Sale s force平台的整合服务可谓“善解人意”。此种“云——地”相连,使企业在获得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同时,传统的应用软件也在互联网时代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云——地”相连的策略同样适用于我国教育技术一些机构的发展与调整。
云服务时代的到来要求教育技术机构既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要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我们对教育技术机构调整的建议大致有三种:充分利用全球的云服务;将本地资源转化为云服务;构建“云——地”中介服务。各机构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作为传统教研方式补充的地区网络教研,各地根据本地情况,既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全球云服务的资源和技术,构建本地虚拟学习社区,为教师、研究人员创建一个交流、协作、研究的环境;也可以利用本地区的平台将现有的资源转化为互联网上的“小云”,成为具有本地特色的云服务,使教师受益于新的教研方式;也可以建立“云——地”中介,利用某些免费的云服务与本地平台相结合,使本地“小云”的影响力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北京师范大学庄秀丽博士创建的“教育大发现”网站就是一个“云——地”中介的实例(http://sociallearnlab.org/)。它利用Google code、Google group、好看簿、w iki、SVN、Eve rydo等免费的云服务工具,将关注教育技术的教师、专家和现有资源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学习和研究的社区,以项目带动了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和社区的发展。如图所示:
(三)用户成为开发者,集群体之智慧
“在平坦的世界中,上传正在成为合作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形式之一,我们比以往更能成为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Salesforce的创始人马克·本利奥佛说:“我们为客户开发软件的速度远远没有客户自己为自己开发软件的速度来得快。”用云服务支持创新,用户成为研发力量,使Sale s force如同一块不断生长的“云”拥有了更多的客户和智慧资源。
这种集群体智慧、动态更新的方式对调整我国教育资源开发主体有着借鉴意义。目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建设主体主要有三类: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或一线教师个人、教育软件公司。这三种建设主体所提供的资源均集中存储管理,内容依赖于资源提供方,用户一般为被动获取,这既不利于资源的动态增长,也出现了用户体验差和教育资源质量不尽人意的局面。如果真正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既是信息资源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加工者、创造者、发布者,每个人都“站在巨人的肩上”,借鉴或改进他人提供的资源为己所用,并将自己的创新成果上传到平台为他人所用,参与资源库内容的建设,将会使资源库多元化、多层次,提高利用率和更新速度。当“上传成为一种习惯”时,资源库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更新的、能满足使用者不同需求的“图书馆”,关于同主题的资源将一直会是“最新版本”。这样不仅使资源具有针对性,提高资源的可用性、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也使教育资源成倍增加,信息共享与创新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不远的将来,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廉价和方便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个人把自己的信息处理迁移到“云”上。“云服务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如何利用“云服务”使教育资源、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培训等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更新教育技术观念: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as aservice)、事事可在线(everythingonline)、更快更方便(everything easy and quick)、更加个性化(everything pe rs onal),用创新的思维指导教育技术的发展。
摘要:“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架构, 数据和应用软件都在网络上, 用户能够通过任何网络连接设备访问它们, 其巨大的发展前景引人瞩目。
关键词:云计算,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按需模式
参考文献
[1]John B.Horrigan.Use Of Cloud Computing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R].the Pew Research Center, 2008-9-12
[2]李开复.云中漫步---迎接云计算时代的到来[EB/OL].Google黑板报.http://www.googlechinablog.com/2008/05/blog-post_09.html.
[3]Salesforce.com[EB/OL].http://www.salesforce.com/platform/why-onde-mand.
[4]Salesforce.com[EB/OL].http://www.salesforce.com/platform/appexchange/
[5]数位之墙[EB/OL].salesforce.com推出Force.com开发即服务.http://chi-na.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pr.asp?UID=9177, 2008.
[6]曹玉娜.推动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课程整合最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化[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5.
[7]NOCAL.fast factsabout online learning[EB/OL].http://www.nacol.org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8.7
[9]黎加厚.走向信息化教育“云”服务---教育资源运用与学科整合的新思维 (PPT) , 2008.
[10][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对中学生的成功教育 篇10
一、加拿大“法语浸入式”双语教育成功的原因分析
1.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 为“法语浸入式”双语教育模式的缘起与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双语国家之一。加拿大人口约2800万 (1995年) , 其中80%左右人口使用英语, 20%左右的人口使用法语。然而长期以来, 在加拿大英语被作为通用语言。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双语教育实验1965年始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的圣·兰伯特学校, 实验的设想产生于1963年。此实验的设想是由在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的圣·兰伯特学校就读学生的部分家长提出来的。家长认为, 坚持双语制是保持各民族团结及其就业和生存的前提, 并强烈呼吁学校和政府部门能及时实施他们的设想。家长们的创见得到了魁北克省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于是, 魁北克省教育部委托蒙特利尔市的圣·兰伯特学校为26名儿童进行“法语浸入式”双语教育实验。至20世纪70年代末时, 已经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轰动并开始向全国传播。从中可以看出, “法语浸入式”双语教学是根据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进行的。
2.英语和法语共同成为官方语言, 为加拿大双语教育奠定了缘起与发展的法律基础
1969年, 联邦政府颁布了划时代的《官方语言法》, 明文规定英语民族和法语民族同为“建国民族”, 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 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在国会和联邦政府的所有机构中, 法语从此获得了与英语完全相等的权利和地位。联邦政府明确表示, 将加强学校的法语教育, 要求全体公务员掌握英语和法语两种官方语言, 熟练应用英语和法语的双语人才享有进入联邦政府部门工作的优先权。加拿大联邦政府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对国内的双语教育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在政策、财力、物力、人力等诸多方面获得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魁北克省圣·兰伯特的浸入式双语教学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法语浸入式”双语教育的目的明确、形式合理, 更加坚定了学生家长大力支持双语教育的信念
加拿大“法语浸入式”双语教育模式大体的做法是把母语是英语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班级上课, 教师完全使用法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各门学科教学, 目的是在短期内使学生“突击性”地掌握法语。一旦学生法语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 学校又接着用学生的母语进行常规的单语教学。浸入式双语教育分类: (1) 早期完全浸没双语教育。由幼儿园开始, 完全使用法语 (100%) , 然后从三年级起逐步引入一定数量的英语 (占20%) , 到六至八年级, 用50%的法语和50%的英语来教孩子, 九至十年级用40%的法语和60%的英语教学。 (2) 早期部分浸没双语教育。从幼儿园到八年级用50%的法语和50%的英语教学, 九至十年级用35%的法语和65%的英语教学, 十一和十二年级用30%的法语和70%的英语。 (3) 延迟浸没双语教育。幼儿园到三年级用“渗透法”开设第二语言课程, 用英语为教学媒介 (占100%) , 四至六年级用法语为教学媒介的课程为80%, 英语的占20%, 七、八年级法语和英语各为50%。九到十二年级用法语教学的课程占40%, 英语的为60%。 (4) 晚期浸没双语教育。幼儿园到六年级用“渗透法”开设第二语言课程, 其他课程全部用英语授课, 七、八年级用法语为教学媒介的课程占80%, 英语的占20%, 九至十二年级法语和英语为媒介的课程各占50%。早期完全沉浸双语教育是最流行的一种沉浸形式。
总而言之, 加拿大“法语浸入式”双语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英语与法语学习时间比例随学生年级的增高不断变化, 也就是说, 法语浸入时间会渐次减少, 而英语教学时间逐渐增多, 对英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完全取消了家长们以为学生学习法语会忽视与影响英语学习的疑虑。从而更加坚定了学生家长大力支持双语教育实验的信念。
4.加拿大十分重视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加拿大政府对双语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双语教师像“语言传教士”一样, 热爱双语教育, 积极参与双语制度和双语社会的建立;要求双语教师必须是双语者, 能够理解学生使用的家庭语言, 但是必须用法语与学生交流。加拿大是一个英国文化与法兰西文化并存的国家, 在魁北克省80%的居民说法语, 这为双语教育提供了师资保证。政府重视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稳定双语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工作。加拿大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通常有下列三种方式[1], 即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双语教育研讨会, 各大学办“浸入式双语教师进修班”, 去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在稳定双语教师方面, 政府除了给双语教师较高的工资待遇外, 还经常性提供双语教师假期免费去异地他乡旅游、参观学习的机会, 在加拿大学生家长的心目中, 双语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高于其他教师。
5.“法语浸入式”双语教育的语言使用方法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学生语言习得特点
浸入式双语教育的语言使用方法倡导在浸入式教育的早期阶段 (幼儿园阶段) 充分体现“第二语言习得的无意识性”, 注重通过游戏、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的学习兴趣与听力技巧, 而不要求学习用第二语言交流。其主要目的在于消除学生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紧张情绪与心理压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两种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第二语言, 为后继性第二语言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生进入小学教育阶段, 也就是说, “中期浸入式”双语教育模式的开始。一般来说, 小学一二年级在开展各种活动、游戏强化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兴趣与听力技巧同时, 要适当地加强第二语言的知识学习, 但比较侧重语言形式的习得, 加强学生第二语言说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与老师、与同学用简单的第二语言交流对话, 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小学阶段的中后期 (也就是说10岁左右) , 向学生明确地凸现出“第二语言习得的有意识性”,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强烈动机, 鼓励学生克服学习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种种困难, 不断取得进步。而且在双语教育中进一步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要求, 渐次由听说向读写过渡。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时一般通过多门非语言学科的“完全浸入式”双语教学, 以使学生全面提高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非常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
6.教学与科研并重, 使沉浸式双语教育始终得到了科学理论的引领
加拿大政府始终重视了双语教育研究工作。在进行法语沉浸式双语教育之前, 来自蒙特利尔的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和来自大学的心理学家完成了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在实施浸入式双语教育过程中, 安大略教科所于1970年启动了“双语教育计划”等一系列大型科研项目和评估研究, 并主办了专门的研讨会, 发表了肯定沉浸式双语教育的科研报告。1974年, 在加拿大召开了全国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大会, 把沉浸式双语教育推向全国。[2]编写了反映加拿大法语民族特点的双语教材。上述的情况都表明加拿大非常重视以科研促进教学。
二、加拿大成功经验对新疆双语教育的启示
1.国家政策支持
近几年以来, 我国虽然斥巨资支持新疆“双语”教育, 但是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新疆在政策、财力、物力、人力等诸多方面还是有赖于国家的大力扶持。
2.目标定位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民汉兼通”的具有一定学科知识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双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语言、学科以及社会目标的实现。
3.要加强双语教育的研究力度, 为双语教学改革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
缺乏科学研究是新疆双语教育的薄弱环节。为完成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为双语教学提供科学引领, 我们还必须不断地探索双语教学的规律, 诸如双语之间的关系、双语在教学中的使用度、双语教学目标的评估标准、双语教学开展的最佳时间段 (年级) 、双语教材的编制、双语教师培训和培养等等。
4.扩宽双语教师来源渠道, 稳定双语教师队伍
双语师资的匮乏是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面临的最大困难, 笔者认为通过从以下几种途径来解决双语师资问题。 (1) 选拔机制。为推进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中小学可以从在职教师中选拔思想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民汉兼通的教师, 让他们来承担双语教学工作。 (2) 培训机制。少数民族中小学可以对具有培训价值并接受培训后能够承担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汉校代培、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再培训。 (3) 引进机制。各级政府应该严把教师入口关, 优先引进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具有较高双语教育学术水平的、具有独特的双语教育知识结构的、热爱双语教育事业并对双语教育有积极态度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人员。 (4) 放宽出口机制。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超编现象非常普遍。对于因历史背景原因不能用双语授课的教师, 在本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可以试用内退政策并保证这些老师的工资福利保持不变的方法。 (5) 激励机制。学校应该在奖励发放中, 向使用双语授课的少数民族教师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在年终考核、出外进修、职称评定、评优秀工作人员等方面应该优先考虑双语授课并成绩显著的教师。
5.在规划双语教育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如何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的问题
在规划双语教育模式时为了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应该充分考虑到如何满足广大群众的“在保证母语不丢失的同时学好汉语和学科知识”的需求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关系到双语教育模式问题, 笔者认为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在使用任何一种双语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师资、教材、教法是否到位、办学标准是否明确以及条件是否成熟等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双语教学在新疆已经开始大面积推广, 我们可以从国际和国内的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 从新疆的实际出发, 摸索出有新疆特色的双语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莉颖.国外双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探析——美国、加拿大、芬兰案例[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1) .
对中学生的成功教育 篇11
关键词:学生发展;信心培养;成功教育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有些学校和老师一直以学生升学率高低分好坏,以成绩优劣论英雄,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等次。老师把上游学生当宝贝,格外器重;把中游学生视为可造之材,舍得下功夫;对升学无望的下游学生放任不管,不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和态度也表现出成绩优异的自豪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和技不如人的自卑感三种不同心态,久而久之,那些怀有自卑心理的下游学生丧失信心、没了兴趣,学习越来越困难、成绩越来越差。这些学校和老师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造成伤害,影响他们健康成长。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和教书育人的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因材施教,倾注爱心,让学生都有信心面向未来,健康地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
一、尊重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信。
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人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存在差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一个人的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个人的成功是知识、能力、意志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单凭学习成绩优秀未必将来一定能成功,况且成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接受义务教育、高中或高等教育,都是积累知识、提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最终都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和老师应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展示个性,教育他们要肯学肯练,将来必有用武之地,使之充满自信。
二、关注学生个体,助推学生成功。
我校是一所由中职学校升格的高职学院,主要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和普通高考专科层次的学生。这些学生一部分来自中考前初中分流和没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一部分则是高考成绩不理想。二者多半是报考学校的中下游学生。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缺乏自信,经常自卑,渴望得到认可。面对这样的群体,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个体,真诚对待每位学生。
(一)“五心”并用,让学生感到温暖。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原因、家庭突遭变故、受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等。这些同学在追求升学率、按学习成绩排名次的学校和教师眼里属于被放弃的一类,教师对他们只讲纪律、不管学习,只谈约束、不讲关心,认为付出纯粹是一种浪费。
面对这样的同学,学校和教师更需要关心、理解、指导和帮助他们,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耐心教育和开导,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具有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强烈责任心。这种不嫌弃、不放弃,或许会拯救一批孩子,成就一代青年学生,令他们终生受益、没齿难忘!这不正是我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吗?
(二)尝试成功,让学生找回自信。成功是每个奋斗者追求的目标,小到牙牙学语的幼儿,大到蹒跚垂暮的老者无不对它渴羡有加。正值人生成长黄金期的在校学生,更是对它梦寐以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一种被承认的需要,别人的评价总是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一个人的感受、行为、自我评价和努力方向,从而影响人生。对具有。向师性”心理的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和看法是无可替代、有相当权威性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尊自信的建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与他们经常交心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满足他们的正当诉求,让他们感到心灵相通、值得信赖和依靠,打开心结,敞开心扉。在交往和交流过程中,不但信任老师更相信自己,别人办到的事情我也能办到,从而找回自信,确定目标,脚踏实地,拼搏进取,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三)扬长避短,培养学生成才。一个人的成功除受思维、想象、知识等智力因素影响外,还受意志、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水平较高的人,若非智力因素发展差,往往不会有太大成就。而智力水平一般的人若非智力因素发掘较好,却有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虽智力因素发挥作用不佳,成绩不理想,但多数同学心地善良,为人坦诚,乐于奉献,具有良好的品行与道德。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既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与发挥;既授业解惑又传道育人,培养学生意志情感、德行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
在未来社会中,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表现在考高分上,培养创造力比培养学生考高分更重要。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带着感情和真爱了解、理解、鼓励、欣赏他们;要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学好专业、练好技能,不求成为。大而全”的通才,但求成为“小而精”的专业技能人才。
三、师生同心,共创美好未来。
自信是成功的发动机。以成功者相待势必会产生成功者的“土壤”。日积月累的成功体验,将会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成功的勇气,使自己的人生步入“追求——成功——再追求——再成功”的良性循环。作为教师要真心关爱、真情对待每位学生,积极发现其优点和闪光点,适时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成功与之同乐,失败再擂战鼓,在老师激励下,在鼓励的氛围中,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广大学生也就从自身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找到自信、价值和未来的希望。
教师要有颗宽容的心,包容学生的千差万别、千姿百态、是非长短,不能求全责备、轻言放弃任何学生;教师要有深远的眼光,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未来的发展变化,不要急于评判:教师还要有颗平常心,在仍然是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命运的现实面前,不妨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材施教,鼓励自信,尝试成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和激励感化学生,传递正能量,崇尚真善美,让他们充满自信,向往美好,面向未来,走向成功。
对中学生的成功教育 篇12
小明是复读生, 三年前, 我担任他的班主任。从表面看来, 他个儿高高的, 头型有点儿变形, 眼睛无神, 双唇外翻, 显得比较木讷。他从不主动和老师、同学交往, 一回到学校就缩坐在座位上, 对于老师、, 同学的询问总是爱理不理, 或者, 概回答不知道, 或者对着你嘻嘻笑。课堂上的他更是精神涣散, 置身事外。据以前教过他的老师和同学反映, 小明喜欢惹是生非, 向同学吐口水的恶作剧时有发生, 大家对他避而远之。他的作业潦草, 语文、数学测验考试从来都是只得几分。
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研究, 我发现造成小明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生理上的, 其母分娩时, 由于医生处理不当, 造成其脑部缺氧, 发育不平衡, 直接影响了他的形象和理解、接受、反应能力。另一个原因是心理上的, 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家庭原因:他的父母离异, 母亲脾气犟, 婚姻上的不如意, 再加上孩子的这种状况, 母亲经常责骂孩子, 导致孩子非常惧怕母亲。小明在母亲的身上得不到真挚的母爱, 性格更孤僻了。第二个方面是:小明是复读生, 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 虽然有上进心, 想学好, 可是由于基础差, 面对同学的评价, 他感到受不了, 成绩赶不上, 产生心理障碍, 有畏难情绪。久而久之, 他对自己毫无自信, 要不做恶作剧引起别人的注意, 要不自我封闭, 通过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减轻对自己的伤害。为此, 针对小明的特殊情况, 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建立真诚互信的关系
成功的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与问题学生之间发展一种相互信任、融洽的人际关系, 这是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小明由于本身的缺陷以及成长的特殊经历, 导致有些胆小、孤独、自卑。我不宜以其他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他。我积极与他接触, 见面一个微笑, 打一声招呼, 拉拉手, 摸摸头, 手把手地教他写字。渐渐地获得了他的信任, 使他感到自己不是被抛弃的人, 体会到被尊重被接纳的喜悦。我们开始了聊天似的交谈, 谈自己的父母, 谈个人的爱好, 谈愉快的事、不如意的事, 偶尔还写张小纸条给我。我通过日记、《心语手册》笔谈鼓励他。记得有一次班里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要求同学们以个人、小组、好朋友组合演绎, 通过课本剧、课文续编、讲故事等形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看见其他学生都找到了好伙伴, 只有小明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一旁, 那羡慕的目光真令人心痛。“我有个提议, 我和小明组成搭档, 因为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用手把他拉了起来, “有信心吗?”他受宠若惊地点了点头。“小明是黄老师最好的朋友。”孩子们又羡慕又妒忌。“你什么时候和黄老师交上朋友的?”孩子们吱吱喳喳地“查问”。他自豪地向同学们解释起来:“我不会写作业, 是黄老师教我的。以前那个班的同学欺负我, 都是黄老师帮忙解决的……”口齿虽然含糊不清, 但却异乎寻常的流利。这以后, 班上搞什么活动, 我主动征求他的意见, 并尽可能吸收他参加, 使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关心。学期末, 我班向全校展示班文化“懂得感恩”的主题会上, 小明也和同学们一起表演了, 成功的喜悦洋溢脸上。就是这样, 真诚的交流拉近了我们的友谊, 拉近了我们的心。
二、争取家庭真爱的配合
一个孩子的成长, 离不开父母的教导。争取家长的配合是做好小明转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因为一个特殊儿童的思想往往与家庭的教育有密切关系, 要使他转化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小明经常受母亲的责骂, 与母亲的距离越来越远, 为此, 我主动走访小明的家, 做家长的工作, 与小明的妈妈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小明妈妈, 您的心情我理解。正因为小明的这种特殊状况, 我们更应该给他多一点关心、体贴、鼓励、包容。经常责骂他, 只能造成你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也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要耐心教育和积极引导, 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 父母的可亲可爱。”诚意的谈话拉近了老师和家长的距离, 老师对孩子的不离不弃感动了家长的心。家长开始重视并真正地关心儿子了, 改变了过去的教育方法, 并主动带孩子到辅导中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母亲真心的爱融化了小明的心灵, 小明慢慢体会到了母亲的真心, 愿意听母亲的话了。小明的妈妈欣喜地说:“他变了。他会主动做作业, 不用我操心了。母亲节那天他还写了一封信给我呢!”
三、激发自信向上的心态
激励是每一个人的自然需求, 能使人情绪高涨, 从而调动起内在的潜力, 使学习效率倍增, 有效地完成目标、任务。激励能够通过一定的刺激促使学生的某种思想、愿望和行为产生, 解除心理困惑。小明成绩差, 经常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 我以激励为原则, 增强他的自信心。
(1) 情境体验激发兴趣。小明最怕写作文, 可以说是对习作有恐惧心理。其实, 一篇文章即使再差, 也总是有一些成功的地方, 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星星之火, 适当夸奖, 必形成燎原之势。小明写了一篇习作《一次有趣的游戏》, 看得出家长帮了很大的忙, 但毕竟还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 面对他的作文, 我抓住他书写漂亮这一点, 用红笔将他写得比较好的字圈起来, 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用投影仪显示大加渲染:“这‘沟通’的‘通’走之底写得多带劲啊!像马路上的汽车畅通无阻。”“这‘成功’的‘成’字写得很饱满, 很有气派, 真了不起!老师为你骄傲, 只要你继续努力, 你会成为班内的一名叫、书法家。”正是在这极度的赏识的氛围中, 小明慢慢地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虽然离其他同学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但相信今天赏识下的“跬步”是明天的“飞跃”。
(2) 赏识体验自我价值。一段时间, 我留心观察, 发现小明很认真写“爱的感言”, 虽然只是一句话, 但感激之情跃然纸上:“我感谢外婆买面包给我吃。”“我感谢妈妈辅导我做功课。”“我感谢曾小钊同学提醒我抄作业。”因而只要是他交了“爱的感言”的作业, 我都给他盖上小星星, 并让他大声朗读。小明在感谢别人的爱中渐渐地也学会了爱别人:帮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 帮同学扫地, 甚至帮妈妈洗脚……最令人欣慰的是小明上课还举手了, 但凡他举手, 一定请他, 他答不出, 我再请他的同桌与他一起回答, 充分表扬肯定他的勇气。
(3) 成功体验给予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小明坚持按时回校上课, 我推荐他当班里的考勤员, 登记同学们的出勤情况。小明工作负责受到不少老师的夸奖。我发现小明很听老师的话, 也能认真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于是我安排他承担送餐桶到厨房的工作, 小明完成得非常出色。只要班里有活动, 我就鼓励小明参与, 如让小明与小组同学合作贴树叶画, 我了解到“小鸟”是他制作的, 于是, 当他与组员们一起介绍自己小组的树叶画后, 我及时点评:“这‘小鸟’多逼真呀, 真像活的一样!小明, 你的手真巧啊!大家细细欣赏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夸奖, 有的说:“这小鸟好像在树林中翩翩起舞。”有的说:“这小鸟好像在吱吱喳喳地叫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明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别提有多高兴了。从中让小明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重拾了自我。
从小明的身上我读懂了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点滴可贵之处, 巧妙加以赞赏, 足以使个体产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 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 赏识与学生犹如雨露滋润, 赏识使学生走向成功, 赏识使学生心理灿烂。
四、营造互相关心的班级氛围
爱, 是一种力量, 一种品质。创设一个爱的集体, 营造一个爱的氛围, 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小明虽是复读生, 但我对他从不另眼相看。为了促进他的学习, 我找了一个学习成绩优异、遵守纪律、乐于助人的男孩子与他同桌, 并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小明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身体状况、个性、特点, 还成立互帮互助小组:有提醒小明交作业本和交饭盒的;有帮助他一起整理书包的;有检查他的作业登记情况的。让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同学接触, 不再孤独, 慢慢的, 小明的朋友多了, 胆子也大了, 课堂上偶尔也能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 听到他响亮回答问题的声音。我发现小明会笑了, 笑得那样甜, 笑得那样真。
五、做好经常的沟通追踪
鉴于小明比别的孩子更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为能及时捕捉他的思想变化, 把握他的思想脉络,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任课老师、同学的支持配合下, 我不定期地进行跟踪深化, 以求彻底解决其心理问题。由于小明的心理行为易受情境的影响, 易发生变化, 因此, 我经常与家长、任课老师交流意见, 以电话、面谈方式互相沟通。特殊儿童的教育更强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配合辅导工作的开展。
六、结语
【对中学生的成功教育】推荐阅读:
对中学生的公德教育08-31
浅谈班主任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09-26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10-05
教育调查报告 对中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研究08-25
成功需要努力的中学生作文10-28
注重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成功体验06-28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07-31
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06-26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09-30
衡水中学对高考的理解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