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阅读状况

2024-05-17

对中学生阅读状况(共11篇)

对中学生阅读状况 篇1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阅读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传播人类文化、吸取思想精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内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以及推荐的名著。为深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 我们向学生发放了七百多份问卷调查, 结果令人忧心忡忡。

一.教育观念难以转变, 阅读时间没有保证

每周花4小时以上阅读的学生有36%, 64%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是4小时以下, 究其原因, 许多老师教学思想陈旧, 认为搞题海战术一样提高语文成绩。殊不知这样完全扼杀了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 将充满人文精神、人情之美的语文变成了枯燥的技巧之学、知识之学, 乃至成为纯技术的应试训练。结果学生的个性、意志、情感以及创造力都遭到压抑和摧残, 以致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难怪有学生在问卷上大声疾呼“需要老师的大力支持”。

二.课外书籍选择盲目, 阅读效果两极分化。

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书不是品位高、思想性强的文化“大餐”, 而是趣味性浓、娱乐性强的文化“快餐”。男生多喜欢看玄幻小说、侦探小说、卡通漫画, 女生多喜欢看网络言情小说、童话、时尚杂志。学生辨别是非、鉴赏美丑的能力低弱, 也使得一批思想贫乏、艺术粗糙、格调低下的庸俗书籍得以污人耳目, 乱人心性。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 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缺乏科学的知识与坚定的信仰, 不能不说这是错误阅读的悲哀。

三.对名著认识不一, 糊涂读现象严重

94%的学生都认为应读些名著, 但5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读这么多”, 许多名著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除了时间原因外, 学生或认为名著思想性强, 说教味浓, 难以读懂;或认为情节复杂, 篇幅冗长, 难以卒读;或勉为其难, 硬读一遍, 却一无所获。显然, 中学生对中外名著认识的深度不够, 大多数只停留在故事情节上, 浮光掠影, 浅尝辄止, 对作品的思想、语言、形象、技巧或置之一边, 或无法欣赏。他们不能在作品中找到精神的寄托, 得到心灵的共鸣, 获得审美的愉悦。

笔者认为, 要扭转上述种种怪现状, 以下几点必须着重考虑。

首先, 转变教育观念, 保证阅读时间。语文是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因为它既是一个人认识万物思考世界的过程, 又是一个人借助作品内容内省反思的过程。它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影响极大, 因此绝不能本末倒置地去搞题海战术。许多有识之“校”专开阅读课, 不失为良策。特级教师徐振维就曾推行过“课时分段, 扩大阅读”的教改试验, 获得了很大成功。当然利用图书馆、阅览室, 把学生放到大语文学习环境中更佳。

其次, 提高教师素养, 推荐优秀书目。教师如果不研究《红楼梦》, 就很难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贾宝玉、林黛玉;教师如果不了解信息技术, 就很难帮助学生理解网络文化;教师如果不关心社会现状, 也很难向学生解释“韩寒现象”、“新生代作家”……因此, 教师只有广收博览, 不断给自己“充电”, 丰富自己, 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才可能推荐好书, 正确指导学生阅读。

再者, 激发学生兴趣, 正确引导读法。有了读物但如果不解决怎么读的问题, 学生得到的只能是片言只语, 一鳞半爪。朱熹在《学规类编·诸儒读书法》中说:“未见道理, 恰如数重物色, 包裹在里许, 无缘可以见得。今日去了一重, 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了一重, 又见得一重;去尽皮, 方见肉;去尽肉, 方见骨;去尽骨, 方见髓……”这种穷根究底的阅读方法值得学生借鉴。但要能“见骨见髓”, 还得让学生凭借个人经历体验, 联系社会生活对作品的语言、形象、技巧进行揣摩、研究, 来获得感悟体会。对于名著, 教师要能结合写作背景、作家的风格特色、艺术成就来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曰:“思而不学则惘, 学而不思则殆。”在学生辨清精华与糟粕, 正确鉴赏评价作品后, 要让学生做好摘录, 写好读书笔记, 通过“阅读—思考—写作—阅读”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 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加强课外阅读则是根本途径。解除思想包袱, 掌握阅读技巧, 坚持不懈地阅读好书籍。那么,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该不会只是古人的体会吧!

对中学生阅读状况 篇2

缺少亲子阅读 买书借书难

我们农村孩子的阅读状况究竟如何?兴趣浓厚吗?每天课外阅读量是多少?他们喜欢读哪些书?……我以五年级160个孩子为样本,试图了解乡村学生的阅读兴趣、图书类型、书籍来源以及家庭藏书等情况。

从调查来看,农村孩子喜爱阅读,近七成(66%)的学生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读书。45%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33.9%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内,个别学生每天没有任何课外阅读。

相对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言,学生的家庭藏书状况显得相对困窘,这折射出农村客观条件的不尽如人意之处。近三成(27.8%)的学生家中藏书低于10本,超过半数(53.8%)的学生家中藏书为10—50本。这其中,课外辅导书占半壁江山,比例达47.8%。由于课外阅读不够丰富多彩,缺失相应精神滋养,他们的学习热情还未充分激发、知识视野难以迅速扩大、综合素质有待大幅提升……“亲子阅读”有缺憾

在城市里,很多家庭有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美国上世纪的《朗读手册》上就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农村孩子的家庭读书氛围如何?调查表明,26.7%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基本不管或从不关心。24.1%的农村学生家长自己会经常阅读书报,67.2%的家长只是有时阅读书报。家长向孩子推荐的课外书籍中,59.4%是教辅类书籍,很难激起孩子的阅读热情。在学生被问及“看书受谁的影响最大”时,42.2%选择了同学、伙伴;只有21.1%和25.6%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家长和老师。

如今,农村小学中相当比例的学生是父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我们乡镇小学,留守儿童占到一大半。校长不无忧虑地说,这部分学生处在亲子阅读的盲区,对阅读的兴趣光靠老师、学校来培养,真有点力不从心。

有些农村家长克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等客观条件,努力为孩子补上“亲子阅读”这一课。

三班的小胡同学是位“阅读迷”,她家几年来共购买了100多本课外书。“让我爱上阅读的„老师‟是我的妈妈。” 小胡告诉记者,母亲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妈妈从小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就辍学,但是妈妈很喜欢学习,一直鼓励她好好读书、热爱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小胡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她写的作文既生动又有条理,经常在班级里受到老师的表扬。

买书借书都挺难

农村学生平时看的书来源如何、获取书籍方便吗?在阅读调查中,52%的学生选择到书店购买。其次是到图书馆借阅和同学、伙伴间交换。

在实际情况中,农村学生到书店购买书籍还是有点困难,只能偶尔为之。且不论日益高涨的书价对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光是交通就是一种明显的阻碍。我们小学,周边既无书店,也无报摊、书吧,学生要买书得坐班次稀少的公交车去城里的新华书店,费时费力,非常不便。镇上唯一的书店营业面积也不过几十平方,且大都是教辅书籍。难怪学生们“看不上眼”,买书还是得去城里。校图书室的书也不够看,同学间就经常相互交换着看。

相比之下,本应作为学生阅读主渠道的学校图书馆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我们学校是一所有1200多名学生的乡镇小学。图书室内只有一名管理的老师,没有前来借阅的学生。图书室藏书很多,可是细细一看,书架上很多都是教师业务书籍,甚至还有家庭用书、农技书籍……这些都不适合孩子阅读。校图书室藏书量为28000册,量多的时候每天的借阅量在50册左右。且多是教师借阅。

如今,很多农村小学开始注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绿地园林、艺术长廊、活动区角搞得丰富多样,却对学校图书室建设和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给农村学生的的课外阅读拖了后腿。

教辅书是课外阅读的主力

农村学生课外喜欢读些什么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向孩子推荐的书中,教辅类的占到了六成左右。与此相印证的是,学生的家庭藏书中,教辅类书籍也占到了近一半。在调查问卷中,有

46.1%的学生认为读书的益处是“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才是扩大知识面、积累词句等收获。大多数学生经常看的是故事类和学习辅导类书籍,其次是动画卡通类,很少有学生选择看科幻类等书籍。在回答“你对阅读的希望”这一问题时,55%的学生选择了希望书的内容更吸引人。

很多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很少出村,也是造成阅读面狭窄的原因之一。在采访中,有学生说到最喜欢读的书就是作文选,甚至有个别5年级的孩子只阅读过3本课外书。

这些都表明,教辅书是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主力”,他们对阅读抱有很强的功利目的,阅读面还不够开阔、阅读兴趣还有待提高。人的能力组成是多种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多元的。接触各个领域的优秀的书籍不仅有助于开阔视野,更可能令农村孩子获得别样的生活和感受,放飞阅读和想象的翅膀。

眼里有星星的孩子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反复向老师和家长叮咛:“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

在采访中,一位小学校长对我们说,农村孩子的数学成绩并不比城里学生差太多,但很难写出精彩的作文。不少学生只能买了“作文选”一类的书籍“背作文”以期获取高分、应付考试。除却农村的客观条件的因素,同样也反映出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为农村孩子打开阅读之门,让兴趣引领阅读,需要我们每个人做点什么:

如果你是农村孩子的家长,请不仅仅为孩子买书,自己尽量也多读点书,进而向他推荐书、讨论书,和他一起发现阅读的乐趣。作为一名为农村孩子上课的老师,不妨在课余多为孩子组织一些读书交流活动。给低年段的孩子推荐精彩的故事书,给高年段的孩子介绍一些与科学、自然课程有关的书,打开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引领他们仰望头顶的璀璨星空。

如果你是一位农村校长或图书管理员,请不要忽视图书的排放等细节问题。举个例子,按照图书的类别摆放固然不错,但如果把

同类书籍按内容的深浅层次上下分开放置,将适合低龄段孩子阅读的书尽量放在低处,那么他们就更容易发现和挑选。

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分析 篇3

摘要:阅读是增长知识和获取信息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学生来说除了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和阅读,更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中所体现的问题是对大学生心理即使社会等各个方面问题的反映,对于这些问题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阅读倾向

1 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

1.1 阅读方式的电子化 虽然传统的纸质阅读仍然是大学生们主要的阅读方式,但是电子阅读已经有了并肩齐驱的走势。自从2000年7月24日,斯蒂芬·金的最新小说《植物》开始以连载的形式在他的网站亮相,读者付费下载阅读,每次只需1美元,在该小说推出15个小时内,下载量超过4万余人次,付费率在76%以上。这一事件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出版史上的一次标志性事件,人类的阅读史,或许正是由此开始。据调查,有一半的大学生表示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并用的,30%的受访者坚持纸质阅读,认为纸质阅读的欣悦感是无法被代替的,也有20%的同学表示电子阅读已经完全覆盖了他们的生活。

1.2 阅读心理的功利性和消遣性 部分大学生同样把工具书的学习列入了课外阅读,例如各种等级考试书籍,同样一些经济学、政治学、职场的书籍也是受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喜爱,而对于纯文学、传统文学,除了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比较热衷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出现了阅读空白。

1.3 阅读时间的极少化 信息事业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发达,以及即将风靡的4G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通信已经迅速的抢占了人们的时间,更不要说阅读了。据调查大学生中竟然有超过50%的在一年以内没有进行课外阅读,20%的一个星期的课外阅读时间在5个小时左右,还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坚持每天阅读在1到2个小时。还有一部分是在进行网络浏览时随意浏览一些微博。

2 阅读倾向形成的原因

2.1 主观原因 ①摆脱升学压力的自我解放。我国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先紧后松学习节奏,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都面对着各种不同阶段的升学压力,十二年刻苦努力的艰辛和压力只求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得到彻底的解放。所以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以后普遍的都会有心理上的一种极大释放的快感,随之对书籍的厌恶感也油然而生。②自我管理方式的变更。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普遍都是在家长的监督下进行学习和生活的,而成为大学生之后,就完全脱离家庭教育模式,在生活上走向独立的同时,各种事物的选择都开始形成自己的判断。他们渴望更多不同的尝试,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开始追求的是实践上的参与,人际上的交往,甚至消费上的攀比,而不是去阅读。③从众心理的推动。不管是消费还是处世,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从众心理的产生。而对于心智尚未完全独立的大学生来说,从众更是无法避免的心理过程。在对读物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会受时下畅销的趋向影响,读榜单上的畅销书。但是这种阅读跟风的现象是多么的可怕,它所映射的也绝不是一两本书畅销大卖那么简单的消费市场,而是一个民族阅读力下降的显著状况。

2.2 客观原因 ①出版市场的营销手段。为了使出版物能够大卖,出版商会在读物面试之前进行各种营销宣传,使读物在没有进入市场之前已经拥有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他们会借助网络平台先进行网络炒作,再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和盲目心理,从而使读物在出版之后一售而空。至于读物的质量和可读性那就另当别论了。大学生便成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最无辜的炮灰。②教育制度的弊端。中国落后的原因不是因为缺少情商高的人才,而是大量高智商的人才被埋没在少年甚至童年时代。僵化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形成了固定的奴性般的接受性学习,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先苦后甜,先紧后松的教育思想,是步入大学后的学生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内心深处对于书本的畏惧甚至是厌恶驱使着他们远离阅读。

3 应对措施

①加强教育引导作用。阅读应该是从小就培养的学习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的引导才能有效实施。小学开始学校就应该开设除了正常的语文学习以外的课外阅读和欣赏课程,家长应该改变除了教科书以外其他书都是无用书的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②规范图书市场。对于现在图书市场的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相对于卫生安全质量问题对于人体健康的伤害来说,不良文化刊物对人们精神文明的伤害更是不可小觑的,它将长久的危害一个民主的意志力和精神阵地。所以必须对出版物做好审查,对于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刊物必须叫停,净化文化市场,给大学生一个相对健康的图书选购环境。③完善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图书馆的藏书量和硬件设施作为衡量一个高校优劣的重要方面,任何时候都应当以教书育人为先,因此,教育的理念是能够让学生具有更多的书籍进行阅读。但是这里的图书馆除了包括学校图书馆外,还包括面向大众的社会图书馆。图书馆管理者一定要把好质量关,不能为了市场而摒弃道德底线。

无论社会以怎样的速度发展,新型的科技产品怎样侵占我们的生活,课外阅读都是无法被取代的一项生活必须活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不能忘了回归到阅读中去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马小荣.大学生阅读倾向分析及引导[J].科技信息,2009(26).

[2]杨国.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2010(04).

[3]孙秋英.大学生读书现状调查及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04).

初中学生阅读状况分析与对策 篇4

(一) 学生的阅读状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 我们设置了调查问卷, 并结合各种手段, 了解我校中学生的阅读现状。调查结果发现:

1. 在阅读习惯方面, 有26.

5%的学生“基本不读”课外书, 每天读书时间不到半小时的高达67.8%, 仅有5.7%的学生平均每天有超过三十分钟的阅读量。中学生对阅读的不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我们认为, 在很大程度上,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 而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首先, 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不够丰富, 更新速度不够快, 学生普遍反映借不到喜欢看的书。其次, 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很多学生说只有在作业少时才能进行课外阅读。

2. 在阅读兴趣方面, 受重理轻文思想的

影响, 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 宁愿课后多做一些理科习题, 也不愿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自己的思想, 陶冶自己的情操, 因此, 阅读兴趣不高。此外,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很多学生阅读课外书是为了缓解、释放学习压力, 于是选择轻松的、贴近自己年龄的书籍阅读也就顺理成章了。学生认为:“我们更愿意的是在书中寻找与自身共通之处, 把青春的情感寄托于书中, 想象着现实中做不到或不敢做的事。这是一种寻求自由的方式, 而对于名著, 我们认为读不懂, 感觉很枯燥, 没有阅读的兴趣。”

(二)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 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读, 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 在阅读作品方面

(1) 以节选文章为基础, 向整部作品拓展。

课文学完后, 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 通过设置悬念, 布置作业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

(2) 以节选文章为基础, 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

课本中, 不可能入选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 老师在教学时, 可以对一些重要作家进行详细介绍, 以激起学生兴趣, 去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

(3) 以节选文章为基础, 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

同类题材的作品由于作者生活的经历不同, 写作目的不同, 写作风格不同, 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经典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一些精美的作品, 不但能够开拓视野, 从中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提高思想素质和审美情趣, 而且能够增加必要的文化积累, 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增强语感, 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终身受益。

(2) 阅读方法方面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总结 篇5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经说过:“学外语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给予足够的时间,坚持下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查字典。”给英语学习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大学英语阅读理解作为一种衡量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题型和手段,大学生一定要准确把握其解题技巧,通过阅读能力的提升,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英语学习者语言综合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手段和目的,是英语学习者其他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阅读培养了阅读能力,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去发展其他各种语言能力,如写、听、说、译的能力。随着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语言知识的不断增加,英语学习者的阅读量也会不断增加,最终达到运用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的目的。就短期目标而言,良好的阅读技能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就长期目标而言,较强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及时获取所需资料及信息,甚至有利于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该始终注重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当前大学生英语阅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我们特地组织了这次的调查。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现场测试和统计报表三种形式。以下就是我们调查的一些数据。

在学期初的第一堂课上, 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老师让我们班34 名学生按照我们原有的速度和习惯进行阅读, 通过仔细观察, 结果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以下问题。

(1)有3~4 名同学用直尺比着逐行阅读。

(2)有5~6 名同学拿笔指着逐字阅读。

(3)有4~5 名同学边阅读嘴唇在不自觉地动。

(4)有些同学在不停地回读。

(5)有4~5 名同学遇到生词直接去查电子词典。

(6)只有1~2 名同学在课本上边读边做一些标记。

(7)有很多同学读过之后,对每个词的意思都基本了解,但对全句意思并不是很清楚。

经过分析并且与老师探讨, 我们把这些问题归为三类:

关于阅读习惯方面的问题(问题1、2、3);

阅读技巧方面的问题(问题4、5);

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问题6、7)。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呢?

三、调查分析

首先,我们从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始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词汇量不足是影响阅读水平的主要原因,英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中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虽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但多数学生词汇量不足,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词汇的程度。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停止连贯的阅读活动,将注意力放在对某个单词的猜测上,导致整个阅读速度的减慢,从而影响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语法知识虽然已在中学阶段系统地学习过,大学阶段主要是对语法的灵活运用,但是不少学生对语法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在阅读中遇到长句或难句时,理不清句子中各层次间的语法关系,以至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对中学生阅读状况 篇6

摘要:2002年7月,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新标准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黑河学院于2005年开始进行体质测试任务,全面监测我校学生体质状况,但整体来看我校学生身体状况呈现下降趋势,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学生体质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努力提出改善对策,为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体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分析

1 黑河学院学生2004-2008年体质测试数据分析(见表1)

从黑河学院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分析来看,学生身体素质除握力外,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特别表现在肺活量与台阶实验两个测试项目。台阶实验主要监测学生心功能耐力素质,肺活量则主要反映学生肺功能。说明黑河学院学生心功能耐力素质与肺功能下降较为明显。分析其主要因素,在现阶段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学模式发生的重要变化,我国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式主要有俱乐部制、选项制、自然班级授课制三种形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学习时,基本能够实现选择运动项目的要求,因此一些耐力性运动项目课程、力量性运动项目课程、田径类等课程出现学生选择人数大幅度下降问题。

2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策

2.1 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选项课与俱乐部制体育课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实施过程都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框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的选择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从个体的实际出发,发展个性特长,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和运动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练有所得、受益终身。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教学方法的切入点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见到部分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在我们教师。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造成的,我们很多教师是为教而教,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没有考虑货币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练得积极。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方法的改进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为出发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力争做到人人爱上体育课。

2.2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补充课程 每年一次体质测试工作都要按时进行,加强测试后数据分析,撰写学生体质状况报告,进行数据研究与讨论,拟开设第二年补充课程。补充课程即是学生第二课堂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活动。加强补充课程研究与开设,将有利于根据学生基本状况,对症下药,实现学生基本素质提高。

2.3 加强学校体育锻炼配套设施建设,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保障 目前学校的体育设施还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

育锻炼的需要,应加大体育设施投入,特别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场地空间小、项目多,几个测试项目在同一个场所同时测试,既互相影响,又使空气不流通,给教师的工作和学生参加测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为此,应尽快解决目前这些不利的因素,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创造条件,建议学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网上预约系统、教务管理兼容系统及咨询分析反馈系统,网站实行会员制度,会员可享受定期的体质检测,获得网站定时提供的健康知识、健身方法资讯及参加校内健身场所健身活动的优惠价格,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更加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2.4 加强校体育活动课程建设与开发 校外活动中心的体育项目教学,完全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健全学生人格,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作为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校外活动中心以及校外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增设体育活动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技能和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总之,面对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如何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是摆在每一位体育教师和工作者面前的难题,而作为第一线的体育教师要想尽快进入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用课改教学新理念去指导课堂教学。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增加学生锻炼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陶干臣.对实施《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J].科教论坛.

[2]李能棠.重视对学生体质的调查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J].调查研究.

对中学生阅读状况 篇7

一、调查的结果

第一, 当前的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很广。在体裁选择上, 有很大部分同学非常喜欢看小说, 因为这些小说比较贴近于生活, 但是对散文、诗歌等也有一定阅读;在内容上, 历史、文学、军事、地理等非常广泛。另外, 农村的学生对国内外名著与名家精品兴趣不是很大。这是因为他们接触名著的方式多是通过电视以及广播, 而且阅读通篇的人比较少。

第二, 很多学生都是自己挑选课外书。现在的家长都对孩子们的读书能够理解和支持, 并且不会影响到孩子挑选书的自由。但仍有一部分同学的书是由大人或老师帮忙挑选, 这些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对阅读缺少主动性。有的学生挑选书籍主要是辅导书, 否则家长就不支持。

二、分析原因

第一, “大语文”观念还没有确立起来。“大语文”就是改革原有单一语文的教育教学模式, 建立一个课堂教学内外相结合的新型的课程的体系, 它实行的是开放的教学内容, 把“小课堂”和“大课堂”相结合, 使学生们通过多渠道去获得知识, 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自主地学习。但是现在有大部分的学校与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从而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不足, 他们注重课内知识传授, 而忽视课外阅读。

第二, 有部分学生的家长认为所谓课外书就是一些“闲书”, 而看“闲书”就是不务正业, 这样将影响考试成绩, 所以对孩子读“闲书”也报以否定态度, 也就给课外书阅读设立了障碍。

三、解决办法

首先提高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与课堂内教学相互补充。在课外阅读中, 学生可以依据自我的爱好、兴趣、特长挑选自己的阅读内容, 还可以去独立思考, 去发表自我见解, 使由课堂所学内容融化到自己的内部精神世界中。这样, 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空间、积累素材,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不自觉地把课堂上的知识与技能加以实际应用、对照、揣摩、印证, 有助于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 起到不用教师来教的目的。

(2) 有助于达到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课外阅读有着其自主性、实践性的特点, 可以给专业化、标准化的课堂教学加以补充。另外它又有自己独特价值, 它可以陶冶情操, 建立学生健全人格, 使得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形成共同目标, 即同时指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提高, 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 提供丰富的学习源泉。广泛阅读是每个人吸取文化知识, 增长人生阅历的重要手段。书籍本身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观察、和思考。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但可以获得丰富知识, 体会不同的生活空间和体验不同生活阅历, 而且还能使学生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的源泉。

其次, 要加强评价制度的改革力度。

现有的考试方式、命题办法对语文教育教学有着很大的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 考试办法和教学评价必须要改革。首先应突破考试内容, 要对听、说、读、写等开展全面的考核, 将课标中推荐给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篇目归入考试范围, 这样才能引导课外阅读;另外还要对评价手段进行深化改革, 采用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评价去代替考试分数, 可以重点考核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 才能正确引导课外阅读的有效展开。

最后, 要增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组织工作。

因为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有着紧密的联系, 所以应该把阅读看成学习当中的一项重要部分, 教师和家长应进行科学地指导和认真地组织, 从而更加优化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地位, 增加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合理安排, 制订可行计划。开展课外阅读这项活动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课标的要求, 把课上教学、阅读内容和作文讲授紧密联系, 合理安排, 制订完善的可行性计划, 其中包括课外阅读的要求、目标、步骤、方法、内容等, 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是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前提条件。

(2) 注重引导, 激发学生兴趣。初中学生的兴趣非常广泛, 感情丰富, 但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是非分辨能力比较差, 在课外阅读时容易受感情的支配, 容易沉迷于言情、武侠小说或卡通读物, 也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对读书缺乏兴趣。所以, 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阅读的心理, 去引导他们选择有益健康、贴近学习生活的书来读。当然, 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或专题讲座等形式, 对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评讲, 预留一些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升他们通过读课外书寻求答案的兴趣。

(3) 结合教材内容, 推荐阅读。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所以,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适时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 让他们带着兴趣去读, 以便提高课外的阅读效果。例如, 当学习有节选的课文时, 教师可以推荐全文去让学生阅读, 这样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如果有小说部分, 学生则更能完整、深刻地去认识人物的形象特征。

(4) 督促检查, 开展交流活动。布置课外阅读内容, 教师和家长要及时督促检查, 并定期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 如新书推荐、朗诵会, 书评、讨论会、或小型征文比赛等。通过这样的交流, 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 现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很不乐观。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素养, 应该加强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与引导, 而绝不能视而不见和放任自流。

对中学生阅读状况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读书,阅读经典

自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 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学生自入学以后就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为了增加自身的就业优势, 大学期间就不断忙于各种证书的考试, 或者忙于参加学校组织的种的比赛活动, 以此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 对实用和效用的追求完全压倒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对社会的关怀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大学生读书或者阅读经典在学习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小, 人文精神的缺失越来越严重。

一、大学生读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经过调查发现, 目前大学生的读书状况不容乐观, 发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用在读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沉溺于网络的时间越来越多;二是即使有用于阅读的时间, 也大多看些与专业无关的娱乐消遣类书籍, 阅读经典书籍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三是功利性阅读大大超过了人文性阅读, 即使花时间看书也大多阅读与未来就业有关的书籍。目前大学生离阅读越来越远, 人文精神缺失日益严重, 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大学生受功利性的影响。事实上, 在神圣的大学校园已经呈现越来越浮躁的现象, 大学生的阅读习惯都变得急功近利。大学生受社会上浮躁的不良风气影响, 读书时急功近利浮躁不已。不仅读书的大学生越来越少了, 即使偶有选择读书, 也是大部分会选择一些实用性功能性更强的书籍, 希望通过书中传达的知识能够获得快速有效的回报和收益, 大学生已经在浮躁的氛围中忽视了精神的修为。同时, 无论是书店还是图书馆, 娱乐消遣类书籍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的新宠, 而一些古典严肃的经典文学艺术丛书却遭遇冷落, 无人问津。

第二, 大学生受网络媒体的冲击。长期以来阅读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阅读的必要性已不容置疑。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大学生早已把过多时间花费在网络上的聊天、看影视剧等消遣性活动, 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网络化带来的便捷同时, 却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知识, 反而在网络上耗费了大量宝贵时间, 无法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优势, 提升自身的知识, 反而大部分时间用在网络上做着几乎毫无意义的事情。

第三, 大学生承受的压力增大。当代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首先是巨大的就业压力, 这客观上转移了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关注程度。其次是学习的压力, 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 知识日新月异, 知识体系互相渗透, 促使大学生必须在短暂的学习时间中快速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此外, 大学生还承受着来自于生活以及个体内部的诸多压力, 读大学的费用越来越贵, 大学生承受的生活负担不断加大, 使得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挤用学习时间来勤工俭学完成学业。由于这样的生存压力的加大, 大学生也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二、提倡大学生阅读经典,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由于大学生阅读的缺乏, 经典文化的阅读更是缺失, 使得大学生精神文化的严重缺失。为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需要用经典打造大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一) 大学生要改变阅读习惯

由于处于信息科技时代, 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要懂得改变以往形成的一些不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对待不要功利的对待阅读。“学以致用”是以往提到最多的学习的目的, 学习都是为了有用, 而且都要求有立竿见影的成效。这样的态度使得大学生都没有自然的阅读状态, 阅读变得很有压力和包袱。其实, 对待阅读不能功利性, 把阅读当作缓解生活的压力和抵抗内心浮躁和社会诱惑的途径, 让阅读洗尽心灵, 开拓心灵净土。其次, 懂得拒绝才有真正的阅读。读书的快乐在于满足求知欲, 在于与书中的灵魂交流, 还在于自身精神的丰富和成长。无论是精神阅读还是工具书阅读我们都应该学会鉴别, 获得最有效的阅读。再者, 积极开拓网络阅读。随着网络、手机乃至电子书的出现和普及, 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变化, 新的阅读方式正逐步改变。电子阅读的已有盛行之势, 电子阅读已经延伸到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为此, 大学生需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阅读, 改变传统的单纯纸质阅读习惯, 弥补图书阅读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最后, 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我们受益终身, 更何况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思潮。

(二) 学校建立良好的阅读平台

大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也需要学校做出努力。一是学校应加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在校园信息化带动下的图书馆数字化, 正在让数字阅读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阅读方式。现在大学的图书馆都设有电子图书馆, 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阅读环境。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 很多大学的图书馆的相关服务尤其数字化的服务在大学生当中得不到充分应用。大学生缺乏相应的阅览硬件, 更缺乏相应的应用知识, 这需要学校图书馆给与学生更多的指导。二是图书馆书籍更新速度较慢, 不能够满足同学的阅读需要。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更新书籍,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三是发挥学生社团对强化大学生阅读修养的作用。大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在学生社团, 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主要来自相互的影响。大学内有众多的信息类学生部门以及文学类学生社团, 加强彼此之间的读书交流, 重视读书活动的开展对浓厚大学读书氛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四是学校应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时间。学生不阅读, 很大部分是时间少、工作学习忙, 而减少作业, 规范社团管理, 减少一些无意义的活动或者比赛。并且给学生阅读提供指导, 让名师给学生推荐好书, 指导阅读将会是不错的选择。最好能安排一些阅读课, 为大学生的读书提供环境、创造氛围。

三、促进大学生阅读经典的重要意义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现今如此浮躁的社会风气下, 为了改变大学生精神家园逐渐衰颓的不良状况, 提倡阅读经典变得如此的重要。

(一) 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经典文化的认识

经典文化吸取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精华, 经历了长期历史过程的千淘万滤而凸显出来的, 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在历史演变中有足以保持其弥久常新的历史当下感, 能不断得到适合时代发展的建设性阐发、拓展, 对当下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财富、思想营养。经典是人类普遍智慧的结晶, 蕴涵丰富的人文启示, 得到人们普遍认同, 启迪人类对人生价值意义的体悟。“它世代为广大范围的人群所奉读, 在社会许多文化领域有普遍的影响, 甚至成为一种共同性的文化语言。”[1]“阅读经典, 也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经典里融化了先人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 表达了先哲们对真善美的思考, 这不仅可以慰藉现实社会中饱受侵害与挤占的心灵, 而且也可以引领人们超越现实。”[2]为此, 提倡大学生阅读经典, 可以推动大学生更执著地走进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精神的世界, 去塑造大学生独特的心灵品格, 去传承经世致用、无与伦比的经典智慧, 美化、完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 重视阅读、重视经典是十分重要的。经典阅读, 学到的知识和智慧让大学生识别美与丑、善与恶, 使大学生的生命得到升华;同时, 经典阅读也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 以消解尘世的喧哗与浮躁。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的心灵空间越来越狭隘, 精神世界越来越苍白。提倡大学生阅读经典, 可以抵消当今社会发展带来的浮躁心理, 平衡大学生的文化心态, 同时也奠定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基础, 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形成正确的心态面对社会。此外, 大学生处于信息网络时代, 人与人的交流不断增多, 但是却觉得精神越来越空虚、无聊。面对如此现状, 提倡经典阅读, 建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扩充大学生的心灵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经典名著, 是人类文化的结晶, 包含许多历史的、人类的睿智, 这对于大学生可以丰富日益匮乏的精神生活, 抵挡日益浮躁的内心。

总之, 新形势下大学生要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主义时代, 在浮躁的社会中提升自身的素质, 必须重视读书, 重视经典阅读。书籍永远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是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重视经典的阅读,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内涵, 有利于纯净大学生的心灵, 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牟钟鉴.[OL]http:/www.yuandao.com/zazhi/Iji/ttdj.html.2002-03-27.

对中学生阅读状况 篇9

一、现状与问题:喜欢阅读+不会阅读

阅读理应成为青少年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当前青少年学生的“阅读问题”已成为影响他们综合发展的一块“短板”,深入分析当前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情况,可谓喜忧参半。

值得欣喜的是,“喜欢课外的自主阅读”、“有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已成为当前大多数中学生的基本阅读心理和阅读状态。从与上海市尚文中学初中学生的座谈会上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同学一致反映“阅读是自己课外主要休闲手段之一”、“基本上每天都能有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这一信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近几年来,基础教育阶段“减负”行动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使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这一细微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正努力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课外阅读从单纯的、被动的课业性学习转向多元的、主动的兴趣性阅读,在“以书培育人格、以书提升素养”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更为中小学着力推进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课外阅读辅导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从青少年学生当前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看,依然不尽如人意,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缺乏”:

一是缺乏阅读品味。综观当前青少年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现状,虽然他们用于自主阅读的可支配时间比前几年明显增多,但阅读品味不高。与初中学生的专题座谈显示,除了毕业年级之外,其他年级绝大多数学生的回家作业都能在两小时之内完成,而余下至少可以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但是,除了每天将这段时间用于看电视、玩游戏等之外,一部分学生表示会“看自己喜欢看的书”,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看动漫、连环画等儿童读物,从中学阶段的人文修养、身心发展及社会化需求等来看,显然总体上缺乏这一年龄段应有的阅读品味,这样的阅读活动显然是学生基于“减压”需求的一种“释放压力的行为”,青少年课外阅读的应有目标与实际情况相去较远。

二是缺乏价值导向。进一步分析当前青少年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阅读内容品味偏低的现状,不难看出,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价值取向上,缺乏清晰明确的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成果日益显著,为学生“腾出”了越来越多的课外阅读时间,但是当他们置身于多元缤纷的媒介、丰富精彩的读物之中,在阅读类型和内容的选择上,显现不出清晰的课外阅读价值取向和阅读计划性。来自学生的信息显示,大部分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主要根据“流行”,即同学们都在看什么。而内容上则往往局限于外国动漫、动画之类,以轻松、有趣为阅读目的;也有小部分学生比较热衷于鬼神、惊悚类的故事小说,追求刺激。

三是缺乏技能培养。目前,青少年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应有的阅读技能,通俗地讲就是“不会读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时间分配能力。无法根据闲暇时间和阅读需求制订阅读计划、选择阅读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显然大多数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科学的阅读习惯。二是缺乏“深浅阅读”意识。书本是学生知识来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同种类、不同门类的书籍为不同的读者“预制”不同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的阅读和学习中善于掌握“浅阅读”和“深阅读”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但是,从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信息显示,在初中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中,“浅阅读”的比率较大,普遍表现出“看过就算”的阅读行为。不少学生只是在完成作业之余,出于“减压”、“调节”的心理需要,找一些内容较轻松、形式较活泼、不必深入细想的动漫类读物,至于看什么书、怎么看书,学生就没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设计了。学生觉得,“空下来时看书总比干其他事好,家长也不会反对”。可见,这样的阅读行为不仅在读物选择上,更是在阅读效果上,难以起到“开慧启智、提升素养”的实效。

综观目前青少年学生课外阅读的总体现状,距离以好书引导人生、以好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取向,显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二、思考与对策:价值厘清+习惯养成

青少年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消遣活动,更不能当作一种消磨时间的载体,而应当从课外阅读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关系上认识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综观上述青少年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方面的种种现象,有其更深一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其一,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对事物判断、行为决策的前提和导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们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并且引导其未来行为的发展方向。课外自主阅读,作为一种学生在“自主时段”的自主行为,受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活动、读物、方法、时间、空间等诸多要素的价值取向影响,不同的课外阅读价值取向决定了不同的阅读行为和阅读结果。上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都清晰表明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价值认识和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他们课外阅读的效果难以起到真正促进人格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的目的。

其二,生活习惯。长期以来,中小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课业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一旦他们在时间上得到“解放”,往往陷于迷茫之中,“把课外的自主阅读作为一种休闲方式、生活方式”这样的要求,对于他们来讲“太高”了,有同学甚至会问,“那跟做作业有什么区别呢?只是换一种书而已”。除了作业,学生们“耿耿于怀”的就只有“尽可能放松自己”了。所以,一旦有了空闲时间,尽可能“弥补失去的娱乐机会”,即便读书,也是找一些动漫类的“消遣性”读物,“读过且过”,没有真正将阅读视作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缺乏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其三,品味修养。对事物的品味能力和水平不是课堂上教得会的,不是考卷上答对了就能提升的,需要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慢慢体验、感受,逐步领悟、提升。但是,长期以来“圈养”在题库里的孩子,如何去体验、感受人生和社会的精彩,如何去提升对事物和世界的内在认识并从中汲取营养,培养自己的发现力、审美力和鉴赏力?长期以来单调、狭窄的“家一校生活”减少了学生观察世界、增长见识、丰富人生的机会,弱化了他们品味力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课外阅读专题的确定和内容的挑选,降低了阅读品味。

其四,媒介导向。社会媒介是社会思潮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媒介对于他们精神生活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诸如电视广告、明星推介、娱乐节目等视觉冲击力较强的媒介中呈现的内容,往往以其精彩的画面给学生打上深深的“导读导学”烙印,学生座谈中反馈的信息很好地印证了媒介的影响力。许多学生日常休闲时间之所以选择一些动漫动画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是“电视上放的”,而相对于此,公众媒体上对于经典名著、科艺精品、少儿佳作等很少在“他们的时段、他们的节目”中生动推介和展示,缺乏足够的、正面的、个性化、多元化自主阅读的选择引导。

其五,学校辅导。学校是学生进行规范化学习的主要场所,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但是长时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干扰,大大弱化了学校对青少年人生发展的辅导。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减负”力度,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但是,学校在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的同时,缺乏如何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增能”的辅导,未能切实辅导学生如何有效利用时间、科学安排时间、精心设计内容,从而开展个性化的拓展性、提升性学习,以引导学生通过课余时间的有效学习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其实,青少年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并不是一项简单意义上的找本书来读读的课余事项,它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处在道德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过渡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媒介的导向力、明星的号召力、教师的教育力、同伴的影响力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和影响作用。因此,有鉴于当前青少年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不容乐观的现状,聚焦学生自主阅读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是形成学校辅导体系,指导学生确定个性化阅读框架。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是有效课外阅读的内在基础条件和保障。作为学生规范化学习的专业指导场所,学校在着力倡导“减负”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对课外阅读价值的清晰认识,明确不同的年龄段课外自主阅读的目的和目标,在切实树立正确的课外自主阅读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科学安排课余时间,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计划,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来确定个性化的课外自主阅读基本框架。

青少年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言就明、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精心策划与安排,学校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和阅读心理,有效挖掘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精心搭建各种教育平台,巧妙设计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一个个自主体验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步达成学校辅导目标。

二是科学设计辅导活动,养成学生正确的课外自主阅读技能。中小学生正值知识吸收的旺盛期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校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辅导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习观,仅仅是学生课外阅读辅导的第一步,学校阅读辅导更艰巨的任务是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辅导要求,搭建各种平台、设计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辅导活动中,不断增长自主阅读技能,提升自主阅读的信心,逐步学会并掌握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阅读计划,科学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精心挑选阅读内容,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推进阅读计划。

对中学生阅读状况 篇10

一、移动阅读的发展与表现特征

(一) 硬件发展带来的阅读行为移动性。

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 个人桌面计算机已经逐渐被移动终端设备超越, KINDLE、汉王电子阅读器等成为追求高端阅读体验人群的选择, 手机、IPAD等手持终端设备成为高校便捷移动阅读的潮流。目前, 高校几乎所有的教职工和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 拥有移动阅读的功能。

(二) 软件发展带来的阅读成本低廉性。

移动阅读的数字内容资源来源于传统的图书馆内容提供商, 比如IEEE、MED-LINEPLUS、JSTOR和EBSGO, 整合的“资源+服务”在移动阅读资源和内容制作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高校图书馆基本上使用该发展途径, 而该途径也可以扩展外延, 在国内的书生、超星等传统数据库以及GOODLE BOOKS、AMAZON KINDLE等网络电子书数据库的提供商与图书馆有着传统而且密切的联系, 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获得一定的数字资源和技术援助。移动阅读的发展省略了纸张印刷、物流、采编等环节, 降低了阅读成本, 电子书的可反复下载也避免了传统纸质图书大量副本的采购和纸质图书的丢失损毁的情况。

(三) 移动用户的发展促进了移动终端的大容量与兼容性。

我国是手机用户大国, 高校手机使用普及率更是高达95%以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 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阅读的主要方式, 尤其是网络在线阅读以及移动终端阅读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移动阅读终端本身就具备储存功能的情况下, 通过储存卡扩展空间, 可以储存大量的阅读内容, 构成一个电子书架。移动商提供的通信兼容性服务可以使图书、报纸、杂志、音乐、视频等多面体综合表现出来, 在阅读内容上成功实现跨越式融合。

二、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一) 在线网络阅读多, 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少。

随着硬件的普及,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和电子阅读器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越来越多, 数字化阅读以其先进性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和习惯。通信运营商及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 新兴的媒介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通过语音通话到音乐视频, 大家热衷的网络微信、微博, 还有各种频繁更新的网络游戏, 这些早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纸质阅读范畴, 而且来得更生动快捷。移动阅读产业竞争的核心是阅读内容, 在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下, 当前我国移动阅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泛娱乐化倾向严重。从艾媒咨询发布的2012年与2013最受中国手机阅读用户喜爱的手机电子书类型调查情况来看, 言情、都市、武侠和玄幻、悬疑, 占到总份额的70%以上。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出现了重视网络忽略书本, 追求时尚轻视经典等不良倾向,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爱读书、读好书、收藏好书的传统阅读兴趣。

(二) 移动阅读导致碎片化阅读增多, 系统化阅读减少。

碎片化阅读有它的一定优势, 是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 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节奏更容易形成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可以利用零碎时间, 对微信、微博、WAP推送消息等进行及时阅读, 可以对海量内容进行拆分阅读, 便于消化、流通。但是, 碎片化阅读使大学生形成一种惰性, 在侵占了系统化阅读时间的情况下, 习惯并且依赖在线搜索, 利用网络进行实时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 无法形成系统的、有深度的、具有理性化的思索, 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对大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正确判断力都构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三) 移动阅读导致功利性阅读增多, 经典阅读减少。

很多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获得各种证书, 临时备战所需要的考试内容, 虽然各种证书提高了自身“含金量”, 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缺失了人文素质, 使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提高大学生修养、陶冶情操的阅读经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 大学生偏离了经典、严肃、有深度的阅读内容, 泛阅读和浅阅读干扰了大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的形成。阅读和投机取巧相联系, 读书变成了获取现实利益的工具, 违背了图书馆书香育人的宗旨。

三、大学生在移动阅读方面受制约的因素

(一) 用户类型方面的差异。

阅读行为的主体是用户, 用户的不同类型也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选择。大学生在性别、学历、专业、爱好方面的差异, 使阅读内容、阅读选择个性化、多元化, 阅读行为也不一致。本科生在课堂授课之余, 选择的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扩延;研究生、博士生更多倾向于自己的专业深层次的研究。由于需要不同、阅读目标不同, 让大学生们在阅读的电子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二) 用户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

高校图书馆在建立数据库和电子资源时, 针对电子阅读提供商提供的电子资源, 有免费和付费两种。大学生用户经济能力有限, 习惯使用免费资源。对于付费电子阅读资源, 经济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的购买、接受能力。而通信商电商提供的移动电子载体, 比如电子书和平板电脑的购买价格也超出了一部分大学生的购买能力。

(三) 移动阅读的环境差异。

现在高校普遍与通信运营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移动电子资源环境和阅读环境多取决于通信运营商提供的硬件服务和网络服务。智能手机操作是否灵敏, 储存容量大与小, 在移动电子资源获取环境中, 网络的速度是否快捷、提供的流量是否足够、资源查询是否有效、提供的阅读资源是否优质都是影响移动阅读的因素。

四、移动阅读服务的主体———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一) 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必要性。

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创新图书馆服务已经在国家图书馆、北大、清华等多家高校图书馆实现, 移动阅读服务使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图书馆把等待利用变革为主动推送, 让在校大学生的碎片时间得以利用, 而高校图书馆优质馆藏数据资源, 也给大学生阅读提供了高效、优质阅读内容, 使得浅阅读、泛阅读得以更正。

(二) 研究用户需求, 完善图书馆网络环境。

现今高校图书馆应该主动服务院系师生, 时时了解专业动态需求, 做好调研, 更新电子资源。图书馆的移动阅读环境改善首先要完善移动资源获取环境, 与通信运营商沟通, 加快校园网络建设, 提高网络浏览速度, 图书馆要做好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移动电子资源的阅读环境改善要做到:将移动资源浏览、移动检索界面设计、格式不同的电子资源兼并整合到一个操作平台, 让用户在一个平台上通过不同的链接检索到多个数据库的资源。还要结合高校自身情况, 制定符合本图书馆资源的阅读终端, 根据高校专业特色和大学生的阅读需求调整开发相应的阅读终端产品。

(三) 搭建高校图书馆自有阅读平台。

将移动阅读平台搭建成一个资源聚集的平台, 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类型和载体多样化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专业文化资源, 用户可以得到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及时数据。在这个资源聚集的平台上, 优化检索平台, 以智能化、个性化新型引擎为特色, 加强研发, 为用户的移动终端提供高效、精准、全面的信息检索服务。在这个自有的阅读平台上, 可以实现多方交互的沟通, 比如图书馆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 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 馆与馆之间的实时交互, 等等。

(四) 促进移动阅读联盟建设, 遵守移动阅读法规。

建立大学图书馆移动阅读联盟, 降低移动阅读服务成本是当前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共识。在各自的服务对象、用户需求基本类似的情况下, 区别较大的是各个高校的专业方向、专业内容导致的馆藏资源差异, 因此馆与馆之间建立移动阅读联盟, 是各自取长补短的一个好的选择, 而且能够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在用户使用电子资源时, 对电子资源的版权保护要遵照法律法规。图书馆要遵照法律法规采购聚合电子资源, 用户也要做到合法使用。

五、联盟“青番茄”做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一) 青番茄概况

1、青番茄是深圳市青番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建的Web2.0时代的网上图书馆, 运行于2010年8月, 开启了Web2.0免费实体图书馆的先河。青番茄凭借“阅读尺码”来确定用户的权限, 比如图书的借阅数量、时间以及需要充值的押金。

2、青番茄的特色服务是:量身订阅、老年阅读、漂书码头、每校一馆、果实计划、GT学生公司。

3、其中最具活力的就是每校一馆, 它与高校图书馆是平行的, 是专属高校的网络图书馆, 帮助师生搜索订阅, 完成足不出户的免费借阅服务。它还将大学生不再需要的图书放漂, 完成与更多人的分享。

(二) 高校图书馆与“青番茄”加强合作。

在互联网上, 科技信息发展的必然产物如百度、GOOGLE、当当网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图书馆的敌对方, 被动抵御导致的是两败俱伤。它们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宗旨和高校图书馆具备高度的一致性, 高校图书馆可以把它们看成竞争对手, 也可以看作合作伙伴。

1、与“青番茄”合作促成业务双赢。

图书馆可以与“青番茄”制订协约, 彼此交换馆藏数据、读者信息, 在各自的网站上进行双向链接, 整合彼此电子数据资源。大学生校园一卡通的借阅证号, 也可以是“青番茄”的借阅证号, “青番茄”的地方用户和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用户之间顺利完成电子图书借阅的互补流通问题。

2、与“青番茄”合作促进利益双赢。

“青番茄”是一个免费的商业网站, 它的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中, 而高校图书馆属于公益机构, 仅从经济利益表面上看, 两者的结合没有利益可谈, 但是彼此的潜在利益通过时间还是能慢慢浮现的。“青番茄”的免费服务模式在吸引了地方大批用户的前提下, 与高校图书馆结盟, 有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加入, 为它的注册数、流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凝聚力上给予它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而高校图书馆与“青番茄”结盟, 不仅弥补了馆藏不足, 并且借助“青番茄”实现个性化服务, 量身订阅, 无论在资源建设上还是人力配置上, 都是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成本。

六、结束语

移动阅读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载体, 实现了文字、声音、影像等媒体内容的传播和个性化服务。移动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模式,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校图书馆应该在自己的网络平台上, 拓宽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建立起馆藏资源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 让大学生在阅读的同时, 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使移动阅读走上高效化、科学化的深层次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付跃安, 黄晓斌.试论我国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发展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3.

[2]罗宵涛.探索移动图书馆服务新模式[J].图书馆论坛, 2013.2.

对中学生阅读状况 篇11

关键词:生活变动事件,自然灾害,应激,心理学,学生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PTSD)是个体在经历或目睹了极度的、不可抵抗的创伤性事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紊乱,从而感到强烈的害怕、无助或者恐惧。它主要导致该个体持续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经历,逃避回忆及反应麻木,警觉性增高[1]。创伤后应激障碍也是地震后一种常见的心理应激障碍。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2],也就是平时的精神刺激。中学生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各种生活事件很容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应激生活事件不仅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负性自动思维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状况[3,4]。本研究考察生活事件对中学生震后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5·12汶川地震后3个月,选取震区绵竹2所中学的学生,发放问卷413份,最后得到有效样本394名,其中男生165名,女生229名;初二年级学生112名,初三年级学生97名,高二年级学生95名,高三年级学生90名;平均年龄15.7岁。

1.2 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5]和PTSD自评量表进行测试。ASLEC包括27个条目,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6个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应激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1。PTSD量表由17个项目组成,包括再体验、逃避麻木、过度警觉3个分量表。采用5点记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得分越高应激障碍状态越严重。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5。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资料在经学校和被试本人同意后获得,数据处理主要通过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生活事件和PTSD各量表得分的性别及年级差异

表1显示,PTSD总分、再体验、过度警觉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生活事件各维度上,女生的学习压力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受惩罚和其他2个维度上男生高于女生。

进一步分析显示,PTSD症状及生活事件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PTSD总分、再体验和学习压力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在生活事件总分、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维度上初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注:*P<0.05,**P<0.01。

2.2 生活事件与PTSD的相关分析

将中学生的生活事件、PTSD症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活事件的总分以及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共6个维度与PTSD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见表2。

注:**P<0.01。

2.3 生活事件对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生活事件对PTSD症状的影响,生活事件对PTSD总分及指标的影响显著,解释了PTSD总分变异的16%,再体验变异的12%,逃避及麻木变异的11%,过度警觉变异的14%。见表3。

注:**P<0.01。

为进一步考察生活事件各个维度对PTSD症状的预测情况,分别以PTSD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对控制变量(性别、年级)、解释变量(生活事件的各维度)进行了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学习压力对心理应激状况的再体验、逃避及麻木、过度警觉都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而受惩罚和其他2个方面则很好地预测了逃避及麻木这一维度。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女生心理应激反应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易感性高于男生有关。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感性、敏感,在面对同等暴露程度时体验到的强度要高于男生。性别的差异可能导致了安全感、应对方式、认知方式等不同,进而造成PTSD症状上的差异。这表明虽然都经历了地震的创伤,但男、女之间的心理应激状况是不同的,教育部门应给予不同的关注。年级差异分析表明,高三学生PTSD症状最明显,其原因可能与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较大有关。

生活事件对PTSD症状各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生活事件对PTSD总分及指标的影响显著,其中学习压力对中学生PTSD的各个维度都有显著影响,受惩罚和其他对PTSD的逃避及麻木影响显著。说明中学生最主要的应激源来自学习方面,而对学生过多的惩罚可能导致逃避和麻木等负性情感反应。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可以理解为小应激,小应激可以表达出繁重压力,或是让人非常压抑。小应激虽然没有应激的灾难性类型那样强烈,却频繁而持久。己有研究表明,小应激与疾病的关系大于生活的变迁与疾病的关系[6]。鉴于小应激的普遍存在及其对心理的重要影响,应引起教育领域对学生生活事件的关注。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4th Edition(DSM-Ⅳ).Washington DC,1994:424-429.

[2]周末,巢传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27-329.

[3]余欣欣,郑雪.离异家庭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7(9):69-74.

[4]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96-99.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10.

上一篇:垃圾的启示下一篇:裂缝超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