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书法教学

2024-09-17

对中学书法教学(精选12篇)

对中学书法教学 篇1

小学低年级有开设专门的写字课,起初是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执笔写字,而由铅笔到钢笔(圆珠笔、水笔)再到毛笔则几乎是学生模仿老师、字帖练习的过程,因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只要求把字写工整、清楚就算美观。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或许由于课程科目的增多,已不再有专门的写字课,然而对学生的写字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三学段(5-6年级)——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7-9年级)——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1]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熟练写正楷字,学写行楷,以提高书写速度,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等要求。在各种书体中,也只有行楷字更为符合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既好认,写起来又快,是一种通行字体。可是由于课程科目增多,语文课的知识容量大等缘故,写字也就很容易被老师和学生忽视了。只偶尔表现为学校组织的书法兴趣小组或由学生自愿出钱而去上书法培训班罢了,这种小范围的、不普及的书法教育,对绝大多数学生的书写来说仍然成问题:笔画横不平竖不直,字形东倒西歪,字体含混不清,章法布局奇丑无比,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无法辩认。这样的书写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作文得分上与书写美观的相比肯定有很大的差距。

为改变这种现状,对中学生开展行楷书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也是可行的。因为经历了小学6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写字功底,能写出让人认得清的字了。更主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具备模仿、分析、推理、归纳、综合等能力,这就使他们获得了一定的审美、欣赏能力和价值取向能力,明白怎样的字才美观,怎样写才能既美又快,怎样练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等问题。而且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可以自觉地利用适当的策略改进学习,还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这无疑对他们练字起到推动作用,只要引导得当,中学生的书写能力在中学阶段会发生质的变化。

既然行楷书法教学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呢?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能说会道,还要会写。这里的写不单指写作,更指书写能力,老师能够写出一手好字,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福分,影响他们的一生。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语文老师有很大关系,模仿能力极强的中学生,在语文老师的熏陶下,他们的笔迹会有老师的字的影子。大体上看,语文老师书写能力强,所在班级学生的字也相应更清楚、美观。所以老师平时也要加强练字,提高专业水准,毕竟“打铁还须自身硬”,特别是在粉笔字上要多下功夫,达到美观水平,这是给学生的一部范本。

二、拟定计划,坚持执行

语文教师从新生一入学(七年级)就要制定三年的练字计划,每学期的计划。大体上七年级以楷书为主,八九年级以行书为主。上学期时间长,可多安排练字时间,下学期时间短,压缩练字时间。为使学生练字时间得到保证:每周上一节书法课(理论与练字);教师每天安排10-20分钟给学生练字(约田字格一张,方格一张)。笔者这样坚持了两年半,到九年级下半年,班上学生书写能力大大提高,部分学生的字还具有书法味了。

三、弱化理论,侧重实践

书法理论知识从执笔方法、写字姿势、正楷的运笔、基本的点画写法到行楷的笔画连带、省减、结体、章法、气韵等(这些知识较庞杂,此处不展开论述,在参考书目2中可找到)理论,大多数书法教程都有。老师讲得透,学生不一定能吃透,因理论是抽象的,光靠教师讲,学生不动笔去实践永远也写不好字,这好比游泳,不下水是学不会的。因此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从自身个性特点出发,结合老师所讲的理论,自觉地去摸索,独立地去思考,积极地去探究写好字的途径、方法至关重要。如关于长横的写法,教师讲“下笔轻斜一点,顺势向右轻快运笔,收笔向右下方稍顿,而且要求左低右高”。[2]对这样的理论每一本书法著作中的说法都不同,但结果却一致,都要求写得美观。至于怎么去写这一横,每个人的个性不同,理解力不同,落实到写法时还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方法上多加引导,而不只讲空头理论。更要学生动笔去模仿、多次去实践,写多了就能琢磨出怎么起笔,怎么顿笔,怎么摆放,怎样的“横”才美观。学生在明白了怎样写才美观后,就会进一步去研究其他笔画的写法,从而举一反三。

四、注重选帖,强化临帖

学生个性不同,喜好不一:男生喜欢大气的,女生喜欢秀气的;有的喜欢柳体,有的喜欢颜体;有的喜欢魏碑,有的喜欢正楷等。本人认为七年级还是以练司马彦的正楷字体更合适,笔画、结体简单又大方,能为八九年级练行楷打好基础。

临帖是练字的最重要的过程,“根据古今书法家的学书的体会,临帖的最好方法是读帖——摹帖——临帖——背帖”。[3]这四个过程在硬笔书法教学中我们通常用读帖、临帖。所谓读帖就是对字帖进行观察、分析、揣摩,大的方面讲就是分析字帖的章法布局,小的方面讲就是揣摩每个字的结构,笔画及写的笔顺,做到心中有数;所谓临帖,就是看着字帖再写出这个字,但要注意的是不少学生习惯于看一笔写一笔,这样写不好字,只能写出个大概,不能写出字的神韵。故临帖时应先看,把整个字的笔画、结构记于心,然后再凭着印象写出来,一遍不行,再写几遍,直到神似为止。

五、培养兴趣,激发动力

练字是件枯燥无味的事情,没定力,没耐心,没毅力是练不下(下转第218页)去的。故笔者班上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要求,同样的练字时间,可几个不自觉的学生三年后的字同以前一样,没多少进展,因为他对练字抱有成见,没兴趣,练起来自然是应付了事,出工不出力了。那么如何培养兴趣至关重要,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书兴趣呢?有句俗语“见朱者赤,见墨者黑”,学习书法就有点这样的味道。(1)学习气氛很重要。环境能影响人,我校班级布置时要求贴上对联,这就是个机会,起先由老师书写,起示范作用,后由学生自己来写,每周换二次,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老师把自己的书法刊物放到读书角,有兴趣的学生会去翻阅,这样会带动更多人的学书兴趣。(2)给学生个展示平台,把书写工整、清楚、美观的作业张贴到学习园地也是一种促进作用,还能起示范作用。(3)抓住国庆节、元旦、校园艺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激励学生积极创作。这期间教师要抓住契机,带领学生参观佳作展览,进一步对学生加以指导,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多个心眼,从身边学书法。中国每逢喜事、过年都有贴对联习俗,其中有不少佳作值得品味;外出旅游,可欣赏景区的楹联。只要对书法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地去努力,离成功就近了。

六、注重楷书,自成一格

要想把行楷写得美观,必须把正楷练成功,打牢基础,因行楷是在正楷基础上形成的。行楷的笔法、结构和字形取法于楷书,只是由于书写速度加快,书写过程中出现连笔、省笔等情况,但并不是可随意写,必须符合约定俗成的笔法,才能让人看得懂。所以八九年级在练习行楷时也要抽时间练正楷,以练行楷为主,练正楷为辅,两者相互促进。至于行楷字贴的选取,可根据学生的喜好而自己决定,这样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风格。

经过三年的行楷书法训练,相信学生的写字水平会有质的飞跃,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相应提高,因笔者从教二十年得出一个规律——书写能力强的学生语文成绩也相对更好。

对中学书法教学 篇2

摘 要: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总结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词:中学

书法绘画

兴趣

多媒体

中国数千年的悠久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而书、画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它的发展与创新凝聚了数千年来无数大师的心血与智慧。又融入了无数中国人的拳拳爱国之情。从书画的发展史中可以看清中国社会的变迁,从书画的进步可以感受中国的繁荣。中学生学习书画是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艺术的必有之路,也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多年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把对书画的“教”和“学”局限在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去本求末,让学生在笔墨之中简单重复,照猫画虎;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引导,从而无法把握造型的实践和应用;三是忽视对书画概念的讲解或讲解太抽象,造成学生对书画的模糊认识,从而使教学目的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中国画教学受到严重影响。为此,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书画、了解书画、喜欢书画、会画中国画,使我们的民族意识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的美术老师,我在上美术课时是这样上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代中学生对于书画艺术的欣赏与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认同感。平时生活中,学生在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过程中也很少对书画国宝作品有较深的认识。所以要想学好书画没有兴趣是不行的,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心理动因,是创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对美术活动感到愉快与充满好奇,化被动为主动,有效的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使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就像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缺乏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它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求知欲”。所以面对硬笔时代的孩子们,要他们喜欢上不易掌握的毛笔和宣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按传统教法,上了课就讲中国书画的特点、技法。学生一时转换不过来,很难接受,一旦兴趣激发不起来,想入门就难了。因此,在教学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保证在单位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质和量,可以说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要怎么做呢?

一、用故事激发兴趣,带动学习。

教学过程中把一个个生动的名人轶事与教学中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例如在上《兰亭序》一课时,学生都能讲出它是“天下第一行书”。“那么它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众说纷纭。有的说因为它是王羲之的作品,有的学生说因为它是第一件行书作品。为了让学生有增确定认识。我便讲述了王羲之当时作书时的情景。我告诉学生正因为这件作品是王羲之真情实感的流露,行文十分流畅,所以为历代所推崇。随后,我又列举了“萧翼骗兰亭序”的事,以此来说明《兰亭序》在历史上的地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后,我在分析作品艺术特点时,他们全情投入,踊跃发表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讲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欣赏朱耷的《双雁图》、《鹌鹑图》时,我问:“朱耷的画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然后从中总结了几条————形象古拙、新奇、生动,最后讲解笔墨的变化,突然一个学生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朱耷画的鸟眼睛都是斜的?”一下子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我让大家讨论“斜眼”表示一种什么态度?“瞧不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那朱耷瞧不起谁呢?”接下来我讲了朱耷的身世和遭遇。学生对朱耷的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绘画特点有了新的认识————抒情。所以名人的故事不仅仅是故事,它还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艺术进行了诠释。再加之一些名人轶事本身涉及的都是艺术家求学、创作的故事,不仅娓娓动听,而且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一定 的启示。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就是给他们树立一个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既带动了学习,又增长了知识一举两得。

二、实物与绘画相对比,写生与临摹相结合

学习书法,必须从摹贴和临贴入手。临摹,需做到“入贴”和“出贴”。入贴——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带有明确审美最求的艺术活动,能深刻体会和理解原帖的精髓并加以运用。出帖——即从所临碑帖所继承的传统中跳出来。它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继承过程中对符合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洽;同时也是对不符合的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抛弃。

那么国画课怎么上呢。一般国画教学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临摹的方法。这种传统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有时还会出现教师讲技法,学生不爱听,画画时又不会画的问题。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临摹一幅画,我就把画上的小动物带到课堂上,即活

跃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讲解更明白、更透彻。如有一节课学习画虾,我带了几只活蹦乱跳的大青虾,把学生五人一组,分成六组。每组三只虾,然后放齐白石的代表作《虾》,先让学生观察画中的虾与活虾有什么不同。学生各抒己见:“画中的虾有四条后腿而真虾有十条后腿。”画上虾眼睛是横的,真虾眼睛是小黑点。”“真虾半透明,画上的虾是完全透明的。”……学生观察的很仔细,说得也很全面,我接着设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难道是齐白石老先生画错了?答案肯定是没花错,可学生对为什么的说法就不一样了。有的说这是创新,有的说“为了传神”还有的说“这就叫艺术”……我听了学生的回答感到很高兴,这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什么能力和见解,但还不全面。

三、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一个民族必须具备创造力,才能使其自立于民族之林。那么书法绘画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没有文章可做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们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具有一些独到优势呢!

我们知道书法、国画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而艺术最可贵的就是要有独创性。否则陈陈相因,艺术也就走进了末路。国画大师齐白石说过,似我者死、弃我者生,强调的就是一部创新史。两千多年来的书法史经历了大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的一系列的变化。它的演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否则就没有今天的五彩缤纷书坛胜景了。所以求新求变是人们对艺术的普遍期待。我在上课时的具体做法是:

对于书法课这样上的。A:欣赏课时在课堂上讲一些书法史,方法上使用比较法,同中求异,“艺”就是创新点。B:写字课时利用书法作品丰富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有一下几点:1:点画教学中把同类点画几种起来看看大致有哪几种,这是对点画的规律性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就能在今后的书写创作中点画书写千篇一律。2:在结构上教学发挥的天地更是广阔。像兰亭序中的十九个“之”字个个就不同,不同点在哪里通过对比分析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避免千字一面的僵化局面。

中国画教学更是如此,不应该让学生一头钻进古老的传统。孩子们的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任意驰骋。绘画作品从表现方法到内容、构图以及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任意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而简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方法的创新即技法的创新

“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巧妙的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我在教学生画动物后,再要求学生自己去尝试画一些花。先用浓墨(或色)画出不同形状的花,然后用淡墨、水(或色)点在形的中间。或者先用清水画一个小圈,然后用干墨画在全的边缘,这种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点,使画面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的非常兴奋。个别优秀的学生还利用已学过的方法进行了尝试。效果还是蛮好的。写到这我就会想到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平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无意创造,并及时的进行鼓励与表扬。

2、内容的多样性:

教师要能跳出中国画传统的花、鸟、山水、人物这些内容的布局。提供一些符合中学生喜好的形象作为绘画的对象,同时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笔墨纸砚间尽情挥洒。想到什么就表现什么。水墨画确立的是“外师造化,中得新源”的创造原则。“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并有“以形写神”“超以象外、缘物寄情”等艺术理论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张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良好空间。作为教师对用笔的技法、物象的形体不做过多的约束和要求。让学生自主实践、大胆作画。启发引导学生摆脱前人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创作出充满活力和时代朝气的优秀作品。

四、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增加课堂趣味性

书法、国画欣赏都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如书法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有着大量的优秀书法作品,其线条精练优美,内容丰富,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我在上课时找了大量的书法作品,通过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当学生在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时,感受到书法家同一点画,写法多样,写无定法,刚健优美,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的艺术感受。学生边看边情不自禁地在比划着并讲自身的感受,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欣赏颜真卿的《颜勤里碑》时,学生感受到字体的宽博、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正雄伟;欣赏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感悟到书法用笔果断,求平稳尚筋骨,可谓笔笔精到,字字珠玑。不同时代书法家的字体,给学生留下不一样的感受。这样,学生坐在教室里,面对着多媒体这样的一位良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领略到古今书法艺术的真面目。在播放多媒体时,我再配之以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真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了”

同样在国画教学的其他环节运用多媒体也会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学习山水画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绘制出不同种类树叶的画法,并且通过直观的改变表现出树叶的疏密变化,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这样他们就把各种叶子的画法记住了。在介绍“三远”,即平远、高远、深远时,我把画中的山不断移动让其判断。并且通过重新组合画中的内容,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构图形式最合适、最美。

五、鼓励表扬、持续兴趣

表扬激励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肯定,是使学生兴趣持久下去的一

个重要因素。学生听到了老师的表扬与鼓励,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不仅心理上得到了一种满足更鼓舞了他们的学习劲头。如画《鱼》时,部分同学认为,只不过是画条大鲤鱼,在莲花中嬉戏,平常的很。我在鼓励表扬了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路,学生们顿时思维活跃起来,马上想到了“连年有余”这一成语,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的心愿。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学习书法也同样如此!

书法绘画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新课程新标准的要求,代替旧的教学观念。在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这个基础上,结合更广泛的艺术语言。发展传统艺术。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学生通过学习创作的作品:

参考文献:

“书画国宝探微”的实践

陶云峰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书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篇3

书法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原因,书法普及化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而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鼓励,中小学书法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亦认为书法更是初中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书法教育的回归不仅应停留在汉字规范、端正、辨识的程度上,更要让书法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延续下去。

中学书法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书法”二字在《辞海》(1999年版)有这样一段解释:“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用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技法上精研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体貌风格等。书法仅凭抽象性的点线运转,要力求美化,尤须讲究笔法、笔势、笔意,其气质和韵致。要求有特色,有微妙迭见的变化,力求达到圆满。”

中国汉字的特殊性也亦是其它国家文字所没有的。从六千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出土的彩陶中发现的原始文字雏形开始,再从出现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镌刻在各种礼器上的金文,凿刻在厚重石块上的石鼓文等等,而后逐渐演变出篆、隶、正、行、草五体,汉字从最原始的实用性渐渐向审美性转变,书写从某种意义上真正地成为了一种艺术即书法。

而对于书法教育来说,书法教育更是书法发展的前提。自古起,习字练书,就是稚幼儿童不可缺少的功课。在西周时,就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书法”学习亦包含其中;在汉朝设“书馆”;在唐时立“书学”;宋时置御书院;到了近代,蔡元培先生提出从美育的角度开展书法教育;建国后,各地纷纷建立书法社团,举办书法大展,开设书法课堂。所以对于书法教育的开展可谓是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对于古人来说,书法是文人士大夫寄情抒意,展示学识志向的表达手段。对于当代人来说,当今书法的教育价值更是十分重要的,书法作为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一门艺术,同时也是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艺术,它可以激发人民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信念;书法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可使人端正心态,锻炼意志;通过运用笔墨线条,能够培养人们的动手观察能力;而且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书法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书法更能使人平心静气,心情舒畅。

同样对于当代的中学生来说,书法学习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在不同的年龄层身心发展的状态不同,每个年龄阶段心理以及生理状态不同。”学生的发展状况可以根据学校教育划分,“初中生则被归类在少年期(11、12~14、15岁),此时出现的最大特征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许多新事物充满好奇,愿意接触和尝试。”这个时期,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而书法的学习亦是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能将书法更加融洽地融入中学生的课堂里。

中学书法教学存在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颁布,书法的教材编写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版了许多书法教材,从这些不同的书法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学书法课程的内容行楷硬笔占很大一部分,同时软笔内容都以主流书体或以楷书为主,但是欣赏部分却不多。

相比中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与专门的书法课程教材,专门的书法教材内容更加具体,也比较系统,练习空间多,内容也更为详细。但是同时缺少美术教材课程中书法的趣味性,有些过于严肃,鉴赏环节比较薄弱,学生不能全面的体会到书法作为的一种传统艺术的美丽。

所以不管是美术教材中的书法内容还是专门的书法教材,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书法艺术的魅力以及感受学习书法的乐趣,一定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这门课程中。尽早能够响应国家政策,开设书法课堂,在教育学生识字、写字的同时,提高书法欣赏环节的课时比例;或是在有限的课程中,结合书法笔墨的体验。使学生详细地了解或这掌握某一书体的内容,书法的历史,使学生正真地做到热爱书法,喜爱中国文化。

美术学科中的书法教教学

1.美术学科中的书法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美术学科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发散思维。而书法较之于其他绘画、设计等来说同样拥有许多丰富的教育元素。

主要可以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四面来说。

从德育方面来说,书法已本身具有民族性的特征,所以不管是从美术还是其他学科中都可以获得一种民族自豪感,激发中学生热爱汉字和国家,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美术学科更是能够让书法拉近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了解书家们的高尚品格和情操,感受书法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信息,给自己带来愉悦感,陶冶自身情操。

从智育方面来讲,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多受心理多维结构的控制。所以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智力开发的主要途径。而通过书法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等。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去发现书法的点画之美,并且能够将其转换成自己眼中的书法,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可以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书法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智力地开发,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拓展。

至于对审美功能而言,美术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而书法又属于美术学科范畴。所以书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作用。而且书法与其他美术门类相比,它更具有一种抽象性和抒情性。虽然我们无法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书法家,但是可以通过欣赏、鉴赏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来树立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对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结构、章法等形式进行把握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而且通过传达书法知识,融入其历史背景,使学生获得对书法作品美丑的识别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所以书法不是一时便可学会的,虽然有时候对学生来说会比较枯燥, 但是书法本身所具有抽象性以及现代艺术风格气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内容,有助于对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而在健体功能上,学习通过手握毛笔,运用手腕与手指之间的力量,活动指腕,起到了一定的身体锻炼作用。

就目前来说,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张,课余时间也很有限。但如果能够通过学习书法、欣赏书法来使学生的精神得倒放松,情绪得倒缓解,这无疑也是对学生性情的陶冶,使身心都得到正真的锻炼。

2.通过中学美术课堂进行书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中学美术课堂本身课时有限,所以对于书法板块这一内容来说,教师必须要给予充分的课时来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将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通过有限的时间浓缩成一堂堂精华,向学生传达书法的深厚内涵。就目前大部分的中学美术教材中的书法内容基本属于美术邻域中的欣赏·评述这一领域,往往这一领域的课时时间也多为2~3个课时。所以就需要通过这些宝贵的课时时间来带给学生最深刻书法感受。

因为前段时间在瑞安滨江中学实习,滨江中学采用的教材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学美术义务教科书,所以拿《中国书法》这一课为例子。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初中阶段要继续使用毛笔临写楷书字帖,并且能够通过书法作品的笔画、结构、章法去初步感受书法之美。《中国书法》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了解书法的基本结构规则以及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而且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邻域,所以重点也亦在欣赏这一块上,但是此课有两课时,所以动手尝试就安排于第二个课时中。

而对于此课,笔者认为书法艺术其实对于中学生来说即熟悉又陌生,所以在上此课前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书法。其实在瑞安,有非常多的书法遗迹。例如瑞安湖滨公园四个亭字上的牌匾以及刻在柱子上的对联;藏书阁玉海楼里更是有李文田书的“玉海书藏”匾,郭沫若书的“玉成桃李”、“海涌波澜”青石联等等。通过这一活动,激起学生去发现和探索自己身边的书法艺术,调动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从本土文化入手,使学生更容易地进入书法的文化情境。

3.其他

除了学校的书法教育之外,书法的课外学习也越来越丰富,笔者也曾经参加过课外的书法培训,不管是身为学习者还是教育者。较之于学校的书法教育,课外的书法培训更加的多样化,书法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书法学习也更加专业化,而且可以接触到许多技能性的比赛。但是课外的培训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系统的教材,不能统一,师资也是参差不齐。

总结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中学书法教学的现状以及在美术课程中的实践。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是它的根,它是汉字的升华,对于当代的学生来说学习书法具有独特的意义,学习书法的过程对于现在的学生更是一种沉淀。所以通过目前的美术课堂,让学生欣赏书法的美,感受书写的独特韵味,使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写字课,使得这种黑白线条更具艺术品的特性,培养学生的鉴赏、创造美的能力。

现在还不能完全解决许多书法学习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见缝插针”的学习也是一种办法,通过美术课、语文课甚至其他课程,将书法慢慢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学生在这种“耳濡目染”中感受书法的魅力,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端正自己的字迹,培养自己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情操,释放自身的压力,让学习书法带给学生快乐。

总之对于书法教学的研究都是没有止境的,笔者认为传统的文化将会逐渐地改变现在课程的格局。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

中学硬笔书法教学的实践 篇4

虽然人们认识有所提高, 但目前中学书法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其一是中学书法课程在设置上普遍缺失, 汉字书写教学还基本上处在无课时、无师资、无教材、无计划的自生自灭的“四无”状态中, 其二是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书写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矫正, 其三是学生参差不齐的书写状况无法实施整体教学。所以, 眼下最迫切的是针对现状, 找到一种可操作的训练方法, 找到一条提高中学生硬笔书法书写水平效的教学途径, 切实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为此, 我校开展了“中学硬笔书法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活动, 在此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融合变通, 因地制宜

中学书法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书法课程设置缺失所造成的“四无”现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现实中绝大多数学校在书法课程设置上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除非有教育部门要求的“京剧进课堂”那样的行政法令。课程不设置, 课时就无法落实, 那老师是否就无所作为了呢?不是的, 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可将书法教学融合到自己所教的课程中去, 具体做法如后文所述, 这样就解决了书法课程课时缺失的现实问题。至于师资问题, 一般来说, 语文教师就可兼任书法教师, 因为他们在文字书法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要相对专业一些, 同时语文学科也是与书法结合最紧密的科目。至于书法教材问题, 我们可直接利用各种毛笔书法教程及硬笔书法教程, 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在对各种书法教程参照借鉴的基础上自编教材。要根据“培养合格的书写者而不是培养书法家”这一教学目标来制订中学书法教学计划, 在学生书写训练中要坚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 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穿插讲解, 在作业中练字

一个有效方法是“课前五分钟书写技法讲解与训练”。由教师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 每天适量的穿插进行汉字书写的排版技巧、楷书、行书笔画实用技法、结体技法等知识的讲解, 然后根据讲解要求进行训练, 并指名个别学生上黑板书写, 书写的内容可以是所学课文的名篇名句, 也可以是词语造句等, 写完后由老师对其书写进行评议, 并对其书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书写要领, 训练了书写, 又复习了语文知识, 又不耽误学习时间, 天天训练, 每天有进步, 可谓是一举多得。

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在作业中练字”。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 每天专门抽出时间去练字毕竟不可能,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平时大量作业中去练字, 同时也要在各种考试中强调卷面的书写, 在实践与训练中强化并提高学生书写基本功、笔画结构、排版技巧的能力。

例如在“文稿纸”作业 (作文) 中书写, 可提出这样的要求:“字要居中, 大小合适”。方格的特点是行距、字距相等, 不能突出行距, 一般适宜单字的练写。写字时笔画不宜撑满格子, 格的四周应有空隙。但在实际作业中的“文稿纸格”, 行与行之间隔开一定的距离, 所以汉字在格中应该比上述方格中还可以再大方、饱满一些, 个别笔画顶住格线或略微超出格线也无妨, 不宜写得过小。对“横格线”作业中书写的要求则是“齐下线, 写三分之二高”。在横格线中书写, 不宜撑满格子, 大小要适中, 大小应为字格的三分之二格高至四分之三高, 字距为一个字的四分之一宽或在两字之间能划过一条线, 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大小适中, 工整美观。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大部分数学生在楷书、行书书写上就能达到实用程度, 保证平时作业、考试卷面书写清晰整洁, 行款整齐。

三、评定等级, 分层教学

每学期开始后, 任课教师利用1~2个月的时间, 考查学生的笔记作业、作文本、练习册、试卷等的书写情况, 将其评定为A、B、C、D四个等级, 其标准如下。

A级:美观, 规范, 清楚, 工整 (楷书) , 流畅 (行书)

B级:规范, 整齐, 清楚

C级:规范, 基本清楚, 字全松散, 挤密, 歪斜

D级:潦草难辩, 脏乱涂抹

在评定书写等级后, 教师就可以针对书写水平, 因人施教进行分层教学。达到A级的同学是有较高书写水平的同学, 这部分同学可编入创作指导班。平时由具有较高书法造诣教师进行辅导培训, 指导他们进行各种书体书法作品的创作, 并积极参加校内外书法大赛, 广泛进行学习交流活动, 使他们的书写向书法艺术美的层次迈进。

达到B、C级的同学是有一定的书写基础, 写字中等水平的同学, 这部分同学可编入临帖提高班, 通过临帖及教师的集体辅导, 在书法训练纸上进行正楷、行楷的书写训练, 使他们逐渐改善和克服自己书写中的局部毛病, 达到较高层次的水平。

对书法课中书写教学的思考 篇5

李光启

书法是我国历史悠久而又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它以汉字特有的线条和书写规律,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笔法、章法和笔势,反映人们的气质、情趣和审美理想。书法在传统文化中居有极为尊崇的地位,受到中国人民普遍的喜爱,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在当代青少年教育过程中,书法课程的开设和书法学习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传承优秀中华文化传统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青少年接近数字化世界,比如:写信用短信、邮件,记录事件用打印方式等等,所有的数字信息现象使得汉字的书写渐渐的远离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笔者认为书写汉字对于中学生不仅是在传承文化,更重要的是书写的过程在提升学生的心智、增强感悟力、磨练意志品质等方面有深远意义。大多数书法任课教师将毛笔和钢笔书写教学、引导学生欣赏拓印古迹名帖以及书法作品等等按相同比例分配课时,并将一系列和书法有关的文化性知识如篆刻等作为教学重要组成,当然无可非议。但笔者更倾向于学生书法课以美育和文化教学为最高理念指导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书法课程基础阶段的书写教学。

一、书法教学前的理论指导环节

书法学习应至少掌握基本的两笔,即毛笔、钢笔,但任何一种书写工具都离不开学习前的正确思想认识和理论指导。作为书法教师应在正式进入课程前梳理并讲解正确的理论,帮助学生清醒认识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心态。书法教师应该将美育、书法的“修身”和“平心”作用作为书法课程与教学的主旨,并以此为目标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重要指导点——正、静、勤、恒、悟,下面简要阐述。

正----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曾提出:“心正则笔正。”(《新唐书·柳公权传》)所以这里的“正”,是道德的“正”,“求善”与“求真”。学生练习书写,在理念上不能只停留在笔用中锋的正,结构的正。在教学环节,应该以“心正”为信念引导学生并落实在书写练习环节,这更是素质教育在书法课堂的真正的本源性体现。当然,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必须通过形式、具体的要求使学生感悟理念。尤其对于毛笔字书写,“笔管正直”是写好(毛笔)字的前提和关键——“笔正”;“笔正乃可法”,从而在书法实践中探寻到书法的规律和方法。

静----从欣赏的角度上看,书法的形态美直接表现为静态美,但又可以在想象和幻觉中转化为一种动态美。从书写练习角度看,静就是要达到内心平静并有迸发的动势。对于初学书写者,抑制躁动、不安和骄气必须用其自身的意志和控制力磨砺出静如止水却内蕴动势的心境。教学引导中,必须贯彻这一指导理念,培养学生的抗干扰力,引领学生提高书法心智力和思域境界。

勤----所谓“勤”即是主动而非被动,积极而非懒惰,持恒而不懈怠,坚信书法书写练习中“天道酬勤”。书写练习过程强调“勤”,即是做到“眼勤”——积极动眼观察;“手勤”——天天动手练习。只有时常读帖精赏——看到心里去,发现其书写规律之所在,并通过经常有规律的临、摹、记,训练其对起收提按、粗细转折、曲直斜正、刚柔缓急的控制能力,成年累月,方能形成技巧,并进而从容有序地完成灵敏美妙的运笔动作,这就是“勤”在书写练习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恒----人贵有志、学贵在恒,练习书法一定要有恒心和毅力。恒心和毅力在学习书法中的作用大致有两点:其一是表层性的坚持,在日积月累中感悟书写规律,久而熟能生巧,内化为自我书写;其二是技巧性积累和书写经验总结;其三是深层次的心智磨砺,成熟的思维境界和长期的阅历加之感悟共同作用习作书法的具体的人,在提高整体素养的前提下,促使书法练习和作品意蕴的提升。书法练习以“恒”为指导性要求,书法教学环节更应依托和贯彻这一理念。

悟----书法悟性的产生,是在继承中产生,在创新中发展。悟是什么呢?悟性包括各个方面,有书法内在的悟,还有书法外在的悟;有技术上的悟,还有思想上的悟。从用笔到结构,从思想到观念,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在实践中得到体验,从而得到升华。

二、强调学生书写练习中的读帖

临写书法时,一拿到字帖,就手忙脚乱地临写起来,这样做的后果,一是容易形似而难于神似,整体的精神风貌没有吸收;二是写字帖上的范字还可以,但写字帖上没有的汉字,则难以根据范字精神加以仿写或创作,即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是学习效率低,往往事倍功半。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临帖书写之前,花一些工夫,细心读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智慧的“入口”。读贴的过程就是用视觉和感知把握书写规律的过程。“读”,并非读出声音来或单纯地识别汉字,而是观察、琢磨、研究字帖上的范字,那么,怎么“读”呢?

首先,通读或曰泛读整篇字帖,感受字帖的整体精神风貌和意韵。这一过程是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并可在闲暇或零碎时间完成。

其次,细心钻研范所要书写的字的笔画特点和结构特点是最重要的一步。八种基本笔画的粗细、短长、藏露、方圆、俯仰、向背等;偏旁部首之间的比例、避让、穿插、高低、宽扁、呼应、映带等等,都要细心体察,不仅要研究笔画和结构的共性,还要研究笔画和结构的不同变化。一般说来具体的“读”步骤有三:一是看大局粗察其总体风格。看其是粗犷还是灵秀,是险劲还是端庄,是平正还是奇肆,是宽博还是紧敛,是方整还是舒展。二是细察笔画线形。如笔画的形态走势,俯与仰、向与背的程度与动势,勒与策,磔与掠的方向与潜力,粗与细、长与短是何比例,笔画头尾的方圆与形态,用笔是藏是露,是折是转,行笔的提与按是何节奏,笔画感觉是清劲还是丰厚,是圆润还是方棱,是质朴还是风流,是拙朴还是爽劲;三是观察细寻其结字特征与个性规律。如纵向横向之别,穿插依让之态,大小繁简、斜正肥瘦之对比与组合承接,各字开与合,各字几何形与势的倾向性所在,字距、行距、字气、行气、章法布局的严密。

再次,了解所临字帖的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品格,以及作品与作者所处的历史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等时代背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读帖这一过程,不仅在临帖之前要进行,而且在临帖过程之中也要穿插读帖的工作,即边临边读或曰边读边临。

经过读贴后,要最终能够形成一种目穿纸背,字由心生,提笔生字的地步,通俗的说就是在落笔于纸面前心中有字,视觉将待写的字已经全然映射在纸面的状态。这样既有利于对所书写汉字的整体把握,更有利于对每个汉字书写方法熟记于心,对自如贴切的发挥汉字书写起到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

对中学书法教学 篇6

关键词:硬笔艺术;课堂教学;字形结构;书写要领

三千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在龟甲、兽骨上留下占卜记事的文字,是中国现今最早的成熟形态的文字。与此同时,盛行的文字还有古埃及圣书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象形文字,它们一起构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四大古文字类型。盛行数千年后,大多数古文字都湮没于历史,而东方的汉字,却伴随着中国历史的风云激荡,一脉相承,勾勒出了清晰的发展脉络,并且在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和漫长发展,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优美风姿,具有特定的书写法则。

那么,怎样让学生练好字呢?我的经验是:首先必须使他们完全忘掉以前的字体,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点划练起,然后再练结构。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与自己以前的字体截然不同的正楷字进行摹写。练正楷是为了正形,练上一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就可以正形。当形正了以后,也应选择与本人原字体截然不同的,并且是自己认为美观的行书字帖进行临摹。如果以前的字体拘谨则选择奔放的字帖,字体散漫则选择严谨的字帖,字体呆板则选择潇洒的字帖,字体软滑则选择坚挺的字帖,字体臃肿则选择清秀的字帖……这样持之以恒地不断练习,就可以学会新的字体。在教学中,一般都是从楷书的笔画要领开始学习,掌握笔画要领技巧,然后再由浅入深地掌握结构形体的书写策略,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硬笔书法艺术的笔画要领

在传统的书法教学中,总是把基本笔画的写法要求说得很繁杂深奥,学生一开始就会对书法练习失去兴趣。本人用简单易记的口诀归纳为:

横上斜,竖笔直;

撇捺对称八字斜,

点画停顿再收起;

横折竖折似肘节,

筋健舒缓有张力;

顿笔轻挑名为提,

先下后上是唯一;

钩向书写最神奇,

笔画联结最和谐。

解释如下:

“横上斜”:由于人们的视觉误差,横画一般要向右上方稍斜一点,这样容易得势。让学生一击顿悟,改变原有的书写笔法。

“竖笔直”:竖常为一字之脊梁,要使一个字立如松,书写时必须做到挺直,但要注意曲中见直。竖有悬针、垂露之分,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写好悬针和垂露,还要告诉他们如何运用。悬针常会用于一字之中的末笔,收笔出锋,而垂露则要停顿后转入下笔。

“撇捺对称八字斜”:撇捺为一字之翼,只有出锋飘逸才能有灵动之美。书写时注意撇捺要向左右倾斜顺势划出,像“八”字一样左右对称,不宜一高一低。撇捺又如人体之手或足,有一波三折之美,捺画一定要写出捺脚而出锋之。

“点画停顿再收起”:点为一字之眼,一个小点其中也蕴含起落的节奏。要想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书写时要点到为止,眼到手到,强调有停有顿,不能因为书写拖拉而写成一短线段,要凌空而入,腾空而起,时起时落。

“横折竖折似肘节,筋健舒缓有张力”:折画一般分为横折和竖折,要写好折向笔画,一定要很形象地把它看成人体的肘关节和膝关节,在横向和纵向笔画相交的地方用笔先起伏、再停顿,突出转折点,并且在书写的过程中要舒缓而有张力,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顿笔轻挑名为提,先下后上是唯一”:提向笔画是所有汉字基本笔画中唯一一个由下向上反向书写的笔画,并且只有一种写法。先由轻到重向右下方顿笔,再快速从右上方斜挑而起,轻盈灵动。所以,提是基本笔画里面方向感最明确的,很好掌握和练习。

“钩向书写最神奇,笔画联结最和谐”:横钩竖钩折弯钩,斜钩卧钩和戈钩。钩能够和其他每一个笔画相联结,具有很强的结合性,这和汉字书写的基本笔画节奏有很紧密的关系。因为汉字的笔画书写都讲究起笔以及回笔,好多学生在写字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一点,也是学生觉得最神奇的汉字基本笔画之一。

二、硬笔书法艺术书写以及结构形体方法

对于汉字间架结构,自古至今好多伟大的书法家都做过很多的论述,可谓之述备矣。本人结合教学中学生写字的特点,就写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一些论述。

中国人常说“字如其人”,一个汉字的形体美与一个人的形体美有相同之处。人体美有动静之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这些形体美无不与汉字的外形美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们在习字时应该很形象地看待每一个汉字,这样就有了一个很好的象形基础。

“相邻笔画要均匀”:楷书的点画要分布有序,错落有致,匀称到位,不重叠交叉,如人之面目五官端正,眉目清楚。书写时注意笔画避让,避免出现笔画重叠和交叉。一字之中笔画要分布均匀,间隔相近,松紧一致。

除了相邻的笔画布局均匀之外,相同的笔画在一个字内写法也不能雷同。书法讲究自然美,一幅作品中字与字或笔画与笔画之间都存在差异,就好像一片森林中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一棵树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一字主笔要分明”:任何事物都有主次之分,书法也讲究主次分明。一字之中总有一至两个突出的重点笔画,重点笔画也叫一字之主笔画。这些笔画一般要求写得舒展挺拔,为了重点突出,一般要把其它笔画写得更收敛一些。

以上所述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感受,也是对现今我们在硬笔写字艺术中一些常出现问题的归纳和总结。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做一些浅显的探讨,不论是作为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字美感也好,还是为了让学生的综合素养表现得更为突出也好,总归都是为了解决这些长期存在于写字艺术中的顽疾,让教育教学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郭沫若.考古学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院,1972.

[2]陈彬龢.中国文字与书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毛万宝,黄君.中国古代书论类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如何提高中学书法教学的实效性 篇7

一、传承——书法教学的基点

书法以文字为载体, 以文学作品为书写对象。书法艺术体现我们民族的精神、震撼过无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对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书法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墨法、章法、笔法上, 而是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书法教学的基点不是要培养书法大家、书法名家, 而是要传承我国优秀的书法艺术和书法文化。我国留存的书法作品和书法论著, 充满强烈的生命气息和人格魅力, 倾述作者的人生境遇, 宣泄作者的情感体验, 幻化出无限丰富的审美意象, 传达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 表达作者的审美主张和哲学思想。书法中体现出来的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审美范畴, 以及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 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书法在技法层面论点画, 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 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 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书法的这些审美特征既是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同时又由历代文人的书法实践在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二、临摹——书法教学的主要途径

汉字是由最基本的横、竖、撇、捺、点、提、折、钩八种笔划组成的, 而每一个笔划都须经历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临摹的主旨就是观摩、学习、模仿名家的笔画特点、运笔技巧。临摹的四个方式——心临、实临、选临、背临。

心临即读帖, 用眼与脑观察感受分析碑帖, 是精神高度集中于书作的赏析。“读”, 并非读出声音来或单纯地识别汉字, 而是观察、琢磨、研究字帖上的范字, 分析字势、结体及用笔特点, 通读或曰泛读整篇字帖, 感受字帖的整体精神风貌和意韵。

实临, 是临摹学习过程中较为实用、有效、方便、可行的“实战”方法, 较好地将“临”和“摹”统一起来, 克服了要么“摹”易得形而失神和要么“临”易得神而失形的两个极端弊病。主要注意结体的准确, 用笔灵动。

选临, 进行字形归类, 常用字重点临。如赵孟頫的作品《湖州妙严寺记》中字的结体、方阔、笔画开张舒展、点划精妙、使转灵语。

背临, 包括意临和临意, 必须建立在“对临”的基础上, 在反复临习书法作品的同时, 尽可能背诵作品文字内容。凡是临摹各家, 不过窃取用笔, 非规矩形似只取大意, 尊古为实临, 意临为求新;同时也可以抛开章法临意, 借“意”书写, 做到走出字贴, 定出自己的风格。

三、内化——书法教学的着力点

书法是一门综合课程。我们在教学时不可以拘泥于笔画的分析, 而应尽可能地挖掘书法教学中的潜在作用, 使学生在写得一手好字的同时能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增加审美趣味, 加强道德修养。一是在书法教学中, 要求学生在书写前, 平心静气;书写时, 意到笔随。学生在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的练习中将书写工整、做人正直的思想内化;二是穿插古代书法家们苦学书法的故事, 如池水尽墨的张芝, 退笔成瓮的智永, 柿叶代纸的郑虔, 掘墓偷帖的钟繇等, 将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意识内化;三是鉴赏书法, 领悟书法家们通过黑白二色的书法世界倾述自己的人生境遇, 宣泄自己的情感体验, 幻化出无限丰富的审美意象, 传达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 表达自己的审美主张和哲学思想, 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书法文化,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心理素质内化;四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练习不辍, 一日不练, 顿觉腕底生涩, 将“持之以恒”“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内化。在练内功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为人做事不浮躁、不懈耽、不气馁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学生向着既定目标执著追求的意志信念。

四、师资——书法教学的保障

对中学书法教学 篇8

一、开设书法课的意义

(一) 书法教育是对教育政策的及时响应

2011年8月6日, 教育部发文倡议中小学开设书法课, 并明确规定了写字的基本要求:“中学阶段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 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 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加强中学生书法教育意义深远, 这是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真知灼见, 目前需要强化落实, 确保书法课进校园, 让书法教育回归基础教育体系。

(二) 开设书法课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 就是要构建生活之园地、传承艺术之气息、塑造真善美之人格。”开展书法教育, 学习传统文化艺术,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 书法教育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在平时教学中大力开展书法教学, 既能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 还能不断规范学生的书法品质、书写习惯, 让学生在艺术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陶冶情操。有了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底蕴, 人与人之间有了和谐的感觉和艺术的氛围, 学生的学识修养和待人接物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如何进行书法教学

书法不同于文字, 文字要求书写整齐看懂即可, 而书法的观赏形式是属于绘画角度的, 书法的外在气质是流动的线条, 即美感神韵。要想真正把书法课上好不是件易事, 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用书法赏读引导学生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当学生被书法所包藏的无穷魅力征服的时候, 书法的有效教学就会水到渠成。《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 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 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 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 光彩照人, 气势奔放, 而无荒率之笔,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通过这样的碑帖赏读既能了解苏轼的人生际遇和心灵世界, 又能顺势入情, 提高审美能力, 进一步地让学生体会到书法的真谛, 读懂“无声之音, 无形之相”。

(二) 用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书法作品的文化意蕴

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书法家学习书法的生动故事, 如智勇习书“登楼不下, 四十余年”, 以至于“退笔成冢”;怀素则“种芭蕉万余株, 以蕉叶共挥洒”;大书法家王羲之, 其《兰亭序》“得其自然, 兼具众美”,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不仅字写得好, 而且人品也好, 其社会评议相当高, 连李世民都爱之称其“尽善尽美”、正是人格、天才、学养加勤奋造就了书圣王羲之, 这人格所包容的风貌、气质、情感、个性等, 都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沉淀和升华。文化塑造了人, 人把化为自己血肉生命的文化挥写成字, 书法故事的文化内蕴和兴趣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三) 以临摹作为书法训练的主线

临摹是书法教学的主要途径, 从古到今, 书法家和书法建树者, 无一不是从临帖中一步步走过来的。明代书法家王铎就曾说过“一日不临帖, 一日不为人作书”。这就说明了临帖在学书中的重要性。学习书法, 必从临摹入手。而临摹, 需做到这样二字:“临”和“出”。临——充分发挥主能动性, 带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活动;出——即从所临碑帖所继承的传统中跳出来。中学生作为初学者当从一种碑帖入手, 教师展示一些易于入门的书法经典法帖, 让学生自主选择临摹的范本, 让临摹贯穿整个课程, 以实临为主, 务求逼似, 在入帖之后, 通过背临, 尝试创作等方式努力出帖, 这个“出”不是抛弃而是扬弃, 是在继承过程中对符合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洽;同时也是对不符合的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和形式的抛弃。入帖和出帖两个过程是可以穿插交织, 然后由渊至博, 先由一家的一帖到多贴, 再到遍临多家, 一直到有自己的面目。

(四) 加强对学生书法练习的课堂辅导

书法课特点是班级集体教学, 课堂辅导所占比重较大, 教师的辅导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样式, 既可以有对书法普遍原理和方法的整班教学, 也可以由练习同一法帖的学生结成学习小组, 小组内部相互交流, 教师参与指导, 还可以由小组之间相互赏评和教师单独辅导。

(五) 搞好课堂延伸, 倡导书法人生的理念

仅靠上课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是不够的, 课外功夫对于书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书法兴趣小组, 进行课外延伸, 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当下, 各级各类书法展览比较多,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 让学生和书法艺术面对面, 师生共同鉴赏、讨论、提高。教师还可以组织班内的书法展览和班级之间的书法比赛,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书法练习兴趣。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是我国的国粹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之一, 以其特有的启德、益智、审美、健体的功能, 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探索在中学教育体系中的有效书法教学任重道远, 我们应更好地探索书法教学效果最优化模式, 让书法教学在中学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让书法艺术薪火相传, 发扬光大。

摘要:现在, 加强中学生的书法素养已经引起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让书法课回归中学课程体系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将从开设书法课的意义入手, 对如何进行书法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学生,书法,课程开设意义,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对高中书法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篇9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传授技能。在重视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书法教育具有深远意义。书法集中地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书法是中华文明延续的一种方式,而书法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得以实现,青少年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

一、高中书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书法这一古老艺术的冲击非常大,社会和家庭又因书法实用性的逐渐失去而淡化了对它的热情,它就慢慢变成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摆设。通过工作岗位上的实地调查,我发现了在高中书法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学校、学生、家长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书法教育地位尴尬的内因。素质教育的定义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现实的压力还是使应试教育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父母望子成龙的欲望便更加急切。面对升学的压力,高中生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强化文化课的学习。因而把书法这种艺术教育看成副科,可学可不学的东西。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下,书法课被挤占是常有的现象。

二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缺口,没有专职书法教师。缺少专职教师和代课老师专业素质不高是制约学生书法学习的瓶颈。由于书法是安排在美术科目里,很多学校是美术老师教书法。常州市提出了一个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但是其书法老师多为语文老师经过培训后兼任的。

三是书法教材不够完善。教材即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扼要地叙述各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在高中开设的“书法·篆刻”内容系列涉及书法与文学、书法与绘画、书法与社会、书法与自然等方面的内容,但书法自身发展的历程没有系统体现出来。中国书法从远古发展而来,不仅与汉字的沿革紧密伴随,而且往往以其自身的独特形态,反映着时代精神的演进,体现着整体艺术风貌的变迁。因此在教材中体现出书法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将其作为古代艺术的缩影,从中辨识出民族审美意识通变的轨迹,显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今天,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书法艺术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甚至在某些“局部地区”似乎面临着“在沉没中死亡”的危险。这就是当前中国青少年书法学习的处境。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在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发生断裂的历史背景下,引领中国的书法教育走出困境,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对策

在前一次召开的两会中,有数位委员提出了涉及书法普及的议案,可见青少年学习书法的意义和目前面临的困境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书法普及的下降,让出版过九本书法作品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恒通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子清很是痛心。施子清提案给教育部,内容是希望在中小学设立书法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并了解这项传统的中国艺术。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彭富春建议在中小学广泛开设书法课程,以便让中国的青少年更好的传承中国书法。现在的教育价值导向在民众心目中造成了“升学第一,分数第一”的观念,影响了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取向的落实。虽然在高中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有书法篆刻的内容,但是落实的却甚少。现行的教育体制几乎将书法排斥在外,学校不教,课余学生就更没时间没精力去学习了。

发现了问题,分析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针对书法陷入困境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第一,要明确开设书法课程的意义。开设书法课程可以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优秀文化,通过书法学习形成人文素养;书法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二,书法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教育部门应对书法教学给予应有的重视,将书法课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并尽快在中小学恢复开设毛笔书法课,让中国的青少年从小接触书法,培养兴趣。

第三,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艺术类院校须开设书法专业或建立书法学院,培养专门的书法教学人才,以解决书法教学师资的问题。

最后,学校可组织有教学经验的专职书法教师和书法理论工作者,针对学习书法的实际要求,根据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统一适用的配套书法教材,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在新课程标准中,书法篆刻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系列,在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鉴赏,通过鉴赏活动可以从中体会、品味书法篆刻的艺术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和书法篆刻水平。高中阶段的鉴赏重在以直观的方式欣赏书法作品,鉴赏者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有更合理更科学的书法教材,来满足高中阶段的书法教学。

三、结论

青少年学习书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写整齐的中国字,更重要的是在书法学习过程中还有助于养成耐心细致、精确严谨、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和态度。在高中开设书法篆刻内容系列还能使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从事书法职业或其他职业拓宽发展空间。

浅谈书法教学对小学生的能力发展 篇10

小学生世界观没有形成, 可以说是一张纯洁的画纸。我们给他一个良好的写字榜样, 他们就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写字教学中灵活运用榜样教育, 让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 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从三个方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1.书法家练字的故事。小学生爱听故事, 他们从故事中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从故事中学到知识, 受到启迪。

2.教师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如果教师写字随意、潦草, 那么学生也会敷衍了事。因此我们学校决定无论语文老师还是其他老师板书时一律用正楷。

3.塑造学生“明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来自学生中的榜样是最有说服力的。因此, 不断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是激励的重要手段。

从历代大书法家的年龄方面去考究, 长寿者占80%以上。例如:三国时期的钟繇终年80岁, 唐朝柳公权寿至88岁, 当代书法家苏局仙110岁寿终, 当代草圣林散之91岁而殁。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书法家长寿呢?除了遗传基因外, 主要是古人对习练书法特别讲究, 要求头正、身直、臂曲。在习练时, 由写小字到写大字, 使人身体的指、腕、肘、肩、臂, 都随笔画的书写而有节奏地运动, 各种器官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要注意的是, 小学生的骨骼肌肉系统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 特别是韧带薄而松弛, 肌肉力量也还较小, 习练书法这种小运动量的运动特别适合他们身体的发展, 虽从外观上看不出有多大的运动量, 其实却如八卦、太极、形意拳一般, 寓动于静、刚柔相济。可以说书法是一种慢性“气功”, 书写时, 可以调整经络, 匀畅呼吸, 最后达到心手相应, 益于身体健康。

习练书法时, 除了强身健体外, 尤为重要的是使人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虽然书法作品的每个字都是用手写的, 但实际上一副精美的书法作品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体现, 它的内涵极为丰富。

书法艺术, 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些精辟之论, 都充分指明了研究任何学问都需要日积月累, 切不可一曝十寒。因此, 在书法课堂上, 我经常向学生阐明学习书法并无捷径可言的道理, 让学生懂得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 由笔画到结构再到章法, 记之于心, 熟之于手, 才能达到心手相应、物我两忘的最佳境界。

审美是对美的感受, 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种能力。艺术教育就是运用艺术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 帮助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理念、健康的审美情趣, 完善的艺术修养, 活跃审美人生的教育活动, 为孩子将来创造美好的世界打下美学基础。任何艺术, 它带给人的都是美的享受, 书法艺术更是如此。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比赛意识和竞争意识也于无形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书法课上, 为了多得到一个红圈圈, 为了能使自己取得班级的“小书法家”的称号, 每个学生都情趣高涨, 格外认真。在各类书法比赛中, 学生为了赛出最佳水平, 勤勤恳恳、废寝忘食。他们经过书法的磨炼, 不但具备了竞争意识, 更重要的是有了自信心和荣誉感, 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

对中学书法教学 篇11

学前教育专业书法心理环境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作为“国粹”之一的书法艺术,以其广泛的实用性和独特的艺术性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对于陶冶一个人的性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书法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多数高师院校已把书法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及公共选修课。在当今高校就业竞争压力日渐增大的大环境下,探讨书法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书法教学在高师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书法是培养审美素质的良好教程。由于高师学前专业学生不是书法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书法课的目的是通过书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书写能力,提高审美素养,规范、工整书写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培养学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多学科教学的能力。

书法的美感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其它事物有着密切的互为表里联系。书法的特点、技巧、理论、表达意境极其广泛。学习书法,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很显然,我们不能把书法简单地理解为写字。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书法学习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旺盛的进取精神,科学的思维活动,切实诚恳的态度来对待。

受到社会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多数高师学前专业学生对书法理论知之甚少,书法史的讲述可以让学生系统地领略到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历史传承。溯源书法发展的脉络,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书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时代美学乃至思想最集中的表现。书法以它独特的方式体现出书法家的审美情思和审美理想。它蕴含着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可以在指导练习时,渗透一些美学观点,从笔画中就能看出剑之刚,风之舞,水之柔。鲁迅先生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可见,书法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培养丰富的感觉意识和情绪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形成较高的审美水平,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使高师学生不仅具有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能力,还具有享受现代精神文明的生活能力,使自己富有时代气息的品味和与众不同的气质,成为“电脑时代”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学生优秀品德

书者的人格、品行决定着其书法境界的高低。我国自古素有“字如其人”“书品即人品”之说。要想达到一定境界,不仅仅是技巧上的刻苦练习,更重要的是自身品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在书法教学中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名家的小故事,了解他们如何勤奋学习、钻研书法的一些趣闻轶事,如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王献之练字用尽八缸水、怀素以蕉叶作书等,学生以名家为镜,经常激励对照和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能培养起他们洁身自好,爱国爱家的浩然正气和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使其形成逢字不苟,动笔必矩,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学生本身的修养对于书法习的提升又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3.书法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一种艺术教育

书法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法训练,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审美教育,书法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呈现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这种功能渗透或融入科学活动,有助于科学认识真理。艺术审美与科学认识可以相融不悖。现在许多理工科大学都在开设全校书法选修课,以人文情感来弥补科学理性的单一性,使学生个人素质的陶冶和塑造在艺术教育审美效应中落实个体素质,走向全面协调而自由的发展。

二、书法教育对高师学前教育学生心理环境的影响

书法历来讲究“形”“心”相合,有“形”、有“意”才是中国的书法艺术,而书法是凭借独特的“形”态使得人在浸染书法的认知过程中,对于前人留于笔迹的“心”得到了情感的、身心个性的认知和扩展。

1.书法教育对高师学生人格形成、气质的培养有很多好处

一位心理学家讲,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其行为有两个好办法:一是练习平衡木;二是练习书法,这两种练习都能使学生进入到一种相对静止的心理状态。经常进入这种静止状态性格就可能有所改变。这种变化不仅包括个体修为而且包括个体心理的平衡。

书法犹如“参禅”,它能够平息内心。我们知道古人写书法就像练气功一样,“纳天地之正气”于心中,而书法教育能给人以正能量。书法艺术是超越表象而直指心性的艺术。不同的书体也传递不同的情感信息,能与艺术家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以培养,精神得以升华。更能通过书法的习练,使学生在内在的修为、外在的行为谈吐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内外兼修的优秀气质。

2.书法练习与欣赏在艺术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独特作用

现在高师学校就业压力较大,因受综合环境影响,有的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以至个别学生出现极端行为。作为艺术心理治疗的重要形成,书法练习与欣赏在心理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于治疗儿童病(如儿童痴呆症、生理和智力的残疾和发展障碍、学习障碍等);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老年病(如老年痴呆症)等都有积极作用。从心理活动方面来看,练习书法时需要精力集中,宠辱皆忘,心正平和,灵活自如地运用手、腕、肘、臂,调动全身的气和力,使全身血气通融,体内各部分机能得到调整,使大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能使全身肌肉保持舒适状态,使他们都可以在书法中获得成功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的体验以及自我评价,对于存在患有心理障碍进行行为干预的辅助作用是明显的。

通过书法艺术来吸取精神食粮,陶冶人的性情,排除忧虑和烦恼,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达到调节人的精神活动、消除疲劳的目的,这些特点都使得学生通过书法的练习与欣赏,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带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书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功和必修课,其中蕴含着德、智、体、美等各项元素,可以促进高师院校各科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书法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书法教育教学功能,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运用,努力提高高师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蒋勋.汉字书法之美[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2]潘运告,张怀.书论[M].北京:美术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3]曹桂生.论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对中学书法教学 篇12

书法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瑰宝, 从甲骨文开始, 一直到简化字的今天, 几千年文明的传承都离不开书法, 历代的书法名篇无不都是笔墨和文字的完美结合, 都是书者心灵的体现, 饱含了书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书法有很多优点,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提升个人的情感智慧, 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学习书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坚持下来能够激发人的更多功能, 体验到心境的自然平和、安宁、从容和超脱, 感受到生命的充实、愉悦和幸福, 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发展。

正是因为书法教学中诸多优势与提升高职建筑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有紧密的联系, 笔者根据多年的书法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大家探讨如下。

一、学习书法以修心为首要

东汉著名的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开篇即说“书者, 散也。欲书先散怀抱, 任情恣性, 然后书之;若迫于事, 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 先默坐静思, 随意所适, 言不出口, 气不盈息, 沉密神采, 如对至尊, 则无不善矣”。学习书法, 首先要心静。走进教室, 静静的坐下来, 文房四宝准备好, 调整自己的呼吸, 翻开字帖, 面对着古代圣贤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 要带着一种崇敬之情, 仰视之心, 细心的去品味其中文字的神采, 领悟其中用笔的奥妙。每次书法练习我都要求学生先读帖五分钟, 通过这种方式, 能让学生进入到一种静谧的状态, 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 也提升了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书法艺术是“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的艺术, 它在宣泄人的情绪, 平衡人的心理、生理状态方面有独到之处。在这个电脑盛行的年代, 信息的传递和更新十分的迅速, 多数学生都是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中, 很难能够静下心来看书学习, 坚持学习书法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做为建筑类的学生更需要补充这份营养, 这类学生经常是忙于工地的日常工作, 整日奔波, 身心俱疲, 长期下来就会很难再有创造力和新鲜感, 不能保持对工作的一种持久的热情, 工作效率逐步下降。如果在工作之余能够坚持读帖临摹, 就能使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 同时也可以从古典碑帖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 提升艺术内涵, 使学生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市场竞争力。

二、充分弘扬经典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

书法界有一个好的传统, 就是强调书品和人品的统一, 学书要先学做人。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这里就包含了许多的哲理和修养道理。历代书法家都强调立德立品, 艺德双修, 不但要有精妙的笔墨技巧, 而且要有闪光的内在精神和灵魂, 使艺术作品透射出艺术家人格的光辉。我们看历史上人格伟大而艺术精妙的书法家, 就受到人们广泛的推崇和膜拜, 相反人格低下, 灵魂丑恶的书法家就要遭人唾弃, 他们的艺术地位也会一落千丈。例如宋代的奸臣蔡京, 他也是书法家, 但是人品太差, 书法史上很少见到他的名字。书法史中正义的代表人物又很多, 颜真卿就是其中之一, 他一生爱国忠君, 无论是为平原太守时的惠政爱民, 还是挺身而出率义军平乱, 最后七十六岁的高龄孤身入敌营说降叛将, 在高官的引诱和死亡的威胁下, 大义凌然, 最后被缢死。他刚正不阿的品格, 誓死报国的气概, 都能在其雄浑博大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在欣赏他的作品《祭侄文稿》时, 重点介绍当时的背景, 此稿是记录其侄子季明正当英年横遭杀戮, 且归葬时已失身躯, 仅存头颅, 抚今追昔, 不由得悲痛万分。书此帖时血泪并进, 情不能自禁。其意不在文字之间, 而顿挫纵横, 一泻千里, 终为千古绝响。同学们在了解到这段历史时都产生了一种悲愤之情, 强化了自己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同时在学习基本笔画的过程中以“心正则笔正”为理论指导, 练字要先正心, 要做到心无杂念, 要有浩然正气。汉字的每个笔画都是有血有肉的, 是整个字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建造房屋的各个部件一样, 笔画质量能不能掌握好, 质量过不过关, 都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好坏。做人做事也要从小事做起, 踏踏实实, 这样才能最终成就大事业。

三、书法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历代书法名碑法帖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录。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此碑为魏征撰文, 欧阳询书丹, 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宏伟壮观, 歌颂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和节俭, 介绍了醴泉发现的经过, 魏征在文章中引经据典说明此泉的出现乃“天子立德”所得, 最后提出了“居高思坠, 持盈戒满”的谏诤之言。本文充分体现了魏征过人的文采和敢于直谏的性格, 此碑也是欧阳询书法的代表作。

参考文献

[1]郑晓华:《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书法研究》,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 (3) 。

[2]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10。

[3]《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文化精神篇》,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12。

[4]《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12。

上一篇:光纤原理下一篇:燃气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