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研究

2024-09-24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研究(精选9篇)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研究 篇1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的利用现状以及问题,详细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的.对策和策略,并介绍如何充分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使其物有所值.

作 者:刘志坚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山西・临汾,0410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250.7关键词:数字资源 高校图书馆 读者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研究 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要素,优化

1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要素

为了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信息需求, 高校图书馆不断的进行完善、变革, 已经步入了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包括资源、途径、方式等。数字化服务需要建立在资源、技术、人三不可或缺的要素, 还有相关的制度、规范等管理要素, 如图1所示。这些要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彼此之间相辅相成, 在数字化服务过程中,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几点要素进行分析, 探讨优化的策略。

2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优化策略。

2.1 资源优化策略

(1) 资源融合、优化配置, 强化开发深层知识的意识。对不同形式的资源给予有效整合, 比如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整合;电子期刊、数据库、图书优化互补;当地资源与远程资源整合等等。

(2) 开放获取, 对资源结构进行优化, 以便推动学术交流。积极地参与开展开放获取运动, 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文献资源的核心之所,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该在开放获取运动中起到重要的角色, 更多的发挥出主要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积极的收集开放访问资源, 拓展、丰富馆藏。二是建立图书馆开放访问中心, 能够收集大量的国内外开放存取资源, 以机构辞谢库为资源基础的开放存取交流平台, 可满足师生多方面的需求。还可以选择馆际合作, 通过合作力量来拓展资源, 构建区域性联合开放访问平台,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三是要进行大力宣传, 增加对用户的引导, 这样可以拓展更多的用户, 使师生受益。

2.2 人员优化策略

(1) 馆员队伍优化。首先要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增强馆员学习意识。馆员在图书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馆员需要增加各方面的知识,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与考核标准。针对不同的需求, 确立培训目标, 与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结合, 制定出培训计划、内容以及考核标准。实行职业谁制度, 不仅要建立培训制度, 还需要实行谁制度, 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科学、稳定的发展。

(2) 用户优化。在图书馆馆藏日益丰富的环境下, 服务范围也日益扩大, 这对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进一步提升用户对资源、服务的认识与利用能力。首先, 深化传统信息素质教育, 对用户进行使用、检索等相关专业信息的指导。其次, 开拓新型信息素质教育, 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增加, 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需要在传统的教育形式下, 创新教育方式, 比如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2.3 技术优化策略

(1) 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当下高校图书馆使用的是联机书目查询系统, 尽管能够为用户提供书目查询, 不过没有呈现出所列相关书目的内容相关度, 如果用户想要获取的文献不在馆, 就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提供帮助的服务。国外已经有图书馆成功的使用了如虚拟现实等技术, 为用户提供了更全面的服务。

(2) 发展深层次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不仅要多多元化, 而且要向深度发展。比如, 参考咨询应该更多的倾向于培训环境的建设。信息咨询服务常见的就是用户在有问题的时候可以获取及时的解决, 不过图书馆的实时问答服务非常少。

(3) 创新新型服务。读者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 图书馆应该针对用户需求开拓新型的服务。比如本校用户在校外对电子资源的访问问题。校外的校内用户不能使用校内资源, 这就需要开发一种新技术, 为读者提供更广泛的服务。

2.4 管理要素优化

(1) 组织结构优化。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在数字化服务环境下下再是重点内容, 深层次的知识开发、信息服务工作等数字化服务成为图书馆的重点。可以选择图书馆业务重组, 借鉴国外成功的编目外包方式, 对人员进行精简化, 保证图书馆工作的稳定开展。

(2) 开展标准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之上。新技术、新需求促进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标准来制约, 那么就不能使项目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图书馆就不能稳定的发展。标准化管理的建设是全方面的, 数字化服务、服务评价、服务实行等标准。

(3) 实行人文管理。首先要分析用户需求, 从而实现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可以选择多种形式, 对用户的心理进行调查分析, 综合用户的不同需求, 用户需求分析要实行长效机制。其次应用新理念, 切实服务用户, 开展学生课业辅导活动, 以人为本的服务不需要先进的技术, 只要从用户的角度来开发新的服务模式, 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 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建设图书馆多功能学习中心, 在图书馆中有一种文化的气氛, 读者在图书馆中可以感受学习的气氛, 很多用户都非常愿意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尽管图书馆在网络数字化服务方面要进一步加强, 而实体图书馆也应该重视, 多功能学习中心可以将人文环境与便利相结合, 为用户提供一个物理馆藏空间, 让用户能够自主在图书馆中获取信息。

参考文献

[1]毛秀梅.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要素及优化策略[D].吉林大学, 2006.

[2]杨于卜.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3) :245-246.

[3]杨勇.基于广义数字资源利用环境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1.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

在如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大学生阅读效率,引导大学生科学阅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阅读推广模式的开展工作,以带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的推广模式进行了研究,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數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模式

1.校园化媒体推广模式

校园化媒体是从社会化媒体引申而来的,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校园化媒体则是在社会化媒体范围内的特定媒体,具体形式主要有微信、微博、论坛、社区等。现在各高校图书馆基本都在应用各种校园化媒体来进行阅读推广,应用最广泛的当属微博和微信,微博已经得到普遍应用,而微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已经超越微博,成为最受年轻读者喜爱的第一媒体。通过微信平台,图书馆可以发布信息,还可以开展一些具体的图书馆业务。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微博和微信的特点,相互融合补充,重视反馈和沟通,引导读者阅读。

2.电子阅读器借阅模式

在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光盘阅读接触率均有所上升。5.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9.9%的成年国民使用i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3.79分钟,比2013年的2.26分钟增加了1.53分钟,2014年人均每天接触iPad的时长为10.69分钟。一些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学生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也推出了电子阅读器借阅服务,电子阅读器可以将图书馆的馆藏电子文献资源集成起来,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这种新型服务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纸质资源的借阅模式,很受读者的欢迎。但在实际应用中,该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单个机器的成本较高,很难大量采购,而且维护成本和损耗也较高,电子书的更新也会出现一定的延迟,而且随着读者对该模式兴趣的转移,机器的利用价值会逐渐减弱,但总体来看仍不失为一种阅读模式的有益补充。

3.移动图书馆推广模式

“移动图书馆”一词原指图书馆推出的移动书车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演变为指图书馆面向用户的手机、iPad等移动手持设备推出的数字服务。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包括三方面:短信息服务,移动网站服务,移动应用服务。随着用户利用互联网资源方式的转变,原来传统图书馆的用户开始转向更多地利用移动图书馆获取资源和互动交流。移动图书馆的特点在于顺应未来发展战略,空间拓展价值更大,功能价值更强,因此国内高校近年也普遍开始利用移动图书馆技术开展阅读推广,国内的某些公司也推出了移动图书馆应用解决方案。移动图书馆基于手持终端设备和移动技术所提供的短信订阅、信息推送、参考咨询等个性化的服务更符合读者的需求,在阅读推广中的应用前景也更加广泛。

二、对接“互联网+”思维进行阅读推广的优势

1.扩大阅读推广的受众面

高校阅读推广的主要受众对象是在校读者,传统的推广形式都有一定的范围局限性,有效读者覆盖能力有限。而在阅读推广中结合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产品,比如移动图书馆、阅读APP等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使用,吸引了更多原本与图书馆关联度不高的边缘读者,满足了这一庞大群体的阅读需求。

2.加强阅读推广的针对性

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是以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基础。在阅读推广前期必须要对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兴趣进行细致的调研,这些是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基础。除了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研究方法比如问卷、院系走访、读者座谈等获取信息,还可以结合对大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分析,准确掌握读者的阅读社会关系、个体特征、阅读兴趣与需求、阅读行为和阅读情绪波动等数据。通过对所采集数据的价值挖掘和分析,可定制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模式和内容,并对个性化服务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最终形成以读者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阅读推广。

3.引导校内外力量参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在信息社会会,互联网将各种人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整合聚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提升阅读推广的管理和服务,改善服务体验,对于促进阅读的作用和价值是极其重要的。目前高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主导者是图书馆,图书馆以自身的馆藏资源为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组织开展活动。但在开展活动时更多的是注重校内各部门、组织的协调合作,与同区域(大学城或同城)内的高校馆和公共馆很少开展合作,与出版社、书商、媒体、企业等社会机构和力量的合作就更少了,从校外企业那里没有获得资金和人力的支持,总体现状是协调合作机制不健全,联动效应不足,限制了活动的影响力。引入“互联网+”思维将更多的校外企业吸引到推广活动中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类似书目提供、筛选、配送一站式个性化服务,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成立阅读基金会等组织,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赞助者,保证活动的经费支持,这必将是公益和产业的完美结合,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4.提高阅读推广的服务效能

互联网技术发展体现的优势就是低投入、快速度、强覆盖。将“互联网+”思维和阅读推广结合起来,可以以更低的投入、更快的速度实现最大范围的群体覆盖。与传统阅读相比,各种阅读介质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更多的阅读推广模式也不断涌现,结合“互联网+”的阅读推广在方式、途径、规模上都呈现明显不同:能有效掌握目标群体的阅读需求变化,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结合“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对策

1.“互联网+”与“阅读+”要有机结合

与“互联网+”类似,“阅读+”也是一种在原有内涵层次基础上的延伸。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读者,服务的核心是“阅读”,阅读无所不在的氛围与“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本质内涵可以有机结合。阅读的方式在不断地改变,但人类对知识的渴求和对阅读的需要还是始终存在的。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发展,高校图书馆都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的意识去服务,去推广,将阅读推广渗透到一切可以进入的场所、机构、行业中去,影响覆盖一切热爱阅读的人群。图书馆也要发动校内和馆内的各部门,让他们主动思考如何将阅读推广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国内各高校内的自助借还书机、还书箱等现代化便利设备应覆盖全校园,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院系也都要利用微博微信等校园化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和宣传活动。只要所有的行业、机构、部门都有“阅读+”意识,都能将“互联网+”与“阅读+”有机地结合,那么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成效必将斐然。

2.结合“互联网+”思维加强阅读推广活动

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侧重单向传播,多以高校图书馆作为组织者,活动内容重合度高,创新不够,形式单调,读者作为受众被动地接收传播信息,兴趣点难以维系,参与度不高。而信息化时代更侧重读者和组织者的双向沟通,国内外的很多阅读推广活动都有经典的创意实施,近几年广泛开展的“真人图书馆”,美国的“一城一书”和“同读一本书”活动,韩国江园大学图书馆的毕业资格读书认证制度等,这些活动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特点,有利于吸引他们参与和互动,值得借鉴。图书馆应该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把握阅读特点和习惯的变化,结合“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体技术开拓思路,丰富活动内容,与广告界、美术界、设计界等专业人士合作,借鉴他们的创意和策划,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

3.对接“互联网+”,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目前图书馆都很重视评价体系研究,关于图书馆的全面质量管理有ISO9000评估体系,对外了解读者满意度有LIBQUAL+评估体系,对内了解图书馆工作氛围和内部文化有Climate-QUAL(TM)评估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指南》指出:图书馆应当定期评估其推广和宣传工作,并确保评估的结果能够成为未来项目规划的依据。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如果想长期持续发展,也必须开展有效的综合评价研究。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在对活动开展评价时,更多是用参加领导的级别、相应读者的人数、发放宣传资料的多少、新闻通告的数量等指标来衡量。这种评价指标显然过于表面化和短视化,并不能科学、系统地来衡量效果。而我们利用“互联网+”新的经济形态和思维与活动对接开展有效性研究,则可以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考虑到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基于图书馆的指标体系,即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考虑人力、预算、宣传成本;二是基于读者的指标体系,这也是主要考量的指標,包括到馆人数、借阅数量、数字化资源访问量的变化,读者科研工作的支持率及产出率等,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定性指标,例如活动的满意度、创意性调查,服务与环境过度化调查,推荐书目适合性反馈等。将两个层面的指标体系进行汇总研究后,才能得到一个科学的综合指标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推广一直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要内容,如今随着数字化时代背景的愈演愈烈,高校图书馆对于阅读推广模式的开展更为重视。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转变观念,发扬互联网精神,使高校图书馆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丽萍.浅谈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阅读推广策略[J].图书馆研究.2014(06).

浅谈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问题 篇4

浅谈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问题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区别于传统图书馆,其中的知识产权、资淅采购、馆藏特色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为此,本文从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需求出发,系统分析了知识产权、资源采购、馆藏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的发展对策.

作 者:朱萍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210005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3)分类号:G256关键词:高校 数字化 图书馆 建设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探析 篇5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探析

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的.特点及建设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意义,探讨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时策.

作 者:鲁荣荣 LU Rong-rong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46刊 名:太原科技英文刊名:TAIY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180(1)分类号:G258.6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信息管理 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研究 篇6

一、绪论

中国目前属于快速发展中国家,计算机产业欣欣向荣,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随着社会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为传统产业带来新的技术,应运而生数字化图书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体制,系统维护,数字化建设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前人经验,致力于让数字图书馆更好地发展。

二、高校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

讨论高校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其实跟讨论信息时代网络建设的必要性是一致的。在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形势下,人们所说的数字图书馆其实是利用电脑、网络以及通讯等多种信息手段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汇集和规范化处理后,使其以数字信息化方式进行保存,并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系统。它的功能主要是数据共享,搜索、保存、转达信息等。

三、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问题

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要确保现如今的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如多余的行政管理机制与利益平衡机制是主要的管理体制问题。它束缚了整个图书馆的发展,而且对图书馆现代化网络系统的建设带来诸多不利。所以想要确保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必须有具有政府调控职能的专门机构来进行协调和管理。

(二)专业型优秀人才缺口大

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条件限制,如员工工资薪酬不同,差距明显;客观门槛导致一部分优秀人才不能吸纳在图书馆范围等,造成如今图书馆人员缺口大,人才少的局面。并且在原来馆内员工的基础上没有进行下一步的加强培训学习,这就更使是馆缺乏专业型优秀人才的情况加剧。

(三)著作人产权保护措施不到位

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于知识文章的信息资源相互分享面临的困难是原有的图书馆跟不上目前的资源网络发展的要求。而且通过近些年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运行,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复制版本,所以在对文章原有的著作人的知识产权方面保护措施不够,严重影响文章质量的原创创作。

四、加强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机制

高校的数字图书馆管理需要从高层面重视开始做起,抓好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工作,来更好的为数字社会服务。数字化图书馆对于社会,对于学校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多方面手段,如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和预防数字信息管理安全。

(二)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数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边工作边学习,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工作范围内的合理图书资源进行学习,来不断使用日益增长的知识文化需求。

2.外出实践学习,通过外派馆内工作人员外出实践学习,充分挖掘工作人员的潜质,因材施用,物尽其用。

3.建立相关的考评工作制度,竞争制度,更来的促进馆内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对著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增强

数字化图书馆需求统筹著作人、传达者、使用者三者间的权力与利益。增强立法和普法图书馆积极参与到著作权法的修订等活动中,寻求有利于图书馆设的立法条件,抢夺立法机构扩展合理的运用范围并对信息网络传达权停止必定的约束,使著作权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承当起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利益效果。

(四)高校强强联合,资源最大化利用

在资源最大利用化的形式的驱动下,对高校建设图书馆之间的资源相互分享是必然的过程,同时这个也是为了更好的建立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的一大有效举措。高校强强联合,要注意监控监督的机制的完善,如何将现在的资源进行重组革新也是现如今面临的问题之一。通过努力,高校将以更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多的资源,可谓是一举多得。

五、结论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对策研究 篇7

一、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1. 数字资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数字资源整合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文献信息检索自动化的重要前提。而平台整合模式存在多个方面, 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标准化管理系统方面、数据库的标引管理方面、数据库的检索平台和操作系统等方面;有些存在着数据库的规范格式、字段相互不能够统一;数据的标引点、分编点、检索点选取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和严格制度的质量控制标准;更没有统一优化的中文采购联盟组织机构, 统一进行资源采购, 节省经费。还包括现有的整合数据资源处理不够规范、不具备完善、不完备准确、不够全面等, 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数字资源建设和共享, 限制所需数字资源整合最大作用的全面发挥。

2. 数据库间重复建设较为严重。

本人以万方数据库、读秀数据库和中国知网 (CNKI) 中的化学学科实际检索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出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化学的期刊有45种, 读秀数据库中化学的期刊有72种, 中国期刊网中化学的期刊有53种。经仔细对比后得出, 其中有31种期刊是万方数据库、读秀数据库与中国期刊网都共同收录, 图书馆重复购买数字资源严重。

3. 学科导航建设低且分类杂乱。

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按学科整合中, 都存在分类杂乱无序、简单按名称随意罗列等现象, 有些高校图书馆主页上只是把数字资源简单罗列出中文电子资源、外文电子资源、自建特色资源、网络免费资源等;有些高校图书馆干脆只是把数字资源分为综合性资源、书刊资源、光盘资源和其他。在这些数字资源的列表中, 不该只是数据库按引进先后顺序和按数据库名称排列, 还应该包括资源介绍说明、访问链接地址、用户账号设置等。各高校图书馆在对数字资源使用时应当经过有序整合, 最重要的是将资源按学科分类整合, 形成特色导航系统, 最终目的是方便广大读者的使用。

4. 自建数据库较少且质量不高。

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中整合全文型数据库较少, 自建数据库基本都停留在扫描已有的文献上归类重点学科工作, 没有进一步深层次加工整合处理, 形成自建数据库特色资源, 重复建设资源的情况较为严重。对于已建立的自建数据库大部分高校还设置使用IP限制, 看到却访问不到, 仅供本校用户使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特色数据库建设特色服务使用和共享的目的, 降低了数据库资源使用的服务利用率。

5. 未实现数字资源一站式检索。

在访问部分的高校图书馆网站时本人发现, 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在馆藏数字资源整合检索方面已经形成了有效的实践和规模, 并能从简单的链接整合、导航整合向更高层次一站式跨库检索整合方向发展, 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导航整合, 有少部分图书馆实现了数字资源的跨库整合检索。但由于各高校图书馆受到网络技术、资金短缺、技术人才、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数字资源整合整体水平的程度不一。所以说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一站式跨库检索尚且不健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数字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 将会成为今后高校图书馆研究热点问题。

二、提出整合研究对策适应读者需求

1. 明确数字资源整合建设的规划与原则。

数字资源的建设规划是进行资源建设整合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对数字资源建设的目的、任务、方法、技术等内容方面都明确规定。数字资源整合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制定资源建设规划与原则。整合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应当有宏观指导, 在中文数据库采购上是否也能建立像DRAA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 这样的机构组织, 规范资源采购, 帮助各成员馆引进数字资源, 谋求最优价格和最佳服务的原则。沈航图书馆应当依托航空航天的特色, 加快建立特色资源规划与原则, 为整合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提供明确性的标准和规范, 为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服务与共享提供依据。

2. 合理整合引进数据库并减少资源重复。

高校图书馆在购置数据库时应以读者需求为目标, 需要在省高校图工委的组织协调下, 高校图书馆集中优化选购数个具有公用性、实用性强的数据库 (如中文电子图书、中文报刊等数据库) 可提供全省高校图书馆使用, 来保证高校对中外文数字资源的需求。还可根据各高校学科科研特色, 结合其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进行合理布局, 联合几所具有相同学科特点的高校成立统一管理协作机构, 按照统一布局和管理、分校实施总体路线方针政策, 加强馆际间的合作。成员馆可指定专职人员对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 整合出的资源, 在高校科研需要时, 可通过QQ、邮箱等方式传递, 同时处理好共性资源与个性资源的关系。使各图书馆相互协调, 互通有无, 保证各校在数字资源建设整合分工协调方案, 并突出特色, 保持重点, 减少之间的重复。

3. 整合网络免费学术资源并建学科导航。

主页与学科导航栏建设好了, 整合的大框架就出来了, 其次就是对页面上各类数字资源进行导航整合。网络免费学术资源整合形式多样, 开放存取学术文献 (Open Access Literature) 是众多开放存取资源中很重要的一类, 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文献, 包括经过同行评议过的期刊文章、参考文献、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等全文信息, 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动。沈航图书馆馆网络免费学术资源连接已经建立, 但只是把免费网站的链接和说明给出, 未能实现按学科、按专业归类整合。沈航图书馆可派专职技术人员负责网上搜索引擎、利用RSS技术对网上电子期刊、小木虫非经营性的免费个人论坛、免费文献数据库或新闻组、BBS等网络免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沈航图书馆应结合本校学科特色和科研方向为参考依据, 整合网络免费学术资源, 将收集到的免费资源按其学科所属进行归类并建立索引, 构建全文或多媒体特色数据库。

4. 整合数字资源建立共建共享特色资源。

实现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连接与资源共享, 是新世纪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更是合理解决图书馆数据库购置经费短缺问题的有效办法。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共建, 要想在资源配置方式上进行改革, 就是将单一式变为集中式建设, 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管理, 既避免数据库重复建设, 也节省资金和时间。把图书馆的建设放在资源共建共享大环境中去, 积极参与数字资源的整合组织与建设, 紧密协作、互惠互利基础上, 制定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整合目标。沈航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 应依托自身的馆藏特色, 成立数字化加工部门, 配备技术人才, 利用网络技术, 制定数据加工规范和文献标引著录规则, 联合部分高校图书馆建设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同时, 加强沈航特色资源建设, 建立了航空航天特色库、航空航天网络聚合平台, 聚合航空热点新闻、国内、国际、航空重大事件等, 利用这些共享资源, 使沈航在高校数字资源建设中, 既能够形成鲜明的发展趋势, 又能够提升完善的共享格局。

5. 实现资源整合构建一站式的检索平台。

高校图书馆应借助一些软件 (SFX) 或平台 (CALIS) 实现异构资源的整合即一站式检索, 最终实现不同类数据库资源之间文献和全文的一站式跨库检索。在这种平台下读者不必学习不同数据库自带检索说明方法, 只需输入检索相关关键词就可在数据库中查找到相关文献, 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库所浪费的时间, 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并且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沈航图书馆在2014年新版主页开通就实现了整合检索, 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在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方面, 可依托辽宁省高校图工委, 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整合各类数字资源, 创建全省资源共享一站式的检索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读者可以远程访问、无缝获取所需信息和服务, 有效地利用好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整合系统是集服务一体化、跨数据库、跨内容的新型数字资源一体化的检索平台, 顺应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图书馆纷纷实现资源的整合全文检索系统, 实现图书馆馆藏的建设从以“占有数字资源”为中心转向以“整合数字资源”为中心, 全面揭示馆藏资源, 促进馆藏资源利用率, 为读者提供一体化的资源服务, 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做好了文献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莹.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08 (7) .

[2]刘慧敏, 班士兵。辽宁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与共建共享[J].图书馆学刊, 2011 (9) .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090-03

Study in Application of Supply-chain Management

System in Digital Library in UniversityWang Xiyun

(Library,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e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urrent problem of builting the new digital library in university,then brought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supply-chain management system,went further with the measures and effection that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It has the reference effection on construction of the library in university.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digitization;supply-chain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集合地,是一种以知识、信息为核心要素的服务实体;知识、信息作为其中的关键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管理以及运作方法都与以前发生了变革性的改革,图书馆馆藏信息更新加快,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图书馆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覆盖范围扩大,也使得广大师生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大大提升。图书馆对知识的获取、集合、共享、传播、应用甚至创造的能力成为决定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图书馆在面临如此多挑战的情况下,供应链管理系统整体优化了日益呈现的矛盾问题,可以让图书馆更好的立于不败之地,成为读者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

1 当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高校图书馆进入了数字化管理运作模式。随着数字化脚步的加快迈进,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比较新生的概念,从提出到许多高校图书馆投身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行列,时间只有短短几年,这其中对于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往往缺少了具体的管理。形成了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的局面。加之图书馆还没有完全从“内部服务设施”的定位中走出来,没有很好的驾驭新型的数字化图书馆而片面地追求数字化资源的存储量,忽视了自身馆藏的特点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建设数字图书馆,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图书馆作为信息知识的集散地,应该给广大用户创造一个方便快捷的检索交流平台。但现阶段的情况下许多图书馆在检索语言、检索方式和管理系统等都存在较大差异,馆与馆之间的数据各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借鉴沟通。造成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一定要有专业的学科馆员来进行图书馆日常的维护,和与用户进行日常交流沟通的职责。而目前,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普遍较低的图书馆馆员大多不能适应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图书馆在知识与信息的发展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馆员一成不变的管理运作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创建新型的数字化图书馆就要对现有馆员队伍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在职学习和培训,让馆员的业务水平得到质的提高,改变其陈旧知识结构和落后的知识观念,以适应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高标准要求。

2 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普遍意义上的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但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知识流成为继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之后供应链的重要要素。而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运用到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以知识为主要构成主体的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目标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供应链系统效果达到最优而把数字化管理系统与各部门的独立业务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信息的获取、集合、共享、传播、应用的管理方法。

供应链管理所考虑的内容很广泛。他包括了所有在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中有影响的各个成员单位。这样的特性运用到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上就可以更好的制定出日常工作计划,满足用户的要求。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效率和整个系统费用的有效性,总是力图使系统效率最高。供应链管理是可以围绕所要达到的目标将所有单独的部门或者单独的方法有机的结合成一体来展开的管理,因此它包括了许多层次上的活动,包括战略层次、战术层次和作业层次等。图书馆在实际的日常运作中,只有通过供应链的有机整合,才能显著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尽管是在实践中供应链的整合存在着巨大的困难。这是因为:首先,供应链中的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目标。其次,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时间而不断地变化。不仅服务所面向的群体的需求和所能提供的服务都随时间而产生变化,而且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随时间而变化。

由此可见,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很有创新性,但同样也具有挑战性。

3 供应链管理的引入所解决的具体问题分析与研究

从知识的角度看,供应链实质上是知识的供应链,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中,知识供应链就成为连接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的纽带。图书馆形成的一张知识网络,将各部门结合起来,给予其更大限度的自由,也更全面地将知识网络呈现在用户面前。供应链管理把图书馆的业务流程纳入到一个整体中,从信息的搜集到整理,从知识的共享到传播交付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使图书馆可以对信息的搜集、存储、发布进行可视化管理,并根据读者的需求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决定。供应链管理优越性便是将信息成本减至最小而又不影响图书馆的运作。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供应链系统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

狭义的方面既由单个图书馆内部组成一个供应链系统。图书馆通过对需求的调查与把握,对自己所处于的位置和读者提出的需求和阅读趋势有充分的把握,然后基于比较精准的预测,与供应链内部各方共享需求信息,制定并随时微调供应计划,保证一流高效的服务。降低成本,缩短计划准备提前期,同时也能大大减少工作中各部门磨合的时间,让供应链内部的各部门交流更广泛全面。这样的管理要建立在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投资上,不仅推动了管理的创新,有效地代替传统独立部门服务和简单预测造成的高昂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也可以让各部门及时的应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沟通和准备工作。在工作复杂且投资高昂的部门,例如电子阅览室中,设备利用与管理是重中之重。利用供应链管理在这些部门进行优化设置。增加与其它部门的联系与信息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新的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查阅的平台。供应链管理可以让图书馆的管理处于一个很可视化的情境中,并在综合了各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要求后和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对比后对管理工作进行更精确的计划,从而对用户时刻变动的要求能从容应对。

针对以上提到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中存在的职工大都专业技能欠缺的问题,供应链的管理概念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培训和锻炼馆员的机会与平台。各部门的联系更广泛,让馆员接触的工作范围增大的同时又不增加其工作负担,改变以往一岗一人的管理模式,自由度大大增加,也让所有馆员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层次多元化,既培养了更适合新型图书馆建设的人才,提高了馆员的整体素质,也同时节省了培训成本。

就广义的方面而言,图书馆建设中的供应链各节点就从图书馆内部的各部门上升到各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和其所组成的范围更广泛的系统。一方面充分协调共享多个不同地区(地域)的多个资源分配,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整理,让信息传递的范围以各节点为单位,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更加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达到整体联结运作,信息共享,以及整体结构的优化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业务准则和作业计划使各节点内部的利润最大化,并且满足更大层次范围内的不同要求的客户,既保证了自己的利益也给自己一个可以持续增值的契机。

供应链管理使得图书馆业务流程的改善同样在管理层面上可以有所体现。树立一个全局观念,把需求与供应联在一起通盘考虑,对读者需求的敏感,力求准确,把信息来源者、于自己同意位置上的其他图书馆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追求长期的共同合作信息共享,力求达到共赢局面。在供应链管理概念中强调的是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而非落后的管理体系中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这就要求各部门的部门目标和利益都要服务于整体供应链效益这个大的目标之下,管理人员需要重新制定各部门的关键努力方向和服务指标,来以一个新的高度考核部门的成绩,同样要也通过利益杠杆规范各部门的工作,并以整体的眼光配合好供应链管理所需的每一项工作。图书馆要依据此设计一个更加合理的管理流程甚至组织架构,保证供应链的先进模式能够在图书馆中充分发挥作用并落在实处。

广义的供应链管理可以针对目前许多数字化图书馆存在比较混乱的管理上做出很好的调整,增加各地域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联系与共享,让供应链各节点上的图书馆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较为统一而又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与运作体系。也为更好的进行行业规范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 供应链管理的调整与运用

前面概括了供应链管理的工作原理和在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如同每一个IT系统一样,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对于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的发展现状,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

4.1 目前许多图书馆属于高成长型正处于发展阶段,即在成长期的初始阶段这些图书馆的目标是影响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而供应链管理的最根本的目标是通过优化供应链计划而保证其高质量的服务,最终提升读者满意度,提升服务水平。因此国内部分图书馆目前的目标与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可能会有些冲突。此时,供应链管理就要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现阶段图书馆的目标要求。在战略层面可以考虑长期以及未来的目标,对需求的满足和日常工作的管理可以在运营层面进行考虑。考虑近期的读者需求,自己本身的能力,信息贮藏量,并生成具体计划,指导图书馆的发展,同时可以及时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

4.2 在实施供应链过程中存在基层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整体把握,面向全局的理念。这就是基层工作的人员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但往往基层的馆员并非参与制定馆内日常工作的主要制定人员,使得馆员所进行的工作与管理人员所制定的计划之间有着许多矛盾与不和谐。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更加广泛的吸取意见,将基层与管理层的距离拉近,通过一手的数据来反映读者最迫切的需求,把各部门的信息收集管理的更具规范,为整体的最终目标服务。基础数据的采集,积累的时间和数据应该越全面越准确越好。否则,系统就不能正确反映供应链的现实形态,从而无从考证在哪个环节存在瓶颈,也就无从优化。

4.3 供应链管理带来的效果往往不会马上明显

供应链管理系统由于把图书馆的业务流程纳入管理体系,每天会产生大量动态信息,而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分析利用,以找出供应链效率的问题所在,并帮助图书馆作出相应的对策,是供应链管理优势的体现,同时也是比较困难的应用。由于供应链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数字化图书馆应用时功能和业务规则设定的多样性,要充分理解系统的结果和深度调查供应链效率有一定难度。因此,供应链管理带来的效果往往不会马上明显。

5 在运用供应链管理中管理层所应重视的问题分析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供应链管理的运用上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在现实中进行新型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就要做到适当的调整,以适应不断改变的境况,使得图书馆发展的脚步走出最优路线。

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层,在建设前期不要盲目地去选择或决定,要多看供应链管理的案例,多运用广义的供应链管理概念。与同位置的图书馆进行互相学习。要分析成功光环的背后的铺垫工作,对于新事物的尝试要吸取失败的例子而走向最终的目标。管理层要了解供应链的变革性,了解它对传统业务流程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对各方面潜在的阻力要有思想准备,并建立好实施的框架和制度,使效果尽早地彰显,使各部门尽快尽早地接受系统。在项目实施的很多时候,原流程的改变,新流程的推动,都需要强硬的管理层作为后盾。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对于细节方面兼顾图书馆馆员的工作习惯,使系统对工作的改变集中在思想方式的改变,而不是主要花费在无谓的适应新工作环境上。考虑各地域的不同情况,而不必为追求细致耽误整个供应链实施的进程和效果。始终谨记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最终服务的是广大读者用户。

6 结束语

在一定意义上,决策者的倾力参与是供应链项目成功的保证。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的蒸蒸日上,相信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采用供应链管理系统是其保持持久发展和优势的必由之路。高校图书馆应该通过全面、深入的调研,结合本校教学和科研的需求、馆藏资源的特点、馆员队伍大小和素质,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的目标,分阶段地逐步建设和发展数字图书馆。只有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加强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在资源共享中受益,这也将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杨宗英,郑巧英.数字图书馆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7-10.

[2]黄晓斌.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个管理问题[J].图书馆学研究,2008,(3):18-21,26.

[3]李家清.基于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8,(3):94-97.

[4]詹黎锋.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集成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1):42-45.

[5]赵莉,陈茜.数字化时代区域性跨系统的外文期刊联盟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7,(1).

[6]孙正东.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2):42-45.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研究 篇9

【内容提要】文章就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版权责任、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及版权授权机制等问题作了阐述。

 

【摘  要  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关  键  词】数字图书馆/版权/网络环境……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图书馆不断前进的信息化步伐催生了诸多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新领域,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就是其中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现在,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越来越清晰,众多矛盾逐渐集中在若干关键问题上,这些问题制约着从整体上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解决的程度与速度,本文将就此进行阐述。

1.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问题

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和其版权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因为,图书馆在版权法中的地位决定了版权制度在调整同其相关的权利主体利益关系时所采用的方式与原则。传统图书馆享有科学文化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这是由其“公益性”的主体性质决定的,而且这是图书馆在基础设施、人员工资、信息加工成本、技术手段等方面得到政府投入的前提条件。这种“特权”在版权法中的表现之一就是把图书馆当成最终用户(如读者)来对待,其结果是大大减小了图书馆可能承担的版权责任。因为版权法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大多采取的方法或是限制版权,或是限制作品传播者对作品的使用,而很少追究最终用户的责任。

但是,现在不断增多的学者对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提出了疑问,认为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传播者的法律性质,其法律地位应定位于ISP或ICP。如:张平博士指出,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多重权利的主体,不仅扮演着作品利用者的角色,还扮演着版权人和ISP角色,即邻接权人的角色。江向东副教授分析道,传统图书馆的第一版权角色是版权作品的使用者,代表公共利益,而网络环境中要求图书馆履行第二版权角色――作品传播者的版权义务,其第一版权角色应是ICP,否则就会对其他ICP构成不正当竞争。马海群博士则更明确地强调,版权法应明确数字图书馆作为作品传播者的法律地位。在学术研究中出现对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法律地位认识的差异,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数字图书馆在功能上出现了拓展和融合的特征,集“公益”服务与“营利”服务、“文字”服务和“图书馆”服务、“内容”服务与“链接”服务、“文字”服务和“多媒体”服务于一体;二是图书馆使信息增值的任务变得日益突出,有偿服务的机会增多,营利性质愈加明显。另外,仅就传播信息这一点而言,数字图书馆与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社、网站等信息传播媒体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尽管法律没有对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做出明确规定,但可以从相关法律的规定与案例推论其具有信息传播媒体的法律地位。如:美国《跨世纪千年版权法》(DMCA)对网络服务商的定义为:“网络上服务或网络访问的提供者,或用于此目的的操作者。”据此可以理解为ISP=ICP或ISP=数字图书馆。陈传夫教授对在美国发生的“RIAA诉Napster案”进行分析后认为,数字图书馆在法律性质上和Napster网站是一样的。在“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案”中,尽管数图公司强调本公司上载版权作品的目的是为公益性服务,但法院对此并未予以认可。

种种情况表明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传播媒体的法律性质,但不能以此把其法律地位完全定位于信息传播媒体,而不考虑其仍具有的为公益性服务的法律性质。法律如果真的认为数字图书馆完全属于信息传播媒体,虽然会使许多利益关系得到理顺,一些版权问题也会容易解决,但是其代价将是使公共利益大大受损,这是由于图书馆将不再享有最终用户的“特权”,而数字图书馆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公益性服务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对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问题应区别对待,一是继续明确图书馆“公益性”的主体性质不变,这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处理具体版权问题时,可以就其“营利性”服务部分用处理信息传播媒体的相应规定来解决。

2.数字图书馆的版权责任问题

按照传统认识,图书馆以合理使用方式利用作品来为公众利益服务,是不会承担版权责任的,如果图书馆基于为公众服务的原因而承担版权责任将是不可思义的事情。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上频频发生的与图书馆有关的版权纠纷案件以及20在我国发生的“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案”,又使图书馆必须面对版权责任这样一个非常现实而重要的问题。事实上,传统图书馆并非没有承担版权责任的可能性,因为版权法在对版权行使做出限制的同时,也对图书馆就作品的合理使用做了反限制,如果图书馆违犯了反限制的规定,就可能承担版权责任。比如:德国版权法规定,版权人对图书馆使用自备的复印机复印其版权作品,有向图书馆索取报酬的权利,图书馆如果拒绝向版权人付酬,则构成侵权。日本版权法第31条对图书馆的复制以严格条件规定了对使用者的复印服务、资料保存以及馆际互借的权利限制。澳大利亚版权法规定,图书馆进行复制必须是无偿的。英国版权法第3条成立的条件是:复制件只能为个人学习或研究的目的提供,保证不会用于其他目的:不得向同一个人提供多于一份的资料或者任何作品中多于合理部分的复制件。美国版权法第108条规定,图书馆进行的复制仅为取代被毁坏的、正在毁损的、丢失的或被盗窃的复制件或录音制品,而且只能在图书馆经过适当努力后断定不能以合理的价格取得一份未使用的替代本时执行。该条还规定,图书馆只能复制版权作品的一小部分或者一篇文章,这种复制不得用于私人学习、研究以外的其他目的,复制定单上要展示版权通告等。

网络环境中,图书馆合理使用范围的相对缩小、法律地位的异化、图书馆本身运作模式的改变等,都使数字图书馆面对着比传统图书馆更大的版权责任风险,而完全避免侵权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就必须正视和研究图书馆的版权责任问题。按照《民法通则》第106条的规定,数字图书馆承担版权责任的前提是要有过错,如果图书馆对其业务活动中发生的侵权行为在主观上没有过错,就不承担版权责任。但是,图书馆即使无“过错”,也并非完全免责,至少应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把侵权材料从网页上去掉。数字图书馆的版权责任依其提供服务的不同又大致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数字图书馆充当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对上网作品应该有事先判断、监督、筛选的控制编辑能力。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侵犯版权人的网络传播权与获得报酬权,过错将是明显的,一般很难免责,“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案”就是个范例;二是数字图书馆充当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其作用相当于作品传播的`“管道”,这时图书馆的版权责任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是否要为其本身的计算机系统传播或存储版权作品承担侵权责任,二是图书馆是否要为公众借助其计算机系统实施的侵权行为承担版权责任。

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

称《解释》),其中第4条至第8条对网络服务商的版权责任作了规定,由于在司法实践中(包括我国司法实践)都是把数字图书馆按网络服务商来对待,因此这些规定适用于处理数字图书馆的版权责任问题。依照规定,图书馆如果通过网络参与他人侵犯版权的行为或通过网络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将负共同侵权责任;图书馆对读者实施的侵权行为,在接到版权人警告后负有移除义务,否则同样可能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图书馆在版权人提出警告后仍不采取措施的,版权人在提起诉讼时可申请法院裁定图书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人民法院将予以准许;图书馆从维护版权人的利益出发,应版权人的要求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是合法行为,不应为此向被诉侵权行为人承担违约责任。如果版权人指控的侵权不能成立,而图书馆采取措施给被控侵权人造成损失的,图书馆不必承担版权责任,该责任由提出不当警告的版权人承担。另外,《民法通则》和《著作权法》关于民事责任的有关规定,均适用于网络版权纠纷案件,适用于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责任问题。

3.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问题

合理使用体现的是公平、正义的法律关系,是最能反映利益平衡关系状况的版权原则。一般而言,合理使用的权利范围越大,利用作品的方式就愈加灵活,侵权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反之,合理使用的权利范围越小,则利用作品的方式就愈加单一,侵权的可能性相对增大。自从1852年“美国公立图书馆原则”(即著名的“1852年报告”)率先提出图书馆免费服务的理论并被逐步广泛接受后,“合理使用”就成为图书馆使用版权作品的最重要方式,即不经许可,不付报酬地使用版权作品。

虽然,为了保证图书馆实现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使命,许多国家的版权法都针对图书馆制定有合理使用的条款,但是合理使用的权利范围非常有限。比如: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8)款的规定,图书馆对版权作品的合理使用仅限于为保存或陈列版权作品的需要。尽管有学者认为,《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第(2)款和第(6)款的规定也适用于图书馆,但是如果仔细考查这几款合理使用规定适用的主体是“个人”,而非图书馆。因此,这几款并不是适用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规定,虽然我国图书馆以这几种方式利用作品不需要取得授权,也不必向版权人支付报酬,但这只是国家出于公益性事业的需要,而赋予图书馆的一种“特殊权利”,这也正是一些国家通过公共借阅权立法来补偿因图书馆的外借、阅览服务而给版权人利益造成损失的原因。网络环境中,版权的扩张使得图书馆原来享有的很少的合理使用“优惠”政策受到了更多地限制。虽然美国《跨世纪千年版权法》(DMCA)、澳大利亚《版权法修正案》等法律就图书馆对数字化作品合理使用的范畴作了适当调整,赋予了图书馆使用数字化作品的部分“例外权利”,但同强大的版权相比显得十分弱小。有的法律不仅没有给图书馆使用数字化作品的“例外权利”反而做了明确的限制。比如:欧盟理事会5月发布的《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利协调指令》规定,图书馆的例外权利不涉及公共传播权,如果图书馆通过服务器向读者在线提供某部作品,事先应征得版权人授权或同意。《解释备忘录》指出,图书馆通过主页或网站对受版权保护作品进行推广,使得大量现场(通过图书馆内的各种显示器)和非现场(其他图书馆或远程使用者)能够获得该物品完好的质量的复制版本,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与商业性质的在线服务形成了竞争。我国月颁布的新《著作权法》第10条第(12)款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但并没有按照利益平衡的原则针对该权利的行使设置限制条款,使信息网络传播权成为版权人的一种绝对权利,图书馆不享有该权利的任何例外。

对数字版权如果没有适当的合理使用的权利,就很难奢望数字图书馆能有很快的建设速度和很高的建设水平。数字图书馆功能开发的程度与服务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合理使用制度能够做出多少有利于图书馆的调整。合适的做法是从“图书馆基本服务”(无偿服务)和“图书馆特殊服务”(有偿服务)两个方面分别对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做出界定。什么是基本服务,什么是特殊服务,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DSC)的做法。DSC的基本服务是指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主要是阅览),对图书馆而言,基本服务未付出直接产生额外增值的劳动,它是图书馆的本职工作;特殊服务是指读者得到并使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时,直接有附加价值体现出来,并可为用户带来效益,形成增值因素,它一般不是图书馆的本职工作,而是基础服务的扩展与延伸。DSC碰到的增值因素主要有两种情况:附加技术因素产生的增值和成本消耗产生的增值。

4.法定许可制度在数字图书馆的适用性问题

在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种种思路中,能否把法定许可制度引入图书馆是一个受到关注的焦点问题。法定许可的实质是将版权中的某些权利从绝对权降格成为可以获得合理使用费的权利,在法定许可情况下,版权人只享有报酬权,不享有禁止权。对能否把法定许可制度适用于数字图书馆存在着两种观点。马海群博士认为,数字图书馆应该享受更多的法定许可的权利,如编辑权、数字化权、展示权、出借权等。张平博士指出,法定许可制度是不使那些未经版权人授权使用作品的使用者处于不违法状况的唯一有效的手段,法定许可并不是没有约束的自由使用,而是对于已发表的作品以有限的使用方式进行有偿使用,对版权人利益并无大碍,法定许可制度在适用于图书馆时应作扩大的解释。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中涉及著作权问题的有关建议》中,也提出为数字图书馆设置法定许可制度的观点。但是,反对为数字图书馆设置法定许可制度的学者也不少,在年1月12日至14日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知识产权论坛”上,法学专家对图书馆界要求“立法设定法定许可、强制许可制度,授权图书馆按照一定标准有偿使用已发表作品”的建议持明确的否定态度,强调应在现行法律规则的框架下推动数字图书馆工程。

法定许可能否引入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是适用这样一种制度是否降低了版权保护的水平,造成“保护不足”。陶鑫良教授认为,一味强调授权许可,其实并不可行,会使法律形同虚设,无疑于画饼充饥,过度保护和保护不足一样,同样会窒息创作,不如合理地选择法定许可,得其实惠。法定许可在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中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免去授权许可的复杂性与不易操作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小纯粹的合理使用对版权人利益的弱化。也就是说,适用法定许可,既保护了版权人适当的经济利益(可由法定许可统一规定费率),又打破了网络条件下不合理、不合情的权利滥用和过度垄断,从而消除了作品传播途径中的阻滞,使更多的读者受益。虽然我国版权制度尚未明确设立图书馆法定许可的条款,但是按照《解释》第3条的规定,数字图书馆对网络媒体及传统报刊媒体上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予以、摘编。该条规定:“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网站予以转载、摘编并按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但网站转载、摘编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应当认定为侵权。”因此,图书馆网站

不仅可以对传统报刊上发表的作品进行数字化转换,而且可以把数字化后的作品上载到网站,但是要注明被转载、摘编作品的版权人的姓名和作品的出处,且限于报刊与网络上传播的作品,对书籍和其他媒体(广播、电视)传播的作品不适用,同时要按规定向版权人支付报酬。我国还没有针对就版权作品进行数字化利用的法定许可付酬标准。194月,国家版权局颁布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第18条规定:“报刊转载、摘编其他报刊上已发表的作品,应按每千字50元的付酬标准向著作权人付酬。”但是,该规定只适用于文字作品,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作品,而且能否适用于对作品数字化的转载、摘编也未明确定论,仅供参考。

由于《解释》第3条的规定不适用于图书,因而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图书馆功能的需要,应为数字图书馆设立一项全面的法定许可制度。建议借鉴“电影院和电视台播放新电影要拉开1年档期”的做法,对数字图书馆法定许可问题做出变通的规定,即规定发表后一段时间的作品,只要版权人没有声明“未经许可不准使用”,图书馆就可以进行不事先授权的数字化利用,但要按法律规定支付报酬。这种规定,一方面有利于图书馆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对版权人及其他媒体的利益造成过度的挤压。

5.适应于数字图书馆的版权授权机制问题

版权集体管理是指版权人(包括邻接权人)以信托方式把自己的权利转让给管理团体,授权管理团体管理他们的权利,权利人享受由此带来的利益。版权集体管理制度一方面为版权人提供了一种传播作品的方式和获得报酬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为公众合法利用作品创造了条件。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具有垄断性,其渊源来自国家垄断性的授权与版权人的授权,所以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既要保障版权人的利益,又要维护公众的权益。因此,版权集体管理制度被认为是对版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利益平衡支点的最恰当的选择。

传统图书馆以合理使用方式利用作品,并非与集体管理制度毫无关系。比如:芬兰版权法规定,图书馆从事影印活动,必须取得集体许可。网络环境中,版权集体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因为数字化作品的公共性和外部效应大大增强,不仅加大了版权人行使与监督权利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其版权交易的费用(包括在传统媒体上或网络上公开、宣传其作品的费用;使用者搜索到该作品的费用;双方谈判、订立契约的费用;版权人监督契约执行的费用等)。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必须判断拟使用作品的版权状态,鉴别真正的版权人及其继承人,并向他们一一单独取得授权,这对图书馆存在着时间上和经济上的不利益性。通过网络版权集体管理机制,一方面可以降低版权人监督作品使用情况的难度(版权人只需面对一个管理机构,而不必面对众多的使用者),另一方面可以比个人具有更强的管理能力(版权管理的专业化机构、专门的版权管理人才、经验丰富),同时集体管理组织通过对不同图书馆就同一作品的授权申请的批次处理,可以大大降低版权交易的费用。

我国旧《著作权法》第54条规定:“著作权人可以通过集体管理方式行使其著作权。”新《著作权法》第8条规定:“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被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张权利,并可以作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诉讼、仲裁活动。”新规定较旧规定虽然全面和详细,但版权集体管理操作中的具体化问题仍然不少。为了解决网络环境中的大量授权问题,各国已经创立了不同的集中管理版权体系,比如征收定额税金、建立版权处理中心、通过权利管理中心进行使用控制、扩张代理版权集体管理、强制性版权集体管理等,我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在版权集体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应通过对版权行政管理条例的设计和对相关法规的局部调整,强化版权的集体管理,提高图书馆获得授权的可能性与时效性。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各类行业团体代理版权事宜,比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就是依靠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权代理来满足对大量版权作品使用需要的。

【参考文献】

1.马海群.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著作权法的修改.国家图书馆学刊,(4):24-29

2.张平.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著作权,2001(5):11-13

3.陶鑫良.网络传播作品适用“法定许可”制度的探讨.知识产权,2000(5):1-5

4.林健,黄瑞华,问向荣.网上著作权保护及其经济学分析.著作权,2000(1):27-30

5.秦珂.法定许可制度在数字图书馆的适用性分析.图书馆学刊,(2):1-3

6.江向东.《数字千年版权法》立法实践及其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2):137-143

7.韦之.著作权最终用户的版权责任探讨.著作权,2000(4):10-12

8.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0第1版

9.张怀涛,秦珂.集体授权机制和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图书与情报,2002(3):4-6

10.张平.网络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问题透析.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10第1版

上一篇:治超工作经验交流下一篇:简单的策划服务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