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2024-09-19

《宏观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通用8篇)

《宏观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篇1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宏观经济学原理

英文名称: 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economics 学时数: 34 学分:2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经济学原理是现代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是国际商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开设。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领会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概念与分析方法,培养对现实世界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训练经济学直觉,并为后续的经济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以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介绍国民收入理论、失业与通胀、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波动、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正确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课程基本内容如下:

第1讲 一国收入的衡量(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衡量,理解GDP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了解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区别,掌握GDP是不是经济福利良好的衡量指标。

基本内容:经济的收入与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GDP的组成部分、实际GDP与名义GDP、GDP平减指数、GDP与经济福利。

重点和难点:实际GDP与名义GDP。第2讲 生活费用的衡量(2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如何编制CPI,理解CPI与GDP平减指数,了解实际与名义利率的区别。

基本内容: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生活费用中的问题、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实际利率与名义利。

重点和难点:消费物价指数。第3讲 生产与增长(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差别有多大,理解为什么生产率是异国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了解决定异国生产率的因素,掌握一国的政策如何影响其生产率增

—1— 长。

基本内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生产率、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重点和难点:生产函数。

第4讲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美国经济中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了解金融体系如何与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相关,理解一个金融市场上可贷资金供求模型,掌握用可贷资金模型分析各种政府政策,掌握政府预算赤字对于经济的影响。

基本内容: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一些重要的恒等式、储蓄与投资;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政府政策与可贷资金供求。

重点和难点:金融中介机构,可贷资金模型。第5讲 基本金融工具(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现值与未来值之间的关系,理解复利增长的影响,理解风险厌恶者如何减少他们面对的风险,掌握资产价格如何决定。

基本内容:现值、未来值、复利;风险厌恶、保险市场、特有风险的多元化、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取舍;基本分析、有效市场假说、市场非理性。

重点和难点: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取舍、有效市场假说。第6讲 失业(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用来衡量失业量的数据,理解寻找工作的过程如何引起失业,理解最低工资法会如何引起失业,掌握工会如何引起失业说明效率工资如何引起失业。

基本内容:失业率、劳动力参工率、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公共政策和寻找工作、失业保障、最低工资法、工会和集体谈判、效率工资理论。

重点和难点:自然失业率。第7讲 货币制度(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货币的性质及其在经济中的职能,掌握联邦储备体系,了解银行体系如何有助于决定货币供给,理解美联储用什么工具来改变货币供给。

基本内容:货币的职能、美国经济中的货币、联邦储备体系的结构、部分准备金银行的货币创造、货币乘数;公开市场活动、法定准备金、贴现率;控制货币供给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货币乘数。

第8讲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1(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理解名义利率如何对通货膨胀作出反应,掌握通货膨胀给社会的各种代价。

基本内容: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货币数量论、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的六种成本。

重点和难点: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税。

—2— 第9讲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2(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理解名义利率如何对通货膨胀作出反应,掌握通货膨胀给社会的各种代价。

基本内容: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货币数量论、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的六种成本。

重点和难点: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税。

第10讲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净出口如何衡量物品与劳务的国际流动,了解资本净流出如何衡量资本的国际流动,理解为什么净出口必须总等于资本净流出,理解储蓄、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如何互为相关,了解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的含义,掌握作为汇率决定理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基本内容:出口、进口、净出口、资本净流出、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名义汇率、真实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

重点和难点: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购买力平价 第11讲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2(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净出口如何衡量物品与劳务的国际流动,了解资本净流出如何衡量资本的国际流动,理解为什么净出口必须总等于资本净流出,理解储蓄、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如何互为相关,了解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的含义,掌握作为汇率决定理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基本内容:出口、进口、净出口、资本净流出、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名义汇率、真实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

重点和难点: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购买力平价 第12讲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2学时)

基本要求:理解解释开放经济贸易余额与汇率的模型、掌握用该模型分析政府预算赤字的影响、掌握用这个模型分析贸易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了解用该模型分析政治不稳定与资本外逃。

基本内容:可贷资金市场、外汇市场;开放经济中的均衡;政府预算赤字、贸易政策、政治不稳定与资本外逃。

重点和难点:开放经济中的均衡问题 第13讲 总需求与总供给(2学时)

基本要求:理解短期中的经济波动为什么与长期中的经济有什么不同。掌握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解释经济波动。了解总需求或总供给的移动如何能引起高涨或衰退。

基本内容:衰退、萧条、经济波动的基本模型、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3— 重点和难点:产量与自然产量水平的关系 第14讲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1(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作为短期利率理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掌握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总需求;掌握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总需求;了解有关决策者是否应该试图稳定经济的争论。

基本内容: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乘数效应、边际消费倾向、挤出效应、稳定政策、自动稳定器。

重点:乘数作用、积极稳定政策。难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第15讲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作为短期利率理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掌握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总需求;掌握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总需求;了解有关决策者是否应该试图稳定经济的争论。

基本内容: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乘数效应、边际消费倾向、挤出效应、稳定政策、自动稳定器。

重点:乘数作用、积极稳定政策。难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

第16讲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为什么决策者面对通货膨胀和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理解为什么长期中权衡取舍消失了;理解攻击冲击会如何移动权衡取舍;了解降低通货膨胀的短期成本;掌握决策者的可信度如何影响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

基本内容: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率、自然率假说;供给冲击;牺牲率、理性预期。

重点:理解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第17讲 复习(2学时)

基本要求:进一步巩固宏观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学会应用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现实世界的能力。

三、先修要求 微观经济学原理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使用教材:经济学原理下册(第4版),[美] N.格里高利·曼昆,北京大学出版,2006年8月版。教学参考书:

—4—

1、经济学(17版),[美]保罗.萨缪尔森(Samuelson)威廉.诺德豪斯(Nordhaus),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经济学(第3版,上下册),[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五、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最终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平时成绩:以学生课堂表现、随堂测验、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为评分内容,占总成绩40%;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成绩

60%。

—5—

《宏观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篇2

一、《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 世界各国的竞争日益增强, 而归根到底一切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 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加入WTO的十年时间里, 不断融入世界经济, 接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洗礼, 全面对外开放, 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改善民生, 取得了世界经济第二的佳绩,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国高等教育这10年时间内, 实施开放办学,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与造就的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但是, 成绩的背后, 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我国虽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但是人均GDP依然靠后, 在许多领域的仍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关键技术依旧掌握在别人手中, 我国要想真正从“经济大国”转变升级为“经济强国”, 就必然更加重视对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 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现代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 而以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培养这样的人才, 就成为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2、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 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 教育资源在国际间优化配置, 教育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 教育国际化趋势不断深化。在这一趋势推动下, 各国政府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 优化配置本国教育要素和资源, 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 放眼于世界, 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势在必行。教育国际化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只有积极参与, 才能赢得机遇。

3、准确把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精髓的需要

《经济学原理》是研究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有效配置资源的一门学科, 是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把钥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其显学地位越来越突出, 当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原理》作为一个舶来品, 其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均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当前国内各高校讲授的《经济学原理》几乎都是从国外著作中翻译而来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与价值等方面的不同, 加之各位译者知识水平层次的差异, 导致有些翻译晦涩难懂, 有的翻译和原文的意思表达不尽相同, 甚至曲解原文意思, 这对学生准确理解与牢固掌握西方经济学有关概念与原理造成较大不利影响。而借助双语教学, 教会学生用英语去阅读原著、理解原著与思考问题, 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精髓。另外, 学生在掌握了用英语思维与学习的方法之后, 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及时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理论动态, 获取该学科最新的知识。

二、我校《经济学原理》实施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的问题

双语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专业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高低都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虽然我校学生英语四、六级过级率相对较高, 但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并且, 教学实践还表明即使是具备了英语4级水平的本科学生, 阅读经济学原版教材的效率也远未达到其中文阅读的水平, 表现为阅读速度慢, 理解不到位等。另外, 由于《经济学原理》来自西方国家, 学生在原来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较少涉及这方面知识, 导致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再次就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 上课时教师机械地以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主, 使得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如同一门英语翻译课程, 导致课堂没有多少吸引力, 较低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方面的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向互动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水平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 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经济学硕士或博士学历, 专业功底与英语语言功底深厚, 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能制作双语教学的教案与课件, 能时刻紧跟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及时添加大量实践案例和数据资料, 教师的备课量极大, 需要双语教学教师具有较强的压力承受能力。我校经济学教师虽然都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 专业功底扎实, 但是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特别是听与说的能力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教材选择的问题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教材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经济学原理》双语教材, 各高校都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要么选择外文原版教材, 要么自编教材。外文原版教材现在使用率最高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 , 该书以实际应用和政策为主, 用简单的模型来解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 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但是该书价格高达265元/册, 很多学生无法接受。为此, 一些高校就以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 为模板, 选取一些重要的章节自编教材, 影印给学生使用, 解决这样的矛盾冲突。

三、我校《经济学原理》实施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

1、教学层次的推进

教学过程应当遵循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为此, 笔者认为我校开设《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时应当采用“渗透——整合——思维”三阶段梯进式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第一阶段:渗透。该阶段为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教学过程主要以母语讲解为主, 适当穿插渗透一部分英语, 其主要目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英语。具体做法可以是用英语制作课件与板书, 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用汉语讲解、分析, 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第二阶段:整合。该阶段为双语教学的中级阶段, 教学过程主要以英语讲解为主, 在遇到较难的理论和公式时适当运用中文解释。具体做法可以是适时布置一些英文作业, 多设一些讨论课与案例分析课。第三阶段:思维。该阶段为双语教学的高级阶段, 该阶段英文教学的比重逐渐提升, 汉语教学的比重逐渐降低, 最终实现全英文教学,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英文来思考问题, 形成英文思维, 能够在英文环境中学习。

2、师资力量的加强

双语教学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 我校要想在《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取得满意效果, 就必需想方设法提高双语师资水平。具体做法有:注重对双语教师进行英语语音、语调的“正音”训练与专业英语知识的培训, 提高他们双语教学的能力;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定期交流互访机制, 将部分优秀专业教师送出国门深造, 进行双语教师的梯队建设;积极引进具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与留学归国的专业人才, 不断补充教学的新鲜血液;改善双语教学工作量的评定标准, 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 对在双语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与奖励。

3、教学方法的改进

《经济学原理》的双语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该课程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英美国家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法, 在经济学教学中适时引用生活的案例进行教学,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变传统的“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教学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教师可随时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 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 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同时还能节省板书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是准确把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精髓的需要。目前我校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存在学生、教师与教材三方面问题, 因此需要在教学层次、教学方法与师资力量等方面加强。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晓红.《经济学原理》实行双语教学的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9 (5) :164-166.

[2]曾江辉.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2008, (12) :265-266.

[3]李争鸣.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 (6) :109-110.

[4]李秉祥.关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3) :76-78.

《宏观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高职 教学 制约

《经济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基础理论课对学生学习运用经济学基础原理,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了解现实社会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无疑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经管专业学生感到《经济学原理》是难度较大且较枯燥的一门课程,学生综合学习效果欠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目前《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制约

(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相制约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基本是会计、统计、文秘、促销员、营业员、物流管理员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常被忽略。而经济学恰恰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连贯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造成学校培养目标与课程本身性质的相制约。

(二)由于《经济学原理》课程自身特点造成的制约

《经济学原理》的核心在于理解社会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利用配置和利用问题。课程揭示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具有内容抽象、逻辑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它是一个完整、严密、前后紧密衔接的理论体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必須紧跟教师讲授,一旦前面的课程落下几节后面的课程便难以理解。尽管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学习和使用价值,但课程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生感到枯燥、缺乏趣味性、晦涩难懂,致使一部分学生中途放弃学习。

(三)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不足与课程要求较高之间的制约

要想学好《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需要许多领域的知识,比如需要高等数学、英语、国际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现状等综合知识,因而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是文、理兼招,且文科学生偏多。他们与工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和思维特点,大多数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案例、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模型等内容时,则不容易接受。再者,大部分学生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现实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但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同时,学生中存在一种片面认识: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要会操作、能实践就行了,没有必要掌握那么多理论知识。所以,很多学生把《经济学原理》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技能性较强的课程上。

(四)课程的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之间的制约

《经济学原理》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由于课程的自身特点的因素,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就高职的教学而言,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被认为是其一大特色,这门课程似乎缺少了这一环节,而且由于课程自身特点的因素在向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教学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效益始终在较低的层面上徘徊。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一样,都是对人的能力培养,但社会对其的客观要求及其产生发展背景与空间决定了其办学思路与理念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注重学科体系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以培养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为重点的中等职业教育,而是介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的一种具有高等教育特点和职业教育特色的双重特性的高等教育形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各门课程的教学。《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学习掌握的程度,而且对后续各门专业课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经济学原理》课程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对高职层次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提高《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协调教学中的制约

基于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社会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应作如下整合和处理: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又必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宏观经济学为辅,微观部分从经济学的基础讲起,并重在应用,近似于管理经济学。宏观部分仅介绍一些基础的知识,但强调微观基础和宏观政策对企业决策的影响。突出主体,淡化经济领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科学,任何经济活动都是按照经济主体行为进行整合的。在《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按照经济主体行为分章教学,尽量结合一些实例来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其次,重在应用,淡化理论。由于《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加之刚入校的新生不具备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淡化理论,比如涉及高等数学方面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论证,要进行淡化,通过一些案例来讲授经济学原理;联系中国国情,力求洋为中用,力求本土化。在授课过程中所用的数据、案例应尽可能采用我国的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实证分析,以便于学生学以致用。

(二)结合课程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还要对《经济学原理》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的课堂教学方法实行全方位的改革。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广泛采取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调查研究法和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讲授到影响供求的因素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个季度内影响学校周边市场的某种商品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并且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讨论中各种观点的相互碰撞,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时,要经常布置一些时事的宏观经济学热门话题,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课下阅读经济类书籍报刊的习惯。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让他们学以致用,用成熟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即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他们运用书本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在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弥补这类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又要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在高职《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同时,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经济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伟民. 简述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亟待处理的几个关系. 商业研究,2003(17).

[2]陈淑君. 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 职业教育研究,2005(8).

浅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论文 篇4

宏观经济是从整体角度出发,以研究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为主,通过学习和研究宏观经济的相关知识,可以了解是哪些因素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将阐述的是宏观经济的理论和基本原理,以期为发展国民经济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1.分析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中的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研究包含了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来自于它自身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的强制措施,这些都是属于宏观经济的内容。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一直以来众多学者都承认并认可了政府的调控作用,虽然也有观念指出要以市场自我发展为主,减少政府的干预,但并没有学者认为不需要政府的调控,由此可以看出,只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须要与政府的`调控和干预相结合,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分析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中的政府调控

(2)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依靠宏观经济中的政策。一般而言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做支撑。比如国家可以通过颁布财政政策,影响人们的需求和收入,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就业以及收支平衡等,最终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此外,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差额可以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财政政策来对国家经济进行管理,其中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种形式。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了基础性理论知识、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配套的模型建立,而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为了国家能制定出良好的经济政策做指导的,因此本文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将从三个方面展开。

2.1宏观经济主要衡量指标分析

要想了解宏观经济,就需要知道哪些指标是可以衡量宏观经济的。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被全球很多国家所采用,主要是由于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核算消费总数、个人投资额度、政府的支出额以及国家的净出口额四个方面,并将这四个方面相加,得出的结果,其结果如果为正数,表示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处于发展的,这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收入、消费能力都在增加,如果为负数,则表示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由此国家需要采用相关政策来加强重视。其次消费物价指数,通过这个指数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价格情况,物价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购买能力的大小又影响了商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国家需要了解这一指标的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是失业率,失业率与物价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较高,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低,从而说明了物价水平低,反之,如果失业率高,则表示经济不景气。

2.2 宏观经济的主要分析方法

(1)通过数据收集并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是收集衡量指标的数据,在收集和统计完数据后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一是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前后数据结果的年度、季度和月度对比;二是通过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来进行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分析;三是各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对比,看哪个因子能占据影响数据结果的重要比例,从而研究数据结果的结构变化。

(2)通过经济预测的方式进行分析。经济预测一般是在理论基础上,依靠众多专家的讨论和调查进行预测;通过数据收集进行先后时间对比分析,并剔除其中的客观因素,从而能减少一定的误差;另外就是采取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预测,这种方式进行预测的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

2.3 宏观经济的主要宏观政策分析

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主要衡量指标,收集相关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根据结果来制定改善经济现状的政策,其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家的需求和供给。国家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或是减少购买和支出能力,调整个人、企业或个体等方面的纳税比例来制定财政政策,调整政策状况。比如当经济不景气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支付,政府就要出面购买,反之,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时候,政府就要减少购买力度。对于支付能力同样是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是退伍军人发放补助,或是对特定的农产品给予一定的补助,来增加政府的支出,反之则减少补助比例或是延长补助时间。

货币政策是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的,通过调节利率、发行货币的总量等措施来进行控制和调节市场经济,比如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时,可以采用制定货币的发行量来调节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当需求不足时就可以增加货币的发行量来平衡经济。由于货币政策中含有更改利率的部分,因此也能通过利率来保证物价的稳定。此外还能吸引人们合理地将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或是储蓄,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结语

《经济学原理》有感 篇5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职班主任的事情,书,确实读少了不少,但是在与小师弟小师妹的交往中,我又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今年华师经管院的招生是大类招生,我带的班级是经济学类1班。经济学类,别说对于他们,就是对于我这个理论上已经读了6年大学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带着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迈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作为兼班师姐,自然会面对很多来自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学经济学以后有什么用。后面两个问题都还挺好回答的,但第一个问题,一个本源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问倒了。于是,新生进入军训后,趁着一些空闲,我端起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希望能在这本经济学的里程碑和经济学入门教程中找到答案。马歇尔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1905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6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为什么你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在纽约市找公寓如此困难?为什么如果旅客周六停留一个晚上,航空公司对往返机票的收费就要低一些?为什么罗宾·威廉姆斯作为电影明星得到的报酬如此之高?为什么许多非洲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此低下?为什么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率高,而另一些国家物价稳定?为什么在一些年份找工作容易,而在另一些年份困难?这些只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

学习经济学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当你是学生时,你要决定在学校学习多少年。一旦你参加了工作,你要决定把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以及如何将你的储蓄用于投资。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要管理一家小企业或一个大公司,而且你要决定为你的产品制定多高的价格。经济学将使你从一个新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好地做出这些决策。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提供一些有助于你致富的工具。

学习经济学的第三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作为一个选民,你要帮助选择指导社会资源配置的政策。当决定支持哪一种政策时,你会发现自己提出了各种经济学问题:各种不同形式税收带来的负担是多大?与其他国家自由贸易的后果是什么?保护环境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政府的预算赤字如何影响经济?这些问题以及类似的问题总是萦绕在市政机关、州长办公室和白宫的决策者的脑海里。

因此,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当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还是坐在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中,你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然而,经济学著作大都充满了抽象的概念、生硬的图表、艰深的数学公式和模型,读起来让人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巧妙地将枯燥的经济学变得有趣,“让更多的想了解经济知识的人看了本书后不再恐惧经济学”,而是感到“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对经济学感兴趣,曼昆在举例子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当红的影星、体育明星、甚至富有争议的电视剧(比如《欲望城市》)。其他经济学家如大胡子克鲁格曼、畅销书作者瑟罗等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也会被他信手拈来。读曼昆的书,可以改变人们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看法。曼昆有一个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这种趣味性无疑十分重要!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简明性在书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曼昆一直尽力地把自己放在经济学初学者的位置上。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全书内容以此为中心逐步展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为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帮助读者轻松地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书中还穿插有大量的“新闻摘录”、“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因此,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读者,引发读者的兴趣,然后逐步引导读者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他的目的就是强调读者应该而且也会发现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所在。而贯穿始终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也是让人印象深刻,体现了全书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这个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还是正在发展的中国,她们关注最多的是经济,任何新闻媒体也都在聚焦经济。可以说,这个世界的运行是以经济为中心而辐射开来,曼昆正是从这一视角通过冷静的思考和检验提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的,每一条原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练。比如: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一条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稀缺性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对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第十八章中,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如小李和小张是一对感情很好的恋人(开始考虑结婚),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上班族,如果两人分开住,就得花两份房租。但倘若两人合租就会减少一份房租(假设小张搬过来),此时,对于小李来说,小张住进来的边际成本就为零。两人的同居行为是符合理性人思维的。还有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曼昆在这本书中的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提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主要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上下册都提到了这个原理,上册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中关于租金控制的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下册的第二十六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保障谈到有些人因为能获得失业的保障而不愿就业,造成政府沉重的负担。曼昆都是从宏观角度阐述该原理的,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篇6

————20100516178 谭苏成按计划读了此本《经济学原理》(N.GregoryMankiw著 梁小民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我想说读此本很不容易,原因有:借之不易,不知道是馆藏太少导致供不应求呢,还是馆藏不多加之好书需求量大,总之我盼了好长时间才在整理书籍的阿姨的小车里发现;其二,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经济学概念的年轻人来说,读有深度的专业书籍是一种折磨,不说有坚忍不拔之意志亦要耐得住寂寞的心。然而,当我读完上册的时候,我就觉得能和这样的好书晤面当然不容易了,往往好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不易接触的,不是因为距离就是因为客观条件。

对于读书笔记,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必说作者,因为他是作品的缔造者,了解他了之后对熟悉作品有很好的帮助。N.GregoryMankiw 29岁即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需知,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非各个领域前三名的学术带头人莫属。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现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马塞诸塞州剑桥的一个非营利性智囊团----国家经济研究局所属的计划经济部主任,还被聘为国会预算办公室及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的顾问。另外,他还供职于ETS考试研发委员会下的经济学高阶水平考试委员会和NBER商业周期委员会。他的《经济学原理》家喻户晓,但是让他真正成名的是《宏观经济学》所以一定要品读,不但可以借以更加了解其思想和主张,并且可以延伸知识面。他目前最牛的理论或者最为大家熟悉的理论是“菜单成本”理论,在此我作简单的介绍,我所理解的意思就是,企业因为市场发生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必须对货品进行价格调节,而每一次调价都会产生相应的菜单印刷费用、通报调节理由和信息、以及厂商承担调价后对经销商或者客户感觉不快和麻烦等。

所谓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指的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微观经济学指的是研究企业和家庭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影响。宏观有容乃大,微观不拒微尘,由此观之,经济学是一门内容翔实的科学。经济学中有两个重要的名词,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是经济运行的力量,它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以及出售价格,对一个人而言他的收入取决于这个人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同时,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供需达到平衡,一件物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样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除了这些,我这次都最大收获便是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经济学十大原理了,即○○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反应;○○

7政府有时可以改变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种好方法;○○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10社它生产物品与劳动能力;○○

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暂权衡取舍。假如你把这些搞懂了基本上也就不愧对初衷了。下面我就针对我所了解的,进行解释说明。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舍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可以读书学习、看电影、运动健身、和朋友聊天交流等来安排我的时间,要花几天时间来研读《经济学原理》就不得不舍弃看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或者和朋友聚会所得到的快乐。这就是简单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只学习专业知识而忽视其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社会不应该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水平而不再保护。应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很好理解,就上大学而言,你上大学就要放弃工作,而工作是会给你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的,也就是工资待遇。当然,读大学学费算是成本而住宿和生活费则不能算是真正的成本,因为你工作了也还得吃住,时间才是最大的单项成本。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生活中的决策很多都不是黑白之间的抉择,而往往有灰色的阴影的。经济学家常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指“边缘”,为了形象说明举个简单的实例,乘坐汽车从重庆到石柱,车票为93元人民币,这样的价格才能保证运输公司的利润。现在的情况是发车时间到了但是车上还有几个空座,你作为调度员是不是可以考虑销售50元人民币一张车票给那些等待乘坐下了一辆车的乘客呢?仅仅是多票据印刷费用和多一个人车辆增加的少许磨损而已。所以个人和企业考虑边际量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和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和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动也会改变。换句话说,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身边的例子有:假如开学之后,食堂的饭菜涨价特别厉害,必然导致学生宿舍电饭煲、电磁炉的增加;当苹果价格过高时,人们就会选择吃梨。公共决策者不应该忘记激励,因为很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临的成本或利益,从而改变了行为。例如,对汽油征

税,鼓励人们开小型、节油型汽车,其实他还鼓励人们乘坐公交,而不是自己开车。如果税收足够大,人们就开电动车。这里的税收就是一种激励手段。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间接影响,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往,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举个简单的例子,日本的丰田车大量进入中国国内,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内车市,对很多国产小轿都会有冲击,但是我们不能说这样子就不好,虽然它冲击了国产,但也正因为这样的冲击才使得国产车的品质往更加好的层面去提升,包括服务态度及质量水平,让你不创新、不进步就不行,这样做的同时也就加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假如没有它的竞争,也许你会固步自封,或者没有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你会自生自灭;对于消费者,就有更多的选择,你可以用同样的货币购买性能更加完善的轿车(因为竞争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更加周到的服务。所以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贸易,无论是哪一方都将受益。因此说,贸易使每个人的状态更好。悲哀的是,目前存在很多限制贸易的观点:工作岗位论;国家安全论;幼稚产业论;不公平竞争论;作为讨价还价的保护论。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区别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决策者的决策被成千上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企业决定雇佣谁和生产什么;家庭决定为哪家企业工作,以及自己的收入购买什么,这些也是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表面上看我们大家都没有追逐社会的整体福利,尽管是分散的决策和千百万利己的决策者。但已经证明,市场经济以一种普遍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

7政府有时可以改变市场结果。○正如上面第⑥点所说,市场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维系市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如果市场看不见的手如此伟大,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了保障,市场才能运行。就好像一位农民假如知道庄稼会被偷走就不会去种庄稼;餐馆要是知道顾客离开的时候不结账就不会为其提供服务。我们通过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庭来保护我们对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权力。另一种回答是,政策干预一般有两种,促进效益或者促进平等。这就是说他政府应该做的就是不是把蛋糕做大就是改变蛋糕的分发使之更加合理。当然也有市场失灵,这个术语指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情况:一个是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

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举例,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另一种回答就是市场势力,所谓市场势力就是一个人或者一小撮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影响市场的现象。我们说政府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总能这样,公共政策不是天使制定的,是由极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有决策制定者为的是自己的政治目的或者一己蝇头微利;也有动机良好但信息掌握量充分不足的领导。学习了这些你就能判断什么政策能促进经济什么政策不能促进经济。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动能力。2011年一些○

国家的人均年收入,卡塔尔 107,721$、中国香港 44,805$、美利坚合众国 43,01794 $、中国 7,476$、刚果民主共和国 280$。(1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是6.313307)用什么来衡量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为各国生产率的差别,这也是一个工人一小时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的差别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即为通货膨胀。所谓“通○

货”即为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膨胀”就不多说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政府肆意滥发纸币,结果造成长期恶性通货膨胀。据统计,从抗日战争爆发到国民政府崩溃(1937-1949)的十二年间,纸币发行量累计增加了1400多亿倍,致使同期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达到古今中外罕见的程度。货币购买力一落再落,最后几乎变成废纸。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统计,以100法币购买力为例,在1937年可买2头牛,1938年为1头牛,1939年为1头猪,1941年为1袋面粉,1943年为1只鸡,1945年为1条鱼,1946年为2个鸡蛋,1947年为1个煤球,1948年8月国民党货币改革时为3粒大米。至此,全国广大劳动人民陷于极端痛苦和贫困的境地。知道了这些,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蒋介石到台湾的时候带走了中国的所有财富,因为他用纸换走了金子。还有个寓言,说一个人到超市买东西,标价为68美分,可是等她排完长队付钱的时候,收银员却对她说现在的价格为74美分,因为,“你排队的时候可能是68美分而现在已经74美分了”可见通货膨胀速度之快啊!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暂权衡取舍。○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A.W.Philips)曲线。决策者在利用各种政策工具时可以

利用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

权衡取舍。通过改变政府被

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

币量来影响经济所经历的经

济膨胀与失业组合。由于这

些货币财政政策工具有如此

大的力量,所以决策者如何

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经济一

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说

到这里我顺便提一下菲利普

斯曲线,说明社会失业率和

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

系。

4X3Y340

以上便是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以及对其的一己之见。在接触它之前我深以为:经济学是反映经济规律的科学,既然是反映其规律,我们就可以根据它的规律走势和周期来确定未来经济走向,向三角函数一样,这也许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矛盾,像通货膨胀、经济危机之类的。然而,有关经济波动的三个事实告诉我,有的事情注定无法实现。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和无法预测的。键事实:○经济波动经常称为经济周期,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能较为准确的2大多数宏观经济数量同时波动。预测;○比如国家实际GDP增加

3了,同比投资支出也会增加,并且社会失业率就会反比下降;○

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时他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军扩大。

与此同时,我还从中等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用自己的眼光看事物,很多事情不是别人说准确就是准确的。就像禁毒一样,盲目的限制毒品的流入社会是不合理或者不可取的。我们都知道禁毒的原因是毒品不但危害当事人的身体生理系统,更加重要的是昂贵的毒费间接性破坏一系列的社会平衡,当吸毒者花光了自己的储蓄就花家庭的,没了储蓄没了钱,一切混乱就开始,想什么抢劫、偷盗、暴力犯罪等等,因此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治安问题。然而,我不禁盲目的禁止毒品流入社会和生产对吗?由需求和供给关系知道,一个社会的对于吸毒者而言毒品是必需品,没有不可以,然而一旦禁毒之后市场的供给能力急剧下降,但是不变的好似需求,由于价格能调节供需关系,所以必然会导致毒价升高,更大的社会混乱一触即发!那这样不是一旦吸毒之后就无可救药了吗?当然不,我说的是单纯的减少毒品的流通没任何实际作用,不包括有效手段。比如通过对吸毒者的禁毒教育可以

《宏观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篇7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课以西方经济学为主要内容, 涉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概念、模型, 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一门外引学科,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把基本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掌握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理模型十分重要。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 能够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直观、深刻的认识, 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将来在工作实践中学以致用。笔者在教学中研究和实施案例教学法, 通过一年的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形式

实施案例教学, 即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 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 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和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过程一般有两种:一是先讲解理论, 再提出案例, 然后用理论分析案例;二是先提出案例, 再讲解理论, 最后进行案例分析。在案例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案例组织、分析、讨论和总结。

开篇案例导入法所谓开篇案例导入法就是在每章节内容讲解之前, 导入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并在新理论讲解过程中给予分析。例如, 在讲解第二章“需求与供给均衡理论”时, 引入2003年非典时期市民疯狂抢购板蓝根、白醋的案例。由于缺货, 造成这两种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但由于货源有限仍然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说明了需求与供给均衡理论中的“商品供不应求, 引发价格上涨”。又如, 在讲授有关需求弹性问题前, 引入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提出“为何丰收之年农民收入反而减少”;在讲授“市场结构”时, 提出“为什么我们使用的手机, 会从十几年前的奢侈昂贵品变成了现在的大众消费品”这样的问题。这些例子造成一定的悬念, 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 学生在教师讲解理论时就能主动思考和判断, 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穿插学生亲身经历的案例《经济学原理与应用》课程涉及的抽象概念与模型较多, 刚刚初中毕业、数学基础较薄弱的中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学如能够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讲授机会成本概念时, 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在中职毕业后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 是选择继续升学深造还是找工作, 以及做出选择的出发点是什么。帮助学生分析, 最后使学生明白:机会成本的涵义就是当你选择了求学而放弃了就业, 使你失去了三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 这个被你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你选择求学的机会成本。

紧扣社会经济热点, 结合理论分析案例学习经济学, 除了对基本概念与理论进行学习之外, 更要求学生会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例如, 在讲授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时, 恰逢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 笔者就可以结合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引导学生解读其中的几大热点经济数据, 让他们体会到注重运用更有意义。又如, 分析在我国当时的经济形势下, 为什么要实施“四万亿投入”、“家电补贴”、“旧车补贴”等政策, 让学生明白这实际上就是充分借鉴消费理论来达到扩大消费需求。再如, 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 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理论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案例教学法试验

为了检验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 笔者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开展实验如下。

实验对象金融0901班和金融0902班全体学生。

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 (1)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 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即不同的价格与相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是需求。 (2) 需求定理:是表示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其内容是:在其他情况一定的情况下, 同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的价格上升而减少, 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 需求曲线:由于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 所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如图1所示。需求曲线方程式:Q=a-b*P, 其中Q代表需求量, P代表价格, a、b代表系数。负号表示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即价格越高, 需求量越小;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理解需求和需求量, 掌握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需求函数的经济学意义, 运用需求函数式求解需求方程。

教学重点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需求函数的经济学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需求函数式求解需求方程。

教学方法为了检验案例教学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以及能否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特意在所授课的两个班级对同一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 在金融0901班采用传统的纯理论讲授, 在金融0902班则采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以下案例来讲授。

案例一:2003年1月6日凌晨, 桂林市市区以北地区普降中到大雪, 一夜之间, 大地变得白茫茫一片, 10年不遇的大雪使桂林人异常兴奋, 呼朋唤友, 扶老携幼拿着相机外出赏雪拍照。1月6日, 桂林市各照相馆都挤满了买胶卷的市民。由于缺货, 柯达胶卷每筒40元都有人买。临桂县五通镇一个照相馆的老板说, 当天上午100多筒胶卷销售一空。“要想当天可取, 照片每张0.8元, 按正常价0.4元排队需要两天。”以往0.4元一张, 1小时就可以取照片的情况不见了。1月7日下午, 在八桂大厦旁一照相馆里, 正在忙于装照片的服务员说:“当天交来的胶卷可能要等到9号才能取, 因为机子冲洗的速度有限, 一时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据了解, 1月6日, 桂林市的照相馆几乎门庭若市, 每个照相馆当天都卖出了100至200筒胶卷;急于冲洗照片的市民又涌往照相馆, 照相馆几乎每天都要接到100~300筒胶卷的冲洗, 而平时一般只有20筒。

案例二:上海申博成功后的短短几天内, 上海楼市作出了迅速反映:“世博板块”内观望已久的一些楼盘纷纷以高出原价每平方米三五百元的幅度对外销售, 原先一些几乎已近谈妥的开发项目暂时告停, 甲方的心理价位已经上涨了10%~15%, 并表示要再做评估。“世博效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力度强大, 影响范围广泛。同时应该看到, 在短期刺激性反应逐渐回归理性之后, 上海房地产市场长远发展的动力, 更大程度上来自于“世博”为整体经济做出的贡献。

案例三:在某一时期内鸡蛋市场需求量可以用表1表示。根据表1数据, 我们依次在平面坐标上描出A、B、C、D、E五点, 然后将五点连接成一条光滑的曲线, 就可以得到图2所示的曲线。通过观察图形发现, 商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说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通过需求曲线方程式:Q=a-b*P, 选取其中的两个点 (1, 80) 、 (4, 20) , 我们就可以求解出鸡蛋的曲线方程了。通过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求得a=100, b=20。因此, 鸡蛋的需求曲线方程为Q=100-20P。

测试内容在采用两种不同的授课方法后, 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随堂小测, 小测内容如下: (1) 选择题:需求规律说明 () 。A、电冰箱的价格上涨会使电冰箱质量提高;B、计算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增加;C、大米价格提高游览公园的人数增加;D、汽油的价格提高小汽车的销量减少;E、磁带价格下降录音机销量增加。 (2) 计算题:已知某商品价格为2元时, 需求量为40个单位;当价格上升为4元时, 需求量减少为30个单位, 请写出该种商品的需求函数。

实验结果对学生小测结果进行评价, 如表2所示。

结果分析 (1) 选择题:该题考查学生对需求定理的理解。需求定理中几个需要强调的关键点是:首先, 必须是同一种商品;其次, 是关于该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再次, 强调两者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在A、B、C、D、E五个选项中, A、C选项不符合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D、E选项不是同一种商品, 因此该题选择答案B, 符合同一种商品———计算机, 它的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该题目大部分做错的学生容易误选D、E两个选项。0902班学生在该题上的正确率高于0901班, 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导入案例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了需求定理的几个关键点, 因此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 计算题:该题完全模仿导入案例三, 由于在0902班有完整的案例讲解, 而0901班只是纯粹地讲授解题方法, 没有案例演示, 学生没有直观的印象, 因此该题两个班的正确率对比效果更加明显;再加上涉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 因此, 这题要完全正确, 有一定难度。0901班只有5个学生能够完全答对, 占班级人数的14.3%, 相较之下, 0902班有70%的学生能够模仿案例3解出该题。

实验证明, 应结合学生、学科和专业的实际特点, 研究引进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案例导入教学有利于创学科特色、做精品课程, 形成有显著中职特色的教学特点, 实现有效性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案例教学应有正确的理念案例教学法虽好, 但也不是万能的, 不能解决所有教学问题。案例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 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教学客体和教学目的, 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时应将不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实现多样化教学。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具有高容量信息密集的特点, 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和案例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课时中适当增大知识信息的输出量, 提高单位课时教学效率;另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 可以利用形象直观的信息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案例教学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 并且具有综合性强、理论深度不足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驾驭案例分析的时机判断能力, 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果在原理没有讲清楚之前, 就急于讲案例, 会导致学生基本功不扎实, 抓不住问题的要点, 对事物的认识较为肤浅。

建立自我评价体系, 确保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方法成功与否, 在教学实践中应及时总结本章节授课的经验并建立一套自我评价体系。如每次安排案例教学时, 都先确定教学目标、重点、案例分析所用的课时, 这些案例讨论的具体形式、预计效果等, 每次课后进行综合评价, 了解学生听课情况, 通过课后批改学生作业, 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摘要: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的理论与方法,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方法。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 对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的组织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发现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32.

[2]张元鹏.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 (1) .

[3]叶卫华.浅谈案例教学法的作用[J].职业圈, 2007 (10) .

[4]项桂娥.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探析[J].科学教育, 2006 (6) .

[5]张玉英, 李向东.经济类课程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2) .

[6]张天勇.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若干体会[J].中国水运 (理论版) , 2007 (11) .

[7]熊红芳.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应用[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9 (9) .

婆媳关系的经济学原理 篇8

或许上一代家庭是因为人口众多关系复杂而造成婆媳关系相对难处,但是如今结构相对简单的小家庭也依然难以避免地陷入婆媳难处的“麻辣”境地。社会学家根据长期调查研究发现,婆媳关系无法调和是导致夫妻长期冷战甚至分居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婆媳真的是“天敌”么,婆媳关系能不能化干戈为玉帛呢?让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看看婆婆和媳妇这对欢喜冤家吧!

Part1 婆媳关系的N种磨难

第一难:误入无底洞

讲述者:孙洁年龄:29 婚龄:2年

我的婆家是市里最富的人家,而我娘家比较穷,所以我对我和杜凯的恋情特别珍惜,家里人都觉得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然而,这块馅饼可没那么好吃。

前年举行婚礼前后,我就感觉到了婆婆的专横。婆婆是这个家族企业的创始人,公公性格比较内向,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司里,都是婆婆说了算。我们所有的婚礼事项也都是她说了算,就连用什么样的床上用品和卫生用品也都是她决定的。婚礼当天,我因为不喜欢婆婆铺的大红床罩,便换上了我妈买的天蓝色床罩,结果被她狠狠地责骂了一顿,她说进了杜家就要听她的。我只好换回了大红床罩。

等我和杜凯度蜜月回来,我才发现婆婆已经自作主张替我辞掉了工作,还把我的关系统统转到了家族企业里。工作是转到婆家的企业来了,可婆婆并不要求我上班,她说家里需要一个媳妇来操持,于是我就徹底地做了专职太太。说是专职太太,却只不过是一个不拿工资的跑腿而已。我和杜凯的一切吃穿用等都要靠婆婆支付,我不仅失去了工作的自由,还连花钱的自由都没有了。结婚两年,我觉得整个人都快废掉了,没有了选择的权力,没有了消费的乐趣,婆婆给我的钱的确不少,可是如果我买了一件婆婆不喜欢的东西,那么结果一定是要当着她的面扔掉。

这样的日子,让我觉得自己像无底洞里看不到阳光的植物,一天天枯萎。

有一次,我实在忍无可忍,找到婆婆,跟她说我想出去工作,想和杜凯搬出去住。婆婆狠狠地看了我一眼,说道:“过惯了好日子,再过苦日子就难了。要过苦日子也可以,自己去,别害杜凯。”这样的回答,不就等于想分开我们吗?

经济学之点化:富婆婆和穷媳妇之间的经济跷跷板

孙洁和婆婆的矛盾看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媳妇和婆婆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对家庭管理权的争执。在传统观念中,婆婆与媳妇原本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所以在不平等的经济背景下,婆婆自然而然地拥有了绝对的权力。个人的价值在家庭中得不到体现,这就是孙洁感到压抑,感到没有出头之日的原因。在这一难里,富婆婆和穷媳妇之间的经济跷跷板倾斜了,穷媳妇的力量太轻,所以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窘迫境地。

支招:独立或者服从

面对经济跷跷板那头过于强势的婆婆,孙洁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或动员丈夫一起从婆婆一手遮天的家里独立出来,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或服从于婆婆的领导,服务于家族企业,并逐渐在家族企业中取得一席之地。

第二难:误闯女儿国

讲述者:邢兰 年龄:30婚龄:4年

结婚前,我就知道他家不富裕,可是在农村也还不算太差,所以,尽管父母朋友劝我慎重一些,我还是觉得这段婚姻不会有什么问题。谁知道,一结婚麻烦就来了,首先是公婆没钱买化肥,老公拿了2000元回去;接着是老公的双胞胎妹妹要交高一的学费,老公又给了3000元。第二年春天,为了增加收入,我们把自己两居室中的一居室租了出去,结果拿到房租的第一个月,婆婆就要求我们拿出800块钱支持家里买小牛。实际上,这点钱婆婆自己完全拿得出来。

老公是中学教师,我是公司里的业务主管,收入是他的五倍。在家里我是大管家,每次老公跟我要钱给婆家,我心里都老大不痛快。

最让我生气的是婆婆不仅自己跟儿子要钱,还动员两个女儿跟我要东西。有一次我亲耳听见老公的一个妹妹跟婆婆要件羽绒服,婆婆对她说:“跟你嫂子要去,她衣服多,让她找件给你穿。”这几年,每次我回公婆家,不是化妆品被这个小姑子要走了,就是新买的衣服被那个小姑子抢去了,反正不咬我一口他们就不痛快。前几天,婆婆说两个小姑子一起上大学负担不起,要我们出生活费,我二话没说拉起老公就坐车走了。照这样下去,恐怕将来两个妹妹的嫁妆都要我们给了!

我粗粗算了一下,我结婚这4年,给婆婆的钱足够买一辆车了。我拼死拼活地挣钱,却存不下一分钱。为了婆婆要钱的事情,我和老公吵了不知多少次,老公没办法,只好自己省吃俭用抠下钱来补贴他妈。昨天晚上我给老公收拾衣服,突然发现他的衣服都很旧了,他是舍不得买新衣服呀!想到这,我的眼泪流了下来,真委屈他了。唉,我怎么摊上了这么一个婆婆呀!

经济学之点化:穷婆婆和富媳妇之间的投资回报率

邢兰和婆婆之间的矛盾始终围绕着一个字:钱。看起来邢兰的婆婆的确是有些过分,然而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婆媳矛盾,而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经济回报概念和现代生活的冲突。老人认为前半辈子为儿女付出,后半辈子依靠儿女,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保障的圆圈。但邢兰夫妻没有和公婆一起生活,媳妇做饭洗衣、料理家务、伺候老人的传统一幕没有出现,这就使得邢兰公婆的保障圈被打破了,投资回报率下降,邢兰的婆婆为了获取对儿子的投资回报,就频繁地跟儿子要钱,从而引起了邢兰的不满。

支招:忍耐并且体谅

对于邢兰来说,要想迅速化解这场婆媳战争,还真不容易,因为婆婆的观念肯定是很难改变的,而婆婆家目前的经济状况也不能完全不依靠儿子和邢兰。所以,邢兰除了忍耐,只有努力去体谅老人们的苦处,毕竟他们给了你最大的一颗硕果——他们的儿子你的丈夫。

第三难:难取真经

讲述者:曹琴安年龄:56 做婆婆的年数:5年

做媳妇难,做婆婆也难。当年我做媳妇时,婆婆曾挥舞扫帚把我赶出家门,原因是我怀孕嘴馋偷吃了婆婆藏在柜子里的点心。如今我做了婆婆,想起当年自己的委屈,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对待媳妇,免得我当年的苦难重演。可待媳妇好也不容易呀,媳妇是人家的孩子,不像自己的孩子,委屈不得。就这样媳妇天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我们婆媳相处得倒也和和睦睦。可是两年后,因为我在外当兵的小儿子调往青岛,需要用钱,我跟大儿子要了5000块钱,矛盾就出现了。媳妇把钱交到我手里时特别说明,这5000块钱要算老二借他们的,老二有了钱是要还给他们的。我听了心里特别不痛快,你们小两口在家里吃住两年,吃的用的都是我买的,如今跟你们要5000块钱接济老二,怎么还要还呢?

矛盾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当月,我就懒得去给儿子媳妇买牙刷牙膏洗漱用品了。我心里想,从此以后该你给家里买东西了。

我倒不是跟媳妇斤斤计较,只是觉得两个儿子同等重要,我为你们付出了多少,也一样要为老二付出多少,如今跟你们要5000块钱给老二都不成,我就得省点钱给他将来娶媳妇用了。不过除此之外,我对待媳妇的态度没变,照样是你爱吃什么就给你做什么,你忙的时候帮你洗衣服帮你收拾房间。可后来我竟然发现,媳妇买了非常高档的洗漱用品,藏起来自己偷偷用,而她买回来放在卫生间里给大家用的都是非常便宜的地摊货!

这件事让我伤透了心,我就不明白,我的真心为什么换不来媳妇的真心呢?我比宠儿子还宠她,到头来她还一心只想着自己!现在我已经和儿子儿媳妇分开住了。想想看:一个月吃饭要多少钱,他們从未给过我伙食费;每月的水费电费他们从不过问,又该怎么算呢?别说我老太太抠门,我大方过,可我的真心换不来媳妇的真心,我何苦再付出呢?

经济学之点化:婆媳关系的等价原理

在经济学里,等价交换是最基础的经济原理,在婆媳关系中也一样,婆婆的付出如果不能够获得等价的经济或者亲情效益,那么这个关系必定出现失衡。

曹琴安儿媳的观点代表了现在一部分媳妇的想法,仿佛退休的婆婆闲着没事,就应该给儿子媳妇做饭洗衣料理家务,将来还该伺候媳妇坐月子帮着带孙子。这些简直成了老人们的义务和责任,媳妇们不仅接受得心安理得,还时常会挑三拣四。实际上,婆婆并没有义务去承担这些责任。曹琴安和媳妇之所以出现了目前的矛盾,主要是因为媳妇的作为打破了曹琴安心里对等价关系的期待。

支招:解放自己重建平衡

曹琴安应该让媳妇在等价关系中体会到婆婆的付出之重,从而逐渐恢复正常的经济等价,达到婆媳之间的正常平衡。曹琴安的困境不是她个人的,而是目前中国很多婆婆正在面对的普遍问题,婆婆们只有把自己从儿子媳妇小家庭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才能重新建立真正等价的婆媳平衡。

Part2 婆媳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婆媳之间的矛盾,用经济学来分析,根本的问题是经济问题,即对家庭管理权、经营权的争夺。

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也具有生产消费分配的功能,家庭成员间是以血缘为纽带连接的,它的内部管理结构是金字塔形的。在家庭这个社会中,女性是主要的管理与经营者,按照长幼排序,婆婆自然拥有绝对的权力。然而,婆婆与媳妇是家庭中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这就决定了她们之间缺乏一般亲情关系中的宽容与理解,也难有一般亲情关系中的关爱与帮助,与家庭其他成员间的关系相比,她们之间最难协调的是斤斤计较。一般家庭成员中即使出现矛盾,解决起来也因亲情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往往复杂问题简单化,而婆媳之间因为缺乏弹性,就有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

婆媳矛盾的经济学原理除了上面案例中列举的三种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婆婆为了永久地占有对儿子的控制权、媳妇为了完全得到对丈夫的管理权而发生的经济争夺,婆媳为了行使家庭管理权而产生的纠纷等等。而目前很多媳妇因为要忙于小家庭的供房供车、孩子上学等家庭建设,无暇顾及老人,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保障的圆圈,老人们在得不到儿子和儿媳照顾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为自己的将来留点儿老本儿;媳妇们有意或无意地仍然坚持长辈应该无条件地为晚辈付出,却不考虑自己能不能、愿不愿给老人养老。

这种种情况打破了经济学原理固有的平衡,造成了婆媳关系的剑拔弩张。

Part3女性快言:“大话”经济时代的婆媳关系

媳妇发言:

菲菲:最初我觉得我婆婆挺好的,我结婚时的一切开销都是她拿的钱。前年婆婆买了套门面房,我以为她会在房产证上写上她儿子的名字,可没想到她竟写了自己的名字。婆婆就一个儿子,不写他的名字,肯定是怕我会分掉老公的一半财产。这件事让我觉得婆婆很虚伪,对我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

雪人:结婚的时候,婆婆送了我一条“铂金链子”,还有一个很大的“钻石坠子”。我当时受宠若惊,那颗钻石实在太大了,我常常拿着链子跟人炫耀。可最近我发现,链子和钻石原来都是假的!真是气死人了!

傻宝贝:我结婚几年了,回婆家后什么都不用干,简直标准型的饭来张口,也不用收拾,每次我们回家婆婆都会准备很多好吃的,我们除了吃、睡、玩,没别的了。现在我的宝宝四个月了,婆婆照顾得很好,婆婆说,只要让她照看宝宝,做什么都行。

婆婆发言:

张大妈:我的媳妇懒呀,衣服不攒到没得穿了不会洗,买东西不会挑,还不会做饭,挣钱不多,却花得不少,我不管着她怎么行呀。这我将来要是动不了了,我那宝贝儿子可要受苦了。

李阿姨:每次媳妇买完东西回来,都要把给我买的东西挑出来向我报账,好像我欠她似的。现在她给我花了多少钱我都如数还给她,省得心里都别扭。

王婶:媳妇再好也不贴心,她有她的打算,有她的父母,她给自己父母买的东西永远比给我买的东西多。也不能怪媳妇,我又没有生养人家,凭什么要求人家待我像待自个爹娘一样好。

局外人念经:

口述:宋楠做媳妇的年数:3年

我家和婆婆家住得很近,就在一栋楼不同的楼层。我的朋友们都说离那么近,就让退休的婆婆一起做了我们的饭好了,省得自己辛苦。我却不想这么做,因为我希望亲婆媳明算账。

我是北方人,婆婆是南方人,口味不一样,每次去婆婆都要专门给我煮饺子,所以我觉得还是不要一起吃的好,要不然一则给老人添麻烦,二则也不一定合自己的口。而婆婆知道我忙,也很少要求我经常回去,倒是她自己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送上来给我们尝尝。婆婆退休后参加了不少社会活动,因此我们从来不要求她帮我们料理家务,反正我们请了钟点工,花钱不多,却什么都收拾得整整齐齐的。

婆婆喜欢时髦,每次买衣服都喜欢叫我陪她去,要我帮她挑一些年轻人喜欢、她也能穿的衣服。每次出去购物,我和婆婆都各付各账,没有什么争执,也挺自然的。我觉得经济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经济问题处理好了,就没有什么婆媳矛盾了。再说老人也需要消费需要享受,年轻人自己挣钱自己花,双方两不相欠,一切都简单了,婆媳关系也就理顺了。

Part4上给婆婆和媳妇们的一堂经济学课程

A媳妇

减少对婆家的期待,独立地筹划你们自己的生活,做个自立、也不受良心谴责的晚辈。

B婆婆

学会和儿子分离,不过多干涉儿子媳妇的生活,在对自己的养老有足够考虑的条件下,适度地在经济、体力和时间上帮助他们,做个不累还不招人烦的长辈。

C经济关系

上一篇:二年级攀登英语教学计划下一篇:在全市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培训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