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原理

2024-08-21

教学设计原理(精选12篇)

教学设计原理 篇1

和谐是社会的追求, 也是教育的追求.利用和谐原理进行初中数学教学, 就是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使教育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 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一、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和谐原理的必要性

“和谐课堂”即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 是知识的互动、情感的融合和正确价值观的主动发展.构建和谐的初中数学课堂, 既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社会要求.

1.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 其强调“个性充分和谐地发展”

只有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转化成“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才能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的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就要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落到实处.

2. 从有效教学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来看, 它们都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本导向的

有效教学理论强调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达到情感与认识的和谐统一, 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和谐统一,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智力正常的青少年都有可观的心理潜能和成才可能, 只要教育措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 激活其心理状态, 就能发挥其潜能.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主动参与, 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如学习数学的动机与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可, 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等.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注意应用和谐原理, 使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师生和环境产生愉悦的“心理磁场”,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状态.

3. 从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来看, 教育不是要人消

极不为、无所作为, 而是要激发主动性, 培养独立性, 使人自我塑造, 自我形成, 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

我们追求的和谐课堂, 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以及与教师平等的进行交流, 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健康的发展.传统的数学课堂, 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 不考虑超负荷训练的数学课程给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留下太多的阴影, 从而造成学生“消极”的心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 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协调发展.因此,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理想的数学学习环境, 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欢畅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 从而通过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这方面讲, “和谐课堂”的创设也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和谐原理的基本策略

创设和谐课堂需要教学过程张弛有度, 老师态度和蔼可亲, 教学形式新颖多样, 讲解具体生动, 学生思维活跃, 情绪稳定, 师生互动默契.那么, 怎样才能创建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 构建和谐的初中数学课堂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正如莱纳所言:知识是无法传递的, 传递的只是信息,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教师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业已存在的差距, 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创设一个没有精神压抑的学习环境.首先,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 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教师以“亲和”的态度、“商量”的口气、“帮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讨论, 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于不知不觉之中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 畅所欲言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 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次, 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 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 恰当地组织教学, 灵活地选择方式, 通过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 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动力,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 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讨论起问题来毫无疑虑, 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 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发展.

2. 创设理解、尊重、赞赏的师生关系

常言说得好:理解是最高的奖赏、最大的鼓舞.一个人的激励力量与其所体验到的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理解程度一般是成正比的, 理解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尊重智育发展迟缓的学生, 尊重学业不良的学生, 尤其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学生, 还要学会赞赏学生, 赞赏每一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赞赏每一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赞赏每一名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质疑和自我的超越……教师只有理解、尊重、赞赏学生,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样, 学生只有尊敬教师, 才能虚心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实践证明, 当教与学的关系和谐时, 教与学的效果也最为突出.

3. 创设形象、直观、易懂的认知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这就是说,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求数学课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 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 充满着学生易于接受的、乐于接触的认知内容.对中学数学学习来说, 每节新课有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和知识难点, 借助形象与直观促进学生理解, 达到课堂的整体和谐, 可以说是被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普遍接受的策略之一.由于直观形象反映了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 因此教师通过图形、图像或图表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一些抽象的、概括的或难以理解的数学结论或问题, 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表示有时会变得一目了然, 更容易理解.

4. 创设合作、探究、交流的数学活动

合作、探究学习是目前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主动地发现知识, 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主动构建自己新的认知结构.另外,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去了解、探讨一些高层次的结论, 如数学思想、规律、定律、法则、公式等, 否则只是“表面繁荣”, 不是真正的和谐课堂.

以上仅从几个侧面探讨了和谐教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 但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点,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师生实际、教学环境的软硬设施等条件精心设计, 灵活驾驭.在教学过程中, 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都是体现和谐原理的教学策略.

三、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和谐原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

由于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命题都不是孤立的, 它们彼此之间紧密联系, 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所以, 学习过程中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毅力.好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常常是前面的知识没弄懂, 就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 这样日积月累, 不懂的内容越来越多, 最后达到不能继续学习的地步, 以至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由此可见, 教师在选取教材内容时, 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授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努力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动机水平, 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以强大的动力来推动、促进、调节数学的学习活动, 切实做到让学生稳步前进.

2. 面向全体原则

和谐教学的一个重要宗旨是使每一名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实际上,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志趣等方面上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经常研究每一名学生的学况, 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 真正做到: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 分层提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要特别予以关心, 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或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 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的学习与身心不断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教师应及时调整学生层次, 让所有学生时时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要鼓励同层次学生相互竞争, 不断从低层进入高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享成功;同时, 在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要允许有不和谐的声音的合理释放.教学和谐并不意味着教师为了达到表面的一团和气而扼杀所有个性的体现, 那种以“牺牲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的教学法与“以人为本, 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 因此这样的数学课堂也并非是和谐的.

3. 激励创新原则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多方面的功能, 但其核心功能最终必须定位在促进学生创新, 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运用适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和“纵横驰骋”.教师的公开批评、阴沉的脸色、讥讽训斥等态度, 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流露出紧张的神色, 很难想象, 缺乏鼓励的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的教学, 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进入抑止状态的教学, 是怎样的一个“和谐”的教学?

和谐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实施“和谐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为初中数学老师, 应该努力使和谐的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理想家园, 一个充满信任与呵护的温暖天堂, 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互动平台.

摘要:和谐原理是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一条普遍规律, 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人工系统, 都应呈现和谐的特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 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显然应体现和谐性.本文从应用和谐原理的必要性、基本策略及必须遵循的原则三方面阐述了和谐原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和谐原理,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2]俞剑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中学数学杂志, 2007 (4) .

[3]钟启泉, 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教学设计原理 篇2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初始化8255A,A口工作方式0,输出 START: MOV

DX,63H

MOV

AL,08BH

MOV

BL,OAH

OUT

DX,AL DY:

MOV

CX,30C4H;置定时外循环初始值 MM:

MOV

BH,0AH;置定时内循环初始值

DEC

LP:

MOV

IN

DEC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JMP

LP1:

MOV

MOV

JMP

LP2:

MOV

MOV

JMP

LP3:

MOV

MOV

CX DX,62H AL,DX;读取C口值 BH BH,00H MM CX,0000H XD;转向剩余时间显示程序 AL,00H;判断是否有键按下 LP AL,01H;判断是否是1号键按下 LP1 AL,02H;判断是否是2号键按下 LP2 AL,04H;判断是否是3号键按下 LP3 AL,08H;判断是否是4号键按下 LP4 AL,10H;判断是否是5号键按下 LP5 AL,20H;判断是否是6号键按下 LP6 AL,40H;判断是否是7号键按下 LP7 AL,80H;判断是否是8号键按下 LP8 LP AL,86H AH,01H EN

;显示1号抢答成功者并锋鸣

AL,0CBH AL,02H EN

;显示2号抢答成功者并锋鸣

AL,0CFH AH,0CFH

JMP

EN

;显示3号抢答成功者并锋鸣 LP4:

MOV

AL,0E6H

MOV

AH,08H

JMP

EN

;显示4号抢答成功者并锋鸣 LP5:

MOV

AL,0EDH

MOV

AH,10H

JMP

EN

;显示5号抢答成功者并锋鸣 LP6:

MOV

AL,0FDH

MOV

AH,20H

JMP

LP7:

MOV

MOV

JMP

LP8:

MOV

MOV

JMP

EN:

MOV

OUT

MOV

MOV

OUT

JMP

XD:

DEC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CMP

JZ

XD9:

MOV EN

;显示6号抢答成功者并锋鸣 AL,87H AH,40H EN

;显示7号抢答成功者并锋鸣 AL,0FFH AH,80H EN

;显示8号抢答成功者并锋鸣 DX,60H DX,AL DX,61H AL,AH DX,AL MD BL

;判断剩余时间并转向显示程序 BL,09H XD9 BL,08H XD8 BL,07H XD7 BL,06H XD6 BL,05H XD5 BL,04H XD4 BL,03H XD3 BL,02H XD2 BL,01H XD1 BL,00H XD0 AL,6FH;显示剩余9秒

JMP

EN1 XD8:

MOV

AL,7FH;显示剩余8秒

JMP

EN1 XD7:

MOV

AL,07FH;显示剩余7秒

JMP

EN1 XD6:

MOV

AL,7DH;显示剩余6秒

JMP

EN1 XD5:

MOV

AL,6DH;显示剩余5秒

JMP

EN1 XD4:

MOV

JMP

XD3:

MOV

JMP

XD2:

MOV

JMP

XD1:

MOV

JMP

XD0:

MOV

JMP

EN1:

MOV

OUT

CMP

JZ

JMP

MD:

MOV

IN

CMP

JZ

JMP

MOV

INT

CODE

ENDS

END

AL,66H;显示剩余4秒

EN1 AL,4FH;显示剩余3秒

EN1 AL,4BH;显示剩余2秒

EN1 AL,06H;显示剩余1秒

EN1 AL,3FH;显示剩余0秒,结束。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3

摘 要: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起到由理论到工程的桥梁作用。本文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和本校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实际,就化工原理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化工原理课程是各高校中与化学化工相关的专业性很强的必修课,学习该课程需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技术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以及解决、分析实际化工问题的能力。化工原理的主要内容有流体流动、输送、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单元操作如液体精馏、气体吸收、过滤和萃取等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实验研究方法等。

由于化工原理课程原理较难、内容庞杂、操作多、公式繁琐,学生大多数都认为它是一门较难学好的课程,对它不感兴趣,有畏难思想。而且现在高校普遍压缩教学课时,化工原理课程内容多、学时少,教师几乎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到、讲透。笔者结合化工原理教学的实际,就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探讨。

一、从生活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化工原理的理论内容本身较枯燥乏味,学生在课上会出现开小差、昏昏欲睡等问题。在讲原理时与生活相结合,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洞察、想象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建立内在联系

化工原理课程中的单元操作都可分解为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这三种传递过程和三者的结合,简称“三传”。三种传递现象中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和内在的联系。传递过程是联系各单元操作的一条主线。因此在某些章节中,有很多理论、公式都非常相似。在授课过程中,若能将类似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和归纳,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又有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热量传递中的给热问题就和气体吸收中的双模模型相似,间壁传热:(1)热流体以对流传热方式把热量向临近壁面传递;(2)存在温差的两个间壁面之间通过热传导传热;(3)另一侧间壁再通过对流传热把热量传递给另一侧的冷流体。气体的传质吸收与此类似,被吸收气体在气膜内通过分子扩散到气液界面,在界面处快速溶解,然后再以分子扩散的方式在液膜中扩散至主体。此外,吸收速率的推理可与传热速率相类似。

讲授中采用对比法,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去理解新内容,可以使学生易于接受新内容,理解当中的理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把教师从粉笔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既节省了课时,又能营造出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像换热器、离心泵和塔设备等常用的化工生产设备,学生往往没有接触过,没有空间概念,如果还是用板书来讲解的话,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黑板上画图,而且图形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失真,最终事倍功半。倘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话,可以用三维的立体动画清晰生动地展示这一过程,逼真地重现设备操作和设备内部结构,使得复杂结构直观化,抽象概念简单化,在课堂上就可以给学生一种很强的实物感。

多媒体的运用,将化工生产直接“搬入”课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会把自己在帮家里干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拿来问,真真正正让大家感受到化工原理的重要性。

四、重视实验,尽快建成化工原理实验室

化工原理课程包括教学、实验和设计三个环节,化工原理实验可以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技术工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上好实验课将有助于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本校化学专业的学生只是进行了化工原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学院尽快地建立实验室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实验可以缓解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带来的厌学情绪。实验课内容有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部分,前期可以先进行基础实验,如雷诺实验、离心泵实验、过滤实验、精馏实验、干燥实验等,实现对化工原理的工程概念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完成实验后,还要撰写一份符合规范的实验报告,后期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综合性实验。

对于实验的组织,可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即上课开始时教师不再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仪器使用等进行讲解,这些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起到督导的作用,对学生的实验过程仅提供一些意见。因此,为了能顺利完成实验,学生必须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资料查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准备工作,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会尝试着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加深对化工原理课程认识的同时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知识,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并掌握处理具体工程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不仅要吃透课程内容,还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讲究授课方法和技巧,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应用多种方法来组织、实施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快乐自觉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白薇扬,谭怀琴,赵清华,等.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浅析[J].广州化工,2011,39(23):146-147,150.

《创建原理图元件》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类、电气控制类专业规划教材《电子线路辅助设计Protel 99SE》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以实践操作为主, 主要介绍了自制元件的流程和方法, 它是整个PCB设计中最常遇到、最为基础的环节。

学情分析:中职电子专业二年级学生, 在知识技能方面, 经过一年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能看懂简单的原理图, 焊接过印刷电路板, 并完成了无线电调试中级技能训练。因此, 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学习能力方面, 多数学生都有操作经验, 愿意与老师、同学合作, 有表现欲望, 但大部分同学对理论指导不感兴趣, 更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创建原理图元件的基本流程;能够正确放置元件管脚, 并对管脚的相关属性进行设置; (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3) 重点:制作原理图元件的流程和相关操作方法; (4) 难点:元件管脚的放置及相关属性的修改。

教法学法:本节课运用到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互动教学法、汇报展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 在操作中熟练, 在展示中自我定位, 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如下。

一、安排任务提出问题

给出任务原理图 (图1) 并对任务进行分析, 指出元件IC1在元件库中找不到, 应该怎么做?【设计意图:应用任务驱动、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启发, 层层引入问题。问题1:绘制原理图时遇到元件库中没有元件应该怎么办? (自制元件) 问题2:尝试说出一个元件符号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 为第三环节要讲的内容做铺垫,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讲授新课直观演示

(1) 讲授。知识点一:元件符号的一般组成;知识点二:创建原理图元件的一般流程。 (2) 教师采用广播教学演示操作全过程, 学生在观看演示的同时对相关操作进行记录, 完成学生工作任务单以便在操作实践环节查阅; (3) 总结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以减少学生出错概率。包括:元件位置、管脚的放置方向、元件管脚的外形、元件管脚名的设置、及时保管。【设计意图:应用形象直观的对比法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操作会导致什么样的错误, 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谨慎细心的工作态度来减少错误的发生,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程实践操作练习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实践, 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巡视观察, 做技术支持, 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巩固本节所学新知识。】

五、作业展示总结交流

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并对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展示帮助同学进行正确的自评和互评;总结交流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提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两个原理教学设计 篇5

奋斗中学高三数学组 赵莉娜

课程分析:

本节课是《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它是本教材第一章《计数原理》的第一节,这两个原理为排列组合,随机变量的概率等内容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是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结论与其基本思想方法在解决本章应用问题时有许多直接应用。因此,它理应成为我们重点把握的内容。因为现在是高三复习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它的具体内容,所以只有是来通过习题,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更好的掌握两个原理。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希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及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现在高三的学生已经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连续上课近五个月,有点处于疲劳状态,主动性和积极性欠佳。该班是理科重点班,班中学习成绩有点两极分化。但是该班的学生有很强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一部分同学思维活跃,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而且能够清楚讲解,能够互帮互助解决问题。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计数原理有一些印象,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在自觉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克服难点,深入理解重点。

设计思路: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指导思想,我认识到数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能力的关键。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第一个认知层次让学生回顾旧知,为本节课做好铺垫;第二个认知层次知识回顾、双基自测,通过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掌握知识;第三个认知层次巩固提高、点击高考,通过合作完成知识的迁移,与高考接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时安排是2个课时,教学媒体设计是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复习并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内容.(2)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从浅入深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两个原理,并通过一题多问式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定理的理解,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体会两个定理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两个计数原理

教学难点:正确的理解“完成一件事情”的含义;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正确地区分“分类”和“分步”.教学过程:

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和出现形式,让学生有复习的方向)【考试大纲】

1.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2.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多为选择,填空,一般与排列组合结合.【复习指导】

复习时要弄清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础.

二、复习回顾,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因为是高三复习,所以直接让学生回顾知识点)

因为这是本节内容的主要内容,所以此处设计板书,也让学生时刻以此为做题的依据.三、知识回顾、双基自测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简单的判断题和两个填空题对两个原理有个初步的理解认识)

接着趁热打铁,再出两个加点难度并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来进一步让学生清楚三个问题:要完成一件什么事?完成这件事有几类方法?每类方法需要几步完成?(设计意图:提起学生的做题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一题多变式来体会:怎样完成一件事?

(设计意图:不换背景,一题多变,出一题完成一题,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体会分步原理,解决常见的疑难点)

四、巩固提高、点击高考

因为数字的排列组合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颇高,所以我将几类高考题汇总到一个题目中,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个题目,并让学生展示答案.(设计意图:此题属于难题,有专家通过数据分析,各类讲解中学生给学生讲是效率最高的,所以我希望通过此题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高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用两个计数原理解决计数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要在开始计算前要进行仔细分析——需要分类还是分步.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分类后再分别对每一类进行计数,最后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求和,得到总数.分步要做到“步骤完整”——完成了所有步骤,恰好完成任务,当然步与步之间要相互独立.分布后再计算每一步的方法数,最后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把完成每一步的方法数相乘,得到总数.布置作业:课本第180页 自测自评1-4,例1,巧练模拟1、3、4,达到巩固练习的效果.最后布置下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可以提前预习。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原理 篇6

【关键词】逻辑设计;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模式手段

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目标与定位

1.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了解计算机逻辑编程结构及工作原理,理解课程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拓宽计算机应用的领域和范围的思路和概念;掌握80x86处理器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熟悉微机接口部件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主要接口部件进行应用设计的方法。

(2)能力目标:具有运用微机软、硬件技术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掌握运用主要接口部件进行应用设计的方法;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3)素质目标:具有查找、翻译专业外文文献,收集和提炼科研信息的能力;撰写读书报告或综述,并提高学员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培养其初步的科研能力。培养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建立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富于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课程定位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旨在强化计算机硬件基础,培养硬件设计与应用开发能力,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常用接口技术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硬件设计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达到能设计接口电路的水平;在应用开发方面,主要培养学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能力,达到能编写接口程序和设备驱动程序的水平。通过课程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ARM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PROTEL版图设计》、《嵌入式产品制作实践》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常用接口技术,提高学员微型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现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具有运用现代微机技术进行软、硬件系统开发的能力。

2.教学具体内容安排

微机系统基本知识,MPU的功能结构与工作模式,存储器技术,8086 CPU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常用可编程接口芯片知识,微机总线技术,人机交互设备及接口,微机应用系统。

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手段

1.教材编写的原则

(1)高质量原则。课程主要教材应选用近三年国家推荐使用的新版优秀教材或规划教材。教材的章节和内容要编排合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应方便学生学习、阅读和理解。

(2)实用性原则。教材的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应具有丰富的实例,章节内应该有配套的练习题。

(3)系统性原则。教材应注重本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衔接性。

(4)先进性原则。教材内容中应包含体现本学科发展的一些前沿领域和知识。

(5)根据学生的基础确定教学与教材内容的原则。

2.教学模式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建设知识点和实验的项目库,结合项目库中的项目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另外,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学习项目开发的规范,体验团队协作过程,积累项目开发的经验,不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支撑课赛结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3.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课前、课后的答疑辅导,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员通过对微机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接口技术的理解,树立微机系统的整体观念,进而掌握运用现代微机技术进行软、硬件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

(1)以学员为主体,注重启发和引导式教学

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且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启发和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同时在课堂上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侧重应用实例的讲解,加强教学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优化实验内容,开展任务驱动型的实验教学模式

本着培养和提高学员应用能力的原则,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应通过循序渐进的实验内容安排,不断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避免学生在实验中“浅尝辄止”。同时实验教学要符合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要求;符合学生的技能训练目标;兼顾学生学习兴趣和保证实验效果。

(3)开展第二课堂

让学有余力、学习兴趣大、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课外课程学习活动,也可以让学员参与部分初步的科学探讨工作。指导教师介绍他们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或翻译英语专业文献。在整个课外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员的科研思维、方法、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条件

通过教师生动的表达和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再结合多媒体直观的展示,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利用学校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课程网站提供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视频、习题作业等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不断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结合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先进的课件制作技术,发挥多种制作工具的优势,提高课件的信息量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计划和建议

(1)加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网络资源和素材库的建设。素材库分为图片库、文本库、视频库、动画库和音频库等。

(2)准备开设个性化的网上教学资源库或教学网站,展示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等。也可以鼓励学习兴趣大、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教学课件的制作。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

[2]姜大源.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理论.

“电解原理”教学设计及实施 篇7

“电解原理”是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原电池知识;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二节中,学生已经具有借助氧化还原理论、金属活动顺序和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判断电池正、负极以及设计原电池和书写原电池电极反应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可利用原电池原理的逆向应用,引出发明电解池的可能性;结合物理学中电子流向及化学中氧化还原相关知识,科学猜想两电极上的可能反应;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以确定实验装置、动手实验以验证反应产物。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小结中提升理论。最后在“学会应用”中巩固知识、形成体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

(2)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采用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分组讨论、师生总结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科学事实,体验“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总结——形成理论”的研究过程,增强对电解池工作原理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戴维发明电解法的化学史,感受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原电池工作原理到电解池工作原理的逆推,体验电化学知识间的相关性与渐进性,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通过石墨作电极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猜想的重要意义,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细致、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

1. 视频激疑

播放视频《电解法在元素发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知识的自然生长与过渡,激发学生探究电解原理的兴趣,同时赞赏化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回忆:什么是原电池?以石墨、锌、稀硫酸形成的原电池为例,其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如何书写?

2. 科学猜想

通过猜想一:“Zn-2e-=Zn2+,那Zn2+如何变为Zn?这与原电池原理有何联系?谁来提供电子?”完成电解池原理与装置的初步猜想。

通过猜想二:“如果提供的电解质溶液是CuCl2溶液,电极均为石墨棒,请猜想并画出戴维装置的草图。利用这个装置,可能获得什么单质?这些单质分别在哪一个电极上生成?”引发电解池原理与装置的深入思考。

通过两次猜想,明了学情;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及发现问题的意识。如果学生不能答出猜想二,再铺设如下思维台阶:

台阶一:通电前,CuCl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它们在溶液中如何运动?

台阶二:通电后,这些离子在溶液中的运动是否会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台阶三:通电后,移向各区域的离子可能发生什么反应?谁先反应?为什么?

3. 实验探究

布置学生利用桌面上的仪器和试剂证明自己的猜想,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

4. 合作学习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9第一段到P80第四段,思考以石墨作电极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原理,然后小组讨论并完成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对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关键词:电解、电解池(或电解槽)、阳极、阴极、放电、惰性电极、活泼电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习从具体事实中抽象出规律或理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5. 总结交流

各小组代表按通电前、通电后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及迁移情况并写出各电极反应式,教师评价并引导学生归纳知识,形成笔记。

6. 学会应用

布置练习:画出石墨为电极,电解NaCl溶液的装置图。

(1)请在图上标出:

①电源各电极的名称;

②电解池各电极的名称;

③电子流向。

(2)按通电前、通电后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及迁移情况。

(3)写出各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

7. 知识升华

教师提出质疑:如果电极不是石墨棒,电极反应会改变吗?让学生调换电源的正负极,观察实验现象。由此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入活泼电极的介绍。

8. 课后延伸

安排如下两道练习,分别侧重于“动手”和“动脑”,让学生“二选一”选做一题。这样的设置既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留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又完整复习了所学知识。

(1)今有两支黑色铅笔、两段导线、干电池、滤纸、培养皿、A、B、C三种溶液。请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让铅笔画出红线、蓝线。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话想对戴维说吗?

—告诉他电解装置的原理?谈谈实验改进的方法?还是精神感召、思维碰撞……请利用网络(http://baike.baidu.com/view/1837049.htm等)、课外资料,整理所学知识,并给戴维写一封公开信。

四、课后反思

机械原理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篇8

机械原理辅助教学系统主要是展示机器中常见的各种机构, 介绍机构的形式和用途, 演示机构的基本原理和运动特性等。该系统能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常用机构的基本原理和运动特性, 有效地提高了机械原理的教学效果。然而, 常见的系统是通过线控的方式控制各类机构的运动电机和语音解说, 这种系统在操作上很不方便, 并且不能随意选择需要演示的机构。为了能更加方便地控制, 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对辅助教学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 实现了对机构的红外线遥控, 并且可以随意选择演示机构的类型且有同步的语音解说, 这对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的工程训练认知实习来说至关重要。

1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结构见图1。硬件主要由常用的51系列微处理器AT89S52为核心控制语音播放和机构运行。外围电路主要由红外线接收模块、语音控制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等组成。

1.1 电源模块

电源接入AC220 V, 通过电源电路后为系统提供DC5 V、DC3 V和AC220 V电压, 电源电路见图2。

电源模块主要由变压器、单相桥式整流电路、LM7805电路及LM317电路等组成。由于整流电路输出的脉动直流电含有大量的交流部分, 所以在整流电路之后要辅以滤波电路;LM7805器件和LM317分别辅助相应的电路就构成了直流5 V和3 V稳压输出。

1.2 语音模块

语音模块由ISD4004、录音电路、放音电路等组成。语音控制模块的作用主要是对语音进行管理、实现语音解说与电机运转的同步。本模块使用的语音芯片型号为ISD4004 08-MP, ISD4000系列芯片设计是基于所有操作必须由微控制器控制, 操作命令可通过串行通信接口 (SPI或Microwire) 送入。

单片机通过MOSI和MISO对语音芯片进行控制, 相当于对应的命令字和控制字, 其对应的位见表1。

其中MOSI中的A0~A15为放音的起始位置 (表1中只标识出A0~A10) , C0~C4为语音的控制位, MISO中P0~P15位为放音输出的实时地址 (表1中只标识出P0~P10) , 其他两位EOM和OVF依次为信息段末尾位和溢出标志位。其中控制位C0~C4依次为MC、IAB、PU、P/R和RUN位, 相应的详细

1.3 其他电路

遥控器选用红外线编码芯片为SAA3010T的遥控器;红外线接收通过红外一体化接收头HS0038进行, 并将其转换为高低电平;由于单片机的INT0/PSEN引脚与接收头HS0038的OUT引脚相接, 因此通过AT89S52对高低电平处理解析出相应的代码, 然后根据代码控制相对应的电机运转和语音同步播放。电机控制电路和红外接收电路见图3, 电机采用交流电机, 一端接到220 V交流电上, 一端接到继电器常开触点上, 继电器的公共触点接到交流电的另一端上。单片机的P0.0脚输出为低电平时, 三极管饱和导通, 这样继电器吸合, 电动机运转进行机构演示;P0.0脚输出为高电平时, 三极管截止, 这样继电器衔铁释放, 电动机停止运转。

2系统软件构成

该系统选用的单片机是AT89S52, 它属于MCS-51系列单片机, 其开发软件是Keil μVision2。系统软件程序主要由主程序模块、红外线解码程序模块和机构运行程序模块等部分组成。

2.1 主程序模块

主程序模块流程见图4。开机初始化后, 系统等待按键操作;当按下遥控器上的“启动键”时将相应的参数adlnum和adhnum赋值, 在初始化中调用了函数eval () , 函数里的数组adl[]和adh[]分别记录了相应机构解说语音的首地址, 而参数adlnum和adhnum分别是数组adl[]与adh[]的元素, 每一数字与每一段话的开头相对应;若按键正确则可得到相应语音段的首地址, 从而顺序地执行相应的机构, 执行某个机构时可进行暂停和任意跳转的操作, 当进行暂停操作时机构停止运动且语音停止播放, 同时语音芯片掉电, 程序结束一个完整的循环, 整个系统进入暂停的状态。此后再运行机构时分两种情况:①从暂停的地方开始启动;②在暂停的地方任意选择机构。当执行任意跳转操作时机构先停止运行, 同时语音芯片掉电, 然后自动运行指定的机构。

2.2 红外线解码模块

红外线解码模块是对红外线进行解码操作, 以实现示教板的红外线控制。红外线发射模块的编码芯片采用PHILIPS公司的SAA3010T。SAA3010T的位传送方式采用双向位, 位1和位0的相位恰好相反, 由于其占空比为undefined, 故采用定时800 μs采样的方式进行解码, 实行近似的解码操作。当遥控器有键按下时, 一体化接收头将输出高低电平, 在接收电平信号的第一个下降沿处触发INT0中断, 进入INT0中断延时800 μs后触发T0中断, 然后对第一个电平进行采样。T0中断后再对T0赋初值进行800 μs的定时, 当定时器溢出产生中断时, 继续对后面的电平进行采样。当对最后一个电平采样完成后关闭定时器, 并同时关闭定时器的中断。信号电平的采样值放在数组IRCode[]中, 然后对IRCode[1]和IRCode[2]的值进行判断, 当符合要求时再分别对IRCode[1]和IRCode[2]的值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以此来确定相对应的按键, 并且根据按键值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赋值, 以此实现程序合理的控制。红外线解码模块的控制流程见图5。

2.3 机构的运行

机构的运行主要包括机构模型的运动和机构的语音解说, 其流程见图6。其中语音介绍的主控芯片为 ISD400408-MP, 其作用是对相对应的机构进行介绍, 并且与机构模型的运动同步。

3结论

本教学辅助系统设计采用单片机作为微控制器, 用红外遥控技术实现远程控制, 实现了不同机械原理机构的演示和语音同步解说, 并且能随时实现暂停运行、选择运行等操作。该系统经实验验证, 运行稳定, 可靠性较高。

参考文献

[1]裘有斌.基于ISD4004的家庭语音报警系统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8, 4 (4) :47-50.

[2]董海棠, 冯中毅.新型语音芯片ISD4004在车载微机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 2005, 21 (2) :35-36.

“锅炉原理”课程教学探索 篇9

随着本科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 就业难度也逐年增大, 因此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扎实与否就至关重要。而专业课教学效果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必须对专业课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自省与改进。

“锅炉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以大型火力发电厂煤粉锅炉作为研究对象, 全面且系统地介绍了电站锅炉的工作原理。

本文根据高等教育所提倡的“淡化专业, 拓宽口径, 加强基础, 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锅炉原理”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1 教学内容的优化

物理学家严济慈说过:“教师对他所教的课程是越透彻、越深刻, 就能讲得越简单、越清楚。”因此, 保证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1.1 明确教学目的

确定教学目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前提。教学过程的一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服从于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来源于教学大纲, 体现了教学大纲的核心价值, 因此对教学大纲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掌握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时刻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来判定教学内容的详略增补。

1.2 合理删补教材内容

在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可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益的删补, 合理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目前部分锅炉原理的教材仍针对的是300MW以下机组, 但我国新建机组均在600MW以上, 这就造成了课堂所学内容与学生将来就业去向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需要进行一些删补。比如:针对煤粉制备系统, 直吹式负压系统已使用较少, 因此可以删减相应章节。而目前燃煤污染受到广泛关注, 因此需要增加清洁燃烧技术相关内容。

2 教学手段的发展

内容多而学时少是“锅炉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矛盾, 因此教学效率成了制约教学效果的瓶颈, 而教学手段的发展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

2.1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锅炉原理”课程使学生首次接触到热力系统, 热力系统中设备繁多、结构复杂, 各种管线连接密如蛛网, 且电厂锅炉一旦建成即成为封闭整体, 即使身处现场也难见锅炉的内部结构, 甚至有的同学“站在锅炉旁不知道锅炉在哪里”, 难以将课本所学内容与实物联系起来。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若仅凭教师讲解, 学生很难明白设备的真实结构, 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传统课堂带来了改进。比如:在讲解三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结构时, 仅结合图片来讲解烟气和空气如何进行换热是不够形象的, 而使用了flash动画之后, 使其运动起来并将其内部结构展开, 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但同时需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 就是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传统板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易导致教学节奏过快, 因此在进行重要内容讲解时, 传统板书必须同时配合使用。比如:在进行燃煤理论空气量公式推导时, 使用传统板书有利于控制教学节奏, 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2.2 教学模型的使用

教学模型可以更具象地展示出教学内容, 直观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讲解锅炉省煤器管的布置形式时, 可用硬纸卡自制一组蛇形管, 现场演示省煤器管垂直或平行于前墙的布置形式。而专业实验室内的电厂全厂教学模型可以使学生将课本上的二维简图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 更好地理解电厂的整体工作过程。

2.3 网络教学的使用

大学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时间较少, 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 获得教学反馈, 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之外,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教学方式的改进

由于“锅炉原理”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 且有较多内容是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 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方式的合理选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改善教学效果。在引入新知识点时, 平铺直叙会令课堂气氛沉闷, 而若采用闲聊导入法、设问导入法、案例导入法、视频导入法、新旧联系导入法等, 若选择得当可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解“锅炉”的概念时, 就可以采用闲聊导入法, 提出家里用燃气灶烧水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锅炉系统。这样就可以将学生与锅炉的距离迅速拉近, 也使学生更迫切地想进一步了解锅炉。

3.2 课外教学方式的改进

由于“锅炉原理”课程内容多学时少, 若学生没有及时预习和复习, 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须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学生课外的学习时间。且课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做到授之以渔。

首先, 每次课后把下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告知学生, 要求学生先行自学, 并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提问, 这有利于督促学生进行预习。

其次, 需要适当增加课后计算题。比如:燃料及燃烧计算一章涉及到不同基准下煤的成分换算、煤的高低位发热量之间的换算等知识点, 需要布置相应计算题作为课后作业。在批改之后, 针对典型错误进行讲解,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最后,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 可以适当布置一些选做内容。比如要求学生自愿完成一篇关于锅炉发展概况的小论文, 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 探索新技术,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方式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 因此考核方式必须符合教学目的。传统考核方式的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 考试卷面成绩占70%。一般平时成绩由考勤情况决定, 卷面试题又多是课本上的原题, 这就导致出现了大量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因此需对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改进。比如:将平时成绩的30%细分为出勤率占5%, 作业占10%, 课堂提问占10%, 选做小论文占5%。考试卷面试题需保证题型多样性、范围覆盖广、与实际相联系, 且保证有部分难题, 以消除学生自满心理。

4 教学联系的加强

“锅炉原理”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 学生将在第六学期末的生产实习、第七学期的锅炉原理课程设计和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将相关知识学以致用。因此在“锅炉原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后续实践课程的联系。

4.1 生产实习

本专业生产实习基地一般为电厂, 但大量实习生进厂学习不仅会影响电厂正常的生产活动, 而且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电厂往往将学生视为负担, 直接影响实习效果。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实习效果就成了关键。

生产实习所需锅炉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锅炉原理”课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实习内容穿插进平时教学中, 提前把《生产实习手册》发给学生, 让学生预先了解实习目的和内容, 针对实习思考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采用CAI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进行生产实习教学, 通过CAI软件中的录像、图片等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4.2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

锅炉课程设计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应达到以下目的:对锅炉原理课程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熟练掌握校核热力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设计锅炉机组的初步能力, 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毕业设计是本专业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也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一次综合检验,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严谨工作作风的重要阶段, 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而无论毕业设计具体题目是什么, 锅炉校核热力计算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可见, 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毕业设计的质量, 都取决于该课程的授课效果。可以提前将课程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 使学生清楚自己的任务, 便于有针对性地学习这部分内容。在授课过程中, 对于锅炉热力计算的内容讲解必须详尽, 重板书而轻课件, 课后所布置的计算题可以使用课程设计指导书中的煤质参数, 相当于让学生提前接触课程设计的内容。

5 结束语

锅炉设备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压力容器, 其安全性至关重要, 因此在“锅炉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之外, 更重要是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以上的教学探索, 希望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均有所提高, 更希望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锅炉原理”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 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能力, 对后续实践课程教学以及就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针对“锅炉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联系几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希望对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所裨益。

关键词:锅炉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联系

参考文献

[1]王培萍, 李伟然等.“电站锅炉原理”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J].中国电力教育, 2009.10:80-81.

[2]叶江明, 潘效军, 陈广利.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3]谢育卿.“工业锅炉”课堂教学的方法与体会[J].山西科技, 2005.2:83-84.

[4]赵雪峰.“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课程教学研究讨论[J].中国电力教育, 2010.22:97-98.

[5]何雅玲, 陶文铨, 何茂刚.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6]于广锁.锅炉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 2009.3:29-31.

[7]谭华.“锅炉设备与运行”课程教改的思考与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9:42-44.

[8]杨晨, 苟小龙, 唐胜利.以仿真实习为主导的热动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J].实践教学, 2009:107-109.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篇10

编译原理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继“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之后的又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以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为基础, 讨论编译程序构造的基本原理[1]、基本设计方法和主要实现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能深化学生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本质与计算机工作过程的认识, 加深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 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将编译程序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于一般软件的设计。因此, 努力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的精髓, 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编译原理课程现状与问题

编译原理课程由于理论性强,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应用其他课程的知识较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抽象、算法复杂、难于理解,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编译原理被普遍看做是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中最难讲解、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 在教学上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理论知识抽象难懂, 学生有畏惧心理

这门课程主要讨论编译的基本理论和编译器构造的基本方法, 涉及的理论知识抽象、难懂, 如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语法制导翻译以及各种算法, 又综合运用到前面所学的相关课程的知识, 确实具有相当的难度, 使得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此外,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将来只能用于编译器的设计上, 而大多同学将来都不太可能去从事编译器的设计工作, 因此普遍认为这门课没有用, 学习热情不高。

1.2 理论课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目前, 编译原理的理论课大多以老师讲解为主, 很少辅之以其他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又大多是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算法,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形成, 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慢慢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

1.3 实验内容脱离实际, 不够合理

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大多要求实现一个小型语言的编译程序, 而实现一个编译程序不仅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熟悉硬件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功能,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 编程能力都相对欠缺, 实现编译程序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 大多同学在实验时碰到的困难太多, 无从下手, 干脆放弃努力, 也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2 教学探讨

2.1 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培养学习兴趣

根据这门课程抽象难懂的特点, 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才能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门课的先行课程如“数据结构”、“离散数学”、“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课程, 学生实际已经具有相应的能力, 老师需要的是帮助学生分析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 让学生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 明白以他们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 有足够的能力学习掌握编译原理这门课程, 在学习之前首先消除畏惧心理。

编译程序涉及的算法、思想和实现技术除了设计编译器以外也可广泛应用于一般软件的设计实现[3], 如文本编辑器、信息检索系统、模式识别器等, 对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开发大型软件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将编译程序中的各种算法和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 以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采用案例式教学, 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编译原理中涉及的大量概念和算法都过于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借助实例,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例如, 词法分析部分主要阐述词法分析器的工作原理和构造方法, 相关概念和算法较多, 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程序范例进行教学。通过编写一个读单词过程, 从输入的源程序中, 识别出各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单词, 即基本保留字、标识符、常数、运算符、分隔符五大类, 并依次输出各个单词的内部编码及单词符号自身值。在课堂上通过程序的运行来展示词法分析器的工作过程。通过实例教学, 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3 注重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 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4]。我们在教学中, 特别注重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去思考探讨。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设计问题, 有意义的提出问题, 通过问题把知识点引导出来,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 LR分析法是语法分析中较难的部分, 其中包含了四种不同的分析表构造方法, 学生不好理解。在讲解时先给出LR (0) 分析表的构造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从而引出SLR分析法,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SLR方法的不足, 引出LR (1) 分析法, 同样的方法引出LALR分析法。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 不仅破解了教学难点, 也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启发式教学,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主能力。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2.4 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板书相结合, 提高学习效果

编译原理课程内容抽象, 知识点多,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借助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构建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设施、电子教案、教学网站等多种途径把知识化静为动, 寓教于乐。为此, 我们精心编制了多媒体课件, 用Flash技术制作了动画, 可以生动形象的演示抽象概念和复杂算法。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也不能完全抛弃板书, 因为板书灵活, 可以随时补充。所以在教学中应做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

2.5 精心设计课程实验, 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编译原理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但是如何组织实验内容始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5]。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实现一个小型语言的编译程序, 而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编程能力都还欠缺的学生来说, 实现完整的编译程序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 大多同学在实验时碰到的困难太多, 无从下手。对此, 我们的做法是提供给学生程序源代码但是空出关键模块, 学生只需完成关键模块的编写, 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也使学生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在实践环节中, 根据学生的能力、性别, 采用互补的搭配方式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设小组长负责实验的学习讨论并对各成员进行分工。每一次实验结束后, 各个小组以小组长为代表汇报自己的作业, 由其他小组自由提问, 实现各个小组之间的交流, 分享各组的实践成果, 互相借鉴, 很好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3 结语

编译原理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教学实践出发, 对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课程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更合理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文华, 王荣波.基于建构主义的编译原理实践教学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4) :67—70.

[2]舒忠梅, 李文军, 周晓聪.编译原理教学改革实践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S2) :101-104.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何炎祥.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编译原理”教学综合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05 (03) .

《微机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篇11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微机原理

中国分类号:H19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直接服务于我国通信、电子行业的重要工科专业。随着通信业和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其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通信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可以说只有充分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大学四年中所学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那么人才的培养方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微机原理》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本质和工作原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单片机、DSP等课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微机原理》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

按照《中华人民中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学业教学的规定: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1]。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还要求所培养的学生符合高级工程的要求。因此所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更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微机原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汇编指令,以及培养学生汇编语言的编程能力。但是8086系统早已淘汰不用,且汇编语言通用性不强,不同的系统汇编语言的结构不同。那么针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目的,在《微机原理》的教学当中应该是重点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外部接口的使用[2]。计算机的二进制运算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内容,是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知识。当学生有了二进制运算的基础之后再适当地讲解CPU的内部结构,目前微型计算机的CPU都是采用了哈佛结构,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后期学习的DSP系统也是采用哈佛结构,因此这部分的内容也需要详细地讲解。考虑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电路设计的能力,特别是要掌握接口芯片的使用。那么在讲解《微机原理》这一门课的时,要结合数字电路的知识,重点介绍微型计算机的接口芯片使用。例如:AD0809、8255、8253等这些常用的接口芯片,在电路设计上应用很广泛。而且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本门课程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另外,寻址方式和存儲器也是《微机原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知识为后续学习的单片机技术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从原理上掌握。

在计算机专业和控制类专业中,汇编语言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微机原理》学习的重点。但是考虑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际需要,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当弱化处理。因为汇编语言作为一门低级的计算机语言,如果只通过课堂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实验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而且汇编语言通用性不强,学生在学了80x86系统的汇编语言之后,即使继续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也很少使用,因为不同的处理器芯片汇编语言的结构不同。在后期所学习的单片机、DSP系统等课程,普遍采用C语言编程。基于C语言的软件开发平台已经非常成熟,而且C语言的通用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少而精地讲解汇编语言,同时要补充C语言的内容。

三、更新实验教学

《微机原理》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和实现,也就是说,实验在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每次实验都能够独立正确地完成,那么将起到巩固理论课堂中所学到知识的作用。既然教学内容上发生了改变,那么《微机原理》的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方式等也需要进行改革。

首先,在传统的《微机原理》教学中,汇编语言实验占据了大部分的课时,但是实际收效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微机原理》实验中,汇编语言部分要压缩课时量,让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编写和调试程序即可[3]。中断和接口技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直接使用,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习的内容。芯片应用也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课时量的内容,可以培训学生对芯片使用,以增强学生设计电路板的能力。而且芯片的使用和电路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应该要具备有的能力。并且在芯片应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怎么根据引脚定义进行电子线路的连接、怎样根据控制字的格式定义给芯片进行初始化等。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几款典型的可编程芯片,应该要包含有AD、DA等芯片的使用,这也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其次,教师应该在实验课前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习惯与课后鼓励学生学会思考总结实验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巩固在理论课中所学到的知识[4]。待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实验步骤都熟练后,可以安排一些创新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最终写出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

最后,根据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最终的成绩评定,应当采取实验成绩与现场实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评[5]。在实验过程中还应当开设与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在规定的时间教师验收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并要求学生答辩,学生成绩采用答辩和检查学生完成课题情况评定。

四、更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微机原理》教学中,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在《微机原理》这门课中应当积极探索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6]。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往往忽略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难符合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要求。那么新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学习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随着新的教学方法提出,那么考核手段也应该伴随着提出,考核方式再也不能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应当包括考试的成绩加上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所占的分量应该与考试成绩占同等比重。更新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微机原理》教学中,在课堂上能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除了课堂教学生理论知识,更应该指导学生设计与课程相关的作品。其中所设计的作品算入期末总评的一部分。

指导学生多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和文献资料。《微机原理》是一门理论知识多、技术性强、实验技能要求高的专业课,如果只靠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是很难达到这一门课的要求,学生应当多阅读查找相关的数据和文献资料[7]。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立问题,课后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并根据问题的内容撰写报告。所撰写的报告要明确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所提出的方法必须要有依据,标出方法的出处。最终学生所选的报告也应当算入期末总评的一部分。

五、结束语

本文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了减少汇编语言的内容并增加接口芯片芯片应用这一部分内容以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工程训练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内容、实验方法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应用,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许青林,解争龙,田俊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学报,2007(9):118-119.

[2]李宝华.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校教学改革[D].河南师范大学,2012.

[3]金红.提高微机原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1(3):143-148.

[4]潘丽峰.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8.

[5]顾滨.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2):61-62.

[6]杨成.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2007(12):73-75.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篇12

1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模拟调制系统的分类及原理, PCM编码, 数字信号的频带系统分类及原理, 差错控制编码, 同步技术。

难点: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无码间串扰的传输条件,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卷积码的编码和译码。

解决办法: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突出课程的重点, 力争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本课程的重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同时通过课后的练习以及实验课程的强化, 使学生真正能掌握本课程的重点, 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对于本课程的难点, 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上集中力量对难点进行细致的阐述、分析, 然后鼓励学生对难点进行讨论, 然后将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的加以阐述、分析, 帮助学生对难点有较透彻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独立的完成某些公式的推导, 使其对一些重点、难点中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并能将其应用与实践之中。

2 教学思路

2.1 以通信系统为背景, 解决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问题

本课程一方面与先修课程联系较紧密, 包括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等等。然而由于课时限制, 不允许安排较多的课时来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回顾。因此, 如何能保证绝大部分同学跟上课程进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前面这几门已修课程学得不太好的同学, 往往在开学之初就会由于大量公式的出现而产生畏惧心理, 觉得自己基础不好, 这门课肯定学不好。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安排了专门章节来对这些内容在通信系统这个大背景下进行复习、总结和提高。例如针对信号与系统, 我们从复习时域以及频域卷积定理入手, 引出乘法器和滤波器, 并强调整个通信系统可以用这两种基本模块象搭积木一样构建起来, 并请学生自己完成习题计算信号通过这两个模块之后的结果, 并在学生完成之后告诉学生, 这就是我们课程里面要学习的AM调制。经过尝试之后我们发现这样可以很好地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 树立他们的信心并引导他们的兴趣。此外, 在复习随机过程时, 我们举的例子也是基带传输时的误码率计算, 不过在介绍具体系统之前, 把这个问题作为随机过程的例子给出并请同学解答。后面再介绍到具体系统并需要求解误码率时, 我们再提示学生回到这一部分, 这样学生可以真正了解随机过程分析方法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2 以通信系统信号设计与处理为核心, 解决本课程中公式较多的问题

该课程具有原理性强、系统性强、数学分析多等特点, 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清楚地让同学们把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重要结论。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正确理解又是学习和掌握现代通信系统基本分析方法和重要结论的前提条件,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印证。基于本课程的特点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有意识地选择相关教材认真阅读, 并力求把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通过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式把所相关的基本概念的物理含义和物理原理讲述清楚, 将数学推导与系统模型联系起来, 让学生能够建立起完整的通信系统概念。同时《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通信系统的核心——通信系统信号设计和信号处理展开。在教学工作中, 我们特别注意把握这一核心, 并注意结合课程相关内容, 更好地理解阐述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2.3 从学生专业背景出发, 精选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一直致力于优化课程体系, 精选教学内容以做到因材施教。首先, 通信专业学生在对课程把握的深度和广度上应与其它专业学生有所不同。因此, 为通信专业开设的课程, 我们选取的讲述内容要比其它专业学生更深更广, 并注意与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网络以及程控交换等专业课程的衔接和过渡。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 由于数字信号处理和通信电路等课程没有学过, 对该课程的要求应该与通信专业学生有所区别。我们通过教学研究发现, 如果说通信专业的学生更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的话, 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应该更着重于对各种通信系统的理解。

2.4 结合通信发展最新趋势, 扩展学生视野

本课程主讲教师均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了解通信系统发展的最新进展。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我们注重结合教师这一优势, 介绍目前通信技术的发展潮流。课程中进一步精简模拟通信部分的内容, 在多进制数字调制等方面增加了课时, 同时在课程中介绍了超宽带系统、软件无线电等研究热点问题。

3 教学方法

3.1 系统化教学法

学生认识通信系统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认清不同课程的相互关系, 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中将不同课程联系起来, 增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能力.如《通信原理》的部分知识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有所介绍, 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通信原理》课程中阐述的系统是一线性系统, 原先学过的针对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可以借鉴到本课程的学习中来, 而《高频电子电路》中包含的模拟通信部分则主要介绍了通信系统中相应设备 (如调制解调器) 的具体实现原理。

3.2 强调章节中的联系

教学中, 要让学生“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明白学了什么, 为什么要学, 有什么用途。首先要让学生对课程有个系统认识, 《通信原理》课程是以通信系统阐述对象, 围绕“有限性”和“可靠性”两主要性能指标进行论述, 关心信号在传输中的变换原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其次, 在各章教学中, 要从通信系统的角度, 让学生认清各章在系统中的位置。

3.3 以实践辅助教学

实验是辅助理论教学的好方法。目前我校开设几个典型项目的验证性实验, 利用实验箱和示波器, 观测波形, 记录结果。这些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提高动手能力, 但其项目有限, 且只能验证实验, 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而我校还开设了通信原理的软件课程设计。利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 根据所学原理, 自行搭建仿真系统, 再利用分析窗口对系统的仿真结果进行处理、分析、评估等, 其中从系统设计到参数选择都由学生根据理论自己完成, 因而他们对理论的认识度加深了, 同时自己解决和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4 考核方法

以往《通信原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采用期末笔试的方式, 这种单一的笔试理论知识考核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情况。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采用平时表现、期末笔试、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严格要求学生独立按时完成课后作业, 以端正学生的学风。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杜绝抄袭现象, 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 树立良好学风。这部分的分值约占20%。期末笔试侧重知识点的考核, 以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等题型来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部分的分值约占60%。在实验教学环节中, 要求学生事先认真阅读实验内容, 实验过程中须独立完成实验, 不许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这部分的分值约占20%。

参考文献

[1]邓安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M].钦州学院学报, 2011, 6.

[2]刘凯, 徐桢, 张军.通信原理》中的教学方法研究[J].高教论坛, 2009 (3) .

上一篇:汽轮机监测分析下一篇:服务区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