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防护(共12篇)
护理职业防护 篇1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 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 黏膜或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护士在从事临床护理中, 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很多, 锐器刺伤是最常常最危害的因素, 其他的依次为消毒剂的损害、药物的损害、放射线的损害和心理的损害等, 因此, 必须重视职业防护, 降低护理职业暴露的机会与时间。
职业暴露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长期以来, 人们多关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血源性疾病传播, 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性传播疾病关注较少。有关资料表明, 医院职业暴露损伤中, 护理损伤率居首位, 为职业损伤的高危人群, 因此, 应强化护理人员护理职业暴露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 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 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不仅可避免遭受疾病侵袭, 同时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8年1~5月对本科护理人员的调查。
1.2 方法
1组不采用单手套针法, 使用第4代留置针, 操作不戴手套。2组采用单手套针法, 使用安全留置针, 操作戴手套。
2结果
能降低职业暴露。
3讨论
3.1 利器损伤防护
护理人员每日接触各种感染性体液和分泌物, 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各种污染的利器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进行各项静脉穿刺时, 应尽量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并加强护理人员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很有必要。建立防止其损伤的制度, 例如可以制定一套缝合过程中缝针放置、传递、使用、用后回收的规范程序;进行防止其损伤的岗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恰当处理用后的各种利器等。在操作后, 应采用单手套针法, 禁止采用双手套针法, 防止和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必须采用安全采血器和锐器收集箱, 严格遵守临床废弃垃圾管理规定。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必须毁形处理;建议推广使用无针产品、安全注射器。皮肤黏膜一旦受伤, 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 用流动自来水冲洗, 然后用碘酒、乙醇消毒后包扎伤口。针刺伤者, 建议及时采用相关病毒血清检查, 确定是否存在隐性感染, 若确定被感染患者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 应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并随访观察;对于高危护理工作者, 应注射相应疫苗, 做到早期预防。
3.2 化学消毒剂灭菌防护
不提倡甲醛消毒灭菌, 特殊情况下使用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 消毒后一定要去除残留的甲醛气体, 室内安装有过滤网的排气扇, 随时排放。注意开窗通风选用环氧乙烷灭菌 (12h可自动排放毒物) , 须有专用的房间消毒和排放毒物系统, 灭菌后的物品按规定放置一段时间;接触戊二醛时应戴手套, 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 尽量选用其他高效广谱对人体无害的消毒剂替代戊二醛;在臭氧照射期间尽量避免进入消毒区域, 定期测定空气中臭氧浓度。
3.3 药物废气的管理
医院应逐渐普及静脉药物配制中心, 由专门培训后的药剂师配药, 再由护理人员操作, 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避免了药物颗粒的损伤;内镜室同样必须使用气体交换设备, 以尽量减少所有工作人员与有害气体的接触。加强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 必要时戴防护眼罩, 熟练操作规程, 防止药液和雾粒逸出;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定期监测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严禁超标, 减少呼吸道、皮肤吸收;提倡使用无排气管的输液瓶, 无条件者在排气过程中防止液体外溢;处理被药液沾湿的床单、衣物、纱布时应戴手套, 并放入特制袋内, 统一洗涤处理;孕期停止接触CD类药物;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 防止溅溢或外溢;注意通风, 减低空气中消毒剂的浓度, 减少呼吸道刺激;戴手套或涂护手霜, 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
3.4 放射防护
操作熟练, 减少曝光时间, 能减少放射损伤, 因为短时间内暴露于X线下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非常小;穿防护衣 (如铅衣等) 。
3.5 加强普及性预防
接触和清洗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时戴手套、帽子、眼罩及穿防护衣, 操作前后洗手等。
3.6 加强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大量流行病学证明, 护理人员手上细菌数量和种类远远超过其他人群, 若不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势必造成自己或他人感染。在接触具有传染性分泌物、血液、体液的患者时, 应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认真洗手并进行手的消毒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实验证明, 肥皂和流水洗手是一种最经济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艾滋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工作人员接触艾滋病患者时, 穿戴两双手套和手术衣, 戴防护眼罩和口罩, 脱去手套的双手以及接触患者血液的皮肤应立即清洗, 并进行消毒。所有污染物密封保存, 集中焚烧处理。对常见的传染病制订切实可行的临床防护措施并严格执行。加强高危人群保护, 接种疫苗是防止生物性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办法。
3.7 注重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医院管理者在工作设计和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 对工作量大、危重患者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备, 适当调整工作强度, 减轻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 减轻心理紧张, 放松情绪, 在目前护理人员缺编的情况下, 采取科学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 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到最低限度。
摘要:目的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及危害性因素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为减少这些危险及危害因素, 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以对护理及健康人员的保护。方法调查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单手套针法, 使用锐器和使用安全留置针, 成立配药中心, 戴手套操作, 勤洗手及加强心理护理, 能降低职业损伤率。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职业防护,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
关键词:职业防护,职业暴露
护理职业防护 篇2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或为隔离患者治疗护理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六)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七)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八)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三)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护士医疗保健服务相关规定
1、护士享有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医院无条件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并采取有效卫生防护措施。
2、医院在防范护士职业健康危害的同时,还为护士提供医疗保健措施,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的程度。如:在易感染传染病的工作岗位或者传染病高发期,给予必要的免疫接种或者采取提高免疫力的其他措施。
3、医院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按照法律、法规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补助。
4、医院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每季度进行一次个人剂量监测,每年体检一次。
5、护士工作中患职业病的,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6、职业病患者享有的权利
(1)职业病患者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2)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患者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3)职业病患者依照有关民事法律、有权向医院提出赔偿要求;
(4)职业病的确立应按照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执行。
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 篇3
【摘要】目的:探究对护理工作中的外科护理产生健康和安全威胁的因素和防护手段。方法:从生物、物理、化学、药物以及机械损伤几个方面的来分析对外科护士的职业伤害,提高护理人员对于职业伤害的防范意识。结果:在护理工作中只有加强重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结论:外科护士必须要提高对于职业危害的重视程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为更好地为患者提高护理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外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医院护理人员在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职业安全,随着现阶段患者的护理要求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也相应增加,相关的潜在职业危害也越来越大。由于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的顾忌心理,对于患者的护理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对整个医疗过程都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如何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方法,降低职业危害带来的损伤已经成为护理人员和医院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常见危害因素
1.1 生物危害因素
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常常与患者接触紧密,很可能接触到患者携带病毒的血液和体液,又由于外科患者经常病情危急,在送到医院时需要护理人员立刻进行护理工作才能争取遏制病人突发的病情。这样一来,护理工作者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忽视了自身的防护工作,患者很可能作为传染源将自身的病毒传染给护理人员。尤其是传染性较强的病毒,很可能在较短的护理时间内就潜伏进入护理人员体内,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患病几率。
1.2 机械损伤因素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注射针头和刀剪等等利器,在使用这些器具进行注射、穿刺、抽血等等工作时稍不留神就会被划伤,造成增加感染病毒几率的可能。另外,受伤的护理人员可能会因此降低工作效率。
1.3 化学和物理危害因素
外科护理中常常使用含有化学物质的药剂进行消毒等工作,例如乙醇和碘伏经常应用于注射器具的消毒工作。物理方面的消毒用具则主要是紫外线灯。众所周知的是,接触化学物质对于人体的危害较大,例如戊二醛对于人体轻则会引起护理人员过敏和皮炎,重则会引发护理人员鼻窦炎和结膜炎。消毒剂中的含氯度较高则会引起护理人员哮喘和皮炎,其中含氯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形成有机氯化物,导致癌变和畸形发生。长期接触紫外线则会引起皮肤红斑和眼部发炎,紫外线作用下产生的臭氧则会引起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恶心,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水肿和死亡。
1.4 药物危害因素
在癌症和肿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常常接触到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对于人体副作用非常大,常常造成护理人员皮炎和脱发,严重的会造成畸形和癌变的产生。
二、危害的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防护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操作保护性隔离,在进行护理工作前必须戴上帽子和口罩,以免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传染源。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还有不同的操作要求。例如护理HIV阳性患者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必要时穿戴隔离衣进行护理工作。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基本措施,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以消灭手上90%以上的微生物。在护理每个患者前后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洗手,必要时将手放入一定浓度的消毒液浸泡。
2.2 对机械损伤防护
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刺和刀割等利器工作时要注意放慢工作速度,保证自身安全。在使用锐利器具的整个操作期间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一次性器具使用完毕后要安全销毁。医疗垃圾要从普通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安置,并在垃圾袋或垃圾箱上贴上医疗垃圾标签。护理人员一旦在操作过程中划伤自己,应立即停止工作,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洗伤口,之后消毒时使用碘伏,完成消毒后包扎好伤口,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相关病毒的医疗检查化验。
2.3 物理化学危害防护
护理人员必须学习每种医用化学药品对于人体的危害,熟练操作使用各种医用化学药品。在使用化学药剂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和手套,必要时戴上护目镜,尽可能减少与化学药剂的直接接触,如果不慎接触到化学药剂,应马上用流动水清洗药剂接触的部位。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护理人员严禁进入消毒房间,在消毒工作完成后,应将房间空置一段时间待紫外线辐射减弱消散后才能进入。
2.4 药物危害防护
在護理肿瘤和癌症患者时,经常需要配置抗癌和抗肿瘤药物,护理人员除了戴口罩和帽子后,还需要穿戴好防护衣、护目镜和乳胶手套。若药液在配置过程中散落在地面上,应该使用大量的肥皂水将地面彻底洗净。配药使用的注射器和输液器在使用完毕后应放入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清洁地面和操作平台的抹布和拖把也要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操作。
结语:
职业危害虽然在护理人员的工作中会一直存在,但随着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的了解和认识的加深,我们有理由相信护理人员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金颖.精神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天津护理.2007(03)
[2] 冀金桂.县级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现状调查[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6)
[3] 胡安荣.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0)
[4] 刘美连.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全科护理.2010(33)
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对策 篇4
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 各种注射、输液、血液标本的采集等是护士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技能基础操作, 因护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是职业暴露而致职业感染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因此, 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是护理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为了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 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 从生物、化学、物理、心理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在护理工作中面临职业的危害,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身防护措施, 强调了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性。
1 护理职业暴露
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 就有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 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 在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 其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 存在着诸多的暴露危险, 应引起高度注意, 并加以防范, 进行全面和标准的预防。
2 血源性传播疾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2.1 传播途径
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 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 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
2.2 高危人群
长时间从事采血, 急救以及妇科、产科、血液疾患的操作、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
2.3 血源性感染疾病
2.3.1 乙型肝炎 (HBV) 。
我国为乙肝的高发区之一,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为9.75%, 试验证明, HBsAg阳性的血浆稀释1 000万倍, 给易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尤其是外科、口腔科、妇科、产科、医护人员HBV者甚多。
2.3.2 艾滋病 (AIDS) 。
AIDS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与AIDS的传播关系最密切的是静脉抽血。
3 护士自身原因
(1) 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偏低, 业务知识缺乏, 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 有时接触传染病病人时, 不穿隔离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 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 护士在执行操作时不规范, 不良操作习惯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不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
4 常见发生的环节
(1) 操作前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 皮肤上带有许多细菌、病毒, 若遇意外损伤易感染。 (2) 在临床护理中, 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以及输液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未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易造成职业暴露。 (3) 操作后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 不正确的弃物处理、分类、标志、处置不规范, 如针头与安瓿、塑料包装或纸盒放在一起, 针头毁形时操作不当, 如针头复帽或直接用手分离带血的针头等。
5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5.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
对在职护士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及现场考核, 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达到其行为的改变,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5.2 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
对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物品对待, 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
5.3 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衣帽整齐、戴手套, 减少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 皮肤或黏膜损伤时更应注意, 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 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5.4 规范工作行为
禁止污染针头回套针帽内, 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 必须有他人帮助, 传递手术刀、剪刀时, 不能直接用手接, 用弯盘传递,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具等锐器, 如不慎刺伤, 应立即脱掉手套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伤口用0.5%碘伏溶液消毒, 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5.5 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的区域管理要求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按病种分室收治病人, 各病室门边隔离标志醒目, 提醒医务人员、病人、来访者必须遵守隔离的规章制度, 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穿戴好隔离衣裤、口罩、帽子。
护理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的风险性, 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非常之大, 不容忽视,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不断提高防护意识, 确保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篇5
【Key Word】Nurses;0ccupationalExp08ure;Prevention 目前,多数医院将医院感染的管理、监测以及防控措施等主要用来保护患者,以防止其发生医院感染。而对于经常够的重视,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性。戴青梅报告,在各级医院的职业损伤中,医、护、技的损伤率分别为53.83%、74.06%和37.98%[1],可见护理人员是最危险的职业群体之一。各种职业暴露不但可以损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可以威胁到其生命。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发生多起医院感染,实质上素‘”。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我国是HBV、HCV感染高发区,锐器伤后发生血使受伤者感染,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1.8%[3]。1.1.2负重伤护理工作中,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背损伤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4],8.4%;长期使用计算机引起的腕管综合征也较多见;护理人员群[5]。行摄片、术中造影、透视下穿刺等操作时,由于大多数护理人员放射防护知识和防护用具等缺乏易受到损伤。另外,电离辐射、微波等均会导致护理人员机体损伤(白细胞减少、不良李可萍:女,本科,副主任护师,E-mail:302yj9166@sina.com生育、放射病等)口]。在消毒灭菌工作中,紫外线可引起眼炎或皮炎[6]。细胞毒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在化疗操作中,注射器稀释药物、排气、换液、拔针等操作都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化疗药物,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7]。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化学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和臭氧等)。不节病、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8]。1.2.4麻醉废气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污染的环境中,有引起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我国每年报告发生法定传染病450余万例,其中多数可机会多,易发生生物性职业暴露。HBV、HCV和HⅣ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其他还有流感病毒、支原体和变异冠状病毒等。HIV的几率为0.1%[10]。护理人员职业角色与多种生活角色的经常性冲突,构成了护理工作的应激因素。工作中存在的诸多负性因素,如长期处于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的包围中,生活不规律、工作负荷重、心理压力超负荷,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遭到漫骂和生命威胁等,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心理和工作行为。李小妹等报告,护理人员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者占53.2%,明显高出国内常模(33%)Ⅲ]。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护士缺编问题严重。这与床护比例是1:0.4,但90%以上的医院达不到[拉],平均床护之比只有1:O.33。一些医院为了增加经济效益经常加床,造成护理人员严重缺编、超负荷工作,致使护理人员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增多,从而增加了职毛秀英等阿1报告,调查167家医院肿瘤化疗药物配置,仅8家医院(占4.78%)采用了集中式管理,其余159家(占95.21%)均采用分散式管理;仅12.15%的医院使用全密闭式输液系统。护士操作时,很少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正确戴手套者仅为9.58%;还有62.26%的医院护士操作时没有穿隔离衣;136毛秀英等n31调查26所护理院校,均未设置职业防护教育课程,也无相应教材。上岗后也缺乏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专科医院的护士调查发现,87.9%护士认为需要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传统的教育中,过分强调护士要有奉献精神,有时给护理人员造成错觉,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戴手套等防护措施被认为是怕脏嫌弃患者,是不敬业的行为。护理工作中常有被血液或体液泼溅的危险,67.5%护士从不戴防护目镜。进行侵袭性操作时,3.2%护士从不戴手施,原因是遇到的传染病患者少,麻痹大意,洗手及手消毒正确者仅25.8%,正确掌握消毒剂用途及效能者仅为4.5%。由于医院成本核算,许多医院很难为护士提供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具,甚至连防漏、耐刺、密封的收集箱都难以保证。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因未提供防护用具所致[16]。美国CDC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后进行暴露后预防(PEP)可使HIV感染率降低79%,同时PEP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81%的HIV传播的危险[17]。护理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碘酒加酒精),能较规范处理的仅占4%左右,有0.33%的护士未做任何处理H矗3;防护评估不到位的占94%[19]。孙伯英等㈨调查22所二、三级综合医院,仅有9所医院有上报制度,1499名发生针刺伤后的上报率为21.15%。注射后针头处理不当(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所致针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68%[183;毛秀英报告㈨,432名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士,在操作不同环节的刺伤率分别为操作前25.6%,操作中20.O%,操作后54.4%。王红红报告[笠1护生实习6个月就有72.6%的人被刺伤,其中79.4%的是被用过的针头刺伤。说明护理人员既缺乏管理,又缺乏主动报告意识。所有医院[矧。各级医院应定期进行在职培训和教育,全面推广标准预防,制定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防范制度,改变护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并把职业安全作为护理人员在管理思路,营造一种氛围,唤起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不仅仅是只给患者提供安全、无差错的护理,还包括在工作中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必要的预防接种。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指出:到2007年,全国的三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全国85%的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紧张状态。加大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改进医疗设备,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帽是导致针刺伤最常见的原因,应禁止污染针头回套针帽内,必须回套时尽可能单手操作;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将头皮针立即放入锐器盒内;输液、穿刺失败时,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氏滴管上,应当立即更换新针头;为不合作的患者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帮助。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传递手术.刀、剪时,不能直接用手接,用弯盘传递。正确选择掰安瓿的方法。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的决定因素,徒手掰安瓿是导致锐器伤的常见原因,应予以禁止。使用硬质锐器收集盒,锐器盒的使用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值得推广阱]。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戴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㈤。值得注意的是,戴征、洗手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认真执行。挤压伤口一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黏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一消毒(2%碘酒、75%酒精)一包扎一报告一相关抗体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服药,必要时评估)一心加强化疗药物的职业伤害防护教育,尤其是加强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和潜在的危害相关知识的教育,加强防护措施和化疗废弃物规范处理流程管理等,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设置化疗药配制中心,集中管理,规范操作程序,加强督促检查。配药前洗手,穿隔离衣、隔离裤,戴纱布口罩外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必要时穿围裙;操作台面覆盖一次性防护垫,减少药液污染;割安瓿时使用纱布围绕安瓿颈部;溶解药物时,溶媒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插入双针头以排除瓶内压力,防止针栓脱出造成污染;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然后再拔针。输液结束拔针以及处液不慎溅在皮肤上或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遗洒时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将污染纱布置于专用袋中封闭处理汹]。接触化疗药物的用具、污物、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废药瓶等,用后一律放置在专用(红色)袋(双层)中封闭处理,并注明标记。一次性锐器物用后装入锐器盒内封闭,再装入专用红色袋中集中转运并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隔离衣、裤等)应与其他物品分开放置,经高温处理∞]。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用肥皂和流水彻底洗手,建议淋浴。护理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是国家和文明的进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正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和接受。为进一步规范医疗和护理工作,加强法制化管理,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导原则(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尤其是国务院刚刚颁布的《护士条例》明确了护士的权益,规范了护理行为,进一步完善了职业防护策略和措施,对于积极依法保障护理人同时,应认真学习并加以贯彻和落实,不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进一步加强自身防护,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1]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92.[2]JC,Elliott聊.Ainjllres“preventaivegie81[J].JomalInfjction,2003,(53):237[3]戴青梅,王立英,刘紊云,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4]miologicalworke竭emplo”dwards[J].B日fety,1999,90(2):28-201.[5]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68.[6]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J].天津护理,2004,12(1):58.[7]毛秀英,郭娜,于荔梅,等.我国部分医院护士化疗防护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09—812.[8]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9]程月娥,叶志曩.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626.[10]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护[J].哈尔滨医药,2002,22(2):90.[11]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渍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5.[12]王社芬.中美临床护理工作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75-76.[13]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14]申桂云,刘建芬,牛仙飞,等.传染病医院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1:23[15]花奠,张咏梅,张学敏.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护情况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2):12-13.[16]程雯,唐敏曩.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能力调查[J].现代实用医学,2006,18(7):[17]Beh珊锄AJ,shofer黔,McKelIzieexp08ure如dat肌Ⅲb肌te船hiIlg1997[J].JMed,2001,43(4):370-376.[18]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0[19]高丹,王艳芹,王桂芹.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相应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3.[20]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刀.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2.[21]毛秀英,高秀莉,于荔梅,等.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2):142-1“.[22]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6.[23]建议[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5):318-319.[24]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1):7—9.[25]Barb哪JF,Del撕Ba1.F他qll明cyof∞n-pa糟nt丑ltrainir堰[J].Am[26]薛幼华.抗癌化疗药物配制的防护[J].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2005,21(1):31.[27]张慧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杜,2000:18l-(本文编辑曹作华)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作者: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杨静,马洪滨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市,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控制科 刊名:
中华护理杂志
英文刊名: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 年,卷(期):2008,43(6)被引用次数:33次
参考文献(27条)1.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2(09)2.Trim JC.Elliott TSJ 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alve strate giesl 2003(53)
3.戴青梅.王立英.刘紊云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2(07)4.Colombini D Initial epide mlological data on the clinical effects in the health workers employed
in the maual lifting of pationts in wards 1999(02)
5.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期刊论文]-实用护理杂志 2003(01)6.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期刊论文]-天津护理 2004(01)7.毛秀英.郭娜.于荔梅我国部分医院护士化疗防护现状的调查[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2(11)8.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 2000(09)9.程月娥.叶志曩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1(08)10.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护 2002(02)11.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渍感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0(11)12.王社芬中美临床护理工作比较[期刊论文]-实用护理杂志 2002(04)13.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期刊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02)14.申桂云.刘建芬.牛仙飞传染病医院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07(01)15.花奠.张咏梅.张学敏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护情况调查分析[期刊论文]-南方护理学报 2004(02)16.程雯.唐敏霞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能力调查[期刊论文]-现代实用医学 2006(07)17.Behrman AJ.Shohr FS.McKenzie J G Trends in blood borne pathogen exposure and follow up at an urban teaching hospital:1987 to1997 2001(04)
18.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03)19.高丹.王艳芹.王桂芹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相应对策 2005 20.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6(06)21.毛秀英.高秀莉.于荔梅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3(02)22.王红红.杨敏.何国平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02(06)23.滕涛对公共卫生部门职业性暴露艾滋病病毒后的预防疗法的临时性建议 2000(05)24.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 1999(01)25.Barbara JF.Deloris EK.Steven MB Frequency of non-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precaution training 1991
26.薛幼华抗癌化疗药物配制的防护 2005(01)27.张慧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 2000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张玉珍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防护-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5(7)目的:探讨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以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自行设计半开放型问卷,行现场调查
并分析调查结果,筛选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结果:50例护士均发生过职业暴露,且2次及以上的针刺伤发生率为80%;主要暴露途径是针刺伤和 病人分泌物喷溅;职业暴露后护士行正确紧急处理的人次有25例(50%);26例(50.1%)护士职业暴露前有不良情绪,100%的护士担心职业暴露后会感染相关疾 病.结论:针刺伤和病人分泌物喷溅是护士职业暴露最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不良的情绪是护士职业暴露的诱发因素;护理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和暴露后正
确的应急处理是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方式、内容与考核手段可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2.期刊论文张玉珍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防护-中外健康文摘2010,07(12)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以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 自行设计半开放型问卷,行现场调查
并分析调查结果,筛选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结果 50例护士均发生过职业暴露,且2次及以上的针刺伤发生率为80%;主要暴露途径是针刺伤和 病人分泌物喷溅;职业暴露后护士行正确紧急处理的人次有25例(50%);26例(50.1%)护士职业暴露前有不良情绪,100%的护士担心职业暴露后会感染相关疾 病.结论 针刺伤和病人分泌物喷溅是护士职业暴露最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不良的情绪是护士职业暴露的诱发因素;护理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和暴露后正
确的应急处理是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方式、内容与考核手段可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3.期刊论文何夏君.陈淑德.黄芳玲.卢玉贞.HE Xia-jun.CHEN Shu-de.HUANG Fang-ling.LU Yu-zhen护士职业暴
露后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分析-护理学报2010,17(1)目的 了解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职业暴露的情况、暴露后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自设职业暴露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应对
方式问卷对798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798名临床护士回顾1周内的职业暴露情况,发生职业暴露者519名,发生率65.0%,26.7%为被患者体液、血液、脓 液污染,13.4%被锐器、针头刺伤.519名护士职业暴露后,躯体症状、焦虑、强迫、抑郁等9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1或P<0.05);职业暴露后多采 取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如自责、退避等,较少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结论 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职业暴露发生率高,对护士身心健康造成不 同程度影响,职业暴露后护士应对方式多表现为消极、被动.提示暴露发生后护士应积极应对现实;医院管理者在重视预防及减少职业暴露的同时,更应关 注护士职业暴露后的心理变化,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医疗帮助.4.学位论文赵俊文广东省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及防护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006 研究背景:在SARS暴发流行期间,医护人员的高感染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医护人员的职业损伤与防护也成为当今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一个突出 问题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职业安全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又是病源微生物聚集的地方,医 院的特殊环境使护理人员面临着许多不安全的职业损伤因素。护士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 样的危险之中,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是发生职业损伤的高危群体。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普通中、高等医学院校尚未将医院感染学、医院感染 护理学及职业损伤防护等知识列入教学计划,临床工作中职业性防护和医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欠缺,导致护理人员相关知识贫乏,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这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是一种极大的潜在危险。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杜绝职业性损伤、提高健康维护意识是护理管理的当务之急。在临
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然而,就在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 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而在护士职业伤害中,化疗药物首当其冲。化疗药物的作用非选择性,在破坏患者异常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多数化疗药物为细胞毒制剂,具有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的职业危害和职业防护的研
究,本课题就广东省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及防护的现状作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查,并对职业接触化疗药物情况作了专项调查分析,以期掌握护士职业暴
露、损伤及防护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为进一步的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为职业防护政策及制度的建立及完善提供依据。
目的:掌握广东省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职业损伤的现状。了解针刺伤的发生频率、易发生环节以及护理人员采取的防护态度和措施。分析护士职业 接触化疗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影响,为进一步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于2005年9月至12月间进行,采用整群抽样调查,分别从广东省一甲、二甲、三甲医院各抽取10所医院共1800名护士进行回顾性 问卷调查,共计1548份有效反馈(86%)。职业接触化疗药物专项调查共有993名护士接受调查,除去删失数据,其中接触组护士717名及对照组213名进入 分析。已婚育护士共有1300名护士接受调查,有效反馈778名,孕次908次。其中接触组护士379名,孕次467次及对照组399名,孕次441次进入分析。
研究方法:
1.本研究为回顾性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调查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职业损伤、职业防护的情况。
2.本调查所指职业损伤包括锐器伤、肌肉骨骼损伤;职业暴露包括长期接触放射线、长期接触消毒灭菌剂、长期接触麻醉废气、长期接触化疗药物。
3.本调查职业暴露长期接触是指自调查之日前1年中工作日每天都接触危险因素。4.本方法所指的锐器伤主要指刀片、玻璃碎屑及其它非针刺的锐器所致损伤。5.本调查将所调查的12项防护行为分别赋以序号代表,分别是 防护1:接触病人或污物后用肥皂或清洁剂洗手; 防护2: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或暴露伤口时戴手套: 防护3:静脉穿刺时戴手套;
防护4:接触诊断未明病人戴口罩;
防护5:接触可能血液/体液外溅的病人戴眼罩、面罩、隔离衣; 防护6:接触需隔离的传染病患者主动穿隔离衣; 防护7:被利器刺伤后挤压出血后再彻底清洗消毒; 防护8:皮肤粘膜沾到病人血液或体液立刻清洗;
防护9:医用物品被病人血液或体液污染后用消毒剂消毒;
防护10:注射及抽血用过的针头,放入坚硬防渗漏的特制容器内; 防护11:配制化疗药物时戴手套; 防护12:配制化疗药物时穿防护衣;
护理人员对于每一项所调查的防护行为的执行态度或现状分别赋以字母表示,依次如下:
A是B有时是有时不是C无设施、用具或不足D认为太麻烦或没有必要或传染病人少E无接触或未遇到此类情况
6.化疗药物接触组是以护士自调查日起过去1年中有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非接触组护士是绝对未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
7.已婚育职业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是指孕前半年或孕期有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对照组为孕前或孕期绝对未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均排除爱人有接 触理化因素、有抽烟习惯的护士。
8.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分析和处理。结果:
1.普查共发出问卷1800份,有效反馈1548份,回收率为86%。调查结果显示:职业暴露中三级医院的差别具统计学意义(P<0.001),都以三甲医院 的暴露率最高。由三甲医院、二甲医院到一甲医院依次分别为:长期接触放射线6.5%,3.3%,1.9%;长期接触消毒灭菌剂为69.1%,71%,48%;长
期接触麻醉废气为8.1%,4.3%,2.3%;长期接触化疗药物为18%,9.1%,3.5%。
2.本课题职业损伤调查包括锐器伤和肌肉骨骼损伤,锐器伤的发生率三级医院间差别不显著(P>0.05),由三甲医院、二甲医院到一甲医院依次分别
为78.%,76.2%,76.3%;肌肉骨骼损伤率由三甲医院、二甲医院到一甲医院依次分别为依次为:14.3%,25.3%,27.1%(P<0.001)。
3.职业防护主要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做静脉穿刺时,21.6%~24.5%的护士认为太麻烦或没有必要戴手套,49.5%~56.3%有时戴有时不戴;在配
制化疗疗药物时1.1%~1.9%的护士认为太麻烦或没有必要戴手套,14.8%~17.5%的护士有时戴有时不戴,接触可能血液/体液外溅的病人时,有 44.4%~50.4%的护士是因为没配备足够的眼罩、面罩、隔离衣而发生职业暴露;有37.9%~54.1%的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没有防护衣可利用致使职
业暴露;接触需隔离的传染病患者时有6.1%~12.5%的护士也是缺乏隔离衣产生职业暴露。一甲医院、二甲医院仍有10%、13.9%的护士因手套供应不 充足而形成职业暴露。
4.本调查显示:广东省护理人员针刺伤共计5670人次,年发生率为88.9%,人均4.12次。工作中发生针刺伤各环节情况:在吸取药液、配药加药时
35.4%;给抽好的动脉血气针头封上胶塞0.1%;抽血时将血注入试管0.08%;在拔针时12.7%;在取下针头时3%;肌肉注射时0.22%;重套针帽时
26%;毁形浸泡时、收废弃、清洗器械针时21.5%;在静脉穿刺时1%。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占65.3%,不知道的占21%,被无菌针头所伤占13.7%。三级 医院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5.护士有无接受针刺伤防护知识培训,针刺伤发生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三级医院护士接受针刺伤培训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1)。6.护士所在医院有无上报制度,针刺伤发生有显著差异(P<0.001)。三级医院护士所在医院有无针刺伤上报制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7.对于针刺伤的防护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针刺伤后立即挤血+冲洗+碘伏消毒的占34.2%,其余为非正确处理或不处理。针头用后放在特制的标志
明显的硬塑料盒里的护士占51.0%,放在专门盛放针头的内衬污物袋的桶里的护士占48.3%,放在普通垃圾桶里的护士占0.7%。接种了乙肝疫苗的护士 占77.6%;接受锐器伤知识培训的护士占86.4%;有登记上报制度的占48.9%。8.职业接触化疗药物护士调查结果显示:接触组护士产生不良反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对接触组护士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经调整混杂因素后,处理溢出、输液次数是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
9.接触组护士妊娠并发症除妊高症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5);妊娠结局中足月产率非接触组显著高于接触组(P<0.05);自然流产、死胎产、先天畸形接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范围广,人数多,长期接触消毒灭菌剂的护理群体大,需加强对这方面的防护研究及措施。长期接触放射线、长期接触麻醉废
气的护理人员占总数的比例不高,但绝对值大,应注重这部分特殊群体的防护。2.护理人员职业因素导致锐器伤发生率高,需加强对锐器伤的防范;肌肉骨骼损伤以三级医院发生率高,二级医院发生率次之。3.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不强,对危险性认识不够。
4.防护设施及用具配置不足,医院管理部门应重视防护用品的供给。5.对针刺伤防护不够,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及建立针刺伤上报制度在三级医院中差别明显,三甲医院相应的管理及培训率高。
6.职业接触化疗药物导致急性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增加。研究发现,处理溢出、输液次数是护士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7.职业接触化疗药物先兆流产、妊娠剧吐、妊娠贫血及自然流产、死胎产、先天畸形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5.期刊论文刘小雯.LIU Xiao-wen血站护士职业暴露的干预效果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1)目的 分析血站护士职业暴露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防范护士职业风险.方法 从职业安全教育着手,建立职业暴露管理制度,优化操作流程,规范护理操作 ,采取预防措施(防护用具使用、针刺伤预防、医疗废物处理、职业暴露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干预,并对干预前后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职业暴露
干预提高了护士的职业安全防范意识,使护理操作行为更加规范,职业暴露发生率下降.结论 对职业暴露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血站 护士职业风险.6.期刊论文杨玲护士HIV职业暴露的防护-中国实用医药2007,2(2)AIDS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而护士的职业技术操作常直接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接触,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本文通过分析护士HⅣ职业暴
露的危险因素,讨论HIV职业暴露的方式,提出在医疗护理环境中,护士HⅣ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从而强调护士对HⅣ职业暴露的认识,提高自我主动防护的 意识,避免和减少HⅣ职业性感染对护士安全的危害.7.期刊论文金学兰.JIN Xuelan护士职业暴露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护理学杂志2007,22(20)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职业暴露漏报率及其原因,以寻求降低护理人员职业感染危险性的有效方法.方法 要求102名轮中夜班的临床护士按常规上报
2006年1~6月的职业暴露情况,6个月后由专人采用自制问卷及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向102名护士了解实际职业暴露漏报率及其原因.结果 102名护士中发生 职业暴露74名(72.5%),124人次漏报48人次,漏报率为38.7%.漏报原因依次为患者的检验结果正常,无需上报;暴露较轻,已经过消毒处理;工作繁忙,忘了上 报;认为上报对已发生的暴露无帮助而未上报.结论 护士职业暴露漏报率较高,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并采取积极防护措施.8.期刊论文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上海护理2010,10(3)目的 通过了解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及自我防护现状,分析发生的原因,探讨进一步防范对策.方法 2009年10-12月对我院妇产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包
括基本情况、职业暴露情况及护理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等.结果 42名被调查者中,30名有职业暴露的经历;妇产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临床工作中一般 防护和皮肤黏膜破损后防护的A级防护率均不及50%.结论 妇产科护士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职业防护意识较差,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 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能有效避免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9.期刊论文陈小(王争).胡鹰鹰.CHEN Xiao-cheng.HU Ying-ying2004~2008年医院护士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中 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目的 了解医院护士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为护士职业暴露的控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医院
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对2004~2008年护士职业暴露案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8年护士共发生职业暴露86名;其中23名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占 ICU工作护士的22.77%;63名发生在普通病房;占普通病房工作护士的12.96%;工作时间<5年的护士54名,占62.79%.结论 医院护士工作量大、人力不足、操作多、使用后锐器处理不及时等是导致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低年资护士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对其应进行定期、系统、规范的职业暴露相 关知识培训.10.期刊论文杨红叶.刘琼.那文艳.王志英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需求与实践-中国护理管理 2008,8(10)
目的:了解护士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态度及培训需求状况,为培训提依据.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本院220名各科室护士
进行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态度和技能的认知状况、培训需求、培训效果调查.结果:①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认知率较低;②培训
前后护士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技能缺乏全面系统的掌握,应制定出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程序及实践标准,拓展培训面,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引证文献(30条)1.肖玉华妇产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 2010(6)2.张红霞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期刊论文]-中外医疗 2010(9)3.唐费娟.蒋佳英实习护生不正确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原因分析[期刊论文]-当代医学 2010(1)4.崔红.王讯.宫国俊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害因素及防范措施[期刊论文]-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3)5.崔红.王讯.宫国俊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害因素及防范措施[期刊论文]-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3)
6.程明珠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静脉输液法操作比赛的思考[期刊论文]-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2)7.刘变叶.黄文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4)8.刘小雯血站护士职业暴露的干预效果分析[期刊论文]-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0(1)9.马春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期刊论文]-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1)10.苏丽东.苏永平.唐鸿玉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进展[期刊论文]-护理学报 2009(24)11.陈超男63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预防对策[期刊论文]-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1)12.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自身防护[期刊论文]-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13.钱正荣护理人员面临的传染病危机及管理现状[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09(17)14.张艳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全科护理 2009(23)15.齐晓彦.吕礼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现状调查分析[期刊论文]-浙江预防医学 2009(7)16.李铁英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自身防护[期刊论文]-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3)17.何志慧.丁爱国护士职业暴露现状与防护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18)18.方藕环.方立君就位小儿静脉输液护士体位改变的探讨[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 2009(11)19.王兰芝.柴翠萍.邵巧云.李慧系统管理干预对实习护生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的影响[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09(9)20.刘世华.廖妙英.周士林.杨凤英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期刊论文]-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5)21.梁彩荣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的调查与对策[期刊论文]-全科护理 2009(11)22.赵家菊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对策[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09(9)23.钟昆英护士职业性损伤的自我防护[期刊论文]-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8)24.单红霞.杨志英乌鲁木齐市护士职业暴露相关内容认知状况调查及分析[期刊论文]-新疆医学 2009(2)25.付群波.罗恋秋传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09(7)26.林芳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期刊论文]-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1)27.陈栩浅谈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期刊论文]-中华民族民间医药 2008(11)28.杜琳莉.田海霞.孙彦永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08(32)29.李凤娟.白毅.李惠敏.罗艳产房新助产士职业暴露与防护[期刊论文]-中国保健 2008(21)30.杜秋焕.王江滨.朱桂玲.张伟滨护士职业暴露与标准防护培训[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19)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hhlzz200806038.aspx 授权使用:西安分公司(xavip),授权号:f6d8e23c-9f87-4c11-9a7d-9e500117f45b
护理职业防护 篇6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也在医疗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手术室护士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在手術室护理操作过程中,经常暴露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一些具有损伤性的医疗用具,护士如果不注意自身防护,极易造成自身损伤,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这就要求对手术室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认真执行规范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预防与减少手术室相关职业性感染。[1]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的分类
1.意外损伤
锐器伤作为最常见的事故性危害约占80%。手术室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治疗场所,护士术中频繁传递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2]
2.物理性危害
2.1病患手术时多数要摆放体位,,是一种经常性的体力劳动,有时术中还需要更换体位,如中转手术,微创改成开腹手术等,需要重新供应敷料、器械,重新摆放体位,双倍劳动增加了护士的体力消耗。
2.2泌尿外科手术中,腔镜手术所占比例较高,如前列腺气化电切术,,频繁的更换溶液、机械的托举动作,,可造成肩周炎及腰肌劳损。
2.3在手术过程中,,连续站立均每日6.5个小时或是更长,,长时间的站立,易造成下肢静脉曲张,水肿,手术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手术时间过长或无规律性,易引起十二指肠、胃溃疡等疾病。[3]
2.4,如C臂机的使用,护士长期接受辐射光线的危害,也可使造血功能低下,白细胞减少,严重的可以起免疫系统疾病。
3.化学性危害
3.1化学性气体
3.1.1戊二醛是我院腹腔镜器械灭菌的主要方法,,反复接触可导致过敏性接触皮炎。暴露于戊二醛气体中可导致眼睛疼痛,严重的可以致癌。
3.1.2甲醛溶液用于固定和保存手术标本,对眼睛、皮肤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同时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4 工作环境危害,心理社会因素危害
4.1工作环境危害
4.1.1 手术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长期空调制冷制热,可引起风湿、关节炎、关节酸痛。封闭的手术间含氧量不足,造成缺氧,引起头疼、头晕、疲乏无力等症状。
4.1.2工作环境中的噪音
手术室噪音来源很多,呼吸机、吸引器、电刀、电钻及各种监护仪等发出的噪音,,这些均可导致判断力和记忆力减退,增加护士的烦躁心理。
4.2心理、社会因素
4.2.1害怕器械、纱布、辅料遗留在病人体内是手术室护士最大的心理压力,都不同程度的造成了护士的强迫症。,加上付出得不到认可,以及经济等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久而久之产生心理疾患。
1 基层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
1.1护理人员编制不足,防护费用短缺
基层医院重医轻护的现象任然存在,床护比不足,护士工作繁重,忽略了自身的防护,长期处于潜在针刺伤和器械损伤的危险中,基层医院由于资金有限,防护设施及用品不到位,更进一步增加了职业感染的危险。
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1.1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从而减少各种职业暴露的机会,并认真遵照执行。如:消毒制度、隔离制度各种危险因素的检测制度及废物处理制度等,使医院消毒工作有章可循,规范统一。
1.2 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制度到位,还需要有效的具体措施,如严格采取洗手、戴手套、面罩、防护镜、脚套、防护罩等各种屏障防护措施。
1.3在操作过程中,制订了一项自查、互查交接登记本,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物理性防护
2.1在工作中要,尽量减轻行为负荷,熟悉各医生的操作习惯,预见性的备其用物,避免频繁奔跑,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2.2术中C臂机使用时,所有参加人员均应穿好防护衣冒和颈围并佩戴护目镜。尽量缩短X线的曝光时间,将辐射尽量减至最低。
3 化学性防护
3.1手术时所使用的仪器要保证泄露量为最小,术后一定要开窗通风。同时采取术中使用吸引器抽吸烟雾减少空气污染,保证符合质量标准。
3.2甲醛溶液固定存放于病理标本区,标本室内要开窗通风。标本使用特制塑料袋,防止福尔马林散发,并及时送检。
3.3接触戊二醛,工作人员尽可能带护目镜和呼吸面罩,穿保护衣和围裙。戊二醛浸泡消毒器械使用前要用无菌水冲洗干净,以免残留液进入病人体内。
4生物性损伤的防护
4.1坚持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措施。完善各项操作规程,从而减少各种职业暴露的机会,切断传播途径。
5.1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娱乐身心,做到工作与生活有张有弛,防止减轻噪音污染。
6讨论
手术室是现代医院高危区之一,作为一个开放性治疗的特殊场所,周围潜伏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运动功能及心理社会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严重威胁着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几率极高。因此,积极有效地防护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对于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管乐敏,孙刚毅.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 8(2):116-11
[2] 丁宁 陆云 手术室泌尿专科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225009 中华护理学会学术交流会议
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7
1 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在日常工作中护士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 受感染的机会较多。护士在为患者做各种护理、换药、输液、注射、吸痰等操作时, 手污染的机会最多, 如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另外, 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害, 据报道, 被污染的利器经皮损伤可感染多种疾病, 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等[1]。
1.2 物理因素
对临床护士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包括X线、噪声以及各种常见医疗仪器的辐射等。临床上高科技仪器的广泛使用, 提高了诊断治疗的准确率, 但其产生的电离辐射, 如保护不当, 可蓄积致癌;监护仪、呼吸机、电动吸引器等各种监护设备报警致噪声超标, 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损害;进行术中摄片, 透视下穿刺、复位等, 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 可对人体造成损害。另外, 护士每天要对治疗室、病室进行紫外线消毒, 消毒因子、紫外线、臭氧可对人体造成损害, 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
1.3 化学因素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 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 临床各种化学消毒剂被广泛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器械的消毒, 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均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存在不良影响[2], 可刺激皮肤黏膜、眼睛及呼吸道黏膜引起过敏反应和哮喘。
1.4 生理、心理因素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临床高精尖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护士的工作量明显增加;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无规律性、夜班护士长时间睡眠紊乱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加之护理人员严重短缺, 使得临床护士超负荷工作, 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疾病, 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另外, 新型仪器设备复杂, 知识更新快, 对护士素质要求高, 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加, 易导致心身耗竭综合征等。
2 防护对策
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防护意识
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 对临床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意识、操作技能、行为的培训, 可以通过讲座、资料、知识测验等方式进行宣传, 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 增强其防护意识, 告知护理人员医院的每个个体均具有传染性, 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2.2 生物因素的防护
2.2.1 做好自我防护
在工作中须严格执行预防标准, 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 接触时须戴手套, 必要时隔离, 有可能发生喷溅时, 须戴口罩、眼罩, 穿隔离衣[3]。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戴双层手套, 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
2.2.2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规范操作行为
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充足的阳光, 防止锐器刺伤, 使用后的利器直接放入利器盒内, 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避免刺伤。
2.2.3 重视预防接种, 提高护士免疫力
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接种乙肝疫苗。
2.2.4 利器损伤后的防护
在工作中不慎被污染的利器损伤后, 须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 使部分血液排出, 用肥皂清洗伤口, 并用流动水冲洗, 再用碘酒、乙醇消毒。如不明确患者是否属感染患者时, 要抽血做相关病原学检查, 必要时注射疫苗或免疫球蛋白进行早期预防。如为黏膜损伤,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并进行复查。
2.2.5 重视手卫生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的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 而洗手是避免细菌感染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因此临床护士要严格掌握洗手和手消毒的指征, 采用正确的六步洗手法, 如: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等都要洗手, 曾有报道检测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或污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 因此, 做好手卫生对预防职业感染有重要的意义。洗手后使用一次性纸巾或消毒后的毛巾擦手, 防止再污染。
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2.3.1 放射线的防护
使用放射性医疗仪器时, 严格实施安全防护措施, 避免直接照射人体, 如:术中造影、骨折复位等, 护士上台前须穿好铅衣, 并设置铅屏风。
2.3.2 紫外线的防护
紫外线对人体眼睛、皮肤有损害, 故开关应设在室外, 并有明显标识, 避免紫外线照射时进入消毒区;消毒后应进行空气净化, 减少对人员的损害;测试紫外线灯管强度时, 应戴防护眼镜、手套、口罩和帽子, 避免皮肤暴露在紫外线光照下。
2.3.3 噪声的防护
更新陈旧的仪器设备, 选择噪声小、性能好的仪器;为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 使用时应尽量调低音量, 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和维修, 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2.4 化学因素的防护
在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 应先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避免直接接触, 如不小心溅到眼睛和皮肤上, 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 将危害降到最低。对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应注意加盖密闭保存。在空气消毒后要及时开窗通风, 加强空气流通, 以增加化学物质的自然清除率, 减少其蓄积, 降低其在空气中的浓度。
2.5 生理、心理因素的防护
护士长要引导护士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良好心境, 不断培养其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 优化护理工作环境, 适当调整班次, 减轻工作负担;配备充足的人员, 减少工作时间, 减轻劳动强度, 保证护士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拥有充沛的精力,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以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 我们更应高度重视职业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危害, 针对危险因素加强职业危害的宣传教育, 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减少职业危害, 维护身心健康,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段素芝, 杨素霞.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J].护理研究, 2008, 22 (4) :1106-1107.
[2]张豫芳, 吕晓玲, 夏秋江, 等.重症监护病房职业安全存在的危险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5) :576-577.
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分析 篇8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护理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加之近年来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 要求护士贴近社会、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使护士接触患者的体液如滑膜液、精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几率大大增加, 从而增加了护理人员感染的机会。大量调查结果显示, 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 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 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 年创伤率为1%~2%, 创伤后感染率为0.3%~3%[1]。在诸多生物因素中, 护士因锐器损伤, 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最多见[2]。由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 其中没有经过乙肝疫苗接种者, 若被带有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或锐器割伤1次, 根据乙肝患者e抗原 (HBe Ag) 情况的不同, 其感染率是6%~30%。表面抗原 (HBs Ag) 和核心抗体 (HBc Ab) 阳性的患者表示血液中含乙肝病毒量多, 因此传染的机会最大。被含有丙肝病毒 (HCV) 的针头刺伤或锐器割伤后的感染率是1.8%, 通过血溅而引起感染的情况目前还不清楚;被含有HIV的针头刺伤后, 平均感染率为0.3%。被含有HIV的血液溅到眼睛、鼻腔内的平均感染率为0.1%, 含有HIV的血接触到皮肤上的感染几率估计小于0.1%, 少量的血液接触到皮肤可能不会引起感染。有报道通过职业传播的HIV感染者中, 护士占52.1%[3]。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引起呼吸道感染可高达20%[4]。在SARS疫情中, 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20%。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每年被针刺伤的人数高达80万以上, 占从业人员16%[5]。
1.2 化学因素
由于职业的关系, 化学性因素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危害主要原因是不可避免地接触一些消毒剂及药物, 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进入空气中或容易接触暴露, 而且多具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以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在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6]。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接触抗肿瘤药物, 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 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7]。有研究证实, 在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 有学者用气相色谱分光技术在职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的护士尿液中检测出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铂类等药物[8]。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护士可造成毒性反应, 谢金辉等[9]进行的职业接触抗癌药对护士生殖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金力奋等[10]对某医院肿瘤科护士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的遗传损伤研究结果显示, 肿瘤科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3 物理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 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11]。例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体位, 肌肉和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患者、弯腰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 如腰背痛等[12]。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 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 甚至诱发肿瘤[13]。紫外线能引起微生物细胞内成分的化学变化, 使其遭到破坏而死亡[6]。对人体皮肤、眼睛都有伤害。
1.4 心理-社会因素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 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 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 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 (1) 不良的工作环境; (2) 紧急的工作性质; (3) 沉重的工作负荷。医务人员长期面对疾病、意外伤害、死亡, 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社会对医护工作者的要求不断提高, 公共突发事件以及酗酒、吸毒、医闹等社会问题都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和紧张感。长期的三班倒工作制造成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加重, 角色及生物钟紊乱。据报道:个别工作人员往往因为疏忽造成职业损伤[14]。其感染传染性疾病有50%是工作行为欠规范所致[15]。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应建立标准的预防原则和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的预防原则。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使用的一种预防措施, 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不包括汗液) 均视为具有传染性, 在接触上述物质黏膜与非完整皮肤时, 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或伤口时必须戴上手套;若有可能溅出血液、体液则必须戴上口罩、眼罩并穿上防护衣, 要正确穿防护衣;小心处理针嘴及利器;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伤口后, 除下手套时应立即洗手。要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因为医院病原体传播的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 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均要洗手。曾有学者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16]。因此, 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 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7]。认真、规范、适时的洗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方便、经济的措施, 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方法可减少医院感染的20%~30%。
2.2 发生刺伤、割伤后的处理措施
发生刺伤、割伤后首先要挤压伤口, 让伤口内的血液流出;禁止直接按压伤口。挤压后用无菌水或清洁水、纯净水 (无条件时用温自来水) 彻底冲洗;冲洗时间不少于1 min;再用碘酒或酒精冲洗消毒伤口, 然后报告感染管理科备案, 进行预防接种, 跟踪随访, 以便进一步给予干预治疗。 (1) 职业暴露乙肝病毒后的处理:乙肝易感者与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 即血清抗HBs阴性者, 当接触HBs Ag (+) 血清或血液后, 第一种方法是应紧急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 首次注射应在暴露后48 h内完成。HBIg的效价必须>1∶200 000 (即>200 IU/瓶) , 用量0.6 m L/ (㎏体重) 的保护效果较理想。对既往接种过疫苗而无血清学应答者, 宜接种HBIg两次 (相距3~6个月) 。暴露后1个月如未发生乙肝, 宜重复应用HBIg 1次。第二种方法是应急接种乙肝疫苗, 在暴露6个月内予血清学随访, 并注意有无相关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变化;血清乙肝表面抗体≤10μL/m L的医务人员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1次。并接种HBIg 1次。 (2) 职业暴露HCV后的处理:对此类血源性感染尚无适当的预防方案。预防性应用干扰素、抗病毒药是否奏效尚无定论。对暴露者的血清学随访抗HCV十分重要, 暴露后24~48 h内及6个月、12个月时要检查3次抗HCV抗体。一旦血清抗HCV由阴转阳, 应启动抗病毒治疗, 不必等待肝功能出现异常。职业暴露HIV后的处理: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 使用常规治疗剂量, 连续使用28 d;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 最好在4 h内实施, 最迟不得超过24 h;即使超过24 h, 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在操作时要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 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
2.3 加强对药物管理
加强对化疗药物的管理, 建立化疗操作流程, 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 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上或眼睛内时, 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 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 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 化学消毒剂要集中存放, 存放的容器要密闭并要有显著标记。
2.4 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 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 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 调节心态。护士长要体谅和宽容护士, 适当缓减其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 实行弹性排班, 加强治疗高峰期人力配备。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增加护士职业满意度、安全感及成就感, 使之形成职业选择的认同感。要学会自我应对与减压, 如唱歌、跳舞、练瑜伽、听音乐、读书、养宠物、旅游、度假等。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沟通技巧, 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 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
护理职业防护 篇9
院前急救是指对患者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途中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 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组成部分。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 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1]。由于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殊性, 使院前急救工作的护士常暴露在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笔者现将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因素及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院前急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危险因素
(1) 利器伤:护士及时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 尤其是在颠簸的途中进行护理操作很容易造成利器伤, 影响护士皮肤的完整性。 (2) 负重伤:多数急救护士易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脊柱损伤、关节疼痛、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等病症, 这与长期站立性工作和从事院外救护工作有关。 (3) 触电:救护车内有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吸引装置等电器设备, 在转运患者过程中, 由于路途颠簸、车体晃动, 护士在操作时易发生触电现象。
1.2 医源性感染因素
主要是细菌、病毒的危害[2]。院前急救中护士接触的患者多为急、危、重症患者, 在救护患者时, 护士常常忽视对自身的防护问题, 尤其是多数情况下根本无法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的传染性疾病即投入对患者的急救中。如:口对口人工呼吸、外伤大出血的救护等, 在这种情况下若未采取措施, 难免会感染疾病。
1.3 化学性损伤因素
对自杀患者实施洗胃救护中, 若患者服用含有强酸、强碱的化学制剂, 容易沾染到护士身上, 如果浓度高、面积较大还会引起皮肤灼伤;护士加药做治疗时, 接触到一些细胞毒性药物, 也会对其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个别医院急诊科配备的甲醛薰箱、空气消毒中采用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难免会污染空气, 长期在这些环境中工作, 呼吸系统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
1.4 心理性危险因素
(1) 护士自身方面:院前急救护士均为女性, 其特殊生理状况、家庭重担、工作压力等都是危险因素的组成部分, 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的更新、护理技术的发展, 又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造成一定的思想压力。院前的特殊性又使护士经常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工作, 精神持续处于紧张状态, 导致精神压力。 (2) 患者方面:由于法律意识已深入到整个社会人群, 人们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另外院前急救护士还承担着收费的职责, 这就把一部分医患矛盾集中在院前急救护士身上, 对护士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2防护措施
2.1 加强急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对院前急救不同工作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培训, 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重点, 要掌握具体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 树立正确的防护态度, 既不能过于恐惧, 也不能防卫过度而影响工作。另外在院前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 戴手套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此外, 坚持制度流程的学习和贯彻、合理的休息、劳逸结合也是重要的方面。
2.2 重视院前急救人员预防接种工作
院前急救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病种复杂多样, 时间紧迫。紧急情况下, 医护人员来不及或操作不方便戴乳胶手套和一次性口罩即接触带有细菌的血液、排泄物、被血液污染的锐器等。因此, 医院感染管理者应将其管理措施和要求纳入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相应工作职责中, 重视在全程免疫检测的3~5年后, 及时检测自身疫苗的免疫效果, 加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预防乙型肝炎知识宣传, 进一步提高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 这对维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
制定统一的院前急救专业医疗教材和急救方法, 使院前急救操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3]。同时各急救网点还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 定期检查如抢救器械、个人防护用品是否齐全、车辆安全性能是否良好、车辆清洁度及携带的便利锐器盒是否符合要求等。还应设立质检小组,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操作规程和医疗垃圾分类执行情况, 加强督导, 不断强化防护知识, 从而提高医护人员在院前急救工作中自身防护的依从性。
2.4 建立严格的登记报告制度
这是针对传染源的防护措施, 目的在于防止传染源的扩散。日常院前急救时要戴口罩出诊, 在遇到呼吸道病患者或怀疑为甲型H1N1流感时, 应同时给予患者戴口罩, 防止飞沫传染。院前急救时来不及对患者做检查, 应仔细地询问病史, 善于与患者家属交流, 也是及时发现和避免职业暴露的良好方式。院前急救出诊人员,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做详细记录, 以便及时评估。一方面要追踪患者的发病源和病情发展以及实验室报告等情况, 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职业暴露防护经验。
2.5 心理防护
正确认识院前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合理安排班次, 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 注意心理调节, 劳逸结合, 减少心理压力, 促进身心健康, 学会自我心理疏导, 放松情绪, 及时释放工作压力, 保证睡眠, 合理补充营养, 以最佳心理状态投身急救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郝鹏.急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临床医学, 2009, 29 (1) :124-125.
[2]陈玉琼.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0) :125-126.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10
1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较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的概率高。因此, 手术室护士感染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机会较多。
1.1.1 锐器刺伤
手术室护士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相比, 在日常工作中, 除接触注射器输液器外还经常接触缝合针、手术刀、手术剪、各种止血钳、布巾钳、电刀、骨科用的骨剥、骨刀等各种尖锐锋利器械, 受伤的危险性更大、污染机会更多。
1.1.2 带伤参加工作
个别护理人员皮肤黏膜有损伤或有小伤口时, 照常参加日常工作, 无形中增加了被患者血液、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机会。
1.1.3 自我防护不当
个别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薄弱, 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时只戴PE手套或紧急情况下不戴手套, 徒手进行操作, 增加了被污染机会。
1.2 化学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
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如: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碘伏、酒精等) , 它们对皮肤、眼结膜、上呼吸道黏膜都有极强的刺激作用。比如:护士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 严重者可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肿瘤、月经紊乱、细胞核基因突变等;戊二醛:对呼吸道、黏膜、眼结膜都有严重刺激作用, 如结膜红肿、过度流眼泪, 个别人有皮肤和呼吸道过敏现象。
1.2.2 麻醉剂
麻醉师使用大量的各种类型麻醉剂 (如吸入性麻醉剂异氟醚、异氟烷等) , 这些麻醉剂可呈气态状弥散于空气中, 也可经患者吸入后再由患者呼气时排出大量的麻醉废气。若工作人员长期吸入这些气体可导致麻醉废气在医务人员体内蓄积从而危害健康。
1.3 空气环境污染
紫外线:经常接触紫外线灯的照射, 如开关紫外线灯管时护士的皮肤和眼睛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紫外线的照射, 时间过长可引起皮炎、皮肤发痒、眼病、流泪等, 严重者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 还可继发白内障等。
1.4 X线照射
在手术过程中, 尤其是骨科手术, 常常需要使用C臂机辅助手术, 进行定位、留图。因此手术室护士经常直接或间接受到X线的照射, 长期受到X线的照射可对人体产生多种不可逆的危害, 如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造血功能低下, 机体免疫力降低等。
1.5 身心损害
由于手术室工作压力大, 工作性质比较特殊 (带有体力性质) , 对护理人员操作要求比较多, 再加上长时间站立, 血液在下肢潴留, 回流不畅, 手术室护理人员患下肢静脉曲张的概率较其他科室高。再加上经常延迟下班, 饮食不规律, 手术室护理人员极易患慢性胃炎及胃溃疡。另外, 高强度的工作, 紧张的工作气氛, 长时间注意力集中, 手术间吸引器、电刀、监护仪等各种医疗设备使用时发出的噪声, 再加上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变化, 对手术室护士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这种持续性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手术室护士患偏头痛、神经衰弱、痛经的概率增多。
2 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对策
2.1 避免锐器刺伤
2.1.1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各种操作过程中, 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在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肌肉注射时,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避免注射器及输液器针头刺伤患者和自己。
2.1.2
器械护士在手术过程中传递器械时一定要稳、准、快, 对手术刀、手术剪及尖锐器械传递时应使锐利面朝向自己, 以防误伤他人。用过的尖锐器械应妥善放置, 以防误伤护士。手术过程中, 手术人员手套破裂时应立即更换。
2.1.3
手术完毕后, 手术刀片、缝合针等应放入利器盒, 并正确安装、取卸手术刀片, 不可用手取卸, 以防刺伤护士。
2.1.4
职业暴露后的急救处理:若发生针刺伤或刀刺伤后,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 并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再用碘伏消毒伤口, 上报院感科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若患者为乙肝阳性, 应立即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 并定期追踪监测。
2.2
树立较强的自我防护意识, 养成操作戴手套的良好习惯。若为感染手术, 应戴双层手套、口罩帽子, 使用护目镜。
2.3 减少空气污染
2.3.1
采用无臭氧石英紫外线灯管或循环风进行空气消毒, 有条件者可用层流手术室。
2.3.2
正确合理地使用各种消毒剂, 如:戊二醛容器带盖或尽量不使用戊二醛消毒液, 在倾倒消毒液或浸泡器械时操作者要戴手套、护目镜、口罩、帽子等。
2.3.3
减少全麻吸入剂对工作人员的危害, 有条件的医院尽量利用密闭式麻醉机,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以利于患者呼出的麻醉废气排出室外, 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和对医务工作者的损害。
2.4
减少X线对人体的危害, 骨科手术要尽量减少X线机的使用次数, 照射时控制照射时间和距离, 医务人员最好穿防护服。有条件的医院使用防护屏障, 在使用X线照射时医护人员可站在防护屏障后, 做好自我防护。有条件的医院可设专门的骨科手术间, 手术间的围墙上做好防护, 以防损害其他手术间的医务人员和患者。
2.5
防止电烧伤和化学烧伤, 在每台手术前, 一定要认真检查各仪器设备的性能, 确认性能良好安全后方可使用。电刀尽量采用一次性负极板, 避免烧伤患者。
2.6
减少手术室护士的身心损害,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避免长时间站立, 若为连台手术, 应更换当班护士, 以减少高强度工作给手术室护士带来的身心压力。
护理职业防护 篇11
【关键词】供应室护士;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医院供应室提供着全院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洁、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室工作人员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她们在工作中接触的是被患者体液,血液污染的物品、化学消毒剂、高温环境和机械噪声等。这些因素均给供应室工作医务人员的健康带来一定危害[1]。因此,加强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意识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的目的就显得格外重要。
1 供应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紫外线损伤 紫外线能引起微生物细胞内成分的化学变化,使其遭到破坏而死亡。紫外线在通过空气时,使空气的氧电离产生臭氧,因其具有强大的氧化作用,从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供应室每日常规紫外线照射1 h以上,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虽然尽量安排在工作间隙,但因工作需要难免时常拿取物品,紫外线对皮肤、黏膜可引起炎性反应,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紫外线消毒后供应室高浓度臭氧也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
1.1.2 噪音危害 供应室噪音主要来源于灭菌设备、清洗设备以及大量不锈钢器械在处理过程中相互碰撞产生的噪音。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会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听力下降等不良影响,导致焦虑、耳鸣、血压增高、失眠等症状。
1.1.3 高温环境 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工作时最高温度达132℃—134℃,烫伤现象时有发生,发生在开启锅门时操作不当,不小心碰到锅壁及消毒物架而导致的烫伤。另外,洗涤工作也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春季节也要完成洗涤。因此寒冷,潮湿也是危害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因素之一。
1.2 生物因素
职业感染有关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HIV、HBV、HCV等经血液传播的病毒,感染的危险与接触时间有关,由于供应室护士工作的特殊性,所有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器械全部要经过供应室护士清洗、消毒等系列程序,手术器械包括各种穿刺针、刀片等尖锐器械,供应室护士受伤的风险随时存在,如果接触了患有HIV、HBV、HCV病人的手术器械、换药碗时,其职业暴露发生率更高。
1.3 化学因素:戊二醛、84消毒液、洗洁精等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长期接触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支气管哮喘,对人的眼睛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视力模糊不清、视力下降。
2 防护措施
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相关防护措施,牢记普通预防原则即把所有的病人视为具有传染性,在处理任何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时,均要视为有传染性,经常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学习有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习损伤后急救处理方法。
2.1 物理性危险因素的防护
高压蒸汽灭菌要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熟悉消毒锅的性能,定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及时维修。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开门时不要面对锅门,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夏季出锅时要戴套袖、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为将噪声降至最低,可在高压蒸汽灭菌锅前安装隔音板。
紫外线照射臭氧消毒时,尽量安排在中午下班人少时,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入房间,应关上紫外线灯。消毒结束后至少过30 min才能进入。供应室各房间应有通风设备,并经常开窗通风。供应室护士要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质,合理安排工作,注意节力原则,工作中可变换身体姿势,活动僵直的肢体,工作结束后可做颈、背、腰的保健操或局部按摩,并注意加强营养,劳逸结合,以便更好的工作和保持自我健康。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例如,配置过氧乙酸时,应将称量好的酸倒入水中,切不能把水倒入酸中,以防液体飞溅烧伤,浓度要准确,根据各种化学制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制和使用过程要小心谨慎,防止漏溅,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15 min,衣服如浸湿立即脱去衣服,必要时就诊,环氧乙烷灭菌室要通风良好,工作环境中允许浓度2 mg/m3[2]。储存瓶口必须盖严,储存于无光照、无震动的地方,环境温度低于40 ℃,搬动时要轻拿轻放,经常检查灭菌柜有无漏气,严格操作规程,防止烧伤和爆炸事故。
2.3 生物有害因素的防护
所有回收物品皆须按传染性物品处理[3],由专人浸泡、清洁、消毒,并做好记录,严禁回收包乱放以免交叉污染。手套破了及时更换,在回收诊疗包或清洗包装锐利器械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被刺伤时要马上进行伤口处理,立即用碘伏擦洗伤口;轻轻挤压出损伤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消毒、包扎,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院领导。72 h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作HCV抗体检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AZT(叠氮脱氧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周期性复查[4]。建立刺伤登记制度,并定期跟踪检查。
3 小结
通过对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的研究,使护士熟练掌握供应室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标准,熟悉护士职业暴露认识及处理程序,提高了自身防护意识,制定及完善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的条例,最大限度减少了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供应室护士自身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廖筱妹.供应室护士执业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1544.
[2] 李淑红,胡晓莹,等.手术室实习护生职业暴露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
[3] 王丽芹,刘怀霞,等.医院内保洁人员自身防护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201-203.
护理职业防护 篇12
关键词: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1 职业暴露的概况
1.1 职业暴露的定义
职业暴露来源于艾滋病的相关医护工作, 现扩展为从事诊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等工作过程中, 意外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及其他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被含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而具有被以上病毒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 有20%~40%的护理人员暴露于HBV, 3%~10%的护理人员暴露于HCV, 0.2%~0.5%的护理人员暴露于HIV。
1.2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2.1 物理因素
锐器伤是护理操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在对刀、剪、针等锐利器械进行冲洗时, 稍有不慎极易被刺伤或划伤。而被污染的针头、锐器给护理人员带来极大的威胁, 锐器损伤可引起其他疾病, 如梅毒、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任何锐器损伤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若护理人员有伤口, 则加大了感染的几率, 对护理人员自身造成一定的伤害。工作中护理人员如果长期接触放射物质, 则会有致癌或致畸的危险。
1.2.2 生物因素
护理人员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含有病原体的血液和体液, 常见的传染性病原体有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HIV病毒和结核杆菌病毒。在护理操作中都或多或少地会沾有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分泌物、体液、血液等, 使致病微生物通过受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 造成自身感染。
1.2.3 化学因素
护理人员常接触诸如84消毒液、洁消精浸泡消毒液以及甲醛熏柜等化学消毒液, 这些物品长期接触易导致过敏性皮炎或灼伤皮肤, 甚至导致皮肤癌的产生。许多化疗药物也有致癌作用, 接触不合格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环氧乙烷残留超标都会对护理人员造成危害。
1.2.4 心理因素
目前, 护理人员任务繁重、工作内容相对单一, 常常面对危重患者、悲惨场景、死亡患者, 造成情绪低落、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 使护理人员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
防护职业暴露的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对于有效控制职业性损伤非常必要。因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掌握的防护知识各有不同, 因此应加强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因人而异。整体而言, 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医院感染、危险药品接触与防护、相关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知识等;教育培训的方法主要包括专题讲座、集体宣教、进修培训、运用画报、广播、视频等多媒体培训。有学者研究表明, 医疗机构内持续的教育培训对医护人员防范职业暴露非常重要。
2.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树立全面防护的观念
针对医疗机构可能出现的化学、物理、生物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危害, 建立、健全相应的职业暴露防护规章制度, 可为政府部门制定控制与防护措施, 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同时, 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各项制度操作, 改变护理人员各种不安全行为, 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 并将职业安全作为护理人员在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考核内容。作为医院管理者则应首先树立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 将护理安全作为一种文化实施管理, 营造护理安全氛围, 唤起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提高职业道德与责任感。如此可大大提高事故处理的正确性与及时性,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伤害。
2.3 增加安全防护设施, 改善医疗工作环境
医院管理者应提高对职业暴露防护的重视, 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 为护理人员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 应尽可能完善各项医疗设备与防护设施, 并尽快开展对安全性好的医疗器具 (如注射器、输液器等) 的研究与推广使用, 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根据CDC统计表明, 使用安全性能好的医疗器具可有效减少62%~88%的锐器伤。此外, 医院防护设备应定期检查, 问题设备应及时维修, 减少噪声、辐射等损伤;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编排应科学合理, 通过人性化管理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医疗工作环境不但有利于医护人员的安全, 更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医院应不断加强安全防护设施, 改善医疗工作环境, 减少职业暴露, 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4 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 有效降低职业伤害
有学者研究表明, 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可降低81%HIV感染。由此可见, 当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 正确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 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的危害。护理人员应努力掌握职业健康与防护知识, 在发生职业暴露时能够以理性和健康的心态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例如, 锐器伤是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护理人员遇到锐器刺伤后应立即挤出伤口血, 用肥皂在流水下冲洗5min, 2%碘酊、75%乙醇消毒, 并向主管部门汇报及登记, 进一步检测处理, 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指导用药, 并加强职业暴露后的心理护理, 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导致的心理伤害。
参考文献
[1]蔡文智.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0) .
【护理职业防护】推荐阅读:
护理人职业防护制度07-05
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11-07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与防护06-13
消毒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06-13
护理职业06-01
护理职业风险10-13
职业安全危害护理实习08-27
安顺护理职业学校招生09-22
谈谈对护理职业的认识10-26
职业病患者的舒适护理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