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分析

2024-10-07

职业病危害分析(精选12篇)

职业病危害分析 篇1

近年来, 随着各种大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 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大型煤炭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采、掘工作面煤尘、粉尘浓度、噪声大有增高之势, 危害程度随之增加;实际接触工人增多, 职业病患病人数总量增大[1]。为深入了解煤炭开采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状况, 笔者对我旗某大型现代化开采煤矿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查与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该企业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乡镇, 始建于1975年, 当时是炮采, 危险大, 产煤量、率低;2005年经过合并改组后, 也进行了技术设备改造, 成为现在的现代化开采煤矿, 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 年产煤300万吨, 在职职工546人, 生产工人469人。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割煤机割煤-输送带输煤-煤场-销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等。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为8 h。

1.2 卫生防护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该公司在生产时采取湿式作业及加强通风来降低粉尘浓度并定期为工人发放工作服、帽、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1.3 检测内容

粉尘、噪声检测使用仪器及评价方法、采样点、采样时间的选择,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5748-85、《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范围》GBT122-88的要求进行。粉尘浓度检测使用IFC-2型防爆粉尘采样器, 采用滤膜称重法;噪声强度的检测使用CENT-320型噪声仪, 采用等效连续A声级进行评价。检测结果的卫生学评价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进行。

2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结果

2.1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在5个工作面选择24个粉尘作业点, 在工人呼吸带高度采集48个样品测定了粉尘浓度, 结果粉尘浓度在6.8~68.0 mg/m3, 平均27.2 mg/m3, 标准差16.4 mg/m3, 其中8个点合格, 合格率为16.67 %。

2.2 作业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在作业场所工人作业岗位选择48个噪声作业点测定噪声强度, 结果噪声强度在49.7~96.1 dB (A) , 平均75.0 dB ( (A) , 标准差10 dB (A) , 其中44个点合格, 合格率91.67 %。

3讨论

长期以来, 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一直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屡见不鲜。煤炭开采企业其煤粉尘的二氧化硅含量较高, 煤粉尘污染对个人健康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长期接触, 不仅可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还可能导致尘肺病的发生。从上述检测结果看, 煤炭开采企业粉尘污染严重, 监测点合格率低,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割煤时产生的煤粉尘浓度过大;二是生产工艺落后, 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 导致工人直接接触粉尘过多;三是没有有效的除尘设施, 生产过程中虽有喷水除尘及通风, 但效果差;四是领导对防尘除尘工作认识不足, 措施不力。所以说, 只有彻底改变工艺, 如:加设除尘设施、改造生产设备、提高自动化程度、配套防护设施, 才能还工人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煤炭开采企业噪声主要来源于所使用的各类机械设备, 如割煤机、掘进机、输送机、打卯机等所发出的机械性噪声。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 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 也可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 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 可以引起病理性变化。作业场所中的噪声还可以干扰语言交流, 影响工作效率, 甚至引起意外事故。所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控制噪声危害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安排工人工作中短时间脱离噪声环境休息, 减少工人的实际接触噪声作业时间;另一方面可为工人配备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总之,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只有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逐步深入人心, 让各级领导和作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才能使职业病防治工作逐步收到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建芳;马骏;关砚生, 等.某5省煤矿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 2009, 36 (1) :73-74.

职业病危害分析 篇2

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分析

某鞋业有限公司正己烷中毒事故

(一)企业职业卫生基本情况

某公司位于我国南方某市XX镇的工业区,成立于I1992年11月20日,为独资经营企业,主要生产运动鞋、雪鞋、鞋底、皮鞋、凉鞋、便鞋。全厂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原有车间3个,I998年扩建车间2个(裁断2车间和针车2车间),现有生产车间5个,员工2I07人,其中男工282人,女工1825人,生产工人约占全部员工的90%,该厂创建以来生产基本正常,年产各类鞋400~500万双。

生产流程为:备料+裁断+针车+成型+包装;主要生产原料有:皮革、塑料、橡胶、油墨、粘合剂(生胶、PU胶、药水胶、氯丁胶、白乳胶)、鞋材处理剂(TPR处理剂、橡胶处理剂、EVA处理剂、PU与PVC处理剂、照射处理剂)、硬化剂、甲苯、去渍油、快干水等。每年使用粘合剂约o0000公斤。所使用的粘合剂、硬化剂、去渍油、快干水等均末标明主要有毒物质成份。该企业所在地的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于2002年7月I日对该厂使用最多的AD103生胶和AD82胶水采样检测显示,其挥发气体中主要含有甲苯、丁酮、甲基戊烷、正基环戊烷、甲基已烷、甲基丁烷、正戊烷、二甲基丁烷、二甲基戊烷、二氯甲烷、甲基丙烯酸甲酷。生产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还有高温、噪声等。

该公司建厂时没有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规定,有毒有害车间与其他作业点没分开,车间内通风设备安装不合理,影响排毒效果。接触噪声的工人配备有耳塞。接触有机溶剂的工人配有裹有活性炭的薄棉纱口罩和涂胶棉纱手套。

该厂没有设立医务室,没有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人健康档案,没有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没有进行工人的进厂前、离岗时和每年定期的职业性健康体检。所在地的市级卫生防疫站对该厂车间空气中苯、甲苯、三氯乙烯和正己烷的检测结果显示:2000年6个采样点中有2个采样点的甲苯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200I年6个采样点全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针车2车间泡绵(刷胶)组未设置检测点。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过程及处理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自投产以来,每年新招和离厂的工人均有I200多人,离厂工人中有一部分是因病辞工,疾病多为“中暑”、“感冒”、“关节炎”、“风湿病”等。本次调查发现的3名可疑正己烷中毒者,在当地医院均被诊断为“风湿病”。

2002年5月I0日,该厂针车2车间泡绵(刷胶)组刷胶女工王XX的丈夫致信该厂负人,称其妻2002年I月进厂工作,接触毒物。从2002年I月开始,自觉手指麻木,双腿力,怀疑中毒,要求公司赔偿医疗、生活费2万元。公司安排时间让王XX自行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 “风湿病”。公司认为 “风湿病”与职业无关,故拒绝了王XX的求。2002年6月I3日,王XX的丈夫向省妇联致信求助,省妇联即向省职业病防治院作通报。

2002年6月26日,市卫生监督所接到省职业病防治院关于该事件的通报后,对该厂进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根据该厂有毒作业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及个人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不足的违行为,向该厂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令该厂必须设置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确保其处于正状态,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防护用品。2002年6月27日,省卫生监督所派员随省卫生厅、省妇联、省劳动厅、省总工会和省业病防治院,会同市卫生监督所,在填人民政府、镇医院等的陪同下,对该公司进行职业病害情况调查。

调查发现,王X所在的工作车间职业病危害隐患严重。该车间面积约50平方米,高5米。大量使用胶粘剂,胶粘剂容器敞开,车间通风排毒设备安装不合理。在该车间工作的名工人中,有6名不戴口罩和手套。其他车间使用胶粘剂的工人也缺乏足够的通风排毒设备个人防护用品。卫生防疫站27日对该厂进行车间空气检测,发现王XX所在工段的2个检点正己烷浓度严重超标。省职业病防治院现场随机抽取9名工人进行体检,该工段的2名工肌力减低,其他工段的7名工人未发现异常。

2002年6月08日,该公司将8名可疑正己烷中毒工人送省职业病防治院检查,并通过函、报纸及与有关地方政府、妇联联系等方式,通知近I0年来因病辞工的工人(共40名)回我省接受医学检查,最后确诊8例正己烷中毒。

现已查明,该公司没有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车间通风排毒设施不符合要求,车间空中正己烷浓度超标。工人对胶粘剂的毒性不了解,缺乏防护知识,缺乏个人防护措施。工人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车间空气中过高浓度的正己烷以及皮肤直接接触含有正己烷的胶粘剂,是造成本次慢性正己烷中毒事故的原因。

㈢处罚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参加调查的有关部门对该公司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进循了严肃的批评,责令该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整改意见,迅速将可疑正己烷中毒的工人医疗机构进行医学观察和职业病诊断,并通知已离厂的可疑正己烷中毒工人迅速返回接受医观察和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危害分析 篇3

关键词:职业危害;检测;现状;对策

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劳动者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职业危害检测的重要性

国家越来越重视职工的安全健康,但我国职业安全健康形势尚未扭转,情况仍十分严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有毒有害生产的企业数量约2000万家,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约2.3亿人左右。我国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就达2800万人以上,每年全国的尘肺病患者就有约1.5万人。我国职业危害涉及40多行业,包括安全生产高危行业的煤炭、冶金、建材、有色金属、机械、化工及计算机、生物工程、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因此,职业危害检测检验是安全监管部门有效评价安全生产的前提,是企业安全预防工作的基础。关注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工作,广大生产经营单位应了解有哪些职业危害检验检测装备,应怎样检验检测职业危害以及检验检测职业危害因素的重要性。

2职业危害检测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职业危害接触人数、患病人数和新发病人数均居世界前列。职业危害分布广,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职业危害严重;劳动者流动性大,自我保护意识低;严重职业危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我国每年因职业危害、工伤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达2000亿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危害已成为影响职工生命健康的突出问题。有人形容,职业病这种不流血的“渐进式死亡”,远远大于矿难、车祸等流血的“立即式死亡”。据悉,仅死于尘肺病的患者,就是矿难和其他工伤事故死亡人数的数倍。更为紧迫的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竞争,职业安全健康问题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并成为一些国家向我国提出反倾销、抵制我国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理由。重事故轻防治现象普遍存在,从职业危害与安全事故的关系上看,人们显然更重事故轻防治,即重视安全事故导致的"红伤",而职业病作为不流血的"白伤",往往难以获得较高关注。职业病因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等特点,其危害也就往往被忽视。

3 原因分析

基本上是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考量。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往往忽视了职业危害的防治,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甚至一些地方为了留住企业、留住财源,竞相降低招商引资门槛,对建设项目的立项、准入、监管过程把关不严,使一些未经职业健康审查的建设项目违法立项建设,导致大量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使职业危害从源头上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用人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意识也很薄弱,职业危害防治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近几年来,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一些乡镇企业职业危害问题更为突出。这类企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落后,设备简陋,防护设备条件差,甚至根本没有任何个人防护,加之管理混乱,制度不全,劳动者整体素质低。特别是随着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劳动者群体的整体文化水平低,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又急于就业谋生,不知道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存在哪些职业危害,更不知道如何防范职业危害。

4 对策建议

做好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检测可从源头上遏制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各用人单位应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切实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测、检测工作,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

4.1设置职业健康管理机构

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健康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或组织是指用人单位从事本单位职业健康管理的职能部门或专设机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或职业健康管理组织,明确由那些部门组成,具体组成人员;各部门及人员职责;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健康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的人力、经费、计划、各种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安排等。职业健康专业人员是指取得执业资格的公共卫生医师,用人单位可以向社会聘用。

4.2制定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的情况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如职业危害控制计划,包括职业危害日常监测、检测、评价计划,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配置、维修、维护计划;体检和健康监护计划;培训计划;职业健康专项经费预算、措施计划等。计划应当有目标、指标、进度安排、保障措施、考核评价方法等,并按计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计划的落实。

4.3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与评价制度

在摸清单位职业危害因素分布的基础上,作业场所工人的工作地点及时间制定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制度。承诺定期对存在的、工人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按种类、岗位,请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浓度强度监测与评价,并如实公布:如果没有达到国家职业健康标准,将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改进,包括进行工程改造、个人使用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更换、职业健康管理、职业健康培训等的改进措施。承诺利用各种方式,对存在的、工人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按种类、岗位进行自行监测。

4.4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

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是用人单位的责任。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浓度(强度)、工艺流程、劳动的岗位和用工等情况,制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计划和实施方案,并预算经费。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按照计划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健康检查及离岗后的医学随访。对于发现的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要及时调离原岗位,对疑似职业病人应按国家规定及时安排诊断。

4.5劳动者的培训

职业病危害分析 篇4

近年来, 随着建筑业市场的不断扩大, 水泥制造业发展迅速, 同时其所带来的职业病危害也日益严重。笔者根据水泥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多年实践, 着重分析水泥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并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

2 水泥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 (石灰石粉尘、矽尘、石膏粉尘、水泥粉尘、煤尘、混合粉尘) 、噪声、高温、毒物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 等。

2.1 粉尘危害

生产性粉尘主要来自矿山开采、石灰石破碎及预均化、辅料预均化、原煤预均化、生料磨、煅烧、水泥磨、输送、包装等工序, 以石灰石粉尘、水泥粉尘和煤粉尘为主, 还有少量的石膏粉尘。在石灰石破碎、皮带输送、露天均化堆场存在石灰石粉尘;输送系统的装卸点、皮带输送及其头尾卸料受料点、煤粉制备等处存在煤尘;熟料的冷却、破碎、运输过程中存有水泥尘。转窑上料系统的上料斜槽、提升机给料等处易形成粉尘逸散。此外除尘系统等收集的粉尘处置不当还可形成二次扬尘。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浓度是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化学成分不同, 吸入粉尘可对人体产生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作用。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 作业环境空气中浓度越大, 暴露时间越长, 对人体的危害就越严重。另外粉尘对人体的危害还与其被粉碎的程度即分散度有关, 粒径越小、颗粒愈多, 分散度愈高, 在空气中浮游的时间愈长, 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愈多, 其危害也就愈大。这种危害随着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不同, 长期吸入可引起尘肺、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粉尘沉着症、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的法定职业病如煤工尘肺、水泥尘肺、其它尘肺 (石灰石、石膏) 等。

2.2 噪声危害

水泥生产过程的主要噪声源来自磨机、破碎机、干燥机、各类风机等工作时产生的机械噪声。噪声主要损及人体的听觉器官, 导致听力下降或噪声性耳聋;噪声对人的情绪影响也特别大, 可使人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噪声会影响信息交流, 导致人员误操作。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声, 不仅使听觉器官受损, 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消化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神经衰弱综合征、记忆力减退、血压持续性升高等。噪声引起的法定职业病为职业性噪声聋。

2.3 高温危害

高温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 其工作地点平均湿球黑球温度指数 (WBGT) 等于或大于25℃的温度。高温作业一般是指有热源的生产场所中, 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 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2℃以上的作业。分为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

水泥生产过程中在预热器、回转窑煅烧、分解炉、蒸汽管道、热风管道等处有大量辐射热产生。高温作业人员受环境热负荷的影响, 其作业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高温可使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 轻者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劳、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操作能力降低、动作失误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加;重者发生中暑, 导致血压下降, 甚至发生肌肉痉挛、热晕阙、热虚脱。长期高温作业 (数年) 可出现高血压、心肌受损和消化功能障碍病症。高温引起的法定职业病为职业性中暑。

2.4 毒物危害

水泥生产过程中毒物可能逸出的主要场所是回转窑的窑头、窑尾部位。在熟料烧成过程产生的有毒混合气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等, 其中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职业危害程度为极度危害, 二氧化硫为中度危害。一氧化碳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呕吐、无力;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 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氮氧化物中毒轻症表现为化学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较重者表现为化学性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重症者表现为急性肺泡性肺水肿或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二氧化硫急性刺激会引起眼结膜和上呼吸道炎症, 喉头痉挛和水肿, 化学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 皮肤损害;低浓度长期接触可见慢性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 偶可伴发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消化道症状。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引起的法定职业病分别为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回转窑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毒物浓度一般不会超标, 但要防止事故状态下毒物大量逸出造成危害。

3 水泥生产过程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岗位及其职业禁忌

粉尘防护重点工种为生料磨巡检工、石灰石输送巡检工、原煤及辅料进出库巡检工、熟料库底输送及辅材上料巡检工、水泥磨巡检工、水泥包装工等。职业禁忌包括活动性肺结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间质性肺病以及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等。

噪声防护重点工种为烘干破碎巡检工, 生料磨巡检工, 原煤及辅料进出库巡检工, 烘干废气巡检工, 原料配料站巡检工, 回转窑巡检工, 石灰石输送巡检工, 熟料均化库巡检工, 煤磨巡检工, 篦冷机巡检工, 水泥磨机巡检工, 选粉机及收尘器巡检工。职业禁忌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500Hz、1000Hz和2000Hz中的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大于25d BHL) 、中度以上传导性耳聋、双耳高频 (3000Hz、4000Hz、6000Hz) 平均听阈≥40d B、Ⅱ和Ⅲ期高血压以及器质性心脏病等。

高温防护重点工种为回转窑巡检工, 预热器巡检工等。职业禁忌包括Ⅱ和Ⅲ期高血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未控制的甲亢以及糖尿病等。

毒物防护重点工种为回转窑巡检工。一氧化碳职业禁忌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心肌病;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职业禁忌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间质性肺病。

4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建议

要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需要切实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 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整治。

4.1 管理措施

企业应建立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 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并配备管理人员;认真执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和落实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制定职业病防治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 确保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新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人员进行体检, 发现有职业禁忌证者, 不得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包括高温、一氧化碳职业病防治专项应急预案) ;加强对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监控, 按规定定期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 结果向职工公布。

4.2 工程技术措施

积极采用新工艺, 选用新设备, 杜绝“跑、冒、滴、漏”, 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清洁化生产, 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原料储存、均化、制备、输送、包装五个生产环节为重点, 突出对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治理:原料破碎、预均化、配料输送环节必须密闭, 设置合理的通风防尘系统;生料制备、熟料锻烧及冷却储存环节要做到全密闭, 收尘器安装合理、有效;水泥制备、水泥包装出库环节收尘装置应完善;辅料堆场设置洒水抑尘设施;采取选用低噪声设备、减振降噪、消声隔声等噪声控制措施;采取隔热、自然通风和局部通风等防暑降温措施;采取窑尾废气、窑头篦冷机废气经净化处理后不超过国家排放标准限值高烟囱排放, 同时在窑头、窑尾设置一氧化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等防毒措施;在生产现场设置工人休息室, 减少巡检人员接触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际接触时间;在生产现场醒目位置设置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职业卫生公告栏、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管理和运行台账, 加强防护设备使用维护, 确保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可靠有效。

4.3 个体防护措施

根据生产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为员工配备符合国家规定和标准的职业病个体防护用品, 并监督、教育劳动者正确佩戴和使用。

4.4 教育培训措施

水泥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应参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 做到持证上岗;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培训, 使职工了解熟悉本公司、本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 并掌握职业卫生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 杜绝和减少职业性危害。

5 结论

水泥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不容忽视, 应认真执行职业卫生“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综合运用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措施、个体防护措施、教育培训措施, 合理改善作业环境, 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 避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摘要:本文对水泥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识别与分析, 明确了应重点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岗位及其职业禁忌, 从管理、技术、个体防护、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预防职业病防范措施。

关键词:水泥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控

参考文献

[1]仲跻璨.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年

职业病危害分析 篇5

(1)工程概况

(2)生产过程拟使用原料、辅料的名称及用量,产品、联产品、副产品、中间品的名称和产量,健康危害说明书(中文)。

(3)总平面不知机竖向布置:从建筑卫生学和相关勘查规划设计等方面概述布置原则,并附总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图。

(4)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布局。

(5)建筑卫生学:主要包括建筑物的间距、朝向、采光与照明、采暖与通风及主要建筑物(单元)的内部布局等。

职业病危害分析 篇6

【摘要】目的:了解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职业所面临的危害以及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更好地为护理人员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方法:调查消毒供应室工作的流程以及每个环节,分析可能潜在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的防御制度并严格落实。结果:消毒供应室中存在多处职业危险的因素,正确的操作流程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降低危险的发生。结论:在消毒供应室中实施有效针对性的制度以及技术规范,可大幅度的预防各种传染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伤害;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75-01

消毒供应室是每个医院非常重要的部门,它承担着全院的再生医疗用品,供给各种无菌器械、敷料以及回收消毒的工作,是医院所有无菌物品的供应源,与此同时,该部门也是各种污染物品的集中地[1]。该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不得不每天暴露于各种潜在的危险之中,据相关数据分析,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严重的威胁他们的生活质量[2],因此,严格的调查消毒工作室的各个工作流程,找出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規章制度,显得十分重要。本院在本次研究中,认真对待消毒工作室的每个环节,观察结果如下。

1.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者中护士占到64.2%,医生占到15.9%,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更是让人瞠目结舌[3],这些病毒的感染患者多数是在消毒供应室上班的护理人员。消毒供应室回收临床上可重复性使用的器械,这些器械一般经过清洗后,还是会存在患者残留的体液以及血液,这些东西很有可能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工作人员在接触这些器械时,若不小心很有可能通过眼结膜、口腔黏膜等传染疾病。

1.2 物理因素

消毒供应室回收的器械包内经常会有容易导致皮肤刮伤的物件,像针头、手术刀片、剪刀、缝针以及玻璃接头和注射器,这些器械从病房或者手术室收回后,到达消毒室时首先需要进行核对并分类,其次再进入严格的消毒程序。在分类的过程中,往往有粗心的护理人员在回收器械包时,被针头刺伤湖综合玻璃针管内的残留液体键入眼睛或者皮肤上;在消毒过程中,通常需要高温、高湿的环境,在高压蒸汽灭菌完毕的时候,烫伤时有发生,有实例证实烧伤度高度I~II度。

1.3 化学因素

绝对干净卫生的消毒室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每日必需对清扫物体表面以及地面,市场上的消毒剂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挥发性以及刺鼻的气味,而且一般喷完这些消毒剂后,护理人员会继续留在工作室中,长时间的接触,往往会引起皮肤的损伤,头部发晕呼吸道难受,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肺部问题。

1.4意识因素

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比较简单,多数医院的专业护士也越来越少,反之,临时合同工的人数却在增加,相对专业护理人员,这些人员的整体意识较低,专业知识匮乏,专业技术较低,而且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险预防意识较薄,较为严重的是这些合同工比较粗心,导致在器械回收消毒过程中,感染的几率增大。

2.干预策略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

护理人员进入各自工作区必需更换隔离鞋子衣物,在清点器械包时必需戴手套,若发现有破损,及时提出更换;对于比较锋利的手术器械工具时,需要提高注意力,切忌用手直接碰触,尽量用钳子夹取;手工清洗器械时,需要穿戴防水衣物,并配戴眼镜;在工作中,切忌带首饰,在各项操作前,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最大化的减少感染发生率。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

不同的消毒物件分门别类处理,像对于敷料、布料的打包可以单独处于一个空间,防止交叉感染;对于高温、高湿环境,建议安装空气置换器,保证空气的流通性;在高压蒸汽灭菌操作时,尽量使用细心技术较强的工作人员,对于消毒中产生的噪音,尽量装置中央供气方式,分散噪音。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消毒人员在每次消毒时,必须严格佩戴相应的无菌衣物,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正确的使用消毒物,尽量使得污染最小,护理人员在消毒时,打开窗户以及排风系统,与此同时必须离开工作室,待气味消除后,方可返回。

2.4 职业因素的防护

医院在招聘消毒室护理人员时,需要严格的审批,与此同时,定期开展消毒室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整体的专业水平和防御意识;建立合理的作休时间,尽量避免护理人员的心理疲劳以及身体疲劳;定期开展有益身心的素拓,减少护理人员的担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讨论

消毒供应室在医院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医院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医院应该投入更多的关注点在该部门的建设管理方面,努力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地工作的环境[4]。

近年来,消毒室工作人员感染传染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多,据统计,每年有较大一部分HIV、HCV以及HBV病毒感染患者来自于消毒供应室[5]。该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存在的潜在危险,我们在仔细研究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流程以及其每个环节,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潜在危险因素:医用器械残留的微生物造成的生物因素、锋利的器械划伤皮肤造成的感染性物理因素、刺激性的气味造成呼吸道感染的化学性因素以及操作人员本身的粗心造成的伤害。现今时代,人们的健康观念在不断转变,随着带来的是该工作职位的护理人员招纳问题,据调查研究,多数医院该部门的就职人员多为合同工以及临时工,而且整体的专业素养较低,这样的结果是潜在的危险因素增大。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是保证优质工作的前提,我院针对以上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首先从预防开始,在招纳消毒室工作人员时,严格按照专业素养,同时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提高我院该部门的水平;其次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制度,以免失误受伤;与此同时合理的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加强其身体锻炼,增加机体的抗病毒感染能力,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增加对该部门的关心程度,始终保证每个护理人员能够以稳定、豁达的心情去工作,最大化的减少危险的发生。综上所述,我院消毒室工作还需要进步,但是整体的感染疾病发生率较一般医院的发生率偏低。

参考文献

[1] 葛淑靖,陈冬. 浅谈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自身安全防护[J]. 中国保健营养, 2014, 3(10): 1791.

[2] 张海连. 浅谈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1,11(36): 88.

[3] 颜晓清,刘侠.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措施[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4):83.

[4] Wei H, Yaorong Y, Li Z, et al.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the hospital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effect[J]. China Modern Doctor, 2014.

职业病危害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港区件杂货码头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与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监护、应急救援等。

1.2 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1]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

1.2.1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对港区件杂货码头工程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获取该工程的概况、生产工艺、原辅材料、岗位设置、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的资料,以此为依据对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

1.2.2 职业卫生检测

根据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采样、检测及实验室分析,对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进行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工程概况及生产工艺

2.1.1 工程概况

该工程建有4万吨级、3万吨级及5千吨级通用泊位各1个,码头全长580 m,设计年吞吐量190万吨,主要承担件杂货的装卸运输工作。装卸船货种主要为设备、化肥(主要是铵态氮肥)、元明粉(主要成分硫酸钠)等。

2.1.2 生产工艺

该工程采用门座式起重机和轮胎式起重机装卸工艺方案。件杂货装卸运输的主要工艺见表1。工程除在码头及堆场安装门座式起重机、轮胎式起重机等装卸机械设施外,还建有流机库、材料站、机修车间、变电所、地磅房、办公楼、候工楼和前方休息室。

2.1.3 岗位设置

该公司生产岗位设调度员、电动机械司机、维修工和电工,分别负责货物调度、门座式起重机操作、机械维修和电气设备维护。货物的理货、水平运输、码头装卸搬运分别由外包单位的理货员、流动机械司机和装卸搬运工承担,部分设备维修任务外包。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该工程工艺方案和工程方提供的装卸货物货种,分析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物理性因素有噪声、工频电场、高温、低温、电焊弧光;化学性因素主要来源于装卸的物料,有元明粉(主要成分硫酸钠)、铵态氮肥(主要为硫酸铵、氯化铵)等;另外,铵态氮肥受潮分解可能会产生氨[2,3]。维修车间在进行电焊和打磨作业时,还存在电焊烟尘、砂轮磨尘、锰及其化合物等职业危害[4]。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3.1 检测布点

检测项目以及检测点的设置见表2。

2.3.2 检测结果

2.3.2.1 化学因素

本工程化学因素检测结果见表3。氨、锰及其化合物、砂轮磨尘及电焊烟尘的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5]的要求。元明粉化学成分为硫酸钠,该物质为白色粉末,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作用,因我国职业卫生标准没有硫酸钠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我们用称重法对该物质作业现场浓度进行粗略评估。经连续3个工作日检测,码头搬运工现场暴露浓度为0.8~5.3 mg·m-3,堆场搬运工现场暴露浓度为2.1~10.7 mg·m-3。

2.3.2.2 物理因素

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变配电工作场所进行检测,检测结果0.7~1.2 V·m-1,远远低于国家标准5 000 V·m-1[6]。对接噪较高的轮胎式起重机司机、内燃叉车司机、货运卡车司机噪声进行检测,3个岗位8 h等效A声级分别为76.8(A)、80.5(A)、81.7 dB(A),均低于国家标准85 dB(A)[6]。测定维修工电焊作业时面罩内眼和面部的电焊弧光辐照度,分别为0.09和0.15 μW·cm-2,低于国家标准0.24 μW·cm-2[6]。

2.4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2.4.1 防尘毒

装卸船货物主要为袋装物料,货物以袋装形式搬运,有效减少了作业环境有害物质的逸散和扬尘;码头卸货和搬运主要依靠门座式起重机、内燃叉车、平板汽车完成;大多数货物选择露天堆场堆放,自然通风良好;变电所和仓库设有机械排风设施。

2.4.2 防噪声

门座式起重机、内燃叉车和轮胎式起重机等装卸运输设备选型时,向制造厂家提出噪声限值要求,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设专门维修车间,车间内打磨、切割产生的噪声不会对附近的露天堆场和仓库产生影响。

2.4.3 防高温、低温

各类大型装卸机械设备驾驶室配置空调等室温调节设施;为司机、装卸工、理货员、维修工等露天工作的人员提供装有空调的休息室,防止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夏季高温季节,公司在工作场所提供防暑降温饮料,以便工人及时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和盐类;调整工人的作息时间,避开夏季高温热辐射最强的时段作业。

2.5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公司为生产岗位工作人员配备了工作服、工作鞋、翻毛皮鞋、防寒服、防寒鞋、安全帽、帆布手套、纱手套、防尘口罩、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为维修人员配备了电焊手套、电焊面具;为电动机械司机、电工、电动机械修理工配绝缘工作鞋;为内燃机械司机、修理工配耐油工作鞋。但是经现场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工人未按要求佩戴防护用品。

2.6 职业卫生管理

公司办公室设人员兼职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和防治工作;就职业病防治责任、危害因素检测、人员培训、防护用品配备、职业健康体检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和紧急事故发生后的应对程序,规定了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现场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针对中暑、机械伤害等提出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每半年演练1次。

3 职业病危害控制的关键点及建议

(1) 虽然装卸船的散货大多以袋装形式搬运,但是卸货码袋主要以人力为主,扬散出的元明粉、铵态氮肥等可对呼吸道黏膜、皮肤、眼等产生刺激作用,装卸搬运工是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程度最高的人群。建议改进工艺,增加货物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减少人力劳动。(2) 本工程化学有害因素主要取决于码头承接装卸货物的种类,了解货种的健康危害特性是防止职业病和急性职业中毒的关键。建议公司在承接装卸任务,尤其是新货种时,应索要所装卸货种的物质安全技术说明书,了解该货种含有的有毒物质成分、职业接触侵入人体的途径、主要健康危害、防护手段以及急救措施,并依据上述信息制定操作规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ZZ158- 2003的要求,在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产品包装、贮存场所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和简明中文警示说明。(3) 公司将码头装卸搬运、堆场理货等工作环境差、体力劳动强度大、接触职业病危害多的工作任务外包给劳务公司,由劳务公司派人员完成。由于劳务公司职业病防治水平低,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大、自我保护意识弱,如何保护外来劳务人员的职业健康成为本工程职业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建议健全、落实外包工程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选择有相应职业病防护能力的承包公司,在合同中注明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要求外包方做好职业危害防治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将外包出去的工程职业卫生管理纳入公司职业病防治管理体系。(4) 个人防护用品属于预防职业性有害因素措施中的第一级预防,它是工作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尚不能消除或有效减轻时的主要预防措施[7]。经调查,公司虽购置了一定数量的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但是很少有人佩戴。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早期是引起生理改变,后期可出现病理性变化[8,9]。建议加强个人防护用品佩戴的培训和管理,建立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监督制度,保证防护用品的规范、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刘前.某化肥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0,26(11):1209-1210.

[3]童晶晶,魏秀丽,刘志明,等.FTIR光谱法测量不同化肥的氨挥发[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7):1872-1875.

[4]王薇,林英,朱瑞,等.北京某厂电焊作业职业卫生评价及对工人呼吸、神经系统健康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3):356-35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68.

[8]王坚,李倩红,董维嘉,等.不同强度噪声所致蜗内直流电位改变及其机制探讨[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2,11(4):193-196.

职业病危害分析 篇8

1 内容与方法

1.1职业卫生学调查

对生产粘胶纤维的山东省和福建省共2家生产企业进行调查, 对企业生产工艺、设备、原辅材料进行调查分析,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1.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职业卫生学调查

2.1.1原辅材料

该工艺使用的原辅材料主要有棉浆粕、二硫化碳、烧碱、硫酸、盐酸、硫酸锌、油剂助剂、添加剂等, 其中二硫化碳年用量约6 800 t, 是主要原料之一。

2.1.2主要生产设备

该工艺使用的生产设备主要有喂粕机、压榨机、输送机、老成鼓、黄化机、纺丝机、后处理机、烘干机、打包机等。

2.1.3生产工艺

粘胶纤维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多步骤的化学反应, 主要反应为原料浆粕中的甲纤维素与氢氧化钠进行碱化反应生成碱纤维素;在黄化机内二硫化碳与碱纤维素进行黄化反应, 生成可溶解的纤维素黄酸酯 (纤维素黄酸酯溶解于稀碱中即制成原液) , 原液在酸液中与硫酸反应重新生成纤维素, 碱纤维素经过纺丝、精炼、烘干后形成成品纤维素入库, 酸液循环使用并副产元明粉。因此, 粘胶纤维生产的主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处理、纺丝、酸液处理3部分。原料处理主要生产工序:浆粕→碱液浸渍→老成→黄化与溶解→熟成、脱泡、过滤, 纺丝主要生产工序:纺丝→精练及后处理→烘干、输送与打包→成品入库;酸液处理主要生产工序:酸浴循环、过滤及脱气→酸浴蒸发→纺丝浴结晶→元明粉生产。

2.1.4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通过各调查对象的设计资料、现场调查及检测资料, 该生产工艺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

2.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2010年8月—2013年6月, 被调查的粘胶纤维生产企业进行了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场检测, 依据相关标准[1]进行评价, 其中化学有害因素、噪声和高温检测结果见表2~4。

注: CMAC—最高浓度; 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结果判定均合格。

注: 等效声级 ( LEX,8 h) <85 d B ( A) 为合格。

注: WBGT—湿球黑球温度。

检测结果显示, 化学有害因素和高温的检测结果均合格, 其中二硫化碳检测范围为< 0. 42 ~ 1. 52mg / m3, 其他化学有害因素浓度均远低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要求。原液车间压榨工、废胶离心机巡检工、纺练车间精练调配工、精练操作工、冷冻站巡检工的噪声暴露强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的要求, 超标率为62. 5% , 其他各岗位作业人员噪声暴露强度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的要求。

3 讨论

粘胶法生产粘胶纤维工艺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其他粉尘、二硫化碳、氢氧化钠、硫酸、硫化氢、氯、过氧化氢、乙酸、噪声、高温, 其中需重点关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二硫化碳和噪声。目前,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粘胶纤维生产国, 占全世界总产能的50% 以上[3]。在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 二硫化碳使用量大, 使用岗位多, 因此职业性接触二硫化碳的场所主要是在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4]。二硫化碳为全身性毒物, 可累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视觉系统等[5-7], 属于高毒物品[8]。根据以往数据, 粘胶纤维厂作业场所二硫化碳超标情况较严重, 虽然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加强, 工作场所空气中二硫化碳浓度较过去已大大降低, 但长期接触二硫化碳仍有可能导致职业慢性中毒[9-11]。

本次对粘胶纤维厂的二硫化碳浓度进行检测, 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这是因为被调查的企业为新建企业, 生产设备较先进, 防护设施较完善, 有效地降低了二硫化碳的接触水平。此外, 生产过程中所用的酸和碱浓度相对较稀, 其他化学试剂使用量也相对较小, 其检测结果也均未超标; 工作场所噪声超标较为严重, 与生产工艺本身使用的高噪声设备有关, 企业为作业工人配备了防护耳塞。各岗位工人接触的高温强度均合格。由于企业未组织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无法分析该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情况。

某露天石灰岩矿山职业病危害分析 篇9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对该矿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 在企业正常生产状态下对其作业场所中存在的化学性有害因素浓度和物理因素强度进行检测, 并提出控制危害的建议。

1.2 方法

职业卫生调查包括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防护设施、防护用品等;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与检测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 (GBZ 160-2004) 和《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189-2007) 进行。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 2-2007) 等进行评价。

1.3 采样与检测仪器

防爆型粉尘采样器IFC-2 (北京劳保所) ;倍频声级计NA-28 (日本理音公司) ;紫外辐照计UVA/UVB (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 ;气相色谱仪CP4900 (美国瓦里安公司) ;分光光度计UV-1601CP (日本岛津公司) ;电子天平MS105DU (瑞士梅特勒公司) 。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调查结果

2.1.1 项目概况与生产工艺

本项目主要产品为水泥用石灰岩原矿, 块度要求<75 mm, 生产能力为200万t/年。矿山采用自上而下台阶式露天开采, 岩质为大理岩和变质凝灰质砂岩。

主要生产流程为:使用潜孔钻机对采掘面进行钻孔, 以多孔粒状铵油炸药为主爆药, 非电塑料导爆管气爆方式, 采取深空对排空微差爆破, 并使用破碎锤进行二次破碎。矿石以挖掘机挖掘装载, 自卸汽车运送至破碎系统, 破碎为直径<75 mm的颗粒, 以胶带输送机运至水泥厂预均化堆场。废石以自卸汽车运送至弃石场。

2.1.2 生产设备与岗位

主要生产设备包括液压潜钻孔机、液压挖掘机、液压破碎锤、矿用自卸汽车、轮式装载机、高能起爆器、锤式破碎机、胶带输送机、机修电焊设备、洒水车等。主要生产岗位为钻孔机等各生产设备司机、皮带巡检工、爆破人员等。

2.1.3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通过现场调查分析, 本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有毒化学物、噪声和电焊弧光等。有毒化学物包括Mn、CO、CO2、NOx、O3等, 其分布情况与接触岗位见表1。

2.1.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潜孔钻机自带除尘装置, 破碎机处安装袋式除尘器, 胶带输送机封闭处理。司机均在独立操作室内作业, 可降低粉尘与噪声的危害。工作面和路面配备洒水机抑尘, 防止二次扬尘。作业人员配备防尘口罩和防噪声耳塞。焊接作业人员配备焊接面罩、防护服、防护手套等。

2.2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粉尘及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见表2, 接触噪声情况见表3。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检测结果为1.77%~3.11%。

2.3 物理因素检测

本次检测各岗位接触粉尘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维修人员接触有各种毒化学物质浓度低于限值。潜孔钻司机、挖掘机司机接触8 h等效连续A声级噪声强度超过标准限值, 自卸车司机和皮带巡检工接触噪声强度符合标准要求。见表3。焊接作业处检测防护用具内电焊弧光强度均小于0.1μW/cm2。

注:a最高容许浓度;b短时间接触浓度。

3 讨论

3.1 关键控制点分析

矿山开采作业场所普遍存在粉尘与噪声危害[4]。本项目此次检测数据显示, 各岗位接触浓度均符合要求。环境中粉尘浓度易于受到外界影响, 风速较大时易于将采掘面及路面的沉积粉尘吹起, 造成二次扬尘, 浓度变化较大, 不易测定。作业人员在驾驶室外行走时也可受到粉尘影响, 建议作业人员在室外时佩带防尘口罩, 本项目洒水车应当充分发挥作用。

现场设备产生噪声强度较高, 即使是在驾驶室内测量, 其结果也大部分超过85 d B, 主要为设备内燃机运转和设备与矿石等撞击产生, 在控制噪声源方面较难控制。噪声控制的途径主要为切断传播途径和劳动者个体防护, 如设备驾驶室加强密封和作业人员佩带防噪声耳塞等。本次检测潜孔钻司机和挖掘机司机接触噪声强度超过国家标准限值, 需正确佩戴防噪声耳塞以防护噪声对人体引起的健康影响。其中潜孔钻司机宜配备SNR为15 d B的防噪声耳塞, 挖掘机司机需配备的耳塞SNR值应大于26d B。

由于爆破作业在室外, 且人员距离较远, 至爆破人员进行下一次作业时间较长, 产生有害气体易于扩散, 因此人员接触浓度较低。机修人员作业时间不固定, 焊接工作量较少, 产生有害物质不易积聚至很高浓度, 对人体危害可能性不大, 而电焊弧光如在无防护情况下其强度远超标准限值, 电焊弧光的防护为机修人员的防护重点。

3.2 建议

(1) 加强防护设施的管理, 确保各设备除尘系统正常运行, 驾驶室严格密封, 洒水车正常工作; (2) 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卫生培训, 强化其防护意识, 教导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方法, 并加强防护用品佩带的监管; (3) 加强对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的管理, 按照要求定期组织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定期检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

摘要:目的 掌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状况, 指导职业病危害防控工作。方法 对作业现场进行职业卫生调查, 主要包括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防护设施、防护用品等;依据国家相应标准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结果 本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石灰石粉尘、噪声等。检测结果显示, 粉尘检测浓度最大值为2.93 mg/m3, 各粉尘检测点浓度均符合标准, 潜孔钻机和挖掘机司机接触8 h等效声级强度超过标准限值, 分别达到了86.0 dB和90.6 dB。结论 本项目粉尘与噪声危害需受到重视, 有害因素的防护应注重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和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

关键词:石灰岩,矿山,职业病危害

参考文献

[1]赵晓莉, 王继峰.炸药爆炸产生有毒气体的原因及其防治[J].煤矿爆破, 2007, (2) :23-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护士职业危害分析及其对策 篇10

1 护士职业危害分类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马来西亚Tan将护士的职业危害分为4类: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1]。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为物理刺激和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1.1.1 物理刺激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物理性危险因素包括电离辐射、噪声污染、锐器等。 (1) 电离辐射。据报道, 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而可能引起致癌和遗传效应。紫外线照射经常用于病房、换药室、治疗室的空气消毒, 照射时如防护不当可引起电光性皮炎, 严重的可引起放射性白内障。高浓度臭氧的吸入也可引起胸闷、肺水肿等。 (2) 噪声污染。手术室的高频电刀、吸引器等医疗设备发出的噪声;急救车一般都是鸣笛行驶, 速度快, 刹车次数多;接诊时环境可能比较复杂, 围观者多, 噪声大;护士经常遇到不理解的埋怨、谩骂。长期频繁处于这样的状态, 容易导致心理紧张、耳鸣、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头痛等症状。 (3) 锐器。临床护士执行的治疗和护理操作较多, 随时有被刀、针、剪刀等锐器刺伤的可能。有研究表明, 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 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 HIV的感染概率为0.3%, HBV的感染概率为6%~30%, HCV的感染率为1.8%[2]。

1.1.2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occupational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 OMSD) 是指因从事生产劳动或其他工作而引起的肌肉骨骼损伤。其中最常见的是职业性下背疾患, 其次是颈、肩疾患。OMD严重影响工作, 威胁劳动者健康, 是20~55岁职业人群劳动力下降的主要原因。WHO将2000~2010年确定为“骨与关节病十年”。作为护士常年超负荷工作, 患者床高固定, 护士本身身高体重的不同, 必须弯腰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 职业需要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 下背痛作为影响护理人员健康和工作的一个严重的职业卫生问题。有文献报道, 护士下背痛的发病率为56%~90%, 高于同年龄其他职业女性。

1.2 化学性危害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常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乳胶以及化疗药等。 (1) 消毒常用的戊二醛、甲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等都为刺激性的物质, 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的接触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环氧乙烷通过呼吸道吸入人体, 刺激呼吸道, 可引发恶心、呕吐、头痛, 严重者可引发肺水肿。刺激眼角膜, 可引发眼痛;动物实验表明, 环氧乙烷不仅具有急性毒性, 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的作用[3]。 (2) 麻醉废气在人体组织的积聚可能影响护理人员的骨髓造血功能、肝肾功能以及女性工作人员的生育功能。 (3) 随着护理操作中乳胶手套使用的增多, 乳胶过敏者也随之增多。乳胶过敏者接触乳胶手套可出现皮肤瘙痒, 起水泡, 最后引起皮肤皲裂。 (4) 有研究显示, 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均较非肿瘤科护士明显增高, 淋巴细胞的DNA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 化疗科护士自然流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 且胎儿先天性缺陷率高, 其不良结局随着接触化疗药物水平的增高而增多。

1.3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因素不仅仅危害到护士的健康, 也是引发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疾病有AIDS、乙型肝炎、梅毒、科萨奇病毒以及流感和支原体病毒等20多种。临床护士如果接触了含有毒素的体液如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被感染的几率就增加了很多。同时, 护士每天都要担负大量的静脉输液、静脉采血、插管等侵入性操作, 稍有不慎就会被针头刺伤, 被感染的几率随之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染病种类不断增加, 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的传染病, 均有很强的传染性, 接触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

手术室、ICU、透析室等高风险的科室, 工作环境封闭, 工作量大而护理人员数量少, 护士常常超负荷工作, 尤其是夜班时护理人员相对较少,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容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 引起生物钟紊乱, 导致失眠、焦虑等疾病;危重患者意外伤害的身心表现以及死亡, 使护士产生忧伤情绪, 影响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及吸毒、

CHINA MEDICAL HERALD中国医药导报95酗酒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护士的紧张感;同时, 由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存有偏见, 不仅精神疾病患者受歧视, 而且精神科护士也受到不公的对待, 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社会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精神科护士的精神压力更大了。

1.5 其他因素

1.5.1 缺乏卫生职业防护制度

国外对职业危害和防护研究的较早。1986年美国职业安全署 (OSHA) 颁布了抗肿瘤药物使用法规, 1994年OSHA将抗肿瘤药物的防护法规延伸为解除所有有害药物的防护法规, 并进一步丰富了其内容。与国外相比, 我国职业防护制度仍处在初级阶段, 职业防护缺乏规范的制度和管理措施。目前我国有关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政策法规, 只有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关于《艾滋病百年病毒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库 (点) 实施方案》, 其中指出:医务人员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同时, 很多教科书也未涉及职业防护的内容。

1.5.2 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薄, 缺乏相关知识

蔡志翔等[4调查241名护士时发现, 高达51.1%的护士在输液、注射等操作中从不戴手套。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的占84.6%, 是医院没有要求的占15.4%, 这反映了护士的防护意识淡薄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

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可能有下列原因: (1) 职业防护教育未受到重视, 护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防护教育; (2) 医院和社会对防护知识的重视力度不够; (3) 我国护理界长期以来一直强调护士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

2 防护策略

2.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 对血源性样本废物处理者如何防护, 如何判定职业暴露与感染的关系, 职业暴露感染HIV的责任如何追究, 如何赔偿等法律问题我国都没有得到解决。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管理相关政策, 都可以在法律上、政策上对职业感染和防护管理予以保障。我们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性要求医院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2.2 加强医院的行政干预

一要建立锐器接触有害体液的报告及伤后管理办法, 内容要涉及处理程序、报告系统及伤后待遇。二要制定使用锐器时的安全操作守则, 同时行政机构加强监督。三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 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进行疫苗接种。四是医院必须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 减少每人的操作数量。

2.3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一方面在医学院校开设职业防护课程, 培养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另一方面医院采用多种方式多次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 为其提供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 提高其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同时通过培训, 护士对本单位关于职业防护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 有利于制度的规范与执行。

2.4 使用安全医疗器具, 严防血液传播性疾病

CDC建议:工作人员接触艾滋病患者时, 戴2副手套, 穿手术衣, 戴防护眼罩和口罩, 脱去手套的双手及接触患者的皮肤应立即清洗, 并进行消毒。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5]。同时提倡使用安全医疗器械, 降低锐器伤的发生几率。护士在操作中要保持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遇到不配合的患者, 应向他人寻求协助。使用过的注射器或输液器, 不要用手分离针头, 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针头、刀片、缝合针用过之后应立即放入坚硬、耐刺、防渗漏的容器内。容器八分满时要将容器密封之后处理, 并及时更换。容器要有专用的标识和放置地点。护士在操作中, 不小心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 应立即挤压伤口, 让血液流出, 并用清水、肥皂水冲洗伤口, 再用10%的碘伏消毒伤口。对感染源患者立即进行HBV、HCV、HIV检测, 48 h内将情况如实上报有关部门;对于情况可疑的, 护士要注射相应的疫苗, 并进行跟踪监测。

2.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6], 科学合理地洗手消毒, 戴口罩, 穿工作衣和隔离衣, 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要及时注射必要的疫苗,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手套、套袖、防护围裙、防护眼镜等。在可能受到各种电离辐射时, 护士应尽可能回避。如果患者病情不允许护士离开时, 护士应穿戴隔离衣和防护服。紫外线照射消毒时, 护士应尽量避免靠近或进入房间, 待消毒结束时再进行必要的操作。护士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 应注意防止过敏和药物对皮肤、黏膜造成的刺激, 应穿戴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等。同时要注意通风, 降低空气中化学消毒剂的浓度, 减少刺激, 并注意浸泡消毒物品时要将容器加盖密封, 防止挥发。保存消毒剂时, 要根据其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

2.6 培养健康心理

作为护士,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对危重患者和困难的工作环境, 面对日趋严重的心理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 要具备和蔼可亲的态度、努力尝试的信心、积极乐观的感染力和善于控制自己的能力, 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地为患者服务, 在自己的言行中流露出无限的希望, 充分调动患者最大的求生欲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面对社会的偏见及各种心理困扰因素, 采取回避、转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如有需要可向心理医师寻求帮助。同时医院在设计布局时要合理, 采取防噪声措施, 所有一切设备都专人保管, 定期维修, 力求将异常噪声消除。

总之,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 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正确合理地采取各种防护措施,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医院也应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 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提高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方法:调查分析医院各个科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 总结常见的职业危害, 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护对策。结果: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 并会正确地采用各种防护措施, 遭受职业危害的几率大大降低, 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结论:对于临床护士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并正确合理地采用各种防护措施。

关键词:护士,职业危害,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5) :290.

[2]Elise MB, Ian TW, Crag NS, 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Bome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J].2000, (13) :385-407.

[3]吴平.谈医疗器械环氧乙烷残留限量的制定原则[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2, 8 (2) :35.

[4]蔡志翔, 李宛, 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05, 19 (8) :1440-1442.

[5]轧春妹.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现状与预防[J].天津护理, 2005, 13 (1) :60-61.

特别关注:职业病危害何时休 篇11

镉对人体的损害最早见于1931年日本的痛痛病。许多妇女因长期慢性镉中毒,造成骨质疏松、软化,最后自杀。因痛得厉害,用一个痛字还不足以形容,所以叫痛痛病。

记者调查: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医院,住着一群因为体内镉超标、中毒而内心充满了忧虑的工人。

来自四川的曾明和妻子王家坤都是某电池厂的员工,这次两人住进了同一所医院。入院前他们都在粉房做事。由于通风不好,粉房到处都漂着暗红色的粉末,机器上、地上也沉积一层镉粉。2~3年前,妻子开始觉得上班特累,老是没劲。曾明也出现了男性性功能衰退,下身滑软,三十出头的他在车间里端一盆五十多斤的电池都觉得很困难,有时一用力,小便都流了出来,曾明因此跑遍了惠州市的大小医院。

曾明夫妇都是老实的乡下人,对镉的危害完全不了解,加上进厂时厂里并没有表明镉有害身体健康。几年下来,原本强壮的身体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压根就没想到是镉中毒。自己害了职业病不说,3岁的女儿也是在工厂出生的,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健康?他们对未来生活心存忧伤和恐惧。

据专家介绍,镉在人体内很难排除。镉中毒最长需30年排泄才能达到正常,因此很多人希望通过短期的治疗达到完成排毒、完全康复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对镉中毒,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国家诊断标准明确规定,对慢性镉中毒的治疗原则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不主张使用排镉的药物。

记者从其他被诊断为观察对象的工人中了解到,他们在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省职业病医院住院期间,有的只接受了短短几天的治疗后,就被厂方强制出院。如此快速排毒令工人们不解,但他们又能如何呢?

面对漫长的排镉过程,这些家在贫困山区的农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全靠身上的力气养家糊口。假如工厂只是扬汤止沸,今后发了病,会不会变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废人,到时候谁来养活这个家呢?

为了保障179名工人正当的生产生活权利,广东省惠州市政府和两家港资企业达成四点协议:一是企业不得主动同这些工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并调离与镉接触的工作岗位;二是企业承担工人治疗期间的一切费用;三是必须保证每年安排镉超标工人进行体检,对出现镉中毒现象的职工进行积极救治;四是工人在主动解除劳动合同后,出现镉中毒症状时厂方仍需承担相应的检查、治疗费用。但不久,企业又要求经治疗出院的员工,必须在半个月之内做出是继续工作还是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

工人们希望能离开工厂,但对离厂后工厂能否做到让他们一年检查一次的承诺持怀疑态度,现在厂里的管理人员全换了新人,到时还不知道找谁。而且,由于镉在人体内可达30年,30年中厂子有没有变化还很难说,一旦发病找谁去要钱?

面对一张张愁云密布的脸,我们不禁要问类似的问题什么时候才不会重现?一位记者说:“靠用工者的良心发现和自律肯定不行,逐利的本性以及高额利润的诱惑,常使他们铤而走险利令智昏;靠打工者的自我保护显然不够,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而且知识水平大都不高,常常意识不到危险的存在,或者不知道如何去维护自身的权益;靠新闻舆论的监督更是太迟,等到记者知道的时候,问题往往已经发生。最可靠的还是法律的保护——依法监督生产企业的劳动环境,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不受侵害,正是劳动、卫生等执法部门应该履行的职责。”

记者就此采访了广东省职业病防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丘创逸,请看专家的评说。

镉中毒,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痛痛病”。当时,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出现一种怪病,患者多为更年期妇女,男性患者少见,表现为全身骨骼折断或弯曲变形,患者痛苦不堪。重者长期卧床、日夜喊痛,故名“痛痛病”。事件发生后,经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证实,“痛痛病”是由于慢性镉中毒所引起。1960年,日本正式将其定名为“痛痛病”。

几十年来,我们对镉已经有了更多的认识。

存在自然界中的镉及其化合物

镉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在锌、铜、铅矿的冶炼、电镀、蓄电池、合金、油漆和塑料等工业生产中,都可能造成镉污染。常见的镉化合物有硫化镉、氯化镉、硝酸镉、硫酸镉等。镉的环境污染已持续数百年之久。目前,世界各地的食品、水、土壤和空气都能够检测出镉。

来自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已有几个典型的环境镉污染区,如贵州赫章铅锌矿镉污染区,江西大余、浙江温州、沈阳张士灌区镉污染区等,这些地区环境镉污染是由于矿资源的私挖乱采,或者是由于含镉污水的无组织排放。据初步调查,某些地区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含镉量严重超标,通过各种途径的镉摄入量达到536.52μg/天·人,远远超过我国平均水平37~46μg/天·人。

我国是世界上电池生产大国。大量的镍镉电池生产,也造成了镉污染。人们或许担心使用镍镉电池会引起镉中毒,但事实上不会,因为镉被电池的外壳严密地包裹在里面,人们并没有接触到镉及其化合物。可是,当人们随意扔掉废弃的电池后,就可能污染土壤、水源,危害人类的健康。

镉及其化合物对健康的危害

镉及其化合物可经呼吸道和胃肠道进入人体。进入体内的镉主要蓄积在肝和肾中。人类长期接触低浓度镉后,肝和肾镉的贮留量约占体内总镉量的50%,肾镉约占30%。镉的排出缓慢,生物半减期长达10~30年。从呼吸道吸收的镉主要经肾脏由尿排出。从胃肠道吸收的镉70%~80%经粪便排出,20%经尿排出。镉在尿中的排出,并不是以一个恒定不变的数量值排出,同一个人体在不同时间的尿镉含量会有一定的波动。镉经胎盘转运和乳汁分泌的量甚微。

假如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氧化镉烟尘,在数小时或1天后出现咳嗽、咳痰、胸闷等不适,临床表现为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或急性支气管周围炎,严重时为急性肺炎或急性间质性肺水肿,甚至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及生命。

当食入镀镉容器内调制或贮存的酸性食物或饮料后,经数分钟至数小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刺激症状,重者可有大汗、虚脱、眩晕、抽搐,并可因脱水而致休克,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成人口服镉盐的致死剂量在300mg以上。此外,在职业接触镉尘工人中,少数在工作场所饮食、吸烟或嗜好咬手指者,也可因摄入污染手上的镉尘而出现胃肠道症状。

长期接触镉可以引起慢性镉中毒。但尿镉增高并不意味着已发生了“镉中毒”。职业中毒的定义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组织器官受到工作场所的毒物的毒性作用而引起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国家《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规定尿镉测定连续两次在5μmol/mol肌酐(5μg/g肌酐)以上,尚无慢性镉中毒的临床表现被列为观察对象。显然,观察对象仅是表明接触了过量的镉,但还没有引起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属于“亚健康人群”,在医学上无需特别处理,仅需医学追踪观察,即定期复查(密切观察,每年复查一次)。

慢性镉中毒主要是肾脏损害。早期主要表现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低分子量蛋白在尿中排出量的增加;晚期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通常镉引起的肾功能异常进展缓慢,严重肾功能衰竭罕见。严重慢性镉中毒患者在晚期可出现骨骼损害,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软化和自发性骨折。患者自觉背部和四肢疼痛、行走困难、用力压迫骨骼后有疼痛感,出现“痛痛病”。

镉及其化合物危害的预防

预防镉中毒最主要是使生产环境的镉浓度降低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以下,并定期测定接触者的尿镉和尿中低分子量蛋白。冶炼和使用镉的生产过程应有排除镉烟尘的装置,并予以密闭化。镀镉金属板在高温切割和焊接时,必须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进行,操作时戴防毒面具。对镉作业人员要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各种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贫血、高血压病和骨软化症应列为职业禁忌症。一旦发现镉中毒病人应及时调离镉作业。

职业病危害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职业卫生专业资料。

1.2 方法

将2010年嘉兴各县(区)《尘肺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资料导出,利用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2010年,全市2 254家用人单位开展

职业健康检查74 829人次,如表1所示,从危害因素类别上来看,有超过1/2的人为接触化学毒物,其余为接触粉尘与物理因素;所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又以接触苯系物和噪声的体检人次最多,分别占23.38%(17 494/74 829)和16.42%(12 290/74 829)。

共检出疑似职业病73例,检出率为0.98‰,其中接触化学毒物的占72.60%(53/73),物理因素的占17.81%(13/73),其余为接触粉尘的,3种危害因素类别的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P<0.05),各个类别中又以接触高毒类和矽尘职业病检出率最高,分别为4.13‰(44/10 643)和2.03‰(2/985)。

共检出职业禁忌1 050例,检出率为1.40%。3种危害因素类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007,P<0.01)。各危害因素中接触噪声、苯系物分别占39.14%(411/1 050)、30.29%(318/1 050),其次为粉尘占10.67%(112/1 050);检出率以噪声、苯系物、高温相对较高,分别为3.34%(411/12 290)、1.82%(318/17 494)、1.49%(30/2 015)。

体检的劳动者行业分布广泛,其中轻工行业所占比重最大,为39.2l%(29 342/74 829);其余较多的为化工、机械、电子、纺织行业,分别为16.51%(12 354/74 829)、10.34%(7 737/74 829)、8.55%(7 200/74 829)、8.55%(6 397/74 829)。从经济类型上看,绝大多数集中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占到总量的95.33%(71 336/74 829),这其中60.88%(43 427/71 336)分布于私有经济企业。从企业规模上看,1/2以上分布于小型企业,占总量55.86%(41 799/74 829);其余分布于大中型企业。

2.2 职业病报告情况

2010年,全市报告职业病66例,未报告死亡病例;其中尘肺5例,职业性苯中毒4例,职业性有机锡中毒4例,职业性二硫化碳中毒42例,职业性皮炎2例,职业性噪声聋7例,职业性中暑1例,职业性铬鼻病1例。职业病人中,58例为男性,占87.88%;8例为女性,占13.12%。平均年龄为43.65岁。

2.3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情况

2010年,全市共有1221家用人单位进行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委托检测,共检测了16 323个点,合格13 904个点,合格率为85.18%。从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来看,化学毒物的合格率较高,为95.77%。粉尘的合格率为79.16%,其中矽尘合格率仅为56.73%(253/446)。物理因素合格率最低,为66.23%;其中噪声合格率为63.24%(2 319/3 367)。3种危害因素类别的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132.717,P<0.01)。见表2。

从行业分布来看,近1/2监测点分布于轻工行业,占45.93%(7 497/16 323);其余较多的为机械、化工、纺织行业,分别占13.56%(2 214/16 323)、12.31%(2 010/16 323)、11.58%(1 890/16 323)。从经济类型上看,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占总检测点数的97.44%(15 905/16 323),这其中79.35%(12 620/15 905)分布于私有经济企业。从企业规模上看,小型企业检测点数占总检测点数的78.14%(12 755/16 323),大中型企业检测点数不足总量的1/4。

3 讨论

3.1 2010年,我市职业病防治有关工作推进较为明显

职业健康检查与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是存在职业病危害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也是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安全的2项重要措施。2010年,在全国上下大力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的契机下,我市各级卫生监督部门积极落实相关要求,有力推进了职业病防治工作在我市的贯彻执行。体检企业数方面,2010年专项行动治理对象中96.16%(2 254/2 344)的企业开展了职业健康检查,比2009年(2 081家)增加8.3%;体检人数方面,2010年体检74 829人次,比2009年(38 118人次)增加96.31%;检测评价方面,2010年开展检测评价企业共有1 221家,比2009年(310家)增加近3倍。

3.2 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仍需进一步巩固与加强

2010年,我市职业病防治的相关工作虽然得到了明显推进,但仍有近4%的企业没有按规定安排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已开展检查的企业,劳动者漏检现象也较普遍。应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和健康监护工作,特别是上岗前、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不容忽视,要经常性地组织对用人单位健康检查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1]。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对于职业健康监护问题突出的企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者,要严肃处理[2]。仅有52.09%的企业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提示各级职业卫生监督部门一方面应当加强依法监管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应当提高服务意识,为企业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间建立联络平台,推进相关工作。此外,2010年全市共报告职业病66例,职业病的高发对劳动者健康造成了损害,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易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影响和谐与稳定,职业病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

3.3 职业病防治工作应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分析,化学毒物检测合格率较高,这与张海蕾[3]报道的基本一致,但接触苯等高毒危害的人数众多,不容忽视,特别要注意预防化学毒物引起的急性突发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新诊断的职业病人中尘肺病人所占比例不小,特别是易引发尘肺的矽尘超标现象严重,粉尘危害治理仍任重道远;噪声、高温等物理因素客观存在,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作业场所超标现象严重,职业病患者每年均有检出。职业禁忌检出率也较高,对物理因素的监管应当加强;我市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小型的私有经济企业比重较大,部分生产设备、工艺陈旧,业主职业病防治意识淡薄,也将是职业卫生监管的重点难点;轻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行业为主的行业比重较大,应当加强监督管理;有职业病发生、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超标的企业,应作为各级职业卫生监督部门监管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监督力度,督促和指导企业整改,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志忠,林松,董涛,等.浙江省相关职业卫生状况分析与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8,24(22):2398-2399.

[2]杜小宁,林向华,蔡源源,等.我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现状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1):14-16.

上一篇:科技需求系统下一篇:科学计算与工具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