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

2024-10-29

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精选10篇)

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 篇1

某氨纶生产企业于2006年9月建成并投产试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分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笔者于2007年5月对该氨纶新建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企业概况、生产工艺、设备布局、试运行情况、职业病防护设施。

1.2 调查方法

1.2.1 职业卫生学调查

依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计方案》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制定两份与调查内容相关的表格, 一份由企业安全部门填写, 另一份到现场与实际建设情况以及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进行对照并进行分析。另以调查问卷形式调查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管理情况。

1.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检测项目有: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温。粉尘和化学毒物采样按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方法》和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进行, 化学毒物的测定按GBZ/T 1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中相关部分进行, 噪声按WS/T 69-1996《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测量, 高温按GB 934-1989《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测定。

本次检测是在生产线所有设备运转正常、满负荷生产状况下进行。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点进行采样, 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 其中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检测结果取最大值, 噪声测试数据不计算均值。评价依据为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1.2.3 职业健康检查项目

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根据不同工种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体检项目, 包括内科常规 (内科、五官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高仟伏X射线胸片、纯音听力测试、肝脾B超等。

1.3 评价方法

编制检查表, 对该建设项目的选址、总平面布置、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警示标识配置情况逐项检查与评价标准、技术规范符合情况。对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 (强度) 现场检测数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2.1 企业概况

该公司是一家美资企业, 专业生产氨纶纤维, 年产12 000 t氨纶纤维。总投资28 000万美元, 其中职业卫生专项经费300万元。生产工人200人。

2.2 主要工艺流程

对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与聚醚二醇发生聚合生成预聚合物, 预聚合物与胺的混合物反应生成聚合物, 聚合物溶液通过纺丝喷头喷出氨纶纤维。

2.3 主要原材料种类及用量

见表1。

2.4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聚合车间添加辅料时会接触二氧化钛粉尘。原料装卸过程可能接触化学毒物乙二胺、环已胺、对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二甲基乙酰胺、二乙基撑三胺, 纺丝过程中聚合物会释放出甲醛, 以及残留在氨纶纤维上的二甲基乙酰胺。废水处理使用盐酸、氢氧化钠调节pH值。锅炉房燃烧柴油产生主要废气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实验室使用的试剂四氯乙烯。锅炉房、原料热房、聚合车间、纺丝车间设备运转存在噪声, 除纺丝车间一楼外, 其他工作场所无需操作人员, 每天巡检时间为2 h;纺丝车间一楼, 每班大约有30名操作工, 接触噪声时间10 h。原料热房和聚合车间热房存在高温。

2.5 职业病防护设施

生产设备自动化, 生产过程密闭化, 由计算机控制液体原料及反应中间产物通过管道进入下一道工序;聚合车间辅料添加口设排风罩。隔离热源:锅炉房、原料热房、聚合车间热房独立设置。隔离噪声源:封闭噪声强度较大的纺丝车间;各排气口安装消音器。车间采用排风和送风系统, 车间空气换气量达到每小时12次以上, 车间空调系统不利用循环空气, 且不间断向车间送冷空气。

2.6 职业卫生管理

该企业沿用美国总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有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有完善的管理程序。员工调查问卷证实该企业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是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接触不同危害因素配备。同时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和人体功效学, 有专职的培训师对上岗前和在岗员工进行培训, 有专职从事人体功效学研究的专家, 改进工人操作中的不良动作。

2.7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7.1 粉尘

共检测2个点18个样品, 二氧化钛粉尘浓度, TWA值为 0.7 mg/m3, STEL值为3 mg/m3, 在职业接触限值以内。

2.7.2 化学毒物

检测乙二胺、环已胺、对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二甲基乙酰胺、二乙基撑三胺、甲醛、盐酸、氢氧化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氯乙烯12种化学毒物共576个样品, 其中甲醛、盐酸、氢氧化钠三种化学毒物检测最高容许浓度, 其余9种化学毒物检测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TWA) 和短时间接触浓度 (STEL) , 检测结果取最大值, 所有检测点化学毒物的浓度都在职业接触限值以内。

2.7.3 噪声

共检测24个工作点, 噪声强度为59.5~96.7 dB (A) , 20个点合格, 噪声强度合格率83.34%。纺丝车间一楼4个检测点, 噪声强度为93.9~96.7 dB (A) , 接触时间10 h, 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2.7.4 高温

共检测4个工作岗位, 高温作业分级:聚合车间热房和原料热房属Ⅱ级, 锅炉房和三楼纺丝区属Ⅰ级。

2.8 职业健康检查

共有213人体检, 其中接触的化学毒物、噪声、高温职业病危害因素163人, 受检率100%。检查结果发现:B超检查发现6人 (3.68%) 脾脏肿大, 心电图检查均为心律失常, 其中窦性心律不齐发生率15.49%, 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8.45%, 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88%。纯音听力测试发现6人 (3.68%) 高频区 (4~6 kHz) 听力损伤。其他检查项目未发现异常。

2.9 防护措施

该氨纶生产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聚合车间有2个粉状辅料添加口, 每隔2 h需人工添加辅料, 每次约200~800 kg, 由2名工人操作, 半小时内完成, 每个班次操作工人添加辅料的累计时间不超过2 h。工人佩戴半面式呼吸器, 在通风橱里完成操作。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 (TWA和STEL) 均在职业接触限值

内, 职业健康检查也未发现与之相关的职业病危害损伤, 本项目粉尘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效果较好。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操作人员在控制室通过集散控制系统 (DCS) 控制对液体原、辅材料的添加, 原、辅材料通过管道输送, 减少了操作人员接触各类毒物的机会。现场检测化学毒物浓度均在职业接触限值以下。

以检测点噪声强度及接触时间为基础数据, 纺丝车间一楼全部工作岗位噪声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职业健康体检6人 (3.68%) 高频区听力损伤。由于生产工艺和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 该车间噪声强度不能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值以下, 纺丝车间一楼是噪声危害比较严重的地方, 该公司通过加强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管理, 增加脱离噪声休息时间, 预防噪声对听力造成损伤。

存在高温作业的工作场所设备自动化, 每班次需1名巡视员工进入, 每次进入时间不超过20分钟。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与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 本项目高温的控制效果较好。

3讨论

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接触化学毒物的员工中有6人 (3.68%) 脾脏肿大, 该氨纶生产项目使用多种化学原、辅材料, 其中胺类对肝、肾有一定损伤[1], 未见对脾脏有损伤的报道, 但薛来俊等[2]报道高浓度甲醛可损伤动物的肝、肾、脾脏。故应加强上岗前、在职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避免职业禁忌症者或对化学毒物敏感的人员从事接触化学毒物的工种。同时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检测, 预防物料输送管道“跑、冒、滴、漏”造成化学毒物浓度超标。

噪声对心律的影响主要是窦性心动过缓和心律不齐[1], 本次心电图检查结果与赵燕芳等[3]报道类似。噪声对听力的损害早期改变表现力在高频区听力下降[4], 本次接噪1年的员工有6人 (3.68%) 高频区听力下降, 与傅旭英等[5]调查结果一致。本项目纺丝车间一楼噪声强度超标率100%, 对噪声环境下作业的工人, 本项目更应强调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管理, 岗前培训员工如何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保证个人防护用品有效发挥作用。缩短接触噪声工作时间, 延长脱离噪声工作时间。按规定进行上岗前、在职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以便发现职业禁忌症者, 调离噪声敏感者, 积极治疗早期听力损伤者。

摘要:目的评价某新建氨纶生产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控制效果。方法对该氨纶企业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工作场所粉尘、化学毒物的浓度在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以下, 噪声的合格率为83.34%。职业健康检查发现6人 (3.68%) 脾脏肿大, 55人 (25.86%) 心电图异常, 6人 (3.68%) 高频区听力损失。结论该新建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设施和措施可行、有效, 但应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 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检测及职业健康监护。

关键词:氨纶生产企业,建设项目,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540-1029.

(2) 薛来俊, 晓开提.依不拉音, 张彦红.甲醛染毒小鼠肝脏、肾脏、脾脏的病理变化 (J) .中国职业医学, 2007, 34 (3) :197-198.

(3) 赵燕芳, 傅雪, 姜岳明, 等.纺织行业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 (J) .苏州大学学报, 2005, 25 (5) :836-837.

(4) 李敏, 李骏晖, 曹丹燕, 等.某人造宝石厂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状况分析 (J) .中国职业医学, 2006 (24) :3115-3116.

(5) 傅旭英, 费连芬, 雷重琰, 等.天津市某厂噪声作业工人电测听结果分析 (J) .中国职业医学, 2005, 32 (4) :65-66.

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 篇2

总则

1.1 为了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

1.3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应当由依法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评价的方法和要求应当符合职业病防治法及本规范的规定。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2.1 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建设单位应当向承担评价任务的机构(以下简称评价机构)提供以下资料:

a.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

b.可行性研究资料(含职业卫生专篇);

c.其它有关资料。

2.2 评价机构按照准备、评价、报告编制三个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程序见附件1。

2.3 准备

准备阶段完成以下工作:

a.对建设单位的总平面布置、工:艺流程、设备布局、卫生防护措施、组织管理等,进行初步工程分析

b.筛选重点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

c.编制预评价方案。预评价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a).建设项目概况;

b).预评价目的、依据、类别、标准等;

c).建设项目工程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内容和方法;

d).预评价工作的组织、经费、计划安排。

2.4 评价

评价阶段完成以下工作:

a.工程分析;

b.职业卫生调查;

c.职业危害因素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

2.4.1 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建设项目基本,包括建设地点、性质、规模、总投资、设计能力、劳动定员等;

b.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技术路线等;

c.生产过程拟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品、产品名称、用量或产量,主要生产工艺流 1 程,主要生产设备,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部位、存在形态,生产没备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密闭化程度;

d.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备及应急救援设施;

e.拟配置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f.拟设置的卫生设施;

g.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2.4.2 职业卫生调查

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技术资料不能满足评价需求时,应当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类比调查。

2.4.2.1 收集资料

对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建设项目,应收集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前运行期间的职业病危害监测、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评价等资料。

2.4.2.2 类比调查

对新建建设项目,应选择同类生产企业进行类比调查,内容如下:

a.选址

同类建设单位自投入使用以来,其选址与国家现行卫生法律、法规的协调情况。

b.总平面布置

同类建设单位工作区、生活区、居住区、废弃物处理、辅助用地的分布,尤其是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场所布置、运行、相互之间的影响情况。

c.职业病危害现状

同类建设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性质,近年来工作场所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平均浓度(强度)。

d.职业病防护设备

同类建设单位防毒、防尘、防高温、防寒、防湿、防噪声、防振动、防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各类防护设施配置和运行效果。

护耳用品、防护口罩、防护服、急救箱等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配置和使用情况。

休息室、卫生问、洗眼器、喷淋装置等卫生设施的配置、使用情况。

e.职业病发病情况

同类建设单位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发生的情况,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案例(包括原因、过程、抢救、整改措施)。

f.组织管理

同类建设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人员设置。

g.专项经费

同类建设单位职业病防护设备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情况。

2.4.3 分析和评价

2.4.3.1 评价依据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主要评价标准见附件2。采用评价标准时应注意引用标准的最新版本。

2.4.3.2 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原则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a.检查表法

依据评价标准、规范,编制检查表,逐项检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有关内容与国家标准、规范符合情况。

b.类比法

利用同类和相似工作场所监测、统计数据,类推拟评价的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职业危害后果和应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c.定量分级法

对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性、劳动者接触时间进行综合考虑,计算危害指数,确定劳动者作业危害程度等级。

依据有关标准,新建建设项目根据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同类企业类比调查,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建设项目根据已有测定资料,分别取得劳动者接触粉尘、化学毒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时间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等数据,计算劳动者作业危害等级指数。计算方法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执行。

对目前尚无分级标准的或无类比调查数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依据国家、行业、地方等职业卫生标准、规范等,结合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配置方案,预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是否符合有关卫生标准。

2.4.3.3 评价内容和指标

2.4.3.3.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根据工程分析和类比调查资料,确定建设项目各评价单元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描述其理化特性、毒性、对人体危害、工作场所最高容许浓度、接触人数、接触方式,评价劳动者作业危害等级。

2.4.3.3.2 选址、总平面布置按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

2.4.3.3.3 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

a.采用无毒、低毒或避免劳动者直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工艺;

b.在生产许可的条件下,隔离含有害作业的区域,使其避免对无害区域或相互之间的污染和干扰;

c.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布置在工作地点机械或自然通风的下侧;

d.放散大量热量的厂房,热作业应设在建筑物的最上层;热源应尽可能设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有天窗下方。

2.4.3.3.4 建筑物卫生学要求

a.建筑物容积应保证劳动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量,设计要求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b.建筑物的构造应使产生粉尘、毒物的车间结构表面不易积尘沾毒,并易于清除;热 发散车间应利于通风散热;高湿车间应设置防湿排水设施,防止顶棚滴水和地面积水。

c.建筑物采光、照明符合现行《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等。

2.4.3.3.5 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主要包括:

a.除尘设施

b.排毒净化设施

c.通风换气设施

d.事故应急设施

e.噪声控制设施

f.防暑设施

g.防寒设施

h.防湿没施

i.振动控制设施

j.非电离辐射防护设施

k.电离辐射防护设施

2.4.3.3.6 应急救援设施

2.4.3.3.7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2.4.3.3.8 卫生设施

2.4.3.3.9 职业卫生管理

2.4.3.3.10 职业卫生经费概算

2.5 预评价报告编制

预评价报告编制阶段完成以下工作:

a.汇总、分析各类资料、数据;

b.做出评价结论,完成预评价报告。

2.6 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按规定格式编写(格式见附件3),其主要内容包括:

a.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目的、依据、范围、内容和方法;

b.建设项目概况,包括建设地点、性质、规模、总投资、设计能力、劳动定员等;

c.对建设项目选址和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作业场所、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主要产生环节、对人体的主要职业危害、可能产生的浓度(强度)及其职业危害程度预测等;

d.对拟采取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进行技术分析及评价,主要包括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卫生设施、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e.对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

f.评价结论:对评价内容进行归纳,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的建议,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建设项目是否可行。3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3.1 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委托评价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3.2 评价方案编制

评价单位依据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预评价报告内容和工程建设及试运行情况编制竣工验收前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评价目的、依据和范围;

b.工程建设概况,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及其试运行情况;

c.现场调查与监测的内容与方法,质量保证措施;

d.组织实施计划与进度、经费安排。

3.3 现场调查

评价单位在接受评价委托后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卫生学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3.1 生产过程的卫生学调查:了解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和确定生产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a.化学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原料、半成品、中间产物、产品和废弃物的名称、生产和使用数量、理化特性、劳动者接触方式和接触时间。

b.物理因素:噪声、高温、低温、振动、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

c.生物因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致病病原体。

3.3.2 作业环境卫生学调查;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学卫生要求、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卫生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3.3.3 调查建设项目是否严格按现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进行施工,是否落实各阶段设计审查时提出的职业卫生审查意见。

3.3.4 职业卫生管理调查

a.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b.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善情况;

c.职业健康教育、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健康监护情况;

d.职业卫生资料归档情况。

3.4 现场监测: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

3.4.1 测试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执行。

3.4.2 测试条件;按设计满负荷生产状况。

3.4.3 测试频次:根据生产工艺、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变化情况以及危害程度分类,一般连续采样测定三天,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取样品不得少于三个,测试结果取其均值(放射、噪声等物理因素测试结果除外)。

特殊情况按相应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执行。

3.4.4 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测试点的设置原则见附件4。

3.5 职业性健康检查

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当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确定职业性健康检查项目,依据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评价职业危害控制效果。

3.6 评价结果

a.评价选址、总平面布置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要求,b.工程防护设施及其效果,c.计算职业病危害因素每个测试点浓度(或强度)的均值,其中粉尘浓度的测试数据计算几何平均数,毒物浓度计算算术平均数或几何平均数(其测试数据如为正态分布计算算术平均数,如为偏态分布则计算几何平均数),噪声测试数据不计算均值,每个测试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未超过标准的为合格,超过标准的为不合格;

d.依据上述计算结果,评价各项职业卫生工程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评价因生产工艺或设备技术水平限制,对一些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岗位所采取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效果;

e.评价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警示标识配置情况;

f.评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人员、规章制度执行落实情况

3.7 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建设项目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评价目的、依据、范围和内容;

b.建设项目及其试运行概况;

c.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及其浓度或强度,职业病危害程度;

d.职业病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包括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卫生工程防护设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设施、辅助卫生用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e.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效果评价;

f.评价结论及建议。

3.8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按规定格式编写,格式见附件5。

主要评价标准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3、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187-93

4、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5083-85

5、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12801-91

6、小型工业企业建厂劳动卫生基本技术条件GB16910-1997

7、有毒作业分级

GB12331-90

8、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GB5817-86

9、高温作业分级

GBT/T4200-1997

10、低温作业分级

GB/T14440-93

11、冷水作业分级

GB/Tl4439-93

12、噪声作业分级

LD80-1995

13、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J87-87

14、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GB11654-89-GB1l666-89

GB18053-2000-GB18083-2000

1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87

16、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4792-84

17、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8702-88

18、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

GB10434-89

19、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

GB10436-89

20、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 GB10437-89

21、其它与职业卫生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程和规范等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格式

1、封页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

评价机构(加盖公章)

年月日

2、封二

评价机构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

3、封三

项目名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

承担单位:评价机构

法人代表:

项目负责人:

报告编写人:

报告审核人:

4、封四

目录;按照评价目的、依据范围、内容、方法、标准、建设项目概况、工程分析、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分析与评价、评价结论、存在问题和建议等内容的顺序排列。

5、正文

按照目录内容编写,纸型规格A4纸,字体为国标仿宋体,标准4号,30行/页,30

字/行。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测试点设置原则

1、化学因素的测试点设置原则

1.1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1.1.1测试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奏地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但不影响劳动者的正常操作,且应避免生产过程中待测物质直接飞溅入收集器内。

1.1.2选择的测试点必须包括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作业点,并引作为重点测试点。

1.1.3在测试点上设置的收集器应在劳动者的呼吸带,距地面1.5米

1.2工作场所测尘点选择原则

1.2.1测尘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尘地点

1.2.2测尘位置应选择在劳动者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且粉尘分布较均匀处的呼吸带,有气流影响时,-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的下风侧或回风侧,移动式产尘点的采样位置,应位于生产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将采样器架设于移动设备上。

2、物理因素的测试点设置原则

2.1车间内噪声测试点选择原则

2.1.1著车间内各处A声级差别不大(小于3分贝),则只语在车间内选择1-3个测点。

2.1.2若车间内各处声级波动较大(大于3分贝),则需按声级大小,将车间分成若干区域,任意两个区域的声级差应大于或等于3分贝,每个区域内的声级波动必须小于3分贝,每个区域取11个测点。这些区域必须包括所有劳动者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工作、活动的地点和范围。

2.1.3测量时,应将传声器放置在操作人员的耳朵位置(人离开)。

2.2微波辐射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2.2.1为测得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所受辐射强度,必须在各操作岗位分别予以测定,应以头和胸部为代表。

2.2.2当操作中某些部位可能受更强辐射时,应予以加测。如需眼观察波导口或天线向下腹部辐射时,应分别加测眼部或下腹部。

2.2.3当需要探索其主要辐射源,了解设备泄漏情况时,可紧靠设备测试。其所测值仅供防护时参考。

2.3超高频辐射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2.3.1工作场所场强测量时,区分别测量操作点的头、胸、腹各部位。

2.3.2对设备泄漏场强测量时,可将仪器天线探头置于距设备50mnl处测量,其所测数值仅供防护时参考。

2.4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测试点的设置原则按相关标准规定执行。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格式

1、封页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评价机构(加盖公章)

年月日

2、封二

评价机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

3、封三

项目名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承担单位:评价机构

法人代表:

项目负责人:

报告编写人:

报告审核人:

4、封四

目录,按照评价目的、依据范围、内容、方法、标准、建设项目概况、职业危害因素和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评价结论、存在问题和建议等内容的顺序排列。

5、正文

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 篇3

方法

评价内容。包括厂内总体布局、主要生产工艺、新增设备及利旧部分的辅助设施、个人使用防护用品、卫生管理措施等,对技术改造项目主要设备仪器在常态运行下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对作业场所空气、噪声、物理及化学等危害因素进行测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法律、法规及规范为评价依据。通过现场调查、职业健康检查等收集相关资料,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检测结果做出评价。

结果

危害因素分布。啤酒生产首先需对原料及辅料进行预处理,包括麦芽、啤酒花、二氧化碳、次氯酸钠、氢氧化钠、玻璃瓶、瓶箱等。改造项目生产工艺流程以糖化、发酵和包装为主,其中在糖化环节,投料和糖化产生的危害因素有谷物粉尘、噪声、高温等;在发酵环节,清洗、脱氧水制备和滤酒产生的危害因素有氢氧化钠、过氧化氢、二氧化氮、硅藻土粉尘、噪声、高温等;在包装环节,洗瓶、灌装、压盖、贴标、装箱等产生的危害因素主要是噪声和高温。此外,在动力工段,涉及制冷、空压、污水处理等工序,产生的危害因素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气、噪声等。

检测结果分析。在正常生产状态下,采用现场检测、定点采样和个体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作业场所中粉尘和化学毒物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以每周40h等效等级LEX,W为参照对作业场所中噪声进行检测,在接噪时间均为12h/d情况下,糖化岗位的LEX,W为77.0dB(A)、锅炉岗位的LEX,W为80.0dB(A)、制冷岗位的LEX,W为81.5dB(A)、二氧化碳和空压机管理岗位的LEX,W为76.00dB(A)、洗瓶的LEX,W为96.0dB(A)、灌装的LEX,W为88.5dB(A)、压盖和装箱的LEX,W为90.0dB(A)、贴标的LEX,W为92.2dB(A)、成型箱机的LEX,W为84.2dB(A);进入高温季节后,对高温作业场所进行检测,其中糖化、包装和锅炉的白天气温均在30℃左右,体力劳动强度均为1级,其中糖化岗位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为26.2℃,接触时间率和职业接触限值分别为44%、32℃;包装岗位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为26.5℃,接触时间率和职业接触限值分别为6%、33℃;锅炉岗位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为25.8℃,接触时间率和职业接触限值分别为25%、33℃。

讨论

某啤酒厂项目采用当前行内先进技术,并加强各项防护设施建设,包括防尘、防毒、防高温、防噪声以及个人防护,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上达到可控范围内,经多种方法联合检测显示,投料岗位中淀粉操作位谷物粉尘的短时间接触浓度超过规定限值,分析认为,与淀粉粉尘粒径小于麦芽等投料,且重量较轻,倒出时需多次抖动包装袋,容易逸散;包装岗位中洗瓶、灌装等工序的噪声强度也超过规定限值,这已成为该项目噪声的关键控制点。

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建议对淀粉投料岗位和包装各工序防护设施进行持续改造,使所有技术参数均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从而更好地保障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

(作者单位:梅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科)

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 篇4

关键词:固汞,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各种电光源产品生产过程中需向灯管内注入金属汞,为了切实加强工作场所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7号令)等要求,某光源材料生产企业于2012年委托对其固汞生产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固汞生产线为研究对象,主要有熔滴间、压制间、混料间、包装间、固化封排间、清洗间、测试间、周转仓、外包装间、成品仓、储汞仓、筛粉处、筛选间、溶剂回收间、固汞车间化验室等;辅助设施和公用工程有仓库、配电房、中央空调系统、通风系统、气体房、机修间及废水、废气处理系统。

1.2 评价内容

主要对该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防护效果,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对其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应急救援、生产工艺与设备布局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评价。

1.3 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查表法等方法,参考公开发表的文献[1,2],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要求,对该项目进行评价。

1.4 评价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评价[3,4,5,6]。

1.5 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有关要求,制定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案。职业卫生学调查表由企业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完成并现场核查。采用相关标准或规范,并使用经计量检定的检测仪器采集相关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项目共138人,其中男113人,女25人;行政管理39人、技工35人,固汞生产线42人、车间管理5人、技术研发17人,实行8 h、每周5 d工作制。产品为固汞(汞齐),满负荷运行时年产30 t,原辅材料主要有汞、锡、锌、铋等金属及甘油、硅油、乙醇、丙酮等。

2.2 主要生产工艺

该项目主要生产工艺采用熔滴法和压制法。熔滴法:将纯化过的材料按量放进反应釜,在排风罩下手工加入液汞,加热至特定温度熔化并搅拌均匀,通进氩气给予适当压力并使其滴出,在成型液中滴定成球成品,用溶剂清洗后进行检验,合格品真空包装入库。压制法:材料纯化后固化,固化是以金属为载体,将汞与之在设定温度进行混合形成固态合金,并放入真空罐充氩气保存。固态合金经压制机制成“柱状”产品,经检验合格后真空包装入库。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见表1。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对固汞生产线相关作业岗位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及最高浓度(MC)检测。

2.4.1 汞

对该项目接触汞作业的各工作间空气中汞浓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外包装间空气中汞CTWA为0.021 mg/m3,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PC-TWA为0.02 mg/m3)要求,见表2。

2.4.2 噪声

对该项目熔滴、压制、混料等工作间作业岗位进行连续等效声级(LAeq)测量,计算8 h连续等效声级(LEX,8 h)。结果见表3。

注:a为该工作场所噪声强度不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要求,劳动者日接触噪声时间均为8 h。

各工作间以机械性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为主,检测结果显示噪声超标点主要集中在机修间和废气处理机组,说明噪声危害仍然存在,须加强其作业岗位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降低噪声对劳动者的影响。

2.4.3 其他有害因素

根据该项目生产工艺特点,固化封排主要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工作场所主要有害物质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浓度低于检出限,二氧化碳浓度589~600 mg/m3;产品清洗主要使用硝酸和丙酮,丙酮CTWA为0.37~1.60 mg/m3,CSTEL为0.53~8.07 mg/m3,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未检出;此外,还对溶剂回收间丙酮、废水处理站硫化氢与氨的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均符合相应职业接触限值。

2.4.4 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结果以及汞的理化特性,涉汞工作间的作业岗位均为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

2.5 通风抽排情况

选用8347A手持式风速仪,参照GB/T 16758-2008《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测量各作业岗位部分排气罩口风速,具体情况见表4。

注:通风柜数据为最大开启高度。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中规定有毒有害物质被吸入排毒罩口时要求控制风速在0.25~3 m/s之间,常用风速为0.5~1.5 m/s。表4可见熔滴间和筛选间通风柜的风速符合控制风速要求,其余排风罩各操作位风速均偏低,不符合控制风速要求。

2.6 职业病危害防护

2.6.1 防毒

在生产工艺上控制毒物排放源,设备、管道有效密封,生产装置设计密闭排气系统,如上吸式排风罩、通风柜或负压密闭柜,周转仓含汞半成品物料低温保存或真空保险柜保存,排出气体经活性炭处理,且在固汞生产线出入口设置风淋装置。

2.6.2 防噪减振

该项目主要有机械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前者主要是生产设备运作及维修车间切割工件时产生,后者如排气风机产生;应选择低噪设备,如采用低噪声离心或轴流通风机并加装减振垫圈,风管进出口设置消声器;各生产工序应隔离,阻隔生产设备之间的噪声;空压机、风机室及机修车间外独立设置。

2.6.3 防高温

固汞生产线各工作间均设置空气调节器,工作间温度控制在32℃以下。

2.7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制定了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各工种按照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配备防毒、防噪等用品,且佩戴情况良好。

2.8 应急救援

针对储存和使用的化学品,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明确了管理机构及其职责,编制了操作程序并配备了防护设备、设施。

2.9 职业健康监护

根据《职业健康监护规范》要求,该项目共有343人次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发现15人尿汞或β微球蛋白异常,未发现听力异常病例,无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病例诊断。尿汞或β微球蛋白异常者全部复查,并调离岗位。

2.10 职业卫生管理

该项目设置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机构,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职业安全卫生专职和兼职人员负责职业卫生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对该项目劳动者法律法规、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知晓情况展开调查,内容含职业病概念、职业病患者权力保障、职业病诊断鉴定、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培训与教育及关于粉尘、噪声和毒物防护等共20条,计算方法参考文献[7],总知晓率(%)=各条目知晓的人数之和/(总条目数×总人数)×100%,各条目知晓的人数之和为2 070,总条目数为20,总人数为138人,总知晓率(%)=2070/(20×138)×100%=75%。

3 讨论

该项目基本能落实职业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有效、可行。生产过程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汞、噪声、丙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噪声除机修车间、废气处理系统外,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对17个涉汞作业点空气中汞浓度检测,显示除外包装间外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合格率为94.1%(16/17),与文献[8]报道较为一致,工作场所空气中汞浓度得到一定控制,但夏季气温高时,各工作间空气中汞浓度是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应特别重视。该项目筛粉间、筛选间、成品仓无机械送排风装置,除溶滴间、筛选间外各工作间排风罩控制风速均不符合《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相关要求,排风罩不能有效控制毒源扩散;生产过程产生毒物汞的环节多,手工操作多,均存在接触汞的机会。考虑到周转仓称量通风柜罩口风速和操作位风速均未满足相关控制风速要求,外包装间与周转仓相通,且外包装间未安装有效的抽排设施,不能排除周转仓工作场所空气中含汞气溶胶逸散至外包装间,提示外包装间空气中汞浓度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可与此有关或与包装密封性不理想有关。通过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接触汞作业共有15人尿汞或尿β微球蛋白异常,提示工作场所空气中汞浓度虽得到有效控制,但汞的危害仍然存在,劳动者健康仍可受到影响,存在职业性汞中毒的风险,与文献[9]报道一致。通过对该项目劳动者开展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显示总体知晓率为75%,与文献[10]报道相似,提示用人单位应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该项目列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存在职业性汞中毒的风险。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与防毒设施的持续改进,采用自动化、密闭化生产设备,减少手工操作环节,降低设备布局密度并改善各工作间送风抽排设施,作业岗位罩口应满足控制风速要求,各工作间含汞材料应低温或真空密封储存并低温作业、调整劳动制度减少接汞时间,佩戴合格的防护用品等,加强个体防护,并对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更换以保证其防护有效性。每年夏、冬季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并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秦宏,何恩奇,张金龙,等.某汞作业技改项目职业病防护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9(4):285-287.

(2)常艾民.某光伏玻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1,10(1):26-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谷桂珍,陈国顺.某钢铁厂工人职业卫生知识水平及健康服务需求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7):408-409.

(8)董雪梅,卢厚汉.佛山市光源生产企业职业性汞接触状况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09,36(3):268-269.

(9)赖关朝,张爱华,刘晓勇,等.某照明企业作业工人尿汞水平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1,38(1):18-20.

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 篇5

一,职业卫生考核项目及内容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方法及评分标准得分

1.组织机构

法人资格

*法定代表人资格或法定代表人授权资格证明材料

部门(科室)设置

相关部门设置文件

*评价部门

*质量管理部门

检验部门

仪器设备管理部门

负责人任命文件

岗位职责

*技术负责人(评价,检测)

质量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档案管理人,校核人

评价,检测人员岗位职责

授权签发人

2.人员

技术负责人(评价,检测,质量控制)

*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

*从事相关专业工作5年以上

不得外聘,有上岗资质

职称证书,相关工作经历证明材料,在职证明

评价,检测技术负责人必须经过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

*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乙级资质的,项目评价,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3年以上;

卫生检测方面技术负责人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3年以上;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人数不得少于专业人员总数的30%.申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资质的,项目评价技术负责人,卫生检测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3年以上.卫生检测人员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3年以上.专业技术

人员资质

*申报单位必须具有10名(乙级),6名(检测评价)以上经省卫生厅指定单位组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评价,检测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证明,资格证书

技术人员年度培训计划

现场笔试考核

管理人员2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必须参加)以上

评价人员3人以上

检测人员3人以上

*参加考试人员不得少于申请人数的80%(外聘含返聘技术人员必须参加)总人数不得少于8人(检测资质不少于6人)

*现场考试人员合格率达到80%

3.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配备

根据申请范围,仪器设备应满足附录的要求,见附录1

计量检定

计量检定证书和标识

应有仪器设备检定周期表,其内容包括:仪器设备名称,编号,检定周期,检定单位最近检定日期,送检负责人

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仪器设备的测量范围与灵敏阈应满足所执行的标准要求,仪器设备的准确度应与被测参数的允差相适应

要有仪器设备档案及使用维修保养记录

仪器设备说明书(包括原文)应妥善保存,随时可取,外文说明书中的使用方法及校准部分应有中文译文

4.工作场所

工作场所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实验室

办公室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应技术服务的要求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应满足其工作任务要求

实验室内应清洁整齐,检测仪器设备的放置应便于操作

安全卫生设施管理

室内采光应有利于检测工作的进行;

室内管道的电气线路布置要整齐,电,水,气要有管理措施;

应有防火等安全措施,与检测无关的物品不得随意带入实验室内.尘,毒分析室具备有效的防护设施

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能力检测方法依据

*国家标准方法

行业或地方规定的标准方法

国际标准方法

非标方法确认

检测能力申报材料中提供的项目检测能力

*计量认证项目

抽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或相应证明资料(10-20份)

物理因素检测项目见附录2,重点检测项目应达到75%(申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资质的按申请项目)

*化学因素检测项目见附录2,重点检测项目应达到60%

操作规程及运行

应有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采集规程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操作规程,应包括毒物,粉尘,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样品采集,接收,流转保存和安全处置的书面程序

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的规范性

*采样记录

*可溯源性

数据处理

原始记录归档情况

检测与评价报告

*报告的规范性

评价依据

引用标准

现场操作考核

*现场检测操作

采样操作

采样记录规范性

*检测评价报告

考核样测试

盲样考核样测试4份,应当全部合格.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评价能力

*抽查2份不同行业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其中至少应有1份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评价目的,依据,范围,程序,方法

评价内容

工程分析

*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危害程度评价

健康影响评价(健康监护,生物检测)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评价

职业病危害管理措施评价

评价结论

评价过程管理

委托协议书

评价方案的制定与审核

现场调查与实施

评价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评价报告书的审核

原始资料

*可溯源性

准确性

完整性

7.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质量管理手册

*程序性文件

*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记录表格,报告

监督记录

*质控监督记录

抱怨记录

注:有*为关键项,无*者为一般项

附录1: 实验室检验及现场检测设备目录

一采样设备:

名 称数量(台/件)粉尘采样器(包括防爆)10(6)空气采样器(包括防爆)10(6)个体采样器15(5)各种空气样品收集器10(每种)压力计1

温,湿度计1

流量计1

二现场检测设备:

名 称数量(台/件)热球式风速仪1

辐射热计2(1)

通风干湿球温度计1

黑球,湿球温度计1

个体噪声剂量计

倍频程声级计2(1)

振动测定仪1

微波漏能测试仪1

照度计2

高频电场测定仪1

紫外线测定仪1

烟尘浓度测试仪1

皮托管1

倾斜式微压计1

三,实验室检测设备:

名 称数量(台/件)分析天平(1/1000)1

分析天平(1/10000)1

分析天平(1/100000)1

去湿机1

普通冰箱3

低温冰箱(-20℃)1 静态配气装置1 样品消化装置1 磁力搅拌器1超声波清洗器1 恒温水浴箱1 离心机1 高温炉1 干燥箱1 红外线干燥箱1 白金坩埚1 玛瑙研钵1 生物显微镜1 相差显微镜1 分散度测定器1 酸度计1 分光光度计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1 高效液相色谱仪1

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 篇6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

1.2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法律、法规、标准作为评价依据。

1.3 评价方法及程序

选择与建设项目在原辅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相似的某啤酒公司生产车间进行类比, 采用类比法、经验法, 并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1]。评价程序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

2 结果

2.1 项目概况

该项目拟建的生产设施包括原料处理与酿造车间、包装车间、冷冻站、变电所、气体站、锅炉房、水处理间和水泵房及污水处理站等。

2.2评价单元及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工程分析, 结合类比项目的调查, 按照该项目的生产工艺划分评价单元, 分为原料处理、酿造车间、包装车间和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等4个单元, 各单元主要工程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见表1。

2.3 类比调查结果

2.3.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对类比对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检测结果显示:各岗位的粉尘、化学物质的深度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2];原料处理间投料工、包装车间洗瓶工、灌酒工、检验工和装箱工的噪声暴露强度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3]。

2.3.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类比对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各岗位的粉尘、化学物质的浓度及高温、工频电场强度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 合格率100%;包装车间洗瓶工、灌酒工、检验工和装箱工的噪声暴露强度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 合格率73%。

2.3.3 健康检查结果

类比企业规定每年安排生产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至现场调查之日, 类比企业未发生职业性急、慢性中毒事故, 未发生法定职业病病例[4]。

2.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该项目采用自动化的PLC控制系统, 原料输送及处理工段设置除尘措施, 给煤系统设置半封闭煤棚、封闭输煤廊, 锅炉尾部烟气部设置脱硫除尘器;主要生产设备如原料输送、糖化罐和发酵罐等均为密闭化设备;氨冷冻站设置氨浓度检测装置及事故排风系统;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工艺上配备回收装置进行回收, 经净化处理后冷凝成液态二氧化碳贮存;锅炉系统装设鼓风机和引风机;在包装间、化学品库、发酵罐区、公用工程间、化验室、污水处理站采用机械通风。拟选用噪音较低的机械产品及在设备上配置减震装置和消声器;拟将噪音较大的设备置于单独房间, 并在建筑上采取隔声、吸音等措施。该项目拟对高温设备如锅炉、糖化设备等外壳敷隔热保温层;对外表面温度高于50℃的设备、管道及附件设防烫隔热层。该项目对产生工频电场的设备, 采取隔离、屏蔽保护措施。

3 讨论

3.1 评价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安监总安健第73号) 的规定, 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较重项目。该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生产工艺、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方面基本符合国家卫生要求[5], 建设项目可行。

3.2 建议

(1) 建设单位负责人应遵守法律法规, 接受培训, 依法组织职业病防治工作; (2) 建设单位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 应调整原工作岗位;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3) 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和监护, 以防发生急性职业中毒或窒息事故; (4) 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的要求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5) 项目在竣工验收前, 建设单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经验收合格后, 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6) 啤酒灌装检测过程采用X射线液面检测, 建设单位应进行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

摘要:目的 识别、分析某啤酒企业啤酒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环节, 预测其可能造成的职业危害程度, 探讨防护对策和措施。方法 采用类比法、经验法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预评价。结果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高温、谷物粉尘、硅藻土粉尘、煤尘、甲醛、二氧化碳、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酸、氢氧化钠。类比项目检测结果显示, 粉尘浓度、化学有害因素浓度合格率100%;噪声合格率73%;高温作业区WBGT指数合格率100%;工频电场强度合格率100%。结论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 参考类比检测结果, 项目按设计采取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措施, 可降低运营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 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关键词:啤酒生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 篇7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

1.2 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主要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和经验法相结合的原则,对拟评价项目从多层次、多途径和多方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1.3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

2 结果

2.1 现有企业及工程概况

现有企业于2009年5月开工建设,于10月正式投入运行,现有PPG、POP两套生产装置;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本项目搬迁后生产能力比原来增加10万t/年。

2.2 生产工艺及原辅材料

本项目主要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组织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较高,工人在工作现场采用巡检方式,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时间较短。主要工艺流程:PPG生产由反应、精制、过滤3部分组成;POP生产由分散剂的制备、混合配料、反应、精制4部分组成。拟使用的原辅材料有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甘油、硅酸镁、磷酸、硫酸、乙醇、氢氧化钾、基础聚醚、丙烯腈、苯乙烯、偶氮二异丁腈、顺酐、异丙醇、硅酸铝、分散剂、抗氧剂等。

2.3 类比调查

2.3.1 类比对象

选择该企业及原有装置进行职业卫生类比调查,将调查内容与拟新建装置生产相比,两者在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病危害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2.3.2 类比检测

2.3.2.1 化学毒物

对类比对象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的环氧丙烷、环氧乙烷、氨、异丙醇、乙二醇、丙烯腈、苯乙烯、磷酸、氢氧化钾、硫酸等10种化学物质的短时间接触浓度进行了连续3 d的现场检测,环氧乙烷在储罐投料及分析环节结果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分别为<1.0~422.3 mg/m3和7.4~438.8 mg/m3,其他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对5种化学物质的岗位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了连续3 d的检测,检测结果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2.3.2.2 噪声

对类比对象17个作业点的噪声进行了定点检测,其中冷冻车间噪声测量结果8 h等效声级为86.36 dB(A),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其他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对5个工种噪声个体接触剂量进行了测量,反应外操[85.56~88.76 dB(A)]、包装岗位[84.46~87.66 dB(A)]、冷冻站操作工[86.26~88.56 dB(A)]、动力车间操作工[86.96~88.26 dB(A)],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2.3.2.3 粉尘

分析类比对象工作场所存在生产性粉尘的1个作业环节的短时间接触浓度进行了连续3 d的检测,结果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对接触粉尘作业的1个岗位的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了连续3 d的检测,结果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2.3.2.4 工频电场

对8#变电所的工频电场进行了检测,结果符合接触限值要求。

2.3.3 职业健康检查

分析类比对象提供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率为97.6%),作业工人上岗前及在岗期间均未检出职业禁忌症,未发现疑似职业病人。

2.3.4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2.3.4.1 防毒

(1)本项目生产工艺采取密闭化、管道化、机械化和程序化,尽量减少就地操作,使操作人员不接触或少接触有毒物质。(2)本装置采用国内先进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安全可靠、自动化程度较高。装置的整个生产过程将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进行自动检测、监控,工艺装置的主要操作参数将显示、记录在中央控制室计算机屏幕上,以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测量、操作和控制。(3)对可能散发有害物质的厂房尽可能露天布置或敞开布置,且尽量布置在厂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4)在装置区,原料产品罐区及泵房,包装、装车等危险场所,均设置有毒气体报警仪及报警装置。当可燃性、毒性气体检测超标,控制室报警,同时启动事故风机强制抽风排出可燃性、毒性气体。(5)在使用酸碱及其他腐蚀性原料的作业场所设置洗眼器及洗手池;配备常用的防毒、耐温、防腐等各种防护用品和急救设备及器材。(6)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对于需要防腐的建筑物、构筑物按有关规程、规范要求进行全局考虑和重点设防进行设计。(7)聚醚生产装置中设计有两套废气处理系统:高压气体洗涤塔用于处理PPG反应槽、精制槽、环氧乙烷储罐排出气;低压气体洗涤塔用于处理PPG装置中真空系统不凝气、反应槽排出气和单体回收系统排出气。尾气达标直接排入大气,废水送污水处理场。

2.3.4.2 防噪

(1)对值班室、观察室、操作室、休息室采用双层门窗和隔声效果较好的围护结构,并设置隔声门隔声降噪。(2)安装高效消声器,消声器的选择符合《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的有关要求。(3)设计控制管道内气流速度,一般采用10~20 m/s,减少管道弯头,管道截面不宜突然改变,选用低噪声阀门。(4)保持防噪距离,设计上统筹安排,做到布局合理,有相应的防噪距离,尽可能将产生噪声的主要设备的位置降低。

2.3.4.3 防工频电场

对电器设备按相关规范要求采取绝缘屏蔽和设置有效防护距离。

2.3.5

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导致的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害 PPG生产线:聚醚多元醇、硫酸、氢氧化钾、磷酸可引起皮肤黏膜损伤;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可引起中毒;硅藻土、硅酸镁可引起尘肺;噪声可引起噪声聋。POP生产线:聚醚多元醇可引起皮肤黏膜损伤;苯乙烯可引起肺部及皮肤损害;丙烯腈、硫醇、异丙醇、偶氮二异丁腈可引起中毒;顺丁烯二酸酐有致敏性;噪声可引起噪声聋。化验室: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可引起中毒。冷冻站:乙二醇可引起中毒;噪声可引起噪声聋。制氮站:氨可引起中毒;噪声可引起噪声聋。空压站:噪声可引起噪声聋;高温可引起中暑。罐区:丙烯腈、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可引起中毒;苯乙烯可引起肺部及皮肤损害。污水处理站:硫化氢、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可引起中毒;聚醚多元醇可引起皮肤黏膜刺激。变电所:存在工频电场。

2.3.6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类比对象制定有《职业卫生工作实施细则》,对职业卫生组织机构的设置、工作标准、部门分工及责任、管理制度制定及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等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项目建成后继续沿用原有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预测可以满足职业卫生工作管理要求。

2.4 评价单元划分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类比调查和本项目设计路线的工程分析,本项目工作环境中存在采光照明不佳的情况,另外,还可能受到相邻装置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影响。此外,控制室工人工作时多数时间在控制室从事视屏操作,长时间视频作业造成的视力紧张;长时间采用坐姿工作,如果控制台、显示设备及座椅的设计不符合人机工效学的原理,可能使工人发生视力疲劳、下背痛、腕管综合征、颈肩腕综合征等工作相关疾病。

3 讨论

3.1 评价

笔者通过对拟建项目调研和类比企业的检测结果、现场调研分析,认为本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害化学物质(聚醚多元醇、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甘油、硫酸、氢氧化钾、磷酸、正十二烷基硫醇、苯乙烯、丙烯腈、偶氮二异丁腈、异丙醇、乙二醇、氨、顺丁烯二酸酐、硫化氢等);粉尘(硅酸镁粉尘、硅藻土粉尘等);物理因素(噪声、工频电场、高温等)。根据《高毒物品管理目录》,其中丙烯腈、氨、硫化氢为高毒物品。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的规定,该建设项目可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3.2 建议

(1)进一步完善本项目的防毒、防噪、防尘、密闭空间作业防护等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2)应根据作业人员接害的危害种类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配备个体防护用品。完善个体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及管理制度,安排好防护设施用品的存放、清洁和维修,同时监督作业工人的正确佩带和使用。(3)应从实际出发,针对可能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模拟演习,特别是人员的现场自救、互救和救援器材及防护用品的正确快速使用。演练后对预案规定的内容进行检查,应对在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4)对于类比企业噪声测量结果高于职业接触限值的工作场所及工种,拟建项目需要进一步加强噪声防护措施,降低噪声危害。(5)类比企业环氧乙烷在投料及分析环节短时间接触浓度高于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拟建项目需要加强投料及取样过程的密闭操作和生产设备的密闭措施,以减少和控制环氧乙烷等原材料的逸散,以降低工作场所环氧乙烷等化学有毒物质的浓度。(6)项目正式设计时,应完善职业卫生设计专篇,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工程竣工验收前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 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和经验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结果 该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内容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有害化学物质、粉尘及物理因素,其中环氧乙烷在储罐投料(CSTEL<1.0~422.3 mg/m3)及分析环节(CSTEL 7.4~438.8mg/m3)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冷冻车间定点噪声测量结果,反应外操、包装岗位、冷冻站操作工、动力车间操作工个体噪声测量结果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 经综合评价分析,该项目可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在认真落实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病防护设施情况下,可达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目的。

关键词:聚醚,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 篇8

关键词:焦化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甲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优质燃料。1995年以来,国内甲醇生产所用原料向天然气和煤为主的方向发展,以焦炉气生产甲醇是2005年以来的新技术。本工程为焦化甲醇一体化项目,充分利用地区的煤炭资源优势,进行焦化生产,并配套建设10万t/年甲醇装置。2010年甲醇项目开始投产运行,为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改善作业环境,保护劳动者健康,本中心接受企业委托,笔者于2011年对本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内容与方法

1.1 对象

某焦化甲醇一体化项目的焦炉气制甲醇项目部分。甲醇生产按照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分为压缩工段、精脱硫转化工段、合成精馏工段、空分工段。

1.2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1,2,3,4,5]。

1.3 评价范围

本次评价主要针对厂区内与焦炉气制甲醇项目有关的全部生产设施,包括气柜、焦炉气压缩、精脱硫、转化、合成气压缩、甲醇合成、甲醇精馏、空分等项目在试运行期间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防护效果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进行分析评价。

1.4 评价内容

重点对本建设项目设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防护效果,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对该项目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应急救援、生产工艺与设备布局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评价。

1.5 评价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价。

2结果

2.1 工程分析

2.1.1 基本情况

焦化甲醇一体化项目建有年产干全焦90万t的焦化装置,剩余焦炉煤气生产甲醇,甲醇的公称能力为10万t/年。主要产品为甲醇,副产杂醇。原料焦炉气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氢气和甲烷,另外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氮气和硫化物。由于市场原因,评价期间甲醇生产负荷60%。

2.1.2 生产工艺流程

甲醇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厂区内甲醇生产区分为4个区,分别为压缩工段,主要设备是压缩机和汽轮机;精脱硫转化工段主要用来脱除焦炉气中的硫,将原料气中的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成合成甲醇的有效气体CO和H2。设备是脱硫槽、转化器、转化炉;甲醇合成精馏工段,主要是将CO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并进行蒸馏,生产甲醇,副产杂醇,主要设备合成塔、精馏塔、回流槽;空分装置为焦炉气制甲醇装置的配套设施,为甲烷转化装置连续提供氧气,由压缩厂房、分子筛、分馏塔等组成。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通过工程分析、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分析,确定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甲烷与二氧化碳为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本项目大部分生产设施室外布置,室内也设置有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系统,正常生产危害较小。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按照采样、检测标准要求,对确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醇、噪声、高温进行了现场采样检测。

2.3.1 有害物质

检测结果见表2。现场共检测了甲醇、CO、SO2、氢氧化钠、硫化氢共5种有毒物质,设置了38个检测点,合格率94.7%。杂醇中间槽、常压塔回流槽两个作业甲醇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其他毒物短时间接触浓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各岗位作业人员接触毒物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2.3.2 噪声

检测了44个噪声作业点,结合各作业点现场作业时间评估,33个点合格,合格率75%。超标点主要分布在压缩工段汽轮机位、焦炉气压缩机位、合成气压缩机位,精脱硫转化工段空冷器,空分工段氧压机、汽轮机位、空压机、空压机油站,均为高噪声设备,同时布置比较集中。见表3。

2.3.3 高温

检测了6个高温作业点,综合体力劳动强度、接触高温时间等评定,均为非高温危害作业点,本项目大部分设备布置在室外,利于降温。见表4。

2.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2.4.1 防毒

毒物防治主要在工艺上控制尘毒排放源,不排或少排有害物质。该项目采用了生产过程密闭化、管道化、自动化的工艺技术防止有毒有害介质的外泄。设备管道大多露天布置,封闭厂房设置良好的通风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对各密封点进行经常检查,防止有害有毒物质的泄露。散发易燃易爆气体的工段,设置可燃爆炸性气体浓度监测仪。散发有毒有害物质的工段,设便携式有害气体检测设备,并配备氧气呼吸器、防毒面具等气体防护器材。本项目现场检测大部分毒物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制内,甲醇杂醇中间槽与甲醇中间槽在槽区高压防空时,下风向检测甲醇超标。回流槽泵在运行时密闭不严有部分液体泄露导致上述两个作业点甲醇超标。

2.4.2 防噪

本工程噪声主要来源于压缩工段压缩机、汽轮机以及空分设备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本项目采取了隔声、消声、减振等综合防治措施。厂区总平面分区域布局,各生产工段相对独立。高噪声设备压缩机房、空分车间布置在独立的厂房或厂房的底层。高噪声车间控制室设置了隔声门窗,采用了吸声材料。压缩机、空分氧压机振动较大的设备设置单独基础,在进出口采用柔性连接。压缩机设置消音器。生产过程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人员以巡检作业为主,减少了工人接触高噪声的时间。

2.4.3 防高温

生产设备室外布置为主,散热较好。高温设备采取隔热保温措施。

2.5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按照劳动者所在工作岗位的特点,配备了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并定期发放给劳动者。但未发放日常使用的防毒防护用品,部分作业人员不能按照要求佩戴防护耳塞。

2.6 应急救援

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易产生易燃易爆等有毒有害气体和物质,公司制订了符合实际的应急救援预案,明确了指挥机构、救援队伍职责分工,规定了处理程序,配备了防护设备和设施。成立了应急组织机构,配备了医护人员、消防救援器材、现场应急处理设施、有毒气体报警装置。

2.7 职业卫生管理

成立了领导机构,形成了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各工段、各岗位订立了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设立了警示标识、公告牌,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建立、健全了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本厂职业病管理制度比较全面,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须按要求贯彻落实。

2.8 职业健康检查

按照《职业健康监护规范》要求,委托当地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定期对劳动者进行了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2011年检查未发现疑似职业病及职业禁忌证患者。

3讨论

3.1 评价

通过对本项目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职业健康监护结果分析,本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基本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本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甲醇、CO、SO2、氢氧化钠、硫化氢、噪声、高温等。除杂醇中间槽、常压塔回流槽两个作业点甲醇STEL超标外,其余工作场所化学毒物检测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说明防毒措施基本有效,但仍需加强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该项目压缩工段和空分工段高噪声设备较多,又集中在同一厂房布置,是本项目噪声危害严重的作业点,需要根据产生噪声的不同原因采取噪声控制综合措施,降低噪声强度。从职业病防治角度来讲,该项目已采取的防噪、防毒等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能达到一定的防护效果,但仍有部分作业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差,需要按照建议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并加强管理。

3.2 建议

针对本项目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发现的问题,建议:(1)经常检查设备、管线,保持生产设备的密闭,杜绝跑冒滴漏,腐蚀严重的设备、管线及时更换。(2)在厂区各生产区域设置风向标,尤其在有气体放散口的位置必须设置风向标,操作巡检人员尽量在上风向作业。(3)高噪声设备设置隔声罩。加强值班室隔噪效果,减少现场巡检时间。(4)本项目应急救援体系较为完善,但仍需补充完善现场应急处理设施,保持毒物报警装置正常运转。定期进行应急演练,进行自救互救培训,正确掌握自救互救知识。(5)根据各工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补充足够种类、足够数量的个人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的意识,监督劳动者按要求佩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 篇9

1内容与方法

1.1评价范围

根据《某钛业有限公司10kt/a海绵钛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针对该项目建成投产后的海绵钛生产系统、镁电解生产系统、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和渣场等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1.2评价方法

根据本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资料占有情况等,本项目采取检查表法、类比法、定量分析法及综合分析法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2.1生产工艺流程

该项目完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工艺流程是:高钛渣、氯化钠与煅后焦混合干燥后加入熔盐氯化炉中,通入氯气制得粗四氯化钛;粗四氯化钛用铝粉除去其中的含钒杂质,并经精馏除去低沸点物、高沸点物等杂质得到精四氯化钛。精四氯化钛加入还原蒸馏器中与熔融金属镁反应,生成海绵钛和氯化镁;氯化镁直接送镁电解车间电解,电解镁经精炼返回还原使用,电解阳极氯气送氯化车间使用,还原结束后转入真空蒸馏,得到海绵钛,过量的镁和残留的氯化镁在蒸馏过程中冷凝于作为冷凝器的还原蒸馏器中转入下次还原用,海绵钛取出后经油压机剪切、破碎、筛分、磁选、手选、混合、包装和检验,入库待售。

2.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通过对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供的工艺过程、生产设备、卫生防护设施、产品产量等因素综合分析,结合类比企业调查结果,本项目各评价单元危害因素识别情况见表1。

2.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与评价

2.3.1类比企业的选择

类比企业在原有生产规模基础上进行扩建,现有生产能力已达年产10kt/a海绵钛,与拟建项目在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和生产规模等方面相似,并且该类比企业的这套装置运行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在本项目职业卫生调查过程中,选取类比企业各个主要工段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2.3.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与评价

2.3.2.1粉尘类比项目氯化车间以煅后焦为燃料,熔炼过程中未被氯化的少量氧化物、碳和高沸点氯化物等杂质随废盐定期、定量的从熔盐氯化炉底排渣口排出,本项目在排渣过程中工人可接触其他粉尘(氯化物粉尘、炉渣)。类比项目检测了氯化工序和成品破碎工序的粉尘作业点8个,经检测氯化配料电子称、氯化配料控制室、氯化螺旋斗提机、氯化控制室、成品破碎厂房、成品破碎中碎机、成品包装和成品破碎单层振动筛的粉尘浓度全部合格。由于本拟建项目的生产规模及相关设备的选型与类比企业类似,因此,本工程建设投产后,正常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关防尘措施,应能降低粉尘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危害。

2.3.2.2化学因素氯化氢是由于氯化炉排渣以及尾气排放过程中四氯化钛蒸气吸收了水分后产生的;四氯化钛氯化及尾气处理、精制车间、镁电解车间、镁精炼车间、氯压机室、镁净气系统、氯气电解、盐酸工序等生产工段可能有盐酸泄漏事故发生。类比项目检测了氯化工段、精制工段盐酸雾作业点7个,经检测精制工序精制炉5楼、精制炉6楼的氯化氢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超标倍数分别为0.6和0.7,其余作业点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预测本新建项目建成投产后精制工段该处的作业岗位的氯化氢浓度可能会超过职业接触限值。针对散发氯化氢的工作场所,在作业岗位应设置轴流风机,精制工段厂房应设计为框架全敞开式,以利于有害物的散发;要求工人在作业过程中均佩戴活性炭防毒面罩、防护服、手套、鞋等个人防护用品。

四氯化钛氯化及尾气处理、精制车间、镁电解车间、镁精炼车间、氯压机室、镁净气系统、氯气电解、盐酸工序等生产工段可能有氯气泄漏事故发生。类比项目检测了氯化工段、电解工段氯气作业点4个,检测结果显示,以上各个作业场所空气中氯的浓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1](GBZ 2.1-2007)的要求。但电解工段电解炉检测到的氯气最高容许浓度为0.93mg/m 3,接近国家卫生标准限值(1mg/m 3),在生产过程中氯气有可能超标,应加强电解炉车间通风措施,并加强对巡检工人的个人防护。《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检测技术》中氯列为高度危害毒物,生产线大部分工序都会产生氯气,应考虑配备携气式正压空气呼吸器和个人报警器,教会工人使用方法外,定期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检查、保养和维护。

2.3.2.3噪声类比项目对噪声作业点进行检测,从生产性噪声作业分级统计结果显示,除输料斗提机、成品破碎振动筛、细碎和中碎机作业点属轻度危害作业外,其余地面作业岗位均为0级[2]。噪声存在于本项目各个生产工序中,可能引起听力损伤,应在产生噪声的设备选型时,选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低噪声设备,制定佩戴个体防护用品的管理制度,悬挂明显的警示标识,佩戴护耳器,设置隔声休息室,从而有效的保护工人的听力。

2.3.2.4高温、热辐射本次类比项目对钛厂还原蒸馏车间电解车间接触高温的作业岗位进行了高温作业分级。类比项目检测了电解车间休息室、电解炉作业点、电解炉观察点、电解作业、天车作业、精炼炉作业和还原蒸馏车间作业,高温作业分级结果表明,镁电解车间作业、天车作业、精炼炉作业及还原蒸馏车间作业分级为Ⅲ。应在还原蒸馏车间、镁电解车间、行车作业和镁精炼车间等散发大量余热的单元采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热;利用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进行通风降温。应供给高温作业工人清凉饮料和补充营养,尽量减少工人与热源的接触时间。

2.4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与评价

2.4.1防尘防毒措施

厂房建筑设计中,对散发有害物质的车间以及工艺有换气次数要求的车间应采取防爆泄压和机械通风换气措施,避免火灾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物质积聚。对氯压机室、复极式离子膜电解槽等氯化氢和氯气有害气体有可能泄漏的工段,采用局部强制通风措施,设置轴流风机及移动式轴流风机。

对于原料运输、破碎、筛分、配料等工艺生产作业散发粉尘的设备,以密闭为主,辅以排风除尘,经除尘器净化后粉尘送往临时渣库堆放。

排风除尘系统一般采用多点排风、集中除尘。除尘设备均采用脉冲袋式除尘器,收下的粉尘返回生产系统或与工艺废渣一同处理。

在各装置操作人员可能接触有腐蚀性毒物的地方,设置安全淋浴喷头、洗眼器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毒物料对人体的伤害。

2.4.2防暑降温设施

还原蒸馏车间内工艺设备散发的大量余热,一楼采用机械排风措施,全室换气消除余热,共设置轴流风机40台;二楼采用自然通风,由土建专业在厂房顶设置天窗,消除厂房内的余热。

MCC室采取机械排风全室换气措施消除余热,设置轴流风机共54台。

控制室设空调,选用冷暖柜式空调机共18台以达到控温目的2.4.3噪声防护设施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噪声源有海绵钛生产系统的破碎机、氯压机、各类风机以及空压机,电解镁生产系统精炼工段的破碎机和球磨机、氯压机以及各工段使用的各类风机,氯气制备系统的脱氯真空泵,各类输送泵以及各类压缩机。

项目针对各类噪声源特点,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将尾气风机设置在风机房内,同时对风机设基础减振装置;空压机设在空压机房,对其进出口设置消声器;对其他高噪声源设备如破碎机、球磨机均设置在专门的房间内,并设置隔音间或隔音值班室;各类输送泵以及压缩机安装消音器、进行基础减振处理,并分别配置在单独的机房内以降低噪声对操作人员的影响。要求操作工人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尽量降低设备噪声对工人的影响,通过对噪声设备采取隔音、消声以及构筑物隔音等措施后,可较好的控制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影响。

以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措施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3]的要求。但是,本项目在设计中未对氯化车间氯化炉排渣时产生的大量有毒气体采取相应措施;未提及氯气、四氯化钛等腐蚀性气体损坏建筑、设备的防腐措施。

2.4.4个人防护用品分析与评价

可研报告提出作业人员在有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操作过程中,应佩戴防毒防尘口罩或面罩,噪声源产生地点应佩戴护耳器具,有挥发气体泄漏地点应使用防护眼镜等规定,但仍需加强各类劳保用品详细购买、发放标准的制定,完善的个人防护用品发放制度。

2.4.5职业卫生管理

本项目可研报告设计中设置了职业卫生机构,设计中包括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及管理制度、医疗急救、职业卫生监测、职业病防治、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等规定。但还应补充和完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组织劳动者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等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的相关文件、制度和措施。

3结论

本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有粉尘、氯气和氯化氢。

根据类比项目和有关文献提供的体检资料显示,长期在尘源场所工作,如果没有防尘措施保障,作业人员易患尘肺病,其中疑似、Ⅰ期、Ⅱ期和Ⅲ期尘肺等各个不同阶段的尘肺病例都有报道[4]。可研报告中设计有防尘设施,但没有提出具体生产岗位的防尘设施配备情况,公司应在不同产尘岗位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经对本项目工程分析及类比项目调查及检测结果分析,氯气属于高度危害毒物,且使用量较大,每年用量为7173t,作业人员接触频率高,依据《高毒物品目录》(2003年6月11日)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49号令)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通过对公司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分析、类比项目调查和职业病危害检查表法进行评价,本建设项目在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方面的设计在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上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4建议

4.1有效防尘和降尘措施

在原料库配料、运输、氯化炉排渣以及成品破碎工序破碎海绵钛过程中工人会接触到粉尘(高钛渣粉尘、煅后焦粉尘、氯化物粉尘),应对以上配料仓库、破碎机、球磨机等扬尘点采取有效通风除尘措施,对氯化车间排渣口、四氯化钛精制车间铝粉投料口等敞开式作业无法密闭的扬尘点,可在常年主导风向下风侧安装局部排风收尘系统,加强通风,以降低粉尘浓度。

4.2保证氯化炉排渣时通风

海绵钛生产系统氯化车间排渣时在空气中会逸散大量氯气、盐酸、四氯化钛、光气等有毒气体,应在车间建设时采用单层框架结构,开设天窗,对侧窗进行合理设计和建设,保证自然通风最大化,同时可考虑加强局部机械通风,如在排渣作业点加装侧面吸尘罩,达到有效降低空气中逸散的有毒物质浓度,预防职业病发生的目的。

4.3加强海绵钛生产系统破碎车间个人防护措施

破碎车间在破碎操作过程中产生大量噪声,建议在设计时改进生产工艺,对噪声源采取隔声或消声措施,同时加强作业人员个体防护,给破碎车间人员佩戴耳塞或耳罩,或者减少职工在工作现场的噪声接触时间,并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切实保护作业人员的健康。

4.4防腐措施

由于有些车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酸性液体和氯气、氯化氢和四氯化钛蒸气等升华物,如氯化车间、精制车间、镁电解及镁精炼车间等,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故必须在相应部位采取有效防腐措施,建议企业严格管道、阀门及设备的选择,同时加强检查与维护,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4.5建立防护用品的使用、发放和管理制度

应根据《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和维护》(GB/T 18664-2002)《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2000]189号)的要求,提供有效并保证工人能正确使用的防尘、防毒和降噪等个人防护用品,制定完善的个人防护用品发放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

4.6设置毒物警示标识

在使用高毒物品氯气、氯化氢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告知卡》。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设置红色警示线,在一般有毒物品作业场所设置黄色警示线。

4.7完善各项管理

在职业卫生管理中提出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及职业卫生培训应在建设项目试生产过程中补充和完善。

4.8办理职业技术服务事宜

公司应按照《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的规定,在产生高毒物质的车间配备相应的医疗人员,并与当地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或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合同,由其提供职业卫生服务。

4.9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5]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及相关挡案、卫生工程防护设施档案、职业病防护用品档案、执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卫生培训教育计划及培训情况档案、职业病病人档案。

参考文献

[1]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2]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3]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4]谢相红,周东海,霍学义,等.某钛厂扩建工程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分析.贵州医药,2007,31(11):1045.

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评价范围为该企业新建大型港口机械组装、大型钢结构件生产和海上重型机械设备生产项目。评价内容包括生产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的合理性、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个人防护用品使用、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1.2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3,4]、《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5]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6]等。

1.3 评价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检查表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2 结果

2.1 主要生产工艺

本生产项目选用现代钢构行业推广采用的分段和总装的平行作业法。主要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本项目主要生产车间有钢构车间、外场拼装、总装车间、金工车间和涂装车间等。钢构车间承担钢材的预处理、下料加工、钢构零部件的配套、钢构分段的装配焊接等工作, 主要工种有矫平、抛丸、上底漆、切割、打磨、碳刨、电焊等。外场拼装是对大型钢结构件进行部装、合拢, 多为露天作业, 主要工种有电焊和打磨。总装车间是将电气、机械、控制系统进行装配并调试, 主要工种有钳工、电焊、X线探伤。金工车间主要是对不同规格要求的钢板或型钢、铸件轴进行车、铣、刨、钻等加工。涂装车间主要工种有喷漆、喷砂。根据生产工艺流程、使用的原辅材料、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等进行综合分析, 本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锰及其无机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苯系化合物、甲醛、乙酸丁酯、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噪声、高温、紫外辐射和X射线等。

2.3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3.1 化学毒物检测结果

化学毒物共检测196个点, 合格170个点, 合格率86.7%, 见表1。电焊作业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检测点超标率30.3%, 电焊、线切割作业一氧化碳检测点超标率38.9%, 涂装作业苯检测点超标率18.2%。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酸丁酯等化学毒物均未超标。

2.3.2 粉尘检测结果

粉尘共检测68个点, 合格44个点, 合格率为64.7%, 见表2。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检测点超标率分别为40.5%、36.4%、25.0%。

2.3.3 噪声检测结果

噪声共检测69个点, 合格52个点, 合格率75.4%, 见表3。喷砂、打磨、切割作业部分岗位噪声超标。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a为最高容许浓度检测方法检测的浓度最高值。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2.3.4 紫外辐射检测结果

电焊、数控切割作业紫外辐射检测35个点, 合格26个点, 合格率74.2%, 见表4。

2.3.5 X射线和工频电场检测结果

X线探伤岗位X射线检测, 测定4个点均低于接触限值。变电所控制室、巡检点工频电场检测, 测定2个点结果亦低于接触限值。

2.4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

针对生产过程存在的生产性毒物与粉尘, 根据工艺特点、尘毒源的形式、生产场所具体情况等, 本项目采取了全面通风与局部通风除尘 (排毒) 措施。钢构车间、金工车间都是单层骑跨结构的建筑物, 充分利用天窗、门窗进行全面自然通风;同时每跨车间的两侧均装有轴流风机, 辅以机械通风, 以增加通风效果。钢构车间预处理线设置局部通风除尘系统。总装、涂装车间的密闭空间作业, 采取全室通风除尘系统。喷漆岗位装有密闭的局部抽风装置。漆雾过滤采用干式过滤法, 滤桶内装漆雾滤纸;喷漆过程产生的漆雾经过滤后, 再与烘干过程产生的有机废气一起进入FCJ型蜂窝状活性炭有机溶剂净化器装置进行处理。电焊作业分布较为分散, 且部分为露天作业, 配置移动式袋式除尘机, 可随焊机移动至操作点, 在电焊作业点处局部排风。本项目产噪设备较多, 噪声源比较分散, 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车间为钢构车间预处理线、涂装车间、空压机房和水处理房。预处理线的抛丸机处安装吸声结构;除尘风机安装在隔振、隔声和通风散热的全封闭隔声罩内。喷丸涂装房安装吸声装置, 风机进排口安装消声器, 以降低风动力噪声。空压机房进气口、排气口及放空口均安装有一定消声量的消声器, 在站房内安装一定面积的吸声结构, 吸声结构的设计充分考虑空压站噪声的低频特性;加强门窗的隔声设计, 安装双层玻璃隔声窗。水处理房选用低噪声的加压泵等。

2.5 总体布局与建筑卫生学

本生产项目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分区设置, 布局合理, 设有绿化带。生产区以大型钢构建造物流为主线, 各车间分区明确。主要工作场所在全年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侧。绝大部分生产车间都是单层骑跨建筑, 南北朝向, 与夏季主导风向夹角大于45°;采光良好, 辅以足够的人工照明。

2.6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生产单位委托具备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机构对劳动者进行了相应的职业健康检查。2年中职业性健康检查人数1 659人, 发现职业禁忌证23人, 纯音电测听异常37人, 未发现职业病患者和疑似职业病患者。生产单位为劳动者建立了健康档案, 内容基本符合要求。

3 讨论

按照本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的规定[7], 本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本项目在总体布局、生产工艺设备、建筑设计卫生等方面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企业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基本可以预防和控制。

粉尘、噪声与一些化学毒物的危害是目前国内机械制造行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其危害程度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设施条件和防护措施[8]。本项目钢材预处理及切割阶段自动化控制程度比较高, 但钢结构制作阶段和外场拼装、总装阶段受工艺与加工部件的限制, 自动化控制程度较低。由于工艺的特殊性, 同一个车间内存在多种不同的工种, 尤其电焊等尘毒作业点多, 不固定, 分布广, 不易采取防护措施。本次评价在正常生产状态下, 对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电焊作业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紫外辐射超标现象较突出, 此外苯、砂轮磨尘、其他粉尘、噪声亦有超标。说明仍须加强对上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和防护。

建议: (1) 着力改进生产工艺, 提高自动化控制程度, 选用低锰焊条、无苯或低苯油漆稀释料, 加强无组织排放尘毒的处理和防护措施。 (2) 强化重点职业病危害的控制, 电焊、喷漆、喷砂 (抛丸) 、打磨等关键控制点增加固定式和移动式防护设施, 并定期检修, 确保设施处于完好状态。同时, 加强劳动者的个人防护。 (3) 制定和完善各项操作规程,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应严格执行《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 (4) 加强职业健康监护, 对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在岗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工作。 (5) 建立健全作业场所中有害因素检测制度和单位职业卫生档案, 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外场拼装及总装部分工序存在夏季露天高温作业, 本次评估未能进行高温测定, 须于夏季最热月份进行检测。 (6) 加强对部分作业承包商、维护保养等外来用工的职业资质审查, 防止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嫁给没有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完善外来用工劳动者的管理审核, 按照“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 纳入在册人员职业卫生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修正施行.

[2]GBZ 1-200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3]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5]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6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S].

[6]GBZ/T 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S].

上一篇:党员实践岗论文下一篇:特色园林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