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精选8篇)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 篇1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
程 宗 燕
四川省人民医院手术室(610072)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针对手术室常见的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 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身保护意识,充分认识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力求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限度。结论 减少或消除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是防范措施的关键。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各种手术的普遍开展,新型传染病的增多,致使手术室护士长期工作在空气污染、生物感染、电离辐射,心理危害的环境里,她们的健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就此方面的问题略作初探,并提出一些防护措施。
1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危害
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受感染的机会增多。如针刺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害, Johanet调查指出约有11.7%手术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液接触,如术中意外发生针刺伤、刀刺伤、污血溅落到眼里等。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还可传播疾病,易感染肝炎病毒,尤其是目前尚无特效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TV),同时存在肿瘤的种植生长和败血症发生的危险。[1]
1.2 化学性危害
1.2.1消毒灭菌防腐剂手术室常用于消毒器械、浸泡标本的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化学灭菌剂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粘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咽炎,急性大量接触可引起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畸、致癌;2%戊二醛可引起皮肤、结膜炎及鼻窦炎;含氯消毒剂可损害皮肤甚至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1.2.1挥发性麻醉气体手术室使用的麻醉气体主要有乙醚、安氟醚、异氟醚等, 麻醉气体可从面罩活瓣、螺纹管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空气。长期接触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并易产生慢性氟化物作用和致突变、致畸和致癌的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等症[2]。长期吸入微量的麻醉气体会影响肝肾功能,可引起胎儿畸变、自发性流产和生育率降低,同时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字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产生影响。[3]
1.2.3抗肿瘤药化疗药物的影响癌症患者手术过程中往往在局部或全身配合使用抗肿瘤药物。护士在准备或给药时不慎暴露的剂量虽小,但日常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不但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研究证明:女性医护人员职业性接触抗肿瘤药物可致胎儿流产,接触组自然流产率为26%,明显高于对照组[4]。
1.3 物理环境性危害的影响
1.3.1电离辐射及激光手术的影响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提高了手术效率及准确性。但术中摄片、C型臂下复位、透视下手术,使手术室人员接触射线机会较多,若长期对电辐射防护不当,可因蓄积作用而致癌或使胎儿畸形流产。激光手术也可对皮肤及眼球造成光化效应损害。[5]
1.3.2废气 主要是安氟醚、异氟醚等的代谢产物,另外还有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漏,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碘仿纱条释放的气体等,均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长时间呼吸诸多有毒气体,可引起人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1.3.3噪声污染 手术室内噪声主要来自使用的各种监护仪、麻醉机、高频电刀、电锯、吸引器和器械车轮摩擦等发生的噪声[6]。长时间的噪声可引起头昏、耳鸣、失眠、焦虑等症状,对人体听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人的情绪都有一定影响。噪声不仅可引起机体的生理改变和损害,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如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等,增加了意外事故和差错的发生概率。
1.3.4燃爆因素手术室内有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不可忽视。同时使用多种高频电器也是可能导致燃爆的因素。
1.4生理、心理因素危害
1.4.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特点是经常连续性工作,因为长期超时站立,可致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造成下肢静脉曲张。另外,搬动较重器械易引起肌肉拉伤和腰肌劳损。而长时间空腹,饮食不规律等易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偏头痛等。
1.4.2手术室护士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节奏快,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 频繁的轮班,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心理压力。
1.4.3各种创面、坏死组织、恶性肿瘤等刺激可导致不良心理状态,引起焦虑、烦躁、心理疲劳等。整天面对的是疾病、痛苦、创伤和死亡,对医护人员的身心是一种潜在的刺激。2 防护措施
2.1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2.1.1规范手术病人术前生化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肝炎和HI V、梅毒携带情况,并重点做好此类手术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工作。对澳抗阳性及有特异性感染者应作特别记录并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门口设有隔离标志。台上医护人员要戴双层口罩,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防护眼镜。
2.1.2建立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档案,定期查体,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劳动防护的知识教育。做好个人防护,如工作人员有皮肤破损暂不参加特异性感染手术,尽量避免与病人皮肤、黏膜等损伤部位或体液直接接触。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和双层手套。急诊手术未来得及进行病毒检测的按阳性处理[7]。
2.1.3防止针头、刀片或锐利器械损伤。在手术全程操作中,传递手术刀、穿刺针头等锐利器械时要取消“手—手”传递,而采用无接触技术,避免误伤任何一方。如在工作中不慎被刺伤,应立即脱去手套,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挤出少量血液,用0.5%碘伏处理伤口,尽早检测抗
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接种疫苗等。
2.1.4术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物。手术完毕后要分类处理感染物品,器械先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再清洗;针头、刀片放入回收盒内;一次性用物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毁形;丢弃物品装入黑袋送焚化炉焚烧,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2.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2.2.1在保证手术间无菌的条件下,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安装空调,安装层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安排三氧消毒机的消毒时间,改善手术室空气净化质量。
2.2.2配制戊二醛、福尔马林熏箱液时,应戴好口 罩、帽子、手套及防护眼镜,取用熏箱内物品时,先看准放置位置再操作,动作要迅速、准确,尽量一次完成。有条件可装置有负压抽吸装置熏箱[8],减少气体外漏。固定标本时,须戴上手套,注意勿将其固定液(1 0%福尔马林)泼翻,要使用标本密封袋防止液体溢出。消毒灭菌时,容器要加盖,尽量减少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范围。
2.2.3实施麻醉前,麻醉师要检查麻醉机的性能,防止漏气,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管理,麻醉机废气出口安装废气集中回收器。麻醉机应定期检测,防止气源管道漏气。
2.3. 4 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罩。孕妇停止接触此类药物[9]。熟练操作规程,防止药液溢出。如药物溅到眼里或皮肤,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肥皂、流动水彻底清洗。
2.3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2.3.1需要使用C型臂进行X线摄片的手术,应安排固定手术间,并设置铅屏风,C型臂由专人操作,使用时注意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无法回避的医护人员应穿好铅衣,其他人员尽量避开射线范围,在病人病情许可情况下可暂避室外。合理排班, ,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做激光手术时配合人员必须戴防护镜,操作时关闭房门,并将激光手术固定在一个手术间,以确保安全[10]。
2.3.2使用电刀电凝时及时吸尽烟雾,避免烟雾在局部过浓。关节置换手术更换为非骨水泥材料要及时清理干净;腹腔镜手术时,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漏。
2.3.3为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尽量做到操作准确、轻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定期检查器械车,使用润滑剂加强保养。吸引器应做到即用即开,各种监护仪器音量大小适宜。保持室内安静, 严格限制参观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话。
2.3.4燃爆因素的防护请专业人员定期检修手术室专用线路和电器。每个仪器配有操作程序卡,操作前严格遵守规程无误后方可使用。
2.4生理、心理性危害的防护
2.4.1实行人性化管理 通过合理设计工作流程,改善优化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合理安排巡回和上台次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制,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护士的职业风险。
2.4.2工作中应重视姿式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保持良好工作姿势。洗手护士需长时间站立时可穿上高弹袜,减轻静脉淤血,减少静脉曲张发生。传递器械用物时,尽量做到身体与颈部同时转动,以减少颈部转移的幅度和次数。巡回护士在做降低身体高度的动作时,尽量屈膝下蹲,避免重复做单纯的弯腰动作。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预防颈椎病及腰肌劳损。
2.4.3加强自身防护 注意合理饮食,如长时间的大手术,术前应进行高热量、高营养饮食。下班后,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以减少身体疲劳和睡眠不足。注重营养,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预防生理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2.4.4加强心理训练, 不断培养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 缓和工作压力,消除工作带来的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3小结
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手术室护理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要注重随之而来的一些问 题,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与自身防护,是近年来业界较为关注的话题,本文就相关问题作了以上阐述,针对手术室存在的职业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希望手术室护理人员从自身入手,不断强化职业防护教育,提高自身防护意识,把职业伤害降到最低限度,使我们的环境与工作处于一个最佳状态,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合格的手术室护士。
参考文献
[1]王毓萍、范晓莉.职业性HIV感染不容忽视.中华护理 杂志,1988.33(11):673 [2]魏君.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防护[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20-23
[3]程月娥、叶志霞.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626 [4]戴青梅,王立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5]王琨.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5):979
[6]何振慧.手术室危险因素及防护的进展.广西医药,2003,25(6):973.[7] 郭莉.艾滋病医源性传播及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819-820.[8]程珊、潘更生、罗惠.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的潜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护理学杂志,2001.16(6):368
[9]戴青梅,王立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10]王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90-292
程宗燕(1969-),女,主管护师,双大专,从事手术室临床护理和神经外科手术管理工作。联系电话:***E-mail: Zhang2006921@sina.com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 篇2
1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血源性感染的危害
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组织器官等感染性物质, 手术配合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 如刀、剪、针等, 传递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他人。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 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 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怕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几率最高, 一次即可感染。已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1]。
1.2 化学清毒剂的危害
手术室的环境相对密闭, 空气流动性较差, 工作中接触的化学消毒剂种类繁多、使用率高, 如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等都是具有挥发性的化学制剂, 使用过程中难免外漏, 挥发于空气中, 造成工作人员的呼吸道及皮肤受损。另外, 电刀切割时产生的气雾有致癌作用。而且甲醛溶液已被证实是致癌物质之一, 对眼和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性是众所周知的[2]。
1.3 麻醉气体的不良影响
手术室护士每日工作7.5 h或更长。弥漫在手术室环境的麻醉废气及残余麻醉药可引起头痛、头晕、疲劳、困倦、食欲缺乏, 长期可对听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操作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3]。
1.4 放射线的危害
随着医学的发展, X线C型臂机在骨科手术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很多手术在X线下进行, 护士在手术配合过程中, 常不可避免地遇到X线照射, 引起疲劳、困倦、食欲不振等。据有关报道, 放射线对血液系统及人体有一定的损害, 使精子生成障碍、胎儿畸形[3]。
1.5 身心疲劳
手术室护士工作繁忙、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 经常遇有急重症及复杂手术、抢救等, 每日高度精神紧张, 时刻处于备战状态, 而且较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姿势, 搬运病人时负重, 且不能按时就餐, 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中, 易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下肢静脉曲张等。快节奏、连续性、无规律的工作致使手术室护士身心疲惫。
2 防护措施
2.1 预防血源性感染
择期手术术前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等化验检查到位, 术前访视病人时常规查看病历及化验单, 如有传染性疾病应做特别记录, 充分做好物品准备, 术后严格按要求处理。急诊手术均按感染手术处理,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戴手套, 每一项工作结束后彻底洗手。熟练掌握锐利器械使用的操作技术, 避免意外伤害。加强锐器废物管理, 遵循安全操作原则[4]。一旦发生锐器伤, 立即按正确的方法处理伤口, 及时上报。
2.2 化学消毒剂使用管理
严格按配制方法配制, 明确注意事项, 加强规范管理。在配制及使用时应戴好口罩、手套以减轻刺激。另外, 使用电刀、电凝时, 要及时用吸引器吸尽烟雾, 减少污染。
2.3 麻醉废气处理
全身麻醉时选择性能良好的麻醉机, 将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通到室外, 最好有中心废气排放系统及层流装置, 减少麻醉废气的污染。
2.4 放射线的管理
手术室内应设有防X线的专用手术间, 备有可移动的铅屏风, 术中需使用X射线机的手术, 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
2.5 身心疲劳的防护
实行弹性排班,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适当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 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洗手护士穿弹力袜可防静脉曲张, 经常按摩头、颈、背部或定期做理疗, 预防颈椎病。同时要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综合素质, 保持良好心态, 适当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 缓解精神压力, 消除身心疲劳。
3 小结
手术室护士应充分认识到工作中各种危害因素, 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 规范操作, 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危害。
摘要:为探讨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通过临床实践及查阅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手术室护士面临诸多因素的危害。只有通过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意识, 做到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才能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危害。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害,防护
参考文献
[1]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5) :290-292.
[2]魏玉芝, 邓兰芹, 马静, 等.手术室的工作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5C) :1342-1343.
[3]戴安萍.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护理研究, 2005, 19 (9C) :1963.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3
物理性危害:对手术室护士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性因素主要是针头及锐器刺伤。针刺伤时,只要0.004ml带有HBV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1]。感染HIV危險性为0.3%,感染HCV的危险性为1.8%。
化学性危害: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都有一定的挥发性,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危害。可导致护理人员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还可以导致妊娠期胎儿畸形、流产。环氧乙烷、甲醛、甲苯不仅可以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癌变,并具有累积效应。病人的物品、术间空气、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引流液等都可能导致化学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AIDS),通过医源性传播的效率最高,1次即可感染[2],是生物性危害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因素。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大量污染的器械和污染的血液,病原微生物种类复杂,且有相当数量的传染病人在最初的诊治时没有被发现,器械未做特殊的处理。一些抗力较强的病原微生物,常规消毒方法难以奏效,个人防护意识差等原因,使护士被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有研究表明: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如果暴露于含有HBV的血液或体液,感染几率为6.0%~30.0%,如果病人的乙型肝炎e抗原呈阳性,那么感染几率为27.0%~43.0%,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的几率为1.8%[3]。护理人员感染肝炎后,不仅会传染给人家,还可能通过垂直传播传染胎儿。
手术室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加强职业安全知识培训:护理管理者要加强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知识培训,利用业务学习、专题讲座、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进行强化教育,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医院手术室验收标准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准。严格划分工作区域,人流、物流不交叉,不逆行。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各种危害因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手的保护:①术前做好自检。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暂不参加感染疾病的手术配合。②遵守规范洗手流程。③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必要时应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若不慎被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溅入眼睛时,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眼部。④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程。传递锐利器械时,应将器械尾端向前传递,并做提醒,防止术中意外的刺伤、刀割伤;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锐器部或按压废弃物,以免误伤;使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锐器盒中。如遇刺伤,应及时在流动水中挤出伤口之血液,并用3%碘酊消毒损伤部位的皮肤,更换双层无菌手套。必要时,抽血检测,做药物预防。
改善手术室通风换气条件:空气流动能增加化学污染的自然清除率,减少蓄积;麻醉机应增加排污管道,管道出口应加装过滤装置,减少排出气体的毒害性;尽量使患者体内的气体麻醉剂交换完毕,再拔出气体导管,以便减少手术间的污染。
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①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②配制消毒剂时,避免直接接触或粉末误吸造成皮肤、黏膜的局部毒性,应戴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穿防护服),防止发生喷溅;避免浓度过高或滥用消毒剂。③避免环氧乙烷残留: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彻底解析后才能使用。灭菌物品残留环氧乙烷应<15.2mg/m3,灭菌环境中环氧乙烷应<2mg/m3。④甲醛熏蒸的物品,应放置30分钟后再使用。⑤臭氧消毒机消毒室内空气时,工作人员应离开现场,并在关机60分钟,O3浓度降至正常允许范围,人员方可进入室内。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梅,等.医务人员职业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52.
2 周益秋.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6(18):34.
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4
摘要: 血透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着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血透室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存在更多潜在的危险因素,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危害,成为潜在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对血透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的总结,防护知识的探讨,以提高相关部门和血透室护士自身对血透室职业危害的认识,建立更为健全的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
1.1 生物性危害
血透室是肾病终末期患者和中毒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护士在抢救患者或做操作的过程中,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职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生物性感染,职业感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进入体内。尿毒症的患者,中毒患者,常有呕吐,腹泻,贫血患者常有输血,很多急诊患者未明确的诊断,抢救患者时紧张的氛围,以及透析器材的复用,都使得护士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分泌物,血液。另一途径:锐器伤是职业感染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护士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不同的锐器:针头,剪刀,玻璃。特别是针头:动静脉穿刺针,注射针头,采血针。因此锐器伤是院内常见的职业伤害,据相关文献报道,护士发生锐器伤占医院锐器伤总数的42%~70%,52%的护士在工作中有过锐器伤经历,95%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1]。而被污染的锐器则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由于血透室的特殊性,工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几率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公布的资料:目前中国检测发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14.1万人,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3]。有关报道显示,美国透析室工作人员肝炎感染率2.0%,比一般居民高4倍[4]。可见透析室护士面临着严重的生物性危害。
1.2 化学性危害
因为血透室广泛使用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84消毒液、戊二醛、甲醛。这些消毒液使用浓度较高,却血透室作为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在使用这些化学消毒剂的过程中,护士不可避免的长时间接触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可经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而吸收,易至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结膜炎,接触高浓度的消毒液可灼伤皮肤,滴入眼睛可导致短暂失明,持续大量接触这些有害因子,会导致人体肝肾器官的损害,而且有致癌的危险,透析液的挥发可引起刺激性的干咳。在这样局限的空间里,各种消毒剂的挥发,造成空气混合性的污染,而护士又要长时间的呆在这样的空间里,由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另外,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得戴手套,而手套上的滑石粉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危害性:血管瘀血,组织增生,并且可在肌肉组织内长期存在[5]。
1.3 物理性伤害
因血透室的空间有限,且配备众多的机器、仪器、设备。使得空间较为狭小,而透析机工作时各种情况的报警声、患者的呻吟声、电话铃声、反渗机、电脑、电视机、空调、人员流动等等,这种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使护士容易烦躁、焦虑、紧张,长时间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用于空气消毒的三氧消毒机释放出的臭氧对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肤都有刺激性,长时间接触会导致人体皮肤癌变和肺气肿。与此同时,各种设备存在着一定的辐射,都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1.4 环境、心理、社会性的危害
1.4.1 作为血透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搬运患者,搬运透析液,搬床,这些对于护士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体力问题。血透室地面采取的是耐腐蚀性的地板,地面光滑,很容易导致护士摔倒致伤,因此护士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一些意外的发生:创伤、腰背部扭伤、肌肉拉伤,甚至骨折。还有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使得护士的躯体长时间疲劳。这些由于工作环境而造成的躯体上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1.4.2 心理社会危害是血透室护士最主要的危害之一。血透室的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急、危重症病人多,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迅速掌握并熟练操作技术。工作过程中,机器出现各种情况,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动静脉穿刺的高难度,为了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突然事故,护士必须异常集中注意力。护士的家庭压力、社会地位、待遇、业绩、人事制度、职称评定,以及各种各样的躯体危害都会增加护士的心理负担,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得护士精神紧张、身心疲惫,而影响工作热情及工作质量。
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的防护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血透室工作人员防护知识,预防院内感染的学习。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院管理规定,科室规章制度,正确的操作规程从事治疗。充分了解每个透析病人的检查结果,养成工作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习惯: 着长袖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换鞋,透析器材复用过程中戴防护面罩,眼套,防水围裙。工作服每周清洗,口罩每日清洗消毒,每周更换一次,拖鞋每周用84液浸泡消毒,一旦污染立即更换,尽量穿袜子。为防止锐器伤,操作时戴手套,还应该做到尽量不回套针帽,传递各种锐器时尖端朝向自己,拆安瓿时用纱布包裹,分离针头时用钳子,针头及时放入锐器盒中,不要随意弄弯或弄直针头,对与明确HIV、HBV、HCV患者的透析器材尽量不复用,对于烦躁或不合作的病人请求他人的帮助,采取相应的方法,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流动水下冲洗,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包扎[6]。在伤后48小时内填写护士锐器伤报告表上报,视锐器的污染情况作相关检查,注射相应的疫苗,如为HIV、HBV特殊病毒污染时,24小时内上报,进行检测,并注射抗病毒血清和疫苗,周期性复查6个月,平时,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锐器伤的重视,特别是血透室这样高危环境下的护士,应定期组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情况,落实疫苗的注射。
2.2 化学伤害的防护
除了生物性的防护措施外,定期开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认真检查化学消毒剂的存放,防漏出,溢出。在室内尽量戴口罩,减少呼吸道的吸收,如不小心,溅到皮肤或眼睛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鉴于手套上滑石粉的危害,尽量在医用手套下面戴一层薄膜手套。
2.3 物理伤害的防护
空气消毒时,人不要留在室内,各种仪器进行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流动人员,水处理的房门随时关上,对于不可避免的机器报警,病人呻吟,可以在透析前认真做好机器和管路的检查,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尽量减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适当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病人采取有效的沟通,护士养成良好的心里应对技能和业务水平,沉着、冷静的采取有效方法,应对各种应激源。
2.4 环境、心理、社会的防护
2.4.1 负重、搬运重物时寻求他人帮助,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保护自己,进入血透室更换鞋子,上班时可穿弹力丝袜,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对于加班加点,科室应合理调整人员配置,及时调整减轻护士的体力消耗,合理提供休息时间,缓解紧张心理,稳定家庭生活。
2.4.2 医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改善护士工作环境,满足其健康的生理需要[7],确实关心血透室护士的家庭、工作、心理、生活、学习,积极组织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加强透析室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源性感染,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国家和医院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于一定的防护工具的配置和适当的应用激励因素,一定限度上缓解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使预防与防护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大大减少其职业危害,使血透室护士在工作中得到满意和激励,调动自身内在积极性,提高对工作的热情度。
小 结
手术室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5
【摘要】近年来,职业安全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无规律,加之手术室内每天都不可避免地受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手术室职业危害很大,因此加强职业防护尤为重要。【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职业安全防护
手术室护士因职业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如各类传染性疾病、消毒剂、放射线、器械性损伤及心理压力等。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不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同时也严重损害医护人员的生活质量。1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锐利器械的使用及处理不当和屏障隔离缺陷 护士职业感染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乙肝病毒、甲肝病毒、艾滋病)传播。手术室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存在用手直接传递锐利器械,用手直接上、卸刀片等使用方法的不当,手被刺现象常有发生,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应用的防护屏障,忽视一次性塑料围裙的屏障隔离作用,导致手术护士刷手衣甚至内衣被污染的现象,使用防护眼镜缺失,因此,医务人员被感染的危险因素增加[1]。
1.2 颈椎病 身体较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体位是发生颈椎病的主要原因[2]。手术室器械护士在配合手术时,拿取器械需转动身体或只转动颈部及倾斜上身,传递器械时,转动颈部和倾斜上身,特别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于术野,使上身前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85°的姿势,若术野离护士越远,颈部转动角度越大。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受累的有斜方肌、颈颊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胸锁乳突肌等,这些肌群由于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1.3 麻醉废气 手术室护士每日暴露于存在低浓度挥发性消毒剂和残余吸入麻醉药的工作环境中。专家指出,麻醉气体将导致手术室工作人员不良的生育结局。如吸入较高浓度的麻醉气体会引起流产[3,4]。麻醉废气主要是指氨氟醚、异氟醚,可从面罩活瓣、螺纹管等衔接处漏出并污染手术室空气。根据美国职业健康委员会的要求,单独使用各种笑气、卤代类吸入麻醉时,其空气污染水平不应超过2.5 ppm;长期接触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并可产生慢性氟化物的中毒和遗传的影响(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及其他影响,如白细胞减少等症[5]。
1.4 噪声 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二者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噪声干扰严重者可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交感神经活动功能亢进,工作人员沟通效果差等,影响工作效率。
1.5 放射损伤 随着影像学增强器的改进,手术室医护人员经常受到X线的照射。如颅脑外科及骨科半闭合手术的广泛开展等,使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不可避免地受到发射损伤,尤其是器械护士。长期接触X线可以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6]。
1.6 消毒灭菌剂的影响(1)环氧乙烷:可强烈刺激眼及呼吸道,致白血病、癌,孕期能引起流产。(2)戊二醛:戊二醛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内镜浸泡消毒的一种冷消毒液,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腹痛腹泻、荨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7]。
1.7 燃爆因素 手术室有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如高频电器、酒精、碘酒等。1.8 其他(1)臭氧: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长期接触可导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2)触电:手术室电器非常多,常引起触电的原因有接线板损坏、盐水浸湿或无安全用电知识,均可引起触电。(3)乳胶手套:乳胶成分本身也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极少数情况下还可以造成休克。对乳胶过敏的人还可出现鼻涕、打喷嚏、眼痒、气短、面肿等[8]。2 高危科室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2.1 利器损伤防护 建立防利器损伤的规范,可制定一套缝合过程中缝针位置放置、传递、使用、用后收回的规范程序;进行防利器损伤的岗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恰当处理用后的各种利器等。
2.2 预防颈椎病(1)合理用力,洗手护士的踏脚凳高度适当,以免长时间处于同一强直姿势。搬运患者时,采用患者转运板,可使护士免受腰背部扭伤。(2)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均有助于预防颈椎病及腰背损伤。(3)在手术过程中,因配合手术长时间低头操作,长此以往,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建议在手术过程中,在操作不太紧张的情况下,适当地做一些颈部摇摆动作并变换一下姿势,使颈部肌肉得到放松,从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4)器械护士在手术台拿取和传递器械时,尽量做到身体与颈部同时转动,以减少颈部转动的幅度和次数。(5)手术结束或下班后,进行15~20 min的颈、肩、背部的活动,以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或渗出。(6)晚上临睡前可用电磁波治疗器照射30 min,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使组织酸痛消失,减轻水肿和渗出。也可用热水袋热敷。(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及抗疲劳能力。可请理疗科医师指导做颈部保健操或健美操,使颈、肩等部位的组织受到较大刺激。
2.3 噪声预防(1)加强宣教:噪声在医学领域所造成的危害之所以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关键是缺乏对噪声的认识。因此,加强教育和宣传是首要任务,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确保行动上自觉控制。手术室平均噪声是60~65 dB,经常接近90 dB,这是国内允许的最高水平。噪声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麻醉呼吸机,约65 dB,它贯穿手术的始终;二是吸引器,约73 dB;三是电凝,约65 dB;四是工作人员对话,约60 dB;五是电话铃声,约60~70 dB;其他还有空调声、麻醉报警、应用手术器械、患者的呻吟、物品及仪器移动的声音等。(2)隔音设计:对于新建手术室,在声学设计方面对手术间、墙壁门采用隔音设备,洗手间和无菌间设隔音装置,建立闭路电视、可视电话,减少参观人员。对现用手术室,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方法将环境中噪声控制在允许的标准。(3)加强不定期检修;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普查、检修,淘汰部分陈旧设备,以消除异常噪声。每周定期对器械台、麻醉机、推车等的活动部件上润滑剂,同时尽量减少其推、拉的次数。手术操作台全部使用82 cm×50 cm规格以上的,器械较多时准备2个操作台,以免器械碰撞。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麻醉监测信号统一调至不影响或分散手术人员注意力的水平。电话移至半污染区。
2.4 化学消毒剂灭菌防护 不提倡使用甲醛消毒灭菌,特殊情况下使用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消毒后一定要去除残留甲醛气体,室内安装有过滤网的排气扇,随时排放。注意开窗通风;选用环氧气烷灭菌器(12 h可自动排放毒物),需有专用的房间消毒和排放毒物系统,灭菌后的物品按规定放置一段时间;接触戊二醛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尽量选用其他高效广谱对人体无害的消毒剂代替戊二醛。在臭氧照射期间尽量避免直入被消毒区域。定期测定空气中臭氧浓度。
2.5 麻醉废气的管理 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建立完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减少泄露。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大小合理安排手术间,孕妇不安排进手术间工作。应从造成麻醉废气泄露或污染的各个环节着手,主要包括: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并进行定期检测,防止气源管道的漏气,尽量采用低流量紧闭式复合麻醉,选用密闭度适宜的麻醉面罩,往蒸发罐加药过程中防止麻醉咬洒落等。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对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视,并加强责任心管理,也是降低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要环节。加强麻醉废气排污设备,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将泄露的麻醉废气尽可能排放至室外;采用麻醉废气吸收器或将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道通至室外是加强麻醉废气排污的有效措施;麻醉废气排除系统是目前最有效的排污设备,可使手术室麻醉废气的污染减少率>90%,也是现代手术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有少数医院的手术室已经装备了麻醉废气排除系统,但大多数的手术室连麻醉机废气排放的简单措施都未得到落实,国内对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视以及具备的排污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内镜室同样必须使用气体交换设备,以尽可能减少所有人员与有害气体的接触。
2.6 放射防护 操作熟练,减少曝光时间,能减少放射损伤。因为短时间内暴露于X线下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非常小;不违反原则下,透视时远离球管;穿防护衣如铅衣;参加手术的护士定期轮换。
2.7 乳胶手套的防护 1995年5月,美国感染控制护理协会发表了《手套使用原则》并承诺停止不适当的选择、购买和使用医用手套。英国皇家护理学会和美国感染控制护理协会已经开始全面禁止使用玉米粉末手套[9]。因此从医护人员健康角度出发,手术室护士使用质量好的无玉米粉末手套。
2.8 预防接种 医护人员应预防接种,以防止感染传染性疾病。
2.9 加强普及性预防 接触和清洗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时戴手套、口罩、帽、眼罩及穿防护衣,操作前后严格洗手等。作为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除了本身应了解和认识到职业安全的重要性之外,更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建议医院管理部门制定一个预防和监测医院工作环境各种污染和危险因素的计划,并进行监测与评估。对员工工作环境的管理,医院管理部门应始终遵循“把不伤害放在首位”的原则[10],使员工健康安全地工作。【参考文献】
手术室护士职业幸福感 篇6
“ 你幸福吗?”这是最朴实无华的提问,在个人心中有各自回答。“幸福是什么?”“让生活过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这是温总理对幸福的归纳。
从懵懵懂懂的实习护生到成熟的临床护理人员,我经历了彷徨、欣喜、泪水与幸福。护士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所有酸甜苦辣我都心存感激,因为它给予了我集体的自豪感与荣誉感,它的馈赠是生命中其它东西所不可替代的。
一袭绿色洗手衣,一顶蓝色手术帽,一张蓝色防护口罩遮住的脸庞下露出两只明亮的眼睛,这就是手术室护士们工作时的形象。是的,这就是我们!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集体,我们虽没有鲜花和锦旗的环绕,可工作的方方面面,记录着我们繁忙而紧张的手术任务,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满了无影灯下的天使之情 手术室—一个神秘的地方,一个让每一个病人听来都打怵的字眼,但它恰恰又是维系着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承载着病人家属的希望所在!每天都要接触到需要手术的病人,许多患者带着忐忑不安、沮丧的心情进入手术室,陌生的环境往往使他们不知所措,是一种责任感,自然的让我们把病人当作亲人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清楚的知道我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甚至连每一次的进出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无影灯下,我们和死神作斗争,我们同时间争分秒。当东方露出一抹曙光时,蓝色口罩上露出的一双双眼睛才逐渐舒展而露出笑易,手术成功了,病人脱险了,当我们把病人推出手术室时,焦急等候的家人流下了热泪。一刹那间,一股从未有过的体验蓦然涌上了心头:原来我岗位是如此的重要,它不仅维系着健康、快乐,它甚至维系着一个人的生命。每天手术室门口迎来一个又一个带着焦虑带着痛苦的病人,我们的心早就跟自己说,把患者当成我们的亲人是我们工作的宗旨。曾几何时,当我们把病人推出手术室告诉家人,“手术做完了,很顺利,我们现在送回病房。”一句简单而又平凡的话语立即使着急等候的家人紧琐的眉头慢慢舒展,家属和患者一个感谢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谢谢,我们的内心就有一种强烈的震撼,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与满足。当我们在内心充满等待和激动中迎来一声单纯无邪的哭声一个崭新的生命诞生之时,我们感到欣慰;当街头巷尾在似曾相识的笑脸中追忆曾经躺在手术床痛苦的面孔,我们感到满心的幸福和骄傲。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员在舞台的灯光下表演,希望获得的是观众的掌声;白衣天使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做手术,最希望赢得的是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以及家属放心舒心的笑容,不求感谢不求回报,只求一份理解,一份真诚!
我要感谢我的职业,是它让我知道如何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是它让我理解活着就是一种美丽!我要感谢我的职业,是它让我懂得了如何珍爱生命,明白了平凡就是幸福,奉献让我更美丽!
让我们带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向着生活,向着工作,向着迎面走来的亲爱的父老乡亲,微笑。带给他们希望,带给他们光明与健康。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 篇7
1 常见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
1.1 血源性感染的危害
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 手术室护士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组织器官等感染性物质, 受到感染的几率很高, 如皮肤被锐器刺伤、血液或羊水溅入眼内等都可直接传染疾病还易传播疾病, 易感染甲、乙、丙肝等。据有关报道手术室护士乙肝病毒 (HBV) 感染率高于内科护士感染率30%, 感染丙肝病毒 (HCV) 风险为0.1%~1.5%.
1.2 化学因素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 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 包括化学消毒剂的挥发如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 吸入性麻醉药在空气中的弥散及高频电刀使用时散发的气味等, 因其有强烈的刺激气味, 如防护不当, 接触后会对呼吸道、神经系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甚至可以致癌。
1.3 长期接触部分药物及仪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科技的精密医疗仪器广泛应用, 提高了手术的准确率, 但因其产生的电离辐射可对人体造成隐性危害, 若保护不当可对人体造成危害甚至因蓄积致癌。麻醉气体残余在手术室空气中, 对手术室工作人员有可能造成不良生育结局[2]。
1.4 沉重的职业压力
手术室工作强度大节奏快, 进入手术室就进入紧张状态。器械护士注意力高度集中, 且连续站立, 造成体能消耗过大, 应激反应过高, 导致心理压力增强;巡回护士要全面准备不同手术所需用物, 需要急速行走, 动作敏捷, 还要保证不出任何差错, 其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 而且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进食时间不规律, 精神高度紧张, 使身体常处于疲劳状态。
1.5 与法律有关的潜在性因素
近几年来, 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与护士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形成鲜明的对比。护士的一言一行患者都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极易引起医患纠纷。
2 防护措施与建议
2.1 血源性感染的防护
增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 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是减少血源性感染最有效的防护措施。术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 肝功能, 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等, 检查结果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对阳性患者做好预防准备, 手套如破损, 立即重新更换, 在操作过程中要按正规的操作程序进行, 以免不必要的伤害[3]。手术过程中谨慎操作, 正确使用和传递器械, 防止皮肤破损, 针头使用后不可重新回帽, 刀片不可直接用手装卸, 术毕将锐利物放入锐器盒内, 避免皮肤破损。如果发生针刺或皮肤破损应立即轻挤污血, 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破损部位, 并擦消毒液。对于患者血液或羊水溅入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清洗, 对疑似HBV、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 除紧急处理外, 应做好血清学监测, 并立即报告疾控中心, 做出相关处理。进行感染性、传染性手术时, 手术间所有医务人员必须穿隔离衣, 戴好手套 (必要时戴双层) , 器械护士还须戴防护眼罩, 操作完毕彻底洗手。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
应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手术间设有排风系统, 并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使用麻醉药时, 如异氟醚等, 应现用现配, 对孕期的护士合理安排工作, 尽量减少接触吸入性麻醉药。护理人员必须正确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 配制各种消毒液要戴好帽子、口罩、防护手套, 加强安全操作, 尽量减少职业危害。消毒剂浓度要配制准确, 现用现配, 改变用量越大、消毒效果越好的错误观念, 以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对人体的危害。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 严格无菌操作, 手术后器械、房间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2.3 生物因素危害的防护
保持手术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使用空调要求有换气功能, 尽量减少麻醉残余气体的吸收。医疗仪器宜选用噪声小、性能好的产品。对隐性伤害的电子仪器, 必须做好防护措施。尤其是骨科常用X射线机, 在配合医生准确定位的同时, 尽量减少辐射次数, 同时护士应穿防护服, 以减少损害。
2.4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减轻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 护士也适应新形势, 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动态、树立新观念, 不断强化自身素质, 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更要加强心理卫生健康知识的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 熟练地掌握各种手术步骤, 充分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适应各种压力, 以达到身心健康。
2.5 提高护士的法律修养
加强护士的法制教育, 增强法律意识, 严于律己, 提高沟通技巧能力, 尽量减少医患纠纷。
2.6 建议
医院管理部门应该充分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 对医疗工作者进行职业防护教育, 健全防护制度和上报制度, 职业暴露的处理常规风险评估等, 把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进行职业防护不容忽视。
摘要:医院手术室护士是一类处于多种有害因子的环境与各种手术患者及各类病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的特殊工作群体, 另外还存在着血源性疾病的危害, 各种化学剂及医疗仪器的应用给工作环境造成的污染, 工作紧张、劳动强度大导致身心疲惫等多种潜在职业危害因素, 严重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因此, 手术室护士应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及掌握防护措施, 尽可能科学地把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何振惠.手术室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 2003, 25 (6) :97.
[2]言樱, 马晓军, 周萍.浅谈现代医院手术室危害因素的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6) :351-352.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 篇8
关键词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79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
锐器损伤:手术室护士在手术配合中频繁传递刀、剪、缝合针极易误伤自己和误伤他人,从而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更容易引起传染,另外在清洗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损伤手指。
疾病感染的危害:手术室护士每天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切除组织,更容易感染血源性疾病,尤其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的传染是感染手术室护士常见而又严重的血液传染性疾病。
心理因素的危害:手术室护土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强度,超常的工作姿势,超长的站立时间和处理重物,往往会导致颈酸、眼累、头胀、双下肢酸胀、便秘等。手术室抢救重患者多,工作繁忙,节奏紧张,长时间不能按时进食,可导致低血糖、甚至虚脱、长期饮食不规律,可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
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挥发性麻醉气体对手术间空气造成污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可能造成不良生育结局,间接造成对人体的伤害。甲醛、戍二醛、过氧乙酸,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咽喉有高度的刺激性和难闻的气味。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组织产生烟雾焦味,使人头痛、心烦。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异味使人头痛,甚至发生过敏反应。X线线对人体的危害,随着骨科新手术的开展,手术中使用C臂机照片越来越多,X线线可导致癌、遗传病和血液病的发生。
防护措施
防止针刺伤和锐器损伤的发生:加强医护之间交流,正确使用和传递器械,防止皮肤破损,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及时毁形并将针头装入锐器盒。如果发生针刺或皮肤破损应立即轻挤污血,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破损部位,并擦消毒液。
防止疾病感染的危害: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或污物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若手套破损及时更换,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分沁物,对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要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医护人员穿好隔离衣,器械护士还须戴好防护眼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减轻心理压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提取重物和搬运患者的技巧、正确的工作姿势,正确操作各种仪器设备,工作时,尽可能地保持身体直立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性体位和姿势,器械护士双下肢交替着力可减轻双下肢的疲劳,工作之余加强肌肉锻炼,放松紧张的神经,休息时可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养成良好的早餐习惯,保证充分睡眠时间。
手术室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降低手术间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将麻醉废气管用管道接至门外,定时滥测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对刺激生强,易挥发的消毒液应密闭贮存,防止外泄,手术中使用电刀、电钻时,同时使用吸引器,把有害异味和烟雾吸走。以减少污染,降低手术人员的危害程度。使用骨水泥时用真空离心搅拌骨水泥可减少气体挥发对人体的损害。
手术室仪器设备定人、定期检查:使用仪器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科内应配备铅衣,X线摄片在情况允许下可暂时回避,以免受到射线损害。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推荐阅读:
手术室护士职业操守12-02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素质12-03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08-12
手术室护士11-30
手术室实习护士07-11
手术室低年资护士08-01
护士手术室实习总结05-08
护士手术室周记范文06-07
手术室专科护士小结07-28
手术室护士 工作小结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