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专科护士职业防护

2024-06-22

肿瘤专科护士职业防护(共12篇)

肿瘤专科护士职业防护 篇1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显示, 肿瘤的发病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是城市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化疗是肿瘤内科治疗的主要手段[1], 分为根治性化疗、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姑息性化疗等。在配置、使用药物及废弃物处理过程中, 化疗药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消化道进入体内, 会影响身体健康,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具有致畸、致突变、致癌性[2], 所以医护人员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险, 为了自身安全, 减少化疗药物对个人的危害, 现将规范化操作规程及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 职业危害的因素

1.1 药物准备和使用过程中的接触机会

(1) 打开安瓿时, 药物、药物粉末、玻璃碎片的飞溅; (2) 输液器、输液袋、连接管的渗漏导致的药物泄露; (3) 溶解瓶中药物时压力过高, 部分药液喷出; (4) 针筒内药物过多 (一般不超过容积的3/4) 。

1.2 操作过程中药物的接触机会

主要包括玻璃瓶、安瓿使用过程中容器破裂致药物溢出, 护士在处理过程中被意外刺伤。

1.3 废弃物处理过程中药物的接触机会

(1) 丢弃被化疗药物污染的材料, 如输液器、药瓶、注射器等。 (2) 被接受化疗药物治疗患者体液污染的衣物、床单等。 (3) 处理患者体液或排泄物, 如血液、粪便、尿液、呕吐物、胸腹水等。 (4) 清除溅出和溢出药物时。

2 职业危害的主要表现

2.1 骨髓抑制

铂类、氮芥、丝裂霉素、表阿霉素、环磷酰胺等抗肿瘤药物对人体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表现为白细胞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 血小板和红细胞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2 生殖系统

护士在孕前和孕期职业性接触抗肿瘤药可通过胎盘的转运, 造成胚胎或胎儿宫内窘迫, 可致流产或胎儿先天畸形;另外可导致妇女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症、卵巢功能衰竭。

2.3 脱发

抗肿瘤药物侵入人体后使毛发根部细胞群的有丝分裂受到抑制, 细胞不能更新而发生萎缩, 致毛发脱落。

2.4 其他

化疗药物可导致鼻黏膜干燥溃烂、肝细胞损伤、头晕、头痛、恶心、皮疹、过敏反应、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如丝裂霉素、表阿霉素等抗肿瘤药物有很强的致疱作用, 直接接触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局部组织坏死;长春瑞滨等抗肿瘤药物还会引起蜂窝组织炎。

3 防护措施

对肿瘤科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加强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性的认识, 掌握化疗药物防护宣传手册内容, 设立本科室防护措施管理笔录日志本。为在使用化疗药物过程中达到安全防护, 应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配备有生物安全柜 (垂直层流) 、密闭容器、非渗透性隔离衣等防护设备齐全的操作室负责所有化疗药物的配置及供应, 这样有利于废弃物的集中处理, 将污染缩到最小化。

3.1 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

使用生物安全柜有利于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 如无中心配药室, 配药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可减少含有毒性的药物微粒气溶胶或气雾对操作者的危害。配置前紫外线灯消毒柜内空气40 min左右, 以保持洁净的配置环境。如无生物安全柜, 可在治疗室安装排风扇, 保证空气流通。尽量使用无排气管的软包装输液袋, 防止有毒气体排到室内空气中, 不可在配置区域内吸烟、进食、饮水、储存食物和物品。

3.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1) 操作者在配置化疗药物前用流动水洗手, 佩戴N95口罩、聚氯乙烯手套外加乳胶手套、一次性帽子、穿非渗透性隔离衣、有条件时要戴护目镜, 防止药液由任何途径进入人体。 (2) 操作台覆以一次性吸湿防护垫, 方便护士清洁, 减少化疗药物对操作台面的污染, 操作过程中防护垫一旦破损、污染或操作完毕, 立即更换吸湿防护垫。 (3) 尽量减少抗肿瘤药物对环境的污染, 配置玻璃瓶化疗药时, 要避免强正压或强负压操作, 以免产生药物气雾;安瓿在打开前应轻轻敲击其颈部和顶部, 垫纱布掰开可避免药液、玻璃碎片的飞溅, 并防止划破手套。溶解药物时, 注射器针头以45°~60°插入瓶塞, 将溶媒沿安瓿壁慢慢地注入, 避免药物粉末的散出。 (4) 针筒内药物不能过多, 一般不超过针筒容积的3/4。 (5) 避免挤压、敲打针头和针筒, 以防药物液滴的产生。 (6) 配药操作完毕后, 用清水冲洗或用含500 mg/L有效氯溶液擦拭操作台内部和台面, 防止药液残留并污染操作台内部;将擦拭用布放入化疗专用收集器内处理, 并开窗通风换气。

3.3 配置后废弃物的处理

3.3.1 医用废弃物的处理

(1) 防护器材脱卸后应放于准备区域内的防渗漏容器内; (2) 配置完毕的空瓶要用无渗透性密封塑料袋封好后连同配制好的药液放于治疗车上, 再次核对正确后, 将配药的注射器、空安瓿弃于带盖防漏的专用垃圾桶内并注明标记, 避免操作者被锐利物刺伤, 严防药液蒸发污染空气; (3) 建立回收污染物品登记本, 垃圾由专人做毁形焚烧处理; (4) 治疗室应有专用抹布、拖把, 用毕均用消毒剂浸泡30 min; (5) 脱手套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

3.3.2 排泄物的处理

(1) 化疗患者排泄时应使用有密封盖的便器、专人专用、用药后48 h内的排泄物弃入马桶内, 需冲洗2次;处理化疗病人的呕吐物、分泌物、尿液、粪便时必须戴手套。 (2) 要有化疗患者专用卫生间。

3.4 溢出物的处理

(1) 清除溢出的药物应由专业人员完成; (2) 如果皮肤或衣服直接接触到药物, 要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和衣物; (3) 穿非渗透性隔离衣、佩戴N95戴口罩、聚氯乙烯手套外加乳胶手套; (4) 液体用吸收性的织物布吸取, 固体用湿的吸收性的织物布擦去; (5) 用小镊子将玻璃碎片拾起并放入锐器盒内; (6) 被化疗药物污染的用物丢置于专用的无渗透性密封塑料袋封好; (7) 药物溢出的地方应用清洁剂反复清洗, 再用清水清洗; (8) 记录药物的名称、溢出量、处理溢出的过程、暴露于溢出环境中的员工。

4 加强基础防护措施

4.1 增强医护人员的身体素质

接触化疗药物的医护人员要注意饮食调理, 摄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的食物可提高防御能力;注意锻炼身体。

4.2 增强防护知识

配置化疗药物时, 要按规范化操作程序进行, 实施轮流配置化疗药物制度, 尽量延长接触化疗药物的周期;医护人员在怀孕期间或哺乳期间避免接触化疗药物。定期检测生物安全柜及配置室的微粒数, 确保配置环境的安全。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在岗前培训中增设化疗的防护课程, 使新护士及时掌握有效的防护措施。定期对专科护士进行防护知识考核。

4.3 落实护士保健措施

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做健康体检, 每隔6个月要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免疫功能、尿样等。护士长要合理排班, 怀孕护士避免接触化疗药。

综上所述,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提高护士对化疗药物的危害认识及自我防护意识, 对消除化疗药物引起的职业危害具有重要意义[3]。

参考文献

[1]宋红荣, 白凤枝, 霍海燕.肿瘤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与防护[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27) :852-854.

[2]袁琰琴, 王线妮, 王波.实习护生接触抗肿瘤药物的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8) :1553-1555.

[3]陈霞.化疗药物对临床护士的危害与职业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0) :115-116.

肿瘤专科护士职业防护 篇2

江颖溢

随着近年来人类病谱的改变及现代仪器的使用,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护士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由于工作环境,强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常暴露与职业危害中。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实施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不仅为了自身不感染医源性疾病,而且还关系到所接触的其他人员的健康。

一.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

1.感染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时与病人密切接触,最容易被感染或把疾病传播给其他人员,如“非典”、肺结核、流感等。

2.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在实施护理工作时,护士经常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医疗用品等,都可以造成自身皮肤、黏膜污染,也可以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3.锐器伤

这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导致锐器伤的原因主要与抽血、静脉注射、个人不良习惯有关,例如:针头使用后冲洗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瓶等。锐器伤后在与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接触又易造成传播性血液疾病。

4.物理性危害

a电离辐射

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放射治疗后的病人或介入手术中的配合,长期受到低剂量电离辐射,由此产生的蓄积作用也可对健康成危害。

b非电离辐射

常见的有微薄、激光、紫外线、磁场、超声、红外线。紫外线可致皮肤起泡、脱皮甚至致癌。红外线可以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形成永久性色素沉着或眼部损伤。

5.化学消毒剂

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臭氧等,是空气、物品、地面

等的常用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及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可以造成手部皮肤皲裂。

6.药物

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抗病毒药物如抗生素等,虽然可以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病毒、细菌而治疗疾病,但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组织器官也有损害。在配配制药液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到的逸出,在空气中形成还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机体。长期接触会因积蓄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脱发、月经异常等,还可使免疫力下降。

7.负重伤

护士在工作中往往为了病人而忽视自身安全,转移和运送病人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不正确的搬运姿势可使护士腹部肌肉,和肩、肘、肩关节好的损伤。

8.心理社会因素危害

护士主要压力源是专业及工作本身,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及工作疲劳感,均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

9.职业暴力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或是因家属的急切心情而造成的各种误会,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或家属中会对因无人员实施暴力,辱骂或殴打医务人员。

二.防护措施

1.预防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接触传播性疾病

a.洗手、戴口罩

正确洗手是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最简单的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以及脱手套后必须严格要求“七部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可以防止吸入气溶胶。大颗粒气溶胶和散播距离在1M以内,所以,医务人员仅在近距离接触病人是才需要带口罩。此外,戴口罩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到医护人员的口腔及鼻腔黏膜。护士除必无菌操作是必须戴口罩外,在进行其他操作尤其是铺床、更换床单是也应戴好口罩。特别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凡接

触病人都应该戴好口罩,口罩只能戴一次,湿了就无效,口罩应盖住口鼻,不能挂在胸前反复使用。

b.穿着工作服

以这要整洁,扣好衣领和袖口,不能穿工作服去餐厅、宿舍等地。工作服如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化疗药物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c.病房整洁

采用湿式清扫的方式,定时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密度,保持空气新鲜。

2.锐器伤的防范

a.规范操作

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在操作中应谨慎、细心。

b.使用防护用品

戴手套。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的血液时必须戴手套。安部折断:使用纱布可减少掰安瓶导致的玻璃伤加强废弃物管理。不能将裸露针头的器具传来传去,用过的针头尽可能一次性处理到位。

c.发生锐气伤后,应保持镇静。马上进行伤口处理,立即从近心端想远心端基础 损伤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用大量流动水冲洗伤口,在用酒精、乙醇消毒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在根据情况注射疫苗等。

3.射线防护

紫外线消毒时,避免人员进出,照射结束后开窗通风,在进行X线摄片是,护士尽量远离摄片区,必要时穿防护衣。

4.化学消毒剂污染的防范

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消毒液吸入呼吸道,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应加盖防止挥发,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能减轻对身体的危害。

5.抗肿瘤化疗药物污染的防护

护士应该样操作规程,合理使用防护用具。配置药物时、更换液体、拔针时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戴聚乙烯手套后在加戴一副乳胶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在没有通风设备的地方,操作台应该靠近安有排气扇的窗口,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立即更换,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操作后脱去防护用品,并洗手。(注:化疗药物外露,应标明污染区域,及时处理。如不慎将药液溅到眼内或皮

肤,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减轻毒性)

6.负重伤防范

搬运重物或搬抬病人时,一方面,要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避免肌肉损伤;另一方面,要借助一些护理器械。

7.心里危害的防护

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工作之余多从事户外运动。正确处理好与病人、病人家属、同事和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保持好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8.防护暴力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实事求是、科学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法律意识,熟悉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护士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房管理过程中要文明礼貌,遇到纠缠不清的特殊情况要采取迂回战术,避免发生冲突。

护士职业防护的管理 篇3

众所周知护士在职业生涯中发生的职业暴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对如何减少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管理方面要下功夫。

医院要建立健全各项职业防护相关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用规章制度、流程指导护理工作,也使护士职业防护工作有章可循。因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从而减少各种职业暴露的发生的机会。

重视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职业防护意识。

护理、院感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护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和严重性,以及做好护士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为护士提供一定的防护用品和技术支持。定期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和规范化培训,做好护士的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使护士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职业防护。

树立防护观念,规范操作行为。

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无安全隐患的护理,还要在护理工作中保护自身免受伤害。护士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和职业防护的重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增强自我职业防护的意识。

随着SARS带给医务人员的教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暴露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穿隔离衣等。日常工作中要有慎独精神、防范意识须落实到每一项操作到的每一个环节,加强自我监控,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做好各类物品的保管工作,医疗废物正确分类管理,血液制品应由明显标识,不重复使用依从性医疗用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责任心,以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为护士提供防护设备:医院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為护理人员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护士在操作前认真检查,操作中要集中注意力,操作后用物及时整理,使用护理安全器材,重视职业暴露的危害,使护士得到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护士要严格落实标准预防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被污染的物品等都具有传染性。在护理工作中,提高洗手的依从性,因为洗手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手段,减少感染的机会。

护士在清洁仪器设备、物体表面时,难免要使用消毒剂。有部分消毒剂由于对空气和水污染,从而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护士要正确使用消毒剂,使用时要有针对性、有效性、选择性、防护性,注意通风换气,减少护士接触消毒剂所带来的伤害。

针刺伤是护士发生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职业暴露,发生职业暴露后,护士要知晓如何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补救措施,按照发生职业暴露的性质进行治疗,特殊做好对护士的心理疏导,同时要遵循保密原则。所以,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经过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演练,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暴露对护士造成的损害。

注意劳逸结合。

从护士工作的安全性出发,科室进行弹性排班,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和心理压力。护士在工作之余,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爱好,调节心态,提高自身对承受力和忍耐力的阈值。

医院要建立护理安全文化意识,营造人本氛围,不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牢固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促进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保证护士职业安全。

肿瘤专科护士职业防护 篇4

1 危害来源

1.1 意外针刺伤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 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一种职业损伤。对肿瘤科护士而言, 针刺伤除了增加受伤者的疼痛, 还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因而, 护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同时需要医院提供安全性能高的护理器材。

1.2 护理人员手卫生不规范

部分肿瘤科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的危害认识不足, 防护意识淡薄, 护理操作中常出现手卫生不规范, 从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研究发现, 肿瘤科护士在职业防护教育前后, 对化疗药物危害认识程度和手卫生习惯发生显著变化, 进行规范化的职业教育后, 洗手人数增加6%, 戴手套人数增加18%, 穿防护衣人数增加60%, 戴防护眼罩人数增加64%, 洗脸人数增加48%[2]。

1.3 化疗药物配制操作不当

目前, 我国部分医院对化疗药物的危害性尚未引起充分重视, 没有提供专门的化疗药物配制设备和配制室。护士在配药过程中, 若未能按照化疗药物配制操作进行, 可能造成药物包装破损等意外, 导致化疗药物挥发, 从而污染环境。研究表明, 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过程中, 其周围空气能够检测出致癌物质原型, 护士的尿液中也能检出致突变物质, 甚至是药物原型, 且持续5d才能消失[3]。

1.4 化疗药物废弃物与病人污染物处理不当

化疗药物废弃物的主要物质为细胞毒性药物, 细胞毒性废弃物危害性很大, 可能致癌、致畸、致突变。研究显示, 北京5家综合医院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140名临床护士, 仅有22%人将溶药后的用物单独放置, 近50%的盛化疗药瓶的垃圾筒无盖[4]。病人使用的化疗药液瓶和注射器等废弃物若没有集中处理, 可能导致多余的药液被挤出, 散发到空气中, 从而被他人吸收。病人使用过的器具及其排泄物等会残留有小剂量的抗肿瘤药物分子, 代谢产物大约在化疗后的7d从病人肠道内排出, 如果不注意防护, 很容易造成被动吸收。

2 危害表现

2.1 对免疫系统的破坏

肿瘤科护士在给病人配药和给药时, 与化疗药物接触频繁, 容易导致化疗药物在体内蓄积, 从而危害身体健康。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 对细胞增殖活跃的消化道黏膜造成了严重损伤, 由此可能发生炎症、溃疡及吸收能力下降, 黏膜屏障功能失调, 免疫功能损伤加剧, 不仅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甚至导致病情恶化, 进而危及生命。

2.2 对生殖系统的破坏

研究发现, 对女性护士而言, 孕前和孕期接触化疗药物对胚胎和胎儿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 可导致孕期流产和胎儿先天畸形。对男性护士而言, 长期接触化疗药物, 可能出现睾丸萎缩, 精子减少, 导致生殖能力降低[5]。

2.3 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骨髓细胞对化疗药物很敏感, 特别是卡莫司汀、阿霉素、环磷酰胺、铂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作用, 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 血小板降低, 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升高。研究表明, 长期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 有42%出现外周血血细胞下降, 有33%外周血血小板下降, 同时血中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无化疗药物接触者[6]。

2.4 其他危害

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对护士皮肤和头发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化疗药物可引起皮肤充血、皮疹、干燥、红斑、色素沉着以及浅表的溃疡等症状, 甚至产生糙皮病和剥脱性皮炎。毛囊上皮生长迅速, 对化疗药物敏感, 抗肿瘤药物侵入人体后, 使毛发根部的细胞群的有丝分裂受到抑制, 细胞不断更新, 发生萎缩脱落。

3 防护措施

3.1 参加岗位职能培训并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在肿瘤科护士参加化疗工作前, 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化疗药物的作用、副反应、作用原理、输注方式、应用剂量和使用注意事项等。长期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应自觉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 提高对化疗药物潜在风险的认识。研究发现, 肿瘤科护士对化疗药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而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和管理, 能有效控制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可能带来的危害, 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7]。

3.2 制定管理办法并配备防护设备

医院针对肿瘤科护理人员应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如《化疗药物配制操作流程》《化疗药物废弃物处理程序》等;定期对肿瘤科护士进行体检, 建立护士健康档案;不安排怀孕和哺乳期的护士从事化疗工作, 以保护下一代安全, 做到人性化管理。此外, 医院应重视为肿瘤科配备充足的防护设备并不断完善, 如增加层流装置, 室内安装排气设备, 以保证空气流通;同时建立静脉配制中心, 为护理人员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3.3 规范化疗药物配制操作模式

肿瘤科配药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设备, 护士配药前后要洗手, 戴一次性的无纤维防护口罩、帽子、防护镜或面罩, 穿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配药操作时, 戴双层手套, 聚氯乙烯手套外面再戴乳胶手套。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渗透垫。冷冻粉剂安瓿打开时, 需用无菌纱布包裹打开, 防止溅出。溶解药物时, 溶媒应沿着安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 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抽取药液前先抽空气, 使瓶内形成负压, 而注射器要足够大, 抽药时不超过针筒的3/4。完成全部药物配制后, 需用75%乙醇擦拭操作台。

3.4 规范化疗药物废弃物及病人污染物的处理

根据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 医院应对化疗药物废弃物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做到正确分类, 不与其他医疗垃圾混放, 化疗垃圾随时封闭, 并在包装外贴警示标志。化疗药物废弃物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单位转运, 并根据情况进行高温焚烧处理细胞毒性废弃物。护理人员和病人要分开使用厕所, 病人排泄物等污染物要及时处理, 操作时注意戴手套和穿隔离衣, 清理完毕后用肥皂彻底洗手。

4 小结

随着化疗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推广, 很多新型化疗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而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存在潜在的职业危害, 因此要加强防护知识宣传, 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健康防护意识, 同时医院要制定完善的防护制度, 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减少肿瘤科护士的职业损伤。

摘要: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存在一定的职业危害。因而增强肿瘤科护士对化疗药物职业危害的认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对防止职业损伤、保证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化疗药物危害来源、危害表现和防护措施三方面进行综述, 达到提高肿瘤科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和促进护理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肿瘤科护士,化疗药物,职业危害,防护

参考文献

[1]胡连英, 梁素芳, 林杏连.化疗药物对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11) :19-20.

[2]陈霞.化疗药物对临床护士的危害与职业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0) :115-116.

[3]李玉玲.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14) :46-48.

[4]朱晓红, 孙春丽, 杨莘.护士化疗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4, 10 (9) :815.

[5]岳志丽.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22) :2403.

[6]刘璐.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5) :1202-1203.

ICU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研究 篇5

浙二ICU金小娟

护士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黏膜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从而感染某种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护士是置身于特殊职业环境的特殊群体, 与病人接触密切, ICU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 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ICU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就开始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探讨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血液和体液的概率和分布情况,并定义医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其中护士是最危险人群。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有皮肤刺伤造成感染48人,占84.2%。在2000年美国通过了预防针刺伤方面的法案,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也已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进行控制与管理。1ICU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

1.1.1 锐器伤锐器伤害是ICU护士职业危害中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 最常见的是注射器针刺伤, 其次为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器械刺伤等。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其损害不仅在于刺伤本身,而是更可传播疾病,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

1.1.2 负重伤由于搬运重物或患者,不正确的弯腰、超时站立均可造成护士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柱、关节损伤。ICU患者病情危重, 常由于疾病限制, 不能正常翻身, 在更换床单、外出检查、转科时都需护士搬动。ICU护士长期处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 腰部受力多, 腰痛的发生率非常高。有文献报导:ICU护士腰痛发生率为76.7%, 护士的腰痛大约有2/3在抬、搬患者时发生, 而47%是在为患者翻身时发生的。

1.1.3 辐射、噪音危害ICU的辐射多来源于床旁X机和心电监护仪。ICU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 应警惕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伤,甚至致癌、致畸。也有报道说,人眼的晶状体囊上皮细胞对电离损害最为敏感,长期接触放射线,易产生放射性白内障;对心血管的影响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ICU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种报警声、仪器的机械声、部分医疗操作声、工作人员的说话声、患者的呻吟声、电话铃声等。大量研究表明报警声是ICU最严重的一种噪音。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正常人昼夜暴露的声强不能超过45dB, 当噪音超过60dB, 环境产生的干扰就会使人烦躁不安。BatoghD等报道ICU昼夜的低限噪音为60~65dB, 高限有时达96dB。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内, 可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1.1.4 其他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 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ICU设备带内线路老化, 接线板损坏, 微泵、吸引器损坏漏电,无安全用电知识等可引起触电。长期生活或工作在逾量的、不协调的人工光源会扰乱正常的生物钟规律, 使人倦乏无力。

1.2 生物性危害

ICU日常工作中,护士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加之ICU急诊患者多,护士常在患者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人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一些大手术后病情常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常忽视了自身的防护,使ICU护士极易被感染疾病,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 一次即可感染。病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病人的排泄物。通过更换物品, 污染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散布到室内空气中, 人员流动加速气悬微生物的传播, 对患者和工作人员呼吸道感染形成威胁。传染性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1.3 化学性危害

ICU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常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可导致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 甚至可导致妊娠期护士胎儿畸形、流产。吸入性麻醉药是医务人员特别是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人员的危害之一。长期吸入挥发性麻醉剂, 会影响肝、肾功能及维生素B12正常代谢, 并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以及导致女性自然流产发生率增加。

1.4 心理社会压力的危害

ICU护士经常会面对患者的痛苦、焦虑、死亡, 护士遇有急症、危重患者抢救时超负荷工作,工作压力重;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期盼过高,频繁的夜班也使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加上还承担着抚养后代和管理家务的重担, 容易造成护士身心疲劳。李小妹等调查发现, 由于护士工作压力大, 其疲溃感较其它职业严重。Johnson 调查报道,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主要原因与护士承受巨大专业压力以及与轮班造成的生物节律破坏有关,夜间轮班工作者患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的比例增加,受到与工作有关的损害增加。ICU患者还常伴有精神症状, 出现攻击护士的行为,给ICU护士带来负性刺激。

2职业防护现状

2.1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我国护理界长期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导致护理人员对个人防护的重视不够;有些医院为节省开支, 限制防护物品的应用, 造成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淡薄。《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强调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均应遵守并严格职业防护制度,但临床实际中理论清楚,实际操作简化:信赖多年穿戴习惯,感觉戴手套操作不方便,加上工作量大,在诊疗及操作中有时不严格执行摘戴手套制度,尤其是在接触化疗药物时很多护士表示每次都戴口罩却很少戴手套。2000 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护士每个工作日洗手频度应保持>35次。调查结果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 不少护士因工作繁忙,认为六步洗手太麻烦,且擦手工具不规范,容易造成再次污染。

2.2 合理应用安全防护技能较差,对血源性传染疾病认知度不高

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多种血源性传播的疾病经此途径传播,护理人员中98%在工作中被利器刺伤过。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致病因子有10多种,最为重要的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对这些因子的防护中,经调查仅69.3%的医护人员接种过乙肝疫苗。

2.3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意识差:在发生针刺伤后,应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并用碘酊或肥皂及清水冲洗伤口,及时上报,上报后按要求接受检查和暴露后预防。部分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后,恐慌感染上疾病不愿意上报;或者怕麻烦,错过暴露后的预防措施,需要加强宣教。

3职业防护措施

3.1增强ICU护士的防护意识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ICU护士所面临的职业风险,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完善与改进护士工作条件和环境,改进医疗设备,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加强暴露后防护。卫生部2009年4月发布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应对照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根据职业暴露的各个环节,配备合格的防护用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体检和免费乙肝疫苗接种。护士应重视职业暴露的防护,积极参加医院的普遍性预防的教育,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深入了解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相关知识,树立全面屏障性隔离和标准预防的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2 积极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

3.2.1 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加强技术训练,规范操作行为,预防锐器伤,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美国CDC早在1987年就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目前国内外已开发了不少安全医疗护理器材,改善医疗护理操作环境:一是无针头的产品,如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减少了针头的使用频率;二是具有安全保护性装置的产品,如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戴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及针头可以自动锁住的套管针等;三是个人保护产品,如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单手可将针头套上帽的装置等;四是锐器收集箱。要培训护士在进行各种操作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协调用力、节省体力;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 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 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床边摄片的次数,护士应暂时回避,确需陪护密切观察病情的,应穿防护服,定期体检,适当休假。室内良好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采用隔音设备,对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检修保养,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

3.2.2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熟悉化学制剂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挥发性的制剂要加盖保存。护士在配置、使用消毒剂时要戴上防护手套或口罩, 必要时要戴眼罩。

3.2.3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洗手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CDC专家认为洗手和使用酒精擦手可以终止医疗机构中的疾病暴发、抗生素耐药微生物的传播和降低总传染率。戴手套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接触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的损伤, 从而有效控制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配制细胞毒性药物如抗癌药物时,应选择避风处,戴乳胶手套、口罩、必要时戴围裙、目镜及穿隔离衣;操作时尽可能避免气雾的产生和散发。

3.2.4心理性危害的防护在危重病人多、工作量较大时适当增加值班人员, 实行弹性排班, 合理配置人

力, 以减轻ICU护士的心理压力, 同时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职业损伤。加强ICU护士业务能力的培训, 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提高对应激环境的反应能力,以疏缓心理压力。同时要坚持体育锻练,保证充足睡眠及休息,合理补充营养,增强体能, 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减少损害。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具备识别潜在暴力行为的能力, 及时采取身体约束等有效措施,获得自我防护意外损伤的能力。

3.3健全相关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从社会层面而言,需加强整个社会对护士职业暴露的关注,使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得到法律法规支持,同时国家卫生部门应建立国家级护士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并对护士职业暴露设专项资助基金。

ICU护理的职业暴露因素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护士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同时, 自身也受到了职业性损害, 这不仅关系到护士自身的健康,而且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势在必行。自从1998年美国召开了首届“护士健康与安全”国际大会,会议口号提出“为了关爱病人,我们应首先关爱自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对ICU的管理, 加强ICU专业人员的岗前培训, 不断更新老化的防护知识、防护理念,从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多方面着手,尽量降低影响职业危害的因素, 在维护患者健康的同时,也保障ICU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周卫,牛杰.护理职业风险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3(24):757.[2] 戴云,黄玉风.临床护理人员锐器损伤的调查分析及预防控制[J].当代护士,2009年(1):79.[3] 卢子英,熊萍萍,ICU护士腰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4,10(2):105一106.[4] 蒋勇,丁益民.放射线工作人员晶体混浊情况观察.跟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2):131.[5] Barbara J F,Deloris E K,Steven M B,etal.Frequency of non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 precaution training [J].Am J Med,1991,90:145.[6] 杨连爱,陈娟婷.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情况调查[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2):110-112.[7] 张春玲,陈露,莫兰.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情况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09,3(3):635

[8]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5(11):645一649.[9] Johnson l,A.Nurses,chronic fatigued syndrome [J].Am J Nurse,1998,9(5):16一18.[10] 施怒碧.临床护士职业防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信息,2009,3(3):64-66.[11]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12] 刘燕玲,张秀芳,吴鸿雁.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65—667.

[13] 王宏柏.最新美国AORN关于医院内外科洗手的相关建议[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64.

[14] 杨荣坤.医务工作者发生针刺伤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基层医学论坛,2008,l2(36):1l28.

[15] 王宾,高颖.浅谈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中国医学创新,2008,12(34):88.

[16] Porta C,Handelman E,McGovem P.Needlestick inj0ties among health careworkers:A literate review[J].AOHN J,1999.47(6):237-244.

[17] 滕世昌,于秀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的防护[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21):3167—3168.

[18] 马齐峰.如何加强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J].医药与保健,2009,17(6):68.[19] 张海燕,卞金陵.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现况分析[J].上海医学,2008,31(8):582—584.

内窥镜室护士职业防护探讨 篇6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2-0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医务工作者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内窥镜检查室的护士因与患者和污染物直接接触的机会多,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也较大,从而威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其主要问题叙述如下。

1危害因素

1.1生物性的危害。包括各种经血液、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的疾病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是医务人员生物性危害的主要种类。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之一,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丙肝总感染率为30%1。医务人员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2。由于内镜室工作的特殊性,内镜护士每天要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肿瘤患者病理标本、污染的器械等,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如胃镜检查中患者的胃液、唾液、血液;肠镜检查中随镜身流出或喷出的粪水都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手,甚至可能因胃或肠内压力过大,胃肠内的液体从活检口喷出,污染医务人员的面部,内镜护士在检查治疗术后的清洗消毒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污物溅到皮肤黏膜上。

1.2化学性的危害。是指内窥镜检查室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如2%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内镜、甲醛固定标本。戊二醛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长期接触可致呼吸系统损坏,接触性皮炎,刺激眼睛可引起流泪、视物不清,戊二醛为致敏性物质,动物试验表明有致突变、致畸形、致癌作用。

1.3物理性的危害。内窥镜主机、吸引器、清洗消毒一体机发出的噪音,清洗内镜时高压气枪、超声清洗器的噪音。噪音会引起头晕、头痛、情绪烦躁,护士长时间在此环境中工作影响最为严重。胃镜检查时病人的呕吐物、肠镜检查的粪便味等气溶胶的均会对人产生不良刺激。

1.4运动功能性的危害。护士工作中的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背的损伤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主要问题,胃肠镜检查室护士超时的静立、目光长时间地注视显示屏均对肌肉造成伤害,导致颈、肩、小腿酸胀等。

2防护措施

2.1增加职业防护的意识。树立所有患者均有潜在经血液传播危险的观念,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在安全意识的培养,内窥镜室患者多、流动性强,护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掌握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正确实施自我防护。

2.2正确使用防护的屏障。使用防护屏障如手套、袖套、防护围裙及防护眼镜,一直被认为是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有经常戴手套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可减少对皮肤的损伤。

2.3預防感染性疾病。内镜检查前应确定患者有无HIV、HBV等感染性疾病,这类阳性患者应单独使用一条专用的内镜,无条件的应安排在每天诊疗的最后进行,并按传染病要求进行内窥镜消毒。护士应进行标准预防,把每一位患者都当做感染者,按消毒技术规范穿戴好防护用品,严格洗手,减少感染机会。

2.4避免锐器损伤。使用安培折断器,不要徒手掰安培,可减少掰安培导致的玻璃损伤。尽可能减少锐器用后处理的环节,即注射器用后严禁针头套回针帽,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传递注射器等锐利物时,用弯盘乘住递给对方,手一旦被各种锐器刺伤,应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用肥皂水洗净,并在流水下冲洗五分钟,用2%的碘酊和75%的酒精消毒伤口,并向主管部门汇报,填写锐器损伤登记表,请有关专家评估针刺伤并处理。

2.5使用先进仪器设备。为减少化学性危害应尽可能配备先进仪器设备,如器械清洗机、内窥镜及各种导管,避免因人工清洗致污水溅入眼里、锋利器械损伤手的事故隐患,配置中心吸引、中心供氧、自动感应开启门、感应水龙头等装置,降低噪音的分贝数。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采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使用有安全装置的注射器。

2.6心里危害因素的防护。内窥镜检查室护士工作在高危环境中,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的情绪,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心理健康,减少心身疲劳。

2.7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能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收集这些数据,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的危险性。内窥镜护士应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一次,并应注射乙肝预苗。

参考文献

[1]黄雪芬,戴红霞,常后婵,等.改进手术器械物品清点方法提高患者手术安全[J].护士进修杂志,2007,10(22):20

肿瘤专科护士职业防护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临床护士90名进行调查, 其中肿瘤专科组43名, 均为我院肿瘤中心护士, 非肿瘤专科组47名, 为我院消化内科、血液内科、乳腺外科、妇科和胃肠外科等使用化疗药物较多科室的护士。肿瘤专科组中, 女39名, 男2名;年龄23~45岁, 平均31.5岁;大专19名, 本科24名;护士16名, 护师21名, 主管护师6名;工作年限2~27年, 平均12.4年。非肿瘤专科组47名中, 女44名, 男3名;年龄22~46岁, 平均30.9岁;大专21名, 本科26名;护士19名, 护师21名, 主管护师7名;工作年限2~28年, 平均12.7年。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安排专人入科调查, 向所有被调查护理人员讲清楚此次调查目的, 回答遵循客观、真实原则, 被调查护士均独立完成问卷, 完成后及时收回问卷,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2份, 收回有效问卷90份, 有效回收率97.8%。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参考相关文献和临床经验自行设计, 包括:①护士的基本情况, 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②护士化疗防护知识培训和认知情况;③护士对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专科和非肿瘤专科护士化疗防护知识的培训和认知情况

两组护士在配化疗药时戴口罩、手套方面均执行得较好, 而防护服和护目镜的穿戴、锯安剖时切口垫无菌纱布和的执行率均较低,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肿瘤专科组在配药时戴双层手套、穿防护服以及对皮肤接触化疗药后的处理措施、化疗患者排泄物的处理、化疗废弃物的处理、对黏膜有刺激性化疗药的防护、使用生物安全柜配药的目等方面的知晓率明显高于非肿瘤专科组, 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肿瘤专科和非肿瘤专科护士对化疗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

两组护士在化疗药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化疗药污染的物品放入专用垃圾袋及选用粗针头等均执行的较好,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针头埋入无菌纱布排注射器内空气的处理上两组表现均较差 (P>0.05) ;在化疗防护的原则、化疗的标准操作程序、化疗药物外溅时的正确处理上及换药和拔针时的防护方面, 肿瘤专科组护士表现明显优于非肿瘤专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2。

3 讨论

化疗作为早期肿瘤患者术后的巩固治疗和晚期肿瘤患者的姑息治疗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 但其使用的药物均具有细胞毒性, 对职业人群的危害大部分是滞后的、潜在的, 具有不确定的近期或远期毒性。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过程中, 当打开粉剂安瓿时、抽取瓶装药液后拔针等操作时均有肉眼看不见的药液逸出, 可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研究发现, 在配药室和化疗患者的病房空气中及配药护士的手部皮肤上均可检测到低浓度的化疗药物, 这些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吸入、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而进入人体[3,4]。加拿大和台湾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 肿瘤科女护士的乳腺癌和直肠癌发病率及其后代畸形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女性[5,6]。国外早已认识到接触化疗药对医物人员的危害性并制订了相关的操作规范, 如1986年美国就已颁布《与细胞毒 (抗肿瘤) 药物有关人员工作指南》。到目前为止, 国内仍然缺乏权威的相关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对化疗防护重视不够, 普遍存在化疗患者不集中、防护设备不完善、化疗操作规章制度不全面的问题, 而从事化疗工作的护士也存在防护意识薄弱、防护知识不足及对防护措施执行不到位的问题[7]。因此正确认识化疗防护工作中的问题, 采取必要的措施, 加强化疗防护管理是必要的。

注:“-”表示无数据

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的缺乏可能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课程, 护士没有进行系统的防护教育;医院对化疗防护知识的培训和重视力度不够。本调查中, 肿瘤专科组仅有2名刚从其他科室调入的护士未进行防护培训, 培训率明显高于非肿瘤专科组 (P<0.01) , 直接导致非肿瘤专科护士在化疗防护基本知识的认知上明显不足, 本调查中, 除对化疗药物侵入人体的途径知晓率没有差异外, 在其它防护知识的知晓率上, 肿瘤专科组护士明显高于非肿瘤专科组护士 (P<0.05) 。分析原因主要为:随着护理学的发展, 近年来化疗防护的重要性已逐渐得到了肿瘤专科管理人员的重视, 制订了相关防护措施, 经常派护士长、高年资护士参加国家及省级卫生部门举办的有关化疗防护的学习班, 新护士必须经过化疗专科知识培训才能上岗。而其他非肿瘤专科护士培训的重点仅放在“三基”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 仅能从高年资护士的口头传授中了解部分防护知识, 年轻护士在没有了解系统培训的情况下便已上岗工作, 造成护士化疗防护知识严重不足, 防护意识淡漠。因此对于有化疗患者的非肿瘤专科, 管理者应调整护士培训的内容, 将化疗防护知识也纳入到培训重点中, 并要进行相应考核, 合格者方能开展化疗工作。

研究显示, 临床护士化疗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受学历、工龄、职称等多种因素影响[8]。本研究中, 肿瘤专科组和非肿瘤专科组护士的年龄、性别、学历、工龄和职称均没有明显差异, 两组间具有可比性。职业防护机构和卫生管理部门制定的《执行静脉抗肿瘤药物治疗人员操作规定》中明确规定, 化疗操作时要穿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和目镜[9]。本研究中两组护士在配化疗药物时全部戴了口罩和手套, 但在正确佩戴手套及对化疗药物外溅后的正确处理上, 非肿瘤专科护士均明显差于肿瘤专科护士, 还是与非肿瘤专科护士没有系统培训导致相关知识不足有关。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肿瘤专科组护士对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很高的, 但是在护目镜和防护服的穿戴及正确锯安瓿和排注射器中空气的操作上, 肿瘤专科组与非肿瘤专科组均不尽如人意, 与刘瑞芝等[10]的调查结果相似, 其原因主要是护士防护意识不强, 觉得这些步骤太繁琐而且也没有要求强制执行, 因此为了提高防护措施的执行率, 在各专科制订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并严格监管执行是很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 综合医院肿瘤专科和非肿瘤专科护士对化疗防护措施的执行率均较低, 非肿瘤专科护士由于防护基本知识不足表现的更为明显。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过引起医务人员和管理部门对化疗防护的重视, 加强对护士特别是非肿瘤专科护士的防护知识培训以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同时应制订严格的操作流程及监管制度以保证防护措施执行到位, 为护士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摘要: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不同专科护士对化疗防护的认知与执行现状, 为制订提高防护水平的管理措施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肿瘤专科43名护士 (肿瘤专科组) 和非肿瘤专科的47名护士 (非肿瘤专科组) 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两组护士对化疗防护的认知及执行情况。结果 化疗防护的认知方面, 配化疗药时口罩、手套佩戴方面均执行得较好, 而目镜的穿戴、锯安瓿时切口垫无菌纱布的执行率均较低,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他方面的知晓率肿瘤专科组明显高于非肿瘤专科组 (P<0.05) 。两组护士在化疗药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化疗药污染的物品放入专用垃圾袋及选用粗针头等均执行的较好,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针头埋入无菌纱布排注射器内空气的处理上两组均较差 (P>0.05) ;在其他化疗防护措施的执行方面, 肿瘤专科组护士表现明显优于非肿瘤专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 综合医院不同专科护士对化疗防护措施的执行率均较低, 非肿瘤专科护士由于防护知识的不足表现更为明显, 管理人员应加强对非肿瘤专科护士的防护培训, 同时加强监管以保证化疗防护措施执行到位。

关键词:综合医院,护士,化疗防护,认知,执行

参考文献

[1]李玉玲.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14) :46-48.

[2]McDevitt JJ, Lees PS, McDiarmid MA.Exposure of hospital pharmacists and nerses to antineoplastic agents[J].J Occup Med, 1993, 35 (1) :57-60.

[3]Bussières JF, Tanguay C, Touzin K, et al.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with hazardous drugs in quebec hospitals[J].Can J Hosp Pharm, 2012, 65 (6) :428-435.

[4]Hon CY, Astrakianakis G, Danyluk Q, et al.Pilot evaluation of dermal contamination by antineoplastic drugs among hospital pharmacy personnel[J].Can J Hosp Pharm, 2011, 64 (5) :327-332.

[5]Ratner PA, Spinelli JJ, Beking K, et al.Cancer incidence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in registered nerses potentially exposed to antineoplastic drugs[J].BMC Nurs, 2010, 9:15.

[6]Shen CC, Hu YW, Hu LY, et al.The risk of cancer among Taiwanese female registered nerses: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study[J].PLoS One, 2013, 8 (7) :68420.

[7]黄梅芳, 柯锦秀, 吴德红.护士化疗防护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9) :266-267.

[8]王卫康, 胡显玲, 夏晓清.温州市6家医院临床护士化疗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 2009, 16 (5) :16-18.

[9]张惠兰, 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出版社, 1999:181-184.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5所医院的300名临床护士,其中三甲医院2所,护士100人;二甲医院3所,护士200人。均为女性,年龄21~50岁,平均31岁。工龄3~30年,平均15年。中专学历98人,占32.7%;大专学历142人,占47.3%本科学历60人,占20%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参与问卷设计的5名不同医院的护士完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300名临床护士的职业暴露情况、防护知识和行为进行自愿接受答卷的调查方法。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学历层次、工作中的各种防护措施、针刺伤情况以及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各种防护措施的实施

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士戴手套、戴口罩、洗手等防护措施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见表1。

2.2 职业危害的常见主要类型

见表2。

2.3 护士掌握和应用护理防护知识技能的情况

见表3。

2.4 统计学分析

2.4.1 护士日常防护情况

手上有伤口时戴防护手套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接触化疗药物戴防护口罩、手套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护理操作后每次都洗手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更换床上用物时戴口罩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5;接种乙肝疫苗情况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种防护行为中,本科学历的护士防护意识均低于中专和大专生;仅在对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上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护士。

2.4.2 针刺伤情况

300名临床护士有237人被医用针头伤害、安瓿割伤及其他锐器损伤过,发生率为79.O%;有199人次是被污染针头、刀片或其他锐器损伤,占刺伤人数的66.3%。每次都将针头帽回套污染针头108人,占36.0%,经常回套者37人,占12.3%,偶尔回套者43人,占14.3%,不回套者112人,占37.4%。

2.4.3 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您认为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哪些是经由血液传播的疾病”的问题的回答中,全部答对者只有53人,占17.7%。其中中专11人,占11.2%;大专9人,占6.3%;本科20人,占3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科生对相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大专生和中专生。

3 讨论

3.1 职业防护知识缺乏,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的原则了解不够。调查表明,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村[1]。陶新学等[2]调查显示,只有28.5%的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的培训,有97.5%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徐辉等[3]调查26所护士学院校发现,98.6%护士上岗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针刺伤的防护培训教育。护理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碘酒加酒精),能较规范处理的仅占4%左右,有0.33%的护士未做任何处理[4];毛秀英等[5]调查临床护士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为10.2%;调查报道显示[6],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因没有使用防护用品所致。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护士只要平时养成严格按章操作的好习惯就会防患于未然。笔者认为养成好习惯,应做好以下几点。

3.2.1 护士要知晓本职业潜在的危险因素,增强章法观念和按规定操作的自觉性。其次,护士要熟知安全防护知识和规范操作要领,养成按章操作的习惯。第三,根据职业特点,护理部和科里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勤督促、勤检查、勤总结,努力营造一切都按规范操作的良好氛围。第四,对每年新补充的护士,科内要安排专人负责,认真做好传帮带教工作,从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第五,护理部要定期开展群众性的职业防范知识竞赛和规范操作比赛等活动,着力提高护理从业人员职业防护能力,建立健全防护管理制度。

3.2.2 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和科学规范管理是减轻职业危害的基础。目前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被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上岗前必须对护士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等岗前培训,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理念在今天已过时;工作后护士应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强化安全防护意识。管理上要加强督察力度,积极改善护士工作条件,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各相关科室要建立健全有科室特色和针对性的防护制度,不能片面地为了节约科室成本,透支护士的健康。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职业伤害现状和防护情况,完善护士职业防护教育,减少其职业伤害的发生。方法 对2009~2010年5所医院300名不同层次的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是锐器损伤,护士最易忽视的基本防护措施依次为洗手、戴手套和戴口罩。结论 继续加强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的教育和指导,并完善职业伤害的防护机制,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习惯,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

关键词:临床护士,职业伤害,职业防护,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徐辉,毛秀英,盖小荣,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护理研究,2003,17(9):1039-1040.

[2]陶新学,章晓云.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护理研究,2005,19(5):857-858.

[3]徐辉,毛秀英,盖小荣.毕业实习护生针头刺伤的受伤环节探讨: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现代护理,2003,9(8): 637-638.

[4]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0.

[5]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化疗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 篇9

1 加强专业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加强医学基础教育、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

对全院护士进行化疗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其对抗肿瘤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是减少抗肿瘤药物对操作人员危害的重要环节。化疗用药应遵循WHO提出的“健康促进重在预防”,医院管理者要加强接触抗肿瘤药物工作人员在职教育,制定培训计划和合理的防护措施,使专业人员全面掌握并规范化疗防护操作程序,增强防护意识,增强身体素质,平时注意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充分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岗前培训中增设化疗的防护课程,使新护士及时掌握有效的防护措施。工作时要牢记一个观念:严格执行卫生工作制度就是很好地保护自己,一丝不苟地落实各项防护措施,搞好健康教育,认真做好本科人员、肿瘤患者及陪护家属的宣教指导工作,普及健康和防护知识,以达到人人知晓、人人做到的目的。

2 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高位部位的防护

应加强手术室、供应室、急诊室、内镜室、血透室、移植病房、肿瘤科和icu等工作人员的防护。

3 加强防护材料的供应与防护设施的完善

包括一般防护设备、特殊防护设备、安全性护理用具、环境通风和符合工效学设计的护理设施等。

4 建立职业危害的长效机制与保障体系

包括组织机构、行为规范,技术监控、保险和国家立法等。

5 统一在生物安全柜内备化疗药

采用集中式管理,即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防护设备齐全的化疗备药操作室负责所有抗肿瘤药物的配置及供应。配液室内除备生物安全柜以外,尚配备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聚氯乙烯手套、乳胶手套、一次性注射器、防护垫、污物专用袋及封闭式污物桶等。要求非配液人员不得进入配液室 (中心) ,配液人员进入室内要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及拖鞋作为防护,并要求配液前所需药品、物品,在准备室备好,通过传递窗送入配液室,配液时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配液完毕由专用窗口递出,以使药物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这样才能施行比较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利于废弃物的集中处理,以使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有利于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

6 对接触化疗医务人员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做好健康体检

护士每年体检抽血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免疫功能等,并做好记录,以监测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调离和治疗。定期更换岗位,配药护士每周轮换1次,合理安排休假,给予较高的卫生津贴。

7 专业人员配备

配液室内配1~2名经专业训练的中年护士负责备药。一旦出现毒副作用征象,立即进行人员调整,使其危险降到最低限度,从事化疗专业人员在妊娠及哺乳期避免直接接触抗肿瘤药物。

8 抗肿瘤药物污染处理防护

抗肿瘤药物外溅后,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其他人员接触。护士必须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等,做好个人防护后方可处理污染区。如果少量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应用纱布吸附药液,但大量溢出 (大于5 ml) 时应用吸收力强的纱布垫清除。若为药粉溢出则利用潮湿纱布或具有吸附性纱布垫轻轻擦拭,以防药物粉尘飞扬,污染空气,并将污染纱布置于专用袋中封闭处理。溢出的区域用清洁剂和清水擦洗污染表面3次,再用75%乙醇擦拭。

操作过程中,如皮肤不慎接触抗肿瘤药物,应立即用肥皂及流动清水彻底清洗;如眼睛内溅入抗肿瘤药物,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持续冲洗5 min。操作完细胞毒素药物和脱掉防护衣后,员工应仔细、彻底地洗手和洗脸,有条件的应淋浴。

污染安瓿与药瓶应放置污染袋中封闭,以防蒸发污染室内空气。

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等均为一次性使用,加之全部污染物品用后,放专用袋中密闭处理,并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记。

所有污染物包括用过的防护衣、帽等需经1 000℃高温或焚烧处理。

化疗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均含有抗癌剂,因此在处理其呕吐物、尿液、粪便或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以免沾染皮肤;水池、马桶用后反复用水清洗,医院内必须设有污水处理装置。

4讨论

肿瘤专科护士职业防护 篇10

1 职业防护意识

1.1 自我防护意识欠缺

部分护理人员存在不安全行为, 在进行非侵入性操作时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而违规操作;操作技能欠佳、心理状态欠佳、工作注意力不集中;防护知识缺乏、忽视自我保护等。其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由于护士是执行注射的主要群体, 所以是针刺伤的高发群体, 护士在连续治疗操作过程中可因工作疲劳损伤自己。在护士编制不足、治疗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 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风险更是随时存在。有研究表明, 遭受针刺伤者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 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发生的决定因素[1]。

1.2 职业防护培训滞后

护理人员职业培训时所受的教育更多的是如何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在校学习期间所用教材知识滞后, 对职业防护教育的课程不够重视, 学生忽略了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和自我教育, 而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职业防护、医院感染等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供职医院有限的培训和临床老师的经验教训以及护士长的督查。由于对职业防护认识程度不高, 发生职业暴露后没有按标准防护原则进行处理, 通常仅做简单的消毒处理, 忽略职业暴露后报告的必要性。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规定医护人员在治疗及护理处置前后、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及接触污染物后要洗手, 以防止医院感染和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特别是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 并非每位护士都能严格遵守这一规定。

1.3 忽视医疗垃圾分类

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没有严格准确地将锐器放置于锐器盒, 不重视医疗垃圾的分类与收集, 诊疗结束整理用物时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忽视”使弃物的处置、分类、标识不规范, 也会对负责处理垃圾的保洁员造成职业暴露。

2 感染监控管理不到位

管理不严和管理失控、缺乏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 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等, 造成不良护理行为的发生。 标准预防的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直接经济利益因素, 大多数医疗机构只看到防护设备的直接消耗, 在保障设施的投入上缺乏积极性, 临床一线难以将标准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3 自我防护过度

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指出:标准防护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将所有病人的血液、其他体液以及被血液、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 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同时《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也指出: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大部分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在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都能执行这些标准。但是在传染科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 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 医护人员会受到社会上部分人不同程度的歧视, 这些因素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而大量的应激事件如家属不配合、突发事件、意识异常的危重病人等, 容易误伤而增加操作中感染的几率。

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正确理解, 导致过高估计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 造成对艾滋病及其病人的恐惧心理[2]。医护人员对其他传染病也会有同样的看法, 表现出过度的防护行为, 主要表现在不管是否接触或可能接触污染物、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手是否有伤口都采取防护行为。如在办公室处理医嘱戴手套, 在自身手皮肤完好的情况下戴手套为皮肤完好的病人做体格检查, 戴手套协助病人配餐, 更甚者戴双层手套在办公室处理医嘱, 怕被传染不愿意与病人沟通, 门诊护士同时戴两只口罩。

护士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过度防护的表现会给病人造成心理伤害, 病人会产生被歧视的感觉, 加重病人的自卑、焦虑、恐惧和孤独的心理, 更甚者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 还会使病人家属产生恐惧感和增加心理压力。

4 对策

4.1 加强培训, 正确认识和理解标准防护原则

4.1.1 加强对新上岗护士的岗前培训

虽说新上岗护士已经经过规范的临床实习, 但是要正确理解和应用标准性预防原则来保护自己, 还需进行严格的培训和实践。由工作严谨、要求严格的高年资护士一对一地进行专人培训, 通过培训, 可以使新到岗护士深入、全面地熟悉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和消毒隔离种类及方式, 解除对各种传染病及其病人的恐惧心理, 掌握传染科常用防护技术操作和防护措施, 如穿脱隔离衣、洗手、各种防护用具使用方法等, 能够正确应用标准性预防原则来保护自己, 避免进入过度防护的误区。

4.1.2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规范操作行为

护士每天从事损伤性操作的机会最多, 工作中必须集中精力, 严格按护理技术操作程序标准进行操作, 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进行损伤性操作时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和光线, 避免操作时碰撞而发生职业暴露。

4.1.3 加强学习, 提高工作能力

在促使病人恢复健康的同时, 也要重视护理人员的健康。在临床工作中对病人和自身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不断进行自我评价, 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外, 还需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 特别是职业防护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4.2 手卫生

手卫生也是标准预防的最重要措施, 是医护人员防护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病人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上班时间手腕以下的部位不准佩戴任何首饰,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感染疾病科等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物品或者设施, 避免二次污染。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 应用肥皂 (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 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要遵循标准防护原则, 即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洗手后应使用防止再污染的擦手工具如一次性纸巾或烘干机等。传染病科的护士必须自觉遵守这一标准防护原则, 这是预防交叉感染和自我防护的关键。

4.3 针头、注射器和其他锐器的处理

规范护理人员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不要将针头回帽、有意折弯、损坏、将针头与一次性注射器分开或者用手摆弄针头和注射器。用过的针头、注射器、刀片和其他锐器必须丢弃在适当的锐器收集盒内。操作完毕污染锐器要在第一时间将其丢弃到锐器收集容器内, 不能徒手传递裸露的锐器, 要置于容器内传递, 以免误伤。

4.4 戴手套

护士每天都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和体液, 手套能减少医护人员被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是预防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血液、体液污染的屏障。有研究表明, 如果1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1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可能减少50%。因此, 按照戴手套的规定:接触任何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黏膜、破损的皮肤、处理和清洁带血液或体液的物品和平面时及抽血、注射、静脉操作时双手都要戴手套[3,4];医务人员的手出现损伤时要戴双层手套;在可能血液接触或者可能刺破皮肤的情况下要戴手套保护。

4.5 加强管理

在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中病房管理者的理念和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要转变观念, 加大防护资源投入, 建立健全职业防护保障制度和监督报告体系, 将职业防护培训形成常规化。强调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 正确掌握消毒隔离技术, 掌握发生职业暴露的报告程序, 自觉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把消毒隔离工作形成常规化, 消除对传染病的恐惧心理, 避免误入过度防护的误区。同时在满足病人需求、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同时要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环节监控, 如在进行各类侵入性诊疗、护理和 (或)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时, 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具。同时应将对防护措施落实的督察与护理质量管理控制结合起来, 纳入三级质控检查中, 使之在落实、检查、反馈中得到持续改进, 达到职业防护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艺影, 任佩娟, 胡长梅, 等.对护理人员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的抽样调查[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9) :47.

[2]岑瑜.护理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9) :1024-1026.

[3]林荣丽.结核病合并艾滋病的职业防护[J].护理研究, 2008, 22 (5C) :1388-1389.

肿瘤专科护士职业防护 篇11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135-01

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全院各临床科室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由于供应中心特殊的工作性质,使供应中心人员面临多种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因此,强化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保护自身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每天都要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并要对其进行分类、清洗、消毒、灭菌,所以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容易被锐器刺伤,造成感染。陈爱荣等对11家医院消毒供应室职业防护现状的调查:供应室护士锐器损伤的比例高达44.27%,锐器损伤传播职业性、血液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和黏膜接触,约占80%。

1.2 物理因素超声煮沸、烘干机以及灭菌器在工作时都会产生大量热量,另外洗涤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蒸汽。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工作,易引发中暑。高压灭菌物品取出时,如果操作不当易被烫伤或灼伤。工作人员在制作敷料、棉球、手套滑石粉和包装各种治疗包所产生的纤维粉尘易被吸入呼吸道,造成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紫外线进行消毒时,可引起皮肤、眼睛的损伤。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会引起疲劳、头晕、听力下降、失眠。

1.3 化学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乳酸等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易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产生危害。

1.4 机械性因素搬运物品时因姿势不当或负荷过重,常引起肌肉、关节的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措施在回收及清洗过程中,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把所有回收的污染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经常洗手是自身防护的重要措施,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在操作结束时要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正确的洗手。操作完毕摘除手套后,及时洗手。回收各种穿刺针、刀片等利器时,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应当带防护手套并用钳子夹取,分类器械时,锐利的一面要同向放置,不应混在其他器械中。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不断挤压受伤部位,尽可能挤出创口处血液,并用流水清洗伤口,然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向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必要时注射疫苗,定期跟踪检查。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工作环境要通风、宽敞,有冷热水供应,各种供气管道不要暴露在明处,以利于空气的流通和散热。灭菌完毕,取放物品时应带棉手套,穿长袖衣服,以免烫伤或灼伤。在制作敷料、棉球、手套等操作时应戴口罩、圆筒工作帽,减少粉尘吸入。引进一次性小包装的敷料、棉球、手套等灭菌物品,减少因各种手工操作产生的粉尘对人体的伤害。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不可进入消毒区,检测紫外线强度应戴护目镜、穿防护服,避免紫外线照射到皮肤和眼睛。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在灭菌问安装隔音板,为减少洗衣机、烘干机噪音的影响,尽量集中操作,离开有噪音的房间时应随手关门,以减少噪音的污染范围。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措施

配制消毒液时,应戴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止消毒剂溅到皮肤、眼内或吸入呼吸道,一旦溅人要及时用清水冲洗,用消毒液浸泡器械时要严密加盖,操作完毕后应立即清洁手套,清水洗手。

2.4 机械性因素的防护措施搬运重物时合理用力,避免用力过猛或用力过度,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

3 小结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 篇12

1 职业危害的概念

18世纪职业医学之父Bernadio提出“职业危害”这一概念。职业危害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 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职业活动中可能在作业场所接触到的粉尘、化学性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

2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2.1 锐器伤

陈红岩等[3]分析了110名医务人员填报的职业暴露登记表, 发现护士发生锐器伤率最高, 暴露发生率依次为护士60名 (54.5%) , 医师45名 (41.0%) , 检验师5名 (4.5%) ;主要以锐器伤为主 (86.4%) 。护士在采血、静脉穿刺、清洗医疗器械时容易发生锐器伤。急诊护士抢救患者时使用的锐器较多, 导致在急救过程中锐器伤的发生率更大, 增加了经血液传播疾病 (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感染的机会。黄宇静[4]报道, 护士发生的锐器伤以针刺伤居多。

2.2 化学消毒剂及紫外线危害

医院为防止院内感染, 预防交叉感染, 会由护士对空气和物体表面经常进行消毒。护士作为化学消毒剂及紫外线的直接接触者, 面临很多危害。常用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容易造成皮肤及黏膜过敏反应, 紫外线照射也会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

2.3 环境因素

2.3.1 空气污染

急诊就诊患者复杂, 人流量大, 有的患者可能患呼吸道疾病 (如肺结核等) , 使室内污染气体溶胶增多。中央空调系统的使用, 也使空调使用季节的工作环境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3.2 噪音污染

急诊的就诊量、就诊患者的病情等都难以预测, 急诊室的抢救频繁, 设备仪器的使用率比其他科室高, 急诊患者的病情易变化导致仪器报警现象多, 这都使急诊室的噪音污染相对严重。蒋红[5]随机抽取2个普内外病房及1个急诊室, 在具有代表性的时段测定噪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急诊室、监护室24h监测的结果显示, 所有测定点噪声都超过标准, 最高者超出标准的84%, 最低超出4%。根据美国劳动局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处 (OSHA) 推荐, 在工作8小时的前提下, 所有工作人员环境中允许噪音小于90分贝, 相当于一辆大型载重卡车行车时产生的噪音。急诊室的噪音污染对护士的听力产生一定的损害, 而这种损害无法通过外科手术或听力辅助设备来弥补。

2.3.3 电离辐射

医院的规模与医疗仪器设备的现状密不可分, 高精度的仪器设备会产生一定量的辐射, 故医院的电磁辐射污染不可忽视[6]。急诊室作为医院的一线救治场所, 多配备摄片室或移动摄片器材等辅助诊断设备, 急救设备也较多, 这就使急诊护士在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与仪器设备的接触更加频繁。急诊患者病情危重, 部分检查 (如摄X线胸片, B超检查等) 都必须在床边进行,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急诊护士的电离辐射危害。郑德先[7]指出, 有效的防护可明显减少受辐射剂量, 但急诊护士的特殊性造成很多防护措施 (如穿铅衣) 难以落实。

2.4 工作场所暴力

Gack i-Sm ith等[8]指出, 急诊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象非常普遍。由于急诊的设施条件、留观环境相对较差, 而患者大多病情急、重、变化快 (如严重烧伤、车祸创伤等意外伤害) , 入院时家属一般情绪较激动, 对于嘈杂的就诊环境、不能收住入病房, 以及急诊医护患比例不平衡等情况难以理解。当各种要求不能满足时, 患者或家属会对服务终端的护理人员不满, 态度差, 甚至出现辱骂、殴打护理人员的现象, 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

2.5 心理、社会因素

急诊护士工作量大且繁重, 对于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激, 包括对暴力和重大伤亡抢救的应激, 使她们的心理压力增大。Tabor[9]提出, 护士有产生替代性创伤的可能, 即助人者虽非直接暴露于受创者所述之经历, 但在情绪上仍被受创者及其事件影响, 而产生一些雷同于受创者之创伤反应的内在心理经验转变的反应, 多发生于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警察、消防人员、军人等助人工作者。急诊护士面临的家庭冲突也高于普通病房护士[10], 这也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负担。此外, 急诊护士面对职业暴力造成的伤害, 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心理状态。

2.6 其他

如乳胶过敏, 急诊忙碌的环境、高人流量、多种仪器设备等因空间狭小而导致跌倒/外伤, 设备仪器危害 (除颤仪电击等) , 移动物体致眼睛损伤, 搬移重物、移动患者造成骨骼肌肉损伤等。

3 防护措施

3.1 确保护理操作规范化

锐器伤等物理性损伤大多是由于护士不规范操作引起的, 如护士拔针时注意力不集中、拔针姿势不正确, 导致针刺伤;配置药液时不规范操作, 使用过的针头未及时放入锐器盒等。这就提醒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规范化操作, 减少职业危害。

3.2 提高防护意识, 加强自我保护

Ramsay等[11]认为, 护士职业危害与护士对工作相关的职业防护认识程度以及管理机制直接相关。而职业安全水平、健康培训资源的可及性及行政管理的支持, 对降低职业危害起关键作用。急诊护士要明确所在岗位的特殊性, 加强法律意识,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不断学习职业防护的有关知识。在接诊患者时要佩戴口罩, 操作前后要严格按“六步法”洗手, 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时要保证洗手时间, 确保效果[12]。对于环境危害, 可以通过开窗通风、远离辐射等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在抢救危重患者时, 急诊护士更应注意自我防护, 佩戴手套, 避免急救过程中被血液、体液等分泌物污染或遭遇锐器伤。对于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 要减少将自己暴露于暴力中的机会;如遇言语暴力, 由其他同事负责协调, 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Tang等[13]建议, 应安排对工作场所暴力有充分应对经验的护士上夜班。同时, 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要提高支持力度, 提供防护设施, 如有效的锐器处理装置、低危害的抽血输液设备, 进行员工培训,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标准、职业危害分析机制以及制定相关制度, 开展职业危害持续质量改进项目, 以及将职业分析结果进一步指导今后的防护制度流程中。

3.3 强化心理素质

关注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 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提升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质量[14]。Cooke等[15]的研究也证实实行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护士的焦虑情绪。近年来, 护士心理资本水平[16]的理念也常被提起。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请专业人员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 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

4 体会

上一篇:服务功能建设下一篇:分形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