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精选6篇)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 篇1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总结
通过二个月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学习,总的来说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其实真正达到急诊专科护士的水平,我现有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培训的方式分为二个阶段:4周理论学习、4周临床实践与总结汇报。
第一个月在云南省护理学会进行理论学习阶段。这一个月的理论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全面,课程安排合理,学习的内容涵盖了急诊医学以及护理的多个方面,所学的就是我们工作中所需要的。给我们授课的老师虽然风格、观点不尽相同,对护理的方方面面知识了如指掌,临床经验丰富。授课的老师更是从新进展及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角度对我们进行授课和指导。每位同学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后大家相互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个人都在这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平时在工作中我忽略很多知识和新进展,在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要把这些知识都一一拾起,为自己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月临床学习阶段,在理论学习结束后,老师安排我们进入昆明市延安医院临床实践,从事护理工作以来接触这么专业并且系统的学习还是第一次,让我体会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我决定要紧紧抓住这次学习的机会,使自己的知识面拓展开来,努力掌握急诊护理的核心技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理论完美的和实践结合起来。
在临床实践阶段,我们还进行了简易呼吸气囊的、心电监护、洗胃技术的操作培训及考核。在短短的一个月中,经过老师的指导和我努力的学习,不论质量高低,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
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专科护理实践,让我对急诊医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准确把握学科定义,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医学边缘学科,是研究和处理各类疾病急性发病的原因、病理和急救治疗的专业。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急诊科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其工作特点是随机性强,病人病情危重,病种复杂。因此,急诊护理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力、突出的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才能胜任急诊科的护理工作。
二、熟练护理操作能力,急诊病人大都是急、危、重症患者,娴熟的技术往往能赢得时间,挽救生命,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时时体现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精神,紧急处理做到稳、准、轻、快、沉着冷静,让病人有安全感。操作准确无误,用较少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操作,如现代化仪器的熟练使用、独到急救意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高超的急救技术和快速敏捷地协助医生评估隐匿伤情的能力,都要求急诊护士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
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临床应急、急救护理观察处理与特点和一般临床诊断、治疗工作大不相同。危及患者生命的病情变化往往是突然的,除了少数情况可以预见外,大多数是随机的,因此要求护士不能单一地等待医生来确诊,对应变的反应要快,处理能力要强。对临床应急、急救的患者采取有效的科学的紧急救治措施,以及急中生智、抓住时机、毫不犹豫地做出判断能力,并采取一系列具体应变处理措施,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患者生命都会起到切实可行的重要作用。
四、增强医护配合能力,随着不断的进修和学习,我们的知识水平及素质也得到全面的提高,使我们增强了配合医生工作的能力。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下,主动地配合医生工作。通常认为护士的工作是执行医嘱,完成各种护理工作,而诊断治疗是医生的事,护士没有必要介入或参与的观念已被证明是错误的。护士24h守候在患者身旁,是患者的守护神,是病情的直接观察者,因此,必须有能力全面、准确、无误地反映患者病情。护士不再是被动单纯的执行医嘱者,在工作中要能够与医生紧密配合,互相沟通,相辅相成,共同承担起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在参加培训之前,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足以胜任工作。学习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学无止境,要学习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护理不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能那样做。所以在平时的上班中,我都会好好地利用各种感官,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学,用脑去想,争取能尽量学到各种有用的知识。
短短二个月的时间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只是给我指明了方向,引领我今后的路怎么样走。在工作中,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要求自己才是关键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从工作中找寻乐趣,视工作为享受,把自己的人生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把自己在本次专科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和病人多沟通,多交流,换位思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乐于帮助、赤诚合作的态度做人,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做事。树立“我要为病人服务,而不是病人需要我服务”的理念,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门诊 笑嘻嘻 2016年5月4日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 篇2
1.1 专科护士概念
专科护士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CNS) 是在护理专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级临床护理工作者[1], 指在某一特定护理专业领域, 具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和知识, 并完成了专科护士所要求的教育课程的学习, 经专门机构认定合格的护士.这些人才就是传统概念上的临床护理专家或现代意义上的专科护士雏形[2].
1.2 我国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认定
我国尚无统一的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认定标准, 据相关文献[3]可归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护士,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英语4级以上, 并从事急诊护理工作5年以上者 (本科学历者3年) ;学员经过3~6个月脱产理论和实践专业培训, 完成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的全部课程后, 理论、操作考试考核成绩合格, 论文 (综述) 和科研设计书答辩考核合格.
2 医护配合培训的必要性
可以形成有效的良性团队规范, 建立完善协调沟通准则.由于现阶段护理工作模式的转变, 医护关系由以往的主导—从属关系转化为并列—互补关系, 通过医护配合训练可以加强医护之间沟通, 将医护人员整合在一个团队内进行管理, 可以协调员工的人际关系, 构建平等互助的团队氛围.
3 医护配合培训的方法
3.1 理论培训
加强医护双方应共同掌握的相关医学知识内容, 补充医生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护士的医疗专业知识, 培训内容要以医护共同遵守的应知应会内容为主, 逐步建立起跨专业的医护共同语言.具体包括:急救专业理论知识;急救仪器设备使用、维护;急救技能培训;协调组织;应急教育培训;医疗法律法规;核心制度如告知;护患沟通;医护沟通;查对制度等.[4]
3.2 模拟操作培训
3.2.1 模拟急救培训的优点
在实际抢救工作中, 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 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5].医护配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有助于提高护士的急救核心能力[4].
3.2.2 制定模拟急救流程
急救流程是根据假设病例, 由急诊科医生、护士针对此病例共同制订, 并反复修订的救治预案.内容包括:心电血压血氧监护, 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 急查心电图, 血糖, 血生化, 无创呼吸, 电除颤, 心肺复苏术, 气管插管术, 呼吸机辅助呼吸, 深静脉置管等技术操作, 和分工, 站位, 操作顺序, 省时节力等能力配合.急救流程确定后, 组织全体医护学习, 讨论与病例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模式分为:由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由一名医生与两名护士;由多名医生与多名护士三种模式.强调医护之间, 护护之间的紧密配合.要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共同完成[5].
3.3 实际操作的配合培训
医护实际操作的配合培训是在护士熟练掌握急救程序和急救技能后, 医护小组全体参加进行监护和急诊室抢救.这使护士能系统、完整地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术的结合.抢救现场复杂、紧迫、艰险的情况能促使护士及时评估周围环境及威胁患者生命的危险因素, 快速预检, 迅速施救, 护士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得到提高.所有流程按照职责严格分工, 各小组在一定时间内从场景模拟到实际抢救中反复进行演练, 不断归纳总结, 改进完善.
4 探讨
以往急救培训仅限护理专业内部的理论讲座, 不利于医护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不利于急救意识的建立和应急能力的培养, 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急救技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医护配合培训能提高护士临床紧急救治综合能力, 通过演练培训, 可以帮助护士深入理解和巩固急危重症疾病的理论知识, 且演练时各项急救操作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之中, 护士的操作技能更加熟练;护士在遇到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或病人病情突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能立即识别判断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有效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4].
摘要:对此问题的研究探讨是为适应急救医学的发展, 促进急诊急救护理专业化, 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急救核心能力, 构建平等互助的团队型救护模式, 使急诊专科护士在专业领域发挥带头人作用, 更好投身于护理实践中, 从而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专科护士,医护配合,方法
参考文献
[1]宋瑰琦, 房彤, 朱禧庆, 等.安徽省急救专科护士培训项目实践探索[J].护理研究, 2007, 21 (4) :1027-1029.
[2]刘家文医护配合培训在提高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3期41-42.
[3]高爱萍, 李璧如.运用仿真模拟急救演习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5) :46-47.
[4]杨冬梅医护同组急救技术配合训练模式应用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的探讨护理研究2010年9月第24卷第9期中旬版 (总第334期) 2421-2422.
急诊专科护士工作计划 篇3
做好感动服务,深化护理细节,提升护士服务质量,争取拿到“年度科室护理工作示范科”评比一等奖
二、护士基本理论培训计划
每周科内业务学习一次,并邀请教授及科主任讲课,内容为神经外科生理解剖,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急救,颅内血肿的简单CT和MRI的影像诊断,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年轻护士基本理论培训计划。
三、有效沟通技巧,提高患者满意度
加强患者以及陪护人员的沟通,学习沟通技巧,真正能够解决患者与护理工作之间的弊端,建立有效地沟通桥梁,更重要是非语言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对气管切开及语言障碍患者的交流。对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学会放松技巧,保持健康心态。
四、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院内感染知识掌握并应用于临床,建立专项感染指控人员,建立持续改进措施。
五、临床应急预案的培训及实施
突出的应变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及慎独品德,加强应急预案的学习,并组织演练,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
六、护理安全防范意思的培训
根据责任制分工,明确职责,严格排查安全隐患。并将护理缺陷进行讨论分析。
七、培养年轻护理人员道德价值观
每日利用晨会后10分钟学习励志书籍,培养主人翁意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护士对职业的工作热情。,更新组合新的护士角色,突出专科特色,寻找闪光点。
八、打造具有专科特色的重症监护
我科重视对外科护士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并借助现代化监护及抢救设备,对外科病人瞬息万变的病情进行全面、综合监测,治疗和护理,大大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致残率。人员选配:首先选择身体素质好,思维敏捷,有责任感,事业心,敬业精神强,勤奋好学,年富力强的护理人员并指派专人负责监护室的护理和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不断增加,使外科经常收治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集中了外科急、危、重症患者同时也向外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使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需求显著提高。
急诊急救培训与考核制度 篇4
一、日常急救培训等工作:
1、熟悉环境:科主任带领新员工熟悉工作环境、工作制度、抢救流程、各种急救设备及药品。
2、业务培训:
1)高年资的医生或专业人员对医师以下的员工及新员工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吸痰器等使用进行培训。
2)科室主任自行安排本科室医生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急症项目培训。
3、急救意识培训:科主任及护士长不定期组织参加值急诊班的全体医生及护理人员进行急症及意外伤害的讨论,以增强急救意识。
4、急救设备保养:急诊科由专人负责对心电监护仪、吸痰器等定期进行充电和检查,对各种急救药品效期定时检查更换、保持各种急救药品齐全;保持急救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二、科内急救考核:重点考核科室所以医务人员。
1、环境熟悉程度:医政科在新员工试用期、见习期满后,对科室及周边
环境的熟悉程度进行考核。
2、急救意识考核:进行模拟急救现场,重点考核医 护人员急救意识、应答质量等。
3、反应速度考核:对医生(护士)受理呼救后赶往患者所在地的时间进
行量化考核。
4、携带药品及器械:对医务人员外出携带的急救药品和器械与病情关联
性进行考核。
5、急救质量考核:依据《急救技能培训及考核要点》进行急救质量考核。
三、科内急救考核
1、必考项目:徒手心肺复苏、吸痰技术操作规程等。
2、其他考核内容:《科室医生必须掌握的急症诊治》
四、考核方法:
1、科内急救考核:侧重考核急救意识、反应速度、急救措施等方面,具体内容有:考核人员在某预定点打求救电话,考察医务人员是否询问地址、主要病情、是否留下打电话人的联系方式,是否进行简单指导;从接到电话到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所用时间,医生到达以后对其采取的急救措施是否恰当,携带的急救药品和器械是否得当等。
2、科内急救考核:
1)考核内容:依据科室制定的《科室医生必须掌握的急症诊治》进行
逐项考核。
2)考核对象:除副高级职称(含副高级职称)以下的所
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
3)考核时间:具体时间考核时间由科室安排;
4)考核人:科室主任及护士长为具体考核人;
五、奖惩: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 篇5
每月进行理论、急救技术的培训,理论的培训采取多媒体形式上小课、急救技术培训采取观看录象、现场讲解与实地操作相结合。
一、急诊科医生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
(一)急诊专业知识
1、基本理论知识
急诊科医师应熟悉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药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急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病情监测;血气分析;严重创伤;机械通气波形解释;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危重病人的免疫变化;各类中毒。
熟悉各种急危重症的发病机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基本理论及治疗原则;掌握常见急症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急诊处理的基本知识;创伤早期鉴别诊断和紧急处理知识。
2、相关理论知识
急诊科医师应熟悉包括内科、外科、神经内科、妇产科等常见急症的诊治原则;了解常用临床生化检查、影像学、核医学、超声诊断学、CT及MRI等基本原理和诊断知识;经常阅读专业期刊,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现状和进展以及应用临床的情况;掌握专业外语的情况和阅读外文期刊的能力。
(二)急救技术和技能
急诊科医师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技能包括:
1、独立处理各种急症(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急腹症、上消化道出血、黄疸、血尿、抽搐、眩晕、头痛等)。
2、能独立阅读胸片、EKG。
3、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昏迷、各种休克的抢救治疗。
4、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
5、掌握AMI/心力衰竭和COPD/ASTHMA/呼吸衰竭的初步诊断和处理。
6、对暂时未明确诊断的急危重症给予适当的抢救治疗和支持治疗
7、能开展气管插管、电转复及除颤、急诊起搏、深静脉置管、动脉穿刺、胸膜腔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腰椎穿刺、闭式胸腔引流、导尿、洗胃和放置食道三腔管等;
8、熟练使用输液泵、呼吸器、多种生理监护仪、分析血气报告单等。
二、急诊科医生技术培训的制度:
1. 自学上述要求内容
2. 学习与上述有关的各项国内外最新指南 3. 每月科内进行小讲课1次。4. 参加科教科安排的课程培训
5. 经常阅读专业期刊,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现状和进展及应用情况。6. 每年至少一次参加市级学术会议或讲座 7. 参考文献及资料
⑴医院科教科,医务科下发的“三基”训练复习资料
⑵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基”训练指南-急诊科
⑶内科危急重症抢救程序
培训内容为每月重点一个项目,每月对在急诊的医生进行常规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对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项目采取看录像、在模拟人身上反复培训,力求熟练掌握,通过培训使我科医生的医疗技术不断提高,造就一支具有较高医学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技术队伍,确保医疗我科专业技术的发展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三、急诊科医生考核制度:
每月进行理论的考核,方式做选择题与问答题。急救技术的考核,采取现场操作(有时在模拟人身上进行练习)和口试相结合,要求考试者边做边讲。
急诊科新职工规范化培训制度
1.根据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急诊医师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的内容,特制定本制度。2.与医院科教部制定的新职工培训要求相结合,对本科三年内的新职工按照本规范要求实行专业化培训。
3.当年的新职工一律经过院部的统一岗前培训班的学习,并服从科教部制定的轮训计划。
4.进入科室后必须经过科内的相关知识的岗前培训,包括急诊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知识。
5.每位新职工必须经过规范化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能安排在科内独立值班。6.急诊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内容:
1)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休克、急腹症、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血尿、抽搐、晕厥、头痛等急症的鉴别诊断和处理技能。
2)心肺脑复苏术的理论和操作,包括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气道开放技术、气管插管术、电除颤、简易呼吸机等操作技术。3)各种严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判定方法和处理原则。4)各种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救治原则。5)急性创伤的初步诊断方法、处理技能。
6)呼吸机的参数设定;生理监护仪指标的分析;血气、血糖快速检测和分析等技术。
7)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急症处理,包括早期的静脉溶栓术。8)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指征和方法。7.危重病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内容: 1)危重病人疾病危重程度的评估方法。
2)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和技能:MODS、MOF、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肝功能障碍、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
3)各种重症感染以及并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
4)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与电解质及酸硷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技术。
5)心肺脑复苏技术、机械通气技术、各种导管置入术、心脏临时起搏器的装置等。6)各种危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治疗。7)医患沟通的技巧。
临床医师三基培训考核制度
一、培训目标:
提高本科室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临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保证日常医疗质量,提升本科室的综合医疗水平及竞争力。
二、培训对象:
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下的各级临床医师。
三、培训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各系统急诊医学基础理论。如常见急诊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危重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的标本采取方法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作用机理、使用及禁忌、适应症等。(3)基本技能:包括医务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电除颤术等)。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的能力等)。
四、培训方式: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法。要求医务人员自觉学习急诊诊治的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理论知识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五、培训考核小组成员: 培训考核组长:秦桂华 培训考核组员:朱冬梅,朱叶华,沈金连。
六、考核形式:(1)理论考核(2)技能操作考核
七、考核计划:
(1)每季度实行一次科内理论考核并记录考核成绩。(2)每半年度实行一次基本技能操作考核并记录考核成绩。(3)每年度末进行综合测评。
八、培训质量管理:
(1)考核成绩直接与被测评人的奖金分配挂钩。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 篇6
1 背景与对象
1.1 背景
北京市卫生局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 》中提出的“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精神, 委托北京护理学会成立“急诊专业护士临床教学基地”[5]。2006年12月本院急诊科通过资格认证, 被确定为北京地区13家急诊专业护士临床教学基地之一。教学基地成立以来, 主要担负着北京市急诊专业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学员的临床教学工作。
1.2 培训对象
经过1个月脱产理论学习后的急诊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的学员。从2007年至今本基地已培训了北京护理学会组织的6期学员共42人, 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的3期学员共71人, 合计113人。其中副主任护师3人, 主管护师49人, 护师58人, 护士3人。其中硕士学历2人, 本科学历53人, 大专学历48人。年龄20岁~43岁。他们还需在急诊教学基地接受为期1个月的临床实践培训。急诊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学员特点:经过1个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具有相当先进的急诊护理理念;其次, 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 每位学员又都是各自急诊科的骨干, 他们的整体水平及个人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教学基地针对这些特点, 采取了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2 全程动态责任管理模式
2.1 目标管理
根据上级要求, 制定出教学目标。北京护理学会要求:完成急诊思维训练、完成九项急救技能培训、完成1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PBL) 查房汇报、完成1篇综述;中华护理学会要求:完成九项急救技能培训考核、完成PBL查房评比。总之要以实现学员专业理论扎实、临床技能精湛、沟通应变能力加强为最终目标。
2.2 责任管理
根据上级布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 挑选并任命1名护理技术全面、沟通能力强、有教学经验的兼职带教老师, 负责学员的全部事情, 包括学员教学计划的实施与完成、征询学员意见与反馈、解决学员遇到的生活难题等诸多事宜。
2.3 全程管理
2.3.1 入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1) 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参加教学医院实习工作会议后, 所有护士长们共同学习、讨论临床教学实习文件, 按照文件的相关要求, 制定本期急诊专业护士临床实习计划。 (2) 统一护士带教思想:带教工作的出色完成, 需要科室每一位护士共同努力, 在急诊护士大会上告之每一个急诊护士。 (3) 积极做好物质保障:不仅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人体模型一一准备到位, 而且还为学员们备好了更衣室, 使学员们能够很快、安心地投入到教学实习中去。
2.3.2 入科当天进行双向沟通
首先由带教老师向学员介绍医院环境和科室文化[6], 然后与学员就教学实习计划进行沟通, 双方达成共识。一方面减少彼此的陌生感, 使学员能很快进入角色。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可以评估学员的学习能力, 做到有的放矢, 帮助学员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2.3.3 入科后开展特色化教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查房;针对学员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实现个性化教学;对学员完成计划的情况做到每日评估、每周评价。 (1) PBL教学查房:强调PBL教学查房的要点, 与学生共同筛选临床病例, 给予指导及反复修改, 最后邀请专家参与共同讨论。通过PBL查房讨论, 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7], 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学会了与病人访谈, 收集资料, 查阅文献, 制作幻灯, 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锻炼了表达能力, 讨论了护理病人的专科知识, 实践技巧, 对临床护理提供了帮助。使学员们掌握了“授之于渔”的教学方法[8]。学员们一致认为虽然很辛苦, 但是大家认为很值得, 都很愿意做。 (2) 个性化教学:读懂每位学员, 根据其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彰显个性, 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3) 日评估周评价:每天学员实习结束之后, 带教老师都要用心地反馈学员的学习情况, 做到有记录、有发现, 问题不过夜;每周对学员的实践手册进行一次评估, 如发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
2.4 动态管理
2.4.1 及时跟进, 适时调整
通过日评估周评价的特色教学, 带教老师能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每个学员每天和每周的学习进度, 如发现教学计划不能按时完成, 可以及时做出调整, 采取补救措施, 帮助每位学员按时按质地完成实习计划。
2.4.2 征询意见, 持续改进
学员临床实践结束前一天由科护士长举行教学座谈会, 背对背地征询学员对带教老师和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查漏补缺, 从中汲取良好的建议。然后再与带教老师面对面地沟通, 了解学员在完成教学计划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法。在与学员和带教老师的沟通中以“双向反馈”为依据, 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和指导, 做好基地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工作[9]。
3 教学实践效果
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 摸索出一条适合急诊专科护士临床实践的培训之路, 在北京护理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举行的基地教学实践结果考评中多次取得优秀成绩。在北京护理学会组织的“急诊思维考核”评比中取得“优秀”成绩;学员的论文综述获得全部通过。在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的“学员急救技能考核”评比中成绩优良;PBL教学查房评比中成绩出色。由本院急诊专业护士临床教学基地推荐的专科护士在讲课比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其中运用PBL教学法对《脑出血》案例进行分析于2011年获中华护理学会第1名;运用PBL教学法对《过敏性休克》案例进行分析于2012年获中华护理学会一等奖;运用PBL教学法对《挤压综合征》案例进行分析于2013年获中华护理学会优秀奖;基地的带教老师多次在北京护理学会就临床教学经验进行介绍, 并在中华护理学会作为基地代表做大会发言。
4 教学实践经验
4.1 重视教学工作
基地教学质量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基地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教学过程中在确保实习总目标完成的前提下, 精心准备, 做好实习计划;认真评估学员, 因人施教, 用情带教, 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实习目标落实。
4.2 展示基地平台
将培训基地、带教老师、培训护士三个平台得以优化利用, 推动了急救专科建设的发展。带教老师的认真负责取得培训护士的信任, 而培训护士的信任是做好带教工作的动力, 使带教老师不断进取, 展现了基地的价值。
4.3 教学相长促进步
培训期间, 学员与老师进行经验交流, 对科室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问题, 达到了优势互补的益处[9]。在与学员交流的同时, 也学到了他们所在医院的特色, 比如急诊科区域设置、急诊诊治流程等。带教老师为了更好地带教学员, 回答其提出的问题, 上网收集相关信息, 查阅有关书籍, 使带教老师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完善。
4.4 发挥带教老师榜样作用
带教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员练习六项急救技能操作, 带教老师亲自演示、指导, 严格考核, 从而规范了学员的操作。学员们在临床实践中, 遇到问题时都能主动与老师沟通, 老师则耐心细致地讲解。使学员们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地融会贯通。
5 小结
“专业护士”是护理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阶段, 专科护士是方向, 专业护士是过程[10]。培养专业护士弥补了常规医护工作的不足,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的各种需求, 也体现了护理专业在卫生保健服务中的独特价值和贡献。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并在专科领域发挥带头作用已经成为新时期面临的课题[11]。因此, 为适应急救医学的发展, 促进急诊急救护理专业化, 探讨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法, 使其真正有别于院校实习带教模式[12]。为临床培养出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 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护士, 这样才能保证急诊护理质量与安全, 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动态责任管理在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教学实践经验, 以提高教学质量, 帮助到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进行临床实践的全国护理骨干学员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实现教学目标, 满足学习需求。[方法]采取全程动态责任管理, 根据上级教学要求, 明确教学目标, 制订教学计划;专人负责带教;开展特色化教学, 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PBL) 进行教学查房, 针对学员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实现个性化教学, 对学员完成计划的情况做到每日评估、每周评价。通过进行不断探讨、反馈、总结, 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结果]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 摸索出一条适合急诊专科护士临床实践的培训之路, 在北京护理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举行的基地教学实践结果考评中多次取得优秀成绩。[结论]通过应用全程动态责任管理, 不断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基地的平台作用, 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使教学老师和到基地培训的急诊专科护士都满意, 为今后的急诊护理事业发展起到加油助力的效果。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推荐阅读:
急诊专科护士论文06-03
急诊科专科护士再培训总结09-14
急诊医护人员技能培训与考核制度08-29
急诊科急诊衔接制度10-11
急诊新护士培训07-30
急诊护理工作特点及急诊科护士角色探讨05-18
护士急诊个人鉴定07-04
急诊室护士10-19
急诊科护士11-09
急诊护士进修计划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