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运动发育

2024-09-20

心理运动发育(精选7篇)

心理运动发育 篇1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围生期窒息导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损害,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还是新生儿后期致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随着近年HIE患儿的生存率提高,如何减轻患儿伤残程度、优化心理智力发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1,2]。家长是HIE患儿接触的最主要人群,也是康复训练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多数家长对于康复训练的意义、具体操作过程等缺乏科学认知,导致具体训练过程中存在偏差。临床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并辅助家长实施家庭康复训练被认为是优化HIE患儿治疗结局的可靠方式,但是目前对其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层面[3]。本研究将家庭康复训练应用于四川省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HIE患儿中,重点阐述该干预模式对患儿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发育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IE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4];(2)明确的围生期缺氧史;(3)出生后12 h内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惊厥、瞳孔改变等;(4)单胎;(5)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脑部功能异常、眼耳疾病等先天性遗传病;(2)低出生体重儿;(3)干预6个月内死亡;(4)伴癫痫。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出生体重2.91~3.84 kg,平均(3.17±0.49)kg;出生Apgar评分4~8分,平均(6.17±0.74)分;病情严重程度[5]:轻度11例,中度21例,重度8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出生体重2.85~3.89 kg,平均(3.13±0.47)kg;出生Apgar评分4~7分,平均(6.52±0.71)分;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9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Apgar评分、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儿接受临床HIE常规护理,具体如下:住院期间告知患儿家属出院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对患儿进行运动训练等,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并嘱患儿如期复诊。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家庭康复训练,参照《新生儿行为0-3岁教育》评估患儿的功能缺陷,由护理人员指导家长在家实施具体训练内容。(1)家属训练:告知患儿家属加强亲子交流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意义。采用宣传手册、PPT、电影、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使患儿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原因、康复训练的标准化措施、注意事项等。(2)视觉刺激:在婴儿床/车上挂颜色鲜艳的球,每日多次摇晃以吸引患儿注意力。(3)听觉刺激:每日定时播放旋律悠扬的柔和音乐,每次持续15~30 min,尽可能反复播放同一乐曲[6,7,8]。(4)前庭运动刺激:鼓励并辅助患儿旋转、侧滚、摇晃。(5)粗大运动训练:患儿2~3月龄时进行头部训练,3~4月龄时进行翻身训练,4~6月龄时进行坐卧训练,6~8月龄时进行爬行训练,9~12月龄时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每日2次,每次持续30 min。(6)精细运动训练:每日对患儿进行手部按摩,采用不同质地(光滑、粗糙、软、硬)物品置于患儿掌心进行刺激。患儿俯卧位时对其进行抓物训练,每日2次[9,10]。(7)语言训练:鼓励患儿进行发音,并模仿动物的声音。训练患儿用简单的指示表达自己,借用各种仿音玩具对患儿进行刺激,每日2次。(8)社会行为训练:用缓慢温和的语气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使患儿明白高兴等情绪变化,训练患儿拍手、拥抱、亲吻熟人等基本社交礼仪。

1.3 观察指标

1.3.1 智力发育评分

干预前、干预后12个月,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11]对患儿进行全方位智力发育检查,具体包括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5个方面,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

1.3.2 心理运动发育指数

干预前,干预后1、3、12个月,测定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12],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

1.3.3 脑功能指标

干预前,干预后6、12个月,均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2 m 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功能指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智力发育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高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PD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PDI水平均高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3、6、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PD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脑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脑功能指标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血清BDNF、NGF含量高于干预前,S100β、MBP含量低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脑功能指标BD-NF、NG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S100β、MB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100β:中枢神经特异蛋白;MBP:髓鞘碱性蛋白;NGF:神经生长因子

3 讨论

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0%,其中1/3可发展至HIE,此类患儿存活后远期智力、躯体功能残疾率极高,直接影响生存质量。如何改善存活HIE患儿智力及躯体功能是目前儿科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对患儿进行干预有望提高其认知、语言及社会交往能力[13]。早期干预是HIE患儿康复的关键,家庭作为HIE患儿生长及治疗的主要环境,家属肩负着患儿康复的主要责任,但是目前绝大多数HIE家属对具体康复训练内容及实施标准缺乏了解,成为HIE患儿康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梁娟等[14]初步探讨了家庭康复训练在HIE患儿发育中的意义,证实早期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促使HIE患儿智力发育。本研究将家庭康复训练引入本院HIE患儿中,就该干预措施对患儿智力、心理运动、神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具体阐述。

0~2岁婴幼儿大脑处于高速发育阶段,有研究报道HIE患儿接受早期智力开发后大脑发育程度可远超同龄患儿,证实早期智力开发的可行性。家庭康复训练中,在专业康复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实施视觉、听觉、前庭运动等感知刺激,促使大脑病变区域神经细胞代偿性再生,有助于患儿智力功能的发育[15,16,17,18]。本次研究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价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发现观察组患儿干预后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较高,说明家庭康复训练可优化HIE患儿的智力功能,全方位促进患儿的智力发育。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将HIE患儿的运动训练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岁以前小儿可塑性极强,早期动作训练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行为等,有利于脑细胞结构的重组及代偿,减轻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带来的运动能力发育落后[19,20]。家庭康复训练中对HIE患儿实施早期运动干预,结果发现在不同干预时间点观察组患儿的PDI值均较高,证实家庭康复训练在增强HIE患儿心理运动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神经功能损伤是HIE患儿智力发育迟缓、运动能力发育滞后的原因之一,除了宏观智力及运动评分,血清中神经功能相关指标含量的检测也是评估HIE患儿病情的可靠手段[21]。BDNF的受体在神经系统内广泛表达,具有促进神经细胞生存、增加突出可塑性等作用。高浓度的S100β具有神经毒性,已经有研究证实S100β浓度上升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2,23]。MBP生理状态下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中,在疾病状态下可释放进入脑脊液及血液中,目前被认为是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破坏程度的可靠指标[24]。NGF是研究最为透彻的神经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具有神经元营养、促突起生长的双重生物学功能[25]。以上因子均与人体神经功能密切相关,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干预12个月后血清BD-NF、NGF含量较高,S100β、MBP含量较低,这是患儿智力发育及心理运动发育提升的内在原因,再次证实家庭康复训练可优化HIE患儿的整体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家庭康复训练可促进HIE患儿的智力发育及心理运动发育,改善患儿远期预后,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心理运动发育 篇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份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的3~4月龄婴儿1 200名,其中男婴638名,女婴562名;年龄最大为4.5月龄,最小为2.5月龄,平均年龄(3.22±0.36)月龄。

1.2 方法

测试者首先向带养人了解被测试婴儿的情况,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和胸围以及母亲孕周、分娩方式、孕检次数及生产年龄等内容,然后由专门从事心理测试的专业人员采用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制订的0~6岁儿童智能发育筛查测试(DST)对婴儿进行测试,用发育智商(DQ)和智力指数(MI)表示心理与运动发育情况。测试完成后问卷统一编号,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之间的比较

对3~4月龄男婴和女婴的DQ和MI进行比较,结果未见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1。

2.2 不同孕周之间的比较

对不同孕周出生的婴儿进行比较,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2。

*P<0.01。

2.3 不同出生体重之间的比较

对不同出生体重的婴儿进行比较,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3。

*P<0.01。

2.4 不同出生身长之间的比较

对不同出生身长的婴儿进行比较,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4。

*P<0.01。

2.5 不同出生头围之间的比较

对不同出生头围的婴儿进行比较,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5。

2.6 不同出生胸围之间的比较

出生胸围<33 cm的3~4月龄婴儿DQ评分为(93.97±8.56)分,MI指标为(99.06±8.60)分,与出生胸围≥33 cm的3~4月龄婴儿进行比较,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2.7 母亲不同孕检次数之间的比较

对母亲不同孕检次数的婴儿进行比较,孕检次数<8次的3~4月龄婴儿的DQ为(94.48±9.27)分,MI为(95.41±820)分,与孕检次数≥8次的婴儿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2.8 不同分娩方式之间的比较

对不同分娩方式的婴儿进行比较,分娩方式为顺产的,DQ为(95.25±8.08)分,MI为(99.93±8.23)分;剖腹产的DQ为(95.00±9.02)分,MI为(99.90±8.99)分,二者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

2.9 不同母亲生产年龄之间的比较

对不同母亲生产年龄的婴儿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未见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6。

3 讨论

从2007年1月开始,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已经将DST作为3~4月龄婴儿常规的体检项目,我们在应用过程中的体会是:DST对3~4月龄婴儿的神经心理发育状况有着非常好的评价作用,可以在早期就发现婴儿存在的发育迟滞或异常的可能性,具有检查时间短、易于实施和评价的特点,有利于对发育异常和可疑的婴儿进行早期发现和干预,这与黄丽敏[1]的临床研究结果相同。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3~4月龄婴儿的神经心理发育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陈卫[2]对3~6月龄婴儿的研究结果相同。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此次研究还发现,不同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和胸围的3~4月龄婴儿在神经心理发育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在出生体重较重、身长较长、头胸围较大及神经生理发育较好,这是因为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和胸围反映了胎儿在宫内的营养状况,好的营养是胎儿脑发育的基础,这与张亨菊[3]对婴幼儿的研究结果相似。

对不同的母亲孕检次数的3~4月龄婴儿进行比较,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在孕检次数≥8次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明显高于孕检次数<8次的婴儿。在母亲怀孕期间,定期体检,接受医生的咨询指导,加强孕期保健,对婴儿智能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究还发现,母亲生产年龄和不同分娩方式对3~4月龄婴儿的智能发育影响不大。

摘要:目的探讨3~4月龄婴儿心理与运动发育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更好地促进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方法采用0~6岁儿童智能发育筛查测验(DST),对1200名3~4月龄婴儿(男638名,女562名)进行评价,并调查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应用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月龄婴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母亲孕周和孕检次数与其心理与运动发育有显著性相关。结论3~4月龄婴儿的心理与运动发育受到其出生状况和母亲孕期保健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婴儿,心理与运动发育,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黄丽敏.DST测试异常儿童4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2):165-166.

[2]陈卫.486名婴儿发育筛查结果评价与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12(4):15-16.

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多因素分析 篇3

拜瑞-布坦尼卡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 (The Beery Buktenica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是美国心理学家拜瑞-布坦尼卡于1967年研制的心理测查工具, 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发育检测方法。它通过描绘几何图形观察小儿行为, 了解其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水平。笔者采用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评估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 将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VMI标准分与韦氏智力测试结果作比较, 并对在校小学生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围产期因素等进行调查, 探讨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与智能、学业成就的关系及其发育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54名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1名, 女13名。另外抽取深圳市某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共4个班级的185名学生, 剔除调查表填写不全者4名, 共181名, 其中男89名, 女92名。

1.2 方法

1.2.1 测验方法

门诊所见的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作个别测验, 在诊室内进行;依据年龄不同, 小于6岁儿童作中国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C-WPPSI) 测试, 大于6岁儿童作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WISC) 测试。

在校小学生采取集体测验方法, 给每名学生测验册1份, 不带橡皮的铅笔或圆珠笔1支, 由有经验的主试者解释指导语, 令其在测验纸上按顺序依次临摹, 每图只能画1次, 不能涂改, 时间不限。

在校小学生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围产期因素调查表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完成, 家长中由父亲填写者62人、母亲填写者115人、其他4人。学习成绩按等级分类:A (≥90分) , B (89~70分) , C (≤69分) , 由班主任教师核实。

1.2.2 评分方法

评分标准按第4次修订版的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发育测验手册中的规定执行, 采用美国常模评定标准分[1]。评分由资深专家进行。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VMI得分与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结果的相关性

门诊54例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 VMI测试结果采用美国常模评定标准分;依据年龄不同, 10人采用中国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C-WPPSI) , 44人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WISC) 测验;其VMI得分与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 0.790和0.764 (P值均<0.01) 。

2.2 在校小学生VMI标准分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

181名学生年龄为5岁8个月~13岁, VMI标准分均分为 (109.45±12.85) , 其中最低80分, 最高148分。各年级组VMI标准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儿童VMI标准分与数学、语文和外语成绩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194, 0.205, 0.065, 与数学、语文成绩均呈高度相关 (P值均<0.01) 。

2.3 VMI标准分与相关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181名在校小学生, 调查表中包括儿童性别、主要抚养人、家庭类型、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围产期因素 (出生体重, 是否早产, 是否有缺氧窒息史、先天缺陷及抽搐史等) 、是否曾参加书法美术兴趣班等15个自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是否曾参加书法美术兴趣班和是否早产进入回归方程 (表1) 。其中儿童是否参加书法美术学习、是否早产与VMI标准分相关。

3 讨论

Kulp等[2]认为儿童视觉运动统合发展不良归因于以下一种或多种缺陷:视觉分析/视觉空间能力、动作协调、视觉构思力或视动统合能力。许多研究表明, 视觉运动统合能力缺陷基本上与智力低下的程度平行[3]。本研究中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VMI标准分与韦氏智测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 0.790, 0.764 (P值均<0.01) , 与既往研究结果近似, 说明VMI标准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智能发展水平。

有学者报道, VMI标准分与阅读和数学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的效度r为0.51~0.75[4], 与小学生的斯坦福阅读和数学学业成就测验成绩高度相关[5]。本研究结果显示, 儿童VMI标准分与数学、语文和外语成绩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194, 0.205, 0.065, 与数学、语文成绩均高度相关 (P值均<0.01) 。说明VMI可以作为一种早期识别和预测儿童学习能力的筛查工具。

视觉运动统合是感觉-反应统合中发育最早的, 它的完善以视觉、运动和大脑良好的生理发育为基础, 同时也与后天教育训练及其它环境因素相关[6]。笔者在对深圳市部分小学生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测查的基础上[7], 随机抽查每年级各1个班, 作相关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本研究结果提示早产与VMI标准分相关。其他学者也报道早产与7岁时运动和认知发展有关, 视觉运动统合测试平均分明显降低[8,9]。说明围产期高危因素仍为最值得重视的因素。

手写能力通常是儿童心智和社会基础的指标, 一些学者证实视觉运动统合能力与抄写字母能力及书写空间组织能力有关[10,11]。本研究结果提示, 对于学龄儿童是否参加书法美术培训对VMI标准分影响较大, 与有关报道结论一致[12]。由此笔者推测对书法美术感兴趣的儿童可能具备较好的视动统合能力, 而绘画和书法训练可能促进了其视觉分析、动作协调、视觉构思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还有待扩大样本量来做更深入的探究。

VMI简便实用, 结果能较好反映儿童的智能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 值得在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中推广应用;对于在筛查中存在问题儿童, 应进行干预;只有重视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的影响因素, 加强孕期保健, 探索有效的系统干预措施, 才能促进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展, 从而提高儿童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BEERY KE.Administration, scoring and teaching manual for the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l-motor integration with supplemental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l percept and motor coordination.Philadelphia:Mod-ern Curriculum Press, 1997:2-5.

[2]KULP MT, SORTOR JM.Clinical value of the beery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supplemental tests of visual perception and motor coordina-tion.Optom Vis Sci, 2003, 80 (4) :312-315.

[3]李公正, 刘灵, 洪琦, 等.智力低下儿童的视觉-运动综合能力发育.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1995, 16 (1) :44-46.

[4]LIUHH.Arevision of Beery's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l-motor integra-tion.Taiwan:Provinicial Taipei Junior Normai College, 1991:72.

[5]SORTOR JM, KULP MT.Are the results of the beery-buktenica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its subtests related to achievement test scores?Optom Vis Sci, 2003, 80 (11) :758-763.

[6]兰莉.视觉-运动整合的研究进展.中国儿童保健, 1999, 7 (4) :263-264.

[7]张芳蓉, 程红, 李公正.深圳市部分小学生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测查.中国儿童保健, 2007, 15 (2) :141-143.

[8]COOKE RW, FOULDER-HUGHES L.Growth impairment in the very preterm and cognitive and motor performance at7years.Arch Dis Child, 2003, 88 (6) :482-487.

[9]FOULDER-HUGHES LA, COOKE RW.Motor,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born very preterm.Dev Med Child Neurol, 2003, 45 (2) :97-103.

[10]DALY CJ, KELLEY GT, KRAUSS A.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handwriting skills of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A modified replication study.Am J Occup Ther, 2003, 57 (4) :459-462.

[11]BARNHARDT C, BORSTING E, DELAND P,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written lan-guage and math.Optom Vis Sci, 2005, 82 (2) :138-143.

青少年生长发育与运动 篇4

1 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必要性

生长发育与人类进化繁衍息息相关,犹如人类之于宇宙的研究,人们对其探索永无止境,前仆后继地致力于“真相”揭露,成为生物学界永恒的主题。从全球范围看,改善生长发育状况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从一个国家看,儿童少年的良好发育是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的基础;而从提高人口质量和民族体质等宗旨出发,针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是造福后代的伟业。同时,通过国家全民体质监测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与国外同龄儿童(日本、美国、加拿大)相比,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状况与之相差甚远。

尽管人类发育具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人的发育受到先天遗传、后天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个体又都呈现一定的个性,这也就决定了生产发育研究将是一项极为广博而复杂的工程。20世纪,大量的人类生长发育的研究工作解答了许多的未知数,如群体分析判明,受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的影响,人类发育不仅存在个体差异、性别差异,且在城乡间、地域间、民族间、种族间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如在探索影响生长发育因素过程中,双生子研究方法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素材等。大量实践证明,生长发育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之一。

2 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几个现象

2.1生长发育差异

人类发育具备一定的普遍性规律,但受先天遗传、环境因素等影响,人的发育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并且在城乡间、地域间、民族间、种族间等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四大种族在肤色、颜色、发色、发型、头型、身高等自然体质特征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也成为四大种族存在的依据。再如,中国北方儿童的身高、体重普遍高于南方儿童,中国城市儿童身高、体重普遍高于乡村儿童。

2 . 2青春期的生长发育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为成年人的过渡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同时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其在人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一般。青春期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大量考证表明,青春期分为早熟型、晚熟型和均衡型。

早熟型:青春期启动得最早,女孩在8~9岁,男孩在10~11岁。突增高峰出现得早,停止生长时间也早。突增时间可维持1年左右, 整个生长期缩短。此型的儿童多为矮胖型,以女孩居多。

晚熟型:青春期启动得最晚,女孩至14~15岁,男孩至15~16岁方开始发育,突增高峰出现最晚,停止生长时间也最晚,突增时间维持最长,可达3年左右。整个生长期也较早熟型延长。此型的儿童多为瘦长型,以男孩居多。属此型的少年朋友切勿焦虑,按照这种发育类型,科学家预见,你是必然“后来居上”的。

均衡型:介于早熟型与晚熟型之间,青春期启动在12~16岁之间,女孩子较男孩子要早,热带比寒带要早,突增时间维持2年左右。

3 骨骼发育和生长发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致力于骨发育与性发育关系的研究报道与日俱增,有学者以百余名少女为研究观察对象,对其骨发育、性发育和体格发育进行动态观察。大量研究结果一再证实,犹如树的年轮之于树龄的关系,骨龄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生物学发育年龄, 对探讨生长发育规律、诊断发育障碍疾病、预测儿童成年身高、预测女孩初潮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许多因素都会影响骨骼发育成熟,骨骼的发育受到包括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因素、个体内分泌激素的改变和性发育成熟度的不同等的影响。儿童内分泌系统常伴随着体内成分的改变以及肥胖的发生而发生变化。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也可能会间接 影响到儿童的骨骼发育。当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这种病症多发生在更年期后,但大量学者认为,这种病症是青少年期疾病在中老年时期的爆发。

生长期骨峰值增加10%,会将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降低50%。人体一生中骨质积累最快的时期是在青春期前后的3~4年时间里。若要最大化骨峰值,延缓晚年骨质疏松的到来,应在此关键期进行必要的干预。钙摄入量是在影响骨质积累的环境因素中易于改变和干预的重要因素。

4 体成分和生长发育

20世纪30年代,“化学成熟”概念的出现引发生物学界热议,所谓化学成熟即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具有较恒定的成人化学成分水平状态。40年代初,美学学者Behnke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瘦体重”概念,所谓瘦体重即去脂体重,这一概念的出现使体成分研究重点从分析人体化学成本理论过渡至体脂肪和瘦体重分析上,自此儿童少年体成分的变化规律日渐明朗。大量实践证明,体脂肪分布与体成分变化均受到雄性激素的调节作用。青春期作为人体生长发育第二高峰期,较高水平的膳食摄入量是满足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需求的关键。能量摄入过少,难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影响生长发育;能量摄入过多,过剩的能量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易引发肥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患病率不断攀升,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成人常见代谢病随着肥胖患病率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

一个人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泛指1~18岁),这个时期对一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至关重要。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处于旺盛期,此时的重要特征是其需要大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促进其体格和智力的正常发育就必须保证其充足的营养素供给和适宜的能量摄入。目前在能量摄入方面,受到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和急剧转变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能量摄入不足和能量摄入过量问题同时困扰着儿童青少年。一方面影响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最显著因素是长期能量摄入不足而导致的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每年因能量摄入过剩引发的青少年肥胖问题日趋严峻。据统计,2002年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达4.3%、1.8%,且近年来这一数据呈现不断攀升态势。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体重并非判定肥胖的唯一标准,还应结合皮下脂肪层厚度来综合判断。

19世纪,儿童身高加速生长现象日渐突出,关于青少年性发育提前的议论此起彼伏,学者们基于这一现象的出现提出了生长的长期加速现象。生长的长期趋势可通过诸多指标得以体现, 既体现于青少年身高、体重、月经初潮等敏感指标上,也反映在头围、脑重、牙龄、运动能力等发育指标中;既见于儿童期,也见于成人期;既反映在体格发育方面的变化,也体现在智力方面的变化。

心理运动发育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1年3月在我中心康复科接受治疗的唐氏综合征患儿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最小12个月, 最大57个月, 平均 (28.37±12.58) 个月。

1.2 入组标准

(1) 符合唐氏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并经过染色体检查确诊的患儿; (2) 年龄1岁以上; (3)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接受过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的评估; (4) 能坚持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儿。排除标准: (1) 排除其他颅脑畸形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智力低下; (2) 不能合作、不能坚持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本组30例患儿均采用运动发育推拿法[3]治疗, 以小儿推拿中医推法、按法、揉法、压法和摇法为主, 运用手法来实现触觉、运动觉和前庭感觉等方面的感觉输入, 增加患儿的感觉经验。根据患儿具体情况, 每周治疗3~5次, 每次20~30 min。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指导患儿家长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每天在家中对患儿进行治疗。同时配合肌力训练方法治疗。

1.4 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评估量表中的粗大运动评估部分 (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Gross Motor, PDMS-GM) 进行评定。选取稳定性 (Stationary, ST) 、移动能力 (Locomotion, LO) 、实物操作能力 (Object manipulation, OB) 和粗大运动发育商 (Gross Motor Quotients, GMQ) 计算分值。通过治疗前后分值的变化, 分析唐氏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变状况。粗大运动评估量表包括151项测试项目, 分别测试反射、稳定性、移动能力和实物操作能力4个运动技能区的能力。>12个月的儿童评估有稳定性、移动能力和实物操作能力3个运动技能区, 包括143个测试项目。PDMS-GM中的每个项目都采取3个评分等级, 即0分、1分和2分。评分标准:如果一个儿童能够全部完成特定的动作, 即可得2分;如果有明确的意愿去做, 但没有能够完成动作, 则给1分;如果根本没有完成动作的意识, 也没有迹象表明这个动作正在发展出来, 则给0分。本文的患儿纠正胎龄均>12个月, 故评估分别测试了稳定性、移动功能和实物操作能力3个运动技能区。每例患儿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评估, 2次测试间隔为3~4个月。评估由专业的康复医师或治疗师进行, 评估环境设在安静、独立和采光较好的房间, 室内温度在20~30℃, 患儿着衣为1~2件。在不违反评估要求的情况下, 2次评估尽量安排相同的家属在场, 以鼓励患儿发挥最佳水平。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以表示, 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唐氏综合征患儿经过3个月的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 患儿的总体粗大运动发育有了明显改善, 患儿的ST、LO和OB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治疗前后4项PDMS-GM各分值指标大部分上升, 其中ST治疗后上升25例, 占83.33%;无变化5例, 占16.67%。LO上升17例, 占56.67%;无变化12例, 占40%;下降1例, 占3.33%。OB上升21例, 占70%;无变化5例, 占16.67%;下降4例, 占13.33%。GMQ上升27例, 占90%;无变化3例, 占10.00%。治疗前后均值经统计学处理, P<0.001和/或P<0.01, 见表1。

3 讨论

唐氏综合征是小儿智力低下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临床表现除智力明显低下外, 往往伴随着运动发育的落后, 生长发育始终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由于该病属于遗传性疾病, 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 采用各种方法早期进行康复干预是迄今为止最佳的治疗方法, 早期干预对唐氏综合征患儿的长远动作发展会起到重要影响。

唐氏综合征患儿康复治疗的目标并非像一般人所认为的是加速其粗大动作发展的速度, 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异常动作模式”倾向。因为唐氏综合征患儿由于全身肌肉张力低下、韧带松弛、肌力偏低以及手臂、腿的过短, 而造成粗大运动功能障碍。如果不加以早期干预, 唐氏综合征患儿为了能够站立和行走, 就会采用补偿性动作模式来克服由于先天缺陷而造成的运动不便和阻力。长此下去, 患儿身体的某些部位由于错误的负重, 则会造成各种畸形, 例如其下身低端的位置 (臀部) 外旋、膝盖过伸、手掌向下、双足外旋等, 最终严重地影响其生长发育。

运动发育推拿法是在运动发育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中国传统的小儿推拿手法与国外神经发育治疗法而设计的小儿康复运动治疗法。主要采用中国小儿传统推拿手法中的推、揉、按、压、扳和摇等手法, 按照患儿运动障碍的部位进行剌激, 调节患儿的肌肉和肌张力状态, 运用手法来实现患儿触觉、运动觉和前庭觉等方面的感觉输入, 增加患儿在这些方面的感觉经验[4]。同时又吸取国外治疗脑瘫神经发育疗法中的主要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改变患儿的体位和姿势, 纠正异常姿势, 预防畸形的产生和加重, 促进符合运动发育规律的、正常姿势的生成, 促使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提高[5]。通过对本文30例患儿的临床观察发现, 经过治疗后, 患儿肌力增加, 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异常姿势得到纠正, 从而避免了各种畸形的发生。从PDMS-GM评估中发现, 治疗后患儿的ST、LO和OB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各项分值指标上升, P<0.001。尤其是ST上升最明显, 达83.33%, 而LO仅有56.69%上升, P<0.01。这可能与正常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相一致。

总之, 唐氏综合征患儿是由于常染色体畸形所致的遗传性疾病, 要想完全治愈是不可能的, 我们康复治疗的目的就是利用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早期干预, 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运动发育推拿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它能显著改善唐氏综合征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从而抑制其异常动作模式的产生, 达到正常站立及行走的功能。

关键词:运动发育推拿法,唐氏综合症,粗大运动评估

参考文献

[1]Roberts J, Price J, Malkin C.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down syndrome[J].Ment Retard Dev Disabil Res Rev, 2007, 13 (1) :26-35.

[2]Rhonda Folio Rebecca R.Fewell 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J].Inc, 2000 (33) :52.

[3]史惟, 杨红, 施炳培, 等.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7, 2 (5) :38-47.

[4]史惟, 王素娟, 廖元贵, 等.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 (12) :56-57.

剖宫产与儿童心理发育异常 篇6

近年研究显示, 剖宫产可能是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因素之一。正常阴道分娩时的子宫收缩对儿童的感知觉发育有重要意义。胎儿娩出产道的各个动作即是一种感觉统合, 也就是说, 阴道分娩的过程中在神经体液调节下, 胎儿受到宫缩、产道适度的物理张力改变, 身体、胸腹、胎头有节奏地被挤压, 这种刺激信息被外周神经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形成有效的组合和反馈处理, 使胎儿能以最佳的姿势、最小的径线、最小的阻力顺应产轴曲线而下, 最终娩出。而剖宫产却属于一种干预性分娩, 没有胎儿的主动参与, 完全是被动地在短时间被迅速娩出。因此剖宫产儿不能象阴道产儿在限定时间内顺势通过产道各个平面连续完成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等动作, 缺乏了最初的脑成熟刺激, 未曾适应这些必要的刺激、考验, 可能造成潜在的大脑对外界环境协调及应变能力缺陷, 容易表现为本体感和本位感差等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也就是说, 剖宫产影响了儿童对各种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有效组合, 导致感觉统合失调。此外, 由于剖宫产母亲产后泌乳延迟, 加上麻醉及疼痛原因, 母子早期接触不足, 缺乏足够的触摸与爱抚, 触感觉信息在头脑中统合不良, 可造成触觉防御过度或防御过弱, 也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一个主要方面。

当然, 除了剖宫产手术对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 也应该指出, 导致剖宫产的医学指征对儿童感觉统合功能也存在影响, 作为剖宫产医学指征, 剖宫产母亲常有骨盆狭窄、或有孕期妊娠合并症如妊娠水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位不正、脐带绕颈等, 这些医学指征会增加剖宫产对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损伤。

感觉统合失调主要表现在身体平衡功能障碍、触觉防御障碍、本体感运动障碍、视 (听) 觉障碍。临床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手脚笨拙、容易跌倒、左右不分、易迷失方向;写字笔画或部首颠倒、大小不一、写字出格、看书会跳字、跳行;阅读困难、计算出错等造成学习能力不足;孤僻、不合群、胆小、害怕陌生环境、社交能力差、害羞、不安、依恋妈妈、怕黑;脾气急躁、怕人碰、攻击性强;偏食、挑食、独占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易学会系鞋带、骑车、跳绳、翻滚、易晕车船及大幅度运动时易头晕等。由于上述种种问题, 影响了儿童智能的充分发展, 出现学习或运动方面的障碍, 导致学业失败或日常生活中的挫折, 从而继发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问题[1]。

3 剖宫产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剖宫产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结构, 即使除外医学指征, 剖宫产手术本身仍然对智力结构有不利影响。

如前所述, 剖宫产对新生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有影响, 但随着新生儿日龄的增加, 脑组织功能在生后28天基本恢复正常, 分娩方式对儿童脑功能的影响到学龄期己基本无明显表现。这是因为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的外界因素不同, 不同外界因素使脑血管出现一过性改变, 但当外界因素解除后, 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的脑血管均趋于稳定状态, 以适应新陈代谢的需要。虽然不同分娩方式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指数有短暂的生理性改变, 但胎儿出生后脑血管的适应性调节作用使这种差别很快消失, 故选择自然分娩或剖宫产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均不会影响儿童总体智能发展。然而, 尽管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代偿和修复能力, 在智力结构方面还是会留有剖宫产出生时脑功能损伤的痕迹, 尤其是医学指征剖宫产儿, 他们到学龄期仍然无法完全恢复, 如表现在数字广度的成绩不如自然分娩儿[2]。

作为剖宫产医学指征, 很多妊娠合并症有可能导致胎儿宫内慢性缺氧而致缺氧缺血性脑损害。胎儿缺氧和新生儿窒息对新生儿神经行为能力有明显影响, 只要有宫内缺氧缺血因素存在, 无论新生儿临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 有无Apgar评分降低, 对围生儿均已造成了脑损伤。由于脑内不同区域对于损伤的易感性不同, 额叶、顶叶、海马等对缺氧缺血最敏感, 而额叶、顶叶和海马参与注意功能系统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因此胎儿窘迫等剖宫产医学指征的儿童的反应注意力和短时记忆力的智力结构会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社会功能。

4 剖宫产与儿童发育性疾病

剖宫产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人类注意的功能系统包括皮层 (额叶、颞叶、顶叶) 和皮层下结构 (边缘系统、网状激活系统、基底节) 以及基底节、丘脑和额叶之间的相关通路和投射系统;同样, 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以及相关的下行通路参与了反应抑制过程。抑制的神经机制还包括边缘系统、中颞叶、纹状体和前脑通路, 尾状核和海马也参与了对无关刺激的反应抑制。上述部位的损伤均会导致注意系统的损害, 结构和通路的损害越广, 导致的注意系统的损害越大[3]。近年研究发现, 剖宫产可能导致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神经功能紊乱, 致使多巴胺介导的行为发生异常。剖宫产对脑内多巴胺代谢的影响与出生后的精神压力存在交互作用, 对多巴胺介导的行为的影响还与遗传因素有关。

由于多巴胺神经通道对出生方式变化的高度敏感性, 剖宫产很有可能引起脑内多巴胺的调控异常, 而ADHD也与脑内多巴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障碍有关, 目前研究者认为ADHD可能与剖宫产出生方式有关, 尤其是医学指征剖宫产儿童可能存在广泛的脑功能损伤, 他们的视觉和听觉持续性注意力和反应控制力均受损, 也就是说影响剖宫产儿童注意力的真正原因是导致剖宫产分娩的医学指征。

剖宫产还可能与遗传因素及出生后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 导致儿童精神发育异常或疾病, 国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产科的并发症与精神分裂症病史有关, 尤其是有剖宫产出生史者, 早发的精神分裂症 (22岁前发病) 比晚发精神分裂症高10倍, 由于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活性增高有密切关系, 揭示剖宫产与神经发育的异常存在相关[4]。

此外, 新生儿时期的母子相互作用对于母亲的养育行为以及亲子关系的建立,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母亲良好的养育方式与和谐的亲子关系, 对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正常阴道分娩的母亲身体恢复快, 分娩后能尽早进行母乳喂养, 与婴儿发生初次相互作用的时间早, 对婴儿的积极反应多;而剖宫产母亲经历了手术的创伤和麻醉药物的影响, 体力和精力恢复都比较慢, 难以顾及婴儿。剖宫产母亲对婴儿出生更易表现出不满意, 母乳喂养可能性小, 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与婴儿发生初次相互作用[5], 而且对婴儿的积极反应较少, 回家后与婴儿的相互作用也较少, 影响母子间协调情感的建立, 以至于母亲的养育行为更易出现问题, 对于剖宫产婴儿的心理发展极为不利, 日后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剖宫产儿童到了学龄期和学龄后期出现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冲动和学习障碍的比例相当高。

总之, 剖宫产对新生儿的脑功能、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注意力、母子依恋关系的建立都有不利影响, 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不利, 到学龄期和学龄后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发育异常。更为严重的是, 剖宫产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多巴胺的紊乱有关, 可能增加童年和成年的神经精神疾病发生的危险。当然, 需要进一步研究究竟是剖宫产本身还是剖宫产相关的医学指征引起了这些儿童发育的异常。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应对剖宫产可能对儿童带来的近期和远期危害有足够的重视, 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因素剖宫产。

参考文献

[1]王梦龙, 静进.剖宫产对儿童发育的影响[J].中国校医, 2004, 18 (2) :3-4.

[2]田晓博, 赵亚茹, 马健, 等.不同分娩方式对学龄期儿童智能及智力结构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25 (12) :910912.

[3]Pessoa L, Ungerleider LG.Neuroimaging studies of attention and the processing of emotion-laden stimuli[J].Prog Brain Res, 2004, 144:171-182.

[4]Verdoux H, Geddes JR, Takei N, et al.Obstetric complications and age at on set in schizophrenia:a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J].Am J Psychiatry, 1997, 154 (9) :1220-1227.

心理运动发育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巨大儿,均为单胎足月初产,孕妇健康状况良好,自愿接受研究监测,剔除失访病例,资料齐全的共186例。研究组95例,男婴51例,女婴44例,年龄(7±1.6)d,出生体质量(4 126±212.82)g,剖宫产59例,自然分娩36例,均为家属自愿接受早期游泳训练的巨大儿;对照组91例,男婴48例,女婴43例,年龄(5±1.3)d,体质量(4 198±187.24)g,剖宫产61例,自然分娩30例,仅进行一般护理及儿童保健。本组新生儿均无病理情况,2组巨大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巨大儿出生后即开始对新生儿家属讲解新生儿游泳相关知识,于生后48h开始进行游泳,游泳过程中同时放舒缓轻柔的音乐,住院过程中每天1次,出院后每星期1~2次,每次10min左右,游泳结束进行常规婴儿抚触,随着月龄增加游泳可逐渐延长至15~20min,返回医院或自行在家进行游泳训练。注意依据巨大儿自身条件选择相应大小的游泳圈,防止溺水或颈部擦伤。游泳过程要有专业人员或家长全程跟随,与婴儿进行亲切的语言及情感交流,密切观察,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对照组91例仅进行一般护理及儿童保健。

1.3 观察监测指标

由专门经过培训的成员负责对两组巨大儿进行了12个月跟踪随访,同时给予训练指导及巨大儿喂养知识普及强化,分别于婴儿6个月及12个月时,应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神经行为发育状况测定与比较,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行为等5个方面,计算发育商数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巨大儿在6个月时在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及社交行为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语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组间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及社交行为评分方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语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神经心理发育评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竞争日益激烈,家长期望宝宝具有聪明的才智及较高的情商,新生儿出生后1岁内是体格发育、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婴儿的神经心理发育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及保健工作者的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巨大儿及儿童超重、肥胖已成为儿童保健学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出生体质量又与儿童超重及肥胖紧密相关,因此,巨大儿这一特殊群体受到日益关注。沈国红等[2]随访研究发现,巨大胎儿在1岁时动作能、应物能及生活能均较正常体重儿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岁时动作能和生活能力仍然低于正常体重儿,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这可能由于巨大儿体重较重,动作笨拙导致爬行晚或缺少爬行过程,而使婴儿四肢动作不协调,影响平衡与协调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自出生后先天具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觉能力,并且有皮肤这一巨大、敏感的感受器,可将各种刺激传入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细胞进一步发育完善,对外界反应更快速、灵敏,从而促进身体协调发展。新生儿游泳是一项科学规范的儿童保健项目,借助水的压力、冲击力刺激皮肤及四肢关节,同时结合抚触进行按摩,促进关节及四肢的自主活动,使婴儿全身放松,游泳同时给予婴儿言语表情等交流,能对婴儿神经系统产生良性刺激,促进婴儿脑神经细胞的进一步发育完善;通过水对新生儿皮肤轻柔爱抚按摩,使身心受到安慰,消除了出生后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恐惧等情绪,促进婴幼儿身心均衡发展。有文献报道,对新生儿给予早期抚触联合游泳保健,发现在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的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抚触联合游泳保健可使新生儿智能及体格发育进一步完善[3,4]。吴燕等[5]对巨大儿进行早期游泳训练,使巨大儿出生后1年内体格发育得到很好控制,以期可以有效预防儿童肥胖症的发生。

儿童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觉、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6]。我们选择在婴儿早期开始对巨大儿给予早期游泳训练,发现除语言外,在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能力及适应能力等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雪丽霜等[7]对剖宫产出生的巨大儿进行抚触及随访,发现抚触可提高巨大儿的运动能力、操作能力及交流能力等,在1岁时智能发育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江雯等[8]在对巨大儿进行发育监测的同时给予适合年龄特点的运动训练任务,使巨大儿在1岁时的运动发育指数及智能发育指数均有提高,也说明早期适时、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促进巨大儿1岁以内的运动能力充分协调发展,使其不会受到体重过重的影响而妨碍神经运动的发育。

综上,随着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的开展,对巨大儿可开展游泳、抚触、科学的喂养方式等综合干预方法,促进婴儿体格及神经心理的正常发育,提高四肢协调能力的发展。

摘要:目的 观察巨大儿在婴儿期进行游泳训练对神经心理发育状况的影响。方法 随访调查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临床资料齐全且家属自愿接受监测的的巨大儿186例,其中研究组95例,出生48h接受早期游泳训练;对照组91例,仅进行一般护理及儿童保健;于6个月、12个月时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行为测试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巨大儿在6个月时在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及社交行为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语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组间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及社交行为评分方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语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进行游泳训练对巨大儿神经心理发育有促进作用,是一项对巨大儿综合发展有利的现代保健项目。

关键词:巨大儿,神经心理,发育,游泳

参考文献

[1] 赵枫,雷莉.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生长发育情况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194-3196.

[2] 沈国红,郭建华,郑楠,等.巨大胎儿体格与智能发育随访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2005,13(6):531-532.

[3] 黄素均.抚触联合游泳对新生儿智能和体格发育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6-17.

[4] 郝频,黄秋双,邹芝梅.游泳与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6):531-533.

[5] 吴燕,黄俊,李春娟,等.早期游泳训练对巨大儿体格发育的研究[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5):392-393.

[6] 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等.儿童保健学[M].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3.

[7] 雪丽霜,叶梅艳,覃桂荣,等.抚触对巨大儿睡眠及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8):1073-1075.

上一篇:电力现状下一篇:举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