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效果分析

2024-09-30

受众效果分析(精选4篇)

受众效果分析 篇1

一、引言

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对受众的认识、感情、态度以及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导致受众在这些方面产生改变。在对传播效果的定义中, 有着更广泛的一种定义。这种定义认为, 传播效果是指各种类型的传播活动对社会各界以及受众本身产生的一切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有意的影响和直接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会是无意的, 也可能会是间接的。由于传播效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部分传播行为的效果往往收效甚微。如果说传播者在实施传播活动或者传播行为的时候, 希望自己的这种活动或者行为达到良好的效果, 就必须以受众为目标, 考虑到受众的心理, 尽量让自己传播的信息被受众所接受。

传播活动必须考虑到受众, 这是因为传播的信息如果需要对受众产生影响, 那么就必须被受众所接受。信息的有效与否, 在于信息被受众接受的数量与程度。因此, 无论信息的本质是如何的, 能被受众接受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因此, 对受众心理进行讨论非常重要, 这不仅使得传播活动或者行为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而且还能使传播活动或行为达到非常好的预期效果。

二、受众在传播上的认知心理

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从表象到本质的过程, 在行动上也有一个从被动到自觉的过程。在传播过程中, 传播信息对受众产生的效果也有程度之分, 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

1. 初级传播效果。

又可以理解为环境认知效果, 因为传播的效果只形成于受众的感知层面。往往用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知晓度”来衡量, 我们通常所说的或者听到的“读报人数”、“收视率”以及“收听率”等指标都是用来反映初级传播效果的。比如, 媒体传播的一些节日公休时间、天气情况等信息, 受众只需要感知到就行了, 受众不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传播效果被称为初级传播效果。

2. 中级传播效果。

这样的传播可以起到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它不仅仅在受众的感知觉层面起作用, 而且还对受众的思维和情感产生影响。一般用“理解度”或者“赞同度”来衡量。大众传媒进行新闻报道或者信息传递时, 常常都带着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 比如该事物的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或者进步与落后等等, 在客观上维护着社会的规范, 促进价值体系的形成。受众在接受到此类信息时, 会在心理进行思考和判断, 逐渐受到影响, 认同并形成相应的价值取向, 作出符合价值取向的行为, 这就是中级传播效果。比如前不久媒体披露的长腿美女虐待小动物一事, 在受众中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传播, 引起了受众及社会对社会公德教育的高度重视。这就是中级传播效果的典型事例。

3. 高级传播效果。

这样的传播效果可以起到社会行为示范的作用。它指的是通过媒体的传播行为, 在作用于受众的感知觉、思维和情感的基础上, 进一步影响到受众的意志乃至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最终使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比如对雷锋同志助人为乐行为的报道, 激发起无数青少年以雷锋作为榜样, 发奋学习、努力工作并乐于为他人服务;又比如《重庆时报》对高校贫困学子的报道, 使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这些贫困学子们生活的艰难, 从而引发众多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

传播者如果想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 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就需要充分认识和重视受众心理的认知规律, 并针对这些规律采用不同的传播策划、采访、写作以及编辑呈现方法。比如对于一般公告式的体育赛事、水情旱情、气象通报、文化娱乐以及车船班次等只需要作用于受众感知觉的浅层新闻消息, 应尽可能地编写得简洁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对于人物通讯、深度报道或者报告文学等这些需要作用于受众情感思维的中层次新闻, 就要依据受众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和文化程度等进行精心创作, 帮助受众深入理解;而对于那些要对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的深层次新闻, 还应运用美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原理加以辅佐创作, 让受众消化吸收并能最终付诸行动。

三、传播需要符合受众的需求心理

在一般的传播活动中, 受众的需求是一种精神和信息层面的需求。这种需求也具有层次性, 这种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以水平、生活标准等为分层标准, 这体现在受众的不同结构层次;二是受众需求本身也具有着非常鲜明的层次性, 对同一条新闻信息, 不同层次的受众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据统计, 文化层次较高的受众, 比较倾向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获取社会时事方面的信息, 而文化层次较低的受众则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杂志等媒介了解明星娱乐信息。

信息传播的目标是受众, 传播事业发展的基点也是受众, 有了受众, 传播活动或者传播事件的存在就有了其特定的意义。从受众的角度来看, 受众能够很好地反映传播活动或者传播事件的效果, 只有在受众处反映良好的传播活动才是良好的传播活动。当然, 传播媒介也需要遵循一些道德标准, 把合法的、理性的、健康的、积极的信息传播给受众, 避免对受众低级趣味的迎合, 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良好的传播。■

摘要:传播的效果是任何传播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它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对受众的认识、感情、态度以及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导致受众在这些方面产生改变。信息的有效与否, 在于信息被受众接受的数量与程度。因此, 无论信息的本质是如何的, 能被受众接受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因此, 对受众心理进行讨论非常重要。

关键词:受众心理,传播效果,影响

参考文献

[1]周丛笑.传播受众心理浅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

[2]佘翌南, 左震.受众心理对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 .

[3]杨纯.浅谈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J].新闻知识, 2002, (6) .

受众效果分析 篇2

什么样的用户才会看网站的信息,什么样的用户才会买网站的产品,这都是我们运营廊坊网站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受众数据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需要良好的市场调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入手呢?

1.企业产品的用户或潜在用户对网络的熟悉程度怎么样,如果大部分受众都不习惯在网络上购买产品那么一般情况下就不用选择这个方式了,当然企业想在行业中有新的创造的情况除外。

2、现有的互联网使用人群对产品的了解情况是怎么样的,通过哪些渠道了解这类的产品,企业可以针对主要渠道进行推广。

3、了解受众对企业网站的需求是哪些,一般情况下访问我们网站的人有两种一类是购买产品的,一类是访问我们新闻的人,我们要考虑为这些人提供想看的信息。

最后德恒文化提示受众分析最重要的是总结各类统计的数据,得出正确的数据更好的帮助廊坊网站建设公司进行网络营销。

受众效果分析 篇3

在现代社会, 受众早已不是被“魔弹”击中后会应声倒地的“靶子”, 其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可以说新闻传播要想达到良好的或者预期性的效果, 对受众的重视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对受众的诸多方面研究中, 笔者以为又以对受众心理的研究为重, 因为它与新闻传播效果有着直接性的联系。

受众心理是个复杂的问题, 它涉及多个方面, 同时它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好在诸多的学者专家对此问题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

一、受众的求异心理和求同心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消费社会的到来以及和谐社会构建这一大环境下, 笔者认为受众的求异心理和求同心理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形式, 值得重点研究。

1. 消费社会的到来催生受众的求异心理

消费社会这一概念始于西方,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谈到“今天, 在我们的周围, 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 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1]消费社会的物质资源丰富, 人们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 社会上层开始进行炫耀性消费, 这是一个国家通往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反观中国社会, 在改革开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社会物品较为丰盛、民众的消费观念不断转变、消费欲望增强的社会, 消费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国消费社会的特征进一步明显。

消费社会的影响不仅限于物质消费领域, 也必然进一步深入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领域。可以说, 媒体信息作为一种产品也在被受众消费着, 而在消费社会中受众的这种消费必然催生受众的求异心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级别。在消费社会到来之前, 物质没有得到极大的满足, 人们的需求就必然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 因而此时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需求也相对较少。从另一方面讲, 相对薄弱的物质基础也决定了媒体无法提供内容丰富、花样繁多的产品。因此, 在这一阶段受众更多了一种求知心理, 他们对新闻传播要求不高, 只是希望从媒体中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和新的知识, 以满足他们对信息和知识的基本渴求, 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劳动生产和工作学习。可以说, 求知心理是受众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也是在消费社会没有到来、新闻传播还未发展之时, 受众最主要的心理需求。当消费社会到来, 面对不断繁盛的媒体, 这时的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单纯获取信息和知识, 而是更多地将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消遣和娱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受众追求的是新闻的符号意义而非新闻本身, 这时受众的求异心理就越发凸显。

求异心理是指人们对没有接触过、尚未认识的事物表现出好奇的兴趣。新的传播形式刚刚出现时, 总能赢得大量的受众, 而一旦这种形式变得司空见惯, 受众便会毫不犹豫地将之抛弃, 因此受众的求异心理给媒体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并且随着我国消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 受众的求异心理将会不断膨胀, 媒体应及早着手考虑应对策略。

2. 和谐社会的构建契合受众的求同心理

简单地从字面上说, 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也叫社会形态。”因此, 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必须要尊重人、重视人, 而作为媒介使用人和媒介信息接受者的受众, 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和重视的对象, 因此媒体和受众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 如何能赢取受众的喜爱, 如何建立和谐的媒体与受众的关系, 恐怕媒体还要下大力气来研究受众。

和谐社会提倡公平, 不以权势压人, 受众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权威声音所做出的判断, 而是更倾向于自主思考, 发出自己的声音;受众也不再满足于对社会精英阶层的关注和仰望, 他们更加重视自我, 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与自我相仿的社会大众。受众的这种转变恰恰契合和促进了当下流行的受众求同心理。

在对受众的研究中, 求同心理是指传播过程能够求得受众强烈的认同感, 能够为受众相信、喜爱并接受, 新闻传播只有求得受众的认同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这也正是构建和谐媒体与受众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在和谐社会、和谐媒体的建设中, 受众的求同心理凸现出来, 成为新闻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受到各方的重视。

二、受众的异同心理对新闻传播的要求

1. 受众的求异心理推动新闻传播的改革和创新

消费社会的到来、受众求异心理的膨胀, 使得新闻传播犹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因此新闻传播面临的将是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 拒绝无意义的同质新闻。

随着新闻媒体数量的不断增加, 新闻资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新闻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 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不但不能吸引受众, 更是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尤其是在消费社会到来的今天, 受众的求异心理促使其不断追求未知的新鲜内容, 而不再满足于毫无新意的同质化新闻。

为了满足受众的求异心理, 媒体不仅要敢于拒绝无意义的同质化新闻, 更要在新闻报道上苦下功夫, 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一前提下, 新闻媒体应该提倡记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个性化的新闻报道, 只有不断创新, 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语言和与众不同的风格进行新闻传播, 才能令受众耳目一新, 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

其次, 不断改进并且注重包装。

在消费社会中, 受众的求异心理会促使其毫不犹豫地抛弃没有新意的新闻, 因此新闻传播要注意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改革创新, 这其中党报的改革应该是重中之重。党报是我国新闻舆论的排头兵, 是报业集团的核心力量, 但是为什么党报上大量的会议新闻会缺乏受众?原因就是缺乏变化, 在内容和形式上千篇一律, 无法满足受众的求异心理。所以, 党报应该从新闻观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着手, 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改革, 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职责, 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

要想满足受众的求异心理, 对新闻传播的包装也是必不可少的。包装犹如化妆, 素面朝天固然不错, 但经常变换精致的妆容更能让人眼前一亮。在新闻传播中, 一个利落的版面、一个优雅的片头、一个创新的板块, 甚至一个令人叫绝的新闻标题都能够对受众产生刺激, 使其体验“异”这种愉悦感。因此, 通过对媒体各种元素的合理调动、创新编排, 既能充分展示新闻的魅力, 增强吸引力, 又能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实现传播目的。

2. 受众的求同心理要求新闻传播体现人文关怀

一般来说, 受众对报道主体会从时间上、空间上和熟悉程度上进行判断, 决定自己的认知, 在时间、空间和情感上越接近的东西受众越容易相信和接受, 也即我们经常谈到的接近性原则。

在和谐社会、和谐媒体的建设中, 受众的求同心理被激发,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 关注身边的大事小情, 媒体为了赢得受众的认同, 就必然要满足受众的求同心理, 这使得新闻传播越来越注重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主要指以人、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处境为关怀主旨和价值追求, 其实质是确定人的主体性, 从而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文价值关怀。[3]在新闻传播中体现人文关怀, 不仅是和谐媒体以及受众求同心理的要求, 更是媒体有社会担当的一种体现。

人文关怀要求媒体能够重视受众、关注受众、反映受众、赢得受众的认同, 这就要求媒体眼睛不仅要向上看更要向下看, 要将上下结合起来, 关注民生, 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谈到关注民生这种人文关怀的主要体现形式, 一部分人往往会理解为就是关注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但是笔者认为, 这仅仅是民生的一个方面而已, 根据涉及范畴不同, 民生也分为小民生和大民生。

首先, 新闻传播应该关注小民生。

所谓小民生, 主要是指百姓的生活琐事、家长里短, 诸如东家水管坏了、西家东西丢了, 这些内容现在已成为民生新闻的主要资源。对于这种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的新闻传播, 我们首先应该予以肯定。从理论上讲, 人们会更关注与自身在地理上、心理上较为接近的内容, 比如从新闻报道中看到邻居的水管坏了, 就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家的水管, 从而关注这条新闻, 这符合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要素, 从情感上讲, 新闻传播关注某一个普通人或某一件普通的事, 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受众的人文关怀。我们的社会是由无数个普普通通的百姓组成的, 在他们身上每天发生着无数件普普通通的事情, 虽然他们大多数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 但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 对他们的关注必然引起受众的共鸣, 满足了受众的求同心理。

其次, 新闻传播更应该关注大民生。

新闻传播对小民生的关注固然没有错, 但是如果仅仅把视角停留在小民生上, 可以说这仅仅是人文关怀的初级阶段, 要想达到人文关怀的高级阶段, 就必须要关注大民生。

所谓大民生, 已经摆脱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范畴, 它指的是涉及多数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件或问题, 例如个人所得税征收、房地产调控等各项和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对于大民生的关注往往会触及多数民众的实际利益, 例如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以武汉为例, 在清末、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 武汉经济繁荣, 汉口一度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 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后来在改革的大形势下, 其他城市迅猛发展, 而武汉则衰落到全国前十名开外, 近些年来复兴大武汉的呼声越来越高, 2011年武汉市首次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奋斗目标, 努力实现崛起和复兴。武汉的发展是和近1000万武汉市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 因此这是一个极佳的大民生选题, 而这样的选题因为和民众利益息息相关, 也必然会受到民众的关注和欢迎。类似的大民生选题就达到了人文关怀的高级阶段, 也必然能够求得受众的认同, 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求同心理。

当然, 新闻传播要想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 就必须将小民生和大民生结合起来, 既关注个人也关注群体。新闻传播更应该将小民生和大民生融会贯通, 大民生的内容可以用小民生的形式来表现, 小民生内容也可以映射出大民生的意义, 这样新闻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也必然能够顺应受众日益发展壮大的求同心理。

三、新闻传播满足受众异同心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尽量满足受众的多种心理需求

马斯洛曾说过“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 ……感到满足的是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他的一部分”, “在动机决定因素的范围内, 任何行为都往往由几个或者全部基本需要同时决定, 并非由一个决定。”[4]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而多种多样的需要又是互相联结并且彼此影响的, 这就对新闻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 在消费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环境下, 受众的求异心理和求同心理成为现阶段主要的受众心理需求, 对于受众的这两种心理, 新闻传播应该认真研究应对, 并尽量使自己的传播既能够满足受众的求异心理, 也能够满足其求同心理, 这样受众的求异心理和求同心理会相互联结并共同作用, 受众才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相对满足, 也才能对新闻传播的内容更加认可。

2. 满足受众异同心理应有度

虽然新闻传播应该极大地满足受众的求异心理和求同心理, 但是这种满足也必须是在一定限度之内的。

有些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恰恰忽视了这个度。近些年来, 新闻媒体为了求新求异, 想出了各种招数进行新闻传播, 其中当然不乏一些优秀的创意, 也有一些媒体忽视了新闻传播应该把握的度。为了博取受众的眼球, 某些媒体大肆刊播刑事犯罪、暴力事件、明星花边新闻甚至一些色情内容, 在新闻传播的形式上, 一味追求趣味性和情节性, 强化新闻中煽情刺激的内容, 这样的做法, 确实可以满足一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 但是却打破了新闻传播应该把握的底线, 导致新闻传播走向娱乐化、媚俗化, 甚至是低级趣味, 这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对受众的精神和心理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 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心中都应该树立起一个底线, 新闻传播要极大地满足受众的求异心理和求同心理, 但这种满足万万不可超越这个底线, 切记满足受众异同心理应该有个度, 不能一味迎合受众。

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一定要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法国]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寒冰.什么是和谐社会 (基本内涵) [DB/OL].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hexie/zl/200705230149.htm

[3]武威.加强新闻传播在新形势下对受众心理的研究[J].东南传播.2010 (6) :105

电影市场媒体受众分析 篇4

1、性别分析

男女比例基本相当,面对的是“情侣电影市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极少有进行单一消费的,一般都是男女结伴:即使偶尔有单人购票的,也是女性观众。女性比例稳中有升,女性文化消费意识提高比男性快:在文化消费的选择中,女性一般会占主导地位;赢得女性观众就赢得市场!

2、年龄分析

电影观众年龄以青年人为主,平均年龄为29.2岁,年龄段以30岁以下为主。在年龄的分布上,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即以18—30岁的人为主,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二(63.5%),而18岁以下和30岁以上的分别只占总数的15.6%和20.9%。20—35岁,消费领域的主力军。把握住他们,就能把握中国的文化消费市场。

3、收入分析

电影观众收入普遍较高。总体上看,四分之三的观众月收入集中在1000元—4000元,其中有73.1%的月收入超过了两千元。具体分析,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2000元的占总数的16.7%,2000元—4000元占59.7%,4000元以上者占13.4%。

4、支出分析

从个人的月支出情况看,四分之三的人集中在500—1000元和1000—2000元两个层段上,分别占总数的2

9.5%和45.5%。500元以下的占总数的15.7%,2000元以上的占9.3%。

5、学历分析

观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大学(大专)以上的占总数的67%,高中专的占25.3%,初中及以下的仅占7.7%。知识层的群体文化消费意识较强;高知识层的群体对西方文化有相当的认同感;生活的休闲娱乐观念对高知识层有很大影响力。

6、职业分析

观众职业以公司职员、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3.3%、23.2%、10.1%和9.9%,工人、个体户和其他职业者占总数的13.5%。所在单位类 型以三资私营企业(47.3%)、国有和集体企业(35.6%)、事业单位(9.3%)为主,在这三种类型的单位工作的人占总数的90%以上。

上一篇:网络时代的信用卡安全下一篇:时尚元素电影海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