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论文(精选10篇)
真实故事论文 篇1
依稀记得, 每次开始倒晚夜班的时候, 病人总是成双的来。
6月30号那天, 依旧没有打破这个例外。
首先, 急诊那边急急忙忙地送了个脑出血的中年男子。据家属说, 他离异, 儿子跟着妈妈。家属是偶尔串门的时候才发现他摔倒在家里, 便心急如焚地送到医院, 只是没有想到, 到了医院才知道病情却如此严重。
等我处理好这个病人之后, 急诊又给送来一个。等他们把住院证交给我的时候, 我看见那单子上面用黑色签字笔写着:缴费50.00元。顿时, 我开始不知所措。50元住院, 钱确实少了。犹豫了一下之后, 根据病情, 便给她安排了重症监护病房, 给她上心电监护, 上氧气, 遵医嘱给她抽血化验, 给她治疗, 延续生命。
等这些陆续做完之后, 我找家属签字。只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朋友和一位老奶奶。老奶奶跟随我到护士站满脸恳请地说, 护士, 你能不能给她免费治疗呢?她从小就有小儿麻痹症, 精神方面也有点问题, 才四十多岁。她老公也已经六十好几了, 还有残疾。儿子才十一二岁。她家穷呢!
我说, 老奶奶, 她老公呢?怎么不见人呢?老奶奶告知我说, 她老公人心好, 家里没钱也想要把她治好, 这不, 刚送来, 他便回去借钱了。
我说:老奶奶, 能少的, 我一定不多收您一分钱。
老奶奶这才满意地去病房照顾病人去了, 小朋友便眼睛都不眨一下地看着吊瓶, 生怕一不小心, 就会造成很大的失误。其实, 我知道, 他守住的是希望, 他生怕他的妈妈就此离去。
等忙得差不多的时候, 我去查房, 看看病人的情况。发现她背上都被尿湿了, 不管是床单、被套, 还是上衣, 全部湿透了, 她已经小便失禁了。我便和医生建议说, 她需要导尿。并顺便和晚班护士一起帮她把弄湿的衣服、床单、被套全部换掉之后, 用水给她把身子全部抹干净。之后, 她终于睡着了, 带着微微的鼾声。似乎这一刻, 很安详。
我跑到库房去给她的儿子背备用床, 顺便给了他们一套床上用品, 让他和那个老奶奶休息一下。小朋友很快便睡着了, 想必他是累极了。
我便忙着我要做的事情。在我收费的时候, 我内心无比纠结。不收, 是科室的成本;收了, 她家如此穷困。我坐在电脑前, 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 心里很难受, 为病人, 为她儿子, 也为她那一直在外奔波借钱的老公。
到凌晨一点的时候, 发现她老公还没有回来。我想, 他是因为借不到钱, 所以才深夜都一直在四处奔波。他家那么远, 没有基本的通讯, 没有基本的交通工具。只怕就连一元钱的公交费, 他都需要省下来给她老婆治病吧。所以他徒步回家借钱, 低身下气, 苦苦哀求。到现在他已经在外奔波8个小时了, 却仍杳无音讯。
交完班, 我便睡了。早上七点多起床的时候, 他还没有回来。接着, 我放四天假。
休假的第三天科室开会, 便赶去科室。同事说, 她被送回去了, 家属要求的。似乎是快不行了, 我们这边有一位护士陪同送她回家治疗。可是, 到她家的时候, 护士忍不住泪眼婆娑。因为呈现在她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场景:土坯房, 上面盖着几片大瓦, 进门, 有张床, 床上依稀有几块床板, 没有席子, 甚至没有床单, 更没有一份像样的家具, 别提值钱的东西了。
把病人移动到床上前, 要她儿子找个床单铺上去。结果不知道是在哪找到的一块极小的布勉强铺到床上。
我们就问, 那他们是睡哪?同事说, 不清楚。同事从她家回来, 便情绪低落。她说, 那时穿着工作服, 没带钱。要是带着钱, 一定拿点钱表示点心意。同事还说, 恐怕办丧事的钱, 都会筹不到。
同事们还说, 在她住院期间, 大家能帮忙的都在帮忙, 能为她服务的一项不落, 能免的都给减免了。她这次住院, 我们倾尽了我们所有的热心来关心她, 照顾她, 丝毫没有因为她家交不起住院费而抱怨。只是, 最后的结果却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后来, 我们大家都沉默了, 再后来便发动了捐款。
我们总是抱怨生活如此不美好, 不和谐, 可是, 看见这样的生离死别, 看见这样的穷困潦倒, 我们有什么资格来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呢?人都一样。手里抱着西瓜, 却又开始羡慕别人拥有榴莲, 便把西瓜丢在一边, 开始抱怨得不到榴莲。看不见自己拥有的幸福, 只觉得别人比你拥有的多, 总是在抱怨上帝如此对待自己, 却不知道自己早已经是上帝的宠儿。
所以, 年轻的时候, 我们就要好好奋斗, 不要让自己后悔。身体健康的时候, 就要好好维持。因为, 没有进过医院的人们永远体会不到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的绝望。
我们拥有的就应该感恩。感谢身边的朋友, 不离不弃;感谢家人健康, 温馨;感谢自己, 感谢那些你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
对自己好点, 一辈子就那么长;对身边的人好点, 因为下辈子不一定遇到。
祝福那一家人幸福, 快乐!
真实故事论文 篇2
地处江干区闹市的三星级酒店,据说从建造开始就事故多多,施工过程几度中断。民间传说是盖楼动了原处的乌龙庙,风水改变所致。
在许多版本的杭州灵异故事中,这一个传播最广。地点是某家星级酒店,毗邻某服装批发市场。
传说中的三起莫名事故
传说中,第一起事故发生在烈日炎炎的午后。工人吃罢午饭,都在简易工棚里躲避毒辣的日头。夏日疲乏,众人昏昏欲睡,半梦半醒间,只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隆一声,响彻了整个工地。大家慌忙跑至楼前一看,只见粉末飞扬遮天蔽日,砖头散落一地。待到尘埃落定后一看,建了一半的第7层,倒塌得干干净净。工人们四下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没有人员伤亡,工程队没有停工。监工仔细排查原因后,找不到事故线索。虽然疑虑顿生,但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只得继续开工。在之后的几个月,酒店的建设都是无风无浪。施工方总算松了口气。但之后的某天傍晚,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作业中,工地里搅拌机、起重机运转得片刻不停。忽然,只听砰一声,十几根钢管从近80米的高空天女散花般坠落。往日笔直的塔机歪了,塔吊的吊钩上还吊着一捆钢管,在半空中摇摇欲坠。
工人们半晌回不过神,战战兢兢地爬上事故现场。不幸中的万幸,塔吊上砸下的钢管只是压坏了一些砖头,并没有人受伤。塔吊事故后,工程队觉得有些邪门,暗地里做了些工作,并日查夜查,做好安全措施,只盼顺利交房。但就在整个工程竣工前不到一周,事故再次发生了。
此时,事件有了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两个工人在搬运垃圾时,离奇地从尚未建好的楼梯跌落,被发现时已经断气。另一个说法是,某天,工人们晚上都已经熄灯睡觉,其中有人突然说自己的手电筒落在了工地上,要去取来。大家劝说他明天再去,后者执意不肯,摸黑上了楼。
做苦力的人大都睡得沉,谁也没发现那个人当晚再没回工棚。第二天,大家上工时发现他冰冷地躺在了一楼的水泥地上。
断头刑场,冤气郁结
松木场民国时是一个刑场,行刑之地,血腥之处,总是有冤灵出现。
《杭州市志》里说,松木场,宋时为柴场,也称棕毛场。郊至灵竺香客皆泊舟于此,茶肆、店铺林立,有松木场市之称。民国时为行刑之地。
所以,老杭州人都知道,松木场以前是个刑场。是刑场就是断头台,冤气郁结。这个故事中的酒店在松木场附近。
3号楼的水声
该酒店灵异事件发生的地点,缩小得非常精确。酒店一共有三幢楼,地点就在3号楼。
话说,酒店客房女服务员夜间打扫房间,忽然听闻某个房间里传来滴滴答答的水声,滴答滴答滴答像是有人洗完手后,水龙头没有关紧,水珠敲击池壁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听来,声音特别明显。
服务员侧耳听了一会儿,觉得并没有其他动静,心里嘀咕了两声,开始继续收拾房间。过了一会儿,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持续不断。
她正在走廊中央,仔细倾听,但无法确定声音是从哪个房间传出,时断时续,时远时近。那服务员心里涌出一阵瘆人的寒冷,快速地收拾起剩余的床单被单,想离开现场。
此时,水珠滴落声又响了起来。她不想回头,却像有无形的力量令她扭转脖子回头看,只见一个白茫茫的影子在走廊里,一闪而过。
古宅心慌,树老成精
凌晨的天空,发出深蓝色的光芒,不见任何的星星月亮。老酒店走廊尽头,插卡开门,房间中的一切好像开始苏醒,灯陆陆续续打开。还有一个不太灵光的灯泡拼命地挣扎了两下,才把自己点亮。
这么一个诡异的开头,倒很适合超过50年历史的老酒店。只要是古宅,浸染了岁月,未免鬼气重重。这家杭州最老资格之一的酒店,也是西湖边传说最多的酒店。
这些故事,msn上的朋友说过,西湖的船夫说过,西泠桥脚下拍宝丽来快照的人也说过,可这只鬼对于我们而言还是很有说头。
吊死在房间的女人
据说,该酒店在整个集团内部的代码是slh,非常邪门,新老员工都听说过它的故事。
酒店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那时候房间都是苏式风格,灰色外墙,屋顶非常高。高度大概在4米,而一般酒店的顶高也就是2米6左右,普通标间面积是50多平方米,足可想见空间的空旷,甚至是空荡。再加之靠山面湖,房间多少有些潮湿,这就在硬件上让酒店有些肃穆。
真正让slh有灵异传闻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件事。
据说,当时有个男人到酒店入住。办好住宿手续后,洗漱完毕准备睡觉。半夜突然觉得异样,猛然惊醒,起夜上洗手间,竟然发现角落有个女人吊死在屋顶。
男人当时即被吓呆了,连滚带爬冲下楼,到酒店大堂呼救。后来的统一说法是,女人先吊死在房间内,但因为房顶太高房间太空,男人入住时比较劳累,起初并没有发现。
这个说法是否如此,无法考证。只是,此后会有客人投诉:晚上的时候,洗手间有流水的声音,比较极端的还能听到刷牙的声音。但slh的鬼名,慢慢就传开了。到了现在,slh的鬼故事有了升级版。
还是服务员整理房间,明明是刚刚收拾好的房间,但是好像又有人住过了。杯子里有水,牙刷上挤了牙膏,电吹风也放在桌子上。起初,服务员以为是自己恍惚了,就又重新收拾了一遍。在她继续整理隔壁房间时,却被检查客房的经理训话,说漏了一间。她一看,发现那间就是收拾了两遍的房间,里面的东西全部被人用过。
但,走廊里的监控录像显示没有人进过那个房间。
寻找“真实”的故事 篇3
嘿嘿,未必哦,因为关于这三只小猪的故事有好几个版本呢。现在要告诉你的这个,可是由“一只狼”口述的“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与你以往听惯了的那个故事完全不同。请注意,这是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既然是一个全新的真实故事,那么以前故事里那只残暴可怕的狼当然不见了,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只戴着眼镜、彬彬有礼的狼,他叫亚力山大,你也可以叫他阿力。
阿力说,自己根本不是什么大坏蛋!因为狼喜欢吃小猪、小羊这类可爱的动物并不是他们的错,这是天生的啊,这是天性!不然,同学们你们可以扪心自问,是不是喜欢吃汉堡包呢?喜欢吧?那么,你也是大坏蛋吗?显然不是啊。每个人、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天性,所以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而是也应该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一下。
阿力还说了,以前那个“坏蛋大野狼”的故事当然也是错的!而真实的故事,是由一个喷嚏和一杯糖引起的——阿力这天要为亲爱的老奶奶做生日蛋糕,但发现糖用完了,他不得不去向邻居借杯糖。阿力得了重感冒,一直在不停地打喷嚏,不巧的是,他这个邻居就是一只小猪,而且是一只并不聪明的猪,因为他用稻草盖了一幢房子,哪一个脑筋正常的家伙,会用稻草盖房子呢。所以阿力才敲了一下门,那扇稻草做的门马上就掉下来,散了一地。这时候,阿力的鼻子开始发痒,一个大大的喷嚏就冲了出来。你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吗?那一幢草房子居然全倒了,草堆的正中央躺着一只小猪,他已经死了。
丁冬!请正在阅读的你诚实回答:如果现在你的面前有一个非常美味的汉堡包,你会无缘无故把它扔掉吗?不会吧,那多浪费!所以阿力会丢弃草堆里这块上好的猪肉吗?当然不会啊,那样做也是不对的,阿力只好把它吃掉喽。
可阿力还是没有借到一杯糖,他只能去另一个邻居家借了。这个邻居是第一只小猪的弟弟,他比较聪明一点,但也没有聪明多少,因为他用树枝盖房子。阿力觉得他的鼻子又很痒痒,他又打了一个好大的喷嚏。你一定不相信,这只小猪的房子跟他哥哥的一样,全倒了。而这只猪,当然也死了。浪费食物是不对的,阿力只能再吃一顿晚餐了。
阿力还要继续去借糖,他走到邻居第三只小猪的家。这一定是家族里最聪明的猪,他用砖头盖房子。阿力敲了敲门,可是猪小弟却大喊大叫:“你那个又老又丑的奶奶不是只吃肉吗?……”阿力很生气,小猪怎么可以这样侮辱他的奶奶他的长辈呢,真的非常没礼貌,一点都不尊敬老人!阿力能不发狂吗,当警察围过来的时候,他正要打破猪小弟的大门, 并且不停地打喷嚏……这个时候,记者们也围了过来,当他们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之后,觉得一个生病的家伙去借杯糖这种事情听起来一点也不刺激,所以,他们就把故事夸大再夸大、扭曲再扭曲,就变成了——一只坏蛋大野狼狠狠地吹倒了小猪的房子,吃掉了小猪。
阿力说,真实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他完全是被冤枉了!
怎么样?你相信阿力的遭遇吗?你还坚持以前听到的三只小猪的故事是真实的吗?你还一定认为狼就是大坏蛋吗?相信你不会了吧!如果我们站在阿力的角度来解释和看待这件事,那么狼真的很无辜,而小猪呢也并不完全值得同情,你看第三只小猪竟然连一点尊敬老人的美德都没有!
可是,我们还可以再阅读得仔细些——书的整个封面是一张大大的“大野狼日报”,上面写着“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这样一篇报道。而书的里面也有一张报纸,不过和“大野狼日报”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由小猪们办的“小猪日报”,上面的报道标题却是“坏蛋大野狼”,旁边还有着“适合猪阅读的新闻”这样的报纸说明。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两份完全不一样的报纸,正是分別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视点”和“出发点”,所以这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判断呢?确实,事情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它展现给我们的现象有时是有可能被歪曲过的。但请注意了,事实的真相却始终只有一个。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注意观察、了解事实的真相,而且我们还要学会用自己独立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同时,你是不是也试着学会了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来品尝阅读、讲述同一个故事!
另外再给你一个闪亮的提醒:你还可以关注一下另一本名叫《三只小猪》的书,它是由美国作家大卫·威斯纳创作的。在这本书里,三只小猪竟然被狼吹出了故事,故事外安全吗?故事外的三只小猪会对狼做些什么呢?这完全又是另外一个三只小猪的故事了……
真实故事论文 篇4
中国的电视节目讲故事从东方时空的《百姓故事》就开始了, 而近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中央电视台的科技类节目《走进科学》《科技之光》, 讲述百姓身边的奇事, 怪事, 感动的事的《生活》, 记录法制进程的《法治在线》, 口述体纪录片栏目《讲述》等, 各个省市台的有江苏卫视的事件类栏目《人间》、湖南卫视的情感类访谈节目《背后的故事》等故事类栏目, 以其独有的百姓身边事吸引着观众, 引领着中国电视媒体故事化的浪潮。
故事类叙事方式的节目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它受受众欢迎的原因有哪些呢?
悬念迭起的情节, 电视剧般的讲述, 受到观众广泛的接受度。
1, 题材新奇, 以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为例, 经常选取新奇独特的题材, 比如一位日本籍华人在戈壁种树十年的故事, 或者是患有先天性自闭症的孩子的生活, 还有营救掉进30米高的烟囱里的工人的故事等等, 非常有吸引力, 可看性。而好的选题就是一个故事能否讲述成功的关键。
2, 故事情节悬念迭起,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吸引光中眼球, 让人有持续的关注, 观众在层层推进的情节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以及知识和信息。讲故事时候的铺垫, 渲染, 揭秘满足了受众的探求心理。
3, 受到电视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发生, 发展, 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 电视是大众文化。故事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消费方式, 源远流长。因此, 电视把复杂的社会生活浓缩在故事类节目中, 通过简单易懂的讲述呈现在观众面前, 满足了大众的需求。而且主人公多为普通人, 贴近百姓生活, 视角独特, 在平凡中制造不平凡。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使故事类的叙事方式在电视节目中被广泛应用, 各个电视台几乎都有自己的故事类节目, 在故事类节目普及的同时, 同质化现象严重, 很多节目缺乏特色, 竞争日益激烈, 节目的制作缩水, 摆拍现象严重, 很多不能还原的场景, 缺少当时资料的情况下, 大量使用模拟拍摄, 要当事人表演一遍当时的情况, 甚至包括重新掉下井, 再次回忆起悲伤的过去, 使当事人的心情受到很大影响, 很多情节甚至是为了节目好看编导导演当事人表演, 失去了真实的记录。有些节目甚至只有一分钟的现场资料, 可以扩张成40分钟的节目, 全靠后期模拟拍摄。失去了真实的记录也就失去说服力和现场感。电视节目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和收视率指标成为了故事化讲述的一大压力。收视率的高低决定着广告投放量的多寡和节目的生存和发展。
电视节目故事化有它的优势, 但是不能滥用了故事, 故事化不是泛故事化, 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要尊于事件本身, 遵循真实性原则, 不能做夸张的艺术加工, 因为电视节目毕竟不是电影电视剧。叙事学的价值在于“有助于对任何一个叙事图像叙事的审美感受过程还原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由此, 电视图像叙事正真正创造, 释放了电视图像叙事的威力和作用。”电视有这天然的讲故事的优势。观众对于电视图像, 声音的接受度高, 而如何利用好这样的优势能够使故事类节目在众多的节目中独树一帜, 使节目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揭示深刻的社会道理, 在潜移默化之中将道理深入受众心中, 使他们对节目有更多的期待, 在看完节目后有深刻的思考。比如, 在《生活》栏目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推出了纪念地震一周年特辑, 寻找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行报道。在节目中有高位截瘫, 做了九次截肢手术的女孩, 有在地震中失去妻子孩子, 从地震中走出后重新结合的夫妻, 有妻子唤醒植物人丈夫的感人故事。每个主人公都有自己的事迹, 从不同的主人公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地震后他们嫩的坚强, 执着, 爱心, 梦想。从节目中, 受众会有深刻的感触, 会想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家庭, 是节目唤起了受众的爱心, 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故事讲述起来就充满了深刻的意味。
电视节目故事化是一把双刃剑,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 故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一种普遍的讲述方式, 甚至可以说没有故事传播, 就无从谈起文化的传播。从叙事学角度看, 故事化讲述让受众感受到亲近和容易接受。
面对媒体全球化的背景, 节目保持特色和独立性非常重要, 故事类讲述也是如此, 只有保持特色和个性, 不断充实节目内容, 创新故事讲述方式, 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德山大众传媒时代的电视文化与当代中国叙事格局中国电视200112期
[2]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页
[3]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爱情真实故事短篇故事3个 篇5
临别时,她说——毕业后,我们扎根山里,做两只自由快乐的蝴蝶。
他想起了大学时,和她的那次偶遇。那是大三上学期的冬日清晨,她和女友在学校拐角处的马路上,一个凶悍的男子夺走了她的挎包,她被顺势拖倒在地,额头渗出了血丝,女友慌乱地喊叫着。她则爬起来就要去追,包里是她一个月的生活费。这时,他恰好路过,便一鼓作气,追着夺包的男子跑了几条街。男子急了,把包往后一甩,灰溜溜地跑了。幸好,她的伤并无大碍,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没事了。交谈中,他才知道,原来他和她家住同一条山脉。
后来,他们一起回家、返校。再后来,他们相爱了,相约要扎根山里,给大山带去希望的光明……
可是,年轻的誓言终敌不过时光的利剑,敌不过城市的诱惑。读研时,擅长文学的她,文章频频见诸报刊杂志,一时名声大噪,身边不乏“粉丝”。她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理想,开始幻想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如此一来,她和他的联系变得若即若离,直到断了联系。而他,每星期都要走五里山路,到小镇唯一的网吧,一遍遍翻看她发来的贺卡和邮件。然后,守着她那个灰色的QQ头像,一次次失望地离开,一次次决心断了这段缘。
有时候,他忍不住拨通了她的电话,可聊不到两句,她就匆匆地挂断了,她说应酬太多,稿子太多。他还来不及说再见,电话里已经传来的“嘟嘟嘟”的忙音。合上电话,寂静的山岚变得寂寞无比,泪水悄悄滑落到嘴边。
那天,他发了一封分手邮件给她。从此,两人天各一方,再无联系。
五年后,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渐渐抚平了他心中的伤痛。那年九月,他终于在媒妁之言下相中了一个普通女子。可,在他婚期临近时,他从同学那得到消息,她被查出患了尿毒症,透析了两年,但病情还在恶化,急需换肾来延续生命。没有合适的肾源,也没有换肾的钱,她的生命岌岌可危。
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的心被狠狠地一击。他毅然解除了婚约,朝她所在的城市奔去……
他要捐肾给她,唯一的要求是医院保密捐肾者的情况,连名字都不能透露。
换肾手术很顺利,她如期出院。是谁把肾捐献给了自己呢?虽然医院一直不愿透露捐肾者的消息。但她翻看医院病历卡的时候,就突然想起了他。
通过同学的确认,她肯定了捐肾者就是他。泪水悄然溢出了她的眼眶。
一个春阳绚烂的中午,她走进了他所在的山区学校。他正在和一群孩子放声朗诵。他一抬头就看到了窗台边的她。一时间,兴奋和悔恨,感动和幸福,交织在了一起。
他们走到了一起,结了婚,多年后。她终于忍不住问他:“既已分手,你为什么还要把肾移植给我?”
降落伞的真实故事 篇6
这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的真实故事。在当时,降落伞的安全度不够完美,即使经过厂商努力的改善,使得降落伞制造商生产的降落伞的良品率已经达到了99.9%,应该说这个良品率即使现在许多企业也很难达到。但是美国空军却对此公司说No,他们要求所交降落伞的良品率必须达到100%。于是降落伞制造商的总经理便专程去飞行大队商讨此事,看是否能够降低这个水准?因为厂商认为,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已接近完美了,没有什么必要再改。当然美国空军一口回绝,因为品质没有折扣。
后来,军方要求改变了检查品质的方法。那就是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行中的机身跳下。这个方法实施后,不良率立刻变成零。一点体会:
许多人做事时常有“差不多”的心态,对于领导或是客户所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会觉得对方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满!认为差不多就行。就像我们经手的日本协和的质量投诉。我当时真的认为有些是吹毛求疵。但这是一种对待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态度决定一切。
或许我们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一想:买回的酵母做的馒头里吃出一根头发,什么滋味!?我们也许会说:10万(或10亿)袋酵母里才有一袋里有一根头发,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对我们来说是十万分之一,对于吃到头发的消费者来说,是100%。试想,如果什么事情只有99.9%的成功率,那么每年有20,000次配错药事件;每年15,000婴儿出生时会被抱错;每星期有500宗做错手术事件;每小时有2000封信邮寄错误。看了这些数据,我们肯定都希望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在工作中作到100%。因为我们是生产者,同时我们也是消费者。
真实故事论文 篇7
1948年9月, 许世友指挥部队拿下济南城之后, 毛泽东立刻意识到, 人民解放军已具备攻打大城市的能力。于是, 他迅速组织制定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命令东北野战军先南下攻打锦州, 造成“关门打狗”的态势。当时, 林彪对这一作战意图顾虑重重, 怕受到锦西和沈阳之敌的合围攻击。为此, 毛泽东先后20余次发电报说服林彪。1948年9月12日, 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 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到11月2日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紧接着, 在黄河以南, 毛泽东指挥陈毅、粟裕和刘伯承、邓小平所率的两支野战军, 硬生生“吃”掉了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 实现了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就在淮海战役鏖战期间, 毛泽东又看准了华北平津一带的战场, 指挥刚取得辽沈战役胜利不久的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 发起平津战役。为了防止傅作义军团南逃, 毛泽东命令即将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大军“做出阻击之势”。最终, 傅作义被迫放弃幻想, 率军起义, 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自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 4个多月的时间里, 毛泽东通过数百件电报, 指挥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取得震惊世界的胜利, 歼灭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至此, 中国共产党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
毛泽东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打过长江去, 夺取全国性胜利。
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 蒋介石在长江沿线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 号称“固若金汤”。他自恃有美国的支持, 料想解放军不敢再往南进攻。
当时, 确有一些国际友人劝毛泽东适可而止, 不要引发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干涉。但毛泽东等对此并不担心。1964年, 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这段历史:“我们同蒋介石打仗, 胜利之前, 美国有十几万海军陆战队驻扎在上海、青岛、天津、唐山、北京, 或者以此作为根据地, 或是临时驻扎过。但我们一打这些地方, 他们就跑, 连接触都不敢接触……”
真实故事论文 篇8
这个平儿还真是块习武的料。每天写完作业就往卢师父家跑,压腿啊,压腰啊,样样不用师父操心,像个小大人似的用心用功,直喜得芦师父时不时地捋捋花白的胡须不住地点头称赞。三个月后,小平儿腰腿压得有点样了,芦师父便开始教平儿初级刀术、初级拳术、初级棍术,三项一齐教练。芦师父以前没认真带过徒弟,也许是这个平儿的认真劲让他动了情,也许是他到了晚年有点孤独,这个天赐的小徒弟让他很开心。因此,芦师父也动了真格,按他自己的想法开始系统地培养这个小徒弟。一年后,中级拳术、大洪拳、小洪拳、甲级棍、乙级棍、罗汉拳、罗家枪、伏龙棍、地蹚刀等等,只要他有的,一个劲儿地往小平儿身上灌。这个小家伙还别说,吃得快,消化好,拳、棍、刀、枪样样不示弱,放下这个家伙就拿那个家伙,直练得芦师父又点头又摇头,点头的是赞许,摇头是他心想:“照这样下去,不出两年我就没东西可教了。”时光流逝,一转眼,三年过去,小剑平进步神速,少林基本功样样扎实,踢、拿、弹、跳、腾空落地,干净利落。尤其是旋风脚,可以外旋的先落地,响声脆,落地轻,从不拖泥带水。拳风明朗,换式鲜明,而且招招式式神透骨肉。有道是:拳无神则无魂。芦师父的用心调教很快让十里八乡的人们对平儿另眼看待,同龄的伙伴们都投来羡慕的眼光。说也怪,这么个练法,学习成绩非但没降下来,而且还提高了一截,这可让一直担心儿子学习不好的父母乐坏了,逢人便夸:“我儿子可行了,练武还促进了学习。”老师更是喜欢平儿,一直力主让他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一有校里集会,小剑平自然是班里第一明星,每次都能领奖回来。但和人家政府专业队不能相比。他打的是传统套路。那个年代,人家不认。好在平儿在校学习成绩到高中又有了长足进步,高考以较好的成绩考入了郑州大学,按自己的志愿进入了工业企业管理学习序列。四年的大学生活为平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以两年奖学金、三年优秀团员、在校入党的优异成绩离开了校园。
在校读书期间,他的武术情结非但未减,反而发生了质的改变,他迷上了武当武术。他认为,武当武术以道家理论为指导,融汇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也许是他文化水平提高了,也许是三丰祖师合少林武当武风的气质感染了他,他这一转就不可收拾,利用在校课余时间收集相关武当武术书籍,常年订阅《武当》杂志,用心体会先人理论和当代名人高见。还别说,四年的大学生活,使他在理论上已经半拉架了。同时在《武当》杂志上选了一套“武当剑”,那是天津马杰老前辈发表的惊世之作。他从马杰前辈的文字说明、图示标的和历史物证的对比参照中嗅到了他想要的东西,那就是真正的传统文化之精华,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与神交中的马杰前辈以及他的连载“丹派武当剑”结下了不解情缘。丘剑平在后来的相关报导中得知马杰前辈有关武当剑的著作,便欣喜若狂的在第一时间将这本书买到手,同许多相关报导马老的材料放在一起,并在行动中不断完善自己从那套书中得来的武当剑。他似乎在感悟什么,又像是在完成一件什么事,或者说为完成什么事而做着准备。果然,五年后,已是某公司项目主管的丘剑平第一次利用工作机会踏上了赴天津的列车。在车上,他整理着自己保管的相关马杰前辈的资料。一会将书拿出来看看,一会将其它资料翻上一会,看得出他有些忐忑不安。是啊,自己神交五年,尽管五年里他没敢去拜见马杰前辈,但五年的时间里,他硬是参照杂志照葫芦画瓢地学完了全部武当剑。此次贸然前去寻他问剑,他会接受我吗?他会承认我这套武当剑吗?从相关资料上知道马杰是天津人,新中国建国前毕业于天津体育学校,从小曾拜武当道人为师习练武当内功拳,后拜闻名海内外的内家高手韩慕侠为师习练形意、八卦、太极,并列为关门弟子,十八岁就在津门担纲国术馆副馆长、馆长,黑白两道,阅人无数。尽管津门武林横云纵雾,但马杰前辈始终以武人文风的品格来研探武当武学。新中国建国后又拜丹派武当剑嫡传者孟晓峰为师习练丹派武当剑。丘剑平感觉马杰前辈是个文化底蕴很深、道德修养很到位的名家高手,怎么也不至于把我拒之门外吧!到了天津,由于城市动迁建新楼,环境天天在改变,许多老同志也说不清在哪楼哪单元了,只记得那一带。整整五个小时的寻找,炎炎夏日里,渴了喝上一口矿泉水,累了找个地方歇一会,最后在老干部大学相关领导的帮助下,于下午三点半左右总算找到了确切地址——和平区裕德里。当他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叩响了马杰老前辈的大门时,从里面传出一句亲切和蔼中透着深厚男中音的声音。他说,那回应的声音里好像透着一种期待般的召唤,好像小时候儿子在外玩耍,母亲召唤儿子回家吃饭一般。刹那间,所有的担心几乎没有了。门开了,门里边站着一位矍铄老人面带微笑,门外的青年先是一惊,随后便不自觉地一头叩响在地,老前辈旋即扶起他,问道:“小伙子,这是为什么?”丘剑平说:“老师,我自己按书学了您的武当剑已经五年了啊!”就这一句话,让马老似乎全明白了,礼貌地把他让进了客厅,剑平不安地坐了下来,又觉不妥地慌忙站起来。马老看出了剑平的不安,客气地倒了一杯茶并亲切地安抚道:“别紧张,喝口茶,有话慢慢说。”几分钟后,剑平稍稍稳定了下来,有点语无伦次地开始表述五年来如何由少林改学武当的经过,然后如何在《武当》杂志上百里挑一地选中了这套剑法,并一再强调,除了认为这套剑法传承有序,脉宗明晰,佐证有力外,还有一种与马老有缘的感觉。这个感觉不是无的放矢,是通过自己的文化探索和体会,是一代老传统文化人与现代传统文化人的心理融合……
半个多小时的陈述,基本表达了自己想要说的话和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期间,马老认认真真倾听着,并面带微笑地不住点头,也不难看出还有几分猜度。毕竟双方人从未谋过面,也无书信电话往来。武林中对这种情况一般持平平对待,冷静处理的态度。但今天不二样,当马老听完剑平的陈述后,一拍茶几连喊了几声:“好!好!好!我相信你,也承认你这个从未谋过面的学生。了不得啊!孩子,咱们也算有缘啊,你与武当剑更有缘呀!”剑平的陈述,言语真真切切,情透心扉,这让历尽沧桑80余载、审人度势半个世纪的马老很是感动!当剑平听到马老“承认”二字时,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起身让马老端坐于上,自己恭恭敬敬地又叩了三个响头,马老神情坦然地接受了这颗赤诚之心。今天剑平的到来,让马老眼前一亮,深有感触的说:“这几年天遂人愿,识剑者不乏品相上乘者,寻剑者素质和抱负远远高于以往年头,武当剑真是圣灵所至,弘大时机已现,我老朽也算不愧对先祖,不愧对这朵武林奇葩啊!”武当剑乃国之瑰宝,是马老一辈子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立志于传播弘扬的武当文化,尤其这套丹派武当剑,是剑仙宋唯一嫡传于李景林,李景林嫡传于神手孟晓峰,孟晓峰怀揣此剑弃甲隐居于津门高墙,唯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修炼。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于老干部中心任教员,拿出第一路、二路公开教习,其余四路密怀不示。直到马杰的到来才承袭了单传续接,并列马杰为第十二代丹派武当剑掌门人。马老承此剑后不敢怠慢,生怕误传或失传,每每研习苦练,并写下了大量研习体悟文章。足足用了八年时间收集、对照、整理了上述三位传人的历史资料,在尊重先人原谱原式的基础上增写了剑谱点评和释义解说,并根据丹派武当剑历史的需要,续写了第九代传人宋唯一、第十代传人李景林、第十一代传人孟晓峰的传承之谱,为近代丹派武当剑传承脉系正本了谱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同。这是一种对武当剑负责的态度,是尊重历史、仰视先人、正视现实、放眼未来的历史态度,更是武当剑这朵武当奇葩的历史召唤,我们在感谢先人的同时,也感谢马杰前辈不但续接了辈谱,填补了丹派武当剑近代的排列谱辈空白,也为武当剑今后的发展、传承点开了诸多迷津,这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马老将国宝级的武当剑披露于世,其目的在于传播和弘扬。这与他这个莘莘学子正好不谋而合啊!五年的冥冥之中,五年的神交往来,已经让他们结下了深深情缘,是崇拜,是向往,是思念,是融合,恐怕什么都有。晚上,剑平宴请马老夫妇于酒楼,借着杯杯酒香和微微醉意,他再一次表达了诚挚的心愿和谢意。剑平款款有礼、彬彬有致的风度,让马老爱惜有加,时不时的飘上几眼。剑平呢,1.80的大个,两道剑眉下生就一双细长有神的眼睛,刚毅的脸庞上透出一股儒雅雄威的气质。宴会回来乘着高兴,马老招呼着剑平来到楼群中林荫路上,这里环境极佳,看样子是马老平时授徒之地。当剑平自信地演练完自学的武当剑后,马老的脸色由晴转暗,他没有评价剑法和剑路的对错,也没有一点赞许的意思,只是把剑平叫到自己跟前亲切地说:“孩子,你意志坚强,精神可嘉,看你舞完这套剑,虽有似曾相似的感觉,但已面目全非,方位错落,里边的形意劲、八卦步、太极腰、武当神,韵味乏力。你虽有很好的外家功底,但无内家功力。这套剑法里边的无穷奥妙,现在看来,已经看不见了,充其量是内家剑路,外家练法。孩子,别泄气,一切从头来吧!凭你的悟性和意志,以及原有基础,不出三年,保你大成!老夫我一定陪着你走,扶着你走,只要你有信心,有恒心,就不怕不成功!”剑平想着那武当剑6路、132式,几百个单操动作,再加上形意、八卦、太极的综合要求,当时虽有怯意,但很快镇定下来,开弓就无回头箭,以往五年自己摸索着前行,相当于夜里探路,都能熬过,现在有大师在侧点化,别说三年,就是十年也不怕。就这样,剑平于1990年夏首次赴津寻剑,就开始踏上了十赴津门寻师问剑之旅。每每工作忙时,就小住一天,上下午各学一个小时。时间宽裕时就大住一个星期,每天往返于宾馆和马老家之间,少则七至八个剑法,多则十至二十个招式。马老教习方法非常得当,告诉剑平先背下剑诀剑谱,然后以谱诀对习动作。渐渐地,体会了个中法度与奥妙,学起来就轻松了许多。马老在教剑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为其补习形意、八卦、太极之法,尽可能地一次讲清,教明白。好在剑平聪明伶俐,十赴津门逾三年的勤学苦练,使剑平武风完全脱胎换骨了,一把长剑已使得拨云弄雾,得手应心,如龙在云中舞,如鱼在水中游。在度过了先期由外家转内家的第一年艰苦时期后,很快就进入了接受消化期,待第三年夏季时就已学完了全套剑法。这期间,剑平又结识了马老的另几位高足,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华裔美惠子和美国青年武师悟纳。他们相互交流,采长补短,那和气相融的情感让马老甚感欣慰!
八年的问剑寻师之旅,十赴津门的励学之途,让剑平武道剑锋更加成熟。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曲承传弘大之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中,传统剑道虽苦习不众,但寒风中仍有松柏傲立雪中之人,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意志和方式在传承着国之瑰宝,他们无疑属于强者,属于行进在传统文化潮流中的剑道英雄。
真实故事论文 篇9
一、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
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真实的学生,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也许超出你的预设、也许滞后于你的预设,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不能置学生于不顾。课伊始,赵老师对学生说:“在人们心目中,狼总是凶恶残忍,而鹿则是美丽善良。老师却认为狼美丽善良,鹿凶恶残忍。同意我的观点吗?”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赵老师又说:“别急!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狼怎么会美丽善良呢?鹿又怎么会凶恶残忍呢?”整节课赵老师始终围绕辩论话题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赵老师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读课文写批注深入体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迷茫时,赵老师适时进行点拨,整个课堂精彩纷呈。
二、呈现真实的学习结果
真实的课堂不能成为精彩结果的呈现、优秀学生的表演或教师的表演。在赵老师的课上,学生练习时竟然可以“大抄特抄”,不会填的词可以抄,不会写的字可以抄,不会作的文可以抄……总之,学生在学习中只要遇到难题,都可以抄。课堂上赵老师如此“明目张胆”地让学生“抄”,不是一种机械的复制,而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包含着思维的训练。课堂上,学生围绕“狼美丽善良鹿凶恶残忍,还是鹿美丽善良狼凶恶残忍?”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开始多数学生认为狼美丽善良鹿凶恶残忍,极少数学生坚持鹿美丽善良狼凶恶残忍,在赵老师调侃似的“忽悠”下,学生中出现了“两面派”“三面派”等自我否定现象。这不是简单的自我否定和立场不坚定,而是学生经历了多次思维碰撞后的重新认识,是学生学习结果的真实展现,也是课堂精彩的呈现。
三、表现真实的学习情感
关于气候他们口中的真实故事 篇10
马西亚斯•布拉斯切和莫妮卡•费舍尔在中国的拍攝经历,让他们产生了拍攝“气候难民”(The Human Face 0fClimate Change)的想法。“我们看到中国的发展是如此之快,但是也正因如此,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为了拍攝这个项目,两位攝影师深入五大洲16个国家,包括中国、澳大利亚、太平洋低海拔岛国基里巴斯、秘鲁、孟加拉国、马里、乍得、印度、俄罗斯、美国、古巴等等,共拍攝了85位面临着气候灾害威胁的普通人,并对每一位拍攝对象进行采访,揭开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气候灾难。
在“气候难民”系列里,我们看到一张张对气候无可奈何的脸,每一张面孔都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有的人刚刚被洪水冲走了家园,有的人牲畜饿死渴死,有的人抱著哭泣的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希望在哪里,有的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在贫民窟里苟活……所有的图像和语言都引向唯一的结论:气候变化是事实。它正在发生,而且可能比工业化世界的人们预料的还要严重得多。
回忆起那次漫长的拍攝,马西亚斯•布拉斯切和莫妮卡•费舍尔说道:“我们喜欢和这些依赖土地生存的人聊天。这些人和他们的祖先保持着类似的传统生活方式,无论是生活在寒冷的阿拉斯加的人还是生活在炎热的马里的人,他们拥有着文明社会里的人丧失的东西:他们能亲眼观察自然,能深切体会气候变化的不同之处,能感觉到大城市里的人无法感知的变化。他们可能只是乍得的一个农民,或者是加拿大北部的一个因纽特猎人。但他们的观察是早期警告,应当予以重视。”
2009年7月中旬,马西亚斯•布拉斯切和莫妮卡•费舍尔来到中国,停留三周半,展开《气候难民》攝影系列的中国篇章。
“水越来越少,天越来越热……”
罗振义,农民,河北某地
我63岁,做了一辈子农民。这个地方离内蒙古50公里。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父母也是。我结婚40多年了,有1个女儿和2个儿子,他们也都是农民。
我还记得1950年代我第一次踏进小学校园的时候,周围可漂亮了,有许多树,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沙漠的影子都没有。我们现在住着的地方是一片农田,在我身后是我们生产队的森林。那里种了很多十分粗壮的俄罗斯枣树和山杨。但从六七十年代起,环境开始恶化了,水越来越少,树木纷纷枯死。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几乎已经没有水了。上游来的水逐年减少,蒸发的速度却越来越快,我们这里几乎存不了水,树木和农田都无水可供浇灌,连地下水也开始耗尽,以前只要挖40米,水就可以喝了。现在有些地方挖100米也未必有水,即使挖出水来也是苦的,没法喝。
比起以前,这里的降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这里很少下雨,还记得上次下雨是在阴历5月15日。想当年我们种庄稼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浇灌,雨水就足够了,但是现在没有了降水,不浇灌不行。天气变得越来越干、越来越热。我年轻时,早上起来很凉,需要披上外套,而现在即使早上也炙热难耐。
缺水对农民来说是个重大问题。没有水,我们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现在,维持生活很艰辛。人们不想再在这里生活,纷纷离开。大家都失去了希望。一半的人,可能甚至有60%的人已经走了。我们生产队里大多数都是像我一样上了年纪的,最年轻的大约40岁,没有20多岁的年轻人。或许我的孩子、我的后代有一天也会离开这里,我不相信他们能在这里生活下去。其实在70年代的时候我就想过离开,但我没有地方可去。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里的大多数人因为生活无依无靠而想要离开,却不知道应该去哪里。
我听说过气候变化这个词,我在电视上看见过,但我只是个农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但是我知道这里的问题和气候变化有关,或许缺水也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吧。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家能给我们带来水。这片土地很肥沃,我们只是需要水。只要有水生活就会变得很好。这片土地不会自己摆脱困境,我们需要支持。我们很担心水库有一天会干涸。如果一点水也没有了,这里就死了,没有人还会留在这里。
“我很担心沙漠会吞噬村子”
杨国锐,农民,甘肃省民勤县
我33岁。一直在种地。住在民勤县夹河乡黄案村,我是3年前和许多人一起从邻近的东坝镇搬来的。
原来住的地方缺水少土地、也没有多少收成,而且情况还在恶化,所以我们想试试搬去土地多的地方。我也想过去其他地方打工,但是我更爱这片土地。
之前我不知道这里是什么情况,我们事先没有来这里看过。当我们来考察的时候已经过了收获的季节,所以我们只看到了收获到的庄稼堆在一旁。于是就搬来试试运气,想当然觉得或许在这里还有其他方法耕种。
在我小的时候,东坝镇的情况就已经很不好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降水就已经很少、很干了。我们搬走的时候可能更坏。这里可以种植的土地更多。以前在东坝镇,我们只能种一两亩,现在可以有八九亩了。虽然收成还是不好,但是至少我们有更多的土地了。我们试着每30天浇一次水,以前是20天浇一次,如果实在是没有水了,我们就不管庄稼了。
这里经常有沙尘暴,沙尘暴一来就持续好几天。当有强风暴的时候就好像沙丘在缓慢移动,我自然很担心沙漠会吞噬这个村子。因为沙尘暴的关系,庄稼受到很大伤害,有时颗粒无收。
有些向日葵可以抵御沙尘暴的侵袭,只要你给它们浇水,它们就可以继续活下去,但是一些幼小的花就会死去。我们种的大多是向日葵,因为它们即使是在沙尘暴的侵袭下依旧是最有生命力的。
搬来这里我并不高兴,都是因为农田和收入的问题。我们想在这里耕作,但是这里没有多少水,沙尘暴还在继续。我们把所有的钱都用来耕种却颗粒无收,我们当然不会高兴。我听说一些人已经离开这里了,但我不想走,我想用一两年再观察一下情况会如何。
我最大的愿望是能种好地,做个好农民。如果没有改进,我可能会选择打包离开。
“我们不喜欢这里,可是只能住在这里。”
杨更宝,小卖部店主、洪水难民,广西柳州
我和我妻子都生于1940年,70岁了。我、我老伴和我儿子住在一起,我们住在这里10多年了。我们做了些小装饰品,开了家小店卖东西,会有游客来买。
我们并不喜欢住在这间屋子里,为了生存才住在这里。我们需要赚钱买吃的,所以,即使我们不喜欢也得住在这里。我们没有田,我儿子有时会捕些鱼,但只够自己糊口。
6月1日的时候,洪水来了,河水涨得很快。到6月3日和4日的时候,洪水漫到我们门阶了。我们急忙把东西搬走,几天后再回来收拾。洪水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小店已经毁了,我们再也不能开店了。关了门,我们就没了收入。我们所有的财产、货物的库存不是浸湿了就是被冲走了,损失了大约1000元。生活更难了,但是我们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忍受。
没有什么会发生改变。洪水总是会来,即使洪水很频繁,我们还是得住在这里,这里更适合开店,生意比别处好。这里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暴风雨,也比以前更厉害了。这是我一生所经历的第三大的洪水,最严重的一次是1996年,第二严重的是1988年,都是近20年发生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没有怎么受过教育,所以我对天气和地理一无所知。但是肯定有什么发生了变化,不然不会是这种状况。
【真实故事论文】推荐阅读:
两个真实的故事06-28
教育故事真实案例10-03
一个真实的故事歌词07-03
感动人心的真实故事11-02
感恩的心 真实的故事05-11
光绪年间一个真实的故事05-14
人性的真实历史故事08-07
大漠里的真实故事09-14
真实校园恐怖鬼故事11-07
超吓人真实鬼故事短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