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真实历史故事

2024-08-07

人性的真实历史故事(共9篇)

人性的真实历史故事 篇1

《收获》微评 · 10 历史、人性、权力与革命的真实寓言 ——读贾平凹《山本》(马明高)

《收获》微评 114月20182018年《收获》长篇专号(春卷)400页季刊历史、人性、权力与革命的真实寓言 ——读贾平凹长篇新作《山本》 马明高

一 很早,就对贾平凹的这部长篇小说充满了期待。一开始叫《秦岭志》,多好的书名啊!一部为中国很有名的一座大山做志传的长篇小说,世界少有,中国没有,肯定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丰厚大作。在《老生》中,我们已经感到了他对秦岭的热爱,看到了《秦岭志》的端倪。心想,写过密实绵静的《高老庄》《秦腔》《古炉》,又写出疏阔高古的《老生》,重新回到大秦岭的贾平凹,定会染上那久远的《商州三录》的散淡野趣的文味,也会再次遭遇《黑氏》《五魁》《天狗》《美穴地》《晚雨》《人极》的“山野风情”,经过这样世事沧桑文情历练的贾平凹,写出的这部《秦岭志》,会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却是《山本》。我很遗憾贾平凹为何弃《秦岭志》而用《山本》这个气血弱、格局小的拗口书名呢?它和《秦腔》能有多大的冲突与混淆呢?我觉得有点金庸似的书名自恋情结。秦岭,这是一座多么了不起的山啊!正如他的题记所言:“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这就是秦岭,中国最伟大的山。”正如书中人物麻县长所言:“秦岭可是北阻而成高荒,酿三水而积两原,调势气而立三都。无秦岭则黄土高原、关中平原、江汉平原、汉江、泾渭二河及长安、成都、汉口不存。秦岭其功齐天,改变半个中国的生态格局哩。”秦岭就是中国。这样一座伟大的山,不配一个《秦岭志》的书名? 不过,《山本》也还说得过去。“山本,山的本来”(后记语)好就好在贾平凹依旧采用《高老庄》一路的细密写实手法,仿佛《秦腔》一样,不分章节,不设标题,无序而来,苍茫而去,绵密细实,內敛绵静,汤汤水水,黏黏糊糊,鸡零狗碎,落地成形,紧贴地面,朴素自然,沉着自信,不睬规则,我行我素,叙述具体,描写微略,琐碎细致,芜杂精细,他说到哪就是哪,从哪开头就从哪开头,无始无终,无头无尾,却又左右逢源,自成一格,乍看没有华丽技巧,细想结构经营良苦。这就是只有贾平凹能够这样写的“贾氏日常生活现实主义叙写法”。“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让他用无数重重叠叠的细节写得绵绵密密,密不透风,使读者读得头昏脑转,沉闷费劲,却又舍不得扔下,只好喘一口气,继续埋头苦读,寻找一个又一个紧张刺激的情感出口。我深知,一个作家没有扎实的农村生活常识和经验,没有坚实的写作硬功夫,是万万不敢这样写的。即使这样写,你也写不成,写不长,撑不住几十万字的这样写。因为你没有贾氏的“金刚钻”,揽不了这样的“瓷器活”。这次《山本》,因为写的是大秦岭,开头一段“陆菊人怎么能想得到啊,十三年前,就是她带来的三分胭脂地,竟然使涡镇的世事全变了。”使得这部小说比起过去的《高老庄》《秦腔》《古炉》,已经具有了些许传奇色彩,就这样,山野风情与现实关怀,与人性拷问,混搭融合,纷涌而来,构筑而成了这样的囫囵的一座山,“山不需要雕琢,也不需要机巧地在这儿让长一株白桦,那儿又该栽一棵兰草的。”(《废都·后记》)就成了《商州三录》的笔记小说与《五魁》《天狗》等的山野风情的共同复活,用《秦腔》式现实主义细密写实法,结构成如此的鸿篇巨制。举凡山川地理、植物动物、飞禽走兽、地方人物、民间传闻、奇俗异事,以及世情发展、人心变化,都经熔裁而入文,自由而又细密地伸进了茫茫大秦岭的任何一个角落,“那么多的飞禽奔兽,那么多的魍魉魑魅,一尽着中国人的世事,完全着中国文化的表演”,鬼魅狰狞,上帝无言,写尽了“历史的荣光”与“历史的龌龊”。它不是巴赫金所说的“独白型”作品,而是他所说的典型的“对话型”作品,“相信有可能把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但不是汇成一个声音,而是汇成一种众声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正是由这些难得的各个“声部”组成的罕见的“多声部”,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社会现实中权力与革命的真实面目,进而看到了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本质。

作家贾平凹,肖全摄影 二 细细地读,还是能感受到《山本》艺术结构的良苦经营的,它是由两条时有交叉的故事线索编织而成的。小说的主线是涡镇上以井宗秀与陆菊人为主的故事,另一条次要的线索,则是出身于涡镇的井宗丞参与其中的秦岭游击队的故事。作家正是用这两条缺一不可的线索故事,互为补充地书写出了作家对历史与人性、对权力与革命的反省与深入思考。《山本》中,以井宗丞为主的秦岭游击队,与以井宗秀为主的涡镇预备团(后升级为预备旅)、以阮天保为主的保安队总是在不停地争斗着,构成了情节推进的紧张关系。井宗秀被阮天保行刺而亡。充满了浓烈的传奇性与残酷性。在那条相对次要的线索故事中,以井宗丞为代表的秦岭游击队是以革命者的面目出现的。尽管井宗丞的人物面目在小说中是模糊不清的,但是对于他传奇的革命行动我们时不时的还是可以明了的。小说开头不久写道,身处乱世的涡镇人,为了应付随时有可能出现的天灾人祸,共同联络成立了一个带有互助性质的互济会组织,第一批集资的一千多块大洋,全部由身为会长的井掌柜保管。井掌柜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生意人,勤俭克省,小心谨慎,与人为善。但不知为甚走漏了风声,收购烟叶时被绑架,惨遭勒索,因此精神恍惚,卖地筹款时不慎坠入粪窖溺亡。事后,人们才从消息灵通的阮天保那里得知,“共产党早都渗透进来了,县城西关的杜鹏举便是共产党派来平川县秘密发展势力的,第一个发展的就是井宗丞。为了筹措活动经费,井宗丞出主意让人绑架了他爹,保安队围捕时,他们正商量用绑票来的钱要去省城买枪呀。”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们对传统观念与意识形态中的“革命”与“革命者”形象,充满了反思。这种“大义灭亲”的革命行为与传统文化中父子之情的人伦亲情,充满了强烈的对立与冲突。可叹的是,大义灭亲的井宗丞直至牺牲也没有想到,革命竟然会以这样的形式革到了自己头上。由于在历次战斗中的勇敢表现,井宗丞升职为红十五军团的一个团长。这一天,他率领部下来到秦岭东南处山阴县的马王镇,准备与驻扎在这里的红十五军团会合。可是,井宗丞一踏入山神庙,就被早已潜伏在这里的阮天保等人擒获了。同样被关起来的还有级别更高的红十五军团政委蔡一风。枭雄一世的井宗丞没有想到,自己竟会莫名其妙地冤死在阮天保的警卫邢瞎子之手,“邢瞎子说:崇字是一座山压你宗啊!你先下,手抓牢,脚蹬实了再慢慢松手。井宗丞便先下去,说山压宗?头正好就在了邢瞎子的身下,邢瞎子把枪头顶着井宗丞的头扣了板机,井宗丞一声没吭就掉下去了。”小说中,阮天保对井家兄弟表面上尊敬有加,内心深处却对他们充满了嫉妒与仇恨。人性之中的私欲、权欲与革命内部的宗派之争、山头之争,总是缠绕在一起,融合其中,分不清谁是谁非,都被表面的革命合理性所遮蔽。这就是贾平凹对革命与权力中人性弱点的深刻反省。革命的悲剧莫过于此。人性的弱点也莫过于此。小说把井宗丞之弟井宗秀与陆菊人他们在涡镇的故事作为主要线索,我认为,其意旨就在于进一步对历史演进过程中,以及权力由清廉到腐败过程中,人性之恶的步步惊心作祟的深入思考与深刻揭示。井宗秀和陆菊人,无疑是作家在小说文本中用心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多向性、丰富性和多变性。小说开头,井掌柜的被绑架勒索坠入粪窖溺亡时,井宗秀不慌不乱、有板有眼地处理着父亲死后的一切家事,设法安顿了六神无主的母亲,在地藏菩萨庙里按风俗暂时浮丘了父亲的棺木。邻居开寿材铺的杨掌柜把自家童养媳陆菊人陪嫁的三分胭脂地慷慨地送给了井宗秀埋葬父亲,从此,井宗秀与陆菊人之间有了一种不一般的无法说清的紧密关系。贾平凹的小说总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井家兄弟真的还就成了秦岭的一代枭雄与涡镇的一方霸主。当然这命中注定的一切,却是在现实生活中慢慢凸显的。井宗秀精明能干,以“偷窥”的方式窃得王画师祖传之秘。他与杜鲁成等因为是共产党家属,被关押在牢,遇文人县长麻县长释放,竟因让他说三种动物名而高眼看他。他暗中察觉妻与匪首五雷有奸情,不动声色,巧妙设计让她坠落井中并就此埋葬,他挑拨五雷杀死岳掌柜,意外得资财想给父亲迁坟,陆菊人一语道破三分胭脂地之风水秘密,更坚定了他在涡镇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他联络麻县长,与保安队里应外合端掉了土匪五雷,成了预备团团长。他大胆重用精神知己陆菊人为涡镇茶店总领掌柜,为预备团的发展奠定厚实发达的经济基础。正如事后麻县长对三种动物名解释所言,井宗秀拥有能屈能伸、飞黄腾达、登上高位的“龙”之特征,有才智过人、精明能干的“狐”之性情,有大智若愚、善于隐忍的“鳖”之人格。但是,这样一个由小富即安的小镇青年奋斗为英雄豪杰的人,竟然也一步一步走向心灵的专制,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盖完钟楼之后,百姓负担已经过重,但他又为了盖戏楼向涡镇百姓横征暴敛,他因为一个向阮天保出卖情报的阮氏人,竟要株杀阮氏十多位族人,他家有娇妻却每晚将马鞭轮流挂在一户人家门环上,召令这家的女子晚上上门,然而他其实却早己失去一个男人的性能力。人性的贪婪、权欲的膨胀,逐渐腐蚀了他的英雄气,消损了他的善良清秀之美。最后,他被仇人阮天保暗杀,涡镇也在炮火沦为废墟。“火光中,那座临时搭建韵戏台子就散开一地的木头。陆菊人说:这是有多少炮弹啊,全都要打到涡镇,涡镇成一堆尘土了!陈先生说:一堆尘土也就是秦岭上的一堆尘土么。陆菊人看着陈先生,陈先生的身后,屋院之后,城墙之后,远处的山峰峦叠嶂,以尽着黛青。”这幕所谓的历史就像这部小说的结尾一样谢幕了,但时光依旧在,社会依旧在,秦岭依旧在。可是,小说中洇浸在字里行间的那些对历史与人性的思考,却让人久久不能释怀。正如贾平凹在后记中所言:“过去了的历史,有的如纸被糨糊死死贴在墙上,无法扒下,扒下就连墙皮一块全碎了,有的如古墓前的石碑,上边爬满了虫子和苔藓,搞不清哪儿是碑上的文字哪儿是虫子和苔藓。这一切还留给了我们什么,是中国人的强悍还是懦弱,是善良还是凶残,是智慧还是奸诈?无论那时曾是多么认真和肃然、虔诚和庄严,却都是佛经上所说的,有了罣碍,有了恐怖,有了颠倒梦想。”

三 小说,终有是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这一切都是通过陆菊人、瞎子医生陈先生和哑巴尼姑宽展师父传达的。尤其是贯穿小说始终的女主人公陆菊人,她的目光犹如作家的目光,怀着一颗深深的同情与怜悯之心,用她那痛苦而哀矜的目光一直在不停地望着他们,爱着他们,帮助着他们。“那穴地是不是就灵验,这我不敢把话说满,可谁又能说它就不灵验呢……既然你有这个命,我才一直盯着你这几年的变化,倒担心你只和那五雷混在一起图个发财,那就把天地都辜负了。”她让花生把那老铜镜带给井宗秀,说“人和人交往,相互都是镜子,你回去就原原本本把我的话全转给他,他和他的预备旅说的是保护镇人的其实是镇人在养活他和他的预备旅哩。”井宗秀要杀阮氏十七位族人,想“一了百了”,她说“这怎么能了?杀一个人,这人父母儿女、兄弟相好、亲戚朋友一大群就都结了死仇呀!”但自以为是、权欲膨胀、刚愎自用的他却拂袖而去,从此一步一步走向了人性的反面。她阻挡不住他和他们灵魂的坠落,眼看着他们如野兽一样地厮杀,最终都走向了自己的人生末路。“陆菊人站在井宗秀尸体前看了许久,眼泪流下来,但没有哭出声,然后用手在抹井宗秀的眼皮,喃喃道:事情就这样了宗秀,你合上眼吧,你们男人我不懂,或许是我也害了你。现在都结束了,你合上眼安安然然去吧,那边有宗丞,有来祥,有杨钟,你们当年是一块耍大的,你们又在一块了。但井宗秀的眼睛还是睁得滚圆。” 陆菊人的形象,在贾平凹以往小说中的所有女性形象中是与众不同的。这是贾平凹提供给他的小说人物画廊与当代文学人物画廊的“又一个”和“这一个”。贾平凹过去塑造的女性形象,大都是丰饶的、柔媚的,特别是多情的,甚至有的滥情,但陆菊人却独独不是如此。她与井宗秀是情人又非情人的精神知己关系,以及她与井宗秀的互相欣赏却又无关情爱的故事,一直自始到终贯穿全书吸引着读者,感染着读者。她是一个恪守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典型女性形象,善良、忍耐、乐于助人、乐观向上,她有着极强的持家与经营能力,是杨家的顶梁柱,把茶行经营得风生水起,甚至有点“女强人”的味道,却无一点“女强人”的霸道,反而充满了女性的柔美与宽厚。她见婚姻中的男人不堪造就之时,却用力塑造和培养着自己心仪的男人,成为他心目中尊贵的“夫人”。然而眼看着成长起来的英雄,渐渐离自己理想的目标越走越远,只好独享悲凉如水的人生况味。陆菊人就是作家在小说中的一面人生老铜镜,照出了在社会历史现实中人生的无奈、人心的多变与人性的劣根。瞎子陈先生、哑巴尼姑宽展师父也是小说文本不可缺失的两个人物。陈先生与安仁堂,一方面为涡镇的人们疗治着身体的病痛,另一方面也为乱世中芸芸众生开启心智,应对现实生活中的迷茫。宽展师父,还有那“因庙里有一棵古柏和三块巨石,镇上人习惯叫130庙”的地藏王菩萨庙,以及她吹奏的那苍凉如漫漫长夜的悠悠尺八声,给身处现实苦难之中的涡镇人们提供了突出救赎意味的宗教维度。总之,他们以民间文化传奇的力量,对抗、消解和抚慰着涡镇内外人们混乱与欲望的现实境遇和内心困惑,仿佛“以尽着黛青”的大秦岭,阅尽人间苦难,充满无奈、痛苦与慈悲,黑暗似光明,无声胜有声,默默地传递着历史的真谛,传递着天地之间亘古不变的世道人心。着墨不是太多的麻县长,也是贾平凹十分钟情的一个人物。这个原本有造福一方雄心大志的文人县长,却因生不逢时,身处乱世,一无后台,二不懂武,处处受史三海、阮天保、井宗秀等手握兵权的强势人物挟持架空,虽然诗书满腹,却只能虚度年华。正如他对井宗秀所说:“倒不是委屈,是我无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么,但我爱秦岭”,“我不能为秦岭添一土一石,就所到一地记录些草木,或许将来了可以写一本书。”他就真的把自己的志向转移到对秦岭各种草木与禽兽的考察与记述中。到小说结尾时,面对着战火遍地满目疮痍的涡镇,极度失望的他在跳涡潭自杀之前,留给蚯蚓的竟然是两部珍贵的书稿,“一个纸本封皮上写着《秦岭志草木部》,一本纸本封皮上写着《秦岭志禽兽部》”。遗憾的是贾平凹没有用《秦岭志》这一书名,但小说中依仗他的性情与妙笔,还是融入许多精妙生动的植物动物描写,自然的妙不可言,给这部沉闷、苦难、凄美、野性的小说文本,增强些松驰疏阔,增加些清爽、幽雅和宁静。四 贾平凹这位生长于秦头楚尾的陕西南部的当代著名作家,无疑是汉语文学的巨大奇观。如此庞大的作品数量,如此卓异的文字风格,如此生生不息的写作姿态,无不令世人称奇。他一直以来把关注社会、关怀人生、关心精神当作文学最基本的东西,当作文学的大道,一直努力“写作超越国家、民族、人生、命运,眼光放大到宇宙,追问人性的、精神的东西。”(贾平凹《文学的大道》)但是,连贾平凹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巨大矛盾体。他是最具有传统文人意识的当代作家。传统文人的习性气息与強烈的现代意识,写意的中国传统艺术与写实的现代艺术追求,他总是一直想在自己的长篇小说写作中,将这些很难统一的悖论统一起来。再者,贾平凹其实是一个人格复杂而矛盾的性情之人。正如他所说:“我是一个得意时颇得意,自卑时极自卑的人。”(《贾平凹答‘文学家’问》)“知道我德性的人说我是:在生活里胆怯,卑微,伏低伏小,在作品里却放肆、自在,爬高涉险,是个矛盾人。想一想,也是的。”(《土门·后记》)“以你所言的‘女菩萨’式和‘女妖’式的女性,我喜欢的,两种特性能结合起来最好。但现实中这样的人少见。换个角度,‘女妖’式,也可以看作现代性的吧,‘女菩萨’式是传统性的吧,我是倾心于前一个的,却也难丢下后一个。我有时讨厌自己,也就在这里。”(李遇春《西部作家精神档案》)这种充满矛盾的个人性情,使得他的笔下人物的性情也总是有正反双重含义,混合着圣洁与欲望、隐忍与放荡、合理与非法等多重意象,使得他小说中的人物喜欢在文化规范体系的边缘行走,时时处于僭越伦理道德的危险境地。加之,贾平凹是一个“过度自恋“的作家。这些因素都容易使作家陷入令人陶醉的意象与精神图景之中,容易使作家有极端主观与任性写作的倾向,也容易陷入自然主义描写的趣味之中。《山本》中也依然有类似的描写和叙述。当然,尽管有瑕疵,但是,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山本》还是具有突破意义的一部新作。它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给我们奉献出了一部关于历史、人性、权力与革命的真实寓言。作者简介:

人性的真实历史故事 篇2

一、丑兽般的虎妞形象

虎妞之所以被冠以“虎妞”的名字, 表面上看是因为虎妞长得虎头虎脑又有一对虎牙, 但笔者认为这个兽化的名字是深有寓意的。虎是兽中之王, 在人们心中历来是野性十足、凶残霸道、胆大勇猛的印象。这实际上代表着老舍对这一女性的基本看法:野蛮、霸道、粗俗、自私。在作品中, 老舍先生也多处运用走兽来形容虎妞。例如, 在写虎妞去曹先生家找祥子时, 就曾把虎妞描写成一只尖嘴的狐狸:“眼中带出些渴望看到他的光儿;嘴可是张着点, 露出点儿冷笑;鼻子纵起些纹缕, 折叠着些不屑与急切;眉棱棱着, 在一脸的怪粉上显出妖媚而霸道。”在写祥子从曹家回来时, 还曾把虎妞写成拔去毛的冻鸡:“头发髭髭着, 眼泡儿浮肿些, 黑脸上起着一层小白的鸡皮疙瘩, 象拔去毛的冻鸡。”老舍的男权主义立场在小说中是非常明显的, 他在作品中把虎妞兽化, 表现了对虎妞的丑的厌恶与恐惧。因为虎妞太厉害了, 太泼辣了, 哪个男人能受得了, 哪个男性能控制了她!这样一个连追求性爱都不掩盖的人是不能被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所束缚住的, 当然虎妞也是不能被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所接受的。

她三十七八岁, “长得虎头虎脑, 因此吓住了男人, 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 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 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 有时更多一些花样。”“她象个大黑塔!怪怕人的!”“脸上大概又擦了粉, 被灯光照得显出点灰绿色, 象黑枯了的树叶上挂着层霜。”“脸上发着丑笑”。虎妞又老又丑、又黑又粗, 这个形象恰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衡量女性美貌的标准———年轻与肤色白嫩相距甚远。作为一个女人, 已经失去取悦于人的外在价值。并且虎妞还是个骂人能骂上半天的性格粗俗、残忍霸道、善玩心计、酒也能喝四两的男人化的女人。不但如此, 虎妞相貌的丑陋还通过对祥子形象小福子形象的塑造反衬出来老舍笔下的祥子:二十来岁, 高大、铁扇面似的胸、直硬的背, 宽宽的肩, 是一个从不骂人的精神、健壮的男人。小福子是“长得不难看。虽然原先很瘦小, 可是自从跟了那个军官以后, 很长了些肉, 个子也高了些。圆脸, 眉眼长得很匀调, 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 可是结结实实的并不难看。上唇很短, 无论是要生气, 还是要笑, 就先张了唇, 露出些很白而齐整的牙来。那个军官就是特别爱她这些牙。露出这些牙, 她显出一些呆傻没主意的样子, 同时也仿佛有点娇憨。这点神气使她———正如一切贫而不难看的姑娘———象花草似的, 只要稍微有点香气或颜色, 就被人挑到市上去卖掉。”

通过虎妞的丑兽般的形象, 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在小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的男权主义立场。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丑兽般的虎妞是不能被接受的, 也难逃其悲剧命运。

二、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形象

1. 做事干脆利索象男人

虎妞从小没有母亲的教育, 跟着流氓父亲生活在车场, 在清一色的男性世界中长大, 耳闻目睹的是车夫的辛苦劳作和车夫的粗俗, 她也浑身沾染了许多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不知道女孩子应有的品行。车夫们必须向她交当天的“车份钱”, 一个也甭想溜过去。在车厂, 虎妞根本就不是一个女人而是父亲的一个工具, 她自私的父亲刘四喜欢虎妞的精明干练, 为了维护车场利益不希望她出嫁, 那样就损失了一个好帮手, 因此也不张罗给虎妞找婆家, 青春就这样被耽误, 人的正常情欲被扼杀。刘四长期漠视虎妞的个人幸福, 只知道让虎妞干活, 虎妞的美好青春因而被耽误了, 虎妞成了一直到三十几岁也没有出嫁的老姑娘, 十几年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车场、家庭、父亲, 成了封建男权制度下的一个附属品和牺牲品。

2. 虎妞的女性意识被唤醒

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虎妞身处中国保守、压抑的三十年代, 生活在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矛盾和复杂关系之中, 青春的延宕导致了心理、行为的变异, 她引诱祥子, 假装怀孕, 迫使祥子就犯, 在性的压抑和释放的过程中赤裸裸的暴露着自己的丑与美, 恰是中国女性几千年来被男权社会压制的发泄。

祥子出现, 虎妞爱上了祥子, 她的角色意识、性别意识被渐渐唤醒并显著增强。祥子青春健康, 老实勤快, 用不着谁支使, 早晨起来扫院子, 晚上出车回来忙里忙外、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干得高高兴兴。车场二十来个车夫, 收车后, 大家不是坐着闲谈, 便是蒙头大睡, 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他高大壮实的身影渐渐吸引了虎妞的眼球。虎妞虽然很丑, 但她是一个人, 是一个年龄接近四十爱情家园仍一片荒芜的女性人性中的本能使她产生了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欲求。况且“她说什么, 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 因为受尽苦楚, 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 可是也不愿搭理他们;她的话, 所以, 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 虎妞仿佛失去了一个朋友。长得虎头虎脑的虎妞吓住了男人, 但是她毕竟是女人, 虽然岁数大了一点, 但是芳心尤存, 年轻、健壮、能干的祥子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 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深深地吸引了30多岁又老又丑还没结婚的虎妞的注意。她深深地喜欢上了祥子。通过虎妞角色意识的淡薄、青春的延宕这个表象, 让我们看到女性在社会历史中的生存位置。而虎妞的角色意识、性别意识被渐渐唤醒并显著增强,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应有的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欲求, 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几千年来被男权社会压制下的涌动的生命。

三、追梦女性的悲剧形象

1. 婚姻悲剧

虎妞以爱为出发点最后与祥子有了实质性的夫妻关系, 然而虎妞和祥子的婚姻不是双赢, 而是双输。对于虎妞来讲, 这婚姻只是圆了虎妞的爱情梦, 得到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 但是她最后为此失去了人间一切的爱 (父亲的爱、丈夫的爱) , 并丧失了身家性命。从这个角度说, 虎妞是婚姻悲剧的制造者, 也是受害者。从祥子这方面来说, 虎妞对他爱的开始和爱的过程都不是他很情愿的, 他不爱虎妞, 但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 他们的婚姻只不过让祥子得到了生理上的满足而已, 甚至祥子觉得苦于应付虎妞的“热情”。虎妞是婚姻悲剧的制造者和受害者。虎妞的婚姻悲剧包含着个人与社会、自尊与道德、自我与他人、内在与外在等诸多不同层次的矛盾, 体现着社会、历史、传统、性别诸方面的复杂关系, 使之具有认识意义和艺术价值。虎妞的另一悲剧执着的追求真爱, 却丧失了人间所有的爱。她为了祥子失去了父爱、钱财, 失去了肚子里的孩子, 甚至付出了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 但是痴情追梦的虎妞却在生前和死后都没有得到丈夫的爱。她的一生, 苦涩堪怜。

2. 身份认同的悲剧

作为女儿, 她从小就没有母亲, 也没有享受到母爱, 这本就让人怜惜, 而父亲刘四更从没有把她当女儿看待过。“谁给我说媒也不行, 一去提亲, 老头子就当是算计着他那几十辆车呢”。“虎妞是这么有用, 他实在不愿她出嫁。”虎妞只是“这么有用”的一个工具。他从来也不考虑虎妞的个人幸福。在他的眼里, 虎妞一切都得听他的, 处处得受他的辖制, 根本就不能有自己的自由选择, 因此当虎妞决定嫁给祥子时, 他便大发雷霆, 他连想都没想便极力反对虎妞的婚姻。他希望虎妞留下来, 永远也不出嫁, 永远做他的工具。当虎妞和祥子愤然离开他结婚住进大杂院后, 他把家产全都变卖掉, 自己去挥霍享受, 置虎妞于不顾。作为女性, 她没有取悦于男性的外在资本, 在男人们的眼睛里, 她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 她又黑又丑, 凶残霸道, 是“母夜叉”、“母老虎”、“走兽”, 吓住了男人没人敢娶她作太太作为女性她也没有取悦于女伴的资本, 她在男性世界中长大, 耳闻目睹的是车夫的辛苦劳作和车夫的粗俗, 她也浑身沾染了许多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不知道女孩子应有的品行, “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 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 有时更多一些花样。”让其他的女性望而却步, 将近四十的虎妞除了小福子没有其他的女性朋友, 即使是小福子对她也是很有畏惧的, 尽管小福子得到过她的帮助。作为妻子, 在丈夫祥子的眼中, 虎妞是一个“四不像”:“她也是既旧又新的一个什么奇怪的东西, 是姑娘, 也是娘们;像女的, 又像男的;像人, 又像什么凶恶的走兽!”尽管虎妞热烈的渴望得到爱情与幸福, 却在生前和死后都没有得到丈夫的爱, 甚至在死后还被丈夫憎恨。作为母亲, 她也不能得到认可, 因为她因难产而死, 丧失了一个能真正属于她自己的身份证。

因此, 可以说, 虎妞的一生, 是被遗弃、异化的一生, 是悲剧的一生。

老舍笔下的虎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 她没有一般女性所具有的温良贤淑, 却有一般女性不具备的精明强干。她不是男人理想当中的女人, 不是男人欲望当中的女人, 但她却拥有了女人理想当中的男人, 拥有了女人欲望当中的男人。这样一个反传统的女性在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里真实的活着, 赤裸裸的暴露着自己的美与丑, 恰是几千年来中国女性被男权社会压制的发泄。当然, 这样一个反传统的女性在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里难逃悲剧命运, 甚至连最亲近的人———父亲和丈夫的爱也丧失掉了。然而, 丑女虎妞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给人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极大的拓展了我们的审美视野。虎妞的形象否定了虚伪的道德和理性, 包含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否定, 体现了真实的人性。重新探讨虎妞的形象有助于我们对当时社会的理性思考, 人性的、公平、公正的评价虎妞, 一个真情、真性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张丽丽.从虎妞形象塑造看老舍创作的男权意识[J].齐鲁学刊, 2000 (4) .

[2]秦大中.谈“虎妞”[J].北方论丛, 1979 (4) .

[3]白晓霞.民俗世界中执著的追梦人——对《骆驼祥子》中虎妞情爱心理的认识[J].甘肃高师学报, 2003, (6) .

[4]张晓涛.从三个女人看祥子的悲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5]董克林.论虎妞的害人和受害[J].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

荒诞的叙事 真实的人性 篇3

新时期以来,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学习和借鉴使中国文学出现了崭新的景观,涌现了不少让中国读者耳目一新的作品。但这其中也有弊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食洋不化、水土不服和夹生饭的现象,只有不多的作家能够真正融会贯通,穿越自如。光盘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英雄水雷》(漓江出版社2014年12月版)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英雄水雷》是一部荒诞风格的小说,人物与故事都被置放于一个荒诞的背景之中。小说安排了两位主人公:因烤红薯引起森林火灾却被当作救火英雄而备受荣宠的水皮,真正的救火英雄却被当作骗子而遭遇悲惨的雷加武。两位主人公之所以命运错置、荣辱颠倒,是因为他们身处的时空的荒诞。水皮被自己引起的火灾烧伤并逃离现场,却被人们错认为抢救了国家重要物资的救火英雄,医院专门召开紧急会议全力救治,并指派专职护士悉心照顾。地区领导专程看望,并在全地区开展向救火英雄学习的活动。接着是学校邀请作英雄事迹报告,地区钢铁厂招工,《救火英雄水皮的故事》在写作小组加班加点的工作下迅速出版并举行隆重的发行仪式,护士阳晓莉和地区副专员的女儿、工农兵大学生李姝则不屈不挠地向他表达爱情。尽管水皮一再申明自己不是英雄,甚至坦承自己是纵火犯,但人们认为他是被火烧伤了大脑,反而对他更加同情和呵护。雷加武本来是真正的救火英雄,但因为种种不巧而没能被官方发现和认定。民间中医刘华佗为给雷加武疗伤,去山上采药坠崖而死。雷加武的妹妹被刘华佗的儿子刘杏霖逼婚,婚后备受折磨。雷加武救火被烧坏的双膝因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导致双腿残疾。社会上视雷加武为骗子,家人视他为给家庭和亲人带来屈辱和不幸的不肖子。一次次为了证明身份的上访,一次次的希望落空和更加沉重的身心打击。

与西方荒诞小说的主题有所不同,光盘的小说《英雄水雷》并无社会批判的寓意,尽管作品所揭示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荒诞性。小说故事最初发生的时间是1978年。那个岁月的中国,刚走出“文革”的噩梦,某些“文革”的思维,包括英雄崇拜情结,仍深刻地烙印在国人的心中。人们仍然思维单纯,仍然容易思想动员。这种社会的心理结构,形成了《英雄水雷》主人公的环境,成为小说的荒诞背景。但在现实中,这种荒诞只是作为一种因素而存在,或者说只是作为一种小说家所意识和把握的逻辑,而不是已经发展为一种普遍的事实。因此,《英雄水雷》并无潜在的社会批判主题。同时,光盘在小说中对英雄和英雄主义仍是一种致敬的态度,并无颠覆和批判的意图。

事实上,《英雄水雷》是一部向内转的小说,是一部哲理小说或心理学小说。它描写的是人对良心、对真正的尊严的追求和坚持。它展现的是人的精神高度是怎样树立起来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美好的人性是如何实现的。人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但无论如何定义,人性都是和动物性相对峙的。良心和尊严,只是属于人性,是人性所必须具备的东西,是完美的人性的基本元素。良心,简单地说就是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是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感和个人自律。人性的尊严,则是指精神的尊贵庄严,这种尊贵庄严与人的身份地位无关。良心需要召唤,否则它会昏睡和迷失。一个人拥有良心,才会拥有真正的尊严。当水皮逃离自己引发的火灾的现场的时候,他的良心是昏睡和迷失的,此时的他也毫无尊严可言。但从他否认自己是英雄,而坦承自己是纵火者的那一刻起,良心在他的身上觉醒,使他拥有无比的尊严。为了追求和坚持自己的良心,追求和坚持自己不说谎的尊严,被荣誉和美女簇拥的水皮所面临的考验和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比身处逆境更为严峻。因为一个人在这样的喜剧性氛围中比在艰难困苦中更容易被软化、被同化、被消化,从而掉入人性的陷阱和深渊。然而,作者笔下的水皮良心觉醒后就不再有丝毫的彷徨,他竭力抗拒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荣誉,抗拒本来不属于自己的爱情。相对于强加于自己头上的英雄称号,他宁愿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平常地甚至是卑微地活着,为此他千方百计放弃优待和特权,选择最艰苦和危险的炉前工工种并兢兢业业地工作,全心全意地向人们虚构出来的自己的英雄事迹学习,并因抢救同事丧失一条腿而成为真正的英雄。为了拒绝李姝的爱情,他甚至不惜泼盐酸毁容自残。在与虚伪、谎言和浮华的搏击中,水皮成为一个伤痕累累的怪物,甚至在外表上已经失去了人的模样,但他却修炼成了一颗强大而又柔软的良心,筑起了灵魂和精神的高地,内心的高贵和尊严使他的人性闪烁着无比美丽的光辉。

雷加武这一人物的性格在深层的意义上和水皮是同构的,尽管他们的遭遇截然相反。如果说雷加武起初一心想证明自己的救火英雄身份,还存在着某种谋求这一身份所可能带来的好处的话,那么在经历了周围人包括家人的怀疑、嘲讽和打击之后,他对证明身份的执着已经不再有任何的形而下的企求,而是出于对尊严的捍卫。雷加武对尊严不屈不挠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追求和捍卫,与水皮是可以一比的。雷加武在和水皮相遇,并得到水皮对自己的身份确认后,即对来自官方和社会的承认彻底断念。在内心里,他已经获得了尊严,为此可以永远心安,死而无憾了。英雄雷加武的死,是默默无闻的死,又是悲壮的、震撼人心的死。雷加武和水皮这两个主人公的塑造,他们的命运和际遇,他们的挣扎和奋斗,揭示出这部小说的深刻内涵。

《英雄水雷》还呈现了作者光盘在小说艺术方面的圆熟气象。小说将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叙事进行了融洽地处理。作品的先锋气质和中国本土的审美传统能够圆融地糅合,它一方面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营造出荒诞的时空,另一方面紧紧地抓住故事和人物这两个小说的关键元素。小说在故事层面和人物塑造上保持着好看和有趣。这部以荒诞的形式虚构的小说,着眼和关切的却是中国当下现实的道德危机和困境。但它严肃的道德主题的展开和实现,伴随的是小说艺术的生气饱满和天趣盎然。

历史上真实的算命故事 篇4

少詹(四品学差官)彭芸楣,与翰林沈云椒两人曾找李璇算命。沈云椒指着一块砚台请他预测。李璇推断说:“这石头砚台又厚又重,呈八角形状,有尚书的外貌,可惜只能用在书房,不能作为镇守边疆的材料。”沈云椒随手拿下身上佩戴的手巾请测,李璇说:“手巾为素雅洁白的丝织物品,当然是官场的高雅之物,可惜尺寸小了一点啊。”

三人正在谈笑预测时,云南省的同知(五品官)王某人也来算命。王某取了一杆烟管请测,李璇看着那杆烟管说:“这烟管由三部分镶合而成,你当官后大概经历了三上三下吧?”王某回答:“是这样。”李璇接着说:“先生此后为人,一定要吸取以前的教训,不能再像烟管那样待人接物了。”王某问他:“什么意思啊?”李璇说:“这烟管很势利啊,用它的时候就浑身发热;用不着的时候就冰冷无情。”王某一听这话,就既惭愧又沮丧地走了。

我的真实故事 篇5

点击数:2225 投票数:0 票发表日期:2010-04-10 00:08:21

那夜,独自离家,孤零零的月亮笼罩着孤零零的我,子夜的火车把思念扯成了冰冷的双轨,从此,家便成了遥远的终点站……

穿起标志着坚强的军装,心却依然柔弱,离家时的雨一直飘在心头,不能成梦的夜里打着手电把想家的思绪托付给了信笺,一封封家信不断,沾着泪痕斑斑,想父母的柔声呼唤和亲切笑容,这一切都变成了甜蜜的回忆。

终于盼来了第一封家信,泪竞在眼里打转,肯定母亲把思念托给鸿雁捎尢爱心一片,不料父亲却只有简单面冰冷的的一句话:不要想家,好男儿志在四方!冰冷的父亲斩断了我与家的风筝线。从此,思念成了不贴邮票的信,塞满了抽屉却没有发出去。家,很远很远……

十五的月亮圆,登高望远总不能看见母亲为我点亮的小灯,不敢流泪,告诉自己要走的路上风狂雨骤,留恋温馨是懦弱的表现,把大大咧咧的我装进了信封,同样大大咧咧地告诉父母:我不想家!不想家的我独独不敢去翻动压在箱底的日记,任尘土堆压,只怕母亲一声柔柔的呼唤瓦解了我所有的武装!

从此,不再想家,不敢去想家,用坚强的外壳包裹柔软的心,清醒地告诉自己不要用乡愁湮没了自己,不能用思念缠绕自己,不能让光阴在叹息中匆匆滑走。于是,用三点一线的刻板标出了自己的路,把自己托给了训练,那里有我的家呀?

再次想家,父亲依然是那一句话:不要想家,好男儿志在四方!明白了父亲的期待,我又独自背起行囊。依然把思念封在心的角落,三百多个日出日落是我匆匆的身影。

真实的新年故事 篇6

来到阿姨家,大家都笑脸相迎,大姨来到妈妈面前,热情地唠家常;小侄女贝贝从厨房里飞了出来,跑到我旁边来,笑嘻嘻地说:“新年好”;小姨也走到我面前,把准备好的红包塞到我手里,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收下吧!”我谢了声小姨,心想:这里好不热闹!

“吃年夜饭了!”阿姨喊到。大家一听,都朝客厅走去。吃货贝贝不负吃货之名,一马当先;而我也不甘示弱地冲入客厅,而大人们还在后面慢悠悠地走着,边走边聊天。

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有热气腾腾排骨炖山药,香味扑鼻的三鲜锅,还有我最爱吃的牛肉炖萝卜。我们互相举杯说:“新年快乐!”贝贝举完杯后,迅速锁定了三鲜锅,大吃特吃;我也向我最爱的牛肉发起了猛烈进攻;而妈妈已经成了“话筒子”,在我耳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饭桌上洋溢着大人们的叽喳声,我的心里早已被年夜饭征服。

吃完年夜饭,就到了小孩最开心的时候——放烟花!我左手一支烟花,右手拿着打火机,开开心心地放了起来;胆小的贝贝此时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叔叔点燃了一个冲天炮,“啪”的一声,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上绽放,里面还包含着我的快乐,大人们的笑声。

解读萨林斯历史的“真实” 篇7

关键词:历史,真实,神话,结构

历史学和人类学之间对话的历史虽然可以上溯到人类历史的诞生, 但是历史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不过一个世纪之久。对于历史学和人类学间关系的概述,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 “如果说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在从研究有意识的内容走向研究无意识的形式的理解人类的道路上所遵循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那是不准确的。相反, 它们全都走着同一条道路……唯一不同的是它们的朝向。人类学家是朝前行进的……而历史学家却可以说是朝后行进的……正是这两门学科的结盟才使人们有可能看到一条完整的道路。”[1]可见, 在列维—斯特劳斯那里, 历史学和人类学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 研究的要点也各有侧重, 但是彼此互补、互相结盟却是大势所趋。基于研究历史是为了理解特定现实文化的目的, 人类学一方面学习历史学家处理文献资料的方法, 另一方面又把历史放置于对现实理解的脉络中来理解。可以说, 人类学问题的回答无法脱离历史。

但是对历史民族志研究来说, 有一个话题无法回避, 即人类学家到底要从什么层面来看待和认识“历史的真实性”。一直以来, 人们往往会对两个概念发生混淆:“历史的记录”与“历史的存在”。不言而喻, 人们是通过历史的记录去认识和了解历史。在历史人类学家看来, “历史是意识形态, 而且和任何意识形态一样, 虽然许多人以为它是‘真实’和正确的, 它却容易为人所操纵和重述。”[2]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记录的历史各不相同。不仅如此, “每一个世代都在重写其历史。重写可以在一个世代尚未结束就发生, 也可以能更久。”[2]这与所谓“真正的历史” (期待性假定) 产生了距离。历史的记录除去记录者个人的主观因素外, 也受到历史语境的诸多限制,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

就某一个具体民族而论, 历史的“真实性”表现为一个民族或族群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忆和选择。围绕库克之死, 萨林斯在《历史之岛》中从夏威夷土著的角度出发, 展开了一系列建构历史的过程。早前欧洲中心论者看来, 不具备文化的人群是没有真正历史的, 即便萨林斯自己也承认, 他在过去也曾对夏威夷群岛的历史熟视无睹, 但在《他者的时代, 他者的风俗:历史人类学》一文中, 萨林斯所持的却是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诸多不同的文化秩序拥有它们各自关于历史行为、意识和目的———他们自己的历史事件———的模式。由于有各种他者的时代, 他者的风俗, 以及遵从风俗的他性的存在, 人类学的独到之处, 就是去理解任何特定的人类进程[4]。由此可见, 夏威夷人有着自己的历史意识, 有着创造自身历史的动力。

萨林斯发现, 夏威夷土著社会的神话在当地起着关键的作用。夏威夷人的历史意识来自于他们的神话。夏威夷土著社会广泛流传的关于帕奥和卡帕瓦的神话决定了土著社会的头人与神的观念。夏威夷土著人的观念中有两类头人, 第一类是土著头人, 神话人物卡帕瓦是其中的代表, 他是帕奥废黜的头人。帕奥则是第二类头人的代表, 他代表的是外来的、篡位的、对下层民众施于暴政的头人类型[5]。库克船长的死, 与夏威夷人传统的玛卡希基仪式密切相关。玛卡希基是夏威夷的新年仪式, 在长达四个月的活动中, “以一种基本的宇宙论戏剧形塑了自然每年的再生”。“作为总共为期四个月的节庆, 玛卡希基是以被放逐的神及废黜国王罗诺的再现作为标志的。”在夏威夷岛一年的最后一个月———阴历韦莱胡月中大部分日子里, 通过巡游夏威夷岛, 罗诺促成了自然的再生, 连同王权和人类社会的更新。从这一仪式中, 可以看到夏威夷岛的政治与季节之间的交替, 规范了夏威夷社会中人与神的范畴关系, 罗诺神与库神分别象征了和平、丰产的权力与暴力、世俗头人的权力。神既是头人的敌人, 又是头人占有和篡位的对象。库克船长恰好被土著人看做这样一个形象。

1778年12月至1779年1月, 正是夏威夷人的玛哈希基节庆。库克船长恰巧在这个时候来到夏威夷, 且正如当地神话所预言的带来各种物品。他的船队到达夏威夷岛的时间正好在玛卡希基节庆中罗诺神像巡游期间, 而库克的船队在登陆之前也正好以顺时针方向绕岛航行, 与罗诺神像在岛上的巡游方向一致。因此, 土著人将这次回访解释为罗诺神的降临。连库克船长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自从他一上夏威夷岛即被当地人认作罗诺神的化身。玛卡希基仪式结束, 也预示着罗诺神的离去。库克船队的行动却与夏威夷人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偏差, 于是开始有人询问他们离去的时间, 而且急切希望他们离去。最终, 库克还是率领船队在“延期”不久的情况下离开了夏威夷岛。库克船队的离去又为夏威夷人的宇宙模式提供一种当下的证明:罗诺确实存在, 而且罗诺神的出现与离去与我们的仪式所反映的远古情况是一致的。这样, 库克船长按照夏威夷人的仪式程序做了所有该做的事情, 他的举动也完全符合夏威夷人的仪式。每一件事都确实在历史的层面正好按照仪式的预定序列进行[5]。

接下来人们就能理解, 后来当库克船队断了桅杆而重返夏威夷时, 当地人紧张的反应。本来生活已经由神圣复归于世俗, 国王从神的手中夺回了权利, 然而现在“神”却突然回来了。在他们的宇宙模式中, 神和人本就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神既是头人的敌人, 又是头人占有和篡位的对象, 因而神的返回自然地被夏威夷人理解为“神要夺回权力”。于是在政治性、宗教性的目的下, 神圣与世俗的斗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颇耐人寻味的是, 夏威夷人把这一事实当做罗诺神年度仪式性的死亡, 他们将库克船长的尸骸还给英国人并问他们来年是否再能返回。库克的一部分尸骸且被当面神圣的物品收藏。每一年的马卡希基节期间, 都会把这些尸骸拿来巡游, 它们被认为载有库克的“马那”神灵, 而库克船长在当地后来的传说中也成为神。由此可知, 库克在夏威夷所受到的待遇, 生为罗诺, 死亦为罗诺。

于是, 另一个更大的“神话”宣告产生:库克船长 (欧洲中心的隐喻符号) 与夏威夷的罗诺 (异民族的神话叙事) 在欧洲航海冒险和殖民扩张的历史过程中遭遇, “再生产”出一种新的“历史真实”。“夏威夷的历史经常重复叙述着自己, 第一次它是神话, 而第二次它却成了事件。”可以看出, 神话作为文化结构中极具符号意味的部分, 它并不只是供人传述的“文本”, 它在传述中也构成了人们先验的思考模式、世界观, 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与实践, 并在“经验性的冒险”中经受着意义的诠释与结构的重组[4]。萨林斯借助了神话模式中的“文化结构”, 将“历史与隐喻”、“神话与现实”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其中的逻辑关系是: (1) 神话和传说的虚拟性构成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 (2) 对同一个虚拟故事的复述表明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 (3) 叙事行为本身也是一种事件和事实, 一种动态的实践; (4) 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整个社会知识体系。对某一种社会知识和行为的刻意强调或重复都属于社会再生产的有机部分。它是虚构的, 同时又具有真实性。虚构本身就是一种事实的真实性。

萨林斯关于库克之死的论述, 体现了这样一种主张:人类学家所称的“结构”———文化秩序的象征性关系———乃是一种历史事物[4]。这种主张, 明确地超越了广泛存在于人文学科中的“结构”与“历史”之间的概念对立。历史乃是依据事物的意义图式安排的, 在不同的社会中, 其情形千差万别。也可以倒过来说:文化的图式也是以历史的方式进行安排的, 因为它们在实践展演的过程中, 其意义或多或少地受到重新估价。在人们进行的创造性行动中, 人们依据对文化秩序的既有理解, 来组织他们的行动计划, 并赋予其行动目标以意义的。

因此, 可以这样认为, 文化在行动中以历史的方式被再生产出来。按照格尔兹的说法, 一个事件是一个普遍现象独一无二的现实化, 是一种文化模式的偶然实现, 另外, 人们会创造性地重新思考他们的惯用图式, 也就是说, 文化在行动中以历史的方式改变了[4]。一方面, 人们是依据对文化秩序的既有理解, 来组织他们的行动计划, 并赋予其行动目标以意义。库克在夏威夷的遭遇便是基于当地的神话模式这么一个前提, 当地土著通过与库克的交往来实现对罗诺神圣的膜拜;另一方面, 相应地, 由于行动的偶然情境并不必定与某些群体可能赋予它们的意义相吻合, 人们会创造性地重新思考他们的惯用图式, 一如库克的出现给夏威夷土著文化系统所带来的转型, 从而实现其再生产的目的, 并使之得以持续建构。不论是哪一方面, 当地的土著文化系统都是库克及其船队一系列行为的载体, 从土著主位的角度来看, 库克始终都游离于夏威夷土著文化系统之外, 然其价值就在于, 当库克进入夏威夷时, 他的那些看起来较为个人的行为在不知不觉间被纳入当地的神话体系, 从而建构了当地的历史。人们可以从历史中发现结构, 反之亦然[4]。

从涂尔干的社会结构论,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普遍文法”, 布罗代尔的“长时段历史” (结构) 到萨林斯“神话模式”等, 学者们无不在“结构”中寻找“真实性”答案。虽然他们各自在“结构”的指喻和使用上不尽相同, 但都超越对简单事实的纠缠, 上升到了对“文化秩序”重构的高度。比如萨林斯所使用的“文化结构”, 即指文化秩序的象征性关系的历史、表述与作用[6]。在库克船长之死这一事件中, “对历史人类学的巨大挑战不仅仅是要知道事件是如何被文化所作用, 而且要了解在过程中它是如何被重构的。”[7]与传统的结构主义所坚持的“文化理性”不同, 萨林斯超越了“实践理性与文化理性”的简单分类, “发现”或“发明”了另外一种结构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谢维扬, ,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29.

[2]玛丽莲·西佛曼, P.H.格里福编.走进历史田野:历史人类学的爱尔兰史个案研究[C], 1978:29-30.

[3]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603.

[4]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M].蓝达居, 等,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3-233.

[5]马歇尔·萨林斯.历史的隐喻与神化的现实[M].刘永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243.

[6]R.Borofsky, Cook, Lono, Obeyeskere, and Sahlins.InCurrentAnthropology.vol.38 (2) (1996) :255.

可信,因为人性真实 篇8

老实说,用价值观来要求中国电影,目前还很不相宜。中国电影长期以来的核心问题是原创能力和叙事能力的惊人缺失。在审美取向上,张艺谋一直停留在乡村文艺爱好者的水平上,“大”是这一审美的最大价值。宏大叙事、大事件、大场面、大手笔、大红色……以及巩俐式丰乳肥臀。

张艺谋的老问题一如既往。但《金陵十三钗》不失为一个亮点,算是张艺谋十多年来最老实本分、在叙事动力学上最地道、相对尊重现代电影工业的一部电影。此番致力于讲故事的张艺谋完全避开了历史和政治漩涡,亦将不断被煽动的民族仇恨放回了原处而未事夸张,在所谓“历史问题”上的中庸之道确保了该作品在电影界暗礁丛生的险恶河流中顺利航行。抛开前述的价值观和原创力问题,任何基于此的批评或赞美,我觉得都是言不及义和一厢情愿的。

其实,讲故事遵循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合理的逻辑、包袱及其抖。一位酒色之徒本性的入殓师是否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一所教堂挣俩小钱?这值得存疑。另外一个遗憾是玉墨说出替中国妓女翻案的宣言过于急躁和直白。这其实不需要说出来,或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除此之外,逻辑上基本没太大漏洞。贝尔的表演确实为电影增色不少,他的大牌演技使入殓师到神父的这一带有宗教色彩的自我救赎心路,轨迹清晰、明确。此外,合乎逻辑并相当成功的人物,我觉得并非玉墨和书娟,而是妓女红菱和书娟之父孟先生。红菱的市民气息在上车之际所表露出的贪生怕死更令人信服,而孟先生的生与死则表达了个体生命在灾难面前最诚挚、靠谱的选择。而教导队受伤的年轻小战士浦生在弥留之际的那段呓语,真切地表达了中国农耕文明对和平对爱的朴素认知。

确实如此,打动人的正是细节。而细节又不能孤立存在。入殓师约翰这个人物来到教堂的目的,最终只能解释为替那些妓女改头换面送其赴死,并修好汽车拯救女学生。而十二位幸存的秦淮妓女与女学生数目的一一对应亦为调包之计准备了人口。至于另外两位中途死去的妓女和男扮女装凑足“十三钗”的教堂杂役陈乔治,则使故事更加戏剧和精彩。换言之,一切人物的存在都是那么巧妙,除了入殓师约翰和“十三钗”,包括李教官、孟先生,他们之所以出现,都是为了拯救女学生。故事由此集中紧凑。至于男女主人公约翰和玉墨的情爱及各自身世,亦前后照应,无有疏漏。以至于玉墨身世中被继父玷污的年龄恰恰是书娟等十二位女学生此时的年龄,这一巧合及包袱的匠心在于:解释了玉墨甘为替身牺牲的缘由,不再使书娟重蹈自己的命运;替身一行使玉墨在某种意义上回到了或恢复了洁净之身(基于传统对妓女行业“肮脏”的叙述),从而使掉包计焕发出圣洁光彩;使玉墨与约翰的情爱彻底摆脱妓女和嫖客的低俗交易,成为中美合作抗日的象征。

名人真实的励志故事 篇9

名人真实的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我们不妨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名人真实的励志故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名人真实的励志故事

1【王宝强励志故事】

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外表看上去与在城市打工的千千万万农民工没有任何区别,没有受过任何与演员这个职业有关的培训,也没有哪怕一点点在一般人看来是成功必须的一些“社会资源”,甚至没有一个“城里人”亲戚,唯一有的只是一个要靠演电影来摆脱贫困生活的梦想。他的梦想实现的几率有多大?

当许许多多都市青年沉迷于港台、韩国的那些胡编乱造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青春励志”电视剧,为剧中人物唏嘘长叹,继而感怀自己的时候,王宝强却用他的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演绎了一个真实的青春励志故事。

“以前大家看到我,都‘傻根’‘傻根’地叫,现在他们都改叫‘许三多’了———这是我最骄傲的事情,因为它说明我这几年的努力没白费。”王宝强特有的笑容中,带着些许自豪地说。

“我就是许三多”

让普通观众熟知王宝强的,是《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和《暗算》中的“阿炳”。在王宝强自己看来,“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的则是“许三多”。

王宝强说:“‘傻根’、‘阿炳’只能说有我自己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我不可能像傻根那样。而‘许三多’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因为无论从举止还是内心,他是一个很丰富很现实的人,而且跟我很像。”

8岁那年,王宝强“决定不能在村里待一辈子,一辈子种地没意义,一定要出去闯。”于是他去了少林寺,因为深受李连杰电影《少林寺》的影响,王宝强以为去了那里就可以拍电影。

在少林寺当了6年的俗家弟子,除了练了一身“真功夫”之外,王宝强连“拍电影”都没有见过一次。这时,他才相信了寺里的和尚对他说的话:这里真的不是拍电影的地方。

16岁的时候,王宝强决定去“能拍电影的地方”——北京。当时,他的父母对他说:你这没头没脑的孩子能闯出个什么天地来?的确,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背景,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演员的训练,想通过演电影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当时看来他这个理想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北漂”生活是极端艰苦的。那时王宝强每天生活的主旋律是在北影门口等待一个群众演员的机会。如果等到了,每天可以挣20块钱,还有剧组的盒饭吃。这个机会不是经常有的,为了生活,王宝强就在北京的各个建筑工地上做起了农民工。

让王宝强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一个除夕。当时他口袋里只剩下2元钱,在这个举国欢度春节的时刻,他只能选择躺在工棚里睡觉,用睡觉来熬过那阵阵袭来的饥饿和孤独。王宝强说他那个时候从来不告诉父母他在北京做什么,只说自己挺好的,因为怕父母担心。

王宝强说:“我跟许三多的经历很像,他在当兵前被他爹叫‘龟儿子’,都不敢言语,我刚从老家到北京去做北漂时,也很懦弱,怕被别人瞧不起,因为俺家是农村的,没有背景,没有条件。我做武行,却又长了一个苦瓜脸,他们都嘲笑我,说我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我很自卑,但也很好强,所以刚到北京那会,经常打架。”

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扬在众多的试镜资料片中看到了王宝强,于是,18岁的王宝强被选中出演处女作《盲井》。这部电影于2003年获金马奖“最佳新人奖”,2004年获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泰国金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王宝强说:“我很幸运,不光是因为我等到了机会,还因为这个机会是在我最单纯的年代降临的。我不敢保证,假如换了今天的我,我还会不会相信这个机会最终真的会到来。”

因为《盲井》,王宝强引起了着名导演冯小刚的注意,并最终选择他出演《天下无贼》中傻根这个角色。“傻根”让王宝强有了更多的自信心,他说:“那个时候我甚至都想没有我王宝强干不了的事了,我跟刘德华都合作过了,还有什么可以难得倒我?”

从《盲井》开始,幸运之神似乎开始眷顾王宝强了。王宝强说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导演李扬是他的“史今班长”,冯小刚是他的“袁朗队长”。

许三多这个角色使王宝强成为2007年影视界最耀眼的一颗星,而王宝强也特别愿意告诉别人,是“徐帆老师让我有机会演了许三多”。当时,着名演员徐帆得知《士兵突击》剧组在遴选许三多的扮演者时,第一时间告诉了王宝强,并极力劝他去争取这个角色。

在“艺术人生”录制现场,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是问王宝强扮演许三多的感受,而王宝强的第一反应则是一边憨厚的笑着一边说:“你怎么不问我怎么演上这个角色的?”然后他站起来对这摄像机给徐帆深深的鞠了一躬。

现在,王宝强的事业正是如日中天,冯小刚导演、王宝强主演的贺岁大片《集结号》正在全国上映,他与周迅分别担任男女主角的《李米的遭遇》正在紧张拍摄中,还有一部他主演的功夫片开始拍摄,名字叫《野风》,功夫片一直是王宝强的理想。

同时还有不少的剧本、广告、采访、活动在等着他,他的片约已经排到了明年。

回头看看自己这近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王宝强说:“在我看来,许三多就是一个靠精神活着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这个人不可能成事,但他偏偏就是成事了。我觉得这个人物最大的价值就是:再怎么自我感觉渺小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得到鼓舞———大家总比许三多强吧,连他都能成功,我们只要用心,凭什么不能成功呢?!我跟许三多确实挺像的。当年我说自己要当演员,身边没一个人相信,不是不相信我的决心,而是不相信我有成为演员的可能。只有我相信,我每天都跟自己说:‘王宝强,你一定能成!’最后真的成了。”

“我身上根本没有星光”

与几年前那个满怀梦想、天天在电影厂门口苦等着有个群众演员的机会,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去工地当农民工的时候相比,现在的王宝强已经是天壤之别。已经成了“着名演员”的王宝强,是不是也像很多所谓的明星那样有了明星的“派头”呢?

“这段时间没写博客你们都想我了吧,我在河北老家收秋呢,前几天天天都下地里干活儿,在玉米地里掰玉米,锄地,刨花生,摘棉花,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家里的农活儿我照干,每天累得我晚上饭都不吃就睡,虽然很累但是我很有趣……”这是王宝强2006年的博客记录,虽然当时他已经因为“傻根”而出了大名,但他回到家里还是个“农民”。邻居说:王宝强成明星了,明星谁下地啊,谁能见到像他这样的(明星)。

王宝强说:“我从没把自己当明星——我有自知之明,我身上根本就没有那种‘星光’!”至今,他都不认为自己是娱乐圈的人,更难得跟圈里人混在一起打牌唱歌吃饭。“我的生活其实很单调——不抽烟不喝酒,只要不拍夜戏,每天晚上12点之前一定上床睡觉。有人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无聊,我觉得很好。”

从几个细节可以看出王宝强的心态。

王宝强上街几乎从来不戴墨镜——王宝强管它叫“眼镜”。王宝强说:“王宝强还是王宝强,就是知道我名字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也告诉我,当明星得先学会戴眼镜,可俺就是戴不惯那玩意,除非太阳刺眼我戴是为了保护眼睛。演戏时剃了秃头,现在上街倒是戴帽子,怕太晃眼。”

王宝强对待媒体采访相当认真。王宝强说:“从《天下无贼》之后,我的采访一直都没断过,我会尽量满足每个人,因为我知道我做的是这份工作,既然我喜欢它,为什么不能接受它带来的其他工作呢?”

王宝强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完全就是朋友关系。他的经纪人说,有时候工作晚了,就到王宝强在北京的家里,王宝强蒸馒头、煮面条给大家做夜宵。

如果说成名之后的王宝强有什么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他现在终于有了钱,再也不用为生活而担忧了。有了钱之后的王宝强,则像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小伙子一样把钱寄给了家里,还给家里人盖起了房子,“是我们镇上最好的。我父母从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他们很不容易,把哥哥、姐姐和我拉扯大。我就是想争口气,让父母住得好。8岁那年我就决定不能在村里待一辈子,一辈子种地没意义,一定要出去闯。出来之后压力就大了,也回不了头了,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就是说我在外面一天,他们就有一天的希望。所以,现在有钱为家人盖房子,我感到很开心。”他说。

很快红起来的王宝强,其实很清醒。“人生有起伏,在高峰的时候别得意,在低谷的时候也别失落。趁现在红着,赶紧抓紧机会多演点戏,让父母的日子过好一点,万一将来不红了,也不至于留下太多遗憾。”王宝强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随你的愿……最近我经常想起以前挨苦的日子,挺美好的——没有当初的准备,哪有今天呢?!现在也是一样,都是在为将来作准备。”

对于现在的生活,王宝强担心的只是给自己的家人带来麻烦。他很不愿意看到一些媒体把他老家的地址公布出来,“(媒体上)连村的名字都有。这给我的家人带来很多麻烦,很多人上我家去采访,把我们村弄得很乱。”王宝强说:“以前跑龙套的时候我还追星,后来真正进入演艺圈,接触很多名人,习以为常了,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这个过程有时候想起来也像做梦似的。我现在就是用平常心去对待,但我不想给家人找麻烦,不想儿子成名了,却给父母带来不安宁的生活。来我身上,没关系。”

“本色演出有啥不好?”

对于这几年来王宝强的出演的几个角色,外界有一个相当普遍的观点:本色演出。也有舆论认为,王宝强就这点能耐,只能进行“本色演出”。这个“本色”,就是憨头憨脑,又有一股执拗的劲头。

对此,王宝强自己的看法是:“我没觉得本色演出有啥不好的。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特色,假如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特色的角色,自己演得到位,观众看得开心,那有什么不好?就像我当年演《天下无贼》,大家都叫我傻根,现在我演了《士兵突击》,大家又改叫我许三多了。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成功———原本我还以为我一辈子都要叫傻根了呢!”

实际上,在王宝强出演的角色中,真正说得上是“本色”的,目前只有一个“许三多”。《暗算》中的阿炳和《天下无贼》中的傻根,都只是在某个方面与王宝强有些相似。在今年的贺岁大片《集结号》中,王宝强扮演的是一个个性锋利的狙击手。而他在《李米的遭遇》中扮演的那个赌贩,则完全不同于王宝强本人。

王宝强说:“‘许三多’是一个里程碑,是我的代表作品。《天下无贼》是一部好作品,但‘傻根’并不能代表我,而‘许三多’,等我再过几十年,让我的孙子来看,我都会觉得很自信,因为‘许三多’代表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士兵突击》的导演康红雷也比较看好王宝强,他在《士兵突击》拍完之后对王宝强说:“我觉得你现在是体验派加演技派,有点靠谱了。”

着名导演冯小刚对王宝强的评价是:王宝强的潜力很大,戏路也不局限演农民。只要给他机会,他会非常出色。

对于所谓的“本色演出”,实际上应该分为两个情况,一种是演什么角色都带着演员本人浓厚的痕迹,一种是都让观众以为这个角色就是演员本人。这显然是两种层次,前者很容易受制于某种特定戏路而难以拓展,后者则是演技高超的表现。

现在我们还很难准确判断王宝强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因为截至目前观众看到的他的银幕形象,都与他本人有着这样那样的相似,也许只是碰巧剧本如此。

王宝强也在暗暗努力要突破人们的成见:“我一定会寻找突破的,但这得顺其自然。其实保持本色很宝贵,但这与突破自我又很矛盾,所以我一定会在合适的时机给观众一个惊喜的,到时候人们也许会说,变样的王宝强也一样吸引人。”

我们希望看到王宝强在不同的戏路上都有所发展,因为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好演员。我们也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

名人真实的励志故事

2【马云励志故事】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个人背着个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如今,正如马云当年所愿,海博已经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马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叫好。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的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采用什么模式?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他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水泥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与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这样,1999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当时国内正是互联网热潮涌动的时刻,但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注意力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马云在这个时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在国内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国,也难觅一个成功范例。

网站注册成立一个月后,由高盛牵头的500万美元风险资金便立即到账。马云用这笔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香港和美国引进大量的外部人才。这个时期,也正是马云对外宣称“创业人员只能够担任连长及以下的职位,团长级以上全部由MBA担任”的时候。彼时,12个人的高管团队中除了马云自己,全部来自海外。

1999年底,马云以6分钟的讲述获得有“网络风向标”之称的软银老总孙正义的赏识。两人进行了3分钟的单独谈判后,马云获得了孙正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软银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只对其中70家公司投资,而孙正义只对其中一家亲自谈判。

事实证明,无论是高盛还是孙正义,对马云的判断都是准确的。在电子商务领域,马云显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预见性:创业当年,阿里巴巴的会员就达到8.9万个;2000年达到50万;在2001年互联网的严冬季节,依然实现了百万会员的目标,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目前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350万之巨。

在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里,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赢利的之一,并被哈佛、斯坦福等着名商学院选为案例,连续4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

今年2月,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总额为8200万美金的新一轮私募成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业金额最大的一次募资。这笔战略投资加上此前风险投资的结余和自身1亿多元人民币的利润,目前,阿里巴巴已有1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在手,已经可以和国内任何一家门户网站并驾齐驱了。

马云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我们要每天缴税100万。”

上一篇:初三化学月考试卷反思下一篇:高考作文六大高分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