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环境

2024-10-13

习作环境(通用7篇)

习作环境 篇1

摘要:所谓“云课堂”是专门服务于培养和教育行业的一种网络服务类型,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远程教学模式,有着非常高效、跨界的特点,且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高的互动性。为此我们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为例,探索在云课堂环境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就其具体应用进行分析,详细地探索了在云课堂环境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安排,为此类教学设计和具体应用途径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云课堂,小学语文写作,网络课堂

小学教学中的云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新兴的教学方式,是将云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从而将小学教学和云技术充分融合。云课堂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小学教学的手段。无论网络终端设备如何,人都是最核心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为此我们详细的分析了云课堂环境下小学语文习作的构建途径和方法,为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1云课堂架构分析

硬件方面要求学校必须有一定的网络条件,有专门的网络教室或者有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在网络终端方面要求每一个学生尽量有一台智能终端设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都可以,软件方面要求具备云课堂教学互动系统,能够实现教师大屏幕和学生“小屏幕”的同步,转播示范,作业提交、作业测评、讨论等功能,从而让教师可以实时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并且教师也可以通过云课堂教学平台监督和管理学生终端设备,能够将教学所用到的学习材料推送到学生端序。云课堂最大的特点是教学的高效性、便捷性和互动性。

2云课堂环境下小学语文写作的构建方法

这里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进行讨论,分析云课堂下小学语文习作的构建策略,为此我们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

2.1课前

1)确定整体教学思路。课前,教师不仅要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还需要明确教学的基本思路,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具体的实施方法是:教师首先分析教学目标,随后确定教学内容,并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创建教学情景,确定教学评价方法。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考网上的云课堂教学,但不能完全照搬,必须结合学生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加工和再创作,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整理网络教学资源。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新颖性、趣味性,教学过程不受时空限制,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它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扩大作文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写作的范围。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教学情景的构建过程变得声情并茂,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2课中

1)主题引入。所谓的主题引入就是教师组织学生上课的教学行为,主题引入的开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过去一段时间语文学习的成果,一般来说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都安排在单元的末尾。因此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云课堂平台向学生展示所学到的生词、句子以及词组等,鼓励学生作文中应用这些词组,这样既能够复习学过的知识,同样也能提高知识在作文中的应用,做好知识储备。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带领学生入情入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多媒体引进课堂,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写作情境,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2)作文指导。传统的作文指导中,教师首先会分析题目,然后指导学生写作的结构、思路以及表现方法,在小学阶段也很重视学生在作文中熟练的运用修辞手法等。但是在云课堂下,信息技术极大的丰富了作文指导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云课堂平台进行一个字词句的小游戏,以描写秋天有关的词汇为中心进行游戏,让学生通过竞答、对抗等形式猜字词句,从而丰富学生关于秋天的词汇量。并通过云课堂平台向学生展示写作的结构和提纲设计,通过图文展示更加的清晰和直观,便于学生构建自己的作文提纲,提高作文结构的规范性。

3)作文训练。通过主题引入和作文指导后,学生即可以开始写作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作文指导中的提纲展示出来,辅助学生完成作文写作。随后询问学生的进度,如果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结合PPT上的提纲完成了自己的提纲,那么教师可以讲刚才进行竞赛游戏中用到的优美句式和词汇展示出来,通过展示这些词汇,帮助学生完成写作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提纲和写作都要独立创作,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在这个阶段询问老师。

2.3课后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加上云课堂下的小学语文写作设计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去安排和组织教学,因此可以将没有完成的作文任务留到课下。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家长参与进来,随着网络技术以及“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很多家长也有着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所以可以通知家长通过云课堂平台参与到学生作文写作中,邀请家长查看,并对学生的作文给与评价,教师可以在随后安排时间来展示优秀作文以及家长评价,从而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革命性改变。

参考文献

[1]杨新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6:112-113.

[2]陈昉.小学教师创造力培养观、创造性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101-102.

[3]张宏展.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关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45-49.

习作环境 篇2

习作: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的教学内容,可以看漫画写环保故事,也可以写感受或建议书,写作的形式和题材都比较灵活。漫画与作文的结合,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它使学生说话和写作的热情倍增,在饶有兴趣的解读漫画、创作漫画的过程中,学生顿时会沉浸在浓浓的生活气息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写作或说话欲望油然而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看漫画习作也成了老师和同学都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经历三次的磨课之后,在最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体现了老师的习作教学的特点。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让学生顺利完成习作任务,老师让学生搜集喜欢的漫画,课上让学生互相欣赏,并介绍自己的漫画。利用漫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更主动更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贴近生活,拓宽思路

《新课标》十分重视引领学生在贴近生活中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在多样化的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在“习作教学建议”中要求“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习作评价建议”中要求“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阅读、思考等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对于高年段的学生写漫画习作来说,只写出图意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对漫画的理解以及感受,而这也正是难点所在。教师利用一组与学生生活并不遥远的图画,即森林被破坏后给人类造成的伤害,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联系实际谈联想,谈体会。

三、小组交流,引导探究

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教师的行为应该是尊重学生需要、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以学促教,所以在指导习作之前,先让学生试写自己看到的漫画,然后集体评议,是否符合习作要求,并组织讨论:对于漫画这样一个特殊的图画,还应该写写什么呢?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中明确“要写什么”的问题,既而明确自己的习作内容。

四、悉心指导,循序渐进

无论从学生的说还是学生的写的指导上,教师都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有提高的机会,使学生经历由不会写到会写,由不知道写什么都明确内容的提升的过程。

五、重点指导建议书,重视格式正确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的探究 篇3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的实践

(一) 创设情境, 激发习作兴趣

初中学生受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缺乏形象的感知能力, 积累的生活素材又较少, 导致在习作时感到无话可说, 计算机网络媒体创设的生活画面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习作的情感、动机, 容易产生习作的欲望, 媒体网络呈现的形象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再现, 有利于学生捕捉习作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因此, 我们在习作教学中, 可根据教材中习作的要求, 制作相关的CAI课件, 为学生提供或再现活动的画面, 直接为学生提供感性的习作素材, 拓宽学生的思路, 丰富习作的内容, 激发他们观察、思维、表达、和习作的兴趣。

(二) 突出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

现代心理学家潘菽先生在《教育心理学》中写道:“学生习作必须拥有与习作有关的感性表象和学习的材料包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素材, 以及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等。“初中学生接触的事物毕竟有限, 头脑中表象储备不是很多。我们通过网络媒体播放丰富的画面, 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创设情景, 再现了生活场景, 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情境, 从而找到丰富的习作材料。网络媒体创设的画面不仅直观、生动、形象, 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欲望, 而且顺应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从而养成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加上适时、适度的点拨, 学生会感到有话可说, 写起来当然就有物、有情、有意。如我指导学生写作拔河比赛, 围绕“把过程写具体”这一重点, 首先播放了事先制作的拔河比赛的课件,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说了大致经过后, 又再一次展现课件, 采用局部定格、定点, 如排头的大力士、旁边的拉拉队等, 这一次让学生仔细观察, 对画面的细节如人物的动作、神态、姿势等高度注意。这样, 拔河的经过在学生头脑中变得清晰、完整、深刻, 从而达到写得“具体”。有这样一片断至今让我难以望怀:“决胜局一开始, 场院上空气骤然紧张。两相对峙, 绳子拉得‘嚓嚓’响, 但中间的红标记好像在作壁上观一样, 一动也不动, 啦啦队的同学可着急了, 都恨不得红标记马上移向自己班。我班的啦啦队排成横行, 配合用力, 有节奏地呐喊助威。你瞧, 小个子李林喊得最卖劲了, 又是挥手, 又是跺脚, 脸上还淌着一颗颗汗珠, 好几次想伸手帮着我班拉, 可那是犯规动作, 他终究还是忍住了。场上的队员拔得更卖劲, 头上冒着热气, 口喘粗气, 直腿斜身, 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拔着。大个子王强眼圆瞪, 牙紧咬, 黑乎乎的脸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汗珠。红色标记僵了一会儿, 终于忍不住表态了, 它向我们慢慢移来。‘哇, 红标记过界了!’我们班场上30多名队员齐心协力, 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段描写很细腻, 既有场面描写, 又有人物特写, 谁读了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学生对画面的观察仅停于表面时, 教师要根据选材需要设计一些迁移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更要启发、诱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从视觉形象联想到听觉、触角等更广阔的领域, 拓宽想象范围, 全方位、多角度地发展了想象力。

(三) 利用信息技术积累写作素材

网络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无数可利用的素材。因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网络, 学会网上搜索, 确定搜集目标, 查找需要的资料, 下载有趣的信息。学生不仅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还可以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展示给大家, 实现资源的共享, 极大地丰富了知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例如, 在教学习作《圆梦太空》时, 我在课前就发动大家搜集有关我国载人航天的资料, 学生有的上图书馆, 有的倘佯在课外书的海洋里, 有的则熟练地遨游在网络的世界里, 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相关的资料, 为写作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资料。由于学生在写作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开阔了视野, 写的文章言之有物, 充满激情, 甚至连一些平时对作文深感头疼的学生也不再愁眉苦脸了。

(四) 全员参与, 提高表达能力

在传统的习俗和教学中, 由于时间的限制, 常常是一小部分的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 大部分学生却失去了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 训练面极窄, 主体性发挥受到限制, 也导致了习作教学的低效。而有网络媒体介入的习作教学, 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时空, 全体学生, 尤其是中下学生都能根据网络媒体依次出现的画面、提示, 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予以表达, 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 及时反馈, 加快传播速度

传统的习作教学由于教学信息传递的单向性 (师→生) , 造成了教学信息的反馈延时。指导课很少有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 学生只能在习作交给教师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后, 才能获得老师对习作质量的评价。而网络媒体指导的习作教学信息多向传递, 反馈及时。它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主动式信息交流。指导课上不仅当即获得来自教师方面的知识信息, 还可以网络媒体、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 以此调整自己的习作。

(六) 利用信息技术塑造交互式批改的环境

网络改变了教师以往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这种方式上的变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个别修改。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 老师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网任意抽取学生的文章显示于教师主机中进行查看, 通过耳机与学生直接对话, 直接提出意见, 或者在其习作上直接修改进行个别指导写作。这种方式既不影响其他的同学, 又使这位学生方便快捷地接受了老师的指导;另一方面是集体修改。例如在讲评课中, 为对学生进行全体指导, 老师可以选择一篇学生习作,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的网络转播系统让每台计算机屏幕显示这位学生的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评议该作文哪里写得好, 哪里写得不好?怎样修改?这样的作文评改过程, 突破了传统的背靠背或面对面批改的局限, 通过作者自评, 全班学生参与的方式, 使学生受到了具体指导, 受益匪浅。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的效果

(一) 培养了中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 调动了学生多个感觉器官参与学习 (特别是发挥耳和脑的功能) , 能够使信息的处理过程交互性、参与性更强, 不但能使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性更突出, 使能力训练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而且大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使学习者可以更自主地把握学习过程, 主动学习。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师生在电脑中交互。教师对学生在交流中产生的智慧之花予以及时鼓励。利用网络教室内联网的优势, 通过资源共享互相调用来达到师生、生生互相交流的目的, 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习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 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创新能力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 提倡“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对在立意、选材、表达技巧等方面具有新思想、新见解的学生。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学生思维发散了, 写出了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颖的、与众不同、使人意想不到的好作文。

(三) 提高了初中作文教学效率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使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容量、速度、效果等达到了最佳状态。根据网络技术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多维性、刺激性、多变性、艺术性的特点。一方面, 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 增加了教育信息, 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 使资源共享, 从而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极大地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使学习者可以更自主地把握学习过程, 主动学习, 从而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了初中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了习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

习作环境 篇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习作分成三个学段,分别对习作教学的目标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中第二学段即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有: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1]。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习作表达欲不够、语言积累匮乏、缺乏个性和真情。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起步时便对作文感兴趣,个性写作得以发挥,笔者结合学校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生课堂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所搭建的一对一数字化平台,探索数字化环境下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二、现状分析

习作本是个性化的表达,习作教学也理当是迎合个性化的需求,但传统的习作指导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笔者结合实验班之前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传统的习作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习作指导课堂趋于统一,难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其次,学生习作水平参差,统一的指导难以各取所需;最后,传统的习作交流平台单一,难以增添学生习作的自豪感。

三、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实现习作个性化学习的关联点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字化设备达到生机比1:1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教与学模式[2]。与传统的由一个教师以同样方式向所有学生传播相同信息的课堂教学相比较,该模式让学生处于中心地位,使他们能通过几个方面提供的灵活性来控制自己的学习[3]。以下从两个方面阐述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实现习作个性化学习的关联点:

(一)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这个环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这些为实现习作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硬件保障,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个性化学习资源

“互联网+”时代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足够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络以及数据库等。个性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和养成过程,也是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4]。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参差不齐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在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课前资料搜集、学情调查统计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促成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一对一数字化对习作教学辅助在很多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何利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来促进习作的个性化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笔者以人教版三四年级单元习作为例进行探究分析,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一)课前微课翻转,增强主体参与

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移动性,可以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师可以制作或者在网上搜集优质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前学习,为习作课堂做好准备,课堂上就可以更好地表现和展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5]。课前的微课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主动构建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体。数字化的环境让学生轻松自如,也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一张照片》为例,习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出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情。本次习作照片(如下图)记录的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轰炸上海南站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历史,教师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并且制作了微课,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这张照片的历史资料,为习作做好准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并且引发学生对照片中历史的探索欲。在课前任务单(如下表)的驱使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依据习作要求,笔者将习作指导的环节和一对一数字化环境进行整合,实现习作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中笔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作业100分”网站具备的作业数据统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用词表达的水平,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课堂的指导。课前微课自主学习,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

(二)课中巧设情境,点燃表达热情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提出写作教学的第一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是凌驾于一切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6]。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把所有学习语文的人变成作家,而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7]。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是他们习作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从激发情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可以巧妙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激活内心的体验,产生写作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写作状态。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一张黑白照》看图作文为例,笔者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镜头式推进,以情贯穿,用《战争,请离孩子远点》黑白照片集音乐视频激情导入,震撼的画面和音乐,迅速将学生引进战火中,感受到受苦受难的孩子悲惨的命运。接着将视频画面定格到本次习作的照片,启发学生观察照片中可怜的孩子,学生的表达欲呼之即出。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记叙与父母之间的一件事,笔者也通过录制微课音乐视频,搜集班级学生与家长的一些日常照片,配上一些激情的文字,学生触景生情,表达之情即刻被点燃。

(三)提供资料辅助,满足差异需求

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8]。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差异化学生的需求,习作前,笔者会根据习作的不同要求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1. 提供关键性习作资源。

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重难点设计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播放的快慢和频率可以自主控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进行自学。使平时反应慢、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例如,在设计四年级上册习作五《学写导游词》一课时,重点是掌握导游词的格式,在微课的选择方面,就以此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观看,突破重难点。

2. 提供选择性习作资源。

根据中年级习作特点和本班学生的习作学情,教师以习作中学生潜在的重难点为微课制作点,进行各个击破。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我敬佩的一个人》是结合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突出人物的品质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不同描写来突出,教师就可以制作不同的描写技巧微课,读写结合,抽出例文中的具体描写,制作相关的课件,放在学生的个人资料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或者写作需要的内容观看学习,掌握人物描写的技法,攻破习作的重难点。

3. 辅以在线E-learning资源。

例如,四年级上册习作五《学写导游词》要求写中国的文化遗产风景区导游词,但未必所有的学生都亲身去过,在选材方面也难以取舍,一对一的课堂在线E-learning就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满足不同学生资源搜索的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互联网搜索相关景区的资料,从而突破习作的难点,而在选材取舍方面又可以有师生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写出具有吸引力的导游词。

4. 提供再现性习作资源。

学生智慧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生成,这在口语交际或者综合性学习活动性习作中最适用。三年级下册习作四《我学会了……》,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把自己学会的本领,以照片的形式发给老师,教师根据真实素材录制微课,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编制的微课视频时,学生的生活体验瞬间被激化,在微课中,一边出示照片,一边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的过程:为什么要学这个本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精心准备的取材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材料,再现的内容直接生成了本次的习作。

5. 提供参考性习作资源。

在学生的习作个人资料袋中,笔者会给学生整理一些适合该作文的好词好句,让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可用的语言,让学生对写作表达更有自信,也会提供一些范文参考,这对于表达存在困难的学生具有参考价值,教师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四)借助平台分享,增强习作自信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富有个性情感的劳动,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积极的情感、和谐的氛围,可以刺激学生神经中枢,促进大脑细胞的活动,形成学生个体对知识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状态[9]。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为习作的交流与展评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让师生更好地分享习作的成果与欢乐。

1. 实现良好师生互动。

传统的习作展评和交流大部分都是老师点评,推荐读优秀的习作,而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为习作的展评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一对一数字化的网络交互功能,可以实现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点评。

2. 方便同学点评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7]。当学生可以实现电脑打字写作时,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群里发表,通过浏览,师生共同点赞评价学生的作品,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在互评互赏的集体活动中,学会作文评析的方法,促进写作能力。

3. 数字平台,增强自豪。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经说过:很多学生功课不好,其原因在于他们开始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孩子们写的东西被大家阅读并肯定,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那么学生的自信也会增强。例如,三年级下册习作三《介绍自己》习作展评环节,就可以利用一对一数字化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浏览班级作文集并且点赞选出各种奖项,如:最像本人奖、最佳形象奖、最佳才艺奖……诸多的“头衔”也是一种肯定。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可以丰富习作展示形式,实现个性化交流。

五、结束语

笔者在借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推进小学中年级习作的个性化学习尝试中,意在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课堂、满足分层差异化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之语言表达也更趋于彰显个性。然而由于笔者的理论实践能力尚浅,学生的电脑使用不够娴熟,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技术也不够完善,值得探究的地方还有更多,以期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实用的个性化作文实施策略。

摘要:鉴于学生在习作中常见的问题,本文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搜索、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以人教版三四年级单元习作为例,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通过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习作教学的整合,使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课堂教学初具雏形。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习作教学,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中文7.2版

[3]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4,(4):8-23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152-156.

[5]陈琦,刘儒徳.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7]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马金凤.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大众科技.2010,(3)153-154.

习作环境 篇5

网络环境下的习作教学以其表达的多样性、选材的广泛性、创作的快捷性、评改的及时性, 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然而,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果我们稍有不慎, 便会误入歧途。

“校园里的菊花”属于纪实性的习作训练, 要求学生掌握观察植物、描写植物的方法, 关注观察的过程与收获 (包括菊花的特征及自己的情感体验等) 。上述案例中, 教师能利用网络为学生习作服务, 固然能够丰富学生对菊花的体验, 但导之不慎, 便使本应写实的作文失去了真实的面孔。

一、失真, 习作成了复制的机械产品

真实的校园菊花哪儿去了?我们不妨找找原因。

原因之一:网络图片使学生的记忆混淆。专题网站是教师课前完成的, 网上所展示的也是教师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图片和文字。这些信息与学生亲自观察到的校园里的菊花都不一样。对于一般人而言, 漂亮的东西容易引起注意。加上小学生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偏爱, 因此, 本来脑海中那些直观的印象, 很快就被眼前这些精彩纷呈的图片所取代。

原因之二:机械地搬迁与复制网上文字片段。课后, 我询问了几名学生:“你们觉得自己写的是校园里的菊花吗?”他们笑说:有些是, 有些不是。一学生说:“老师说过, 读了一篇好的作文, 要善于吸收里面的好词好句, 并能在自己的作文里灵活运用。今天, 我运用了那些优秀作文里的好词好句, 把校园里的菊花写得更美了。”孩子显然很自豪。其实, 他并不懂得什么是“吸收”、什么是“灵活运用”。如果长此下去, 作文变成机械的抄袭与拼凑,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二、本真, 习作是个体的精神产品

习作是极富个性的精神产品。习作教学必须追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 不拘形式地描述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的个性语言, 书写自己的情感思想。用儿童天真、稚朴、自然的语言, 写出童心、童趣, 使内在真实的感情与外在自然的语言表达一致。网络完全可以为学生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服务, 为学生叙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服务。

来自网络的优秀作文, 其实也是作者个体生活体验的真实反映, 只不过这些文章所表现的生活与中小学生的生活有距离, 只能作为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式的范文, 不能当做生活的简单复制。同读一篇故事,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受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的影响, 眼中、心中呈现的菊花具有不同形象。如何用好这些本真的例文为学生展现真实的生活服务, 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三、归真, 还习作以生命的灵性

1. 再现真实的观察过程, 还学生以真实的体验

真实的观察带来真切体验和真情实感。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够再现真实情境, 让学生在反复观察中加深印象。网络多媒体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也能为学生观察细节提供方便。如, 展示菊花的特写镜头或图片, 为学生观察花瓣的数量、每一片花瓣的形状以及花瓣细微的色泽变化提供了方便;播放菊花开放的慢镜头, 为学生观察花开这一瞬间完成的变化过程, 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视觉感受。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能跟随着学生进行追踪拍摄工作, 记录学生观察的视野, 再在课堂上将其回放, 这样留给学生的才是符合他们所见、所闻、所想的切身体验。

一次, 我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一串红。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 对一串红周围的蚂蚁产生了兴趣, 并就“蚂蚁为什么喜欢一串红”展开了研究。这是课堂生成的问题, 是学生兴趣所在。我用数码摄像机在追踪拍摄的过程中, 记录下学生观察研究的过程。回到教室输入计算机后, 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媒体资源。进行具体的习作方式指导时, 当有学生谈到这一问题, 我当即播放该视频:放大的慢镜头清晰真实地再现了蚂蚁进入一串红喇叭状花内, 停留在花蕊上吸食花蜜的情景, 以及学生在花前用眼观花、用嘴尝花时的观察行为。学生在写作的时候, 还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点击播放视频, 一边观看一边写。在学生上交的作文里, 有许多学生写到了这一情景。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呀, 花瓣上爬动的黑色小东西是什么?蚂蚁!‘蚂蚁怎么会到这上面来?’‘我尝过, 一串红的花是甜的。’是吗?听同学这么一说,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做起小蜜蜂来了, 早把老师说的不能损坏校园里花草树木的话, 忘到了九霄云外。”虽然此片段篇幅不长, 但富有生活意趣, 足以体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新的发现, 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学生的兴奋与自豪。这一切是我们单纯从网络上收集不到的。

2. 加强例文赏析, 使学生习得写作的方法, 抒写自我的灵性

如何科学地利用好范文, 使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为抒发自我的情感服务?

对于来自网络的他人作品, 教师要进行认真地筛选。只有具有典型意义的, 才能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 绝不能“拾到篮里都是菜”。赏析的过程, 不仅仅是对文字优劣的品析, 更重要的是写作方式的品评。让学生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展示事物的本质, 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赏析时, 我们不妨让学生先多读几遍, 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赏析优美词句和片段。学生在横向阅读比较中会很容易了解范文的写作特色, 并在潜意识中掌握“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这一写作要领。

习作环境 篇6

习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阅读量、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我们习惯将作文写得好与语文成绩优秀挂上钩,努力提高语文习作水平也成为无数学生不想去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一项事实。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由写话正式进入习作阶段,开始完成他们语文能力的再一次飞跃,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作文为何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心病?这一直是值得我们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中年级的习作要求在大方向上指出了中年段习作的目标在于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能够不拘一格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语文能力方面,着重要训练的是他们的观察能力。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习作?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盲目地拔高要求,确实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原因,但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习作内容和方式没有贴近儿童的生活,没有指向儿童的心灵,没有唤起儿童的表达欲望。在很多学生看来,习作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编故事”,只要老师希望看到的“规定动作”完成了,一篇作文便也大功告成了。在他们看来,写作文是为了给老师看的,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而已。功利化的习作态度中如何能看到个性化的语言在闪烁?!

二、基于儿童本位,转变习作理念

优秀的习作,都是生命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越想让孩子们在习作中说真话,抒真情,我们就越要走近儿童的生活,读懂儿童,读懂儿童精神。

众所周知,儿童是喜欢游戏的,游戏之于儿童就犹如鱼离不开水一样。儿童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判断。很多优秀语文工作者将儿童爱玩的天性与习作教学相结合,创生出了多种习作教学理念,吴勇老师提出的“童化作文”便是在众多理念中值得推崇的一个。吴老师认为:童化作文的本质是为了儿童,它始终站在儿童立场上,化儿童的需要为作文的需要,化儿童的视点、体验、想象、时尚等为习作的资源,它主张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

因此,基于儿童本位的习作教学就是要求老师将习作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就是让学生习作的“生活域”由教师设定的生活转向儿童渴望去分享的生活;就是让老气横秋的习作语言再次焕发出童真的趣味;就是让教师俯下身子,学会欣赏儿童化的原始体验,辨析儿童化的生活发现。

三、走近儿童,呼唤表达诉求

初冬的雨,纷纷扬扬。金黄的落叶铺了一地,整个校园俨然是被一大桶黄色的颜料泼洒了似的。这样美丽的景色,错过岂不是很可惜?于是笔者果断决定要带着学生们去欣赏一下雨中的校园。我们三三两两地撑起伞向学校后面的小池塘附近走去,很多学生看到遍地的黄叶顿时惊呆了,他们纷纷丢下伞,在后院的草坪上奔跑嬉闹起来。一个学生却撑着伞在一旁看着地上的叶子喃喃自语,不一会儿,他跑向我跟我吟诵起他的诗来:落叶,秋天的精灵,当你匆匆离开之后,我们来年还再见吗?我不觉一惊:多么敏感的孩子!孩子真是天生的诗人,要不就带着他们谢谢童诗吧。

第二天的作文课上,我先带着孩子们读了一节课童诗,第二节课做了几个想象练习之后,仿了两首小诗,随后就让他们以《风》为题进行创作了。临近下课的时候,我将孩子们的小诗收上来一一欣赏,孩子真的是天生的诗人,你看李润熙是这样形容他眼中的风的:

风整天东窜西窜,它在干什么?

春天,它跑向公园,带来花香。

夏天,它跑向工地,带来清凉。

秋天,它跑向田野,带来丰收。

冬天,它跑向雪地,带来欢乐。

哦!我知道了!

风是来给人们送礼的。

成天阳说:

……

秋风伯伯谢谢你,

你永远是我的好朋友。

而在史乐兮的眼中,风却是百变的:

风是个温柔的姐姐,

轻轻抚摸小草、小花

帮柳树姑娘打理凌乱的头发。

……

这次即兴而起的童诗教学收到了意外的成果,学生们连续好几天都意犹未尽,俨然自己真成了一位小诗人了呢!

以上所述的就是笔者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的意外发现。其实十岁左右的儿童是最富有灵性的,他们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善于捕捉,化学生的兴趣为习作的资源,便能够上出一节学生喜欢的习作课。

四、结语及思考

当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著名的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习作教学,本在哪里?本在课标,本在儿童。只有基于课标、基于儿童来设计习作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习作兴趣的发展,才能提升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习作能力。

摘要:习作教学,本在哪里?本在课标,本在儿童。只有基于课标、基于儿童来设计习作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习作兴趣的发展,才能提升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习作能力。

习作环境 篇7

关键词:习作指导,命题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

一、命题指导

命题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命题作文的关键。一个好的作文命题, 能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它能够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 开拓学生的视野, 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 他们会运用学到的知识, 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知识连成串、扩成篇, 化知识为能力。因此, 教师命题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知识实际出发, 力求命题的科学、适度。具体来讲, 教师命题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因为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读的升华;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作文题目要明确、新鲜、简洁。

二、命题作文指导

写一篇作文, 大体需要经过酝酿、写作、修改三个阶段。作文教学的指导应该贯穿作文的全过程, 在这三个阶段中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

1. 指导观察。

即写作之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教师应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 教学生通过范文来学习他人观察和反映事物的方法, 并教他们注意观察的顺序, 如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点到面、由外到里, 保持观察点的同一性。同时要教学生把观察常态化, 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在观察中勤于思考, 发展认识事物的能力。

2. 指导审题。

审题关系着命题作文的成败, 在审题上的一字之差, 往往会造成万里之别, 因而必须认真对待。审题常用的方法是分析法和比较法。第一, 对题目作必要的语法分析, 准确地把握题意;第二, 通过分析, 掌握文章的重点、范围和确定观察点;第三,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体裁和写作方法。

3. 指导选材。

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命题要求来广泛地选取题材。一要学生随时留心自己周围的生活, 记下那些似小实大、似浅实深、似偶然实必然的具有意义的写作材料;二要学生在写作前根据题目要求, 像回忆电影那样回忆生活, 可以在班里交流, 然后分析比较学生提供的素材, 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路。

4. 指导立意。

意是文章的灵魂。教师在指导作文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提炼主题, 要启发和帮助学生回忆与题目有关的且生活中学生深有感触的具体实例, 要求学生在做到主题正确、集中的基础上写出新意。

5. 指导谋篇。

在审题、选材、立意之后,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妥善地安排材料, 构思充分、准确体现主题的结构框架, 特别要注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编写提纲,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材料, 理清思路。

6. 指导修改。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不愿意去修改, 大多写成后一交了之。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修改的良好习惯:一要让学生认识到修改的必要性, 鼓励学生自写自改的积极性;二要让学生懂得应该改什么, 即从错别字、病句到调整段落的修改;三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

三、作文批改

批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 是作文讲评的基础。通过批改, 可以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致辅导, 这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批改作文, 要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1. 热爱学生, 改文育人。

教师要带着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崇高感情去批改作文, 通过批改, 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2.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 就人论文, 既严格要求, 又不过分挑剔。

批改时, 要从学生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出发, 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批改方法。要就学生的特点来批改, 切忌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

3. 要重点突出, 讲究实效。

教师批改作文要根据每次作文命题的特定要求, 以及学生写作中的主要倾向或易犯的毛病来确定批改的重点, 以讲求实效。面面俱到反而影响批改作用的发挥。

教师批改作文要遵循科学的步骤, 采用合理的方法。作文批改的方法, 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要将普遍批改与重点批改相结合、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相结合、全班集体批改与学生自己批改相结合。

四、作文讲评

讲评是作文教学的总结和提高阶段。讲评的内容应根据作文教学的计划、写作的具体要求, 以及学生作文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讲评时要总结分析学生在每次写作实践中的共同问题, 使学生纠正错误, 得到提高。教师要上好讲评课,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师始终要爱护、鼓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讲评时要实事求是地表扬一些好作文, 特别是平时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 如果其有进步, 更要着重表扬。对其作文中的缺点和问题, 应该结合正面表扬予以引导。

2. 要以集中学生的智慧为主。

把学生习作中的优点集中起来上升到理论, 再去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相近, 以及年龄特征和生活经历大致相仿, 集中他们作文的优点进行讲评, 可让他们深感亲切。

3. 正误对比, 具体指导。

不要抽象地讲应该如何写, 而要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具体地说明应该怎么写, 不应该怎么写。

4. 交流心得, 注意启发。

上一篇:体操内容下一篇:分层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