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修改习作

2024-08-30

快乐修改习作(共5篇)

快乐修改习作 篇1

对于小学习作来说,描写人物是个重要方面。但是笔者在批改习作中却经常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人物往往没有特征,往往看谁都像;没有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乃至心理描写,等等。怎样让学生习作中的人物“活”起来?笔者认为,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小学生习作中人物修改浅析其策略,以供参考。

一、要彰显人物特征,凸显外貌特点

对于人物外貌,也许与习作内容关系不大;而要真正写好外貌,把人物写活,难度却不小。笔者在批改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也知道在写人记事中要描写外貌,但他们大多眉毛胡子一把抓,追求面面俱到,虽然描写很“全”,但是却没有个性,没有特征,更没有灵性。比如:

她的皮肤雪白,头发乌黑,拖着一根“马尾巴”,眉毛浓浓的,眼睛却亮亮的,鼻子有点小,很可爱。

这一段外貌描写,虽然描写得不错,但是贸然一看,却不知写谁。具体来说,也就是没有具体特征。怎么修改?对此,笔者就曾在习作讲评中,通过多媒体给他们呈现名人漫画,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些漫画让人印象深刻。最根本在于他们在刻画人物中抓住了特征,抓住了一点求突破。同样在习作中也可以采用“漫画式”描写,围绕人物中某一特征,采用比喻或者拟人手法进行重点勾勒。只要在外貌中抓住了一两个“点”,总代理夸张、缩小,或者强烈“曝光”,那么就给人印象深刻,特征鲜明。比如针对上面一小段外貌描写,可以重点围绕“马尾巴”这一点进行重点刻画:

她的“马尾巴”一直拖到腰间,粗粗的,颜色黑得发亮,走路的时候,总会随着一晃一摆的……

案例中的修改,就是围绕“马尾巴”这一鲜明特征进行重点突破,一来便于学生迅速“对号入座”;二来特征鲜明,便于把人物写“活”,写出个性,从而有效提高习作质量。

二、要聚焦人物镜头,还原具体言行

镜头,是照相或者摄影中用到的一个名词,相比场面描写而言,采用镜头进行特写,聚焦到人物自身的动作与语言,可以让故事更细腻,同样也让人物更鲜活。学生习作也需要经常采用特写镜头,聚焦放大习作中人物言行,通过细微刻画从而有效彰显人物性格。然而在学生习作中,这样的镜头很少,或者说学生没有这种意识,即便有,很多时候也不知道具体怎么样描写,往往三言两语就把一件事情说完了。比如针对以“我的同学”为主题的习作训练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小明虽然学习不太好,文艺细胞也没有,但是他非常热爱劳动,一有活儿总是抢着干。

这里虽然描写很简练,但是对于小学生习作来说,肯定不行,至少从字数上来看,不达标。毕竟对于他们习作来说,重点不是培养概括能力,而是让他们有话说,有内容可写,通俗地说,也就是把话写长。但是这里怎么修改?笔者就曾结合镜头,通过抓拍“小明”的镜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具体“抢”是什么样子,又会说些什么?经过这样的指导,其习作修改为;

虽然小明学习不太好,文艺细胞也没有,但是他非常热爱劳动,一到大扫除或者紧急劳动,他总是一手拿扫帚,一手抓拖把,跑到班主任面前主动问:“老师,我干什么?”

案例中前后对比,只是多了具体动作语言描写,但却把“小明”写活了,把“抢”着干诠释得很生动。而对于习作人物修改来说,通过镜头把人物推到前排,通过细化其言行,从而在读者心中塑起人物形象。

三、要走近人物世界,挖掘真实内心

要真正把人物写活,写形象具体,归根到底,还离不开心理描写。在习作中,对于心理描写来说,用得最多的还是内心独白。通过独白可以直接呈现人物内心世界,让读者直接穿越外表,与人物内心进行深度对话。然而在批改中发现,学生对于人物内心独白描写往往非常单调,只会习惯用一些“高兴”“激动”等抽象词语,虽然属于心理描写,但比较抽象,或者说只是泛泛而谈,形不成具体印象,更无法把人物喜怒哀乐展示给读者。

班上曾有个学生,近期做了开刀手术,对于他进手术室前内心真实的想法,笔者曾采用“记者”发布会的形式上,组织学生对此进行提问采访,继而有位学生进行概括,并重点对其内心进行了描写:

当时我内心真的很害怕,头脑里全是胡思乱想,一会儿想医生是什么样子,一会儿又想开刀究竟会怎样,会不会直接“咔嚓”;一会儿又想,我会不会死掉呢……

虽然这段内心独白有点乱,但却是人物内心真实的想法。而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对习作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刻画,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便于读者走近人物内心世界,与人物对话,有效提高习作质量。当然不是每篇习作都需要这样进行模拟,但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心里通过模拟追问人物几个问题,然后根据回答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就能有效提升习作质量,真实写活人物。

总而言之,针对学生习作中人物修改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无论何种修改,都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模拟习作中人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多观察,这样才能写活人物,彰显个性。

摘要:<正>对于小学习作来说,描写人物是个重要方面。但是笔者在批改习作中却经常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人物往往没有特征,往往看谁都像;没有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乃至心理描写,等等。怎样让学生习作中的人物“活”起来?笔者认为,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小学生习作中人物修改浅析其策略,以供参考。一、要彰显人物特征,凸显外貌特点对于人物外貌,也许与习作内

五年级:修改习作《拔河》 篇2

把《拔河》这篇作文认真读几遍,参照老师的意见加以修改,然后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

快乐导航:

“文章不厌百回改”,要提高作文水平,勤于动笔肯定是不可少的。其次,还需要有反复修改的耐心。就好比一块玉石雕刻出大概轮廓后,必须进一步精雕细琢才能成为玉之精品。可以这么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对文章进行修改时,可以参考老师给的意见,也可以对比课本上学过的范文、课外阅读的文章、教师的下水作文或班上同学较好的习作,修改自己的作文。

词语加油站:

摩拳擦掌 同心协力 咬紧牙关

不相上下 心急如焚 大显身手

句子加油站:

1.好不容易挨到了我们班,男同学们马上上阵,站好了,摆好了姿势,身子往后倾,双手像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等待哨声一响,同学们便使出吃奶的劲,我们手上的筋脉突兀,肌肉紧绷,身上的汗毛发直,头发竖起,手心被绳子勒得发红,有的甚至起泡了。

2.此时,我们一齐跳了起来,为我们的胜利而高呼:“啊!我们赢了……”这种声音,是胜利的声音,是团结的声音。呼喊声在空中久久回荡着。

拔河

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五年级 陆春晨

今天上午,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下午要举行拔河比赛,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老师把全班同学分为两队,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想试试自己的力气。而一些没有参加比赛的,全都成了拉拉队队员,欲使尽浑身解数来加油助威。(“摩拳擦掌”这个词语,展现了同学们为了比赛跃跃欲试的神态,也为后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很快,操场上热闹起来。只见一条粗大的绳子压在操场当中的两条白线上,绳子中间扎着一块红布条儿。参加比赛的同学分作两个阵营,各握绳子的一端。他们精神抖擞,摆好架势,两眼注视着对方,双手像铁钳一样紧紧地抓住大麻绳,就等着裁判吹响“战争的号角”。(用一个比喻句,展现了同学紧紧抓住绳子的样子,使得文章更具有画面感。)

“哔——”随着一声哨响,队员们个个都使出吃奶的劲,像一头头牛拼命地往后拉。有的肌肉紧绷,筋脉突出,一会儿工夫脸上就渗出了汗珠,有的手都被绳子勒红了,但仍咬紧牙关,忍着疼痛,一个劲儿地拉着。看,领头的是我们班的大胖子孙宇。只见他脸涨得通红,皱着眉头,紧抿着嘴唇,似乎要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在一双手上。那双手,似乎要把粗麻绳给握断了。他拼着命往身后使劲,手背上的青筋都暴出来了。他两脚前后站立,像一把张开的弓,蓄足了力量只等一气呵成往身后退去。(用排比句,写出队员们在拔河时的神态、动作,更详写了领队孙宇在拔河时的样子,有详有略,点面结合,文章更为生动。)可是尽管如此,他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地往对方挪去。

近了,又近了,更近了,眼看着红布就要过线了,眼看着裁判的哨子放到嘴边就要吹起来了。不能这样!决不能!绳子中间的红带子慢慢向对方挪动了。拉拉队员们看到了,奋力地大声喊道:“加油!加油!”拉拉队员们已经不再考虑他们的喉咙了,扯着嗓子就喊,一遍又一遍,加油声越来越响,那声音震耳欲聋,在操场上空回荡。有的同学捂着耳朵,眯着眼睛,发疯般地叫着、喊着、吼着。加油声中,红布一会儿向我们这边移,一会儿又向对方一边移。(对拉拉队员的描写属于侧面描写,通过神态、动作、语音的描写,刻画出了拔河比赛的紧张与激烈。)

渐渐地,渐渐地,绳子向对方移动,任我们怎么加油也拉不过来了,我们输了。

交换场地再战。这次我们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当裁判哨子响的那一刹那,全班队员要一起使劲才行。最后我们决定由汪强喊口号,经过几分钟的战斗,我们终于胜了。

对方不服,要求再战,老师说:“这项运动体力消耗很大,过几天你们再比吧。”

指导老师 叶剑雯

教师简介:

叶剑雯,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教师,热爱朗诵与写作,对生活有着独特的理解,用自己的笔触记录生活,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勤奋书写人生。“做一个有心人”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学生的期待。

让孩子们爱上修改习作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里的“加工”, 就含有“修改”的意思。其实, 作文指导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修改加工自己的习作。也就是说, 修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当过教师, 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 得到的深切的体会, 无自修自改便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引导和指导, 该怎么改, 让学生自己去决定, 这是终身受用的。”

二、案例描述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里有五篇课文。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 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 并且即将离开小学, 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 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 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 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 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 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这三篇课文的作者回忆儿时的启蒙老师, 都有说不尽的感激之情。老师的谆谆教导、才华横溢、循循善诱, 无不给作者幼小的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

我的学生是我从一年级一直带上来的。六年的朝夕相处, 我和孩子们建立了真挚的感情。开始第六单元学习之前, 星期天的作业我先让孩子们写写自己的周老师。孩子们抿嘴笑笑, 会意地点点头。习作草稿我并没有急着收起来。周一开始一起学习《难忘的启蒙》。在课上, 我侧重从作者的写作方法上重点指导, 孩子们很容易找到一些极具表现力的写作方法。例如, 本文采用倒叙的叙述顺序;描写人物时, 对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这节课上, 我有意提到了星期天的习作, 要想自己的习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生命力何在?例文哪里写得引人入胜?思考片刻, 学生感慨, 文章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一定要写亲身经历的事情;要在具体的人物描写中细化到人物的具体语言 (例如原文:先生板着面孔说:“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 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 难道是长着狗鼻子吗?”) 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例如原文:这话有点刺伤我, 不过我还是感到羞愧, 因为我确实没有闻到桂花香, 开头那几句是凭想象编造出来的。当着全班的面这样说我, 我感到有点难堪, 不过我在心里还是服气的, 因为那节大字课的前半堂我尽和临座的同学说悄悄话了, 字确实写得很不尽心。)

当学生换个角度去思维的时候, 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比较自己之前的习作, 相信孩子们这时的修改动力大大加强了。于是, 当晚的作业便是根据课堂上的启发, 认认真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二次修改的稿子我也没有急于收起来。《老师领进门》和《新来的王老师》也收获到了一些写作方法, 再次对习作进行第三次加工。

于是, 有的学生修改了文章的开头。

宋昱宏同学的习作原稿:我有一个爱我的老师, 她姓周。我们也很爱她。

修改之后:我们有个很爱我们的老师。我们一起经历了六年的美好时光, 是她带我们走进了文学殿堂, 感受诗意地长大。

修改缘由:开头凝练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更具表现力。

董瑞丽同学的习作原稿:我心目中的周老师很美。尤其是周老师抿嘴一笑时更漂亮。

修改稿:我心目中的周老师很完美, 而且也很负责。能成为周老师的学生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因为周老师总教导我们学知识一定要一丝不苟, 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修改缘由:直接入题, 直插中心。有的学生对选材进行了大胆的修改。

例如, 杜佳月同学的习作。原稿中重点突出表现周老师对她的关爱, 选取了一件小事:运动会时, 周老师把自己的帽子给了她。但修改稿中, 材料被替换了。三件亲身经历的事情都集中在周老师对她文学爱好方面的影响, 而且安排材料有详有略。这样修改的原因是三件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周老师的教育思想, 形成合力, 表现中心更有力度。

有的学生对人物刻画进行了修改。例如, 王雅琪同学的习作原稿中缺少对人物的细致刻画, 修改后大量地增加了人物描写:周老师看见我满脸通红, 伸出手来摸我的额头。我看见周老师着急的样子, 心里漾起一丝感动……我回过头来发现周老师还在担心地遥望, 那让人温暖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妈妈般的关爱。

三、案例反思

从例文中学会了一些方法后, 以感触最深的一个方面作为修改的点, 尝试自己修改习作。例如, 修改文章的结构方式, 修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的学生记事中缺少人物具体的刻画, 当看到《难忘的启蒙》中, 主人公把小时候和老师发生的事情记叙得很详细, 人物的语言还有主人公的丰富的内心活动都细致地进行刻画。学生得到启发, 针对性地修改。学生从自己感触的角度修改习作, 我感觉远比老师费半天劲修改的效果来得真切。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修改文章, 实际上是修改思想, 是作者自己真实思想的表达。学生的习作老师改, 是一种越俎代庖的做法, 是老师代替学生去想, 代替学生去表达, 不一定对学生有多少切实的帮助, 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批自改作文的能力。一篇好文章写成后只有进行了反复多次修改, 才能使文章趋于完美。学生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能逐渐领悟文章写法, 体验成功的愉悦。

习作起步 让修改同行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 小学生; 自改作文; 三步曲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72-001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往往是经过千锤百炼,再三斟酌修改出来的。

一、启——激发自改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修改

1.故事激趣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作家都有修改文章的逸文趣事。如我国古代文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叶圣陶先生对文章精雕细琢的故事,托尔斯泰改稿的故事等等。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结合班队会,讲给学生听。

2.写评语激趣

根据小学生好表扬的特点,采取写评语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改文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改文的兴趣。抓住学生修改中的闪光点,写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句话改得真妙,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这个结尾改后比原来好多了,说明你听讲评时很专心。”实践证明,老师常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化作热情的批语,会产生良性的连锁效应。

3.用比较引趣

先在小范围内启发几个学生修改作文,然后张贴出抄正稿和修改的原稿,再请学生参观议论。学生一对照比较,看出修改后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结果,先走一步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还引得其他学生跃跃欲试。

4.借榜样激趣

把学生的修改稿装订成册,让学生传阅,并组织学生谈感想。这种榜样,学生可感、可信、可比、可学。一个学生看了这些草稿后,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总认为写完作文交给老师改就完事了,从没有想到要自己改作文,看了过去大哥哥大姐姐改作文的原稿,很有感触,我想:正如老师所说的,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看来,改文章,的确是我们自己的事。”

二、扶——教学自改方法,指导学生尝试参与修改

学生有了自改作文的兴趣,但如果没有方法的指导,也就无从下手。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授之以渔”,不仅让他们乐于修改,而且要让他们学会修改,善于修改。

1.下水示范

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每次习作后,有目的地选若干个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片段,进行评改。这样,学生从老师下水修改演示中,可以具体而直观地感知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解修改作文的过程,使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可以效仿。

2.铺设台阶

梳理出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评。有时着重评遣词造句及文采,抓语言关;有时评选材、立意,抓审题内容关;有时评构思,抓篇章结构关。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

3.师生同改

选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打印发给人手一份,我提出适当的修改要求,然后人人动手修改,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评讲,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随机指导如何修改。我还利用电教手段,把有代表性的习作打在屏幕上,请全班学生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各抒己见,进行口头修改。

4.强化方法

一是默读改篇章,即先从整体入手,看看选材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集中,段落是否清楚,内容是否具体,结构是否完整,然后进行充实、调整、删减、修改。二是朗读改语病。三是指读改错漏。四是品读求提高。

三、放——掌握修改方法,形成主动修改习惯

作文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需要反复练习。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对这些方法有了切身的体验,才能真正掌握修改之术。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往前走,即放手让学生修改。

1.学生互批互改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可安排学生同桌互改、优生互改、差生互改、优差生互改的方式。在修改之前,教师提出一些要点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修改。之后要抽样检查,防止学生走马观花。再是针对学生不容易去发现问题这一缺点,教师随时把一些修改的技巧传授给他们。通过学生之间的改改画画,圈圈点点,并带有鼓励性的小评语,使学生学到了他人的习作方法,提高了自身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修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学生自批自改

众所周知,学生能够独立的修改自己的文章,才是作文评改训练的最终目的。通过互改,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正跃跃欲试,都想急于“露一手”,想亲自“摘个果子吃”,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极好时机,让学生进行自批自改。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改,改好,并评出作文修改“小明星”给予奖励。老师最后根据修改的次数和质量,再给予肯定和鼓励。

3.学生自觉修改

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经历了自改、互改、集体交流这几个环节,修改作文成了一种自觉行为时,自改习惯也就养成了。因此在实践中要努力让学生的修改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通过评选“作文明星”、组织作文竞赛,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只有认真修改,才能把作文学得更好”的理儿。学生每次习作,都要经过上述几个环节的修改,才能誊于作文本上。这样,长期训练,良好的改文习惯也就逐步养成了。

小学生习作修改浅谈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尝试发现;尝试拔高;尝试变换;尝试锤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89-01

过去,作文修改往往是教师将作文批改后,针对问题,再进行讲评。可结果是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水平仍处于原地踏步或徘徊不前的局面。有的学生作文本一发下来,只看分数而不看批语。学生之所以怕作文、厌作文、对作文不会修改,其关键就是有个性,不能自我;有生活,没有自我。殊不知,这样做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写作水平和修改能力,而且还养成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惰性。这无疑把一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化特点扼杀在摇篮中。换句话说:就是“桃”将“李”代,长期下去,不能刺激学生强烈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自主学习的求知欲。那么,文章修改怎样才能做到既体现学生思维和个性的特点,又能让学生不拘一格的新思想、新句法和新水平展现出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让学生从文题中尝试发现问题

过去,作文修改大多数是学生做老师改。现在修改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从找毛病为突破口,采取自改、互改和听读的形式,层层把关,个个击破,让每个问题争取在成文前处于萌芽状态。通过自我评改和存在问题的发现,使大多数学生的内在潜力、创造思维和兴趣等一下爆发出来。就拿《我最敬重的一个人》来说,学生拿到这个题目后,不象过去提笔便天马行空、信马由缰,而是对文题中所限制的条件,“一个”、“敬重”“最”和“我”这几个关键性的字眼象排查错别字那样,反复斟酌,加以审度。如:他敬重什么?怎么敬重?为什么敬重?是谁被敬重?明确了写作对象、限制条件及写作选材范围后,这样才能把握好、组织好,才能写的有血有肉,生动感人,才能杜绝过去一个主题两个中心的现象。

二、让学生在构思上尝试拔高

一篇叫人爱不释手,读来令人回味的文章其魅力所在是作者别具一格的精心构思。构思的意境深不深,起点高不高,将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比如《家乡的月亮》一文,有的学生笔下月亮只是描写了家乡的月亮如何的清柔、姣洁、妩媚和含情脉脉,以此来抒发对月夜的赞叹。通过放开后,有的学生在描写的基础上却以月亮的圆缺为题写出了:月亮是圆的,我的思念也是圆的,以此来寄托和抒怀对亲人和家乡的无限思念。通过相互探讨、比较,可以看出,虽说两者的文章都以月亮为题,而赋予月亮的意境,深度和高度及魂灵却不尽然。后者比前者在构思上拔得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何构思,构思的深与浅在一篇文章中的分量。

从构思上看一篇文章的成败,新颖与否,关键在选材。首先在选材上看是否对材料提炼,是否确定主题和写作对象,是否反应中心,如果选的材料不精,不典型,不具体,没有个性化的语言和思想特点,不能为主题服务,那么,材料再好,也只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与此同时,在选材上,还要做到忍痛割爱。与主题无关的,不能表达中心的要坚决舍弃。一句话:材料不能拿来就用,要经过认真的筛选、提炼,去粗取精,否则写的再多也是言之无物,一杯淡水。

三、让学生在结构上尝试模式的变换

结构形同人的骨骼,房子的屋架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条理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中心是否明确,关键在于结构的合理安排。有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在结构上始终处于旧模式,老一套,手法上一点也不新颖,再加上材料的陈旧,叫人看了淡而无味,没有兴奋点,有时结构上下衔接不好,给人一种零乱的感觉。有的学生却能根据材料的内容,而打破旧框框,有起有伏,故事情节的发展曲折一波三荡,让人看了有一种全新的感觉。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让学生根据材料的内容、故事情节把握好开头,组织好正文,收好结尾,即在结构上要多样化、个性化和创新化,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要想达到“凤头”的效果,开头就得象“凤头”那样开的精彩,开的漂亮。虽说文无定法,但好的开头却常常围绕主题和故事情节来进行的。正文的组织好坏,层次分明与否也关乎整篇文章的成败。有的学生按时间和人物的发展顺序写来,有的学生出于个性和创新的角度,偏开常规的发展顺序,让人物和故事情节出乎人的意料,只有读者将它一口气读完,才能一督作者的独具匠心的材料组织 和别具一格的构思风采。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它要根据文章的中心和表达的内容而定,有的结尾意犹未尽,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让读者通过故事情节来填补完成;有的结尾虽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最后还要加以说明或概括。

四、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尝试词语的锤炼

文章中语言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对人物和环境描写的逼真传神色彩,它不但关乎于人物和情节、细节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影响到整篇文章的构思力度。比如《家乡的早春》一文,我要学生用最简炼、最恰当、最形象的语句,把春天悄悄地到来描写出来,但不能有“春风”两 字,学生的执笔各有千秋,有的写青山变绿,有的写小河苏醒开始欢快的唱歌了,有的却写出了小草小树睡醒了,她们各个露出头,舒展着细嫩的腰肢,沐浴春的亲怩。这样就把春风拟人化了。

上一篇:中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下一篇:成人高等教育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