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措施

2024-10-09

修改措施(共9篇)

修改措施 篇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已于2012年3月14日公布,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改, 是16年来的首次, 条文数量增加了65个, 字数增加了1.1万字, 涉及到100多处内容, 修改条文比例超过总条文的50%, 可以说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大修。与职务犯罪侦查相关的内容也进行了不少的修改, 涉及到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侦查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此次修改, 对仍旧实行由供到证的我国传统侦查模式 (1) 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来说, 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一、挑战的体现

(一) 在辩护方面, 加强了对辩护人正当权益的保障

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主要表现在:一是律师介入刑事案件的时间提前, 并且明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以委托辩护人。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为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后, 而新刑事诉讼法则规定, 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律师可以介入的时间明显提前了。同时规定, 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有权委托辩护人, 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 提出意见。二是会见程序简化, 会见的内容方面得到扩大。新刑事诉讼法规定, 辩护律师可以向看守所提出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要求, 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 至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除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外, 不需要经过侦查机关批准。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可以了解案件有关情况, 提供法律咨询等。扩大了辩护律师对犯罪嫌疑人的帮助范围。

(二) 在强制措施方面, 加强了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主要表现在:

1. 拘留或者逮捕后, 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羁押, 拘留后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羁押后, 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 应当在看守所内进行。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 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 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2. 对监视居住的地点进行明确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 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 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并且明确指出, 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在“由供到证”传统模式上, 强制措施是突破犯罪嫌疑人的一种常用手段, 通过语言提示或者出示强制措施决定书, 给犯罪嫌疑人一定的心理压迫, 促使犯罪嫌疑人交代犯罪事实。同样的, 提押犯罪嫌疑人出所审讯, 把犯罪嫌疑人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或者选择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执行监视居住, 甚至就是单位的办案场所, 较长时间隔断犯罪嫌疑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 也都是突破犯罪嫌疑人的一种常用手段目的同样都是要给犯罪嫌疑人以一定心理压迫, 促使犯罪嫌疑人交待犯罪事实。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强制措施的规定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突破犯罪嫌疑人有罪供述的难度加大。以上几种都是侦查机关在审讯过程中常用的突破方法, 新《刑事诉讼法》对此进行限制, 则使用效果明显降低。

(三) 在证据方面, 规范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内容

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主要表现在:

1. 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新刑事诉讼法在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严禁刑讯逼供的基础上, 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同时, 明确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标准:非法言词证据, 应当予以排除。违反法律规定收集物证、书证, 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 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 应当对该证据予以排除。

2. 新《刑事诉讼法》明确检察机关承担的举证责任。

新《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 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第五十七条规定, 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 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 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经人民法院通知, 有关人员应当出庭。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制度的规定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侦查主体、取证方式、程序以及笔录制作等, 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 对侦查机关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被害人陈述以及证人证言等言词证据, 如为非法收集, 则全部被排除;对收集的物证和书证, 如为非法收集, 则有可能被排除。

2.侦查机关需要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在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应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的基础上, 还要承担证明证据属合法收集的举证责任。

二、应对的措施

(一) 转变执法理念

要深化对新《刑事诉讼法》的理解, 在职务犯罪侦查中严格执行新刑事诉讼法, 确保新《刑事诉讼法》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将职务犯罪遏制和减少到最低程度作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价值目标, 牢固树立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的业绩观, 以办案力度大、质量优、效率高、效果好作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综合评价标准, 实现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理念上的转变。

(二) 逐步改变侦查模式

从供到证的传统侦查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因此, 要转变侦查观念, 讲究侦查策略, 摸索侦查规律, 努力提高收集、固定和运用证据的水平, 实现侦查模式“由供到证”向“由证到供”的转变, 把侦查重心要由偏重于正面接触犯罪嫌疑人获取口供转变到正面接触前的秘密初查上来, 紧紧围绕职务犯罪构成要件全面取证, 及时调取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 用证据说话, 以证促供, 固定和完善证据体系, 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 确保查处、揭露和证实犯罪的质量和效果。

(三) 充分运用技术侦查手段

新《刑事诉讼法》单独为技术侦查措施设立一节, 并把电子数据单独列出作为证据的一个种类, 这说明技术侦查的重要性。新《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权利。职务犯罪是高智能型、高隐秘型犯罪, 犯罪行为有其职务掩护, 通常没有直接的被害人, 犯罪隐蔽性强, 痕迹、物证少, 运用通常的侦查措施难予奏效。技术侦查是检察机关最有效的侦查手段之一, 特别是随着“由证到供”侦查模式的确立, 其重要性更显突出。因此, 要学会运用现代技术侦查手段查办案件。要提高侦查工作的科技含量, 充分发挥各类侦查装备在办案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现犯罪、侦查指挥、取证固证、追逃追赃, 向科技要战斗力, 实现侦查工作的转型和科学发展。要逐步与公安、工商、税务、电信、金融、房屋管理等部门建立快捷高效的侦查信息查询系统, 推动和提高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四) 强化初查工作

初查是根据职务犯罪隐蔽、被查对象特殊等特点以及侦查法定时限有限的实际, 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 符合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规律, 是侦查工作有效运转的必然选择。在当前查办职务犯罪难度越来越大、法定时限过短过紧、出手侦查措施要求更高更严的情况下, 要加强案件初查工作, 实现办案工作重心前移, 在立案前尽可能获取较为充分的证明材料和涉案信息, 为立案侦查打下坚实基础。为此, 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健全初查规定, 加大相关规定的监督落实的力度。新《刑事诉讼法》对初查没有规定, 检察机关应该出台相关司法解释, 使开展初查工作有法可依, 并进一步完善。二是加强对案件线索的管理, 确保案件线索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坚持秘密初查为主原则, 在整个初查过程、各个环节注意保密, 尽可能避免过早地暴露被查对象、初查意图、初查内容和初查手段等。

(五) 建立健全证据审查和补正制度 (2)

新《刑事诉讼法》关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 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取证工作提出较高要求, 因此, 有必要在检察机关侦查部门实行案件预审制度, 安排专人负责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前的证据审查工作, 避免在侦查阶段出现非法证据排除情形排除导致案件办理工作陷于被动, 甚至放纵犯罪的局面发生。对发现案件证据中存在的瑕疵和漏洞的,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能够补正的, 及时补正;不能补正的, 重新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收集。

(六) 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要坚决遏制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违规办案行为, 严格规范取证行为, 切实纠正侦查取证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高收集和固定证据的能力和水平。每次讯问都要全程实行录音录像, 促进讯问活动依法、规范、文明进行, 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要切实解决好在笔录制作中存在的剪辑、粘贴、复制等问题, 提高笔录制作质量, 确保笔录与录音录像的一致性。要进一步规范监视居住, 严格适用条件、执行主体和地点、审批程序等, 防止违法违规监视居住导致产生非法证据。

摘要:《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对仍旧实行“由供到证”的传统侦查模式的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出的巨大的挑战。在职务犯罪侦查中, 新《刑事诉讼法》在辩护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等方面有哪些新规定?这些规定又对现行的职务犯罪侦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应如何应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文章将就这方面内容进行阐述, 以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改,辩护,证据,强制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兆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草案) >的说明[J].人民检察, 2012, (8) .

[2]樊崇义.证据法学[M].法律出版社, 2004.

[3]郑海华等.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的权衡因素[J].人民检察, 2012, (5) .

[4]马秀娟.刑事证据若干问题思考[J].法治研究, 2008, (7) .

[5]庄勤乐.论职务犯罪中技术侦查手段的合理运用[J].法制与社会, 2009, (1) .

[6]李忠诚.把握时机推动反渎职侵权工作健康发展[J].人民检察, 2012, (7) .

②参见陈连福:《立足反贪工作实际认真贯彻实施修改后刑诉法》, 载《人民检察》2012年第7期。

修改措施 篇2

修正案拟在第二编第二章侦查中新增第八节技术侦查的规定,此节有关技术侦查的规定共5条,而此5条同样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根据修正案第一百四十七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追捕被通缉或者被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过批准,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术侦查措施。技术侦查措施由公安机关执行。”

因为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极易对公民享有的生命、财产和人身自由等私权利产生威胁甚至侵害,可以说这部分的每一处修改都可能引起学者和民众的特别注意。此次技术侦查措施的引入也是立法上第一次以刑事诉讼法的模式对其加以规定。面对技术侦查可能带来的对公民合法权利的损害,对此次刑诉法修改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的疑问便被提出。所谓“秘密侦查被合法化,刑诉法条款修改倒退”6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是对刑事诉讼法基本规则的误解,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技术侦查都不可以避免,关键是要法治化,即一要有法律规定,二要规定的适当、合理。“从侦查手段的运用角度上说,技术侦查手段的运用并不必然导致侵犯人权,任何侦查手段如果不加遏制都存在被滥用的可能。从人权保障的角度讲,技术侦查手段只要使用得当,未必侵犯公民权利。”7“秘密侦查被合法化”并不是倒退,最可怕的是没有合法化,却在使用秘密侦查,即最大的危险在于没有法律上的规则可循,却可以为所欲为。

正如陈卫东教授所说:秘密侦查的合法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刑事诉讼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通例,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刑事诉讼发展进程中的特别引人注目的共同趋势之一。这一趋势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首先是各种隐形犯罪类型的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侦查机关唯有启用秘密侦查手段才能加以有效回应;其次常规侦查手段的控制日益严格,秘密侦查手段作为替代性措施得以大幅度扩张;最后秘密侦查的广泛使用代表着社会控制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自身的要求,工业社会、陌生人社会、多元社会、流动社会的形成导致传统的社会控制方式失灵,社会控制的方式只能因应社会的变迁与人类行为模式的变迁,由强制转为秘密监控与欺骗引诱。秘密侦查的合法化是因应社会发展客观情势的必然趋势,其合法化进程值得肯定。8可以说,作为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必然产物,技术侦查因其具有特殊的侦查效果,能够解决侦查权力运作的现实困境而必然需要得到刑事诉讼法合理授权。

在我国现行刑诉法的规定中,对于以监听、诱惑侦查等特殊侦查行为为内容的“技术侦查”行为,刑诉法没有明确的法条规定,但实践中却被所有侦查机关使用。在实践中,有关技术侦查的法条规定主要来源于《国家安全法》和《人民警察法》。在我国有关“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定最早出现在1993年《国家安全法》中,当时甚至采纳半军事化的称谓,即“技术侦察措施”。该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因侦察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1995年《人民警察法》第16条对此作了扩大规定:“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

根据现有法律的规定,对于技术侦查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为基本法的《刑事诉讼法》对技术侦查没有规定。二是对于有侦查权的检察机关并没有赋予技术侦查的权力。实践中检察机关有必要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时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在198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协助人民检察院对重大经济案件使用技侦手段有关问题的答复》中曾规定为:“对经济案件,一般地不要使用技术侦查手段。对于极少数重大经济犯罪案件主要是贪污贿赂案件和重大的经济犯罪嫌疑分子必须使用技术侦查手段的,要十分慎重地经过严格审批手续后,由公安机关协助使用。”即检察机关有必要采用技术侦查措施时,实际上由检察机关请求公安机关来完成。

此次修正案对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很好地回应了上述现有法律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即一是将已经有的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的技术侦查措施通过刑事诉讼法规定而走向法治化,二是将这一权力同样赋予检察机关,三是此次修正案还将这一权力的适用进行合理扩大:不仅作用于案件调查,也适用于追捕被通缉或者被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此可以说,此次技术侦查引入刑诉法,是这次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规定技术侦查措施是必要的,对于审批手续上“严格的批准手续”的模糊不清、适用对象上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的不确定,存在很多争论。

首先,来看审批程序问题,规定什么样的程序才算得上是“严格的批准手续”呢?陈光中教授指出,“技术侦查由哪一级批准没有规定,我认为这个要卡得更严,是不是由省一级侦查部门的领导批准?”9在我们参与的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的的讨论中,甚至于检察院、法院的同志也提出过应当由“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省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同级检察机关批准”、“同级检察机关的上级检察机关(即相对于侦查机关上提一级)”等多种方案。但是,在讨论中,一位公安机关的领导同志提到他们刚刚开始侦查的一起案件: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正在出逃需要立即采取定位跟踪措施防止其逃出本市。在这样一起案件中,如果按照前述多种方案,技术侦查的作用都无法发挥。这一案件是针对追捕的。同理,对于取得证据而言,如果针对一起正在进行毒品交易的犯罪案件,其批准程序不能迅速及时,也无法取得犯罪证据。因为批准需要及时、保密,技术侦查事实上只有侦查单位的负责人批准才符合侦查规律、才符合设立这一措施的初衷。对其批准的合理性控制,可以通过事后监督与追责、程序性法律后果等办法来解决。

其次,适用对象上的不确定性是否为立法上所必要呢?我们认为也是必要的,因为技术侦查在各国适用的原则上包括“只适用于重大案件”的原则,但是对于重大案件,很难将其罪名具体化,在我国,除了少数罪名以外,绝大多数罪名都有可能处以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都可能是“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或者“重大犯罪案件”,采用现在的概括式规定,符合“大案原则”,也符合我国刑法上对罪名规定的特点,作为刑事诉讼法的条款,只能明确到这个程度。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同意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技术侦查”条款的绝大部分内容,但建议将“严格的批准手续”具体化为:

修改措施 篇3

一、技术侦查措施的概述

(一) 技术侦查的概念变迁

传统技术侦查措施的概念, 是指侦查机关为了侦破特定犯罪行为的需要,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经过严格审批, 采取的一种特定技术手段。技术侦查行为即是运用技术侦查措施的侦查行为。通常包括电子侦听、电话监听、电子监控、秘密拍照、录像、进行邮件检查等秘密的专门技术手段。革新技术侦查的概念, 是指利用现在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各种侦查手段的总称。基于第一监听是技术侦查措施当中用途最广泛的一种, 第二使用“监听”用语体现中立性色彩, 符合法律术语, 第三监听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是一种受法律规制的侦查手段, 第四因在实践操作中, 电子侦听、电话监听和电子监控同时进行, 因此笔者将其统称为监听。

(二) 技术侦查的特征

技术侦查的特别属性让其具备了与传统普通侦查不同的特征。具体有以下几点。

1.秘密性

侦查方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 特别是与犯罪作斗争的发展进程中应运而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犯罪侦查规律的必然产物。犯罪活动的隐蔽, 牵引侦查措施必需具有相应的秘密性。技术侦查在侦查活动过程中不易让对方察觉就能够渗透到犯罪行为中, 所以具有与常规侦查措施不同的特殊功效, 能够更有效的打击犯罪。此外, 常规侦查措施, 例如询问、讯问、勘验、检查、搜查等措施都是在犯罪发生之后进行的, 而秘密侦查措施往往是在犯罪发生之前就已经实施, 因此, 他可以将犯罪活动遏制在犯罪实施阶段甚至预谋阶段。对于社会和人民来说, 这种带有犯罪预防性功能的侦查措施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2.侵犯性

技术侦查是一种有效地侦查方法, 但是这种侦查措施的使用很容易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 而且一旦运用不当, 相对传统侦查措施来讲, 对公民权利的侵犯性更强, 由其是隐私权, 通信秘密自由权, 公民住宅不受侵犯权的侵犯等。现代的法治国家中, 通讯自由、秘密和隐私以及住宅不受侵犯权的保护都是公民享有的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监听就是通过隐蔽的监听或者监控的措施, 若使用不当, 即会侵犯公民的合法的基本权利。

3.规范粗糙性

由于技术侦查措施是一种具有秘密性和侵犯性的侦查方法, 所以对技术侦查急需有法律的严格的规制。目前, 我国法律对技术侦查的规定还是比较笼统粗糙的。我国《宪法》规定, 公安机关和检查机关“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国家安全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可以采用技术侦查措施。”《人民警察法》第16条规定:“公安机关, 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在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第148条-152条对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也是概括性的规范准则, 其可操作性不强。

二、考察国外对技术侦查措施的立法规定

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立法中对监听的对象、使用范围、使用条件、审批权限、程序、监听结果的使用以及监听结果的可行性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 但是在具体操作方面, 大陆法系国家 (以德国为代表) 规定和英美法系国家 (以美国为代表) 规定有所区别。

(一) 美国对监听的立法规定

美国国会与1934年、1968年和1986年分别通过了《联邦通讯法》、《综合犯罪控制与街道安全法》和《电子通讯与隐私法》。

在美国成文法中, 《联邦通讯令》规定窃听和泄露电话中的谈话内容是违法行为, 任何人非经通讯人许可, 不得截取任何通讯及向他人公开或泄露讯通内容、实质、要旨及意义。

《综合犯罪控制和街道安全条例》规定, 禁止任何人在未经法院授权的情况下, 以电子的、机械的或者其他类型的设计装置来达到窃听或者企图谈话的电话线传输的目的。该法律中主要程序规定有: (1) 起诉人对监控命令的申请必须包括对主要申请内容的详细说明, 如所牵涉的人、器材以及地点。 (2) 申请只能针对比较严重的犯罪侦查。 (3) 命令的执行期间是获得窃听所需要的唯一的时间周期, 并且如果超过30天就会自动失效。

(二) 德国对监听在立法上的规定

德国对通讯秘密的规定在魏玛宪法中就有规定:“书信秘密及邮政、电话、电信之秘密不得侵犯, 仅得以联邦法律为例之规定”, 对监听是严格制止的。同时规定监听涉及私人生活领域的录音不得作为证据资料。直到1968年, 法律才对监听制度作了规定, 允许对恐怖主义分子进行监听。同年, 联邦法院还制定了《限制书信、邮件及电信秘密法》, 赋予联邦及各邦宪法保护官署、军事防护机构及联邦情报局, 可以开拆并检查书信、邮件或电信等传递物, 并可以对电信通讯做监听录音。1975年, 德国联邦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监视电信通讯”, 在1992年增补了第100条c, 规定了一种“不经当事人知晓的措施”, 即在采用其他侦查措施不能进行获取结果或者获取结果甚微的情况下, 不经当事人知晓, 允许制作照片、录像, 或者在十分重要的情况下, 使用技侦手段。

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的监听规定的范围较灵活, 采用概括式方法和列举式方法并举, 适用条件相对严格但在监听授权方面规定相对灵活, 监听时间、地点依照实际需要而定, 但要履行严格的法定程序。规定了证据排除规则也规定了例外情况。因此英美等国监听制度的设计较为合理, 体现了在犯罪控制和人权保障之间保证平衡并倾向于保障人权的指导思想, 具体制度的设计方面规定比较灵活, 规定宽严相济, 从某种意义上将兼顾了“理想化”的机制预设和“现实性”的实际作用, 值得我国在监听相关立法中予以借鉴。

三、技术侦查 (监听) 法律制度的理论探讨

(一) 监听制度的内在冲突

1.监听制度的正当性

首先, 监听制度的法理正当性。监听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相对性和公共利益的优先性。一方面, 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宪法保护并不得随意侵犯, 但这种权利并不具有绝对性。另一方面, 公共利益具有优先性。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要求人们不断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 个人利益服务与公共利益, 只不过是社会成员服从自己的理由而已。其次, 监听制度实践的必要性。犯罪手段的日益智能化、隐蔽化与高科技化;急剧上升的犯罪数量和案件侦破率低的现状需要监听技术;跨区域犯罪案件与流动人口作案比例上升需要先进的侦查手段查获犯罪嫌疑人。美国社会学家格雷·马克斯对秘密侦查手段评价:由于出现了新的犯罪方法, 那些通过公开的方式不易获取证据的犯罪类型, 获得了更大的采用秘密手段的优先权力。技术的改进增强了社会的威力。因此, 监听制度存在司法实践的必要性。

2.监听制度的危险性

监听制度不仅会对公民基本的权利造成危险,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中, 个经济主体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 监听的手段也逐渐的普及起来。在商业中运用不仅侵犯商业秘密, 更是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规定:只有在符合国家安全利益是, 并符合特定法规要件, 才容许侵害个人的基本权益。而对于个人利益的侵害也要求必须符合比例原则, 即商业竞争利益不足以成为侵害个人利益之理由, 因此予以禁止。

(二) 完善我国监听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1.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是任何一个法治国家必须承担的双重任务, 二者不可偏废。虽然这二者在实践中有冲突, 但是国家不得不在这二者之间进行平衡协调, 每一社会均须有保护本身不受犯罪分子危害的手段。社会必须有权逮捕、搜查、监禁那些不法分子。只要这种权利运用适当, 这些手段都是自由的保卫者。但是这种权力也可能被滥用。而只有通过立法, 才能保证国家公权力在打击犯罪与保证人权方面运用的正确性与适当性, 这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同时, 也是刑事诉讼中正当程序的要求。监听应该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其得到有效控制, 一方面使其能够准确打击犯罪, 另一方面使其得到合理的限制。

2.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

人权,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 实质目标是人的生存而后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是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2004年3月14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 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 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而监听这一技术侦查手段的行使会对公民的隐私权, 通信秘密、自由权产生很大的危险, 因此, 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打击犯罪的现实需要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法治社会的体现, 同时, 拥有一个健全、完善的打击犯罪的制度也是一国法律制度必不可少的。伴随着当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提高, 犯罪的特点也存在传统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基础上增加了犯罪组织化、技术化、隐蔽化的特征。为了应对新局势, 新型侦查手段应运而生, 监听便是各国侦查机关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 为侦查工作提供大量的线索和证据, 能够加快侦破进程, 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国执法实践中, 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在侦查危害国家安全、走私、毒品和贪污贿赂犯罪等有组织犯罪过程中, 经常适用监听手段收集犯罪证据, 给侦破案件带来了较高的效率。

然而, 我国仅在1993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第10条和1995年通过的《人民警察法》第16条中对技术侦查有所规定, 其中的技术侦查还是没有修改过来的“侦察”, 但是这里的侦查技术主要包括电子监听、电子侦听、拍照或者录像以及邮件检查等秘密侦查实施的技术侦查措施。并且, 各自针对的主体只是狭窄的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 规范的是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 而不是侦查实践工作。

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突破性的规定了“技术侦查措施”这一章节, 构建了“技术侦查”的基本框架, 但是条文仅仅是从第148条到152条, 内容简陋粗糙, 不能涵盖细节问题, 使操作性欠缺, 因此, 对与我国的技术侦查措施尤其是监听措施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规制。

四、我国监听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 新刑诉增加“技术侦查措施”一节, 无疑是一大突破, 但是侦查措施复杂多样, 新刑诉中仅仅是在第二编第二章第八节中规定, 条文是从148条到152条5个条文, 5个条文高度概括了包括电子监听 (窃听) 、秘密录像、秘密拍照、用机器设备排查、传送个人情况数据和用机器设备比对数据等一系列秘密手段。同时突破性的规定了秘密侦查和控制下交付。但是仅仅是在一个条文中。可见, 规定条文粗糙, 对技术侦查措施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二) 针对新刑诉法第148条的规定, 法条对技术侦查措施实施的对象进行了规制, 分别是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和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重大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和利用职权实施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在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但是法条中对技术侦查措施使用的批准手续的审查却没有具体的规定, “严格”一词作了概括, 但是不能体现其实质。比如技术侦查措施该由谁审查, 审查的内容, 审查的期限以及审查的程序等都没有具体的规制。在人民检察院侦查案件中“交有关机关执行”, 执行的主体没有具体规定。需要完善, 包括司法解释和公安部的规定。

(三)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9条规定:批准决定自签发之日起三个月以内有效。对于不需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 应当及时解除;对于复杂、疑难案件, 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 经过批准, 有效期可以延长, 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

由此可见, 技术侦查措施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程序, 但是具体如何适用, 需要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作出详细的解释。技术侦查措施的有效期限为三个月, 对于复杂、疑难案件, 可以根据案情需要并经过批准延长, 但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

(四) 第150条规定:侦查人员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应当保密;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与案件无关的材料, 必须及时销毁。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材料, 只能用于对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 不得用于其它用途。

此条规定了对通过侦查措施获取的材料使用的限制:不得用于对犯罪侦查、起诉和审判之外的其它用途;及时销毁与案件无关的资料;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要保密。同时, 第152条规定了对违反此规定所获取的证据的排除, 但是, 没有规定出现违反这样规定的法律后果以及受到侵犯的公民的救济途径。如, 侦查人员泄露了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之后的法律后果, 没有相对应措施的规定, 如同镜中月、水中花;在法理学中, “没有合理救济的法律就不是一部有效的法律”, 出现被侵犯合法权利的情况之后, 公民该如何进行救济, 救济渠道以及救济程序, 实施救济的主体都是未知数。要想真正“保障人权”, 法治社会, 必须拥有可行性的条款。完善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定亟不可待。

五、我国技术侦查 (监听) 制度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对监听的法律规定, 可以看出不同的法律背景采取了不同的法律制度。从立法形式来看, 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单行法律模式形、刑事诉讼法典模式以及刑事法典模式。单行法律模式是指专门制订一部单行的监听法对监听作出详尽规定。刑事诉讼法典模式是指在刑事诉讼法中专门设置一节对监听加以规制。以上所述的德国就是这样的模式。刑事法典模式即是在以打击和控制犯罪为基本内容的综合性法律中对监听等技术侦查方法进行规定的立法模式。以上所述的美国就是这种模式。我认为, 综合我国国情实际情况, 第二种模式比较适合, 因为对侦查措施的规制应当遵循程序法的需要, 由《刑事诉讼法》进行规制。单独立法尽管规定较全面, 可以满足详尽规制监听程序的需要, 但是考虑我国目前刑诉法的框架, 防止法律的过于分散和繁杂, 不利于保持统一和谐的刑事诉讼法体系, 同时也不利于掌握和适用法律。此次对刑事诉讼法的大幅度的修改就是很好的例证。新刑诉法将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的技术侦查规范化, 是本次刑诉法的一大突破, 但是, 仍有某些实质问题没有规范, 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上文中提到的关于对于技术侦查的审批程序和批准程序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在国外对此有具体的规定, 我国可以进行借鉴。例如在法国, 经过法官的批准后允许实施监听;美国, 侦查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先监听, 然后再申请法官批准;德国, 是授权与检察官对监听临时批准。在我国, 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 对于技术侦查的审批笔者认为应该是有检察机关来行使。侦查人员在获得案情之后, 在运用其他侦查方法不能的情况下, 向检察院提出申请, 申请批准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监听等。申请可以再具体化是包括案件的基本事实、实施理由、方式、器材和时间等等。检察机关在接到申请 (书) 之后, 在一定期限内 (在法律上作出规定最好) 作出回复, 批准或者不批准。批准, 则侦查机关可对技术侦查器材等进行合法使用;如不批准, 则不得使用技术侦查, 即使所获证据将根据非法证据排除进行排除。

六、结语

技术侦查措施需要通过法制化而得到有效的控制, 如果不法制化, 技术侦查措施的实施就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 缺乏约束力的踩踏公民的合法权利。也是正因为技术侦查措施在侦查诉讼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摒弃它是不理智的, 也是不现实的决定。完善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制度, 控制司法程序, 才能更有利的保障人权以及公民基本权利, 才能告别一个滥用国家公权力的时代。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对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使技侦措施终究取得名分, 可谓“落叶归根”, 但是技术侦查仍是一项重大的“工程”, 希望能够逐步完善技术侦查, 监听制度的规定, 将这项“工程”在落叶归根之后能够“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郭冰.侦查学基础理论研究[M].1版.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08.

[2]何家弘.秘密侦查立法之我见[J].法学研究, 2004, 25 (06) .

[3]李明.监听制度研究-在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之间[M].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7.

[4]刘静坤.美国侦查制度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9.

[5]余波涛.秘密侦查问题研究[M].1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8.07.

[6]宋英辉.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之研究[J].法学研究, 2000, (03) .

[7]王元.论我国监听法律制度的完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03) .

[8]杨群.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电子监听制度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2, (06) .

[9]高峰, 邹积超.试论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审查[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集[C].2011 (09) .

安全措施费用管理制度修改 篇4

安全措施费用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一)为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搞好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适度。

(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是企业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公司各部门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安排生产计划时,必须考虑安全技术措施费用的提取计划。

(三)安全生产费用是指公司按照规定标准(3元/吨)提取,在成本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煤炭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安全生产费用优先用于煤炭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及为满足和达到煤炭安全生产条件和标准而进行的整改。

二、安全措施费使用的范围

根据国家煤矿监察局等部委《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凡为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主要指影响安全和健康的)、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为目的的一切技术措施,均属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范围。可分为以下八类:

(一)安全技术措施,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以防止工伤事故为目的的一切措施,如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以及各种安全防尘、防水、防火设施等。

1、露天矿综合防尘:露天矿防尘、除尘的设备设施;

2、边坡监控:地表及地下边坡变形监测、监控和防范等仪器、设备设施;

3、防灭火:露天矿煤(层)炭自燃防灭火、消防灭火等设备设施;

4、防治水:露天矿防排水的设备设施及用于治水的工程及设备、设施;

5、防治边帮滑坡:采场、排土场、卸煤平台等边坡加固、支护等设施。

6、机电设备:《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的机电设备的防护、维护等;

7、供配电系统:《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的供电、电气线路、各种保护、变配电所等各种安全检测和安全防护的设备设施;

8、筛分系统:安全检测、安全防护的设备设施;

9、排土场:安全照明、安全设施及设备;

10、其他用于完善、改造和维护露天煤矿安全的防护设备、设施。(二)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三)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

包括公司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各类人员安全技能的教育培训,各类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等。

(四)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以改善有害职工身体健康的生产环境、防止职业病为目的的一切措施,如防尘、防毒、防噪声、防辐射、防振动以及通风、降温、防寒等。

(五)辅助房屋及其设施:有关保障生产卫生方面所必须的房屋及一切设施,如淋浴室、更衣室、妇女卫生室等;但集体福利设施如公共食堂、公共浴室、托儿所等不在此列。

(六)宣传教育:安全技术教材、图书仪器、音像设备、劳动保护教育室、安全技术训练班、安全技术展览会等需要的设施。

(七)安全管理:安全评价、安全生产许可证办理、安全标准化创建、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安全生产检查支出。

(八)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三、安全措施费用使用的管理

(一)公司安全技术措施费用是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足额提取,并建立相应管理台账。(二)新建、扩建、改建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需要解决的安全技术措施项目费用,应在本工程项目中支出。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的费用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四)安全费用专户节余转下继续使用,当年计提的安全费用不足支付的,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

(五)公司财务部对企业安全费用的提取、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掌握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的实施及费用使用情况。

四、附则

(一)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修改措施 篇5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建设脚步的加快、市场经济的推动以及建设场地的不断紧缩,高层建筑慢慢占据了建筑市场的主导地位。而在高层建筑范围内,虽然随着国力的不但增强、技术的不断进步、施工工艺的不断先进,超高层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总体而言目前建筑市场仍以高度在60~100 m范围内的建筑居多。由工程设计及建筑市场的现状不难看出,高度在60~100 m间的高层建筑,大量采用的结构体系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从而可见,剪力墙在工程结构实体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2010年至今,新版设计规范不断更新,有关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设计的部分较前一版设计规范有了较大的改进及修改,本文将简单罗列出新旧规范对比下修改的内容。随着国力的增强以及近几年地震灾害的频发,为了减少人身的伤害以及经济的损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越来越严格,含钢量也随之增大。本文通过新版规范有关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在工程设计中实际应用的经验进行简单对比,提出一些剪力墙结构设计时的优化设计建议。

二、2012与2001版结构设计规范有关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修改内容的对比

自2010年以来,新版设计规范陆续更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三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均对剪力墙设计时抗震构造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为参照,与前一版规范相比,主要修改内容如下。(1)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由原来的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8二者的大值修改为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大值,且明确了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不在地下室顶板时,应向下延伸至计算嵌固端。(2)新版规范明确的定义了短肢剪力墙的概念。对于L形、T形、十字形剪力墙,其各肢的肢长与截面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且不大于8时,才划分为短肢剪力墙。(3)与02版规范相对比,新版规范取消了短肢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的要求,剪力墙的轴压比规定更为严格。一、二、三级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分别不宜大于0.45、0.50、0.55,一字形截面短肢剪力墙轴压比限值应相应减小0.1。(4)与02版规范相比,新版规范取消了剪力墙分布钢筋之间的拉筋在底部加强部位应适当加密的要求。(5)与02版规范相比,新版规范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设置的范围有所变化,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与剪力墙的轴压比相关联起来。当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不大于0.1(9度一级)、0.2(6、7、8度一级)、0.3(二、三级)时,可以不设置约束边缘构件而只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即可。另外,新版规范中增加了三级剪力墙亦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的要求,这是特别要强调的。(6)与02版规范相对比,新版规范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的长度Lc及其配箍特征值λv有很大变化,其值与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相关连起来。具体变化内容详见表1。其中,黑体字部分为新版规范新增加或修改的内容。(7)与02版规范相对比,新版规范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增加了三级剪力墙为1.0%的规定,竖向钢筋配筋量由原6φ16(一级)、6φ14(二级)修改为8φ16(一级)、6φ16(二级)及6φ14(三级),增加了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300 mm,不应大于竖向钢筋间距的2倍的条款。(8)新版规范将一般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间距由不应大于300 mm修改为不宜大于300 mm,且由强制性条文修改为一般条款。(9)新版规范中,增加了一、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一级:纵筋0.010 Ac与6φ16中的大值,箍筋直径不小于φ8且间距不大于100 mm;二级:纵筋0.008 Ac与6φ14中的大值,箍筋直径不小于φ8且间距不大于150 mm),并修改了三级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小配筋要求(底部加强部位修改为0.006 Ac与6φ12中的大值,其他部位修改为0.005 Ac与4φ12中的大值)。(10)新规范中增加了跨高比不大于1.5的连梁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同时提出了连梁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的要求。(11)在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修改了关于剪力墙分布钢筋的要求,在剪力墙结构体系中,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 mm,而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水平与竖向分布钢筋直径均不宜小于10 mm。

三、新版规范下剪力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在剪力墙含钢量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保护人民生命与经济财产的目标成为抗震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抗震设计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建筑结构的含钢量随之也不断得到提高。而在现实社会中,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绿色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并且可以让建筑开发得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含钢量成为了结构设计中的焦点。通过应用新版规范在工程设计中的经验,充分利用关于剪力墙结构设计抗震构造措施的规定,从而达到了剪力墙含钢量的优化设计。

1. 应用剪力墙轴压比的规定,优化剪力墙结构设计

新版设计规范中,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与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而在上一版设计规范中这是没有的,只是笼统的提出了剪力墙下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上部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理念。旧版规范已经执行了10年,很多设计人员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设计习惯,而且随着现在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造成了很多设计人员设计时就高不就低的理念,从而忽视或忽略了新版设计规范的规定。为了达到优化结构设计的目标,当结构平面布置已经确定、并经结构整体计算满足规范各项规定的要求下进行剪力墙施工图具体的设计时,第一步就应先核查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从而确定剪力墙在底部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还是构造边缘构件;在剪力墙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确定的情况下,区分确定Lc的范围及箍筋配箍特征值的取值,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标。简单举例,某工程中剪力墙抗震等级二级,其中一200厚L形剪力墙中一墙肢长5 m,其轴压比为0.27。按照新版规范规定,在该墙肢端头可以直接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暗柱200×400),纵筋614即可满足要求。而按笼统的全楼剪力墙均设置约束边缘构件设计,其最小纵筋配筋为616(暗柱还按200×400考虑),纵筋用钢量就提高了约30%。

2. 应用箍筋、拉筋水平肢距间距的规定,优化剪力墙结构设计

依据新版规范规定,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300 mm,不应大于竖向钢筋间距的2倍。依据此条规定,当剪力墙纵筋间距不大于150 mm时,剪力墙箍筋或拉筋可以采用隔一拉一的方式布置,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标。简单举例,某一抗震等级二级的L形剪力墙(200厚)转角部位设置转角构造边缘构件,布置12根纵筋,采用箍(拉)筋8@200。若每根纵筋均设置拉筋,则箍筋每米用钢量为5.73 kg;若采用隔一拉一的方式,则箍筋每米用钢量为5.05 kg,用钢量下降了约0.7 kg。

3. 使用高强度钢筋,优化剪力墙结构设计

推广应用高强度钢筋是落实中央节能减排决策的重要措施,是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使用高强度钢筋可以大大降低用钢量,从而达到优化剪力墙结构设计的目标。简单举例,某8度抗震设防工程中剪力墙抗震等级一级,底部采用混凝土C40,某片300厚剪力墙轴压比为0.45,其一端头设置暗柱300×400,箍筋配置3×4。在满足规范的要求下,λv=0.2。当采用HPB300级钢时,其规定体积配箍率为1.415%,箍筋需配置10@100(ρv=1.721%);当采用HRB400级钢时,其体积配箍率为1.061%,箍筋需配置8@100(ρv=1.103%)。如此看出,使用HPB300级钢较使用HRB400级钢用钢量提高了约56%,每米范围内用钢量增加了4.862 kg。

四、结语

修改措施 篇6

写作就像建筑!写作人就像建筑师!是用语言文字来构建自己的精神大厦!这个建筑师需要自己勾画蓝图、自己垒砖添瓦、自己涂漆装修……种种繁杂的事务, 更需要我们做好宏观调控与微观把握!

“宏观调控篇”之

一、静心审视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文章所使用的材料、结构安排、遣词造句都是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的。修改时应先明确本文的中心, 再看此中心是否准确 (即:符合命题的题意) 、积极、新颖、深刻。同时看文章的内容与中心是否相符, 如:记叙文是否围绕一个中心, 议论文是否围绕中心论点等等。如果相去甚远, 则将中心另换之;如果问题甚微, 则修改之。

如:对于半命题“窗外的_________”, 有篇作文填题目为“窗外的美景”。文章文采飞扬, 结构清晰, 材料丰富。但是, 作者只是在文章前半部分写“窗外”, 中间提出:“那么窗内又是怎样的呢”然后过渡到写“窗内”。整篇文章的重点就是写“窗内”。

这属于因随意而部分脱轨。修改时, 要指导学生扭转局面将脱轨的“窗内”部分删掉, 换成“窗外”!从而步入正题。

二、潜心删减材料

中心确定无疑之后, 再看材料的选择!文章所选用的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修改时要看材料的取舍是否恰当, 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能否令人耳目一新!可采用删除法、添加法和换用法, 对材料进行完善!

如:命题作文《被自己感动》, 应重在写自己的优点, 自己的成长。但有的同学却大写特写自己如何想方设法逃学去偷摘别人的桃子, 显然这是与中心不符的。应指导学生运用换用法, 重换与中心有关的材料!

三、清心梳理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写作时思绪的跳跃性, 文章的结构常常是芜杂的, 需要修改者有一颗清净的心, 精心打理。修改者应该首先逐段概括段意, 梳理出习作的结构框架;再结合结构表达上常见的毛病, 如:平铺直叙、缺少变化;段落层次不清晰;过渡生硬;结构不完整;前后、首尾缺乏照应等等对症下药!通过移、换、增、删等方法, 使文章结构合理、脉络分明。

“微观完善篇”之

一、精雕细刻, 让细节鲜活生动

“细节决定高度, 细节决定深度, 细节成就完美!”写作大师们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并用细腻的笔触去表现这些细节, 成为文学园地里一颗颗熠熠闪光的珍珠。指导同学们在习作中精心完善好一至两个细节, 使文章熠熠生辉!可以是动作描写, 也可以是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对话等等。

二、字斟句酌, 让语言文采飞扬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 文章的内容要靠语言来表达。要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就一定要下功夫修改, 反复推敲。如:遣词造句是否规范、连贯、得体, 有无病句, 有无错别字, 有无标点用错的现象等等都是修改的对象。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 也要靠改来扶掖。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方向和要求之后, 以学生自改为主,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综合运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1. 示范修改法

此法较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修改的引导和指点, 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修改意见。这意见既不能是教师包办的修改处方, 更不能是让学生莫名其妙、无从下手的玄乎之词, 应该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点拨之语。

2. 集体评改法

先印发1~2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作文,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体评议其优劣, 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改策略。此法以讨论为主,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举一反三,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在论辩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

3. 换改法

即将学生作文进行同学间的交换修改。此法可以在一个或两个班的学生中采用。换改法可使学生完全改变自身角度, 以鉴赏者的姿态, 根据自己的审视标准吸取原作长处, 且大胆地指出原作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换改法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而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水平。

“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不厌百回改”!

相信通过对习作的宏观调控与微观完善, 再加上不同形式反复的修改, 学生的作品肯定会尽善尽美, 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作文的修改技法 篇7

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道理, 我始终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 没有硬性布置学生去写文章———改文章。道理明白了, 可是真正修改起来, 学生要想跳出原来文本思维定势的禁锢又不是那么简单。为此, 探索中我与学生积累了以下几点思路:

一是让学生充分熟悉各种文体, 了解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从而在自己写作时合理地选择文体。比如说, 曾经有位学生对不时对当前的环保问题怅叹不已, 然而写成文章后, 总是通篇议论性的漫谈, 说服力不强。我就引导他把自己幻化成自然界中受到污染的某种生物, 结合自己的理性认识, 用童话的形式对文章进行修改, 从而使文章感染力大大增强。

二是和学生一起细心观察生活, 了解新事物, 不断积累好的素材和生活的经验, 完备学生的语言素养。比如说, 学生在环境描写中提到了天边的云, 却只是淡淡的几笔叙说了云的颜色和形状, 基本上起不到渲染氛围的作用。为此, 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对《看云识天气》课文的理解仔细观察云的各种形态和颜色,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适当运用上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写出观察片段, 这样再选择合适的片段运用到文章中, 自然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是引导学生把准立意和选材关, 把学生习作中的“俗材”真正变成“素材”。在写作中, 学生往往根据既定命题选择心目中熟悉的素材, 而其原本的思维定势又很难实现对这些素材的突破。为此, 我鼓励学生选择时事素材, 但更把学生已就素材的修改当成文章修改的重点。比如说在“话说风流人物”这一命题时, 学生一般只关注名人或者是英雄人物, 我却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和关注身边的人, 进而凸显大的主题, 从而实现“以小见大”的写作效果;再者我还引导学生去选择人们不称道或是不熟悉的人物, 例如大家都知道清代湘军将领曾国藩是屠杀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刽子手, 却不知他是治军有方的一代名将, 这样的选材从而使文章“标新立异”, 实现了人人皆知的“俗材”蜕变为真正的“素材”。

四是引导学生着重修饰好凤头、豹尾, 历练好猪腰。在修改过程中, 我一般都先从开头、结尾入手, 看开头点题如何, 文笔是否能有力地抓住读者的心, 看结尾是否扣题、延伸提升是否得当, 而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文章中间部分, 使文章结构更紧密、内容更流畅。

五是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新颖的谋篇布局格式, 合理借鉴到习作中去。可以说现在人们写作文谋篇布局灵活多样, 日记体、小标题式、访谈式、网上跟帖式、书信体、实验报告式、药品说明书式、对话式、添加题记、后记、“旧瓶装新酒”等新颖布局格式层出不穷, 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一用。而我在让学生修改文章过程中就不拘一格, 只要自己觉得某种布局格式适合, 就可以让学生灵活地采用, 只要能使作文产生眼前一亮的效果。

六是以优秀的修改实例来辅佐。在每一堂作文课上, 我都会筛选一些优秀的名师修改实例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阅读积累的一些优秀案例向学生推荐,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自身实践与名师经验相辅相成, 达到良好效果。

考点三病句修改 篇8

【备考指要】

修改病句应以改正确、改通顺为原则,不作语言修饰,不改句子原意。正确地把握句子结构,辨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掌握其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考策略。

(一)辨析策略

一是简缩法:就是保留句子的主干,去掉句子的次要成分来检查句子的正误。如果主干没问题,还可继续分析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以辨正误。二是对照法:就是用自己的语感检查语病。一个句子有了毛病,它就可能同我们平时的语言表达不一样,使我们感到不顺畅。反复阅读,就有可能发现毛病在哪里。三是分类法:就是把病句分成几种类型,记住各类病句的语病所在,最好每类记住一个例句,修改或辨析时,可采取“对号入座”的办法,看看要改的病句跟哪一类病句类似。

(二)修改策略

1.“调顺位置”应对“语序不当”

所谓语序不当,是指词语或句子的先后顺序错乱,从而造成文理不通的毛病。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词语的位置,使语序恰当,符合逻辑。

例1 (2009江苏常州)足球是巴西的国魂,输球的意外使得球员们分外沮丧、懊悔。

解析:本句属于因主客体颠倒而造成的语序不当,“输球的意外”应调整为“意外的输球”。“输球”应该是主语中心语。

例2 (2009江苏镇江)总之,我们不仅要过“精神的节”,更要过“物质的节”。

解析:本句明显属于次序不当。“精神的节”高于“物质的节”,所以应将“物质的节”与“精神的节”调换位置。

2.“规范搭配”应对“搭配不当”

所谓搭配不当,是指几个词在用作句中相关成分时,意义上不能互相搭配。修改时,可以通过规范搭配使句子语意通顺。

例3 (2008江苏连云港)虽然有关方面扩大了对网吧的管理力度,然而未成年人泡网吧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绝迹。

解析:一般来说,谓语动词“加大”与宾语“力度”搭配,而“扩大”一般与“范围”搭配,所以应将“扩大”改为“加大”。

例4 (2008江苏淮安)遏制目前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趋势,收到“小康看健康,健康护小康”的目标。

解析:动词“达到”或“实现”才能与“目标”搭配,所以应把“收到”改为“达到”或“实现”。

3.“补充完整或删去多余”应对“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是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啰嗦。修改时,可适当补充完整或删去多余。

例5 (2009江苏南通)本次日全食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左右。

解析:本句属于成分多余,应删去“多”或“左右”,否则表意不明。

例6 (2009江苏连云港)由于部分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使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受到制约。

解析:本句属于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由于”或删去“使”。如果删去“由于”,那么“部分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作主语;如果删去“使”,那么“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作主语。

4.“理清句式”应对“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通顺。常见的结构混乱的句子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句式杂糅; (2) 前后脱节。修改时,需要理清句子结构,使句子表达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意思。

例7 (2009江苏南京)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不能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

解析:实际上这句话是由两句话拼接成的。应去掉“要避免”或者去掉“不能”,改为“环境治理一定不能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或者改成“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

5.“明确句意”应对“表意不明”

所谓表意不明,指的是因为词义不准、词性误用、指代不清、语有歧义等影响了表意的明确。表意不明常有如下几种情形: (1) 代词指代不明; (2) 数目不确切; (3) 范围不确定; (4) 歧义。

例8 (2008湖南株洲)几个学校的老师找他就升学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解析:本句有歧义。应改为:学校的几个老师找他就升学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6.“严密逻辑”应对“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如下几种: (1) 不符合客观事实; (2) 前后矛盾; (3) 分类列举不当; (4) 否定失当。

例9 (2009湖北黄冈)大陆目前正积极筹组赴台采购团,大约有7至9个以上的采购团计划在5至9月间先后赴台考察并洽谈采购事宜。

解析:数字表述自相矛盾,不合逻辑,去掉“以上”。

例10 (2009江苏盐城)京剧“国粹”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宏,深受戏迷和中老年朋友的喜爱。

解析:本句中“戏迷”和“中老年朋友”所指有交叉,不能并列。应改为:京剧“国粹”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宏,深受戏迷尤其是中老年朋友的喜爱。

【实战演练】

修改下列病句,想一想,它们分别属于哪一方面的错误?

1.我们学校通过并研究了应对甲流的最新措施。

2.中方认真安排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参观故宫和长城的时间、路线、陪同人员以及行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电视剧《蜗居》正在热播。有网友说,该剧就像一根刺,一针见血地抨击了当今社会种种丑恶情景。

4.为了全面落实禁止秸秆焚烧,市政府举办了三期专题研讨会。

5.今天,市里不少领导来我校莅临指导。

6.世界各国能否持续节能减排,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居住环境的必要条件之一。

7. 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蓝根、草河车配制而成的。

8. 参加国庆60大典活动的有各行各业的代表将近60多万人。

9.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考场作文修改的技巧 篇9

第一招:审视内容中心把握

作文写完之后, 要认真地看一两遍, 除了看内容是否真实, 是否合乎事理, 有无纰漏, 是否违背生活常识外, 关键还要看中心是否集中, 突出。如果不集中, 出现多中心, 则修改时迅速删除多个中心, 只留一个中心;如果中心不突出, 迅速采用或修补材料, 或扩充详写, 突出重点, 使中心突出。如一位同学写了篇《我理解了母爱》, 讲的是我的身体非常瘦弱, 性格内向, 母亲十分关心我, 给我定了份牛奶, 每天早晨, 母亲要跑很远的路去领牛奶。并详写了一个大风雨的早晨领回牛奶后, 全身都湿了, 且淋出了病。看到这种情景, 我感动得哭了, 觉得母亲非常关心我, 我理解了天下父母心。这样的材料能自然而真实地反映“理解”母亲吗?恐怕很难。后来他对初稿做了修改:每天母亲逼着我跑步去领牛奶, 而且风雨无阻, 我委屈地哭了, 心里挺难受, 以为母亲不爱我。后来才明白母亲是用“牛奶+跑步”的方式来锻炼我的身体素质和内向性格, 茅塞顿开, 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改后, 材料与主题的结合明显紧凑了。

第二招:调整结构二次构思

成文后, 审查的时候, 要仔细地看看文章的结构是否混乱, 如果混乱, 千万不要着急。这是我们要仔细地审查一下一次构思所列的提纲。提纲就像建筑楼房的图纸。如果图纸有错误, 有漏洞, 那盖好的楼房一定有残缺。看看一次构思时所列的提纲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如果有问题要重新按审题的要求再进行一次构思, 即二次构思。另外, 还要看文章是否缺少过渡段、过渡句, 叙事前后顺序是否不对, 议论、抒情段的位置是否不当, 时空交代是否不清……

第三招:加工润色“肿瘤切除”

打草稿时考虑不了那么多, 写过后, 再读文章就会有更好表达方式把原来平淡一些、啰嗦一些的句子换一换, 删繁就简, 使它生动些、简洁些。有时候, 我们在作文修改时, 常常还会碰到一些句子似通非通, 通常的修改方法是以保留为主, 尽量将它们修改得通顺。虽说这种修改不错, 但是在应试作文时, 这种修改费时太多, 行不通, 最好的办法是切除, 将这些句子彻底删除。在删除之后, 必须考虑上下段之间是否连贯。如果发现它们不连贯, 你还得补上必要的句子, 使之连贯起来。

第四招:锤炼语言锦上添花

文章写完之后, 我们除了要看它是否文通字顺外, 还要特别注意那些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 尽量使用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和形容词来帮助文章的表情达意。还要注意那些起修饰作用的副词, 是不是在程度、范围、时间、条件等方面起到了准确的修饰作用。另外, 在记叙的基础上, 可恰当的增加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使文章的立意新颖、深刻。增加的方法, 可以分插在记叙中间, 夹叙夹议, 也可以集中在开头或结尾。修改时还可以把文章中原来的抒情、议论句子加以改动, 使之更能起到画龙点睛、表达中心的作用。

上一篇:吸附回收下一篇:政府综合财务报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