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问题作文

2024-11-06

修改问题作文(共4篇)

修改问题作文 篇1

改革开放以后, 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试行)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以下简称《森林法》) 。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森林法》进行了修正, 即为现行的《森林法》。近十五年来, 修改后的《森林法》在规范木材生产、保障林产品有序经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林业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 使得以充分开发森林经济价值为取向的《森林法》已无法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急待修改和完善。

1 新时期《森林法》修改的必要性

1.1 我国《森林法》立法背景

现行的《森林法》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形成的。至今已有30多年,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已从建立到逐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 林业的经济成分、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林业法律体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才能有效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1.2 现行《森林法》指导思想滞后于林业市场发展

现行《森林法》倡导的“永续利用”方针, 依然体现的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侧重于保障木材和林产品的持续产出和供给。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变生态状况的要求日益迫切,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还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 生态需求己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这些变化都迫切要求在林业法律规范中得到明确体现。

2 我国《森林法》在市场发展中体现的原则

2.1 应体现社会公益性原则

在修订《森林法》时, 应该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将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优先地位, 坚持“生态优先”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正确处理好保护、培育、利用森林资源的关系。

2.2 应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森林法》已明确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的奋斗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资源利用上的可持续, 还应是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上的可持续。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首先应在观念上树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协调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发展之间的与矛盾。

2.3 应体现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结合原则

现行《森林法》有关森林权属的规定, 没有就构成森林的各种要素 (如林木, 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景观, 林下资源, 林木品种等) 分别规定所有权、使用权, 对森林集体所有权和林木个人所有权限制过多。这些都不利于对森林产品和林业适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修改《森林法》应坚持在明晰产权、确保林农基本林地稳定的前提下, 保障各种社会主体依法以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等形式推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沙使用权的流转, 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应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完善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依法流转制度。国有林地使用权对不同经济成分的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实行同等待遇和法律保障。修改《森林法》应按照商品林和公益林等不同类型, 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对商品林应按市场机制运作, 对公益林应加强行政管理和公众参与;对国有森林应该实行森林资源国家所有、中央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两级管理,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明确国有森林的使用权和行政管理权;对划定为生态公益林的集体林, 宜由乡村统一管理。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对公益林建设可实行公有民营或民有民营。《森林法》应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法, 建立合理的税费政策、完善的市场机制, 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

3 对市场经济体制下修改《森林法》的建议

《森林法》的修改需要完成从理念、措施到制度的全面更新, 才能真正体现保障生态建设为主、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新林业的思想, 形成适应市场发展有效的法律制度和机制。因此, 《森林法》的修改需要从内涵着手, 重构林业发展的基本制度内容。

3.1 应确立《森林法》的基本法地位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实, 修改《森林法》, 首先要明确《森林法》的法律地位, 使《森林法》真正成为林业发展的基本法。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调整自身定位。修改后的《森林法》应当扩大自身调整范围, 将野生动物保护等内容吸收进来, 完成林业法律法规的合理整合。通过整合, 修改后的《森林法》应成为全面规范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基本法律制度。法律规则内容的细化由行政法规和地方立法完成, 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森林法》为核心的林业法律体系。《森林法》是林业法律体系中效力层次最高的法律, 行政法规和地方立法都不得与之相违背。其次, 改变立法宗旨与目的。这样才能突显《森林法》在林业发展中形成基本法的地位, 为了完成《森林法》立法宗旨和目的的转换。必须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作为宗旨和本位, 从生态概念的高度强调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

3.2 修改《森林法》中名词概念和适用范围

在《森林法》中应加入科学的森林定义, 将《森林法》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分别修改为:“森林是陆地上的树木和其他生物在一起, 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秩序, 与周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共同发生着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森林资源, 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指森林内的树木、草本植物和依托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微生物;非生物资源是指林地和森林内的岩石裸露地、湿地、河流, 以及地上的空间和环境。树木包括乔木、灌木和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在0.2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和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地、苗圃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提供林产品,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特制定本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林木和其他森林生物资源的培育种植、采伐和开发利用森林内非生物资源的活动, 都必须遵守本法”。

4 结语

我国修改《森林法》要注意做好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关系, 同时要注意与国际法的接轨。特别是我国《物权法》的颁布实施, 它已经为属于集体的林权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今后可以通过两法之间的衔接, 依法解决束缚我国林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森林法》的修改应与国际森林保护及贸易发展保持同步, 吸收国际法中可以借鉴的先进制度, 通过强化制度防止发达国家的“绿色冲击”, 保护环境, 利国利民。S

参考文献

[1]杨帆, 刘佳, 梁翔宇.浅析我国《森林法》的缺陷与修改对策[J].法学杂志, 2011-11-15.

[2]展洪德, 刘瑶, 彭燕.试论我国《森林法》适用环境公平的必要性[J].法学杂志, 2011-11-15.

[3]张兰, 王世进.我国森林法价值理念的历史嬗变与森林法的修改[J].世界林业研究, 2011-08-15.

修改问题作文 篇2

毕业论文

题目:幼小衔接问题——“小学化”倾向

名: 罗 玺

学 号:

专 业: 学前教育(本)入 学 时 间: 2012年秋

所 在 电 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渭南分校

2014年 06 月 28 日

目 录

一、“小学化倾向”的成因„„„„„„„„„„„„„„„„„„2

二、“小学化”倾向教育的具体表现„„„„„„„„„„„„„„6

1、教学内容侧重“小学化” „„„„„„„„„„„„„„„„6

2、教学方式上采用集体“灌输”法„„„„„„„„„„„„„7

3、教学观念上渗透小学教育教学观念„„„„„„„„„„„8

4、教学管理上引入小学纪律管理规范„„„„„„„„„„„8

5、教学活动时间“小学化” „„„„„„„„„„„„„„8

6、教学评价上注重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9

三、“小学化”倾向教育的危害 „„„„„„„„„„„„„„„9

1、扼杀幼儿天性,损害身心健康„„„„„„„„„„„„„9

2、超越幼儿心理发展水平„„„„„„„„„„„„„„„„6

3、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发展非智力因素„„„„„„6

4、孩子学习兴趣、积极性被削弱„„„„„„„„„„„„„6

5、孩子潜能发展受到阻碍„„„„„„„„„„„„„„„„6

6、与社会要求脱节,不符合新世纪人才建设的需要„„„„„10

四、避免“小学化”倾向,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10

幼小衔接问题——“小学化”倾向

罗 玺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2012秋学前教育·渭南电大分校)

【摘要】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做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对于促进的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式日趋严重,表现为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小学化,其实质是背离素质教育,迎合“应试教育”,政府、相关部门、老师及家长均有责任。要克服这种倾向就必须按照国家的学前教育法规办事,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好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坚持科学的教育方式,端正办园思想,加强教育教研工作,完善防止“小学化”教育倾向的有关制度,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小学化 解决措施 “六位一体”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虽然“纲要”中如此强调,但纵观社会各类幼儿院所,大部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

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幼儿教育对于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非常重要,它主要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然而很多幼儿园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使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倾向。

一、“小学化”倾向教育的成因

“小学化”现象的原因诸多,表现形式多样, 这一现象的出现,教育部门领导、教师及家长均有责任。

(一)教育部门方面,监管力度不足

面对日益严峻的小学化倾向,政府教育部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予以默许,总之不见教育部门对这种错误倾向予以制止和纠正。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还从活动组织、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自觉地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推波助澜。

教育制度方面,小学入学考试制度与应试教育限制了幼儿的发展

如今,许多出名的小学都实行小学入学考试制度,想要进“好小学”,就一定要在语数外三科上出类拔萃,这就导致了幼儿园在教学内容上以语数外为重点,以考上小学为目标。由此可见,虽然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依然在开展,甚至渗透到学前教育中来。

(二)幼儿园方面,办园的法规不健全,办园的宗旨不端正

一些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照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在监督、保育与教育、招生、教师准入、等级管理体系、奖惩等很多方面存在漏洞,以至于幼儿园的主办者随意制定教育内容,出现使用小学教材、游戏活动减少等“小学化”倾向的现象。

大部分私立幼儿园和部分公办幼儿园的办园宗旨不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而是一味的“向钱看”,为了多招生、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一味的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和揠苗助长的胃口,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而开设小学课程以及各种特色班,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让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并以此成绩作为金字招牌,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种功利主义是办园 的不正之风。

(三)教师方面,专业素质低下

尽管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要求大专以上,但是现今不少幼师,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幼师的学历都是不达标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儿教育缺乏理性思考,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的认识若明若暗,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传授得越多越好。他们并不懂得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幼儿身心特点及教育规律。有的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但在培养幼儿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力不从心。民办园内的最大难题则是师资问题,幼儿教师素质迫切需要提高。

(四)家长方面,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过度重视对幼儿的文化课教育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与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他们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程度却没有随之提高。福禄贝尔的幼儿自我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然而,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年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幼儿园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写字和算数。如渭南市某幼儿园在改革中,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了区角游戏,结果遭到许多家长的非议,认为该幼儿园“不务正业”。

除此之外,家长的攀比心理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是造成“小学化”的因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很多家长的教育宗旨,他们不在乎孩子喜欢什么、以后想做什么的,一味的认为学会更多的知识会对升学有用,看见其他孩子报班也给自己的孩子报名。

(五)社会认同

社会舆论也普遍以所学知识多少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差的标准,迫使大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走上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道路。

二、“小学化”倾向教育的具体表现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小学化”倾向的问题亟待解决,即使有再好的园舍、再好的设施、再好的的教师素质,如果没有正规的课堂教学,孩子很可能就失去了最好的受教育时机。小学化倾向突出表现在幼儿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组

织形式等多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侧重“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说:“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大多数幼儿园,尤其是大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幼儿读算写及特长的训练,却忽视体育活动、生活常规和情感社会性的培养。

拿渭南市某幼儿园大一班某一天上午的教学活动来说,先是教幼儿八可以分成几和几,接着是让幼儿在本子上抄写自己的名字,最后是教师在前面念幼儿参观小学后写的感受。很普通的一天上午,从这三个教学活动的内容上我们就能看出教师把小学的课程搬到了幼儿园,其教学重点是智育,是知识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上采用集体“灌输”法,忽视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

具有“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教学和小学课堂非常的相似,以教师的集体传授为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讲述幼儿复述,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皮亚杰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倡以幼儿为主体,但是在“小学化”的幼儿园教学中却是以教师为主体。这种教学方式轻视幼儿的自主性,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在渭南市某幼儿园大一班的某次歌唱活动上,教师先是给幼儿看一些动物的图片,之后根据这些动物对照歌词学习唱歌,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小朋友学会这首歌曲,但是教学方法却很单一枯燥。由此可见“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往往具有教具少、角色扮演少、游戏少等特点。幼儿园活动应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快乐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但是“小学化”倾向却是以教学为主,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

(三)教学观念上渗透小学教育教学观念

走进渭南市某幼儿园大一班的班级中,从教室里桌椅的布置,到“下课!”“老师再见!”的下课口号,从班级墙上贴着的小学活动的各种照片,再到教师“要像小学生一样听话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小学化”的氛围。教师以“教学”代替了“保教结合”,以“知识的积累”代替“身心全面发展”,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念。

(四)教学管理上引入小学纪律管理规范

一些幼儿园以小学的纪律规范来管理幼儿,要求幼儿上课认真听讲,坐姿端正,不许说话和乱动;下课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不能与伙伴追逐打闹;对老师要绝对服从,不许顶嘴„„在渭南市某幼儿园大一班的班级墙上贴着“要集队,快静齐”“课间活动有秩序”“写作业,要认真”等等小学纪律规定。诸如此类的规定将幼儿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忽视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也压抑了幼儿的自主性。

(五)教学活动时间“小学化”

部分幼儿园不遵守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上午3—4节课,下午2—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给幼儿布置写、读、算、背等家庭作业,进行文化知识考试。活动组织形式也同样违背幼儿园以游戏、活动形式体验学习, 采取分科、讲授、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和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

(六)教学评价上注重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

有的幼儿园和教师以幼儿的写字、算数作业和绘画等等作为对幼儿的评价,更有甚者像小学一样举行期末考试。这种以幼儿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评价的教学,忽视了幼儿在探索中获得的乐趣,面对困难时的迷茫以及在各种活动中付出的努力,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势必会泯灭幼儿对学习的热情。另外,大多幼儿园评价方式多以教师的评价为主,缺少幼儿的自评和对其他伙伴的评价。而且一些小学对入学儿童进行面试,按文化成绩高低录取入学。

三、“小学化”倾向教育的危害

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是一种摧残,它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对身心健康有极大危害,而且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得不偿失。

1、扼杀幼儿天性,损害身心健康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对大自然和社会上的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只有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和知识,以及认识这个世界,才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从生理上讲,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长时期地伏在桌子上学习,孩子得不到活动锻炼。幼儿大脑的完整发展本身需要

多方面的刺激,有了这些刺激才能使脑功能各区的神经细胞不断地形成复杂的联系,单项内容的训练不利于大脑的完整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也就失去了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的生长,进而阻碍了大脑的发育。

“小学化”教育方式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尤其是只重视幼儿写字、算题等单项内容的训练,幼儿的大脑没有机会接受更需要的刺激,这会影响幼儿大脑健康发育。由于一些家长只着眼于让孩子获得知识,忽略了孩子用眼卫生,造成孩子视力下降。不仅如此,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给神经系统造成过多负担,孩子会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重复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不良症状的产生,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有的园所把幼儿封闭在教室里,束缚在座位上,限制了幼儿活动自由,使幼儿缺乏肌肉和骨骼运动、心肺功能缺少应有的锻炼,身体发育受到阻碍。

2、超越幼儿心理发展水平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细统学习的能力。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后果是孩子学习过于吃力、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抑制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幼儿毕竟和小学生有很大的差距,从年龄特点这一角度上讲幼儿大多好动,注意力时间短,没有很明确的好坏评价标准,很喜欢模仿一些人和事,很喜欢做一些游戏,很喜欢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玩,也很喜欢在野外生活,更喜欢自主的去探索一些东西。但学前教育小学化模式基本满足不了孩子的这些需要,很多的天性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被抹杀或者忽视了。

3、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发展非智力因素

儿童在幼儿阶段,如果过多地学习了一些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当他们进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不适应的状况,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急躁,甚至厌学等现象。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超前教学会造成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即使学的好的孩子,他们上了小学,老师教的字都认识,无事可干,缺乏新鲜感,就捣 8

乱,不听老师讲课,孩子过早对学习产生厌倦,养成不认真倾听和不守纪律的坏习惯。

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延长的,并通过老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集中在小、中、大班规定的课时内。幼儿手的细小肌肉群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也不适合长时间的握笔写字。而有些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在家已经教过孩子写字,有的是些错误的握笔姿势及错误的写字笔顺。如:写数字“8”,由于笔顺较难,常常出现错误的笔顺,如不及时纠正,以后改起来就比较费劲。

幼儿在小学化的教育环境中生活,得到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数学题算不对、汉字没写好,拼音没读标准,就会受到家长的呵斥、老师的批评与指责,在学习中不但得不到快乐还有一定的压力,时间一长如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但因为方法不对依然没有进步,那么老师和家长就会认为孩子笨,当孩子意识到大家都说他笨的时候自信心就荡然无存了。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安全依恋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教育专家跟踪天才少年的成长轨迹,那些天资超群,智力得到充分开发的孩子,成年后只有50%左右取得了相称的成就。那些没有获得较大成就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不够,不能合群、不会与人合作。这就说明我们的非智力因素得不到的全面发展,学习再多的文化知识也是徒劳的。

4、孩子学习兴趣、积极性被削弱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储备问题,而是孩子是否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有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是否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等。

幼儿一入学就要求他们要学习多少汉字、背多少唐诗、算20以内的加减法,健康课、美术课、音乐课之类的一点都不重视,那么老师也就随着家长的思路慢慢的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淡化了。过度教育的内容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范围,如再采取强制的方式,必然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干扰了正常的保育教育工作。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体验着消极的情绪,自然而然会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 9

情。

5、孩子潜能发展受到阻碍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个体开始运用自身的条件主动认识自己周围世界的时期,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永远是新鲜的,绚丽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了解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发展控制自身行为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通过不断观察、发问,创造性得到激发。

“小学化”教育模式中幼儿很少做游戏、很少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孩子的潜能诸如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及音乐欣赏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发展。

6、与社会要求脱节,不符合新世纪人才建设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有创新力的果敢的人才。幼儿教育是人才教育中最基础,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然而揠苗助长的教育培育出来的却是一个个“书呆子”,完全不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与新世纪全能型人才的发展要求恰恰相反。

四、避免“小学化”倾向,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部门、幼儿园、教师、小学、家庭六位一体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应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大力宣传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使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急于求成的错误思想淡出教师和家长的视野。

2.教育部门方面

教育部门方面,要对幼儿园做好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工作,规范学前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不以幼儿的学习成绩为标准,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小学化”的幼儿园,该纠正的纠正,该关闭的关闭,坚决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3.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方面,一方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规范幼儿园办园的法规和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念。同时,省、市级优秀示范幼儿园应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导向的作用,在开放日等活动中以科学先进的理念积极引导其他幼儿园走出“小学化”的倾向。

4.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抓好幼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工作。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提高幼师的专业素质对于克服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至关重要。对于幼师的培训不应仅仅是舞蹈声乐手工等专业技能,还要转变其教育理念,懂得尊重儿童发展规律,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探索、与人交往,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一个快乐的童年。同时,除了培训理念和内容的创新,在培训方式上也要减少“一人说、大家听”的方式,而改为参与式培训。

另外,也要加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科研优势,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进行大量研究;另一方面也鼓励高等院校学前教育的学生在几年的学习研究后将习得的理论付诸实践,不仅提高了幼儿园师资队伍的质量,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5.小学方面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时间、睡眠时间、活动形式、学习环境、教师配备和师生关系等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不仅仅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上应做足工作,小学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小学初期的学习生活,减小“坡度”和“代沟”。

6.家庭方面

家长首先要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以及小学对新生的要求,在入学前的假期为孩子制定科学的、有规律的暑假计划,如读读小学的图书、在小学周围转转等,培养幼儿对于小学的期待与兴趣。在幼儿初入小学时,应帮助幼儿度过这段困难期,培养幼儿生活独立的能力,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与同伴间的关系以及玩和学的关系。

(二)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课程目标方面

课程目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幼小两个阶段联系起来,小步子化逐步实现课程衔接,让幼儿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方面,要制定总体 11

目标和具体课程的目标,具有层次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儿童的个别差异制定目标,考虑到幼儿发展的不均衡性,循序渐进地实行。

2.课程内容方面

课程内容应围绕幼儿周边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引导幼儿从周围生活发现和探究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的确是要考虑到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但就处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而言,更应很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选择课程内容,让幼儿进行“情境性”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3.课程组织方面

幼儿园将所有课程整合为五大领域,而且在具体课程的组织中倾向于将各个领域统整起来,小学则以分科课程为主,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以教材为载体的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逻辑性和抽象性较高。所以,在课程组织的衔接上应统整化,既包括对幼儿认知技能、情感和各领域的横向统整,又包括具体课程在教育内容上的纵向统整,注重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连贯性。

4.课程实施方面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幼小衔接时期正值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这个时期课程的实施应以活动为主,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应综合运用观察、操作、表述、游戏、小组讨论、户外活动等多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形式,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引起儿童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乐观的情绪和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儿童通过亲身经历获得认知、技能与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5.课程评价方面

课程评价应以尊重幼儿为基本前提,一方面评价内容不以成绩为主,而是注重认知、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评价方式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加入幼儿的自评与他评;同时,针对幼儿个体差异还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既考虑儿童的过去,又注重儿童的现在,还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学前教育是区别于小学教育的独立阶段教育,不是小学附属阶段教育,也不是小学的预备教育,那种“为了让孩子获得上小学的基本能力而进行的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和说法是错误的。幼儿教育应致力于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为儿童的发展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镜子”里的,时时刻刻都有孩子在注视并模仿着老师,幼儿教师是每个孩子的榜样。教师要抛开以往传统的师道尊严的糟粕,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本着以幼儿为本的思想,热爱每一个幼儿,接纳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设计趣味性浓、活动性强的、渗透于生活、游戏中的各种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去探索,从而促进其自身真正的发展。坚决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坚决杜绝把孩子培养成机械化的小机器人,要鼓励孩子的个性思维,争取把每位孩子都培养成一个活泼开朗的,有自己个性、特色的小玩童。

儿童以玩为乐,儿童像鲜花一样灿烂,像小鸟一样活泼,像蝴蝶一样可爱,他们应在宽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学前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的个性差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渗透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的认知,从小使幼儿受到人文熏陶。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应以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对待、防止、纠正和摒弃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从软件与硬件、从学前教育机构与外部环境,全民动员、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促使学前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学前儿童百害而无一利,这一现象目前还呈蔓延之势,为了孩子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务必引起各级领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的高度关注。为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打一场“持久战。

未来的世界是属于重视幼儿教育的国家,为了为了孩子,为了国家,为了自己,请还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地吧!

参考文献

[1] 李康耀.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2] 王慧娟.重视每一环节,切实做好入学准备——由一日活动环节做好幼儿园小学衔接的探索.科技信息.2010.[3] 陈小青.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及危害.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4] 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学前教育研究.2007.[5] 陈北燕.幼儿园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倾向化及相关对策.校园心理.2010.[6] 高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对策分析.河西学院学报.2009.[7] 姜娟芳.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与教师培训对策.教学实验实践.2009.[8]张丹”关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反思“ 《幼儿教学研究》 2008年第9期

[9]吴红娟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与对策"

《档案法》修改的几个问题 篇3

依法管理档案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档案法》是我国档案事业管理的基本法律。自1987年颁布实施以来, 我国的档案事业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档案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档案依法规范管理不断加强, 社会档案法制意识不断提高, 档案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档案法》对国家档案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档案法》颁布至今已有20多年, 1996年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对该法进行过一次修改, 距今也有12年了。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尤其是电子文件的产生和信息化进程的迅猛发展, 《档案法》的某些规定与当今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已不相适应;某些方面又存在漏洞或缺陷, 需要弥补或修正, 已明显不适应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需要。修改档案法以适应新时期形势变化的呼声再次响起, 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 不断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修改档案法的议案或建议, 社会上关心档案事业发展的人士也都对此予以高度关注。这说明, 《档案法》的修改已迫在眉睫。为此, 国家档案局经认真研究, 并经征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有关部门的意见, 在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决定再次启动《档案法》的修改工作, 并于2007年3月印发了《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改意见的通知》 (档案办[2007]43号) 。《档案法》修改的目标是:要有利于档案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有利于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法》的修改, 将进一步促进依法治档工作的健康发展, 推进健全完善的档案法规体系建设。

作为一名普通的档案工作者, 在此谈几点想法,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此次《档案法》修改工作尽微薄之力。

一、关于“电子档案”的相关问题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 档案领域电子时代已经到来。电子档案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载体形式的档案, 其取代纸质档案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目前, 档案法规对电子档案的规范几乎空白, 许多规定也不适应电子档案, 亟待修订。

电子档案的信息具有非人工可以识读的特点, 只有通过计算机特定的程序, 人们才能识读。它既不是文字形式, 也不是图表和声像形式, 而又可以将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全部包括在其内。电子档案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组成部分, 而且将逐步成为主要组成部分。在档案法定义中应当给予电子档案明确的表述, 否则电子档案工作将处于无法可依的被动地位, 不利于国家对电子档案的管理和积累。

电子档案的出现冲击了档案是原始记录、是原件的观点。电子档案不管是物理归档还是逻辑归档, 都很难保持“原件”形式。如果是物理归档, 只要脱机保存, 得到的必然是复制件, 而不是计算机上原来形成的原件。逻辑归档虽然仍保留在原形成的计算机上, 但因其可能被随时修改删除, 而不得不进行数据备份, 这数据备份就是复制。而且即便是不进行数据备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 计算机老化或更新换代, 仍需要进行数据转移, 实质上就是进行复制。因此, 电子档案无法保持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档案法》中的档案定义的表述也应进行相应修改。

二、关于“档案开放利用”的相关问题

《档案法》第1 9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 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 可少于三十年, 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 可以多于三十年, 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报国务院批准施行。”可见, 《档案法》对档案开放机构仅限于国家档案馆, 对档案开放时限的界定一般为形成期满30年。虽然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少于3 0年, 但由于不便界定而难以落实, 实际工作中往往都只对那些形成期满30年的档案开放。这种状况已不能适应政务公开环境下广大民众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2007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 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 对政府信息公开行为做出了规范, 对公民利用政府信息的权利进行了保障, 对档案部门在信息资源开发和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职能进行了界定。档案文件的开放 (公开) 工作将呈现开放机构多元化、开放时限缩短化、开放形式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为此, 《档案法》应放宽对档案开放利用的限制, 凡是非涉密档案, 都可以向社会公开利用, 不管是保存在国家档案馆还是保存在机关档案室, 也不管其何时形成属于哪类档案, 都应于接收后即向社会开放, 以促进档案的开放利用。

三、关于“档案内容真实性”的相关问题

当前, 档案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法治建设、和谐稳定、行政执法、科技发展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为举足轻重的软实力。档案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主要原因是档案作为原始载体, 其真实性、可靠性被社会广泛认可。如《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证据若干规定》中规定:“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 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源和证人证言”。然而, 近几年媒体曾多次披露档案内容出现不真实或造假象。档案出现了虚假, 其后果非常严重, 这不仅给档案的使用人带来损失, 也给社会的经济秩序和稳定、和谐造成危害, 有的甚至使政府工作部门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更有人制造假的档案材料, 为经济诈骗和违法犯罪服务。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档案相关的立法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修改《档案法》需要增加如何保障档案内容的真实性的相关内容。

四、关于“档案中介机构”的相关问题

我国档案中介机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快速推进,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迅速发展, 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档案机构。档案中介机构在性质上, 既不是企业, 也不是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而是“介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社会之间提供档案业务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它具有社会性、独立性、服务性和自律性的特征。其名称不一, 有的称档案事务所、文件中心, 有的称档案咨询服务中心、档案寄存中心, 也有的称档案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档案行业协会。但都是为社会提供档案中介服务。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档案咨询服务、档案整理服务、档案寄存服务、档案评估服务、档案鉴定服务、档案成果推广服务等。从全国档案中介服务的发展情况来看, 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档案立法予以保障。因此, 《档案法》应对档案中介机构做出统一的规定, 对档案中介机构的设立、经营范围加以规定, 并增加对经营性档案机构基本职责和行为规范的条款, 如明确其保持档案原始性、真实性和保证档案安全的职责,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便于对档案的利用;配置必要的设施, 确保档案的安全;采用先进技术, 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法》为档案中介服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才能促进档案中介服务在档案法制的轨道上健康的发展。

五、关于“档案法律责任”的相关问题

《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 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二) 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三) 涂改、伪造档案的……”, 同条第二款又规定:“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违法行为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 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 责令赔偿损失。”同样是损毁、丢失和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 同样是涂改、伪造档案的违法行为, 由于档案保存处所的不同, 对违法行为人的处罚 (处分) 不同, 即档案保存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 给予行政处分, 档案保存在档案馆里, 则给予行政处罚。在现实中, 国家档案馆由于管理较为严格, 制度体制健全, 发生档案违法案件的概率较低, 大多数的违法行为发生在基层。这是因为档案自形成后需要在各机关档案室保管10年或20年, 保管时间较长。机关档案室在保管和利用档案过程中有上述违法行为的, 远比在利用档案馆档案过程中有上述违法行为的多, 但由于档案法规的不完善, 相同的违法事实处理结果大不相同, 这是我国档案法律法规同法不同罚的表现, 对同样的违法行为设定两种不同的处罚 (处分) , 既没有科学的立法依据, 也不符合我国的立法原则, 是不能有效地保护档案的。

摘要:《档案法》的修改工作正在进行中, 本文提出了电子档案、档案开放利用、档案中介机构、档案内容真实性、档案法律责任等一些需要在档案法律法规中完善的相关问题。希望为此次修改工作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档案法,修改,问题

参考文献

[1]和宝荣主编.档案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郭树银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释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3]李国庆主编.档案中介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

[4]刘东斌, 程训方.电子档案对档案法规的冲击.中国档案.2006.5

[5]晋平.关于档案密级问题的再思考.中国档案.2008.1

修改问题作文 篇4

从国家层面看, 任何国家都不希望看到大企业财务作假大企业。大企业财务作假会导致税收流失或国有资产流失, 审计署2010年在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 2005年, 呼和浩特市委原副秘书长张志新利用职务便利, 通过制造国有企业呼和浩特市永兴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资不抵债的假象, 将该公司国有股权无偿出让, 造成国有资产损失6000多万元。 (1) 更严重的是财务作假会导致宏观经济运行风险积聚和爆发。2010年3月美国联邦法院的破产调查报告显示, 雷曼公司早在2008年9月破产前数周就已经资不抵债。然而, 公司却通过“账目表戏法”掩盖自身的问题, 投资者、生意伙伴和金融管理机构都被蒙骗了。 (2) 雷曼公司倒闭引发了华尔街金融企业倒闭风潮。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常利用假账掩盖亏损误导中小投资者, 或掩盖盈利不分红掠夺中小投资者。

大企业做假账的源头在大股东、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 他们有做假账的强烈动机, 他们损害了小股东、内部职工、政府、社会大众、个体投资者的利益。政府 (税务局) 、检察院可能存在技术障碍和政治障碍, 短时间不能指望他们遏制大企业财务作假。社会大众、个体投资者、内部职工力量太弱, 没有能力遏制大企业财务作假。小股东, 比如持有股份排在第三名至第十名的哪些机构持股者, 有一定能力, 但权利还不够。这些小股东被大股东玩弄, 公司盈利时得不到分红, 亏损时不知情, 大股东以公司名义担保、非法融资、非法投资都不是小股东愿意接受的。但承担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由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聘请, 这些被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工作就是粉饰或掩饰财务报告, 否则就很难被聘请。当年最大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也没有经得起安然公司董事会的诱惑和压力, 协助安然公司做假账, 最后双双破产倒闭。

可以尝试修改《公司法》, 授权发动小股东监督大股东, 只要有法律依据, 小股东们为了切身经济利益, 一定会像拆迁户那样挺身而出, 从内部约束大股东。

中国《公司法》相关条款中, 如第四章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关键的第二节 (股东大会) 、第三节 (董事会) 、第四节 (监事会) 都不涉及财务 (制度) 和审计 (制度) 。

中国《公司法》第二章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有几条涉及财务监督, 或者很难执行, 或者根本无法执行。股东监督方面, 第二章第一节第三十三条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 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 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 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 可以拒绝提供查阅, 并应当从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 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

股东查阅相关记录, 执行中有相当困难, 挤牙膏式拖拉, 提供不完整的资料等等, 无赖手段众多。

监事会、监事监督方面, 第五十三条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行使下列职权:

检查公司财务;

……

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 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

第五十四条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 并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者建议。

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发现公司经营情况异常, 可以进行调查;必要时, 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其工作, 费用由公司承担。

请注意!!!监事会、监事条款看起来很美好, 但往回看看第二节第三十七条, 就知道监事会、监事制度先天不足。

第二节第三十七条股东会行使下列职权:

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 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

大股东们决定谁担任监事, 一切还在大股东掌握之中。

但是, 不要灰心, 相信社会必将进一步完善。如果修改公司法, 将第二章第二节第三十七条修改为, 监事由小股东们选举;会计师事务所由小股东们聘请,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没有过错, 五年内不得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小股东指与大股东没有任何关联的持股规模小的投资人。该修正案也适用于第四章股份有限公司相关条款。

如果修改公司法, 将财务监督授权给小股东, 大企业内部和外部就会产生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 那时, 大企业财务作假将得到有效遏制, 大企业才能走上规范化发展大道。

注释

1审计署移送至2012年底已办结38起违法违纪案件和事项处理情况[R].北京:国家审计署, 2012年第35号:01.

上一篇:粤港澳物流下一篇:高校多模态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