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习作

2024-05-20

高年级习作(共11篇)

高年级习作 篇1

一、习作批改现状思考

习作批改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分为“批”和“改”两个层面, “批”是激发和引领, “改”是内化和修正, “批”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能“改”。习作批改的空间是广阔的, 形式是多元的, 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批改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意义。但日常教学中, 习作批改的空间却显得很狭窄, 主要表现在:

1.批改形式单一化, 缺乏维度。有的教师自己孤军奋战, 包揽了批和改的全部工作, 篇篇习作自己批改, 任务重, 耗时多, 等教师批改完后, 学生对习作的热情早已消失殆尽, 时间一长, 教师也常忘了讲评, 辛苦批改的习作就这样“尘封”起来了, 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有的则将批改的任务全部交给学生, 放任学生随意互改或自改, 教师基本处于“不作为”状态。这些单一化的做法纯粹是“为批改而批改”, 将批改的丰富内涵简单化处理了, 认为作文写完就了事了, 批改是无关紧要的, 谁改都一样, 只要习作上有圈圈画画, 能应付上级检查就行了。

2.批改目标空泛化, 没有效度。没有明确的批改目标, 未能将单元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贯穿到批改中, 批改没有一定的依据, 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有的只进行常规性批改, 几乎每次批改都一个面孔, 无非改改错字、病句而已;有的则随意写上几句笼统空泛的批语, 对学生甲说的也可以写到学生乙的作文本上。没有目标, 也没有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引领, 批改成了“脱缰的野马”, 漫无目的, 没有实效。

3.习作批语概念化, 缺少温度。文章是心灵的产物, 写作是生命的对话, 习作批改应该是对学生心灵的回应和引领。但是, 不少批改都浅化、窄化为几句概念化的批语, 诸如“内容不具体”“描写不生动”“重点不突出”之类的贴标签式的话语, 这样的批语干瘪冰冷, 像法官的判词, 没有丝毫温情, 无法触及学生心灵, 难以涵养写作热情。

二、对策探究

下面以高年级习作批改为例, 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 落实“主导”与“主体”, 构建批改的维度。

批改是另一层意义上的作文指导, 是学生的“二度习作”。它既需要教师的引领, 帮助学生拨云见日, 又需要同伴的相互切磋, 在思维碰撞中反观自己, 还需要学生的自我审视, 在不断反思中领悟内化。因此, 习作批改一定要摒弃单一化做法, 还批改以多元化的真面目, 让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批改相互交融, 多元并存, 组成一条“批改链”, 形成批改合力。

具体的操作程序是:教师通读, 把握作文情况—寅学生互改, 围绕核心目标—寅集体评改, 针对共性问题—寅自我修改, 综合内化—寅教师二度批改, 面批与略批相结合。

这条“批改链”坚持“两条腿”走路, “批”和“改”有机交融, 教师层面重引领, 精阅略批, 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层面重修改, 多维互动, 有效落实其主体地位。批改中, 教师是“向导”, 是带领学生修改, 而不是代替学生修改, 其引领作用贯穿批改的全过程。第一步的通读习作, 是从整体上把握、了解习作目标的达成情况, 把握习作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找准批改的着力点, 思考突破问题的办法等, 将教师的“导”体现在方向的引领、策略的研究和方法的指引上。最后的二度批改, 则重在了解习作修改的落实情况, 对学生的习作及修改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然后有针对性地面批。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的修改中, 每个维度突破一个问题, 目标集中, “一改一得”。这样, “主导”与“主体”和谐统一, 赋予了习作批改丰富的内涵, 形成了有效的批改机制。

(二) 锁定目标与问题, 彰显批改的效度。

1. 围绕核心目标, 学生互改。

小学生作文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该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 这一目标应贯穿该学段作文教学的始终;二是本单元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这是本次作文必须重点突破的, 是实现“一写一得”的关键。具体落实在批改层面上, 既要关注学段教学目标, 更要针对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在着眼单元目标的基础上兼顾常规目标。

因此, 学生的互改必须在核心目标的引领下进行。教师可根据单元习作要求和导读提示, 确立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并进行细化, 以“互改清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了目标的参照和引领, 互改才有效度, 通过“这一篇”习作的修改, 感悟“这一类”文章的写作规律。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当地的民风民俗,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要抓住所写民俗的特点, 尽量讲清楚自己习作的内容……”联系本单元的导读提示:“学习本组课文, 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据此, 可以确立出该单元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抓住民俗特点, 恰当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 把民俗特点写清楚、写具体。接着, 教师围绕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细化核心目标, 拟定“互改清单”, 为学生提供互改的“支架”:

第一步, 认真默读同学的习作, 想想, 作者写的是什么风俗?抓住了这一风俗的什么特点来写?是否按一定顺序进行描写?

第二步, 再次默读全文, 想想, 民俗特点写清楚了吗?作者围绕民俗特点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哪些方法用得好?哪些地方描写得具体、清楚?在文中批注出来。

第三步, 联系本次作文要求, 结合本单元课文想想, 哪些地方写得还不够清楚、具体?你认为还可以补充哪些内容?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请用商量的语气给作者一些提示。

第四步, 综合以上问题, 给同学的作文写上批语。

这一“互改清单”, 类似超市的结账单, 既为学生提供了互改的参考系, 又提供了批改的方法和步骤。学生互改时目标明确,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批改效果自然好。

2. 针对共性问题, 集体评改。

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 这些共性问题常常是作文教学的瓶颈。评改时若抓住这一共性问题, 围绕这个“点”寻找原因和对策, 作文教学的瓶颈就能得到有效突破。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作文是以“我的理想”为题, 要求“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 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次作文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学生写“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时, 内容空洞, 写的大都是套话, 没有真情流露。写空话、套话, 是高年级学生作文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集体评改时就该以此为着力点, 探寻问题的症结, 寻找突破口。

深究其因, 主要是学生对怎样实现这一理想, 缺乏感性方面的认识, 只好泛泛地表表决心, 写写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之类的套话。联系单元导读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可以看出, 教师在“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指导中没有下足工夫, 学生腹中空空, 笔下就无物, 流露的情感只能是苍白的。

评改中, 教师以一位学生的结尾片段为例: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我现在应博览群书, 努力学习, 了解多方面知识, 遇到问题细心钻研, 刨根问底, 追求更好, 还要将自己训练成品行好、举止文雅的人。全面发展, 科科精通。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 读了这个片段, 你发现了什么?经过交流, 学生意外地发现, 全班同学的文章结尾都出奇地相似。

教师接着引导:大家的理想不同, 结尾的内容却几乎一样, 给人什么感觉?学生豁然开朗:文章千篇一律, 没有自己真实的感受, 写出来的就是套话、空话。

然后,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课文:李大钊、郝副营长、张思德、周总理等革命先辈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是一样的, 但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 事迹是不同的, 作者所选择的内容当然不同, 表达方法也不一样, 唯有这样, 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学生逐渐领悟到, 要不说空话和套话, 就要熟悉所写的事物, 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写作材料, 才能有感而发。

最后, 要求学生围绕自己所写的理想, 课后再次查找相关资料, 展开相应的调查, 尽量熟悉所写的事物, 然后联系实际, 将“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片段进行补充、修改。学生在修改中体会到, 唯有联系实际, 写自己独有的经历和感受, 文章才有生命力, 才有真情实感。

(三) 关注心灵与情感, 永葆批改的温度。

写作是心灵的游牧、文字的舞蹈。心灵的产物需要心灵来引领, 需要生命间的沟通与对话。作文批改不但需要知识和技法上的点评, 还要有情感和心灵上的沟通, 基于“批改”又超越“批改”, 从“文”上升到“人”, 把习作批改变成师生间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心灵沟通的过程。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 更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 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这便是二度批改的独当之任。

教师的二度批改可以采用面批和略批相结合的形式。因教师事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全面通读, 了解了习作情况, 略批的目的就是对学生写作和修改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 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 而把重点放在面批上, 将“背靠背”的批改变成“面对面”的交流。

由于面批费时长, 工作量大, 不可能每篇习作都面批面改。具体操作中, 教师应对一个学期的面批计划做个整体安排, 可按号数轮流, 也可根据学生作文能力分层安排, 每次面批一部分学生, 争取在一个学期中, 每人能有两至三次的面批机会。面批首先要注意“以点串线”, 不仅针对本次作文, 还要联系前几次习作的情况, 进行纵向梳理。其次还要注意“多面开花”, 不仅要“改”, 如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问题的原因, 商量修改办法等;还要“谈”, 由这篇习作说开去, 师生间交流写作的体会, 借以了解学生写作中的困惑和烦恼, 捕捉学生思维的新动向, 帮助他们开拓思路, 走出写作误区;更要“赏”, 站在儿童立场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真诚地欣赏他们充满个性和创意的表达。教师以自己对作文的思考面对面地影响、感染学生, 是一种更为真切和深远的引领。学生经常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呵护与赏识, 就会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 写作就会成为他们精神生命中的一部分。

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四结合” 篇2

习作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逐步使他们乐写。一味地让学生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反而会让学生日益畏惧写作。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例如,五上“习作3”要求学生,写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的习作,如果学生没有亲眼观察,那又怎能将树叶写美、写真?写作前,我带学生走进秋天的树林捡树叶,然后又带了许多秋叶标本进课堂,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形状到颜色,从大小到叶脉。与此同时,我还制作了一棵树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叶的一生、树的一生,从叶子一年四季的变化中感悟人生,从树与叶的寿命对比中顿悟人生哲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立即在学生的习作本中出现,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习作中活灵活现,远远超出了“秋天的树叶”这个题目的内涵。

二、 鼓励创意表达,让习作与想象结合

少年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和“童话作家”,想象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雏鹰,遨游于大海的小鱼,充分地享受写作带来的快乐。我在教学五上的“学和做(1)”时,注意到了最后一个板块——《小灵通漫游“无名国”》,这是一篇小练笔,也是本册中唯一的一篇放手让学生充分想象的习作。写作前,我先让学生通过正确使用工具书来理解“漫游”一词的意思,以此来奠定学生活跃思维的基础。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利用十分钟时间在脑海中尽可能完整地构思出“无名国”的样貌,然后全班交流。再引导学生与现实世界进行对比,来想象小灵通在这个国度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最后,从中选取一到两个自己认为最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让学生互评,去除不合理的地方。通过这样的一次“头脑风暴”,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了出来,习作之中,能够读出同学们的“异想天开”和“奇思妙想”。

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实践告诉我们,肚里没有“墨水”的学生,想象能力再强也无法将自己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讲给他人听。阅读古今中外大量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三、 尊重学生个性,让习作与追求结合

俗话说“言为心声”。习作既体现了学生的个性表达,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远大理想的追求,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习作后,固然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同样有追求理想和完美的愿望,但教师往往剥夺了他们的权利,从而养成了他们对自己的习作没有责任心的坏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而不是老师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自改”习作,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更是对学生独特审美追求的尊重。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多看几遍,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自己进行修改,是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

当学生真正学会了修改自己的文章,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时,他就找到了写作的真谛,他们面对写作必定是兴致盎然,写作之于学生也不再是负担。

四、 交流展示,让习作和评价结合

评改和交流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每次在习作总评时,我先肯定学生的成绩,并且根据学生水平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学困生应注意发现其习作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给予热情鼓励和适当表扬,不足之处也用委婉的语言指出。我曾经在评语中写道:“你的进步真让老师刮目相看,要是错别字一个也别放过的话,你就更棒了!”“你的文章娓娓道来,叙述得很有条理,可是就有那么一两个用错的词影响了整篇文章,多可惜呀!”在指出全班的共性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互相说说优缺点,有哪些地方建议怎样写得更好,习作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写作技巧也得到了提升。在评改后,我利用“学习园地”、班级手抄报等平台,为学生创造展示机会,在每一学期的期末,还把优秀习作及进步习作汇总成册,让学生成为一个个作者。学生品尝到习作成功的喜悦,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保持着写作的兴趣。

(作者单位: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高年级习作 篇3

一、激趣, 让学生知道写什么

兴趣是学生习作的先导。学生的习作动机是利用大脑平时的生活信息积贮, 在兴奋状态下完成的。所以, 教师要用新的信息元素去激发学生头脑中贮存的信息, 唤起学生习作的灵感和兴趣, 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 把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

有一天, 一个男生给我讲了他夜里做的一个梦, 说他骑着一匹大白马在田野里跑呀跑呀, 来到了一片山林里, 山林里有一所小庙, 他正准备下马进庙休息, 忽然从庙后窜出一只带花纹的大老虎, 他一惊从马背上掉下来……醒了, 发现自己还睡在床上……出于一种职业习惯, 我对他说:“你做的这个梦非常有意思, 能用笔记下来给我看看吗?”学生欣然同意了。十几分钟后, 我看到了这个学生写的梦, 虽然不如他讲得那么精彩, 但语句通顺, 意思明确, 文笔流畅, 不会写的字词还标注了拼音。事后, 我对这件事进行了反思:讲梦, 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话可说;写梦, 把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 有东西可写。如果发动全班学生都来讲自己做过的梦, 写自己做过的梦, 让学生感觉到讲梦、写梦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乐趣, 这不是培养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吗?三年级学生刚接触习作, 容易接受这种训练, 时间久了, 练笔的效果必然会提高。于是, 我把教材中安排的习作题先放一放, 在最初的作文指导课上, 发动学生讲梦、写梦。学生们讲述梦境时争先恐后, 积极投入, 尽管梦境支离破碎, 听的同学还是有滋有味。课后批改学生的作文发现:大多数“梦文”语言通顺流畅, 故事性很强, 内容栩栩如生, 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的还给“梦文”加上了有趣的小标题。此后, 我在习作的教学中, 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寓言或童话故事讲给他们听, 留给他们思维的空间, 激发学生编织创新的“梦”。如:一只狮子很喜欢鸡, 要建一个鸡场, 伙伴们推荐狐狸当建筑师。不久, 鸡舍建成了。可是, 鸡却一天天在减少。狮子查不出原因, 就向黑猫警长报案, 黑猫警长是怎样破案的呢?请大家续写故事。学生们兴趣很浓, 设想了许多破案经过, 习作时意在笔先, 滔滔不绝, 习作的难度明显降低,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搀扶, 让学生知道怎么写

在学生初步认知习作, 掌握简单的习作知识后,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高习作的要求, 让学生写一些简单的常识性命题作文。题目开口要小,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写时不感到太难, 字数在300~400字之间。

1. 拟写习作提纲, 通过调查完成习作。

如命题《我的家》, 习作提纲: (1) 住址、人口、工作、收入 (即经济情况) 。 (2) 生活情况。过去的衣、食、住 (包括家具设备) 、行 (各种车辆) 。现在的衣、食、住 (包括家具设备) 、行 (各种车辆) 。 (调查前, 对学生略加解释, 并提出调查的要求。习作指导课上, 选择基础好、发言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汇报调查情况,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之处, 全班学生共同修改。)

2. 指导学生观察, 选择习作素材。

要求学生尽量参加课外活动, 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如, 散步、翻杠、拍球、跳绳、“猜拳” (石头、剪刀、布) 、“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等活动。习作前,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察这些活动, 让学生说出观察的活动过程, 然后拟订习作题目, 随后再动笔习作。如习作《下课后》、《一堂体育课》、《捉小鸡》、《丢手帕》、《比赛》等都反映出学生课外活动的真实情景。这样的训练,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选材能力, 又避免了学生无话可写的现象。

3. 搜集习作材料, 培养习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注意捕捉、积累写作的素材。如, 星期日早晨, 让学生跟随家长上街买菜, 回来以后把买的菜分成三类:一类是荤菜, 一类是素菜, 一类是调味品。待学生写好后, 再提出新的要求:如味精是什么颜色, 酱油和醋的味道有什么不同, 冬瓜是什么样的, 炒熟了的虾颜色有什么变化等等。让学生积累了这些素材, 以后写《买菜》、《炒菜》之类的习作就可以做到“有米下锅”了。

三、模仿, 让学生有所创新

学生的创造是从模仿开始的, 对于初次接触习作的学生来说, 范文引导更为重要。但是, 模仿不应是范文的临摹与翻版, 而是要求学生有所变通, 有所创造, 让学生在仿中创新。纵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 为了配合阅读课文, 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习作, 每次习作都提供了范文, 有的还提供了多篇范文。因此, 在习作教学中,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范文, 研究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方法;接着让学生同中求异, 确定自己习作的思路及方法来拟写习作提纲;最后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 运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习作。例如: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动物设计一张名片, 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读范文《鲸的名片》、《海龟的名片》,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小作者薛爱华是从哪几个方面设计名片的呢?通过讨论, 学生很快明白要抓住动物的名称、外观形状、个性特点等来设计名片。由于学生所选择动物的形状、个性、生活情况各异, 学生设计的名片也各不相同, 精彩纷呈。

四年级习作 篇4

一、动物尾巴的作用

马、牛、猪的尾巴可以驱赶昆虫; 老虎、豹子的尾巴可以作为搏斗的武器; 蝎子的尾巴是自我保护的武器;

松鼠从高处跳跃时尾巴可以当作降落伞起减缓坠落速度的作用; 啄木鸟、袋鼠的尾巴起支撑作用;

懒猴在树上睡觉时它的尾巴卷住主的枝干起握持固着作用; 鱼、鲸、海豚、江豚、鳄等动物的尾巴在游动中推动身体前进的动力主要来自尾巴的摆动。

雄孔雀的漂亮尾巴是它争夺雌孔雀作配偶时的主要工具。

二、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用途呢?

三、如果人来也有一条尾巴,那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1、有尾巴的人们会怎样珍爱自己的尾巴,装扮自己的尾巴呢?

2、人类的尾巴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3、有了尾巴之后,尾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4、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自己的尾巴。

奇思妙想

一、观察生活中动物尾巴的形态,功能及作用。

如:尾巴的形态:长的、短的、粗的、细的、毛茸茸的、粗糙的、软绵绵的、硬邦邦的。

尾巴的作用。如果是长的,可以像蛇一样缠绕在树上,眺望远

方的风景,不必担心会跌下来。

二、联系生活,人们会如何装饰保护自己,从而想象人们会如何装饰保护自己的尾巴。

如:染成什么颜色?弄成什么造型?

三、联系现实生活,进而联想生活中尾巴可能带来的不变。如:穿衣,坐卧,出行。

写作智慧屋

题目:《我长尾巴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第一段:开头,引出要写的话题,人类有尾巴了。可以联想动物的尾巴引出,也可以直接写自己突然长了一条尾巴。

第二段:写一写人类尾巴长什么样子的。第三段:人们怎么去装扮自己的尾巴。第四段:尾巴的作用和不便。

“启蒙年级”的“习作启蒙” 篇5

【关键词】启蒙;点燃;挖掘;开发;拓展;呵护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2011版《语文新课标》中,针对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启蒙年级”)的写话(“习作启蒙”)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针对“启蒙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与年级特征,进行“习作启蒙——写话”指导呢?

一、点燃热情“启蒙”

对“启蒙年级”的学生而言,生活经验缺乏,见识面窄,认知力差;“习作启蒙”对他们而言,是件陌生又苦累的事,常不知从何入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其兴趣与爱好,想方设法地去营造宽松和谐的习作氛围,让学生快乐主动地进入“习作启蒙”活动,点燃其“习作启蒙”的热情,鼓励其写出自己爱说、想说的话。平时,利用课间,我多跟学生玩耍、聊天,观察了解他们的喜好与看法,引导其完整、有序地去说,再因势利导地启蒙他们把想说的话尝试着写下来。如在一次课间的教室里,看见一学生在玩“变形金刚”玩具,我用欣赏的口吻向他讨教:怎么玩?有几种玩法?他就津津乐道地为我热情示范与讲解,引来了同学的围观。我就势询问:“同学们也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吗?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们玩具的样子与玩法吗?”在我的“启蒙”诱导下,学生产生了共鸣,个个燃起了热情,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自己心爱的玩具……我就势引导他们把刚才说的和想要说的全写下来送给老师。点燃了学生“启蒙”的热情,“习作启蒙”就事半功倍了!

二、挖掘文本“启蒙”

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看,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文本”的示范作用,启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习作启蒙。如,教苏教版第一册《秋姑娘的信》一文时,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浅显,语言生动形象、朗朗上口的特点,挖掘文本,模仿文本“启蒙”习作: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除了写给南去的大雁、冬眠的青蛙、贪玩的松鼠、山村的孩子,还写给了谁呢?……在教师的“启蒙”下,学生模仿文本写的话可多了——“什么辛勤的农民伯伯,感谢你们为大家种了好多粮食、蔬菜、水果啦;什么贪玩的小朋友,要听老师的话,早点回家,好好学习啦;什么亲爱的爸爸、妈妈,要注意身体,早点休息啦!……”像这样对文本的挖掘——模仿、续编等,使学生在老师的启蒙下,读读说说写写,不仅内化了文本,而且体验到了启蒙后的习作乐趣,学到了“习作启蒙”的方法。

三、开发插图“启蒙”

图文并茂是启蒙年级教材的特点,不管是归类识字,还是课文阅读,都配有形象生动、趣味性强、贴近生活的插图。它除了辅助理解外,也是绝好的“习作启蒙”材料。教师可结合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挑选、开发那些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插图,进行“习作启蒙”训练。如苏教版第一册《家》:“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教学时,可用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进行“习作启蒙”:(大地)是(小草)的家,(田野)是(野花)的家,(花园)是(蝴蝶)的家,(天空)是(星星)的家等;既培养了学生说写的习作能力,又开发了其创作想象力。再如《看菊花》,可让学生看文中的“菊花”插图,仿写菊花的颜色、样子还有什么?不求生动具体,只要写明白写完整;既培养了习作兴趣,又提高了习作能力。

“启蒙年级”学生观察力弱,观察画面时抓不住要点,习作时打不开思路,无从下手。它既需教师交给一定的观察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先主后次,由近及远等,让学生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画面各要素间的联系,分出主次,理清顺序;又要启蒙学生置身于画面的情境中,大胆自由地展开想象,培养“启蒙年级”的“习作启蒙”能力。

四、拓展生活“启蒙”

利用儿童玩的天性,让孩子在尽情地玩后尽情地学写。如,我常留心学生的课间活动与体、图、音课,发现孩子玩得无比欢快时,就引导他们把刚才玩过的内容、过程写下来;孩子们爱画画、爱看动画片,就引导他们为自己的画写几句话或写一段喜爱的动画片片断。不要求写得精彩,不强求怎么写,只要写得明白、快乐即可。这种“做写、画写、看写”结合的方式,从熟悉、了解的事物中启蒙习作,既拓展了习作生活,又获得了习作快乐。

借助字词的教学来启蒙习作。教师可借助启蒙年级的“归类识字”与“读读背背”的学习,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启蒙学生拓展思维与想象,用词造句,连词成段,进行“习作启蒙”训练,既巩固深化了字词教学,又促进了“习作启蒙”。

五、呵护乐趣“启蒙”

“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是新课标提出的评价新理念。它要求评价更注重于保护孩子的积极性、乐趣。比如,在每次习作练笔之后,我常让孩子读读自己的作品,夸夸自己的得意之笔,学会分享、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会欣赏、吸收别人的长处;通过开辟习作展示台,鼓励相互间交流、鉴赏,乐于表达,共享习作快乐;借助形象生动的人文化评语——“笑脸、大拇指、眼睛、翅膀、星星、奖杯”等图标,来鼓励、评价,启蒙、帮助学生养成“爱观察、乐表达,写实话、抒真情”的习作品质。

总之,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对于小学的“启蒙年级”来说,“习作启蒙——写话”教学就更需要教师用心去激发呵护学生“习作启蒙”的美好情趣,精心去开发利用文本中“习作启蒙”的优秀资源,细心去引导培养孩子“习作启蒙”的良好能力,才能写出绚丽多彩的好篇章!

作者简介:杨永恩,1970年9月生,男,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在霞浦县沙江中心小学从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研工作。

从课文入手指导高年级学生习作 篇6

一、重视词语

学生习作,在语言的表现上,首先是词语贫乏。这除了思维水平的限制外,还有就是脑子里没有积累足够的词语,即使有些积累,也不能使用上。看看下面的句子: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

短短的100多字,就把冬天捕鸟的事件生动、具体地写出来了。作者运用了“扫”“支”“撒”“缚”“拉”“罩”这一连串表示动作的字。同时,这些表示动作的字的运用,还把少年闰土天真、聪明、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特点刻画得活灵活现。这样,文章自然写好了。这些表示动作的字,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应该能够掌握的,并且能够运用的。问题是在学习了这段文字后,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在他们的习作中也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段呢?仅就运用表示动作的字来说,要把掌握的表示动作的字用上,仅仅让学生认识动作描写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动作描写的方法,使学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在五、六年级的课文中,要把动作写具体,一是切割动作,将一个大动作分解,然后,将分解了的动作在细节上用上动词;二是变换肢体动作表现,再组合肢体动作;三是间歇式描写动作。《少年闰土》中的动词运用得很丰富,采用的就是第一种方法。

二、注重描写

描写,是提高习作语言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描写对象广泛,内容繁杂,方法多样,形式灵活。课文中运用描写的例子,可信手拈来。

当仓颉把造的字写给人们看时,大家高兴极了,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说这个字躯干弯曲,末梢放纵;那个字两边修长,躯干矮短;这个字外部轻灵,内部紧凑;那个字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这个字如龙蛇盘绕,那个字似鹰隼雄立……还有的人评论说,远看这些字,有如鸿鹄群游,迂回绵延;近看这些字,好像布阵排兵,井然有序。(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仓颉造字》)

一个传说故事,在作者的笔下,由于充分地运用了描写的方法,将汉字基本构造与审美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文字,要写出来,当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审美情趣,但是,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把这段文字作为一个语言范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激活学生对美的享受,增强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描写的意识。

下面的一段话也是运用描写的例子: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

作者文笔舒缓、自然、清新、流畅,内心的热爱之情流露无遗。作者落笔由感觉引发,接着,倾力于视觉描写,然后又回归到感觉的想象中,使读者随文字不知不觉地潜入美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描写的效果。读来,情景交融,韵味盎然。小学习作教学,现在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重“模仿”,类似的景象,学生在生活中也能看到、感觉到,学生如能得其法,换上新的对象,其习作的水平可以大大提高。

三、充实修辞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夸张等修辞方法,在习作语言中运用,便是最好的途径。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

这一段文字,字里行间,给人一种灵动之感,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完全得力于修辞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亲切,而且回环往复,荡气回肠。学以致用,学生认识这些修辞手法并不难,当学生感觉到了修辞的效果以后,就会有意识地引用在习作中。

四、变换句式

一段美文,一篇美文,根据表达的需要,在句式上也是有讲究的。或整句,或散句,或整句连篇,或整散结合;或短句,或长句,或短句成串,或长短交错。总之,整句,形式整齐,朗朗上口,音韵和谐,铿锵悦耳;散句,舒缓自由。短句,自由、活泼、易读、轻快;长句,严谨,缜密。在一篇文章中恰当运用不同的句式,不仅可以形成视觉上的美感,而且有利于凸显作者的写作意图。

山是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

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长短参差,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不言而喻。作者的由衷热爱、赞赏之情也溢于言表。教师的教学引导、赏析点拨,会让学生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在习作中,学生写上一两句并不难。长此以往,积少成多,一段、一篇美文也就容易写出来了。

在一段文章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我们应该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对记叙(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认识阶段,更有效的是引领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高年级习作 篇7

一、树立正确的观察观

通常, 学生可能会把观察理解为“看”。这种理解不够全面, 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之处, 这就是事物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细微的、隐藏着的, 因此需要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摸、用心思考, 需要多种感官联合活动。也就是说, 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共同去感知、去体验, 再加上用心去辨别、去分析、去记录, 这样, 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倘若在观察的时候充分发挥这些感官的功能, 并把观察所得的素材运用于写作, 所写的事物才具有真实感, 所写的事物才可能形象生动, 这样的文章才可能打动人。

二、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1.训练观察的目标意识

一觉醒来, 睁开双眼后, 大量的信息就进入我们的视野。一天中见的事物多了, 变换的场景多了, 留在学生头脑里的事物也就模模糊糊的。如果能带着一定的目的去看, 学生从主观上就会更留意身边的事和物, 就一定会有收获。比如, 春天来了,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丽景色。很多学生不知道到哪里去看, 甚至不知道什么景色是美丽的。这时, 教师应告诉学生那嫩绿的小草是值得看的, 初绽的桃花是可以欣赏的, 树木新抽出的嫩叶也可以去看看……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发现。

2.学习选择观察的角度

特级教师张贤平说过:“俯视、仰视、平视, 远观、近瞻, 正面、侧面, 察言、观色, 瞻景、观景, 所感受到的景物特征是不同的。”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题西陵壁》中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其中, 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 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掌握。例如, 在观察榆钱树、银杏树等景物时, 就带领学生先远看树木, 从整体上对树木的外观做一个整体认识, 然后再走近观察树木的枝干、树叶等等, 形成由远及近、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意识。

3.学会观察事物要捕捉特点

中年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外在的特点, 因为这种表象的特点更为直观,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动物的外形, 人物的外貌, 事物的形状、颜色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 重点应从这个方面下手。在“吹泡泡”的作文片段教学中, 泡泡的样子和颜色最引人注目, 有的学生抓住样子这样描写:“五颜六色的泡泡从吹泡口里跑出来, 在灯光的照耀下变成圆溜溜的‘水晶球’, 变成一颗颗‘钻石’, 满天飞舞。”“泡泡便调皮地蹦了出来, 它们有的大, 有的小, 有的像葫芦, 还有的像雪人。”有的学生抓住泡泡的颜色描写:“泡泡五颜六-色, 有黄色的, 有蓝色的, 有绿色的……真是漂亮极了!”这些学生捕捉住了泡泡的特点, 学会了观察。

4.明白观察事物要从小处着眼

据调查了解, 当问及“昨天你身边发生过什么事”或者“昨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等问题时, 大部分学生都哑口无言。其实是因为学生只对自己亲身参与的大型活动印象深刻, 对身边的“小”事根本没注意, 自己没有亲自做的事如同一阵风吹过头顶那般平常, 不懂得在意。俗话说:“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对于中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来说, 就得小处着眼, 因为他们的年龄决定了生活圈子里发生的一般都是不起眼的小事, 但这些小事是与儿童紧密相连的, 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些小事就是习作的源头活水, 要让学生关注小事、留心小事。

三、养成观察、记录生活的习惯

有了一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方法, 就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乐于观察。

1.要坚持每天布置观察任务

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生活环境、季节变化、新闻事件等因素, 布置观察内容。以季节变化为例, 春天到了, 就布置观察树木、花草的变化, 秋天来了, 就观察秋风秋雨。

2.要提供观察后交流的平台

感受成功能让学生保持对观察活动的动力。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人、景、物、事讲给家人听, 讲给同学、朋友听, 讲给教师听。教师和家长要形成合力, 共同给学生观察后的讲述提供机会。在家里, 搞“每日新闻会”;在学校, 开设两三分钟的观察交流会, 组织学生办观察小报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观察的重要和乐趣, 逐步养成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3.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

习作观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即时性, 观察的对象有静态和动态之分。教师应该从静态观察入手, 运用观察方法进行提纲挈领式的记录。有了一定观察记录基础后, 重点训练动态观察, 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应多问:“你看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指导学生不像作文那样文从字顺地写, 而是抓住能概括事物或者事件的关键词语记录, 随后整理成较为详细的记录。为了方便记录, 鼓励学生随身携带小笔记本和笔, 做到时时、处处动手记录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中处处都是、处处都有习作素材, 通过观察、记录能力的训练养成, 在语言素材的日积月累后, 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摘要: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和起点, 要树立正确的观察观, 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养成观察、记录生活的习惯, 积累习作素材, 为习作提供“源头活水”。

关键词:观察,习作,素材

参考文献

高年级习作 篇8

一、学习生活占据大量时间, 却被忽视

我们知道, 现在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读书、作业、课外兴趣培训班中度过, 我们暂时把这叫做学习生活。这部分占据了大概90%的时间, 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剩下10%的时间和父母、亲人、同学及朋友相处, 和社会接触。但这10%的生活内容, 因为小学生的认知心理还不成熟, 往往对事物的观察缺乏目的, 信息进入大脑后, 不能作必要的分析、处理, 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就很难形成作文素材。这也正是为什么父母带孩子去游玩回来后, 孩子仍然感觉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原因所在。

小学生总感觉作文没有东西可写有几个原因:第一是所有时间都在学习中, 却没有关注到学习生活;第二, 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是一种无意观察和体验, 难以成为作文素材。

二、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变成作文素材及其好处

我们教师经常要求学生的作文要生活化, 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生活就在我们的课堂上, 为什么不能把课堂上和学校的学习生活作为作文的素材来写呢?这恰恰是小学生和教师最为熟悉且都深有感触的作文素材。让学生在作文中记录课堂上的喜怒哀乐, 教师上课讲解时的各种风采, 师生互动时的精彩瞬间, 同学之间的深切情谊等, 这些不都是天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吗?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 由意大利作家阿米琪斯写的《爱的教育》就是由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日记改编成的。书中记录了一个三年级学生一学期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感, 用一个小学生的眼光, 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 完全用爱去感受学习、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把学习生活变成作文素材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 使其认真听课;把课堂写进作文, 写的过程本身也是对课堂上讲的知识做到有效复习与梳理;还可以对一些没有理解的问题有效地提出疑问并及时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帮助, 提高学习效率。

三、习作生活化的策略和方法

1. 降低要求, 让学生放心去写

我们不少老师、家长的头脑里, 始终模式化的所谓“好作文”的标准, 就是主题明确, 思想健康, 要有意义。小学生作文本是儿童生活的表达、成长的记录, 所有能如实反映孩子生活、思考的作文, 都是好作文。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 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作文。好作文的标准就是:童心、童言、童真、童趣。

老师要树立“没有不会写的孩子, 只有写得好写得不好的孩子”这样的信念。孩子学作文和学走路的道理是一样的, 都能学会, 但不一定都能学好, 尤其是不一定都能成为出色的写作者。模特走得好看, 但这只是极少数人的舞台。作文同样如此, 人人都会写, 都能够写, 但不是人人都能写好, 能到达塔尖的永远只是少数。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放低要求, 要以培养孩子愿写为目标。只有愿学, 才可能能写, 最后才可能会写, 写得好的永远只是少部分人。

2. 让学生把课堂笔记变成作文

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 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习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 并且为日后的复习提供方便。课堂笔记本身就是一种复述式的写作。把课堂记录的内容加以整理就可以变成一篇文章, 在什么时间、地点, 学了什么内容, 怎么学的, 老师说了什么, 同学怎么做的, 学会了什么, 还想了解什么等, 记录这些就可以形成记叙学习内容、情景、收获的叙事文章。也可以定格课堂的一个精彩瞬间, 如讨论、游戏、辩论、演讲、实验、制作等, 写明原因、经过、结果, 写清自己的感受、体验、收获, 记录同学、老师的言行, 表达自己的看法, 体味课堂滋味等, 都可以记录下来成为好作文。

3. 把师生对话变成作文

记录课堂上师生对话并变成作文, 记录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要求学生了解各种对话写作方式, 可以在对话中介绍知识、概念和收获, 在对话中加入教师与同学的动作、神态及当时的场景等。

4. 把课后作业变成作文

把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记录下来, 同样可以形成文章;记录写作业的心路历程, 把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写下来就是文章;对于开放的学科作业, 如学生课外调查等, 都可以写出调查报告, 成为很好的作文。

浅谈四年级习作指导 篇9

一、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脱节。

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 应有尽有, 尽管有教师的耐心引导, 但学生仍然觉得无话可说, 无处着手, 无事可写。要想扭转这种局面,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认真观察, 学会动脑、动口、动手, 学会积累好词佳句和生活素材。但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更多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以及声情并茂的朗读, 而忽视了文本对学生习作的范例作用, 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不多。

2.教师主导习作全过程。

在命题阶段, 教师讲解习作要求和写作方法时, 偏重于如何确定中心、如何选择材料、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等写作技巧的指导;训练阶段,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按教师要求完成习作;批阅阶段, 教师在学生文中、文后写批语, 工作量大, 学生不能自主参与, 收效甚微;讲评阶段, 教师习惯读一两篇例文讲评, 数量少, 不直观, 不细致。由此看出, 习作课教学就教师而言是付出多, 但收效不尽人意。

3.习作素材积累不够。

四年级学生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并不意味着具体形象思维的全部“消亡”, 事实上, 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都还在发展中, 只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发展更迅速, 所占比重更大, 意义更深远。因此, 学生习作时, 首先必须拥有足够的形象习作材料, 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但在平时学习、生活中, 教师往往轻视对学生进行材料积累的引导,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习作时“材”源匮乏, 无从下笔。

4.学生阅读量不足, 语言匮乏。

反复讲解和机械抄写会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 学生没有把课外阅读放到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视野不开阔, 语文知识的储备有限, 以至于表达困难。正因为如此, 从中年级开始, 学生要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 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 同时他们在习作中还要重视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 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在习作中塑造具体形象。

二、习作教学的策略

1.引导观察想象, 增强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习作时, 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观察, 让他们用眼睛去看世界, 用耳朵去倾听, 用心灵去体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 多写最感兴趣的事, 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习作的兴趣, 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景, 也消除了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使学生自强自信, 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 敢于主动大胆地交谈。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亮出自我, 敢于表现自己。针对学生的表达, 教师要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表扬, 课堂要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地域优势, 把学生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作为习作内容, 使习作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教学中还可以利用问题启示教学, 教师围绕主题, 设计相关问题, 所提供的问题可以用文字表现, 也可以用填空的句式体现, 学生有话可说, 有利于解决言之无序、言之无物的问题。如在教学《班级热点》时, 教师先提出问题:什么时间, 我到什么地方?采访了谁?我问的问题是什么?他是怎么回答的, 以前怎样, 现在怎样?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自由练说, 互相交流, 同时借鉴范文《我们这个班》, 学习其表达方法, 回顾习作前的采访, 把实践与教材结合起来, 流利地表达出各自的见闻和观点。这种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小学生, 符合起步阶段的学情。

2.创设情境, 引发习作欲望。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学生在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 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 教师应因题而异, 通过巧妙的诱导, 恰到好处的点拨, 辅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表达冲动。如在指导《老师, 请您到我家》时, 教师说:“同学们, 我们已经在一起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 这期间, 我们朝夕相处, 亲密无间。近来, 我有一个愿望, 开始它只在我心里一闪, 像交响乐中极不引人注意的音符, 而现在这个音符发展了、强烈了, 终于成为激烈的、反复出现的主旋律, 时时在我心里激荡。可是, 我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学生听后非常感兴趣, 纷纷鼓励教师说出来。教师轻轻地说:“我非常非常想去同学家玩。”这时, 学生个个露出欢喜的神情。“谁愿意请老师到家玩?”这时, 学生充满了热情, 产生了表达欲望和表达冲动, 人人都渴望自己能详尽、清楚地向大家作好介绍, 希望能把教师请到自己家里。此时, 教师巧设机关地说:“要我一下子把你们这么多同学介绍的路线记住恐怕有困难, 怎么办?”同学们兴致盎然, 纷纷出谋划策, 最后决定把课堂上介绍的内容写下来, 装订成一本小册子, 让它成为教师、同学手中的向导, 以便常来常往。学生在浓烈的气氛中, 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有条理的说写训练, “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3.积累词汇, 搜集生活素材。

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习作的关键所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浓缩, 书读得多了, 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习作能力, 还能陶冶情操。学生的习作无秘诀可言, 也无捷径可走, 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词汇, 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为此, 班级可开展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 丰富学生词汇, 让学生熟能生巧。

4.指导说话, 训练表达能力。

说话是表达的一种形式,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书面表达的质量, 因此, 必须重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说完整话, 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看图说话中常出现的问题, 教师应启发学生自悟自改, 并经常布置补充句子的练习, 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指导学生准确用词,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到的词语应用到表达中去, 从而引导学生掌握丰富词语, 提高恰当运用词语的积极性。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说话, 教师应要求学生说话前先想一想, 想好了再说, 注意先说什么, 再说什么, 最后说什么。要把一个意思说完整后, 再说另一个意思, 并经常对学生进行乱句组段的口头训练, 领悟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把意思表达清楚。运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要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和表达的技巧, 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俗话说, 生活是习作素材的源泉, 只有深入生活, 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学生由于受条件的限制, 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 为了让学生间接体验生活, 积累习作素材, 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书报杂志刊载了大量的信息, 学生读书读报不仅能了解到外界的情况, 还可以学到不少习作知识。在指导学生读书读报活动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标题, 记录有价值的典型人和事, 并注意学习、积累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篇好文章, 可以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文章精美的语言和作者匠心的构思,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高年级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篇10

关键词:习作教学;有效性;提高习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0

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应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下面是笔者在习作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课堂导入到位,激发习作热情

激发习作热情是实现有效作文教学的前提。热情是心理学中积极情绪的一种,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人在热情的带动下学习,精力会更集中,思维更敏捷,记忆效果大大提高。热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习。基于这些,有一次我在写人的作文课上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学生一听就议论开了:什么?作文课不写作文做游戏?这个游戏和电视里播的娱乐节目一样吗?这个游戏怎么做呀?在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后,顺其自然地开始作文的课堂教学。

如我教写景习作时,课堂之前,我首先布置学生搜集我们镇或附近地区的优美风光图片,还可以让父母带同自己去实地考察;然后把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如:公园、文化广场、村里的古建筑、学校等风光图片制成一个课件。课堂一开始我便说:同学们这学期我们班来了几个新同学,他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放假总在家里呆着,假期过得真没意思,今天让我们做一名小导游带他们游览一下我镇的优美风光如何?我们可以带他们到哪里去呢?教师就相机展示课件,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更是亲切,乐于表达,甚至想“夸夸其谈”一翻。就这样将《记一处景物》设计为做小导游给新来的同学提供游览景点介绍——制作《请到xx来游览》的卡片,经过考核还给学生带上导游证。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热情被激发,把作文中景点的特点变成学生自己的表达需要。作文写得好坏,不仅意味是否掌握写景习作的模式,更直接意味着自己能力高低。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解决问题。又如我在教节日风俗的习作,制作有关当地过节日风俗的幻灯片,唤起学生对节日风俗的体验,触发交流的热情与欲望,让学生有话可写。

二、指导口语交际到位,张开写作热情的翅膀

在激活、唤醒小学生习作兴趣与激情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吐不快变成一吐为快,就是按要求进行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有利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立意、构思、选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修改、核对能力的提高。因此,训练口语交际能力是不能忽视的。在写好提纲的基础上讲提纲,可让学生口述自己作文的提纲大意,或按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交流,但教师要对学生明确交流的要求,并在小组充分交流后推一名组员全班汇报,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培养学生不仅言而“有物”,还要言而“有序”。否则七嘴八舌,前后无序,虽训练了说的能力,却不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言之成理”、“出口成章”的本领,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教师要点评,或让学生互相点评。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信息的反馈,还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无论是学生的口头作文还是学生的互评,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你的点评真精彩,可真是个小老师。”“这个情景真得太美了,如果你能把它写下来,加上一些好词佳句、修辞手法的点缀,肯定会更让我陶醉的。”

三、指导梳理写作方法到位,完善提纲

学生每学完一单元的课文,都会学到相应的一些写作方法或表达方法,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归纳梳理,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作文宝典”,学以致用。平时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用笔记本记下,在教习作时就指导怎样运用。如在教节日风俗的习作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节日风俗的课文的写作方法,按时间的顺序,抓住人们的活动有详有略地描写,这样写能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引导学生回忆单元中学到的修辞方法,如排比、拟人、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再让学生选择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修改完善写作提纲。在习作课前,本单元开始时指导学生积累这次习作有关的好词佳句,记录在专门记写作方法和好词佳句的笔记本中,在写作时腹中就不会没墨水了。

四、督促到位,快速行文

快速行文是要培养学生一种快速构思、快速行文和快速书写的良好素质,学生在习作的过程要独立思考,不能中断习作思路。从而逐步实现快速写出好文章来的目标。它既可以减轻学生习作的思想压力,又能造成快速反应、敏捷思维、激发灵感的契机,不但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还有利于养成边写边想的好习惯,不仅有利于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良好品质,还有利于形成一种朴实自然的好文风。所以在教小学生高年作文,要坚持“当堂交”的原则和“40分钟300至400字”的训练目标,坚持“快中摆脱压力”、“快中求乐”、“快中求质”的思想原则。在学生习作前我会说:“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有不会写的字,想不起来的词语,就空出来,不要停下来,停下来就阻塞的写作的思路,修改习作时才补上。因为赛跑运动员在100米短跑中的看见地上有一颗石头会捡起来吗?同学们向着我们的终点冲刺吧!”话音刚落,学生也刷刷地写开了。

总而言之,学生的习作离不开教师习作课的指导,要让学生的习作水平有质的飞越,就要实现习作课堂的有效性。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习作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方面。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让全体的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习作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巩固语文课程改革成果、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使课程改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10《破解小学作文教学难的三剂良方教育研究》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

高年级习作 篇11

一、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1. 情感不够真挚

作文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具有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才是一篇具有灵魂的作文。但是从目前的学生写作之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写作之时都是敷衍了事,大脑之中没有词语、句子可以运用,便会出现语言不恰当,事情表达不清楚的现象,严重失去了作文原本具有的情感。同时,有些学生写作之时,内容过于虚假,比如,自己没有父母失去亲人等,这样在情感之中进行虚构,对学生的作文发展非常不利。

2. 习作过程不真实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恰当表达情感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所思所想、感悟等体现出来,因此,学生创作的过程应该是独立的。但是目前的习作教学之中,许多学生习作过程很不真实,有的是家长协助完成的,有的是从资料或者网络之中抄袭的。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没有表达学生的真实情感,也会使学生养成偷懒、不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个真实的问题,当在写作“我要做一个xxx”之时,班级之中总共有35个人,其中有20个人写的都是我要做一个老师,学生在选材之中严重缺乏新颖性,没有体现自己的个性与真实性。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水平的对策

1. 引导学生在生活之中积累材料

为了使习作教学质量提高,老师要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在作文之中表达出来,这便要引导学生要融入到生活之中去,体验现实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善于观察自己生活的世界,养成接触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和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样才可以日积月累的积累习作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基础。

2. 将课堂生活化

老师在语文教学之中要渗入一些关于热爱劳动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受其熏陶,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活之中去,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习惯。比如,自己整理衣柜、鞋柜;自己洗衣服等,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拥有做家务的体验和乐趣,并在做事之中积极思考问题和观察事物,给写作提供素材和感受,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也使老师的习作教学效果显著。

3. 在课堂之中渗入一些奇闻趣事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是比较小的,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可以每天搜集一些有趣的新奇事情,在课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之时讲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发表评论,这样学生对事件便会印象深刻。长期坚持,学生不仅是非对错观念非常正确,还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然写作的欲望便会逐渐增加,而写作的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加。

4. 适当降低习作目标,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

习作教学本身便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任务,学生们不可能一下子水平就提升上来,所以老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设定习作目标之时,不可以定一些虚无缥缈、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使学生的习作水平逐渐提高,给学生的写作提供创作的空间。比如,在写作文“我是一只小鸟”时,有的学生写的是:“我要变成一只小鸟,自由自在的飞和玩耍。”对于这样的作文,许多老师总是认为学生写的不够新颖、理想不够高。其实这个做法是不正确的,老师要给予学生肯定,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给学生创造的空间,使学生们的个性都可以发展起来。此外,老师对于那些严重跑题的写作现象,要有技巧地将学生引入到正确的道路,不能放任,但也不可采取批评的方式。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之中,老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与习作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的表达情感,真实的进行写作,善于鼓励学生的发光点,使学生始终保持创造的热情,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摘要:写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之中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虽然新课改之后,老师对于作文教学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果也较之前来说显著了一些。但是如果深入观察教学情况,还是可以发现语文写作教学之中,许多学生还是存在作文困难的现象。写作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老师必须把它当做教学中的重点,尽快分析出原因,要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本文便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习作教学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罗素娟.有感于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课改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9).

上一篇:脱粒装置下一篇:张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