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习作教学谈

2024-08-05

三年级习作教学谈(精选12篇)

三年级习作教学谈 篇1

三年级学生初入习作殿堂, 刚从“写话”过渡到“习作”, 难免会碰到很多困难。如何帮助学生解决习作难题, 是每位语文教师沉甸甸的责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习作明确指出:“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确, 让学生愿写和乐写是习作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 笔者尝试“快乐写作”教学方法, 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所谓快乐习作教学, 就是从研究学生习作心理出发, 采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快乐习作情绪的方法或策略, 以期达到学生乐于用笔写出心中神奇世界的目的。那么, 如何运用快乐习作教学策略呢?

一、化解“不愿写”, 注入快乐“催化剂”

习作起始阶段, 畏难、不愿写的心理, 大部分学生都有。因此, 习作教学首先得研究学生的习作心理, 千方百计消除他们的习作恐惧, 注入快乐习作的“催化剂”, 让他们觉得“我手写我心”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从而化解“不愿写”的消极心理。

1. 简单好玩的评价。

评价是标尺。对还不到十岁的孩子, 我们不能太为难他们。简单好玩的评价, 犹如“糖果”, 反而会更有实效。

文章写完一页, 只要通顺就得优。不会写的字, 可以用拼音、符号、图画代替, 有错别字也没关系, 只要能读通意思就算通顺。写到一页半就是优加星, 写完两页就是优加三星, 写完两页半就是优加五星, 星不封顶。课堂习作全部展览, 大家随意交流、评价。教师减少精批细改, 对一些常见错误, 如错别字、病句错句等, 只笼统指出, 如“有错别字”, 或用横线画出, 让学生自己去修改, 避免扼杀学生的创意表达。至于是否全部修改好, 不强求, 只要学生有自我修改的意识, 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对书面表达偏慢的学生, 给他们一些“倾斜政策”, 如采用“与老师合作写”的方式, 请学生与老师交流。教师不断启发, 列好提纲, 标注关键词, 再请学生完成整篇文章。一段时间后, 这些学生也能慢慢走上良好的习作之路。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哪怕最蠢的女人, 也会兴高采烈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走出人生的第一步!教师就应像母亲一样去对待刚起步习作的学生, 让他们不断看到希望, 激发上进, 获得成功。

2. 吸引人的“玩具”。

习作如学步, 迈步前的“玩具”激励也必不可少。此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增强习作课堂的吸引力。

小故事。学生爱听故事。习作课堂引入小故事, 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入写作状态。如一堂作文课, 教师先讲一个《大仲马吃蘑菇》的小故事, 学生们听得专心, 笑得开心, 然后再请学生复述故事, 允许互相提醒, 最后把这个故事内容记下来。内容不求全责备, 不求一次见效。学生心情愉悦, 听、说、写紧紧联系在一起, 丝毫不感到习作的困难。

做游戏。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先做一个游戏, 能激发学生的情绪, 更“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如“做哑剧”游戏, 在课堂上没有绳子, 却可以“跳绳”, 可以“拔河”。学生又跑又跳, 有满肚子的话要讲, 可游戏规则却不许讲, 一直憋到游戏结束也不行, 只能把想说的话写到纸上。这个游戏, 学生玩得越快乐, 他们要表达的思想就越丰富, 文章也就能写得越好。

另外, 画画、做实验、做手工、看视频等,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总之, 教师不管通过什么“玩具”去激励, 只要能吊足学生胃口, 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就可以引导学生写出好作文。

二、解决“写什么”, 攫取快乐“大宝藏”

不知道写什么, 是学生习作的最大问题。内容是第一位的, 没有写作的内容, 写作就无从入手。阅读和生活就像“大宝藏”, 写作素材无处不在。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 往往对一些鲜活的素材熟视无睹。对此, 教师就要慢慢培养学生学会攫取快乐“大宝藏”的习惯。

1. 读写“交朋友”。

课内阅读巧练笔。课堂作业本基本上每课都有“小练笔”的设计, 那是很好的习作素材。除此, 教师还可随文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练笔内容。如, 三年级下册《太阳》一文, 根据太阳大、远、热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点, 改编为《太阳的自述》, 学生会兴趣盎然。又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是介绍祖国美丽风光的, 可以引导学生写导游词, 来介绍西沙群岛、小兴安岭、香港等地。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 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经历, 对写这种趣味练笔充满兴趣。

课外阅读若能与习作结合, 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吹小号的天鹅》这本书, 在阅读推荐课上, 经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阅读的欲望被调动起来, 一连串的问题出来了:“天鹅路易斯赚钱干什么?”“它是怎样赚钱的?”“它和塞蕾娜最后结婚了吗?”教师因势利导, 请学生大胆猜测, 用笔记录下来, 这就是一次很好的习作。再如本书在交流课上, 书中有关男孩萨姆恳请一年级老师收下路易斯这只天鹅当学生的章节, 主人公的心情跌宕起伏, 对话描写精彩纷呈, 学生交流得特别有劲, 朗读、表演, 兴致高涨。随后教师让学生仿照此处, 描写自己恳请别人做什么的对话, 学生写得活灵活现。

2. 主题习作“变变脸”。

人教版教材的习作, 很多地方老师都感到难教。习作要求模糊, 没有鲜明的序列与明晰的训练点, 内容宽泛, 缺少新意, 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只有给主题习作“变变脸”, 方可吸引学生快乐地提笔写作。

如三年级下册第五组习作是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表达真情实感。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 生活积淀少, 越亲近的人反而越写不好, 不是泛泛而谈, 就是千人一面。在上这堂课时, 我做了大胆的“变脸”:给老师写一封信, 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 或者写写自己与他们之间的事, 让老师更好地了解你们。教学时, 我首先引入国际大奖小说《亲爱的汉修先生》, 推荐后,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阅读。接着学生仔细阅读了小主人公鲍雷伊写给作家汉修先生有关介绍自己、父母等章节的书信。学生在了解主人公情况的同时, 也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怎样介绍, 怎么写书信。然后转入正题, 让学生像文中的鲍雷伊一样向老师介绍爸爸或妈妈。有国际大奖作品的引路, 学生的习作自然又深情。

3. 发布“好消息”。

课余饭后, 只要我在教室里, 就常有几个学生围在我身旁, 争相告诉我一些趣味乐事。看着他们可爱的笑脸, 我也禁不住心花怒放。学生天生就有攫取快乐素材的本领。如果把这些“好消息”与习作结合起来, 发布出去, 就能让更多的人心情愉悦, 又能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 一举两得。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于是, 发布“好消息”的活动就开始了。

仿效美国中小学普遍的做法, 学生早晨到校后, 用两三分钟想想昨天的事, 再用十来分钟记录下来。一天五行, 也就是百字左右, 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我们的标准是:写自己及身边的事, 不管长短, 都要让读者乐一乐。评价标准比课堂习作低, 写满五行, 基本通顺就能得优, 多写多加星。“作业进步了”, “和同学玩游戏”, “可爱的小狗”, “养蚕”……这样, 每天都有好多消息发布在教室大墙报上。课间, 学生随意阅读, 自由议论, 不亦乐乎!这也是很好的习作。一年下来, 学生轻松完成了几万字, 配上色彩鲜艳、创意无穷的插图, 一本本快乐的“消息本”就完成了。看着自己创作的书本, 学生个个充满了成就感。这样持续地练笔, 学生逐渐学会了攫取生活素材, 养成了稳定的写作习惯。

总之, 人人都是爱写作的铅笔。如果教师能费尽心思运用快乐习作教学策略, 使学生在习作中兴趣高涨, 自信满满, 就不愁文章不妙趣横生了。

三年级习作教学谈 篇2

中卫市阳沟小学姬学文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改版)明确: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贯彻这种精神,我教育学生从现实取材,说真话,写实事,做一个诚实的人。

一、排难激趣

大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那样平常,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首次肖像描写时,我首先出现一个描写班上有显著外貌特征的同学的片断,如:“他1.30的个子,大约有40公斤重。胖胖的脸,眼睛显得格外的小,似乎整天眯成一条缝。”让学生猜是谁,然后现场素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显现这个人的外貌,趁学生目瞪口呆之际相机问:谁能再写这么好的片断让我画出来呢?堂下顿时举起几十双小手。

二、做有心人,从现实中取材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我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课余生活》时,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一实际,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花了好几节课与学生一起搞拔河、接力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了。

三、采用课堂动态教学

在静态的课堂空间借助电教媒介,利用图象、音响、实物,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视、耳听、鼻闻、舌舔、肤触,心应等六觉功能。如教写一处景物,学生年纪小,没去过什么地方浏览,有些记忆也淡忘了。我利用光盘,把学生带到一些旅游区,让他们从看到说再写,顺理成章,有了这接触,这写作就水到渠成,不用再费力了。

四、体验大纲要求,培养学生想象力

修改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小学生的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运用生动的联想。怎样才能使学生神思飞动,浮想联翩呢?如教续写想象时,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秘示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开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年级习作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三年级学生;兴趣;模仿;习作

多年来,小学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尤其是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从低年级看图说话过渡到片段描写;从写句子变成连句成段,而且又脱离了图画的帮助,使得学生无从下笔,不知该写些什么,怎样写,这就是习作的难点。只有解决这一关键的问题,才能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 培养兴趣

大多数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针对这一情况,我首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写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那样平常,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就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绝不会提高的。因此,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在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时,我会变着花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使学生敢写、想写,我还精心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如开展“传话接力”、“写字接力”、“盲人摸象”、“老鹰抓小鸡”等,学生就会非常有兴趣,当然,在游戏时一定要提醒学生用心体会参加游戏时的心情,仔细观察别人的动作、神态,这样,写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让他们有了写作的兴趣,下笔的欲望。

二、模仿习作

模仿,是习作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小学生习作离不开模仿。在三年级习作教学中,我结合课文的讲授,训练学生认识构段的方法和规律,并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模仿书面表达。我还通过实例展开段落的构段方法,采用定义、分类等办法,使学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進而过渡到篇的训练。这里,对课文范例的从句子到段落,再到篇章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模仿是十分重要的。

1.从模仿入手,训练学生写好每一个句子。

小学语文教材基础中都有要求学生仿写句子的基础训练,我既指导学生掌握仿写句子类型的表达形式,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和规范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完成表达句子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形象思维,从而书面表达各种形式的简单句子、复杂句子,为书面构段打下坚实基础。

2.从模仿入手,训练学生写好每一个片段。

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内容,我抓住学生经历过的这些丰富活动与课文中各种构段形式的和谐结合,训练学生写好每一个片段,为书面谋篇打下坚实基础。

3.从模仿入手,训练学生写好每一篇作文。

在指导学生仿写作文时,我一方面要紧紧抓住课本的典型范例形式,另一方面又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学生课外活动。在习作时,学生就能模仿地把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写出自己与课文形式相仿的记事、写人的作文来。

模仿是小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三年级作文启蒙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特征,从模仿入手,教给学生模仿理性认识生活内容与模仿灵活运用文章形式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三、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写作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挖掘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1.广泛阅读,为习作积累素材。

舒芜老先生在他的《楼上群书,楼下一指》一文中就提出“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得好的,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得好的。要想学好语文,得在课外多读书。”整个语文教学是如此,那么作文教学更是这样。没有充足的知识作为积淀,写好文章只是纸上谈兵。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我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读书角”,要求每位同学每天至少高效地阅读两篇短小的文章,还适时地利用读报写字课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并且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少儿杂志、中外名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语言,又丰富了写作思维。

2.走进社会大课堂,为习作积累素材。

生活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同样作文也离不开生活。《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有丰富多趣的校园生活,如学习上的、与同学之间的、与老师之间的;有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如与父母之间的、家庭小秘密的等;有酸甜苦辣的社会生活,如逛亲戚、参观、与邻居家的小摩擦等,可谓包罗万象。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就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体验生活、善于帮助学生探寻习作新空间。他提出了“记录昨天——写好今天——描绘明天”的生活作文思路。因此,我在实践中也注重引导学生回味体验生活。我引导学生回味昨天走过的历程、要求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帮助学生叙写今天、重在引导玩中写作文、做中学作文;启发学生描绘明天、重在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这样一来、学生的生活就是作文、作文也在生活之中了。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三年级习作教学谈 篇4

一、激趣, 让学生知道写什么

兴趣是学生习作的先导。学生的习作动机是利用大脑平时的生活信息积贮, 在兴奋状态下完成的。所以, 教师要用新的信息元素去激发学生头脑中贮存的信息, 唤起学生习作的灵感和兴趣, 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 把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

有一天, 一个男生给我讲了他夜里做的一个梦, 说他骑着一匹大白马在田野里跑呀跑呀, 来到了一片山林里, 山林里有一所小庙, 他正准备下马进庙休息, 忽然从庙后窜出一只带花纹的大老虎, 他一惊从马背上掉下来……醒了, 发现自己还睡在床上……出于一种职业习惯, 我对他说:“你做的这个梦非常有意思, 能用笔记下来给我看看吗?”学生欣然同意了。十几分钟后, 我看到了这个学生写的梦, 虽然不如他讲得那么精彩, 但语句通顺, 意思明确, 文笔流畅, 不会写的字词还标注了拼音。事后, 我对这件事进行了反思:讲梦, 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话可说;写梦, 把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 有东西可写。如果发动全班学生都来讲自己做过的梦, 写自己做过的梦, 让学生感觉到讲梦、写梦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乐趣, 这不是培养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吗?三年级学生刚接触习作, 容易接受这种训练, 时间久了, 练笔的效果必然会提高。于是, 我把教材中安排的习作题先放一放, 在最初的作文指导课上, 发动学生讲梦、写梦。学生们讲述梦境时争先恐后, 积极投入, 尽管梦境支离破碎, 听的同学还是有滋有味。课后批改学生的作文发现:大多数“梦文”语言通顺流畅, 故事性很强, 内容栩栩如生, 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的还给“梦文”加上了有趣的小标题。此后, 我在习作的教学中, 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寓言或童话故事讲给他们听, 留给他们思维的空间, 激发学生编织创新的“梦”。如:一只狮子很喜欢鸡, 要建一个鸡场, 伙伴们推荐狐狸当建筑师。不久, 鸡舍建成了。可是, 鸡却一天天在减少。狮子查不出原因, 就向黑猫警长报案, 黑猫警长是怎样破案的呢?请大家续写故事。学生们兴趣很浓, 设想了许多破案经过, 习作时意在笔先, 滔滔不绝, 习作的难度明显降低,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搀扶, 让学生知道怎么写

在学生初步认知习作, 掌握简单的习作知识后,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高习作的要求, 让学生写一些简单的常识性命题作文。题目开口要小,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写时不感到太难, 字数在300~400字之间。

1. 拟写习作提纲, 通过调查完成习作。

如命题《我的家》, 习作提纲: (1) 住址、人口、工作、收入 (即经济情况) 。 (2) 生活情况。过去的衣、食、住 (包括家具设备) 、行 (各种车辆) 。现在的衣、食、住 (包括家具设备) 、行 (各种车辆) 。 (调查前, 对学生略加解释, 并提出调查的要求。习作指导课上, 选择基础好、发言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汇报调查情况,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之处, 全班学生共同修改。)

2. 指导学生观察, 选择习作素材。

要求学生尽量参加课外活动, 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如, 散步、翻杠、拍球、跳绳、“猜拳” (石头、剪刀、布) 、“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等活动。习作前,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察这些活动, 让学生说出观察的活动过程, 然后拟订习作题目, 随后再动笔习作。如习作《下课后》、《一堂体育课》、《捉小鸡》、《丢手帕》、《比赛》等都反映出学生课外活动的真实情景。这样的训练,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选材能力, 又避免了学生无话可写的现象。

3. 搜集习作材料, 培养习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注意捕捉、积累写作的素材。如, 星期日早晨, 让学生跟随家长上街买菜, 回来以后把买的菜分成三类:一类是荤菜, 一类是素菜, 一类是调味品。待学生写好后, 再提出新的要求:如味精是什么颜色, 酱油和醋的味道有什么不同, 冬瓜是什么样的, 炒熟了的虾颜色有什么变化等等。让学生积累了这些素材, 以后写《买菜》、《炒菜》之类的习作就可以做到“有米下锅”了。

三、模仿, 让学生有所创新

学生的创造是从模仿开始的, 对于初次接触习作的学生来说, 范文引导更为重要。但是, 模仿不应是范文的临摹与翻版, 而是要求学生有所变通, 有所创造, 让学生在仿中创新。纵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 为了配合阅读课文, 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习作, 每次习作都提供了范文, 有的还提供了多篇范文。因此, 在习作教学中,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范文, 研究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方法;接着让学生同中求异, 确定自己习作的思路及方法来拟写习作提纲;最后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 运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习作。例如: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动物设计一张名片, 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读范文《鲸的名片》、《海龟的名片》,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小作者薛爱华是从哪几个方面设计名片的呢?通过讨论, 学生很快明白要抓住动物的名称、外观形状、个性特点等来设计名片。由于学生所选择动物的形状、个性、生活情况各异, 学生设计的名片也各不相同, 精彩纷呈。

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浅析 篇5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改版)明确: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贯彻这种精神,我教育学生从现实取材,说真话,写实事,做一个诚实的人。

一、排难激趣

大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那样平常,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首次肖像描写时,我首先出现一个描写班上有显著外貌特征的同学的片断,如:“他1.20的个子,足足有60公斤重。胖胖的脸,眼睛显得格外的小,似乎整天眯成一条缝。人家胖,下巴肉有两层,可他足有三层。因为太胖了,所以肚子凸出老远,走路也慢得多。笑起来下巴也随着笑声抖动着。”让学生猜是谁,然后现场素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显现这个人的外貌,趁学生目瞪口呆之际相机问:谁能再写这么好的片断让我画出来呢?堂下顿时举起56双小手。

二、做有心人,从现实中取材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我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实际,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花了好几节课与学生一起搞拔河、接力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了。

三、采用课堂动态教学

在静态的课堂空间借助电教媒介,利用图象、音响、实物,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视、耳听、鼻闻、舌舔、肤触,心应等六觉功能。如教写一处景物,学生年纪小,没去过什么地方浏览,有些记忆也淡忘了。我利用摄像机,把学生带到莲花山旅游区,让他们从看到说再写,顺理成章,有了这接触,这写作就水到渠成,不用再费力了。

四、体验大纲要求,培养学生想象力

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教与思 篇6

一、大量阅读,积累素材

1. 师生同看一本书,交流看书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每周一节阅读课,师生同看一本书。我和孩子们一起看《窗边的小豆豆》《爱丽丝镜中漫游记》《夏洛的网》《会飞的教室》等等,边看边指导他们怎样在书上作批注,引导他们体会优美词句。相机个别指导或让个别学生在班上交流读书感受,有时我也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读完一本书,我们便利用一节课开展男生女生擂台赛,进行读书竞答,胜出的一方将获得另一方送上的礼物。这是孩子们很喜爱的一种读书方式。

2. 做好阅读积累记录。我们班每位学生都有一本“读书记录本”,每个周末让孩子们把一周内看到的好词好句收集在这个本子上,利用早读或课前三分钟拿出来读一读、记一记。为了监督学生做好这一项任务,我会定期抽查检查,每周安排小组内交换检查并竞选优秀记录本,参加每月班级大竞赛,看谁的书写工整,谁收集的句子多,谁的词语最丰富……最后由我负责复印展览作品。

二、取材现实生活,指导观察方法

在写《我最熟悉的人时》,我先制定了一份表格(见表1)。

学生先选定写作对象,然后用几天的时间对朋友、同学、长辈等进行采访,填写好表格后,再依据表格内容进行写作。

三、班级接力日记,见证成长之路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百炼成钢。”作文也是这样,不常练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但是,日记作为每天必写的作业,学生会形成排斥心理,随意为之,写一些无趣的流水账。老师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批阅,学生习作水平无法得到提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班级接力日记”这一方式,即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一个日记本,每人轮流写一篇日记,每位同学写之前要认真读前面的日记,并挑选两篇批阅留言。老师每天只需要批改几篇作文,不仅大大减少了工作量,也训练了学生的批阅能力。因为是班级接力日记,除了自己和老师,这本日记本会流动到更多的同学手里,这就促使同学们认真对待日记,努力发挥最好的写作水平,以得到大家的“点赞”。

1. 分组时均衡每组学生的写作水平,即好中差都有。选好组长,组长负责保管好日记本,按照登记表名单每天收发日记本,并负责督促组内同学按时书写日记。

2. 接力日记面批面改。因为改的作文只有五篇,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前一天写日记的5位同学叫到一旁,进行面批面改。当面指导写作方法、语句如何表达、标点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领悟。另外,老师的评价主要以文字评价及星级标注,五星或六星评价是最高的赞誉,这些日记不仅能准确生动地描述语言动作,还能穿插真实的心理描写,使用恰当的修辞。

3. 教会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三年级修改作文,重在看标点符号有没有用错,有没有错字错词,哪个句子写得不通顺,哪个句子写得好……我们要慢慢渗透这些修改作文的一般知识。学生学会了修改方法,也能自查自己的习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4. 教师要注意鼓励。不同的学生写作水平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写出五星作文来,我们只能从他们的作文中找出闪光点加以鼓励,特别是那些后进生,一个优美的词语,一句有趣的话,都可以成为鼓励的依据。只有经常鼓励,才能让他们有兴趣写下去。

5. 重视优秀作品的展示。一本接力日记进行一两轮后,便会有佳作呈现,这时,要让小作者在班里大声读出来,再通过复印或打印,将这些作品张贴在教室的一角。期末将他们的优秀日记(尽可能涵盖班级每位同学的作品)订成本子,提升每位同学的写作积极性和成就感。

三年级习作教学谈 篇7

一、解读单元教材,定位习作目标

纵观人教版三年级各单元的编排,从单元导语到课文,再到口语交际与习作,每一个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是一个无法分割的单元系统。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单元习作,习作主题是“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编者充分考虑到了本次习作的要求,很巧妙地将习作重点贯穿于单元系统中。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读写结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内容都与“课余生活”有关。显然,编者的意图是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受不同国籍、不同民族孩子七彩的童年生活。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我确定了本单元习作的整体目标为: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有趣的课余生活,表达出愉快的心情与感受,并努力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完整。

二、多向提供支援,积累习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习作也是如此。他们往往无法从生活中找到素材,习作也就无从下手。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支援,帮助他们积累习作素材。

1. 写日记。

日记是补充课堂教学,为课堂作文积累素材的最好形式。要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可以培养他们写日记的习惯。日记的形式学生容易接受。日记的内容可多可少,有话则多,无话则少。日记不像习作课上的命题作文那样严格,它容易触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和兴趣,是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的良好契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会不时地布置学生写日记,如心情日记,希望孩子们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有时候还会让他们写写课堂日记,用课堂上所学的关键词来写一写,这样既梳理了课堂收获,又给他们提供了练笔的机会。

2. 观察身边景物。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

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篇观察作文。于是我提前两周布置了观察绿黄豆发芽的作业。到了习作课上,我问孩子们:“你们的豆子发芽了吗?”有几个兴奋地喊道:“发芽了!发芽了!”可一部分孩子一脸苦恼,追问原因发现这些孩子的豆子没有发芽。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有慌,我事先找了豆芽发芽过程的图片,图片非常清晰。于是我让那些孩子先观察图片,然后进行习作指导,最后才让他们去写。事实证明,没有亲手做过实验的孩子基本上不会写。于是我马上改变策略,当天中午我就把那些不会写的孩子组织起来去观察。当时秋意正浓,我们校园里的银杏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让他们看一看银杏的样子,摸一摸树干,想一想树叶飘落的样子,还可以捡一片落叶来观察一下。看着他们细心地观察,激烈地讨论,我觉得他们肯定会有很多收获。这些孩子的第二次习作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不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吗!没有生活经验就没有习作的素材,所以要想学生习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积淀习作素材。后来的几次习作,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因地制宜地选取素材,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3. 提供影像资料。

在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今天,老师还可以提供恰当的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大部分学生都说喜欢去“九九回归林”,可是要他们写的时候他们又无从下手了。于是我特意去了一次“九九回归林”,根据地点转换的顺序把美景拍下来,用这些照片制作成PPT并在照片旁边给出地点和一些关键词,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的素材。

三、巧用“小练笔”,分解习作难度

教过三年级的老师应该都能发现三年级的课堂作业本中“小练笔”占了很大的分量,因此我们在课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我们可以通过“读写结合”,有计划地分散落实一些三年级学生习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如句式练习、语段训练、篇章结构模仿等为支撑点,让学生逐步地学会运用语言,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一来,使单元的习作目标分解到了每次阅读教学的练笔中,习作教学过程也就成了一个高效、开放、有序的系统。

1. 仿写———抓典型。

小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经过筛选并符合小学生语言发展特点的文章。而且大部分文章都是名篇,不论是内容上还是语言表达形式上都是学生习作的范例。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有特色的片段,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这些比较典型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将“从学到用”、“从仿到创”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降低习作难度。

2. 续写———找拓展。

续写就是拓展课内文本。教材中有不少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从而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写话的机会。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结尾展开想象,让故事延续下去,使故事有个结果。

三年级习作教学谈 篇8

一、借精彩段落仿写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 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因此, 起步习作教学可以遵循“由仿到创”的基本途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仿写尤其重要, 而最好的模仿对象就是课文。因为无论是词句运用、段落描写还是谋篇布局, 课文都给学生提供了精彩而准确的范例, 教师可以选择文本中精彩的片段让学生仿写。

如《秋天的雨》一文的第二自然段, 采用“总分”结构的方式, 也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语言优美, 富有诗意。学生通过反复品读体味, 发现并感受到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这时可以让学生对优美语句加以积累及运用。如出示句子:“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仿写句式。有了品读体味的收获, 学生写的句子也很生动, 如:“它把橙红色给了柿子, 红色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 摇啊摇啊, 摇来了丰收的喜悦。它把土黄色给了梧桐叶, 黄黄的梧桐叶像一只只蝴蝶, 飘啊飘啊, 飘进了大地妈妈的怀抱……”这时, 教师再以第一句为开头, 把学生仿写的句子连接成一段话, 一起品读, 体会当小作家的成功和喜悦。学生看到自己写出来的句子和课文中的一样美, 自然就爱写了。

除了描写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遣词造句及构段成篇的训练也可以在仿写中进行。如《燕子》一文, 可以让学生学习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观察描写小动物;《赵州桥》一文第二、三自然段的仿写可以训练“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美丽的小兴安岭》的仿写让学生学会了“按时间顺序”的描写方法。学生通过句段仿写学习技巧, 是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二、挖文本空白补写

文学讲究含蓄美, 就如画家画画, 很讲究“留白”艺术一样, 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 取得“恰似未曾着墨处, 烟波浩渺满目前”的审美效果。语文教材也有类似的特性, 教学时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留白”, 引导学生通过练笔创造性地填补, 就能让学生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得法于练笔。

补写可以寻找文本中的省略处。如《爬天都峰》一课中写道:“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一会儿攀着铁链上,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 像小猴子一样……”这时, 可以抓住句中的省略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小作者在爬天都峰时会遇到什么困难, 又是怎样克服困难往上爬的。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打开, 写出的片段也很精彩:“我奋力向峰顶攀去, 这时, 一块大石头挡住了我的去路, 我小心翼翼地扶着它, 绕了半圈儿, 终于走到它的前面了, 我开心极了。这时, 一阵山风吹来, 好像在为我加油。”

补写也可以挖掘故事情节的跳跃处。如《可贵的沉默》一文的结尾, 没有直接写同学们是用什么方式给爸爸妈妈一份特别的惊喜,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是你, 你会采用什么方式, 给父母一份什么样的惊喜呢”让学生写下来。在《灰雀》一文中, 让学生想象描写小男孩放回灰雀的过程, 《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中让学生对“‘我’离开少年, 少年做了些什么”进行补白……教师找准这些空白点, 触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练笔, 这样既开放了个性的表达空间, 又促进了儿童语言的个性化发展。

三、转变方式改写

小学语文教材立足儿童实际, 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世界, 时代气息浓厚, 人文内涵丰富;同时教材以儿童化的语言叙述, 亲切自然, 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学生可以在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感受类似的生活, 与课文中的角色产生共鸣。教学时可以转化这种情感, 让学生进入乐于练笔的状态。改写文本便是一种训练方法。下面以改变人称为例说说笔者是如何指导的:

如《翠鸟》一课, 学生非常喜欢这只可爱的小动物,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这时, 理解重点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在改写练习中同时进行。教师抓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 让学生以“我是一只小翠鸟”为题, 进行角色转换,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改写, 按照一定顺序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外形特点和捕鱼本领。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于学生心中对翠鸟的喜欢被激励起来, 情感被唤醒, 思维的笔尖也活跃了。他们时而挥动笔尖, 时而摸摸自己的头和背, 真的把自己当做一只小翠鸟。一篇篇佳作脱颖而出:“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翠鸟。我的头上包着一块橄榄色的头巾, 上面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身上的衣裳可美啦, 背上披着浅绿色的马甲, 腹部露出赤褐色的衬衫……我捕鱼的本领可高了!当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 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我立刻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 叼起小鱼, 贴着水面往远处飞。尽管小鱼非常机灵, 依然难以逃脱我锐利的眼睛。难怪人类要叫我钓鱼郎呢!”

除了转变人称的改写方法外, 中年级改写的形式还可以改变叙述方式, 即把人物对话改写为叙述形式, 或把叙述形式改写成对话形式;也可以改变文章的体裁, 即把古诗改写成小故事, 或把故事改写成儿童诗。改写的方式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激活状态, 学生会把潜意识的一切与积累储备充分提取, 勾连贯通, 意会融合, 让写的训练变得简单快乐。

四、延伸想象续写

有些文章的作者为了留给读者悬念, 引人深思, 往往在结尾处戛然而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继续创编故事, 也就是篇后续写。它可以合理想象, 续接原文的内容情节, 也可以独辟蹊径, 创编出立意不同的新故事。这种续写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思路,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结尾是:“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 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文章至此, 留给学生的是惋惜和痛心。这时, 教师可以给孩子留一项续写作业——“劫后余生的人们会怎么做呢?小村庄会发生变化吗?”续写要求让学生的内心再次受到触动, 他们把自己的理解感受通过小村庄人的行动变化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写出劫后余生的人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痛改前非, 自觉多种树, 保护环境, 小村庄又变得和以前一样美了;有的学生描写人们远走他乡, 重建家园的故事;也有的学生写人们把小村庄建成一个遗址公园, 警示人类要保护环境。此时, 学生已经不是简单的续写, 而是语言和思维的创新了。

在三年级的教材中, 可以进行续写训练的地方也不少。如《小摄影师》一文, 可以让学生以“第二天一大早, 小男孩终于来了……”进行续写;《绝招》一课, 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暑假中, 小柱子再和伙伴们比绝招, 他们会比什么呢, 结果会怎么样?”学生的天性是爱想象, 爱表达, 在有语言积累和情感激励的基础上, 他们会欣然动笔, 写出各个不同的“后事”, 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

三年级习作教学谈 篇9

一、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

(一) 学生写作的中心意识不足

三年级在写作方面的要求就是能够写下一些见闻以及想象和感受, 注重表现自己对人文印象深刻体会以及新奇有趣或是最感动的事情[1]。通常都明确规定了写作的范围以及内容, 要求学生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写作, 例如:在写人物时, 一定要将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凸显出来, 写课外活动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特别活动进行书写, 重点突出活动的有趣性和丰富性, 有一部分学生在写作时不能抓住写作的中心思想, 进而无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效果。

(二) 不能很好对文章段落进行组织

与三年级写作相比, 低年级的看图说话以及说话写话等类作文, 形式非常简单, 没有特别的段落要求, 重点看的就是语句是否连贯, 能够清楚地将画面以及事实描写出来, 一般情况下, 学生只需要应用简单的一个段落就能够将作文顺利完成。而三年级的作文, 在形式上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需要学生可以应用简单的段落对作文进行组织, 并且所有段落都需要为一个中心思想服务。笔者在教学中, 发现学生很难顺利做好这一点, 部分学生还在使用一个段落进行写作, 还有的学生不能把握好何时分段, 致使文章结构不清晰。

(三) 对素材不能灵活的选用和使用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熟悉的素材, 可是学生却不知道怎么运用这些素材。他们所选取素材不是琐碎、无代表性, 就是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还有在一篇文章之中选取了众多素材, 不能进行详细的描写以及叙述。

二、突破教学难点的对策

(一) 提升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背诵自己认为优美词语、语句和段落, 通过此种练习, 学生便会感受到语言文字所具有的魅力, 进而积累众多写作素材[2]。假如学生可以掌握众多不同种类的好词佳句, 那么在写作时就有词可以运用, 有话可以说。让学生每天写日记也是积累材料的一个方法, 且通过此种方法, 学生还能够达到练笔的目的, 因为日记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 可以写自己听到的事情、看到的事物、还可以写自己想象的东西, 同时还能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拥有了一个表达自我的空间, 也能够将真实的事物、情感表达出来。

(二) 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以关注

每个学生都具有属于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可是却无法将其抒写出来。假如教师一直把时间都浪费在雕刻学生作文方面, 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无法提升。而想要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快速提升,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常写, 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的毛病慢慢地改掉。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 并将此积极性一直保持下去。不管学生写的是什么, 写的怎么样, 都需要给出相应的赞美。因此,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赞许下积极地去写, 进而在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三) 教授学生观察的方法

三年级写作文主要着手于对事物的观察, 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细心观察, 为了能够使观察的更加真实, 笔者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自己课下打算对什么事物进行观察, 这时学生会说蜜蜂、蝴蝶、蚂蚁等等, 有的学生还会说游戏。但是, 不管学生说什么, 只要他们说的有条理, 有想法, 笔者都对他们进行了鼓励。然后让学生课后去观察, 并写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次日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观察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这样将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三年级学生所拥有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过渡到抽象阶段。此阶段他们可以从事物的表象上, 认识到事物所表现出来的非本质属性。可是这需要依靠教师的细心指引, 而此种指引一般情况下需要在相同的材料上进行, 求同可谓是求异的基础, 假如三年级没有“同”, 那么六年级也就不会有“异”。求同和求异之间并不是非常绝对的, 同之中包含异, 异中也包含同, 只有同和异相互渗透时, 才能够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四) 做好作文评价工作, 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 评价对他们非常重要。一个恰当的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所以, 假如学生写作的作文几乎相同, 也不对他们进行批评[3]。应该按照学生写作水平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评价, 针对那些基础非常好的学生, 要求可以高一些, 反之, 要求可以降低一些。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平时写作能力非常差的一个学生应用“刹那间”这个词来描写时间过得很快, 于是笔者便在批语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以后如果可以多看一些书, 并做好记录, 我相信你作文会写得更好。”这样做学生会受到鼓励, 进而积极进行写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三年级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非常容易,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细心引导, 让他们主动去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进而使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萍.简述情境教学对三年级学生作文兴趣培养之作用[J].大江周刊 (论坛) , 2013 (2) .

[2]白静亚.探寻三年级作文片段训练的有效途径[J].小学时代:教师, 2012 (11) .

三年级习作教学谈 篇10

关键词:规矩,习作,目标,生活,评价

俗话云: 人有学步时, 写有起步期。 三年级被认为是小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阶段, 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要开始学习习作的一些知识与技能, 更关键的是学生能在习作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一、 三年级习作起始阶段教学状况举隅

现实中, 我们的很多学生在起始阶段就对习作不感兴趣, 甚至排斥习作。 笔者是一名在一线从教近二十年的教师, 通过听课和调研, 发现一些教师在习作教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除去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 ,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教师对三年级学段习作的要求没有认识到位, 对习作指导缺乏目标性、 针对性。 教师心中没有明确目标, 学生习作就更没有目标, 所谓“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所以, 每次习作训练侧重点要能串成一个体系, 循序渐进。

其次,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标准过高。 多数教师在指导、批改三年级学生习作时, 参照的仍是耳熟能详的七大“标准”:内容切题、 思想健康、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和语句通顺。 如此要求,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 无疑是“揠苗助长”, 要求偏高了。

最后,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标准太片面。 教师对三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 态度, 习作教学中的交流、 分享以及习作后的修改习惯等明显忽视, 教学中不是“轻描淡写” 就是“放手不管”。

这三个弊病, 若寻其根源, 就是教师的教学基于自身的经验, 只是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所信奉的理念开展教学, 以所谓的优秀习作的标准来指导习作, 过分追求结果, 而对年段特点关注不够, 对学生学习需求等研究不够, 导致不少三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 不但没有跨进习作的“大门”, 反而提“写”色变。

二、 用“规矩” 指引三年级起始阶段的习作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三年级起始阶段的习作教学必须要形成一定的“规矩”,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1.“胸有课标, 高屋建瓴” ———教师理念之规矩

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让我们看看三年级上册各单元作文的内容, 大家就会明白。

(1) 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和爸妈分享习作的快乐, 说写合一;

(2) 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请你写的那个人评评你的习作, 说写分开;

(3) 选秋天的图画, 再写写图画的内容, 和同桌分享, 说写合一;

(4) 写一则观察日记, 和同学分享, 读写合一;

(5) 最想告诉大家的, 大家交流, 说写分开;

(6) 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和想去的地方, 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说写合一;

(7) 编童话故事写好后, 读给大家听, 说写分开;

(8) 自由作文, 要把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 说写分开。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 三年级的习作, 只要学生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 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均在习作表达的合理范围内。 这一阶段, 教师不要过分强调技巧, 不要要求太多, 指导太多, 否则写出的作文很可能就是千篇一律。 久而久之, 学生只会依赖教师的指导, 也会迎合教师的口味, 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越来越少了, 可写的东西也就不多了。

要有学段目标意识, 每次习作应抓住训练重点。 教师要了解整个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训练内容和要求, 要熟悉所教年级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特别是要把握一个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要求, 保证一课一练、 一练一得, 突出指导重点。 不急于求成, 面面俱到。

以“写人训练” 为例, 三年级到六年级, 每次习作要求只有一项, 那么教师在指导、 批改时就应抓住每一次的重点, 每次作文教到什么程度, 要心中有数, 不要越位指导。 只要学生达到了这一要求, 就应该及时鼓励。 习作教学要循序渐进, 从下面的内容中大家可以看出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所有的作文要求加起来, 就是写人的整体要求, 但是, 我们在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中, 不能一下子把写人的方法全部教给学生, 只要按年段要求学生就好。

习作训练写人篇:

(1) 三年级上册, 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应先想清楚写谁, 写哪件事;

(2) 三年级下册, 写写自己, 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 抓住自己的特点、 说真话 (爱好、 性格、 优点、 缺点等) ;

(3) 四年级下册, 我敬佩的一个人, 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品质、 风貌 (敬佩的原因) , 内容要具体, 语句要通顺;

(4) 五年级下册,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熟悉的、 偶见的陌生人) , 运用写人的方法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描写等) 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

(5) 六年级上册, 介绍你的小伙伴, 用一两件事写小伙伴, 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综上所述, 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 要整体考虑小学阶段作文要求, 总目标和各年级目标相呼应, 把握好不同年级的要求, 熟悉所教年级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力求到位而不越位。 习作训练要循序渐进, 不揠苗助长, 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达到三年级的习作要求即可。

2.“注重活动, 注重交流” ———教师授课之规矩

写作是个体的一种智力活动, 而习作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 赞可夫的描述可以看出这种活动的特性与魅力:“所谓儿童的生活, 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 孩子们是在跟教师、 跟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 有时是相互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 有开玩笑, 也有笑声……”

美国近年来提出“过程写作法”, 相关人士认为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经历五个相关的阶段: 预写作、 打草稿、 修改、校订和发表。 每个阶段都需要分享、 交流, 尤其是修改、 校订和发表阶段。 “过程习作” 教学中, 同学间的分享与交流非常充分。 学生既是作者, 又是读者, 充分而深入的分享与交流活动, 推动了学生的表达与修改, 使得习作活动步步深入, 渐入佳境。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习作是一种练习, 其间的观察、 思考、想象、 表达, 包括用哪个词, 选哪句话, 都有分享的必要与价值, 以达到扬长避短、 共同提高的目的。 比如, 为了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更多地了解和感悟大自然的美, 笔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带到校园附近的田野, 让学生去寻找“美丽的秋姑娘”。 事先笔者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组长, 每个组都有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在习作课堂上我们进行了交流互动, 以下是实录片段。

教室里, 几乎每名学生的桌面上都有他们此行的收获: 五颜六色小野花, 各形各状的叶片, 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我从未见过的植物, 有些学生居然采到了一些诱人的小野果, 每名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兴奋。

师: 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呀! 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美好的感受吧!

生1: 我们组收获了十种不同的颜色 (一一举起, 给同学看) : 嫩绿, 深绿, 金黄, 洁白, 褐色……

师: (拿起蒲公英一吹) 秋风是一个淘气的孩子, 追着洁白的小伞兵漫天跑。 你能这样试着说吗?

生2: 妈妈说, 这种植物叫三角刺, 叶子是三角形的, 就像一把小铲子。

师: 恩, 你真棒。 注意再观察叶子的颜色。

生2:绿色, 又有点灰白色, 该怎么说?灰绿色?

师:你对颜色很有感觉, 有绘画大师的潜质。

……

生3: 我们组采到了两种野果, 酸酸的, 甜甜的, 很好吃。特别是这种, 奶奶说这是“红妞 (野草莓) ”, 你们看它红得多好看, 就像红灯笼似的。 (高举着, 炫耀着, 惹得同学们吧唧着嘴都想尝尝)

……

生4: 我们组捉了很多蚂蚱。 蚂蚱是一种害虫, 它会破坏庄稼的。 它有四条腿, 两条后腿特别有力, 我的手都被它弹痛了。

生5: 不对, 蚂蚱有六条腿。 你的那只一定被你搞断了两条腿。

师: 我们再仔细瞧瞧。

生6: 蚂蚱真的有六条腿! (他发现了“新大陆”)

一个小女生怯怯地举手了:“老师, XX捉了一只很大的癞蛤蟆, 藏在抽屉里不拿出来。” 只见XX满脸通红地趴在桌上。

师:有谁知道癞蛤蟆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害?

生7:癞蛤蟆会吃蚊子、飞蛾等。

师: 哇, 你知道的真多, 那癞蛤蟆对我们人类有益哦, 而且更重要的是, 它也是一条生命。

XX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塑料袋: 老师, 我把它放到教室门口的花坛里好吗?

……

分享每名学生的观察是令人激动的。 每一名学生由于视角不一, 语言表达也迥异, 这样的语言稍微经过修饰, 就会成为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习作。 此次观察活动之所以能成功, 源于观察前我和学生们共同制订了“规矩”, 目标明确了观察时就有指向性了。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习作课堂的魅力就在这里: 一名学生的观察发现、 语言描述, 让更多的同学听到、 学到。 这样的分享与交流, 使习作活动充满了无尽可能与吸引力。这些, 是个人写作活动永远不具备的。 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认为:“有突破, 有飞跃的学习一定通过相互帮助合作式的学习实现。”

3.“书写生活, 有的放矢” ———学生习作“质” 之规矩

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让学生在真实状态下写作。 三年级是作文的启蒙阶段, 在这个阶段, 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写作的兴趣自然会把他引向积极主动的学习。 作文应该是学生真实生活的组成部分, 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 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不要刻意去模仿, 去迎合, 没有条条框框, 只有随心所欲和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原汁原味写生活, 透过童眼看世界, 保持儿童的想象和天真,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愿意写的, 写自己最感兴趣的, 不抄袭、 不瞎套、 不硬挤。 这样, 学生才会有话可说, 才不会害怕作文。 写出的文字才是真实的, 这也恰恰是课标的要求, 同时也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个阶段, 只要学生想写、 愿意写, 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但是, 还是要有一定的“规矩”: 第一, 在三年级伊始, 教师要带领学生明确整个学年在习作上要达到的要求; 第二, 在每次习作前都要细化“规矩”, 提出本次习作的个性化要求; 第三, 学生进行自评、 自测、 自我调整。 下面就是一个细化的“规矩”。

习作要求:

(1) 题目与内容相符;

(2) 内容真实, 是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3) 语句通顺连贯, 一篇习作出现的病句不多于3个;

(4) 根据需要, 分小节写;

(5) 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

(6) 一篇习作不少于200字;

(7) 正确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

(8) 一篇习作错别字不多于5个;

(9) 书写态度认真, 字迹工整, 习作格式正确。

习作过程要求:

(1)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2) 乐于表达;

(3) 一节课能成200 字习作;

(4) 能用符号进行必要的修改;

(5) 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

每次习作都要有“规矩”, 那规矩从何而来呢? 当然是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商议得出的。 大家共同制订的规矩, 大家共同去遵守,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基本常规就如上述, 每次不同的习作还有不同的个性化的要求, 再另行补上。

4.“两个系列, 熟能生巧” ———学生习作“量” 之规矩

语文课程标准 (3 ~ 4 年级) 要求, 每学年课内习作次数不少于16 次。 课标中没有对每篇习作的字数规定。 窃以为, 三年级习作可以分成是两条线, 两个系列。

一条是“生活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指出, 作文训练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作文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多练笔, 还应当发挥学生的潜力, 创造各种机会,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 周记、 读书笔记, 根据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写一些随笔等等。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 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 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 认识生活, 积累材料, 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年级阶段应主要是以生活作文为主, 重点是着眼于乐写, 养成爱写、 经常写的习惯。

另一条是“系统训练作文”。 就是与教材配套的一学年16次的课内习作以及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习作片段训练。 三年级习作教学中段落的训练在教材中是比较常见的, 片段训练既方便落实技能目标又省时, 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习作的片段只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即可。 比如, 写 《秋》 的片段, 学生写秋景, 可以是一段话, 也可以是几段话, 但要能够体现一个完整的意思即可, 重要的是作者要有真实的感受、 见闻与独到、新鲜的想法。

两个系列的习作, 每周都能双线并进, 习作的“量” 也可观了。 每一周、 每一学期、 每一学年都能落实这两个系列, 那么学生的习作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5.“尊重个性, 力求多元” ———习作教学评价之规矩

三年级习作教学的评价应从两个维度进行, 即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对习作结果的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指出,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 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用等第表示, 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 尤其需要用多种多样生动的评价去触动他们的积极性。

(1) 图画评价。

用简笔画代替眉批。 例如, 发现学生写作的好词在旁边画“红五星”, 发现佳句画上“小红旗”, 对文笔流畅、 思想深刻、想象丰富的句段送上“小笑脸” 等书面鼓励。

(2) 书面评价。

针对每名学生的习作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 引导, 评改时, 教师应注重评语的情感化、 人性化, 挖掘“闪光点”。

(3) 加分激励。

在学生的作文分数上, 再加2 分, 加5 分甚至加10 分, 作为对学生精彩语句的额外奖励, 哪怕作文写得不太好的学生, 用上一个恰当的好词语, 都会在加分上有所体现。

(4) 建立展示平台。

设置“认真奖”“进步奖”“特色奖”“语言优美奖” 等奖励认真作文的学生, 并把写得好的作文张贴在班级的“学习角”上, 或者将优秀作文复印展示, 装订成作文集在班级传阅。

教师的评价, 在三年级学生那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自尊心及写作兴趣。 对学生写得较好的文章及时肯定, 加以赞赏, 并介绍给同学们; 在班上贴出来互相交流展示, 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 经常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体会自己的成功, 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动力。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看到差一些的作文容易烦躁, 这时候一定要“制躁”, 提醒自己:“我自己写文章都有不少困难, 现在我面对的是才学作文的小学生呀。” 尊重每一名学生, 承认学生作文上的差异, 不搞“一刀切”。 对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要注意, 他们只要能写出来就要肯定。

形成性评价就是让评价贯穿习作全过程的评价, 只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性提高。 在写作前就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 实施前置评价, 使学生有的放矢, 激发写作欲望; 习作过程中, 施加一定的评价, 可以即时调整写作, 刺激写作, 增强写作动力。 过程性的评价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习作评价:

习作过程评价:

三、 结束语

孟轲 《孟子·离娄上》 :“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意思是: “像从前离娄那样精明的眼睛, 公输般那样的巧匠, 不凭规和矩, 是画不成方圆的。” 学生是一块块精美的璞玉, 有匠心的玉人才能让它成器。 教师学生心中都有“规矩”, 遵守“规矩”, 习作之路才能走得长远, 才能“成其方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徐光华.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写作旬刊, 2010 (18) .

[3]韩利格.让习作教学生活化[J].大舞台 (双月号) , 2009 (4) .

[4]陈丽菊.让学生轻松地动起笔来:三年级习作教学点滴[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2 (6) .

[5]王桂娟.习作教学生活化[J].成功 (教育) , 2010 (7) .

[6]崔昕平.中美作文评价标准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1) .

[7]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浅谈高年级 习作前置教学 篇11

习作前置教学,顾名思义是指在写作之前为引导学生更好地习作进行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

一、教师层面的前置

1.通读教材前置。教师在拿到教材后,首先应该浏览教材中的习作安排,对本学期习作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相关的内容。一般来说,每一学年都有关于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的习作安排,教师了解后就可以提前做好习作前置工作。

2.“下水文”前置。教师应该在学生写文章之前先写“下水文”。这样做的好处是:①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我们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有了老师作榜样,以后就会向老师学习,努力地学写习作。这不正是我们所要的吗?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篇范文。教师写的东西,应该说要比学生写得好,写得规范,这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范例。教师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学生听,他们肯定会想:老师的文章写得多好哇,值得我学习呢!当然,教师的范文应该在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已经初具形态或者写好后再范读,以便他们学习文章的构思,段落安排,好词佳句,好的开头、结尾等等。否则有可能会出现学生全篇模仿的现象,那反倒弄巧成拙了。③可以了解习作的难易之处。教师试写了一篇范文,因为所写的与学生一样的题材,一样的体裁,一样的要求,教师肯定更深刻地了解了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写起来比较容易,哪些地方写起来比较困难,哪些地方应该抓住什么细节来描写等等,教师经过了体验,教学时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就会收到更好的实效。④可以给讲评提供材料。教师写了“下水文”,知道了习作的滋味儿,亲自经历了,评改就知道学生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要加强指导。这在讲评的时候,就会一语中的,提高效率。

二、学生层面的前置

1.观察和体验前置。将习作的要求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提前去观察和体验生活,为习作提供素材。提前的时间根据习作内容来确定。例如,苏教版六上“习作3”,要求学生介绍一种自己喜欢吃的美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色、香、味、形。教学之前,我就安排学生搜集家乡的美食,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实物、图片,还可以是视频。这样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才会有话可写。

2.学习习作方法前置。习作的方法不是在习作课上学会的,应该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的。例如开头结尾、构段方式、修辞运用都应该在阅读课中尝试运用,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摘抄,并进行点评,这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习作能力很有帮助。

3.开展活动,提供习作素材前置。我们应该为学生多开展一些活动,以提供习作素材。比如“抢凳子”“两人三腿行走”“手抄报比赛”“钉纽扣比赛”“我们去购物”等。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身经历,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样写起文章来就轻松多了。

4.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前置。我们老说学生没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会无话可写,可是有的学生观察了生活,体验了生活之后,还是无话可写。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们观察不仔细,或者说他们还不知道到底要观察和记录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对观察和记录作适当的指导。

一是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观察、记录,如拔河比赛时引导学生观察选手们的表情;天气变化时,引导学生看云彩的颜色、形状的变化;小草发芽时,带着学生一起去感受小草的质感等等。二用列表或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记录下生活。六上教材中“习作2”中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向父母表达爱的一件事。这时,我们可以用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记录当时家庭生活的情景。如你向父母表达爱之前,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的父母听到你的表达后,他们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他们说了什么样的语言?都有哪些动作?这样,即使老师不在身边,学生也能将事情的经过记录清楚。习作时,就不用费力地回想当时的情景了。

5.小练笔前置。如果我们把文章的难点提前让学生思考,并且试着去写,那写起整篇文章不是轻而易举了吗?例如,拔河比赛时,同学们的表情。就可以作为单独的小练笔素材。“拔河时,运动员的表情神态各异。你看,……”等到写拔河比赛时的表现时,学生已经对这样的画面有了恰当的描写,到时候拿来就用。一个个小片段的练习,化繁为简,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年级习作教学谈 篇12

一、保持敏感的心

人只有保持一颗敏感的心, 才会在生活中发现让自己感动的事情, 并心怀感恩, 令自己动心动情。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 情以物牵, 辞以情发。学生保持一颗敏感的心, 方能从生活中接受到让自己心动的信息, 从看似平淡的日子里收获到独特的感受, 从而产生习作表达的动因。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 就要带着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 用一颗聪慧的心去理解生活, 读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二、留心生活细节

于细节中去捕捉动人的瞬间, 并由细节深入微观, 在细微处凸显情感的深度。从“表现”的角度说, 选材的第一要务是“真实”。事物、现象、场景、事件都是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美丑善恶、抑扬褒贬都是自己切身体验、心意所指。真情实感哪里来?“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大千世界、五彩生活就是活的“多媒体”。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 指导学生“流连万物之际, 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 既随物而婉转;属彩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

三、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只有设身处地, 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着想, 才会走到对方的内心深处, 在心灵间展开对话, 开一口情感的泉, 让情感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出。从交流的角度说, 选材的标准在于能否起到交流的作用, 即要瞄准交际目的、服从交际需要, 要帮助学生树立对象意识, 要明白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应选取人家最想知道、最能打动人、最使人信服的材料。这就要帮助学生由“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发展, 学会关心他人, 能够换位思考, 善解人意, 由此及彼。这样的习作才会注入真实的、动人的情感。

四、指导真情表达

有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指导, 有些学生还是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其中原因当然有很多, 但也不乏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 往往由于过度重视对习作技法的指导, 而导致了学生习作语言的虚假。就笔者所教的年段来说, 小学作文以记叙文为主, 每次指导作文时要让学生做到两点。一是一定要写亲身经历的事。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 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真实, 越能打动人。我们要指导学生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 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 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 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 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 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二是一定要关注细节描写。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 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 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 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 也往往会给人造作的感觉。

如在对《母亲的手》进行第二次指导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把母亲的手从眼中放到心中, 走进日常生活中的母亲, 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母亲用双手操持的生活, 并捕捉浸透母爱的细节, 换位思考, 体验母亲的辛苦, 关注了表达方式的指导。

之后, 学生的作文有感而发, 一位学生在习作中深情地写道:

一阵轻微的悉索声让我醒来, 睁开眼, 借着从客厅里溜进来的灯光, 看见妈妈小心翼翼地把我蹬在地上的被子慢慢拿起, 双手轻轻地放下, 并熟练地为我掖好被子。

妈妈的双手不仅勤劳还很灵巧。我们家并不富裕, 妈妈舍不得买现成的画装扮家里, 就买了一幅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回家亲自刺绣。每天妈妈下班后迅速做好家务, 挤出时间刺绣。只见她左手抓住绣布, 右手拿着绣针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动作十分娴熟。为了挑战这幅巨作, 妈妈的双手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有时甚至绣到深夜。经过两年的努力, 妈妈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的工程。这一幅美丽的作品, 为我家的客厅增添了一道风景, 为妈妈赢得了“啧啧”赞叹声, 也让妈妈的手上增加了很多老茧……

能写出真事物、表达真感情的作文才是好文章。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找素材, 选择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来写, 如父子情、母女情、兄弟情、同学情等。注重习作情感的挖掘和累积, 有的时候比习作本身还重要。情感的深度会决定作文的厚度, 情感的深度又会决定作文的温度。让每一个学生在动笔之前, 内心已经激情澎湃, 这是习作教学的关键。

摘要: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虚、假、空”的现象, 缺少真实的情感表达。要想写出打动人心的作文, 首先自己内心要有感动。那么老师在教学中, 就要引导学生怀着一颗敏感而感恩的心去捕捉、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学生遇事学会换位思考, 体验人间冷暖, 用朴实的文笔说真话、实话。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文的厚度与温度。

上一篇:建筑工人安全管理研究下一篇:甬优9号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