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创新

2024-09-26

习作创新(精选12篇)

习作创新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文创作也是这样, 只有与众不同的材料才能让文章的故事情节别具一格。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捕捉新材料的方法。它可以是来自生活和与生活同步的新人、新事、新物, 也可以是司空见惯却又被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平凡小事, 一经妙笔刻画便焕发出奇光异彩的情节,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学会取舍, 取精弃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选材时, 对自己拥有的材料, 学会遵循“选择———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原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当拿到作文题目时, 立即想到的材料最好不要用, 要静下心来, 反复斟酌一下:自己要写的材料别人熟不熟悉, 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经历的, 能否突出自己的体验?因为只有以自己刻骨铭心的生活为背景, 才能创造出妙趣横生的故事, 才能表达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如写《一件喜事》, 学生拿到作文题时, 便选“哥哥娶媳妇、姐姐出嫁”等陈旧的材料。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问自己首次选的材料:这种材料是否紧扣中心?是否新奇入胜, 引起读者的关注?能否激起读者的兴趣?有没有其他材料更适合写?只有好好地揣摩材料, 学会舍弃, 学生的习作才能迈出成功的一步。

二、学会发现, 提炼素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 教师应启发学生在选材时立足于生活, 还原于生活。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提炼素材。

(一) 选新人新事

社会在向前发展, 时代也在不断进步, 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新的形象展现新的时代。作为小学生, 在观念上同样也要与时俱进, 要以新的思维、新的视野去捕捉新人新事的亮点。因为只有富有时代气息的人和事, 才能更贴切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征。如写《一件喜事》这篇作文,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选新人新事”这个角度来选材, 如选择“爷爷再婚”“村长带领乡亲走致富路”“今年国家喜事多”等材料即可表现当前社会新风尚、国家新风貌。读者看了这样的文章后, 会与时代产生共鸣, 更会被作者善于捕捉事物的新亮点所折服。

(二) 选“忽略”的人和事

生活中, 有些人和事, 看起来很熟悉, 不值一提, 所以常常被人们忽略。如果这些材料一旦被慧眼所识, 加以提炼, 便可成为写作的有效材料。如“一个未读书的五岁小孩, 经常用树枝清理水沟”的事例, 一般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材料来表现环保意识已深入人心这个中心。又如取“一个过路人把弄歪的交通牌扶起, 从而避免了一场交通事故的发生”则可以表现交通意识已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这个中心……在生活中, 只要我们留意观察身边的小事, 可谓处处皆文章, 皆小事见大理。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 同类选新

俗话说:“万绿丛中一点红。”面对同类材料, 我们只有多加比较, 才会发现许多与众不同的新亮点。如写老师的材料, 大部分学生可能写老师下班后到同学家补课, 或是默默无闻地工作。有没有发现老师在做“与众不同”的事呢?如写“爱玩的老师下课后与同学下围棋”则可表现老师的和蔼可亲, “知识渊博却克服困难读本科”则表现老师积极进取, “谈笑风生, 幽默风趣”大家喜欢他……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特别”的老师。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歌颂对象, 被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鲜材料一点缀, 立竿见影, 老师的形象马上变得更高大了。

三、学会创造, 以旧变新

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融学生生活积累、知识储备、创造加工、文字表达等为一体, 而选材环节则决定着故事内容、情感立意的成败。创作是一个纪实与虚拟相融的过程, 可以现实材料为原型加以艺术加工, 便可锤炼成一个个新鲜、感人的材料,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工。

(一) 用新角度挖掘旧材料

有些材料, 表面上看起来很平凡, 但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中心, 那就很可能翻出新意来, 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如“学会炒菜”这个材料, 一般学生则用来表现学会某种技能而高兴这个中心, 但要是从新的角度来认识, 如从“我长大了, 懂得学会生存、学会生活”这个角度来表达中心, 那么材料就变新了。又如“我病了, 妈妈背我上医院”这个材料, 一般是用来表现母爱的伟大, 但要是换做“妈妈病了, 我克服重重困难背妈妈上医院”这个材料, 既可表现我的懂事, 又可表现新时期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这个中心。材料虽旧但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中心,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 把陈旧材料加以曲变

通俗的材料表现的中心较平凡, 但要是在写作中让故事情节制造得曲折些, 则可让文章写得生动、富有生机。如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要是给文章故事的发展设计些“障碍”, 则可使故事更加离奇、曲折。如可设计:“盲人过马路时摔倒, 大家不理睬———小红想帮忙搀扶, 最后退缩了 (小红要去打球) (障碍) ———可后来她还是想去帮忙——大家说要是帮忙会被误会是她撞到, 劝她不要帮忙 (障碍) ———小红克服思想斗争最终帮忙了。”这样的故事情节渗透“曲折”的元素, 让表达的效果更达最佳化, 又避免落入俗套的故事圈圈中。既符合“她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这个中心, 又揭示了社会风气要净化的道理。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 结构是骨架的话, 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选材的得当意味着作文盖好了坚实的地基, 所以, 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 一定要教会学生把好选材关。教给学生选材的方法, 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当前, 有些学生缺乏生活积累, 随意捡些陈年材料来写, 不懂得取材的艺术创新, 写出的文章缺乏新意。习作取材的教学环节, 决定着写作指导过程的成败, 它已成为教师教学教研的新课题。其实, 在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时, 可教给学生学会取舍、发现和创造材料的方法, 以力求材料的新颖、准确, 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取材,艺术,创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2.

[2]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1997 (4) :128-129.

[3]教学与管理.2005 (3) :24-26.

习作创新 篇2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要求学生对已给的素材进行简单加工处理,能够把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事情,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针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采用各类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方式来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纵观实际教学,小学生习作仍然有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写作主题与所写内容的偏离,教学流于形式,学生词汇库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习作的质量。对此,笔者提出了“情智教学”的概念,针对小学生目前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逐步展开剖析,强调情智在学生习作过程当中的重要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文构思的精妙性、人物刻画的丰满性为习作教学目标,当学生的情智提升,那么上述所提到的三个点同样能达到。

关键词:情境创建;情智教育;习作教学创新策略

在语文教学当中,习作教学占据了较大的一个部分,它是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自我创作的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习作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以教师给出命题,学生进行自由练习为基础,所以不少的学生作文缺乏生活气息,虽然不少学生的作文内容完整,逻辑清晰,但是却并没有将选题当中的生活元素融入到作文写作中。

对此,本文以孙双金老师的“情感教育”内涵为基础,在巧妙设立习作情境的基础上,个性化地展开教学,使得学生习作在选材角度、立意深入、用词生活化等方面有着更为有效地提升。由于情境导入到作文教学当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比如说情境元素的切入点,学生对生活习作语言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等,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写作水平高低的关键。

一、孙双金老师的“情智教学”

(一)情智教学概念

对于情境教学概念的说法,有多个版本,我国著名教育家朱小曼老师说过,情绪、情感是人类较深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情境的体验。所以她的情感教学主要是通过情感的激发使学生感悟到文章所渗透的情怀,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教育名师李吉林老师认为以语言文字为思想的载体、信息的载体,是文化载体的依据,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获得文化精神和民族的审美情感。

孙双金老师根据不同的情感教学的概念特点,经过自身的实践性教学进行总结分析,所以针对于情感教学的概念,教育者运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作用于被教育者,让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智慧和谐共生。其最高理念就是情智交融,和谐共生。

(二)情智教学在情境教学当中的独特作用

根据上述所说的情感教育、情智教育的概念,在这里将情境教育引入其中,就不难发现不管是情感教育还是情智教育都需要建立在情境的基础上,但是情感教育的内涵不如情智教育那么深入,因为情感教育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利用情境来让学生理解某个教学内容,学生的理解是在建立在情感融入的基础上所展开的;而情智教育是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了学生理解知识的一个过程,强调了教学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情感知识的震荡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标的教学内容的本质,同样地对于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小学语文习作当中的问题

(一)学生习作文缺乏生活气息

目前小学语文习作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生活气息,这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习作当中缺乏具有生活情感的词汇,学生叙事千篇一律,故事不够典型。二是学生作文当中大多数都是从一个框架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没有立意点,缺乏深刻的自我精神内涵。三是学生写作对各类作文材料与主题把握不够恰当,这些在作文的反馈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则是作文结构松散,审题不清。

以上的三点内容是目前小学生习作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但是追究问题的根源就不难发现,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当中缺乏生活要素的融入,学生在审题、确定素材上层面把握不明。这成为学生习作缺乏生活气息的主要因素。找到问题的根源之后,就需要对问题逐一剖析,这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二)习作当中生活立意点不深入到作文主题当中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生活为本,同样地教师在创建课程情境当中需要以生活立意为出发点,但是就目前的学生生活素材掌握来看,学生在掌握作文主题方面不够明确,立意点不够深入,行文方向缺乏必要的逻辑性。对这些细节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个主要的问题框架点就在于学生因为缺乏足够的习作生活元素,对平常的素材不加以积累,以至于在行文的过程当中缺乏一个主要的文章支撑点。同样地也会遇到下述问题,学生确定文章的主题内容之后,一些行文的细节要素没有充分地佐证其观点,导致整篇作文的行文思路与所需要表达的作文立意不相符合。对于阅卷老师而言,学生运用华美的辞藻,但是并不符合整个文章的立意主题,所以这样的作文分数一般不会给的太高。

(三)习作教学不符合合作教学的展开

在语文新课标当中指出,学生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在平常的教学当中不断激发学生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继而充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这种方式来展开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带有特色元素的教学新模式。它改变了以往师生互动较少,整个课堂满堂灌的单一性讲学缺陷,营造出生活化的语言教学模式,这样的个性化的作文课程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的一些技巧,激发学生的想象性思维。

这种基于合作开放性的教学所具备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实践的教学模式当中,却常常发现存在着各类问题。举一个例子,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当中,习作五当中有四张图片,分别表现出快乐的、愤怒的、哭泣的、开怀大笑的表情,要求学生写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写的非常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有自己来决定。苏教版的给出的作文命题贴近生活,一些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同样地在习作课程当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作文素材进行深加工,就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片,然后结合自身的经验来构思作文,行文思路把握更为准确,同样地文章立意会更有深度。

但在一些习作教学当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便是有非常好的作文素材与课题,但是学生思考问题方向错误,佐证文章的细节点与原来的主题不够贴切,即便是学生手上有较好的资源库,但是缺乏深度加工的能力,得到的却是粗浅的题材,最终的行为思路就会大打折扣,影响文章的质量。

根据上述所论述的习作课题中中吗,我们得到以下三个问题,将课堂、教材、师生关系重新界定,其最终的目的是放在充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如果在教材融入生活元素、课堂布置融入教学情境,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一个课堂会是什么样子呢?处于实践教学当中的语文老师,是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一个个闪光点?而学生可以发现一个更为真实的自我。在下一章节当中,就需要重点探讨孙双金老师的情智教育,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融入到日常的课堂实践教学当中,在教学情境的设计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多个层面的全面化发展。

三、情智教育在习作课程当中的运用策略探讨

(一)合适的引子激发学生对习作课题的兴趣

1、设计引子思路基本方法索引

第一步就是入境并启动情境。这类教学方法不仅适合于语文课程的教学,而且也适合于习作课的教学。在设计引子的过程当中,教学要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时间尽量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在五分钟的时间之内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孙双金老师指出,引子的设计可以以文章的矛盾主线为主,在矛盾的设计当中突出师生探讨的对立性的效果,一旦对立就会引发辩论,在不断地辩论当中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另外一点就是说教师的情感融入一定要丰沛,带着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层层发问,教师的情感融入同样带着学生层层的被吸引,学生一旦入境就会有更多的想法。

2、兴趣索引有效过渡到习作课题的激烈探讨中

一旦引子设计好之后,接下来所需要做的就是教师要将引子过渡到习作的课题当中,这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将师生共同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记录下来;第二以板书回顾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不断思考的欲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探讨,逐步升华作文主题,根据这样的一个作文主题,教师将引导学生对该作文主题不断细化,细化部分的内容成为作文主题的佐证的观点,比如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当中涉及到的词汇表达,行文思路方向等。

以上的几个步骤是从设计引子到吸引学生,慢慢地到学生进入情境进行积极思考,从而创建出新的主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要以生活为蓝本,要求学生利用生活化的语言,将原本枯燥的作文课变得更加的生活化、趣味化。

(二)构思成文逐步引发学生的情智

1、情智在习作当中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说,逻辑能力强的学生缺乏了艺术美感的丰满的思维想象能力,而偏向于文科想象的学生却因为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导致学生的行文思路变得非常的拖沓不严谨。以上两个方面虽然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如果能够将以上两种习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作文立意点就会非常深刻,主题清晰,习作水平也就会逐步提升。

在这里引用孙金生老师额情智教学观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感悟逐步提升情感认知能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的提升(在这里也可以称之为是情智),一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获得的,一方面学生通过细读文章,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逐步掌握行文思路而获得的情智,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迁移的方法所掌握的情智。这种情智是指学生感知课文的一种智慧能力,它是在逐步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的。

可见学生情智的获得,能够带着自我的感情融入到本次习作的情感体验当中,在情感撞击的基础上进行构思,成为谋篇佳作的一个基本着力点。

2、情智教学策略之下的作文图式的构建

很多学生在面对一个考题或者是老师给定的材料作文时,感觉到无从下笔,其实深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尚未构建成自己的作文图式,如果学生一旦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作文图式,那么在审题上,作文素材的提取,谋篇布局上就会显得非常的简单。

根据孙双金老师的情智教学方案,首先给予给定的作文要求(苏教版五年级习作五,要求根据已经给定的4张图,快乐的、愤怒的、开怀大笑,要求学生写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注意把每件事情写的非常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可以自己先定。)

教师先设定一个教学情境,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样的事情令你们开心、生气、难过或者是愤怒?老师抛下引子,让学生自由探讨。

接下来学生会自由想象,一个小组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比如说第一小组认为开心的事情是这样的。那么教师会播放出与该事件相关的音乐,由小组代表将这件事情描述清楚。

在这个过程当中,情境的创建是让学生进入这样的一个场景,然后将事情描述下来。那么这里所需要的知识点就是作文图式当中的生活世界模式的事件图式、场景图式、角色图式、概念图式。事件图式是指关于某类事件的基本固定的子事件及事件发生的步骤的知识结构;场景图式存在于某一情境发生的场所、场合的知识结构;角色图式是储存在头脑中关于某一身份的人相对稳定的情境下发生的行为的知识结构,是关于他们说什么做什么的形象;概念图式是指某一概念所呈现的知识结构,包括事件、场景、角色以及三者的组合图式。那么教师设定的场景就为学生在敲定主题之后的事件过程的陈述打下基础。

假设该作文命题为快乐是一种付出的温暖

那么对该作文审题是快乐,为什么快乐,是因为自身的付出使得别人感受到了温暖,这种温暖也让自己感受到非常的快乐。

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充分分析,到底是什么样的事件使得你的付出让别人感受到温暖?

1、一次志愿活动

2、帮助妈妈做家务

在上述两个子题目选择帮妈妈做家务,那么学生已有的关于事件图式的认知结构,就会帮助他们直接同化现在的知识,运用事件图式构思故事框架;接下来利用场景图式将事件的场合设定好,帮妈妈做家务的事情发生在周末的家里;利用角色图式对事件开展,妈妈因为忙碌,所以没有时间做家务,而我在她上班期间,把家务做好了,整个过程都是在私下做的,当妈妈看到这些事情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利用概念图式对上述的事件、场景、角色进行组合,最终成文。

在上述的过程当中,习作教学都是在师生合作的过程当中加以开展的,符合开放教学的概念。此外教师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体验在这个作文素材构建中的一种情感的表达,这为习作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最后点题谋篇,组合成文。

这类教学方法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学生学会作文图式的规律,在遇到不同的作文素材、作文主题时可以自我分析,如果原有的知识结构与作文素材当中的知识结构是一致的,那么可以进行同化;如果作文素材内容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情智教学的帮助下,重新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顺应当前的作文的素材,使得两者得以平衡。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的情境创建,情感体验教学,情智教学疏导等方式,就在于让学生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顺应高层次难度的作文素材,使得两者得以平衡。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同样地也是学生写作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三)交流与表达体现高情智习作提升有保障

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归根结底在于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在限定的时间之内完成写作。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素材作文的基本解题思路等习作水平的掌握,与小学生解决写作问题的方法是一致的,都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同样地要确保小学生作文卷面分提高,在于小学生在用词的准确度,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要巧妙精到,文章用词要具备生活化的语言,学生这些能力的把握需要师生互动合理展开,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以师生在交流与表达当中,逐步提升了学生的情智能力,学生会从模仿老师再到自我创造,这样的转变往往可以通过语文知识迁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方法来加以提升。在这个方面会形成两个层面的能力的转变,习作水平高的学生一旦有较高的情智,那么他们就具有较高的文本分析能力,作文素材的整合能力,语言词汇的驾驭能力,运用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等。同样地对于一些写作吃力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情智体验水平极有可能是较为浅显的,他们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会更为比较的抽象,往往会缺乏词汇表达,或者是人物表达不够具体准确。所以他们的情智体验能力虽不及较高情智能力的学生表达地那样的惟妙惟肖,但是他们的习作水平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结论:

小学生语文作文水平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它不仅包括词汇、作文素材、不同类型作文框架的设计、作文案例的剖析等方面的积累,而且还需要教师根据写作主题创建情境习作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利用作文图式在情境创建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作文素材进行提炼,最终谋篇成文。一旦学生掌握这类方法,教师长期使用的这类情智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以细微的层面来感知事物,将事物当中的关系阐述地更为具体形象而富有深度,那么情智教学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性的过程,让学生感知更多的文学底蕴,为他们打开通向文学的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优化习作指导 培养创新思维 篇3

一、指导观察,拓展想象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平时,很多老师抱怨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不关心,不爱仔细观察,写出的文章空洞乏味,套话连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没有把观察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对身边世界熟视无睹,自然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实际上,儿童对世界自有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只要老师有心、有情,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其结果就会令人欣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课内到课外都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如在让学生写《春天来了》之前,我带领学生到校外的小公园游玩,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景物,从中发现趣、发现美。

其间,我设计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系列活动。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思维异常活跃。有些孩子发现了路边盛开的桃花,他们来到树下,踮起脚尖仰起头欣赏起来。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观察要求:“数一数桃花有几片花瓣,是什么颜色,仔细看一看花蕊是什么样子,闻一闻桃花的气味,找一找有几种姿态。”孩子们一边认真看着,一边汇报自己的发现。其中一个孩子大叫起来:“快来看,我发现了‘家庭花!”原来是两朵大花中间夹着一个小小的花蕾,可不正像一家三口呢!我顺势引导学生根据花儿不同的姿态给它们起名字,如“节节高” “麦克风” “小红帽” “路队花”等。在垂柳前,孩子们抚摸着柔软的柳条,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垂柳姐姐,你的头发长得又长又美,是用‘春雨洗发水吧!”有的说:“垂柳姑娘,你的每一片叶子都那么精致,是‘春风理发师给你修剪的吧!”

二、激发创作动力,鼓励真情表达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帮助和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展示能力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创作动力。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创新热情。

我的班里有一个学生,平时很害怕写作文,每次写作文他总是迟迟不交作业。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一种动物,是半命题作文《我的××》,他特别来劲儿,我的话音刚落,他就开始奋笔疾书。我轻轻走到他身边,发现他写的是《我的小花猫》,一开头就写他怎么怎么喜欢小花猫,每次放学后怎么去喂它。我耐心地对他进行指导,一节课的时间他就把作文写好了。我把这篇作文修改之后,送到学校广播室广播了。此后,他再也不害怕写作文了,作文也写得越来越好。

三、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四年级时,我班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天中午几个同学来得早,就在教室里藏猫猫,里面的同学把门抵着。这时,外面来了一个同学,急急忙忙往教室冲,“啪”的一声,把门撞了一个洞。事情发生后,我在批评教育后,让学生以《门打破后》为题写作。写前,我提醒学生可以从“怎样爱护公物,是批评还是表扬”等方面去写,结果学生出现了许多写法:有的说这位同学不爱护公物,用批评的语调去写;有的说他不知道里面同学把门抵着,一时不慎造成的,用理解的语调去写;还有的同学用表扬的语调去写,说他知错就改。同题异作,大家思维开阔,一篇篇佳作就这样诞生了。

学生习作创新的教学策略 篇4

一.创新的前提

1、创设松宽氛围。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建立起一种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 使小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地表现自己, 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这样就为儿童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创作氛围。

2、树立创新信心。

童真即具有自然、真实、自发而完美、璞玉天成的特性。我们应珍爱童真, 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信心。允许出错, 保护学生敢创新的自信心。这样, 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创作欲会越来越强烈, 从而达到了发展与创新。

3、尊重学生的心理。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中还就学生习作做出了导向:怎么想就怎么说, 怎么说就怎么写。实际上, 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也许那种充满童趣, 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 对于教师来说是那样的浅显而直接, 但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习作者主体的真实反映, 如果教师横加指责, 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 从而抑制其个性的发展。

二.创新的来源

1、深入生活。

创新来源于生活, 而不是书本。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走近生活, 扩大视野, 从中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社会的丰富多彩, 从中丰富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创作素材的积累, 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 有源之水”。

2、放飞想象。

让学生大胆地放飞想象, 鼓励学生创造,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在平时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广征博采、丰富的表象和广阔的知识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

三.创新的方法

1、从不同的角度。

从不的角度, 不同的渠道来引导儿童不受拘束地写出自己的世界来, 在“无的放矢”中, 让天真得以流露, 让童趣充分展示和再现。让学生大胆尝试, 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尝试新的角度, 新的体裁, 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2、从不同的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训练时, 在充分发挥课本上的听说训练作用的同时, 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 向不同的学科延伸。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利于个性发挥、张扬的多种训练方法, 不断强化、巩固学生个性的形成。

3、从不同的类型。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喜好, 让学生有权选择自己“乐于采用的训练形式”, 通过多样化、多渠道、多类型的训练, 不仅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同时在表达中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发挥。

4、从不同的方法。

⑴集体讨论法。集体讨论法就是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 全体参加者畅所欲言, 既互相启发, 又互相修正, 集思广益, 使答案或解决办法臻于完善。⑵定势打破法。即向学生提供某种“功能固着”和“习惯定向”性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主要是, 提高学生克服定势消极影响的能力,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创新的评价

习作创新 篇5

说起写作文,学生怕写,老师难教。这真实地反映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有的学生抓破头皮,就是写不出来,我想这主要是与学生缺乏习作兴趣、习作的素材,缺乏表达的语言,缺乏写作的基本方法等息息相关的。然而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写作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创设不同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舞台,向交际的对象陈述自己的想法。因此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对于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

1、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作激情。

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美妙的意境,1

从而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文章的精华部分,引导学生去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就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体会,然后启发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且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畅所欲言,用自己简单质朴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的花。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对作文感兴趣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2、在仔细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我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自然界中,天地万物、山川树木、飞禽走兽、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是写作的题材。如果对这些漫不经心,一写作文就感到无话可说,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分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到了上写作指导课时,学生兴趣浓厚,纷纷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告诉我:其中有观察人物的、有观察景色的。。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引导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1、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善于表现自己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给他

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将优秀的作文在班级黑板报中展示;二是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选,把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文编入发给学生做留念;三是选出最优秀的学生习作向各类报刊杂志投稿。这样,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得到前进的力量,就会激起一股强大的创作动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作文能力参差不齐,同一事物,他们的认识也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也有差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框死,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作文思路和表达方式,一旦发现学生习作有新意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作文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开发思维能力,激发创作积极性。

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呢?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教给学生作文格式和技巧本来是非常有益的,但学生作文往往因此容易形成一种定型思维,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打破这种作文心理定势,久而久之,学生的创作思维就会严重停滞。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只是写妈妈怎样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篇一律。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力求把人物的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

2、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在使用同一材料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有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就拿《桂林山水》来说吧,从古到今的文人墨客写了无数文章来赞美它的美丽、感叹它的奇景,就连外国人也为它写诗作文。然而我们课本中的《桂林山水》却从事物的特点出发,写出了新的感受,讴歌了祖国美丽的河山。无一处言美,但美又无处不在。在这种诗情画意之中,渗透着作者新的体会和新的认识。在写《我的家乡》这篇作文时,学生既可以写家乡的美丽风光,丰富的物产,也可以歌颂家乡人民的勤劳勇敢,热情好客。

3、同一内容可选择多种体裁。

例如:在写《我们的校园》时,可以记叙和抒情,可以写成说明文,可以议论校园设置得好不好,还可以假想未来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教师的评价

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学生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

习作课堂上的创新思维 篇6

1.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学生的语言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语言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他们的语言冲动绝不会等到语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语言都框定在语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厌学误区。因此,语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2.挖掘习作资源,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1)情节扩展式。例如,《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竺爷爷的动作,推想他的内心活动,把这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2)文尾续写式。如根据《天鹅的故事》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鸟也有人性》;根据《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我长大了》;根据《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我的榜样》。(3)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练习。

二、强化创新训练是关键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习作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习作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习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想象)。

2.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训练思维的变通性。想象以事实为根据,是在事实基础上展开的。因而在习作教学中要利用简单的图形及图形组合,使学生从形及物,从物及事,从事及理,逐层地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习作时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启发学生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什么事物?学生说:“想到教鞭、公路、独木桥、粉笔……”我又画“~~~”线,学生说:“想到心电图、海浪、山头……”接着启发学生,能回想一下和这些物体有关的事情吗?回想一下在这些地点你曾有过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大海,想到在海边被巨浪掀翻,有惊无险的事情;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心电图,想到那天爸爸突发心脏病,我与妈妈送他去医院作心电图的情景,当时我心情特别紧张,我盼望爸爸赶快好起来,我会好好地孝敬他。看到一个长方形,学生们有的把它想象成了一块布,使它有了色彩:有的把它想象成一台收录机,使它有了声音;有的把它想象成一个游泳池,使它有了激烈竞争的场景……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从生活的事例中感悟真理。训练至此,学生想象的翅膀已经展开,但在培养创新能力上还要再上一个台阶。这时,我请学生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不同的图形,而后对学生说,请你选择其中的图形,任意组合,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时有的学生将长方形和曲线组合在一起,有的同学将梯形和圆组合在一起,围绕着组合的图形,展开想象,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经过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尝到想象的甜头,从而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善于想象。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营造愉悦氛围是保证

1.营造氛围有利于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精神状态。

2.营造氛围有利于学生放胆表达。习作课上让他们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定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过去的习作教学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现在,在习作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表达方式上更加自由,无论是写人、记事或者是写景状物,我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倾吐,只要文通字顺,言之有序,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如一次习作训练,以“笑”为写作范围,展开想象。我先启发学生,笑有多种多样,有大笑、微笑、苦笑……让学生自拟题目,自由表达,可以选择任何题材和体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没有了顾虑,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写《老师的微笑》,有的写《他笑……》,有的写《一个不会笑的同学》,学生尝到了自由表达的甜头,习作积极性高涨。

3.营造氛围有利于交流合作。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形式。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习作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

4.营造氛围有利于激发创新动机。目前的习作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错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就习作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习作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习作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创新首先要求学生习作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让学生各显其能,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表达。内容要给人陌生感,要让学生不断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独立的认识,写出独特的感受,发表独到的见解。力求写出贴近时代生活、充满时代气息,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习作。其次要求语言创新。字词的不同组合方式,巧妙改变语言搭配习惯,能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坚决杜绝空话套话,让学生在语句畅通的基础上创新出生动活泼、有色彩的个性化语言。使原来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传统的语言表达手法不再成为唯一。如写榕树,我带领学生看学校里的榕树,要求同学写过的比喻句其他人不能再写。谁先用,谁就有这句话的使用“专利”。这样做,使学生们写出了如“一棵棵榕树像绿色的帐篷”,“又像撑开的一把大伞”,“枝条粗细不匀,叶子一般大小,真是迷人”等等,这些优美的、与众不同的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构思巧妙、想象丰富。

学会创新,享受习作的快乐 篇7

一、在生活中寻找、充实作文素材

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是学生认识生活, 并参与生活和体验生活。为此, 教师要做的是:一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并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通过观察, 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的素材, 从而进一步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感受大地的变化;引导学生走进家庭, 观察爷爷奶奶的勤俭, 爸爸妈妈的关系等等。二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进行社会生活实践, 如参与家务劳动等。三要给学生提供亲自感受生活的机会, 收获真实生活, 引发习作的动机。四是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通过相互交流, 增加信息量, 提高表达能力。

二、创新教学的概念及内涵

创新教学就是根据相关理论, 采用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手段, 创设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自由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不但是一种教学思想, 还是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本质就是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能力。

实施创新教学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树立创新教学思想。要以学生为本, 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上, 要使传统的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融为一体,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方法上,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管理上, 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兴趣培养, 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 实行因材施教, 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将“创新”思想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三、拓宽训练时空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限制———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 学生也许会因为缺乏习作的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 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地记下来。作文课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和提炼,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教学在小学作文指导中的运用

小学作文的写作就是要求学生把平时所听、所见、所想的或是亲身体验, 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它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搞好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创新性的指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欲望, 使学生在动中思维, 在活跃的气氛中快乐学习、构思, 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写出自己的收获, 写出自己的感受及心情。

五、创新作文课堂教学

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课堂教与学的氛围, 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教与学的互动。课堂上让他们有话便说, 有事便叙, 有情便抒, 有感便发;写文章时可长短不拘, 格式不限, 久而久之, 作文课堂便进入了学生的生活, 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 这便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让学生对作文本身感兴趣, 在作文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快乐感、成就感, 这是作文进入学生生活的关键。

六、强化创新思维训练

1. 冲破思维定式, 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的思维定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 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 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2. 启发相关联想, 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 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3. 充分展示个性, 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 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 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利用网络优势促进习作创新 篇8

一、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势, 创设多种情境开展网络习作训练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 我们要吸收传统作文训练形式的精华, 发挥多媒体网络的技术优势, 将图画作文、音乐作文、影像作文等习作训练形式加以整合;或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发挥多媒体网络资源优势, 开辟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产生了很多和传统教学模式迥异的现代网络教学技术新形式, 如BBS系统、多媒体教室、网络图书馆等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 以个人自主的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专业作文网站、网络作文论坛、BBS习作系统、网络图书馆等辅助形式, 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开阔师生的视野,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发挥互联网的交互优势, 培养网络环境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意识

网络的开放性, 使学生可以面对无限广阔的写作对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学生的习作可以展示在无数读者面前。网络的虚拟性, 使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我。

网络的优势, 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为数众多的欣赏者, 更在于提供了一些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读者在网络平台上看到学生的习作, 可留言、回帖谈自己的感想、意见……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作文观, 也增强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发挥多媒体网络作文的开放性优势,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 鼓励学生创新。

传统的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写四平八稳的文章, 在评价中能得高分的往往是一些没有个性、没有创意, 但却符合阶段性教学目标的、“中规中矩”的无生命力的文章。而在网络写作环境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作文的内容与形式上大胆创新, 写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习作。

2. 允许学生出错。

在传统写作教学中, 学生的错误常常被刻意放大, 学生不得不在教师的指导下作精细的修改, 这样就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信心、作文灵性。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自由表达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误, 并在多次的习作和主动修改中逐步提高习作水平。

3. 减少学生对“规则”的畏惧感。

习作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一、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培养。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课堂上敢想、敢问,通过想和问,一点一点激发创新兴趣。

(一)营造学生阅读的氛围

针对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读物,希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语、成语接龙、歇后语对接、讲故事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会,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二)告诉学生习作的方法

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说说自己在写同类文章时,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然后进行仿写、叙写。趁热打铁,读写迁移,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如在读完《走进大自然》后进行续写,读完《三味书屋》后仿写一篇《我的小屋》,学完《爬山虎的脚》后仿写一篇植物。总之,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得轻松练得愉快。从学到仿,然后是创造写,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人物形象丰满,人物语言生动,故事情节曲折,事物描写细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注意抓住课文描述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对原文进行补充或拓展。

《普罗米修斯》一课有许多情景课文没有深入地描写。教学中的有几个小细节,我就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大胆想象:

1.看到人们没有火的痛苦,同学们很痛苦,说明你们很有同情心,同样,普罗米修斯看到人们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此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

2.从没有见过火的你,此时知晓了火的用处,你最想干什么?看着人们艳如桃花的灿烂笑脸,看着人间富有生气的袅袅炊烟,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点什么呢?

3.普被宙斯用铁链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他还会遭受什么痛苦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他坚持着不屈服,你想对他说什么?

教学中这几处句的训练,犹如一根彩线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串联了起来。学生通过这样说的训练,层层深入,步步含情,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深刻地反映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追求和发现文章中或生活中的美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在追求和发现中感到兴趣盎然,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画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画,那么我们的作文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于是在这篇文章教学之后,让我对作文也有了一定的感触,同一题材的作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于是我在一场大雪之后,进行了一次尝试。

1.引导学生立意可以多角度

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如儿童感受到的是雪的乐趣,如打雪仗,堆雪人,摇雪树……诗人感受到的是雪的浪漫,可能会以诗的形式抒写对雪的赞美。但这场雪也给有些人带来了困难,大雪封门了,物价上涨了,无家可归了,甚至亲人失事了……在这些人的眼里,也许雪就是可恶的,不再是可爱的,浪漫的。雪中自有真情在,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大家自发伸出援助之手,不再是“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那个年代,于是,歌颂人间真情的文章就会应运而生。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自由的发挥,不给他们思想空间的限制,课堂写作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了。

2.设定的体裁可以多角度

如:围绕大雪这个主题可以写成记叙文(记事、写人、写景),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散文。体裁不同,可以让同一主题的文章写得多姿多彩,富有新意。只有让孩子们乐意去写,才能看到精彩的文章。

3.写作的内容可以多角度

从内容上来说,可以描写雪中、雪后的美景;可以写玩雪、打雪仗、堆雪人时的快乐、有趣;可以写雪中大伙齐心协力铲雪清扫道路的情景,可以写雪中互相帮助时的感人一幕;可以写大雪带给人们的困难;可以写雪后给受难群众送困难的事。以前,也让孩子们写过雪,告诉他们应该先写雪前,再写雪中,后写雪后。可是,孩子们都一脸苦相,一问才知:“老师,雪是在昨晚下的,我睡觉了,没有看到,怎么写呀?”的确是这样,没有观察学生是写不出来的。只有经过他们观察后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呀。

4.写作的题目可以多角度

习作前,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题目的交流讨论。因为根据不同的立意,不同的内容,写作的题目是不一样的。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定出了“雪景”、“雪趣”、“堆雪人”、“打雪仗”、“雪中感人的事”、“雪中送炭”、“风雪无情人有情”、“感人的一幕”、“团结就是力量”、“雪夜温情”、“雪中情”,也可以取“下雪的烦恼”、“可恶的雪”等等的题目。这样学生的写作思路拓宽了,课堂的习作难度也就降低了很多。

让学生抓住细节思考创新习作路径 篇10

关键词:抓住细节,习作创新,策略思考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也发现学生阅读质量处于上乘的习作却是那样的平平, 学生写不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作文又说明了什么?窃以为我们小学生的习作都有好高骛远之嫌, 也都有其揠苗助长之嫌。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努力借它山之石则达到一定的攻玉效果, 让学生抓住细节, 为学生铺设了创新习作的路径

一、创新习作路径需抓住品读细节

教育教学的诸多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一定的阅读基本功和阅读感悟的创新,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是习不出比较高质量的文章来的, 因为习作需要一定的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不要去讲究高、大、洋, 不要去因为死死抱住所谓的创新阅读不放, 把学生引入创新阅读的死胡同, 减少学生品读文本语言的时空。所以,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比较关注语言文本的语言文字的咀嚼, 让学生咀嚼到作品语言浓郁的芳香。虽然小学语文教学比较淡化了修辞手法和语法的运用, 但笔者善于抓住一些特殊的词法和句法的表现形式, 抓住一些修辞格的特殊表达效果, 使学生能够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品尝到它们的艺术效果。譬如苏教版4年级上册的第10课《九寨沟》, 作者以生动、流畅的笔触, 精心描绘了九寨沟瑰丽的自然景观。教学珍禽异兽的种种表现时, 笔者就利用SMART技术将动物的形象声形并茂地呈现出来, 然后让学生去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 使学生比较有意识地感到, 作者之所以能够把这些动物的特征写得那样的传神, 就是恰当地运用了表现动物活灵活现的动词。如写“金丝猴”说它“攀吊、眨巴、窥视”;写“羚羊”说它是“窜、消失”;写“大熊猫”说它是若无其事地坐、咀嚼”;写“小熊猫”说它是“美滋滋地照镜子”。学生在读时, 还让学生去模仿这些动物的样子边表演、边朗读。为了能够读出效果, 还让学生在读时怎样把这些表现动作行为的词读得活灵活现, 真正表现出这些动物的特点。

二、创新习作路径需抓住欣赏细节

我们都知道, 小学生习作的素材比较普遍, 题材也比较广泛。但学生每每拿起笔来却是感到束手无策, 这里面最起码存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平时根本就没有很好地去欣赏自己周围的美, 让好多好多的美就从他们的眼皮子底下悄悄地溜走了。既然是雁过流云, 在小学生的脑海里怎么可能去建立深刻的印象呢?其二, 平时虽然小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观赏到身边那一连串的美, 但有时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 茶壶里要得嘴里倒不出, 或者就是嘴里没法去倒。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创新习作的路径完全需要我们让学生在平时很好地抓住欣赏的细节。笔者是这样去让学生欣赏的, 首先是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看清所有的美, 就是清楚色、形、状的表现;其次是把耳朵张得大大的, 力求听到动物声音的粗细, 还力求听到动物声音似曲谱一样的悠扬婉转;再次是把鼻孔、舌苔都用起来可以去嗅嗅, 可以的话还可以去尝尝。这只是让学生去观赏, 但还没有达到完全品尝的境界。要想能够真正意义上抓住细节, 还应当让学生用上自己的大脑挖掘自己所储存的词汇去进行表达, 用上自己的嘴巴去倾诉自己所观赏到的无限的美和不尽的美。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实践,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对校园的花圃进行观赏, 一大组观赏后进行表述, 另一组则不去进行表述。后来在学生以“我看到的美”进行比较简单的现场练笔时, 表述与否直接决定着习作的质量高低, 很显然, 表述学生的习作普遍高于未表述学生的习作。这样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小学生完全有习作的潜能, 他们在具体的习作中也完全可能去创造, 如果我们比较重视学生平时搜集美的细节, 那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则完全可以下笔如有神的。

三、创新习作路径需抓住互动细节

平时或者说是以往学生的习作, 我们完全可以说是比较封闭的。何谓学生习作的封闭?那就是每个学生的习作只是我们老师看得到, 优秀的习作其他学生欣赏不到, 问题较多的习作别人也不能知晓其中存在的问题。即使是老师已经批阅的习作, 对每个学生而言也是不屑一顾的。这就从某些意义上说明, 学生的习作只有习作时的重视, 而没有诸多习作后的反馈, 尤其是不少学生都陷于习作的诸多麻木状态。这样的习作对学生的发展可能性不大, 对学生的提高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全体学生习作提高则完全是微乎其微的事情了, 那学生阅读与习作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 笔者完全可以这样说, 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小学生习作,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开放其习作,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直接介入到学生习作互动中来。笔者曾从一资料上看到一初中语文老师做过这样的思考, 同时也做过这样的实践, 其结果是成绩斐然。就在自身小学习作教学中, 借鉴其经验, 也获取了初步的实践效果。现在学生家拥有电脑的比较多, 平时与家长们接触, 家长感到比较不能接受的是孩子沉溺于电脑游戏。因此笔者就在班级上建立起习作QQ群, 学生可以利用QQ向自己的好友发送自己的习作文件, 进行习作交流。先是几个好友之间的交流, 然后发展到所有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习作交流在某些意义上起到一定的互动效应, 有学生开始向自己的好友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用词和标点方面的建议, 有时学生也竟然在电脑上争论不休。作为老师当然也就变成这QQ群当中的一员, 平时学生的习作还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有时还竟然让笔者哭笑不得。“这写的些什么?”但看到一些学生的建议, 也让我眼前一亮。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习作创新 篇11

[关键词]习作;兴趣;培养

一、激发兴趣,唤起写作欲望

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最好的老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写作思路自然会从闭塞到通畅,豁然开朗。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写作环境,多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同时要求他们在生活中多进行观察、实践,通过亲身体验生活,丰富了写作情感,唤起写作欲望。如:在指导学生的写作《我的课余生活》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课余生活中最喜欢做的游戏是哪一种,并把游戏规则说清楚,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发言。最后,我在同学们说的游戏中选了大多数学生玩过的,爱玩的游戏――“贴嘴巴”,带领他们玩了起来,游戏时,同学们喊啊!跳啊!玩得可开心啦。当游戏结束,我趁热打铁:“你们能不能把刚才玩的情景写出来呢?”同学们欣然动笔。一挥而就,结果,大多数学生写得生动、有趣,把游戏的过程写得有条有理。

二、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俗话说:“多读胸中富,多写笔生花”,这句话说得很实在。如果学生心里无物,也就不会妙语成串。要丰富学生的头脑,为写作积累素材,靠的是大量的阅读。阅读既要重视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而我们的学生生活范围很有限,为了让他们达到多读多写的目的,我除了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外,还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 引导学生阅读时,必须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进行熟练精思,更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如在阅读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等都要进行摘录,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写作的内容就会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绝。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读、讲故事活动,使学生的阅读与口语交际能力相辅相成,并逐步养成广闻博记的习惯。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也逐步增强了,学生作文时就会有写不完的话。这就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引导观察,勤于动笔

小学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学生写日记。生活、学习有感受时,动笔记一记。还要注意倡导学生每天休息前把当天最难忘的经历或感受记上几句。这些日记应不拘形式、不管长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权利,欣赏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设置阶梯。如可把写日记的训练过程分为三步:第一、能写就可记优,目的在于鼓励动笔;第二、能坚持就是胜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第三、一写得清楚具体,语言优美准确,目的在于训练运用语言,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四、下水引路,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郑益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教师首先打好腹稿,将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用密切的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而作文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示范,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五、丰富生活,增强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这使他们对作文产生厌恶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贴近周边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为学生作文积累第一手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游戏、郊游等,这既丰富学生的生活,调节学生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思维上潜在的天份。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真实、具体、生动,并逐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六、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要学好一样东西,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良好动机,是鼓励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和推动学生创作,培养其创作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办法。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还会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张贴出来,供同学们赏读,并在课堂上为之大喊大叫,制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学生更因自己写出的文章得到发表,受到赞赏,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七、做好批改、讲评

精心评改学生的作文,也是培养学生爱习作的重要环节,我们知道,小学生能成文一篇,并非易事。在他们看来,花力气写了,已达到了自己的较高水平。交给老师评改,指望有所肯定与指出,以便看到并从中获取最高启示,因此,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之后,他们急切地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都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鼓励,获得自信。评语便是教师的观点,这一观点对学生是具有导向作用的,有影响力的。在批改作文时,我们要时时处处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带着一种“寻宝”的心态,一种准备欣赏精彩节目的情绪去“读”学生,用心去体会,尽可能地从他们的文章中挖掘出闪光点。如:别致的题目,好的开头和结尾、一个精彩的词句等,都给予肯定的赞扬,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积极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多读多练,作文教学质量才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孔连根.培养小学生习作兴趣[J].中小学作文教学(小学版),2014年,Z2期.

[2]罗洪卫 激发小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J].考试周刊,2013年,35期.

四环节习作创新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篇12

一.模式结构

我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并应用了“说—写—改—评”四环模式, 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说:作文时, 先提供话题或材料,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叙述、或描写、或说明、或议论。“说”的关键在于敞开心扉, 大胆地表达, 不可以追求表达得通畅不通畅, 精彩不精彩, 正确不正确。

写:让学生把在所说的内容再深度地思考一番, 注意前后的连贯, 语意的通顺, 词句的准确, 思想意义方面的积极向上, 然后在安静的氛围中独立写作。

改:先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自己修改, 力求文通字顺, 再让同学互相修改, 圈点精彩之处, 指出改进的地方。

评:主要指教师的讲评。教师根据作文的具体要求, 赏析学生的成功之作, 指正学生的败笔之处。

二.模式应用

下面以“人物描写”为例, 谈谈这一模式的具体应用。

师: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里描写等,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 自己最想描写的人物是谁, 最想描写这个人物的那个方面。然后把你的描写说给大家听。

生:爸爸是个农民工, 他的额头布满皱纹。爸爸大笑时, 那皱纹就像海风吹起的波浪, 欢快地跳跃;爸爸忧愁时, 那皱纹就像低沉的五线谱, 仿佛唱着《路在何方》的曲调;平日里, 爸爸的皱纹像蜘蛛网, 随时准备着捕捉飞虫。

师:农民工的生活是艰辛的!你通过刻画爸爸的皱纹来反映这种主题。你的三个比喻有一波三折的精彩。

生:明天又到发试卷的时候了, 我高兴得难以入睡。我仿佛看到了老师高举着我的试卷, 那试卷好像胜利者手中的一面红旗。我仿佛看到老师对我的盈盈笑脸, 那笑脸好像绽放的花朵。我仿佛听到老师表扬我的声音:看看, 看看, 人家沈露是什么成绩, 又是一个满分, 又是全级第一名。而你呢?郑红红, 站起立, 你又是不及格, 又是倒数第一。一提到郑红红, 我的心咯噔一下, 战栗了。郑红红是我最好的朋友, 她不爱学习, 成绩差, 老师经常批评, 但她很自尊。我想, 此时此刻的郑红红也没有入睡, 她盼望着天永远别亮, 她盼望着老师明天生病了, 不来发试卷, 她幻想着自己的试卷被阅卷老师弄丢了。哎, 明天, 我和郑红红怎样相处呢?

师:你的这番话是心里描写。写得很精彩。你通过主人公“我”的心理描写, 反映了矛盾的心理。这段描写中, 既有“自我”描写, 又有“替代”描写。老师发试卷的前夜, 郑红红是怎样想的呢?“我”根据她以前的心态揣测她此时此刻的心理, “她盼望着天永远别亮, 她盼望着老师明天生病了, 不来发试卷, 她幻想着自己的试卷被阅卷老师弄丢了。”这就是替代描写。

师:请同学们用描写的方式写一段话, 修改后抄在本子上。

生:马老师的微笑是很难察觉的。有时, 她的眉头微微地向上一挑, 有时, 她的嘴角微微向下一撇, 有时, 她的眼睛微微一眨, 有时, 她的鼻子微微一抽。这微笑实在是“微小”啊。

师: (评语) “四个‘有时’说明马老师轻易不微笑的性格特点。眉头一挑, 嘴角一撇, 眼睛一眨, 鼻子一抽, 这些词语运用得很准确, 任何人无法为你更改。四个‘微微’写出了‘很难察觉’的原因。结尾句诙谐幽默, 真是画龙点睛。从这段写话中可以看出, 你是个平时善于观察的孩子, 而且是个很细心的孩子, 所以, 你把老师‘微小’的微笑都看出来了。你又是一个爱读书、爱积累词句的孩子, 所以, 你把老师的微笑写得很精彩, 让老师佩服。老师给你满分是100分。”

生:操场边上有桃花、杏花、梨花, 还有我们叫不上名字的花。每一树花儿都好看极了。我问王小丽, 怎样描写这些花儿呢?王小丽说:“我爸爸早就逼我背会了朱自清的《春》, 我们仿写不就得了!”王小丽说完就朝我做了一个鬼脸, 然后背出几句来:“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争着赶趟儿。这些花儿,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闭上眼想想, 桃儿、杏儿、梨儿, 馋得叫你流口水。”王小丽背完, 又做了一个馋人的鬼脸。我一听, 觉得她背的这些话还真写得像。

上一篇:工作状况及成因分析下一篇:英语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