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状况及成因分析

2024-09-26

工作状况及成因分析(共5篇)

工作状况及成因分析 篇1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和推动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培养学农、爱农、乐农并自觉献身中国农业事业的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规律及路径研究》课题组,对省内外十一所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抽样专题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涉农高职学生思想状况的一些特点。

涉农高职学生思想状况特点

涉农高职院校具备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又有农业行业的特殊性。涉农高职学生既具有当代高职学生的一般特点,又有农村青年的特殊印记,他们中的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多数属于多子女家庭,他们朴实、勤奋、进取心强。但是,由于受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缺乏甄别能力,表现出其在思想认知、个性心理和行为方式方面的一些矛盾特点,具体表现在:

1.底子薄有个性,基础弱有特长

涉农高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如在对“你的家庭经济状况是”一项调查中:富裕家庭占3.97%,中等家庭占59.00%,困难家庭占37.03%;在对“你的生活消费状况是”一项调查中:每月生活消费在300-500元的占28.53%,在500-800元占45.77%,在800-1000元占20.18%,在1000元以上仅占5.52%。拥有网络条件几乎是个“空挡”,很难从网上了解外部世界,知识面偏窄,底子薄,基础弱,如在对“你的入学成绩是”一项调查中:高出录取线10-20分占41.42%,高出录取线20-50分占29.47%,高出录取线50-100分占29.11%。他们既有自我约束力差的弱点,也有依赖性少、自主性强的优点。在“您的课余时间主要是”的调查中,“体育活动、听音乐”是首选,占56.41%,学习或去阅览室看书占46.35%,上网聊天或游戏占36.92%,参加社团活动占到了23.92%。在“您上高职的理由是什么”的一项调查中,依次是“多学些东西,提升自己”占到58.94%,“学习更多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占到53.65%,“找份好工作”占到49.11%;他们勤劳、踏实、简朴,身上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大部分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意识到知识的多少和能力的强弱对自己未来的意义,有一定的学习潜力。

2.价值多元,性格自我

当今世界迎来全球化浪潮,各种思想观念大碰撞,各种文化大交融,在价值观方面也发生了剧烈的震荡,致使青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在“您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中,首选“生命对一个人只有一次,要珍惜”的学生占70.39%;而选择“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社会价值”的学生仅占16.50%;竟然还有13.11%的人选择“如果生无可恋,不如一死了之”。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影响下,涉农学生的理想主义热情减退,性格更加自我,生活情趣趋于庸俗化、非理性化。如在“您最想成为哪种人”的调查选项中,答案呈现多样化状态,有选择“对社会有用的人”,有选择“有能力的人”,还有选择“事业成功的人”、“有权的人”、“有修养的人”和“有钱的人”。

3.道德认知明晰,但知行相悖

涉农高职学生对社会道德和法律认知明晰,对真善美、诚实守信、宽容、责任感、勤俭节约、创新意识、素质能力和法律意识和法纪精神等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普遍认可。如在“您对于大学生在求职履历上作假怎么看待”选项中,“诚信缺失,用人单位应拒绝录用”,位居首位占到61.93%。但同时,涉农高职学生知与行上存在着严重相悖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自我评价不高、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践行效果自我评价模糊,具有内在矛盾性,他们在观念上认同伦理道德要求的合理性,然却不付诸行动或不依照道德要求去行动,“知而不行”或“知而错行”。如在问到“当遇到坏人做坏事时,你会干预吗”问题时,90.57%的人选择了“看情况”。这里的“模棱两可”的“看情况”的观点最终必然会滑向在他人身处危难时、在面对社会的不良现象时,表现出冷漠、麻木不仁、充当看客。表明了涉农高职生的道德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未形成良好而自觉的行为。

4.政治理性务实,困惑与希望同行

涉农高职学生政治方向明确,旗帜鲜明,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如在“您对中国发展前景的看法”问题调查中,81.43%学生选择了“中国发展成就辉煌,崛起指日可待”;在“您对当前国家宣传的‘中国梦’的看法是什么”的选项调查中,64.74%的人选择了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梦。但部分涉农高职学生在政治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上,呈现出困惑与希望同行的矛盾认知。相当一部分人的政治意识被物质、金钱等所遮蔽和消解,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取向呈现矛盾状态。如在“对下列观点,您赞同的是”调查中,选择“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行”的人占24.61%。

5.专业思想不牢固,学农但难爱农

涉农高职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学农难爱农。如在“您认为学习涉农类专业是否有前途”选项中,超过60%的学生不清楚。选择农业院校,对于多数人来说,多少有些无奈和失落;在关于“你对国家有关‘三农’政策及涉农高职学生就业政策是否了解”问题调查中,认为“很了解”的仅占18.87%,有所了解和不关注的分别占52.26%和28.87%。据访谈记录,涉农高职学生真正愿意去农村就业的学生不到被调查者的一半,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不愿意深入农村、服务农村,缺乏为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意识。

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1.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大学校园里也引起强烈反响:价值取向由精神尺度趋向物质尺度;贪图享受、拜金主义;崇拜自我,个人主义盛行等。赚钱成为一些学生的首要任务,并将其作为展示自己才能的表现形式。涉农高职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生活视野较窄,为改变自己的农民“落后”身份和家乡贫穷落后面貌,他们也重实惠,轻思想,人际关系功利化。专业思想不牢固,学农但难爱农。

2.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当教育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中存在一定“失真”现象,带来了知行分离现象的蔓延。在不少学校德育被当作“软指标”,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华而不实。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在教育理念上只注重一般道德知识教育,却忽视道德践行,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在内容传授上过分强调先进性道德的提倡,考虑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多,而忽视宣传广泛性的道德要求,考虑学生个体要求的少,致使德育“可敬而不可行”;在德育方法上过分突出主导者的地位,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在德育评价上学校只强调“知”的评价标准,忽视了“行”的评价指标,从而造成知行分离。

3.城镇化进程中的家庭教育的缺位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社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特别在广大农村,城镇化道路成为必然选择。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明显,家庭关系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是面对城镇化道路家庭教育的缺位,家庭德育的处境极为尴尬。现在的高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身份,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先辈的宠爱之中,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随意偏袒孩子的过失,致使一部分孩子在价值判断上失真,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城镇化进程中的家庭教育的缺位,久而久之使青年在行为选择时茫然无措。

4.涉农高职学生的个体因素

高职生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缺乏良好习惯养成的个体因素,是他们产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的主观因素。高职学生的年龄和经历决定了他们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主体的道德实践活动是知、情、意、行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起动力作用。道德意志则直接决定着道德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它是道德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决定性机制。部分学生不仅缺乏道德意志的锤炼,而且缺乏基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培养,造成他们道德心理的不成熟和矛盾。心理适应力强,然而自卑感也强。

鉴于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及成因,笔者所在的项目组经过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特别是结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积累的经验,探寻出了一些具有涉农高职教育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对策和路径,像主辅结合的课程路径、主题推进的活动路径、农蕴深厚的校园文化路径、深度合作的社会化路径、温暖贴心的服务路径。在此基础上,创新构建了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成长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三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建了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导,领导牵头,机构保障,活动推进”的运行机制。这些对策、路径和教育模式已经和必将在深化和推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农、爱农、乐农并自觉献身中国农业事业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殿红:《基于生态住理论的涉农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8期。

[2]徐永慧、郭艳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北方经贸》2012年第3期。

[3]钱昌照:《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蕴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期。

工作状况及成因分析 篇2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差异会在日常教学中慢慢显现出来。在中小学教学中,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促使教学正常开展,学校应有意识地对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比较。

1.教学观念方面。

师范类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教学观念,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考虑教学观念的科学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教学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下,师范类教师比较关注素质教育的要求,而非师范类教师则不太关注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一差异导致了教师对教学观念的理解不同。

由此可见,相比非师范类教师,师范类教师更加重视教学观念,更愿意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2.教学效率方面。

教学效率方面的差异是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教学能力差异的重要体现。师范类教师往往基础扎实,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较高,因此在教学中,师范类教师的教学效率会比较高。

3.时间把握方面。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师范类教师对教学时间的把握更为精准。师范类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往往会事先进行细致的计划,并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有效调控,严格执行,因而师范类教师组织的活动一般不会出现不受控制的情况。虽然非师范类教师也学习过专业理论,但总体来说他们对理论的掌握并不扎实,执行能力也有待提高。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非师范类教师对时间的掌握不够精准,可能会出现不受控制的情况。

4.训练方式方面。

师范类教师受到过专门的训练,因此他们对训练方式的选择会更加准确,对训练时机的选择会更加科学。

5.活动组织方式方面。

师范类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更为灵活和有效,而非师范类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则比较呆板。实际教学过程复杂多变,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思想、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6.教学实践方面。

相对来说,师范类教师的实践经验更为丰富,这主要是因为师范类教师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计划地进行实践。这些实践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有巨大的帮助作用。非师范类教师虽然能够通过其他途径建立扎实的理论体系,但是却无法进行充分的实践,因而实践经验有待提高。

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获得认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从实践方面来看,师范类教师比非师范类教师更有优势。但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有些非师范类教师的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

工作状况及成因分析 篇3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第一, 在政治态度方面, 关心国家大事, 政治思想稳定、健康、向上。绝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关注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事件以及社会政策等, 对“台独”、“新疆暴力事件”表现出极高的爱国热情, 明确表示自己成人、成才离不开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并且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与时俱进, 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下寻求自身的全面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手段的发达, “90后”大学生能在更为宽广的时代背景下看待政治问题, 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 能够冷静和理性分析政治、社会问题等背后深层次的利害关系。但是政治活动参与热情不高, 主动性不强, 并且明显存在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

第二, 在价值取向方面, 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 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 社会上普遍认为的“叛逆”、“特立独行”等正是这些时代意识明显增强的体现。但“90后”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取向方面更多地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并且存在着价值评价标准的双重性、多样性, 针对自己和别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标准, “90后”大学生习惯于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 对自己却采取利已主义的价值标准。而在理论上的认知标准和实际中践行的标准也有着极大的反差, 对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等行为在观念上认同, 但却不积极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等。

第三, 在道德评判标准方面, “90后”大学生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已经日趋稳定和成熟。他们普遍认同和接受传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评判标准, 而且“90后”大学生也已经不再盲目认同专家权威的说法, 而是更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 衣着光怪陆离、打扮时尚超前与传统的认识和观念格格不入, 这使得他们的道德判断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随着知识层面的提升, “90后”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 但就“90后”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 其道德状况, 特别是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困惑, 并存在着严重的知行不一。

第四, 在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方面, “90后”大学生既重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 也不忽略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相对于过去那种把崇高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高高置于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理想之上, 明显带着现实性和功利性;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更加关注切身利益。“90后”大学生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基础之上, 愿意为社会、集体、他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五, 在学习生活方面, “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 由于学习资源丰富和学习条件便利, 他们从兴趣和实用的角度出发, 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明显的提高, 但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学习过程中缺乏认真系统地累积知识过程。

二、“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成因

首先, 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方面分析, 社会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对生活在其中的人, 尤其是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影响。“90后”大学生正是处于这种社会转型变革的最激烈时期。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成为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最根本因素。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调整也逐步失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公平与效率有失偏差等社会问题, 深深影响着转型社会中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变革前后的巨大反差以及社会上多元化的价值观, 使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 从而普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价格和竞争机制的引入激活了社会经济以使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利益驱动机制成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在整个世界经济大形势下, 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 都使得“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更趋于务实, 比以前的在校大学生更早地考虑他们自己以后的生存发展。

其次, 从学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方面分析, 自教育部发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以后, 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和高考的逐步改革, 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 也进而表现出独立思考、个性自信等的优势, 富有较强的创新理念。但是,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各类职业对学历和文凭尤其是水平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就使得应试教育在竞争社会大背景下仍处于中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之中。教学内容的单一、课堂教学形式的简单和教学目的片面以及教学目标培养唯一等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教育者无暇顾及学生在道德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90后”新一代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不均衡的接受素质教育, 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再不及时引导和加强教育的话, 势必会导致仍然存在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心理, 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的不适应, 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再次, 从家庭环境的影响方面分析, 家庭环境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变化产生“路径依赖”的重要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是“90后”大学生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均为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中深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人的呵护与溺爱, 容易导致自我意识增强, 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问题, 因此性格的养成很容易偏离正常方向。相对比较小的私密空间使得他们只能通过网络来跟完全不相识的同龄人倾诉。在大学之前, 他们几乎是在家长的眼皮子底下来处理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件事情。因此, 抗挫折能力和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待加强, 在这过程当中难免出现浮躁、压力过大而导致一定的情绪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找出原因, 帮助和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最后, “90后”的家庭突破了很多传统, 父母的生活态度有了很大改变, 他们主张独立与开放, 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与高质量的生活,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脱离不了金钱, 不能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化孩子, 势必使他们产生叛逆的心理。同时, “90后”的很多家庭都有过拆散重组的现象, 这样无疑带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痕, 使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 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亲切感。家庭内部问题是导致“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随着社会离异率升高, 残缺家庭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家庭的不幸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安全感, 心理脆弱, 思想偏激。

从个体因素的影响方面分析, “90后”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 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成长阶段,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性格的养成比较容易受社会上各种现象的影响, 因此需要全社会及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以使他们心理和身体上得以茁壮成长、成才, 加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当中, 成为新一代接班人。

摘要:“90后”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选择、理想信念、责任意识以及学习生活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体原因方面分析其特点的形成原因, 能更好地推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把“90后”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林焕章, 英健文, 林良盛.关于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探讨[J].时代经贸, 2008 (1) :49-50.

[2]张强.对“8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J].北京教育, 2007 (11) .

工作状况及成因分析 篇4

目前, 全国31个省份均公布了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 全国GDP增速为6.9%,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式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吉林省前三季度增速为6.3%, 位列28位, 排名倒数第4, 较上季度略微增长 (6.1%) , 东三省增速排名均靠后, 凸显当前东北经济发展形势严峻,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 企业经营困难重重, 并将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传导至商业银行, 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亮起红灯。

二、我省不良贷款现状

(一) 不良贷款的定义

不良贷款相关问题为近年来学术界及金融从业人员研究重点。 1998年5月,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 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 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后三种为不良贷款。贷款分类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是评价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高低和客观反映银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

(二) 全国不良贷款现状

日前, 中国银监会发布2015年二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 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6月末,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0919亿元, 较3月末增加1094亿元;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0%, 较上个季度末上升0.11%。2014年至今, 不良贷款保持上升态势。从结构来看, 截止到今年二季度末, 次级类贷款5301亿元, 占比达到48.54%, 可疑类贷款4377亿元, 占比40.08%, 其余为损失类贷款, 金额1241亿元, 占比11.36%。从总量来看, 不良贷款处于较高水平, 从结构来看, 虽然不良贷款中, 主要是关注类和次级类, 在经济下行环境下, 这两类贷款向下迁移恶化概率大增。

(三) 我省不良贷款分析

1、吉林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研究一个地域的不良贷款通常两个维度, 即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地区金融机构情况及按独立法人主体的地区法人商业银行 (如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非独立法人, 因此不属于地区法人商业银行) 。从图2来看, 我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金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不良贷款总额2014年第一季度为511亿元, 第二季度499亿元, 下降12亿元。2014年第二季度后, 不良贷款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尤其是2015年第一季度末达到533亿元, 较年初增长28亿元, 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增加, 将迫使银行进一步提高拨备水平, 降低银行盈利能力。

2、吉林省法人商业银行贷款分析。吉林省法人商业银行包括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省内法人商业银行扣除正常类、关注类, 不良贷款维持在1.2%左右的稳定水平, 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明吉林省法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相对较好。

从图3进一步分析来看, 吉林省法人商业银行正常类贷款呈下降趋势, 关注类贷款呈现上升趋势, 2014年初关注类贷款占比3.01%, 到2015年二季度, 关注类贷款达到4.3%, 提高了1.29%。 因此考虑到未来经济增长乏力、不确定性增加, 这一部分关注类贷款向下迁移几率大增。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 宏观经济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影响

2003年, 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 吉林省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然而光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具备持续性, 长期的经济上升导致一定的经济泡沫, 产生虚假繁荣, 泡沫一旦破裂, 隐患便会爆发。2013年开始, 我省经济增速下滑, 经济发展问题凸显, 社会需求不足、粮食、煤炭、木材等初级商品价格骤跌, 市场供过于求, 企业资金链断裂, 进而传导到银行引发不良贷款增加。

(二) 经济发展结构失衡

吉林省经济发展长期存在产业结构失衡问题——重化工业占比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老工业基地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问题凸显, 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及民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结构的不均衡极易导致信贷资源投放的不均衡, 银行系统性风险加剧。

(三) 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从2009年开始, 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陆续进驻吉林省发展业务, 并赢得了快速发展阶段, 存款、贷款、利润等指标突飞猛进, 取得了优异的经营业绩。然而银行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 期初的重视业务发展而轻视风险管理为银行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近年来频繁出现贷前调查不足、授信资金挪用、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等问题, 显示出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风险管理文化缺失。

四、政策建议

(一) 积极支持弱周期行业

在经济新常态下, 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特征显著。在宏观经济由繁荣到衰退周期性转换的循环中, 经济总量波动通过产业关联和供求关系在行业层面进行传导, 表现出周期性波动规律。因此, 我们要积极支持弱周期性行业, 如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 以降低整体经济下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二) 差异化信贷政策

我省当前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粮食贸易、粮食深加工、煤炭经销、化肥经销等行业, 这些行业依然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应在传统行业中寻找价值客户,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发展;与此同时, 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 要抓住机遇, 关注新兴产业发展, 对国家鼓励发展的重要领域、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三) 重塑风险管理文化

银行风险管理属于综合性、系统性的管理范畴, 在信贷资金的运动过程中, 需要建立全流程的管理机制, 改变以往条线式管理方式, 采用国际先进的事业部制管理模式, 在大公司模式下, 各部门密切配合, 围绕信贷资金的二重支付、二重回流, 在贷前准入、放款、监控销售回款、还款等环节, 密切关注企业经营情况, 重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永恒主题。在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下, 要时刻谨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原则, 主动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 推动全行业务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转型, 为民生银行百年老店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2015年至今央行已经连续五次降息, 并不断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 银行利差进一步压缩,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式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在这样的金融生态环境下, 银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信贷资产不断恶化, 银行经营面临生死考验。

关键词:吉林省,金融生态,不良贷款,信贷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吉林省银监局www.cbrc.gov.cn

[2]中国人民银行www.pbc.gov.cn

[3]韩笑, 徐少君.我国宏观经济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的实证分析.经营与管理, 2015 (7)

[4]丁立华.浅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8)

[5]李锐.当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思考——以衡阳市某银行不良贷款典型案例为例.金融经济, 2014 (24)

工作状况及成因分析 篇5

根据月度经济景气一致合成指数和滞后合成指数的确认(见图1),2009年2月以来,我国经济景气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第4轮中周期的第1个短周期,2010年1月是本轮短周期的峰顶转折点,此后经济景气转入下降阶段,到2011年9月为止本轮短周期的下降过程尚未结束。

由于本轮短周期是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显示出与前3次短周期不同的“短扩张”型非对称特征。首先,景气上升期出现“急起”局面,波动异常剧烈。在政府超常规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加上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的上年同期基数过低,经济景气出现了罕见的强劲回升,其上升幅度和波峰高度均超过前3轮短周期,而扩张时间只有一年,远低于前3轮短周期近29个月的平均扩张期。其次,景气回落出现“先急后缓”两个不同阶段,收缩期明显延长。2010年2月到9月为景气快速下降期,经济景气从年初的恢复性“名义过热”向正常水平快速回归;从2010年10月开始,景气指数的下降速度趋缓,指数水平处于适中范围,显示经过金融危机冲击后持续两年的大幅振荡,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到2011年9月为止,此次景气回落已持续20个月,超过前3次短周期平均14个月的收缩长度。

从一致合成指数的构成指标来看,反映流动性的M1增速在2009和2010年的超常大幅波动对本轮短周期形态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业增加值,而投资和消费增长的波动相对较小。

由10个预警指标构成的监测预警信号系统(见图2)显示,经济景气从2010年1季度恢复性的“名义过热”向潜在增长水平快速回归,预警综合指数在2010年7月进入绿灯区,表明2010年下半年以来经济运行已经回到景气度大体适中的“正常”区间。2011年以来预警综合指数处于60-65的适度区间内,走势比较平稳。

图3显示,进入2011年,工业生产、发电量、投资、外贸进出口和贷款增速等指标均处于正常区间;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一直处于“过热”的增长水平,CPI由“偏高”转为“过高”;财政收入增长由“过热”转为”偏热”,名义消费增长较快;只有反映流动性的M1增速由正常转为“偏冷”,9月甚至发出“过冷”信号,应给予高度关注。预计到明年1季度,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财政收入和CPI增速下滑的影响,预警综合指数小幅下降到55~60区间是大概率事件,经济景气总体上仍处于比较理想的适中范围。

先行合成指数(见图1)在大幅回落后从2010年10月开始小幅回升,根据短周期判别准则[1],可以初步确定该先行指数在2010年9月形成周期谷底转折点。按此推测,本轮经济景气或在2011年4季度结束下降局面。然而,先行指数此次的回升势头不强,6月份以来出现止升趋稳走势,9月份甚至略有回落,不排除短期内再次探底的可能。该指数以往的超前期不太稳定,且此次已经出现明显超过平均超前期(5个月)的情况,所以一致指数的转折点出现时间有可能推迟到2012年。

从反映上升指标占比的扩散指数DI来看,(移动平均后)先行DI在回升到67%附近后从4月开始出现止升趋降势头,说明先行指标的企稳回升走势不一致且下降指标的比例开始增加。如果该指数继续呈现下降走势并回到50%以下,则先行合成指数将再次出现下滑。而(移动平均后)一致DI在2011年1季度曾回升接近50%线,但其后受财政收入和投资增速由升转降的带动,该指数再次掉头向下。先行和一致DI的走势同样预示年内经济景气企稳回升的难度加大。

综上所述,始于2010年2月的本轮经济短周期的下降期可能会持续到2012年1季度,此后有望进入比较平稳或稳中略升的运行轨道。2011年经济增长呈现少有的速度较快且运行相对平稳的良好态势,符合政府的预期调控目标。但受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二次衰退的影响,经济景气止降企稳的不确定性增大。

二、物价走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CPI和PPI从2009年8月开始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2010年6月以后CPI进入“趋热”区间,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今年6~9月发出“过热”的红灯预警信号。长期以来,CPI和PPI相对于一致合成指数所代表的经济景气变动始终是比较稳定的滞后指标,截止到2009年,两者的滞后期一直稳定保持在7~8个月。据此推断,2010年3季度物价应该到达此轮上升的峰顶转折点。然而到2011年7月为止物价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持续时间达到24个月,从而使物价相对于经济景气变动的滞后时间明显延长。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如前文所述,本轮经济周期形态出现不同以往的新变化,其上升期明显缩短(只有1年),景气转折点的出现时间比正常情况提前近1年半;2)超常规刺激政策使货币和信贷出现超常的过量供给,导致物价的上涨趋势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扭转;3)猪肉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从2010年4季度开始出现过快上涨,对CPI的后期上涨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4)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国际上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并居高不下,加大了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加上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时期,工资、土地和资源等费用的提高,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并最终传导至CPI,而这一因素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本轮物价上涨是由货币过量发行、农产品价格上涨、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输入型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等因素的综合叠加所形成的[2,3,4],但对各种因素作用大小的看法并不一致。为了深入了解通货膨胀的动态成因,使宏观调控能“对症下药”,我们从多方面选择19个指标作为影响物价波动的重要指标,利用改进后的因子分析法,集中得到4个主要影响因子,即国际与成本因素、需求与收入因素、货币因素和外汇因素[5]。通过CPI与4个因子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2000年至2010年需求与收入因素变动对物价变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国际与成本因素,货币因素的影响力处于第三位,而外汇因素的影响不显著。

对于本轮通货膨胀,通过计算各因素对CPI的实际贡献值可以得到,2010年货币因素、需求与收入因素、国际与成本因素对通胀率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64个百分点、0.44个百分点和0.14个百分点。显然,前期货币的过量发行是本轮物价上涨的首要影响因素。但货币因素的贡献从2010年3季度开始下降,而需求与收入因素的贡献从2010年1季度开始快速上升,到2010年4季度,需求与收入因素的实际贡献已经达到1.5个百分点,超过同期的货币因素,成为通胀的首要影响因素。同时,国际与成本因素也呈现上升趋势,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加大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动趋势分析和全年预测

利用多种经济计量模型并结合预警指标信号图(图3)对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和分析结果如下:

1. 如果欧元区和美国不出现二次衰退,3~4季度GDP增长率有望保持在9%左右,全年经济走势比较平稳,年增长9.3%左右,增速较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按季度GDP增长率测量,从2009年2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中周期,2009年2季度至2010年1季度形成第1个短周期的扩张期,2010年2季度以来处于本轮短周期的收缩期,且可能持续到2012年1季度。

2. 随着经济景气的逐渐降温和货币政策偏紧,2011年7月成为物价转折点的可能性很大,4季度开始进入本轮物价周期的下降阶段,年底通胀率有望回到5%以下。预计全年CPI上涨5.5%,超过4%的年初预定目标,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成为1997年以来的次高点。PPI将从8月开始重新转入下降走势,全年上涨6.6%左右。

3.2010年下半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基本稳定在绿灯区的中上部。根据预测,年内工业生产将继续在绿灯区中部小幅波动,走势大体平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4%左右,比上一年下降1.7个百分点,增速适中。

4.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从2010年5月开始一直在绿灯区内的中上部小幅波动。预计2011年投资增长将继续保持平稳,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左右,与上年持平,投资增速适度,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7%左右。

5. 进入2011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出现下降苗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速从2009年年中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8月增长10.4%,已经低于金融危机前的增长平台水平。预测年内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继续保持缓慢下降趋势,全年名义增长16.8%,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但仍处于黄灯区;实际消费增长11.2%左右,增速较上年下降3.8%。

6. 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2010年10月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由恢复性“过热”回到正常区间。2011年2季度季节调整后的进出口总额增长23.5%左右,已低于2005年初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平均增长速度。受欧债危机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长向正常区间的回落趋势可能持续到2012年2季度。如果欧美经济不出现严重衰退,预测2011年全年出口总值可达到约19150亿美元,增长21%左右,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受国内需求下降影响,预计2011年3~4季度进口增速将继续小幅回落,全年进口总值17450亿美元左右,增长约25%,增速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按此预测,进出口总额增长将在绿灯区继续缓慢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36600亿美元左右,增长约23%,贸易顺差1700亿美元左右,比2010年减少130亿美元。。

7.2011年4月份以后,狭义货币M1增速进入“趋冷”区间,显示货币流动性出现紧张情况。预计M1增长率在4季度有望结束本轮下降局面,从明年开始转入新一轮货币周期的上升期。预测年末M1增长10%左右,增速比上年减少11.4个百分点,处于“过冷”区间。广义货币M2增长率在去年大幅回落基础上继续呈下降态势,从4月开始已经低于16%的预定增长目标,9月末M2余额增长13%,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预测M2增速同样在4季度有望止跌企稳,年末增长13.1%左右,较上年减少6.6个百分点。按此预测,货币供应增速将低于GDP增速与CPI上涨率之和。

2011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同样从“偏热”回到“正常”区间。预测该指标将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或接近54.75万亿元,增长15.8%左右,增速比较适中。全年新增贷款约6.83万亿元,较2010年减少1.12万亿元左右。

四、政策建议

近来,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加大了全球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美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5月开始出现明显下滑趋势,8月份接近50[6];欧元区、德国和法国的8月制造业PMI均降至50之下[7]。摩根大通公布8月全球制造业PMI指数降至50.1,为2009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准[8]。

面对国内外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复杂形势,宏观调控既要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又要避免因调控过度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叠加可能带来经济增长下滑过快的风险。应以“抑通胀,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为核心目标,统筹协调各种政策措施。

1. 年内货币政策应以稳为主,不宜进一步紧缩。

由于M1增速已经发出“过冷”信号,M2增速也达到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影响通胀的货币贡献开始下降,所以,当前的货币政策应以稳为主,不宜采取进一步的紧缩措施,而应稳中趋松,适度进行结构性微调。应高度关注政策趋紧对中小企业生产的影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减缓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但需防止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不宜将人民币升值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

2. 多方面入手扭转实际消费增长的下降趋势。

近两年实际消费增速呈下降态势,这显然不利于经济由出口和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变,也不利于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除了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外,目前一方面应从立法和规制等方面下大力气整顿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让老百姓能够放心消费;另一方面应大力推进和规范现代物流建设,尤其是针对目前流通环节层层加价和不合理的垄断收费现象,政府应特别加强微观规制和管理,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效降低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这既是扩大居民消费的需要,也是抑制通胀的有效手段之一。

3. 加大和优化财政投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切实加强“有扶有控”的政策方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抑制高耗能、低产出行业的发展,减少对国际大宗商品和能源的过度需求。同时,以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为重点,加大和优化财政投入,稳定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陈磊,孔宪丽.转折点判别与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2007年经济景气形势分析和预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

[2]张文朗,罗得恩.中国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及其对总体通货膨胀的影响[J].金融研究,2010,(9).

[3]朱险峰.对我国输入型通胀问题的分析》[J].中国物价,2010年第12期。

[4]陈佳贵.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C].中国经济前景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月

[5]陈磊、李颖、邵明振.经济周期态势与通货膨胀成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8).

[6]http://www.ism.ws/ISMReport/index.cfm.

[7]http://www.markiteconomics.com/Survey/Page.mvc/PressReleases

上一篇:倒车入库下一篇:习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