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况及对策

2024-06-19

状况及对策(共12篇)

状况及对策 篇1

近几年来,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也越来越大, 先是对农村中职生发放助学金, 接着从2012年秋季开始, 又对所有农村中职生实行学费减免政策, 同时对于涉农专业的学生和家庭贫困的学生继续发放助学金。在国家如此优惠的政策下, 为何我们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如此难、学生流失现象仍如此严重, 农村中职学校如何才能做到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安置好, 笔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的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经历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和探讨。

笔者认为, 导致目前农村中职学校招生困难且学生流失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

1. 家长观念问题。

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 总觉得上高中考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 才能真正有出息, 才能有一个好前途。并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觉得孩子上职业中专低人一等, 没面子。因此, 相当一部分中考落榜考生家庭, 宁可花高价去求得一张高中“计划外”招生的“入场券”, 也不愿意选择中职。

2. 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一些家庭有的是上学的孩子多、有的是父母体弱多病、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双亡。贫困往往使这些家庭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力不从心。再加上这些家长看到周围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孩子, 一年能为家里挣上万元, 而自己家的孩子不仅不挣钱而且一年还要花几千元钱, 实在不划算, 于是就不支持孩子再上学。孩子经不住父母的劝说和外面世界的诱惑, 便放弃了学业出去打工。

二、学生自身因素

1. 这些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早已经厌倦了学习, 成绩不好, 同学瞧不起, 老师不关注。

恰遇中职招生, 经不住宣传鼓动的诱惑, 抱着一种神秘感和好奇心来到了中职学校。过了三、四个月, 神秘感没有了, 新鲜劲儿过了, 加之他们认为选择中职学校就是来学技术的, 却仍然学习枯燥、乏味、让人头疼的语数外等, 什么技术也没学到, 白花冤枉钱, 于是经不住打工同学的诱惑, 干脆不学了。

2. 这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感情很脆弱, 受不了一点委屈, 经不起一点挫折。

老师的一次批评、同学间的一次矛盾、朋友的一次误解, 都有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而致辍学。还有就是学生在校受到了他人的威胁、勒索、殴打等, 迫于淫威不敢向老师报告, 不得已而辍学。

三、学校因素

1. 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够强, 对学生关心不够, 在批评学生时, 动辄讽刺、挖苦和责骂学生。同时, 部分教师本身就缺乏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实验实训设备和场所不能满足学生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技术, 于是辍学。

2. 学校管理模式与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差别不大, 除了每周有两节体育课和几节实训课外, 其余时间都是在教室里听课。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很少, 缺乏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 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生活早已厌倦, 再加上在外边打工同学的诱惑以及家长的不支持, 于是就产生了辍学念头。

3. 学校对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做得不够细致, 对学生就业企业缺乏认真细致的考察, 学生安置就业质量不高, 很多学生不能根据所学专业对口安置, 大都安置到技术含量低的电子厂。不少学生在学校安置就业后不长时间就因为所在企业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自己本身又吃不了苦而纷纷回家, 家长学生怨言较多, 在社会上给职业学校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不利于中职学校招生巩生的因素,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来尽快扭转不利于中职学校发展的不利局面:

一是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中职学校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扩大对中职生资助的范围, 力争让资助政策惠及农村中职全体学生, 这样可以避免那些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现象的发生。同时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中职学校的财政投入, 不断改进完善学校教学实验实训设备,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充分实践操作的机会。

二是学校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加大对中职学校的宣传力度, 在宣传中切忌虚假过大宣传, 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介绍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就业方向及前景。让家长、学生知道上中职升学就业两不误, 想就业上技能班, 学技术;想上大学上升学班, 参加春季高考, 成绩很好的, 也可以考上本科继续深造。消除社会、家长、学生对中职的误解。

2.继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掌握本专业最新工艺和技术, 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 以增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开发校本教材, 降低教材内容难度, 使学生易于接受,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 组织专人调研市场,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 为社会培养出急需人才。

3.加强学校管理, 严防打架斗殴、抢劫勒索事件在校园内发生。对不服管教、屡教不改、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典型学生给予严肃处理, 以净化校园环境, 确保校园安全。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4. 切实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路子, 建立定向班, 实现“订单式”培养,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 还要做好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工作, 注意收集优秀就业学生的典型事迹材料, 在社会上学生中广泛宣传。

状况及对策 篇2

把握现有住房状况,实现城区居民居住中心战略转移,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推进我市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对市内四区

居民住房需求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及住房发展战略选择上提出建议。

现有住房与居民居住

社区住房调查显示,市内四区现有住房存量相对充足,到2006年6月,拥有各类住房79万套,其中居民自有产权住房51万套,直管公房7万套,单位自管公房、军产住房及其他住房约21万套,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内四区市民的居住需要。住房建成年代较近。1990年及以后建成的住房占总套数的64.3%。建筑结构向框架结构升级,单套面积不断增大。在2000年及以后建成的住房中,框架结构占79.9,9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占到51.8。

从居民实际居住情况来看,市内四区有88.1%的家庭拥有所居住住房的产权或使用权。这些家庭人均实际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家庭拥有住房面积的基尼系数为0.36,住房使用公平程度处在正常范围之内。中低收入家庭人均实际居住面积21.9平方米,比市内四区平均水平少3.1平方米。全市本地户籍居民中,实际居住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家庭有9000余户。有3.5万户有购房需求的中低收入家庭,没有购买普通商品房的实际支付能力。

居民需求与市场供给

居民住房需求调查结果表明,31的居民有在未来五年内购房的意向,相对于潜在的购房需求,当前市场上商品房供给总量明显不足。到2006年7月末,市内四区商品住宅空置面积仅有50.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了47.6万平方米,下降48.5。由于商品房供给不足,促使二手房交易出现跳跃式增长,去年上半年二手房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32.3。这也是导致房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中小户型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给不足。在有购房需求的家庭中,42希望购买面积70〜90平方米的住房,25.1希望购买55〜70平方米的住房。而房地产交易数据显示,2000〜2005年,90平方米以下住房的交易面积只占全部住房交易面积的36.8%,其中7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仅占13.5。中低价位住房供给不足。随着近年来房价的持续上涨,市场上中低价位住房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这与可接受最高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方米以下、最高价款在20万元以下的家庭来说,虽然居民住房需求的价格意向会有一定程度的偏低倾向,但仍能看出市场供给与中低收入居民价格需求意向明显错位。房价收入比过高。按去年商品房价格上涨幅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测算,买80平方米住房就要花费10年的收入,如此高的房价使需求住房的中低收入居民难以承受。

购房意向与保障体系

在住房商品化的形势下,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住房保障体系是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态势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有关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市要在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的指导下,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强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根据居民住房需求调查,有住房需求意向的群体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有能力购买中高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群体,他们能够接受3000元/平方米以上住房单价,承受20万元以上总价款的住房。二是经济条件不足以购买普通商品房的群体。这部分群体有的具备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条件,有的买不起商品房但也不具备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条件。三是不具有购买任何类型住房的群体。这部分低收入群体有的具备申请廉租房的条件,有的不具备申请廉租房的条件。

根据调查得出的群体划分,建议对住房供应进行调整。在普通商品房(限价商品房)的供应上,要考虑与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衔接,以满足两部分群体需求。一是买不起普通商品房而且又不具备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的群体;二是虽然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条件,但因经济适用房供应数量不足而申购不上的群体。应适当加大低端价位的住房供应,在价格档次上保持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房之间的衔接。目前这两个档次价格差距在1000元以上,存在供给的真空地段。要满足部分收入较低、没有经济实力购房而又不具备廉租条件群体的住房需求,可以通过适量推出一些经济租用房,或者租赁型的经济适用房,来解决这部分群体的住房问题。此外,在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福利住房的来源渠道上,除新建住房外,还可以考虑由政府出资购买二手房等其他形式,以减轻财政压力。鉴于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涉及很多问题,建议政府组织有关方面进行专题研究。

长远规划与战略选择

___市内四区三面环海,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地理环境不利于城市扩张。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增大趋势无法避免。因此,应尽早做出住房发展的长远规划。基于我市住房与居民需求状况,建议在住房发展上做出如下战略选择,住宅建设中心向旅顺、金州和开发区转移。这是因为在市内四区中,中山、西岗、沙河口三区可供建设住房用地已经所剩无几,主要新增住房都集中在甘井子区。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趋

势看,向城市周边卫星城分流城市人口是解决城市居民密度过大的有效途径。而旅顺、金州和开发区距离市内四区较近,环境适宜人居,恰是我市未来居住中心的理想选择。

城区居民居住中心转移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可以降低住房建设成本,进而抑制住房价格上涨。目前由于城区土地资源稀缺,住房建设成本居高不下,推动房价不断上涨;而旅顺、金州和开发区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动迁成本低,可以避免因地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可以降低人居密度,改善居住条件,减轻城市负载。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负载能力正面临极大挑战,资源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造成居民居住福利下降,适当分流城区人口是摆脱这种困境的有效途径。三是可以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发展。新居住区的形成,会带动服务业发展,并形成新的商业中心,对经济繁荣有积极促进作用。

我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原因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地域环境区域差异小农意识生态农业科技兴农

我国农村的改革已走过了近30年的光辉旅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我们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村还未真正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那么,造成农村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呢?

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讲,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的总称。但首先表现为经济范畴的贫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因而形成了一种农村贫困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落后实际上是农村的落后。就拿贫困人口讲,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80年代后半期国家扶贫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000万,贫困人口比重降至3%左右,应该说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成就,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农村的贫困还未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已正成为制约社会全面进步的、共建和谐社会的一大突出问题。贫困呈现出了新的特征:第一,贫困人口分布日趋分散,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基本倾向。由过去自东向西18个贫困地带连接成片的基本走势,改变为“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即以大行政区域为单元的贫困区域缩小,表现为乡村级贫困区。这些行政区域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劣,给政府的扶贫也造成了难以到位的不利影响;第二,贫困程度深,生存条件差,脱贫难度大。由于我国目前农村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的贫困,而且较多地表现在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文化贫困、体制贫困并存的一种贫困综合症。形成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而是由经济、文化、环境、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第三,有些地方初步脱贫人口返贫现象严重。由于受国情制约,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很低,目前的贫困线是1998年调整的年人均收入635元。正是由于标准过低并且是以实现了家庭口粮自给的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生产、生活条件尚未根本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一旦受自然灾害或经济波动的影响,就会有10%~20%的人返贫。

二、成因分析

1.地域环境条件是造成贫困的客观原因

自然环境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人类至今为止难以改变和无法完全克服的因素之一。农業生产条件差,农村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生产技术和手段落后、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贫乏、资本短缺等客观条件造成了大量的相对集中的贫困区和贫困人口。

2.农村人口素质偏低是造成贫困的深层次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又是生产力发展中最能动、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竞争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而我国目前农村人口的素质普遍偏低,这不仅表现在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的比重相当大,更表现在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水平低,劳动者的素质低下。据统计,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适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所占的比重低,具有农业生产专业技术的人员比重更是低下,并且分布不合理,又有相当一部分人放弃了专业而从事乡、镇党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尤其是近几年来贫困地区留不住人才的现象日益加剧,稍有一点文化、脑子活的年轻人上不了大学就告别了农村涌向城市打工,人力、智力严重流失。在相当一部分农村除春节以外平常很难看到适龄的劳动力,农村和农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3.国家政策区域差异是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十分明显,形成了经济概念上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等概念。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东南沿海地区位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在各方面享有大量的优惠政策,不仅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资源和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外开放,发达地区人口的观念也明显改变,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竞争观念日益加强。相对而言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起步晚,开发程度低,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4.小农意识是造成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观原因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许多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相当落后,轻商赋役、求全苟安,缺乏进取精神,甚至认为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件耻辱的事情,他们习惯了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依靠土地生产家庭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万事不求人”,把吃饱穿暖当作最高的生活目标,以至许多人抱着“金饭碗”在丰富的资源条件下却挨饿受寒。同时,由于我国相对农村贫困户实行纯生活救济的扶贫方法,使一些人滋长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形成“越给志越短,越给人越懒”的现象。还有一部分人日子稍好一些就固步自封,并产生了封建迷信思想,不仅浪费了钱财还加剧了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无所需求,对受教育的轻视,滋生了一大批人懒志短的文盲、半文盲。

三、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要彻底摆脱农村的贫困状况,除了国家给予政策的扶持外,最主要的是依靠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这一任务的实现,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数以亿计的懂技术、有文化的农业人口作支撑是无法想像的。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国家要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治贫必先治愚,变“输血”为使其“ 造血”。按照“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的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科委、科协、共青团、妇联、农技部门的作用,深入农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或实用技术的指导,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可在内容上适当增加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使学员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参加农村经济建设打下基础。比如开设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管理、农村实用新技术等课程。同时,在农村努力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农村中学适龄青年的在读时间,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农村中学既要成为向高等学校输送品学兼优学生的人才预备队,同时也要为农村提供受过良好基础教育、有能力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劳动者。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农业大军的素质。比如可以采取委培的方式,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到有关大中专院校深造,聘请知名农业专家进行各种形式的讲学培训;组织基层村组干部外出参观学习;还可通过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具有敏锐市场眼光、经得起市场风浪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受市场变化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阶段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阶段发展的要求。在这方面,国家财政金融投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彻底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建国50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约5000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5%,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张,从而导致农用水利基础设施差,雨不能排,旱不得灌,土壤综合肥力日益下降。加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没有电视、电话等信息工具,公路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等都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阻力。因此,要加大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的科技投入,一是提高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比例;二是确保投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3.规范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输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造就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在为农村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的同时,为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农村人口庞大、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使他们一直属于社会的弱势阶层。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民择业的盲目性,未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这种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不成熟还不适应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在内的社会性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减少盲目性和风险程度。同时要完善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既要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又要为农民工在居住、行业准入、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方便,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另外,政府要帮助农民工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堅持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加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盲目超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农业发展的后劲面临巨大的冲击。许多地方曾饱尝着人类过量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苦果。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相当重大。当然,走生态农业之路,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大力提高森林的覆盖率,鼓励农民植树种草、封山育林、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提高防御风沙和土壤沙化的能力。同时,要通过立法禁止毁林、毁草、开荒等掠夺式开发行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通过科技进步,控制工业、生活和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现象,把环境治理同农民利益联系起来,鼓励农民对荒山、荒丘、荒滩的承包和租赁,通过他们的劳动,努力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5.加快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投入。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条根本途径。因此,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千方百计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病虫害与疾病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等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比如:以“种子工程”、“丰收计划”为依托,突出抓好良种高效养殖、节水农业、模式化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在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特色产业的发展,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等生产实际,培育出自己的名牌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刘斌:《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1月

[2]王太广:《浅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日报》,2005年10月31日

当前消防官兵思想状况及对策 篇4

消防部队是公安现役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 为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毋庸置疑, 当前绝大多数消防官兵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素质是好的, 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 思想积极向上, 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绝大多数消防官兵心理承受能力较强, 对于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能够正确对待, 无重大心理疾患。

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近年来, 在个别消防官兵中出现了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只在少数人身上存在,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防部队的形象, 削弱了整体战斗力,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认为, 这些思想和心理问题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影响:

1.1 受国内外环境影响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随着体制的调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有的涉及官兵家庭或自身的切身利益,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官兵的思想和心理。与此同时, 一些西方国家披着“民主”、“自由”的外衣, 通过网络等媒体大肆宣扬和鼓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加紧对我进行“和平演变”。“法轮功”、“台独”、“藏独”等反动组织及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 通过互联网对我党和我国进行肆无忌惮的攻击。在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下, 一些消防官兵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及基本内容认识不清, 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持怀疑态度。一些官兵浸染上了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 奉行“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沉溺于声色犬马和灯红酒绿;有的社会公德缺失, 无视人民疾苦,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甚至损人利己。

1.2 受自身因素影响

目前, 消防战士和一些年轻干部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自我中心意识”强烈, 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磨炼, 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面对种种的不如意和打击, 一些人一蹶不振、不能自拔, 一味地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良情绪的长期积蓄, 极易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

另外, 近年来, 一些地方大学毕业生陆续加入消防部队。他们知识水平较高, 民主自由观念较强, 追求自我价值实现。面对部队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作息, 森严的等级观念, 相对枯燥的业余生活, 一些人不能适应, 产生畏难、抵触情绪。长此以往, 必然引发许多思想和心理问题。

1.3 受职业特点影响

灭火救援战斗现场情况跌宕起伏, 瞬息万变, 爆炸、倒塌、浓烟、毒害、高温、高空时刻威胁着消防官兵的人身安全。残缺不全的尸体、狼藉遍地的灾害现场, 往往会引起消防官兵心理失衡, 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心理困扰, 严重的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患。日本总务消防厅对消防队员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显示:约有20%的消防队员出动火灾或救助现场后, 再遇到类似现场时就会神情沮丧。在现场“搬送烧 (损) 伤严重的遗体”、“发现幼小儿童的尸体”两个行为最能给消防队员造成心理障碍。四川消防部队基层官兵心理问题调研结果表明, 消防部队官兵的各项心理测试结果高过正常人分值, 普遍心理负荷较重, 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隐忧;有6.79%的官兵情绪抑郁;有3.08%的官兵依赖性较强, 人际关系较差;有5.35%的官兵易冲动;有4.32%的官兵感觉孤独;有4.32%的官兵精神紧张、焦虑……有相当数量的官兵出现失眠、胃肠不适、腹背痛或头面部痛、呼吸困难、技巧记忆丧失、软弱、消化性溃疡、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等心身疾病。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生活事件量表分析结果更加明确的显示, 有42.8%的官兵生活事件量表总分超过20分, 有35%的官兵超过32分。与中国一般人群生活事件量表总分比例 (生活事件量表总分≥20分占5%, 总分≥32分占1%) 相比, 分别高出37.8和34个百分点。显然, 消防部队官兵承受的心理负荷, 已大大超过一般人群的平均心理承受水平, 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2 对策研究

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进一步夯实消防官兵的思想基础, 使其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丰富和深化其爱国主义道德观念。加强部队条令条例教育, 使服从指挥、遵守纪律成为广大官兵的自觉行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培养和坚定他们英勇顽强、艰苦奋斗、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意志。在此基础上, 进行消防部队职责教育,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在教育过程中, 要力戒形式主义, 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理论联系实际,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提高消防官兵的政治素养、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增强其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能力。

2.2 营造和谐的部队氛围

各级领导要充分信任和尊重下属, 坚决杜绝体罚、打骂等各种不文明行为。领导同志要自觉实行“五同”, 要求下级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下级做表率。要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 及时了解下属的思想心理状况。对于官兵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多关心帮助,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部队的温暖, 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驱散官兵的不良情绪, 使其心理压力得以缓解。增强官兵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 增强他们之间的友谊, 通过彼此间的帮助和疏导, 把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3 加强心理训练和调控

针对消防部队特点, 组织各种必要的心理训练。通过情境模拟训练、技能形成训练、认知训练和心理放松训练等方法, 不断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 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建立心理测试评估制度, 遇重大任务调整、训练转换期, 以及其他重要时机, 在官兵中广泛开展心理测试评估活动。并根据测试结果, 建立官兵心理健康档案, 全面掌握官兵的心理状况, 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聘请地方心理专家、教授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和购置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音像图书资料等形式, 开展官兵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官兵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提高自我调节适应能力。加大心理教育网站的建设力度, 使其成为官兵学习知识、陶冶情操、交流思想的园地, 为消防官兵的思想和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状况及对策分析 篇5

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状况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居民个人收入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目前我国社会个人收入差距大,个人财富贫富悬殊.这不仅是个严重的经济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 者:龙昌华 龙h  作者单位: 刊 名:内江科技 英文刊名:NEI JIANG KE JI 年,卷(期): 24(4) 分类号:F12 关键词: 

青年演员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6

一、新形势下青年演员思想状况的主要特点

新形势下青年演员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生活理念感性真实,对社会和自身有一定的认知度。总体思想状况健康积极,也有部分青年演员消极偏执,符合当下社会青年人的时代特征。

1、理想追求感性务实。调查显示,青年演员之所以选择演员行业均与自身的真实喜好和切身利益密切联系。55.6%的青年演员是出于自己喜欢和真心热爱,27.5%的人是因为有此特长,作为谋生的手段,甚至有人直言是为了出名当明星,只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受家人的影响,父母从小给予这方面的特别培养。而对于演员行业的期望和目标,青年演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大都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追求。60.76%的人表示虽然当不了主演,但希望通过认真工作,得到肯定;33.1%的青年演员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能担任主角;但也有6.1%的人纯粹是听天由命混日子。

2、价值观念参差不齐。调查显示,青年演员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以积极正面为主。对于事业成功的标志,51.2%的青年演员选择“社会美誉度高”,但也有近一半的青年演员以名、利为目标,认为应该是“钱赚得多”或“名气大”。当被问到“有公益性活动邀请你义务演出,你愿意参加吗?”70.2%的人表示愿意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做贡献,说明绝大部分青年演员思想纯净,具有服务意识。但也有少数青年演员功利思想严重,16.3%的青年演员表示能帮助提升自身形象,偶尔参加一下可以,5.6%的青年演员干脆表示没有报酬拒绝参加。“当剧团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33.1%的青年演员会“以剧团利益为重,放弃个人利益”,而大部分青年演员却“不一定,看实际情况而定”。

3、工作满意程度偏低。调查显示,青年演员们对于目前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评价普遍偏低。非常满意的仅有3.9%,满意的占23.8%,不满意的占64.65%,而非常不满意的有5.4%。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资低、工作太艰苦,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艺术氛围不浓,单位缺乏凝聚力。而对于艺术事业的未来走向,青年演员也莫衷一是。54.5%的人选择“蓬勃发展”,36.6%的人选择“艰难维持”,6.7%的认为是“逐渐萎缩”,而2.2%的青年演员则认为“彻底消亡”。当被调查“如果有一份收入待遇比现在好的工作邀请你,你会转行吗?”82.7%认为“只要新工作能适合自身发展,可以考虑”,仅有10.8%的人坚决表示“不会,不管多高的待遇,都不会放弃演员职业”。充分表明,青年演员对演艺事业追求的坚韧性不够,对单位的归属感不强。

4、事业追求胜于爱情。据调查,145名青年演员中,20岁以下的占12.9%,20—25岁的占40.2%,25—30岁的占23.4%,30—35岁的占24.2%。绝大部分青年演员都到了适婚年龄,但真正已经结婚的并不在多数,仅占被调查人员的37.1%,而尚未恋爱也占37.8%,两者比例相当。调查显示,青年演员择偶的标准先后顺序依次为“人品好、孝顺、谈得来、凭感觉、赚钱多、外形好”。当爱情和自己追求的事业发生矛盾时,71.4%的演员选择以事业为重,28.6%的演员选择以爱情为重。被问及“在配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的情况下,要求演员放弃现在的演艺工作”时,66.4%的演员选择不会,33.6%的演员选择会。调查说明,绝大部分青年演员对事业的看重程度要高于爱情。

5、自我认知较为清晰。通过座谈交流了解到,青年演员认为当前文艺青年最为缺乏的意志品质依次有艰苦奋斗作风、积极上进心、关心集体和他人、关心时事政治、组织纪律观念、为人民服务意识等等。同时,青年演员们还建议通过前辈的言传身教、体验艰苦的生活、弘扬先进榜样的事迹等方式方法来加强大家的思想道德状况。充分说明,青年演员并非盲从无知,而是对青年演员群体的缺点和不足都有清晰的认识。

二、青年演员思想现状的原因分析

青年演员思想现状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自身知识素质的高低和家庭状况的好坏等各方面有必然的联系。

1、受文化教育少,知识素养浅,在社会多元思潮冲击下,价值观念模糊不清。所调查的145名青年演员中,文化程度绝大多数为中专或高中、职高,占54.8%,部分演员虽然通过函授或电大,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其含金量并不高,仅仅是“一纸文凭”。正是由于受文化教育少,青年演员的知识素养普遍“先天性”比较贫弱。而参加工作以后,青年演员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异常丰富。调查显示,按频繁程度,依次有看电视电影、上网聊天打游戏、在家睡觉、运动健身、跳舞唱卡拉ok、棋牌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充分占据了青年演员们的业余生活,使他们无暇顾及学习。即使偶尔阅读报刊书籍,也大都呈现流行化、快餐化、低俗化、垃圾化。因此,青年演员文化内涵的“后天补足”也远远不够,知识面狭小,导致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足,思想认识比较片面或偏激。从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社会生活更加多样、多元、多变,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青年演员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和左右,价值观念更加被模糊了,对传统的价值评价体系产生怀疑和动摇。

2、付出多回报少,在高消费的商品社会环境下,心理落差越来越大,对事业前途失去信心。演员属于一个特殊的行业,并不是人人都能加入。首先进入门槛高,要求外形、声音俱佳,且有表演潜能;其次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从小学或初中被选拔进艺校后,要对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进行少则3年,多则6年的艰苦训练;最后要经过考核竞争,被艺术院团招聘后才算正式踏上了演员岗位。相对来说,演员要比一般的普通行业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尽管如此,演员的收入待遇却普遍不高。据调查,青年演员年收入大多在6—8万元之间,占54.9%,其次是4—6万元的,占31.3%,8万元以上仅11.76%,10万元以上微乎其微。面对物价逐年上涨、楼价居高不下的现实状况,青年演员目前的收入仅够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回报与付出的不对等,普遍偏低的收入待遇和高额的现实生活消费,致使很多青年演员心理越来越不平衡,思想波动大,对金钱过于看重。另外,由于市场经济趋利性、艺术院团转企改制等因素的影响,青年演员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的责任感愈加不强,忠于职守的思想愈加不牢固,相反,功利思想却越发严重,流动意识越发强烈,对自身的权益、发展空间及前景越发关注。所以一旦有高额的合适的其他行业岗位抛来橄榄枝,青年演员极容易放棄演员工作。

3、受关注程度高,在社会各界的宠爱之下,自我意识强烈,奉献精神缺乏。被调查的青年演员中,独生子女占67.8%,在家庭中的受宠爱程度较高。很多刚工作的年轻演员,父母都豪不吝啬地给予生活补贴,因此,尽管每月收入不高,青年演员们的生活都普遍比较优越。并且,青年演员个个青春靓丽,美丽英俊,在舞台上更是光彩四射,不仅是所在院团着力培养的艺术新秀,更是广大观众崇拜和追逐的舞台新星,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广泛关注,各种荣誉和奖项也都纷至踏来。一旦成为了“大腕”、“角儿”型的公众人物,青年演员就容易自我膨胀,优越感越来越强烈,从而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逐渐淡漠,为人民奉献和服务的精神逐渐淡忘。表现在恋爱情感上则是宽容忍让不够,一旦对方不合心意,马上分道扬镳。另外,因舞台表演受众的广泛,演员不可避免地会接触社会名流和达官显贵,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演员的物质观念。

三、加强青年演员思想教育引导的对策

帮助青年演员树立健康正确的思想意识是艺术院团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工作,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针对新形势下青年演员的思想特征,要创新手段,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方式,系统全面地对青年演员进行教育引导,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一是多渠道灌输渗透优秀文化和先进典型,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教育引导青年演员的方法形式要多样化,要把灌输和自律结合起来,通过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并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一要先进文化灌输传授,内外并施得提升。要通过辅导讲座、大小集会等各种途径和场合,对青年演员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传统教育,传授各类先进知识和优秀文化,拓展青年演员的知识面,端正他们的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要培养青年演员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注重文化自学和博览群书,集聚起一股强烈求知上进的内在精神动力,使青年演员懂得如何认识形势和把握自己的命运。二要优秀典型榜样示范,耳濡目染受教育。要發挥青年演员群体的“自我导向”作用,及时发现、挖掘一批优秀典型,用他们中间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做榜样,用优秀青年典型的实践和现身说法来实施教育,使青年演员从身边的人物学起,从日常的小事学起,学有榜样、赶有先进,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使思想品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三要领导前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作引导。身教重于言教。对于不崇尚权威的青年演员来说,他们更信服那些品质优良、技艺精湛、平易近人的领导和前辈。因此,要做好青年演员的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干部和中老演员们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在言传身教下润物无声地引导青年演员成为内外兼修的艺术家。

二是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用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来稳定思想。要把教育引导青年演员与切实服务青年演员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一要关心实际生活,提升归属感。青年演员不崇尚权威,不能用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方式进行教育,而要给予充分尊重,对所有演员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要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深入了解青年演员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精神要求、理想追求,及时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制订事业发展的方向,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怀、集体的温暖,有强烈的归属感,真正做到贴近青年、赢得青年。二要提供展示平台,强化满足感。青年演员的梦想和追求就是在舞台上展示自我,要多创造这样的机会,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是龙套,尽量为青年演员提供发挥自我才能的空间和舞台,实现他们作为演员的自身价值,从而收获满足感。另外,要多选送青年演员参加业务进修,尤其是各类专业赛事活动,通过比赛的锻炼,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提高专业技能,提升成就感。三要提高收入待遇,保障现实生活。近年来,虽然演员的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幅度不大。要通过创收增收和多方呼吁等来进一步增加青年演员的收入待遇,真正体现出多劳多得,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把精力真正放到业务工作上来。通过保障青年演员们最关心的、与切身利益最密切的实际问题,来稳定他们的思想情绪,增强对演艺事业发展繁荣的信心和力量。

三是建立广泛的教育引导网络和工作机制,全方位加强青年演员思想教育工作。青年演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通过各方面和多领域的共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大力优化青年演员的成长环境。一要发挥组织网络作用,加强教育管理。艺术院团党组织对青年演员的教育培养工作责无旁贷,要坚持爱护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从教育和管理的有机结合上获得突破,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戏曲家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组织和队伍网络,广泛关注和教育引导青年演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二要发挥活动网络作用,寓教娱乐。要将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青年演员的文化娱乐活动中,通过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品位;通过参加深入生活的社会实践和采风活动,体验生活的艰辛;通过公益志愿演出活动,加强青年演员热爱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情怀。三要发挥阵地网络作用,促进沟通学习。要创新青年演员思想教育的阵地,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建立微信群、QQ群、论坛、青年演员之家、帮贫扶困平台等,宣传先进的人和事,弘扬人间的真、善、美,促进青年演员之间的学习、沟通与交流。尤其要充分利用文艺团队优秀文化宣传的功能优势,将青年演员编入其中,通过编演教育题材的文艺作品,既教育别人,又使自己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卫东,白金甫,蔡建忠.增强新时期青年思想教育实效性的思路和方法.中国煤炭报,2009年.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篇7

1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的营销环境分析

1.1 自然环境

烟台地区气候适宜, 环境状况优良, 平均每年“蓝天白云”有311 d, 是适宜的旅游避暑胜地。烟台苹果、葡萄酒、莱阳梨和福山大樱桃等都是烟台地区的特色产品。2015年全年农林渔牧业实现增长值457.32亿元, 比上年增长4.5%, 其中渔业增长值为121.10亿元, 比上年增长4.8%。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促进了烟台地区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2 政治环境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工作。山东省农业、发改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预计到2020年山东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万个, 经营收入额达500亿元以上, 带动受益农户100万户, 其中包括鲁东半岛休闲农业产业。烟台农业部也对为休闲农业办理贷款业务给予贴息等优惠和扶持。烟台地区已打造省级强乡镇36个, 省级旅游特色村98个, 旅游专业合作社46家, 政府鼓励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公司, 极力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经营模式。政府扶持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财政政策的实施也为人们自主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1.3 经济环境

2015年度统计, 烟台地区的全年生产总值为6 446.08亿元。初步计算, 比上年增长8.4%, 其中第三产业增长值为2 681.77亿元, 比上年增加9.8%。全年的居民消费水平同比增加0.8%。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中娱乐文化及服务增长幅度为1.8%, 2014年为1.5%。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烟台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 加快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的营销 (8P) 组合

2.1 产品 (product)

休闲农业的产品主要是指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运输业和旅游中介等所提供的所有服务。休闲农业的产品一般包括旅游景观、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娱乐和旅游餐饮6个方面。 (1) 旅游景观。烟台市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例如, 莱阳风景旅游区有莱阳地区特产莱阳梨的优秀文化和悠久历史;每年阳春5月, 梨园万花绽放, 形成“丹崖春雪”的美丽景观;始于明朝末年并于1981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琬故居”在历史的沉淀中依然充满光辉。 (2) 旅游交通。烟台地区有便利的海陆空交通条件, 烟台有一个蓬莱潮水机场、烟台火车站和烟台南站高铁站以及4个客运港口。 (3) 旅游住宿。休闲农业一般都是依据当地的特色, 提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的住房, 也可以吸引消费者。 (4) 旅游购物。游客享受自然风光, 还可以购买当地特产和水果, 在景区内也可以购买纪念品[1,2]。 (5) 旅游娱乐。休闲农业不仅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供游客观赏, 还设立一些娱乐场所供游客消费。在一些农家乐, 游客可以参与劳动活动, 体验劳动的欢乐。 (6) 旅游餐饮。休闲农业的餐饮与其他旅游产业不同的是, 餐饮从食材到加工都是自产自销, 餐饮也是休闲农业的一大特色, 餐饮一般会提供给顾客当地的特产。在农家乐餐饮中, 粗粮和有机食品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在长岛“渔家乐”就可以品尝到长岛天然的野生大对虾、鲅鱼饺子、海菜包子、长岛扇贝和野生海参等美食。

2.2 人员 (people)

在休闲农业产业中, 服务是旅游产品的重要部分, 游客和服务人员之间的经营模式对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烟台蓬莱旅游区在不同的科室安排了多名导游, 仅蓬莱阁的导游就有40多名, 这些导游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 导游的形体、态度、言语都有严格的标准。蓬莱旅游区的优质服务为其树立企业形象并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发展解决了农村人口就业难的问题,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利用,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也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但是, 农民劳动力也存在一些问题, 农民劳动力对于旅游、管理以及农作物等的专业知识欠缺, 再加上一些企业对人员的培训不全面, 就会导致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从而影响经济效益[3]。

2.3 包装 (packaging)

休闲农业的产品包装大部分都是以套装产品的整批交易形式存在, 经营者以总计的价格可以把多种产品结合起来总体营销。例如, 作为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 烟台长岛县有名的长岛渔家乐就会提供酒店住宿、自助餐、体验渔家生活和长岛六大景区门票这一旅游套餐。套装产品可以促进多种产品的共同消费, 避免出现产品剩余现象, 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 产品结合的总价格低于所有产品单价总价格, 顾客会感受到实惠。但是, 产品以组合的形式, 也会束缚消费者的产品选择, 同一个套装产品并不能使所有游客对其满意。

2.4 计划 (plan)

由于休闲农业产业受季节影响较大, 在不同季节和特殊时期, 经营者便会制定不同的计划吸引顾客的兴趣, 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一种消费牵引。休闲产业可以利用农业时令季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活动。每年9月中旬至10月初葡萄收获的季节, 中粮南王山谷君顶酒庄都会举办采摘节, 打造葡萄酒酿造、生产、鉴赏和文化推广的葡萄酒文化体验之旅。消费牵引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保证了一定了消费群体, 增加了顾客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使休闲农业不再局限于观赏和游玩这一层面, 亲身实践, 增长知识, 更体现出产品的独特性。但是, 这些主题活动科技含量低, 而且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 造成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休闲园的忙闲不均衡等问题。另一方面, 一些农业休闲园基础设施不完善, 产品档次低, 主题活动没有创新性总是千篇一律, 减少了消费者吸引力, 造成顾客的流失和经济效益的降低。

2.5 渠道 (place)

休闲农业旅游与旅游运输者、休闲农业协会、休闲旅游业、网购、邮购、饭店餐饮行业等产业建立安全稳定的销售渠道, 可以为顾客提供更为方便的消费方式, 提高休闲农业经营的灵活性。烟台长岛“渔家乐”在“驴妈妈旅游网”“途牛旅游网”等网站都有团购信息, 为顾客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支付方式。另外, 跨界整合也是重要资源, 不同产业没有市场竞争但是却有资源互补的特点, 这样跨界的合作更加稳定, 共同追求盈利。一些休闲农业产业与学校或其他机关团体合作, 可以为其提供实习和学习的机会, 同时企业也扩大了消费群体、提高企业知名度[4]。

2.6 促销 (promotion)

经营者一般运用广告、销售推广和宣传等促销方式, 进行产品的推广并提高企业知名度, 在特定假期或者特殊时期实行促销和优惠措施也可以吸引游客。大多数休闲农业产业都会在旅游旺季之前针对特定的目标市场在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平台进行宣传。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入的休闲采摘型休闲农业在丰收的时令会采取各种促销方式。樱桃有“北方春果第一枝”的美称, 烟台每年的5—6月是樱桃成熟的季节, 从2007年开始, 举办烟台大樱桃采摘活动。2015年第九届烟台大樱桃节活动包括民俗表演、烟台慈善工会艺术团文艺表演等节目, 还有“樱为有你”手机摄影比赛, 人们可以用手机记录这欢乐的时刻。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 互联网的运用和推广对品牌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影响, 创意网站、论坛发帖、QQ和微信传播以及微博推广等都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吸引最准确的客户群体。促销作为一种竞争手段, 能够使产品最快地进入市场, 利用价格因素促成一次性购买, 使产品被人们所熟知, 是良好的营销方式。

2.7 合伙 (partnership)

休闲农业不同企业之间是竞争者也是良好的合作伙伴, 经营主体之间可以进行相关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结合合作, 实施策略性的联合营销来达到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2.8 定价 (pricing)

休闲农业的营销策略具有动态化的特点, 会因环境、季节和地区等方面的不同出现差异性的定价策略。合理的定价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 但烟台地区的休闲农业在经营中也存在漫天要价、纪念品价格混乱等问题。

3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的体验式营销模式

体验式营销是在顾客的感官、情感、思想、行为和联系这5个方面对营销从新设计和定义。

3.1 观光休闲农业

观光休闲农业集住宿、度假和游玩于一体, 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为游客提供采摘、观赏、劳动和享受特色美食等活动。烟台牟平高陵农业生态园所在地高陵镇山水相映, 环境优美, 生态自然。产业园在全心全意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态农产品的同时, 还为游客设计一种田园生活, 生活在碧水蓝天中享受自然的宁静。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多种功能: (1) 经济发展, 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稳定农民经济来源, 促进农村经济的多方面持续发展; (2) 社会进步, 城乡居民的交流, 加快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3) 文化传承, 休闲农业使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风习俗得到传承和发展; (4) 休闲放松, 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人们身心放松, 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3.2 教育与科技农园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 机械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生物技术的引进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多样性。烟台农博园是国家3A级农业观光旅游风景区, 整个园区以农业科技为依托, 展现花果蔬菜的独特魅力。游客在观赏景色、参观人工气候室和克隆苗木馆等科技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现代化科研知识, 了解农作物的种植, 既能陶冶情操也能增长知识。教育与科技农园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效益: (1) 教育发展, 科技农园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学习农业专业知识的机会; (2) 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生物科技和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更具竞争力; (3) 生态环保, 休闲农业在发展中, 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再利用, 宣传环境保护, 使人民都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4 存在的问题

4.1 市场定位不准确

休闲农业企业没有明确的定位, 大多数休闲农业产品都是千篇一律, 没有考虑市场需求, 没有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对消费者进行细分。

4.2 缺少创新, 游客参与度低

许多休闲农业园存在相似性, 人们都竞相模仿收益率高的产品, 但却忽视了本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多数休闲农业没有建造出自己的品牌, 缺少特色, 缺乏企业文化;城市娱乐设施也出现在休闲农业园中, 缺少农味, 使游客的参与程度降低, 造成消费者流失。

4.3 服务水平低, 人才欠缺

许多休闲农业产业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和经营管理等人才, 使休闲产业发展停滞不前;休闲园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环境的卫生和游客的安全问题严重;从业人员的素质低, 缺少专业知识, 服务水平低。

5 对策

5.1 市场细分并准确定位目标群体

休闲农业的顾客需求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 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对产品的价格和服务需求产生差异。休闲农业产业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在受到自身实力的限制下进行市场细分, 选择最有效的目标细分市场, 合理分配资源, 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企业应对消费群体进行人口细分, 选出因年龄、性别、收入、教育和种族等因素不同而对应的不同群体, 定位目标群体, 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按照地理特征, 地形、气候等的不同进行地理细分;对客户的行为进行行为细分;区别消费者性格的心理细分等多种细分方式有利于休闲农业产业将各种资源合理运用到目标市场, 提高经济效益。比如, 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 提供以创新、科技研发为主题的休闲活动, 对有工作和生活压力的都市白领提供休闲、放松的自然环境。

5.2 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是衡量旅游产业的标准。针对休闲农业产业, 经营者应该重视人员培训, 不断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员工培训应该采用研讨会的方式, 注重多元化和针对化, 对不同岗位的人员采取对应的人员培训方案, 教学方案也可以媒体教学、远程教学或实地培训等多种方式;二是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应该及时更新, 注重对新知识的传播;三是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景区内的标识、地图等图形信息应该与时俱进, 可以增加二维码或者电子触摸设备, 为游客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应该保证高标准的正常使用率, 在旅游旺季, 应该制定紧急应对措施;四是为了降低季节影响, 企业应该在不同季节引进不同适应当季的植物, 对果蔬花草人员专职培训, 使他们了解不同植物的种植技术和专业知识。

摘要: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 烟台地区依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 休闲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研究烟台地区休闲农业的市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体验营销方面的现状, 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对策,山东烟台

参考文献

[1]郭国庆.体验营销新论[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 2008:120-130.

[2]崔国华.体验营销的概念和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4.

[3]袁定明.我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 2006 (9) :53-56.

护生临床实习的心理状况及对策 篇8

1. 护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表现

1.1 兴奋好奇心理

实习是护生毕业前进入医院进行护理规范操作学习的必经阶段, 从理论到实践, 是个全新的概念, 充满着好奇。她们精力充沛, 思想活跃, 求知欲强, 对新事物较敏感, 容易接受新方法, 新技术, 新仪器。

1.2 胆怯、紧张的心理

临床实习期间, 实习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将在校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 并通过临床实践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实习护生要直接参与大量的实际操作工作。有的实习护生在操作中往往会担心操作技能欠缺, 不能胜任工作;担心与患者难以沟通;担心难以和医护人员相处;担心实习工作中出差错事故, 不能完成实习任务, 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心理。

1.3 腼腆、害羞心理

在临床实习中, 有些实习护生往往存在腼腆心理, 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疑问不好意思向带教老师提问, 不懂不敢问, 怕出洋相, 怕被人笑话, 这样的心理也是不必要的。实习护生应努力克服腼腆心理, 为优化学习效果, 创造良好的心态环境。

1.4 懒散心理

有的实习护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可大大松口气, 数年寒窗苦读总算出了头。特别是有的到外地实习的学生认为:实习在外, 天高皇帝远, 学校管不到, 可以自我放松一下。在松散心理的驱动下, 有的实习生工作松懈, 生活懒散, 学习不求上进, 上班喜欢三五成群地呆在一起, 逃避各种力所能及的操作, 有的甚至旷工, 松松垮垮混日子。

2. 护生在临床实习期心理素质教育对策

2.1 加强实习带教

如果带教者对护生还是沿用过去旧的带教方法:重操作训练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那么将会对护生的成长不利, 对护理学的发展不利。因此, 在带教护生时, 带教老师要像手把手教她们操作一样, 耐心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实习是培养护士优良心理素质的好时机, 实习时护生刚从学校出来, 心地单纯、接受能力强, 对人或事更多地看到好的一面, 如果在这个时候给她正面诱导, 那么就会收到积极的效果。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如此, 如果带教老师方法正确, 引导得当, 护生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2.2 树立吃苦的精神

实习护生工作可用“艰苦”二个字来概括, 干的都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础的护理工作, 同时又要学习, 经常要参加实习阶段考试, 并要为毕业大考做复习准备。因此, 实习生的工作是艰苦的。没有吃苦的心理准备, 没有吃苦的精神, 是难以适应临床实习生活, 难以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丰硕的果实要靠辛勤的汗水来浇灌。实习生在临床实习前必须充分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

2.3 强调护理工作规范化、严格化

护理工作是个特殊工作, 直接关系到病员生命和身心康复, 来不得半点草率和马虎。为此, 现代护理工作规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 并要求严格执行和严格遵守, 这是杜绝和防范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的必要手段。因此, 实习护生必须及早地、牢固地树立起严格遵守医院医疗规章制度的意识, 做好实习期间严格遵章守纪、循规蹈矩的心理准备, 凡事切忌草率行事, 切忌自作主张。否则, 诱发护理差错和事故会损害病员的利益、损害医院的声誉, 甚至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2.4 强化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与实习医院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所不同, 不同之点在于实习医院的工作主要是以护理为中心, 而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医院的主要任务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 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人才。尽管各实习医院对实习生十分关心, 相继建立了较完整的管理网络系统, 专门配备了实习生带教老师, 但医院与学校的性质与功能毕竟有所不同, 这需要实习生有更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实习生要善于主动地适应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程序, 适应边学习边工作的实习生活, 这样才能保证临床实习期顺利通过。否则, 没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遇事无所适从, 难于适应, 则对实习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护生在临床实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对其今后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抓好实习护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明岛.医学心理学.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20.

中职护生职业兴趣状况及对策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04级三年制护理专业已完成实习的护生180人, 其中女生174人、男生6人, 年龄17~20岁, 平均18.5岁。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 经信度检验γ=0.89, 稳定性、内部一致性较好。向180名护生发放基本情况调查表、职业兴趣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表, 以无记名方式, 由护生独立填写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80份, 收回有效问卷180份, 有效回收率100.00%。

2 结果

2.1 中职护生基本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知, 2004级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困难者占大多数。在日常生活中受同龄人, 特别是同学的影响最大。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 父母及家庭的影响逐渐减少, 而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大。个体往往把自身所持有的观点、态度与同伴的观点、态度作比较, 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态度[2]。

2.2 中职护生职业兴趣状况 (见表2)

由表2可知, 中职护生职业兴趣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所占比例较少, 而45.56%为中间型。

2.3 中职护生职业兴趣的影响因素 (见表3)

由表3可知, 影响中职护生职业兴趣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待遇差、环境差、工作辛苦等, 而是社会地位低、就业困难、护患关系紧张。

3 讨论

3.1 中职护生职业兴趣状况分析

由表2可知, 51.11%的护生选择护理专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选择前对护理专业的了解、认识不足, 仅有31.67%的护生有明确的目的。有34.44%的护生较喜欢护理专业, 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感到学习较愉快的占43.33%, 有27.22%的护生在条件许可时愿意另择专业。职业兴趣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护生所占比例较少, 而45.56%的护生为中间型。说明教师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使护生的职业兴趣发生积极变化。

3.2 影响中职护生职业兴趣的因素

由表3可知, 影响中职护生职业兴趣最主要的因素依次为社会地位低、就业困难、护患关系紧张, 共占64.44%;其次是工作辛苦、待遇差、环境差, 共占35.56%。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护理工作一直被认为是低学历、低技能、简单而琐碎的服务性工作, 因此, 护理工作常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护生的职业兴趣。

4 对策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其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职业兴趣是个人对某种职业工作或专业学习所持的积极态度, 是驱使人们工作或学习的原动力, 并影响他们对职业的选择[3]。对某种职业感兴趣的人, 在学习或工作中会表现积极, 富有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4.1 组织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认识护理职业的社会价值

中职护生对护理专业价值的认识, 不仅可从学校、课堂、书本上获得, 还可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中职护生的社会实践包括深入医院、农村、社区进行见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或社区服务等。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 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深入了解、认识护理职业的社会价值, 并亲自体验从事这种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 体验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乐趣。

4.2 培养中心兴趣与广泛兴趣并举

兴趣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引导者, 职业兴趣是事业成功之母。人的兴趣应该广泛, 但不能浮泛, 应有一定的集中度, 既广且精, 才能学有所长, 获得专业的职业知识。广泛的兴趣可使个人不仅对自己职业领域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还对其他方面的事物也存在一定的兴趣。具有广泛兴趣的人眼界宽阔, 具有发散性思维, 解决问题时能从多方面考虑, 护生要面对不同的患者并进行良好的沟通, 需要涉猎多方面知识。如果只有广泛兴趣而无中心职业兴趣, 就会浅薄, 就会没有确定的职业方向, 难以成就事业。中心兴趣能使人深入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 发挥自身潜能。现代社会要求护生的职业兴趣应是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的结合体, 因此, 要通过学校教育、教师指导, 围绕中心兴趣———护理职业,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开辟第二课堂, 开办各种短期培训班, 让有能力和精力、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学习, 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巩固护生的职业兴趣。

4.3 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

护理专业课教师应是具有教师资格和护理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要充分发挥其对护生的正性影响力。教师具备的职业态度是榜样示范的基本条件[4], 但在实际教学中, 某些教师对中职护生流露出的低期待、或重医轻护思想, 会影响和误导中职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识及兴趣。因此, 应加强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 使其对护理专业建立正确认识, 从而发挥教师的正性榜样作用, 稳定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兴趣。此外, 教师要保持教学方法的新颖, 因材施教,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理论联系实际, 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使护生能看、能摸、能操作, 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 手、口、脑并用[5], 可提高护生学习兴趣, 巩固职业兴趣。

4.4 调整护理政策, 全社会重视护理队伍的发展和建设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歧视、护士受到不平等待遇等, 会动摇护生的专业思想和信念, 使部分护生放弃临床护理工作, 造成护理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6]。调整护理政策, 改变重医轻护观念, 提高护士各方面待遇, 从而提高护士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 增加其成就感。多方面改善医、护、患三者关系,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拓宽就业渠道, 提高护生就业率。鼓励护生从自身做起, 以良好的工作业绩获得社会的认可。

摘要:目的了解中职护生对护理职业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 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04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且已完成临床实习的中职护生进行调查, 调查护生基本情况、职业兴趣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中职护生对护理专业性质的理解不够清楚, 职业兴趣不高, 对护理专业发展前景和护士地位持肯定态度的较少;影响护生职业兴趣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地位及就业困难。结论中职护生的职业兴趣不稳定, 关系到其就业及今后的发展, 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学校应从多方面进行教育, 提高护生的职业兴趣, 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职业兴趣,中职护生,调查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5) :297.

[2]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宝小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与内容[J].深圳大学学报, 2005, 22 (1) :125~128.

[4]黄白桦, 肖春秀.护理大专本科学生职业态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9) :662~663.

[5]程家娥, 黄毅.男性护理大专生态度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 :68~69.

万佛湖水质状况调查及保护对策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布设

根据万佛湖库型、面积与形态特点, 共设10个采样点 (图1) , 东端上游设3个点 (1号、2号、3号) , 其中1号点在螺丝墩河口, 2号点在马蹄岗, 3号点在松洼;水库中部设2个断面4个点 (4号、5号、6号、7号) , 其中4号点在主坝东水深最大处, 5号点在对面朱湾口汊, 6号点在陈岭起水站, 7号点在虾子塘;西段上游设3个点 (8号、9号、10号) , 其中8号点设在螺丝顶, 9号点在中湾汊口, 10号点在景山林场。

1.2 水样的采集

采样进行8次, 分别于2010年9月和10月, 2011年1月、4—8月, 每月中旬采样。依据《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试行规范》要求和方法进行。水化水样每点根据不同水深采集1~3层, 每层采样500 mL。

1.3 水样的测定

采集水样后, 现场测定水体的物理指标, 其他水化项目测定的样品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保存并送回实验室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透明度 (Sec)

用萨氏盘测定水体透明度, 结果表明其季节变化较为明显, 透明度1月最高 (205 cm) , 以后又逐月变小, 即春高、夏低、秋又回升的现象。透明度季节变化的原因:不同的季节库流流量变化与所携带悬浮物质多少有关系。随着水草的逐月生长, 风浪的搅拌作用降低, 植物大量吸收生物营养盐, 降低水的混浊度 (表1) 。

2.2 溶解氧 (Do.)

采用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结果表明, 该水库的溶解氧较为丰富。6月最低, 各点均值为8.4 mg/L, 这是因为当时采样时是阴天, 光合作用受到抑制。9月属于高温季节, 晴天, 水温27.5℃, 藻类生物量很大, 光合作用强烈, 产生的养分多, 藻类的产氧能力十分强, 各点均值高达12.1 mg/L。总体来讲, 万佛湖溶解氧基本都达到了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这与水体透明度较大和采样时间多在9:00—12:00有关。夏、秋季, 温度升高, 鱼类代谢增加也促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2.3 化学耗氧量 (CODMn)

采用高锰酸钾法测定。化学耗氧量 (CODMn) 作为有机污染的指标, 其值越高, 说明水体越肥, 污染越严重。当超过4mg/L时, 对应水质标准为Ⅲ类水。而测定的万佛湖水质CODMn波动范围为2.6~4.8 mg/L, 只有上游的1号、9号和10号点水样在个别月份偏高, 总体来看大多数月份均值小于4.0 mg/L, 达到地表水Ⅱ类和景观娱乐用水A类。

2.4 pH值

pH值的高低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pH值采用精密比色器测定, 分析表明, 水体一直稳定在6.7~7.4, 各季节各月份变化不明显, 这说明水体呈中性或弱酸性, 这是因为水源主要是雨水所致, 与历史资料相符。pH值虽然有些偏低, 但也在渔业用水pH值标准范围 (6.5~8.5) 之内。

2.5 总硬度和碱度

总硬度:钙盐和镁盐的总量, 也是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硬度用EDTA法测定, 各站测定值在1.85~3.22 mmol/L, 各月变化不明显, 相对稳定, 能满足渔业水质的要求 (1~3 mmol/L) 。

碱度:钙镁的碳酸盐类及其他弱酸类的总量。用酸碱中和法测定。水体碱度所测范围在0.55~0.67mmol/L, 比较稳定。但数值太低, 未有任何水样达到1 mmol/L, 这主要是因为水体pH值稍微偏低, 这一点说明水体碳源不足, 将影响水体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进而影响浮游生物量和鱼产潜力。

2.6 营养盐

总氨氮:氮是重要的生物元素之一, 是养殖水体较常见的一种限制初级生产力的营养元素, 对浮游植物来说, 氨氮是首要的有效形式。氨氮用纳氏比色法测定, 结果为0.023~0.210μmol/L, 平均0.114μmol/L, 说明该水体生产力一般[1,2,3]。

活性磷:磷是生物体的主要物质, 是浮游植物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浮游植物最能吸收并优先利用的就是活性磷, 一般水中活性磷很低, 该水体活性磷含量为0.001~0.093μmol/L, 平均0.027μmol/L。其中7、8月偏低, 个别点未能检出, 其光合作用可能受到限制。

3 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 万佛湖水质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 水温、透明度、pH值、溶解氧、主要营养元素、总硬度、总碱度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2) 该水库的pH值稳定, 水体呈中性偏弱酸性, 溶解氧较丰富, 水质清新无污染, 光照适中, 库水透明度较好, 为渔业高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总硬度含量适当, 但碱度偏低。 (4) 氨氮和活性磷含量适中。总体看水库水质较好, 水体生产潜力很大, 适宜渔业发展[4,5,6,7,8,9]。

4 万佛湖水质保护对策

据调查, 水库氮、磷污染源有3条:通过河流进入水库的五显镇、晓天镇、河棚镇的生活污水;降雨冲刷引起的面源污染;水库网箱养鱼及岛屿上的宾馆、饭店的生活污水。

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1) 政府主导, 营造和谐水域环境:制订水环境保护规划;采取措施, 控制氮磷排放。同时, 设立统一领导小组, 协调水库及周边地区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2) 旅游生态休闲化, 保护水库环境:把周围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搞好荒山荒坡的绿化、美化和生态林业工作。设置旅游航线、旅游便道, 发展旅游要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 (3) 截断点源污染, 减少面源污染:在流域内建设生态农业, 推广使用绿肥, 改进施肥比例和方式;正确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采取横垄耕作, 减少营养物质流失;截断沿岸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水库的途径。同时, 也要避免水面船只和游客的污染。 (4) 结合保护区, 做好生态修复工作:以建立细鳞斜颌鯝国家级保护区为契机, 严厉打击库区挖沙行为, 适当在上游浅水区种植水草和放养螺类、蚌类, 做好生态修复, 净化水质。 (5) 完善生态渔业工程:继续抓好无公害养殖技术, 尽快取消网箱养鱼, 增加鲢鳙鱼的投放比例, 打好有机鱼品牌, 大力发展低碳环保型渔业。

摘要: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 对万佛湖的水质状况进行了8次采样调查, 结果表明:透明度85~205 cm、pH值6.7~7.4、溶解氧 (Do.) 8.4~12.1 mg/L、化学耗氧量 (CODMn) 2.6~4.8 mg/L、氨氮0.023~0.210μmol/L、活性磷0.001~0.093μmol/L。由此表明, 该水库水质在多月份达到地表水Ⅱ类和景观娱乐用水A类, 完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关键词:万佛湖,水质状况,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朱纯祥, 朱振涛.龙河口水库总氮总磷变化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4) :746, 750.

[2]金相灿, 屠清瑛.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2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176-230.

[3]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4]王立群, 戴雪荣, 华珞, 等.安徽龙河口水库沉积物碳、氮、磷地球化学记录及其环境意义[J].海洋湖沼通报, 2007 (4) :59-63.

[5]《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4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6]李自荣.南湾水库水质状况调查及治理对策[J].水利渔业, 2007, 27 (5) :65-66.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12941-91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1.

状况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校园足球;开展状况;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为了深入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灵武市校园足球运动水平,灵武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从2009年9月开展宣传并全面启动,2010年5月进行第一届校园足球联赛,至今已经连续开展五届校园足球联赛。5年来,灵武市校园足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灵武市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校园足球的态度和认同感,进一步明确目前校园足球开展中存在问题,力图寻找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一、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分析

1.各校足球训练及竞赛状况

灵武市各校足球队常年坚持训练,截止2014年9月,38所学校全部建有足球队。其中,3个高中队、8个初中队、30个小学队共41支球队参加灵武市第五届校园足球联赛。联赛组委会综合考虑30个小学足球队按照组队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上届联赛成绩,划分甲乙两个级别,12支甲级队,18支乙级队分组分级别进行联赛,做到全市38所学校的41支球队100%参加灵武市校园足球联赛。

2.校园足球师资队伍状况

灵武市有38所中小学,共有126名在职专兼职体育教师,其中专职体育教师48名,占38.1%,大多数则是兼职体育教师,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师里多数兼代语文、数学等多门学科。全市各校足球专业的教师18名,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I4.3%。

数据显示,在体育课上教授足球的教师,85.7%为非足球专业教师,而足球专业教师中,男教师明显多于女教师,35岁以内的专业教师占多数,大部分为本科学历。总体来讲,足球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足球队教练缺乏专业技能和带队水平。

3.各校足球场地情况

存足球配套设施方面,目前,灵武市38所中小学存器材配备上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但在足球适用场地面积上,只有21所学校有塑胶化标准足球场地,其他17所小学都是沙土操场,学生开开展足球运动存在安全隐患。

4.全市各中小学足球课开设情况

调查分析发现:全市3所高中,8所初级中学(含3所九年一贯制)全部开设足球课;全市有26.1%的小学将足球列入校本课程,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足球技能,61.1%的小学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足球技术的教学,12.8%的小学因为缺乏足球号业的体育教师和场地,无法系统教授足球技术。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中小学在日常体育教学汁划中都将足球列入教学内容,但是因为缺乏足球专业的体育教师和场地,有些学校的足球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各级领导对校园足球的态度

社会各界领导对足球运动的支持与重视程度,对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开展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2013年11月,灵武市成立足球协会,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邬鹏同志、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孙志强同志任名誉会长,市委常委兼主管教育体育工作副市长郝希奋同志任足协会长。市教育体育局王志勇局长在全市中小学积极推进校园足球“1122”计划和足球“清仓行动”,实施“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工程。近年来,全市各中小学领导们对校园足球运动的支持程度也是空前高涨。各校都组建了校级足球队,积极参加全市中小学足球联赛,灵武市农场小学还组建了全市第一支女子足球队。

目前,灵武市街头巷尾都能听到人们对足球的议论,特别是灵武市连续开展5年的中小学足球联赛,以及今年夏季开展的灵武市首届“美力晶”杯足球之星电视选拔赛和近期举办的“谁是球王”电视选拔赛等活动,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推动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并为校园足球运动开展宣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6.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灵武市高度重视校园体育工作,市教体局出台了《灵武市关于加强校园足球运动实施意见》,科学指导,措施有力,使校园足球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教体局推出的校园足球“1122计划”和足球“清仓行动”,从政策角度拓宽校园足球开展的便利条件。

校园足球“1122计划”是:第一个“l”是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各校要一把手负责,第二个“1”是各校要建立一支校级球队打联赛;第一个“2”是指“两个增强”——校园足球运动要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自信,第二个“2”是指“两个保障”——校园足球开展各校要保障每天一小时训练时间、保障校园足球运动经费的投入。

校园足球“清仓行动”是指各校要把储存在体育器材室和仓库里的足球,全部拿出来,放在球场上,便于学生上足球课使用。凡是没有使用且闲置在仓库里的足球(包括其他球类),如果被教体局阳光体育运动检查组发现,则全部没收回局里,并由局里配发给校园足球运动开展得好的学校使用。

7.足球人才的输送状况

我们对近三年参加过银川市级和灵武市级校园足球联赛的380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其中有173名学生由于足球特长被照顾加分而破格进入高中就读,灵武一中录取的高一新生还特别成立了一个体育特长班,这些学生大多仍然从事足球运动,经常参加省市级足球比赛。

在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14年8月18日至23日,市教育体育局在市二中举办了第五届全市中小校园足球指导员培训班。全市38所学校的41名足球教练员参加了为期6天的培训。为进一步增强足球指导员技战术水平和足球指导能力,市教体局特地邀请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教练员讲师法比奥先生(非洲加纳),武汉体院教授、国家A级教练员、全国校园足球教练员讲师严壁政老师,以及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国家B级教练员、全国校园足球教练员讲师杨立老师进行授课。三位讲师就足球理论知识、日常训练、战术素养、赛场指导等方面对参训教练员进行培训,极大提高了我市足球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经过五年多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灵武市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叶忠志(一中),杜文海、马林军(二中),马儒佳、丁鑫(三中),王金萍(四中),令丽华(一小),任晓燕(二小),丁晓宁(三小),尤志军(四小),关永楠、米献宁(五小),杨存礼(郝家桥回小),马自平(农场小学),闵贵平(灵河小学),郭自强(郝家桥小学)等组成的年富力强、激情昂扬的学校教练员队伍,有效地推动灵武市校园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灵武市五小体育教练关永楠老师被广州市恒大俱乐部青少年足球培训部高薪聘请为小学生足球队指导教练,这说明我市校园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足球专业人才的迅速成长。

8.我市校园足球运动取得的成绩

校园足球项目一直以来是灵武市教育体育局工作的亮点。我们本着弘扬“阳光体育,快乐足球”的体育理念,通过聘请外省专业教练培训体育教练员,实现专业引领、实施梯队训练,保证队伍的持续性、训练与实战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等多种途径来狠抓足球工作的落实。各校足球队常年坚持训练,在全国、自治区、银川市级校园足球联赛中屡创佳绩,成绩斐然。2012年获得银川市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三项冠军;2013年,在银川市举办的校园足球联赛中,灵武市分别摘得高中组、初中组两项桂冠和小学组第四名的优异成绩;2012年、2013年分别荣获第五届、第六届北京顺义“华美达杯”青少年足球联赛冠军、亚军。2014年7月16日至19日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代表全区青少年参加“五人制”项目的灵武二中足球队,获得全国第九名的好成绩。2014年7月29日至8月4日,由灵武市教育体育局局长王志勇带队、灵武一中体育教师叶忠志主教的灵武市青少年足球队,经过7天的激烈角逐,以骄人的战绩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四届运动会足球比赛冠军。

二、校园足球运动开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灵武市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研,我们在肯定我市校园足球运动开展成功业绩的同时,也发现制约校园足球运动有效开展的原因和存在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成熟的联赛机制

俗话说,“卫生靠查、体育靠赛”,而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联赛机制。我市虽然已经进行五届中小学足球联赛,但是,足球联赛机制仍然不够成熟,不够合理。

比如:2014年5月开展的全市中小学第五届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组3个队进行循环积分赛排列名次,这是合情合理的;初中组8个队分成两组循环赛,以循环赛各场胜负及进失球数积分来排列名次,这就不科学,应该将小组前两名(四强)进入复赛淘汰制,分出决赛冠亚军;小学组30个学校足球队按照组队的时间先后顺序和上届联赛成绩,综合考虑划分甲乙两个级别,由12支甲级队(分两组),18支乙级队(分三组)分组分级别进行小组循环赛,以循环赛各场胜负及进失球数积分来排列名次,这就更不科学,应该将小组前两名(网强或六强)进入复赛淘汰制,分出决赛冠亚军的联赛制度才更为合理。

同时,我们认为应将一年一赛的校园足球运动联赛,改为一年两赛,与学校上下两学期相结合,达到以赛促效,大力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吸引大量学生参与足球比赛,促进校园足球运动氛围形成。

2.足球场地制约活动开展

如前所述,灵武市38所中小学在器材配备上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但在足球适用场地面积上,特别是塑胶化、标准化足球场地建设方面,只有21所学校有塑胶操场,其他17所农村小学都是沙土操场。学生校园足球运动对抗性强,地面不平整等对活动开展形成安全隐患,并制约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

3.缺乏专业的足球教师进行教学

根据对灵武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情况的调查,全市各校足球专业的教师18名,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14.3%。也就是说,目前在学校教足球课的教师中,足球专业出身的教师只占极少部分,且存在向大城市调动流失的可能性,就如灵武市五小体育教练关永楠老师被广州恒大青少年足球俱乐部高薪聘请为小学生足球队指导教练。

我们每年都聘请外省知名教授、专家来培训各校的足球教练员,但是,毕竟这些体育教师不是足球专业的。由于教师水平有限,虽经过速成式的教练员培训班学习,在足球普及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遇到发展瓶颈,制约校园足球的深入发展。

4.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衔接不畅导致足球人才流失

我市这儿年开展的校园足球联赛确实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足球苗子,有很多小学生和中学生非常喜欢足球运动。但是,面对中考和高考的压力,许多有潜力的足球苗子都陆续放弃自己喜欢的足球,不能持续下去。

很多家长反映,他们乐意让孩子多踢踢球,但是到了升学的时候,平时在孩子身上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形成的足球特长对升学没有丝毫用处。面对这些情况,尽管我市在中考时对足球特长生有照顾分数,但毕竟受益学生不多,而高考对足球特长生几乎没有优惠政策。所以,我们不能责怪家长功利性的想法,但这确实影响到对孩子参与足球运动的态度,也是小学一初中一高中一大学衔接不畅导致足球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对策

灵武市教育体育系统在整整五年多的校园足球运动联赛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中,就校园足球管理机制、训练方法、安全保障、师资培训、社会的认同和家长的支持等问题,不断实践、反思、总结以提升、创新、发展。我们认为,任何一次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制约我市校园足球运动深入发展的瓶颈,科学合理地拟定新阶段的发展对策,不断推进灵武市足球运动走出宁夏,走向全国。

1.完善组织保障,构建管理网络

灵武市建设并完善了足球协会制度,统筹安排市级中小学足球联赛事宜。各学校都要建立校长一把手负责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构建校长——主任——体育教师——班主任的校园足球管理网络,积极组建班级足球队和校队,主动开展校内班级、年级间的足球比赛,培养小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2.保证训练时间,提高身体素质

各学校每班每周至少开设一节足球体育课,各班利用中午大课间和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足球技能训练,保证学生每天训练时间达到一小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足球队分别利用每天放学后、周六日和寒暑假进行集中训练。

3.提高师资水平,强化培训措施

教育、人事、编制等主管部门通过每年特岗教师招聘计划指标,专门招收足球专业体育特岗教师充实各个农村小学,提高全市体育教师中足球专业人才比例。还可以通过聘请外省专业教授、足球专家等来培训各校现有体育教练员,实现专家引领、以赛代训、实施梯队训练,保证队伍的持续性、训练与实战相结合,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等多种途径来狠抓校园足球工作的落实。

4.加大经费投入,打造特色学校

我市还有17所农村小学没有实现足球运动操场塑胶化、标准化,都是沙土操场,地面不平整,给学生开展足球运动带来安全隐患。希望市委市政府加大教育资金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小学足球运动操场,配备足球体育器材,支付训练、比赛、租车、服装等费用。

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打造体育运动“一校一品”的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如灵武市二中的“快乐足球队”、多米诺骨牌和机器人比赛等特色活动,灵武市第五小学开展的“足球基地、乒乓球基地”建设,灵武市西渠小学开展的“抖空竹”特色活动,以及郝家桥小学开展的“绳舞飞扬”跳绳和杜木桥回小开展的“竹竿舞”特色活动。

5.让足球走进体育课、走进班级、走进课外活动

各学校要把“快乐足球”理念纳入校本课程,在足球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不同学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足球训练,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各学校要积极组建班级足球队,每学期组织一次三至六年级学生班级足球对抗赛,在活动中发现足球苗子,及时补充到校足球队当中。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踢足球的成就感,更能激发了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大课间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颠球、扑球、荡球、传球、头顶球、带球过人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学后,人手一球的学生可以与家长、同伴一起快乐地踢球,实现校园足球向家庭、社区、社会的辐射。

6.健全联赛机制,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发展

逐步完善校园足球运动联赛机制,组织足球专业人员结合国际足球比赛惯例,拟定适合我市开展校园足球运动联赛的比赛规则和奖励办法,积极开展“一年两赛”的联赛机制和规则制定。严令杜绝全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中比赛弃权和联赛中途退出的现象,考虑实行参赛即积1分,弃权倒扣分的联赛积分制度,并与最终排名、奖罚相挂钩;尽量减少分组,杜绝联赛“赶进度”的做法,增加联赛比赛场次,增加各校足球队学习交流和锻炼的机会。

硕士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篇12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扩招, 硕士生的就业困难也日益显现, 并逐渐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如2014年4月17日,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一名硕士生就因觉得“找不到工作、也无法按时毕业”而自缢身亡。【1】这虽然只是个例, 但的确能反映出当前硕士生在就业时面临严峻挑战, 承受较大心理压力。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状。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根据硕士生就业状况的不断变化制定合理政策,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硕士生的就业质量。

为较为真实、可信地了解硕士生就业状况, 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设计了问卷, 对硕士生的就业意向、就业意识、就业准备、就业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 以期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争取能更好地为硕士生就业提供服务。

二、问卷调查

(一) 调查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查面向南京地区几所高校在读硕士生, 随机发放问卷共750份, 回收723份, 其中有效问卷710份。在调查对象中男生178人, 占25.07%, 女生532人, 占74.93%;年级分布情况:研究生一年级225人, 占31.69%;研究生二年级240人, 占33.8%, 研究生三年级245人, 占34.51%。来自农村占49.72%, 城市占25.35%, 城镇占24.93%。

(二) 调查结果和分析

1. 在校硕士生的就业意向调查

就业意向是指硕士生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 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进行规划, 并逐步明确自己未来工作单位类型、工作地点、薪资待遇等, 付诸行动去寻找适合的工作。

(1) 在今后的打算上, 84.23%的硕士生选择“先工作再说”, 而选择“进一步学习, 提高自己学历”的只占9.30%, 可见绝大部分硕士生不想求学继续深造, 一心只想就业。

(2) 就业单位类型选择。调查数据显示, 有54.08%的硕士生选择事业单位, 有16.62%的硕士生选择党政机关, 10.28%选择国有企业, 9.58%选择高校, 选择外资或三资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的分别占6.62%、1.55%, 而愿意到科研机构的只占0.14%。这些数据表明, 绝大多数硕士生还是希望到相对稳定、宽松的“编制内”单位工作, 极少愿意到外企、私企和科研机构奋斗打拼。

(3) 就业地点选择。有45.07%的硕士生选择中等城市, 43.38%选择省会和计划单列市, 7.18%的选择北京上海广东等特大城市, 表示对就业地点无所谓的占3.1%, 1.27%选择小城镇, 没有人选择到农村工作。这表明, 虽然愿意到北京上海广东等特大城市工作的硕士生不多, 但绝大多数硕士生还是希望留在省会、计划单列市及中等以上的城市。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此次调查中没有硕士生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

(4) 在“在求职之初您的起薪期望值是多少? (单位:元/月) ”这一问题时, 40.99%的硕士生选择了3001-4000这一档, 34.23%的硕士生选择4001-5000, 比较乐观选择6001及以上和比较悲观选择2001-3000的各占12.39%。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硕士生对就业薪资待遇的期望值比较符合现实情况。

2. 就业意识情况调查

就业意识是指硕士生为了实现高质量就业, 对就业各个阶段去探索了解的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对硕士生的需求情况、就业政策的实时变化等等, 才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 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

(1) 选择单位的主要标准调查。在回答“选择单位时, 您最看重什么 (可多选) ”时, 70.42%的硕士生选择“工资福利待遇”, 63.66%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 59.15%选择工作的稳定性, 这些数据和前面提到的大部分硕士生选择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基本吻合。当然也有49.3%的硕士生看重对自己能力的提高。这说明目前硕士生普遍比较看重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发展前景, 总体倾向于从事稳定的工作。

(2) 就业信心调查。在回答“您对自己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就业的信心如何”时, 充满信心的硕士生只占10.99%, 比较有信心的占38.59%, 信心一般占41.97%, 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占到8.65%。这表明有一半左右的硕士生对顺利就业的信心不足。

(3) 就业时遇到的困难调查。调查数据显示, 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就业竞争大, 社会岗位不足”的硕士生占63.24%, 认为自己“专业冷门”占13.66%, 认为缺少社会关系占12.54%, 招聘单位性别歧视占8.87%, 反馈的其他困难情况还有户籍限制、年龄限制、本科学校 (非211和985) 限制等等。可见, 对于硕士生群体而言, 适合的岗位不足且竞争激烈是最大困难, 对于硕士生个体而言, 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则是不尽相同的。

3. 就业能力调查

就业能力是指硕士生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的结合, 是硕士生顺利就业的首要条件。

(1) 专业学习能力调查。在面对“你对目前自己所学专业兴趣如何?”这个问题时, 近70%的硕士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 而“兴趣一般”以及“不太感兴趣”的硕士生也占近30%, 这需要引起我们特别关注, 他们很可能是当初为了考研而考, 或是为了暂时逃避本科就业的压力。如果对所学内容确实不感兴趣, 其顺利毕业和就业可能都会相对比较困难。在回答“您觉得您的学习能力属于哪种”时, 52.39%的选择“比较好”, 40.14%的选择“一般”, 5.35%选择“非常好”, 可以看出大部分硕士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力是充满信心的。

(2) 实践能力调查。在回答“您有工作经历吗”这一问题时, 结果统计如下:有工作经历的仅占29%, 没有工作经历的则占到71%, 可见目前在校硕士生绝大多数是从本科毕业直升上来, 缺乏社会工作和实践经验。在回答“您在上大学或读硕士期间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一问题时, 64.08%的硕士生选择“偶尔参加”, 27.75%的选择“经常参加”, 说明对于大部分硕士生来说, 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还比较少。在担任班干部情况调查中, 66.62%的硕士生有在本科或者硕士生阶段担任班干部的经历, 这说明硕士生在组织、领导活动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当然也有三分之一的硕士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4. 就业指导和培训情况调查

调查显示:只有29.86%的硕士生对自己的就业有明确规划, 61.41%的硕士生有模糊规划, 而选择“走一步算一步”的占8.73%。这说明当前硕士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还不强, 学校需要加强引导硕士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早作规划。

在需要学校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的内容方面, 33%的硕士生表示需要面试技巧辅导, 29%的硕士生希望得到具体的就业信息, 22%的硕士生希望进行求职经验的交流。调查数据说明当前硕士生主要期望辅导面试技巧, 分享求职经验, 获得具体就业信息, 而在求职简历制作、就业形势分析等方面的需求已逐渐减少。

三、分析和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分析, 当前硕士生就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的, 既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岗位数量变化, 也有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时的盲目与脱节;既有硕士生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也有硕士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其就业质量的提升。鉴于调查结果, 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 调控硕士生招生与就业平衡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硕士生就业过程中供求矛盾一直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硕士生绝对数量增加与期望岗位数量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 随着近年来的扩招, 硕士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长, 而受大家青睐的机关、事业单位等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却无法与之适应, 甚至造成较大反差, 形成“僧多粥少”的竞争局面——招聘一个辅导员竟然有几百甚至上千人报名的情况屡见不鲜。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就业市场的各类岗位需求, 保持硕士生招生的适度规模, 在短时间内不宜大幅提高。这样既能保证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也能缓解就业压力。二是专业招生人数和就业情况之间不平衡。以我校为例, 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理工科招生人数较少, 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整体均较高;而传统的人文社会学科, 如文学、教育学、政治、历史等招生人数众多, 但就业率相对较低, 就业质量总体也较差。因此, 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单位可根据各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与就业情况动态调整其招生人数, 不能总是按照每年常规数量编制招生计划, 导致优势专业生源少——“吃不饱”, 而劣势专业生源过多——“销不了”, 最终出现有的专业就业率连年下降, 招生人数还持续走高的畸形状况。这势必影响这些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甚至会引发类似中山大学发生的那起意外事件。

(二) 改革硕士生教育培养模式

当前硕士生就业率不高、竞争力不强与传统的培养方式有极大关系。传统的硕士生培养模式重视理论研究和积累, 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在用人单位看来, 只会学理论、讲理论远远不如做好具体的工作实务。以我校为例, 近年来, 硕士生在南京市四城区新教师招聘考试、说课、上课等综合考核中落后于本科生, 甚至落后一些第二批次学校的本科生。其主要原因是硕士生的培养过于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而严重忽视其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写字、普通话、课堂教学等基本功与本科生相比都处于劣势, 自然会被用人单位淘汰。又如, 很多理工科的导师在硕士生进校后, 基本都要求学生待在实验室里, 基本不同意硕士生外出参加校内外各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待到毕业外出求职时, 这些同学连基本的待人接物都做不好, 怎么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呢?因此, 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并把各专业每年的就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导师组, 根据硕士生的实际情况对培养方案作出适当调整, 使其尽量符合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不能与社会需要完全脱节。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应尽可能为硕士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 或者鼓励导师为硕士生介绍实习岗位。在抓好硕士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同时, 让他们尽早接触社会大环境, 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力争改变当前文科硕士完全“散养”、理工科硕士生“圈养”的不良态势。

(三) 加强硕士生就业意识教育

从前面的调查数据可知, 绝大部分硕士生的就业态度非常坚定, 但在就业岗位和就业地点选择时都相对集中, 即大中城市的机关、事业单位等, 有些研究生热衷于奔波在各地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人才急剧增加, 进而出现过剩。而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因长期缺乏优秀人才, 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回答“您是否愿意参加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绵竹计划、村官计划等项目”时, 只有27.04%的硕士生表示愿意, 32.25%的硕士生则明确表示不愿意, 还有40.70%的硕士生表示不确定。因此, 学校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硕士生的就业意识教育, 使硕士生能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 理性选择就业岗位。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基层部门、各类企业就业, 积极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等基层项目, 摆正就业心态, 合理定位自己, 争取顺利就业。

另外, 在硕士生就业过程中, 学校和导师要注意疏导其逐渐产生的焦虑心理, 采用多种方式努力化解硕士生的就业心理危机, 如耐心倾听其就业挫折经历、解答其就业遇到的困惑等等。通过群体的共同努力, 提高硕士生应对就业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为进一步求职打好心理基础。如果中山大学的那位硕士生能在求职失利之后主动向辅导员、导师或者学校就业部门寻求安慰和鼓励, 或反之, 辅导员、导师或者学校就业部门能够主动和该生沟通其求职情况,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相信悲剧也许可以避免。

(四) 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上述调查显示, 大部分硕士生没有工作经历, 对于就业过程也比较茫然, 学校就业部门应该加强对硕士生的就业指导, 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就业形势, 掌握初步的面试技巧, 进而提高职业意识和求职能力。

1. 尝试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

首先, 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低年级硕士生形成正确的择业理念, 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法规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深入认识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适当规划。【2】通过模拟招聘活动学习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 掌握面试求职的各种技巧。其次, 就业指导课上可以对硕士生模拟职业心理测评, 为硕士生将来择业提供参考意见, 从而避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走一步、看一步”的盲目状态。再次, 开设就业指导课还可以增强硕士生求职受挫能力。求职过程难免遇到失败, 关键是在遭受失利后如何正确面对, 这也是就业指导课的重要课题之一。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及早开展类似话题的讨论和剖析, 会使硕士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实践, 硕士生的就业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2. 努力为硕士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

调查发现, 硕士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招聘信息来源 (可多选) 有76.48%来自本校或外校的校园招聘会, 65.07%来自网络招聘。由于硕士生在毕业之际忙于论文写作或奔波于各地求职, 对于许多单位的招聘信息可能关注不够。因此, 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立足硕士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积极主动联系优质单位, 召开各种范围的校内招聘会, 或者通过网络、短信平台、微信、手机APP等及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 为硕士生多创设就业机会, 这也大大降低了硕士生求职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例如, 我校每年在就业季都组织硕士生到浙江宁波、江苏省常州、无锡等地直接参加当地的人才引进活动, 这些活动既开阔了硕士生的就业视野, 也让他们了解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形成了求职者与单位间的良好互动。另外, 当硕士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思想困惑、政策咨询、法律纠纷等求助时, 就业指导部门、导师、辅导员等要耐心、细致地帮助硕士生答疑解惑, 在准确把握各项就业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 热情帮助硕士生解决问题, 切实维护硕士生的合法利益, 决不能无视他们在求职中遇到的困难, 或者故意推诿、刁难, 使其产生不良心理后果, 影响后续的求职进程。

(五) 积极鼓励硕士生自主创业

调查中发现, 在回答“如果在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您会怎么办?”时, 只有1.69%的硕士生选择“自己创业”。可见整个硕士生群体的创业意识非常欠缺, 这种局面对于提高硕士生就业质量非常不利。在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的现实下,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硕士生摒弃传统的“入编”观念, 进一步拓展就业的渠道, 逐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创业就业。《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要“推动完善落实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 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 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3】近日, 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可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并正式列入议事日程。【4】

在上述文件的指引下,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硕士生创业指导课程, 打造高水平的专兼职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通过组织各种就业创业大赛、模拟基金创业等活动, 提高硕士生参与就业创业的热情, 锻炼硕士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并为他们提供一定数额的创业基金、免费的专家指导、准确的政策咨询、完善的跟踪扶持等服务, 切实提高硕士生创业的成功率和巩固率。各高校应努力尝试建设研究生创业园区, 因为“研究生创业园区不仅是高科技成果的一个孵化器, 而且还是研究生适应市场运作的一块试验田, 能切实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5】这也为后来的硕士生提供生动鲜明的创业榜样, 形成就业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山大学研究生上吊身亡[EB/OL].[2014-04-18].http://edu.163.com/14/0418/11/9Q41BHPE00294M9N.html

[2]童翔, 李延.完善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6) :103-106.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4-07-20].http://www.ncss.org.cn/zx/zcfg/qg/280740.shtml.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ncss.org.cn/zx/zcfg/qg/284059.shtml.

上一篇:抗病毒临床对比研究下一篇:图形库建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