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径及对策

2024-06-2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途径及对策(精选11篇)

途径及对策 篇1

当前我国耕地普遍存在着地力不足的现象。国际土壤学会提出, 肥沃土地含有机质不少于1.8%, 而我国现有耕地含有机质少于1%的占30%, 并且多数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每年下降0.03%~0.04%, 甚至出现了少量白茬地, 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 应引起高度重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与长期对农作物施用化肥且不及时补充有机肥有关。因此, 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成为摆在农业生产面前的严峻问题。

1 玉米秸秆利用途径及其评价

(1)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秸秆粉碎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培肥地力, 提高作物产量, 减少环境污染, 是节本增效、增肥改土工程的有效途径。

(2) 玉米秸秆饲料化。玉米秸秆资源丰富, 是草食家畜主要的粗饲料来源, 由于该类饲料的营养价值低和可利用性差等原因, 影响有效利用。关于玉米秸秆等粗饲料的营养价值的改善一直是饲料学者研究的问题, 并且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通常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处理方法。

2 玉米秸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畜禽生产体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级生产者 (绿色植物即第一性生产) 为次级生产者 (动物即第二性生产) 提供饲料 (草) , 而后者又为前者提供有机肥料 (养分) , 彼此互为供求关系。一个完整的畜禽生产系统, 是由畜禽饲料资源 (饲料库) 、畜禽结构及其饲养量 (基因库) 和畜禽产品量 (产品库) 所组成, 其生产效率必然受饲料资源的贫富和基因库品质的优劣所制约, 其表现即为数量的多少。

在我国北方, 玉米秸秆是主要的农副产物。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 农民消费或出售的仅是产品中的可使用部分如玉米, 大部分玉米秸秆被废弃或用不正确的方式 (如燃烧) 使用。如果这些秸秆能够得到正确、充分而有效利用, 则整个农业生产效率将大为提高, 经济收入将显著增加。如前所述, 秸秆可作为反刍动物饲料、生产食用菌的基质料、生产单细胞蛋白基质料, 作为生活能源或工业原料, 秸秆直接还田或用于编织手工艺品的材料等。玉米秸秆的多级综合利用, 不仅提高其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也将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3 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对策

(1) 加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 提高反刍家畜数量。秸秆闲置的最突出原因是草食动物特别是牛、羊的畜养量不足。玉米秸秆的过腹还田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 人们关注的是干玉米秸秆如何通过牛、羊等反刍动物被很好地利用。然而由于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和可利用性较差, 和玉米秸秆黄贮饲料比较, 干物质的瘤胃降解率低。所以直接利用玉米秸秆喂牛、羊等不仅浪费粮食, 而且生产效率也较低。青贮玉米秸秆与自然风干揉碎秸秆同时饲喂肉牛, 青贮组肉牛增重提高了5.96%。用玉米秸青贮与玉米秸饲喂晋南育成牛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晋南牛对青贮日粮的采食量低于秸秆日粮, 而日增重提高9.85%;饲料报酬降低了19.75%;粗饲料消耗下降了29.37%。这些研究表明对玉米秸秆的利用应在其青绿时期着手进行。

(2) 干玉米秸秆饲料化处理技术应以改善营养价值、利于贮藏和运输为前提。在干玉米秸秆饲料化方面应以处理方法简便、效果切实为前提, 以玉米秸秆皮瓤分离或制粒和制块技术为首选推广技术, 使干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得以保持, 并有利于秸秆的贮藏和运输以及商品化。生物学处理干玉米秸秆技术尚不成熟, 不应刻意宣传和推广。

(3) 重视干玉米秸秆能源的有效利用。据有关部门统计, 每年全国仅秸秆直接燃烧就达2亿多t, 这不仅污染了环境, 还造成资源无谓的浪费。按丹麦的专家所说“每2 t秸秆就相当于1 t煤”的能量。如果把这种所谓的“废料”利用起来转化为电力和热能, 必将给国民产生更大的作用。建设一套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配套装置, 总投资约需50万元, 每套装置产生的燃气能解决周围半径1km内的200~250户农民的日常燃料所需。据测算, 秸秆制气2.2 m3/kg, 一个4口之家用气量为5~6 m3, 按0.15~0.20元/ (m3d) 计算, 每月只需用25~36元, 比现在农村烧液化气的成本大为节约, 同时干净卫生的燃料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这些对增加农民收入、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途径及对策 篇2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对策建议;肥东县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1-83-02

肥东县现有人口110万,耕地约8.09万hm2。主要耕作制度为一稻一油(麦),常年午季油菜、小麦近6万hm2,秋季水稻7.33万hm2、玉米0.87万hm2。为了科学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近年来,我县结合秸秆禁烧,以推进秸秆机械粉碎旋耕还田为主导,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初步走出了一条实用、有效、科学、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

1 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

1.1 大力推广秸秆机械收割粉碎旋耕全量还田 2015年,以村(社区)为单位,在全县20个乡镇(园区)建立联收联耕示范村316个,其中市级联收联耕示范村52个,在午秋两季整村推进机械收割、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实现秸秆全量还田示范面积1.33万hm2。午秋两季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分别达60%、80%以上。

1.2 推广秸秆基料化、饲料化、秸秆压块等综合利用技术 我县有一批食用菌企业,每年利用稻草、玉米等作物秸秆发展食用菌,如元疃丰宝公司、店埠福泉公司等食用菌企业30多个,年产平菇、金针菇、茶树菇等食用菌近万t,每年消化稻草、玉米芯、棉籽壳、麸皮等1万t以上。我县现代牧业(肥东)公司、安徽鑫华养殖公司、桂和公司等一批企业养殖奶牛约2万头。据测算,一头奶牛每年可消化青贮饲料7 500kg、干秸秆1 500kg,每年可消化玉米等作物秸秆18万t。肥东诚信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在马湖乡小陶村建立的秸秆炭棒厂,年加工农作物秸秆达到3 000t以上。

1.3 推广秸秆覆盖还田 主要是利用稻草、玉米等作物秸秆在蔬菜等作物田间覆盖还田,从而起到保湿保温和增加土壤有机质作用;各地冬天还利用草帘在蔬菜大棚内覆盖防冻等,实现了秸秆的有效利用,全县秸秆覆盖还田面积达到0.13万hm2以上。

1.4 推广秸秆高温堆腐技术 在八斗、响导、石塘、古城等乡镇建立油菜、小麦秸秆高温堆腐示范点18个,在石塘阚东村建立水稻秸秆高温堆腐堆10个,高温堆腐秸秆量达360t。通过建立高温堆腐示范点,规范技术模式,强化技术指导,示范带动秸秆高温堆腐工作的开展。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领导,制定方案 肥东县抓住秸秆禁烧的机遇,制定全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午、秋两季都要召开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会议,部署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提出目标任务,把秸秆综合利用纳入对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同时成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领导组,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为了搞好秸秆综合利用,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各乡镇广播站等媒体每年都作大量宣传报道,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和典型事例;各乡镇也通过在村口道口悬挂横幅、散发资料、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方法和好处,营造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社会氛围。

2.2 加强农机调度,实行联收联耕 要求各地收割机械下田必须带粉碎装置,留茬高度不超过15cm;全县建立7个农机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接受咨询,为机手提供联合收割机需求信息、作业面积信息等,引导作业机械合理有序流动;组织调度联合收割机5 000多台,大中型拖拉机4 000多台,推进联收联耕。油菜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达30%以上,小麦、水稻等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达到100%。

2.3 加强技术指导,实行示范带动 县里分别制定了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方案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明确技术标准和目标任务。全县221名农机(技)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开展包村联户服务,指导联收联耕工作,在旋耕灭茬、秸秆腐熟、农机维修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免费发放秸秆腐熟剂400t,推广秸秆腐熟还田1.33万hm2,示范引导3万农户开展秸秆还田。县农业部门午季和秋季都要召开油菜秸秆机械粉碎旋耕腐熟还田现场会,各乡镇也组织召开秸秆机械化还田现场会,全县累计举办现场观摩会50多场次,有力地推动了秸秆机械化粉碎旋耕还田。

2.4 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经费保障 对全县范围内油菜、小麦、水稻、玉米实行秸秆粉碎旋耕还(离)田,每667m2补贴30元,对购置秸秆固(炭)化成套设备按照总价50%给予补助,对实行联收联耕开展秸秆机械粉碎旋耕还田的村给予5万元补助。2015年县财政安排600万元用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对购买59kW以上轮式拖拉机、油菜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打捆机械以及大型植保机械、水稻插秧机和育秧工厂等重点农机具购置进行县级叠加补贴,2016年、2017年还计划分别安排3 000万元推进此项工作,积极推进秸秆粉碎旋耕还田。

3 进一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建议

肥东县秸秆综合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部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比例不高、方法不够简便易行等问题。秸秆综合利用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1)以推进全程农业机械化为手段,大力实施秸秆粉碎还田。重点是加快油菜机械收割和秸秆粉碎还田一体化进程,扩大油菜机械收割和秸秆粉碎还田面积。

(2)积极推进秸秆饲料化、基料化、秸秆压块等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养殖企业,积极发展饲料作物,建立围绕养殖企业建立的饲料作物种植基地,实行秸秆过腹还田。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科学利用好本地秸秆资源;搞好秸秆压块制炭等,扩大规模,实现生物质能源的再生利用。

(3)积极探索秸秆速腐、堆腐、覆盖等秸秆还田技术,加强示范推广,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及对策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影响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 农村劳动力供给量超过劳动力需求量的部分。在投入与产出关系上, 农村剩余劳动力表现为新增农业劳动力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 即使把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去, 也不会影响农业发展。

2000年, 杜鹰主持的农业部课题组以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 对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进行了预测:“十五”期末, 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1.8亿人。

规模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表现在: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业内部, 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与工业化进步的程度不相称;三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有差距。

二、城市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及其转移的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 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落后, 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贫富差距, 增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识;“三农”政策的实施, 给农村人口转移带来机遇。

但是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包括传统的户籍制度、差异化的城乡教育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土地产权制度等。加上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 乡镇企业发展程度不足,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极为有限;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竞争就业能力较差, 多集中在城市传统部门等多重因素, 共同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总的来说,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渠道包括:农业内部吸纳;就地或者就近向乡镇企业转移;向小城镇转移;向大城市转移;积极开拓国际劳务输出市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关键在于做好以下三篇文章:一是将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小城镇相结合, 以此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的根本途径;二是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合理流动, 作为解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的重要途径;三是继续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有效发挥农业作为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

具体来说,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存问题, 其转移途径和对策选择有以下几条。

(一)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城乡分割体制

首先,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允许自由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可以采取国际通用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办法, 以身份证取代户口簿, 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主要依据申报城镇户口的制度, 尽快以导向性的准入条件替代硬性的进城人口指标控制, 相应改变就业、入学、住房等规定, 在权利义务方面平等对待新进城镇落户的居民。

其次,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 扩大医疗保障、劳动保障、生活保障等社保制度在农村的覆盖面。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科学划定最低生活保障线及制定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 并将农民工以及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 如个体商贩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尤其对于农民工在跨省、跨县市流动就业时, 社会保险转移的可操作性较差, 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二) 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

加快建设中小型城镇, 升级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 合理调整城镇结构, 尤其是发挥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 广泛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

(三) 增强乡镇企业活力, 提高其劳动力吸纳能力, 鼓励农民回乡创业

国家应在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信贷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 让其享有和城市同等的待遇。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整,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开辟融资渠道,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 增强乡镇企业的活力。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大力扶持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具有地区资源优势、传统工艺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 优化乡镇企业结构。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回乡创办中小型乡镇企业, 自主经营, 解决就业问题。

(四) 尽快建立和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改善劳动就业环境

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管理,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 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服务, 提供有效的劳动力供求信息, 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引入就业中介服务机构, 规范准入资格, 做好岗前培训, 打破城乡流动界限,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和有效性转变。

(五)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加大科教投入力度, 增加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 扩大农村教育规模;改革农村基础教育,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让农村的孩子真正学到能够安身立命的知识和本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对口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 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重点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和回乡知识青年的素质, 让他们起到领头羊和先锋模范的作用。

(六)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内部转移

建设现代农业, 落实科技兴农战略, 大力推进农业发展。引进最新科学技术、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 经营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第一产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加快发展林业以及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 发展和推广劳动密集型农业, 以扩大农业内部的劳动力总量。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力度,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 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组合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 实行种植养殖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 把三大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 在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和促进农村传统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促进农村的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如农村的观光旅游业等。倡导以工业反哺农业, 减少“剪刀差”带来的工农不平等。从实际出发, 积极引导农民“兼业”, 即“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 让农民在农闲时通过打零工等方式输出劳务, 补贴家用, 但又不必真正离开农村, 这样保证了农忙时家中有足够的劳动力。

(七)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应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促进就业, 并通过发展适当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等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社保制度等,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享受到公平的待遇, 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就业环境。加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服务。政府可依据失业率、长期失业者比例和不充分就业率等相关的社会经济指标, 抓好农民工失业监测工作, 建立失业预警系统, 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 如财政货币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工资成本控制政策等,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八) 降低情感成本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更是牵涉到众多农村家庭的社会现象, 它关系着每一个相关家庭成员的情感体验。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 如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提高待遇, 促成剩余劳动力的举家迁移, 做好留守人员的安抚工作, 真正落实休假、带薪休假制度, 并做好劳务输出者回家探亲的交通工作等, 尽量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心理和情感成本, 维护相关家庭的稳定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及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的一体化进程、改善区域人口结构、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带来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等转移效应。

但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留守妻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 造成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智力结构的严重失衡, 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滞后甚至出现断层, 导致农业大幅度减产, 造成城市生活的过分拥挤和治安水平下降, 引发城乡文化冲突, 金融危机下出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回流的现象等。

综上所述, 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 积极引导其向着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和家庭幸福、社会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 同时注意化解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努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太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J].三农问题, 2009 (1) .

[2]、王一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 2009 (2) .

[3]、任贵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

[4]、陈玉浩, 谢惠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09 (1) .

[5]、李岩岩.多元化、分层次引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对策问题[J].科技风, 2009 (8) .

[6]、蔡承荣.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J].现代商业, 2009 (2) .

[7]、任钢.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3) .

[8]、刘德祥.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三农论坛, 2009 (2) .

途径及对策 篇4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末以及“十二五”开局以来被提及最多、最普遍的热门话题。就机械行业的情况而言,已经把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了《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前不久召开的中机联三届四次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提出了“经营结构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业态的发展理念,强化效率、成本与风险防范意识,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并按照国际化市场事业发展主业延伸产业链,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特别是开拓装备工业高技术服务业,制造服务业收入占比力争达到15%以上”的明确目标。作为机械工业主要支柱之一,电工行业也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路,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企业在生产服务体系方面建设,提高服务增加值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求。可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成为机械工业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调结构、转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电工行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电工行业也和机械工业的其他行业一样,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是从制造企业的一项“功能”经过拓展、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介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交叉型”产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对制造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得更高的利润,围绕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种业务,开展为客户提供的以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为特征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及制造企业派生出来的与原有的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独立的专业服务的总称。同时,随着 “称谓”上的逐步统一,也推动了产业地位的确立。尽管还留有“边缘产业”的痕迹,但基本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行业。

二是产业规模正在逐步做大,特别是在一些行业排头兵企业中,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更为显著,现代制造服务业在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以发电设备龙头企业中的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为例,在2011年的400亿元产值中,专门从事制造服务业的服务公司实现产值为25亿元,占比为6.25%,如果把工程总承包实现的产值计算进去,整个制造服务业实现的产值比重已接近15%。上海电气集团及其旗下的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是目前电工行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成绩最突出、具有示范作用的的企业之一。

从目前电工行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一些做法看,主要有:(1)工程总承包,从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制造、安装调试及人员培训,实行“一揽子”服务,也就是“交钥匙”工程;(2)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包括前期咨询、“168”后服务(即试运行168小时后的服务如机组运行维护、维修保养等)、备件供应、发电机组主机设备改造(如汽轮机通流改造)、辅机脱硫脱硝改造和电厂其他设

备改造;(3)再制造,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再制造。“再制造”就是废旧产品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修复,但不是简单的修复;再制造的内核是采用制造业的模式搞维修,是一种高技术的修复过程,而且是一种产业化的修复,既属于绿色维修发展的高级阶段,又属于制造范畴,是先进制造的新模式。由于我国的再制造主要基于先进的寿命评估预测技术、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等,近两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朝阳产业。目前内燃发电设备行业已经认识到再制造的广阔发展前途,正把注意力放在本行业产品主要配套件发动机和发电机的再制造上。(4)在拓展产业领域及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方面,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采购、物流、仓储方面也有不少举措。(5)在电子商务领域也有成果。(6)为用户提供卖方贷款的金融服务等。

我会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发展重点应放在前三项内容上。

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尚小,产值占比还很低

尽管经过前几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电工企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行业总体而言,由于电工行业近些年来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加工制造业,而使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比较缓慢,现代制造服务业产值在行业实现的总产值中的占比还很小,甚至不足5%,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发展不够平衡

现代制造服务业在电工行业的各分行业以及各企业中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仍然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从分行业层面看,发电设备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快,服务种类和服务方式比较多,服务内容比较丰富,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宽。在电站主机制造业,特别是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东方电气集团和哈尔滨电气集团等,在印度、越南、印尼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近些年来以工程总承包方式承接的合同项目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以优良的全方位服务出色完成了工程项目,扩大了在国际电力建设市场上的份额,仅2011年我国发电设备出口量就达到了3000万千瓦;内燃发电设备行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正在把利用纳米技术内燃发电机组(包括发动机和发电机)旧部件修复。相对于整机制造行业来说,而其他如电线电缆、绝缘材料等只从事基础材料或元器件制造,不提供或很少提供成套设备和装置的一些分行业,可能是由于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不高以及使用过程中对服务的要求较少等原因,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则进展比较缓慢。

从企业层面看,发电设备行业除了上面提及的上海电气电站、东方电气和哈电这三大动力之外,其他还有南汽、湘电等企业;输变电设备行业的特变电工、西电、许继等企业,最近几年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上的成绩也比较显著。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工程总承包方式,使自己从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成套供应商、服务商。

对上述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成果比较显著的企业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三个显著的共同点:即一是这些企业都是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

强的行业内的大型龙头企业;二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基本属于整机产品或成套设备;三是这些企业自身产品之间的成套性强。

因此,行业内规模不大、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主要从事零部件等非整机生产的配套企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上的举动就比较少,成果有限。

3.激励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还不到位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12月12日还以国办发【2011】58号文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些鼓励支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其特定对象为高技术服务业,所以针对制造领域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各类股励性配套政策(包括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信贷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鼓励优惠政策)还没有到位,这就从政策环境方面制约了制造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制造业企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途径和政策建议

1.发展途径:从制造服务业的发展途径上看,一要内涵式发展,即不能单纯依靠不断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而应该通过发展方式上的转变,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二要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前提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式,要因企而异,避免发展模式上的雷同。在发展制造服务业方面,整机产品制造企业主要应把努力方向放在产品成套化和工程总承包上;从事材料生产和零部件配套的企业的努力方向主要是从专业化角度做好两个方面的服务,一是通过提供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

为绝大多数用户进行一般性服务,二是通过提供特殊性能产品对少数用户进行个性化服务;科研院所则更应该在研究开发、设计、试验和技术培训方面发展。三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一是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专 ”与“全”的关系。“主”与“辅”问题上,在企业母体与由其派生的“制造服务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既要保证服务于母体主业发展的大目标,又要使为主业服务的派生产业(辅业)的发展有足够的空间;“专”与“全”问题上,“专”而不拘泥于“单一”,不能因强调专业化而造成企业的功能缺失;“全”却不丢“专业特长”,“全”是在发挥专业化优势基础上的服务领域、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全面扩展和提升。

2.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财政和税务部门根据目前制造服务业在服务内容、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上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出台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出台对鼓励再制造的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与对策 篇5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作好毕业生自身的心态调整和角色转换

择业观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前提,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态度和评价。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就必须破除就业“铁饭碗”、“大锅饭”以及“一次分配定终生”的旧观念,摆脱“官本位思想”和“仕优”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能完全依靠国家和学校等、靠、要“工作”,应树立“有收入即就业”、“有工作就是就业”的观念。在就业激烈竞争的今天,就业眼光不能局限于“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应看到中小城市、乡镇企业、西部地区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时,能否顺应形势的要求,摆正自己的位置,决定其能否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只有做好自身的心态调整和角色转换,努力适应社会,才能够面对挫折。只有敢于迎接挑战,善于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在错误和挫折中走向成功。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社会舞台发挥个人才干。

二、适应社会需要,积极拓展择业渠道,多方式多元化创业和参与就业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度大大增加。毕业生可选择考研、出国留学、先打工再选择满意单位就业、暂缓就业以考取MBA、MPA或公务员等多种方式。就业的多元化还表现在就业渠道、就业的形式、就业过程等方面。大学生就业也有了更多自主机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的势头将有增无减。具体体现在出路选择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

三、实施创新教育,以创新促就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应该成为知识创新的基地,在进行本科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中国大学也应该多培养出几个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创业大家。大学在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方面,首先应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推动创新教育发展。

创新理论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创新促就业、以创新开拓职业空间。

(一)实施创新理论教育

面向学生开设创新理论教育课程和“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和培养”课程,以使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激发创新精神。采取课堂讨论、智力竞赛、正方双方辩论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和训练学生的直觉、联想、想象、发散和逆向等思维。

(二)树立创新教育新理念,以成才为目标、强化实践技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围绕成才目标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成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不能理解为一个教育环节,而是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过程。因此,以成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对大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创新教育在于营造进行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2.以实践为重点的理念。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创新教育要求改变大学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和“高分低能”的现象,更看重学生运用知识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大学教育与大学的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相渗透,产学研相结合。

四、明确学生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

大学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计划,就业指导从新生入学就应当开始,而不是等到毕业阶段。为此,可以指导学生分步骤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一年级开始认识大学和适应学校生活,认识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特点,确定奋斗目标,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二年级应着重自我分析和自我完善,确认职业目标,尽量围绕目标拓宽专业领域;三年级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各方面能力,掌握各项技能;对四年级学生应加强就业能力培训,包括收集和分析就业信息、求职技巧、求职心理以及人际沟通等等。通过连续的系统性指导,为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夯实专业基础,锤炼敬业精神,德才兼备,励志成才

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言,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德才能识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包括:

(一)扎实的专业水平

良好的专业学习成绩就是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金刚钻。用人单位通常是按照自己所需的专业挑选特色大学毕业生,专业学习成绩好的毕业生往往最容易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毕业生就业成功的机率也很高。而某一方面表现突出但专业成绩不理想的大学毕业生,即使用人单位对这一方面的专长有需要,也会影响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做出录用决定,并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在单位的发展。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敬业精神的塑造

在一项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当问及理想的从业人员具备什么样素质和能力时,74%以上的用人单位表示,敬业精神(84.7%)、思想品德(80.1%)和专业水平(78%)最重要,其中“敬业精神”最被用人单位看重。敬业精神差的人,总是给企业带来麻烦,自然不受职场欢迎。一个进取心强的人,总能给公司营造上进的氛围;善于与人合作、共事,才能在分工细致的条件下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开拓新的视野。

(三)团队精神越来越受重视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因此要求大学生应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既能领导别人,又能被别人领导。知识经济鼓励合作与交换的“网络”式的发展策略。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各行业之间及行业内部既存在竞争更存在合作,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已不再适应当今形势,也很难获得成功。因此,许多单位对那些具有良好沟通和合作意识的大学生较为欣赏。

六、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学校应全面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从大学生入学就通过各类选修课等对学生进行观念传输和技能指导;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有关技能培训行业的管理、支持和引导,保证其培训的质量和规模,同时激励用人单位加强岗前培训,为大学生融入企业提供帮助。同时,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尽可能实现与省市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网。通过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七、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结构优化调整,建立起合理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体系

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高等院校课程、教材体系的改革,通过教育策划和人才需求与规划,以解决“所学”与“所用”相脱节的问题。为此,应改革我国现行的本科教育模式,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探索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要求和社会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中的问题。通过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从而建立起一个合理的高等教育专业学科体系,构建21世纪各类高级人才培养框架体系。

八、国家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到西部去建功立业

高校要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组织和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国家应制定配套政策,以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比如说现在的户籍限制、社会保障、创业救济等问题。可以通过创设大学生西部基金或提供小额贷款,创设和建立西部人才需求与就业信息网络,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吸引和鼓励毕业生到祖国的西部去建功立业,为开发祖国大西部贡献自己的力量。

途径及对策 篇6

学生社团是大学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它在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很大的, 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在校园本位文化及精神的规范和指引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锻炼了青年大学生的工作组织能力, 培养了青年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运筹的才能, 为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造就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主人和坚强的后备力量提供了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及其现状分析

纵观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历史, 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是:学生社团的发展基本上与大学的发展是同步的。欧洲是现代大学的发祥地。1150年, 由教会学校合并而成的巴黎大学成立, 这是欧洲大学教育之始, 也是世界范围内大学教育的开始, 由于其宗教色彩的浓厚氛围, 其学生社团的活动也就相应表现为主要在神学、宗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较少关注社会生活, 相对保持了其独立性。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席卷全球之后, 大学教育进入一个人本教育的阶段, 人的素质, 尤其是青年学生素质的培养更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才培养, 尤其是素质拓展的重要性。学生社团在这个时期体现了多样性、人文化的特点, 他们不仅有搞学术研究的, 还有搞文体活动的, 并积极介入社会, 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发展, 既树立了现代大学的精神榜样, 也为后世的学生社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20世纪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意识领域的空前繁荣使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大学生社团在这个时期更多地扮演了“和平战士”和“民主卫士”的角色, 其贡献不仅表现在繁荣校园文化方面, 还体现了其区别以往的国际性。进入21世纪, 人类历史开始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纪元, 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 小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都集中地体现为人才的激烈竞争, 而这种竞争, 又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社团在这个时期里更多地介入社会, 接近社会, 按照社会的经营理念来对自身建设进行规范操作,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灵活性、多元性、社会性是这个时期学生社团发展的特点。他们已不仅仅保持对学术研究的一贯热忱, 更多地为进入社会作打算, 加入、创办学生社团的主要目的变为培养自身素质和锻炼能力, 虽然还是有其学术性的一面, 但相对而言, 缺少了以往的独立性。社团有时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

中国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 开始于清朝末年, 至今不过百余年的时间, 但学生社团从建立一开始就保持了不断成长、长盛不衰的发展态势,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说其发展与繁荣推动或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五四时期学生社团在学生运动中的领导、先锋作用, 鼓舞了一代青年为实现民主、自由的中国梦想而奋斗的激情, 无论是纯学术的学生社团, 还是带有浓郁社会色彩的学生社团, 都体现了爱国、爱学术的精神。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学生社团也同样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 诸多问题出现并上升为社团建设的主要矛盾, 使其发展受到不小的冲击。

学生社团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社团日益发展壮大, 大学生活动正在实现以班级为中心向以社团为中心转变。社团的迅速发展和学生的切实需求, 要求社团的层次上水平、活动有质量、管理要规范。因此, 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是社团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大学生社团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不明确, 急功近利的问题相对突出;社团活动的商业性运作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社团的形象;社团机构设置不科学、成员过多、“官念”严重的问题不容忽视;社团发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二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途径及对策思考

针对目前大学生社团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并试图寻找一条新时期条件下可行并具开拓性的社团建设的道路。

首先, 在指导思想方面, 学生社团建设要在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进行活动。一个社团就是一个集体, 必须要求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当前学生社团种类繁多, 不仅包括学术研究方面的社团, 还有文体方面的社团, 也有一些是公益性质的社团, 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是首要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高等学校对学生社团建设相对放开, 其管理基本上是以学校老师指导、学生自治的方式进行运作, 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学潮, 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学生中间广泛传播、深入影响的结果, 所以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 意识领域的相对活跃要时刻注意学生思想的动向, 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社团。

其次, 要明确学生社团的定位, 强化社团的服务宗旨。学生社团, 顾名思义, 就是学生自己的社团, 它有别于一般性的社会性质的社团, 因此, 学生社团的定位非常关键。无论其是学术研究性质的社团也好, 还是文体类的社团, 或者公益性质的社团, 其宗旨应该只有一个, 即服务同学, 繁荣校园文化。通过对学生社团的定位, 对学生社团服务宗旨的强化, 使学生社团建设走向有序、健康的发展轨道, 让它真正发挥培养人才、繁荣文化的作用。学术研究方面的社团, 可以结合本专业、跨专业, 在专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课题研究;文体方面的社团, 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有益身心、积极向上的文艺演出、体育运动或是各种类型的竞赛, 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公益方面的社团, 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急学生所急, 积极配合学校, 搞好学生的公益活动。

第三, 对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找出症结所在, 推进社团机构的改革或调整, 强化其功能, 规范其行为, 在支持高度自治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指导作用, 使其真正成为共青团“拓展素质”的阵地。目前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的学生社团缺乏指导教师, 或虽有指导教师, 但由于工作积极性和专业能力上的局限, 没能充分发挥指导社团发展的作用, 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社团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现象。制定并实施社团指导教师聘任、考核、奖励办法, 通过制度保障, 配备优秀的社团指导教师, 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积极性, 引导社团向高质量、高层次和高水平发展, 是社团活动经常化、有序化;社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社团发展健康化、持续化的重要保证。

最后, 要提升社团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 规范制度、高效管理, 增加工作透明度, 充分调动社团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要落实措施, 健全机制, 以“三个提高”, 即提高社团管理的规范程度、提高社团会员的满意程度、提高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为目标, 加强社团管理制度的建设。共青团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在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探索方面有好的经验。他们按照“量化标准, 星级评比”的办法, 将学生社团定为二至五星级社团。通过评选“星级社团”, 突出社团特色, 增加评选工作的透明度, 通过量化评分和会员调查两种办法结合, 保障“星级社团”评选方案的顺利实施, 增强“星级社团”评选制度的科学性。“星级社团”成员挂牌上岗, 在学校社团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并接受大家的监督, 有效调动了社团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学生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甚至社会的发展问题。而学生社团建设更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管理, 不仅是学生工作负责人的重任, 也是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重视, 还要积极行动起来, 把学生社团搞好, 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6) .

[2]赵丽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3) .

[3]廖良辉.哈佛大学社团管理一瞥[J].校园心理, 2007, (11) :20-21.

[4]李研.对完善高校社团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 2008 (1) :217-218.

途径及对策 篇7

随着麋鹿保护取得的巨大成功, 麋鹿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麋鹿环境教育、生物教学、生态文化、爱国主义影响等科普方面的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明显地感到社会公众对麋鹿科普教育服务的需求, 同时也看到了因麋鹿稀有所带来的“国宝”意思减弱和扭曲占有“国宝”附属品的现实问题, 两者都逼迫我们对进一步的教育宣传做出思考。如何策划制作出高水平的、趣味性强的环境科普展览及科普教育活动以飨观众?如何使我们的保护资源和配套设施发挥最大的科普教育功能?如何挽救社会大众的“国宝”意思和匡扶扭曲的念想?突显新时期麋鹿保护与科普教育的社会使命及重要性。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不仅要丰富麋鹿保护区的科普展示内容, 并且要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使游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让观众在参观后留下深刻的记忆。

由此可见, 在保护和科普两者之间搭建一个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无论在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 都会有明显的效果。特别是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及公众的需求与日俱增, 制作优质的科普作品奉献给公众成为了科普工作者的责任, 也成了麋鹿保护工作者的职责。

2 麋鹿科普教育的基本内容

2.1 生态环保知识教育

麋鹿是湿地生物当中的旗舰物种, 远古时代其种群数量曾经超过人的数量, 它们在地球上和人类一样自由的生活。然而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 以及人类的捕猎行为, 使得许多动物已经灭绝或频临灭绝。为了增强社会大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丰富科普教育内容, 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 把麋鹿作为生态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做好科普教育的重要一环。

麋鹿与湿地息息相依。湿地作为地球上最真实的体征表现, 它几乎代表了环境的变化和变迁, 是地球体征的代言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加剧, 湿地保护已经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上来了。其实保护湿地就是要恢复湿地面积和湿地物种, 麋鹿作为一个湿地旗舰物种, 在湿地范围内恢复麋鹿的种群很显然就是一个生态保护的形式和作为。目前, 麋鹿回归保护已经取得成功,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麋鹿的遗传多样性、麋鹿生态技能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表现在很多层面。例如, 关于麋鹿的遗传多样性就很明确地指出麋鹿显然违背了生物遗传规律。如今, 全球共有麋鹿超过5000头, 仅以肉眼观察就可以发现, 我国现有的麋鹿相似程度很高。研究结果证实, 麋鹿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低。由于特殊的生命历程, 麋鹿是一个很理想也很难得的研究范本, 对麋鹿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挑战了物种保护的传统认识。另外, 麋鹿高度近交的问题是否会出现退化?当代科学家也对其作了对比研究, 证明“目前在麋鹿身上, 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基因衰退”, 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目前只能推测认为, 经过这种高度近交的遗产清洗, 有可能洗掉了有害的基因。”这些知识为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鲜明的领域和途径。

2.2 爱国主义教育

麋鹿传奇色彩浓厚。它被法国传教士阿芒.大卫戏剧性的发现, 外国列强悲剧性的盗运, 清朝末期乱世中的流离, 新中国成立后幸运的回归等等, 历史的进程与麋鹿生存环境的变化突显了中国的发展变化, 因此有了很多学者“麋鹿兴则国家兴”的说法, 也成就了麋鹿为世界著名稀有动物之一的名分, 绘制了一幅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特色的美图。

麋鹿在中国的生活变迁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变化。麋鹿大约在1900年之前, 是中国的特殊物种, 其他国家没有麋鹿的身影, 然而历史翻过19世纪的篇章后, 中国大地却反而看不到麋鹿的身影了。麋鹿在中国的绝迹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没落和腐朽, 而此时西方列强却将这个稀有物种掠为己有, 客居异乡的生活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恰恰是麋鹿客居异乡的时间段里, 中国经历了推翻旧社会, 建立新中国的艰苦的革命年代。国家复兴的脚步让国人看到了物种保护与恢复的希望。20世纪80年代初期, 麋鹿重引入项目进入谈判阶段, 直到80年代中期, 重引入麋鹿项目开始实施, 麋鹿回家的夙愿终于实现。“大卫鹿”变成了麋鹿, 历史艰辛曲折, 麋鹿生世坎坷奇特, 昭示了中国从没落走向复兴的全部过程, 它的回归, 是中国复兴和崛起的最好例证。因此在组织受众教育的过程中, 麋鹿的传奇身世就成了爱国教育的最好范例。

2.3 环境保护教育

麋鹿保护与环保教育的关系应该由麋鹿的生存环境来过渡。麋鹿的生存环境怎么样?现实告诉我们, 湿地保护任重道远。麋鹿的生存环境就是很典型的湿地环境, 湿地环境的好坏决定了麋鹿的生存状态。但是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急剧膨胀, 农业的空前发展, 湿地由多变少, 湿地被利用被开发随处可见, 麋鹿这些湿地类物种的生存问题令人堪忧。在土地利用肆意膨胀的今天, 湿地被侵蚀的例证更多了。提倡保护环境, 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提倡保护湿地。在实施公众教育的过程中, 科普教育设计课题就很明确, 保护麋鹿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事实证明, 人类企盼的蓝天、白云、碧水、新鲜空气等优质环境与麋鹿保护相关, 与湿地保护相关, 与我们实施的公众教育相关。

2.4 动物保护教育

麋鹿的坎坷身世是动物演化史上一个很经典的例证。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 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类的捕杀, 严重影响了麋鹿的生存;国力的衰败导致麋鹿流离失所。这些事实很真实地告诉我们, 野生动物资源与人类及土壤、植物、水、空气等因素构成生态环境系统, 这一系统正常协调的运转, 是人类繁殖与发展的前提, 而构成这一完整系统的各种因素无论缺少哪一环节, 人类都将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其中任何一种都是其他因素赖以生存的条件, 诸因素相互依存, 才使生态保持平衡。所以, 依法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对我们人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的公众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动物保护的宣传, 要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 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 “全民动员, 拒捕、拒食野生动物, 提倡文明新观念”走家入户广泛宣传。要通过这些宣传活动, 增强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意识。同时, 动物保护教育也应坚持保护第一, 合理利用, 以发展为中心的原则教育。

2.5 历史文化教育

在中国这个特有的国度, 麋鹿作为一个与人类同步存在的物种, 经历了繁衍的鼎盛和衰落, 每一个时节都与人类息息相关, 一脉相存, 所以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渊源重且丰富多彩。麋鹿本有的生物习性和先民拟喻思维及图腾崇拜的文化背景, 孕育了鹿意象喻比君子和女性的人文意蕴.古代文化观照下的鹿意象蕴涵着浓郁的母性文化特质, 《鹿鸣》歌颂了西周君臣之间、群臣之间团结协作、和睦勤勉的深厚情谊。麋鹿自古被称为吉祥之物, 它具有300万年悠久的生命历史, 却在长达近千年的时期内几度濒临灭绝。古人把能够封神榜的姜太公的坐骑指为麋鹿, 决非凭空想像, 它象征着麋鹿与我中华民族的悠远情结。麋鹿的形象和精神, 自古溶人中国文化。从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苏轼等文学大师, 至沈括、李时珍等科学名人, 直至周文王、乾隆等帝王, 一部中国文化史, 留下无数对麋鹿的记述和赞美的篇章。在民间, 麋鹿更是神奇之物, 吉祥之物。它不仅是先民狩猎的对象, 是崇拜的图腾和仪式中的重要祭品, 还成为生命力旺盛 (鹿角年年落而复生) 的标志和升官发财的象征 (福“禄”喜寿) 。因此我们说, 文化的厚重可以让我们在公众教育实施过程中激起人们的崇尚思维, 为保护麋鹿和保护环境增添精神动力。

3 方式方法研究

3.1 展示教育

3.1.1 图片与文字

展示收集和整理各类关于麋鹿及其生境的图片, 收集与麋鹿保护有关的事务性图片, 收集关于麋鹿和生境的艺术性图片, 辅以简单的文字介绍, 分门别类的进行展示, 给参观者一种直观的感受, 从中体会关于麋鹿及其生境保护的社会意义。还可以制作一些卡通的、带有趣味性的自制图片, 吸引未成年孩子们的目光, 展望一下保护工作做得好坏所带来的后果, 进一步做好补充教育, 更好地展示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3.1.2 标本展示

麋鹿标本和湿地动物类标本展示是一种更直观的展示方式, 也是科普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实物标本的制作和管理成本很高, 但对受众的感知是很直观的, 吸引力和教育效果比图片、文字展示要强。在进行科普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创造条件做好标本展示工作, 这也是为科普教育提供支撑条件。

3.1.3 实物展示

实物展示是科普教育的最终方式, 其所需的条件是有限的。现今社会到动物园参观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实物展示, 但这种方式对动物保护来说是一种危害。科普教育实物展示一定要遵循在保护的前提下去做。因此要提供实物的生境为前提, 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实物展示, 把有限的展示功能发挥出来, 尽量做到实物展示科普教育与动物保护的紧密联系, 不要把实物展示做成与科普教育背道而驰的结果。

3.2 体验教育

3.2.1 参观了解麋鹿保护环境

“身临其境”对一种实物的感受和体验是最真切的活动。有序地带领受众者深入了解麋鹿保护相关的湿地环境, 感受和体验原始、古朴、自然的生态景观, 有助于跟进一步的了解麋鹿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有助于开展麋鹿与环境的科普知识教育。通过不同途径去深层次了解和体验, 对组织开展麋鹿保护和科普教育都存在积极的作用。

3.2.2 感受麋鹿保护所带来的湿地生态氛围

保护麋鹿的实际作用在于保护与麋鹿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麋鹿与生态的保护在于完善保护形态下自然的生态氛围。我们在麋鹿的湿地生态氛围里, 要考虑把生态知识教育与麋鹿保护有机的融合起来, 去更加真实地展现, 去更真切地感知, 使受众者真正融入自然生态的氛围, 达到感同身受的境界。

3.3 单向教育

3.3.1 以会宣教

即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会议进行专题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在此过程中, 可下发文件, 发放资料, 单向地向受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会议教育的要求很多, 一旦促成, 就要把握其影响力和实际作用, 重点推介麋鹿及生境保护的意义。因此要设法把握会议的程序和内容, 用较好的方式方法, 不管是官方的, 还是民间组织的, 其目的在于宣传麋鹿及生境, 教育和引导受众关爱麋鹿, 关注生境, 保护环境。

3.3.2 以讲促教

借助演讲的机会和平台, 全面宣传麋鹿保护的作用和意义是演讲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演讲教育要充分利用过程中的氛围, 推介生态保护和稀有动物保护的必要性, 引领受众认识保护层面上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演讲的号召性要从人类与生态, 社会与责任等大体系上作出引导。

3.3.3 参观解说教育

解说是参观过程中的一种常规模式, 这种看似简单的模式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为这是一个进行教育和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途径。解说内容的安排是完成解说教育的基础, 声情并茂, 全面综合的讲解是解说教育的关键。做好基础性工作, 把握好关键环节, 才能真正达到解说教育的目的。在解说过程中, 可以考虑结合幻灯、文字、图片等形式, 使解说更形象, 更生动, 更具体, 同时还要考虑达到解说的一般性要求, 比如使用普通话, 流畅性语言, 突出情感, 创造保护麋鹿、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和共鸣。

3.4 双向教育

3.4.1 座谈交流

通过组织群众及关心麋鹿及生态环境的人士进行, 形式不拘一格, 人数可多可少, 内容可以在极为宽松的环境里有意识地向生态环境和动物保护宣传方面引导, 嵌入式的推进, 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4.2 专题交流

提出交流内容, 可以通过会标、展示板等形式组织专题性交流。形式既带有内容又带有交流的程序, 与一般性会议存在不同。主持方可以通过交流将所要宣传的内容进行事先布局, 也有参与者的畅所欲言, 可以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

3.4.3 日常交流

在日常的聊谈过程中, 有意识的将麋鹿科普知识引入话题, 间接介绍麋鹿和生态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 让交谈者领会你的用心, 或者产生为麋鹿进行科普宣传的主动性。

3.5 利用外宣平台

3.5.1 文字平台

借助报刊、杂志、书籍等文字刊物, 有计划地开展麋鹿科普知识介绍和宣传。可以组织专栏, 或者定期选定课题利用文字平台来开展讨论, 渗透式地介入以达到宣教的目的。

3.5.2 声像平台

借用电视、广播等声像宣传平台推介麋鹿科普知识。要充分重视当前社会受众对声像平台的依赖性和普及作用, 采取多种途径和各种方式, 提高声像宣传教育活动收视率和收听率。

3.5.3 网络平台

建立保护区网站, 做好麋鹿宣传教育网页, 及时组织维护和更新教育内容, 组织开展讨论, 及时回馈评论者的意见, 重视点击阅读者的建议, 及时展示阅读者关心的知识, 真正把互联网作为当代麋鹿科普知识宣传的主阵地。

4 对策与建议

4.1 开展麋鹿科普活动, 要结合地方工作特点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 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建立健全了科普教育网络, 利用特殊的时间段, 与周边社区、学校和工矿企业联合开展“志愿者百村麋鹿科普行动”, 作为科普教育的品牌, 在麋鹿保护区周边社区推广, 在保护农村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 对农民开展麋鹿科普教育, 对协调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针对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 结合当前保护工作的重点, 要开展大量有针对性的麋鹿科普活动。可以由保护区牵头, 组织开展各种征文大赛、麋鹿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 鼓励青少年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积极学习麋鹿科普和环保科普知识。利用各种渠道对城镇劳动人口开展科普活动, 鼓励城镇居民关注生态保护, 关注麋鹿生存。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科普日等专题节庆日, 结合每年的宣传主题, 重点在城镇居民中开展以麋鹿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包括纪念大会、展览展示、科普讲座、高层论坛、系列新闻宣传、环境教育出版发行等。

4.2 因地制宜地开展麋鹿科普活动

麋鹿科普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教育形态, 推动麋鹿保护科普教育必须因地制宜, 要结合保护区周边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组织, 否则就会出现徒劳无益的效果。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展科普教育对教育的本身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所以麋鹿科普教育也必须做到既有形式的创新, 又突出重点。科普项目要以麋鹿知识宣传为主题, 紧紧围绕麋鹿保护科普教育研究及对策分析统筹协调各有关单位开展科普工作, 积累与相关单位密切配合, 通力合作的工作经验, 为形成合力创造积极条件。

4.3 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

目前, 科普基地正朝着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加强的方向发展。但是, 由于高水平科普基地不足, 缺乏开展科普工作的有效激励机制, 随着公众素质的提高, 对科普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需求日益增多, 科普能力建设存在的薄弱性滞后性等问题凸显出来。在全国各级各类科普基地当中, 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设施落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基地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发挥不够、辐射影响力不大等一系列问题, 使得这些科普基地吸引不了更多公众前来参观和学习。另外, 能力的提升必须注意科普基地、科普作品、科技传播渠道、科学教育体系、科普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内容。

目前, 高质量的原创性科普作品比较匮乏, 没有形成系统化、有序化建设的局面。现有科普资源普遍存在着内容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知名度不高等问题。麋鹿科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都处在初级阶段, 内容的整理, 科普的模式, 知名度的把握都存在缺陷, 所以教育活动应集成整合相关机构的科普资源,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科普资源利用效率。探索科普的新方式, 增强科普效果。同时, 应完善麋鹿科普外在激励机制, 提高科普工作的社会动员能力, 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开展科普活动。

4.4 建立麋鹿科普公共投入体系, 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

无论是麋鹿科普宣传还是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 经费是科普教育活动的保障。目前, 麋鹿科普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 成为阻碍科普工作推进的瓶颈因素。开展麋鹿科普活动的经费来源大多数以自筹为主, 少有的组织和个人, 如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发挥了社会联系面广的优势, 与相关部门联络沟通, 争取了一定项目的支持, 但对麋鹿科普这个长期性的工作来说是杯水车薪。如何鼓励并吸纳社会各界对科普事业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投入, 业内专家表示, 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 制定工作计划并监督实施。科普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政府主导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要有所加强。同时要加强统筹协调与密切配合, 形成科普合力。麋鹿科普教育要逐步建立科普公共投入体系, 多渠道增加科普资金来源, 并鼓励并吸纳社会各界对麋鹿科普事业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投入。

摘要:分析了麋鹿保护与科普教育的基本内容, 针对当前社会受众的需求, 指出了应积极研究麋鹿科普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为做好麋鹿科普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麋鹿,科普,途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耕.北京麋鹿苑生态试验中心宣教工作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院, 2010 (2) .

[2]郭耕.记独辟蹊径的北京麋鹿苑户外生态教育[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C].2009.

途径及对策 篇8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润操纵方式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会计处理中,利润操纵方式多种多样,但无一不是利用新准则对具体名词、量度和使用标准的含糊规定及其给予会计从业人员选择权这两种“漏洞”来达到的。

1. 商业实质判定标准的模糊性。现行准则规定,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2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何谓“重大”、“显著”?量度词只是在程度上简单提及,准则并没有对“重大”、“显著”进行准确的量化。金额方面的比较还有章可循,风险、时间方面应如何进行比较,准则未提及。另外,应以何种折现率来预计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新准则中也只字未提。

商业实质是确定使用公允价值还是账面价值对换入资产进行计量的条件之一,而计量属性又涉及是否应当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所以商业实质的判定直接影响损益。上市公司会计人员可以利用商业实质判定标准的模糊性,在两种计量属性之间“游走”,从而达到操纵会计利润的目的。

2. 相关税费会计处理方式不明确。新准则在“相关税费”会计处理方式规定上也有失精确。在新准则中对于各项税费的处理并没有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只是笼统地说明“营业税等相关税费按照税收规定计算确定”。

是否应将所有相关的税费都计入到换入资产的成本,现在在理论界中还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与换入资产相关的税费,应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与换出资产相关的税费,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此观点实质是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分拆成换入资产的购置和换出资产的处置,会计处理分别按照资产购置和处置的规定方法进行。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不管是换入环节发生的还是换出环节发生的相关税费,凡是由换入方支付的相关税费都应计入换入资产成本。这种观点在实质上将换入环节和换出环节融为一体,没有资产的换出就谈不上资产的换入。

从会计基本原理上,第二种观点更为合理,因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本身是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一次性交易,不应割离交易本质将其分拆成两次流向不同的交易。但是,若以第二种观点中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会高估利润或低估损失,这有悖于会计谨慎性原则。

上市公司在此漏洞上可以进行利润操纵。欲提高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则可以使用第二种处理方法;欲降低利润,减轻所得税税负,则可以使用第一种处理方法。

3. 涉及补价时换入资产成本计算方法模棱两可。当涉及补价时,新准则规定当换入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都可靠计量时,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补价、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只有在确凿证据证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可靠时才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确认相应的资产成本。这里出现一个问题:何种证据可以作为“确凿证据”?由于会计准则对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补价不等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的情况未作具体说明,使得“确凿证据”并不确凿。

甲乙公司经协商,甲公司以其自用的一辆轿车换取乙用于生产的设备一台。交换日,轿车账面价值100 000元,已累计折旧20 000元,公允价值为100 000元;设备账面价值150 000 元,已累计折旧50 000 元,公允价值为120 000 元。为使交换更加平等,同时考虑到甲公司存在的资金紧缺问题,甲乙公司协商由甲公司支付给乙公司补价10 000元,不考虑相关税费和清理费用。如以换出轿车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补价作为换入设备的成本,则甲公司应确认的营业外收入=100 000+10 000-(100 000-20 000)-10 000=20 000(元)。但是若甲公司认定有“确凿证据”证明以换入设备的公允价值入账更为可靠,甲公司就应确认营业外收入=120 000-(100 000-20 000)-10 000=30 000(元)。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可以在“确凿证据”上大做文章,虚增会计利润,粉饰财务报表。

4. 对关联方关系范围及影响未作详细说明。新准则规定,在确定非货币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何种交易应界定为“关联方关系”?该规定中的“关联方关系”同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关联方关系”范围是否一致?“可能”的程度有多大?上市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未明确界定范围和影响的漏洞,将关联方交易“包装”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从而对利润进行操控,实现自身的利益。

有时即使对“关联方关系”加以明确界定,也未必能完全控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例如,为了各自利益,甲乙公司(无任何关联关系)可以签订这样一份协议:甲乙公司协议相互提供一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选择权”,该选择权规定一方向另一方换出公允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或产品,而换入公允价值相对较低固定资产或产品,并收取少量补价,当一方首先执行选择权后,另一方需要在一定期限内执行自己的选择权,超过期限后选择权失效。这样,甲公司(乙公司)就可以在公司预计亏损的年度里,通过使用“选择权”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减少亏损,甚至转亏为盈,以达到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的目的。当然,上述例子中只存在甲乙两方,如果有更多的利润操纵“需求者”加入这份协议,所有的交易就形成了一个“蜘蛛网”。对局外人而言,只有当所有的“蜘蛛网”编制完成之后,这种利润操纵的“串谋”才有可能得以显现。

二、反利润操纵行为对策建议

上市公司可以利用上述准则中存在的四点“漏洞”,对利润进行操纵,因此准则方面有必要在细节上设置更明确的限制,监管机构与相关部门也应完善现有的监管体系和处理办法。

1. 准则层面的完善。

(1)商业实质判定问题。对“重大”、“显著”要明确予以量化,量化标准可以是一个金额、一个比例,甚至是一个无量纲数。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量化标准可以做出适当变化。另外,对于风险、时间,规定相应的量化模型及方法,并制定量化标准。

(2)相关税费会计处理问题。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两种相关税费会计处理方法中,第二种方法会高估利润,第一种会计处理方法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数据,应为准则所规定。

(3)涉及补价时换入资产成本计算方法问题。针对“确凿证据”的界定不明确问题。第一种规范方法是明确规定使用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减去)补价两者之一或者是两者孰低计入换入资产成本,这种方法虽能有效控制利润操控行为,但是提供的会计信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相关性。第二种规范方法是对“确凿证据”进行明确界定,让上市公司遵循准则自行选择以何种方法计算换入资产成本,这种方法更为可行。

2. 会计科目设置层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通过“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对利得和损失进行归集,然后计入利润总额。这样,在利润表中,就很难看出“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中有多大部分是由非货币资产交换导致的。如果设置新的会计科目“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通过这两个科目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中的利得和损失进行归集,并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出来,也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注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利润大小,甚至盈亏。监管机构和相关部门也可对这两个科目实施监控,控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3. 监管机构和相关部门层面。监管机构应主动识别各种利润操纵方式,制定相应的监管条款,不断完善反利润操纵监管体系,并对此体系进行控制。另外,相应的处理办法和处罚措施也必不可少。监管机构应对严重扰乱资本市场的利润操纵行为进行处理,杀鸡儆猴,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引入“商业实质”概念,重启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新准则对具体名词、量度及计量标准没有作出严格界定,给予报表编制者较大的利润操纵空间。本文在分析新准则漏洞的基础上阐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中存在的利润操纵方式,并提出若干反利润操纵的对策建议。

途径及对策 篇9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分析

首先, 在人民意识的教育下, 大学生站在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在权利与义务之间更趋向于对权利的索取, 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及庸俗风气在大学生中逐渐蔓延。公民主体权利意识是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体, 对其存在的地位、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意识及对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自身权利的认同度较高, 但具体认识十分模糊, 且在参与意识上呈现矛盾状态。

在调查中, 对“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一问题, 有近80%的选择认同;开在选择“什么时候感觉自己是一个公民”时, 35%的学生选择“参加投票选举时”, 选择“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时”占36.4%, 选择从未有“公民”感觉的占25%;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方面”的回答上, 基本没有人能给予正确全面的答案;对“您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物”的选择中, 有近45%的学生选择“愿意”, 30%的学生选择“一般”, 其余学生则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个人在学校及班级事务中的作用”持“会起到积极作用”观点的学生占20%, 持“有所作用”的占近27%, 持“不清楚”的占31.6%, 其余的认为不会起到作用。

其次, 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 缺乏公共精神。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的呈现, 即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 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之外, 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 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近90%的学生在回答“如果国家面临困难, 能否响应政府号召自己作出牺牲时”, 选择“是”。可见, 在大部分学生的意识中, 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感;然而, 在“面对社会上不公正的事情能否积极制止时”, 有30%的学生选择“会”, 52%的学生选择“不予回答”;在“如何看待校园内有同学折损花木”这一问题上, 53.5%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在选择“对于在教室或自习室大声说话、乱扔纸屑”及“自己是否也经常这样”时, 56%的学生明确表示“反感”, 但也有40%的学生表示“自己也经常这样”;在选择“参与班级事物时, 是否处于公正的立场还是掺杂个人感情”时, 有65%的学生选择自己很多时候是“出于个人感情”。

再次, 通过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同学访谈得出:大学生有着较为牢固的规则意识, 但在具体践行上, 存在着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认同“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的学生占58.3%, 但有66.4%的学生在面对“自己或家人遇到纠纷”时, 首先的选择则不是依据法律途径;有80%的学生选择“考试要诚信”, 但22.3%的学生在考试中曾经作弊, 其中作弊次数在5次以上的有4%左右;有69.1%的学生认同“宿舍应严格管理, 不应该使用大功率电器”, 但42.04%的学生曾在宿舍内违章用电, 31%的学生曾带校外人员在宿舍过夜。由此可见, 诚实守信观念与规则意识在大学生头脑中还比较深入, 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在实践中却正好相反。

从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来看,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相对薄弱, 其中有些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与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提高其综合素质, 是极其必要的。

二、高校开展公民教育的途径及对策

1.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必须把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德育必须不断改革和改进原有的教育方式、方法, 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应凸显公民意识教育这一基本教学目标, 把教学内容重构于社会的需求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首先从做好一个公民的角度去理解和领会教学内容, 进而再有机地渗透相关的深层次教育。

2.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具有公民教育功能, 它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人文素养提升功能等, 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原则隐含其中,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启迪。公民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适应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因而成为养成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

3. 发挥社团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的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自愿结合成立的组织, 它有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以大学生社团为首要阵地, 可以举办一些以促进大学生公民教育为目标的活动。比如可以举办关于公民教育的辩论赛;以朗诵传统文化经典为主题的大型经典诵读活动;还可以开展有关公民教育内容的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等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活动。从而对当代大学生起到公民教育作用, 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4. 应该将公民教育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和考评挂钩。

鉴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许多学生和家长更多关注经济效益, 而忽视思想教育;更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道德水平的现实。我认为, 应该将公民教育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和考评挂钩。道德考评可以具体设立一些考评项目和指标, 比方说在实际生活中做了多少实事、是否主动帮助同学、是否及时捡起地上的碎纸片、是否及时关灯、是否主动擦黑板、是否给老弱病残者让座, 等等, 做到的加分, 没有做到的减分, 当然这需要有配套的监督措施。也可以通过一些信用档案、信用记录去考察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 把平时的道德表现记录和学业成绩挂钩, 和年终奖学金挂钩, 和能否顺利就业挂钩。这必将是一项非常好的促进大学生道德成长的措施。

5. 高校应尽快建立公民教育领导机构。

高校应积极创立公民教育领导机构和各项参与机制, 如学校团委、学生处等, 这样一些组织应该在公民教育中起到领导作用, 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增强公民教育的效果。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社会实践。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主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 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共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 才能达到知行相统一;也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 才能充分认识到公民意识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 让大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 了解国情, 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提高他们对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 可以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 使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具体可通过开展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三下乡”活动等形式,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现实生活, 在参加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 本文作者作了问卷调查和分析, 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公民意识,途径,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10) .

[2]秦树理.把大学生培养为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J].郑州大学学报, 2005.

[3]欧世龙.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 (2) .

途径及对策 篇10

一、把加强党员素质教育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中心工作来抓

(一)统一对党员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党员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党员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情绪和工作态度,甚至影响到每个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认识。现场作业靠的是团队意识,遵章守纪,按章作业,率先垂范。如果每一名职工都精心操作、敬业奉献、尽职尽责,党员事事都能起到表率作用,那么这一个班的工作就比较顺利,既能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又能保证安全生产。但是,如果党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常发牢骚,常犯自由主义;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当面不说,背后瞎说;在工作中常常违规作业,不思进取,他就不能发挥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经常影响他人情绪,严重的可能会威胁大家的生命安全。因此,基层党员素质高低会极大的影响着大家的情绪,影响着集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提高党员素质的思路

首先是从思想教育上入手,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党员的头脑。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开展党性锻炼实践活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生产工作中注重培养团结意识,增强凝聚力,形成合力,以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其次是用“与时俱进”的观念启发每个党员要经常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在行动上要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精神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吃准吃透,入脑入心,勇于接受新事物,努力使每个党员真正在思想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二、把加强党员队伍的技术业务教育和技能培训当作重点工作来抓

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的。要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让每个党员不仅在思想上起模范带头作用,而且在工作上也是企业的骨干力量,党员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思想上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技术上也是一个合格的,技术能手,这样才能引领大家实现安全生产,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才能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所以,在做好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不忘基层党员的技术和业务培训。特别是要加强一线工人党员和业务骨干党员的技术业务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思想上的先锋,工作上的技术尖子,生产上的带头人。

在加强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建设中,还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广泛开辟多种培训途径,通过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和组织培养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基层一线党员。让每个党员在提高自己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业务技术水平也得到加强和提高。使每个党员不仅是一个思想进步、立场坚定的先进分子,而且在工作上也是一个技术能手、业务尖子、骨干力量。

三、把增强党员队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当作重要工作来抓

我们的党肩负着执政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时刻牢记“两个务必”。一是务必增强居安思危和励精图治的忧患意识,二是务必增强奋发图强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永保企业勃勃生机。如果只看到企业产品源源不断的外销,而看不到市场的千变万化;只看到别人在增加工资,而看不到企业因规模扩大而造成战线拉长、成本加大,就可能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企业发展道路上的荆棘和坎坷。只有从思想上增加忧患意识,也才能充分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引导每个党员既要看到企业建设和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又要对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矛盾可能引发的后果有充分的认识,又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既要看到我们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的喜人景象,又要看到“煤炭行业十年黄金期结束”的严峻现实。既要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头脑,又要有超前发展的前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长久建设和发展的好势头。

教育每个党员必须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勤俭办事的工作作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该花的钱毫不吝啬,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花。诸如更新设备,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安全投入,职工生活福利等等,都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够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这也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具体实践。而那些对安全生产和职工生活没有多大用处的奢侈投入要严格控制。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昂首向上、浩然正气、奋发图强、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要把创新意识当作长期坚持的理念,改变束缚党员思想创新的观念,让每个党员都能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前进,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与构建和谐企业当作重点工作来抓

组织的作风建设是指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使广大党员在思想、政治、组织、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一贯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进取风气。我们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中,形成并坚持了许多体现党的先进性和时代感的优良传统。

加强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谦虚谨慎和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更好的发扬光大。结合企业当前的形势任务和中心工作,要抓好基层车间和班组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特别对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下功夫抓好。

在企业党组织的作风建设中,每一个党员都要襟怀坦白,老老实实的做人,实实在在的干好工作。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中的党员,必须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做好每一项工作。要戒除浮躁,倡导苦干实干;要多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少说一些空话,大话,虚话。把该干的工作落到实处,多为职工办一些实事,多解决一些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职工排忧解难。坚决杜绝那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不图虚名,不搞浮夸,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密切党群关系,努力赢得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和信赖。通过不懈努力,切实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途径及对策 篇11

1 杭州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起源

1.1 种类

1.1.1 陆生植物

杭州地区共有入侵陆生植物63种,分属于22个科,即菊科、豆科、苋科、旋花科、禾本科、大戟科、玄参科、伞形科、石竹科、十字花科、锦葵科、车前科、茄科、藜科、牻牛儿苗科、紫茉莉科、酢浆草科、商陆科、胡椒科、马齿苋科、荨麻科和葡萄科(表1)。

由表1可知,3种以上入侵陆生植物种的科有菊科、豆科、苋科、旋花科、禾本科和玄参科,多数科的入侵植物仅1种。其中,菊科种类最多,共19种,占入侵陆生植物的30.16%;其次为豆科,占11.11%;苋科和旋花科各占7.94%;禾本科和玄参科各占4.76%。

1.1.2 水生植物

杭州地区外来入侵水生植物共5种,分属于5个科,其中苋科、天南星科、莼菜科、禾本科和久雨花科各1种(表1)。其中,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空心莲子草(Alt ernant hera philoxeroides)和互花米草(Spart ina alt erniflora)是列入我国100种主要外来入侵生物名录的外来有害植物。

1.2 起源

1.2.1 陆生植物

据调查分析,来自美洲的外来入侵陆生植物共43种,占入侵陆生植物总数的68.25%,所占比例最大,这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报道相似。有学者利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来自美洲的植物更易入侵我国。来自欧洲的外来陆生植物有7种,占11.11%;来自亚洲其他地区的外来陆生植物6种,占9.52%;来自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各有3种,各占4.76%;来自热带亚洲的1种,占1.60%。

1.2.2 水生植物

由表1可知,入侵杭州地区的5种外来入侵水生植物全部来自美洲。

2 杭州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扩散途径

2.1 陆生植物

2.1.1 入侵途径

杭州地区外来入侵陆生植物中有28种是作为蔬菜、观赏植物、饲料植物、药用植物、绿肥、行道树、纤维植物,或2种以上用途引进的,占陆生入侵植物种的44.44%。

有意引进的入侵陆生植物中,作为蔬菜引进的有2种,即苋(Amarant hus t r i col or)和菊芋(Hal i ant hus t uber osus),占入侵陆生植物的3.1 7%;作为观赏植物引进的有鸡冠花(Celosia crist at)、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线形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 a)、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裂叶牵牛(Plarbi t i s ni l)、瘤梗甘薯(I.heder i f ol i a)、三裂叶薯(I.t riloba)、茑萝(Quamoclit pennat a)、棕叶狗尾草(Set ar i a pal mif ol i a)、香根草(Ve t i ver i a zi zani oi des)、含羞草(Mi mosa pudi ca)、紫茉莉(Mirabilis j alapa)、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和五叶地锦(Part henocissus quinquefolia)14种,占22.22%;作为饲料植物引进的为决明(Cassia t ora)1种,占1.58%;作为药用植物引进的有蓖麻(Ricinus communi s)、垂序商陆(Phyt ol acca amer icana)和曼陀罗(Dat ur a st r amoni um)3种,占4.76%;作为绿肥引进的为霍香蓟(Agerat um conyzoides)1种,占1.58%;作为行道树引进的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1种,占1.58%;作为纤维植物引进的为苘麻(Abut ilon t heophr ast i)1种,占1.58%;作为观赏和饲料植物引进的有白车轴草(Trifolium r epens)、红车轴草(T.pr at ense)、白香草木樨(Melilot us al bus)和黄香草木樨(M.officinalis)4种,占6.35%;作为观赏和药用植物引进的为土人参(Talinum paniculat um)1种,占1.58%。

杭州地区无意引进的入侵陆生植物共35种,占入侵陆生植物的55.56%。其中,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春飞蓬(Erigeron philadelphicus)随物品或引种夹带进入,也可能是自邻国自然入侵我国再从周边借助自然力量进入杭州;野胡萝卜(Daucus carot a)是通过引进胡萝卜种子夹带进入的。多数无意引进的入侵陆生植物是通过引种夹带,如野燕麦(Avena fat ua)可能是进口麦子时引入;北美独行菜(Lepi dum vi r gi ni cum)和斑地锦(Euphor bi a macul at e)也是通过引种进入或农产品进口无意带入;大狼把草(Bidens f r ondosa)通过农产品进口夹带进入;婆婆纳(Veronica polit a)和直立婆婆纳(V.arvensis)等通过带土苗木引进等途径传入。还有一些无意引进的入侵陆生植物的入侵途径,目前尚不清楚。

2.1.2 扩散途径

有意引进的入侵陆生植物扩散的途径,多数是通过人工引种,还有一些可通过农作活动,如霍香蓟;或通过带土苗木传播,如红花酢浆草;或通过种子鸟类散布,如垂序商陆。

无意引进的入侵陆生植物扩散的途径较多,有自然扩散的,如一些菊科入侵植物的瘦果能随风扩散;一些陆生入侵植物随农作活动或人类活动扩散。其他的扩散方式还有种子夹带,利用瘦果芒状倒刺传播,随苗木传播,种子随鸟类、交通工具等传播,偶尔带入和农作物引种扩散等(表2)。

2.2 水生植物

2.2.1 入侵途径

杭州地区5种外来入侵水生植物全部为有意引进。空心莲子草于20世纪30年代由侵华日军作为马饲料首先引入上海,后引种扩散到杭州地区;大薸(Pist ia st rat i ot es)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栽培,目前主要通过水体修复工程应用,分布于各地;水盾草(Cabomba car ol i ni ana)各地作为观赏植物用于水族馆,作为植物景观配置,后因遗弃,进入河道等水域定殖、繁衍;互花米草由南京大学仲崇信教授从欧美引入,用于削浪护堤,经大面积推广应用进入杭州;水葫芦于1901年从日本引入我国台湾,最初作为花卉,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引入杭州。

2.2.2 扩散途径

杭州地区的5种水生外来入侵植物,都是通过人工引种扩散的。空心莲子草通过有意引种,后逸生扩散。空心莲子草的茎段随河流及人和动物的活动传播、扩散。空心莲子草存在不同的生态型,在旱地、湿地和水域等都能生长、繁殖,河岸的空心莲子草的断枝可通过漂流进入水域,也可直接由河岸生长蔓延至水域繁衍、扩散。大薸主要通过人工引种,随水流自然扩散。杭州地区大薸在野外的逸生现象不多,原因是其不能自然越冬。水盾草用于水族馆观赏植物引入并扩散,由于不适当丢弃而扩散。水盾草带1对叶片的断枝碎片即可繁殖成植株,通航、水面保洁等作业都能人为扯断沉水的水盾草植株,通过水流漂流到四处。杭州地区水盾草有很大分布,城市河道的引配水加速了该入侵种的扩散。互花米草通过人工引种于杭州地区的海涂,其主要通过无性繁殖扩散,借助风浪等外力自然扩散。水葫芦在杭州地区已随处可见,由于其种子繁殖、匍匐茎无性繁殖特性,随雨水、引配水扩散蔓延。

3 杭州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

3.1 陆生植物

3.1.1 多数为旱地作物的常见杂草,影响作物生长

一些引种夹带、或人类活动携带、或无意传入、或自然扩散的的入侵杂草,如刺苋(A.spinosus)、皱果苋(A.viridis)、反枝苋(A.ret roflexus)、小繁缕(St ellaria apet ala)、霍香蓟、臭荠(Coronopus didymus)、北美独行菜、飞扬草(E.hirt a)、斑地锦、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mum)、野燕麦、苘麻、草胡椒(Peperomia pellucida)、北美车前(Pl ant ago vi r gi ni ca)、波斯婆婆纳(V.persica)、婆婆纳、直立婆婆纳、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细叶芹(Apium lept ophyllum)、野胡萝卜、小叶冷水花(Pilea microphylla)、小飞蓬、一年蓬(Erigeron annuus)、野塘蒿(Gynura crepidioides)、苏门白酒草(Conyza sumat rensis)、大狼把草、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裸柱菊(Soliva ant hemi f ol i a)等都是农作物的常见杂草。这些外来杂草入侵性强,扩散蔓延快,与作物争光、肥、水等自然资源,耗竭土壤养分,导致作物减产,使作物品质降低。

3.1.2 多数能形成优势种群,影响生物多样性

小飞蓬、一年蓬、钻形紫菀(Ast et subulat us)、大狼把草、斑地锦、野老鹳草、垂序商陆、波斯婆婆纳、婆婆纳、直立婆婆纳、野胡萝卜和北美车前等外来入侵陆生植物,常形成优势种群,或单一优势种群,对本地杂草、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入侵陆生植物具有r-繁殖策略、低DNA C-值、较短的生育期、丰富的表型可塑性、染色体倍性、遗传多态性、逃逸天敌等生物学特征特性,竞争优势明显。在旷野地、弃耕地和荒地等,一些耐贫瘠、耐旱性强的入侵陆生植物往往发生量大,危害重,或与本地的杠板归(Polygonum per f ol i at um L.)、苍耳(Xant hum mongol i cum Ki t ag.)、葎草[Humul us scandens(Lour.)Mer r.]等恶性有害杂草共生、伴生,构成生境的杂草群落,而竞争力不强的本地物种则被挤跨。

3.1.3 植株或器官有毒,威胁人畜安全

蓖麻种子含有蓖麻毒蛋白及蓖麻碱,误食会引起中毒;紫茉莉根和种子有毒;曼陀罗全株含生物碱,对动物有毒;牛茄子(Solanum capsicoides)植株和果含龙葵碱,误食会引起人畜中毒;垂序商陆根和浆果有毒;飞扬草、斑地锦和含羞草全株有毒;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 osi oi des)含有有毒挥发油。

3.1.4 具有化感作用,对伴生植物产生抑制

土荆芥、一年蓬、小蓬草、苏门白酒草、牛膝菊、豚草(Ambrosia ar t emi si i f ol i a)、钻形紫菀、加拿大一枝黄花、三叶鬼针草(B.pilosa)、霍香蓟、北美独行菜、香根草和野胡萝卜等入侵植物能产生化感物质,对伴生植物(作物和杂草)发芽、幼苗生长及成株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3.1.5 为花粉过敏原,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加拿大一枝黄花、土荆芥、豚草、钻形紫菀、三叶鬼针草和北美车前等入侵陆生植物花粉量大,会引起一些人花粉过敏。

3.1.6 充当有害生物的寄主

一年蓬是地老虎的寄主;小蓬草是棉铃虫[Pr odeni a l i t ur a(Fabr i ci us)]的中间寄主;北美独行菜是棉蚜(Aphis gossypi i Glover)、麦蚜[Macr osi phum avenae(Fabi ci us)]及甘蓝霜霉病[Per onospor a par asi t i ca(Per s.)Fr.]等的中间寄主;苘麻对棉铃虫产卵有诱集作用;波斯婆婆纳是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李痘病毒(Plum pox virus)、蚜虫等多种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菠菜(Spinacia ol er acea L.)、甜菜(Bat a vul gar i s L.)、大麦(Hordeum vulgare L.)等作物根部的病原菌(Aphanomyces cladogamus)也寄主在该杂草中;细叶芹为多种病菌及害虫的寄主与传染源。

3.1.7 缠绕植物,使受害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圆叶牵牛、裂叶牵牛、茑萝、瘤梗甘薯和三裂叶薯等攀缘入侵植物往往造成所缠绕植物生长瘦弱,营养饥饿。

3.1.8 防除药剂用量大,环境污染重

近年来,杭州地区利用草甘膦或草甘膦的复配剂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在防除入侵杂草的同时,也杀灭了其他伴生杂草;又由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顽固性,除草剂用量大、次数多,不但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还污染了环境。

3.1.9 滋生有害生物,危害人类健康

入侵陆生植物繁衍、茂盛的地方,往往大量繁殖蚊蝇等有害生物,成为有害生物盘踞的地域,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3.2 水生植物

水葫芦、空心莲子草和水盾草是杭州地区危害十分严重的外来入侵水生植物。水葫芦、空心莲子草由于漂浮性,目标易显;水盾草由于沉水性,入侵途径隐蔽,在杭州地区扩散蔓延迅速;大薸在杭州地区不能正常越冬,自然繁衍数量不多;互花米草局限在一些海涂,在其他水域数量少。

3.2.1 形成优势种群,堵塞航道

入侵杭州地区的5种外来水生植物,都有很强的入侵扩散性。无论是漂浮的水葫芦、空心莲子草和大薸,沉水的水盾草,还是扎根于海涂的互花米草,都可形成优势种群,堵塞航道,影响通航作业。

3.2.2威胁本土水生植物生长的生态系统,影响水域质量

水盾草对本地的沉水植物,如轮叶黑藻[Hydrilla ver t i ci l l at a(L.f.)Royle]、金鱼藻(Cerat ophyllum demersum L.)、苦草[Val l i sner i a nat ans(Lour.)Har a]、菹草(Pot amoget on crispus L.)等构成威胁,在竞争中逐渐占据其生态位;水葫芦、空心莲子草、大薸都能布满水域表面,使沉水植物失去光照及氧气不足而窒息;互花米草耐盐性强,在海涂极易形成优势种群。

3.2.3 滋生有害生物,危害人类健康

水葫芦、空心莲子草和大薸都易在河道水域形成种群,互花米草在海涂等生境形成优势群落,都可为蚊蝇滋生提供有利场所。水盾草在浅水域形成的优势群落,也可覆盖水面,为有害生物的繁衍提供有利栖息生境。

3.2.4 导致作物减产,增加防治成本

空心莲子草侵入农田,既影响作物产量,又为防治工作带来难度,水田、旱地作物防除空心莲子草增加水体、土壤除草剂污染。侵入沟渠、田沟的水葫芦和空心莲子草,影响排灌,增加农业作业用工。

4 杭州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应对策略

4.1 加强检疫,有效预防

浙江一些地区报道了毒莴苣、薇甘菊等入侵植物,而这些入侵植物在杭州地区尚未发现,因此,加强检疫对控制新入侵种的侵入是十分有效的手段。预防比控制入侵种的暴发更经济可行。加强进出口货物管理和监督,谨慎引种,展开有效的生态风险评估,对杜绝生态风险较大的物种入侵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4.2 有效控制

入侵植物无论是入侵较久的或新进入的都有适宜的控制时期。加强重灾区的控制,强化新疫区的监控、预警和防治,可有效阻遏入侵植物的肆意扩散蔓延。以生态重建、植被覆盖替代等为重要技术手段的除后管理,是入侵植物长效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方面。

4.3 加强研究

现阶段对入侵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依然薄弱。完善预防和阻止外来有害植物入侵的检测监控技术;发展和建立健全外来入侵植物初始种群的野外监测技术和大面积蔓延的监测技术;加强被入侵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和示范建设;加强对人为有意识引进物种的隔离试验研究和监控等,将有利于入侵植物的有效控制。

4.4 加强合作与宣传

防范外来入侵植物离不开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农业、林业、检验检疫、海洋、旅游和疾控中心等有关部门应加强交流,建立疫情交流制度,定期通报疫情信息,相互配合,做好入侵植物的防范工作。同时,要加强同外来种源引进国家的合作,交流信息,建立有关外来种的全球信息系统。

4.5 深度剖析入侵机制,建立完善的防治策略体系

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涉及多个研究领域,需要从分子水平和生物圈水平重点展开,揭示入侵机制,为预防、预警、控制和管理外来植物入侵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徐正浩,陈为民,蔡国强.杭州地区外来入侵生物的鉴别特征及防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RM CALLAWAY,ETASCHEHOUG.Invasive plants versus their new and old neighbors:A m echanism forexoticinvasion[J].Science,2000,290(5491):521-523.

[3]XIE Yan,LI ZhenYU,PGWILLIAM,et al.Invasive species in C hina——an overview[J].BiodiversityandC onservation,2001,10(8):1317-1341.

[4]万方浩,郭建英,王德辉.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2002,10(1):119-125.

[5]徐海根,强胜,韩正敏,等.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与传入途径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4,12(6):626-638.

[6]徐成东,陆树刚.云南的外来入侵植物[J].广西植物,2005,26(3):227-234.

[7]吴桂容.广西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2):96-100.

[8]刘胜祥,秦伟.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2):220-227.

[9]刘金儒,于明,周云龙.北京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3):399-404.

[10]杨坚,陈恒彬.福建外来入侵植物初步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9,3(83):47-52.

[11]蒋谦才,林正眉,李荔,等.中山市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8,24(2):54-5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会计监督管理模式重构下一篇:胶凝体系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