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2024-07-16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精选8篇)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篇1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共产党员作为党基层组织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不同岗位上自觉实践着“三个代表”,为党的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特别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群众面前始终做到了“平时能让群众认出来,困难面前能自觉站出来,生死关头能将自己豁出来”。但在现实生活中与 “三个代表”的要求还一定差距,存在着“代表不了”、“代表不好”等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党员观念陈旧,与新时期的发展不相适应。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部份党员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没有从自然经济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存在着自给自足,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有的抱着“解放思想有代价”的旧观念,明哲保身,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遇到困难和挫折则不能正视困难、战胜困难,而是唉声叹气;有的则缺乏开放意识,闭关自守,画地为牢,对市场经济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挣钱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不择手段赚钱等等,缺乏一种共产党员应有的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

2、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自由主义泛滥,管不住自己的言行。有些党员在工作岗位想什么就干什么,组织原则不强,故意制造不良社会风气;有的缺乏民主意识,不能自觉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搞“一言堂”,唱“独角戏”。

3、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突出,脱离群众。有的党员思想意识不纯,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主仆错位”,高高在上,当老爷官,把为群众办实事当成是自己的恩赐,把贯彻中央精神习惯于发文件、开会议、喊口号,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没有实际的行动;有的对上级虚报浮夸,报喜不报忧,对群众敷衍塞责,哗众取宠,把权力当成商品,跑官卖官,大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这些既违背了党的宗旨,也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社会稳定。

4、知识不足,本领恐慌,制约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在农村,有的党员虽然在主观上有带头发展生产力和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的愿望,但是由于缺乏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导致致富无门,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且难以保证其先进性,甚至成为“落后分子”。我县现在农村党员

6402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3%,而小学及文盲的却占了53.3%;35岁及以下的有2097名,46岁以上的有4305名,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二、存在问题的因素

1、从社会因素看:经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冲击的同时,也给人的思想观念带来了震憾。

2、从党员自身看:有些党员存在学风不正的现象,而且某种程度上还比较突出。他们有的学而不信,心存异志;有的学而不知,应付差事;有的学而不思,照本宣科;有的学而不用,夸夸其谈。由于放松了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放松了自我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低下,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辨别是非能力退化,抵御腐蚀能力弱化,对金钱、物质、个人利益考虑过多,尤其是当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便心理失衡,抱怨组织、抱怨领导,久而久之,就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失去了先进性。

3、从党组织方面看:因部份党员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处于经常变化之中,党员活动方式也由过去封闭式、稳定型向开放式、流动型方式转变。而有的党组织缺乏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失之于软、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员的先进性。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帮助党员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困难,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举措,也是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着眼于用制度管人,牢牢抓住教育、管理、监督和解决问题四个基本环节,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2、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育是基础。党员教育工作中要把坚持党性原则与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根据党员的文化、年龄、职业、职务、党龄等条件,在教育内容上有所侧重,做到“营养餐”与“加温计”的有的放矢;要改变过去那种听报告、学文件、念报纸的单调做法,注重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灌输与提高知识技能相结合,学习文件与开展活动相结合,学习先进典型与争先创优相结合等,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党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3、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严格管理是关键。要坚持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原则,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为党员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根据党员居住地、行业、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的差异,研究制定不同的管理

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员管理工作。要根据生产、工作情况妥善安排组织生活,力争做到以时间、要短、内容精、注重研究解决问题为主,使党员真正从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发。要围绕中心任务搞好党员经常性活动,从活动形式到内容上做到多种多样,如党员联系户、党员活动日、党员责任区、党员义务服务、党群共同致富等。

4、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监督是根本。对共产党员来说,党组织的监督管理是最直接的,是保证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手段。要发挥党组织对党员监督的主导作用,坚决杜绝平时疏于管理的现象,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借助社会和群众的智慧把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不断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在党内形成团结民主的风气,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高标准开好民主生活会,确保党内生活严肃认真、健康有效。

5、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解决问题是保证。解决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关键在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从生产生活上关心关注党员,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到既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党员,又要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党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让党员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自觉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篇2

作为国际贸易中对外交往的一种有效的沟通媒介,不论买卖(或潜在买卖)双方在建立关系、进行交易磋商、执行合同、索赔理赔或保持良好关系等不同的阶段,函电都负有独特的使命,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将买方或卖方的意思或意见有效地传递给对方,达到建立关系、促成合同或解决问题的目的。

为使函电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沟通目的,服务国际贸易活动,商务英语函电的教学就尤为重要。根据在校学生函电写作的情况,以及企业人士对在外贸岗位毕业生函电写作的反馈意见,可以知道函电的写作不尽人意,所以有必要对现有函电的教学进行自我反省并加以改善。认真对之加以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商务英语函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1 商务英语函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内容模式化,呆板,未能体现活泼的业务实际情况

尽管目前教材的出版情况已是百花齐放,针对专业的未来岗位的定位,教材在编写和出版的时候已考虑到学生以后毕业所从事的相关职业或岗位需要,并尽量把相应的一些专业内容融入教材之中,但普遍上来看,教材整体上内容仍然落入一种俗套,显得很呆板,很模式化。不论函电的范例或者所引用的常用商务英语句型,未能具体活泼地将业务的实际正确简洁地表现出来。

1.2 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未能适应专业需要

面对这门国际商务核心专业课程,教师仍然将它作为一门英语基础课,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把手把脚,按部就班地带学生朗读、解释、翻译,接下去就是做语法练习或者函电翻译,教学过程无法将书本内容和业务实际融会贯通起来。

1.3 师资结构单一,师资力量不够理想

1)大多数任课商务英语函电的老师都是英语专业出身,并且一毕业就在学校任教,没有真正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对企业如何对外函电沟通没有亲身的体验。

2)虽然学校明白社会的需要和学校改革的迫切,一直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复合型的教师人才,但现状实际是流于表面,不论学校方面或者教师个人方面,基本难以达到真正的双师内涵的要求。目前学校虽给与教师企业实践的要求和任务,教师基本上只是从文件上完成学校方面的要求,多数没有真正进入企业的相应岗位,或者说有在企业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名义,但没有进入岗位的实际。最好的情况是,教师可能在企业中负责一些函电往来的翻译工作,而作为业务人员对外交流和只能做一些翻译的工作是绝对不同的。

3)观念上,教师未有企业工作的亲切体会,客观上他们很难对函电有理想的把握尺度,另外,在主观上,他们始终循规蹈矩地把自己只看做一个老师的角色,而没有从心态上超越教师的角色,没有能够从企业人士的角度来处理函电的问题,而对于处理国际商务函电来说,这种心态却是非常必要的。

4)在对教材的运用上,教师多数未能以批判的态度加以运用。教材总有其极限,但如果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合理的调整或重组,也可以较好地教学。鉴于上面提到的局限,教师往往在内容的取舍上面心中没有一个尺度,难以把握,所以基本上只能是照本宣科地进行讲授,也未能融入一些比较利于学生的实际业务资料来帮助学生从商务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运用函电。

以上存在的几点实际情况,最终反映在学生或者已毕业在工作岗位上的学生的函电写作上。权且撇开写作不通顺的因素,普遍情况是,学生(或已毕业就业学生)写的函电没有商业的韵味,而是很拘泥于格式的中规中距的文章,未能体现务实、干练、中肯和条理性,有时候长篇大论,有时候则是未能针对客户所关注地给以回应,文不对题,沟通脱节,所有这些,都令企业负责人深感头痛。本应很好地发挥有效沟通桥梁的函电,其作用却因此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相关业务。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应当就函电教学的情况,全方位进行反思,以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在这方面胜任于相应的企业岗位,小的方面可以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大的方面则是服务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再进一步而言,也可以有助于专业甚至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笔者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多年任职于外贸一线岗位,对于函电在外贸业务中的角色,在买卖双方业务沟通以及处理有关业务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有深切的体会。所以就函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以期有助于教学团队的建设,从而使学生得到这方面更好的装备和训练,胜任以后的工作。

2 本文针对函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使学生得到恰当的教育,首先应做好师资的建设。就外贸函电教学方面,可以就师资队伍方面做以下的工作:

1)学校在扩建教师队伍时,侧重引进有丰富外贸工作经验(包含通过函电对外交流)的人士。

2)可以争取给有关教师某一时间段在企业上班的机会,让其在相应的外贸岗位工作,作为企业外贸岗位独挡一面的负责人处理对外的一些事务,而不是简单地做一些函电翻译的工作。这样,在处理事务过程,他必然很自然地将函电的文字处理和相关的业务内容融汇起来,逐渐地明白如何更好地把握函电处理的尺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将自己作为一个“企业人”和外国客商进行沟通,这种“企业人”心态的培养和形成对于教师函电的教学有着重大意义。

3)在未能创造机会给教师在企业工作的情况下,要力争给教师多接触企业人士,和企业人士打交道的机会,接受企业人士的“熏陶”,就企业对外函电处理方面和企业人士交流,明白企业人士对函电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当然,相比与前者,这种方式产生的效果一般就没那么理想了。

2.2 优化教材内容

如果教材内容陈腐、不适应实际需要,那么当它教给学生时,就变成一种累赘,没有帮助学生,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阻碍他们吸收有用的东西。所以必须竭力优化教材内容。在师资力量加强的情况下,将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就变得容易。

1)在教材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函电处理的实际经验,对教材去芜存菁,添加实际有用的内容,重新整理后才传递给学生。

2)商英专业可以努力编写自己的函电教材。在专业教师均已有函电方面的知识经验情况下,邀请企业有关人士就商务函电的编写提供意见和指导,共同配合编写出务实、高效、更有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发展业务的函电教材。

2.3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商务英语函电是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它是以函电语言为载体,来解决实际业务中的各种问题。如果失去了内在实际业务内容,那么语言就没有作用了。所以,对于函电课程,应当避免死板的满堂罐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活泼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更多就有关业务内容进行思考、讨论、争辩,培养思考和处理业务问题的能力,形成处理有关业务的观点和方案,有了正确的内容,才可能写出务实有效的函电。

1)给以实际产品案例,让学生就具体的业务内容,以函电方式沟通处理相关问题。笔者就自己以往做过的实际业务,曾将冰箱贴、礼品杯和工艺蜡烛等产品样品带到课堂,让学生面对实际的产品样品,就贸易的不同阶段的业务需要进行思考讨论并进行函电方面的写作,效果证明是比较理想的。

2)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自行设计项目,小组成员分成买卖双方,就有关问题进行磋商,并应函电方式进行交流,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分,最后由教师对各组工作加以点评。

2.4 努力搭建校企合作桥梁,给学生提供实战机会,让学生作为企业人实际对外沟通联系,开发业务

高职高专的学生注重实际职业技能的培养,一踏出校门就须能够在工作岗位上进行操作,处理有关的业务工作。所以专业的课程体系既有理论教学,同时又更强调实践教学。在学院大方针指引下,笔者所在外语系深谙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打造学生实践平台。目前除了建立了系外贸实训工作室外,还与联邦快递、广州兄弟丝花、中山艾塔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和这些企业共同建立了实习基地,给学生以外贸实践的机会。其中,我系已和中山艾塔电子有限公司建立较为深度的合作项目,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外贸工作环境。

我系与中山艾塔电子有限公司项目具体如下:

1)项目名称:电子产品外销开拓业务。

2)双方提供资源:艾塔电子产品有限公司提供全套详细产品样品及相关资料(图片,产品规格,包装,价格,说明资料及网站资料等等),提供技术和营销人员给学生讲解和培训;我院外语系提供外贸工作室网络平台,指导老师和学生,此外还有电话、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以双方提供的资源营造一个真实的外贸工作办公场地。

3)项目目的:通过实际产品业务操作,帮助企业开拓外贸业务;培养学生“企业人”的观念,提高学生商务和外贸函电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通过函电更有效地和客人沟通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胜任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项目具体操作内容:由学生在网上注册取得账号,然后通过各个地区的B2B平台搜索客户的资料,根据获得的资料进一步联系。也就是说,在获得客户的联系资料后,学生将通过函电的方式,努力和客户建立关系,并进一步进行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和签订合同等一系列交易磋商的实际业务过程。在取得订单后,再在艾塔电子有限公司的共同配合下完成合同的履行和货款的回收工作等。

5)项目纪律要求:参考艾塔电子有限公司员工守则,要求学生就工作方面做日志,每周有工作小结,并对一周业务内容和进展做分析和评估,提出改进方法和新的目标。通过这样,培养学生遵循公司规则,忠于职守,和人团结互助,适应未来的工作要求。

3 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它培养的人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它才是尽到它本身应负起的使命,而同时它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如果其培养的人才未能符合企业岗位的需要,那么它必将逐步被淘汰。商务英语函电是商务英语专业其中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专业的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企业在这方面的要求,以务实、高效、服务企业需要为导向,在观念方面进行更新,加强本身的建设,不断在教材和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并在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实战环境上做出努力,培养学生企业人的观念,在实际操作中将商务知识和外贸函电融会贯通,使自己在函电写作上经锻炼成为老手,通过这一重要的国际沟通媒介有效进行建立关系、交易磋商和履行合同等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易兰华.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素质特征及管理激励研究[J].成人教育,2009(2):26-27.

[2]方展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0-28.

[3]Elaine T,George Y.论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3.

[4]周炬,孙传亮.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137-137.

[5]易其顺,盘世准,言经柳.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学生顶岗实习结合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2):77-79.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一、研究背景

独立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制度背景下的新兴事物,而独立学院的高校辅导员在我国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从最初的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再到辅导员,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教育部2006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阐明了高校辅导员是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术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将辅导员角色明确定位为教师,由此可见,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与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密不可分。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采取调查问卷、网络调查、电话采访的方法,对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四所院校的辅导员进行了采访研究。通过对上述四所独立学院的调查,多角度、多方位、直观立体地了解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具体情况,本次问卷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辅导员的目标定位、辅导员薪酬福利、辅导员培训考核及辅导员队伍的晋升机制等,问卷调查的结果将作为本文分析当前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现状的重要理论依据。其中,輔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定位模糊,任务繁重,无科学明确的工作体系。

在研究调查的四所独立院校中,绝大部分辅导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感到十分迷茫,同时,大多数独立学院辅导员所带学生的数量与教育部要求的不高于1:200不相匹配,有的达到了1:400,据统计,辅导员的常规工作包括学生课堂行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宿舍行为管理、学生课外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就业指导、党建团建、学生贫困生疏导、社团活动甚至包括学生的情感恋爱,部分辅导员还承担思政教学工作,在辅导员看来,工作内容太多繁杂,没有科学体系,所带学生数量太繁杂,以至于辅导员很难完全认识每一个学生,导致大部分工作无法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只能全面撒网,没有工作的针对性,辅导员坦言这个工作就是学生的生活保姆,没有工作归属感和荣誉感。

2.辅导员队伍没有合理梯队,人员配备结构不尽合理。

从调查研究的数据看来,以南理工紫金学院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例,37名辅导员的平均年龄较小,只有1名教师具有长期的学生工作经验,具有思政教育背景的辅导员比例偏低,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经验丰富的人生经历,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人的经验指导和帮助提高,从学生身份直接转变为需要为学生排忧解难的辅导员,属于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工作一边积累经验,一帮一带的梯队无法形成,有的学院的辅导员干满四年,立即申请转岗,重新招聘毫无经验的辅导员,周而复始,辅导员的人员配备始终处于新的周期,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帮带圈,而在现实生活中,恰恰需要这种一帮一带的工作氛围。同时,紫金学院辅导员队伍的学科背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大部分辅导员自身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知识、管理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3.专业培训体系不完善。

辅导员在上岗前后都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有的独立学院辅导员培训只有5天的课程,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指导,简单的岗位职责介绍和工作简介,对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在工作之后,多数院校的辅导员在工作期间未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自我摸索、自我总结、自我消化、自我探讨中,缺乏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4.考核机制的不健全。

考核机制在制定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全方位调查,虽然包括党团建设、学生违纪处理、查课查宿舍、评奖评优等常规性日常工作,但是对辅导员个人技能的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及如何进行学生就业指导等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内容涉及比较少,大部分辅导员怀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和心态进行考核,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和行动上提高,无法发挥以考核促学生工作水平提高的作用。

三、如何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大数据时代下科学定位,合理规划辅导员的工作体系,做到精细而专业。

辅导员的工作定位直接影响其工作体系,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利用科学技术互联网能极大地解放这个繁杂的工作体系,在学生日常查课下,广泛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脸谱点名,在日常宿舍行为管理中,用宿舍一卡通就能及时有效地知道哪些学生夜不归宿,而不必事事躬亲,保持每天查课每天查宿舍不停歇的工作状态,同时,有利于缓解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对立情绪,将辅导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回归到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指导的思维性工作,高效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广泛利用各种微博微信工具,将安排的各项通知事务清晰明确地告知学生,做到上传下达,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建立科学规范的辅导员培养成长体系。

(1)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与学习力度。建议设立专项经费,对辅导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层次的培训和学习。特别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尤其是与外校优秀的辅导员多交流,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

(2)重视扶持力度,学院各个层面加大对辅导员的扶持力度,调查中,南理工紫金学院在最新薪酬制度改革上充分优化辅导员的薪酬体系,从物质层面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在精神层面上,明确辅导员的地位,充分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3.不断加强辅导员自身素质建设和专业素养学习。

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只有不断促进自身专业能力提高,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高,在调查采访中,作为紫金学院的辅导员,马老师坦言现在的“95后”大学生,知识更新速度迅速,如果不抓紧学习,很快就会被学生反问住,特别对学生的专业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才会信服,“95后”大学生有其独有个性特征,必须比他们了解得多,才能做好他们心中的辅导员。所以,坚持不懈地加大辅导员自身素质建设和专业素养学习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本文在调查研究江苏省4所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工作环境进行简要了解,对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理论与实际的比较,对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构想。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这项重要工作是长期的,也是艰巨的。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成效。因此,以不同方式,有针对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励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才能更好地促进独立学院学生工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敏,李盛兵.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离专业化有多远[J].高教探索,2009(03).

[2]吴海云,吴学兵.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路径[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3]金劲彪.《劳动合同法》视野下民办高校的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8.

[4]侯可,韩江河,陈国斌.浅议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5]沈波.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刍议[J].中国科技信息,2005.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篇4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好六项主要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本为主要论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村民自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坚持从自然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地找出适合本村发展地对策与办法。

我们认为,经济发展地同时,民主政治发展必须跟上,必须根据经济地发展状况作出适时地修正和完善,才能不断的为经济地发展提供制度、政策、规章上地支持,使经济在预计地轨道上顺畅前进。

多年来,广大农民群众依靠自己地智慧和才智极大地发展了乡村政治体制和体系,为中央政府在农村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做好了必要的铺垫,也为更高层次地改革进行了有益地探索。村民自治就是其中重要的实践,在实践中显示了巨大地生命力和改造潜力。因此本文试从

村民自治地发展过程入手,分析现阶段我国村民自治存在问题和不足,同时给出可操作地、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

一、村民自治的含义

村民自治,作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出现的重要的政治现象,基本含义就是指村民通过直接参与对所在村庄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抬理,以期实现村庄社会各种因素的整合,使整个村庄安定和谐。

其实,村民自治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过,但现代的村民自治与历史的“村民自治”有着本质的区别。秦汉时期开始,就有了“乡官推举制”、“乡官制”、“保甲制”等类似“村民自治”的村治体制。后来太平天国的“乡官制度”、晚清时期的乡镇自治以及民国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做法等。这些“村民自治”只不过是当时的国家控制管理农村社会,减少统治成本,掠夺农民的手段罢了。今天我国实行的村民自治的本质是在主权国家范围内的,以确认村民个人的民主权利为基础的乡村自治。“自治作为人类理性追求社会优化的一种努力,本质上是对社会运行机制的一种积极探索”。当然,从一开始,村民自治的确是个别村庄的创造,后来是“自上而下”地,由国家主义权威推动而迅速推广开来。村民自治的应运而生,有的学者把村民自治仅仅看成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一个外生变量,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这些学者们没有看到我国的村民自治能够迅速被体制接纳背后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村民自治作为中国农民对村庄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是适合中国国清的。“村民自治是国家主导下,以法制权威为基础的授权性自治。它表明的是,国家不是直接以行政权力为基础

来界定乡村社会的利益边界,而是以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来确定乡村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种法制性权威的存在,在体现了国家治理中分权而治的同时,又将乡村社会自治权转化为国家法律的强制力,从而为社会一切组织和个人提供一个“刚性”的行为尺度。这正是村民自治为什么能够得以推进的基础。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自己追求村庄治理的理想,而做出的一种大胆的探索,是几千年来缺乏民主的中国社会里,农民自己创造的,在村庄这个熟人社会里的民主形式。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民公社的坍塌,生产大队组织的瓦解,一种全新的村民自治组织一一村民委员会开始建立。1982年《宪法》第111条在总结各地农村村委会经验的基础上及时确认了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坎正式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村民自治随之在全国逐步推广。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赋予村民自治完整的法定内涵。

村民自治缘自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发展了农业生产,而且根本性地改变了人民公社时期形成的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从经济改革的成功中很容易推论出政治改革的经验: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对于办任何事情都十分关键,国家在政治上的“无为”可能也如经济上的改革一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这种思潮与国家层面的民主化倾向相结合,就为

村民自治的产生提供了政治基础。第二,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同时,原来对农村的政社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逐步空壳化,农村的社会治安状况和公共建设事业大幅度滑坡,农民对秩序和安全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出现了农村管理的真空。如何在政治上重组农村组织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十分急迫的问题,从而为村民自治的出现提供了必然性和合理性。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草根民主,由农民创造、国家推动而日渐成熟。从其产生的“偶然性”到作为国家政策选择被强制实施后,其自身被构建的合理化因素就日渐增长。正是这些因素的增长,使得当前村民自治在外部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合理性主要有:一是村级民主与国家行政要求的契合。转型时期,因为意识形态控制能力的弱化,乡村组织普遍出现了不良行为,降低了行政效果。从村民方面讲,他们具有内在监督约束乡村组织的愿望,从国家方面来说,他们具有提高乡村组织行政效率的要求,于是,村民的愿望与国家的要求在民主化方面有了契合,从而也就促进了村民自治发展的合理性。二是乡村民主有利于形成社区公共权威,提高社区资源动员能力。真正的乡村民主必然将乡村组织置于村民的直接监督之下,无所不在的约束而不至于发生;乡村组织行为的合理化,可以减少部分农民群众的不满,密切干群关系。同时,乡村干部从事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建设,也较容易赢得村民的信任;村民自治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可以形成一个公共权威,较为理性地认识共同利益,约束少数不顾共同利益的违规行为。

二、村民自治存在地困境 ㈠困境之一:未来发展动力问题

毋庸置疑,中国村民自治的实现主要是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必然选择。当我们在分析村民自治的源动力时,不得不把目光转向经济改革。经济改革在农村的发展所带来的两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第一,农民拥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第一次接触到了产权,有了保护自己财产的强烈要求和愿望;第二,诱发了农村长期积聚的社会矛盾,亟待以一种公开和平等的制度化方式来解决。二者的结合使得中国农村社区的政治发展开始具有了民主化因素。也就是说,农民的民主要求和农村社区矛盾的积累是村民自治启动的基本前提。这是村民自治发展的两个动力源,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两个动力源的能量释放的力度正在减弱,已不能有效支持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急需能量补充。

产权制度不明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农村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民有了土地的长期使用权。“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反映了农民对这种制度的拥护,农民有了保护自己财产的强烈需求,这种愿望支持着中国村民自治的顺利开展。然而,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即这种经营体制在当前所带给人们的利润与其他经营相比已显得相对较小,已不能带来足够的刺激来促使农民对其恢复足够的热情。同时,土地流转权不能顺利实现也降低了人们对土地的关注,也即当前农村每户农民所自主经营的土地狭小、分散,而又

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得更多的土地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而缩小了利润空间。另外,当前土地征用的无序性、非规范化也降低了人们对土地收益的预期值。当人们在未来财产收益预期减少时,我们不能奢望农民为了保护财产而对民主管理倾注更多的热情,村民自治也就受到了阻碍。在谈及财产权保护时,我们又不能不涉及集体经济。村民自治中的自我管理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对集体财产的关注。通过对中国当前农村自治的案例研究我们发现,村民自治搞得好的地区、乡镇、村庄,集体经济也都相对较好,村民也正是基于对集体经济的关注,在集体财产的处置管理中不断锻炼民主自治能力。而当前,在村民自治中我们会发现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关注:一是相当一部分中西部地区没有像样的集体经济,没有集体财产,使村民心理上感觉无事可管,自治失去意义;另一种情况是集体经济发展不充分或是许多原先发展较好的村集体经济经过市场经济大浪淘沙式的检验后,经营发生困难,发展停滞甚至停产、破产。

㈡困境之二:法律制度的欠缺

不可否认的是村民自治是新时期中国广大农民在探索农村治理形式中的伟大创造,但我们也应看到,村民自治作为自上而下的政策灌输,首先是基层党政官员探索新时期解决农村社会矛盾方式的政策性结果,即村民自治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制度供给和农民自发创造这一合力的共同推动。而国家的制度供给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对村民自发创造的认同,对其经验的主动总结、推广,并以法律和政策形式予以昭示。如1982年宪法规定:改革农村人民

公社体制,恢复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农村按居民居住状况设立村民委员会,使村民自治在中国农村广裹的大地上逐步开展起来。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标志着中国的村民自治开始逐步的迈向法制化轨道。可见,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与国家的制度供给是密切相关的,但事实上也正因为国家制度供给在村民自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使得未来的村民自治存有潜在的不稳定性。

㈢困境之三: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工作不甚协调

在实行村民自治的农村社区,同时存在着两进行管理的组织,一是村党组织,即村党支部,二是村民自治组织,主要是村民委员会。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二者的关系不协调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村党支部包办村委会的工作,使得村委会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二是村委会取代村党支部的领导,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被弱化。

㈣困境之四:村委会服务功能不强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村里的公共事业。农村的公用事业包括道路、自来水、学校、合作医疗等。近年来,尽管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这些公用事业不是依靠单个农户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共同来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一方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和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也因政策的改变而变得没有来源。在缺乏集体经济实力的地方,由于村民自治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因此,村民自治运作效果不理想,村民参与

自治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村民认为,农村两委既然没有钱给大家办事,有没有两委跟自己也就没多大关系;有的村民则认为,只要不收钱,谁做村干部一样,甚至认为有没有村干部都一样。

㈤困境之五: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主体意识不强 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各地农村村级民主建设得到了极大推进,但在现实里,民主总表现出种种无奈,法治也常常叻不从心”。由于农村经济文化长期落后,整体文化素质尚不高,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有限,许多村民要么抱无所谓,要么认为自治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把村民自治同国家治理和乡政管理对立起来。有的村民认为村民自治就是“村民自己说了算,党和政府都不要干涉”,这显然是对村民自治的曲解。村民自治离不开政府的“掌舵”。

三、解决村民自治中存在问题的途径

途径一:进行制度创新增强农村的经济能力,为村委会展开活动搭建半台

首先,在村庄层面上,除了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之外,应该积极大胆地尝试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例如土地流转权的创新,就可以使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更加灵活,他们可以寻求获利更大的发展机会。在经济状况稍好、土地保障作用稍弱的地方,应该尝试土地制度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使农民能够以土地为资本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这将有利于资金向农村回流,以此来充实村民自治这一政治制度的经济根基。村民自治组织可以以组织的身份,把村庄现有的资源带入市场,让市场而不是政府对其进行配置。这样,出于对利益的考

虑,村民才会自发地重视其自治权,村民自治才会找到真正的解困之道。

其次,在县级政府一级上,主要是改革财政体制,让县级政府拥有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和更多的财政收入,至少使其能正常运转、正常开支,不至于向农村伸手。这样,就可以把部分资源保留在村庄,用于村庄公共事务。撤乡并镇后,可以精简大批行政人员,从而节省大量对乡镇工作人员工资的支出,对减轻农民负担也有一定贡献。县级政府支出的压力减小,就有可能形成财政盈余,在村委会的配合下这些盈余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上。

其三,在中央政府一级上,在结束了城市对农村长期的体制性、制度性掠夺之后,中央政府无论是从政治责任还是政治良知的角度,都应加大城市对农村、农民的反哺力度。因为,被松绑的村民自治红织如果仍然面对贫穷,仍然两手空空,那么民主自治的理想也必然落空。而撤乡并镇后减轻的农民负担,事实上也不可能对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形成多大的存量。因此,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注入,就更加重要。这样可以增加村民自治组织在市场上的活动能力,它就可以按照村民的愿望和要求,为资金的运作走向提供必要的信息,并对资金的使用起监督作用。

途径二:增强村委会自主活动的能力,恢复其功能与职责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要慎重考虑基层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的张弛,不能一味地追求村民自治组织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因为没

有政府的帮助,无论多么民主的村民自治都只是徒有其表,都难以改变农村的贫穷。只有等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具备了自我发育、自我扩大的能力之后,讨论村民自治组织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走向真正的自治才更有意义。

在没有经济作基础支撑的情况下,在组织性质与功能蜕变的情况下,村民自治组织要真正发挥应有作用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试图从村民自治的制度内部求解村民自治,而看不到村民自治组织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看不到村民自治组织性质与功能的蜕变,只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但也不能以此为理由认为目前的村民自治应该废停,这并非本文的旨意所在。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基层民主制度,它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只不过在中国“三农”问题如此突出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一制度的实效。无可置疑,经济资源充足的农村,才是村民自治取得实效的根基;而村民自治组织的性质与功能的复归则是村民自治良陛运行的前提条件。公权的基础地位,唯有此,才能在义务本位和权力本位的历史传统面前,实现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夕的理性平衡,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途径三:协调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工作

村民自治组织与村党组织关系不够协调,原因在于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地位关系不明确、权限范围不确定。

1.明确二者地位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从制度上看,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委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能弱化。

2.合理划分二者的职权范围。党组织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工作的核心,应该避免行政化倾向,从大量日常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的发展方向上的把握。支持和帮助村民自治组织独立、负责的开展村民自治活动。

途径四:强化村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制度

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庄稼人的愿望实现了。但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给村民自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村民自治工作中还存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不到位,基层干部队伍的老化等问题。对此,有关部门要制定好以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为着力点的相应措施,推进依法治村。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内部、外部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约束机制。要求镇乡和村委会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如村委会工作中有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讨论决定,并向全村公开,接受村民监督,要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当前,农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绝大多数牵涉到村务、财务等村级重大事项公开的透明度。在开展村务公开工作中,可以联系实际、针对热点抓公开,做到儿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热点、难点问题,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都公开。可以利用公开栏、公开墙、广播、会议或书面方式做到集中公开;对于收费项目、计划生育安排、宅基地审批等热点问题,可由负责审批、收费的单位或部门直接公开到村到户;对于临时重大事项或群众在某个时期最想了解的事情,要及时公开,这样,更能提

高公开的效应,提高村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途径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侣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篇5

指导老师:朱翠林 作者:黄小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712100 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农业固然得到了发展,但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作为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在我国农业中却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反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现状出发,从政府投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现行制度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率,4个视角下分析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改变解决方法。

关键字 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对策 引言:

作为世界贸易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之一,农业技术推广被多数国家政府用于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技术推广体系,为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和产量的增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90年代初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冲击,许多地方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已名存实亡。

我国每年约有7 000 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约为30% ~40% , 与发达国家的70% ~80% 相差甚远。据调查, 目前, 农业科技成果中, 受农户欢迎并积极应用的“ 热型成果” 仅占成果总数的10%左右, 加上一定配套服务才能接受的“温型成果”约占40% ~60% , 另外, 约30% ~40% 的成果属于农户不感兴趣、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冷型成果”。

(一)关于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

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不足 1.1.1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足。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总量(含政府投资和单位自己创收)在1996年之前增长很少,从1996年开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增长进入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阶段。然而,事实上,1996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增加部分的相当比例被用于人员经费的增长。按可比价计算,从1997年到1999年,农技推广总经费增长了57.3%,但同期人员经费却增长了64.7%,技术推广经费的增长部分被人员经费的增长所抵消。总之,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比例在下降。

1.1.2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的相当部分未能用到技术推广活动中来。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体制为地方负责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与基本事业费,技术推广项目专项经费绝大多数来自省级与中央的投资(地市级的投资很少),仅有不到20%的县(据我们调查)每年会下拨一定的技术推广专项经费。由于许多县级财政较为困难,使得这种经费下拨往往出现截留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不能最终用到技术推广活动中来。即使最终到达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项目经费,由于技术推广人员的事业费等经费缺口较大,很大部分也被用作发放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或招待费等,用于培训与试验的经费很少,用于技术推广人员进修提高的更少。

1.1.3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项目多渠道,重复投资、效率低下的现象较为普遍。

虽然技术推广项目经费严重短缺,然而,也存在着项目重复立项,投资效率低下的情况。目前国家级技术推广项目主要来源是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等部委,各部委的技术推广项目自成体系,相互独立。这些部委在审批农业、林业、水利三部局推广项目的同时,自己也直接向省级对口部门或县乡政府下达推广项目,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内容的项目,两个名称,多头申报,重复投资的现象,不仅降低了投资的效率,同时也为项目经费分配中的腐败提供了可能。

1.2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1.2.1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

2000年末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数达到101万人,其中县乡两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人员总数的54%。过多的非专业人员占用了较大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使得本来就紧张的技术推广投资更显不足。

1.2.2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着严重的知识老化问题

据调查,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非农口毕业生或者无专业学历人员进修农广校等函授类院校外,据调查技术推广人员总数的2%。许多技术推广人员反映,他们现在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因为他们已有很多年未参加过任何有关农业新技术的培训班了,因此,技术推广人员未能被及时培训也影响了农民对新技术的采用和技术推广机构存在的价值。

新的农业院校毕业生未能及时补充到技术推广队伍中来。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将近四分之一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最年轻的技术推广人员是1996年以前分到这些县的农业院校毕业生。

1.3现行制度安排出现的一些问题

1.3.1 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人财物权由乡镇管理影响了技术推广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近年来的行政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涉及技术推广部门的改革是乡镇技术推广人员的人财物的管理权由县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这一改革原来的本意是摆脱乡镇技术推广人员经费不足,加强乡镇政府对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使其更好地做好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然而,随着这一改革措施的推行,下放到乡镇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由于其工资由乡镇负责,其日常工作也只好服从乡镇的指派,乡镇行政工作变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主要工作,技术推广工作成为乡镇技术推广人员的“服从中心工作(即行政工作)后的工作”。

1.3.2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着非农业技术推广的任务

截止2000年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际在编人数为101万人。这其中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和经营管理等专业。其承担的任务不仅包括技术推广,约一半左右的技术推广人员在从事行政执法、中介服务和经营创收等非技术推广工作。1.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1.4.1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问题

1.4.1.1 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

1.4.1.2 在课题的审批环节上缺乏严密的技术经济论证程序, 在课题的鉴定验收环节流于形式而失去对课题真正评价的实际意义。

1.4.1.3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 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 并没有到达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试、示范推广转化阶段。

(二)农业推广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不足的解决方法

增加科技投入。①保证农技推广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按时如额发放,将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经费、培训费及设施设备更新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②实行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组织分离。③保证农技推广体系和人员学习指导等必要的经费支出。对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再教育活动。

尝试改革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体制,尽量减少由于许多县级财政较为困难,使得这种经费下拨往往出现截留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不能最终用到技术推广活动中来。

2.2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解决方法

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骨干作用,组建一批以自然条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农牧合并后便于管理的区域农业综合技术推广站。积极组织农技人员参加师资班、骨干班和各种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在服务中增长实践经验。2.3现行制度安排出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乡镇设立一个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该站由县农业局直接领导专门从事当地农业技术的推广。

该站建立长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新形势下,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进一步建立和实施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立强化管理制度,提高农技推广效能。为增强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农技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工作考核制度,动态管理和激励制度。2.4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解决方法

2.4.1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

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时, 不但要听取科技人员、专家、管理人员的意见, 还要研究有关方针、政策, 广泛进行农村调查, 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适应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采用多种方式刺激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一方面, 除了实施政策倾斜, 想方设法改善农业贸易条件, 增加农业比较利益, 以提高农民使用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另一方面,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和改善农民采纳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能力和条件。

协调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者之间的关系,创建“三农”互利合作新模式在当前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条件下, 可暂时设立相应的机构对“三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 同时加强彼此合作, 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 共同为“科技兴农”做贡献。

参考文献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篇6

余朝阁1;齐红岩1;孙周平1;周娣2;李天来1*

(1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设施园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 辽宁沈阳

110866)

摘要:设施农业专业实践,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思想认识、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评价指标等方面,阐述设施农业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论述解决途径。关键词:设施农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解决途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适应当前设施农业高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需求所设立的新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农业、工程和环境等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1,2〕。沈阳农业大学2006年招收该专业第一批本科生,2008年顺利通过辽宁省普通高校试办专业评估;从前期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来看,均取得良好的效果。设施农业专业实践是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也是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3〕。笔者自我校该专业组建以来,一直负责其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现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考核指标的影响,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导致实践教学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不少人片面地认为,实践教学无关紧要、不过是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甚至将学生的理论课考试成绩,作为学生优秀与否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评价标准〔4〕。

这种思想不仅在一些师生中普遍存在,在有些教学主管部门和人员中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越压越少;在师资配备上,实践教学任务往往是由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工承担,而不是由经验丰富的教授来承担;在时间安排上,为了不影响繁多的理论教学,实践课程常被挤在下午、晚上或周末,而有些实践内容在下午或晚上是无法完成的。

(二)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收稿日期:2011-09-08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创新”。

作者简介:余朝阁(1973-),男,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设施蔬菜栽培与病害防治。Email:yuzhaoge@yahoo.com.cn

 通讯作者:李天来(1955-),男,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设施园艺与蔬菜栽培生理。

Email:tianlaili@126.com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专业,在其成立初期某些实践教学设施和设备难以一应俱全,特别是那些需要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如专门的实践教学温室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其建设和配备必然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加之农业生产周期的连续性,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和学校教学与科研用“挣地”等原因,导致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和设备等条件进一步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

这时,某些实践教学内容往往只能借助于科学研究所用的温室设施,尽管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具有相互补充或促进之处,但二者一旦发生冲突时,必然会产生教学活动为科学研究“让道”的结果。导致某些实践教学内容无法很好地完成,影响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部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近年来,设施农业发展迅猛,温室结构不断优化,环境调控技术日新月异,栽培技术不断更新。所以,有些前几年常用、甚至被认为较为先进的技术,现在可能已不再适用。如果,仍然完全按照数年前所出版的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机械地验证或实践操作,必然导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既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学校教学资源,更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方式简单被动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和实习基地条件所限,实践教学往往简单地按照教材要求,由教师毫无保留、同时也毫不“添油加醋”讲解或演示后,请学生机械的模仿操作一遍,从而使学生掌握某些具体的方法。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差;这样培养的学生也必然缺乏创造性。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够规范

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态度相关,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和设备等基本条件限制;无论任课教师多么认真负责,如果缺少必要的教学条件,也难以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所以,很难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实践教学灵活性大,有些实践内容需要同学们分组或分工完成,所以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也不易把握,通常以实践报告和实习表现作为学生成绩评价指标,但二者所占比例有待商榷,实习表现评判标准有待规范。

二、解决途径

(一)正确认识专业实践课的重要性

学好设施农业专业实践,不仅有助于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专业技能;还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上专业实践课之前,必须拿出一些时间,为学生至少讲清楚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从当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该专业同学们所具备的特殊优势等方面,为学生们勾勒其美好的未来和任务,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使命感;第二,从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必然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技能掌握好坏将会对自身发展产生如何影响等方面,并通过典型案例,使学生从思想真正认识到设施农业专业实践的重要性。

(二)建立专门的教学温室和配套设施、拓宽学习渠道

教学温室及配套的设施设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要保障实践教学完成质量,必须建造专门的教学温室,装配相应的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专业实践所需的各种设施设备。学生不仅在上专业实践课时间到温室实习,平时还要积极参与温室管理,真正了解和掌握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

另外,由于设施结构类型繁多、环境调技术差异大、栽培模式千变万化,仅仅掌握校内温室栽培情况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当前全国乃至世界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参观考察有代表性温室园区;通过大量精美图片和影音资料使学生了解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就某一专题,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或市场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等。

(三)加强师资培训、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专业实践课的上课内容和形式可伸缩性大,有人误认为专业实践课好带。事实上,带好专业实践课绝非易事:它不仅需要象理论课那样备课;还需要准备、检查和调试实践过程中所需的工具、设施和设备等;同时,要对不同小组乃至个人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估计,对整个实践过程和不同小组进展进行规划和协调。所以,要把专业实践课上好,必须付出多得多的体力、精力和时间;同时,也必须具有该学科较完善的知识体系。

设施农业涉及作物、环境和工程等多个学科,而当前高校专业教师绝大部分只是其中某一学科中很窄领域的专门人才,所以只有对承担该专业实践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专业实践课教师也必须积极主动地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才有可能胜任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

设施农业作为新兴的学科和产业,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等不断更新,当前的某些技术、设备也必然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所以,实践教学必须根据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在保证学生掌握经典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删减某些过时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不断补充和优化新的教学内容和技术手段,实践操作既做要“标准化”和“规范化”,而又又不至于“绝对化”。使学生既掌握设施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又了解该学科前沿的技术和手段;不拘泥于实践教学内容,能够举一反

三、灵活变通、对现有技术进行评价或改进。

(四)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改变传统简单的模仿式教学方法,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启发式”、“ 开放式”和“范例式”等教学形式〔5〕。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开阔学生思维、拓宽知识面,有计划的给学生预留发挥和改进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

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数量和男女生比例,将其分成不同小组,然后把温室田地分到各个小组,由各组学生负责整个设施栽培过程的管理,最后根据学生管理水平、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进行评价,使学生全面了解设施生产过程和温室管理技术要点。另外,还可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周边设施生产、教学或科研基地,结合所学知识搜集和解决设施生产中的常见问题;或者带着实践教学中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培养学生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教师也必须时刻关注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了解掌握当前设施农业生产先进的和常用的技术,利用多种渠道积累相关资料、搜集典型范例。通过动手操作、参观考察、精美的图片、影音资料、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掌握设施生产技术手段。

(五)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要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管理部门方面,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对任课教师给予指导,协助任课教师协调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经验交流,加强实践教学的监督和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任课教师方面,课前必须检查调试好实践设备、准备好实践用具、设计好实践进程;实践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既要放手让学生操作,又要悉心指导和点拨。

逐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制定,科学公正地评价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规范对学生的考核指标,既要分配好总体考核指标,还要对分项指标进行细化,逐步由凭印象定性考核向量化考核转变〔6〕,力争做到考核的标准化和科学化。例如,可以将实践报告成绩设为30%,实践表现成绩设为70%,实践表现成绩为各个实践内容表现成绩的平均值,而每个实践内容均有着自己的一套评价指标。

三、展望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有些问题是由于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和新专业的实际情况、必然经历的过程。在前期实践教学过程中,已克服多种困难、利用一切机会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参观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兴趣浓厚、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并对当前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提出一些颇有建设性的观点改进措施。同时,在沈阳农业大学各级部门的争取和支持下,我校先进的温室园区和专门的教学温室也即将建成。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篇7

1 现刊登到的重要性

现刊登到,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书刊登记, 现刊登到是指图书馆现刊登到人员, 将陆续到馆的订购期刊准确登记期刊名、刊号, 年卷期、期刊来源、数量等具体工作, 主要记录内容根据馆内的情况而定。

过去期刊一般采用手工登到, 随着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 现刊登到由原来的手工方式转变为计算机登到, 大大减轻了现刊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刊登到工作结束后能在期刊目录数据库中准确查询在馆现刊的记到情况, 发现未到现刊能及时处理。

现刊登到是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既能为采购提供查询储存数据, 又能为读者了解图书馆期刊目录提供准确的信息, 从而提高现刊的利用率, 同时也为过刊管理做好前期准备。

2 现刊登到中常见的问题

现刊登到工作并不复杂, 只要求现刊登到人员根据本馆使用的计算机系统, 检查相关期刊信息, 如刊名、邮发代号等, 然后如实记录现刊到馆的数量即可, 但由于现刊的一些信息发生变化会影响现刊登到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据管理实践分析, 现刊信息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

2.1 刊名变化

现刊更名是现刊登到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也是对现刊登到工作影响最大的因素。刊名变化一是由于办刊方向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是刊名陈旧与时代脱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而更名;三是为吸引读者刺激消费而更名。四是由于不便言明的原因而更名。

有的现刊在同一年度就更改刊名, 带有突然性, 现刊登到人员如不采用刊名检索, 很难发现, 如《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2003年第五期改名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就业时报精选》自2007年改名为《大众致富指南》, 《动物保健》自2007年改名为《兽医导刊》。发现期刊更名登到人员必须根据馆内实际情况重建目录或在登到目录注明。

2.2 出版周期变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出版社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大大增强, 为满足读者需求变化有的出版社对期刊的出版日期进行调整增加刊物信息量, 如《汽车之友》2004年为月刊, 2005年改为半月刊。出版日期发生变化就要求现刊登到人员根据调整后的出版时间选择相应登到模式, 自然的增减现刊登到的期数, 这一问题现刊登到人员必须密切注意。

2.3 版本的变化

出版社为适应不同读者群的需要, 如有的期刊使用同一刊名出版各种形式版本, 如《电脑校园》就分成光盘版和非光盘版, 《财会月刊》分成会计版、理论版、综合版, 《今日中国》分成日文版、中文版。同一期刊名多种版本的出现, 很容易造成现刊登到人员未加注意而影响登到的准确性, 进而影响过刊收藏。

2.4 开本变化

为适应市场的变化与读者需求, 有些现刊在一年内开本发生多次变化, 如《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2年为16开, 2003年1、2期改版为大16开, 但3—6期改版为32开, 如现刊登到人员未予注意则很容易划分为两种刊物, 使现刊登到发生错误。

2.5 其他因素

除上述影响现刊登到的因素外, 一些其他因素也常常影响准确登到, 一是采购数与现刊到馆数不符;二是现刊到馆的期数不连续中间出现缺期跳跃等问题;三是有的期刊是半月刊, 但只订购了上半月刊或下半月刊, 如有的单位《深圳青年》入馆收藏上半月刊, 《英语沙龙》入馆收藏下半月实践版;四是在现刊登到过程中由于不明原因出现停刊, 如《瑞丽都市生活》2007年4—12期停刊, 应在现刊登到时做好标识。此外现刊登到人员由于工作疏忽, 在登到的过程中某一期发生错误当时没发现未能及时处理, 导致以后的登到出现连锁混乱。另外由于现刊登到人员长期重复同一项工作, 产生机械性疲劳也容易造成现刊登到错误。

3 如何做好现刊登到工作

3.1 完善制度建设

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现刊登到质量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献的检索, 所以必须制定适合本馆实际情况的现刊工作制度, 并对期刊的更名、出版期、版本等变化及时发现并附注, 形成科学规范的登到程序。馆内应有专人负责现刊登到的审核, 加大监督并形成总期检查的机制。

3.2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会使现刊登到避免失误。由于现刊登到的工作性质, 登到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单调重复性操作易产生疏忽, 使馆藏期刊目录发生错误而影响读者检索信息的准确性。现刊登到人员必须养成细心谨慎的工作态度以减少现刊登到过程中的错误, 在现刊记到的过程中发现某种期刊和某期已经记过了或期刊信息发生变化可能是由于以前工作失误没发现, 或有其他原因时, 一定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与阅览室相应期刊核查, 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避免以后发生类似错误。

3.3 规范管理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 环境问题 解决途径 河南省

0 引言

河南省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河南入境旅游人数的增加,在旅游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在逐步显现。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以倡导人们认识自然、善待自然和观赏与感受自然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绿色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入境旅游人口增加,人们对更为健康的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更为加大,这就加速了河南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业及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河南省生态旅游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对策和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河南省生态旅游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河南省绝大多数生态旅游区是在有着较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很浓的地方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经济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当地大部分旅游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及景区经营者把景区当作一种为其不断创造财富的商品,更有甚者,为了摆脱当地贫困的现状对生态景区过度地开发破坏,对游客人数毫不限制,造成当地环境与旅游之间的矛盾突出。有些景区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顾对景区生态的破坏,一味迎合游客,例如:对生态景区过度改造,生态景区垃圾超出承载力,焚香不节制等等。管理部门不是依靠合理的规划生态旅游区增加收入,而是靠不断地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设更多的宾馆、餐馆、旅游消费场所等等。这些对河南生态旅游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1]。

2 防治对策及措施

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需要长期的过程,当地生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2],如下:

2.1 控制生态旅游开发强度,限制景区游客数量、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生态所能净化和吸收的污染物和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数量,也就是说生态环境自身恢复所允许的游客数量[3]。数据显示,一个旅游区主要景点的游客容量应为60~100平方米/人,一般景点的游客应该为100~200平方米/人,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就会使生态环境超出其承受能力,从而导致生态失衡。

为了保持河南省旅游环境的质量,使后来的旅游者能够体验与现在旅游者同样的旅游经历,需要河南省旅游局、旅游企业、产品经营者和旅游者共同努力才能做到。因此,必须加强对当地游客及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让入境旅游者认识到自然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人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在加强生态教育的同时,也相应做好惩罚措施。

2.2 合理规划布局河南省生态旅游景区的功能区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力不同,作好河南省景区规划可以减少旅游活动对风景区环境的破坏,将区内各地块的用地性质与游憩利用方式相对应[2]。以南阳市旅游规划为例:如老灌河水上游戏漂流等户外运动区;西峡恐龙遗迹园特殊自然区;宝天曼原始森林中央保护地,社旗山陕会馆、内乡县衙等历史与文化古迹区等。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要坚决禁止游人进入。

2.3 生态旅游景区的服务单位

对导游进行定期考核,培养其环保意识,主要形式以考试及对所带游客团队问卷调查。对生态旅游景区内的垃圾采用管道集中收集,固体垃圾要及时定点收集处理,对那些随意排放废水和乱倒垃圾的单位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4]。

2.4 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游客容量

加强生态旅游过程中的技术参与和指导,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商业运作这些都是允许的。为了更好地使河南省的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必须依靠科学的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入境旅游人员进行规范要求;另外应该规划出更为合理的旅游人数、游览路线,计算出每个生态区的环境承载容量。在这些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走景区可持续发展路线;对旅游区淡季、旺季时入景区人数作更为合理的规划,使在旺季不能超出其承载能力,淡季制定出吸引游客政策,提高旅游区的功效,增加游客数量[5]。

参考文献:

[1]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自然生态保护,2004(9).

[2]段文霞,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四川环境,2004,23(1).

[3]王佳等.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2):203-207.

[4]赵燕丽,生态旅游中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7).

[5]佟敏,我国生态旅游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企业,2003(2).

作者简介:

上一篇:定冠词用法小结口诀下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