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及对策

2024-06-10

路径及对策(精选12篇)

路径及对策 篇1

一、境外热钱流入的原因

1. 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美元贬值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 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境外热钱对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预期不仅直接驱使境外热钱入境, 还使得境内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近年来的结汇量快速增加, 转化成人民币投向境内市场。随着美元逐步贬值、中国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储备猛增等,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人民币汇率没有得到真实反映、长期被低估, 使得大量热钱流入中国以期获取汇率调整后的收益。

2. 良好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在证券监管方面的强力推进下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 结束了上市公司两类股份、两种价格长期并存的历史, 为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在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下, 大批境外热钱源源不断涌入中国, 主要目标是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升值。

3. 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表现和预期。

2000年以来, 中国GDP始终保持8%以上的良好增长态势, 未来预计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速, 维持良好的市场预期。

4. 中国的高利率及存贷款之间的高额利差。

热钱跨境流动的根本原因是赚取利润, 获得的收益要大于付出的成本。对于实体经济中的热钱来说, 其跨境流动的收益包括人民币汇率升值收益以及投资收益, 成本则主要是跨境流动的机会成本。 (1)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为实体经济中热钱的跨境流动提供了无风险的套利机会。自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 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约26%。以2013年5月8日为例, 人民币一年期NDF汇率一度下探至6.1800, 表示海外市场预期人民币兑美元一年后的升值幅度约为3%。 (2) 中美利差倒挂给热钱流入中国带来套利机会。 (3) 资产价格不断上涨。2013年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0.7%, 上涨势头已持续9个月;从2009年的证券市场来看, 上证综指在政策刺激和巨额信贷投放影响下全年上涨超过75, 各类资产价格的不断膨胀刺激了大量热钱借道实体经济流入境内谋取暴利。

5. 资产价格的膨胀。

中国资产价格的潜在增值空间和溢价效应。随着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与政策的逐一落实, 中国经济逐步探底回暖, 市场流动性逐步宽松, 带动了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大幅上涨, 各类资产价格也不断攀升。特别是, 房价、地价止跌回升后迅速超越上次的价格高点, 部分城市、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甚至出现了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泡沫。

二、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途径

1. 虚报进出口商品价格, 通过贸易渠道进入中国。

进出口外经贸公司可以通过“高报出口商品价格, 低报进口商品价格”这种转移定价的方式增多出口外汇收入、减少进口外汇支出, 以便于可以在进出口贸易中, 把境外热钱大批量引进境内, 使境外资产流入国内;通过预收货款和延迟付汇套利预收货款和延迟付汇是近年来进出口贸易中重要的融资手段, 越来越多地为进出口商所使用在当前中国本外币正向利差且人民币汇率预期持续升值的背景下, 即便是正常的进出口企业也不愿持汇购汇而更愿收汇和结汇, 从而在出口时更多采用预收货款方式, 在进口时更多使用延期付汇方式, 以争取享受利率和汇率的双重好处;通过在中国开办名义上的企业, 将注册资金迅速到位, 并不断采用追加投资的方式将更多的外币调进来。

2. 外商投资企业的虚假出资。

过去由于外汇牌价和黑市交易价相差比较大, 长期以来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大都没有从正规的外商投资渠道出足投资额, 现在很多境外热钱就以“按投资协议”重新补缴出资额的方式转到内地。 (1)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 (FDI) 进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投资的优惠政策使中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也为热钱的流入提供了方便。 (2) 外商投资企业虚报亏损。即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以“低报盈利甚至虚报亏本”为借口, 把应汇出境的利润部分留在国内的方式来转化为境内热钱。 (3) 通过香港市场进入中国。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港元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使之成为国际热钱绕道而行的桥梁和赌人民币升值的集中地。

3. 通过间接投资渠道。

(1) QFII。中国在资本项目上已经实行了QFII制度, 它使得外国资本具有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合法渠道, 热钱也可以通过该渠道流入国内。 (2) 投注差。中国并不要求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等于投资总额, 规定不足部分可以用外债补足。这种“投注差”形成的外债逐渐成为热钱流入的通道。 (3) 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国外银行贷款;二是在华外资银行贷款;三是国外出口商、国外企业和私人的贷款。第三种是其最主要的外债来源。而且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没有担保限制, 加上对国际商业贷款的指标控制不严, 热钱可以通过外债形式流入国内。

4. 改头换面涉足房市。

热钱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 往往通过贸易、外资、银行、个人等多个渠道, 既有企业行为, 也有个人行为。有的是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企业套汇运作, 也有个别银行向境外个人发放了中长期房屋抵押外汇贷款, 且房贷结汇后用于购买境内房产。 (1) 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或者并购境内企业后进行投资, 大量外汇资金通过直接投资流入境内。 (2) 利用关联公司之间纵横交错的架构, 以支付关联公司相关费用为名, 将外汇资本金快速结汇成人民币, 结汇人民币资金最终流入房地产行业。

5. 地下钱庄。

地下钱庄是2012年以来热钱活动比较猖獗的一种新兴形式和渠道。这种模式是先将外汇打入地下钱庄境外账户, 地下钱庄再将等值人民币扣除费用后, 打入境外投资者的中国境内账户, 根本就不需有外币进来。港澳地区的财务金融公司是具有代表性的地下钱庄, 它们非常熟悉国际贸易管理和法律法规, 通过各种运作将境外热钱转化为表面合法的投资资金, 实现热钱的流入。

三、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热钱涌进吹大金融泡沫。

热钱进入对中国国内经济造成推波助澜的虚假繁荣国际热钱的冲击, 会导致投资过度膨胀, 形成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经济, 增加金融风险。同时由于热钱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投机性, 在获取利润后会迅速撤离, 如果政府对此无防范, 甚至会导致该国的金融崩溃。

2. 造成恶化流动性过剩局面。

热钱的流入推动通货膨胀的产生虽然中国政府致力于压抑过热的经济, 但由于存在过剩的流动性, 加大了银行非理性信贷行为, 以及投资人非理性贷款和投资行为。面对大量国际热钱的不断流入, 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避免过快升值, 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人民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外汇, 从而增加了, 购买外汇市场上溢出的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供应量, 推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

3. 干扰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

大量热钱的进出会严重干扰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 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因为热钱大量涌入, 会迫使央行被动地增加货币投放, 从而减小相关货币政策的效果。

四、如何解决热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 提高在与国际接轨中维护金融安全的话语权。

时刻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 设置必要的防火墙, 维护金融主权, 使人民币国际化。

2. 要采取具体有力的防范化解措施。

资本流入是一把“双刃剑”, 需要辨证分析其积极意义和不良影响。 (1) 加强人民币汇率的调控和机制建设。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逐步过渡到人民币的独立浮动, 靠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实现均衡汇率是中国汇率改革的必然选择。 (2) 适当扩大QDII规模。对于三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适当扩大QDII的规模, 缓解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 (3) 加强金融监管。阻击热钱投机要靠加强金融监管, 监管的重点是银行。大额热钱的跨境流动必须通过银行乃至依靠银行的帮助, 对境内没有非金融交易业务往来的内外资企业间的异常资金往来, 必须加强监管。 (4) 制定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政策目标。重视出口的同时, 要考虑适当增加进口, 做到进出口总体平衡。引进外资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延长产业链的企业;同时促进国内企业增加对外投资, 超越贸易壁垒, 开拓国际市场,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5) 保证对资本流入的有效控制。审慎对待资本账户的开放, 保证对资本流入的有效控制。加强国际合作, 与其他国家组织互相共享有关国际“热钱”活动的情报信息, 同时建立完善的国际热钱监测预警机制, 加强分析研究, 以防患于未然。 (6) 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1) 为防止热钱通过贸易渠道流入, 外管局应加强与海关的合作与数据共享, 通过建立市场价格信息库, 加强贸易外汇真实性审核, 用公平价格来判断是否存在转移定价的情况。2) 地方政府和外管局应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未分配利润和对外负债的资金使用与流向的监管, 防止热钱通过FDI渠道流入中国资本市场。3) 提高银行识别可疑地下钱庄交易的能力, 对于出现可疑特点资金转移, 要求银行使用数量模拟方法加以识别, 对可疑的客户进行重点调查, 并及时汇报给有关监管机构。4) 外管局除应按照月度对外公布外汇储备数据外, 还应及时公布外汇储备资产的损益变动、银行结售汇数据、预收付、延期收付等, 以便利全社会共享数据资源, 共同参与分析国内涉外经济和金融形势。

参考文献

[1]黄宇.控制“热钱”流动的几点思考[J].问题与参考, 2010, (8) .

[2]王军.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的影响与防范[J].宏观经济原理, 2010, (12) .

[3]林天温, 杨鑫.热钱流入的路径、影响及防治[J].金融经济, 2010, (6) .

路径及对策 篇2

及路径对策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移动企业面临的竞争逐渐激烈,并且国际经济也给予了一定压力,所以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企业改革,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促进移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当前我国许多移动企业内部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企业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将其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从而逐渐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移动企业要顺应形势发展变化,加强企业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作任务更好的完成。

我国移动企业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正在逐渐的进行体制改革,从而保证自身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可以更好的生存。而在移动企业逐渐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复杂的新问题和情况,因此就需要移动企业自身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进行不断探索,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逐渐提升。由于企业内部员工存在一些思想问题,导致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制约,所以就需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和管理逐渐增强,使移动企业自身可以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加强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员工思想进行正确引导,解决员工思想上的各种矛盾、疑惑和问题,对正确的道理进行宣传,使员工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帮助员工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使员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备积极的思想和态度,推动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要想移动企业治理工作具有较高的成效,就需要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保证员工具有较高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政治意识。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移动企业逐渐进行深化改革,在企业内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员工具有较强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逐渐发展和進步。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过程中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任务的顺利实现。要想使经济得到振兴,就要加强企业的进步,而移动企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就是技术的创新,管理水平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又可以增强员工的精神状态,因此就需要加强企业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对移动企业员工进行引导、教育、塑造和培养,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移动企业的逐渐转型和改革,其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就需要注重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逐渐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当前社会中将企业的活动形式和工作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好坏的标准,而将实际的工作成效放在次要位置上,还有一些企业缺乏对工作效果的考察,这种只注重形式而不关注实际思想的影响下,许多企业都存在着形式化,这些工作根本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同时不能得到企业员工的支持和认可。在移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员工抱怨大道理不管用,而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大道理并不能渗透到员工心中,员工不乐意接受,因此就需要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对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探索新的思路。

二、提高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一)更新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

移动企业要想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就需要具备一个具有较强实效性的工作理念,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理念,推动企业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使企业逐渐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现代的社会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性和可行性,首先就需要更新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移动企业政工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发展眼光,随时审查和观望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从而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和反馈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向,掌握相应员工的思想动向,对市场竞争意识和改革意识进行不断强化,尽可能将每一个员工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统一,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移动企业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要想能够真正的加强移动企业领导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那么就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相关领导人物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在移动企业当中的地位。但是对于移动企业来说,在很多情况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保障经营安全存在相互对立的情况,这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性又存在统一性,这时部分移动企业会以盈利作为最终的目的。这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优质服务的企业会使自身的经营陷入死局,这时企业的领导人必须要转变为经济论的观念,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优化窗口服务,细化经营流程,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为企业员工的营销安全着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的将员工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提升,从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引导职工积极主动的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样就能够保证移动企业获得长期的经济收入并表现出良性增长。而提高思想教育工作在移动企业当中的定位,需要企业进行政策制度以及经营管理手段方法的改革,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模式和方法进行转变,甚至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从而创造移动企业社会及经济价值。

(三)对移动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断强化

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通常要与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从而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为了有效激发员工的潜力,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首先就要不断增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企业员工能够深入认识自身岗位,提高企业基层员工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有效维护企业内部和社会的稳定,引导员工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增强员工的思想政治观念。在人类行为中思想是向导,同时对人类具有很强的支配力量,如果员工可以将自身思想态度逐渐端正,对自身职责进行明确,就可以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和激情,使员工潜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政工人员还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文体进行宣传,从而使员工逐渐了解企业自身的优势,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与重视,促进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工作中,增强员工的工作精力,促进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四)对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进行创新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逐渐转型,同时移动企业员工思想正在逐渐提升,而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移动企业首先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合理帮助,使员工对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形势进行明确,从而使企业对自身肩负的责任逐渐认识,使员工可以逐渐转变自身的观念。企业还要引导员工合理把握机会,增强员工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接受挑战,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和变革中。对于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创新问题解决方法和途径,适当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能够在移动企业改革工作中主动的参与,对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明确。其次,移动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逐渐掌握专业技能,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渗透企业发展的相关知识,使员工对不同文化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最后移动企业要准确把握员工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对员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体察,促进企业和员工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情感,最大程度的帮助员工排忧解难,使员工不会具有额外的忧虑,可以专心的进行工作。如果遇到节假日,企业可以进行走访慰问,对生活有困难的员工给予关怀,使他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党的温暖,体会到企业的真切爱护。

针对移动企业的思想政治存在的新问题和挑战,企业要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处理,针对各类挑战进行积极应对。因此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合理引导,使员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明确,使员工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荣辱观,当遇到严重的问题时,要鼓励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对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寻找正确的解决途径。首先就需要移动企业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逐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人文理念中以人为本理念是核心,同时在现阶段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都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企业活动的主体,各个企业中都离不开人,所以就需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想使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提升,就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促进将服务与教育指导的相互融合,对员工思想进行统一,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将员工情绪的梳理与员工创造性与积极性的激发作为移动企业工作重心。同时,科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评制度,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移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结合,对企业发展提供合理的指导作用,为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五)对移动企业政工队伍进行进一步建设

移动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支持会对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就需要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宣教,对各个部门阶层逐级进行,从而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深入认识到建设政工队伍的重要性,了解到这一举措的意义,促进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移动企业还要对资金组织的投资力度逐渐增强,对政工队伍建设提供实际行动的支持。如果不能从资金物质和精神层面进行支持,就不能使政工队伍建设具有实质性的成效,所以企业就需要合理分配企业内部资源,加强对政工工作建设的重视,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结语

路径及对策 篇3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玉米产业体系的健全完善推动着我国玉米育种理论和技术路线的革新,并在减少农民投入和提高玉米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针对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技术路径及对策进行简要探讨,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分享借鉴。

关键词 玉米;育种效率;技术路径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02

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因其极高的能源价值、经济价值和食用保健价值被广泛种植,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但在长期的育种理论、育种方向、育种技术路线倒退徘徊的时期内,我国玉米育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玉米产业体系,实现了育种方向转型的基本成功,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帮助农户减少种植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为根本[1]。

1 玉米育种效率提高的技术关键

1.1 改良种质是育种效率提高的主要途径

当前,我国玉米产业体系的健全推动了玉米育种商业化发展,玉米育种的商业竞争十分激烈,创新型种质迅速积累,玉米育种开始向简单化、程序化模式转变,育种的效率和竞争力有了极大提高。但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坍塌式”育种操作,导致玉米自交系间的关系越来越模糊,杂交育种的优势群间距不断缩小,再加上我国农业育种者更加重视农艺性状,忽视了自交系与杂交系的综合农艺性状普遍较差且存在巨大差距,对于氮和水等资源利用率较低,从而严重影响着我国玉米育种的效率,影响了育种种子的品质。因此,要想提高玉米育种的效率,就要将自交系和杂交系2个杂种优势群向两边推,利用循环育种、积累一般配合力与相关的基因加性效应来构建起商业育种技术路线的关键环节,从而实现玉米育种的改良种质,提高玉米育种的效率。

1.2 循环育种是育种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育种程序的关键是循环育种,其作为商业育种的主流技术,通过结合分子育种、突变育种、DH育种和雄性不育等育种方法来进行育种操作,通过初步培育出优良种质来建立起正确的育种流程,沿着循环育种向两边推促使玉米育种管理的简单化和程序化,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来构建商业育种流程的核心技术,从而提高玉米育种的效率和品质。

2 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具体对策

2.1 明确育种目标

玉米育种的基本目标是高产、优质、抗逆,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种植环境和选育良种的实际情况来明确具体的性状,制定明确的性状指标,通过对综合性状的选择来制定育种目标。育种目标要具备可操作性和指导性,要根据当地或国家生产发展的需求来制定目标[2]。如高产是指群体的产量,其与单株的种植密度和单产有关系,而种植密度又受到株型、根系和环境等影响;优质不仅指品种的品质,还包含了其产量和使用范围,要求品质起到解决不同需求的作用;抗逆性主要指品种自身具有的抗病害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具备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抗性或耐性。

2.2 玉米种质的选择

优良的种质是培育良好品种的基础,因此在选择玉米种质时,要加强对地方玉米种质的利用,通过广泛选择地方品种来重组大群体选系,以提高种质筛选优系的几率,提高培育品种的地方适应性和抗逆性。此外,要坚持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意识,通过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引进玉米品种或类型来集中反映出玉米的遗传多样性,为改良本地品种提供重要材料,进一步扩增遗传基础,改进农艺性状。

2.3 构建杂种优势群和优势模式

实践证明,准确地划分杂种优势群可以真实地反映自交系的遗传背景,有助于自交系改良和杂交种选配,可以大大减少组合选配的盲目性,减少配合力测定的工作量,提高育种的工作效率。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因研究目的、研究方向、所选材料的不同需要人为进行划分。因此,在选育前期要对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要充分考虑到期生育期、粒色等农艺性状。目前,我国学者将常用的自交系划分为4个或5个类群,但划分的杂种优势群过多会影响到育种的效率和品质,其主要在选配杂交组合时往往会遗漏部分优秀的杂交组合,从而降低育种的效率[3]。因此综合当前各类研究可以总结出:运用“3群法”和“三角形”杂种优势群模式有利于优良杂交组合的选配,有利于提高玉米育种的效率。

2.4 选择适合的育种方法

育种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玉米育种的效率,因此在选择育种方法时要根据所选材料的基础特性,要结合研究者的经验和充分利用研究育种条件来选择,当前提出的育种方法主要有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与逆境选择、二环系育种法与密植育种选择、单倍体诱导系选育玉米自交系以及现代生物育种技术。

2.4.1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与逆境选择法

轮回选择法和逆境选择法是群体改良的常用方法,其中轮回选择法能够避免因自交而导致有利基因的丢失以及携带过多不利基因等缺点,其通过在1个杂种群体中选择具有目标性状的个体做亲本进行互交重组形成一个新的群体,再从新群体中进行筛选进入下一个轮回周期进行培育,是典型的循环育种,有利于增加品种中的优质基因,提高群体的平均产量和综合性状。逆境选择法主要针对品种在逆境中所形成的良好农艺性状,即在杂草、盐碱、病虫害和旱涝等地区表现出良好的农艺性状。

2.4.2 二环系育种法与密植育种选择法

二环系育种法操作简单且效果较好,其适用于所选材料为单交种或商品杂交种,通过利用一个单交种作为选系的原始材料来实现连续多代的自交,选出含优良基因的自交系,从而提高育种效率。此外,二环系育种与种植密度有一定关联,在育种初期可以适当降低密度,去杂去劣保留叶片较少且挺直的植株,然后逐代增加种植密度。

2.4.3 单倍体诱导系选育玉米自交系法

这种育种方法主要利用自然发生或人工培育的单倍体植株,经人工或自然加倍获得纯合的二倍体植株,再从中进行自交系选育。单倍体诱导系选育自交系是玉米育种及其有效的方法,其能够加快选育进程、提高育种效率,并获得纯合品系。但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仍需进一步加大研究投入。

2.4.4 现代生物育种技术

生物技术应用于玉米育种领域较为广泛和成熟的主要有分子标记和转基因育种技术,其不仅提高而玉米育种品种的品质,还在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结语

玉米育种是一项长期的科研投入,各研究所和企业要加大对培育研究的资金投入,要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序的培育体系,才能促使玉米育种管理的简单化和程序化,加快选育的进程、提高选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明顺,谢传晓,张世煌.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技术途径与策略[J].作物杂志,2007(1).

[2]番兴明,姚文华,黄云霄.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技术途径[A].全国转基因技术开发应用与安全管理交流研讨会[C].2011.

[3]杨祖荣,周广成.提高玉米商业育种效率的技术途径[J].玉米科学,2008,16(6).

路径及对策 篇4

一、事业单位改革路径依赖现象分析

1. 问题产生。

事业单位改革的正式规则如经济规则、政治规则、具体操作等都是由中央政府制定、地方政府实施的, 中央政府会在确定大政方针后将一部分处置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初始阶段, 新的规则尚未制定, 传统的早已稳定的规则产生惯性作用, 常会导致新的规则无法彻底脱离原有路径。加之信息的不对称, 中央政府往往很难判断地方政府的行为是否与制定规则的初衷相一致。由此, 中央政府 (委托) 与地方政府 (代理) 的关系中, 新规则的实施产生了路径依赖现象。

2. 路径依赖现象的危害。

在事业单位发展的几十年中, 其涉及的利益团体、个人越来越多, 且由于事业单位本身就与行政机关有所关联, 可能存在隐性利益关系。如果改革对现行体制造成较大变动, 对现有利益造成冲击, 这些利益团体、个人就会抵触改革的进行。其次, 人们对新规则的掌握与适应是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 对于利益受损的人、团体来说更是如此。也就是说, 路径依赖现象会阻碍新规则、新办法的推行。

二、事业单位改革路径依赖现象的解决对策

1. 改革路线的设计要着眼长远。

事业单位改革要着重考虑长远利益, 不能被眼前利益所局限。在制定改革方针时要考虑到改革后发生的变化以及人们认知层面的转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切勿为了缓和短期利益而导致长期处于被动状态。

2. 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实施改革。

事业单位在实施改革时, 单位环境、规则都会发生变化, 面对未知的未来, 与之相关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出抵触或茫然情绪。因此, 国家在制定改革方向时也要给事业单位的员工做好思想工作, 使其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认识到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减少其因非理性认知而引起的错误选择。通过这样的诱导和教育, 可以使强制性改革转变为诱致性改革, 极大地减少改革阻力。

3. 制定有效的配套政策。

首先, 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使事业单位改革有章可依, 是事业单位改革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配套政策越健全, 改革也就越顺利。其次, 由于有了外部环境的修正, 事业单位的员工面对改革时的困惑也会减少, 适应新规则的时间大大缩短。最后, 由于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之间的联系, 其改革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 为改革制定配套政策也是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呼应。

4. 明确产权关系。

清晰的组织形式可以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 降低改革成本。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明确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 有利于规范政府的自由裁量权, 为企业单位改革与长期运行提供良好的基础。

5. 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

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改革的进展情况, 及其是否偏离了预期目标, 避免积重难返。同时, 信息反馈机制也可以反映事业单位中个体的心理变化, 使管理者了解人们对改革措施的接受程度, 明确改革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 进而更合理地控制进程。

6. 加强改革监管。

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 多个方面的原因都会对改革效果产生影响, 如规则本身的不完善, 代理人行为的不合理等, 因此, 有必要采取第三方监管措施。在监管作用下, 改革的透明度得以提高, 人们的改革参与意识增强, 积极性提高, 这都会对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推动作用。

三、结语

推动事业单位改革任重而道远, 在这一过程中, 要采取多方面措施, 多种宏观调控手段, 使事业单位改革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为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事业单位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实施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载体,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事业单位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基于此, 对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几点措施, 以期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事业单位,路径依赖,分类改革

参考文献

[1]王东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J].求是, 2011 (17) .

[2]赖静萍, 刘晖.制度化与有效性的平衡——领导小组与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8) .

[3]李文钊, 董克用.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理念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5) .

[4]姜爱林.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必要性、实践模式及其未来选择[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路径及对策 篇5

摘要: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显得愈发重要,所以本文先解释什么是文化影响力,然后再说明文化的作用。接着再说明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其对世界影响力。进而指出中国如果想要让自己在国际上长期地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得到他国的尊重,那么只有提升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从影响力,从而在指出提升本民族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然后再结合中国文化和国际的大环境,从而找出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中国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路径;对策;提升

正文

一、文化影响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上所产生的认同的深度和广度

(一)文化影响力的内容和文化的重要性 1.何为文化影响力

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所具备的文化素养对周围国家所产生认同的深度和广度,是一种可以间接调控或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力量。一方面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表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面貌和整体文化素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内在素养的体现。

2.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对人的作用: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二)中国文化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1.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曾经都拥有着耀眼的文明,可是如今文化仍然蓬勃发展并不断传承的却只有中国,这也充分显

示出了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不少优秀文化,也出现了大批的杰出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2.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对日本的影响:汉文化反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

对韩国的影响: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对新加坡的影响:新加坡则从19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虽然中国文化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但是中国如果想要让自己在国际上长期地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得到他国的尊重,那么只有提升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从影响力。

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

(一)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对国内的重要性 1.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国内不断地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可以发扬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中国的各个民族都能吸收良好的中国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真正实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劲往一处使,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对国际的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相符交融

文化消费由来越突出,文化产业越来越突出,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把文化建设作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大力提升中华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繁荣。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要容。大力提升中华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我的反对文化霸权之一的斗争的行。3.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谁掌握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精神武器。大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与竞争力。

三、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和对策

(一)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 1.坚持“软硬兼修”,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播力

发展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是增强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当今世界,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够广为流传,就能在国际舆论中获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播力,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引进和开发先进传播技术的力度,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同时,按照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战略重组,加快建设若干个在国际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话语权的新闻传媒集团,实行跨国、跨区、跨媒体、跨行业经营,实现各种媒体优势互补,信息资源多重开发、多重利用、高度共享。除了传播技术、传播手段等“硬件”建设,从业者素质等“软件”建设也不可忽视。应积极培养具有丰厚人文素养、扎实专业功底和宽广国际视野的采编人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且熟悉现代传媒规律的经营策划人才,熟悉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新闻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提高中国文化传播力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2.推动“借船出海”,充分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

目前,有大量的海外华文媒体分布在世界各地。数据表明,海外华文媒体在绝对数量和分布广度上并不亚于英文媒体,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海外华文媒体为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及其后裔提供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平台,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他们参与到传播中华文化的行列中来。与国内媒体对外宣传的方式相比,海外华文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样,更加贴近当地受众的习惯,不仅在海外华人圈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对当地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些媒体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华文化

进行解读和宣传,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西方媒体和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在“汉语热”不断升温的今天,我们应与更多的海外华文媒体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吸引更多的海外华文媒体来传播中华文化。3.注重运用“外脑”,加强与境外媒体的交流合作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播都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而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充分运用“外脑”。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之所以能在国际传播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其在20世纪中期开始着力加强与国外媒体的交流合作密不可分。因此,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要积极建设好我国自己的媒体,而且要 不断扩展与境外媒体交流合作的空间。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百家电视台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录制了一些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的节目,使大批外国人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应继续学习国外媒体的先进传播理念和管理方式,特别是学习一些知名传媒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我国传媒的发展水平。同时,可以主动地“请进来”,为那些对中华文化有兴趣和感情的境外媒体或媒体工作人员提供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比如通过国际会议、培训、访问、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其形成对中华文化更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加积极地传播中华文化。

(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对策 1.理论研讨

近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经济和从前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模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民众也正一步步迈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巾去。眼下,进入公众视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门类众多,能够冲击人的感官并且改变人的观念的东西也很多。网络、传统媒体甚至公共场所部可以对人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在这种前提下,仍然要求今天的人们去完全按照昨天的行为方式来生活,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正像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的: “全球化并不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附属物,它是我们生活环境的转变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唯有积极地进行文化整合,舍去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让健康的、符合今天民众行为习惯和理念的因素积极加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扬,“保卫传统文化”的呼声也才能平息下来。

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和软环境,文化行为和文化生态的大规模变化在短时期内是不会产生巨变的,但是长远的看,唯其不容易彻底改变,其改变之后的惯性爿‘会更深远。韩国的“江汉奇迹”,向所有人展示了儒家文化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另一种结果。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矛盾,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现代化变革中的需求结合起来,应是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最好选择。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说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契机,文化封闭则只能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

总之,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上义”。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无论任何民族只有积极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创造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参考文献:

路径及对策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税收政策

一、低碳经济与税收政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基本含义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一是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二是能源危机的内在要求。尤其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资源存量有限,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消费的速度超过生产的速度,能源危机四伏。

(二)税收政策扶持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庇古税

对于资源配置,市场也会失灵。如当出现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外部性问题时,庇古税便是应对策略之一,通过对那些有负外部性的活动征税,将外部性内在化。如针对污染征收庇古税,相当于是给了污染权一个价格,然后通过市场污染权的需求来确定污染量。

二、税收政策对低碳经济的影响路径

(一)低碳产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低碳产业正是积极响应号召,税收政策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税种可直接影响不同产业或行业,必然也影响该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向低碳产业倾斜。如消费税就有调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功能。税率表现的是税负的深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也是直接的,若针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设置相对于低碳产业较高的税率或者是对低碳产业设置优惠税率,则势必会对该产业或行业产生影响。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必然会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税收优惠和减免税有较强针对性和直接性,针对要支持的产业或行业,那么给予其税收优惠,鼓励和扶持其发展。当然应加强征收管理,尤其是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低严加征管,减少避税漏洞,严打偷税漏税,对整个行业都有整顿和限制作用。

(二)低碳能源

对于能源的开发和生产,宏观层面,我国的资源税法实行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那么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对高碳能源的开发和生产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对其征收较高资源税,相当于设置一个壁垒,限制进入,部分会退出。微观层面,因为我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相当程度上是行业垄断,如石油。但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规范的企业,所以必须要严加征管。

对于能源的利用,一是要解决由于投入大而形成的利用成本高从而如何促进利用,二是如何促使利用低碳能源的观念的形成。那么对于低碳能源的开发者而言,若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给予税收优惠,如减免税等,则可降低其实际成本;对于使用者而言,如若企业所得税中对于利用低碳能源有税收优惠,可促进低碳能源的利用。

(三)低碳技术

在鼓励扶持高科技研究开发方面,我国税收政策从各个角度都有所涉及。如消费型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如IT业中的软件销售,可享受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等,促进技术推广应用。

不可置疑,税收对低碳技术可以产生积极作用,主要在研究阶段、开发阶段和交易阶段发挥作用。应加大研发力度,应该是政府主导、企业为辅的模式。但同时也应极力为低碳经济寻求商业机会,降低企业采用低碳经济技术所需的技术成本。因此,发展低碳技术,现有税收政策中,通过对税率、税收优惠、减免税的调整,都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再根据其具体的经济目标而重新做出调整和安排。

(四)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而繁琐,最核心的是人的价值观的转变,绿色价值观的形成。税收政策对低碳生活的影响,一是间接性的影响,即从税收政策对产业、能源、技术等的政策影响间接辐射而来的影响。二是直接性的影响,即直接针对低碳生活而通过对税种、税率、税收优惠的设置和征收管理,促进低碳的生活方式的发展,相对控制高碳的生活方式。如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费用,可以抵免当期的个人所得税。

三、低碳经济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调整和完善现行税制中的相关税种

1.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那些必须加以调控与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列入征收范围。改变计税依据,适当调高税负。近期可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适用税额。远期以销售价格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税,税款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明显。

2.对于消费税,一方面应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原生性消费品和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税;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另一方面则是对现行消费品的税率适当做结构性的调整。

3.继续推进增值税的转型,增强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适时地将一些高碳产业纳入征收范围,充分运用税收优惠、税收扣除和加计扣除等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设置环境税

欧盟一些国家征收碳税的效果表明,碳税等环境税的征收可以较好地起到节能减排作用。我国应积极探索,通过包括碳税在内环境税的设置,一方面使碳排放减少,从而使污染较少,能源结构优化,高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比率得到改善,对产业调整也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直接引导和促进低碳生活的发展,间接性地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三)整合和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首先应全面清理整合税收政策,形成系统的、有效的政策机制,真正地体现和落实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是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要想使得各优惠政策发挥出应有的政策作用,必须使其形成体系,避免单独的政策作用有限性的特点。在较高的层面对整个体系进行调控,通过政策组合形成强有力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

[2]刘志林.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06).

[3]刘群.财税政策如何有效促进节能减排[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8,(07).

路径及对策 篇7

一、高校学生干部的理论研究

一般来说, 学生干部是指班委会、团支部成员以上的学生干部以及各级学生会和社团中的干事以上的学生干部。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班长、团支书、学生会部长及以上干部。高校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中居于突出地位, 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首先, 学生干部应是所在班级中优秀的学生代表, 他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学习上都应是佼佼者。

学生干部, 他们首先是一名普通学生, 是各个专业老师的工作对象, 是受教育者,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者;同时, 学生干部是从整个学生群体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 他们能代表广大同学的基本利益, 需要参与学校的管理, 协助学校各有关部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其次, 学生干部是学校各级党团、学生组织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 对广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养和教育, 在此过程中, 有些工作是需要学生干部作为一种中间媒介来辅助完成某些事情的, 同样, 学校也需要通过一些渠道去了解学生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而学生干部是最适合此项工作的人, 他们作为一种活跃的信息传递者, 上情下达, 下情上报, 及时勾通了学校与广大同学的联系, 成为学校联系广大学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第三, 学生干部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头人。作为广大同学利益的代表, 学生干部应根据各级党团、学生组织的工作计划和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 积极组织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有益于广大同学健康成长的各项活动。学生干部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 而且是活动的重要参加者。

随着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日益增多, 学生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学生干部已然成为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力助手, 又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力量, 他们可以在一些领域发挥作用。组建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干部队伍, 对做好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 是每个高校都应重视的问题。

二、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方法分析

根据学生干部的主要任职经历, 将其成长路径主要分为公开竞选、推荐、推荐与公开竞选结合三种方式。第一类路径———公开竞选。从部员任职开始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晋升到部长从而晋升执行主席或主席是高校学生干部成长的主要路径。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公开透明地按照个人贡献和个人能力的多少与强弱, 由普通同学或老师选举出更优秀的学生干部担任更高职务。这样的方式使得被选举出来的学生干部更具有公信力, 也赋予了其更多的信任和责任。

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被选举人的范围较广, 选举人的人数很难确定, 选举的流程复杂, 同时还会出现拉帮结派, 弄虚作假的现象。第二类路径———推荐与公开竞选。推荐与公开竞选的主要区别是在于由老师或者高层的学生干部推荐被选举的对象, 然后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更高一层的学生干部。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 排除了部分老师或同学不认可的被选举人, 使得被选举的对象减少和优化。这样的方式更利于选举人选出自己认可的对象。

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无法通过一个量化的方式筛选被选举人, 只能通过老师或高层学生干部的个人意志来确定目标, 这也就造成了没有参与过学院或学校的学生工作的基层学生干部无法进入选举的范围, 造成人才流失。第三类路径———推荐。推荐主要就是由老师或高层学生干部推荐, 产生新的学生干部, 或使其得到晋升。这样的方式产生的学生干部能更好地和老师与其他学生干部配合工作。能更好地体现老师和高层学生干部的意志。

但是缺点在于这种晋升方式完全凭借个人喜好, 无法做到公平公正, 从而极其容易产生拉帮结派的现象。

通过以上学生干部成长路径的分析, 可以看出, 三种路径各有利弊, 但是可以通过更合理的方式减少弊端带来的危害。三种路径中, 推荐和选举结合的方式被大多数同学所接受, 也更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因此, 推荐和选举结合的方式应该是最合理的学生干部晋升机制。

三、高校学生干部成长路径

班委——班级内部主要学生干部为班长、团支书, 以及其他的团学工作者, 其中班长团支书在班级中发挥的作用较大, 因此更能表现出自己的个人能力, 容易走入老师或其他高年级学生干部的视线, 从而得到提升。因此大一时担任班委并且在学生会担任角色的学生干部, 更能在今后的成长中得到机会。因此, 班委成为学院或学校的学生干部的成长路径是最直接也是最顺畅的。

学生会———学生会的基层干事也是学生干部的一大群体。学生会基层干事的基数较大, 能力与素质的差异较大, 因此竞争激烈, 机会较少, 只有表现最突出的人才能有更好的提升机会。因此, 在学生会的学生干部成长中, 如果是普通干事而不在班级担任任何职务的话, 成长道路是比较艰难的, 但是成长起来的学生干部的能力是很强的。

社团———社团是高校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团的管理较为松散, 组织比较随意, 完全是靠社员的兴趣形成的集体, 因此, 社团中的学生干部成长路径要顺畅的多, 但是更加注重的是能力和才能。由于社团和各学院的关系大多存在隶属关系, 因此社团中的学生干部可以脱颖而出, 在学院的学生工作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

其他学生团体———高校中还存在其他一些半官方的学生团体, 如足球队、篮球队等体育团体, 这些团体中的成员基本拥有自己独特的专长, 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更加注重能力和一定的管理才能。

四、高校学生干部的现状

项目组成员鉴于所在学校规模庞大的具体情况, 以班干部和学生会的干部为调查对象, 对将近800人按照院系分成15个小组, 但是人数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因为学生干部的流动性比较大。我们采取了调查问卷的形式, 对学生干部的成长路径以及在这个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目前, 从整体上看,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状况还是令人满意的。大多数学生干部能够配合、协助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活跃校园氛围;重视自身素质提高, 增强个人综合能力。但这支队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 。

1. 动机不纯, 服务观念不强。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出任学生干部完全基于自己在评优评先、发展党员以及今后就业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动机不端正, 功利心重。这一现象在高年级中比较严重, 导致出现在其位, 不谋其政, 或者对工作马虎应付了事, 直接影响了学生干部在普通学生中的形象;还有一部分学生干部是出于自身的虚荣心, 认为学生干部“高人一等”, “官僚”思想严重, 这部分人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 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中行事高调, 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

2. 偏重工作, 学习意识薄弱, 权力舞弊, 个人作风松散。

过于强调个人工作能力的锻炼, 而不够重视专业的学习是许多学生干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他们往往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不仅课余时间用于工作, 甚至上课时间也还在考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甚至请假、逃课去开展工作。这样做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不佳、甚至挂科, 专业技能不好, 容易失去干部威信, 不能成为有号召力的干部。另外, 学生干部担负着落实校规校纪的任务, 如上课考勤、评优推荐等。有的学生干部出现权利舞弊的行为, 严重者甚至还出现乱用职权的现象。以权谋私、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主义, 或者用请客吃饭、送礼物等不正当的手段解决竞选、评奖、评优、入党等问题;更有个别学生干部不能严以律己, 出现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

3. 按部就班, 缺乏创新意识, 强调自我, 忽略团队合作。

一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 组织的大部分活动都是照搬原来的模式与内容, 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造成组织的活动年年如此, 没有太多新意, 消弱了广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质, 也是高校对学生干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缺乏创新意识会使学生活动失去吸引力, 工作效率下降。另外, 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应该注重团队整体的合作, 不能过分突出自己, 造成团队缺乏向心力。缺少团队合作精神, 将直接导致学生干部队伍力量减弱。这种不团结合作造成的结果是工作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 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 甚至发生互相拆台现象, 不利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五、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对策

以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都给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加了困难, 为了增强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把学生组织建成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成长的重要阵地,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 :

1. 构建学习型学生组织。

高校学生组织不仅承担着组织各种实践活动,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的责任, 还肩负着通过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能力的重担。为了实现学生干部在组织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目标, 应该考虑将各种学生组织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即通过系统化的行为训练, 让组织中的每个成员能够突破自己的能力, 从而取得一定的进步。建立学习型学生组织, 重要的是把学习始终贯穿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 转变观念, 把工作的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通过在学生组织中营造出一种人人学习、处处锻炼的组织氛围, 使学生干部将工作与学习、自身的成长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进而达到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目的。建立学习型学生组织主要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率的培训机制, 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 改变过去学生组织没有培训或培训结果不佳的状况, 为学生干部的不断进步提供动力。

要提高学生干部培训的效果, 就要在培训形式上有所改变, 甚至是创新。就像大学授课的方式那样, 要改变过去以老师的单纯讲解为主导授课方式, 适当增加讨论课、户外拓展训练等比较新颖的培训方式。也可以采取体验式的培训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干部工作职位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干部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采取系统化的培训外, 还应该采取一些专题培训。将实际工作和学生干部的培训教育相结合, 针对学生干部工作中出现的包括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随时随地运用到培训当中, 使工作成为培训的一部分, 同时要加强培训效果的跟踪管理工作, 增强培训效果的保持率。

2. 建立科学合理的反馈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反馈机制用于鉴定学生干部工作的优劣程度, 对于提高工作水平, 增强工作能力, 改进工作方法, 进而实现自身目标是非常有益的。这个反馈机制首先能及时掌握学生干部的学习、工作情况变化, 为主管学生的各级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学生干部存在社会视野较窄、易受外界影响等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所以只有动态地了解他们的变化, 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次, 不同时期的社会要求、培养模式等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学生干部培养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 和社会接轨。

3. 树立竞争意识, 建立和完善学生干部的更新机制。

通过制定选拔优秀学生干部的方法、原则、标准、范围、选拔程序、考核条件、程序、录用条件等, 从广大学生中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干部队伍, 同时通过对日常工作考核、学习成绩考核, 淘汰处于末位的学生干部, 使学生干部队伍处于不断的竞争过程, 增加学生干部队伍的活力。

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要考虑学生干部的需求, 通过了解学生干部的需要, 根据需要给予相应的激励。其次, 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达到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学生干部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力量之一,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会更加突出。因此,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是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

高校应以学生干部为本, 注重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学生干部培养成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增加学生工作的内容, 把高校学生组织建成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成长的重要阵地。

注释

1杨世传.浅谈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J].临沂师专学报, 1990 (4)

2谢秀俤.高校学生干部的理性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 2010 (1)

路径及对策 篇8

一、中医药对外传播与云南中医药发展现状

近年来, 中医药对外合作日益广泛, 中医药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 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逐步开展, 中医药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选择中医药作为医疗保健手段, 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 对中医药的认知度相对更高, 中医药已成为亚洲各国家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 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方法与手段, 已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云南是我国西南多民族边疆省区, 与东南亚、南亚各国有着较为密切的地缘结合关系, 其文化的渗透及影响作用也十分明显。2010年底, 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掀起了新一轮文化建设的热潮, 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作为提高各民族素质,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任务, 作为维护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来抓。2011年开始, 省级文化事业建设费增加到8 000万元, 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到1亿元, 并建立10亿元规模的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 每年单列1万亩文化产业用地指标, 这些硬措施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同时, 云南又是我国环境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区域。中国56个民族中, 有52个民族在云南均有分布, 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民族有26个, 包括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回、纳西、藏等。少数民族1 000多万人, 占总人口的1/3。云南境内, 高山险阻, 河流千回百转, 山川俊美, 林海茫茫。立体的地形和立体的气候, 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在云南多民族地区, 又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资源。

当前, 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利用当地的天然药物资源, 不断摸索和总结, 形成了不同民族及地区之间各具特色的用药经验, 产生了大量的民间验方。这些民间验方, 有的已被应用于现代技术深度开发, 有的正在或有待开发。现云南省已逐步形成以彝族医药为主干, 傣、藏医药为分支, 苗、壮、白、纳西等民族医药为补充的独具特色的云药体系。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灯盏花素都来源于云南的民族药。根据灯盏花来源于传统苗医罗氏治疗中风偏瘫的经验, 云南药物研究所等单位已开发出灯盏花针、片、冲剂, 注射用灯盏细辛粉针, 仅2006年就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三七是云南中草药中的一大瑰宝, 也已开发出三七总皂苷、七叶神安片等三七系列品种40多个, 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和降脂等。此外, 云南傣族地区群众的常用药叶下珠, 因其具有抗病毒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对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也有临床意义, 现已开发出叶下珠片、叶下珠胶囊等系列产品。1999年, 云南自主开发的彝族药金品系列药物, 对跌打损伤、肩周炎、风湿关节痛等有着显著疗效;天麻系列、龙血竭系列、灯台叶系列等都是云南自主开发或参与开发的品种, 疗效独特。鉴于云南民族医药及适宜技术所具有的简、便、验、廉的特点, 在云南广大农村地区和边疆民族区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云南民族医药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中华本草》傣药卷、《21世纪傣医本科教材》《中国彝医临床学》《中国彝医方剂学》《中国纳西东巴医药学》《纳西东巴医药学研究》等相继编撰出版。2006年傣医医师资格考试纳入全国医师资格考试 (试点) 工作, 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相继纳入试点范围, 2010、2011年共有116人通过考试取得傣医医师资格。

二、云南民族医药的传播现状

目前, 国内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方式上, 主要通过政府间交流合作, 国际组织传播, 院校教育与培训, 医院、诊所、药店的中医药医疗服务, 媒体的传播, 立法的促进等途径。云南民族中医药应在政府交流、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标准制定等方面多路出击, 以推动民族医药在南亚、东南亚及世界的传播。具体应重视以下三方面的路径选择。

第一, 建立多领域专家的民族医药国际传播团队。培养既懂民族医药又具有良好外语素质和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由热衷于民族医药文化传播的中医、中药、英语、科技、社会学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民族医药国际传播团队, 通过开展多种办学方式、组织宣讲、开诊所和医院、与中文推广结合等举措, 促进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事实上, 以文化为依托, 以一种代表性文化产物为先导, 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成功例子并不少见。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 如今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的优势, 承载并拓展中医医疗养生保健的文化, 无疑是一个以语言为先导、以文化为依托、复兴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民族影响力的成功开始。今后应在教材编写、设立海外培训点以及专业人员派出等方面, 更好地发挥民族医药的优势作用。

第二, 对外国医生来云南学中医或者学习民族医药给予补助。近年来, 随着中医药在世界上广受关注, 多年来, 在华接受中医药教育和培训的外籍人员人数也一直居自然科学人数的首位, 其中以学习针灸者居多。如:在日本专门从事针灸教育的学校就260多所, 在德国有38所医学院开设了针灸课程, 在美国注册的中医学院就有72所, 在巴西已有6所医科大学设置了针灸课程。因此, 可借鉴国家这些年在中医药国际传播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 设立外国医生学习中医药专项基金或奖学金, 鼓励外国医生来云南学习, 扩大民族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和影响力。并对发达国家、友好国家和重视民族医药的国家, 给予一定的来云南学习的名额, 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 推荐合适的西医医师, 以政府名义邀请来云南进行定期、分级免费针灸培训, 以加快民族医药国际化, 扩大民族医药在国外的服务市场。

第三, 制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翻译标准, 统一基本名词术语的翻译。目前, 英文版的翻译标准已经在世界90多个国家应用, 日文版和西班牙文版的标准也在制定中, 翻译标准会相对统一, 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理解也会随之进一步加深, 从而促进中医药的传播。鉴于目前国内拥有多语种、专业知识及语言能力都过硬的翻译团队的中医药培训机构较少的情况, 云南省政府应组织力量, 配合国家卫生部门进行必要的考核评估, 认定一批国家级中医药培训机构, 使涉外教育更加规范。因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要以内促外, 通过学术交流、制定标准, 来普及中医药的理念和方法。随着交流领域的扩大, 中医药由原来单纯的治疗发展到办学, 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展中医教学, 既有学历教育也有短期培训, 并由教学向科研领域扩展, 中医药与西方现代医学的学术对话也越来越频繁, 这对于推动中医药或云南民族医药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三、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实现国际化传播应采取的对策

一是加强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能力是一种通过传播实现传播者的摹本要求, 满足其目标的能力。传播能力产生于人实现自我的需求, 是传播使其直接展示出来。中医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主要包括目标能力建设、自我能力建设、信息能力建设、解释能力建设等。

二是加强云南民族医药传统文化保护。加速抢救民族医药文化遗产, 传承民族医药传统知识, 整理出版民族医药珍贵的古籍文献著作, 对于推进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进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 积极推进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医古籍文献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使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完整地展现于世界、弘扬中医药文化, 促进相关的制度建设, 促进云南民族医药的发展。与海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海外中医药古籍存世情况的调研与回归研究。

三是加强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建设。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平台载体很多, 特别是政府掌控的, 应该很好利用。海外近300所孔子学院应承担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责任, 孔子学院如将中医文化与中医课程有机结合将是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较好方式。将云南民族医药旅游纳入云南民族旅游的项目范围。开展具有云南特色的医疗旅游, 加强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宣传。建设高水平的具有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特色的医疗康复机构。云南省政府应集中人、财、物力, 在南亚、东南亚以及世界范围内建设一批成规模、高水平、影响大的医疗康复机构, 让所在地区社会各界人士都能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和云南民族医药的独特效果, 将对中医文化和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深入传播产生巨大影响。组建高水平的云南民族医药国际医疗康复平台, 可以使中医文化和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在人类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更多和更大的作用, 更好地向世人充分展示中医文化和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而加速中医文化和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发展步伐。使之成为面向海内外弘扬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窗口。

四是拓展云南民族医药文化传播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重视中医文化传播的新途径、新方式, 切实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云南民族医药的文化宣传, 加大大众传播力度, 增加云南民族医药文化领域的正面对外报道, 展示中医文化和云南民族医药文化领域的发展成就和成果;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上增开相应的信息频道或信息版面, 长期多角度解读、推广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在国外“孔子学院”教学中, 增加中医文化和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内容, 推动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出版发行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文化或云南民族医药文化报刊, 建立辐射全球的中医文化宣传渠道;加强国内外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术交流, 逐步实现中医文化和云南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交流的国际化, 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拍摄以中医或云南民族医药为题材的影视剧, 扩大中医的影响。

五是加强云南民族医药文化产业开发, 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推进中国文化特色建设, 提升中国文化建设的整体实力, 是中国成为一个负责大国的必然要求。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 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应努力打造符合国际需求的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平台。应注重培育云南民族医药文化产业链, 开辟云南民族医药产业新领域, 促进云南民族医药文化消费。

六是推进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国际普及。在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 科普工作的开展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 应重视云南民族医药书籍的翻译、编辑、出版, 形成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直接传播方式之外的另一传播方式。其次, 要注重针对海外学人的高水平教材编写工作。必须组织专门力量, 积累经验, 编写一整套海外高质量的教学用中医外文版教材, 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三, 加强云南民族医药文化传播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结合。特别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机技术、新电视技术。第四, 通过传统媒体等载体进行科普宣传, 寓教于乐, 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宣传云南民族医药文化,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传播和影响效果。

综上所述, 云南民族医药文化作为和人类生活观念紧密相连的富有价值的文化体系, 不仅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 而且以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正在大步走向世界;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发展工作一定要采取国家层面文化产业经营理念;面对文化全球化的现实, 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应对,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 在保持、发扬自身传统特色的同时, 以海纳百川之胸怀, 汲取世界各种文化的长处为我所用, 方能在南亚、东南亚乃至世界文化领域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

摘要:近年来, 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方法与手段, 已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云南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资源, 是我国中医文化的奇葩;采取有效的路径和对策, 促进云南民族医药实现国际化, 对于充分发挥云南民族医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云南民族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路径和对策

参考文献

[1]龙江.云南民族药形成独特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 2007-12-24 (04) .

[2]柴玉.突出区位特色优势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N].中国中医药报, 2007-12-24 (03) .

[3]赵子鹤, 王燕平.中医文化国际传播发展策略之我见[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0 (5) :215-216.

路径及对策 篇9

关键词:大型水利工程,信用风险,形成路径,动态管理机制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已成为社会共识。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为我国区域防洪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型水利工程规模大、 投资大、工期长、影响因素多、结构复杂,且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当前信用建设水平不高成为工程建设领域( 包括水利工程) 面临的普遍问题,如围标串标、偷工减料、 以次充好等信用缺失行为为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了更高的风险性,对大型水利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研究降低大型水利工程中承包商、监理方、设计方等信用缺失带来的风险十分必要。

熊烨[1]结合大型水利工程的特点,分析了其风险管理的内容和重要性。杨建斌[2]运用全寿命理论,结合大型水利项目的风险特点,探讨基于风险分解结构( RBS) 与工作分解结构( WBS) 的风险因素识别,并对辨识的风险因素实施风险评价、风险监督和控制。孙杰[3]对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认为建筑项目的一次性、业主失信成本低、 建筑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及建筑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缺失等是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信用风险体系的构建策略。杨云莹等[4]从业主与承包商的博弈关系出发,分析了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原因, 并提出要加大对不守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以及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信用体系建设。杨旭[5]介绍了水利工程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对策,提出要进行信用评价、建立信息管理平台等措施。张艳华等[6]针对建筑市场的行业特点,对我国建筑市场信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建筑行业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提出了系统对策以优化现有的市场信用机制。从当前的文献可以看出,大型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多集中在风险因素的识别和风险管理对策的提出,信用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用风险常见原因的归纳和单一对策的提出,缺乏对其形成机理的分析以及系统性信用管理机制的研究。本文对大型水利工程中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动机形成机理以及信用风险的形成路径进行分析,并针对承包商提出有效的信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

1基本概念的界定

风险是指在特定情况、特定时间下,实际结果与主观预料结果之间的差异,且这种结果可能伴随某种损失的产生[3]。

信用风险是指在业主与承包商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承包商对约定的承诺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 因此给业主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基于业主( 一般为国家) 的视角,大型水利工程承包商带来的信用风险主要反映在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上,承包商的信用缺失有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标准、安全事故、 进度拖延等问题的发生。

信用风险动态管理是指将整个大型水利工程看成一个整体,基于信用风险对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机理,针对信用风险带来的质量、安全、进度等问题, 从全系统、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角度进行信用风险的分析、判断和监控,并做出应对策略或措施。

2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大型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承包商信用缺失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因素。本文排除了承包商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信用缺失情况。

从外因上看,导致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建筑各方主体( 除承包商外) 信用意识淡薄、 与信用有关的法律体系不完备、信用评级机制不健全、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建筑市场信息不对称、 建筑市场竞争不良、信用缺失的惩罚力度不够等。

从内因上看,导致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承包商的价值观、机会主义倾向、信用意识淡薄、失信成本低、守信得益少等。

本文针对建筑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承包商受机会主义倾向的影响等因素,建立承包商与业主的博弈模型, 分析承包商的守信得益与失信成本,探讨基于守信得益与失信成本下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形成机理。

3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分析

3. 1基于博弈论下信用缺失动机的形成

博弈论侧重于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分析[7]。由于大型水利工程规模大、结构复杂、质量进度要求高,业主通常选择多个承包商同时进行多个分工程建设。在业主与承包商信息不对称和承包商机会主义倾向的影响下, 业主与各承包商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博弈关系。通过构造博弈模型,分析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原因为: 1业主与承包商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符合博弈论中不完美信息中的纳什均衡; 2分别从简单一次博弈和重复多次博弈两方面对承包商和业主的合作情形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3运用博弈论可以表示承包商与业主合作时相应的心理状态。

承包商为追求利益的理性“经济人”,将追求利益放在首位,所以会为了获得高收益而选择失信。 通常是比较守信预期收益和失信预期收益之后做出决策,从而造成守信或失信行为[8]。一般在大型水利工程中有多个分项目,承包商与业主的博弈或者是简单一次博弈,或者是多次重复博弈。

3. 1. 1简单一次博弈

此时该承包商与业主双方不会进行长远合作, 可能仅合作这一个分项目,在两者的博弈模型中承包商倾向于更多考虑眼前利益而通常选择失信。

假设业主对该项目应支付的工程款为M,业主对承包商的质量、进度、安全的期望值是1,b为工程的最低要求,且bb1b2b3b4≤1,b1、b2、b3、b4为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的4个等级,承包商所达到的等级为bi( i = 1,2,3,4) 时,业主相对于期望值1所受损失为t( 1 - bi) ,且承包商要达到bi等级需要付出c( bi) 的成本,c( bi) 0。同时业主会对承包商的施工过程实施监督,监督大则会以q概率发现承包商在质量、安全、进度上的不合格,并施以惩罚f( 1 - bi) 。两者的博弈树见图1。

由图1可知,业主损失t( 1 - b1) <t( 1 - b2) ,t( 1 - b3) <t( 1 - b4) ,则业主通常会选择强监督来降低损失。在业主的强监督下,若有M - c( b1) <M - c( b3) - qf( 1 - b3) ,此时承包商失信时的预期收益高于守信时的预期收益,在此收益衡量下承包商失信。

3. 1. 2多次重复博弈

此时在该大型水利工程中,业主有多个项目,业主与承包商的合作机会可能不止一次,承包商失信一次就可能不再有与业主合作的机会,于是选择守信以获得业主的认可,后期选择失信以获得高收益。在多次重复博弈的行为、策略选择中,博弈方不会只考虑一个阶段的得益而忽视整个重复博弈过程的总体得益,因此理性、眼光长远的承包商在守信与失信的选择上都会考虑总的预期收益而不会因小失大。为了计算方便从而理清多次重复博弈中承包商信用缺失动机的形成机理,假设承包商每次守信的收益相同。

承包商每一次的策略组合为A = { a1,a2} = { 守信,失信} ,业主的策略组合为B = { b1,b2} = { 监督力度强,监督力度弱} ,承包商得益函数ui= ui( s1, s2,…,sn) ,s1,s2,…,sn为承包商的n次博弈策略。 承包商每次守信的收益为t,守信后能与业主再次合作的概率为p,n次博弈中均选择守信时的总收益为

承包商选择失信就会失去再次合作的机会,选择失信的预期总收益为T失=k。n足够大时,,承包商会一直选择守信。而在实际情况中可能合作的项目数不会很多,这时就存在某个节点,此节点之前承包商通常选择守信,而在此节点后选择失信。设该节点为m,承包商经过m-1次守信后第m次选择失信。前m-1次承包商守信得益是一定的,以m次为起点,第m,m+1,m+2,…,n次如果仍选择守信的预期收益为

第m + 1次选择失信的总收益为k。在业主的强监督下以q的概率发现承包商的失信行为并施以处罚f。当式( 3) 和式( 4 ) 同时成立时,即承包商在第m - 1次选择失信的总得益小于其继续守信的总得益,在第m次选择失信的总得益大于其继续守信的总得益,于是承包商在m节点有了失信动机进而指导其失信行为。

通过多次重复博弈模型分析,可能合作的项目少时即n小时其守信期会较短。承包商信用缺失动机的形成见图2。

3. 2基于行为心理学理论的信用风险形成路径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理论[9],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是由行为执行过程与行为选择过程两部分组成。 其中,动机和能力是行为过程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承包商的信用风险是由承包商信用缺失行为带来的可能性,而承包商选择信用缺失的行为是由其特定的动机和执行信用缺失行为的能力决定的。在业主与承包商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承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赋予了承包商执行信用缺失行为的能力。基于行为心理学理论,承包商的信用风险形成路径见图3。

3. 3对策建议

基于博弈论和行为心理学对大型水利工程中信用风险的形成路径进行分析后发现,业主要想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形成可采取以下措施: 大力加强监督力度以提高对承包商失信行为的发现率q,即减小k - qf( 失信总收益) ; 大力加强惩罚力度让承包商可以持续保持守信行为,即增加f以减小k - qf ( 失信总收益) ; 对承包商守信行为进行奖励以提高守信总收益C守。

4信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

大型水利工程规模大、投资多,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承包商的信用缺失行为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承包商的信用在工程建设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大型水利工程中承包商很多,基于信用风险的形成路径分析,构建信用风险的动态管理机制十分必要。信用风险的动态管理机制见图4。

在前期准备阶段,业主( 一般为国家) 可先采取各项强监督措施收集信用信息,监督措施应不仅仅局限于站点监督,还应该使监督和收集信息的形式多样化,如有奖举报、突击检查小组等多种形式,以收集到最真实可信的信用信息,达到最佳的监督效果。接着,将收集到的信用信息用于信用评价环节。 在信用评价环节中,首先需确定信用评价周期、等级划分、评价标准,然后在评价周期内根据信用评价标准对所有承包商进行信用评价后得出信用评级结果,且可在多个评价周期进行信用评级。在标准等级以上的认定为守信并给予奖赏,在标准等级以下的认定为失信并给予惩罚。在评级结果处理阶段,充分发挥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优势,建立信息平台对评级结果进行网上公示,建立信用档案库并把承包商的信用信息及评级结果归入档案库,从而为后期合作提供信用参考。一个评价周期内的评价工作完成后进行下一轮工作,循环往复至工程结束,由此形成有效的信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

该信用风险的动态管理机制的动态性体现为:

a. 大型水利工程工期长、承包商多,且各承包商进入工程和离开工程的时间有差异,因此可以把季评、年评、终评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评价周期的动态化,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被评企业的真实信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由信用评价周期长带来的不公正和不严谨问题,并且能了解被评单位信用表现的变化趋势,从而业主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管理效率。

b. 评级结果处理的动态性。在网络信息平台、 电子信用档案上及时动态更新各承包商的评级结果,充分发挥信息社会的优势,是信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

c. 整个管理机制的动态循环运转。在大型水利工程较长工期内,信息收集、信用评价、评级结果处理各环节循环进行,从而发挥信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熊烨.探究大型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J].江西建材,2014(17):126-130.

[2]杨建斌.水利项目动态风险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22(1):87-93.

[3]孙杰.建筑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06,23(6):28-30.

[4]杨云莹,任玉珑.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原因探析[J].企业天地(统计与决策),2007(13):163-164.

[5]杨旭.浅谈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信用体系建设[J].管理科学,2015(增刊1):94-95.

[6]张艳华,江涛.我国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的特征分析及信用秩序优化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11):42-45.

[7]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0-121.

[8]李鸿伟.劳务承包商安全管理的博弈分析[J].施工技术,2009,38(10):88-93.

路径及对策 篇10

近三年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坚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2010年开始,我校各直属医院参照卫生部已颁布实施的33个病种临床路径,根据各院实际自行选择并开展了9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我们于2011年和2012先后两次对各直属医院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和总结。现重点结合第二次检查结果,分析和探讨实施疾病临床路径管理的可行之路。

1 实施效果分析

1.1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4]

调查数据为广州医科大学7所直属医院2012年1月-8月实施疾病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情况及相关病历、临床路径表单抽查。同时,随机与各医院的20余位有关科室主任、医务人员座谈工作开展情况。

临床路径表单的评价方法分3个等级:优秀、良好、较差。通过对病历和表单进行核实,如表单完整,且与病历记录相吻合可评为“优秀”;如表单欠缺签名(医生、护士签名)、欠缺护理记录、变异说明等项目填写不完整或已出院还出现继续填写表单的,以上情形有一种者评为“良好”,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者评为“较差”。

1.2 结果分析

1.2.1 临床路径管理数据统计。

由于7所医院的大小规模不同,开展临床路径的病种数及进入路径的人次参差不齐,当然也与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数据显示,广州医科大学7所直属医院(分别用医院A-G表示)共计开展临床路径病种数92个(凡无病例进入的病种作删除处理),其中各医院同时开展的病种有18个,进入路径管理的总人次为4542人次,各病种临床路径平均入组率为49.24%,平均完成率为89.61%,平均变异率为11.23%,见表1。各医院进入临床路径人次普遍高于未进入人次,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完成情况均较好。

2012年7所医院进入路径管理的总人数较2011年同期增长50.05%,增幅明显,见图1。其中,7所医院2012年平均入组率较2011年增长子14.63%(2012年、2011年平均入组率分别是49.24%、34.61%)。

1.2.2 临床路径病历(表单)抽查及评价。

我们分别选择7所医院临床路径入组例数较多的两个病种,每病种分别抽取30份病历,检查临床路径表单整体质量情况,并予以评价。

抽查情况:7所医院共计抽查病历405份,临床路径表单388份(共有17份病历未见表单)。经过现场抽查评估,7所受检查医院临床路径表单良好率达91.75%(平均优秀率75.00%,平均良好率16.75%),平均较差率为8.24%。较差的医院及病种有医院C妇产科子宫平滑肌瘤,医院D儿科毛细支气管炎;医院G内分泌科II型糖尿病。经统计,存在问题的表单共有97份,占抽查总例数的25%,主要集中在表单填写不规范、护理记录填写不完整、未填病情变异原因等,见表2。

2 存在问题

首先,选择病种的诊治人次直接关系到临床路径的入组率。部分医院病种诊治人次较少(与病种选择相关联),如医院E,由于缺乏经验,未对本院常见、多发病进行筛选,出现了选择的病种诊治人次过少或病情变异过大等有违病种选择原则的情况。此次统计7所医院92个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共有48个病种诊治人次<50例,占52.17%,甚至部分病种诊治人次少于10例,全年入组例数为0的情况。可见,病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入组率与入组管理的质量,病种的诊治人次不足,将无法较好地体现临床路径管理的目的。

其次,结合本院实际完善卫生部临床路径文本,是顺利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保证。各医院程度不同地存在执行临床路径过于僵化的问题,缺乏进一步细化各病种诊疗方案及分路径完善工作。在路径文本的制定上,卫生部提倡“各试点医院参考卫生部版本制定符合本医院实际的路径文本”,因此,医院应结合工作实际和行业规范,及时调整完善路径内容或开发分路径,避免路径实施过程与医院常规诊疗活动发生冲突。

再次,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是全面持续推进该项工作的关键。目前,我校7所医院仅两家医院推行了疾病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实践证明,实施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的医院,病种诊治人次及进入路径人次均达到一定数量,临床路径表单填写工整有序,与临床诊疗进程相一致。相应科主任及医务人员反映,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之后,真正提高了服务效率,规范了疾病诊疗体系,有利于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与此相反,未实施临床路径电子化的医院,表单填写紊乱或与病历记录不吻合等,良好率较低;同时,路径的纸质化实施给医务人员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可见,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不到位已经成为三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一大瓶颈[5]。

3 对策探索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是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缩短平均住院日,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6,7]。按照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和《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到2015年末,辖区内所有三级医院、80%的二级医院应当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我们还要加大力度,不断细化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3.1 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与机制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要求,落实责任。要将临床路径管理与等级医院评审工作紧密结合,并作为医院常规管理模式,制订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对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督导,保障已推行临床路径开展的持续性、有效性,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建立持续改进体系。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参与临床路径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3.2 扩大临床路径管理的覆盖面

不断增加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科室及病种,特别是要增加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量。根据卫生部《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65号)文件要求,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力争达到本院出院病例的50%,且2015年末,三级医院病种数达到60个,涉及专业>15个;二级医院病种数达到40个,涉及专业>10个;三级专科医院病种数达到10个。我校对各直属医院提出了具体要求,分两步不断推进,即2013年末和2015年末,使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达标。

3.3 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进程

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尽快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符合医院实际的临床路径管理系统。信息部门要配合临床做好路径完善及个性化分路径修改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临床医嘱电子化、信息回顾、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试点经验证明,基于医生工作站的临床路径系统可以将临床路径管理切实与日常诊疗工作融为一体,并把医务人员从纸质化路径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

3.4 适时调整临床路径病种及路径文本的细化完善

在病种选择方面,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临床路径,其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可控性强、患者人数相对较多,能更好的积累经验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医院应及时调整临床路径的病种,淘汰不适宜或无法开展的临床路径病种、路径表单,增加新的、易开展的病种,同时根据医院及科室实际收治情况修改路径或设置分路径,更有效地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Coffey RJ,Richards JS,Remmert CS,etal.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aths[J].Qual ManageHealth Care,2005,14(l):45-54.

[2]张正华,高居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和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13-515.

[3]王志军.临床路径教学在外周血管病介入医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3,6(3):20-21.

[4]魏东海,姚红,叶广锋.临床路径评价视角与原则选择[J].中国医院,2011,15(12):27-29.

[5]马谢民,舒婷,王锡宁.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J].中国临床路径,2011,1(1):45-49.

[6]姚红,魏东海,叶广锋,等.临床路径试点观察:病种选择、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大学附属医院实施临床路径试点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2012,16(3):36-39.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对策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以及为度过危机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各国经济受美元波动呈现不同程度的不良经济影响,使人们认识到过度依赖美元的危害,“去美元化”的呼声逐渐高涨。而在我国,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减轻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受美国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维护并提高我国对外投资资产的价值,同时保持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政府重要的经济议题。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一)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1996年我国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2002年以来人民币在我国与蒙古、越南、缅甸、老挝和泰国等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开始流通使用,并且呈现扩大趋势,港澳地区人民币的滞留和流量也不断增加。2009年4月8日开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扩大到全国20个省区市,跨境贸易中人民币使用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5年上半年,全国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3.37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全球占比已从2012年年初的1.03%提升至2014年第四季度的 2.96%,增长达187.38%。2015年10月1日国际货币组织宣布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又迈进了新的一步。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明显的进展,但由于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还达不到货币国际化的标准,从整体上看,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人民币主要限于双边贸易的支付结算,而在全球大部分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结算、国际投资、以及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不足,人民币资本项目也尚未实现自由兑换,这都是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在美元强势甚至霸权地位的当下,人民币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1、日益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逐渐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2010年,我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主体,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4%,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过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总和。2、对外贸易的开发程度不断提高。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内陆沿边开放提速等制度逐步推行,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对外贸易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0.78%,居世界排名32,到2014年,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3、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签署。央行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称,截至2015年5月末,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的签署促进人民币在其他国家流动,有利于扩大人民币流通范围,实现人民币在国际上货币支付的职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目前人民币已具备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采取分阶段实施的战略。具体来讲,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经过中国化、区域化、国际化三个阶段。

(一)人民币中国化。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台湾与大陆大三通政策的实施,两岸四地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往来的也日益频繁,人民币在港澳台地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一个国家流通着四种货币,无疑给国家增加了铸币成本和运输成本,同时众多的兑换业务也产生了大量的兑换费用,这对两岸四地之间的经贸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不利的。要实现人民币中国化,首先可以从港澳货币入手,使其逐步实现一体化。澳门经济高度依附于香港,已出现港元替代澳元的“通货替代”现象,在港澳构建“港元区”的条件日益成熟。其次,实现人民币与港元的一体化。可考虑在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后,形成人民币与港元的固定汇率下的货币同盟,当香港的金融和货币政策与内地趋于一致时,再逐渐实现人民币一体化。再次,在政治条件得以成熟时,采取与香港同样的方式和程序,推进人民币与新台币的一体化。总之,要使两岸四地的货币得以统一,政府当局需要作出许多沟通和努力,要在尊重市场规律,根据两岸四地各异的经济状况,分步渐进的建立“中华货币圈”。

(二)人民币区域化。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人民币逐渐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支付和流通的职能,甚至在某些地区被称为“小美元”。人民币区域化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人民币在周边国家行使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另一个是在亚洲国家使用人民币行使国际货币的职能。

2008年12月,中国与越南、缅甸、俄罗斯、蒙古等八个周边贸易伙伴签订协议,允许在贸易结算时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已颇具规模,中蒙边境贸易结算80%用人民币结算,中越和中缅的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达到90%。我们应当继续发展与周边其他国家的贸易金融合作,让更多的地区和国家接受并愿意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自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和东盟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额在过去10年增长近4倍,中国已超越欧盟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进口国,而东盟也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国。2014年初,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启动,使得我国与东盟国家乃至欧洲国家得以贯通,人民币流通的范围和区域进一步扩大。

(三)人民币国际化。在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上,整合优化金融资源,在国际上发挥人民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自由流通,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可以自由兑换,成为他国外汇储备一员的国际货币。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我国政府作出了许多了努力。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对中国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有着推动作用,2014年6月人民币对英镑可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直接交易,同年9月人民币对欧元实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直接交易,中欧的金融合作使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又迈进一步,2015年12月中国加入SDR更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一个里程碑。虽然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一直在持续稳步推进中,但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元逐步走强,人民币尚未摆脱“美元影子化”的影响,加之人民币在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金融改革仍需深化,人民币在国际应用中的接受度、便利性和流动性不足,真正使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nlc202309021148

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

(一)加快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人民币的国际化应当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健全相配比。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丰富金融产品,加强金融监管,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在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扩大外汇市场,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的区间内上下浮动。

(二)加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特别是作为计价工具、价值存储的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和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实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条件尚不具备。中国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逐步适当放宽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规模,逐步放松境内居民以及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

(三)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国际贸易结算、国际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等金融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人民币需要成为国际计价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投资项目上的比重,同时对其在国际上更广泛的交易、持有和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四)网罗优秀的金融体系人才。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立与维护,我们需要理解和驾驭全球金融体系的人才,熟悉和掌控国际化与全球化金融机构的人才,设计全球领先的、开放的金融体系的人才,监管开放、动态的金融体系的人才。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稳步向前,都使我们对金融系统精英的需求更加迫切。

参考文献:

[1]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年第1l期

[2]鲁政委.人民币国际化:历史潮流与政策选择[J].中国金融,2009(10).

[3]陆宇莺.人民币国际化途径探析[J].上海金融,2009(5).

[4]王青林.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5]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R].北京:中国人民银行,2015,(6).

路径及对策 篇12

关键词:高利贷,家庭投资,借贷危机

自2011年起由温州老板“跑路潮”开始, 鄂尔多斯、邯郸等多地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引起各方的重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外部金融危机和内部货币紧缩、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双重作用下, 暴露出生产经营的资金链断裂、人工成本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等一系列微观问题。在资金缺乏、融资难而又贷款无门的情况下, 中小民营企业只能求助于民间高利贷。

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对民间借贷利率做了明确说明:民间借贷的利率必须低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 倘若高于4倍, 则超出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数据显示, 62%的小微企业贷款产品年化利率在24%以上, 已经高于一年期6%贷款利率的4倍上限。浙江地区平均利润不到10%, 中小企业已经无力承担高额民间借贷带来的巨额利息。对于放贷方来说, 民间借贷利息的年回报率已超过100%。[1]对企业而言, 即使是卖掉工厂, 也承受不起本息的压力。

一、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

(一) 危机借贷危机爆发的起因

1.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

2008年以来,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景气, 实体经济发展受限, 失业率上升。温州经济对出口依存度较高, 因此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会给温州带来重创。温州的外向型企业最先受到冲击, 出口订单减少, 利润持续下降。在温州做实业的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毛利润一般在3%~5%, 不会超过10%。[2]通过借贷满足企业临时性、过渡性的资金需求, 一旦企业效益和还款能力下降, 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 必然出现跑路和跳楼。

2. 紧缩的货币政策

(1) 政府四万亿资金的刺激。两年四万亿政府投资成为2009年经济加速器的另一个前提。必须承认, 以财政扩张应对经济减速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然而, 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财富缩水、失业率上升, 进而市场出现短期需求旺盛的假象。一方面, 受出口负增长、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滑坡以及产能过剩的影响, 指望政府投资带动企业继续大幅扩张产能, 难度极大。另一方面, 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充沛, 大量投机资本开始进入暴利行业。民间融资利率与企业规模、融资规模没有显著相关性, 只是与行业有一定联系。[3]

(2) 紧缩的银根。银根紧缩通常是金融危机发生的环境因素, 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也遵循此规律。货币政策的紧缩必然造成市场上资金流通速度缓慢, 企业融资困难, 这也为民间借贷登上中小企业融资舞台搭建了阶梯, 不少家庭将财富全部投入到热钱的炒作中。2008年到2010年货币政策经历了由松到紧的过程, 这样波动的货币调控政策也助推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 催化了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 放大了危机对家庭投资的影响。

3. 投机的民间资本

民众在借贷过程中并不关注资金的用途, 只期待高额的利息回报, 有的借贷甚至是在无抵押的情况下进行的, 忽略了借贷的风险, 近似于疯狂的逐利。且融资模式为层级收储, 集中发放, 至于对借贷资本的流向如何, 多数放款人不知道也不关心。[4]

(二) 民间借贷危机对家庭投资产生的影响

网络上流传的“百亿投资, 万家钱庄。看银行内外, 惟余茫茫, 实体经济, 顿失滔滔。全民投资, 人人放贷, 欲与银行试比高。须晴日, 看各路老板, 玩命奔逃。利息如此之高, 让土豪老板累折腰……”, 成为民间借贷的真实写照。

从江苏泗洪到浙江温州, 从山东邹平到鄂尔多斯, 多地高利贷体系正在加速崩溃。借贷危机的爆发对家庭投资造成了短期不可恢复的严重后果, 一是大量资金被套牢, 家庭资产由此灰飞烟灭, 家庭可支配资本极速缩水, 甚至于有的家庭倾家荡产;二是波及范围广, 投资信心下降, 资本流动滞缓, 家庭资本再次活跃需要一定时间。

二、家庭投资与民间资本演变路径研究

(一) 高利贷背景下家庭财富投资路线

以温州为例:温州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通过民间借贷开始生产经营活动完成原始积累;依靠它来弥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 最后逐步壮大, 创造了闻名中外的“温州模式。”[2]以家庭为单位, 从小作坊起步, 家庭财富的投资造就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政策天生的敏锐嗅觉, 自2001年以来, 温州资本频繁进入房地产、煤矿、棉花、小水电、石油等行业与领域, 勾勒出温州资本的流动轨迹。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 具有敏锐的触角, 只要能够获利, 就会千方百计进入。

以鄂尔多斯为例, 2007年全市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 超过北京、上海, 排名全国第四。2008年已达到1.5万元。[3]如此高的收入, 存入银行, 利率太低;购买股票、债券, 既不懂金融知识, 风险也太大。

以邯郸为例, 在城镇化的道路上, 一方面借贷者“他们多数属于外行, 也没打算永续经营, 多数因为有关系而进入房地产业掘金。缺乏战略素质, 仅凭老板的感觉、豪情、盲从而做经营, 大规模借高利贷、盲目性拿地扩张。”, 而放贷者数以万计的民间借贷人以几万、几十万, 甚至数百万资金, 化零为整地填补了当地房企逾百亿融资缺口。[5]

当高利贷的毒性遇到人性的贪婪时, 资本投资所携带的风险性常被忽视。而当资本的投资结果被过分放大, 进而演变成炒作时, 风险就会随之而来,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血本无归。

(二) 高利贷演变路径

在我国, 高利贷由来已久, 其中家庭投资占重要地位。民间借贷为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 下表为高利贷发展演变历程:

早期的借贷关系多发生于熟人与亲友之间, 随着交易和市场的扩大, 熟人之间的人格化交易被突破, 不特定群体之间的非人格化交易增加, 以人情为纽带的约束机制不能适应和胜任, 以利息和抵押为约束纽带的市场机制逐渐形成, 并为社会所认可。

由于确立市场经济初期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增长, 正规金融发展滞后, 为非正规金融提供了很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方面, 民营企业是经济新的利润增长点, 它们的迅速崛起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 原始积累不足可以抵押的财产不足, 收益也往往不具有确定性, 很难符合正规金融机构的审贷标准。因此, 在贷款无门的情况下, 放手一搏, 高利贷则成为创业初期的一大选择。此后, 房地产限购、货币政策调整———紧缩银根等因素, 企业收益迅速降低, 必然引发资金链断裂、跑路等现象。击鼓传花, 下家被套牢, 很多人血本无归。熟人间的“信用体系”坍塌, 短时间内难以修复。

三、家庭投资规范化的政策建议

(一) 个人及家庭提高风险意识

个人及家庭都应增强金融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清醒认识到高收益和高风险如影随形, 能够抵制高息借贷和非法金融活动。在合理的利率范围内开展民间借贷, 将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同时, 个人及家庭提高平均素养 (城镇化的过程中, 农民失去土地换了金钱) , 特别是金融知识有待提高, 急需增强对资本投融资的认知。家庭成员积极主动地学习金融与法律知识, 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修养, 使得民间借贷能够遵循正常法律流程, 符合银行借贷的规范, 从而保证借贷关系的合法性, 减少发生纠纷的可能。

(二) 企业提高风险意识, 回归实体经济

中小企业参与民间借贷, 要基于对市场行情的准确判断, 既包括微观经济因素的分析———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 也包括宏观经济因素的把握, 如国际经济形势, 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走势等。否则, “年化利率30%左右的高利贷, 如果是个别房企偶尔救急使用, 无可厚非, 但当一个城市很多房企都采用这一融资手段, 而且持续几年大规模使用, 则必将出现系统性风险。”。[6]实体经济是金融投资的基础, 因此, 中小企业要回归实体经济。

(三) 国家防止政策波动风险, 依法治国

一方面, 建立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另一方面, 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多元化, 遵守国家金融纪律。因此, 对于民间资本, 政府首先要持开放态度, 允许民营企业介入, 但是要制定合理的行业准入标准。其次,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鼓励中小企业涉入三农行业, 通过拓宽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 实现农业产业科学发展、精细化和集约化经营的目标。最后, 丰富民众投资途径, 开发多样化的投资产品, 引导民众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谨慎选取投资产品, 如理财基金等。

参考文献

[1]吴正.民间借贷疯狂增长, 高利贷隐忧重重[J].科技智囊, 2011 (9) .

[2]林芸.民间高利贷的现状分析—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J].北方经济, 2012 (9) .

[3]赛娜, 杜静然.鄂尔多斯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研究[D].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 (7) .

[4]三星经济研究院, 宏观经济与公共政策组, 中国高利贷危机的出路[J].科技智囊, 2012 (6) .

[5]王清剑, 安起雷.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 2010 (8) .

[6]陈俊岭.邯郸百亿民间融资悲剧:很多人连生活费都扔进去了[N].上海证券报, 2014-10-23.

上一篇:议题意识下一篇: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