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及路径

2024-06-11

方法及路径(精选12篇)

方法及路径 篇1

0 引言

由多台自动导引车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AGV) 组成的自动导引车系统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system, AGVS) 广泛运用于多个行业的物流自动化[1]。在AGVS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如导引路径网络的设计[2]、搬运任务分配和AGV调度[3]、AGV路径规划及避碰问题[4,5]等等。其中AGVS的路径规划与避碰问题是AGVS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 为了回避此问题, 可以采用基于单循环导引路径布局或基于“串级配置”导引路径布局的AGVS。虽然此类系统控制简单, 可靠, 然而运行效率低。为了提高AGVS的运行效率, 可以采用双向导引路径网络[6], 然而实现这样一个系统难度较大, 一般只适用于小型AGVS[7]。为了降低系统控制的难度, 可以采用基于单向路径网络的AGVS, 与双向路径网络不同, 单向路径网络在任意时刻每条路径上面允许的运行方向确定不变, 使得路径规划和交通管理算法的难度显著降低, 同时系统的可集成性和扩展性也很好, 成为实施AGVS的最佳选择, 因此本文以基于单向路径网络的AGVS作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一种AGV自主路径规划及交通管理方法, 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此方法能够保证AGVS无碰撞运行。

1 问题描述

AGVS由单向导引路径网络和若干辆AGV组成, 某AGVS单向导引路径网络如图1所示, 路径段上的方向表示AGV在当前路径段上允许的运行方向, 路径段上的数字表示路径段长度。节点由路径交叉点和工位点组成。所谓AGVS路径规划及交通管理问题是指:当AGV收到一搬运任务需要规划一条从自身当前位置到达搬运任务工位点的最优路径, 同时还要避免与其他AGV或环境障碍发生碰撞。对于基于单向路径网络的AGVS而言, 可能引起AGV之间发生碰撞的冲突如图2所示。

2 基于电子地图的自主路径规划方法

2.1 基于图论的电子地图建立方法

2.1.1 图论法

图论通过由点和边组成的图形来描述具有某种二元关系的系统, 并根据图的性质进行分析, 提供研究各种系统的巧妙方法[1]。在本文中, 将各个装卸点、充电站等看作图中的点, 连线表示两个点之间相互联通。可以用一个有序三元组G (28) (7) V, E,  (8) 表示一个图, 其中V (28) v 1, v2, (43) , vn是有穷非空集, 表示的是点集;E (28) (7) e 1, e2, (43) , en (8) 也是有穷非空集, 表示的是边集;是从边集E到点集V的有序或是无序的元素偶对的集合的映射, 称为关联函数。

在图中, 与V中的有序偶对对应的边e (7)  (7) e (8) (28) (7) vi, vj (8) , 称为图的有向边, 而与无序偶对vivj相对应的边称为图的无向边。如果图中的每条边都是有向边则该图称为有向图;反之, 该图称为无向图;如果图中既有有向边又有无向边则称图为混合图。我们将每条边都带有权值的图叫做有权图, 没有带有权值的图叫做无权图。

本文中采用带有权值的有向图, 其中权值表示顶点间的实际距离, 方向表示AGV行驶只能从起点到终点。

2.1.2 基于图论的电子地图建模

点和线是图的基本元素, 本文中将点和线组合作为路径段, 以路径段作为电子地图的基本单元。本文将路径段的数据结构设计成如表1所示。

数据结构中的各个数据的含义如表2所示。

根据本文设计的路径段的数据结构, 通过文档串行化可以方便的将电子地图数据信息保存成一个二进制数据文件, 而且这样的文件有良好的保密性, 不易遭到恶意的修改破坏, 只能通过本文开发的专用软件才能安全打开和修改。

为了后期能够有效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本文利用邻接矩阵来表示电子地图。对于一个加权有向图可以用带权邻接矩阵表示, 其中aij值如式1所示。

2.2 路径规划方法

采用Dijkstra算法来求解这个问题, Dijkstra算法的基本思想是生长一颗以v0为根的最短路径树, 在树上的每一个顶点与根之间的路径皆为最短路径[10]。由于网络中不存在负权, 最短路径树的生长过程中每个顶点将按照距v0的远近以及顶点的相邻关系, 逐次长入树中, 先近后远, 直至所有顶点都已在树中。

假定S是具有永久标号的顶点集, 是vi的标记, 这里是顶点vi到顶点v0的最短距离, 表示顶点vi的父节点, 用来确定最短路径链, 带权邻接矩则对于图的Dijkstra算法的步骤如下[8]:

3) 设是使取得最小值的中的顶点, 令

4) 若转2) , 否则, 算法停止。

3 基于单向导引路径网络的AGVS交通管理方法研究

对于基于单向路径网络的AGVS而言, 可能引起AGV之间发生碰撞的冲突如图2所示。各种冲突处理方法如下:

如图2 (a) 所示冲突属于赶超冲突。在一条路径上有两辆AGV同向行驶, 后面的AGV行驶速度大于前面的AGV行驶速度产生这样的冲突。可通过在AGV前方安装必要的避碰传感器, 车载控制器利用避碰传感器反馈回来的信号来判断与前方车辆的距离, 当车辆之间的距离过近, 则AGV立即减速直至停车, 避免两车相撞。

如图2 (b) 所示由于两AGV争抢同一个十字路口引起的, 也是本文重点要解决的冲突。为每个路口定义一把锁, 并在交叉路口入口和出口分别设置加锁和解锁标签 (电子标签) , 各AGV通过射频读卡设备拾取电子标签信息来确定自身位置信息。当AGV获取到加锁标签信息时, 说明此时位于交叉路口入口, 立即查询此路口锁信息, 若已加锁说明另一辆AGV已经占用此路口, 此时应在加锁标签点等待, 直至此路口锁解锁。若路口未加锁则立即以广播的形式主动向系统内的AGV发送此十字路口加锁信息, 确认所有AGV均收到信息后进入交叉路口, 继续运行, 当获取到解锁标签信息时说明此时已安全离开交叉路口, 再次以广播的形式向系统内所有AGV发送路口解锁信息, 确保所有AGV均收到路口解锁信息。

如图2 (c) 所示由于即将进入的路径段无剩余容量, AGV#1会较长时间占用交叉路口, 这导致AGV#4较长时间被阻塞, 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因此当AGV进入交叉路口时除了检测此路口是否被占用以外, 还需检测即将进入的路径段是否有剩余容量。路径段eij的剩余容量R (eij) 定义如下:

式中:I (eij) 表示已经处于路径段eij上的AGV数量, C (eij) 表示路径段eij所能容纳AGV的数目, 定义如下:

式中:Round () 表示向下取整函数;Wij为路径段eij的长度;L为AGV长度, D为AGV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4 仿真验证

为了验证所提死锁搜索与避免算法, 针对某实际应用设计了仿真实验, 如图1所示为某汽车公司淋雨测试车间, 此车间有两种车型, 共有4条生产线, 每种车型两条生产线, 每个淋雨间可同时测试两辆车。A型车只能在淋雨间1测试, 测试时间为3min, B型车只能在淋雨间2测试, 测试时间为5min, 每种车的生产节拍与淋雨测试时间相同, 系统中共有6辆AGV运行。仿真软件采用西门子公司的Plant Simulation 9.0, AGV和导引路径分别使用Transporter和Track对象表示, AGVS所涉及的各种控制算法均可以通过在Method对象中编制SimTalk仿真语言实现。对应的仿真界面如图3所示, 根据生产节拍实时产生搬运任务。

仿真结果表明:6辆AGV有序运行, 不会发生相互碰撞的情况, 证明了本文所提自主路径规划及交通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证明了基于单向路径网络的AGV自主路径规划方法切实可行。

5 结论

本文针对基于单向导引路径网络的AGVS提出了一种自主路径规划与交通管理方法, 各AGV根据电子地图负责自身的路径规划, 针对AGV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冲突, 提出了对应的避碰策略, 最后结合一AGVS在某汽车淋雨测试测试车间的应用, 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这种交通管理策略可以保证AGVS无碰撞运行。

摘要:以基于单向导引路径网络的自动导引车系统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一种AGV自主路径规划与交通管理方法。各AGV采用Dijkstra算法实现基于全局地图的最优路径规划;提出了一种交通管理方法, 针对AGVS在运行过程中的出现的几种冲突, 提出了对应的避碰策略。以含有6台自动导引车的淋雨线车间为应用案例进行仿真实验, 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自动导引车系统,路径规划,交通管理

参考文献

[1]肖海宁, 楼佩煌, 钱晓明, 等.一种柔性作业车间中单向导引路径网络设计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 2013, 49 (3) :122-129.

[2]肖海宁, 楼佩煌, 武星, 等.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单向路径网络设计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 18 (5) :1031-1037.

[3]肖海宁, 楼佩煌, 满增光, 等.自动导引车系统实时多属性任务调度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 18 (10) :2224-2230.

[4]贺丽娜, 楼佩煌, 钱晓明, 等.基于时间窗的自动导引车无碰撞路径规划[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0, 16 (12) :2630-2634.

[5]乔岩, 钱晓明, 楼佩煌.基于改进时间窗的AGVS避碰路径规划[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 18 (12) :2683-2688.

[6]Vis I F A.Survey of research in the design and control of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systems[J].European Journal of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70 (3) :677-709.

[7]Le-anh T, De Koster M B M.A Review of Design andControl of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System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71 (1) :1-23.

[8]龚劬.图论与网络最优化算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9]Dijkstra E W.An appraisal of some shortest pathalgorithms.Operations Research, 1959, 17:395-412.

方法及路径 篇2

随着新时期以来的工业革命发展,互联网也逐步走进普通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网络进行聊天,视频,看新闻、电影或者电视剧等等。但是,互联网的研发初衷还是为了方便全世界人们的交流,为了让我们能够在电脑上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的知识和科技。从开始,美国开始了在全世界的在线课程资源共享,引发了慕课热。我们教育工作人员如何看待并应对这样的挑战也成为了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给出了慕课的含义,其次列举了在慕课背景下的我国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现状,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将环境艺术教学融入慕课的路径及方法。

我们的时代是很开放的时代,我们通过互联网不仅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以及发生的大事,也吸收到了外国的优秀的知识和技术。之前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闭关锁国也不能进步和发展的,我们必须要将自己融身于时代进步的大潮流中去,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1.慕课的内涵

慕课源于20,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自己的课程在互联网上向全世界免费开放。这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积极响应,,我国的几个著名的大学也加入其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免费并且优秀的学习资源。慕课不分人种,不分民族,不限制年龄,只要你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只要你想学习就能够在网上学。慕课是很大规模的,他允许全世界的人学习,慕课是开放的,与此同时慕课的质量也是可以保证的,他的水准还是很高的。

2.慕课背景下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现状

(1)环境艺术专业教师对慕课的认识还不足。虽然国际上慕课教学已经很流行了,但是实际上我国除了那些像北京大学那样的名牌大学,普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的意识还很欠缺。我国的大学分布在各个城市,有的在西部,有的在发达地区。另外,我国作为学者进行对外交流的老师也都来自985和211这样的大学高校,那些普通大学的`教师很难有机会走出来看看当今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教师对慕课的认识还不够,教师也就很难去引导学融入慕课。

(2)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资源支持缺乏,不能真正的融入慕课。慕课采取的是在互联网上的授课模式,他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有电脑,有网络。但是我国目前一些学校的配置资源欠缺,教师很难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慕课的学习之中。

(3)教师自己投入慕课建设的积极性有限。虽然,目前我们已经看到慕课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还是很难投入到慕课的大潮流中去。慕课让教师将自己的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并同时让全世界的人来学习和交流,但是我们看到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他们都认为学习环境设计需要的是课本上的理论以及自己的一点创造,不用再去浪费时间看别人的成果。这就使得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注重自己身边的资源,不长远去看。

3.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融入慕课的路径

(1)教师要充分认识慕课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并积极的将自己和学生带入到慕课这个大家庭中去。我们教师是学习的引路人,我们必须时刻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环境艺术专业注重要的是设计理念,是创新。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并且要把学生拉进其中,让学生与全世界的优秀的人在一起,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升自己。

(2)教学资源要保证。硬件设施只有齐全了,才能保证老师和学生有条件去学习。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配置电脑,让老师在上课时就能带动学生进入慕课之中学习。另外,我们学校可以安装开放的网络,让学生不管是在宿舍,还是在食堂都能够随时随地进入慕课进行学习。

(3)教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慕课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我们环境专业主要的是靠创造力,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然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自己找答案。学生的自制力不是很高,因此有时候需要教师来积极的引导。

方法及路径 篇3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43-02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好象总有一种约定俗成且根深蒂固的认识,即所谓课堂教学无非就是传递书本知识,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个人能力。而现代教学观则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教学的性质是一种涉及三个维度的对话实践: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的含义;学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中,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学生的自我修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后一种教学观逐渐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并努力加以实践。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多元与有效性,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一)凸现时代感与思想性,追求幸福课堂

历史新课程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体现了时代气息,反映和吸收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新课程三维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和时代性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要求。历史学科的特色和特殊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历史教学更多地侧重于历史内涵、历史智慧、思想感悟。除了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外,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以古鉴今,即通过历史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现实,推动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确定教学主题时要兼顾历史性和现实性,既体现论从史出的历史逻辑,又体现史观对现实发展的指导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历史教育服务人生的终极取向,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精神财富,采取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特别应注意学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适时适度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作用,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精神家园。应该说,最震撼的课堂是充满思想光芒的课堂,是生命彰显的课堂,也是最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1. 挖掘人文精神,感悟人文内涵。

在新课程实践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围绕一单元、一课的教学内容开展多角度的探究,既不局限于某一模块,亦不停留在某一课时。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联系,对整个高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深化,使学习的主题内容丰富多彩,以思想的火花撞击学生的心灵,以博爱宽广的心态感染学生,以现实的问题带出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表明,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不仅学生感悟良多,教师自己也有职业幸福感,觉得教学意犹未尽,很想和学生继续探究下去。

2. 崇尚理性,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民意识是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既能使学生了解公民意识是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又能正确理解国家、民族概念以及选举、参政、教育、福利、健康、安全等权利体现主权在民的基本观念,使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在历史中汲取智慧与经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有条件有能力选择生活方式中解决我们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

强调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不等于越俎代疱,“抢了政治老师的饭碗”。史实是历史学科的统帅,任何思想的“碰击”不是“空谈义理”,都应该有史实作为支撑,让证据说话。历史课堂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富有情感,迸发思想,才能实现学生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和谐统一的愿望。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感受创造的快乐,历史教学也才能有效。

(二)遵照时序性与系统性,合理整合教材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新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同时也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 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首先,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较强。其次,从内容目标上看,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高中学习专题应在初中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 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本本主义,严守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这两种现象都没有摆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既然是一种重要资源,就不可丢之一边;但又只是一种重要资源,就不可视为圣经,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教师来说,用教材进行教学是其职责,完善教材以利教学也是其职责。对教材的合理整合与优化,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的、适于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刻不容缓。被动地围着教材转,唯教材而教学,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精神,而且也赶不上高考改革的步伐。全国高考会议再三申明:新高考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哪一种教材。因此,整合教材势在必行,一是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加强模块内的专题整合。

3. 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在教改实践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要走出这个困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取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紧扣课标,把握核心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的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精选基本特征。在处理教材时,可分二步:

①认识专题的主线(或核心)。

②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

(2)注重基础,贴近时代

“课程标准”提出:“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的原则,高中课程内容必须精选素质教育必需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现实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方位互动联系;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的内容。至于深度、广度如何把握?还是以课标为依据。

总之,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

(三)关注现代史学理论,创新历史教学设计

从当前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一般情形看,普遍比较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运用,而史学理论的运用常常被忽略。事实上,适当借鉴现代史学理论不仅有利于深化教师的历史认识,使我们的观察更准确,使我们的思考更有深度,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对教学设计的创新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现代三大基本史学观念:在滋养慧眼中审视人类文明成果及其走向。

如何充分汲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使之在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体现出来,是我们历史新课程教学的难题。通观初中、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较突出地体现了三种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对这三种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的基础。

2. 历史解释学:在观点碰撞中深化历史认识。

历史解释学强调历史是一种解释,认为“解释是史学家的职务”,“历史事实微不足道,解释代表一切”。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过去是一个先于解释的客观存在,历史思维本身是一个先于解释的客观存在,但由于历史思维本身是历史性的,这就决定了对这个客观实在的认识是受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的,并且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如洋务运动教学设计,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史家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认识,反映特定时代人们的特定史观,也反映了现代中国史学界从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发展到现代化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对历史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设计非常有利于学生史识的形成,是创新的设计。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历史阐释学这一现代史学理论。

3. 心理史学:在心理体验中理解历史。

心理史学,亦称“心态史学”,即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历史。心理史学认为历史不是僵死的事实的简单堆积,而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因此,在历史研究中考察人的内心活动十分重要。心理史学包括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个人心理史学重视“伟大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并认为历史研究首要的任务是分析历史“伟人”的动机与行为。心理史学的观点虽然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参商,但如果恰当地运用心理史学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心理上体验历史,从而有利于学生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背景下,历史主义地分析问题,使学生对历史抱有一种“温情和敬意”(钱穆语)。

如引导学生阅读史实归纳:孙中山在1912年、1914年、1918年、1923年对革命目标的认识有什么样的变化?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心路历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孙中山新三民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这样的设计,不但使抽象的新三民主义变得容易理解,而且对孙中山与时俱进、勇于超越自我的革命家品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 整体史观:在宏大背景下解读历史细节。

整体史观最早是由法国年鉴学派创立的,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提出:历史事件的写作可以从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历史、群体与团体的历史和细节的历史着手,主张用“三个时段”的方式来撰写历史。整体史观的理论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就是既关注宏观的历史视野,又要善于运用史料呈现出历史细节。

如在“戊戍变法”一课的设计中,以“回到戊戍,反思戊戍”为主题,以康有为这一“个人”为中心,从他变法策略入手,体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设计了“回到戊戍:甲午战争后中国局面再认识”“反思戊戍:康有为变法活动再检讨”这两个环节。

方法及路径 篇4

1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定位

合理进行课程定位, 这是高职计算机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能让教学活动有目标、有导向。在明确目标指引下, 任课老师可以有效讲解知识, 学生则可以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专业技能。

1.1 注重基础知识学习。

高职计算机包括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 并且层次分明, 掌握这些知识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积极作用。由于高职教学的目标是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 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知识、网络安全、程序语言等内容学习, 领悟基本原理和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 包括电子表格、局域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 指导具体实践操作, 丰富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

1.2 传授计算机应用技能。

在信息和网络时代, 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 因而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注重应用技能的传授, 真正将学生培养为技能型人才。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让学生明确教学任务, 深入探究, 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 提高实践技能。

1.3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综合技术的应用, 也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导向。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 深入理解计算机相关概念, 有效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操作流程。

2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路径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高职学生不仅要增强理论基础知识水平, 还要注重实践技能锻炼, 教学中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让学生有效融入课堂学习活动当中。这就需要从教学设施、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学习动力培养方面采取措施, 让他们更为有效的融入学习活动当中。

2.1 完善教学设施建设。

注重计算机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计算机的机房建设、计算机设备购置、软件更新等内容, 为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和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增加资金投入, 完善实训基地设施建设, 满足计算机教学需要。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增进相互合作, 保证实训基地, 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综合技能。

2.2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教学技能, 让他们更好满足教学工作需要。例如, 引进综合技能强的教师队伍, 推动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注重教师培训, 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 增强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有效开展高职计算机教学。积极为教师队伍的访问进修、校外锻炼创造便利, 让他们掌握整个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改进教学方法, 更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

2.3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提高, 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为任课老师更好开展教学活动创造便利。尝试采用兴趣教学法, 以竞赛、分组学习等形式,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动力。

3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明确教学定位, 采取有效路径的前提下, 还应该利用有效方法开展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只有采用正确、合理的方法, 才能提高计算机教学实效性。

3.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非常广泛, 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其用途, 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将基本理论知识、网络技术、系统维护、数据库等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操作, 加深理解和认识, 能将其有效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和具体实践操作当中。注重教材编写, 完善课程内容设置, 将计算机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内容写入教材, 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创新现状, 补充和更新课程内容设置, 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紧跟时代步伐, 让学生掌握最新技术操作流程, 增强理论知识水平。

3.2 注重专业技能训练。

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为以后灵活应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奠定基础。高职计算机教学中,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这是教学中需要认真把握的内容, 将其作为指导方针并有效落实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花更多的精力在计算机技能操作和实践训练方面, 通过不断操作, 熟练掌握应用技能, 提高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时还要给予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上机操作, 有效利用校内教学资源, 科学合理开展计算机实验教学, 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3.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现教学创新, 增强学生创新技能是高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工作。任课老师要善于把握时机, 合理利用教学情境、问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外学习等方式,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善于捕捉灵感, 在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推动计算机教学创新。

3.4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参与度, 创新教学方法。例如, 应用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 以合作形式探究计算机相关知识, 探寻解决方案, 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将其逐渐转化为自身技能。利用分层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方式, 为课堂活动注入动力, 转变教学枯燥无味的形式, 激发高职计算机课堂活力, 让学生有效开展学习。

结束语

对高职学生来说, 计算机是他们必须掌握的技能, 也是课程教学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在明确教学定位、路径的前提下, 应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 实现教学方法创新。进而让学生有效融入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之中, 实现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欢.高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可行性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5 (3) :137-139.

[2]聂哲.计算思维视野下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4 (7) :20-23, 29.

[3]常广炎.论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定位、路径与措施[J].辽宁高职学报, 2015 (1) :49-51.

探寻法院文化建设的路径方法 篇5

专业论文

探寻法院文化建设的路径方法

探寻法院文化建设的路径方法

摘 要 笔者认为当前法院系统文化建设呈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如文化建设忽视层次性,建设偏器物化;忽视长期性,建设功利化;忽视独特性,建设平庸化;忽视复杂性,建设拔高化,这是没有厘清“法院文化是什么”导致的。笔者认为法院文化存在三重维度――器物之维、制度之维、观念之维,并据此提出法院文化建设的正确建设路径。

关键词 法院文化 三重维度 路径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3年四川省双流县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LSK13-20。

作者简介:黎莎,双流县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0-239-02

作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一个新兴课题,法院文化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当前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法院文化建设呈现出一些值得反思和深省的特征、现象,如建设表面化、形式趋同化、偏器物化等。笔者认为,这类现象的产生同我们对法院文化内涵结构认识不清、决策者政绩思维、创新精神的缺失等均有关联,只有在对“法院文化是什么”有了准确把握之后,才可能拿捏准如何建设法院文化,进而寻求到价值导向和路径方法。

一、法院文化的三重维度

(一)器物之维

这是法院文化的第一重维度,也是最为直观、最易达到的维度。器物者,表征也,是指可以承载法院文化元素、理念、精神等的一切物质设施、建筑、服饰、装饰、标识等。在现实中,器物之维的法院文化是通过庄严肃穆的法意建筑(审判大楼、办公场所、司法装备场所等)、具有法治图腾意味的装饰物品、装修风格(雕塑、雕像、廊柱、图案等)、法官身份象征器物(法袍、法槌、法官坐席等)、提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法院文化氛围的设施(图书馆、阅览室、健身房、休闲吧等)折射出来的。

(二)制度之维

这是法院文化的第二重维度、中间维度。是指对法院文化(审判文化、法官文化)加以反映的一切规章制度、活动方案、运作流程等,如案件管理流程、审判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甚至法院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准则、协调与党委政府关系时遵循的方法等。在实践中,最为常见的当属法院对文体活动的策划、制度、方案等。

(三)观念之维

这是法院文化的第三重维度,也是最难企及、最难领会的维度。法院文化的观念之维是法院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关键所在,它是指法院人对待法律的信仰、理念,对自身职业地位性质的看法、认识,对法院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对社会生活的构想,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行为起到潜在的和实际的引导作用”。观念之维深植于法院人的意识之中,而这种意识通常无法言传,只能意会,只能通过法院人的行为和活动表现出来。观念之维折射出法院文化最根本、最深邃的核心价值,文化到最后将沉淀为人格,锻造出法院文化的职业性文化品格,所以它的形成对前两重维度具有决定性意义,对法院文化建设实践将产生最深刻、最本质的影响和作用。

综上,法院文化以三重维度为内涵式结构,是法院作为行使审判权、从事审判活动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二、法院文化建设的误区――以三重维度为坐标的审视

(一)忽视层次性,建设表面化(偏器物化)

诚如前文所述,法院文化是由三重维度构成的系统性文化体系,三重维度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但现实是众多法院一提及文化建设,依然局限于建设法院文化的器物维度或仅仅触及制度层面的皮毛。各地许多法院都充分利用“文化建设”契机,率先将自己法院的“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档次,希望通过新的审判、办公场所彰显法院文化,如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1月投入使用的新审判大楼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草坪上各有两个“山字形”喷泉造型,寓意为法律的威严“坚如磐石”;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新审判大楼大厅迎面而来的墙壁用大理石拼成巨大的天平图案,院内园林绿化“明镜池”、“清风亭”、“守拙石”等寓意中国古代司法行政官员推崇的品德操守。有的地方法院对法院文化还停留在“唱唱歌、跳跳舞、照照相、看看书”等文体活动层面上,这从各类关于法院文化建设的报道、信息、网站就可窥见一斑,“书画作品展览、摄影展览、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拓展训练、文体活动”等字眼出现频率极高,言必称“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干警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了法院文化建设的发展”云云。

(二)忽视长期性,建设功利化

法院文化三重维度中的观念维度不易塑造和形成,需要“润物细无声”的长期积累和沉淀,但这一维度所代表的文化品格一经形成,却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延展力,这就决定了法院文化建设注定是一项长期工程。但正因为观念维度塑造的艰难性,使得法院在“建设文化”时常常首先关注器物之维或是浅层的制度之维,由易到难本无可厚非,可现实的情况却往往是急功近利。有的法院因为上级法院下达的目标考核压力,加上决策者将法院文化建设作为达成某种政绩目标的手段,在实践上往往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求属下在拿方案、做计划时都以功利取向为标准。甚至为了应付某项检查或某种考核,临时搞“突击战术”,将法院文化建设异化为组织法官开展几次文体活动,几次学习交流活动等。如此一来,法院文化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成为了苍白无力的符号。

(三)忽视独特性,建设平庸化

一方面,法院文化建设与审判活动、法官职业素质等职业化内容割裂,形成文化建设与审判实务“两张皮”、“各忙各”。所谓的法院文化建设沦为法官工作之余消遣的玩艺或是舒适的办公环境,这无疑是对法院文化“边缘化”的误读。事实上,法院文化应当存在于法官审理的每一件案件当中,流淌在法院审判管理艺术的每一项流程当中,萦绕在每一个来到法院“打官司”的社会公众的脑海之中,它不应仅是硬邦邦的器物或吹吹打打的玩乐,它应与审判工作、审判管理、法官职业素养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否则将无法区别于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他的文化体系。另一方面,现有的法院文化建设工作在各法院间呈现模仿化严重的迹象,创新理念严重缺失。图书馆流行,大家就纷纷设置图书馆;“法官沙龙”时髦,各地以此为雏形的“圆桌会议”、“交流论坛”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家在模仿、学习的过程当中形成了法院文化建设的无限复制,可是这种拷贝却只能局限于物质、活动等表面东西,囿于器物之维、粗浅制度之维而无法突破。

(四)忽视复杂性,建设拔高化

一味拔高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很容易陷入文化建设“工具论”误区。法院文化作为意识范畴不可能“包治百病”,更不可能全是积极影响。事实上,社会意识总会有它的滞后性,在很大程度上要遵循它的历史逻辑,法院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建造新的大楼或是组织某一次培训来建设法院文化,但是这只是整个浩大工程的沧海一粟而已,法院文化的主体部分仍然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延续原来的轨迹:法官在裁判案件时仍然会担心和考虑来自外界的干扰;法官群体的职业文化品格仍未形成,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仍处于较低状态等;中国古代集行政与司法于一体的传统法文化(如官本位)仍然会产生消极影响。

三、探寻法院文化建设的路径方法

(一)找准司法为民的基本价值导向

法院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司法为民需要:如在硬件上,应尽量以方便当事人诉讼为主体理念进行设计,如设置“当事人停车区域”、“诉讼绿色通道”、“诉讼休息等候区”等。在机构设置上彰显司法为民特色,笔者所在地区中院,借鉴政务服务中心成功经验,在区域内进行推广的诉讼服务中心就是一个切合司法为民理念的产物,它既方便了当事人诉讼又将法官从繁杂的程序性事物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了办案效率,这样的好处又最终回馈给当事人,减轻了他们的讼累。在程序设计上,也应便利当事人,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应培养当事人主体观念,以当事人为中心,尽量发挥司法调解作用,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开展“送法下乡”、巡回审判等,方便百姓诉讼,释疑解惑,大力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在工作态度上,应树立司法为民、服务至上理念,对待当事人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耐心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致的态度。

(二)正确认识和孕育法官素养

法院是维护法治,提供公平正义产品(判决)的机构,法官素养应当也必须包含法官的正义感、法律感、社会责任感、判断技巧、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多学科的知识涉猎等等,而这些都远非丰富业余生活就可解决。比如说,法院系统现在都很重视调研工作,但是如何去培养法官的调研素养却是一个问题。很多业务部门的法官都不愿撰写调研,将之看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调研任务很大程度上都集中于主抓调研工作的综合部门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人”身上。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二是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工作分配);三是多数法官确有实际困难(工作多、写作能力低);四是思想上不重视。必须针对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一一拆解,才可能在法院内部形成一种大家参与、人人提升的氛围。

(三)锻造法官群体的职业化文化品格

我国法官群体,远未达到“法律职业共同体”要求,更遑论文化品格的养成。现阶段的法院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普适性的建设,尚未同法官群体的职业化文化深度结合。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法官群体应当天然与其他职业群体相区分。锻造法官群体的职业化文化品格,就是要从法官群体的价值取向、行为范式、思维判断模式等入手,养育法官群体的职业化文化特征,消减传统法院文化的不足(即职业素质平庸化、社会地位淡漠化、管理体制行政化、司法权力易受干扰化等),通过展示职业化特征,发挥职业化文化的辐射作用,才可能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法院的评价和司法公信力。

(四)追求法院文化的法律信仰理念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感情,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公平正义是法律的最高价值,也是法律孜孜以求的终极理想。法院并不仅仅是审判的机构,它同时也是法律信仰得到实现的最重要途径。法律的信仰位于法院文化的最顶端,是属于观念之维最上层的意识形态。法官,只有信仰法律,才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才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化水平,才会为自己的职业引以为豪,才会真正司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为民,公正断案;法院,只有信仰法律的文化积淀,那些庄严的法意建筑、有序的法庭设置、规范的裁判文书才不至于空洞无物,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起司法的信仰。

参考文献:

全民阅读引导方法路径探析 篇6

【关键词】全民阅读;阅读环境;图书形态;阅读心理

【作者单位】范文静,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刘彤,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王蕾,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经费,Funding for Post Doctoral Research in Beijing,项目号:10000200277;北京印刷学院博士启动基金Initial funding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BIGC,项目号:27170115005/01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可见全民阅读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纵观英、美、日、俄等许多国家,均把推广阅读活动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要手段。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而美、日、韩分别为7、8、11本,我国的阅读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本文结合全民阅读调查结果,提出如何提高全民阅读的几点建议,希望为建设书香社会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一、国民阅读现状

截至2015年,我国已经做过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分析2008—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图1),国民综合阅读率2009年开始超过70%,且近5年均在76%以上,2014年达到78.6%。图书阅读率缓慢增长,报纸、期刊呈现整体下降趋势,数字化阅读率连年递增,且增势明显,2014年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率。

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2015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特别分析了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和微信阅读情况。调查显示,2014年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50%,成年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智能手机的普及,在大大增强阅读便利性的同时,也容易使阅读流于浅层次、娱乐化。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提高传统阅读率”和“提高数字阅读质量”两个角度寻找引导全民阅读的路径。

二、全民阅读引导方法路径探析

1.立法促进全民阅读

近两年,立法促进全民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2015年1月1日,我国首部地方全民阅读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在江苏实施。2015年3月1日,《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正式实施。江苏和湖北在我国率先进入了全民阅读立法的范围。全民阅读立法不是强制人们阅读,而是立法保障阅读环境建设,促进民众的阅读行为。如《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促进全民阅读工作中的职责,规定了全民阅读的组织机构、经费保障、服务体系、权益保障、社会服务等。全民阅读立法在美、英、日、俄等国都已实施,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在全民阅读立法上除了规定政府行为、民众权利、社会参与方式等方向性问题,还要做到“细”。比如,图书馆开放的时间、公园商场等公共环境阅读品的设置、青少年的阅读量、书店分布的密集度、各类文化机构(图书馆、学校、出版社)的财政支持等,使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在工作落实上真正做到权责明确,避免形式主义、虚假繁荣、图书浪费和工作推诿。

2.健全家庭阅读服务体系建设

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以家庭为起点,从儿童抓起。我国家庭阅读教育多是缘于父母的主动意识,而没有针对儿童阅读教育制订一整套社会服务体系。家庭阅读教育的开展也主要是在部分城市家庭,大多数农村家庭既没有阅读环境,也没有实用的推荐阅读书目,一些农村家庭父母即使有心为孩子购买图书也往往不知如何选择,甚至有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家庭购买图书只能选择周边数量有限的实体书店,父母不仅不知购买哪种图书,连购买途径都有限。因此,针对儿童、中小学生的家庭阅读教育,我国应该建立系统的社会服务体系,如从社会舆论上呼吁家庭阅读的重要性;建立家庭阅读示范工程;邀请明星亲子做公益性引导宣传;出台儿童分级阅读推荐书目,解决家长择书困难问题;针对农村地区购书难问题,鼓励社会企业通过竞标参与公共服务建设,政府监督社会企业运营,定期下乡销售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在推广儿童阅读的过程中,反向引导家长读书,让家长成为阅读榜样,让整个家庭有书可读,有环境阅读。

3.深层次数字阅读引导

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智能生活的终端。尤其在大中城市,无论成年人还是学生,生活都已经离不开手机。关于手机引起的社交方式改变也引发社会的激烈讨论。朋友聚会、家庭聚餐、公交地铁均可见拿着手机的“低头族”。“低头族”将大量时间交付智能终端,手机上的活动基本上围绕在读微博、看微信、浏览新闻、玩游戏、看视频等。许多学者认为,数字阅读使阅读浅层次、娱乐化、碎片化,但也有学者认为数字阅读更有利于深阅读,因为智能终端更便于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使阅读深入,而阅读层次的深浅关键取决于阅读者。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加大对公民深层次阅读理念的引导。如进行公益广告宣传,强调数字阅读的便利性和深层次阅读的必要性。其次,建设全民阅读推荐书目客户端。

4.鼓励图书向便携式发展

方法及路径 篇7

一、职业教育引入第三方考核评价的意义

(一) 打破了职教系统内部自教自考的弊端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几乎都是以职业学校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 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进行考核。这种职业学校自身既当运动员, 又是裁判员, 教考不分离的培养制度, 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虽然, 当前也有行业协会、企业参与学校教学,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联盟, 但是比较松散, 行业、企业介入不深, 关键是没有相关利益关系, 实际上仍然是学校在主导教学及考评。因此出现学校自身评价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优质达标, 甚至100%对口就业, 而企业招到学生却快速流失的奇特现象, 有些行业甚至出现技工荒, 人才断层的危险, 职教系统内部自教自考的弊端越来越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障碍, 打破这种学校垄断职教评价的壁垒势在必行。职业教育引入第三方考核评价, 职业学校回归运动员的本真, 一心一意搞教育, 不再患得患失做评价, 是时代的要求。

(二) 是职业学校为企业高效输送人才的必然选择

搞好职业教育, 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是每一所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但是, 学校在实施这一目标时却有各方面的现实阻力。例如, 许多不合要求的教师无法安置, 为了校园的稳定, 牺牲谁的利益?竞相开设热门专业, 设备投入跟不上, 特别是耗材的消耗打折扣, 缩短实习时间, 牺牲谁的利益?学生年少无知, 选错了专业, 不能改专业, 牺牲谁的利益?学生学习一律按行政班安排上课, 忽视特殊学生个性需求, 牺牲谁的利益?一切皆因考评是学校自己说了算, 规则学校自己定, 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职业教育引入第三方考核评价, 倒逼学校要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办学效益, 为了学生的利益不能只挂在嘴上, 如何让学生通过第三方考评, 只有真付出, 才有真回报。

(三) 是职业学校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手段

由于我国的国情, 职业教育是在基础教育中分离、发展起来的, 当初的国情是要为一部分考不上大学的孩子找就业出路, 都是淘汰下来的二流学生。无独有偶, 教师也是从基础教育中分流出来的二流老师, 从他诞生开始, 就打上了二流基础教育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 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权宜之计的二流基础教育, 它已经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源泉。但是落后的师资承担不起这种责任, 职业教育引入第三方考核评价, 对职业学校现有师资水平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要求, 打铁必须自身硬, 优化职教教师队伍, 恰逢其时, 水到渠成。

(四) 是对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有力补充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曾讲过, “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 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技能竞赛在职业教育各个层面展开。但是, 技能竞赛是高端比赛, 且耗费大量资源, 参与比赛的选手相对职业教育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毕竟是少数。代表学校、地区的最高水平但不是普遍水平, 形成不了就业优势。职业教育引入第三方考核评价, 是对多数学生的普遍评价, 它促使学校不仅要关注个别学生技能的最高水平, 同时也要考虑大部分学生就业的普遍情况, 合理地使用职教资源, 平衡两者关系, 才能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均衡的发展。

(五) 可以帮助职业学校理顺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现阶段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 继承了基础教育的某些管理特征, 同时也融入了高等教育的元素, 职业学校由于没有高考指挥棒那样的目标要求, 管理效能并不十分理想。突出的问题是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只为部门利益着想, 各自为政, 看重部门效能, 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效能。职业教育引入第三方考核评价, 客观上为学校各部门的管理指明了方向, 一切为了学生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 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负能量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反而比较容易解决问题, 理顺各项管理职能, 防止无效的劳动耗费学校宝贵的精力。

(六) 能真正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学校职教利益共同体

行业、企业作为第三方, 由于他们是用人的主体, 他们才最关心人才培养质量, 但是现代企业由于企业本身的性质, 忙于在市场上拼杀, 不可能有意愿长期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随着行业人才断层的可能出现, 春江水暖鸭先知, 企业短期介入职业教育成为可能。企业的切入点应该就选择考核评价环节, 考核评价更符合其本身短平快的利益诉求。作为企业的民间组织者行业协会实际上也被大型企业控制, 自身还缺乏研究的实力。而作为第一方的学校, 因为有国家长期的经费投入, 更符合对学生的长效培养, 缺失的有效监督, 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作为第二方的政府, 负有对职业教育的监管责任。现在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管理, 干部精简, 无暇顾及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不争的事实, 寻求第三方的考核与评价就被推到前台。正是由于第一、第二、第三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利益驱使, 终于形成第二方政府部门监管下, 第三方行业企业考核评价, 第一方职业学校组织培训的职教利益共同体, 三方互相制约, 有效运行。

二、现代职业教育实施第三方考核评价的方法与路径

(一) 政府牵头制定政策, 提供法律保障

顺德区政府、教育部门酝酿第三方考核评价已有多年, 多次出台相关文件。直到2014年10月, 顺德区教育局出资33万, 与佛山市模具行业协会、顺德区机动车维修协会、顺德区旅游协会签订购买服务合同, 委托三家行业协会对区内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星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第三方考核评价, 才实质启动了第三方考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 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 大造舆论只能营造环境, 真正实施还要政府的真金白银, 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 很难推动此项工作。

(二) 行业协会担当领头羊作用

作为行业协会, 以前的职能是上传下达, 各协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事项委托后, 明显感觉到责任更重。在协调和开展具体工作时, 开始了解和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对涉及本行业的职业教育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制定因时、因地制宜的实施方案, 推进第三方考评过程中还要及时调和矛盾, 力求达到各方利益平衡。行业协会认识到政府职能能否稳妥转移, 取决于各社会组织执行力的强弱, 因此, 作为行业协会的从业人员, 他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担当起领头羊的作用。

(三) 优质企业参与示范, 作用不可或缺

实事求是地讲, 现阶段作为企业的民间组织者行业协会实际上都被大型企业控制, 自身还缺乏研究职业教育的实力。以佛山市模具行业协会为例, 就是把第三方考核评价的职能再转移给旗下副会长单位佛山市科尔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顺德区龙腾企业, 也是协会中办的最好的企业之一, 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公司下属的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很早就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并开发出适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本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第三方评价考核就是依据该平台进行的。

(四) 职业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

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体, 早就意识到自教自考的弊端。但是真正实施第三方考核评价, 触及到学校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 许多学校还是被动应对。以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学校领导认识到第三方考核评价是学校改革教学的契机, 多次前往科尔公司调研, 先后抽调组织2批16名模具专业骨干教师到科尔公司学习企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按企业要求迅速建立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实训中心, 召开现代模具制造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 发动学生报名, 组织培训。本来该校模具专业就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 有深厚的基础, 由于教育观念转变及时, 跟上了企业的要求, 在考核中全区只有22人通过模具专业第三方考核评价, 该校就有12位。

三、职业教育实施第三方考核评价的思考与建议

(一) 找准突破口, 实现多方共赢

为了打消各方对第三方评价质量的质疑, 负责考评的企业想了很多办法。以科尔公司为例, 他们为了追求考评的信度, 同时随机抽取企业员工参加测评, 作为参考依据。只要学生达到企业员工同一级的考核水平, 就业就同工同酬, 缩短做学徒的时间。第三方评价平台的建立, 不仅能为学校提供测评毕业生培养质量的依据, 而且也为企业考核员工提供依据, 形成共享平台, 企业用工, 学生就职, 员工加薪都有了统一的参照标准, 实现多方共赢。

(二) 形成长效持久的运行机制

本次第三方考核评价有三个专业, 顺德区政府提供33万启动资金。今后如果在所有专业开展, 投入资金相当可观, 是否每年都能持续投入不得而知。学生自愿参与的政策导致参与率过低, 以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为例, 全年毕业生867人, 自愿参与考核仅140人, 占比16%。通过理论考65人, 最终通过实操考核仅22人, 占参与考核人数的16%。根据过往不完全调查, 能较长久留在企业从事对口工作的模具专业毕业生实际就是两成左右。另一方面, 企业要求考核的内容多、时间长, 一名毕业生的实操考核几乎要1个小时才能完成, 评委负担重。如果全面展开, 普遍考核技能, 不可想象。考核引发思考, 没有在行业从事专业的8成学生去哪儿了?能不能在他们进入专业学习时先进行霍兰德职业倾向、人职匹配测试, 避免职教资源的浪费?

(三) 做好评估和绩效考核工作

第三方考核评价牵动各方利益, 不仅要科学, 而且要有实效。根据《顺德区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考核评价实施方案》, 项目一 (学校成绩) 总分30分, 达到18分及以上, 才可进行项目二的考核;项目二 (知识应用考核) 总分20分, 达到15分及以上, 才可进行项目三的考核;项目三 (实操技能) 总分50分, 达到35分及以上, 才可获得第三方《模具制造技能等级》证书。

(四) 加强宣传, 形成全行业多数企业的共识

独木不成林, 第三方考核能否坚持下去, 必须得到行业协会内外多数企业的认可与支持。本次考核首先建立了考评专家库。专家来自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考核的学校骨干教师, 通过会议研讨、培训, 抽选部分专家参与第三方考核评价, 考核结果真实有效。同时吸引到多家媒体关注, 无论是项目开始、评价过程及评估总结, 佛山日报、珠江商报、各主流网站都有报道。其中, 佛山日报以《顺德职校办学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140学生, 过半不及格》, 珠江商报以《第三方考评人才培养新思维》为题, 报道此次活动, 为职业教育发展摇旗呐喊。

四、结语

2014年岁末, 佛山市顺德区率先在中职学校开展的毕业生第三方考核评价, 顺应了国家、广东省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为行业、企业真正参与职业教育找到了切入点, 打破了职业学校长期封闭教学的弊端, 理顺职业教育各方利益纠葛, 毕业生通过考核, 可以获得“顺德粮票”, 享受就业优惠。2015年将陆续在中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推行, 为顺德产业发展提供合适人才, 注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尹金金.第三方评价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14) .

[2]陈川雄, 安剑.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1) .

[3]李翔.中职学校开展第三方评价的意义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 2014 (1) .

[4]吴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0) .

[5]陆春阳.让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0) .

[6]赵金英.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的探索[J].现代教育, 2013 (8) .

[7]冯晓沛, 胡克祖.英国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探析及启示[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2013 (6) .

[8]梁卿.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的概念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13) .

方法及路径 篇8

关键词:影视教育,影视产业,合作,路径,方法

198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曾提到“出自于个人的创意、才华及技巧, 根据开发、运用所得的知识产权, 是拥有就业潜力以及经济创收能力行业”。由此, 确立了包括软件、设计、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表演艺术、音乐、工艺品、出版等13个行业在内的创意产业, 影视产业也被看作为创意产业, 因此, 创意成为影视产业中最有内涵及价值的部分。积极、科学的将创意转化为影视产业中的文化资源, 并在影视产业作品中进行充分表达, 这对于影视产业以及影视行业人才的需求,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视行业人才的培养要靠影视教育的大力发展及完善来实现, 影视行业人才在积极投身实践工作后, 能推动影视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影视产业为影视教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教学实例以供借鉴及参考, 以确保影视教育充分联系实际, 使影视教育在有切实案例及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创新, 也促进了文化发展。同时, 影视产业也为影视教育提供工作实践及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使学生学有所用, 通过实践来完善自身能力及专业素质。因此, 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及融合是推动影视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 也是实现我国影视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融合、合作, 对实现双方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文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人们对文娱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目前, 我国影视产业作品质量出现短暂性的停滞及发展缓慢的现象, 这是由于缺少精通经营营销、了解市场需求、创新能力强的影视产业人才造成的。影视产业作品在产生到完成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有序的系统, 各个环节的联系不够紧密,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视作品的完整性。影视产业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也是影响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若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环境中, 满足人们对文娱生活及精神层面的需求, 应在保证影视作品质量的同时, 不断丰富影视作品的内涵, 以求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强大需求。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影视产业要得到发展、要实现影视作品内涵及内容的更加丰富, 要依靠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富有创新思维及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才能得以实现。因此, 大力发展影视教育势在必行。

二、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形式

影视产业与影视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促进彼此发展壮大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因二者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共通性。在影视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影视产业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及教学实例, 以确保影视教育充分联系实际, 使影视教育在有切实案例及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创新, 也促进了文化发展。同时, 也为影视教育提供了将知识带到实践中的平台, 使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基础上, 能有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处。另一方面, 影视教育促进了影视产业的发展, 影视教育为影视产业培养出高素质、有思想、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为推动影视产业的茁壮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若想促进影视教育或影视产业的发展, 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及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科学、有机的处理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 才能使二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合作可以通过以影视教育为主, 以影视产业为辅、以影视产业为主, 以影视教育为辅、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对等合作的形式来实现。

1. 以影视教育为主, 影视产业为辅的形式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

现阶段我国许多专业性影视艺术院校都有一定的影视产业设施配合影视教育工作的开展, 如录音棚、多功能演播厅、编辑室等, 学生创作出的作品大多具备试验性、探索性。学校中的影视产业为学生锻炼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及操作能力提供了物质保证, 注重学生将影视教育中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践, 从而确保影视教育质量, 也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影视产业发展的人才做出了贡献。学校建立相应影视产业设施以便于学生学习, 对于学校经济实力提出了高要求, 为避免因教学硬件设施不足而造成的教学效果不佳, 可采取与影视公司、电视台、广播电台合作的方式, 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真正实现学习、实践及创作共同发展。

2. 以影视产业为主, 影视教育为辅的形式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

现阶段, 我国影视产业具有规模大、生产量大、制作量大、覆盖率高的特点, 全国电视台及广播电台有1900多家, 电影制作单位达到70多家, 广播影视节目及电视剧制作机构共有1300多家, 全国影院6000多家。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 影视产业的经济收益也逐年上升。因此, 部分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影视公司为了使影视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也为了自身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采用进修、培训、攻读学位以及出国深造的方式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性强、针对性强的培训, 进行相关影视教育。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来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以培养人才、注重影视教育的方式辅助影视产业发展。

3. 以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对等合作的形式, 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

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对等合作是指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在财力、物力及人力方面各发挥五分的力量, 通过将基础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例如一年中, 一半的时间用来接受影视教育, 另一半的时间进入影视产业, 通过实践积累经验, 最终确保学有所用。部分影视教育专业院校与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影视公司采取合作的方式, 进行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有机整合。通过二者共同策划、创作作品, 实现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融合及共同发展。

概括来说, 影视产业的发展要依靠人才的推动, 而人才的培养又靠影视教育的完善发展。若想使我国影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 一跃成为最强劲的影视产业国家, 离不开影视教育的大力支持。而影视教育的向前发展更需要符合影视产业的发展, 需要影视产业资金、机遇等外在因素的刺激。现阶段我国在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方面虽取得一定程度上的进展, 但仍需不断探索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更多更合适的合作路径及合作方法, 以确保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有机整合及共同发展。

三、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对促进双方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发展, 应树立科学发展的主题思想、将影视产业体制改革作为发展的支持力量、积极调整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合作模式及结构、将创新思维及能力作为发展的主要力量、充分遵守影视产业发展规律, 力求为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并不断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通过推进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合作及发展, 使我国影视产业逐步形成产业体系化、结构合理化的产业格局。同时, 通过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合作及发展, 带动影视产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收, 使影视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使我国影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快速进步, 人们越来越重视丰富文娱生活, 对艺术及文化的欣赏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 影视产业在社会环境的改变下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同时, 作为拥有艺术性、学术性以及实践性的影视教育也随之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机遇。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创意出口国, 应把握时机, 大力发展影视教育以及影视产业。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融合, 不仅会推动影视教育行业发展, 也会推动影视产业发展, 并从中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为实现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做出贡献。同时, 影视教育及影视产业的合作融合, 必将会实现我国文化内涵及影视作品的结合, 使我国千年的文化精华及民族文化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黄会林.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第2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智华.中国影视业在亚洲影视业新格局中的文化定位及其历史使命.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3.

相对路径变绝对路径的两种方法 篇9

关键词:相对路径,绝对路径

1 问题描述

把相对路径转换为绝对路径, ../表示源文件所在目录的上一级目录, ../../表示源文件所在目录的上级目录, 以此类推, 简单起见, 只考虑” ..”的情况。例如输入相对路径为: /ff/gg/ ../k, 输出应该是: /ff/k。输入为: /f/g/../../k, 输出应该是/k。

2 问题实现

2.1 数据结构栈的方法

这个问题和数据结构栈非常类似, 将输入的字符串以‘/’字符为分隔符分开, 如果遇到了“..” ,则退栈, 余下的情况入栈, 则最后栈里面存放的就是需要输出的路径, 输出的时候加上‘/’即可,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下:

输入: /ff/gg/../../bb/agh/../p

处理过程为: 先把字符串以‘/’分割, 遇到ff, 不是“..”入栈, 遇到gg, 不是“..”, 入栈, 接着遇到“..” ,出栈, 遇到“..”出栈, 遇到“bb”入栈 , 遇到“agh”入栈 , 遇到“..”出栈, 遇到“p”入栈, 这时栈里面剩下的元素是bb和p, 只要按顺序加上‘/’输出即可, 即输出“/bb/p”即是最终结果, 但由于栈是种先进后出的数据结构, 因此需要另外一个栈来改变顺序, 即把栈里面的顺序变为p和bb, 这时候出栈就成了bb和p。由于‘/’所分割的字符串长度是不一样的 , 如ff的长度是2, agh的长度是3, 为了便于统一处理且尽可能节省空间 , 该程序采用了向量容器来保存分割后字符串。该算法代码如下:

2.2 数组下标移位法

这种方法不用数据结构的知识, 并且在效率上稍微优于第一种。该函数代码如下:

假定输入的是: /ff/gg/../../bb/agh/../p

执行过程为: 记录第一个‘/’的位置, a [0] =0, 接着执行, path [j] =path [i] ,, 一直到‘/’ ,a [1] =3,接着执行path [j] =path [i] 这段代码 , 直到遇到“/..” ,这时候j回退到a [1] =3的位置。i移到下一个‘/’的位置。接着又遇到了‘/..’, 这时候j回退到a [0] =0的位置, i走到下一个‘/’的位置。保存a [0] =0, 接下来执行path [j] =path [i] , 直到遇到‘/’ , 保存a [1] =3, 接下来执行path [j] =path [i] 这段代码。当遇到 ‘/..’时j回退到a [1] =3, 接下来执行path [j] =path [i] 这段代码。

从上面的程序以及执行过程可以看出主要是利用j的回退来模拟栈的入栈和出栈操作。但是从空间上要比用栈省了好多空间, 并且调用的系统函数也少了好多。

3 结果

在main () 函数里面调用上面两个程序, 就可以得出结果, main () 函数如下:

程序运行结果: 当输入/ff/gg/../../bb/agh/../p的时候, 显示如下:

当输入/ff/../../g的时候, 显示如下:

4 结语

产品创新的方法与思维路径 篇10

一、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对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影响到对事物的评判, 对物体的知觉, 还影响到人们对问题的正确决策。从思维过程的大脑皮层活动情况看, 定势的影响是一种习惯性的神经联系, 当两次思维活动属于异类性质时, 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起错误的引导作用。通常构成思维定势的因素有:一是在有目的注意时形成的。二是由于重复某种习惯性的态度、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时产的。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惰性, 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思维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 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大量事例表明, 思维定势确实对问题解决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 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 难以涌出新思维, 做出新决策, 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根据唯物辩证法观点, 不同的事物之间既有相似性, 又有差异性。思维定势所强调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和不变性。在问题解决中, 它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策略。所以, 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 是其相似性的主导作用时, 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而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 是其差异性起主导作用时, 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则往往有碍于新问题的解决。

要进行产品自主创新和市场创新, 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比如, 按照人们的思维定势, 泡泡糖本是儿童食品, 而日本“江崎糖业”通过开发功能性泡泡糖, 由儿童市场转为成人市场, 从而推出了司机用、交际用、体育用、轻松性等四大产品, 使市场占有率大幅上升。又如, 在皮革售价节节提高之际, 美国杜邦公司将其发明的人造革用于制造定型皮鞋, 原以为必胜无疑。但由于产品定位上的错误, 经七年的努力和损失1.5亿美元之后, 最后不得不将专利卖给波兰。但波兰人一旦将人造革重新定位为生产廉价工作鞋后, 市场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产品非常畅销, 甚至返销美国。可见, 打破思维定势, 能使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开发穿越“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局, 进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就是对于老产品来说, 也往往能梅开二度, 转衰为盛。

二、运用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 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 提出新方案和决策, 创建新理论,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实现了知识的增殖, 它或者是以新的知识 (如观点、理论、发现) 来增加知识的积累, 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数量即信息量;或者是在方法上的突破, 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 实现了知识的新的功能, 由此便实现了知识的结构量的增加。所以从信息活动的角度看,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实现了知识量增殖的思维活动。

常见的形式有: (1) 多向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 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 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 而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约束, 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的思维。 (2) 逆向思维。即把思维方向逆转, 是用与原来的想法对立的、或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可能并存的两条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思维形式,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突破原有思维模式及思维习惯, 为产生新设计而常用这种思维方式。 (3) 联想思维。是一种把已掌握的知识与某种思维对象联系起来, 从其相关性中得到启发, 从而获得创造性设想的思维形式。在产品创新中应能抓住其技术的实质因素, 去展开联想。 (4) 定向思维。是以某一思考对象为中心,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将思路指向该对象, 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利用创新思维进行产品创新的事例不胜枚枚举:日本布拉泽公司, 通过调查, 认识到过去人们只重视缝纫机的缝纫功能, 利用多向思维发现: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起了变化, 缝纫机的单一功能已经难如人意。于是趁社会上家电热方兴未艾, 研制出一种带电脑的多功能通用机, 操纵简便, 能缝会算, 而且可以设计图案, 参与家庭管理。

三、集思广益方法创新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在产品创新中, 尤其需要集思广益, 发挥创新团队的作用, 凝聚集体的智慧。然而, 在群体决策中, 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 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 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 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 提高决策质量, 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头脑风暴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一是引起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 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 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 产生连锁反应, 形成新观念堆, 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二是与会成员的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 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 能形成热潮, 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三是激发竞争意识和个人欲望。在有竞争意识情况下, 人人争先恐后, 竞相发言, 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 力求有独到见解, 新奇观念。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 给个人以充分的自由, 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 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 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路径与方法 篇11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新方式。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必须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从管理入手,是全球一流公司社会责任实践的最新方向,也是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制高点。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发展之道,对于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确立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推动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探索根植各层级、各岗位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形成“利益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

坚持联系实际、实践创新。在符合科学的社会责任观、社会责任管理的通用理念、标准和模式下,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在社会责任管理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推进模式、管理方式和实践内容。

坚持统筹部署、过程跟踪。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推进的顶层设计、落实机制、总结改进三个阶段采取全过程跟踪的工作方式,提炼社会责任管理推进的相关概念,记录推进的步骤和方法,形成典型案例,使其社会责任管理工作可记录、可传播、可推广。

制定社会责任管理推进模式

制定社会责任管理“三全四化”特色推进模式。即“全员参与、人人能动;全过程覆盖、事事践行;全方位融合、处处管控”,“项目化运作、模式化管控、指标化评价、制度化保障”,推动社会责任管理工作有效推进和落实。

建立“三全”目标模式。“全员参与,人人能动”是指强化全员履责意识,将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各层级、各岗位的每一名员工,实现全员履责的素质能力、执行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通过组织体验式培训,做学习型员工,做到“人人能动”。

“全过程覆盖,事事践行”是指将社会责任管理理念融入企业运营体系、职能管理体系,覆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真正实现“内部工作外部化,外部期望内部化”。通过优化业务运营,实行项目化管理,组织金牌项目、特色履责实践评选等,做到“事事践行”。

“全方位融合,处处管控”是指将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要求与企业发展战略、电网规划、年度综合计划、全面预算和全员绩效管理相融合,建立流程清晰、运转顺畅的社会责任日常工作机制,实现从思想、战略、组织、制度和考核各个方面的社会责任管理闭环循环,优化企业日常管理流程。通过模式化推进,优化决策和流程管理,完善制度和绩效管理,做到“处处管控”。

建立“四化”管理机制。“项目化运作”:借鉴项目化管理经验,实施社会责任管理相关工作,以项目为依托,明确分管领导、履责团队、项目管理带头人。其中,履责团队由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组成,项目管理带头人由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不另立机构、增加编制,而是依靠部门管理职能,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

“模式化管控”:将所有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统一为“总体目标、行动方案、工作成果、质量控制”四个模块,每项工作按照上述四个模块进行目标设定、方案设计、计划分解、组织实施和结果评价。社会责任主管部门实行“四个定期”工作管控,即定期调查、定期评价、定期沟通、定期培训,促进社会责任管理取得实效。

“指标化评价”:建立社会责任关键绩效指标,完善具有企业经营特色的指标,以检测、评估和改善履责实践。对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设立改进性和管控性评价指标,改进性指标重点是从质量、安全、健康、效率、服务等方面评价社会责任管理推进方案的实施效果;管控性指标重点是从管理流程、督导检查、绩效考评、过程推进等方面评价社会责任管理推进方案的落实情况。

“制度化保障”:将社会责任管理与企业现有工作制度相结合,发挥企业现有制度的指导作用,同时,形成对现有制度的优化方案,使社会责任管理更好地融入现有管理体系,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

强化社会责任管理落实机制

实施社会责任管理是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转变的过程,必须坚持理念先导,以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作为起点,立足战略高度进行统筹部署,顶层设计,分步实施,有效推进,使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健全组织机构。强大的责任领导力、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社会责任管理推进的根本保障。成立覆盖企业各层级的责任管理组织机构,企业主要领导担任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明确主管部门。工作办公室可下设调研组、督导组、宣贯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全过程指导、监督,为社会责任管理工作提供人力支持和资源保障,努力做到部署到位、人员到位、落实到位。

开展全员宣贯。企业社会责任内生与企业运营全过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确保所有员工有意愿、有能力落实社会责任管理的要求。因此需将社会责任培训纳入企业教育培训的整体规划,针对不同层次设定了不同的培训重点,通过开展“社会责任体验式”培训,让员工亲身体验、感受社会责任理念,并逐步认可、接受。转变员工思维模式,促进企业管理方式转变,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理念真正融入工作中。

纳入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充分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领域、主要内容、重要行动和绩效目标,是社会责任管理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也是区别于其他管理的重要方面。以科学的社会责任观指导、优化企业使命,丰富企业价值观,确立全面履行社会责任、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融入中心工作。遵循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原则,推动企业运营和管理各方面落实社会责任管理要求。将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纳入企业重点工作,在基础管理和核心业务中选择几个重点项目,重点实施社会责任管理优化。可以将决策管理作为切入点,将责任理念纳入决策流程,从源头上、制度上保证了责任理念融入基础管理。企业核心业务部门,分别制定与外部利益相关方关联度较高的课题,以点及面,稳步推进。

加强监督考核。充分发挥社会责任委员会和工作小组的组织、策划、培训、监督、指导等作用。健全基层社会责任组织机构,加强基层社会责任管理专责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实行社会责任工作月报制度,及时了解基层单位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调度重点工作,收集、整理各单位先进做法和典型案例,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实现社会责任管理的持续改进提升。

(作者单位:国家电网枣庄供电公司)

一种公交最佳路径选择方法 篇12

公交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城市公交系统是缓解我国目前许多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利用不可再生能源保护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拥有城市电子地图。城市电子地图中的公交模块提供的交通查询服务功能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巨大的方便。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得出行路线和换乘方案的信息。例如,当用户输入起始点和目标点之后,系统便可以给用户提供最优的公交出行方案。

1 公共交通网络模型

一个公共交通网络是由一组公交线路及公交上下车站组成。每一条公交线路贯穿一组不同的上下车站点,且各条公交线路可以有相重合的上下车站点。在数学上,公交网络其实质是一个无向连通图[1]。表示为G(V,A)。其中V为公交网络中所有上下车站点的集合,A为公交路段的集合(即相邻两个上下车站点之间的线路)。

图1为一个简易公交网络示意图。其中有三条公交线路L1L2L3,它们经过的公交站点分别如表1所示。

表2为对应于该公交网络中各上下车站上所经过的公交路线,其中各边所对应的数字为其权。公交网络模型采用“结点—弧段—线”的数据结构表示[2]。该结构由图2[2]表示,其中公交线路表中节点顺序按照公交线路中原始线路排列。

在实际当中,虽然会有公交路口将两个相邻站点间的弧段分割,但这种分割并不影响对公交换乘问题的分析。因而无须在公交网络图中明确标出,只需表示出一条连接两相邻站点的弧段就可以。

2 公交换乘的算法

2.1 Dijkstra算法[4]

在求最短路径的各种算法中,目前公认的效率最高的算法是1959年由荷兰计算机专家E.W.Dijkstra提出的标号算法,该算法一般称为Dijkstra算法。该算法不仅可以求得从v点到w点之间的最短距离而且可以求从v点到图中任意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在Dijkstra算法中将图G中顶点分为P和T两部分,P为永久节点集,对P中的节点进行P标号l(v),表示从v1到v的最短路径,T=V-P为临时节点集。对T中节点进行T标号l(v),表示v1到v的一条路上的权。

其算法过程为:

(1)令P={v1},对v1进行P标号,且l(v1)=0,其余节点T=V-P进行T标号,l(vj)=w1j,j=2,3,…,n,w1j为v1导vj的边上的权。

(2)在T标号的节点中选择最小标号节点vj进入P。

(3)对(2)中选择的节点vj根据下私进行修改:min{l(vj),l(vi)+wij}。

(4)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到达目标点。

2.2 公交网络抽象图

对于公交问题而言,其实质就是提供给乘客一种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最佳解决方案。通过对乘客出行的心理调查得知,在乘客出行时其最关心的问题是出行路线的便利性,即只需最小换乘次数便可到达目的地。其次才是时间最少,距离最短[3]。而时间又与步行时间、等车时间、换乘次数、路线距离密切相关。因而本文所述公交换乘算法是基于最少换乘基础上的最短距离算法。

对于公交网络中任意一条公交线路上的任意两个上下车站点而言,其都是可以直接到达不需换乘。从而可以得到公交网络的直达矩阵T[4]。在该矩阵中,两站点间如果至少有一条公交线路经过则Tij=1,否则Tij=0。在公交网络的直达矩阵中,其行列顺序均为从A到B的字母顺序依次进行排列。矩阵表示如下所示:

根据该直达矩阵,整个公交网络便可以抽象表示成一个连通图(如图3所示)。

在该图中,各个结点对应于公交网络中各上下车站点。对于图中任意两点间若有一条公交路线通过两点间便用一个弧段相连。

为便于分析,对图3作如下规定:

(1)对于公交网络中不管两站点间有几条公交线路经过,图中只用一条弧段进行表达。

(2)各个弧段所对应的权均为1。

对于该图可以称之为“公交网络站点邻接图”,它是公交网络图的抽象。

2.3 基于邻接图的最少换乘次数

利用Dijkstra算法,在图3中任给两点求出其最短路径。若两点间只有一条边相连,则说明两点间至少有一条公交线路经过,这两点可直达换乘次数N=0;若两点间需经n条弧段才能到达,则说明需要换乘,其换乘次数N=n-1,n为连接两站点间最少经过的弧段数,且换乘点为中间经过的点。

2.4 算法思想

对公交换乘问题的解决思想分为如下几步:

(1)通过抽象公交路线图利用Dijstra算法求解在抽象公交网络图中起始站点与目标站点间的最短路径。

(2)获得所求最短路径中各个换乘站点,并将其按顺序排列。

(3)获得(2)中所得到各相邻站点间所有公交线路。

(4)通过组合,依次连接各段公交线路,得到多条公交线路结果。

(5)计算求得各线路的路径长度即各段路径权的和,选出最短的线路即为所求结果。

3 算例

根据图1所示交通网络,求从A点至F点的最佳路径(如图4所示)。

第一步:通过对该公交网络的抽象图3,用Dijistra算法求得图3的最短路径,也即求得图1的最少换乘路径。计算步骤如下:

(1)根据图3可知A点与F点不相邻,因而不存在一条公交路线从A点直接到达F点,必须进行换乘。

(2)将A标号为P标号点。与A相邻的点有B,C,E。A点到这三点的权值 均为1,选取这三点为待定点,将其标记为T标号点。

(3)求B,C,E点的相邻点。B点的相邻点为C,C点相邻点为D和F,E点无下一相邻点。B,C点到达其邻接点的权值均为1。

(4)由于F即为所查找目的点,查找结束。将C点标记为P标号点。

A点到F点的路径为A→C→F。路径长度为L=AC+CF=2,换乘次数为n=路径长-1=2-1=1。换乘点为C点。

第二步:根据公交线路表求得最佳路径。其步骤如下:

(1)求经过公交路段两端点的所有公交线路;

对于第一步所得各公交站点依顺序排列:A,C,F,则相邻两站点间为一公交路段。求经过相邻两站点间的所有公交线路。

由表1得,经过A点且经过C点的公交线路有L1和L2。

(2)由①所得各公交线路,根据公交线路表求得各线路长度。

对L1线路而言,由表1可知在L1线路上A站点和C站点是相邻的两站点,根据表4得AC=2。对L2线路而言,由表1可知在L2线路上从A站点至C站点经过B站点,在L2线路上A站点至C站点的路线为:A-B-C。根据表4得,AB=1,BC=2,因而L2线路上AC=AB+BC=1+2=3。

(3)重复(1),(2)步骤,求得各公交路段的实际路径长度,直至目标点。

从C站点到F点只有L3线路,线路长度为CF=3。

(4)将各段线路组合得出各个线路换乘方案,对所得各方案中各段线路相加,比较,得最佳结果。方案1:A→F=L1+L2=AC+CF=2+3=5

方案2:A→F=L2+L3=AB+BC+CF=3+3=6

比较后可知最佳路径为方案1,从A点乘L1至C点换乘L3即可到达F点。

4 结束语

设计合理的公交网络和公交最佳路径选择方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而公交换乘是公交网络敏感而又不可避免的问题。距离最短往往并不意味着线路是最优的。本文通过对公交网络进行抽象生成新的抽象公交网络图,并根据Dijkstra算法首先确定出最少换乘次数及换乘点。再通过第一步所得结果根据公交线路表最终得到综合考虑换乘次数和路径长度的最佳公交换乘线路。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56-169.

[2]苏爱华,施法中.公交网络换乘问题的一种实现[J].工程图学学报,2005.

[3]邓辉文.离散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17-218.

[4]王莉,李文权.公交系统最佳路径算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上一篇:现代设计教育之责下一篇:单词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