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及路径

2024-10-21

措施及路径(共12篇)

措施及路径 篇1

3交通部门实现减排的挑战与障碍分析

3.1控制交通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面临挑战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 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交通运输服务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特征会更加显著, 货运需求将从零散运输转向集约化物流运输, 休闲、娱乐等生活性交通需求会大幅度增加, 城市日常出行总量、出行密度、出行距离也会有快速增长, 这些虽然是当前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必然特征, 但其结果是推高交通部门总体的能耗和排放水平, 给交通部门的碳减排带来压力, 如何缓解这一压力将是交通部门未来首要面对的挑战。

3.2控制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面临难度

国内外经验表明, 伴随居民收入水平提升, 汽车保有量将快速增长, 特别是当平均家庭年收入超过汽车价格时, 汽车保有量会出现跃升。我国过去五年私人汽车保有量翻了3倍以上, 已经明显表现出这一变化特征。未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家庭购买汽车的欲望和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汽车保有量将继续快速上升, 总体规模将大大超过过去五年。从我国国情和发展需求考虑, 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水平和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其总体变化趋势很难改变, 但未来应通过合理方式对其增速进行控制, 否则的话, 汽车保有量规模将以爆发式的速度增长, 由此不仅会给交通部门的持续、健康发展将带来极大的压力, 还将大大影响交通部门减排目标的实现。

3.3交通运输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改善交通运输结构面临困难

未来交通运输服务质量要求也将不断提升, 一方面是交通运输作为服务业部门所面临的服务质量水平要求不断提升, 如快速、便捷的货物运输方式, 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 现代物流业增长所带来的城市间或城市内速递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另一方面是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对交通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交通出行方式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升级, 传统以通勤为主的城市交通需求开始向综合交通需求扩张。这意味着, 未来交通模式结构中高耗能方式如飞机、私人小汽车等将维持快速增长势头, 在总交通服务中的占比会进一步提高, 总体上将不利于交通部门的能耗和排放量的降低。从各国历史经验看, 这种变化趋势有其必然性, 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只能通过合理措施尽量减缓其变化速度, 以减少其带来的增排效应。

3.4公共交通规模及水平有待提升

大力发展公交系统是有效减少城市内客运能耗和排放的重要手段, 但从目前看, 我国公交出行仅占城市居民机动化出行总量的20%, 虽然北京等特大城市能达到近40%, 但相比欧洲、日本、南美的一些大城市, 我国公交分担率总体水平非常低。另外, 我国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如高峰拥挤问题严重、公交舒适性和覆盖度不强、多种运输方式缺乏便捷衔接等问题较为普遍, 这大大影响了居民出行选择公交的意愿, 减弱了公共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城市交通能耗和排放方面的巨大功效。未来我国城镇化具有明显的向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集中的特征, 如何提升城市公交特别是大容量轨道交通的规模和水平, 是我国交通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

3.5对低碳交通技术的支持有待加强

交通部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技术效率的提升, 这就要求要大力推广使用各种低碳技术, 包括大容量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生物液体燃料等等。这部分低碳技术经济投入或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但目前看对它们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力度还不够充分, 如果不能在未来得到改善, 会对它们的应用产生不利影响。如对燃料乙醇来说, 国家目前为生产企业提供了每吨燃料乙醇1000~2300元的补贴, 但在获得补贴后, 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利润率约为5%, 仅处于保本微利状态, 因此也很难获得规模化发展。另外如新能源汽车, 我国政府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产销量达300万辆, 《规划》还明确提出在2011~2020年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如果要实现《规划》要求, 相比发展传统汽车需要增量投资3500亿元, 而《规划》提出的扶持资金数量仅占增量投资的约1/4, 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4交通部门实现减排的配套措施分析

4.1构建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是要统筹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重要运输通道的建设规划, 优化运输网络布局, 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枢纽建设, 加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 为客货运输“零换乘”和“无缝衔接”创造条件。二是要优化城市路网功能结构,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 出租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三是要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经济区发展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 通过优化城市交通系统结构和完善城市间交通模式, 提高城市交通系统效率并达到系统节能目的。四是要发展高速客运系统, 构建大容量轨道交通, 加强城市内交通组织和城际间交通运输以及两者的衔接。五是要构建设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增强物流的服务功能, 推进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六是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构建智能型交通管理体系, 提高运输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4.2提高公交分担率, 降低私人小汽车出行率

未来一方面要坚持公交优先的发展理念, 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大力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设施, 同时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为居民出行提供方便快捷的公交出行方式;另一方面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 通过综合措施, 特别是一些经济手段如提高燃油税、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征收碳排放附加税等, 提高汽车使用成本, 引导降低私人小汽车的出行率。

4.3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广汽车节能技术, 积极发展生物燃料技术

首先要大力发展电动车、混合动力、天然气动力、添加生物燃料等新能源汽车。一是加强对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体系包括整车控制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技术、电池系统技术、动力耦合技术、发动机及变速箱控制技术等的研发和产业化示范, 加大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建设;二是政府应制定对新能源汽车持续的、全面性激励政策, 除公交车外, 并率先在燃油消耗量大、节能效果明显的出租车等行业推广新能源汽车, 政府部门应带头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三是通过减免汽车消费税、购置税和提供购车补贴, 鼓励个人和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四是在研发和生产环节对新能源汽车实行税费优惠, 支持企业或行业协会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

其次是推广汽车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的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尚有一段距离, 传统的汽油和柴油车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因此还要大力发展汽车节能、节油技术, 包括怠速启动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汽车外形优化技术等。与此同时, 还要通过税收优惠和购车补贴等措施, 鼓励个人和企业购买节能汽车。

第三是积极发展生物液体燃料技术, 包括:发展生物乙醇 (柴油) 汽车、乙醇 (酒精) 和普通汽油掺合应用;加大研究力度, 优化技术路线, 发展非粮生物燃料技术, 尽快实现其规模化、商业化;加大对生物质液体燃料的财政支持力度, 同时利用价格、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为生物液体燃料提供更有利的市场环境, 推动其应用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4.4大力加强水运、铁路、航空节能

加强铁路节能。一是调整牵引机车结构来改变能源消耗结构, 提高电力机车的比重;二是提高电气化铁道牵引负荷的功率和部分牵引变电所功率, 改进目前的补偿装置, 降低内燃机车千瓦小时耗油量;三是加强铁路节能管理, 实行能耗定额管理等。

加强水运节能。一是在运输船舶动力设计领域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和燃料替代技术, 从源头控制能耗水平;二是继续推动船舶大型化, 通过船舶更新和加速淘汰老旧船舶达到节能目的, 如船舶机型、船型、线型和推进效率等的改进, 降低老船比重, 淘汰木质船、水泥船等;三是优化运输船队结构, 如建立大吨位节能性船舶为主力的运输船队、在内河建立分节驳顶推船队为主力的运输船队、提高船舶载重量利用率等。

加强航空节能。未来主要是通过提高空域使用环境, 建立与完善民航运行管理机制和系统决策系统机制、提高航空气象服务水平等手段, 促进航路网的优化和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运行效率, 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等途径实现。

4.5加快我国交通运输节能政策、法规的制定

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行业管理特点, 建立和完善与《节约能源法》相配套的各交通运输行业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一是要完善能源消耗统计指标, 包括建立健全交通能效、节能方面的统计和指标体系, 将社会车辆和船舶、机动车辆能源消耗有效地纳入统计, 统一各种运输方式能源消耗统计口径等等;二是积极推行商用车、船的燃料消耗量限制标准, 进一步完善营业性运输车、船能源消耗准入制度, 并加强对在用车辆实际能耗的检测与管理;三是建立合理的交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为交通运输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和积极激励, 引导节约消费。

措施及路径 篇2

(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据《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我科自2011年6月成立伊始即逐步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由于科室刚成立,人员由多个科室抽调组建,环境熟悉、工作磨合有待加强,因此临床路径病种暂定一种:“内固定取出”,在此将我科2011年6月至12月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了三级医疗质控体系负责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我科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张勇任组长,护士长杨薇任副组长,吕晓峰为个案管理员,全体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医疗组长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个案管理员负责与实施小组、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指导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情况,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二、提高认识,加强培训:根据我院、我科实际情况,结合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科室多次组织相关专题培训,提高对实施临床路径重要性认识,不断完善目标病种的临床路径表单,健全落实诊断、治疗、护理各项制度、严把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服务流程、围手术期管理等关键节点,经科室管理小组多次讨论修改,然后逐步投

入实施,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进行诊治、严格控制诊疗费用,由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日常督查,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三、实施情况:

我科2011年6月到12月共收治内固定取出病人44例,谈话沟通后全部进入临床路径管理,最终完成全部。(具体情况见附表)临床路径质量控制指标:

1、诊断质量指标

出入院诊断符合率 100% 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100%

2、治疗质量指标

治愈率100% 好转率100% 未愈率0 并发症发生率0 抗生素使用率86% 病死率0 一周内再住院率0

3、住院日指标

平均住院日6.5天

术前平均住院日1.7天

4、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5256元

每床日平均住院费用808元平均手术费用814元平均药品费用1967元平均检查费用528元

四、存在问题及持续改进措施

1、初期对临床路径不了解,参加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知识培训不到位,致使开展混乱,没有有效建立起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而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还需对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所属人员进行反复培训,使大家明白:要干的是怎么回事?自己该干的是什么?怎么才能做到资源整合?怎么才能把现有的经验有机融合并不断深化?

2、依据询证医学的原则,所有临床路径实施细则在制定之初肯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正是因为发现了这些不足并找到原因,按科学的方法做出了最优化的调整,才能使我们的临床路径开展工作不断进步,渐入佳境。所以我们有必要定期回顾、分析,找出需改进的地方并实施之,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持续改进。

3、受以往传统路径影响,患者及家属对临床路径接受度差,担心得不到较好治疗,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及沟通协调,使之明白临床路径对患者的好处,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进入路径的病源数,我们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才更具有实际意义。

4、开展病种单一,对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意义有限,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应在总结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调研,选择合适的病种逐步

丰富临床路径种类,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作出更大贡献。

5、临床路径的实施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及不足,坚持或扩大优点,改进缺点,细化工作方案及诊疗流程,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

6、临床路径的制定是综合多学科医学知识的过程,这些学科包括临床、护理、药剂、检验、麻醉、康复及医院管理,而其执行过程中涉及医生,护士及整个医疗团队,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打造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

骨二科:

措施及路径 篇3

关键词:农村教育 初中语文 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

口语表达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初中语文教育要着力培养的学生能力。农村初中生受制于活动少、家人散、作业多等因素的制约,锻炼口语的机会更加有限。而其中不少学生毕业后升入职业学校,甚至从此开始务工谋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他们在职业学习和谋生过程中的效果。相对而言,农村初中语文更应当重视对学生口语能力这个基本谋生能力的培养,更要以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克服困难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培养。本文拟结合这两年努力提高初中语文口语教学质量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就如何认识农村初中语文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如何突出重点抓好初中生口语能力培养及采取什么样的促进措施,作一梳理,谈一些想法,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更为重要却又先天不足,初中生语文口语能力培养亟待格外重视

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上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口语表达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方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口语能够直接而迅速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训练口语实际上就是以思维力为核心进行智力训练。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条理性、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稳定的注意力、持久的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初中生受益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普遍有了自己的基本思想和社会交往活动,口语表达对他们来说已不可或缺。特别是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人毕业后要进入职业学校,甚至直接开始职业生涯,有没有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直接决定了谋生的能力、发展的潜力。相对于城里多数还要读高中、还有机会再练口语的学生而言,农村初中生的口语能力培养更加紧迫,更加重要。

与此同时,农村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却有着更多的制约。一方面是初中生爱面子,他们怕讲不好丢面子、受嘲笑,越是不敢讲就越讲不好,越讲不好就更不敢讲,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他们有意无意地回避口语表达,尽量用“不讲话的方式”来应对别人,宁愿通过网络、短信等表达,也不想大声地说话。另一方面,农村初中生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居住相对分散,不少人父母外出打工而缺少交谈的机会,课堂外的口语表达相当有限。而课堂内,不少学校依然偏重成绩而忽视口语,不少教师更注重的是升学考试,认为只要语文考得好,“口才”我也管不了。教材中虽然每个单元都有安排口语交际的训练,但往往是被一带而过。一些学校即使开展口语交际教学,也只是选一部分好学生进行表演,绝大多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训练与提高。

二、农村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首在掌握知识,重在积累技巧,贵在坚持训练

农村初中生应试的压力更大,面对的任务更多,在不可能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抓好同样十分重要的口语能力培养,更加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的自觉和技巧,在不影响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推进口语教学,一定要重基本、抓重点,既不能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又不能不讲根基,舍本逐末。

(一)口语表达知识不可偏废

不少教师认为说话的能力与生俱来,没有什么系统的知识,因此,在培养初中生口语能力时忽视了最基本的知识的讲解。其实口语表达也有很多基本常识、基本规则,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知其然。对农村初中生来讲,首先要引导他们了解口语表达的重要意义、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让他们真正懂得这也是一门学问、一门技术,在潜意识里重视这项能力,主动要求自己提高这方面的水平。

(二)口语表达技巧需要积累

口语表达有许多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发现并积累,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要引导口语表达不理想的农村初中生向能说会道的学生学习,总结后者的特点供前者模仿赶超;而且要鼓励说得好的学生学会对自己进行总结和分析,把有效的技巧发扬光大。要引导初中生通过听课文录音、名人演讲、优秀学生的口语表达等方式,剖析他们的断句、节奏、表情、轻重音处理等技巧,让学生感悟到口语表达不是简单地“说几句话”,而是一门学问,也有很多技巧。要特别注意在辩论中提高技巧,鼓励学生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驳倒别人的观点,引导他们在争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表达技巧。

(三)口语交际训练越多越好

农村初中生口语能力最缺的是训练,最需要的也是训练。要充分利用朗读的机会进行训练,把朗读课用足用好,通过全班读、分组读、个人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保证字正腔圆,逐步夯实口语基础。要重视背诵训练,尤其是全班背诵,音最高、气氛浓,学生记忆快,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强化问答训练,精心设计问题,有意识地选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经认真思考后能答出来、答得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口头表达能力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要尽可能多地开展口语比赛,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得到训练。

三、农村初中生语文口语能力培养更加需要兴趣激励,就便取材

农村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凭良心为学生的基础工程,没有鼓励,甚至也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能不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关键靠初中语文教师的自觉和能力。在确实重要又确实不被重视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我们珍惜有限的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培养的效果。

(一)要培养兴趣

除了前面提到的让学生知其重要而产生兴趣之外,还要注重从初中生思想活泼、参与意识强、渴望展示自我的特点出发,多采用兴趣引导的办法,创设轻松的话语环境,让学生心态开放,大胆自信,无拘无束地开口说话、用心说话。要努力选择贴近农村生活的话题,让农村初中生兴奋战、充满自信地讲出一些内容,在讲的过程中得到肯定,得到信心。一定要防止那些让学生无话可说、不知所云的话题出现。要通过鼓励来保护学生的表达兴趣。

(二)要就便取才

口语教学不可能排专门的课程,更多的要坚持融入教学的理念,在语文教学的各种场合来就便进行,让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阅读、写作、应试、活动之中,与其他语文学习任务交织进行、共同提高。比如,从题材上讲,就可以充分选择教材上的插图。有些插图直观形象、内涵丰富,容易激发学生观察、想象和说话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形式,进行口语训练。从内容上讲,可以借助教材中故事情节的“空白点”,进行口语训练。

总之,要善于发掘、充分借助语文教材中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训练题材,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口语交际活动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努力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措施及路径 篇4

一、大股东控制对流动性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较大程度上受控于大股东,大股东的偏好成为公司管理决策安排的关键因素,Johnson等人用“掏空”来描述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行为,并指出,在对中小投资者缺乏有效法律保护机制的资本市场,“掏空”较为普遍。如果大股东把上市公司作为自己利益集团的“提款机”,排斥中小股东的意愿,为了便利“侵占”和“掏空”,大股东会倾向于使上市公司保持较高的流动性。

集中的所有权结构和分散的所有权结构相比,可以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克服监督不力的问题。这是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和控制权的流向是一致的,股东拥有的控制权越多,得到的现金流就越多,这会激励大股东去付出一定的成本来监督管理者。Shleifer等认为,当股权集中在少数控股股东手中时,容易导致控股股东掠夺问题的发生。因为控股股东一旦控制了公司,就可以通过侵害小股东谋取私利,侵占上市公司资源,获取控制权收益。在法律对小股东的保护不到位时,控股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和交叉持股方式分离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这种掏空行为更加严重。另外,当大股东付出一定的监督成本后,更容易有“掏空”上市公司的想法,是因为广大的小股东搭大股东监督管理者的“便车”,他们只拥有对管理者实施有效监督后产生的收益,却没有实施监督的成本,于是大股东就会想方设法弥补自己付出的相对于小股东来说的额外监督成本。从企业的流动性考虑,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会趋向于保持高流动性,以便于“额外”的现金流流向大股东。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源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也有损于大股东的利益,但由于一般情况下,短期侵占带来的收益确定性大,未来侵占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大,大股东出于对自己的资本风险弥补的考虑,必然会选择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侵占变成了必然的选择。

二、大股东控制造成高流动性的原因

根据Johnson对“掏空行为”的定义,主要是指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Dennis认为,在司法体系不尽完善的国家,能够控制公司的大股东不仅可以向上市公司委派管理人员,还可以采取关联交易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从短期看(相对于企业存续的期间),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几种“掏空行为”都会导致上市公司流动性的增加。

1.第一种“掏空行为”是大股东迫使公司向高管支付很高的薪酬,通过自己在企业组织机构中的职位牟取私利。Holderness和Sheehan根据对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美国股票交易所的研究发现,存在绝对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90%以上的控股股东安排自己的直接代表或自己本人担任公司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我国的上市公司虽然也都设立了看似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但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都是由控股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此以来,控股股东往往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制定“利己”的高管薪酬制度,以经理或董事的身份获得高额的年薪和在职消费。据统计,近几年来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的收入增长速度惊人,远远超过企业员工,也超过所有高管的平均水平,而且“亏得越多拿的越多”现象明显。2006年荣正咨询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持股状况综合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上市公司最高年薪的前20名,无一例外地超过100万元,第1名和第20名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34%和33%。另据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2006年省情调查报告》指出,当前广东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总体上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有的企业以强调“经营者个人贡献”为由自定高薪酬或实行“股权激励”,甚至有些亏损企业的高管却在几年间获得几千万元甚至近亿元报酬。据统计,国企高管年薪高低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仅为0.4,相当多的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经营绩效脱节,不少公司高管薪酬在公司利润下降时还在上升。毫无疑问,除了股权激励外,这些高额的薪酬和在职消费,大都是以货币资金的形式支付的,上市公司为了支付这些高额的工资、津贴和在职消费,会保持较多的货币资金,导致企业保持高流动性。

2.第二种“掏空行为”是控股股东通过关联方交易的方式进行“占款”,转移上市公司资产。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在大股东控制下,关联方交易的双方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双重性质,控股股东在利己动机的诱导下,往往滥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使关联方交易违背等价有偿的商业条款,导致不公平、不公正的关联方交易的发生,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例如丰原集团通过委托中联国际收购RT100%股权与债权并转让给其控股的上市公司丰原药业,从丰原药业赚取8000多万元。事实上,这一交易丰原集团明显旨在从控股子公司丰原药业套取资金。另外猴王集团以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形式占用猴王股份近6亿元的资金,莲花味精被大股东占用8.37亿元等,都是大股东控制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形成的,这些通过关联方交易形成的占款在上市公司的账面上往往以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或预付账款的形式出现,而且所占的比重很大(例如猴王股份在被实施特别处理前总资产的68%为应收猴王集团的款项)。从会计角度讲,企业的应收款项对应于收益,形成利润。在应收款项可以按期收回变现的情况下,利润进行分配后,要么作为红利发放给全体股东,流出企业,要么作为留存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按比例增加长期资产。正常情况下,无论是发放红利或留存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均不会造成高流动性的存在。而控股股东长期占款形成的应收款项只造成了账面利润的“虚增”,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对应的资金发放红利,更没有资金用于公司的可持续规模扩展,因此,大股东通过关联方交易形式造成的侵占和上市公司的应收款项是正相关的,并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账面资产的流动性增加。

3.第三种“掏空行为”是改变筹集资金的用途,将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无理由占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根据《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必须按照招股说明书所列资金用途使用。但是事实上,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到位后,按原计划实际投入的金额却非常有限,近几年一直不足50%,目前频频出现的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的公告非常惹眼。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圈钱”而虚构投资项目,募集资金本来就没有项目可投,另一方面是有些上市公司的投资项目论证不科学,导致投资项目前期流产,造成募集资金滞留。这些滞留的筹集资金实际上大多先以银行存款或委托理财的方式存在,后多被大股东占用,例如春都股份募集资金在其上市不到三年,就有80%被大股东和关联方占用;三九药业在没有关联方交易的情况下占用三九医药资金近25亿,其中包括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控股股东已经把上市公司作为从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工具,随意进行操纵。从经济学角度讲,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专用性程度高,一旦投入很难改变用途,所以控股股东出于私利,会减少自己被这些专用性程度高的长期资产“套牢”的机会。在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中,与原定投资项目计划相比,本来应该最终以专用性程度高、流动性弱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形式存在的资产,现在却成了数量庞大的“多余资金”,企业流动性居高不下,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4.第四种行为是要求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或其控制的其他企业提供巨额贷款担保,使上市公司承担了很高的相关财务风险,变相侵占其资源。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企业若想贷款,需要找其他企业担保。由于上市公司有强大的资本市场作为后盾,股票融资在我国又非常的容易,无法偿还银行贷款的风险相对要小,又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事实上的资产负债率也相对很低,所以上市公司被银行认为是信用最好的企业。因此,控股股东在筹集资金时,往往利用上市公司的信用为自己或其控制的其他企业提供担保,将财务风险转嫁给上市公司。担保成为利益从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转移的一种手段,很多上市公司因为替大股东担保而“惹祸上身”,如猴王股份、ST幸福、ST九州、太极集团等。有些担保合同从订立之日起就注定成为代为还款的协议,加之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一旦被担保方不能偿债,上市公司的或有负债就转化为真实负债。为控股股东或其关联的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一方面会导致上市公司失去自身的增长机会、丧失信用、风险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巨额担保会导致信用额度减少,为保持正常经营和发展所需的资金,上市公司会比没有提供巨额担保时持有更多的货币资金和证券投资,最终导致持有高出正常水平的流动性。

上述几种侵占行为,无论是上市公司持有高流动性的货币资金和其他资产,以利于控股股东进行牟取私利的交易,还是侵占造成的上市公司在担保期间不得已保持高流动性,都归结为一个结论,即控股股东在利己动机的驱使下,会操纵上市公司的财务政策和经营策略,使上市公司保持高流动性,随时为其侵占和掏空上市公司做好准备。当然,从长期来看,高流动性是以低收益性为代价的,会导致资金效率低下,侵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走到退市和破产的边缘。因此,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解决大股东控制对流动性的影响,使上市公司保持对可持续发展最有利的适度流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三、减少大股东控制对流动性影响的措施

1.建立科学的薪酬监管激励机制。高管薪酬设计应当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因此,首先应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即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将此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在薪酬设计上要控制基本年薪,通过绩效年薪、长期激励,实现收入时空的扩展,避免管理层的短期侵占行为和“穷庙富方丈”的现象。其次,制度的好坏,关键在于要严格执行,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薪酬考核委员会,对薪酬实施监控和考核,真正将考核落到实处,兑现绩效考核的结果,减少高管人员的“道德风险”。另外,为保持独立性,薪酬考核委员会的人员结构应严格界定,严禁由管理层人员组成,可以包括企业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员工代表、独立董事、外部咨询顾问等。

2.完善关联方交易和担保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其有效实施。由于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很多是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关系,关联交易在所难免。既然关联方交易“剪不断”,监管部门就要明察秋毫,善于疏导和治理,做到“理得清”。根据大股东及关联方长期巨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和滥用上市公司信用担保的状况,中国证监会曾在2003年8月颁布实施《关于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2004年至2005年,上市公司应收控股股东的款项明显下降,2005年较2004年关联交易中涉及的金额下降了92.92%,关联交易中资金往来下降了96.93%,直接为控股股东担保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但近两年关联交易资金上升迹象明显,关联交易中涉及的金额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213.26%,关联交易中资金往来2006年年末余额较2005年年末余额上涨158.86%,并且隐蔽性更强。这种明显的“猫捉老鼠”现象值得深思,所以监管部门不仅要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更要做到长期监督其贯彻执行。一般情况下,当违规风险大于侵占带来的收益时,控股股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自然支持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所以,提高大股东占款的法律风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保障上市公司持有健康持续发展所需的适度流动性。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决策程序,防范控股股东为一己私利操纵上市公司流动性。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制企业“一股一权”,控股股东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合理合法”地控制了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操纵上市公司的资金,使流动性向方便自己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方向配置。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决策程序、加强中小股东的“话语权”至关重要。首先完善股东大会的表决制度,在一些特别议案,如改变募集资金用途、与控股股东关联的重大担保事项,以及其他和控股股东利益关联的议案中,增加中小股东的表决权,真正实现“同股同权”。其次,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使监事会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按照《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行使监督权的专门监督机构,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市公司正常经营的保障,其责任重大。但目前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普遍状况是“监督不力,严重缺位”。在监事会人员组成上,应由股东、职工和债权人代表组成,监事会中的股东代表应由中小股东担任,避免由董事会或经理提名监事,保持监事会的独立性。监事会应重点监督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策的正当性以及经理层执行决策的成效,防范控股股东利用控股地位损害公司利益。另外,改革独立董事的任选方法,可以采取由监管部门统一选派,津贴发放独立于上市公司的方法,发挥独立董事对回收欠款、大额借款和其他资金往来的监督权,对大股东真正起到制约的作用。

4.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为保障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和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公司法》和《证券法》均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要求。但当前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在控股股东的操纵下,内幕交易屡屡发生,由于信息披露的人为“真空”地带,使广大中小投资者无法看清上市公司的“真面目”,成为证券交易的最终牺牲品。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除了正常的会计报告、招股说明书、大事件公告外,还要加强对大股东持股情况、董事和监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情况、公司和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情况进行详细披露。2006年以来,针对清理资金占用问题,沪深证券交易所发布一系列文件,明确规定上市公司需要在年度报告中作出披露。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同时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加强对披露信息的审计,使信息披露真正公开、公平、公正,减少信息不对称。

中国医改问题及路径 篇5

——专访国务院医改咨询专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国恩

2009年4月6日新医改方案出台,至今已逾三年。三年新医改成效几何?揪心的大病医疗路在何方?医患关系僵局如何破冰?未来医改的水有多深?带着各方关注的问题,本刊采访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国务院医改咨询专家刘国恩。

中国医改就是要扶住弱势

记者:一般的逻辑是,商品价格上升,供给就会增加,但是中国为何同时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呢?

刘国恩:从理论上来讲,价格越高,需求就会减少,供给就相应增加。但如果我们说一个东西非常稀缺,我们说物以稀为贵,供给不足和价格高位就同时出现,中国医疗服务就是这种情况。中国医疗卫生体系还是一个计划管制和行政化特点非常强的体制,供给严重不足。供应越不足,看病就表现得越难。因为看病难,但是大家对医疗又有很强劲的需求,反过来又把价格往上推。

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管制,价格无法起到调节供需的作用。如果价格机制足够灵活,能够反映医疗服务市场供需的话,当需求很旺盛且价格又很高时,潜在的利润就会刺激企业增加供应,企业之间竞争又会把价格降下来。所以“看病贵”“看病难”的实质是计划经济体制中价格管制导致价格无法调节供需。

记者:中国新医改重在“基本”,但对医疗卫生的需求随收入和人群是存在差异的,医改如何让不同收入和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公平地享受医疗服务?

刘国恩:关于公平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清楚医疗保障的属性。如果今天中国实施的是商业医疗保障,那么就应该遵照责权对等的原则。责权对等就意味着,缴纳保费多的人就应该享受更多的、更好的医疗服务。在一个发达的民主社会,这是一个能够被接受的原则。

然而中国目前搞的基本医疗保险属于社会医疗保险。中国的三大医疗保险中,职工医疗保险是单位、个人和政府共同缴纳保费的商业保险,责权对等原则是适用的。对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财政缴纳的保费比例占到80%,这就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社会性的医疗保险。社会性医疗保险更强调公共财政的作用,个人会因为收入和能力在缴纳保费时存在差异,但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使用上不应体现这种差异,这就是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应该体现的公平原则。从长远来看的话,中国目前的三大医疗保险应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属性和定位——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主导。

记者:中国的三大医疗保险以后要不要衔接?如果衔接起来会有什么问题?

刘国恩:这三大保险以后要不要衔接?甚至要不要合二为一或者合三为一?变成一个全民医疗保险,我倒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如果以后能够变成一个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缴纳保费不再按照个人在社会上的差别的时候,无非就是三大保险的保费来源而已。企业、政

府和个人各向里面贡献一部分,参加以后再使用的时候尽量要让个人收入和能力与使用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脱钩。

这样的话对于缴纳保费较多的人看上去是不公平,尤其是把职工保险放进来以后他们缴纳的多而跟缴纳保费很少的人使用上是一样的。但你要考虑到我们这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就是要考虑社会中收入较低、能力较差的人,我们要通过税收、保险去补助和关爱弱势群体。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价值观念并选择社会医疗保险,那我们希望通过财政之手、企业之手和个人之手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起到一个扶住弱势的作用,用一部分富裕人的收入去补贴穷人。

当然我们也可以调整保费的缴纳比例,比如加大财政的投入。从目前中国财政增长的速度来看,公共财政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险保费贡献的比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同时,正如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的,我们要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和单位购买补充医疗保险,以实现每个人对医疗卫生的不同需求。

记者:对当前中国医改的评论认为,“中国医改应设立以穷人和大病为主的医疗保险制度,而不是搞适度普惠型的福利保障体系”。您对此作何评论?

刘国恩:首先,我认为对大病和穷人的医疗保险和对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是一个医疗保障体系的两个重要内容,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对立关系。我们采取付费的基本医疗保障体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医保,使一般疾病通过大多数人对风险和经济负担的最大程度的分担来解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民参与医保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当前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对于一些如白血病等重大或罕见疾病,我认为可以通过现代金融手段在基本医疗保障以外设立重大罕见疾病的辅助保险,解决参保人员的负担问题。

中国目前确实提倡和鼓励个人、单位和地区在基本医疗保障之外尽量去参与重大或罕见疾病的医疗保险。十二五医改规划特别提到了,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基本医疗保险,主要应对重大且罕见疾病的支付问题。所以它是我们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但我不认为我们要提倡福利制度,至少对中国目前的阶段还不适合。从全球来看,有相当多的国家都没有采取以税收为主的福利保障制度。英国、加拿大和西班牙等建立的是以税收为基础的福利保障体系,但大多数欧美国家还是采取基于付费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包括日本、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也都如此。所以中国医改搞福利保障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

政府应该在大病医疗中承担责任

记者: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个人和政府责任,但随着中国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将参与到医疗救助中来,比如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的 “大爱清尘·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通过社会力量改善弱势群体健康的例子。您如何看待这种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工作?

刘国恩:我认为这是一个社会救助的范畴。社会救助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如果一个人既

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也没有购买重大罕见疾病的补充保险,而他又发生了这样的重大疾病。这种情况下,就属于社会救助的问题而非保障体系的问题。

救助体系是比较昂贵的,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实力。为何发达国家在救助制度方面比发展中国家好得多呢?这不是说我们不同情重大疾病的穷人,而是经济实力本身受限。但中国近些年经济发展比较快速,国家财政力量也越来越强,民间的一些救助能力也在逐渐增加。可以适当地充实和加强救助制度,但这个应由民政部来推行。但我认为救助制度应逐步跟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让越来越多的重大或罕见疾病患者通过大病保险救助。

记者:如果大病通过保险解决的话,由于个人发布的几率较小,同时也面临着缴纳保费的压力,一些低收入者可能不愿意参保。

刘国恩:很多贫困人口和流动人口,加入这种重大疾病保险的可能性比较低的话,可能是由于经济上的能力也好,流动状态也好,所以我认为重大疾病的建立更多的需要政府在这方面有一个鼓励和支持。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人群,政府可以替他缴纳更高比例的保费,甚至是全额买单。我们也希望以后这种重大罕见疾病能够全面衔接起来,他就不会因为人口的流动而失去获得保险的能力。

我们目前的情况是,等他得了大病,再从某个资金来源里面拿出很大一笔钱来救助他。对于一些突发性的大病,民政部的救助制度实际上是没有一个保障机制,重大疾病的发病者完全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这也是为何社会上一直呼声不断的缘由。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指出,“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医疗界提醒“早期体检、早期治疗、早期诊断”,对大病医疗效果较好,有专家认为大病以预防为主,建议体检进医保,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国恩:如果一个人游离于保障体系之外,那就意味着他事前无预防,事后需要急忙“救火”。但如果你在保险体系里面的话,你参加重大罕见疾病的保险体系以后,保险机构本身就有极大的动力,也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帮助这些参保的人群,在前期做体检和预防。因为你要这些参保热都不发生和少发生的话,那他节省下来的开支就会多。

比如说乳腺癌,如果有保险的话,保险机构会为妇女们提供检查,在早期作为预防,不至于发展到后期遭受最大的损失。但是如果让他们游离于之外的话,最后社会要支付的成本或许会更多,个人付出的代价也会非常高。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通过救助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为救助基金和前期的检查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

记者:中国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高速增长,未来几十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大病将上升,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环境污染引发的大病因无法自证因果,所以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这类大病医疗问题,政府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刘国恩:对于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大病,很难通过个案来解决。你看到一家工厂在排污,如何把这种污染跟这种疾病联系起来?不管你诉诸法律手段还是现代科技的手段,难度都相当大且效果有限。其结果通常是,要么冤枉了工厂,要么给患者家庭带来不公。

如果我们知道一家企业在一个地区有系统性的污染,但对于导致的具体疾病和发生的时间我们不清楚,但我们知道这种污染长期对健康和环境是不利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的环境政策,收取工厂污染的费用。然后把这些费用拿来补充到重大疾病补充保险,就相当于给周边百姓买了一份健康保险。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生病以后就不需要再去追踪是哪一家工厂发出了多大程度的污染导致了疾病,他就可以直接通过这个罕见疾病的重大保险基金得到支付。

并且我还要强调,污染费用需定向地来使用它,而且是通过建立保险基金这样的现代金融手段。如果每个地方的环保局都能这样来做事情,我想能解决多少冤假错案,也会减少多少因为案子复杂而往里面投进去数不清、填不满的费用,但最后官司还打不清。

记者:为解决看病贵问题,中国过去一直对药物进行价格管制,这使一些药物要么慢慢退出生产,要么改头换面成为非基本药物以高价出售;这是否意味着,大病患者需要自行支付更多的钱来购买进口药物和非基本药物?

刘国恩:基本药物制度是新医改和十二五医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根据我的理解,它的初衷是科学地遴选一批安全有效、临床必需、具有价格优势的药品,它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比如腐蚀性关节炎、偏头痛、高血压、糖尿病,它的实施重点在所有的政府办的基层医疗机构。

价格优廉,所以在遴选和招标当中可能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之类的现象,这是未来几年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但作为一项制度,它的目的是很清楚的,就是解决大多数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治疗所需要的药物。

但我觉得这对于非基本药物和进口药的影响不是一个系统性的。既要坚持基本药物,但是又不非科学的强制全面推行。如果我们能够正确把握基本药物实施的对象、范围和地点的话,那结果既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良好健康地发展,老百姓在基层机构又能够得到很好的服务。总体来说,卫生医疗的资源也会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罕见和重大疾病也会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医患关系破冰在于患者分流和公立医院改革

记者:哈医大血案使医患矛盾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一部分评论认为,医生逐渐成为医改过程中的弱势群体,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国恩:哈医大事件导致1名医生死亡,2名医生受伤,本身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我认为我们应重视它,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个恶劣的刑事案件。

目前的中国,通过强权和暴利来解决争端的现象还非常普遍,这是中国目前发展阶段一个非常可悲的现象。哈医大事件首先就暴露了这一点。另一个方面,医生所在的行业是一个事故和纠纷频发的行业,比如有人就把它称为是“高危”职业。其实作为一名医生在这个行业里面从医就应该知道这种情况,并做好准备。

记者: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们如何从制度上的设计怎么能够更好地规避这种现象呢?

刘国恩:若要从制度上规避这种现象,我认为必须尝试找出事故或者纠纷发生的源头。

类似的高危行业还有警察和消防队,但为何医疗行业出事就会引起巨大的争议呢?

就医疗服务这个行业而言,它所服务的一般是心理上或身体上有问题的对象。一个身体或者心理有问题的患者到医院以后他可能会出现一种非理性和失控的行为,甚至出现极端的犯罪行为。一种情况是患者得了病,但他支付不起费用,经济负担太重使他绝望而出现一些极端行为。另一种情况是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但疾病本身无法得到有效救治使他绝望。一个非理性的患者,他可能认为是你庸医无能或者延误治疗。发生这两种情况的一般是重症病人。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认为要从政策上解决看病的经济负担——通过建立全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越完善,补偿水平逐步提高,肯定会有助于规避极端案件的发生。第二种情况是出事故最大的地方,这是中国整个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要去解决的问题。首先,看病就医过程当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人们常说看起病来是“三分看病七分沟通”,沟通就是一个专业性的咨询和安慰过程。

记者:沟通和安慰需要时间,但目前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大医院排长队,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刘国恩:目前确实是这种情况,大家都涌到大医院,每天排着长长的队,医生根本没有沟通的时间。所以对重症病人来说,既感觉不到医生提供的治疗,也感觉不到医生对患者的关爱。

从长远看,需要建立更多的服务平台和扩大医生工作场所,使我们的医生分配给每一位病人更多的时间。医生对每个人的服务时间要长一些,服务要舒适一些。从短期来看,一个办法是将大医院中的非重症病人疏通到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大医院的时间和资源就会自然地倾向于重症和复杂病人。

十二五医改必须遵守经济学基本原理

记者:新医改三周年之际,您认为未来几年医改最难啃的骨头是哪一块?

刘国恩:十二五医改明确规定要推进三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公立医院改革。在我看来,公立医院也许是目前最难攻克的。

公立医院改革首先面临的是医疗服务人员的解放,全国270多万医生必须由机构人变成社会人和自由人,若不如此,我们前面提到的基层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就是一句空话。老百姓如果在社区里面看不到以优质医生为旗帜建立的诊所团队,就对基层医疗机构没有信心。

医生多点执业只是医生由机构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第一步,以后中国的医生就应该像律师一样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医生根据自己的专长把自己的团队建在社区,这样的团队是跟很多知名医生有直接关系的,老百姓才会去那里看病就诊。等基层医疗机构吸引住人以后,大医院才能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分配给重大疑难杂症病人。

目前制约医生自由执业的最大障碍是社保制度。医生不敢自由执业,因为医生一旦离开

自己的单位,就等于失去了编制和保障。所以我们医改的一个方向就是逐渐使社会保障跟单位脱钩。

公立医院改革的第二个重点是产权问题。全世界最好的担任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医院都是社会力量办起来的。中国为何不能向这个方向发展呢?只要政府给政策,我就不相信社会力量搞不出中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公立医院的改革,我们希望那些能够强化基层医疗的把它留下来,城市里面的很多大型的公立医院最后一定要实现社会化。

记者:但很多学者并不认同您这种观点,认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是“回到公益性”,公立医院走社会化行不通。

刘国恩:确实有一些学者认为公立医院就应该政府主导,政府要管好大医院。这不正好跟比较优势讲的完全相反吗?政府干嘛要主导大医院呢?

我认为如果政府主导这场医改,特别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话,其落脚点一定是在面很大、经济回报低、成本效益又很高,但社会资本不愿去的基层。政府应该把大医院的市场打开,让社会和商业资本进入。当社会资本进入大城市能够逐渐承担高端医疗卫生服务的时候,政府的资源就可以逐步从大医院和大城市撤出来转向基层医疗机构。这就是我说的结构调整,也是中国医疗卫生资源最佳配置的一个基本思路和方向。

最后我们会发现,中国医疗服务的体系会是政府和社会共同支撑起来的一个医疗体系,社会力量服务高端和大医院,公立医院牢牢地把住基层。这样才能解决中国当前医疗卫生领域总量不足,更是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结构的扭曲问题,其实后者是最严重的问题。

记者:对于未来医改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您有何新期待?

刘国恩:如果按照一些学者的看法,政府应该把持好大医院,那要实现三项重点肯定没有希望。但如果我们能够按照比较优势的理论,政府在基层医疗方面将会有很大一笔钱,而社会力量又会发挥作用。

小说阅读教学范式及优化路径 篇6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反复研讨并观摩了研究课《斑羚飞渡》,我想就以《斑羚飞渡》为例,具体谈谈自己对小说阅读教学范式及优化路径的思考和探究。

一.让学生学会鉴别一个好故事

就文本来看,《斑羚飞渡》是不是一个好的故事?又如何去鉴别是不是一个好的故事?如果从真实性、科学性的角度分析《斑羚飞渡》,这篇小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故事。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不止一处。这群斑羚能够进行老少分队,并对分队的结果加以适当的调整,这显然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是违反了一般科学常识的,在自然界的斑羚群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作者笔下的这群斑羚能很快克服被逼至绝境的慌乱,训练有素、井然有序地完成飞渡。斑羚在危难中还表现出舍身救种群的崇高觉悟和集体主义精神。尤其令人惊奇的是,镰刀头羊能从彩虹得到启发,想出飞渡的办法,通过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来摆脱困境。它通过几声咩叫就能组织好一场极其复杂的飞渡,这是用人类语言都无法轻松胜任的事。镰刀头羊的镇定、智慧、牺牲精神乃至高贵品格,这都令人感动和钦仰!甚至,作者笔下的猎狗也能被斑羚的精神感动了,哪里还有猎狗的本性!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纠缠故事情节是否真实、科学的问题,这是一种教学处理策略。但我认为,如果要使这篇小说阅读教学进一步优化,就可以创造契机讨论“是不是一个好的故事”这一问题。我觉得如果学生有这些疑问,教师是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的,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抛出这个问题。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是有很大区别的。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又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基础上,进行了充分想象、提炼,巧妙的组织,让读者会觉得比现实中的事件还要真实可信。这就叫艺术的真实。阅读的主体——学生在初读《斑羚飞渡》时为什么很少质疑这个故事?也许你可以说学生缺乏相关阅历和知识,缺乏质疑的精神。但绝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感觉故事是真实的,那是因为小说通过虚构传达了另一种更高层面的真实——艺术真实。《斑羚飞渡》是一篇动物小说。因此,阅读这篇小说就应遵从小说阅读的审美规律,从艺术真实的层面来阅读。反之,以是否具有科学性去坐实求证,必会扞格不入。安徒生奖得主波拉·福克斯曾说:“我相信,讲故事的艺术终归是真的艺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艺术真实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感悟。

除了用艺术真实的标准衡量小说,还要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好故事的另一重要标准:思想内涵。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说道:“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被称为“一个能让你产生信仰的故事”,小说作者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一次采访中也谈道:“生活就是一个故事,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的故事,但是,有上帝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也就是说,好故事要传达诸如真理、正义、信仰、善良、真诚等美好的精神质素,具有感发人心的精神力量,这是优秀作家的共同追求。正如谢有顺在采访贾平凹时所说的那样:“重要的是要表达出精神的力量,表达出真正的存在感,要有心灵质量。只有真正读到了那个伟大的、复杂的心灵,读者才会感动。”《斑羚飞渡》这篇小说展现了动物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责任、牺牲、悲壮甚至高贵,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动物身上具有不可侵犯的神性力量,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感到精神的震撼,这也照出了人类的贪欲和卑劣,更促使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类的所作所为,警醒人类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斑羚飞渡》的作者沈石溪说:“十五年的创作实践,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我们,《斑羚飞渡》是借动物生命去刺破“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因此,阅读这篇小说就要读出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

所以,小说阅读应该在故事这一基本面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创造契机并引导学生学会鉴别一篇小说是不是在讲述好故事。

二.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构思好故事

《斑羚飞渡》的作者是如何构思一个好故事的?教师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弄明白作者的构思艺术?一般教师可能会局限于运用孤立的、僵化的知识去组织教学,将小说构思艺术局限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固定模式中,这导致学生只能在“然后怎样呢”“然后又怎样呢”的故事情节表层一路走下去。如何优化这篇小说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尝试基于“困境的出现——解决”这一小说构思特点来组织教学,就作者如何设置困境,又如何描写小说中的斑羚化解困境,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对“困境的出现——解决”呈现出怎样的意义,要在课堂上教学生去做深入思考。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到困境、矛盾、波折、情节的“突转”等故事构思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小说中是如何运用的,又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比如,作者写伤心崖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写雨后彩虹出现的时机等对这群斑羚意味着什么,对情节的推进又意味着什么。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关注斑羚们的命运,也能深入理解这群斑羚如何从厄运走向新生。这能让学生在细处发现大处,帮助学生从情节的表层走向内在的逻辑,智慧地思考“为什么”“怎么会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弄明白,在小说创作中,作家必须布置好地点、时间、场景等,然后通过对故事的巧妙设置吸引读者读下去,并且会更多关注小说中主要形象的命运。

《斑羚飞渡》是小说,小说中的“我”当然并不等同于作者,“我”的态度显然也不完全等同于作者的态度。但是,如果让教学仅仅停留在叙事视角的解释上,学生仅仅知道这篇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来写,所得十分有限。其实,从叙述角度看,作者对自己的态度作了一定程度的隐藏,以“我”——狩猎队的一位成员这样的角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我们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关注“我”的神态、情感变化,如“吃了一惊”“做梦都想不到”“震惊”“目瞪口呆”……这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地面对斑羚的壮举,在它们身上寻找最为闪光的品质。我们还可用一只半大羚羊作为第一人称来改写小说中的片段,然后再和原文第一人称的运用进行比较,就可以让学生领会这篇小说是在对人类进行反思而不是控诉,是用动物身上的高贵来照见人性的弱点,也能激发学生反思我们“人”身上膨胀的野蛮和贪婪。这样,也就把握了“隐含作者”,引领学生一步步接近“真实作者”,学生阅读这篇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就能进一步拓展。

可以说,一个小说家如果不会讲故事,他基本上就是一穷二白了。同样,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不能让学生领会小说家讲故事的艺术,他的小说阅读教学也基本上是一穷二白了。学生在进入小说构思艺术的过程中去阅读,就会对故事的“形式意味”保持足够的敏感,在阅读过程中能沉下心来去揣摩分析,去深入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

故事,是人类生活与梦想的生动记录。讲述故事、阅读故事仍然是人们普遍的精神需要,初中生更适合于阅读故事、讲述故事。一篇小说要有好的故事,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鉴别一个好故事、读懂一个好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空洞的概念、僵化的模式。要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解读故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故事情怀,让小说阅读教学中“好的故事”永远生动,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就是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范式研究的意义所在。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九期立项课题“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文本阅读范式及优化路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9-L003)研究成果之一。

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路径措施 篇7

一、优化公务员行政道德教育模式, 提高教育实效性

加强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要立足于教育, 着眼于提高公务员行政道德水平, 筑牢抵制各种腐朽思想道德侵袭的坚强防线。优化公务员行政道德教育模式, 提高教育实效性是行政道德建设的基础, 是一项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模式的转变首先应从设置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内容入手。教育内容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内容陈旧,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是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关键, 因此要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譬如“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利益观;依法用权的权力观和诚实守信的诚信观等教育内容摆在重要位置。其次要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重点做到三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外部灌输与自我修养相结合;抓典型与促后进相结合。

二、制度与道德共同推进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

对于公共行政而言, 制度与道德二者缺一不可。实践证明, 既不能用单一的制度手段简单地对公务员进行道德约束, 忽略道德感化的内在力量;也不能只注重德性培育与单一劝善的感化, 忽视制度的强制约束作用。因为就制约人的行为而言, 制度主“外”, 只涉及到人的外在行为, 是一种强制性规定, 无法深入到人的内心, 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不了决定作用, 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同样, 道德主“内”, 道德问题决不是道德本身所能解决的。德性培育与单一劝善的脆弱, 往往会使道德建设的实效大打折扣。道德建设如果只停留在说教层面, 而没有外在的保障要素, 则很难启动人们内在的良心机制。所以说, 只有制度与道德相互依赖, 相辅相成, 在制度与道德之间设置适当的缓冲区域, 使制度和道德向着各自互补的方向发展, 让制度的设计更合乎道德, 让道德实施稳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 行政道德才能更有生命力。

三、提高公务员的道德责任意识

道德责任意识是确立道德信念和履行道德义务的前提, 可以说, 一个人道德信念坚定与否、履行道德义务自觉性的高低都取决于道德责任意识的强弱。所以要做好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 应在强化公务员的道德责任意识上下功夫。公务员要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时刻体现出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 在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的驱动下, 时时处处体现做人做事德为先, 以积极的态度建设和维护社会道德。不仅个人要成为道德的遵守者和楷模, 还要自觉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做到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 同违法乱纪和消极腐败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担负起维护社会公德的责任。

四、推进行政道德立法

行政道德立法是世界各国在探索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过程中, 总结出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 对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行政道德立法就是将公务员行政行为中的规范与要求, 结合公务员制度, 进行制度化设计, 以立法的形式体现出来, 把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高度, 更好的发挥制度约束在规范管理和优化服务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 除了依靠公务员的良知和责任感外, 还必须使权力道德法律化, 通过国家和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公务员行政道德水平的提升。

五、完善公务员行政道德监督体系

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监督体系既是道德制度化的内容, 也是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由党内监督、国家机构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组成的多种形式的监督体系。在抑制职务犯罪, 反腐倡廉、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总体来讲,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网络还没有形成, 特别是社会化监督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各级公务员树立道德监督意识, 正确地认识监督, 把监督作为一种爱护、一种信任, 自觉地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 自觉地开展自我监督, 主动地营造对权力监督的氛围。同时也要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 增强公民主动监督公务员的责任感, 提高公民对政府政务的参与程度, 保证监督的有效性。

六、建立科学的道德考核体系

行政道德建设要正常化, 就必须建立科学的道德考核体系, 把行政道德建设纳入行政目标管理的考核之中, 按照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 有利于营造一个让每一个公务员都能积极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的道德环境, 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发展, 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发展的原则, 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道德考核机制。统筹安排公务员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量化标准, 协调推进公务员各个方面能力水平的总体提高。

七、提高公务员行政道德修养

措施及路径 篇8

1 突出工程安全管理,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安全工作是保证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前提。楚州营业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牢牢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方针, 把安全工作列入工程施工的重要议事日程, 扎实抓好安全管理。一是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 建立和完善农网改造工程的安全保证体系, 根据各类项目施工的不同特点, 监督施工单位制定相应的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和保护措施。二是严格执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措施》及相关规定,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与管理, 及时纠正施工人员的习惯性违章行为, 杜绝发生重大、特大事故和人员群伤事故。三是明确参建单位的安全职责, 对施工安全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抓好基建、承包工程的安全管理和资质管理, 实行工程安全质量终身负责制, 严把安全质量关, 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实现了农网改造安全生产的目标。

2 重抓质量目标管理, 夯实全优工程基础

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颁发的《加强对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管理的若干规定》, 实行质量管理行政领导人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参建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 通过把好前期工程质量关、设备采购关、施工关和工程验收关, 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 对材料质量跟踪监督, 发现质量问题立即退货, 坚决不让劣质产品进入农网改造中去。健全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 充分发挥公司工程质量监控组织作用, 在施工单位中, 严格进行上岗培训, 做到人人持证上岗, 保证10 k V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施工资质。严格执行工程验收制度, 切实把好工程质量最后一道关, 对竣工项目逐一“过堂”, 并建立健全验收台账资料, 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及时限期整改, 整改后再行验收, 保证了农网改造升级中每一项工程质量安全可靠。

3 深化施工规范管理, 确保工程健康有序

在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 注重建立完善的组织保证体系, 明确工作责任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实施方案, 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遵循“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 不擅自简化建设程序, 不搞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认真履行项目法人职责, 不断完善工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 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做好工程规划和工程实施计划, 并按投资计划要求,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工程项目, 层层明确任务, 落实责任。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 配备足够合格的监理人员, 认真执行工程进度、质量、资金、安全“四控制”, 做好信息资料和工程合同“两管理”及组织协调工作实施等工作。针对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特点, 编制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 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和关键阶段, 进行旁站监理, 认真抓好10 kV及以下工程的施工安全、工程量完成情况和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 让工程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进行。

4 贯彻廉洁从业准则, 规范涉农收费行为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新农网建设与改造的效能监察办法》, 保证了建设改造工程实行全过程审计和监察。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 督促各供电所建立健全网改工程材料专用账册和各村改造工程分类账, 有效地杜绝了材料流失和浪费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提出了“五个严禁”:一是严禁在项目安排过程中向上级和有关人员送钱、送物;二是严禁施工单位和人员接受改造村及单位吃请和礼品;三是严禁以任何借口转包工程, 加大支出, 加重农民负担;四是严禁各供电所直接向农户收取运费等, 对农户表计整改、家保配置、接户线更换等材料费要按物价局规定收取, 严禁乱收乱支;五是严禁利用农网改造升级之机, 帮助乡村向农户收取各种欠款。同时, 做好工程竣工内审工作, 加强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和效能监察, 较好地保证了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顺利进行。

5 做好资料建档立案, 打造优质精品工程

措施及路径 篇9

1 突出以人为本, 健全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从完善安全目标责任制入手, 年初, 淮安营业部与各部门、单位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形成班组保部门、部门保全局的全方位、全过程安全保障体系, 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以安全评价为主线, 开展以查领导、查思想、查规章制度、查隐患、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大检查活动, 认真查找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坚持安全工作“三不放过”的原则, 对安全工作实行重奖重罚, 开展“百日安全累进奖”, 每年用于安全生产的奖励达40万元。

从抓安全文化氛围入手, 针对班组和供电所安全生产特点, 结合实际抓创建, 把提高职工安全素养的工作重点放在基层、落到班组。如坚持班前、班后会制度和安全日活动制度, 加强危险点的预控预知, 定期开展反事故演习, 掌握应急措施和急救办法以及利用安全漫画、宣传标语等新颖的形式, 营造安全与人、安全与设备、安全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建设“职工小家”活动, 用集体的力量、“小家”的温暖, 把安全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 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供电班组安全文化。

从抓安全培训教育入手, 营造“学安全知识、练安全技能”的工作风气。加强岗前技能培训和安全考核, 定期对运行检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经常开展“心肺复苏”、触电现场急救、消防演习等实战训练, 提高职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激发职工学业务、钻技术、懂安全的内在动力。组织开展技术比武、技术练兵、反事故演练等活动, 通过形式新颖、内容广泛、针对性强、贴近现场、贴近实际的安全技术培训, 增强职工防事故、反事故能力, 促进了安全文化在班组落地生根。

2 结合企业实际, 注重安全文化建设实效

把党建融入到安全文化建设中。围绕安全生产, 积极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身边无违章”和“党员结对帮扶”活动, 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通过党内“三会一课”和安全民主生活会, 着力强化党员的安全意识, 按照安全思想教育到岗到位的要求,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切实担负起安全思想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安全工作的好坏作为党支部和党员创先争优的主要条件之一, “安全不安全, 首先看党员”, 号召党员在安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做职工的表率, 走在职工的前面, 使安全工作与党建目标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丰富了安全文化建设内涵。

把安全思想教育融入到安全文化建设中。注重超前做好职工安全思想教育, 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班组、不同人员, 建立职工安全思想台账, 定期进行职工安全思想分析, 及时掌握和排查安全生产重点人员的思想动态, 有的放矢地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经常深入班组、深入群众、深入职工家庭、深入施工现场, 与职工交心谈心, 做职工知心朋友, 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 做到“六个摸准”, 即摸准职工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摸准职工的身体状况;摸准职工的家庭情况及周边环境;摸准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摸准职工的脾气习惯;摸准职工的喜怒哀乐。当职工发生工作过失时不是过多的指责, 而是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制定防范措施, 做好本职工作;当职工有思想情绪或职工之间有矛盾时, 及时明理顺气, 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使安全文化建设在入情入理的具体人和事中得到升华。

3 运用多种载体, 增强安全文化建设活力

定期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安全活动日”等时机, 组织职工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每年公司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契机, 以部门为单位, 开展以“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和“安全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安全知识演讲和“安康杯”知识竞赛活动, 对生产一线职工举办安全规程和安全知识考试, 使“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的方针深入人心。既促进了职工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学习掌握, 又使安全文化建设有形式、有内容。

开展“安全我一人, 幸福我全家”的活动, 定期召开家属座谈会, 把安全思想教育延伸到职工家庭,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每逢重大安全活动和新职工岗前培训, 组织参观安全教育室, 使职工从沉痛事故中受到深刻的安全思想教育, 时刻绷紧安全生产弦。率先在淮安供电系统将职工“全家福”照片挂到班组墙上, 从而逐步形成了“以公司为主体、以班组为前沿、以青年职工为重点、以家庭为后方”的安全文化建设大格局。

措施及路径 篇10

学术界普遍套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中关于“消费者”的规定对“金融消费者”加以定义, 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这其中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 金融消费者只能是自然人, 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包括在内。其次, 购买和使用了金融产品或接受了金融服务。其三, 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

金融消费者权包括九项:安全权、真情知悉权、自由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消费损害赔偿权、消费者结社权、消费者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与市场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一是缺乏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专门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但无法有效地针对“金融消费者”这一群体。《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 都没有明确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条款, 有些地方甚至存在冲突和盲点。

二是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地位不平等。消费者在资金、专业知识、能力和精力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设立格式条款、免责条款等“不平等条约”, 消费者被迫接受, 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

三是金融产品信息披露不完全。消费者在接受金融从业人员介绍或推荐产品等服务时, 从业人员通常会重点介绍产品的收益率, 但对于风险或负面影响只字不谈, 偷换概念来误导消费。

四是缺少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监管机构。消费者协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机构, 没有针对性, 监管不到位, 不能有效处理金融消费纠纷。

五是行业自律组织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不够。我国成立了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和保险业协会等自律性金融组织, 目前还没有起到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一个有效平台的作用。

三、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及其措施

(一) 建立完善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制定专门的《金融服务法》。内容涉及金融政策、金融交易的规则及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金融监管、行业自律、金融消费者保护等。目的在于解决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与纠纷、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促进金融业的繁荣, 其中重点是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通过一些倾向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强制性规则建设, 使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平等化, 使双方在公平的环境中健康有序发展, 真正做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二) 建立统一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体系

突破狭隘的行业利益, 健全各项监管法规。打破行业间的界限, 健全各项法规, 形成监管的合力是当务之急。加强各监管机构的沟通, 规范信息披露制度。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并督促其依法操作, 对金融违法和金融腐败行为严惩不贷。拓宽金融消费者投诉和受理渠道, 建立一个畅通的纠纷解决机制。

(三) 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设立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机构, 主要负责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化解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的纠纷、接受金融消费者投诉以及推广和普及金融知识等工作。

(四) 建立健全的金融行业自律机制

建立规范的行业评价标准。其具体职责是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 评定其金融服务等级。成立金融机构行业协会。该协会主要负责加强金融行业的自律建设, 出台相关文件作为金融行业对消费者的基本承诺规范, 为金融消费者设立专门的处理投诉的机构, 并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 为其纠纷提供便捷的协商渠道。

(五) 建立金融消费者教育长效机制

金融消费者自身的保护意识决定了其权益受到侵害时的维权效果。很多消费者选择放弃维权的原因是害怕麻烦或者诉讼风险, 这种心理助长了金融机构的侵权行为。因此, 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应利用网络等工具开展各项活动, 例如可以深入社区开展“市民课堂”、针对贵宾客户的专题讲座以及邀请经济专家举办论坛等, 来普及民众的金融消费知识, 使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提高其维权意识。在交易前积极准备, 尽量避免消费纠纷的发生。而在交易后则应保留相关的交易凭证, 掌握维权的各种途径和程序, 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严芳.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黄艳.金融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8

[3]张志娟.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D].河北大学, 2010

[4]王靖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及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J].福建金融, 2006 (10)

[5]刘晓星, 杨悦.全球化条件下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8 (6)

共生:有效阅读教学的路径及追求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 共生 有效 课程实施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指向学生的发展,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本色语文”创始人、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共生理论”,指出“它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是语文课堂中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作者之间平等的多元对话,是以活激活、共生共长所达到的平衡状态,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繁荣”。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尝试通过师本、师生、生本、生生等“共生”路径,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有效阅读教学的常态化。

一、师本共生,杜绝阅读教学的无谓低效

共生教学中,教师要先“生”和先“活”,先“生”,即教师的学习体验,学习发现;先“活”,即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创造。冰心说过:“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一旦偏离“共生”情境,不管课堂多么精彩,都是无谓低效的,甚至会误入歧途,变为“死湖”和“空壳”。

笔者曾在某中学听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教师以“品佳肴”的话题导入品诗,别具一格,又很轻松地进入课题。随后他以周瑜和苏轼的对比切入本课,不落俗套。

学生正在按老师的要求,概括对周瑜的印象:英姿飒爽、年轻有为、器宇轩昂、卓越不凡……接着概括苏轼的形象,这时候教师用幻灯片出示了两个头像:一个是一身戎装、英俊潇洒的周瑜,一个是身着长衣、须发花白的苏轼。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老态龙钟。随后顺势让学生分析此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课堂很是热闹。最后教师笑盈盈引用了赵本山小品的话总结说:“人与人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众人哄堂大笑。教师出示幻灯片,利用表格显示两者的鲜明对比。板书苏轼的情感:“郁闷”“愤懑”,然后板书“落差”。渐渐地,笔者感觉有点不对味,还剩九分钟就要下课了,看了一下教师的教案,这堂课还有三分之二没上!

也许是太爱苏轼这位大诗人,我对苏轼关注较多:苏轼21岁中榜眼。如果不是欧阳修以为这种绝佳的文章一定是他的学生曾巩所做,为了避嫌给他定了第二名,那他实际上是状元。后来欧阳修向他说起此事,苏轼并不以此为意,这又是怎样的胸怀!这一年他和弟弟苏辙同中进士,一时名气满京华,若论少年得志他一点不亚于周瑜。即使后来宦海沉浮,苏轼也从来都是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兴修水利,改革弊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即使年龄老大又被贬谪到荒蛮之地儋州(今天的琼州海峡),依然保持着一颗豁达乐观的心。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而且苏轼在诗、词乃至书画方面都是当时也是后世之翘楚,可以说是“三栖之秀”,这在中国文坛上是屈指可数的。一个是生逢乱世、统帅三军、运筹帷幄的沙场英雄,一个是盛世凡尘、满腹诗书、心忧天下的文坛巨匠。笔者以为,苏轼和周瑜完全没有可比性!就这首词来说,苏轼在此提到周瑜,更多的是钦佩、赞赏,以及随着滚滚流水东逝联想到自己,表达人生如梦的感慨!我不知道这节阅读课在学生们心目中会留下怎样的一个穷酸、失意的悲催苏轼?!如果他九泉之下有知,会作何感想?也许此后的教学设计,这位老师会还苏轼以本来面目,会还原这首词的本来境界。但是可惜的是在这节课看不到了,而本来我们是可以看到的!

亚里士多德曾说“整体大于它各个部分总和”,教师应当把文本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时代与历史的背景下,先“生”先“活”,组合课内和课外的内容,赋予教学内容以新的内涵,但绝不是生成自己偏狭甚或颠覆性的体验,尤其是经典阅读的课堂,应让经典成为经典!

二、师生共生,准确驾驭阅读教学的焦点

教师和学生的共生,是两种课堂主体之间能量的双向交流和平衡。即以教师的学习生成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它要求,教师的备课不是一个简单的熟悉教学内容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和教参内容变为教学内容的过程,而是以自己在读写活动中生成的独到而鲜活的教学内容来驾驭“焦点”,发现讨论有所偏离,要及时纠偏;出现冷场,要善于分解,巧妙暗示,从而激活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正所谓教学相长。

笔者亲历过这样一堂阅读教学课: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虽然是初次执教,但文中主人公——在海难发生后镇定自若、勇于负责的哈尔威船长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以为能在课堂上煽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上出一堂声情并茂的“催泪课”,没料到在讨论主人公形象这一“焦点”时,一男生爆出“雷人”问题:“老师,真不明白,哈尔威为什么要死呢?他完全有时间自救的呀!再说,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哈尔威不应该死,他的死没价值!”这下好了,学生对主人公的评价与教参背道而驰,如果不驾驭好这个焦点,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思维意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怎能达成?

乍一听,似乎觉得学生的看法有点“节外生枝”,但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啊——雨果赞美的是主人公敢于牺牲、与船共存亡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生活在21世纪和平年代的今天,孩子们又怎能理解并接受呢?此刻,如果仍一味照本宣科,势必对学生的学习生成造成伤害。等课堂趋于平静,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接着针对“生命的意义”的讨论,提醒学生冷静思考这样几点:

(1)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区域文化,对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2)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牵引力;

(3)我们对生命的意义要有符合自己个性追求的理解,也更要有顺应当今时代和民族大业需要的理解。

然后,笔者把作者雨果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本文的目的和盘托出,同时又抛出一个“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面对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时,学生们变得严肃了,既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人格魅力,又接受了一次关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教育。

当然,阅读教学的课堂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准确驾驭教学的焦点,发散文章的思想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正如于漪老师的教诲:“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最要紧的是驾驭了焦点问题,就会促进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三、生本共生,拓宽阅读教学的研究视野

语文的阅读教学,不是简单地学习课本内容,而是以文本为平台,有效促进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同时注重课外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开发,而这些学习过程,又可以使教材生成出许多新的鲜活的内容。例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曾在《为生命奠基》的讲座中讲到一则案例,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一名学生纳闷:“邱少云和战友们都潜伏在浓密的草丛中,当大火蔓延时,为什么别的战士身上没有着火?”紧接着,又有一位学生质疑:“……邱少云不可能一动不动地趴在草丛中……身上的手榴弹遇火爆炸怎么办?”连续两问,吹皱了一池春水,激起了学生们阵阵讨论的涟漪。

窦老师抓住契机,理清文段,激活学生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合作探究,培养敢于创新、探求真知的习惯。

课后,学生们按小组策划方案,分工明确,合作探究,有登录专业网站的,有去图书馆查询资料的,有联络历史老师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下节课的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战果”——

生1:一本介绍志愿军战斗英雄的书上说,当时战士们早就想到敌人会打燃烧弹,所以出发前都把衣服浇湿了,战士们是穿着湿衣服趴在草丛中的,所以身上没烧着。

窦老师追问:那么,邱少云为什么烧着了呢?

生2:邱少云是通讯兵,为了保护身上携带的文件资料,他没有把衣服浇湿,所以着火了。这反映了邱少云为了革命需要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生3:火在身上燃烧,烟雾早已将邱少云熏昏,故而一动不动。

生4:邱少云早知手榴弹的危险,利用弓形的身体腾开腹下空地,挖坑将手榴弹掩埋。……

文本的阅读发现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成,拓展了教科书的使用空间和研究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了教科书的教学价值,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生本共生,既有着资源共生,也有着情境共生;既有着言语共生,也有着情感共生;既有着思想共生,也有着精神共生。

四、生生共生,丰富阅读教学的内涵

共生的课堂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协变性,某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相互激活,不断丰富学习内容,从而一步步将思维引向深入,学生个体对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在我县某次高效课堂观摩活动中,笔者上了一堂研讨课——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狼〉专题》,其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对待狼应该持怎样的态度?讨论以后,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应该保护狼,一是应该猎杀狼。教师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班长当主持人,要求选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进行辩论,其余的同学认真笔记,在辩论赛结束后做点评。

双方一辩分别陈述本方观点,双方二辩分别反驳对方论点,双方三辩向对方辩友进行质问辩论。高潮出现在自由辩论阶段,正反双方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每一次精彩的发言都引来师生的阵阵掌声。最后,双方四辩分别进行总结陈词,正方四辩同学在总结时,讲了狼的十大优点,当讲到狼情感专一、不像有些自称为“人”的动物拈花惹草时,全场哄堂大笑,继而掌声雷动。整个过程,座中的学生全神贯注,听课的教师也饶有兴致地写下评课留言:这节课不仅前卫,而且很实在,又有自己的特色,是一次内容和形式相互统一、互相作用的生生共生的有效学习。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卢志文也曾说: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探究时能否形成观点相反或相对的局面。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学生的阅读潜能自然得以激发,文本内涵也向纵深处挖掘延伸。

辩论延续到课后,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久,学生们拿出了文质兼美的研究成果,如:①从人类猎杀濒危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等方面指出人性残忍比狼性更可怕——《狼是最残忍的动物吗》(随笔散文);②介绍狼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和族居、群居生活——《孤独的狼是可耻的》(说明文);③谈及大兴安岭猎人杀狼和生态失衡的无奈与酸楚——《与狼共舞:浪漫的辛酸》(议论文);④赞美人与自然共有的伟大、无私的母爱:母狼的真、善、美——《我很丑,可我很温柔》(记叙文);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融洽相处——《给“狼孩”的一封信》(书信)……

这样的思辨式的共生课堂,既注重了知识与能力,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促进小组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不难形成观点相反或相对的话题的,这样就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让学生在对抗和磨合中积极互动,丰富并深化了阅读教学的内涵。

吕叔湘先生说过,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中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就是以活激活的“共生”。它一扫以往拘谨、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鼓励老师、学生、文本等之间能量的多元流动与碰撞,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共生共长的课堂环境,它不仅体现了正确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真正用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而且体现了正确的教师观,既承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先行者、引导者,也是课程实施能力的受益者,真正把课堂变成学习的场所,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学习成长的过程,从而追求有效阅读教学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繁荣。■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5-102.

[2]李运奎.共生理念引领下的共生性课堂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0(11):44.

措施及路径 篇12

一、大学生成长路径的机理渊源

1. 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大学生成长路径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 人才是类存在物。”[3]马克思的论断表明, 人的本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和“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决定着人感觉和思维的主动选择性, 因为自由且主动的选择, 人能够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即将自身需要同自然状况相结合, 进而创造出为己所用的新事物, 这是一种劳动特性。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的自由选择与劳动分工特点, 在绵长的人类发展史中, 使人对自然和社会, 具有主体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色彩, 这是一种实践特性。因此马克思指出:“像拉斐尔这样的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 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 即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4]也就是说, “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基本点, 但基本点要发生作用和反应, 又要取决于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便是社会关系。在这一点上, 马克思有一句经典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6

2.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学生成长路径的选择

马克思在论及未来社会时, 生动的表述了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760从马克思的话中我们可以推出,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人自己成为主人, 这是人的主宰, 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和环境的发展左右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必要的, 从人的主体性上讲, 人不仅需要发展, 而且还是全面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联系的普遍性和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因此, 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发展全面性时, 作出了一个精辟的论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294这句话表明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的关系, 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 所有人的自由发展即群体的自由发展, 发展意味着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将是难以估量的。所以“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 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6]305

二、大学生成长路径的引导措施

1. 大学生成长路径中道德的引导

新时期, 研究和分析大学生成长路径时, 一定要注意强化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成长路径不仅仅是能力培养的成长路径, 更是道德引导的成长路径。改革开放多年, 社会中涌现许多不道德的社会现象, 仔细琢磨, 其根源在于学校德育引导的不足。举例来说, 自2013年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新的房价调控措施后, 社会青年群体为避税, 铤而走险, 一段时间内国内离婚率成倍增长。许多法律专家指出, 社会中的这类行为违背基本道德。而道德在纳税面前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这就折射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德育引导不足的问题。所以, 以德育培养大学生, 将道德引导贯穿大学生成长路径形成和选择的始终, 显得尤其重要。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在做好思想理论基本课程教学的同时, 要着力加强道德引导, 切记走过场。通过使道德引导贯穿大学生成长路径始终来使大学生成长路径良性运转。

2. 大学生成长路径中的榜样引导

学生由中学步入大学, 生理和心理都发生急剧的变化。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迥异, 许多学生在入学初期会产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而这一段适应期间也是促进学生建立成长路径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 采取榜样示范引导的方式, 往往对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选取自己的成长路径有很大帮助。通过校院级表彰方式或是优秀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建立热情互动的方式, 都会在学生选择成长路径的过程中产生良性促进, 既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尽早确立目标, 学会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具体而言, 要通过收集榜样们的积极共性, 以其共性作为一种衡量标尺, 使新生或低年级学生清楚的认识到, 努力达到这些标尺, 就可能成为与榜样们相类似的人, 既成为其他人的榜样。通过榜样引导使大学生成长路径良性选择。

3. 大学生成长路径中的多样引导

传统的学校教育强调德才兼备, 并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大学生的教育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阶段的教育, 在学生成长路径的引导上, 不应仅仅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 还要兼顾其他, 这个其他包括科研参与、社团参与和社会实践参与等。在学生成长路径的引导上, 高校要放宽成长路径的引导培养, 切忌使学生成长路径狭窄化。通过科研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学团参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参与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 进而拓宽大学生成长路径的空间, 即多样化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 通过多样化引导使大学生成长路径良性发展。

4. 大学生成长路径中的FPA引导

FPA性格色彩创始人乐嘉将人的性格划分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 红色性格热情, 黄色性格果断, 蓝色性格沉稳, 绿色性格柔软。之所以引用乐嘉的“性格色彩”, 是因为根据“性格色彩”理论, 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时, 首先进行性格色彩划分, 然后根据不同颜色的性格特点, 引导不同颜色性格的学生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并根据不同色彩的性格特点, 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给予心理和情感上的帮助, 通过心理学和性格情感等手段帮助学生规避在成长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简而言之, 通过“性格色彩”的引导使大学生成长路径良性顺畅。

摘要:大学生成长路径不同, 大学生成长发展也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多关注大学生成长路径。要努力追溯成长路径的理论机理渊源, 高校对大学生成长路径应推出相应的实践引导措施, 促进大学生对成长路径的自觉选择和良性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成长路径,机理渊源,引导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30.

[2]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11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45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8.

上一篇:通识教育思想下一篇:电话交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