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及优化路径(共12篇)
对策及优化路径 篇1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快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 组织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实践证明它对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实现人生远大理想等方面意义深远。要想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与管理。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政府、高校、大学生个人只有形成合力,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政府要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环境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 只有高素质的人才, 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 由于高校学生, 很少深入社会, 导致毕业在即, 四目茫然, 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满腹经纶却无法服务社会。究其原因, 是他们很少参加社会实践, 长期与社会脱轨, 一心想服务社会却无法融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 其中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环境是主要原因。大学生即使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 但有些单位从个体利益出发, 将他们拒之门外。如师院大学生到学校实习, 单位领导害怕影响教学成绩, 很少让他们亲自授课, 有些企业也苦于安全问题, 没有安排给他们锻炼的合适的岗位。一段时间的实践, 大学生感到一无所获, 自然没有了动力, 实践活动也不了了之。因此, 一方面, 政府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同时, 还要加大宣传力度, 动员一切社会力量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环境。只有这样, 大学生的优势、特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大学生才能科学地认识社会, 有效地参与社会, 积极地影响社会。
二、高校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广开门路
目前许多高校, 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缺乏重视, 实践基地硬件建设落后、没有专业的社会实践指导老师, 社会实践形式化等现象司空见惯。针对这一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 高校本身也要成立社会实践指导小组, 一方面, 从多层面帮助学生克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难题;另一方面要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绩考核计划, 认真考核学生社会实践效果。同时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 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设置, 尽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最终实现成功就业。
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
个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脱离现实的理想永远都是空想。社会实践活动则拉近了大学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为大学生的生活需要、兴趣爱好及理想的实现搭建了平台, 是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纽带。可见, 大学生只有零距离地感受工作环境, 才能了解自身能力与岗位所需技能之间的差距。事实证明借助社会实践这一平台, 大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探索适合与自身素质相匹配的职业, 从而理性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经过深入了解职业世界后而制定和调整的职业生涯规划, 完全消除了对职业世界的呆板印象, 是接地气的;大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而修正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毋庸置疑,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为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顺利融入社会、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能力, 同时也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劳动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结语
总之, 大学阶段, 是一个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锻炼能力的关键时期, 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接受社会教育、完善知识结构、实现人生价值搭建了平台。大学生如果能利用好这一平台, 就能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合作意识、交往技巧、开拓创新水平, 为今后顺利就业和自主创业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康敬群.大力加强社会实践,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
[2]马小红.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J].教育探索, 2013 (4) .
[3]朱玲, 许枫昱.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视界, 2014 (18) .
[4]邱文芳.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作用的调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3 (1) .
对策及优化路径 篇2
对企业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上文的叙述可以了解到在当下我国很多企业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并不是十分的理想,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充分的发挥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以及审计部门的作用,预算管理委员会应该对企业二级单位运算的使用状况进行管理,保证预算决策的正常实施,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对下级单位的具体业务进行跟踪管理,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杜绝财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出现,同时可以及时地发现所制定的财务预算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地方,及时的调整财务预算。另外,应该充分地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做好对财务预算运用情况的监督。内部审计人员应在预算和执行过程中发挥其会计管理与监督作用,借助电子系统和实地调查,对项目和财务部门进行定期评估和审查。
3.2引入适合自身的先进财务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
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更新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变化,因此应该革新成本管理方法,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传统方面企业的成本主要出现在产品的生产环节,与此相对应的企业的成本控制手段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生产环节所设定的,但是在当下企业生产成本来源确实多方面的,包括对产品生产程序更新优化所产生的费用以及产品研发的费用等很多方面,因此应该革新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当然成本控制方式并不是统一的,各个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成本控制模式,只有符合自身实际的控制模式才是最好的成本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3.3完善预算指导下的资金运行机制
企业的生命力源自资金的运行状况,资金状况运行良好的企业发展潜力较大,生命力较强。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对资金的管理体现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在传统方面对资金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事后的结算方面,在新的形势下应该转变这种管理方法,应该在事前对资金的使用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估,制定预算。而后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按照初始的预算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最后还需要对此作出评价分析,进一步优化资金管理方法,提升资金流效用。同时,应该加强财务部门内部资金管理运用的观念,成立内部银行式的运营机制,积极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盘活企业内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结论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当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重重的困难,但相信在控股集团及地方政府的规划指导下在管理层的积极配合下,经过有效的改革以后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俊华.新时期企业会计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财会研究,(36):230-231.
[2]尹慧泉.新时期企业会计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探索[J].民营科技,(6):249.
对策及优化路径 篇3
一、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
(一)民企成为海外投资主体
在国际竞争激烈与合作日趋频繁的大环境下,为适应国际战略转型的要求,我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据博鳌亚洲论坛统计,从2013年起,民营企业已代替国有企业,成为我国走向世界市场、进行境外投资的主体。一方面,从海外投资的项目数量来看,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数量增长显著。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2015年,民营企业年平均投资案例达256数起,是2008-2013年的年平均投资案例数的7倍。2015年,民营企业开展实施的对外投资项目约占全年我国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90%,且目前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总额来看,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总额也逐步增多。众所周知,我国海外投资基本上是非金融类投资,金融类投资占比非常少。据中国新闻网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总额为7350.8亿元人民币,其中民营企业的投资额为3675.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77.2%。可见,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正逐步趋稳,整体实力也在不断壮大,已逐渐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主要力量。
(二)投资行业向多元化迈进
在海外投资浪潮推动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我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已从矿产、资源等传统领域开始向制造业、信息传输、电力、计算机以及农业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宁波银亿集团,原先以房地产开发和资源类工业为支柱产业,为了避免海外投资经营的单一化,适时调整了经营业务范围,开始涉足于物业管理、物流仓储和汽车制造等产业。2016年银亿集团以8.25亿元并购了专业生产和销售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的美国ARC集团。在“一带一路”战略带领下,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现象更为活跃,如投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信息传媒、文化旅游、科技、商业地产、战略投资、金融和资产重组等行业。2015年2月,万达集团以10.5亿欧元控股欧洲体育传媒巨头盈方体育传媒集团;2016年初,又与印度哈里亚纳邦签订合作备忘录,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在哈里亚纳邦建造世界级综合性产业园区。由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可知,我国最大的民营投资公司中民投开始涉足海外新能源、互联网金融和居家养老等新兴行业领域。此外,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行业不断转型,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例如,我国民营企业对英国的投资目前已扩展到电信、医疗、地产、物流、食品、文化等行业。
(三)并购规模不断增大
随着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热情高涨,海外并购成为其主要方式,且规模不断增大。据Dealogic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中国企业已经发起超过100起海外并购,涉及816亿美元,交易总额同比增长近7倍,其中,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总值以1335亿美元占总交易额的66%。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进行的大规模海外并购中,较成功的案例包括: 2014年与2015年,上海复星分别进军澳大利亚地产业和石油业,以约29.7亿元收购澳洲地产基金三个项目75%的权益,又以21.6亿元收购澳洛克石油92.6%的股份;2015年新希望出手22.8亿元在澳洲建合资公司;有“民企航母”之称的中国民生投资公司斥资140亿元收购美国思诺保险。据晨哨研究部数据得知,2015年6月民营企业海外新增并购交易数达44起,交易总数同比上涨131.57%,涉及交易金额达184.77亿美元,同比上涨245.66%。新增交易数量较过去12个月平均值已高出28.46%,涉及交易金额数超出85.72%。
(四)海外投资区域不断扩张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从2007年开始,新增的民营企业投资以较快的增速流向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民营企业也会选择拉丁美洲的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西、秘鲁等地为投资目的地。目前,从区域上来看,北美、欧洲和亚洲等成熟市场仍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民营企业在这三大区域中的投资额占海外兼并收购总投资额的95%,投资项目占海外投资总项目数的85%。其中,对欧洲直接投资以230亿美元再次刷新纪录,较同期对北美市场投资高出35%左右;赴美投资额达到153亿美元,也成为创纪录的一年;2015年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并购数量达67宗,超过了去年全年水平,仅次于北美和欧洲。近年来,一批民营企业也开始在赞比亚、蒙古、帕劳、佛得角、巴哈马、肯尼亚和牙买加等新兴市场设立境外贸易企业,逐步扩大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区域范围。
二、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障碍
(一)自主创新品牌缺乏
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晚,且缺乏自主品牌与创新,整体实力仍然较弱,制约了海外投资竞争力。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缺乏品牌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研发水平普遍较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而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自主研发能力强于我国。例如,Google已运用Gmail、Google Photo、Google Play等机器学习技术许久,且2015年Google加速推进机器学习技术,开放了Tensor Flow系统,对第一代机器学习系统DistBelief的短板做了补足,强大的研发能力是Google成为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开放的机器学习平台时间较晚,且收购海外拥有机器学习技术的新创公司是其主要方式,自主创新的产品和品牌较少。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从事海外投资时间较短,由于自身能力和资源有限,许多企业海外投资对“贴牌生产”依赖性较强,仍以做市场和卖产品为主,自主品牌保护意识整体较弱,且自主知识产权与国际知名品牌较为欠缺。譬如,温州打火机生产占据着全球70%的市场份额,但多数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已注册品牌的企业数量不足10%,致使打火机出厂价仅占零售价的10%,并且该现象在服装、IT和玩具等制造业领域屡见不鲜。总体来说,民营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品牌意识较差,不适应产品日益复杂化的国际环境,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竞争力。
(二) 海外投资融资体系尚不健全
“融资高山”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最大问题,主要表现于融资难、融资贵和期限较短等。一方面,我国尚未构建起专门针对海外投资的融资体系,且授信体系也不健全。民企海外投资某项目时,由于后期贷款操作周期长、审批程序复杂和担保费用较高等因素,致使其取得贷款的时间跨度较大,制约了其海外项目的深入,甚至错失最佳投资时机。如,中川矿业曾经在加拿大建设了年产300万吨的钾肥项目,但由于后期勘探和建设资金缺20-30亿美元,且寻求多方合作和资金支持未果,致使该项目长期搁浅。另一方面,我国对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加大了企业资金筹措的难度。相对而言,发达国家这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较大。如欧洲各国企业投资央行公开业务时,可以通过标准投标或快速投标方式完成,其中主要再融资、长期再融资和结构操作是通常采用的标准投标方式,其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保证了企业业务项目的正常运作。而我国国家开发和进出口银行开展的投资贷款业务门槛过高,且政策性银行的海外分支部门较少,对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信贷支持相对缺乏,加大了其融资难度。
(三)投资缺乏合理战略规划
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活跃,但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合理战略规划,阻碍了其海外投资的发展。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缺乏长远规划。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模式尚不成熟,仅依靠传统单独走出去方式,缺乏产业链配套体系的支撑,如供应链、运输、营销和售后等,增加了其投资成本,致使项目的规模、数量和质量效益均较低,海外投资失败率较高。据21世纪经济报统计,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失败率达70%。除此之外,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相关平台设立较少,如力量整合与协调、信息收集与整理、风险管控与保护等,对外贸易运用国内外资源与市场的渠道狭窄,致使民营企业对各国的融资、法律法规与外交等信息获取较为缓慢,海外投资竞争情报滞后,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虽在蒙古、赞比亚、牙买加和肯尼亚等国家设立了部分加工网点,但主要投资市场仍集中于东南亚、非洲和欧美等地区,区位的分布较不合理。且其区位拓展随机性与盲目性较强,未形成由区域中心向周边扩散的系统网络,致使海外民营企业的地区结构分布无序,影响了海外投资的长远发展。
(四)国际市场环境较为复杂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着国际贸易市场环境复杂的问题,致使其规模扩大难度较大。一方面,由于东道国投资环境复杂和与我国民营企业文化传统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对东道国劳工标准和用工文化了解缺乏、商业模式与管理的差异等,致使民营企业运营成本增加、投资不能获批现象频发,导致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无法扩大规模。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我国海外并购交易不成功案例的分析,由企业文化整合问题导致的并购失败案占53%。另一方面,部分东道国的诸多政治因素,包括政局动荡、政权更迭、自身政治体制不完善和国内骚乱战乱等,制约了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发展。如2014年6月,万达集团以2.6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马德里西班牙大厦,但由于万达对项目的改建计划与当地保护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相悖,且马德里市长更迭等原因,致使该项目至今仍处于商讨拉锯之中。据《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蓝皮书显示,2005-2014年间,我国海外投资中因为政治原因所致的失败案例有30起,占总数的25%。此外,各种非政府组织力量,如工会、环保、恐怖组织和地方土著部落等的干扰,也制约了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正常开展。
三、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优化路径
(一)加大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全方位政策支持力度
民营企业应加快促进海外投资的战略规划,完善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中国与国际市场资源互相拓展,实现经济整体实力、政治权利与外交实力的共同促进。首先,加大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具体包括制定和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增强各部门间协作和配合,提高审批效率。国家应在投资审批环节简政放权,推进审批体制改革。其次,国家应出台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海外投资的资金支持。加大“走出去”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提高投资政策的认知度。再次,我国应大力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其投资的国际化和标准化,与海外投资相关的国际多双边合作。并且,政府在制定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政策方面,谨慎运用投资产业政策,降低行政干涉,运用激发新企业加入、创造出高级的生产要素,加强民营企业的活力。
(二)完善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管理机制
提高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效率与水准的关键是优化投资管理的机制。确定海外投资监管的原则,加快改革民营企业投资管理机制,可有效避免政府部门间的职能重叠与交叉,积极又合理区分政府发展及监督管理职能,增强民营企业投资管理机制的产业指导,并强化安全预防能力;简化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审批步骤,由原先审批机制转变为登记备案机制。比如,除个别投资管理领域和特殊项目外,大多数投资领域应当实施事后记录备案,切实提升监管效率,有效借鉴国外经验,加速协调和落实。设立多方位一体化的防风险投资管理体系。依照“四位一体化”的反贸易摩擦联动机制,如“国家机关—地方部门—行业协会—民营企业”等联动机制,设立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领域的“四位一体”防风险投资管理机制,加强投资风险预警,增进防风险经验的积累与共享。另外,建立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监督管理立法机制,出台《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监管立法》,建立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领域的监督管理、金融、保险和税收等监管立法机制,加快立法落实,出台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各项鼓励政策。由此,我国应健全民营企业投资管理的机制,保障其海外投资服务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搭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协调发展平台
中国作为新兴转轨的大国,海外投资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因此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协调发展的平台变得尤为重要。由此,我国应致力于参与国际法基本规则的制定和修改,积极应用各种非营利组织、舆论导向与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影响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并学习和利用既有的国际规则,签订双边和多边的海外投资协定,确保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权益,促进包括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同时,我国应构建对外直接投资平台,为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出口便利,从而有效推进我国民营企业与国际组织、区域集团和他国政府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我国应通过龙头民营企业经营协调发展平台,塑造“中国海外投资”理念,加强民营企业守法、属地化、合规和协调发展等经营意识,培育民营企业公关策划能力。并强化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行业自律、规制和互助,促使龙头企业海外投资整体更新“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形象,以此为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平台提供协调发展的环境。
(四)构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信息服务体系
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急需构建一个系统的投资信息服务体系。一方面,我国相关信息管理部门间应设立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民营企业管理部门与材质、外汇、税收和驻外使馆及海外投资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我国应构建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机构的多元化信息整理、汇集和供给体系。有效改善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信息供给、整理与发布工作,构建服务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信息情报手机、经营信息和技术服务机构。比如,借鉴类似韩国的“大韩贸易振兴会既产业经济技术研究院”情报服务咨询机构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我国应大力支持设立商业化的海外投资咨询服务机构,促进民营企业向国外拓展大规模的业务,降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生存压力。比如,商务部建立的世界买家网,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提供了众多信息,民营企业通过借助世界买家网,获取较多商业信息。
(五)创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国际品牌营销网络
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诸多,但大部分是生产加工贸易与海外投资商家的产品,缺乏中国品牌,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足,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针对此问题,我国应构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国际营销网络,具体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应积极争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培育诸多名牌商品,提高知名度。并且,我国应创建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营销网络,将民营企业生产的名牌商品以合理价格、方式送达客户。企业应不断维持现有国际市场地位,逐步开拓新型市场,并大量培养与引入海外运营人才。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应充分运用自身产权制度的灵活性,提高民营企业生产技术,学习国际经贸规则。加强对东道国市场竞争环境的了解,掌控时代脉搏,顺利完成海外经营。并且,我国民营企业应在商品决策上采用“专而精”措施,强化核心业务,拓展商品多元化,创建国际品牌营销网络。
参考文献:
[1] 林洁.“走出去”战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与思考[J].对外开放,2010(7):86-88.
[2] 连旭,衣长军.福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对策研究[J].发展研究,2008(11):45-47.
[3] 农窕凤.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J].探索研究,2012(9):21-23.
[4] 潘悦.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海外投资的战略拓展[J].全球化,2013(8):62-65.
[5] 夏莹.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融资问题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4):23-27.
[6] 徐敦鹏.中国海外投资的现状与面临的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176-178.
[7] 潘悦.中国海外投资对东道国环境和社会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7):65-70.
[8] 孔德友.中国民营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浅析[J].中国矿业,2013(12):32-34.
小说阅读教学范式及优化路径 篇4
在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反复研讨并观摩了研究课《斑羚飞渡》, 我想就以《斑羚飞渡》为例, 具体谈谈自己对小说阅读教学范式及优化路径的思考和探究。
一. 让学生学会鉴别一个好故事
就文本来看, 《斑羚飞渡》是不是一个好的故事?又如何去鉴别是不是一个好的故事?如果从真实性、科学性的角度分析《斑羚飞渡》, 这篇小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故事。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不止一处。这群斑羚能够进行老少分队, 并对分队的结果加以适当的调整, 这显然是高级的思维活动, 这是违反了一般科学常识的, 在自然界的斑羚群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作者笔下的这群斑羚能很快克服被逼至绝境的慌乱, 训练有素、井然有序地完成飞渡。斑羚在危难中还表现出舍身救种群的崇高觉悟和集体主义精神。尤其令人惊奇的是, 镰刀头羊能从彩虹得到启发, 想出飞渡的办法, 通过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来摆脱困境。它通过几声咩叫就能组织好一场极其复杂的飞渡, 这是用人类语言都无法轻松胜任的事。镰刀头羊的镇定、智慧、牺牲精神乃至高贵品格, 这都令人感动和钦仰!甚至, 作者笔下的猎狗也能被斑羚的精神感动了, 哪里还有猎狗的本性!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纠缠故事情节是否真实、科学的问题, 这是一种教学处理策略。但我认为, 如果要使这篇小说阅读教学进一步优化, 就可以创造契机讨论“是不是一个好的故事”这一问题。我觉得如果学生有这些疑问, 教师是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的, 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抛出这个问题。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 必须让学生了解, 小说中的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是有很大区别的。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 但这种虚构又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基础上, 进行了充分想象、提炼, 巧妙的组织, 让读者会觉得比现实中的事件还要真实可信。这就叫艺术的真实。阅读的主体———学生在初读《斑羚飞渡》时为什么很少质疑这个故事?也许你可以说学生缺乏相关阅历和知识, 缺乏质疑的精神。但绝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感觉故事是真实的, 那是因为小说通过虚构传达了另一种更高层面的真实———艺术真实。《斑羚飞渡》是一篇动物小说。因此, 阅读这篇小说就应遵从小说阅读的审美规律, 从艺术真实的层面来阅读。反之, 以是否具有科学性去坐实求证, 必会扞格不入。安徒生奖得主波拉·福克斯曾说:“我相信, 讲故事的艺术终归是真的艺术。”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艺术真实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感悟。
除了用艺术真实的标准衡量小说, 还要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好故事的另一重要标准:思想内涵。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说道:“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些故事, 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被称为“一个能让你产生信仰的故事”, 小说作者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一次采访中也谈道:“生活就是一个故事, 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的故事, 但是, 有上帝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也就是说, 好故事要传达诸如真理、正义、信仰、善良、真诚等美好的精神质素, 具有感发人心的精神力量, 这是优秀作家的共同追求。正如谢有顺在采访贾平凹时所说的那样:“重要的是要表达出精神的力量, 表达出真正的存在感, 要有心灵质量。只有真正读到了那个伟大的、复杂的心灵, 读者才会感动。”《斑羚飞渡》这篇小说展现了动物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责任、牺牲、悲壮甚至高贵, 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动物身上具有不可侵犯的神性力量, 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感到精神的震撼, 这也照出了人类的贪欲和卑劣, 更促使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类的所作所为, 警醒人类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斑羚飞渡》的作者沈石溪说:“十五年的创作实践, 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 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 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我们, 《斑羚飞渡》是借动物生命去刺破“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 “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因此, 阅读这篇小说就要读出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
所以, 小说阅读应该在故事这一基本面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创造契机并引导学生学会鉴别一篇小说是不是在讲述好故事。
二.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构思好故事
《斑羚飞渡》的作者是如何构思一个好故事的?教师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弄明白作者的构思艺术?一般教师可能会局限于运用孤立的、僵化的知识去组织教学, 将小说构思艺术局限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固定模式中, 这导致学生只能在“然后怎样呢”“然后又怎样呢”的故事情节表层一路走下去。如何优化这篇小说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尝试基于“困境的出现———解决”这一小说构思特点来组织教学, 就作者如何设置困境, 又如何描写小说中的斑羚化解困境, 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对“困境的出现———解决”呈现出怎样的意义, 要在课堂上教学生去做深入思考。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到困境、矛盾、波折、情节的“突转”等故事构思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小说中是如何运用的, 又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比如, 作者写伤心崖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 写雨后彩虹出现的时机等对这群斑羚意味着什么, 对情节的推进又意味着什么。在思考问题的同时,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关注斑羚们的命运, 也能深入理解这群斑羚如何从厄运走向新生。这能让学生在细处发现大处, 帮助学生从情节的表层走向内在的逻辑, 智慧地思考“为什么”“怎么会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弄明白, 在小说创作中, 作家必须布置好地点、时间、场景等, 然后通过对故事的巧妙设置吸引读者读下去, 并且会更多关注小说中主要形象的命运。
《斑羚飞渡》是小说, 小说中的“我”当然并不等同于作者, “我”的态度显然也不完全等同于作者的态度。但是, 如果让教学仅仅停留在叙事视角的解释上, 学生仅仅知道这篇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来写, 所得十分有限。其实, 从叙述角度看, 作者对自己的态度作了一定程度的隐藏, 以“我”———狩猎队的一位成员这样的角色,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我们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关注“我”的神态、情感变化, 如“吃了一惊”“做梦都想不到”“震惊”“目瞪口呆”……这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地面对斑羚的壮举, 在它们身上寻找最为闪光的品质。我们还可用一只半大羚羊作为第一人称来改写小说中的片段, 然后再和原文第一人称的运用进行比较, 就可以让学生领会这篇小说是在对人类进行反思而不是控诉, 是用动物身上的高贵来照见人性的弱点, 也能激发学生反思我们“人”身上膨胀的野蛮和贪婪。这样, 也就把握了“隐含作者”, 引领学生一步步接近“真实作者”, 学生阅读这篇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就能进一步拓展。
可以说, 一个小说家如果不会讲故事, 他基本上就是一穷二白了。同样,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不能让学生领会小说家讲故事的艺术, 他的小说阅读教学也基本上是一穷二白了。学生在进入小说构思艺术的过程中去阅读, 就会对故事的“形式意味”保持足够的敏感, 在阅读过程中能沉下心来去揣摩分析, 去深入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
对策及优化路径 篇5
小学班主任论文二:
题目: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小学班级教学管理方面, 班主任不仅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 还要对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承担一定的责任。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以及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渗透, 小学班主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本文以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内容, 从多个方面入手, 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推动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正常开展, 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学; 班主任; 工作; 问题; 对策;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甚至将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 小学班主任应结合小学校园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 以小学生为中心, 在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同时, 加强小学生在思想品德、人格等其它方面的建设。由此看来, 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地位较以往有所提高, 根据目前小学教育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 小学班主任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 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较为复杂, 尤其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所暴露的问题逐渐增多, 相关问题的存在, 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班级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展开, 甚至关系到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1.教学管理理念过于落后
传统教学管理理念中的课堂主体划分将教师的地位无限制的提高, 学生仅仅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不仅如此, 应试教育体制下, 小学班主任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 忽略了学生在美术、体育、音乐等素质型课程方面的学习, 甚至存在文化课占用素质型课程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目前大多数小学班主任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 对班级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介入, 且处置方式有待商榷, 造成这一实际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 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缺乏政策保障
目前, 我国在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仍待完善, 小学班主任的职业规划存在政策指导的缺失, 以至于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表现的较为消极。在此情况下, 部分教师对小学班主任的岗位存在排斥心理, 从而避免因班主任岗位所带来的自身工作压力增加。
(2) 小学班主任工作压力较大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 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全面, 这都是小学班级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并且, 由于小学在班级人员设置方面多为40至50人, 小学班主任为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平均每天在班级教学管理中使用的时间约为5个小时, 同时还要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这大大增加了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压力。
不仅如此, 随着我国在政策法规制定方面愈发强调对未成年权益的保护, 未成年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小学班主任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教学管理工作如履薄冰。
3.小学班主任在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不足
对于大多数小学班主任来说, 在承担日常班级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 还要完成学科教任务, 因此, 小学班主任这一岗位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体系与管理能力。首先, 作为班级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小学班主任应当具备基础的组织管理知识体系, 能够处理班级教学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其次, 小学班主任同时也是小学生在校园内的临时监护人, 需要对管理范围内的所有学生保持较高的责任心;最后, 由于小学班主任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涉及到与学生、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 所以, 掌握一定的沟通协调技能也是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能力组成要素之一。
在这种严格的岗位要求体系下, 大多数小学班主任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足, 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受此影响而导致相关问题层出不穷, 或得不到完美的解决。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面对以上各方面的问题, 从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 以及站在班级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角度拉看看, 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执行以下策略。
1.小学班主任培训的持续化开展
小学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离不开班主任的付出, 班主任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专业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班级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因此, 对小学班主任进行持续化的专业技能培训, 是提高小学班级日常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
为此, 相关部门与学校应建立长期有效的班主任培训机制,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定期为小学班主任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在培训内容的设计方面, 需要结合当前小学班级日常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解决方法体现出时代性, 使小学班主任在类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2.创建基于班主任发展平台的个人成长空间
针对当前小学班主任在班级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学校方面应当加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路径分析, 通过树立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意识, 为其打造更加广阔、自由的发展平台, 以激发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首先, 学校方面要转变传统班级教学管理理念, 根据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 使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 学校方面应加强班主任专业发展平台建设, 采取多种方式打造适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空间;第三, 为班主任提供更加轻松的工作氛围, 鼓励小学班主任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行创新, 总结经验教训;最后, 在小学班主任队伍中建立多样化的学习组织, 便于班主任之间进行经验和资源的相互交流。
3.加强小学班主任自我发展意识的构建
学校层面的各种因素都属于外部因素, 小学班主任在专业知识领域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 在获得外界支持的情况下, 还需要通过自我发展意识的构建才能够实现班级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小学班主任若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则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在此意识的指导下完成工作经验的总结,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改进。
小学班主任自我发展意识的构建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人职业发展争取更大的机会, 但是, 从实践来看, 过于以个人发展为中心将偏离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方向。因此, 在班级教学管理工作中, 小学班主任应采取更加贴合实际的教学管理策略, 引导个人发展意识的构建与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要求相吻合。
4.完善小学班主任工作考核体制
首先,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制应当具备规范性、公开性特点, 只有如此, 才能够确保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其次, 在应试教育指导下的小学班主任工作考核体制的基础上, 增加以师德、德育、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行为辅导等多项内容, 实现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第三, 学校方面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考核结果与工资待遇方面建立关系, 通过利益的驱使, 提高小学班主任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科学管理;最后, 将班主任工作纳入职称评定考核范围之内, 在职称评定过程中, 优先考虑考核评价结果优异的班主任。
5.建立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家长间的沟通渠道
小学班主任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不只是局限与校园范围之内, 对于学生在校园内的各种表现, 小学班主任还会与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 因此, 小学班主任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在传统教学管理方法中, 小学班主任会采取电话沟通、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但是, 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却并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随着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 学生家长成为提高班级教学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 小学班主任应创新沟通方式, 构建更加便捷、有效的沟通渠道, 提高班级教学管理效果, 具体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 采取与小学生相适应的亲子主题会的形式, 为小学生和家长创造一起学习、娱乐的机会, 通过这种更加轻松的氛围, 获得家长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
第二, 成立家长委员会, 为家长提供个人意见和建议反馈的平台, 并通过家长委员会协调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减轻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联系方面的压力。
第三, 改变传统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封闭式”管理理念, 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日常班级教学管理工作中, 针对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找到更加科学的解决策略。
三.总结
尽管, 小学阶段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 但是, 这也恰恰说明了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性, 在此过程中,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班主任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无关系。所以, 小学班主任应转变传统教学管理理念, 加强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指导的现代班级教学管理创新,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 有效利用内、外因素, 在实现班级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班主任工作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J].吴开源.才智. (29)
[2]小学班主任工作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J].张洪霞, 陈晓旭.科技创新导报. (12)
[3]浅谈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J].刘红娟.中国校外教育.2015 (12)
对策及优化路径 篇6
关键词:学习方式优化 要素分析 实施路径
随着新课改实施的逐步深入,英语课程改革也在持续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只有构建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模式,才能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对初中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是非常迫切的,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初中英语学习方式优化的要素分析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种行为共同构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要优化初中英语学习方式,就要从这两个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和学生出发,进行内在分析。
1.学生要素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素的分析将结合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行为以及学习角色而展开。
(1)学生的学习理念 目前,有不少学生在对英语学习的认知方面,存在着偏差,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与此同时,初中生的情绪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的现象是:不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方式单一。
(2)学生的学习行为 目前存在于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学习行为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师生之间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种关系势必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热情。
(3)学生的学习角色 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然而目前的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权威,学生往往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平等交流,才能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
2.教师要素分析
新课改旨在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改变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是由于“所有改革,改变了课程的标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不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不改变课堂教学单调落后的现状,整个教育改革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因此,亟待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并创设条件和情景,使学生通过交流、体验、合作、讨论和探究真正掌握英语。
可见,教师只有更新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协调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真正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
二、初中英语学习方式优化的实施路径
要想实现初中英语学习方式优化,最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将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本文提出以下实施路径:
1.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让学生在英语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机会主动地建构知识,从而全面和谐的发展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提升其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
2.教学组织彰显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精心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姿态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学习乐趣。例如笔者在“8B Unit 3 Online Travel”的教学中,大胆地将“权力”下放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学习,并预先布置以下的思考问题:(1)“Online Travel”所属这一单元的学习具体目标是什么? (2)在这一单元中,有哪几部分内容是围绕这个目标而设立的? (3)老师对这些内容进行怎样的讲解,才能使我更加感兴趣? (4)我将分哪几个步骤进行学习,才能达到这一学习目标? (5)我打算在以上几个步骤上如何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 (6)学习时,如果遇到困难,我怎么解决? (7)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哪些问题我自己不能解决?
这样,学生的“自主”权得到充分的体现。合理安排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中达到优化的效果。
3.学习评价模式实现以生为本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的弱点在于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而基于学习方式优化的英语评价模式则更应遵循评价的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和情感性原则,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英语学习评价,并努力使英语学习评价充满人文关怀。笔者在初中英语学习评价中,在学习成绩标准之外,还引入了其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评价目标。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使学生能够感知英语学习的乐趣,进一步优化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三、结束语
结合初中英语新课改的要求,只有构建契合学生实际特点与需求的学习体系,才能进一步促进教与学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从而解决传统授课模式中教与学的矛盾。本文提倡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主观性,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嵇敏 初中英语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恩大 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第二辑总第21[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4-5
对策及优化路径 篇7
关键词:结构化面试,困境,优化路径
1 结构化面试在我国的发展
结构化面试 (Structured Interviews) , 也称标准化面试, 是根据已经制定的评价指标, 运用特定的问题、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严格遵循特定程序, 通过评委与应聘者面对面交流, 对应聘者进行评价的标准化过程。结构化面试的结构化主要指的是内容、评价和程序三方面的结构化, 其具体包含如下特征: (1) 测评要素 (内容) 结构化———根据工作岗位分析, 确定测评要素, 并对各要素分配相应权重; (2) 评分标准 (评价) 结构化———根据每一测评要素的谈话题目, 给出参考答案, 供评委评分时参考; (3) 面试流程及时间安排 (程序) 结构化———面试前, 对所有问题都事先明确提问顺序及时间分配。结构化面试以其严谨的结构化程度, 科学的测评质量, 一经适用, 就在西方社会普及发展。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结构化面试才被引入我国, 并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广泛应用于公务员的面试, 逐渐成为一种普及程度较高的面试方法。
结构化面试的发展速度较快, 根本原因是基于科学测评方法的建立使其较之其他的面试方法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 从而使其在面试领域一枝独秀。
结构化面试以其自身的优势越来越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但在最近的发展过程中, 结构化面试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 亟待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不断优化结构化面试。
2 结构化面试适用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分析
虽然结构化面试在面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可以排除其他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尽可能以科学性的态度选拔面试者, 充分保证面试者以能力取胜, 并最大限度的保证面试过程的公平公正。但是, 在实践中, 随着结构化面试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 结构化面试也随着出现一些困境, 值得深思。下文主要从结构化面试的面试题目、考官队伍、理论研究三个方面来探讨结构化面试出现的困境。
2.1 命题结构过于单一, 结构化面试题目针对性较弱
(1) 结构化面试的许多题目未进行详尽的岗位分析。结构化面试的科学性源自于详尽的岗位分析, 然后综合岗位分析归纳总结招聘具体要求, 最后设计结构化面试的题目。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大多数招聘单位在进行结构化面试的过程中, 对于岗位分析的重视程度较低。招聘单位要么将面试题目外包, 且提供岗位分析报告;要么自行设计面试题目, 却只偏重理论, 忽视实际岗位调查。在公务员面试过程中此种情况尤甚:将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基本固化为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八个方面, 未对招聘岗位进行科学分析设计合理的测评要素。
因此, 轻视岗位分析导致结构化面试题目设计过程中科学性降低, 命题结构单一。主要偏重于几个固定的测评要素进行考察, 面试题目针对性偏差, 脱离招聘岗位实际需求。再加上现在面试培训结构日益增多, 针对理论性的结构化面试题目相应培训更容易导致面试选择失真。
(2) 结构化面试考察的范围大体分为七类, 但是在目前的结构化面试过程中, 有一部分题目考察已经走到了尽头。
可以看到, 结构化面试在适用中不仅测评要素基本固化, 问题类型和考察范围也基本固定, 题型大致分为如下七类:背景性问题、知识性问题、思维性问题、经验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压力性问题和行为性问题。同时由于新题型的开发速度较慢, 已经固化的几种题目类型尤其是知识性和经验性的题目类型的考察方法和角度基本已经穷尽。从而导致在实际面试过程中, 由于缺少新颖的考察题目, 考察结果不尽理想, 最终选定的应聘人员在工作中却不符合岗位要求。
此外, 固化考察题目的出现也导致培训机构在进行相应的培训时有明确的针对性。为应对结构化面试而出现的培训结构数不胜数, 接受过培训的面试人员会在面试过程中巧妙的隐藏自己的缺点, 凸显自己的优点, 容易诱导面试官做出有失偏颇的选择。
2.2 考官队伍组成不够科学, 部分考官专业化水平较低
基于结构化面试在面试程序、面试问题等方面的结构化特性, 考官成为影响结构化面试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考官的综合素质和自身的面试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决定面试者成绩的关键, 具备丰富面试经验和良好掌控力的考官成为结构化面试的首选。
但是在结构化面试的实际操作中, 因为考官方面的原因而导致面试陷入困境也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现象。首先因为结构化面试是一种对科学性和精细性要求比较高的面试形式, 理论上虽然要求结构化面试要全力保证其客观性, 但是实践中结构化面试也是在人为主导的程序下进行的, 因此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就会拥有较大的主观性, 容易在面试过程中出现自我效应、晕轮效应、首因 (近因) 效应等面试误区, 使结构化面试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客观性;其次在进行结构化面试的过程中, 面试官的专业素养决定着面试的质量, 但是在目前的结构化面试中出现了缺乏一线经验的考官当主考官的情况, 招聘单位大部分面试会安排单位的领导人员当面试主考官, 而这些领导恰又缺乏一线的经验, 在面试中很难准确把握到应聘者和面试题目的契合点, 并且因为缺乏结构化面试的专业经验, 面试官对于自己本身如何在结构化的框架内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克服评分的主观性并最大限度减少各种认知偏差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最后, 还是面试培训给考官带来的面试难题, 由于针对结构化面试的培训日益增多, 考生的面试经验增多, 临场发挥能力提升, 在实际面试过程中, 缺乏专业素质的考官就只能听其言而不能观其行, 因此容易受到应试者言语表达能力等要素的影响, 从而对所要考察的测评要素带来“污染”, 或者导致对一些测评要素 (例如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等) 的评价不同程度地“失效”。
2.3 结构化面试理论研究进展缓慢, 科学性分析数据较少
从结构化面试开始传入我国截止到现在, 国内对于结构化面试的理论研究还基本处于基础阶段。在中国知网以结构化面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在CSSCI期刊目录下的搜索结果只有308条, 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以结构化面试的效度和信度、结构化面试的模型应用等理论层面上的研究, 理论性、介绍性的研究成果占多数, 而真正立足于结构化面试实践的研究却很少见, 因此导致基于理论层面上的实证性研究成果较少。此外, 在结构化面试中, 命题技术、试题质量分析技术、题库技术是支撑其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三项技术, 但是理论基础建设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评分误差控制技术的应用还远未普及, 建立题库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 对新题型开发的力度也还不够。总而言之, 结构化面试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尤其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3 结构化面试的优化路径分析
3.1 科学界定结构化面试的测评要素, 采取多样化题目结构
结构化面试的科学性来源于其测评要素制定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在结构化面试进行命题的过程中, 进行深入的岗位分析, 制定具备良好信度和效度的面试问题, 与其他面试方法合理结合, 形成多样化的题目结构。
3.1.1 详尽岗位分析, 精细测评要素
岗位分析是结构化面试的基础, 高质量的岗位分析能够为制定面试题目提供良好的保证。在进行岗位分析的过程中, 要始终深入招聘岗位的实际环境中, 按照岗位的实际要求制定测评要素, 灵活多变, 因地制宜, 主要根据岗位职责、岗位素质模式、岗位软性能力要求、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该职位要求的特殊能力等, 科学界定测评要素。此外, 不仅要关注招聘岗位本身的要求, 而且还要联系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要素, 制定全方面的测评要素。
3.1.2 题目设计紧靠测评要素, 锚定与测评要素相关的题目类型
在进行结构化面试的题目设计过程中, 要通过岗位分析来确定评价目标、测评要素、要素权重和命题要求, 切实提高面试试题的针对性和工作关联度。此外, 还要确保面试问题的设计, 除了符合测评要素的要求之外, 还必须能够对应聘者进行一个全方面的素质考察, 要保证面试题目类型的设计与测评要素锚定的同时, 还要不仅能够考察到应聘者良好的工作能力, 还能够深入挖掘应聘者良好的心理等素质。
3.1.3 合理结合其他面试题目类型, 合理化题目结构
结构化面试的题目目前已经基本固化成几种类型, 为有效地应对目前已经程序化的结构化面试培训, 结构化面试必须与其他类型的面试形式相结合, 可采用以结构化面试为主、其他面试方式为辅的形式。在采用结构化面试的形式, 同时将演讲、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文本框处理等因素吸收到结构化面试的命题中。同时, 也应进一步优化结构化面试的类型, 尤其是行为描述性题目和情景面试题目。
3.1.4 合理设置面试问题顺序, 充分发掘面试者潜能
问题的结构化是结构化面试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在进行结构化面试过程中, 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循序渐进, 保证面试者能够跟随进行面试问题层层深入, 良好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 可以依据与应聘岗位职责的关联度合理安排问题的提问顺序。按照先熟悉后生疏, 先具体后抽象, 先微观后宏观的原则, 排列出如下的问题顺序:导入性、行为性、情境性、智能性、意愿性问题。
3.2 加强考官队伍建设, 趋向建立考官资格审查制度
考官是结构化面试的关键因素, 在进行结构化面试的期间, 考官尤其是主考官掌握着面试的流程和节奏。倾听考生回答, 做出自己的判断, 考官尤其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才能在面试过程中给出合理的评价, 才能进一步减少由于主观因素干扰导致结果不公平而引起的法律纠纷等问题。
3.2.1 全面进行考官培训, 综合提升考官素质与技能
结构化面试的考官不仅要了解结构化面试的科学原理, 而且要因地适宜, 在面试之前了解每一个招聘岗位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测评要素, 深入实际考察每一测评要素的具体要求, 深入了解不同组织不同的文化背景、战略目标、工作环境等, 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此外, 还要对面试过程中的技巧问题进行培训, 提高面试过程的科学性, 要训练考官的面试提问技巧、倾听技巧、阅读技巧等, 提高考官对于整个面试过程的组织掌控力。
3.2.2 加强面试考官制度化、常规化培训
考官的培训不仅仅只是在面试之前一蹴而就的, 而更应该是形成一种制度化、常规化的流程。随着针对结构化面试的培训越来越多, 考生在结构化面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显露出培训痕迹, 而考官要对众多的面试者进行良好分辨, 避免因培训给予面试造成的污染和干扰, 就必须要有经常化的培训, 形成良好的面试考察技能。同时, 为了让考官获得更全面的面试知识, 只靠面试前的快速培训也是完不成的, 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贯穿进制度化培训, 培养良好的业务习惯。
3.2.3 着重锻炼倾听的技巧, 克服主观性
结构化面试题目的固定性和顺序性, 决定考官在面试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抓取考生回答的重点, 克服自己主观判断, 尽力保持面试的客观性。考官要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 全面听取考生的回答, 而不是断章取义。对于考生的回答, 要做到不争论、不妄评, 只看考生回答是否符合测评要素, 要时刻牢记是在测评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人才选拔工作。
3.2.4 逐步建立考官资格审查制度, 保持考官队伍的高素质性
结构化面试的科学性就在于其测评要素精细性、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而考官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干扰因素。因此要趋向建立一种良好的资格审查制度, 以便于保持考官队伍的高素质性。
3.3 开拓结构化面试的科学研究途径, 丰富结构化面试的人才储备
为弥补我国结构化面试研究薄弱的缺点, 有必要通过各种政策支持手段发展结构化面试的研究, 大力推动结构化面试的进程。
3.3.1 首先要针对结构化面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进行研究
结构化面试收到大力追捧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因此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结构化面试的这些特征。通过全方位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结构化面试的科学性, 对测评要素、要素权重、问题设计进行科学分析, 力求将结构化面试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
3.3.2 注重模型的引入, 不断提升结构化面试的科学性
在结构化面试的发展过程中, 随之带动一些契合的模型的发展。在我国进行结构化面试理论研究过程中, 注重对这些模型进行研究, 有利于帮助提高结构化面试的科学性, 进一步完善结构化面试。比如引入胜任素质模型和胜任特征模型 (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组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 和人———职———组织模型 (兼顾职位胜任力特征和核心的组织特征) , 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化面试测评要素的筛选和面试题目的编写, 使题目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使结构化面试更好适应组织的发展。
3.3.3 注重对结构化面试环境建设, 提高面试的科学性
实践考察的结果反映, 结构化面试的实测环境越接近现实生活环境, 结构化面试的准确度越高。因此在进行结构化面试的研究中, 要进一步对结构化面试实测环境条件进行研究, 注重选择合适实测环境的条件, 提高考试结构的真实性。
3.3.4 在高校建立相关专业, 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结构化面试相关专业属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目前在各大高校都在逐渐建立相关专业的前提下, 尤其是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 要摒弃以往结构化面试笼统的隶属于人力资源课程的局面。不仅仅只是简要介绍结构化面试的相关知识, 还要进行相关详细的专业课程介绍, 逐步培养高素质的结构化面试人才。
4 结语
结构化面试在我国的发展仅仅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但已经成为最常用的面试方法, 尤其是在公务员面试中更为普及。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是在科学性和精细性基础上建立的结构化面试, 在未来仍将会成为我国面试领域最重要的面试方法, 因此克服结构化面试现有的困境, 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精细结构化面试测评要素, 开拓结构化面试题目类型, 进一步开展结构化面试专业素质人才的储备工作, 才是结构化面试能够进一步稳固发展的良策。
参考文献
[1]程淮江.结构化面试中的问题及优化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2, (9) .
[2]邢占军, 徐运国.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策略[J].应用研究, 2009, (3) .
[3]白璐.浅析结构化面试[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3) .
[4]王建.结构化面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企业导报, 2011, (15) .
对策及优化路径 篇8
关键词:农村,能源,生物质能,太阳能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逐年提高,我国农村居民能源消费在总量上已得到基本满足,但结构亟待优化。以河北省为例,目前农村能源消费以炊事和采暖为主要用途,能源品种以煤、电、液化气为主,新型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仅为5%(见图1),这种结构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全省仅农村家庭年耗煤就达4 000万吨,农村散烧原煤占全社会耗煤量的11.9%,对3项污染物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烟尘23.9%、二氧化硫16.9%和氮氧化物4.9%,其中农村冬季取暖一年要消耗3 000万吨煤,比全省所有电厂排放的污染物还要多。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已成为河北省下一步治污的重点。为此,我们于2014年暑期赴内丘、临城、平山、阜平等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北省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路径与对策。
一、将生物质能置于农村新能源的首要地位
生物质能是国际上新能源革命的引领者,是全球唯一能大规模替代石油燃料的能源产品,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形成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布局。并且,生物质能是唯一与“三农”有直接联系的能源,符合农村资源条件和用能结构分散的特征,而且是现代农业的新生长点,是实现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改善农村生活面貌、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载体,其综合效益是其他新能源所无法比拟的。多位院士呼吁在我国建立“绿色三田”———绿色煤田、绿色油田和绿色气田,这是百年大计。
在我国,生物质能长期以来被边缘化,除了主观认识上的误区之外,很大程度上在于体制掣肘。近五年来,风电、光伏发电等成倍增长甚至陷入新一轮产能过剩局面,而生物质能源发展却严重滞后。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中,只有生物质发电和生物柴油完成了既定目标,沼气利用量只完成了大约2/3,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只完成了1/2,非粮燃料乙醇则仅完成了既定目标的10%左右1。形成这种巨大反差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太阳能和风电的主要依托是钢铁、机械、新材料等工业,其发展能立竿见影地增加地方财税收入,而生物质能源的主要依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其链条复杂烦琐,对地方财税收入增长的拉动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切实推动生物质能的发展,除了开展对生物质能本身的认知性革命之外,还要求各级政府官员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6.8%,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秸秆露天焚烧、乱堆乱放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要达到国家提出的“到2015年底秸秆利用达到95%以上”的硬性要求,必须大力推进秸秆的能源化利用。河北省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林业等“三废”资源量约有3 000万吨,但2013年,秸秆能源化利用率只有4.6%,特别是在产棉区,棉花秆并无其他用途。如果能将剩余秸秆进行能源化利用,则可起到节能减排、防止秸秆焚烧的双重效果。据测算,将秸秆成型燃料与生物质取暖炉相配合,2吨秸秆燃料热量可抵1吨标准煤。如果能在全省推广,全省每年可得到3 000万吨以上的秸秆生物质燃料,可以替代1 500万吨标准煤,同时烟尘量、二氧化硫减排超过九成,由于实现了变废为宝,农民燃料支出也将大大减少。秸秆生物质燃料还可以向城市延伸,替代城市中小锅炉燃煤,这在曲周县已经实现。同时,河北省去年立项建设的33处秸秆联户沼气站全部建成后,年消耗秸秆12万吨,可节约标煤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二氧化硫331吨。
根据实地调研,发展生物质能源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
生物质能的大规模应用关系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是一项巨大的战略性系统工程。要尽早启动生物质能潜力调查,在资源评价和环境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引导生物质能产业有序健康发展。一是以各地的现有资源和技术为基础,明确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趋势和发展的方向,量化目标;二是细化规划目标,分步骤实施,分阶段验收,持续而系统地落实既定目标的完成进度,可以采用一把手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做好具体规划的落实,防止将规划目标束之高阁。项目完成投入使用后,进行长期的监测,完善影响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二)建立完整的专业化原料收集、运输、储存及供应体系
农林生物质原料具有分散性和季节性特点,原料收集主要依靠人工和小型机械。目前,机器投入、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叠加,造成“从地头到厂里”的收购成本过高,成为制约生物质能源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有如下方案:一是推广成安县“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秸秆回收者和清运者,将政府在禁烧秸秆监管上的投入用来扶持秸秆回收,从而变堵为疏,调动广大农民和地方政府参与秸秆清运的积极性。二是鼓励中下游企业与当地农民和相关组织建立稳定互利的协作关系。涿州等地涌现出的秸秆经纪人,就是很好的模式。调研发现,大部分农户更希望使用置换的方式获得新能源。内丘县岗底村秸秆气化站以一定比例(0.7公斤柴禾兑换1立方米燃气)进行新能源置换,受到农民欢迎,用户主动把秸秆交到气站进行置换。这种方式在保障原材料供应的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完善农村新能源产业化与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农村新能源技术管理与服务支撑体系比较薄弱,缺乏规范的计量标准,缺乏统一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售后服务与管理体系。大型沼气工程和生物质集中气化工程绝大部分由政府集体所有,运营效率不高,运营能力薄弱。鉴于此,应鼓励各地区建立农村新能源服务站,开发农村能源信息系统,提供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可根据实际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比如依托各生产商和经销商成立农村新能源服务公司,与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相结合,提高运营效率,完善日常维修服务体系,做到“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不出乡”,确保新能源产品安全可靠运行。
(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生物质能源经济效益
相对于户用沼气来说,大型联户沼气能常年稳定供气,更好地解决了后续管护服务问题,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然而,调研发现,目前联户沼气站大多处于经营亏损状态,重要原因在于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沼渣、沼液等副产品未能得到综合利用。例如,保定望都县柳陀村沼气站由于没有固液分离机,每天排出近4亿吨的沼渣、沼液白白浪费。由于沼渣、沼液的国家标准仍处于缺失状态,建议先由省市自行制定出台沼液沼渣的商品化利用标准。同时,将固液分离机、沼肥加工设备等纳入农机补贴目录。
(五)建立生物质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支持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政策,但现有政策门槛过高,力度不及风能、太阳能。比如,秸秆利用项目可获得财政部补贴的标准为:企业注册资金1 000万元,年利用秸秆1万吨;农业部门对秸秆收储也有补贴政策,但要求收储点必须达到6万吨。从事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一般达不到补贴标准。鉴于此,在财税激励政策上要分层设计,更加细化,更加照顾中小企业。
加大对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比例。生物质气化站的前期投入较大,大型沼气站的修建一般花费在200万~300万元,例如,内丘县岗底村秸秆气化站两期共投入390万元。按照现有政策,中央仅补助总投资的30%,剩余70%来自地方配套和自筹资金。由于政府支持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等情况时有发生,导致村集体或企业建设投资成本加大,这是阻碍新能源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国家提高对联户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站的补助标准,省市支持资金要确保足额到位;同时参照农机补贴,将联户沼气所需沼气提纯、压缩设备、发电机纳入补贴目录。
整合部门资源,增强各项政策的衔接性和配套性。比如,将联户沼气工程纳入用地规划,优先安排,在农村新建住宅中配套建设联户沼气工程。德国农民建设沼气工程可得到沼气协会从技术咨询到贷款担保的一系列服务,与沼气协会订有协议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分别提供贷款和保险。我省也应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调配资源的杠杆作用,通过小额贷款及优惠政策支持农村新能源建设。
(六)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在我国的生物质能源投资领域,投资主体相对单一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由于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初期,投入大、风险高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家及省级政府投入的专项基金往往优先给予具有垄断优势的国有企业,使民营投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挤。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资金,特别是吸引民营资本进入,以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制约问题;同时,若要实现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要解决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加强太阳能的推广利用
除了生物质能源外,太阳能是目前适合在河北省农村推广的另一种新能源。河北省位于北纬36°5'至42°37',气候分区属于二三类地区,太阳能储存较丰富,年辐射总量为5 900兆焦耳/平方米,全年平均日照数为2 800~3 000小时,日照率为50%~70%。目前农村应用最广泛的是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用于洗浴,而占用能比例60%以上的冬季取暖仍普遍采用煤炉、火炕、“土暖气”等传统方式。而一种融合太阳能光热与采暖炉技术的采暖装置———太阳能暖房(简称太阳房)的研制成功,有望掀起一场农村采暖革命。
我们在临城县调研时了解到,河北维克莱恩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业太阳能供暖成套装备生产厂家,它研制的被动式太阳房成套装备,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箱、辅助能源(采暖炉)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室内地暖及室内保温系统组成,在不显著增加造价的前提下,节能率达70%以上。以100平米工程为例,每年可节约采暖用煤3.28吨,四季炊事、洗浴用热水节约用煤3.12吨,合计节煤6.4吨。全省1 079万户农户若有10%采用这种设备,则每年至少可以节煤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 79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5.87万吨、氮氧化物排放5.11万吨、粉尘44.9吨,炉渣198.7万吨。这一设备冬季运行成本每百平米每天仅需2元钱,而且一次性投资多年受益,从技术和经济角度都具有推广的可行性。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利用新民居建设等契机大规模推广太阳房,将是一项利国利民之举。
太阳房推广的最大障碍是初装成本相对较高,接近4万元。北京已出台政策,对农村太阳房政府补助2.6万元左右。我省应结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样板村范围,通过示范带动效应加速太阳房的推广和普及。
三、洁净煤推广和“去煤化”应并行不悖
关于农村能源清洁利用,目前大致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是推广优质低硫煤,代替劣质散煤和蜂窝煤;二是“去煤化”,通过发展现代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我们认为,根据“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十六字方针,两条路线是并行不悖的。
“煤改气”工程、集中供热、电能替代等措施都不适合农村的自然条件,考虑到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推广优质低硫煤,代替劣质散煤和蜂窝煤,仍是治理农村空气污染的重要手段。目前石家庄已有52个村庄3.4万农户率先使用低硫型煤,每年消耗燃煤16.1万吨。如果这些村庄全部用上低硫型煤,全市PM10、PM2.5和SO2年均浓度可以分别下降0.8%、1.4%和1.9%。如果低硫煤推广到全市4 500个村庄,空气质量必将有一个大的改观。
但是,在劣质煤仍具有价格优势的背景下,推广洁净煤必须依靠政府补贴。若补贴过少,难以调动农民使用低硫煤的积极性;若全价补贴,又会给财政带来巨大负担。目前劣质煤价格每吨仅200多元,而石家庄洁净煤每吨指导价880元,使用洁净煤每吨补贴360元。按照今年推广380万吨低硫煤的任务,需向农户发放补贴13.68亿元,占去年全市财政收入的2.1%。石家庄城区周边大约有900多个村,燃煤需求约121万吨;如果全市4 500个村庄都用洁净煤,需要605万吨,分别需发放补贴近4.36亿元、21.8亿元,财政将不堪重负。
考虑到我国新《环境保护法》明年开始执行,环境税方案也已上报国务院,节能减排更加重要。配合推广使用洁净煤,加快生产洁净煤也应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洁净煤技术包括多种常规技术、高新技术,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学科的技术群,已成为当前国际能源环境高技术竞争的重要领域。我省应以治理空气污染为契机,打造中国北方洁净煤技术开发应用基地。首先,协调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及环保部门,制定洁净煤发展计划,进行统一布局和管理;在国家洁净煤技术标准未出台之前,研究制定我省《低硫散煤及制品标准》;同时确定非洁净煤设备的强制性淘汰时间表。其次,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低硫煤生产企业,扶持洁净煤技术、专有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洁净煤技术开发中心,降低生产成本;改变中小企业作坊式生产,工艺流程不规范,产品质量波动大的状况。
当然,从技术路线上分析,洁净煤只是一种过渡,采用补贴方式推广洁净煤是不可持续的,对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其他替代能源也会造成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农村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2014年河北省煤炭消费量要比2012年净削减1 500万吨,到2017年京津冀地区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在煤炭总量控制前提下,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能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必由之路。通过发展农村新能源,不但以较低成本满足农民能源需求,而且通过分布式能源建设,使广大农户从能源消费者向能源生产者转变,并从能源产业链某些环节获得收益,这样,农村能源革命才有动力,才会成功。
参考文献
[1]姜美竹,职菲.低碳经济下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9.
[2]章永洁,蒋建云,叶建东,等.京津冀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分析及燃煤减量与替代对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4,(7):39-43.
对策及优化路径 篇9
1 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主流思想易影响
网络化和数据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思想容易受影响。当今社会最不缺少的就是信息,在互联网的时代中更是如此。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一些非社会主义思想、反共产党思想、反社会主义思想在网络中迅速传播。这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巨大冲击与挑战。网络化和数据化的背景下,公民的言论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共享性。大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很难认识社会的本质,对于网络上不良言论信息很难去分辨对错真假。长期下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会受到影响。网络上的色情淫秽、暴力文化、拜金主义一系列浅薄的时尚自由的价值观必然会影响大学生主流思想,甚至会造成大学生人生信仰缺失、崇尚暴力等问题。
1.2 网络化传播欠缺职业化
网络化和数据化的背景下传统以校园、课堂为主的教育模式必然会受到挑战,这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们也产生巨大冲击和影响。高校中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们明显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他们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上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明显较网络化媒体更具有优势。但是在网络化与数据化的环境下学生即使可以通过网络筛选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来学习,但是获取信息的权威性相对于思政教育者来说较弱。虽然网络化和数据化背景下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广、更全面。但是知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不免会受到质疑。
1.3 传播内容远离现实生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是思想层面的,受众看不见摸不着,具有虚无缥缈的特点。网络化数据化的背景下我们无法控制大学生们选择的信息。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着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刻板、枯燥、教条式的印象。传播内容上都是远离现实,虚无缥缈的。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抽象,单调,过分强调“宣传”。如果传播内容上不能引起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那么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化、数据化教学都不能达到效果。甚至会出现大学生不愿参与政治讨论、不相信我们的宣传工作等。
2 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的优化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力。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网络化、数据化的时代信息交叉复杂,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易影响大学生主流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化传播缺少职业化和专业化,可阅读的信息权威度降低;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远离现实生活。因此可以采用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形式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具体提出如下几点优化路径:
2.1 树立高校网络化思想阵地建设意识
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和数据化思想阵地建设意识。(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大数据观念。学校可以将网络和日常工作数据相结合,将学校活动动态视频、照片等通过网络编辑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到学生;学校可以将优秀励志奖学金体系、贫困生补助体系、校园一卡通相结合,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2)学校通过整个社会上思政教育信息,比如教育部门、企业部门,对学生有用处的资料,并开放网络反馈平台,随时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3)学校应该通过网络平台和家长建立双向互动反馈,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和家庭共同关心学生内心精神世界,从而改善学生的一些列思想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化和数据化对大学生日常进行预测,比如学生经常使用的通讯软件、学生对学习生活工作需求、国内外大事的态度、教堂教学情绪等进行分析统计,使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了解的更加清晰,同时对于特殊学生要给与关注和安全危机的处理。
2.2 提高网络传播者职业化水平
当代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越来越给予重视。而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如何正确开展也进行不断地探索,从传统的面对面课本教学到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网络把关人的职业水平。把关人在信息传播初期具有很大作用,把关人通过自己专业职业素养选择专业的信息发布,把关人决定着网络信息传播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中选择高质量的、正确的信息传播给大学生们。而且不同的媒介在信息发布筛选的过程中应剔除不健康的、色情淫秽、暴力文化等信息,为大学生通过上网自主学习提高干净的网络环境。
2.3 实现话语转换
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理论,理论知识较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的改革。教育者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转变教学形式,不再只是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相关思想政治事件参与讨论互动、教育者可以把教学内容转换为动画片或者动漫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点击率。总之,教育者教学内容形式的改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乐趣和积极性。无论是对教育者抑或是大学生来说都是双赢。
无论是校园教学还是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都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学习思政教育文化。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应该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与信息整合,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思政教育网络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新平台,有效利用网络化的思政教育教学就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又要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一定会克服诸多困难,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祁承勇.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架构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56-59.
[2]杨茂玉,王光明,张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路径[J].中国培训,2007(06):213-215.
[3]俞师,韦霄燕.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的优化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4(08):171-174.
对策及优化路径 篇10
一、国内政务微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国内政务微博发展现状
2011年,我国政务微博从各地公安机关开始兴起,经过四年多时间的发展,我国的政务微博已经覆盖全国地域以及政府各个行政层级。2011年底我国政务微博账号超过5万个,增长率达到776%;2012年底超过17万个,增长率近250%;2013年底突破25万个,增长率达到46%。[1]截至2014年11月底,我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达到27.7万个,累计覆盖人数达43.9亿人。[2]《2015年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仅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52390个,保持稳定增长。[3]由于政务微博认证平台并不限于新浪,所以实际上政务微博数量远远不止这些。经过前三年的迅猛发展,当前政务微博已进入深入、稳定发展期(如下图1所示)。
作为政务信息公开和官民沟通互动的新方式,政务微博因其新媒体特性而具有不同于其他电子政务的鲜明特征和传播效果。
(二)政务微博存在的问题
1. 内容亟待改进
有些政务微博只是政府网站的浓缩版,照抄照搬政府网站的内容,停留在发布政务动态;还有些政务微博话题偏离政务,过于个人化,与网民的关联度不高;有些政务微博不务正业,过多的发布“心灵鸡汤”、“生活小窍门”等与政务无关的信息;还有些政务微博长期不更新,或者更新的速度太慢,缺乏时效性,成了名副其实的“僵尸微博”。本来网民关注政务微博是想得到一些最新的政务信息,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网民对政务微博失去兴趣,不想再关注,从而影响了政务微博功能的发挥。
2. 与网民互动不够充分
政务微博创造了政府与公民直接互动的便捷平台,通过政务微博,政府可以用低成本的方式与公民无缝对接,有利于拓宽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很多网民希望通过政务微博进行服务咨询,因为政务微博具有其他电子政务平台不具备的优势,网民可以通过评论、@信息、私信等多种形式与政务微博进行沟通对话。但是,不少政府部门并未重视这点,很多政务微博内容还是以信息发布为主。信息发布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只停留在发布信息,而缺少与民众互动。有些政务微博对网民的留言不闻不问,对网民的要求不理不睬,有意无意忽视了群众的需求,这样就降低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3. 文风不适应
有些政务微博就是公文的翻版,文风呆板,不接地气。还有些政务微博设置的千篇一律的自动回复,例如:“您好!您的留言已收悉,请您留下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以便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处置。感谢您的关注!”这种机械的回复影响了政府形象,而且容易引发网友的不满。还有些政务微博采取网络语言,确实比较活泼,例如“精彩洛阳”采用的甄嬛体,“这才刚刚入秋,本宫与各小主不但被这清晨的白雾欺了衣裳,还错过了流云飞鸿的时令之美,想来心中甚是愤恨。闻明儿个洛城多云转阴气温29-18℃,如此天气,各小主若能长短袖切换及时,体感还是极好的,但莫要高估了自个的‘抗冻’指数,白白负了这秋天的恩泽。”但是,有些政务微博一味为了赶时髦,过多采用网络语言,不够严肃大方,也是不符合规范。
4. 政务微博的运营投入不足
从人员来看,商业性质的微博大都由5人以上的专业团队运营维护,而政务微博一般都是工作人员身兼数职,由办公室或宣传部门的人员兼职运营。这些工作人员很大一部分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起码的媒介素养。从经费来看,中国电子政务项目长期存在有建设资金、无运维经费的现状,系统维护经费难以保障。大多数政务微博没有专项经费投入,大多数从办公经费里抽取,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二、政务微信异军突起对政务微博的影响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产品,几年间迅速发展,2015年6月底拥有6亿用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网络社交工具。与此同时,政务微信也开始快速发展。2012年8月30日,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开通公众微信,这是我国最早使用政务微信的政府部门。
《中国政务微信发展年度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政务微信数量已达40924个,与2013年的数量相比增长了10倍。[4]《2015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显示,2015年8月底,全国政府部门开通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已超过8.3万个,超过40%的国务院部委开通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信公共号的异军突起多少对政务微博产生了影响。政务微博信息存在碎片化现;政务微信信息发布具有用户导向的精确性功能,基于熟人圈的高信任感,用户认可度更高。从活跃度来看,2013年起微博用户增长率确实不如微信用户,《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底微信等用户规模在已达到5.32亿,使用率高达86.2%,居各类网络应用首位,而同年的微博用户数量增长率开始放缓。微信用户的高速增长分流了部分微博用户,与此相对应的政务微博的受众也被政务微信的受众分流。
三、政务微博发展的功能优势
(一)政务微博进入质的提升阶段
政务微博的发展不能光看数量,还需要看其发展质量,例如活跃的用户数、转发数量、原创的数量以及解决问题的数量。从数据来看,微博发展数量虽然有所放缓,但是质量在提升。
一方面微博用户数量虽然没有大幅提升,但是活跃度在提高,从微博公司的营利情况能略见一斑。新浪旗下的微博公司2015年第二季度广告和营销营收879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2015年6月的月活跃用户数(MAU)为2.12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6%;[6]另一方面,政务微博质量在不断提升。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政务微博年发布量达1782.3万余条,同比增长20.1%,转发评论量达2.3亿条,同比增长17.5%。[7]2015年政务微博发博量达到2.5亿,阅读量达到1117亿。2014年,我国政务微信公众账号17217个,推送微信文章达1200余万次,累计阅读量超过15.3亿次。[8]从数据来看,政务微博总数、发布信息数量远远超过政务微信,质量也并不比政务微信低,主要体现在评论转发比、原创微博量的增长。
(二)政务微博具有独特优势
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提出了新闻发布的“黄金4小时”原则。强调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声和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与传统的政府门户网站的严格审批把关不同,政务微博更强调时效性。一些优秀的政务微博时刻关注舆论动向,及时处理突发舆情,赢得了网民的好评。例如,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建立起“北京蓝”热点警情事件当日通报机制,截止到2015年4月16日,其发布的“北京蓝”警情通报微博共48条,转评赞总数超过45万。还有的政务微博尝试通过辟谣等方式净化网络空间,例如,“@南京发布”、“@江宁公安在线”、“@平安北京”等政务微博,面对网络谣言时都能迅速回应,大大消除了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
(三)政务微信不能取代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功能有所区别,不可替代。微博是草根网民围观和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其价值还在继续增强。政务微博是相对开放“公共领域”,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微博平台会急剧升温,成为最权威、最快捷的信息发布平台,时效性往往比专业媒体更快一步,成为信息流通的主要平台,有利于形成公共舆论。例如,漳州古雷PX石化项目爆炸发生后,@漳州消防接警一小时内就在微博全方位介绍救援部署情况,并连续56小时进行直播,对救援进展滚动发布,有利于稳定民心和引导舆论。政务微博有利于提升信息透明度,而且这种开放性有利于清理谣言。例如,浙江则开通媒体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由网信办、公安厅等部门联合35家单位参与,一年来辟谣超过2000条。[5]
微信是社交平台,便于加强“强关系”,但是也存在短板。政务微信的缺乏公共性,粉丝之间如果没有“互粉”则看不到对方,不能互动,无法形成舆论场。从媒体发展史来看,一种新的媒体出现并不代表就媒体消亡,政务微信和政务微博完全可以错位发展,互相补充。
四、对政务微博优化路径的思考
(一)发布内容紧扣政务和民生
在微博平台上,信息内容的把关权直接掌握在政府手中,但由于政府本身不是新闻传媒专业机构,工作人员普遍缺少媒介素养,而微博的强自媒体特性又增大了政府的信息把关难度。政务微博要突出“政务”特色,及时将政务信息向广大网民公布。应当将有关民生的内容放在微博内容的主体地位,将改善民生作为政务微博的中心任务,精选关乎民生的小而意义重大的事情作为微博发布的内容。此外,处理危机事件是政务微博发挥作用的重要契机。危机事件的突发性,非常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政府在迅速做出摆脱危机的决策的同时,必须要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告知公众危机信息,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消除公众恐慌,努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使得政务微博成为突发事件中危机公关的“标配”。
(二)语言风格平实活泼
在政务微博中使用的语言要平实活泼,避免公文语言的大量出现引起网民的反感,还可以适度借鉴网络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话语来与网民沟通,甚至在事件的发布上进行一些艺术化的加工,借鉴文学手法,不失为一种可以使微博更拉近政府与人民距离的方法。政务微博的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并在微博内容中适当予以体现,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微博的可读性,更有利于政府掌握社会发展动向,引领社会发展潮流。
(三)推动“政务O2O”发展
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在《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2014)》提出要开启“政务O2O”时代。这个提法很有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政务微博发展要有“互联网+政务”的思维,针对线上线下缺乏互动的问题,强化政务微博的服务功能,提升线上线下的联动,使线上互动与线下办事无缝对接。政务微博不能满足于有多少粉丝,应该向“能替网民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提供优质服务”转型。
首先,重视与网民的互动。应当增多对网民有效评论的回复微博数量,避免微博成为面子工程,并对网民提出的意见进行跟进,重视微博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实现线上线下政府各部门的“府际联动”。政务微博目前大多交由宣传部门进行管理,而网民的诉求大多需要其他政府部门才能解决,因此,政务微博主管部门应当与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对接,形成从接收意见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协同机制,共同努力解决网民的诉求;最后,要利用其舆论场的作用,多听取网民的意见、呼声。在重大政策出台之前,不妨在政务微博上征求意见,吸纳人民智慧,避免闭门决策,减小政策制定的社会成本,使得微博成为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又一途径。
(四)规范政务微博管理
早在2009年,英国政府出版《微博使用指南》,就如何使用微博对官员进行指导。美国政府推行的《政府开放令》,出台了使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的规定。国内一些城市也尝试出台规范政务微博的相应法规,例如《无锡市政务微博管理办法》、《天津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管理办法(试行)》等。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政务微博也要依法运营管理,成为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政务微博的规范管理,还要进一步提升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使政府官员了解新媒体的传播方法和技巧,接受专业化的媒介培训,避免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出现言论失当,更不能采取隐瞒和封杀等错误做法;应多发微博多与公众互动,在自身实践中摸索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新媒体媒介素养。
摘要:随着政务微信的兴起,有人认为政务微博衰退甚至将走向消亡。本文认为,由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政务微博具有独特的优势,正进入质的提升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构建互联网+政务的服务模式,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政务微博,问题,发展对策
注释
1[1]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2012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2013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
2[2]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2014)[EB/OL].2014-12.
3[3]桂杰.2015年政务微博发博量达到2.5亿条[EB/OL].中青在线,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6-01/22/conten t_12106012.htm.
4[4]中国政务微信发展年度分析报告在京发布[EB/OL].htt 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507/t20150718_288181.html.
5[5]新浪网.微博发布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EB/OL].http://stock.hexun.com/2015-08-19/178434423.html.
6[6]新华网.2014年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2/25/c_1113781094_2.htm.
7[7]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2014)[EB/OL].2014-12.
对策及优化路径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现实困境 优化路径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小学生初步形成语文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语文的学科地位,并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使学生充分吸收语文知识,形成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同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也促进了国内各类学校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学生最初接触语文的阶段,因此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形成有着引导作用,同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与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认识、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及学习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优化,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困境
2.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不起应有的重视,习惯性的将学生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客体,因此,“大面积课堂灌输”的教学方法依旧占据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差异性较差,不能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对其进行指导,因材施教就更加无从谈起,并且这种教学方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其次,对于学生的各种意见与建议,教师不能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吸取,从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得到有效的改进,大部分学校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也不完善。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一些灵活性、开放性问题不予解答,而这些问题恰恰可能是学生经过思考形成的,如此一来,必然不利于学生活跃思维。
2.2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死板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死板的现象比较普遍。通常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会在尊重最新教材的基础上,将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融合,这必然就掺杂了一些以往比较陈旧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与当前的教学大纲可能出现偏离,甚至可能是错误性的,这必然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次,教师在课前对语文课程进行备课,将课堂需要讲解的课文、生字、课后问题等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并制定几个问题准备课堂提问,然后在课堂上依照备课内容与步骤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课后依照教学大纲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这种模式循环往复,既没有课堂活动,又没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从而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路径
3.1提倡主体间性教学
主体间又被称作主体际,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间超越了以往主体与客体的传统模式的窠臼,构建了“主体—主体”以及“主体—中介—主体”的对等交往的结构模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倡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改变“大面积课堂灌输”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各自特点进行对应的指导,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其次,学校及教师需要完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对语文教学的质量及效率进行反馈,包括教师反馈及学生反馈,从而使学生的正确想法与意见得到充分的尊重。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相关问题需要进行详细的解答,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学校与教师需要认识到,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时效性的课程,因此需要保证其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对其进行实时的更新。因此,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当前的教材内容,摒弃陈旧的教学经验及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效性,避免将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掺杂到教学内容中。其次,教师需要将一些课外的相关材料、内容与教案融合,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并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想学生布置一些灵活性与开放性较强的作业,如《翠鸟》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翠鸟的形象、《草船借箭》的课后可以要求学生看看原著等,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散思维,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3.3加快多媒体教学建设步伐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课本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现阶段,国家提倡多模态教学方式,而语文又是一项综合性与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仅仅依靠“一本课本,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不能将小学语文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需要加快多媒体教学建设。针对此,学校需要完善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施,包括多媒体设施、学校学习平台、PPT课件等,同时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多媒体的操作,从而在课堂中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
结论:现阶段,国家与社会急需大量的综合型人才,这就对国内各类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各类学校需要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并且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因此,学校及教师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提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针对其中的现实困境予以处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顾婷婷.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吴小伟. 语文教学低效的美学洞察[D].喀什师范学院,2014.
对策及优化路径 篇12
1 南京实施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战略意义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要时期,南京跨区域合作以创新合作作为“凝聚核”,既有内在机制的推动,又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首先,顺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由外延式向内生式转变,实质是实现由依赖传统要素的增长向依赖创新要素的增长转变的过程。在我国区域经济规划与政策制定中,增长极发展战略被广泛应用,其基本的理论假设是增长极的经济辐射,将形成增长极与经济腹地间的扩散效应,产生大规模的就业增长影响(Hermansen,1972;Erickon,1975)。这些思想建立在传统要素区际流动形成的空间经济联系基础上,但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掌握技术、知识等的创新人才与创新型企业,掌握核心要素,是抓住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以南京为核心的跨区域创新合作顺应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其次,实现毗邻城市间合作模式创新。当前跨区域合作研究主要从要素互补、产业转移等角度展开,但由于交通运输规模经济的实现,毗邻城市间增长溢出的主要渠道并非投入—产出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展开,而不局限于本区域,这是政府政策无力改变的事实。而创新要素尤其是创新人才、创新型企业在空间上的扩张,毗邻效应更为明显,成为核心城市对周围区域发挥辐射作用、形成增长溢出的重要渠道。创新溢出在内生增长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国内外研究多次强调[1],但创新流动的规模与影响随地理距离增加而下降,而且,对国内的影响大于国际[2,3]。因此,创新导向的南京跨区域合作,为毗邻城市间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发展路径。
第三,引领中西部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2010年6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对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是“发挥南京沿江港口、历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由此可见,南京在国家整体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南京地处我国经济重心——长三角经济区,同时是长江流域经济带重要的枢纽城市,因此其经济发展对于承东起西、促进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南京沿江向西及两翼的较大范围内无特大城市,这就决定了其在接受上海直接辐射的同时,可以向西辐射长江中上游经济区、开发内地资源和市场,具有传递辐射的功能[4];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示范作用。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有效实施,为其他城市间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展开提供经验借鉴。
2 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形成机制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形成机制在于:市场机制推动创新要素的跨区流动及创新活动空间外部性的存在,使区际创新过程中产生空间依赖,空间位置邻近的区域之间形成显著的协同发展效应。因此,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是科技—产业、区际互动发展机制的形成基础,是跨区域创新合作形成的内在机制。
2.1 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机制
从区域层面,技术创新分为内生型和外源型两类。内生型技术创新即自主创新,主要是依靠区内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创新要素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构成的区域创新网络,形成持续的新技术来源。外源型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外部技术输入,如通过技术市场交易、区际贸易及跨区投资过程实现的技术扩散。因此,区域的创新能力首先取决于创新要素禀赋条件,即使是选择技术输入型发展战略,引进技术能否转化为自身竞争力还取决于区域创新资源禀赋约束的区域创新吸收能力。
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一方面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耦合的典型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往往是创新要素集聚的区域,两者形成明显的正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行政区域中心集聚化特征,即创新要素尤其是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水平与行政区域中心性特征相耦合。南京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科教资源的集聚优势十分突出:拥有各类高校60多所,江苏进入全国前100名的15所大学中,有10所位于南京;科研院所500多家,占全省2/3以上,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军地位的电子、船舶类的大型研究所,省部级以上重点试验室等科教文化资源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就人力资源来说,拥有在校生70多万人,每年毕业大学生20多万人,各类科技人才70多万人,院士数量处于全国前列。显著的科教资源和人力资源集聚优势,是推动南京实施跨区域创新合作、形成区域创新中心的前提基础。
2.2 创新要素的空间扩散机制
创新要素的扩散特征与传统要素不同,空间取向、作用强度等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是区域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5]。创新空间扩散包含2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企业间创新溢出,二是区域间创新溢出,这两方面是内在统一的,企业间的创新溢出是区域间创新溢出的微观载体,而区域间创新溢出是空间表现。在区域系统中技术变化内生于宏观增长理论中,空间相互依赖通过要素流动、创新扩散和贸易影响技术变化和增长[6]。创新要素空间溢出效应取决于地理位置的邻近性与技术的相似性程度。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创新要素空间流动的地理约束大大降低,但大量与创新过程相关的新经济知识是难以复制的,而且不具有完全获取性。这种新知识由大量技术、组织及实践构成,其扩散要求直接接触及密集的交流。因此,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这已经由欧盟、美国等国家、地区内创新要素扩散特征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另外,创新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具有地方化特征,区际溢出是创新产出区际差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7]。
在跨区域创新合作过程中,扩散是双向的,存在重要的反馈机制,其形成依赖于创新主体间密切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直接受到空间因素的制约。这也就是知识、创新扩散往往存在明显的毗邻效应的原因,地理位置的邻近再辅以技术上的相似性,为反馈机制的形成创造了优越条件,也为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深化提供保障。
2.3 科技—产业互动发展机制
科技与产业间具有互动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科技发展是产业不断升级的保证;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不断为科技创新提出新需求。而区域的科教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区域创新资源优势、科技要素能否转化为创新要素,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技与产业的互动发展。区域科技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比较静态特征,只有与区域产业部门形成互动发展才能转化为区域创新优势。各种创新要素的组合方式和效率决定了创新绩效,打破科教资源流动的小循环,形成区域内科教资源、产业资源等的大循环,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实现自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南京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在诸多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处于全国领先;另一方面,丰富的企业资源,雄厚的产业实力,为创新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条件。高校院所的学科团队与企业结对合作,共建“校企联盟”,包括生物医药、风力发电、光伏太阳能、半导体照明、轨道交通等领域。如南京大学与连云港共建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使南京大学在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等建设的研发中心达到10家;南京农业大学在高邮、宿迁、常州、张家港、南京市六合区等地设立了产学研办公室,开展深入合作。正是通过科技与产业的互动化发展,实现双赢,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2.4 区际创新互动机制
区际创新生产率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区内市场推动的研发发展差异来解释,但同时,区域创新存在明显的外部性,并与经济增长关系显著,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每一区域必须考虑的显著因素,使空间层面上总量水平并非收益递减[8]。而从整体上来说,创新的空间扩散过程限于相对较小的地理范围[9]。技术知识转移一般发生在有限地理空间范围内,区位和接近性直接影响区域创新性[10]。知识溢出要求主体间频繁的接触与相互作用,知识溢出的成本随距离而增加[7]。专利与研发活动也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溢出效应的发生具有高度的区位性,仅存在于大约300公里范围内[9]。也就是说,生产性主体的区位和接近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区际存在知识溢出,而且地理上邻近的区域间溢出更加显著[5]。
对我国的研究也取得了相似结论,国内研发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正向推动作用,而且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本省的吸收能力[11,12]。省域创新行为在空间上并不是分散分布的,创新产出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也就是说存在着空间上的创新集群现象[13]。因此,实施以南京为中心的创新合作战略,要充分考虑空间效应的内在机制,在创新合作区域的选择上注重毗邻性、技术接近性。
3 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的优化路径
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需把握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内在机制,通过完善市场、协调供需、培育创新网络及制度创新,实现合作模式的创新。
3.1 实现创新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提升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
实现创新要素共享、区际无障碍流动,能够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整合,形成紧密的区际创新网络,是提高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先决条件。
围绕创新活动的市场一体化建设,需要着重加强以下3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市场一体化,为创新主体提供创新收益保障机制。通过知识产权竞价,使创新要素收益最大化,有效减少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增强创新活动的利益驱动;探索多样化的知识产权实现方式,鼓励知识产权与实物资本的结合;整合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打破行政区划约束,形成一体化运作模式,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二是高端人才市场。保持系统中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活力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整合区域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以高素质人才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与创新平台的建设相辅相成,促进创新人才的集聚,从而加速创新型企业的集聚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加快南京科技金融中心建设。资本市场不仅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更具有科技孵化功能,推动创新型产业发展。金融资本流动的市场化导向比较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突破行政区经济的刚性约束,助推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深入开展。加强南京科技金融中心建设,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的探索,积极为新兴产业提供资本的支撑和各种平台的支持。
总之,围绕创新活动的市场建设,是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保障,其中资本市场的建设是先决条件,形成高效、规模化、创新资金投入与退出机制健全的资金保障环境,带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等的集聚化,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3.2 强化创新供需双方“耦合”效应
创新主体错位、产学研之间合作力度不足,最终表现为南京在创新设施、投入方面的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创新产出的优势,出现典型的创新需求与创新供给失衡现象。2009年,每十万人专利授权数南京不仅低于苏州、无锡,甚至比镇江还低,在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方面也远低于苏州,说明产学研之间的合作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见表1)。
产学研供需失衡、创新合作困难主要源于创新要素供求信息不对称,这是组织效率问题。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主要专注于一些基础领域的创新,而对成果的应用性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合作开发技术的需求比大企业强烈的多,但由于其资金规模较小,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意愿不强。而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也大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和关键设备,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强。企业技术需求与学研的技术供给不对称情形,进一步降低区域创新效率。因此,以创新为导向的区域合作关键在于对产学研的集成和组织。
数据来源:根据江苏省科技厅及各市科技局网站相关数据整理。
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应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首先,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创新高校多样化办学模式,真正发挥企业所需人才“摇篮”的作用。科教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为区域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本,进而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经济活动产生区域吸纳效应。建议利用现有的职教硬件资源,加上优越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软资源,采取灵活化的人员管理模式,形成产业工人的输出基地。其次,强化创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园区建设的“耦合”。鼓励园区企业与大学里的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公司员工参加学校的研究讨论,参加相关研究项目,进一步拓展教育机构在科技园建设中的职能作用。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实验室“搬进”园区,不断提高研发项目的市场敏感度,直接面向产业发挥辐射作用。
3.3 优化区际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系统维持并不断发展的运行机制保证。各创新主体间形成的相互作用链,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
实施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过程中,通过区际创新要素共享,构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组织网络化互动机制,真正实现创新共享。创新型网络是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并反过来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的进一步演化。首先基础工作是建立创新要素的共享信息系统。对各类创新要素禀赋条件进行系统摸底,如各类大型仪器设备、各类科技人员、科技企业及科技园等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分类整理,为创新需求方和供给方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查询。同时实行区际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在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申报上发挥“拳头”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弥补区域投入有限的不足。如有效整合重点行业的研发、生产要素,形成在更大区域层次上的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着重于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开放性、可持续性强的专业型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培育科技创新综合体。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打破市界、校界限制,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4 构建跨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
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实施过程,关键在于突破行政区域经济利益的刚性束缚,探索新型合作机制,前提是解决合作成本的分担、合作收益的共享问题。
能否建立起有效的创新收益共享机制,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同城扩散效应”,强化创新的溢出效应,降低交易成本。但特定空间外部性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而使得不同区位由于创新溢出强度不同而使创新合作收益呈现明显的空间不对称。这就需要足够的制度创新,以形成合理的区际创新收益协调机制,否则,跨区域创新合作将不具有可持续性。利益共享的最低要求是,当创新网络总体效率改进时,至少应能保证创新合作参与方没有损失。对有效跨区域创新合作来说,共同获益应成为基本的区域政策导向。只有各区域都从合作发展中获得发展红利、利益共享,合作才具有持续性。尝试构建合理的税收转移机制,实现创新财政收入的共享。地方政府的积极鼓励是创新要素实现区际自由流动的重要保障。对于创新成果流出率较高的地区如南京来说,地方政府很难对加大科技拨款、扶持研发活动有很高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上级政府——省政府,从省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对科技成果产出重点区域南京进行一定的财政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充足的财力支持下深入开展创新研究,为江苏培育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心,从而构建以南京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系统。
另外,需要着力探索建立新型的官员政绩考核体制,如果仍然维持现有的考核方式,会给创新合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尝试将跨区域创新合作成效纳入考核体系,以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取代单一城市经济发展作为考核指标。
摘要: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本质是通过区际创新要素共享,增强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进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机制是推动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形成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促成科技—产业、区际创新互动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需要从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强化创新供需“耦合”效应、优化区际创新网络及创新合作机制等方面着手,为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有效展开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实现区域合作模式的创新、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