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路径优化

2024-08-08

加工路径优化(共8篇)

加工路径优化 篇1

0 引言

在数控车加工中,往往遇到非圆曲线轴类零件的加工,例如抛物线类零件、椭圆类零件和双曲线类零件。加工这类零件大多数采用仿形后层层切削的方法,这种方法增加了走刀路线,增加了空运行时间。这里的走刀路线是指刀具刀位点相对于工件运动的轨迹,也称为进给路线,走刀路线对零件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要合理的选择加工路线,应尽量使加工路线最短,以减少加工路线的距离,减少空运行的时间,提高加工效率,而且应尽量简化数学处理时的数值计算量,以简化编程工作[1]。

1 优化模型的建立[2]

1.1 抛物线类零件优化模型

当抛物线方程确定后,直线方程在抛物线上方,设A点坐标为(x1,n),B点坐标为(0,x2)。这样可以以A、B点坐标确定直线方程,使切削区域剩余面积最小,即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最小。因为抛物线方程是确定的,所以由抛物线围成的面积设为SA,直线和x坐标上部分围成的面积为SB,剩余的面积为SC,则SC=m×n-SA-SB,其中三角形面积为SB=x1(n-x2)/2,当直线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后,因为不能产生过且的现象,所以要求Δ≤0即:

其中:k=-m/xn,m/x1,b=x2。

优化目标函数:

1.2 椭圆类零件优化模型

设椭圆方程为:z2/a2+x2/b2=1,直线方程为:x=kz+w,在椭圆的上方,A点坐标为(x1,n),B点坐标为(m,x2)。同样以/A、B点坐标确定直线方程,使切削区域剩余面积最小,即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最小。图中椭圆为已知条件,设由椭圆与x轴和z轴围成的面积为SA,直线与x=m,y=n围成的面积为SB,剩余面积为SC,则SC=m×n-SA-SB,其优化条件与抛物线方程的类似要求两方程联立后Δ≤0。因为加工椭圆类方程可能涉及到加工椭圆中心两侧的加工区域,但是因为椭圆关于x、z轴对称,所以本为只介绍椭圆中心右侧的加工路径,左侧同理。

优化目标函数:

1.3 双曲线类零件优化模型

设双曲线方程为z2/a2-z2/b2=1,直线方程为x=kz+w,A点坐标为(m1,n1),B点坐标为(m2,n2),需确定点c使得切削区域三角形面积最大,也就是说剩余面积最小,由双曲线与z=m1,z=m2及x轴所围成的面积为SA,ΔABC的面积为SB,剩余面积为SC,SC=(m2-m1)(n2-n1)/2-SA-SB,设c点坐标为(x1,x1),

其优化模型为:

2 优化路径应用[3]

本文选抛物线类零件p=20,m=10,n=10,按照优化后路径进行宏程序的编制,应用复合形法得出最优化结果为:x1=15.03,x2=5.05。抛物线类零件具体程序见表1。

3 数据对比

通过仿真软件将仿形法和优化后编制程序进行仿真加工,图4为用仿形法编制程序的模拟路线图,图5为利用优化结果编制程序的路线图,在对两种方法用同样的进给量,用同样的背吃刀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仿真加工,结果,仿形法编制的程序用时1分31秒,而用优化后编制的程序用时41秒。

4 结论

在抛物线类零件、椭圆类零件和双曲线类零件加工中,通过以最小剩余切削面积为目标函数,建立数学模型。本文通过以抛物线为实例对其进行加工,操作简便,编程程序段少,由仿真加工对比可知优化后的路径要比仿形法编制程序运行的路径用时缩短了54%,说明加工路径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何成文.基于宏程序的抛物线曲面加工程序应用研究[J].煤矿机械,2006,27(12):116-117.

[2]陈立周.机械优化设计方法[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89-124.

[3]翟瑞波.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5-88.

加工路径优化 篇2

[关键词]加工贸易限制性因素路径

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沿海开放城市,这些省市的加工贸易额占全国总额的95%以上。而西部12省、市加工贸易合计仅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左右。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进入第二阶段时,西部地区才开始了加工贸易的起步。到目前为止,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仍然缓慢,不能迅速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随着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价格的进一步上扬,加工贸易的西移已成为必然,因而,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条件及限制性因素,对于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有利条件

1、低成本优势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且成本低廉的劳动力。我国西部地区省、市、区有人口4.37亿,占全国的35.5%,据统计,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近8000万人,且劳动力成本低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全国劳动者报酬的平均水平都高于西部地区,截至2008年分别是西部的2.87倍、1.45倍和1.77倍。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加工贸易方面条件较好。

2、资源优势

同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有着在能源、矿产、土地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目前在全国已探明的156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就有138种,一些稀有金属储量雄居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有24种,占全国保有储量的50%以上。西部地区全部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61.9万亿元,占全国总额的66.1%,在我国,主要矿种煤、铁等一类省区有9个,其中绝大多数在西部。目前西部已形成塔里木、黄河中游、柴达木、秦岭中西段、攀西黔中、四川盆地、红水河右江、西藏“一江两河”等矿产资源集中区。此外,西部地区地形复杂,生物多样性表现充分。其中可供工业、农业、林业、医药利用的达3000多种。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烟草、酒类、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已形成品牌竞争力。西部地区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西部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加工基地。提升资源型加工业实力,形成开发合理有序、规模效益明显、加工链条长、资源利用效率高、产品种类多的优势产业群。

3、科技与产业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国内外先进实用技术等途径,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形成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一些西部中心城市,比如重庆、成都、西安,依托当地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全国内陆地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例如,四川和陕西的电子工业在全国具有较大的技术和资产存量优势,电子产品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重庆是我国西南老工业基地,西部最大的工商重镇,城市基础比较完善,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基础较好,科教力量雄厚,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力拥有良好的科技教育优势、人才聚集优势。可以说,西部目前已具备了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

二、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1、基础设施落后

西部许多地方自然环境恶劣,交通运输成本高,信息流通不便,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远离世界经济中心。除了成渝地区以及关中地区以外,由于戈壁、沙漠、高山、峡谷的分割,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难度也远远大于东部地区。由此导致过高的物流成本,成为外商投资西部的最大障碍。随着外资向中国西部梯度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突破物流瓶颈,缩减贸易成本已成为西部省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当务之急。

2、对外开放度低

西部对外开放度低,导致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这对于两头在外,需要兼顾国内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地区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灵活、宽松的国际国内市场体系。而广大西部地区体制僵硬,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导致西部地区不能很好吸引外资和发展加工贸易。

3、加工贸易主体单一

从西部目前加工贸易的企业构成来看,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在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都较高,而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在我国西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5.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8%,这种主体的不健全及单一力量制约了西部加工贸易的正常发展。

三、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路径及对策

1、以发展西部特色加工贸易为核心,培植西部特色加工贸易产业群

基于西部地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是“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能矿资源开发产业”。具体来讲,今后西部的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方向为畜牧业及其相关加工业和特色医药产业。例如,新疆发展石油开采和棉花加工工业,云南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中药材加工工业。在“能矿资源的开发”领域,有色金属和钢铁是今后发展的重点。西部有色金属的重点发展地区集中在西北有色金属工业带和西南有色金属发展带上。要加强对西部有色金属资源的开采和管理力度,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同时对冶炼企业进行整合,尽可能地搞冶电联营。同时,西部地区要重视引进先进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产品深加工,以获取较高的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西部地区存在着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原材料的供给和需求结构之间严重错位,无法通过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外溢机制来促进区内产业关联群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培植西部特色产业集群是提升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培植西部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要对产业进行专业化整合,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界限,实行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基于西部原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可以选择发展如下特色产业群:一是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业产业群。二是电子信息、航天航空、核技术、生物工程与新型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

2、加强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

我国西北地区拥有与中东、中亚和俄罗斯发展经济合作的先天地缘优势,这些国家在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和重型机械制造业等方面都较发达,而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则相对滞后。我国的西北地区主要是技术设备不足、一些重化工原料也需要进口,而轻纺工业则有较好的基础。双方的经济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西部地区应以本地区的特色加工产业为主,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注重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大力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增强对资源性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能力。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基础设施的发展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快交通运输建设,以增强整体运输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发以公路、航运为重点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建成四通八达的路网框架。另一方面加强邮电通讯、信息、网络、水利枢纽、电网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与国内外的联系和资源共享,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从而为加工贸易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提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加工路径优化 篇3

一、湖南加工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一) 湖南加工贸易总量分析

湖南加工贸易总量偏小, 增长速度、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与全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湖南加工贸易占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率1997年为21%, 这些年来不但没有上升, 反而呈下降趋势。2002年下降到9.7%, 而同年广东这一比率为78.7%, 江苏为55.3%, 山东为47.9%, 同是中西部省份的湖北、四川等省份, 也都分别达到了27%和35.5%。从2001—2005年, 湖南加工贸易出口总量较小, 出口额增长的幅度不大, 2003和2004年增幅相对较好, 分别达16.35%和61.4%, 但是这种趋势并未得到保持, 2005年的增速仅4.2%, 其他年份更加缓慢。横向对比, 湖南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全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仅有1%左右;湖南加工贸易出口近五年增长1.74亿美元, 而全国增长了2 690亿美元;在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比重方面, 湖南加工贸易基本上维持在10%左右, 而全国基本维持在50%左右。

(二) 湖南加工贸易结构分析

1. 湖南加工贸易方式结构

湖南加工贸易主要以进料加工为主, 2004年进料加工出口同比增长比较迅速, 2005年来料加工出口同比增长32.9%, 高于全国平均增幅9.4个百分点, 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的20.84%。尽管增长比率比全国高, 但湖南加工贸易在总量占全国比率仅为1%左右, 因此湖南无论在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进出口额上与全国相比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2. 湖南加工贸易主体结构

外资企业是湖南开展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 内资企业所占的比重非常小。2005年湖南贸易经营主体外资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 出口额26 519万美元, 占加工贸易总出口的75.77%, 增长速度达33.36%;私人企业虽增长迅速 (同比增长118.9%) , 但是在加工贸易出口所占的比重却只有4.08%;国有企业由于政策、管理、技术等原因同比下降46.22%。

湖南加工贸易企业总体规模和生产能力一直偏小, 加工贸易企业一直在100家左右徘徊, 企业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与广东、江苏、上海等加工贸易发达地区相比相差很大。2004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共计437家, 而湖南加工贸易出口过5 0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LG飞利浦曙光1家, 过亿美元的没有。江苏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85家, 出口额379.4亿美元, 是湖南3.36亿美元的一百多倍。江苏最大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苏州名硕电脑公司出口32.3亿美元, 是LG飞利浦曙光的50多倍。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是湖南加工贸易长期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湖南加工贸易产业、产品结构

湖南加工贸易产业、产品结构在不断优化。2005年湖南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中, 机电产品占58.7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率虽小, 但增长很快, 同比增长60.24%, 占湖南加工贸易出口的13.80%;服装纺织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3 358万美元, 同比增长7.24%, 占湖南加工贸易出口的9.54%。

随然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已逐渐成为拉动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 但湖南所从事的只是显像管、印刷电路等个别商品加工, 还处于简单加工阶段, 还没有实现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据统计, 湖南加工贸易机电企业生产能力在5 000万美元以上不到10家, 绝大多数设备短期内无法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 与国内同行业差距较大。湖南加工贸易企业在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只是处于低附加值环节, 仅仅获得低廉的加工费用。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湖南加工贸易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 缺乏高端研发能力和创新成果。

湖南加工贸易没能围绕主导产业, 形成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例如, 湖南有像LG飞利浦曙光这样的龙头企业, 但在本地能为之进行产品配套的协作型企业却很少,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的零部件当地配套率达到95%。这说明湖南加工贸易在配套能力低的同时, 与湖南产业的关联度也很小, 还处在低级加工贸易阶段。

4. 湖南加工贸易出口市场结构

湖南加工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国、日本等市场, 进口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国、日本、韩国。2005年香港、美国、日本、泰国、加拿大、印尼等六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就吸纳了湖南加工贸易出口23 575万美元, 占湖南加工贸易出口总额67.36%。虽然湖南在巩固好传统市场的同时, 加大了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如马来西亚、新加坡、伊朗、荷兰市场, 增幅分别为2 246.65%、534.14%、1 173.73%、94.93%, 但湖南加工贸易出口还相对过于集中, 对特定市场依存度过高, 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和引发贸易摩擦。

5. 湖南加工贸易出口来源地区结构

湖南加工贸易出口来源地区结构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常德地区, 地区间加工贸易出口差距非常大。2005年湖南14个市州中开展加工贸易出口的市州只有10个, 张家界、怀化、自治州、娄底等4个市尚未开展加工贸易。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加工贸易出口额24 282万美元, 占湖南加工贸易出口的72.7%, 对湖南加工贸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长沙加工贸易出口占湖南加工贸易出口的51.5%, 超过了一半。虽然益阳、永州两市加工贸易出口增幅均超过100%, 但所占比重仍非常小。常德加工贸易出口占当地外贸出口比重最高, 达39.16%。出口来源地区结构的单一化造成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具有低廉劳动力、广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地区, 却由于资金、技术与政策上的制约得不到发展, 相对“长株潭”地区差距很大, 这将不利于湖南加工贸易得和谐发展。

二、湖南加工贸易结构的优化路径

(一) 产业链升级

湖南加工贸易产业链短, 对相关产业带动弱, 必然导致盈利空间小, 加工程度浅, 仅仅只能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组装和低技术含量环节, 长期以往使得企业丧失新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依据工序分工理论和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加工贸易应当是从低端工序向高端工序延伸。因此, 湖南加工贸易必须走“简单组装→复杂组装→零部件生产→产品研发→销售→自主品牌”的产业链升级道路。湖南加工贸易要得到长足的发展, 就不能总是只停留在简单组装与技术含量很低的简单零部件生产环节, 要逐步向产品研发和自主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升级。如果不进行产业链升级, 湖南加工贸易将出现“谷贱伤农”的“贫困化”增长现象。

湖南加工贸易可以利用其劳动力成本优势, 从劳动密集型的组装环节开始引进外资。在把外资企业吸引进来后, 加快“干中学”的速度, 从组装环节逐步参与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通过参与外资企业产品的零部件、组装环节的加工过程, 结合已经掌握到的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与生产经验的窍门, 最终升级到产业链高、利润空间大的技术密集型环节中去, 进一步提高湖南加工贸易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让其沿着产业链更高的方向发展, 逐步嵌入外资企业的全球价值链, 改变湖南加工贸易产业链短的现状, 促进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 产业结构升级

湖南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虽然在不断优化, 目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较大, 但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低附加值特点十分明显。产业结构升级就是优化湖南加工贸易现有的产业结构, 即不断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湖南加工贸易中的比例, 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例。一般国际上的产业升级都是按照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劳动密集型再到高科技产业的规律进行的。湖南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要成功实现升级, 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改变其现状, 一方面要积极承接中国加工贸易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充分利用劳动成本低廉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另一方面, 鼓励湖南现有发展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与机电企业向附加值更高、科技含量更高的产业升级。

(三) 区域结构升级

湖南加工贸易的区域结构升级是建立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所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带来的产业转移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湖南加工贸易区域结构的具体情况, 湖南加工贸易区域结构升级可以分为内外两个层次:一是外部层次, 即利用湖南劳动力成本低、地理位置邻近广东的优势, 积极承接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环节转移, 郴州地区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二是内部层次, 即鼓励湖南加工贸易发展较好的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区的次级产业逐步转移到那些加工贸易不发达, 劳动力剩余严重的其他地区, 将自身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四) 主体结构升级

湖南加工贸易经营主体一直是以外商投资企业占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掌握着湖南加工贸易的境外最终销售渠道, 对湖南加工贸易的出口结构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致使湖南的内资企业只能被动的顺应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商品的决策, 对市场缺乏影响力。湖南加工贸易的主体升级就是要使湖南加工贸易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逐步向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内资企业广泛参与的多极化方向发展, 逐步降低湖南加工贸易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依附, 最终实现内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战略目标。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很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都是沿着从外资企业的一般供应商、单一贴牌生产到主要供应商再到合同制造商的发展路线, 最终凭借其在为外资企业加工产品时所学到的技术与经验, 自主研发和创新创建自己的品牌。中国很多的成功企业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 湖南的内资企业也可以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 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发展和壮大自身的实力, 实现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 逐步成为湖南加工贸易的强大主体。

(五) 培养产业集群

湖南加工贸易产业集群还处于萌芽阶段, 但培养产业集群应成为湖南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可以使企业的凭借外部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还可以产生空间上的接近进一步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 并容易形成稳定的信任关系。产业集群所产生的信息流通还能激励企业间的竞争与创新, 促进知识与技术的扩散, 最终增强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力。比如在广东东莞的电子信息产品产业集群、浙江绍兴的纺织印染产业群等, 虽然都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环节, 但是由于政府引导和企业紧扣国际产业链, 逐渐实现了从制造优势到市场优势再到技术优势最终到产业集群优势的转变。湖南产业集群的培养就要求政府与内资企业要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具备产业基础与创新环境的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三、湖南加工贸易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 完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 严把引资质量关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湖南应立足于本省产业发展实际制定自己的加工贸易政策, 体现湖南加工贸易长远发展战略和目标。只有把加工贸易与湖南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确保加工贸易健康稳步地发展。既要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加速转移的契机大量引进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 又要立足于湖南省情, 坚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的长期发展, 促进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不断升级。因此, 政府对外资进入必须按产业评估制度严格审查, 鼓励省内增值高、产业链长、与一般贸易发展互补、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企业进入湖南加工贸易领域, 对附加值低、产业链短, 于湖南产业结构升级没有作用的企业进行限制甚至禁止进入。

(二) 鼓励省内企业技术创新, 嵌入加工贸易全球产业链

完全由外资主导, 内资企业参与比例很小的加工贸易结构从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安全考虑肯定是不合理的。国有企业应该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 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 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竞争中求发展。民营企业是最有生机的力量, 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 一大批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就是很好的验证, 因此应该提供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金融服务和鼓励科研开发的政策, 为他们创造环境。政府要鼓励省内企业在产业链升级中努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三) 鼓励外资企业当地采购, 延长加工贸易省内产业链

成为外资企业供应商, 与之形成链接关系是我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因此应该想办法提高加工贸易的当地采购比例。政府在创造和加强这种链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第一个任务是通过提供产品需求信息库缩小外资企业和供应商之间“信息缺口”;第二个任务是通过帮助供应商提升技术, 提供科研合作动力, 支持训练项目和提供长期贷款等方式缩小外资企业和供应商之间“能力缺口”;第三个任务是完善出口退税、转厂加工及其他政策, 精简手续, 提高效率和服务意识, 从行动上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当地采购。政府也应该考虑这种链接的形成受区位经济和政治环境、法律框架、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可获性以及基础设施状况的影响。

(四) 引导产业转移, 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

湖南与广州等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利用地区导向的产业政策, 实现东部产业向湖南转移, 湖南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不仅有利于地区间协调发展, 也有利于加工贸易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东部地区已经具备高新技术加工贸易的发展条件, 而湖南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这里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湖南加工贸易不应简单地重复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 而应结合国内外新形势, 选择前景好、有潜力、辐射性强的产业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省内相对发达地区发展, 同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省内加工贸易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

(五) 加强开发园区建设, 培养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湖南要加强各类开发园区建设, 明确产业定位, 高效能的管理园区, 使园区成为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 大力促进配套企业群、产业群的形成与集中, 不断延伸产业及加工链, 形成一个很好的加工贸易产业带。对于那些能够在加工贸易主导产品上下游产业方面, 对湖南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建设起龙头作用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 在土地退税、管理手续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 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扩大销售影响, 增加获利机会。通过加强对开发园区建设, 为湖南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发展作好准备, 促进湖南加工贸易的结构跨越式升级。

参考文献

[1]贾曼丽.外商投资与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3 (, 5) .

[2]马强.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 32) .

[3]王子先, 杨正位, 宋刚.促进落地生根——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J].国际贸易, 2004 (, 2) .

加工路径优化 篇4

在数控加工作业中,通常要求CAM软件能够读取Auto CAD的图形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数控加工系统所执行的加工G代码。图形交互式文件(drawing interchange format,DXF)是Autodesk公司推出的Auto CAD与CAD/CAM编程系统进行加工图形数据交换的标准格式文件[1]。但DXF文件中的图形元素是依据产品设计人员绘制图元的先后顺序而自动保存的,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若CAM系统对读取的DXF文件图元数据不进行优化处理而直接产生加工G代码,会造成数控加工系统刀具的空程路径过长和频繁起落。根据加工对象的复杂度即加工轨迹段数量,非切削时间占整个加工任务周期的15%~30%[2]。当加工轨迹段较复杂时将明显降低加工效率并影响刀具使用寿命,因此对DXF文件中的加工图元信息进行空程路径优化显然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数控加工路径优化做了许多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孔群加工路径优化[3,4,5,6],平面加工轮廓的路径优化也有部分相关研究,但主要针对封闭式加工轮廓或支持简单图元类型,而对多图元复杂混合轨迹加工路径优化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通常孔群路径优化问题可当作旅行商问题(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TSP)进行求解,即孔群被认为是一系列点来处理,由于处理对象单一,其数学模型较为简单。而平面加工轮廓路径优化可转化为广义旅行商问题(generalized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GTSP)求解。针对平面封闭式轮廓轨迹路径优化的研究,相关算法有最短近邻算法[7,8]、结合局部搜索的蚁群算法[9]和遗传算法[10],但此类研究均没有对非封闭及多类图元混合轨迹图形路径优化进行说明。

根据数控加工行业的需求,本文提出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多类图元混合复杂轨迹加工路径优化策略。针对复杂路径优化问题,引入直线、圆弧、椭圆弧和B样条等图元数据对象,基于GTSP问题模型,应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求解全局最短路径,并对封闭式轨迹段和非封闭式轨迹段进行起点计算与局部寻优,以实现多类图元混合轨迹加工路径优化。该方法不仅可显著减少刀具空走路径,提高加工效率,而且可方便扩展图元类型,适用于木工、型材、电子等多个行业。

1 加工路径图元数据读取

为满足CAM编程系统的兼容性与扩展性,采用C++面向对象的思想,并基于开源C++库dxflib构建DXF文件读取类库。其中,dxflib库的可靠性高,可实现任何操作系统上的DXF文件的读取,且不产生任何附加成本[11]。DXF文件具有严格规范的存储格式,由标题段、表段、块段、实体段、对象区段和文件结束段6部分组成,其中加工图形几何信息均定义在实体段中,一个实体对应一个图元。DXF文件读取流程如图1所示。

2 问题描述与数学模型

在数控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多个轨迹图形进行一次加工完成,以缩短换刀次数和换刀时间,提高机床加工效率。但在多个轨迹图形加工过程中,相邻两个加工图元之间需要跳刀空走,并从加工图形文件读取的加工图元排列无序,且加工轨迹图形数量通常较庞大,若不进行加工空程路径优化,将严重影响加工效率。

针对木工、型材、电子等行业数控雕刻、切割、钻铣加工,其加工轨迹从曲线类型上一般包含点、直线段、圆弧、椭圆弧和B样条等图元。由于加工路径由一系列轨迹图形组成,路径优化即是对加工轨迹图形进行合理排序,使轨迹间跳刀距离总和最短。由于优化过程中只需关注图元间的距离,因此为简化问题模型及便于遗传算法编码,本文提出将加工图元重构:1)对于由点、圆、椭圆形成的单轨迹图形,只考虑图元的中心点;2)对于由直线、圆弧、椭圆弧或B样条形成的单图元轨迹图形,只考虑图元的两端点;3)对于由多个图元构成的非封闭式轨迹图形,将该多个图元组成一个组合体,忽略图形中间节点,取轨迹图形两端点;4)对于由多个图元构成的封闭式轨迹图形,取其中任意一点作为初始点。

多图元混合加工路径可看作不同类型轨迹段图形(包括单个非封闭图元、单个封闭图元、多图元非封闭式图形和多图元封闭式图形)的集合。对于单个非封闭图元或多图元非封闭式图形,两端点均可作为加工轨迹段起始点;对于单个封闭图元,轨迹段图形上任一点可为加工起始点;对于多图元封闭式图形,任一节点都可以作为加工轨迹段的起始点。加工路径的优化即通过算法对所有加工轨迹段进行排序及加工轨迹起点与方向选择,使得按所排顺序形成的加工回路最短。

因此,多图元混合加工路径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为:给定m个点集V1,V2,…,Vi,…,Vm,把Vi内的点数记作ni,则m个点集的总点数n=n1+n2+…+ni+…+nm(i=1,2,…,m)。从每个点集Vi中取1~2点(如对于非封闭轨迹段取两端点,对于封闭轨迹段任取一点)构成赋权图Gj(j=1,2,…,n1,n2,…,nm),需要找到一条可遍历m个点集的最短Hamilton回路Lj,则刀具的最短加工路径L应满足[10]

其中D(L)、D(Lj)分别表示路径L和Lj的长度。

由数学描述可见,多图元混合加工路径优化问题是一个带约束且节点可变的第二类GTSP问题。目前针对该类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献[12]提出了基于最短路径思想的重构距离矩阵算法,将第二类GTSP转化为第一类GTSP,再利用混合遗传算法进行求解,该算法复杂,实现过程较困难。本文针对加工路径中不同轨迹类型进行个性化编码设计,直接将多图元混合加工路径优化问题转化为TSP问题求解,然后通过轨迹段(包括封闭式与非封闭式)起点计算和路径自调整简易算法对优化后的轨迹段序列进行后处理,从而获得多图元混合加工路径最短空程距离。

3 多类图元混合加工路径优化策略

遗传算法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界的进化过程,搜索全局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隐式并行性和全局搜寻能力,对于加工路径的优化具有良好效果,但也存在易于过早收敛和难以跳出局部最优解的不足。文献[13]与贪心算法结合,提高了搜索效率和结果,但增加了程序运行成本。为将多图元混合加工路径优化复杂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简单的TSP问题,对不同轨迹段图形进行分类编码设计,并采用线性定标及自适应遗传算子等方式进行初步路径排序,最后通过加工路径后处理算法求解最短加工路径。

3.1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全局路径优化

3.1.1 染色体编码

实数序列编码相对于二进制编码、参数编码等方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可解决多图元轨迹混合路径编码带来的复杂问题,故本文采用实数序列编码。由于多图元混合加工路径存在直线、圆弧、椭圆弧和B样条单个图元以及非封闭轨迹图形,为适用TSP问题的遗传算法求解,故根据加工轨迹段图形类型进行分类编码,染色体编码见表1,Pi表示第i个编码点对象。

3.1.2 初始化种群

当染色体编码完成后,需产生一个初始种群当作遗传进化的初始解。对于加工路径优化问题,种群大小一般随着轨迹段数目而改变,取值范围50~200[8]。根据轨迹段数量自适应调整种群大小的函式定义:

其中,M表示种群数目;N表示加工轨迹段数目;k表示不同加工轨迹所对应的取值。

如式(2)所示,种群个数M在50~200之间随加工轨迹段数目不同而自动变化。

3.1.3 适应度函数

适应度函数是评判种群中个体优劣程度的指标,根据所求问题的目标函数进行评估。适应度值大的个体被遗传到下一代的概率较大,适应度值小的个体被遗传到下一代的概率较小。由于每段加工轨迹本身长度不变,其长度总和可视为常数C。为保持良好个体的竞争力并且抑制早熟情况的出现,针对适应度函数引入线性定标方式进行调整,由此个体适应度函数为

其中,k和l为适应度调整系数。

3.1.4 选择、交叉和变异

1)交叉和变异概率的自适应处理

通常遗传算法中的交叉和变异概率均采用固定数值,无法反映种群的进化过程。为进一步避免出现早熟现象,防止算法在搜索空间中陷入局部最优情况,对交叉和变异概率在平均适应度值处进行自适应缓慢调整处理,提高适应度接近平均适应度个体的交叉和变异概率,保证当代种群中优良个体仍具一定的交叉和变异概率。为了能在算法演化后期尽可能地保留较优个体,应平滑最大适应度值处的自适应调整曲线,改进后的交叉和变异概率自适应处理函数为

其中,fmax和favg分别为每一代群体中的最大适应度值和平均适应度值;f'和f分别为交叉的两个个体中较大的适应度值和变异个体的适应度值;pc1和pc2分别为交叉概率的上限和上下幅值;pm1和pm2分别为变异概率的上限和上下幅值。

2)操作算子

选择算子:采用多轮轮盘赌选择算子,根据M个个体的适应度计算选择概率并划分M个区间,计算每个区间产生的随机个数,利用产生的随机个数取最大值所在区间对应的个体作为本轮选择的个体,重复选择M次以达到种群大小。

交叉操作:采用部分映射杂交,先随机地在父体中选取两个杂交点,再交换相应段,然后根据段内的值确定部分映射。

变异操作:采用均匀变异运算,对个体定义一个较小区间作为变异域,随机取一个数代替变异域,得到变异后个体。

3.2 路径优化后处理

设遗传算法排序所确定的初步路径为

其中,i=1,2,3,...,m;m为轨迹段数;Pi为LGA中第i条轨迹段的编码几何点;LGA的总长度为

其中,d(PiPi1)是点iP到Pi1的距离。

对于封闭式轨迹段图形,其起点可在节点集中任意选取,通过为每条轨迹段选择新的起点使得d(PiPi1)减小,以缩短D(LGA),达到进一步优化加工路径的目的;对于非封闭式轨迹段图形,由于是利用该轨迹段两端点连线的中点进行遗传进化,因此需对该段轨迹的始终点进行合理选择才能确保刀具空程最优。

设当前路径序列为L,其初始值为LGA,具体算法实现如下:

1)遍历遗传算法排序所确定的路径序列L,并获取轨迹段i;

2)判断该轨迹段的类型,若属于单图元封闭式轨迹如圆、椭圆则执行步骤3);若属于多图元封闭式轨迹段则执行步骤4);若是非封闭式轨迹段则跳至步骤5);

3)取当前轨迹段i几何点iP、上一轨迹段几何点Pi-1和下一轨迹段几何点;建立过Pi1和Pi1两点的直线Pi1Pi1,并计算该直线与当前轨迹段i的交点,若存在一个交点,则取该交点为当前轨迹段i新几何点,若存在两个交点,则取其中任一交点为当前轨迹段i新几何点,若无交点,则过当前轨迹段i几何点iP作垂直于直线LPi1,Pi1的直线LiPO(O为垂点),并计算直线LPiO与当前轨迹段i的交点,取该交点为当前轨迹段i新几何点;当i=1时,则计算直线PiPi1与当前轨迹段的交点,并取其为当前轨迹段i的新几何点;当i=m时,则计算直线Pi1Pi与当前轨迹段的交点,并取其为当前轨迹段i的新几何点;将新几何点更新至路径链表L中,并跳至步骤7);

4)依次取封闭式轨迹段i的每一个节点vj(j1,2,3,...,ni),计算vj到前一条轨迹段的新几何点pi1(i=1时P0用原点代替)和到后一条轨迹段的原始几何点pi1(i=m时Pm+1用原点代替)的距离之和,把具有最小距离之和的点vj作为轨迹i的新起点,更新到路径L中,并跳至步骤7);

5)对于非封闭式轨迹段i的节点vj(j=1,2,3,...,ni),取两端点v1、,依次计算v1、到前一段轨迹的新几何点pi-1(i=1时P0用原点代替)和v1、到后一条轨迹段的原始几何点pi+1(i=m时Pm+1用原点代替)的距离,并分别记为,形成的路径组合有则将v1作为该段轨迹起点,为终点,若,则将作为该段轨迹起点,v1为终点,并重构更新到路径L中;

6)计算该段轨迹两端点v1、之间的距离di,若di>d(PiPi-1)+d(PiPi+1),则将第i-1与i段轨迹调换顺序,并计算i-2到i+2段间的路径总和åi,1,同理将第i与i+1段轨迹调换顺序并计算i-2到i+2段间的路径总和与原路径相比,取最小路径所对应的轨迹序列更新至整个路径链表中;

7)若i≤m,转步骤1),并计算下一轨迹段的新起点。

4 路径优化流程

多类图元混合加工路径优化过程主要涉及图元数据读取、图形重构与编码、遗传进化优化和局部路径寻优计算,多图元混合路径优化流程如图2所示,具体步骤:

1)通过读取DXF文件,获取图元信息;

2)对路径图形进行重构处理,并根据图形类型进行分类编码,将多图元路径优化问题转化为TSP模型;

3)定义线性定标适应度函数,并确定遗传算法的算子和参数,包括选择、交叉和变异方法、群体容量M、最大遗传代数N等;

4)根据轨迹段数量自适应计算初始种群大小,种群中的个体则称为染色体,此时遗传代数为零,即N=0;

5)使用上述确定的适应度函数,计算群体中每一个染色体的适应值;

6)通过适应度判断该群体是否满足结束条件,若满足则结束算法,否则继续执行;

7)对当前群体进行遗传操作(选择、交叉和变异),直至形成下一代群体;

8)判断新产生的群体是否能满足结束条件,若满足则继续下一步,否则返回步骤7);

9)遍历遗传算法排序形成的加工轨迹段序列,根据轨迹段图形类型进行相应的轨迹段加工起始点计算,以确保加工路径局部近似最优;

10)获取优化后的加工路径。

5 实验及其结果

算法基于Windows 7操作系统实现,计算机配置为Pentium(R)Core(TM)i3-3110 CPU 1.8 GHz。采用GAlib(Genetic Algorithm Library,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atthew Wall用C++开发的一套遗传算法类库,其设计合理、功能强大且易于扩展)结合Visual Studio2010编写程序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多类图元混合路径优化程序界面及未优化测试用例如图3(a)所示,测试用例从DXF文件读取的路径涵盖单个直线段、圆弧、椭圆弧和B样条图元以及由多个图元构成的非封闭和封闭式轨迹图形。在对加工路径进行优化时,改进遗传算法的初始种群数为65,初始交叉率为0.8,初始变异率为0.01。如图3(b)所示为经改进遗传算法优化并结合后处理算法所得最短路径结果。

图4为改进算法与传统遗传算法的实验结果对比图。可以看出: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并结合后处理技术得出的加工路径优化结果优于传统遗传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并改善了传统遗传算法的早熟和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

6 结语

针对DXF文件中图元排列无序和多类图元混合加工路径中的单图元轨迹段与多图元组合轨迹段、非封闭式轨迹段与封闭式轨迹段给加工走刀路径优化带来的困扰,提出基于GTSP问题模型与改进遗传算法的加工路径初步排序方法。通过对不同轨迹段的分类编码,将复杂的第二类GTSP模型转化为TSP问题,同时采用基于线性定标及交叉、变异概率自适应处理的遗传算法加工路径进行全局路径初步排序,再通过轨迹段的起点计算与局部寻优实现最短路径优化,有效解决多类型图元混合加工路径的优化问题,可广泛应用于电子、木工、铝材等加工行业,提高机床加工效率。

摘要:为解决数控加工中复杂轨迹的排序规划问题,提出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多类图元混合加工路径优化方法。针对不同轨迹段图形进行分类编码设计,将适用多类图元混合路径优化的第二类GTSP模型转化为TSP问题,同时在遗传进化过程中采用线性定标和自适应遗传算子等方式进行全局路径排序,最后通过封闭式与非封闭式轨迹段的起点计算与局部寻优求解最短路径。通过扩展应用开源GAlib库进行了测试,试验证明:算法快速收敛,有效解决多类图元混合路径优化问题,可提升数控机床加工效率。

加工路径优化 篇5

1 孔群数控加工路径优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孔群加工路径优化问题抽象出来就是旅行商路径问题TSP (Travel Saleman Problem) , 其实质是点位路径的优化问题。求解TSP问题的算法有十几种之多, 包括精确算法和近似优化算法。精确算法包括:动态规划方法、线性规划方法、分支定界方法等。近似优化算法如插入法、最近点路径法、概率算法、正交路径法、混合路径法、生成树法等[1]。近年来, 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很多智能优化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 例如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方法、蚁群算法、遗传算法等, 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上述方法都能较好地解决多点位优化问题, 但在实际生产中, 具体选用哪种方法, 要根据待加工孔群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来选择。对于分布有规律的同类孔群, 一般采用正交路径法;对于分布没有规律、任意排列的同类孔群, 采用最近点路径法;对于同类孔群分布兼而有之的情况, 可以采用混合路径法[2]。在数控加工中, 一般情况下, 每个孔都要经过几道工序, 使用几把不同的刀具加工。要提高孔加工速度和精度, 就要合理安排加工工序, 减少换刀次数, 尽可能缩短刀具非切削循环状态下的空刀移动距离。借助于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 软件, 可以方便高效地实现对印刷机底板孔群加工路径的优化。从而编制出高效合理的数控加工程序, 有利于提高零件加工质量, 降低加工成本, 缩短实际工时, 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2 应用CAM软件对印刷机底板孔群数控加工路径进行优化的方法

下面以某B-B型印刷机机架底板零件的孔群加工为例, 来说明应用CAM软件进行水平加工路径优化的实现方法。该底板零件的孔群主要由四类孔构成, 分别是2×Φ40孔、7×Φ9孔、7×Φ15、24×Φ5孔, 基于工艺需要, 我们在钻孔加工前首先要加工33个Φ3中心孔;为方便优化结果作对比, 只研究钻孔刀具加工路径, 不考虑铣刀和镗刀加工路径。所以我们的研究对象为Φ3中心钻、Φ9麻花钻和Φ5麻花钻。

Master CAM是美国CNC Software公司开发的CAM软件, 简单易学, 编制数控程序极为方便, 是一款经济实用的小型CAM软件。应用该软件对底板待加工孔进行参数设置和钻孔路径排序, 可供选择的排序方法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2D钻孔路径排序法”、“旋转钻孔路径排序法”和“交叉钻孔路径排序法”。由于底板零件中的孔群分布属于直线和圆周混合分布类型, 所以选取“2D钻孔路径排序法”进行加工路径的自动排序。其中Φ3中心钻在水平面内空走刀路径如图1所示, 行程为1582.83mm。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Φ9麻花钻和Φ5麻花钻在水平面内空走刀路径的行程, 具体数值见表1。

UG (Unigraphics NX) 是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出品的大型CAM主流软件之一, 其功能模块较Master CAM要丰富和强大许多。在孔位优化模块中有一个“Shortest Path (最短路径) ”优化功能, 这种优化方式允许处理器根据最短加工时间来对加工点排序, 该方法通常被用作首选方法, 尤其是当点的数量多于30个时[3]。当然, 与其他优化方法相比, 最短刀轨方法需要更多的算法处理时间。在最短优化路径对话框中, 可以选择优化级别 (Level) , 包括标准和高级。应用UG软件该优化功能模块对底板待加工孔进行参数设置和钻孔路径排序, 其中Φ3中心钻在水平面内空走刀路径如图2所示, 行程为1383.13mm, Φ9麻花钻和Φ5麻花钻空走刀路径行程的具体数值见表1。

由表中数据可知, UG软件对孔群加工路径优化能力明显高于Master CAM软件, 钻孔水平总行程减少25%, 其中对Φ5麻花钻加工路径的优化差异率更是高达44%;可见选择不同的CAM软件, 会得到不同的孔群加工路径优化结果, 有时这种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

3 结束语

孔群加工路径规划和优化问题对于提高多孔类零件的加工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借助于CAM软件实现加工路径优化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由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CAM软件种类繁多, 各种CAM软件所适用的加工对象会有所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数控工艺编程人员针对不同的加工对象, 选择适当的CAM软件, 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基础上维持较低的加工成本, 并取得更高的加工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兆敏.带基准孔的孔群加工路径优化算法[J].机床与液压, 2008, 36 (11) :30-32.

[2]周正武.孔群加工路径优化方法的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6, 19 (3) :35-37.

加工路径优化 篇6

1 绿色流通加工的内涵

流通加工在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是指物品在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是在物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到达最终消费者、使用者之前,为了销售的扩大、商品质量的保护和物流效率的提高,而对物品进行适度的加工。从本质上说,流通加工是将商品加工工艺工序从生产过程转移到物流过程,是流通过程中的辅助加工活动,是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加工是改变产品物质的形状和性质,并形成一定产品的活动,流通则是改变物质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状态。流通加工是生产加工在生产领域的延伸,也可以看成是流通领域为了更好的服务,在职能方面的扩大[1]。

根据绿色物流的定义要求我们可以将绿色流通加工定义为是以减少流通加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降低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加工技术,规划和实施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活动[2]。下面从绿色流通加工的目标、行为主体、基本作业活动三个方面来剖析绿色流通加工的内涵。

第一,绿色流通加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节约资源,不仅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还应该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利益相统一、协调发展[3]。

我们通常说的流通加工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的盈利,最终是为了实现企业或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绿色流通加工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将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双重属性的和谐统一作为追求目标,因此,对于绿色流通加工而言,追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这是从国家、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的观点来看的,对于微观的企业和短期目标来看,它们经常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并不总是一致的。按照绿色流通加工的最终目标,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都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绿色流通加工的行为主体包括专业的物流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制造企业和分销企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和物流行政管理部门等[3]。

流通加工包括很多环节,它们都与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着。绿色流通加工策略是连接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之间的桥梁,也是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因此作为供应链上游的制造企业,既要设计和制造绿色产品,还要注意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合作,改变传统的物流模式,制定绿色流通加工策略;由于流通加工的跨地域、跨企业、跨行业特性,绿色流通加工的实施不是仅靠某个企业或者某个地区就能单独完成,它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制度法规的约束。而且,绿色流通加工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绿色流通加工的推广也都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和物流行政主管部门,他们对绿色流通加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从绿色流通加工基本作业活动来看,包括流通加工作业各个环节的绿色化和流通加工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3]。

绿色流通加工基本作业活动包括在库物品的初始绿色加工、在库物品的终极绿色加工、为配送物品贴标签、发货物品的绿色集包、分装绿色加工和货物绿色分拣等。有的物品不方便仓储、运输、装卸,为了满足客户需要,须对其进行解体和切割等加工活动[2]。例如在流通结点,一方面将原木锯裁成各种各样的锯材,另一方面将碎木、碎屑集中加工成各种各样规格的板材等初级加工。这些结点的初级加工大大方便了物品的仓储、运输和装卸,这就是在库物品的初始绿色加工;有许多生产企业在生产出成品后,将成品存放在物流企业的仓库里,成品的终极加工整理工作则委托物流企业在出库前完成。例如物流公司为服装厂承运出口服装,为满足顾客需求,服装厂的终极加工的烫熨整理可由物流公司来完成。这样做能极大地减轻服装厂的生产压力,这就是在库物品的终极绿色加工;根据客户需求印制条码文字标签并贴附在物品外部的工作简称为贴标签。贴标签是一项业务量非常大的流水式作业,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手工贴标签,二是半自动化贴标签,其作业方法是:一边计算机打印标签,另一边手工把计算机打印的标签贴在物品上,三是全自动机器贴标签[1]。贴标签业务既减少了客户的额外工作量,同时又可以给流通加工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最近几年贴标签在很多物流、外贸等企业里发展非常迅速。例如某些外贸公司在做转口贸易时,在保税区仓库内利用国内外市场间的地区差、时间差、价格差和汇率差等,实现货物国际转运流通加工,如贴标签、再包装和打膜等,最终再运输到目的国,以赚取转口贸易差额,这就是为配送物品贴标签;发货物品的绿色集包是根据客户需求将数件物品集成小包装或赠品包装。目的是方便顾客对不同商品的一次性收货。目前配送中心对物品的集包主要采用自动化的捆包设备,效率比以往大大提高,目前常用的有托盘自动捆包机,发货物品的集包还常用在买一送一促销包装、根据顾客需要进行商品组合包装等方面;分装绿色加工包括大包装改小包装、适合运输的包装改成适合销售的包装等,例如原来分散的商品进行重新包装后再投放到市场,大大方便了商品的销售。分装加工还广泛应用于酒类行业的物流中心内。例如啤酒运到销售地后灌装成厅、罐、瓶、袋再进行销售,这样既减少了物流运输成本,同时又大大方便了市场销售,这就是分装绿色加工;货物绿色分拣是指根据不同客户的订单需求,对货物进行分区、装包、称重、制作货物清单等业务活动,目的是保证货物准时发运,货物绿色分拣在物流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衔接作用,它是衔接仓库和顾客需求的环节,这就是货物绿色分拣。

绿色流通加工要求对以上各流通加工基本作业活动要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全面综合考虑,本着全局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材料、操作等方面实施绿色化。从流通加工管理过程来看,要改进传统的单向流通加工体系,除了加强对正向流通加工绿色化的管理,还要管理好供应链上的逆向流通加工体系,密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

2 如何实施和发展绿色流通加工

2.1 大力推广绿色流通加工

绿色流通加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中既有企业的绿色流通加工活动,又有社会对绿色流通加工活动的管理、规范及控制行为。因此必须从社会和企业采取措施,实施和发展绿色物流加工。

(1)社会推广绿色流通加工

第一,克服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应当建立权威的组织协调机构尽快制定全面的流通加工发展规划和政策,规范流通加工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控制绿色流通加工活动中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会造成一定的物流停滞,不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不仅会增加管理费用,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其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能源,如餐饮服务企业对食品的分散加工,既浪费资源,又污染了空气。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造成费用增加和有效资源的浪费,还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制定政策法规控制和限制废气、废水的排放和废料的处置。

第二,引进先进流通加工设备,提高绿色流通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设备先进能够节约人力资本,提高效率,使绿色流通加工在更广泛的领域获得发展。

第三,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绿色流通加工发展网络平台,加强流通加工信息化建设[4]。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又一重要标志。信息是企业决策时依据,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就不能做出适时、科学的决策,从而也就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信息是指广义上的信息,它既包括各种市场信息,政策信息,也包括各种技能、知识和技术。由于信息的交换不是一次性交换,也就是说你把信息转让别人并不影响你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当然也有完全转让的时候。因此,广泛开展企业之间的信息协作、互相交换,构建绿色流通加工发展网络平台,可以发挥信息对绿色流通加工的积极作用。实施以信息化带动绿色流通加工发展的战略,应该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在绿色流通加工发展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推进网上流通加工信息和商务平台的建设,使绿色流通加工在网络平台上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企业推行绿色流通加工经营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随着社会发展已不仅是企业出于对公众利益的关切而进行的一种公益事业,而且已成为企业必须履行的一种社会义务。绿色事业不仅为企业开辟了新的经营发展领域,而且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潜力的商机。企业必须树立自己的绿色经营战略与策略。在发达国家,很多企业都将绿色事业作为企业战略发展与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其绿色流通加工经营管理策略,以推动绿色流通加工进一步发展。

第一,明确绿色流通加工的目的。流通加工不同于生产加工,不能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是对商品价值的完善和提高,从而产生一定的附加价值。因此实施绿色流通加工,必须有正确合理的目的。流通加工作为独立于生产加工之外的加工形式,必然要考虑自身的效益。所以加工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加工的意义,看是否能够实现社会和企业两个方面的效益,对绿色流通加工企业来说,强调社会效益首位的观念更显重要。

第二,减少流通加工盲目性,强化流通加工过程中采用绿色环保科技和措施。有的产品流通加工过程简单,对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意义不大,都是可有可无的,甚至由于流通加工的可有可无,经过加工后仍然没有解决产品品种、产品规格、产品包装等相关问题,相反只是增加了作业环节,违背了绿色流通加工的基本要求。另外在流通加工过程中应强化流通加工各环节使用绿色环保科技和措施。

第三,布局绿色流通加工结点应具科学性。流通加工结点布局就是流通加工结点的选址状况。它的分布和密度不仅影响流通加工渠道的长短、宽窄和流量,而且也影响流通加工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长短,从而制约流通加工费用的高低。流通加工结点布局是否合理并具有科学性直接决定着整个绿色流通加工过程活动是否具有经济效益。普遍的做法是,对单品种大批量生产为与多样化消费需求对接,其绿色流通加工结点应在靠近消费区域布局,才能突显大批量生产产品用干线运输和多品种消费产品用末端配送的物流效果。试想如果将绿色流通加工结点布局在靠近生产区域,一方面要满足用户多样化消费需求,必定有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由生产区域向消费区域的长距离运输;另一方面必定要在产品生产区域增设加工环节,同时也就会伴随有近距离运输、仓储、搬运、装卸等多种物流活动的发生。这样布局流通加工结点,还不如将加工环节放在原生产单位直接完成这种加工有效果。相反,为方便流通加工环节、提高运输效率、延长保管时间、实现物流效益为目的的绿色流通加工点,应布局在靠近生产区域。如果将其布局在靠近消费区域,则不仅不能解决物流优化问题,而且在流通中反而增加了一些中转作业[5]。

第四,积极发展利用流通领域产生的废物生产出新产品的流通加工。回收、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物和废液以及回收旧包装等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变消费者分散性的流通加工为专业集中性的流通加工,使流通加工活动实现车间化和程序化;以流通规模加工方式减少流通加工中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资源现象,着力提高流通加工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对流通加工人员的防护措施,如粉尘的流通加工应安装过滤净化装置,从而减少流通加工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2 大力开发绿色流通加工技术

绿色流通加工技术是在企业流通加工过程中,“将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结合起来的技术。如尽可能多的利用再生资源,产品实体中不添加有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原料及辅料,在产品流通过程中消除或减少三废对环境的污染等”[6]。没有先进流通加工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就不会有现代流通加工的发展。同样没有先进绿色流通加工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就不会有绿色流通加工的发展。而我国目前的流通加工技术与绿色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流通加工的机械化、流通加工的自动化、流通加工的信息化及网络化等方面和发达的西方国家比较,大概有10~20年的差距。实施和发展绿色流通加工必须大力开发绿色流通加工技术,否则实施和发展绿色流通加工就无从谈起。

摘要:从绿色流通加工的最终目标、行为主体、基本作业活动三个方面明确绿色流通加工的内涵。绿色流通加工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物流活动,它为流通领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绿色流通加工需从大力推广绿色流通加工和大力开发绿色流通加工技术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绿色流通加工,内涵,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宋文官.物流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朱建国.绿色物流的内涵和实施方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9):58-59.

[3]刘冬林.绿色物流的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陈蓝荪.绿色物流的双绿特性构建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11):17-20.

[5]孙秀梅,辛广茜.新世纪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7(10):22-25.

加工路径优化 篇7

1发展现状与趋势

1.1国际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兔肉生产与加工兔肉是公认的营养、健康肉类,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地区均有生产,总产量200万吨左右,其中60%是集约化养殖提供,其余是千家万户传统的散养方式生产。

相对于猪肉等大宗肉类,兔肉加工在各国相对较少,以冷鲜冻鲜分割和调理为主。兔肉加工技术与其他肉类加工相融合,以现代屠宰分割、精深加工技术和装备为特征,尤其是冷保鲜、质构调整、乳化嫩化、注射滚揉、冷杀菌、功能性包装等现代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产品总体品质不断提高。

1.1.2技术和产品市场发展趋势在技术上,现代滚揉、腌制、斩拌、冻结、成型等新技术和自动化、智能化、大规模化装备被广泛应用。屠宰加工更加关注动物福利和利用电刺激、高效冷却等技术提高肉质。精深加工更加注重通过环保节能、综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产品市场发展方面,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风味产品,尤其是冷保鲜、浅调理及预调理调味菜肴加工消费比例将不断上升,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采用新技术改进、保持特色风味的传统产品,以及与其他肉类综合加工的产品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1.2国内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兔肉生产与加工中国兔肉产量约9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5%,但兔肉年人均占有量仅为360克,和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全国1/3的省市均有兔肉生产,集中产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和四川等地,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而川渝和山东占全国近70%。全国兔肉的加工80%以上是生产企业提供原料,通过餐饮和家庭制作,以及作坊小规模制作,仅在四川省每年通过此方式消费的火锅兔、白水兔、椒盐兔、酱卤兔等产品就消耗了10万吨以上的原料。涉及专门加工兔肉的企业不到百家,主要分布在四川、山东和重庆,大规模化企业不足20%,龙头企业如青岛康大、四川哈哥等。大多数企业是将兔肉与其他肉类进行综合加工,而且以屠宰分割加工冷冻肉为主,精深加工产品的量小。但中国是传统兔肉制品加工工艺和产品类型最多的国家,以传统特产为主导,也有部分冷鲜调理菜肴、方便软包装,以及将与其他肉类混合加工的腊肠、肉糜肠、罐头等。在加工技术领域则大多仍然以传统制作方式为主,现代技术和设备应用也不断增加,产品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1.2.2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化加工企业不足,没有一家年产值达到20亿元的公司,缺乏强有力的产业企业集群以足够的资金进行现代设施设备投入,也没有能力对国内外大量已研发的成熟技术进行较全面的集成和产业化应用,更缺乏自主研发进行必要的技术储备。标准化和工业化开发滞后,腌腊制品加工存在安全隐患,现代设备和技术应用缓慢,大多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品质低。主要的副产物兔骨、皮、可食内脏等综合利用率差,严重影响了加工产业的总体效益。

1.2.3技术和产品市场发展趋势在加工技术领域,重点在于应用质构调整、乳化重组、去腥嫩化、无损杀菌、功能性包装等技术开发。应用现代生物发酵、冷控快速腌制、无硝液熏等技术改进腌腊、酱卤、烧烤、肉干制品的传统生产技术,以改善其感官和营养特性,减少有害物的残留,提升传统产品品质。应用不中断冷链、生物冻结、智能控制、时间温度指示(TTI)、栅栏控制等技术构建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产品优质安全。

对于未来的产品市场,伴随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餐饮菜肴经过工业化预调理的方便制品将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大众化的消费需求品,而应用现加工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工,既可保持传统风味特色又保证了腌腊、酱卤等产品质量,将成为传统产品的必然发展方向。肉干肉松等消闲制品,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四川产业发展基础

2.1产业基础分析

2.1.1兔肉生产与加工四川是兔肉生产和加工消费大省,肉兔产量20万吨以上,占全国的35%。传统精深加工兔肉是四川的特色,加工企业上百家,形成规模化加工的企业屠宰加工能力超过5 000万只,产品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尤其是在传统兔肉制品的品质提升和消闲兔肉制品的开发上,近年来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2.1.2产业创新基础20余年来,依托四川省兔产业龙头企业,成都大学、四川畜牧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了四川省兔业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了四川省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兔业工程技术实验室等平台,围绕兔肉屠宰与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利用和贮运流通环节进行攻关,承担完成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50余项,研发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技术20余项,形成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开发有机、绿色和优质安全产品60余种,占据了省内80%以上的市场,以及国内30%以上的市场,并实现了兔肉产品的出口,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已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3发展目标与创新需求

3.1产业发展目标四川省兔产业加工领域应聚集产业企业集群和专家集群,依托产业龙头企业,完善以兔业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为基础的研发平台,构建稳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产学研创联盟。未来应重点解决相关技术的集成配套和产业化应用,着重于冷保鲜浅调理调味菜肴制品和大众化餐桌预调理产品加工,及传统特色腌腊、烧烤、酱卤兔肉制品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和产品品质提升。特别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及时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熟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和产业化应用。积极开拓以成都为中心,立足西南,辐射全国并走出国门的产品市场,不断提升兔肉加工规模和效益。

3.2产业发展创新需求要通过创新团队与平台建设,依托四川省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兔业工程技术实验室,以及国家兔产业创新基地,联合相关龙头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聚集企业集群和专家集群,围绕产业管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创新产品研发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重于冷保鲜与精分割餐厨鲜态产品、冷鲜预调理风味菜肴制品、优质安全的特色传统兔肉制品,以及功能性营养消闲方便兔肉制品等。

3.3重点研发技术与内容应主要围绕传统特色兔肉制品现代化技术改造和产品品质提升技术;冷保鲜浅调理菜肴和大众化预调理产品工业化加工技术;以及不中断冷链天然保鲜贮运及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

3.4优先研发重大产品

3.4.1工业化冷保鲜预调理兔肉菜肴制品根据餐饮和大众烹饪对预调理鲜态菜肴制品迅速增长的需求,进行工程化设计,研制标准化、规模化技术,建立加工生产线,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工业化加工,使之成为兔肉制品加工消费的主流。

3.4.2优质安全化传统特色兔肉制品应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加工方法进行改造。研制配套工业化生产线,构建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显著提升产品感官和品质,减少有害微生物、硝胺、生物胺等残留。

3.4.3肉兔屠宰副产物无害化高效利用产品研制兔骨、血、皮及内脏等大宗屠宰副产物加工利用成套技术,进行技术应用示范,建立加工示范生产线,开发调味品、功能性天然添加产品和消闲方便产品,实现研发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副产物无害化高效利用领域取得突破。

4结语

中国是兔肉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四川省是兔肉加工和消费大省,兔肉火锅、调理兔等兔肉烹饪制作享誉国内外,传统腌腊、肉干、酱卤等各类兔肉制品加工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的消费群体。四川省兔肉加工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位于全国前列,但规模化加工严重不足,现代设备和技术应用滞后,副产综合利用差,严重影响了加工产业的总体效益。

加工路径优化 篇8

一、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 加工贸易占比下降, 但总体仍超过一半

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在广东外贸占比非常高。金融危机前, 加工贸易占广东进出口总额1998年曾达到75.43%的顶峰, 此后逐步下降。2008年, 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4171.47亿美元, 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1.03%;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 出现较大规模的下滑, 加工贸易总额仍达3559.41亿美元, 占比58.24%;2010年, 为4460.8亿美元, 占比56.8%;2011年, 为5077.5亿美元, 占比55.6%;2012年, 为5298.5亿美元, 占比53.8%。总体而言, 广东加工贸易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 但总体仍超过一半。

(二) 加工贸易发展波动性加大, 增长幅度收窄

据海关统计, “十五”期间, 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 达10222.7亿美元, 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3.2%, 其中2005年进出口2921.2亿美元, 增长19.1%, 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68.3%, 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42.3%。“十一五”期间, 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接近2万亿美元, 达19684.92亿美元。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广东加工贸易的增长率下降到个位数, 200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总额为3559.4亿美元, 同比增长-14.7%;2010年为4460.8亿美元, 同比增长25.3%;2011年为5077.5亿美元, 同比增长13.8%;2012年为5298.5亿美元, 同比增长4.4%。由此可见, 2008年至2012年的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发展波动性加大, 增长幅度收窄。

(三) 企业总数下降, 平均出口规模增长

数据显示, 广东全省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由2008年的3.3万家减少为2012年的2.7万家, 但同期出口额由2613亿美元上升为3249.5亿美元, 企业平均出口规模增长36%。“委托设计+自主品牌”混合生产方式加工贸易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5.4%, 比2008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2年, 广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5298.6亿美元, 增长4.4%, 占同期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53.9%。其中:加工贸易出口3249.5亿美元, 增长4.3%;加工贸易进口2049.1亿美元, 增长4.4%。

(四)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2008年金融危机后, 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大大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其产品结构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逐渐转向IT、机械、高新技术产品, 并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如深圳华为、中兴、TCL、格兰仕等。从产品结构看, 2012年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3894.6亿美元, 增长9.3%, 占广东省外贸出口总值的67.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则实现了12.3%的增长, 同期广东的服装、家具、玩具的出口增长表现一般, 鞋类、纺织品、箱包、圣诞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同比下降。

二、后危机时代广东加工贸易所面临的困境

(一) 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使外需急剧减弱

始于2007年8月的金融危机具有全球性, 影响深远, 目前其影响仍在继续, 导致全球经济一直在一较低的水平上徘徊与波动。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使外需急剧减弱, 使得广东高外贸依存度的风险转变现实的“经济危机”, 对广东外贸发展及经济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影响, 特别是加工贸易。加贸易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占据广东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 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衰退实质性地打击了加工贸易发展。

(二) 加工贸易附加值低, 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

广东加工贸易产业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 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由于企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 所以企业要想赢利和发展, 所以只能靠大量雇用中国特有的大量低价劳动力来实现。因此, 如果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国家一旦出现什么经济波动, 广东加工贸易订单自然会减少, 一些企业也必然难逃倒闭的结局。

(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转型升级成本高

加工贸易产品要从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演进就需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设立研发中心, 进一步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 拓展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但是, 除了少数大型加工企业, 广东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 (成熟技术) 产品或工序上, 即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 企业自主发展能力较弱, 缺乏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 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中还没有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面对新形势, 他们通常会选择结业或搬迁。据香港工业总会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香港公司在珠三角投资的工厂达5.75万家, 其中37.3%的港资加工贸易企业已有意将全部或部分在珠三角地区的生产活动转移到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或东南亚等境外地区。

(四) 保护主义盛行, 贸易摩擦加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世界经济十分脆弱, 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已经构成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严重威胁。一方面, 各国内需疲软, 国际市场萎缩, 企业面临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 为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 一些国家通过提高关税、增加非关税措施、频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等, 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急剧升温。

(五) 劳动力成本逐步攀升, 比较优势不复存在

长期以来, 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劳动力价格低廉是加工贸易最大的比较优势。随着我国资本的相对价格下降, 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上升, 必然会削弱加工贸易产品的竞争力, 进而影响到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 这些已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障碍。

三、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打造区域性技术创新平台, 推动产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转型

增强加工贸易自主创新能力, 打造若干个公共技术提升平台, 支持地方设立研发、检测、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 鼓励从事加工贸易服务的企业进入关键零部件制造,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二) 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条

改善引资结构引进高端项目。重点引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尤其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型化、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型、资本型项目, 特别是价值链高端项目。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施再创新,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拉长本地产业集群的产业链, 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 从原有的加工制造为主转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物流配送相结合;转变加工贸易生产方式, 从贴牌生产 (OEM) 向委托设计 (ODM) 和自主品牌 (OBM) 一体化转型;将价值链不断向加工环节的两端延伸、研发创新及市场营销能力不断提升。

(三) 优化加工贸易企业结构, 经营主体由单一向多元结构转型

优化加工贸易企业结构, 加快推动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为独立法人企业, 重点推动符合广东产业发展导向、出口规模居前、占来料加工企业出口额90%以上的较大规模企业转型。经营主体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转向外资、国有、民营多元结构。

(四) 营销市场由出口为主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并举转型, 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建立适合加工贸易的内销审价体系, 构建加工贸易内销“快速通道”。对既从事加工贸易又从事内销的企业, 允许其对设备 (不作价设备) 综合利用。探索企业内销产品后续服务, 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试点“内销产品召回”维修业务。开拓加工贸易的国内市场, 在国内建立营销网络和物流配送中心, 允许符合条件的B类企业内销加工贸易产品时实行集中申报。将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产品 (内销) 博览会升级为服务全国的加工贸易内销平台。

(五) 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促进区域结构转型

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发挥转型升级的示范效应。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加快传统产业升级, 支持示范区研究制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购入关键设备的相关措施, 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先进设备, 加快改造提升, 提高竞争力。有序转移一批劳动密集、简单加工的生产制造环节。支持和鼓励示范区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及中西部省市共建产业转移园, 打造产业转移示范性园区。工业园区的集群化、生态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 逐步建立起企业间、产业间资源能源

(六) 实施“走出去”战略, 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发展加工贸易不仅可为广东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且有利于广东把成熟的生产线转移到国外,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日本为了转移成熟的生产线和对外投资, 在境外加工方面做的就比较成熟, 其经验可为广东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所借鉴。首先, 向亚洲地区转移加工组装业务, 在亚洲一些国家设立出口加工据点, 面向美国市场生产低中档为主体的电子产品、组合音响、彩色电视等电器。其次, 针对亚洲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加工装配据点安排生产的产品范围逐步扩大, 并逐渐高档化。虽然当前广东境外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结构中的比例很小, 但其已呈现出发展的势头。随着广东经济的不断发展, 境外加工贸易在未来必然会成为广东加工贸易的主导。

参考文献

[1]刘德学等.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陈万灵, 唐玉萍.世界经济危机对广东加工贸易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1)

上一篇:经验性诊断和治疗下一篇:富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