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及优化措施

2024-09-29

因素及优化措施(通用12篇)

因素及优化措施 篇1

在当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时期的资本市场上,由于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更是让我国的资本市场上演出太多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事件,使审计行业界声誉受到严重质疑。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上严格控制审计质量日益重要,所以应加强对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的研究,努力缩小审计作用与社会公众期望的差距。

一、对审计质量的概述及其衡量标准的分析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主要是指对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中的非公允性和非真实性加以报告和公开的概率,换句话说,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在其结果和过程中的优劣程度。审计的过程就是对代理成本进行有效降低的过程,其质量决定于对外提供服务产品的质量。审计质量主要包括审计成果质量和审计工作质量两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审计成果质量是审计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而审计工作质量是审计成果质量的保证。

审计工作的基本特性表现为有效、及时、真实、合法以及经济五点,如果审计的基本特性在进行审计的过程和结果中全部符合,那就可以表明该审计的质量较高,也就是说,衡量审计质量可以按照审计的基本特性进行。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以真实合法为标准进行审计质量的衡量

审计工作须有客观的、真实的过程,实施审计的程序、范围、依据都是由审计工作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表现出来的。而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全面贯彻的原则,如取证合法、处理处罚合法、审计程序合法等都是依据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实施的审计。针对审计工作的真实性而言,就是相近背景的各个审计人员,在进行同一事项的审计中,采取统一审计方法,虽然人员不同,但要求结论相对一致,这样就能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性,更加正确地帮助用户做出决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

(二)以经济及时为标准进行审计质量的衡量

从经济及时的角度来考虑审计质量的衡量,就是指在审计工作中,全面实施“成本效益”的原则,即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机制,节约审计成本,低投入,高产出,并在一定时间及特定范围内,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为前提进而全面完成审计任务。

二、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国资本市场运行中,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公司治理、会计事务所和审计市场三方面:

(一)公司治理的影响

针对公司治理,如果治理机制科学完善,就能够调节审计关系,并塑造真正的审计需求者,使得独立审计能够真正维护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使其相互信任,从而为企业利益的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公司治理机制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如激励和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管理层行为进行制约,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外部审计师发表审计意见和审计过程的干预,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此外,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独立董事的人数比例也会对审计质量造成影响。

(二)会计事务所的影响

1. 会计事务所的规模。

规模越大,会计事务所对单个客户收入的依赖就越小,从机会主义行为的角度考虑,由于机会成本越大,因此,一般规模大的会计事务所对于舞弊的识别能力较强,出具严厉的审计意见的能力相对小规模的会计事务所要强。

2. 会计事务所的组成形式及市场占有率。

对于某种或几种专长行业的审计业务来说,专长行业会计事务所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此外,在同一行业中,不同的客户在营运机制、审计准则以及行业特定的会计准则上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特点,这样就可以使作为这个行业专家的审计师更好地进行审计工作。

3.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量庞大的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首先,由于审计工作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审计人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丰富的审计经验对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和进行职业判断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由于审计的复杂性,要求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审计、会计等相关知识外,还要对法律、管理、税务等领域有着深厚的了解,实践操作中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此外,由于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在会计审计活动中进行会计判断的时候,要求审计人员有着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充分关注审计活动中的风险,从而进行规避或降低。

(三)审计市场的影响

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而言,其审计服务对象是资本市场,其工作中关于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是其独立审计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审计环境是由不同的具体环境因素所组成的,既包含抵制和制约某些审计活动的不利因素,也包含有利于审计生存发展的因素,两种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对立,前者产生负面影响,后者产生正面效应,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终有效的审计结果。

三、审计质量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审计收费制度,加强审计收费监管

随着审计收费市场化发展,要建立健全与审计工作相符的收费制度,加强审计收费监管。对于审计收费的监管重点应该放在事务所是否存在不正当收费,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不正当行为等方面,若发现违法行为,应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其严惩。此外,对于年报披露审计收费的监管力度必须给予加强。证监会或相关部门应对事务所报酬支付给予进一步的披露指南,统一相关标准,使所披露的信息更具可比性,对于披露的各种内容都应按照相关规范严格要求。针对上市公司利用审计收费作为筹码购买审计意见的情况,更换事务所的公司对于报酬支付情况应给予更加详细的说明。

(二)完善公司的治理制度

对于公司治理制度,首先,应从完善董事会以及独立董事制度着手。除CEO外,董事会成员应由外部董事构成,对外部董事要有严格的要求,不能曾被公司雇佣,不能与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有着商业关系;制订外部独立董事再教育相关规定,要求独立董事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财务、审计以及相关的金融知识,这样能够更好地尽到他们的监管职责,有助于其对公司业务的发展变化做到全面了解。其次,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应由独立董事组成,聘请审计机构的权力应由审计委员会承担。

(三)培训再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的本质是由审计人员负责完成的一项特殊服务。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因素中人为因素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审计质量在根本上是由审计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态度决定的。首先,在事务所工作人员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事实需要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录用制度和相关考核办法。此外,对审计人员进行与之工作相关的工作培训,加快知识的快速更新,提高相关专业的认知水平和胜任能力。最后,全面推进审计技术的应用和不断创新。

(四)完善审计环境

要取得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必须加强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建立健全市场经济调节体制,全面营造一个公正、合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尽量规避会计、审计工作的各种不利影响出现。注重对政治、法律等相关环境的研究,全面完善相关法律体系,选择便于提高审计质量的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推进审计责任的追究和审计相关准则的全面执行,从本质上提高审计质量的环境,改变审计质量低的现实状况。

四、结束语

审计质量是审计中每一项具体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它的优劣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审计质量的控制是一项连续的、系统的工作,它涉及到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审计工作的整个环节。而审计质量意识是围绕审计质量项目的贯穿线,从审前准备至审计后续都围绕审计质量的有效控制而展开。只有不断提高审计质量意识,注重规范审计人员在各个环节的行为和职业操守,才能保证提高质量控制,从而全面贯彻落实审计质量标准,为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推动我国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凭.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管理(J).企业导报,2011(1).

[2]林忠华.审计质量控制应突出的三个环节(J).审计月刊,2010(12).

[3]程伟.审计质量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意义(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2).

[4]张健,谷粟.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绿色财会,2010(11).

[5]战京玲.浅谈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6).

因素及优化措施 篇2

录用调配处

根据我局《关于做好2005年优化发展环境民主评议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规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征求服务对象对优化人事人才工作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自查自纠,结合本处业务工作制定了我处优化发展环境的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情况

1、依法行政方面。自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录用的有关规定,坚持凡进必考原则,各级党政群机关录用主任科员以下人员,在编制限额内,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在干部调配工作中,严格遵守干部调配工作纪律,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无滥用职权、以权代法、以权谋私现象,无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办班、乱评比和“吃、拿、卡、要、报”等问题。

2、严格执行“行政效能监察六项制度”的规定,认真贯彻落实A、B角制度,积极推定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等各项制度和便民措施,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3、采取多种形式推行政务公开。在国家公务员录用工作中,实行“四公开三张榜”,即:笔试成绩、面试成绩、体检结果、录用结果四公开;笔试成绩、拟录用人员和正式录用人员名单张榜公布。同时,邀请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全程监督、新闻媒体跟踪报道考试录用工作,确保考录过程公开、公正、公平。干部调配工作政策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公地点、服务电话等通过上墙、上网等形式均予以公开。

4、存在的不足:一是招考工作中存在的两个矛盾,即考录进公务员的能力与用人单位对公务员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在招考中的选人用人自主权与维护考生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之间的矛盾还没解决好。同时,现有公务员队伍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相对所占比重较小。

二是干部调配方面,传统的计划调配方式与现在市场经济对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合理流动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大量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没有解决好。特别是近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调配工作提出了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这些都急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三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我市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明显落后于实践。工作中调研不够,给领导没有当好参谋。

二、优化发展环境的措施

(一)坚持和完善考录制度,严把国家公务员队伍入口关,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

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具体措施:

继续坚持“凡进必考”原则,贯彻“以人为本”方针,积极推行网上报名方法;加强面试考官队伍建设;完善新的体检标准;加大考核在考录工作中的作用和分量;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高层次人才的考录办法。做到提供两个服务,实现两个满意,即为用人单位服好务,最大限度的给用人单位自主权,使招到满意的公务员;为广大考生服好务,最大限度的为考生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使考生满意。

(二)改革和更新调配方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服务。在干部调配工作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努力破除一切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和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做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方便群众办事。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行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和一次性告知制度。

2、坚持特殊人才特殊汇报。对于来济南工作,具有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或特殊专业的人才,将进行特殊汇报,为其来济南创业提供便利。

3、放宽审批权限,减少调配环节,缩短办理时限。一是把企业和区属单位人员调配权限下放给各级政府所属人才交流中心或区人事局;二是减少调配环节,国有企业调配人员直接报市人事局审批,民营、合资、独资企业经各级政府所属人才交流中心审批后,直接报市人事局办理调配手续;三是企业单位和区属

单位调配人员,符合人员调配规定且材料齐全的由过去的7天办结改为随到随办。

4、制定机关事业单位调配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加强领导,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新增人员,优化人员结构,减少财政负担。

(三)以推行聘用制为主导,积极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1、继续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起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

2、制定我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暂行办法,积极推行公开招聘制、合同管理制和人事代理制。

(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为经济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

1、结合A、B角制度的实施,强化学习,建立学习型处室,不断深化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学习,争取使每个同志工作中都能充当一个多面手。

2、共同努力,营造团结型处室。强化大局意识,树立全局观念,全处同志工作分工不分家,齐心协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3、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阳光型处室。通过便民卡、明白纸、网上公示等形式,将与基层和群众利益相关的办事事项,办事程序、依据、标准、时限、结果、管理权限和责任面向社会公开,通过网上咨询建立和疏通征求基层和群众意见的有效方式和渠道。

因素及优化措施 篇3

关键词:会计行为;优化;监督体制

一、会计行为优化的概念

会计行为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其内部动因驱动和外在环境刺激下,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利用会计这门学科所特有的理论、方法、手段,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向使用者和委托人等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行为过程是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的,即信息的生产、提供程序和方法要遵循有关国家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通常依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生产、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公允的和对决策有用的,失真的会计信息对决策具有误导性、甚至恶意欺诈。

优化一般是指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一项事物变得优秀。会计行为的优化则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优化会计行为观念的指导下,遵循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采取优化的手段和优化的组织结构,以尽可能小的行为投入与耗费生产出数量尽可能充分、质量尽可能高、让相关利益集团满意的会计信息。

二、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因素

1.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企业的会计人一般不是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者,即使偏离或拒绝执行会计规范能使自己受益,但由此而获取的平均收益也远远小于所带来的风险成本。因此,衡量和检验会计目的的标准就是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满足程度。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由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所决定的,对“需要”的依敕程度不同,也就决定了其作用与影响会计行为的影响力大小。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行为是作用与影响会计行为的基本因素。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政府、投资者及债权人构成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人。

2.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单位负责人是决定和影响会计行为的根本因素。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设计并选择机制,其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委托人设计一个游戏规则,以确定代理人的行为空间。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构成一级委托代理关系。会计人的会计行为必须满足单位负责人的游戏规则,满足单位负责人的期望效用。

3.影响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性因素

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仍很不完善。会计准则种类不全,到目前为止,具体会计准则只出台或修订出台了十三项;会计普通教育和后续教育尚无足够的职业道德准则内容;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存在缺陷,会计准则的选择弹性相对过大,缺乏对各种发法的选择标准。会计规范体系不仅存在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而且由于历史的继承性,现行的会计法规中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容。

4.影响会计行为的制度因素

我国经济体制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而我国国有企业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权力由国务院行使,不得不承认这是产权的虚位。国有产权虚伪,股东必须虚位。国家、投资者、企业法人及经营者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中突。产权制度矛盾的存在必然产生不合理的企业会计行为。

5.会计行为内部机制结构影响企业会计行为

要使企业会计行为内部机制化,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正确的运行机制、优化的协同机制、灵活的信息反馈机制和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然而,我国企业会计行为内部机制结构紊乱,主要表现为:单位内部财会制度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减健全;会计工作结构不合理等。

三、企业违规会计行为的动因分析

1.利益驱动是企业违规会计行为实施的内在动因

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成分日益多样化,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市场环境日益严峻,企业会计主体出于企业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需要披露对己有利的会计信息,因而在企业会计行为中做出一定的违规安排。这一方面说明企业会计主体在自身利益需求的满足程度上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会计主体控制权过大,而约束偏少,所以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使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一致,通过激励与约束的有效结合,从源头上去预防违规会计行为的产生,是优化企业会计行为的有效途径。

2.会计监管不力是企业违规会计行为实施的外部环境条件

企业违规会计行为之所以如此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违规行为很少被发现或揭露。会计监管不力,主要是社会审计监督不力,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新《会计法》中明确提出建立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这一会计监管机制是及时发现、纠正违规会计行为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经济转型这样一个过渡时期,政府监督弱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社会审计由于其利益驱动、独立性不强等原因,在作为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者时,违背客观、公正原则,又形成了审计违规行为。所以,如何充分披露企业违规行为,强化会计监管,尤其是社会审计监督,是优化企业会计行为的关键问题。

3.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是企业违规会计行为实施的另一外部环境条件

因素及优化措施 篇4

关键词:计量仪表,误差分析,消减误差,检定

计量工作在很多生产企业中都会有所应用,其是确保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生产规范标准的衡量标准,其中包括长度计量、热工计量、质量计量以及电流计量等多种计量工具,这些计量工具是对企业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的重要工具,如果计量仪表存在误差,则无法判断企业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所以在每个企业中都应该建立独立的计量部门,对各种计量仪表定期维护保养,并且在规定的周期内进行检定,确保计量仪表的精准度,为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计量仪表误差产生的原因

计量仪表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要想达到理论上的精确度,对各种条件的限制都非常严格,人员操作、测量环境、仪表自身的质量等等,而这些环节都无法达到预期的完美,所以误差肯定会存在,只能是通过各种因素对其进行控制,尽量缩小误差的范围。

1.1 仪表自身缺陷误差

计量仪表本身的质量缺陷是影响仪表误差的主要因素,这也是无法通过人为控制能够改变的。在计量仪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由于结构上的缺陷,加工工艺水平受限,以及在长期操作过程中造成的磨损以及老化等原因,都会导致仪表出产生计量误差。

1.2 环境误差

计量仪表的操作对测量环境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如果测量环境不符合标准要求,就会导致误差的出现。在测量的过程中,测量环境的温湿度、压力、振动以及电磁干扰等都会对仪表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同的影响。此外,被测对象的属性以及工作状态也是影响仪表测量误差的因素。

1.3 人员误差

人员误差也是影响计量仪表误差的主要因素,而人员误差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生理上的最小分辨率以及感觉器官的生理变化所引发的误差,这种误差与个人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每个操作人员都有其自身的在生理上的行为特征,所以这种误差一般很难改变。另一方面是主观意识形态而导致的误差,主要是测量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日常习惯所引发的,通过测量人员自身的调整可以缩小误差。

1.4 方法误差

因测量方法而导致的仪表误差一般都是主观因素居多,因为测量方法不完善或者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仪表测量误差。方法上的误差可能是在开始的时候由于理论决策上的失误而为后续测量产生了错误的指导而产生的误差,还有就是操作行为没有按照规范要求的标准执行而导致的误差,这类误差在发现之后可以改变。

2 消减计量仪表误差优化措施

2.1 合理控制计量仪表的选用

要保证计量准确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仪表选型、安装要合理、科学。在对仪表进行选型时应考虑很多因素,如仪表性能、被测对象特性、安装要求、环境条件以及价格因素等。其中对计量对象即被测对象的确切了解非常重要,这往往需要选型人员和计量管理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考查。选型时一定要有专业人员审核把关,避免选型不合理,造成计量不准、浪费投资、无法满足使用等,以确保仪表投入运行后的准确计量。还可以应用先进的微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化管理技术,消除人工处理数据带来的误差,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计量数据信息的共享;计量系统还可以进行计量数据的自动采集、温度压力修正、计算、存储和打印;计量仪表的高准确度、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获取信息的便捷、快速化,将是计量仪表的发展趋势,将不断满足企业远距离监控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2.2 加强对计量仪表的运行管理

从制度上保证对各种仪表设备定期维护、调校、保养,以消除其不安全状态,仪表投入运行后的维护、管理、检定等工作也很重要,这样既可保证计量准确又能延长使用寿命,仪表的运行管理应加强,特别是对仪表的检定工作。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测量环境,尽量减少因为测量环境因素而产生的误差。由此可见,计量仪表首检把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计量检定、校准可以及时发现计量仪表存在的问题,并妥善解决,实现计量准确。

2.3 按期检定计量仪表

计量仪表必须经有资质的计量检定部门定期进行检定,以确保使用的计量仪表和设备符合准确度条件,确保其运行可靠,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证。使用部门确保在计量仪表在检定周期内使用,使用时应按检定证书上的修正值进行修正,测量结果可以加上修正值来减少误差,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由计量器具本身引起的系统误差。

计量技术机构在检定仪表时,应依据检定规程规定的方法和程序,保证每一台仪表都符合国家法定的技术要求,严格控制仪表计量误差。对于连续生产的机构,计量仪表离线检定不方便,所以,企业内部计量检定问题还应注重研究和探索计量仪表在线标定技术,以解决流量计等仪表的在线标定问题,提高企业计量准确度。

2.4 加强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计量操作人员是直接利用计量仪表进行测量工作的主要操作者,所以计量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对计量仪表的误差有很大的影响。计量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熟悉计量法律、法规,熟练掌握计量操作技能,并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专业的计量操作员能有效降低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人为误差。强化培训工作,以培训来提高职工的科学计量意识,使他们自觉形成没有经过检定的设备仪表不使用的良好习惯,保证所使用的计量设备性能完好,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结束语

计量仪表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生产标准的工具,一定要保证仪表在测量过程中的精准度,才能够为产品的质量提供有利的保障。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影响计量仪表误差的因素有很多,有时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下所引发的,可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仪表误差。所以为了控制计量仪表误差,可以从仪表本身的质量、人为操作、环境标准以及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善。计量仪表误差的产生包含仪表本身、操作人员、测量环境以及被测对象等多项因素,所以要想达到理想状态的计量精度是无法实现的,只能通过各种改进措施尽量缩小误差的范围,最大程度的保证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开平.浅谈精密压力表的误差分析[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3-9-30.

[2]宋颖.影响计量仪表误差的因素分析[J].今日科苑,2012-6-23.

护理差错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篇5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护理差错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护理人员发生的42例护理差错事件,总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42例护理差错事件中0级事件5例(11.9%)、Ⅰ级事件21例(50.0)、Ⅱ级事件11例(26.2%)、Ⅲ级事件5例(11.9%);10:00~12:00、12:00~14:00、18:00左右是发生护理差错的高峰时段;最常见的护理差错为药物治疗失误27例(64.3%),出现护理差错最主要原因是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26例(61.9%);发生人群为学历中专32例(76.2%)及护士29例(69.0%)、护师12例(28.6%)。结论:护理人员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培养风险意识,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最大限度避免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关键字】护理差错;因素;预防措施

在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十分重要,任何的护理差错都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预防和控制护理差错是医院管理的首要任务[1]。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三年间发生的42例护理差错事件,并总结相关因素和相应预防措施。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护理人员一共发生42例护理差错事件,所有差错事件均被我院护理部详细记录于《护理差错登记表》[2]中,本次研究对差错事件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1.2方法

1.2.1护理差错的界定

护理差错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不按操作规程工作,或因查对不严造成打错针、用错药及遗漏处置等情况,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痛苦,但未造成死亡的情况。1.2.2护理差错的分级

护理差错的分级标准依据香港医管局制定的《不良事件管理方案》[3]中不良事件的分级标准:0级:事件在发生前被制止;Ⅰ级:事件发生并且已经执行,但未对患者造成伤害;Ⅱ级:对患者造成轻微伤害,但生命体征无影响,需要进行临床观察和轻微处理;Ⅲ级:对患者造成中度伤害,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需要进行临床观察和简单处理;Ⅳ级:事件发生并造成患者死亡。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χ²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 42例护理差错的级别

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发生42例护理差错事件,其中0级事件5例(11.9%);Ⅰ级事件21例(50.0);Ⅱ级事件11例(26.2%);Ⅲ级事件5例(11.9%);Ⅳ级事件0例(0)。发生5例Ⅲ级事件中有4例为给药错误,1例为化学烧伤。主要涉及药品为氨茶碱、胰岛素、抗生素等[4]。2.2护理差错事件高发时段

对本次研究中的42例护理差错事件进行分析,总结最容易发生差错的三个时段:上午10:00~12:00(44.26%),这段时间是治疗最集中的时段;中午12:00~14:00(18.62%),午休时间护理人员较少;下午18:00左右(37.12%),这段时间为交接班时段。2.3护理差错的分类及原因

由表1、2可见,最常见的护理差错为药物治疗失误27例(64.3%),出现护理差错最主要原因是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26例(61.9%)。

表1 护理差错的分类

差错类型 药物治疗失误 技术操作失误 临床护理失误 例数(%)27(64.3)

差错分类

药名错误、剂量错误、药物执行时间不正确、给错患

者、漏做皮试、多投药物或少投药物

导尿管至患者尿道损伤、为使用抽药空注射器给病人

注射

手术使用导尿管型号错误、未按要求留取标本、混淆

病人血液样本、标本遗失、抱错婴儿

表2 护理差错发生原因归类

差错原因 例数(%)

差错原因分类 3(7.2)

12(28.5)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没有严格执26(61.9)

未认真查对医嘱出现纰漏、不认识药名未问清楚、未认真查对患者姓名和床号、未查对药品剂量和用法 手术过程中未清点物品出现纰漏、操作违反规程要求、不按要求处理标本、未按时巡视病房 行规程、工14(33.3)作要求 专业技能不熟练 2(4.8)

药品使用方法不熟悉、药品使用剂量不熟悉

2.4不同学历护士发生护理差错事件情况

42例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的当事人学历中,中专32例(76.2%),大专10例(23.8%);职称情况:护士29例(69.0%),护师12例(28.6%),主管护师1例(2.4%)。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患者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医患事件”不断增多,加之许多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的舆论导向,导致护患关系日益恶化,不仅破坏了医护人员的自身形象,也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运转[5]。护理工作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心,同时也是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原因之一,护理差错即为医疗纠纷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何有效避免护理差错的产生是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三年间发生的42例护理差错事件进行分析,提出以下预防对策:①加强安全教育、建立风险意识: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更加要增加职业道德,增强工作的责任感,提高护理过程中的安全认知,明白差错事件的严重性,尤其是新入职的护士,一定要进行“护理安全”培训,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②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制定科学、完善的医嘱处置操作规程,完善各类检查标本的留取规程,在护理过程中做到“三查七对”,做好护理差错的预防工作。③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制定专业的知识培训计划,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护理常识,降低护理过程中因新药品不了解而造成的差错。④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实施弹性排班,加强节假日的监控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排班过程中需要保证每班必有一位护师以上人员值班,节假日需安排护士长进行值班,加大监控力度,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⑤加强风险管理制度: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如发现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需要及时进行讨论和解决,最大限度减少护理误差。

因护理误差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存在这多种多样的原因,在总结这些原因的同时,还需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尽量避免犯错误,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按照操作规则执行,加强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增进与患者的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从根本上避免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参考资料

医院肺部感染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6

【关键词】医院;肺部;感染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63-01

医院内肺部感染是病人住院期间发生的由细菌、真菌、支原体等引起的肺实质炎症。肺部感染在医院感染中最常见且病死率最高。

1临床资料

我院2003~2007年医院感染构成比,肺部感染居首位,占36.1%。见表1。

2感染因素分析

2.1年龄老年患者多见。本组病例年龄>60 a者占50.7%。老年患者由于各种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病变,功能老化,膈肌萎缩,肺泡弹性减弱,支气管纤毛运动降低,机体的防御机能与抵抗力明显下降,加之原发病的侵袭与损害,与护理人员的频繁接触则是引起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2.2原发疾病本组病例原发病为慢性阻塞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生率最高,其构成比分别为31.4%、29.6%、16.7%。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气道纤毛清除分泌物的功能下降,有效咳嗽能力减弱,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就会增加。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多为卧床病人,并多有昏迷史,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阻,加之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衡,皮质激素应用等均可诱发肺部感染。

2.3误吸口咽部定居的细菌是医院肺部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源。而胃被认为是医院内肺炎致病菌的重要储藏所。抗酸剂和H2受体阻断剂的使用可预防危重病、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但可使胃腔内pH升高,使胃内定居的细菌过度生长。当胃酸pH>4时则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增加。

2.4人工气道、人工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和接受机械通气和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是通过气管内吸引来完成的,如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气管吸引本身可以导致细菌进入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气管切开者,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基本丧失,加之空气未经鼻腔的过滤和湿润而直接吸入气管造成粘膜损害。

2.5医护人员手细菌寄殖和空气污染任何一项医疗护理方案的实施,都是由医护人员的手具体完成的,故医护人员的手常被致病菌污染或一过性的致病菌寄殖。

2.6其它

2.6.1损害免疫系统功能药物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抑制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抗体形成,损伤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易感性。

2.6.2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诱导菌株耐药、菌群移位、真菌感染等不良后果,还可使定植于口、咽部的细菌大量繁殖,是医院肺部感染不易控制的原因。

2.6.3住院时间医院是病原微生物集中的场所,住院时间延长,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常被医院中的耐药性细菌取代。同时,患者与患者之间,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加,势必产生接触传播,导致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定植。

3护理措施

3.1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肺部感染的一项重要护理操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能否防止、控制感染的扩散,往往取决于无菌技术的执行情况。

3.2呼吸道管理①根据需要,对病人进行如深呼吸训练、有效咳嗽训练等预防肺部感染的教育指导。②对清醒患者,以采取拍背祛痰的方法帮助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③对昏迷患者定时吸痰。④合理使用呼吸机,早上机,早撤离,早拔管。

3.3洗手洗手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最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医护人员应提高手的保洁意识,在接触呼吸分泌物和护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前后要严格洗手。

3.4病房内环境的保洁病室空气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和新鲜度与院内感染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应避免人员过多走动,限制探视。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并作空气细菌学监测。

3.5吸痰轻轻的气道吸引是每一位操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切忌动作粗暴,以防气道粘膜损伤。

3.6口腔护理正确的口腔护理是减少口腔本身的细菌定植和患者胃一口腔细菌逆向定植,防止细菌向下移行而引发肺部感染的有效手段,如对患者进行口腔保健指导,鼓励或协助患者进食后漱口等。对禁食、高热、昏迷患者应每日给予口腔护理。

3.7呼吸治疗器械的消毒螺纹管、湿化器、接头、呼吸活瓣可拆部分应24~48h更换消毒,浸泡消毒后晾干过程要注意避免污染。有冷凝水时,及时倾倒,防止冷凝液溢入病人气道内,雾化器贮液瓶、罐内液体每24h更换一次。呼吸治疗器械重新使用或欲给另一病人使用时,必须经过认真、严格的清洁、灭菌或消毒,有条件应选用一次性用具。

因素及优化措施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就目前来看,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但是,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工作中,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对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招投标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手段, 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现阶段我国建筑招投标工作都选择工程量清单模式, 这种模式在应用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 工作人员应该重点把握, 才能保证其合理性。

1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意义

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 竞争十分激烈, 建筑部门只有不断对过程造价进行控制, 保证建筑单位良好的经济效益, 才能保证建筑单位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工程造价控制主要是对工程设计阶段的概预算进行控制, 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造价的合理性。招投标机制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手段, 招投标技术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 两者相辅相成,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建筑工程良好的经济效益[1]。

2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 1 招投标文件不完善

在实际建筑工程预算工作中, 不同的建筑单位造价所选择的单位编制也不相同, 说明建筑招投标工作不具备完善的文件, 没有固定的模式以及要求, 工作人员依据建筑到单位的实际的状况进行投标报价, 就会导致各个建筑商家产生激烈的竞争。建筑工程在招投标工作中, 相关部门应该依据相应的招投标文件为依据, 才能减少建筑工程后期存在的问题, 招投标文件主要是由于招标单位或者接受委托单位进行编制, 面向投标人的文件。他的主要内容包括了: 投标注意事项、工程合同形式、协议内容、技术、工程量清单、工程图纸等。相关单位在中标以后, 双方签订合同, 并且要严格履行合同内容, 如果合同签订的双方在工作中出现异议, 应该依照合同进行处理。另外, 招标文件不完善, 施工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纠纷, 不仅会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还会增加工程的管理成本[2]。

2. 2 不具备统一评估判定准则

通常来说, 建筑工程中所涉及的资金数量较大, 为了获取利益, 招投标方式, 也会被利用。建筑招投标工作中, 一些投标人之间汇互相串通, 围标串标, 投标文件存在差异性等, 都会导致招投标工作出问题, 严重降低了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的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招投标工作不具备统一的评估判定准则, 不能对工作进行统一评估而导致投标人容易钻空子, 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 3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建筑工程中, 招投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 也是建筑单位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工作能力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 导致建筑招标阶段的工作造价不合理。招投标工作人员不能把握实际的工作重点, 不能根据建筑招投标阶段, 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 相关工作人员对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使工程造价控制工作难以开展[3]。

3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措施分析

通常来说,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3. 1 加强对招投标文件的控制

招投标工作中, 文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不断加强对招投标文件的控制, 才能保证良好的招投标工作。在文件编制过程中, 招投标文件应该体现建筑工程的主观意愿, 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 还要具有建筑工程的监督模块, 保证良好的工程。编制过程中, 需要注意问题有: ( 1) 文件编制人员应该依据工程的实际状况, 对投标单位进行确定, 如果范围不合理, 就会导致文件存在一定的漏洞, 不能保证相应工作的开展[4]。 ( 2) 文件编制过程中, 对于同一种类型的文件, 工作人员应该慎重, 选择合适的模式。 ( 3) 文件编制过程中, 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对风险问题的控制, 对风险进行细化, 明确风险的界限; 对工程索赔文件方面, 工作人员应该明确具体的索赔方式、流程、支付方式等。

3. 2 构建完善的评估体系

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 建筑单位应该依据实际状况进行投标, 避免由于盲目性, 同时, 也避免了恶意压价的行为。另外, 招投标工作中, 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对投标单位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了施工方案、设备、材料、安全措施等。如果在招标过程中出台一些全新的内容, 应该及时地在相关文件中体现, 同时, 还要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公正性; 不能出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内容, 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要求进行, 才能保证招投标工作的质量。

3. 3 工程量清单的编制

工程招投标工作中, 工程量清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是招投标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保证工程量清单的合理性, 工作人员应该针对工程的实际状况, 对工程的进行全面了解, 对业主的意图进行考虑, 主要包括了建筑场地、用途、交通条件等, 保证工程量清单的合理性; 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和业主、设计方进行沟通, 满足个各方面的需求, 才能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工程量清单编制完成以后,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依据实际情况, 对工程来量清单进行审核校准, 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整, 避免漏算、错算等问题的出现, 保证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质量[5]。

3. 4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工作人员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主体, 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对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具有直接影响。因此, 积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势在必行。在实际工作中, 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工作的人员进行学习, 拓宽其知识面, 使其明确工作流程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另外, 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思想素质的培养, 积极加强其责任感, 避免出现一些黑色交易。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学习, 针对目前的工作状况进行分析, 不断进行研究创新, 从根本上提高工作质量[6]。

4 总结

综上所述, 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还能保证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 使得建筑单位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 工作应该从招投标文件编制、评估体系构建、工程量清单构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着手, 同时, 还要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 对招投标工作进行监督, 保证相关工作开展的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辉.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策略[J].建材发展导向 (下) , 2015 (11) :349-349.

[2]呼延振鹏.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 .

[3]杨敏.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 2013 (3) :202.

[4]宁蓉蓉.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研究[J].房地产导刊, 2014 (15) :219-219.

[5]张连艳, 郭艳玲.关于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分析研究[J].门窗, 2015 (1) :166.

因素及优化措施 篇8

关键词:煤矿通风,制约因素,安全管理

煤矿通风安全有很多的制约因素, 自然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物的环境方面制约因素、人为方面的制约因素。其中人为方面的制约因素包括:如轻安全, 重生产, 缺乏对通风安全的重视, 安全基础工作过于薄弱, 安全管理技术滞后等, 需要采取措施防范和管理。

1.煤矿安全通风管理技术优化措施

1.1首先, 领导层要树立安全生产理念,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其次, 制定工作规范, 定期对员工开展系统性知识培训;再次, 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对影响通风系统安全运行的因素进行方面分析, 制定隐患防范方案, 使员工处于稳定、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中。

1.2加强通风安全控制管理

首先, 确立安全控制目标, 明确规定安全指标及其相关具体工程中的最大风险承受限度, 并以此为依据建立通风安全系统;其次, 建立选拔机制和动态考核制度, 优化配置管理人员, 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和安全意识, 增强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再次, 落实岗位责任制;最后, 建立健全安全控制制度。

1.3加强通风环境管理

对安全隐患进行提前预防, 提高识别隐患意识, 对隐患按照危险级别进行分类, 做好隐患预测、排查、治理、分析等工作, 并将其贯穿于“一通三防”的全过程之中;其次, 加强对空气状态的监测。

2、煤矿安全通风事故的防范对策

2.1选择最佳的矿井风量调节方法

矿井风量的调节范围主要分为局部风量调节和总风量调节, 矿井局部风量调节的方法主要有降低矿井风阻法、增加矿井风阻法以及辅助通风机调节法等;矿井总风量调节的方法主要有通过进行改变主扇风机的特性进行调节风量和通过改变主要扇风机的转速或者改变主扇风机的叶片安装角等方法进行调节矿井风量的大小, 不同的风量调节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在选择的过程中, 应该根据煤矿作业点的要求具体的选择, 以满足煤矿作业点的实际需要。

2.2加强矿井通风设备的维护管理

煤矿通风网络中, 为了有效控制煤矿风量的大小和风流的方向, 我们主要采用相应的构造物进行隔断通风, 其中矿井中采用的构筑物主要有挡风墙、风门以及风桥等设施, 在煤矿采区, 采用合理的通风构筑物, 并保证通风构筑物处于稳定的状态是目前煤矿矿井通风技术管理重要的一项内容, 如果通风构筑物损坏或者不完善在, 则会造成矿井大量的漏风现象, 从而造成煤矿工作点的风流下降, 进而造成瓦斯的积聚、矿井内气温升高, 形成不良的气候条件, 因此在煤矿矿井管理中, 加强通风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保证通风设施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矿井通风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保证矿井安全作业。

2.3选择最佳的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系统对保证矿井作业的安全性, 提高矿井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根据矿井工作的特点以及主风扇的工作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通风系统, 其中如何按照进风井和回风井在并井的范围内可以分为对角式、中央式以及中央对角混合式通风系统、如果按照主扇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抽出式、压入式以及混合式, 在选择通风系统时, 在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下, 采用比较经济的通风系统以保证煤矿生产的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吉红对.浅析煤矿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及防范措施[J].青春岁月, 2011 (20) .

[2]王华荣.浅析煤矿安全通风管理中事故的有效防范[J].金山, 2011 (10) .

[3]殷小江, 张军辉.煤矿通风安全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6) .

因素及优化措施 篇9

关键词:变压器,经济运行,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组,短期负荷预测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节能、降耗、增效已成为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变压器是输配电网中广泛应用的核心电气设备,尽管其效率已达到95%~99%,但由于使用数量巨大和长时间持续运行,其自身产生的有功损耗和无功损耗相当大。变压器经济运行就是指在技术经济允许和保证安全生产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分配负荷,优选运行方式,使变压器在电能损耗低的状态下运行[1,2]。本文论述了变压器负载功率因数和投切次数对其经济运行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1 变压器经济运行区间划分

变压器借助于电磁转换实现电压改变,它本身是一个感性的无功负载,不仅空载电流包含无功功率,而且在传输功率的过程中,负载电流在变压器短路阻抗上的无功功率消耗远远大于它的有功功率损耗,因而对于变压器经济运行必须以反映有功功率损耗和因消耗无功功率而使电网增加的有功功率损耗的综合功率损耗作为变压器经济运行的判断依据[3]。双绕组变压器综合功率损耗可以表示为:

式(1)中:P0Z=P0+KQQ0,为空载综合损耗,;PKZ=PK+KQQK,为额定负载综合损耗;β=S/SN为变压器负载率;S为变压器负载容量;SN为变压器的额定容量;P0为空载有功损耗;PK为负载有功损耗;Q0=I0%SN×10-2,为空载无功损耗;QK=UK%SN×10-2,为短路无功损耗;I0为空载电流,常用I0%表示;UK为短路阻抗电压,常用UK%表示;KQ为无功经济当量,指变压器每消耗1 kvar无功功率引起有功功率损耗值,通常取为0.01 k W/kvar。

在此定义变压器综合功率损耗与输入总功率的比值为变压器的综合功率损耗率,记作ΔPZ%,则ΔPZ%可表示为:

其中,P1为变压器原边侧输入总功率;cosφ2为负载功率因数;ΔPZ%随β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式(2)中令dΔPZ%/dβ=0,得到变压器的损耗最小时最佳负载系数,如图1中曲线的最低点所示。

每台变压器都有自己的经济运行区间,得到各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区间是实现变压器经济运行的首要条件[4]。根据参考文献[5]中的相关规定:(1)在额定负载下的运行属于经济运行;(2)最佳运行区的负载系数的上限值为βJZH=0.75。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运行区上限值应为βJH=1.0,下限值按对应的损耗率应与额定负载损耗率相等的原则计算,即:

解得变压器经济运行区的下限值βJL=P0Z/PKZ=β2JZ。

(2)与最佳运行区上限值等效损耗率的综合功率最佳运行区下限值为:βJZL=1.333β2JZ。

(3)按变压器经济运行水平可将变压器运行区间划分为最佳运行区、经济运行区及最劣运行区,其对应的负载率β范围为:Ⅰ最佳运行区;1.333β2JZ≤β≤0.75;Ⅱ经济运行区:β2JZ≤β≤1.0;Ⅲ最劣运行区:0≤β≤β2JZ。

2 影响变压器经济运行的两个重要因素及改进措施

2.1 负载功率因数

系统电压为US,RS、XS为系统阻抗,PL+j QL为负荷功率,QC为变压器负荷侧无功补偿电容器容量,建立如图2所示的变压器运行等值电路,Rr、Xr分为变压器归算到高压侧的等效电阻和等效电抗。

此时变压器的综合功率损耗为:

在电力系统配电网中,由于感应电动机和其它感应用电设备消耗了相当数量的无功功率,从而导致电网功率因数下降,这不但降低了设备的供电能力,造成电网中电压的波动,也降低了变压器经济运行水平。为了使变压器损耗最小,根据公式(4)可知,必须控制无功补偿QC的投入量,就地平衡变压器负荷侧无功。跟传统的无功补偿装置相比,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组TSC具有响应速度快、可控性好等优点,可以很好的对负荷的无功功率变化进行动态补偿,提高负载的功率因数。将总容量为QC的TSC按图3 a)所示接线方式并联在双绕组变压器负荷侧建立模型,其等值电路如图3 b)所示。

设线路电阻为rx,变压器电阻为rb,变压器空载功率为P0+j Q0,低压侧负荷为P+j Q,电容器组有功损耗为PC。则TSC投切前后系统的变压器综合功率损耗分别为:

在相同负载条件下,TSC的投入使变压器综合损耗降低,其值可以表示为:

2.2 变压器投切次数

在实际运行中,电网的负荷时刻在变化。若完全根据负荷变化,在经过最佳经济运行转折点时,频繁地切换变压器选择经济运行状态,这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变压器及开关的使用寿命都有负面影响,其实质也是增加了变压器的运行成本。为此,引入了短期负荷预测,利用预测的日负荷曲线来判断变压器投切次数是否会超过限定次数。

短期负荷预测将预测的负荷分为高峰、低谷、腰荷3个分段,根据预测日的日类型(工作日/休息日),从历史负荷数据库中取相同类型的若干天历史负荷,在MATLAB中应用径向基函数实现单日以及连续数日的负荷预测。

图4为某工作日24 h 48个采样点短期负荷预测曲线,纵坐标S为负荷值,横坐标为采样点个数,采样间隔为30 min。在此引入用以表征负荷变化趋势的一组列向量M={M(0),M(1),…,M(47)}对负荷预测曲线上的数列X={X(0),X(1),…,X(47)}进行分析,如式(8)所示。

M(i)为-1、0、1,分别表示负荷下降、不变、上升。负荷初步划分情况如图5所示。观察图5发现,负荷初步划分以后,中间仍然有少量波动存在。为处理波动定义规则如下:

(1)当Y(i)>0且Y(i+1)=0时,令Y(i+1)的值和Y(i)的值一致;

(2)当|Y(i)-Y(i-1)|+|Y(i+1)-Y(i)|=4时,令Y(i),Y(i-1)和Y(i+1)的值一致。

处理波动后,负荷的最终划分情况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看出,全天负荷可以划分为3个时段(“时刻n”表示从第“n”点到第“n+1”点之间的时间段):(1)时刻15~42,负荷上升时段,负荷高于临界负荷值,允许投入备用变压器1次,此时段内不再退出;(2)时刻0~11和时刻46~47,负荷下降时段,负荷低于临界负荷值,允许退出备用变压器1次,此时段内不再投入;(3)时刻12~14和时刻43~45,负荷不变时段,负荷值等于临界值,变压器依照负荷发展趋势,判断是否改变运行状态,若需要改变,此时段内仅允许投入或退出1次。

根据上述控制方法,运行方式的改变都是在变压器经济负载系数附近,βJZ值一般为:0.35~0.60,操作中对变压器、开关的电动冲击很小,并且每天的分、合操作次数较少,长期运行不会降低变压器、开关的机械强度和绝缘强度。采用同样的方法对无功负荷预测曲线进行处理,可以提前分配补偿电容器的投切次数。

3 仿真分析

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与措施的可行性,本文在MATLAB仿真平台下建立变压器经济运行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其主要仿真参数如表1所示。

仿真结果见图7,其中,图7 a)为负荷变化曲线,采样间隔为500 ms,用以对全天24小时48个采样点的负荷进行仿真。结合图7 b)、c)可以看出,随着负荷的变化,TSC通过投切电容器组补偿负荷侧无功,明显降低了变压器综合功率损耗。对图7 d)、e)所示优化前后变压器投切波形作对比分析,在13~32 s负荷变化相对较小的时间段内,优化后的变压器投切次数减少了2次,有利于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和系统的电压稳定,极大地提高了变压器经济运行水平。

4 结语

本文对影响变压器经济运行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TSC补偿负荷侧无功功率以提高变压器负荷功率因数,以降低变压器综合功率损耗,并引入了短期负荷预测,利用预测的日负荷曲线对变压器的投切进行优化,提高变压器经济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夏春燕.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与应用[J].变压器,2007,44(12):24-28.

[2]熊小伏,王志勇.基于SCADA实时数据的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研究[J].电网技术,2003,27(7):9-11.

[3]胡国元.变电所变压器间技术特性优劣的计算分析[J].中国电力,1997,30(9):46-49.

[4]胡景生.变压器经济运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因素及优化措施 篇10

人为因素是指由于人的思维和行为给企业战略管理所造成的影响, 尤其是企业领导者的决定和思维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以企业领导者为核心所形成的文化对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还受到了许多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只有企业认识到人为因素的重要性, 企业战略管理的水平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 企业战略管理中相关人为因素的影响

企业战略管理主要受到管理者和员工自身素质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和规划主要依靠的力量是企业的管理者, 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不仅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更要从整个企业的战略规划出发, 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更好地为企业出谋划策。

2.1.1 企业管理者的高尚品质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优秀高尚的品质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够肩负起国家和企业交给的重任, 才能够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广大消费者服务, 才能够以高品质低价位的产品来回馈客户, 并从实际出发为企业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规划。相反, 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就只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忽视消费者的利益, 长期下去就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失去信心, 企业得不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 不可能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2.1.2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是管理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企业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提高要通过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 积累的管理经验越多, 其管理能力就会越强。因此, 企业战略管理水平与企业管理者的经验是成正比的, 只有企业管理者积累的管理经验越丰富, 当企业战略管理遇到风险时, 处理得才会更加全面, 才能降低企业战略管理的风险。

2.1.3 企业管理者高水平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高文化水平是企业管理者具备的又一个特征, 高文化群体在企业规划、解决问题、办事效率等方面的能力都会比其他群体要高出很多, 一个优秀的企业往往会有一个高文化水平的管理者来管理, 也就是说企业战略管理离不开管理者文化水平的提高, 管理者才能的提高是促进企业战略管理水平提高的动力, 也充分说明了人为因素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1.4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一般来说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可以分为对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对员工的管理能力, 管理者只有对市场未来发展具备较高的敏感度, 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市场商机, 更好地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关键所在。

2.2 企业员工个人因素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战略管理受到了企业管理者个人因素的影响, 同样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也会影响到企业战略管理的效益性和长期性。

2.2.1 企业员工能力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企业员工的能力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部分的企业员工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 虽然具备了较高的理论能力, 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果一个企业丧失了创新能力势必会弱化企业战略管理。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 要注重考察员工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这样才能够不断强化企业战略管理。

2.2.2 企业员工心态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员工的工作进度和效率直接受到其心态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不仅仅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 还需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配合企业管理者的工作。相反, 如果一个企业员工的工作心态是低迷和消极的, 再优秀的管理者也不会管理好一个优秀的企业, 可以说良好的企业员工心态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

3 企业战略管理人为因素影响的优化措施

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人为因素对企业战略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些人为因素进行优化, 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具体措施如下。

3.1 提高企业管理的个人素质

首先, 要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工作培训。为了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能力, 企业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对管理者在工作方面进行特别的处理, 例如为了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其他部门的运作方式, 可以通过岗位轮流的方式, 来拓宽企业管理者的视野, 也可以通过安排一些特殊性的工作来提高处理特殊事务的能力, 这也是从实践工作中提高企业管理者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 要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外部培训。可以将企业管理者送到一些长期的教育培训机构, 接受系统的学习, 这样企业的管理者就可以得到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理论修养。

再次, 要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内部培训。企业要定期组织短期性、专题性的培训, 短期性的培训一般有较强的针对性, 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和技巧。

最后, 要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企业管理者的自我修养, 企业的培训教育不是万能的, 基本素质、基本业务等方面的学习和提升大都得依靠自己。企业管理者提高个人素质方面, 也必须从修身开始, 从做人开始, 不断加强道德方面、业务方面的修养, 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2 提高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

首先, 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职工道德素质是做好这两项工作的前提。要抓好员工道德素质的提高, 企业应通过多种途径, 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推动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 广泛提倡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其次, 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技能素质。企业战略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依靠于企业劳动技能的提高, 因此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势在必行, 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岗前培训, 员工上岗前要进行安全教育, 使员工一上岗就能够达到工作基本标准, 使其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二是加强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 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员工的岗位技能不断得到提高, 进而提高劳动效率;三是对有培养前途的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 采用集中进行教育或将其送到外地进行培训的方式。总的来说, 企业为员工提高劳动技能提供种种便利, 实实在在地帮助员工提高技术素质。

最后, 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水平。企业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可以保证企业发展有活力, 一是企业要吸收一些有素质、有文化的人才, 改变原来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二是对员工进行文化培训, 使其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尤其是对处于管理岗位上的员工更要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培训;三是鼓励员工自学成才, 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层次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 形成激励成才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战略管理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 因此企业要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认识到个人因素的重要性, 并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企业战略管理, 不断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迪, 赵海珊.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探讨[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08) .

[2]王家圣, 唐显银.浅谈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A].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 (湖北省) [C].2011.

土地测绘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篇11

关键词:土地测绘 影响因素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S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041-01

土地测绘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求掌握多方面知识,土地测绘是指使用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子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主要工作是进行地籍测量控制点、界址点的实地选点、埋石以及运用操作经纬仪等仪器对土地及其附属物的量距、水平角、垂直角、水准测量进行观测。目前,土地测绘主要是向国土资源部提供数据信息,在测绘中要做高质量、高效率,定期完成工作任务。测绘成果不仅会影响测绘信誉,也会给社会群众带来较大的影响。

1 土地测绘的影响因素

土地测绘会直接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效率,据研究表明,影响土地测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土地质量测绘的过程中,影响土地测绘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测绘技术环境因素、测绘作业因素和测绘生产管理环境因素,以及其他不同的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产生变化时,都会加大土地测绘工作进行的难度,最终会影响测绘的结果不准确,使土地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所以,要优化环境的管理,用先进的测绘技术提高测绘工作效率,按照相关的策略规定展开土地测绘工作,减少环境因素给测绘工作带来的影响。

1.2 测绘方法的影响

土地测绘的方法有很多,操作方法是否得当,操作的每个步骤,都会影响到土地测绘的结果,因此,正确的土地测绘方法对测绘工作来说很重要。一个完整的测绘项目是由不同的工作程序组成,每道工序都会影响土地测绘的结果,要提升土地测绘质量,就要引进先进的测绘技术,学习新的工艺,不断创新完善测绘方法,提高综合水平,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完善土地测绘工作。

1.3 人为因素的影响

人为因素对土地测绘工作具有一定的影响,人作为一切生产活动的主导者,也是土地测绘工作的实施者,要做好对自身的管理,严格按照执行规范进行测绘工作。在土地测绘工作中,主观上的决定因素都来自于人类的决定,不管是数据处理还是测绘报告,都需要人来进行造作控制。测绘工作者的技术和综合素质,都会影响测绘工作的质量。测绘单位应该雇用专业的技术人员,严格把关技术人员的招聘,要求聘用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和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这样对单位来说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公司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人为因素对土地测绘工作的影响。

1.4 仪器设备方面的影响

仪器设备是保证土地测绘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工具,设备的先进与否,会影响人的主观判断,造成测绘结果不精确。另外,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是否便捷,设备类型是否适合工程测量需要,能否达到客户要求的效果等原因,都会影响到土地测绘的结果。所以,在选择仪器设备时,要选择质量好的、精确度高的和性能好的,最大限度保证测绘质量。

2 提高土地测绘质量的控制措施

2.1 提高土地测绘质量的原则

在土地测绘工作中,为了提高土地测绘的质量,要有防范性原则,要做到预期检查、中期检查,加强对测绘工作每个环节的控制;执行质量第一的原则,重视客户和土地管理部门的意见,每项测绘工作都要按照施工质量要求完成;真实性原则,土地测绘的到的数据要真实可靠,测绘者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2.2 改善土地测绘环境,优化仪器设备

测绘的环境对测绘质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要关注测绘周围环境的变化,测绘工作要根据周围的环境,来改善测绘的方法,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减少环境对测量质量造成的影响。测绘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要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如果发现损坏或零件缺失,要及时进行更换。测量仪器和设备要进行及时更新,选择高质量的仪器设备,有助于提高测绘结果的准确性,优化土地测绘的方法,从而提高测绘工作的质量。

2.3 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改进测绘方法

测绘单位要聘用专业的技术人员,要求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测绘单位要加强对测绘人员的培训,要让测绘人员了解熟识测绘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步骤,提高测绘人员的工作效率。要求测绘人员、质管部门人员、相关技术人员等具备上岗资格证书。在进行土地测绘工作时,要明确测绘的目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化的测绘方案,做到设计合理、操作便捷和切实可行,用多种措施提高测绘工作质量。

2.4 综合开展土地测绘检查

综合开展土地测绘检查工作是控制质量的关键,要把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从多个不同方面进行测绘工作质量的管理。工作中虽然运用了现代化信息测绘技术,但是测绘检查工作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程序,工作中能否做到综合检查,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果的好坏。通过综合开展测绘检查工作,有助于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及时的解决问题,遏制问题的蔓延,避免造成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测量工作检查应该在工作中至始至终的进行,每完成一段项目,在确认检查无误后,再进行下一项测绘工作,综合开展土地测绘检查有利于提高土地测绘结果的精确度。

土地测绘工作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保障建设等多种社会建设,是现代化社会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进行土地测绘工作时,要重视环境因素、人为因素、仪器设备因素以及其他多种因素对土地测绘质量的影响,认真遵循土地测绘工作中提出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土地测绘工作的效率,全面提高土地测绘质量,促进土地测绘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术东.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

[2]任晓江.论土地测绘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因素及优化措施 篇12

SMT安装制造的再留焊温度分布曲线对生产的成品率、焊点的完整性以及组装的可靠性有直接的影响。受再留焊问温度分布曲线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下面几点:

1. 整个组装板上温度的分布。

在再留焊环境中, 整个组装板上的温度是存在差异, 因为元器件的质量和特性有较大的区别, 同时再留焊的时间又相对较短而造成的。大的温度差异会引起不均与的焊接, 会直接导致局部冷焊点或过热焊点。

正常的升温率、预热温度和预热时间是控制整个组装板上温度均与一致的重要因素, 升温阶段需要较低的升温速率以达到均匀的板温分布。

2. 塑料IC封装开裂。

同芯片的尺寸、模塑料的潮湿敏感性以及它的厚度等因素一样, 再留焊温度分布曲线在引起或预防塑料IC封装开裂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当IC封装在存储、处理或运输中吸收一定量的潮气时, 吸收的潮气在焊接时会引起封装开裂。设置合适的再留焊温度分布曲线将减轻开裂问题;从室温加热到140~150oC的加热速率是最关键的。

3. 焊料球化。

在升温和预热阶段, 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都能导致助焊反应不充分或焊膏中的焊料得到充分, 最终引起球化。除焊膏的质量外, 焊球的出现本质上可能和焊膏于焊接温度分布曲线的兼容性有关;另一方面, 不充分的预热或加热太快可能会引起飞溅, 出现一些分散的焊球证明了这一点。这一现象主要是在峰值/再留区之前的两个加热阶段造成的。

4. 焊料珠化。

焊料珠化指出现大的焊球, 它一般和尺寸小、间隙低的无源原件 (电阻和电容) 联系在一起。即使焊膏的性能很好, 板上其他位置没有出现球化而且有良好的湿润性, 焊料珠化也可能会出现。焊料珠化产生的影响是它可能出现在大多数组装板上或者所有的组装板上, 使得产品生产合格率几乎为零。而一般解决的办法是在生产现场人工去除焊珠。

在电容、电阻附近或者底部形成的焊珠, 主要是由于元件两端间毛细作用导致焊膏流到元件底部。当再留焊时, 这部分焊膏熔化, 远离可润湿的焊盘上的主要焊料, 形成大的孤立焊珠。除其他因素外, 再留焊温度分布曲线也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因素之一。采用较慢的预热升温斜率和较低的峰值温度能够减少焊珠的形成。如果再留焊温度分布曲线是在最优化的情况下问题仍然存在, 那么采用化学活性增强的新焊膏是解决方案。此外, 焊盘设计和由模板设计决定的焊膏沉积体积都是产生焊料珠化的原因。

5. 润湿性。

在预热区和峰值/再留区这两个阶段上, 温度设置的高低和时间长短都会影响润湿性。然而, 每个阶段的工作机理各不相同。在预热区, 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直接影响了助焊剂的活性, 接着通过助焊剂反应影响润湿性。但是, 在峰值/再留区, 由于熔化焊料合金固有的润湿能力, 在已“清洁的”表面上润湿受到峰值温度的影响。这种固有的润湿能力随着可润湿基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所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驻留时间越长, 润湿性越强, 有时调整峰值/再留区也可以解决较小的润湿问题。

6. 残渣的可清洗性。

对于需要清洗的焊膏, 特别是水清洗性焊膏, 过分的加热会使残渣难于去除, 使正常的清洗工艺无效。再留焊温度分布曲线的所有阶段都会产生这种影响。

7. 残渣的外观和特性。

当使用免清洗焊接工艺是, 很容易证实焊膏的化学成分和焊接温度分布曲线的兼容性是很重要的。例如, 如果焊膏在低于加热要求的温度曲线下再留焊, 留在板上的残留物将比预期的要多。

8. 焊点孔洞。

不完全的排气是引起孔洞的主要原因。除了设计因素外, 重要的是再留焊曲线与焊膏化学成分之间的兼容性。焊料在融化状态下的驻留时间应该充分, 以保证气体有足够的时间从融化的焊料中分离和逃脱出来。

另外影响分布曲线的因素还有焊料于基板表面间的冶金反应、焊点的微观结构、板的翘曲度以及组装板的残余应力水平等。

从周围的热空气到板上各种元器件的热传递在整个焊接过程中都是不同的, 而且很那达到热均衡性。这种不一致性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补偿, 即或者设置一条较大供热和较高温度的焊接曲线, 或者设置一条较低的加热速率和较低温度的再留焊曲线。

当板上装有较大或较重的阵列封装原件时, 这种热传递的不一致性会加剧。尽管提高焊接温度可以适应大部分焊接, 可是对于热敏元件或者PCB上逐渐增加的多功能元器件, 特别是BGA、CSP和倒装芯片等, 这种工艺得到的焊接效果并不是很好。

对组装板的质量和可靠性而言, 初始阶段的升温所起的作用比开始想象的影响大得多。建议采用的初始加热速率小于1oC/s、曲线其余加热速率不大于3oC/s。在整个SMT生产环节中, 稍微降低加入速率并不是制约生产量的瓶颈。在达到183 oC以前的升温和预热阶段, 通过采用缓慢的温度上升斜率, 可以使峰值温度能够保持在210~215 oC, 而不是215~230 oC。缓慢的加热速率和降温速率的主要作用是减少了在加工过程中元器件所承受的热辐射以及参与应力。

结语

在IC产品焊接生产中, 为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和保证焊点的完整性, 需要认真考虑再留焊接温度分布曲线。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再留流焊温度分布曲线的各种因素, 并就各种因素对曲线影响的方式进行了讨论, 同时在进行温度补偿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在实际上产过程中, 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好各种影响因素, 就能够保证焊接的质量, 提高成品率。

参考文献

[1]李五坡红外再流焊焊接温度曲线的调整与探讨 (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鲜飞张义红再流焊温度曲线简析 (J) 电子信息2000.8

上一篇:读者协会下一篇:智能电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