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以及护理预防措施

2024-07-25

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以及护理预防措施(共5篇)

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以及护理预防措施 篇1

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以及护理预防措施

【摘 要】目的:通过对我院700余名压疮高危手术患者的调查分析,找出手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的700余名压疮高危手术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在我院700余名压疮高危手术患者,通过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将手术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减少到1%。结论:引发手术总压疮危险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只要做好护理工作,手术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会大大渐少。

【关键词】术中压疮;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025-0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近年来精细、复杂的手术增多,手术时间延长引起在手术中急性压疮发生率明显增高。文献报道术后几小时至6天内可发生压疮,其中以术后1~3天最多见。压疮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11%,而在患者手术中发生率则高达4.7%~66%。已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我院每年手术量为15000余例,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的手术每年约2000余例。若不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压疮发生例数每年将达700余例。

1.2方法

笔者对我院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的700余例压疮高危手术患者,进行风险因素的评估与分析,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结果

在我院700余名压疮高危手术患者,通过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在手术中发生压疮情况的患者约10例,将手术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减少到1%。讨论

3.1危险因素

3.1.1局部因素:手术中可以使某局部受到垂直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在手术中以垂直压力是形成压疮为常见因素;另外床单褶皱不平整、留有渣屑等异物、搬动患者时操作不当,与患者皮肤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形成压疮。

3.1.2麻醉因素:麻醉药对平面以下的组织有阻滞作用,导致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引起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障碍。麻醉时患者感觉阈降低、反应迟钝,失去对身体某部位不适的感觉,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导致皮肤组织长期缺氧,组织中无氧代谢产物增加,促使压疮的形成。

3.1.3 手术时间与手术体位不科学:手术时间越长,局部受压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的时间也就越长,局部代谢受到障碍的时间也越长,手术时间长易形成疮压是显而易见的。手术体位不科学,这不仅能影响呼吸、循环功能,还能增加受压部位的压力,尤其是未能避开骨凸部位使其直接受压,术中发生压疮的概率极大。

3.1.4 潮湿:在手术中患者出汗,血液、体液、大量冲洗液液体外溢造成手术环境过度潮湿,在这样过度潮湿的环境中皮肤发生软化,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障碍,导致抵抗力下降,当皮肤组织受压时更容易形成压疮。

3.1.5 年龄及营养状况:随年龄的增加,组织再生能力发生生理性减退,老年患者发生压疮概率明显高于年轻人,需引起重视。营养不良患者,尤其是低蛋白血症患者,由于组织修复困难和皮下缺乏脂肪结缔组织保护,易形成压疮。

3.1.6 疾病:患有肺部疾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和风湿性疾病等患者手术时,患者因病处于缺氧状态,使组织代谢明显下降、修补组织所需的蛋白质不足,反应性充血延迟和血流闭塞等均可加重手术中受压部位缺氧、缺血程度,易在手术中发生压疮。

3.1.7 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当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失血、感染、中毒、缺氧、饥饿等)时,机体反应性地通过下丘脑大量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血中浓度迅速升高,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等一系列内分泌调节,全身血流出现重新分布,使皮肤肌肉血流减少。另外应激反应时压力敏感性增高,很易发生压疮。外科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加之其他环境潮湿等诱发因素,导致压疮在手术中发生率很高。

3.2护理措施

针对以上因素,我科也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3.2.1 合理放置手术体位:在手术患者受压部位放置海绵垫或硅胶垫。如患者平卧时,足跟部和骶尾部承受的压力最大,最易发生压疮,在这两个部位放置厚薄适宜的海绵垫或硅胶垫;侧卧位时,两膝之间放置海绵垫,同时为避免由于下肢压力增加,脚踝部骨隆突处发生压疮,在脚踝处也放置厚海绵垫或硅胶垫;为病人摆放各种体位时,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正确摆放,既要便于术者的操作,也要使病人舒适、安全,同时摆放过程中,动作要轻柔、规范,严禁拖拉等动作造成患者肢体皮肤破损,增加发生压疮的风险。

3.2.2 合理放置衬垫物和支撑物:选取加厚床垫,海绵减压垫在6 cm以上或硅胶垫,安置患者体位时注意各种支撑物和衬垫物的放置位置,支撑点、着力点和固定点选择适当。着力点应当能保证在增加与肢体接触面积的同时将压力降至最低,预防压疮的出现。支撑物和衬垫物的质地良好。约束带宽窄适宜,接触皮肤面下面要加衬垫,松紧适度,防止自行拉紧造成皮肤损害。

3.2.3 加强巡视:保护受压皮肤巡回护士在手术中加强巡视,经常观察患者的受压皮肤颜色、温度,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放松约束带,用手为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如果受压部位已经发红,根据情况,使用75%的乙醇纱布湿敷,避免加重。

3.2.4 其他措施:为避免患者在手术中由于体温降低而造成肢体的血液循环不良,导致受压部位皮肤温度过低,增加发生压疮的风险,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5℃左右,并适时为患者加盖棉被、毛毯,为患者保暖,以保持体温。并在手术前为患者在受压皮肤上涂抹凡士林,以起到保护皮肤的屏障作用,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班时要向接班护士作详细交代。

3.2.5 交班时向接班护士作详细交代手术患者皮肤状况。提醒病房护士对高危手术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我院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对术中压疮的预防理念,做好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宋辉.循征护理在预防术中压疮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1,19(2):

[2] 陈云超,唐晓娟.手术中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护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

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以及护理预防措施 篇2

1 术中压疮定义及发病率

国内文献对手术压疮还鲜有确切统一的定义。目前引用较多的定义是, 患者在术中受压部位于术后几小时至6d内发生的组织损伤为术中压疮, 其中以术后1~3d最多见[2]。不同术式发病率有较大差异, 国内仅有4项数据显示, 分别为9.50%[3 (]全科手术) 、9.28%[4 (]俯卧位手术) 、17.27%[5] (心脏直视手术) 、15.10%[6] (肝移植手术) , 其他在实施干预措施前提到的术中压疮发生率还有11.82% (骨科大手术) 、16.67% (妇科腔镜截石位) 、70.00% (PFN) 、3.10% (耳部) 等。

2 临床特点及好发部位

国内研究显示, 所有手术压疮均在术后5d内出现, 有18.9%~31%的患者术后可立即观察到皮肤压红, 其中30%~50%发展成为压疮, 所有Ⅱ期及以上的压疮均由Ⅰ期压疮发展而来;60.05%~70.6%的压疮患者术后当天能观察到皮肤异常;22%~25%的患者则是在术后第1天[7]。有研究报道, 维持术中体位的身体受压点是压疮的高发部位[8], 但谢小燕等[3]发现, 压疮的好发部位为骶尾部, 且各种手术体位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引发手术压疮的危险因素

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仍是术中压疮的形成原因, 但其他危险因素也有重要作用。

3.1 术前危险因素

谢小燕等[3]通过对211例手术患者的调查发现, 术前的营养状况与术后压疮的发生密切相关, 不同水平间压疮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年龄、BMI、IBW百分比、术前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总数、禁食时间等, 而张艳秋[9]则认为糖尿病史、吸烟史、压疮史、术前血糖浓度、术前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与术中压疮的发生有关。马育璇等[10]通过对24例肝移植手术中发生压疮的压疮组和40例未发生压疮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发现Waterlow评分[11 (]包括体形、体质量与身高, 皮肤类型, 性别和年龄, 控便能力, 运动能力, 组织营养, 饮食, 手术时间, 麻醉方式, 糖尿病/截瘫, 服大剂量消炎药, 类固醇等共12项) 分数是术中皮肤压疮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术前患者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含量。刘佳[6]在对112例肝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后认为, 术前血红蛋白量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 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还有血清白蛋白、血糖、尿素氮等。

3.2 术中危险因素

一般认为, 术中影响因素可能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体位、定位器或牵引器的使用、手术床垫、术中加温、皮肤潮湿、术中用药、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张艳秋[9]发现, 不同的手术持续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 患者压疮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马育璇等[10]发现压疮组患者肝移植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是术中发生压疮的独立高危因素。谢小燕等[3]则认为, 患者术中低血压时间与手术时间与不同的组间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压疮阴性和阳性组患者间手术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未选择手术持续时间<2 h有关。刘佳[6]认为, 手术时间、术中低血压持续时间、亚低体温持续时间不同组间患者压疮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吴勤等[5]认为, 不同的心脏直视手术, 压疮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术后危险因素有研究报道, 术后3d最高体温不同水平间压疮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 可能原因是由于体温上升, 代谢率增加, 降低了缺血损伤组织的耐受力。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是确定的危险因素, 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越晚, 发生压疮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吴勤等[5]通过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后入ICU的连续病例94例的调查研究, 发现年龄、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肛温、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动脉氧分压、血管活性药、红细胞压积11个因素均与术后压疮发生有关。刘佳[6]则认为血清白蛋白低不仅是肝移植术后患者压疮的好发因素, 而且不利于压疮的愈合, 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 冯德月等[13]还发现, 老年癌症患者术后压疮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并提出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能有效。

4 压疮风险评估量表

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 (Risk Assessment Scale, RAS) 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是预防压疮的关键性步骤。在西方国家, 从60年代起相继涌现出多种压疮RAS, 如Norton评分表, Braden和Braden修订版评分表, Waterlow评分表, Medley评分表等。Braden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α为0.622~0.829, Braden修订版的克朗巴赫系数α为0.721[3]。蒋维连[11]采用Waterlow量表, 由巡回护士在术前访视时对患者进行评估, 根据分值及早做好适当的防护措施。张丽青等[14]采用修订版Braden评分方法, 由巡回护士在术前访视时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 并根据评分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吴勤等[5]根据严重创伤后病情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研究, 以APACHEⅡ评分系统为基础, 自行设计了急性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 并确定评估分值≥14分为最佳临界点。在应用急性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94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进行压疮风险预测,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后, 证明急性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预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术中急性压疮发生风险有应用价值。魏革等[15]等根据手术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受力点皮肤情况、手术体位、预计术中施加的外力、预计手术时间、特殊手术因素7个方面自制手术压疮风险评估表来进行条目设置和计分。将各条目累加获得的总分划分为3个等级, 并依此实施分级护理干预, 有效预测术中发生急性压疮的高危人群, 提高护理干预措施的针对性。

5 预防措施

5.1 术前全面评估, 提高预防意识, 完善用物准备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生理及心理评估, 针对患者的情况制订预防计划、体位放置方案;向主刀医生通报患者情况, 并给予局部保护。加强护理人员压疮知识的学习, 强化预防意识。术前充分做好用物准备, 做好器械和设备的维护、保养、灭菌, 避免因设备和器械问题等延长手术时间。

5.2 正确摆放体位制定手术患者体位摆放规程和质量标准, 根据标准进行培训, 使每位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手术体位的摆放。摆放体位时充分注意力学原理, 松紧适宜。正确的体位应该能充分显露手术视野, 操作简便, 能缩短手术时间;维持有效的循环, 避免血液回流受阻;避免组织的过度牵拉, 减少组织损伤;使压力最小化。尽可能使患者在麻醉前清醒状态下主动配合摆放, 并询问其是否舒适。保持床单、约束带、体位垫柔软、平整、干燥, 术中需移动患者时应避免推拉, 以免产生摩擦力和剪切力。

5.3 加厚手术床垫, 选用合理的体位护理器具加厚手术床垫能分散重力, 减轻接触面的压力。应用YQ2P型压疮垫可减轻垂直压力5~6 k Pa, 保持手术床透气干燥;3L输液袋改成体位垫充水后可塑性强, 能使患者感觉舒适, 能减轻局部组织的压力;4 cm厚的温度活性粘弹样泡沫垫可较好地分散身体各部位的压力, 降低压疮的发生;应用Akton聚合物垫能较好地固定局部的皮肤, 减弱剪切力和摩擦力对皮肤的损伤, 亦可使用自制体位垫[16], 亦能取得较好预防压疮的效果。

5.4 应用敷贴、赛肤润等重点保护压疮易发处皮肤安普贴、透明敷贴、赛肤润等[17]均已被证明在临床实践中有显著作用。其原理均为在受压皮肤上形成一层柔软透气的保护膜, 保护皮肤不直接受压, 又阻碍外界水分和渗透液接触皮肤, 保持皮肤的干燥。尽管有观点认为, 在皮肤上涂抹油膏是压疮护理的一大误区, 但有资料表明, 手术患者在受压部位涂抹液体石蜡, 可明显减轻皮肤损伤[18]。

5.5 加强术中观察, 及时发现压疮的危险因素手术中骨隆突部位的长时间受压, 皮肤潮湿, 循环灌注不足, 术中低体温等问题, 要做到及时处理。有观点不主张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 认为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 因为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保护性反应皮肤, 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 min褪色, 不会形成压疮, 无需按摩;如持续发红, 则表明软组织损伤, 按摩必将加重损伤。笔者认为, 手术时间过长, 是否按摩, 应有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后才能确定。张兰梅等[19]研究发现, 采用定期调节手术床状态的方法, 可有效预防术中压疮发生, 且操作简便易行。

5.6 术后检查术毕应认真检查患者受压处皮肤情况, 如有急性压疮发生, 应详细记录压疮发生部位、分期、面积, 并与病房护士严格做好交接班, 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护理和治疗, 同时填写压疮申报表。

6 小结

综上所述, 术中压疮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 研究涉及多个层面, 但经验总结性文章较多, 基础性研究甚少;对术中压疮的临床特点等尚无描述, 发病率报道也有较大差异, 可能与评价方案、样本排除标准存在差异有关。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较为少见, 且层次不一, 结论各异;预防措施较为完善, 但对于其效果仍存争议;合适的风险评估量表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 手术压疮的防护也不能仅靠手术室单一科室的术中护理, 而是需要相关科室围手术期的协同干预。因此对于术中压疮的有效预测、预防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 综述目前手术中压疮形成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因素, 并总结术中预防压疮的护理对策。旨在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对术中压疮的重视, 以便于能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 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以及护理预防措施 篇3

方法:对我院发生的102次护理安全事故进行总结,对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认真进行分析,观察事故的发生与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

结果:管理因素、患者因素和护理工作者因素是外科护理中的主要因素,其中护理工作者因素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护理工作者因素、患者因素与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结论:对于外科手术的护理应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外科护理工作者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外科手术 护理 危险因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24-02

外科手术护理的安全性对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危存在直接的影响,在护理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手术的失败,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死亡。因此作为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外科手术护理工作时,对于操作的规章制度和要求要严格遵循,不得仅将其作为一种形式,同时护理工作者还应确保在护理过程中不出现过失,让患者在治疗和恢复中获得安全有效的护理。本研究结合了我院的一些情况,对外科手术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在外科手术护理过程中总共发生102次护理安全事故,对导致这102次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2 结果

将外科手术护理安全事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类,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得知由护理工作者因素引起的护理安全事故百分率最高,因此护理工作者因素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中护理工作者因素、患者因素与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3 讨论

由于外科手术是一项技术要求高、风险高的特殊工作,护理风险始终贯穿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及手术的整个过程[1],因此外科手术中安全的护理对于整个手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降低手术中的风险,提高手术效果,对于手术护理中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必须及时发现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3.1 危险因素分析。

3.1.1 护理工作者因素。①在传统的手术护理方式中,巡回护士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手术类别来预测和预防手术护理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因此常使手术中的护理工作不能比较紧密的衔接。②工作作风缺乏严谨。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要求,态度不认真,缺乏手术室中的无菌观念,对于器械没有进行严格查对和消毒,思考问题没有全面化,使要求和制度仅限于一种形式,不能够有效的遵循。③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缺乏理论知识、护理的技术水平较低。外科手术是一项不容易掌握的工作,同时对于护理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如果护理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没有科学的方法和足够的经验,则会对手术的进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外科手术护理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3.1.2 患者因素。①不能积极配合手术工作。有些手术需要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因此手术前须对患者禁饮和禁食,但一些患者仍在此阶段擅自进食,从而导致手术中出现事故。②患者自身的手术耐受力较低。手术是一种对患者身心创伤比较大的治疗手段,有些患者由于年龄或一些基础疾病使机体的耐受力较差,让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因无法耐受手术而导致手术失败。同时一些患者对于手术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使血压出现上升,从而影响了手术护理工作的进行。

3.1.3 管理因素。①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实施的管理措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②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管理方法,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护理工作者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③护理工作人员缺乏,每个护理工作者的工作量大,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3.2 防治措施。

3.2.1 对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法制教育,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比较大的联系,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是安全开展护理工作的前提。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充足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减少手术安全事故的重要条件,定期进行培训,举办各种护理讲座[2],督促其加强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注意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护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让其能够更好的完成护理中的配合工作,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3]

3.2.2 在手术之前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能够完全按照医嘱要求自己;对患者机体的耐受力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对于患者存在的一些基础疾病在手术前进行适当的控制,减轻其对手术护理工作的影响。

3.2.3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4],加强监督工作,严格控制外科手术护理工作的质量,对提高医疗水平,手术室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意义重大[5]

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虽不能完全消除,但作为外科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提高对手术护理工作高风险性的认识,尽一切努力防治手术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珍芹.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的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114-115

[2] 韦喜艳.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的分析及管理对策[J].北方药学,2011,8(3):88-90

[3] 郎芳.护理危险因素预案在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08,20(3):654-656

[4] 李丽卿,林羽纶,许乐.应急管理路径在急诊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4):552-554

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以及护理预防措施 篇4

关键词: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根据临床报道显示, 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妇科手术后的发病率大约在10%~40%左右[1], 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手术并发症。该病的发生可影响患者肢体活动能力, 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发生栓子转移形成肺栓塞, 危及生命。因此,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我院对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所收治的76例手术患者进行护理措施预防的分析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产科在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期间, 收治了76例妇科手术患者, 患者平均年龄为41.5岁。所有患者中18例子宫全切术、32例子宫肌瘤切除术、15例宫颈癌手术、11例腹腔镜下行盆腔炎手术及附件切除术。术前查体发现56例患者存在并发症, 其中合并高血压11例, 合并心血管疾病14例。

1.2 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临床下肢深静脉血栓妇科患者评估表[2], 从患者的病史、年龄、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纤维蛋白原、水肿或静脉曲张、麻醉方式、止血药物的应用、输血及失血量、身体质量指数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分数统计。等分≤0的表示低风险, 等分1~2分的表示为中等风险, 等分≥3的表示高风险。

1.3 临床基础护理措施

1.3.1 预防护理

医护人员在术前仔细了解患者病情, 根据患者评估等分的高低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和疾病教育, 关心患者病情变化, 了解患者心理问题。临床工作者要适时为患者进行介绍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理、发病后的不良结果、预防措施等。对于中、高等风险患者, 要达到患者可以做到简单复述, 此措施不仅可以使患者对静脉血栓有全面的了解还可以增进医患间的关系。

1.3.2 术后护理措施

术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和功能锻炼指导。 (1) 行为指导包括: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及有效咳嗽, 以减少患者胸腔内压力, 促进患者静脉血回流;嘱咐患者术后注意肢体保暖, 以减少冷刺激造成的静脉痉挛、血液瘀滞;指导患者术后的肢体运动方法及休息体位变动方法。 (2) 功能锻炼包括:在手术结束后6h内, 给与患者去枕平卧休息, 医护人员要主动帮助患者进行肢体锻炼, 如将患者小腿悬空、为患者做屈膝运动等, 以帮助患者促进血液循环;6h后鼓励患者自我完成肢体锻炼运动, 督促患者每日内进行3次左右, 鼓励患者多进行深呼吸及扩胸运动, 以曾加患者心肺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

1.3.3 临床其他护理措施

(1) 手术过程要提高穿刺技术, 确保一针见效, 以减少静脉损伤, 对于需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 给与留置针。 (2) 嘱患者术后多摄入含高蛋白、高热量、粗纤维的食物, 保证患者每日正常饮水量, 并每日定期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 以促进大便通畅, 减少因便秘造成的腹压升高, 静脉回流受阻。

2 结果

本组76手术患者经我院术前评估结果显示, 29例属低风险患者, 37例属中等风险, 10例属高风险患者。进行预防护理后74例患者成功治愈出院, 其余2例患者下肢有明显疼痛、肿胀, 活动障碍, 诊断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过后期对其进行溶栓治疗后, 肿胀、疼痛消失, 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目前临床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研究显示该病发生的主要主要原因是由于血液流速过慢、血液黏稠度过高及静脉损伤造成[2]。该病的发生并没有特定部位, 在全身主静脉道均可发病, 临床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是发生在患者下肢[3]。我院此次根据术前危险因素评估表的结果分析研究发现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受静脉壁损伤、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流缓慢影响[4]。

我院此次研究对象中76患者术前禁食禁水, 导致体液不足, 血液内黏稠度较高, 使术后血液的凝固性升高。7例患者为体力劳动者, 日常生活中体内血液流速较快, 行使手术治疗后, 由于麻醉及术后休息限制了其下肢活动, 导致患者肌肉收缩能力减弱, 血液流速变慢。11例患者因术前子宫有出血现象, 存在止血药物的应用, 导致了血液凝聚性增加。盆腔炎手术患者术后修养多采用半卧位, 这种休息方式使患者下肢肌肉松弛, 且血液因重力作用而导致血液流速缓慢, 回流受阻。同时, 医学工作者对于瘀滞期血液进行血样分析时发现, 此时的静脉内血液中存在大量白细胞, 积聚的白细胞在移动过程中会造成内膜损伤, 这种损伤会激发凝血功能,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概率[5]。此外本院此次还有15例患者为妇科恶性肿瘤, 肿瘤手术多采用根除术, 手术范围大, 出血量多, 且肿瘤内本身就还有大量的凝血活酶, 凝血活酶有一定的概率会造成血栓的形成。再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龄、肥胖的患者愈来愈多, 这些患者多数存在心血管类合并症, 对于这类患者, 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非常高[6,7], 应给予高度关注。

综上所述, 对于手术患者术后所发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我们不能肯定的做到绝对防止, 但是了解其发病原因后针对患者采用系统的护理措施是可以有效的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因此,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严密观察患者身体体征, 为患者做好教育指导工作和进行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Saarien J, Domonyi K.Post Thrombotic Symptomsafter Aniso-lated Calf Deep Venous Thrombosis[J].J Cardiovasc-Surg (Torino) , 2002, 43 (5) :687-691.

[2]唐萍, 林春兰, 金小英, 等.LDVT妇科患者临床评估量表在妇科术后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4) :469.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42.

[4]李力.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 (2) :741.

[5]吕新生.实用临床普通外科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68.

[6]罗友军, 张秀菊.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探讨[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3 (5) :458-59.

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以及护理预防措施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男18例, 女16例;其中直肠癌14例, 食道癌8例, 肺癌7例, 胃癌5例;对照组男15例, 女19例;其中直肠癌12例, 食道癌11例, 肺癌8例, 胃癌3例。手术时间均为2~5h, 平均手术时间3.8h, 2组性别、年龄、所患疾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waterlow评估量表评分标准

waterlow评估量表评分项目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饮食状况、活动情况、药物治疗、控便能力手术体位及手术时间等。评分标准为:评估分0~9分无危险, 10~14分轻度危险, 15~19分高度危险, >20分极度危险[2]。评估分越高压疮发生的几率越大。

1.2.2 护理干预方法

术前对2组病例分别用waterlow评估量表进行评分, 研究组根据waterlow评估量表进行压疮针对护理, (1) 0~9分患者常规执行手术基本要求和体位摆放; (2) 10~14分患者有手术中发生压疮的危险, 术中采用腋垫、臂垫等柔软且有一定厚度的海绵垫, 对其压疮的好发部位 (耳部、肩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 进行保护; (3) 15~19分患者有发生压疮的高度危险, 因此在给予上述护理措施的同时, 术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且应保持卧位稳定和肢体舒展, 保持海绵垫平整无皱褶; (4) 20分患者发生压疮的几率极大, 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并在术后仔细观察受压部位, 一旦发生高风险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压疮护理, 术前对患者全面评估, 术中正确摆放体位, 移动患者时应将其身体抬离床面, 避免拖、拉、拽等,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术后对两组病例再分别用waterlow评估量表进行评分。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观察两组病例waterlow评估量表评分情况和皮肤受损情况, 无皮肤损伤:皮肤未发现任何异常;皮肤轻度损伤:受压皮肤出现充血、发红, 约2h后即消失;皮肤重度损伤:受压皮肤呈灰白色, 或皮肤充血后短时间内不能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 2组术前waterlow评估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表2可知, 术后研究组waterlow评估量表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表3可知, 术后研究组皮肤受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比表1和表2, 可见研究组根据waterlow评估量表进行压疮针对护理, 其手术压疮预防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护理预防压疮的对照组, 表3也充分证明waterlow评估量表应用于手术压疮预防的疗效较对照组更加明显。预防压疮是临床护理的重点, 尤其对手术患者, 压疮的预防更应受到足够的重视。waterlow评估量表做为压疮风险的指标之一, 在患者入院后即根据waterlow评估量表对其进行压疮风险评估, 这是预防压疮的第一步[3]。术前做好评估工作, 对患者的饮食状况、运动状况、手术体位、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等做出全面评估, 尤其对于长期卧床者, 更要仔细查看压疮好发部位的皮肤受压情况, 必要时在耳部、肩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等部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减轻局部皮肤压力。除对入院患者进行压疮评估外, 还应在入院后随时进行, 根据术前waterlow评估量表的评分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进行预防压疮针对护理, 极大的降低了术中压疮的发生率。另外, 手术体位作为压疮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有研究称, 侧卧位时进行手术压疮发生的几率最大[4], 根据waterlow评估量表, 评估患者在手术中侧卧位时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 以统一评分标准, 用科学的方法来量化评估, 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进行预防压疮针对护理, 使术中压疮发生率大大降低。因此, 据waterlow评估量表针对护理应用于手术压疮预防的疗效较理想, 几乎能完全预防手术中压疮的产生, 具有临床推广意义。与此同时, 还应正确理解waterlow评估量表的意义, 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 也应对量表中未有项目加以评估, 如当waterlow评估量表评分为10~14分时, 可附加白蛋白量、术中失血量等发生压疮的高危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使评估更加准确[5]。

参考文献

[1] 陈云超, 唐晓娟.手术中压疮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护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5) :1358-1359.

[2] 王彩凤, 巫向前.3种压疮危险评估量表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3上) :13-16.

[3] 卫春景, 闫丽萍.waterlow危险因素评分表在老年手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11 (27) :11.

[4] 徐小群, 陈丽莉, 詹健, 等.神经外科侧卧位手术患者压疮的预防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10, 17 (11A) :53-55.

上一篇:我爱爸爸妈妈说课稿下一篇:班前班后交接班制度